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英国;职业教育;文凭差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于2006年春赴英国剑桥进行了访问,期间对英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有一定了解,英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普通教育曾经引领世界,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在欧盟等发达国家中,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较法、德等国也有一定距离。英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又陆续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政府教育白皮书以及“国家教育和培训目标”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把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期振兴英国的经济。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政府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在数量与规模上,而质量与特色则没有跟上来。我们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该更多地向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学习;而在制度与政策上的国家与政府作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英国。
二、英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文凭差别
为了有效地增加青少年受教育年限,提升教育水准,2001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提出了14—19岁教育阶段的概念。他们认为,14—19岁是人生观及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2001年1月24日时任教育与就业大臣的大卫·布鲁凯特(DavidBlunkett)在经济协会年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随着就业性质和经济行为的变化,拥有灵活的技能和技术的劳动者必须能够保持相应的变化,这对于经济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同年6月教育与就业部颁布的《国家技能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后来的教育大臣埃斯特尔·莫里斯(EstelleMorris)和现任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都坚持了同样的观点。2002年4月,教育与技能部《14—19岁,更多机会、更高水准》咨询报告,提出了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推进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的具体方案,职业教育被摆在14—19岁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一是在国家课程中增加职业类课程的比重。继续在必修课中保留科学和技术两个科目,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技术和技能教育,增加职业指导内容。二是建立职业和普通教育的混合考试机制。鼓励学生在14—16岁阶段选择职业方向。这个阶段考试,既可选普通学术科目,也可选职业类科目,由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2005年,设立8个职业教育考试科目。三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公民责权、职业性方面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课外活动,例如艺术、音乐和体育。四是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在正式表述中,义务教育阶段的GCSE证书和高中阶段的文凭(Alevels)不再冠以职业的或学术的。如工程机械与数学、艺术和设计等有同等地位。
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和《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国家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地方发展目标。以湖南为例,该省《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5万人,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20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60万人左右;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年培训在职职工200万人次,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次。湖南省教育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了重点打造的“八项举措”,其中一项谈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并举,到2010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含中专)的在校生人数应该大体相当。但职业教育的实际又是如何呢?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普通高中得到发展,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却在萎缩。1998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72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58.29%,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54.12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2.86%。1999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上年下降2万多人,2000年比1998年减少约1万人。2000年11月,湖南省对岳阳、常德、怀化3个市的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实地调查,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份额,已从1997年的49.07%下降到2000年的40.15%。2001年,全省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7.64%,2002年进一步下跌至35.65%。至于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职业学校离要求更是相差甚远。2000年,湖南省对11所农村中职学校调查,生均专业教学设备为1369元,与正常标准相差254元。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专任教师的42%,比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低19个百分点[1]。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重普教而轻职教,如果政府能从证书上取消二者的差别,统一学历,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2.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办学体制,设立职业教育的学位序列
中等教育上连升学和就业,下接初等教育,具有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功能。如何实现这双重功能,历来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建立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双轨制,到推行兼顾升学与就业的综合中学,再到实施中学后就业培训计划,英国人从未放弃对中等教育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证书制度的变革是其中重要一环。1994年德林报告(DearingReport)提出,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应有三条出路:直接就业者参加国家职业资格(NVQ)考试;学术升学导向者参加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ALevel);职业升学导向者参加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MVQ)考试。根据英国政府1991年5月《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规定,这三类证书在国家资格框架内相互融通。其中1992年专为16—19岁青年设置的GNVQ最有特色。它介于普通教育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之间,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通过中介性课程过渡成为可能,构建了普教与职业课程一体化的技术平台。GNVQ一经实施就得到中等学校的广泛欢迎。1992—1999年有189000名学生注册,涉及2000所学校。2002年6月,66000多人参加了中级GNVQ课程的学习,参加初级GNVQ课程学习的人数达到14500余人。2003年5月,英国课程与资格委员会宣布,将于2006年8月逐步以职业课程普通教育证书(GCSEsinvocationalsubject)取代中初级GNVQ。这个变化很值得注意,它标志着英国人又在审视GNVQ实施中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与劳动就业的结合问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定位在专科层次和职业培训、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上。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这种定位,形式过于单一,而且不设学位,没有形成序列。这种短期的教育培训形式在客观上必定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变化不定,对市场的依附性太强,缺乏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自身没有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名义上为高等教育,其办学条件无论是设备、师资、资金投入等都不能与普通高校同日而语,其生源质量也是最差的。职业教育“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只是一时应急之举,权宜之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生自灭。职业教育既然是与普通教育并重的一种教育形式,为什么不能设立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并授予自己的学士、硕士、博士呢?说到底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还只是缓解政府就业压力的一种策略。
3.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正名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体制不顺,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顽症。对这个在许多国家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英国人率先提出了大胆的解决方案。近30年来,英国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几经变化。1991年由教育科学部更名为教育部;1995年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更名为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两部合并从宏观管理层面上解决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此前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教育部和就业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职能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彼此有着很多矛盾。英国于1986年成立了由就业部领导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政府明文规定,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互通。这无疑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后来发生了两部对培训和资格证书及其授予权的争夺战。两部合并后,1997年原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课程及评估委员会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争夺战也由此而告终。此举不仅得到了本国工商界和学术界的赞同,而且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管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两部合并为长期分离的学术和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是职业教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2001年6月大选结束后,教育与就业部又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新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将提高全体劳动力技能水平作为政策核心,突出了对技术教育的重视。新机构成立两年多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归入高教部门,而是单设了职成司、职成处,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放在一起。成人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曾盛极一时,在上世纪末,基本上烟消云散了。现在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引起国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很可能要重蹈成人教育的覆辙。过去,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现在下放到省市,国家连审批都不管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高职院校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方政府对这种很难显示自己政绩的职教工程是只批不管,更不愿意出钱,挂完牌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没有列入教育部门专管,在社会上职业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可。港商与爱国人士对教育的捐献,普通高校、普通中学甚至希望小学都能得到,唯独职业院校从来没有得过一分钱。从理论上说,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千千万万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它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也是最需要大力投入的,只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最好的师资才能培训最优秀的人才,但实际情况却是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如先进企业的生产设备。这就好比一个发展中国家培养的学生到一个发达国家去就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吗?一些地方政府宁愿花钱修建一些使用几天,闲置一世的楼台场馆(如一次性使用的体育赛事场所)也不愿给当地的高职院校出资。
4.发展教育事业的自身诉求与教育产业的双重动力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国哈佛大学,排名第二的英国剑桥大学(上海交大的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都是私立大学。按照经济规律,资本的投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据世界有关机构调查,全世界赚钱的行业中,教育培训排在中上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12.3%,在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更是高达20%。在英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剑桥、牛津这样的城市就是靠大学支撑的。每一个中国学生自费到英国读大学(预科两年,大学三年)约花费10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英美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学生都要收取比本土学生高得多的高昂学费。留学生交纳的不仅仅是高昂学费,还有生活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带动了第三产业。每一个留学生同时也给留学国家增加了一个就业机会。目前有超过60000名的中国大陆学生在英国接受全日制教育,占到所有欧盟国家中国留学生总数的60%。2006年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签证发放数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1%,达到20640份。英国的海外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到将近15%,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除了学历教育外,英政府还大力兴办专为非英语国家幼儿提供全日制教育的寄宿学校,以及与之相衔接适合各年龄段的各类学校。据英官方统计,仅英语教学这一产业每年即可为国家积汇10亿英镑。英国还在全球设立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与培训,如英国文化委员会设立的雅思考试和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这两种考试也形成了一个产业。2006年,140000名中国学生参加了雅思考试。中国加入WTO后,教育作为一种跨国服务行业,已经向世界开放。目前,82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约占全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一半)正致力于在中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英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两所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它们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诉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上的穷国。我国有13亿人口,近10亿农村人口正在走向城市成为农民工。如何把这样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舒尔茨早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本国教育资本同时吸引外国资金。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开发与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也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兴办教育,招收国际学生无疑是一条传播中华文明与提高教育收益的双赢之路。但时至今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还没有招收过一个国外学生,招生市场眼睛向内抢生源而不能到国外去争取一席之地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制约。
实际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职业教育与培训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有资料显示:中国培训教育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三大支柱。2005年整个IT教育和培训服务市场销售额达到41.49亿元,并仍然保持着年增长率30%以上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五六年中,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消费额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2]。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这也说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投入,也有产出。但必须投入在先,产出滞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 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举办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双元制”模式被誉为该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先来谈谈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德国教育体系。
1.初级教育: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第一阶级教育。
3.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育。其中第二阶段I级教育基本上是普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II级则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高中。第二阶段教育也属于义务教育。
(1)第二阶段I级教育。在德国有四类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中学和总体中学。获得文法中学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取得了进入德国大学学习的资格,因而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又被称为“大学成熟证书”。
(2)第二阶段II级教育中具有同等学历者,如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具有上大学的资格。
4.高等教育:第三阶段教育。
(1)大学。这里指的大学,在德国常称为学术型大学或科学型大学(综合大学),大学入学条件为“大学成熟证书”。
(2)应用技术大学。技术应用型大学,学习内容偏重实践,学制较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三)主要机构的职责与义务。
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法律、管理、经费及考核方面要求。
1.联邦教育和科学研究部。它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体现在: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并对其拥有解释权;监督该法的执行情况;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主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
2.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它主要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除农业、司法、卫生职业分由联邦粮食、农村部、司法和卫生部等部门负责外,其他大部分手工业和工商业飞培训职业均由经济部负责。无论是承认还是废除某个培训职业,事先必须征求联邦教科部的同意,否则也不能生效。由经济部和其他业务部通过法律的形式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目的是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
3.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
4.联邦各州的职责。基本法规定各州对学校的主管权,各州通过其主管部也对其承担相应的任务。各州还要全面行使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5.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德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工商业行会、医生行会等。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6.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它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诞生于1976年,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联邦研究职业教育的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ildungsforschung,BBF)。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机构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其最高决策机构是领导委员会。
(四)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毕业才能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由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的完善性和成功性,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推向全球的必然性,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绩不好去读职业学校”。
现在有些初中的教师告诫学生,你要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去读职业学校;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了职业学校,但是家长羞于在同事面前提起,怕面子不好看。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这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国有关人力资源政策中曾出台过相关建议: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的平均待遇。但是,这一政策建议一直没有落实过。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认为,这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提高工人的待遇,让初中级技术工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份额不断提高,让他们从事体面的、有尊严的工作。
(二)“职教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
目前有一个长期没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口内部对中职、高职的管理没有理顺,中职与高职分属于两个司管理。虽然职业教育占了整个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投入数量上仍然是一头多一头少,在行政架构的设置上仍然是一头大一头小。二是教育口与劳动口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互相独立,各成体系,导致各省、各地方的教育和劳动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管理存在矛盾。三是教育口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没有理顺,由于前几年教育体制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退出了职业院校的管理,但是没有同时建立起一种让行业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因而强行割裂了职业教育与各行各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
上面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两大后果:第一是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结果是基层院校,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技校,都只得小心翼翼,怕站错线、表错态,左右为难。第二是职业院校与行业关系松散,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表现是大批人没事干,“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动大手术。”这是俞仲文的结论。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社会各界仍然普遍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有的学生不愿意读综合性大学,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却被深深地打上了“次等教育”的烙印,很多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读职业学校,这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有关,但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孔孟之道盛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我国当今社会崇尚知识远远超出崇尚能力和技能,严重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发展,必须营造一种重能力、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时机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70%的费用,这样做不仅使企业获得了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企业对社会发展应该负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据报道,我国目前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是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好时机。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为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三)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
教师除了要具有所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专职教师还要定期下企业培训或顶岗,以更新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打破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论文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源于西方,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孕育而生,并随之发展壮大,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从改善人才结构,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度出发,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保证其办学办出特色、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
一、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同时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的义务性教育,它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和学校各负其责,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遵循《职业教育法》,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进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由各州负责,遵循各州的《学校法》或者《义务教育法》,其教学大纲由各州制定。德国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加拿大的CBE模式
加拿大的CBE模式即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是产生于北美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的鉴别与描述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目标,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作为教学标准,使学生掌握这些标准,通过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相应的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专业课程开发体系DACUM (Develop A Curriculum),作为实施CBE模式的关键,所以也被称之为DACUM模式。
这种模式以行业的需要为基点,能够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建议,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对学生也极具吸引力。CBE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代表了当今职业教育的方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是各国纷纷仿效的一种职教模式。
(三)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
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入学半年后,由校方根据其所学专业与相应的企业联系,双方签订合同,企业负责提供劳动岗位及一定得报酬,并指导学生工作及进行最终的工作评价等,在教学时间上按在企业和学校1:1的比例分配。
(四)澳大利亚的“TAPE”模式
TAPE是英文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主要在中学后进行。这是澳洲政府在1974年所确立的本国主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实际上,这是CBE模式在澳大利亚的运用,其核心内容还是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和模块式的教学。不同的是,它结合了澳洲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扎根企业,以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形式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职业教育体制更富有终生教育的理念,学生只要完成了10年义务教育学习,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注册入学职业教育,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在职学习。TAPE的组织与管理由各州掌控,国家为各州提供财政支持。
二、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固然不可避免受到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但由于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历了几百年,并且对西方各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有人称它为“西方经济发达的秘密武器”。因此,国外的职业教育数百年的发展变化为我国职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教管理体系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本就具有职业定向的特征,表现在: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职业工作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企业是职业教育产品的接受者、检验者、使用者、更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才,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学校说了算,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的用人需要方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数量多少、质量如何,这些都只有企业界的代表最清楚、最具发言权。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联系,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收益者,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是以政府、学校的意向为主,企业被排斥在外,虽然“双元制”合作教育在我国也有试点,但只是零星地分布在个别的区域,不成系统。由此可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生产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征决定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不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要依靠大量企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即产学合作教育。首先,学校需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培训课程,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协调一致;其次,学校可以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建设、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再次,企业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推荐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校提升师资的专业实践技能。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即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校的职业教育与以直接获取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教育潜力。一方面,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中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沟通合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也能随即做出调整,以保证其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优势地位。而且在协作过程中,企业还会把生产单位的新信息引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和有价值的退役设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实际加工领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样在政府的合理指导下,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不但有助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还必将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所培养的具有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获得企业、社会的广泛认同,顺利就业。
(二)抓硬件、重技能、练操作
我国在2007年下拨100多亿元,用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此看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抓职业教育的决心。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改善办学的硬件设施。
四川省教委已做出明确规定:工科大学生实际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5%,高职教育的此类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规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将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合理调整,实行选修课和实训课学分制,让拥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修满不同实训项目学分,进而为将来考工和考技术等级证书夯实基础。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背靠企业,产教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的目标都是根据地区及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的,它鲜明地体现了行业的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多样化、多渠道寻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实训合作关系,建立起多样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将结合的培养模式。
要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的开展,一方面,学校要抓硬件建设,设立起各类实训场地,既要有校内,也要有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学校还应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作为带教老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进行“工学交替”式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进行现场参观实训,使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和接触企业的加工生产过程、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计划应从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入手,教学设置至少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而实训教学部分又应由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现场实训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实训和现场实训室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专业实训主要可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熟悉生产流程,基本掌握技术要求。现场实训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等第一线顶岗参加实践生产和管理工作。部分专业还应要求学生在现场实训阶段考取本岗位上岗证书,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扫清障碍。
(三)引导职业教育学生获取多种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就业优势
技术等级证书是社会岗位公认的资格证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获得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则需要学校具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这仅仅靠学校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应该依靠社会力量,由学校、企业联合办学,组成学校领导、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育董事会,从企业引人一批又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可将学校实训场所和企业生产车间建成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基地,把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使考证的项目、内容、标准和要求更接近生产实际。
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责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60-03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承担的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赞誉。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外部责任,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角度看,企业应该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企业在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制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Corporate)作为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品或服务换取收入的经济实体,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之间存在着严峻的竞争,也存在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能够使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是程度高的自动化、技术先进的设备,而是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一个企业要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在激烈的行业竞争里获胜,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形成这种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拥有属于企业自己的一批充满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在实现个人职业设计目标的同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增长点的优秀员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国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涉及领域广、力度大、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方式、成功的经验,能够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的参与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表现在以“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解决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双元制”模式在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下形成,有浓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其成长、成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博弈过程,主要特征是:私企与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在这种“双元制”下企业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程序的主导。在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来安排学生的教学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在中等教育阶段有60%~70%的教学和实践都在企业开展,一般学制为2年至3年半;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阶段则会安排5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一般学制为3年;从学习地点的选择看,企业建立有专门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还配备高科技的教学场所,学生不但可以接受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可以在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教学,也可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各企业都有着完善的培养资料,按照专业类别编写各专业统一的培养计划及规则,例如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就是企业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在师资力量上,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用企业员工作为指导教师,员工隶属于企业,必须要有2至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取得培训师资格,这些“师傅”不但有丰富的经验,也会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2)培训费用主导。德国“双元制”体制下,企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于企业是主要的职业教育受益人,因此一般将学生的培养费用计入企业经营成本,而政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付出的经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3)立法上的主导:企业一旦参与职业教育,就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保障国家、企业、学生的相关利益及教学效果。例如《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和《职业培训合同》等法律和法规,都是企业必须要遵守的。企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受国家干涉,反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企业也以参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企业人才为己任,逐步确立了“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新加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新加坡采用的是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本国的国情,较好地适应了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目前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都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工厂即职业教育学校,但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来设计,具有企业的某些特质,不但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还具有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特征,很好的将校园与企业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学习、工作态度,而学校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进行创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也使得教学工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工厂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更好地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3.澳大利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澳大利亚目前采用最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TAFE模式,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也就是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基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通常受政府监督,教学质量较高,目前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TAFE培养模式下,学校教学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学习的学生可以是各个年龄段、各个专业背景有学习需求的人。TAFE建立了专业学习包,提供全日制、半日制、函授等多种授课形式,只要学习者进行相关的学习拿到规定的学分,学校就会为其颁发相应结业证书。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覆盖面较广,也使得职业教育迅速普及。学习包当中规定的内容由政府官员、企业专家、学校老师、学者等参与制定,保障了科学性、合理性,也发挥了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TAFE模式同时注重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在国家培训局的监督指导下,培养方案不断得到完善,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
三、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
我国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中一直在以立法形式推动企业参与,在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地位、作用以及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都做出过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做出如下规定: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各地区、行业,对职业教育企业责任及参与方面也做出过不少的规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制定了比较有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但目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和利好的认知还不够,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落实环节上,企业真正实际参与职业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获得社会赞誉,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责任,就是协助职业院校共同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在宏观层面上,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和企业有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责任,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等。在微观层面上,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企业在实现职业教育责任的同时,从职业院校得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可以从深度合作的职业院校优先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借助合作院校的师资力量,系统培训企业员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借助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工作。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实现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中。
1.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招生。职业院校的招生应实施分类多元化招生。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和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在招生宣传、新生录取等关键环节让未来的“客户”参与,使企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渗透到学校工作中,让学生入学前对企业人才标准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参与招生,也有利于企业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推动。
2.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职业院校设置专业离不开市场需求的调研,只有准确分析和预测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行业企业应介入专业调研、新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调整等环节,因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对以上工作的推动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责任。
3.校企共同制订课程内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关键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制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要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对接。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确定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4.校企协同实施教育教学。职业院校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场所的设计上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做、模拟演练或真题真做环境;企业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厂房、车间,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环节;把某些实训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安排到企业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可担任现场指导师傅,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使教学过程融于生产过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格修养,使学生更早的了解企业文化。
5.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肩负起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目前,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还是更注重学历层次,在实践经历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要求和标准,所以企业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形成完善的教师赴企业锻炼机制,企业积极开拓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岗位,与学校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6.校企共同开展学生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鉴定和测评,也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从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是否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是否达到职业岗位标准,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所以企业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不同阶段,按企业用人标准考核评价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几点建议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而且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需求的对接度。职业教育的企业责任重大,但企业还没有完全融入职业教育,没有全面树立这份社会责任感,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应具有一致性,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国家和地方政府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贡献度,使企业正确树立参与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院校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企业责任的宣传和推动工作,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合作中实现企业人才储备和人才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多维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融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使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过程中看到企业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洁安娜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高华、付菊.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特点[J].机械职业教育,2005,(3).
[4]周彦文.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5).
教育经济学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根据各个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马克思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他把教育投资的社会功能放在社会再生产中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有机统一。而劳动力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联结点。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从事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马克思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要从事生产,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训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教育一方面传递前人积累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没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提高劳动力脑力劳动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缩短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时间的节约也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舒尔茨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理论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经济收入的1/5是来自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转让,人力资本也不能当作财富来继承和买卖,但它与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对经济起着生产性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质量便越高。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在人口与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国有效的劳动投入会增加。从动态的角度看,劳动力质量提高则会向外扩展劳动边际产品曲线,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结果,同一劳动将会更有效地推动物质的生产要素,导致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
2.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高将通过劳动者机能的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改善而增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会直接推动物质资本不断更新。因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们将会逐渐用更高质量、更新效率的新资本设备替换原有的旧资本设备。
3.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不象过去那样,仅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而是越来越需要引入更多的智力因素来取代原来的生产要素。
4.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人力资本存量不仅会弱化或消除要素收益递减状态,而且其自身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呈现出收益递增的特性。人力资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识。知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具有连锁性、积累性和扩张性的特点。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力资本积累或知识进步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及最强大的推动力。此外,人力资本的发展还从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理论
(一)人力资本论与教育投资效益
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的生产能力分析思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人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基本上排除了物质要素的生产职能。但是对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上,却把人的能力视为一种由自然禀赋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经济过程的初始资源,从而忽视了人的生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机制。人力资本理论不再把人力单纯视为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外生力量,而是将其视为经济过程投入的一种产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素质等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这一高度看,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便没有区别,故而应当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显然,所谓的人力资本就是蕴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生产潜力与经济能量的认识。
但是人力资本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从而各自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比例。这违背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原理,陷入庸俗的生产三要素、资本创造价值的框架中。其实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简单劳动等原理,已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教育的经济价值首先表现为教育及其投资形成了一种较复杂和具有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这种较高价值的劳动力能在社会中从事复杂的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认识,应该说是比从资本创造价值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更全面、更科学,它把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放在整个社会的生产循环过程中,不仅可以提示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而且可以反映出教育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故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第一条为了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及其相关管理活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职业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支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促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组织妇女、帮助失业人员、扶持残疾人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具体工作。
教育、劳动保障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
第六条行业组织应当根据职业教育规划和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制定行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对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职业教育中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实施
第九条本省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相适应,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相联系,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十条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
第十一条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
第十二条职业教育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的办学体制。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依法举办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指导和扶持。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农村经济、科技、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帮助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按照规定享受政府培训补贴。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按规定接纳残疾人入学。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
第十七条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可以按国家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
境外组织和个人在我省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拓展面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专业,开设和选用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课程和教材,并配置相应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第十九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组织实习实训,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培训证书。
第二十条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高等职业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训。
第二十一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建设或者联合建设与教学规模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为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实训场所,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在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对上岗实习的学生应当安排指导人员,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安全保障条件,并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
企业事业单位安排未成年学生实习,应当执行国家对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等信息服务。
职业学校应当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推荐工作。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教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变更举办者、名称、层次、类别、地址,或者分立、合并,应当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六条申请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依法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学校、机构章程;
(三)学校、机构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四)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七条审批机关收到设立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申请后,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期限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批准,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布。
取得办学许可证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依法登记。
第二十八条审批机关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其审批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名称、地址、举办者以及办学层次、性质和规模等。
第二十九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变更举办者或者分立、合并、终止,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并向审批机关提交符合法定要求的清算报告。
第三十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终止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有关机关应当收回其办学许可证,销毁印章,注销登记,并监督处理好善后事宜。
第三十一条职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录取学生,不得歧视妇女和残疾人。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不得虚假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应当报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十二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职人员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同时评定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应当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行教师定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践的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专长的人员到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兼职任教的,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并将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经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合格,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经设区的市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职业学校所设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的,其毕业生在校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参加中级及其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的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十六条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应当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应当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第四章职业教育的保障
第三十七条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保障职业教育经费。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经常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示范职业学校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培训以及支持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等。
第三十九条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和扶贫资金,可以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四十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对接受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学生收取学费。收费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职业教育的收费项目和标准。
第四十一条企业投资举办各类职业学校,按规定享受城市教育费附加返还的优惠政策。
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将其列入成本开支,用于本单位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的职业教育。
第四十三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对职业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资助和捐赠。
纳税人向职业教育捐赠的,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十四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经费、财政拨款、学费收入、资助和捐赠等应当用于职业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民办职业学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出资人可以依法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职业教育经费进行审计。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投资审批、建设用地、土地置换、税费等方面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资金为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提供补助,动员社会力量为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提供资助。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为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可以在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采取减、免学费等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完成学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成绩不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二)擅自变更举办者、名称、层次、类别,或者擅自分立、合并的;
(三)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的;
(四)挪用、克扣办学经费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校企合作;企业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15-03
一、研究中外职业教育异同的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素质与科技创新水平,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技应用能力的生产一线的劳动力和应用型人才,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为什么德国制造、日本生产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他们生来具有的民族特性,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德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日本的经济腾飞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中外职业教育的异同,为我国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二、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1.社区学院。社区学院,即在地区、社区层次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的学生,通常来自学校当地,学院一般获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职业教育要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等具体环境,发展有利于自身社区的职业教育结构,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社区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美国的社区学院一直承担着美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任,学院数量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1%,许多社区学院属于职业教育。社区大学的职业教育为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了大量熟练劳工,因而在美国失业率创二战后新高的情况下显示出了重要作用。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是根据社会需要所设置的,正如商界顶级精英比尔?盖茨所说:“Community colleges have always been driven by what is most relevant to the employment market”(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社区大学的发展)。美国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美国社区大学38%的资金来自州政府,学费收入占20%左右,来自地方政府的资金接近20%,剩余的由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补足。
我国各地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社区职业教育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已有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教育的先例,例如山西襄汾县从当地实际出发,创造了最具代表性的贾罕乡模式的职业教育。乡党委组织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促进乡村两级办学,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对学校的职业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职业教育不甚发达的大国来说,社区参与职业教育远远不够,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社区参与职业教育。
2.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我国的教育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职业教育一般分为中职、高职、职业高中等,而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相对独立,无法互通。在高考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入高等学府完成本科学历几乎是每一个高中生及家长的目标,一旦高考失败,进入不了普通高校,就只有读高职一条路,而这是一些学生和家长所不希望的。这意味着无法获得和通过全国统考进入高校的学生同等的教育,因为职业教育在我国只有中专、高专的学历层次,看起来总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
相比之下,美国高等教育具备很高的灵活性——永远为愿意学习、学习优异的学生提供升学机会。美国社区大学一是提供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教育,二是提供广泛的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大学提供的基础教育和我们国家的大专是不一样的,更关键的是,社区大学的学生学习两年后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读后两年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转入普通大学,更可转入像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而且两者呈“H”型互通。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日本1976年开始设立的技术科学大学主要招收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的毕业生,学制4年,并授硕士学位。我国台湾技职教育纵向自成一贯完整体系,横向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我国要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封闭状态,运用倾斜性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相沟通,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建立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得高中毕业生或者已就业的职教毕业生有条件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从而满足我国经济转型中各种层次的人才需求。
3.校企合作与企业办学。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杰出代表。“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职业学校义务教育,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且主张以企业的技能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学生每周只有大约12学时的时间在职业学校,而绝大多数时间则在企业或跨企业的实训场所。澳大利亚实行“行业主导型”模式,英国实行“三明治”(学工交替制)模式,即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直到掌握所学专业。美国“合作教育模式”从1906年开始实施,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轮流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Abstract: It is the basic reflect of education connotation that emphasizing diathesis orient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 be put into reality only to emphasize diathesis oriented and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imed. And the education can also became useful peopl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process became more close to the personal emotion intellig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nature.
关键词:职业;教育;素质
Key words: vocation;education;quali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38-01
0 引言
职业教育中的素质就是指通过后天训练和实践,开发的智力、性格等先天特点,使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不断求取学识(终身学习)的品德。使人能够获得主要生活来源,获得尊严,获得发展,实现价值。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为本”就是使人成为有用的人。在职业教育中素质的内涵是就是人自身发展所必备的内在素养和修养。
1 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是教育内涵的体现
广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使人得到发展。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后天的培训和实践,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性格、道德按达到照预期职业或者岗位的要求和标准。进而能够获得在社会进行某种实践活动的能力,使自身得以生存,使生命得到延续,实现自身的发展。
2 只有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才能实现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实践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教育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个体发生作用,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有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之分。个体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在社会活动领教育实现的影响力还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多种功能是有层次的,其中个体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最高功能,教育的最高功能与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一致的,只有培养出人格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通过这种人有力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1]。
2.1 强调“素质为本”能实现个体发展的功能 在职业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包括个体职业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进行与职业有关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学习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训练与职业有关的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选择和适应职业岗位,以及适应职业岗位的迁移变化等。职业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训练,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成为某个职业某个岗位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职业人,实现就业,实现对社会的适应,在职业生涯中产生满足感。每个人自身的特点(素质)具有差异性,实现就业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职业教育还要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个性化。在个体职业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职业教育还要满足个人职业的个性化发展。强调素质为本,才能实现个体职业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
2.2 强调“素质为本”能实现社会发展功能 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产业的振兴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来完成。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较低的失业率是维持政治稳定的根本条件。职业教育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素质,使劳动者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职业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职业教育不仅要传递职业文化,还要满足职业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强调素质为本才能使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较好的就业,维护政治稳定,实现社会发展功能。
3 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
3.1 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为本”就是要以“人生”为本 这里所提的“人生”是指生存。职业教育以就为导向,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具备生存的能力。通过学习、训练、实践等活动,使受教育者就必须具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素质。比如在信息化的时代就要掌握计算机技能,在国际化时代就要懂得一定的外语等。
3.2 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为本”就是要以“人性”为本 这里所提的“人性”是指个人的性情和特质。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教育规律,使教育过程符合人的情感和理智,符合人性的特点。职业教育还要尊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主动获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突出个人的本质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具有一技之长就是要因材施教,突出个人特点。受教育者以一技之长而获得就业,则实现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化。受教育者在获得一技之长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态度、意识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应用这些素质,获得了多技之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玲萍.试论教育的定义.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48-49.
[2]唐华.全面认识教育的功能,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4):109-1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广东省在位列经济强省的同时也成为了全国职业教育大省。广东一共有80余所院校,其中4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东莞作为全国最早期发展起来的服装名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型,东莞的虎门镇(女装和童装)、大朗镇(毛衫)、茶山镇(名品加工)已经形成初步的地域性、集群性的服装生产企业群;当地政府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于2009年成立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开设的课程均以本地企业需求为导向,专家评估为依据开展专业建设,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反哺性特征明显
东莞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全市汇集了54万家工商登记主体、82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指数达到88.7%。东莞建立了镇街工商税收激励机制,对镇街每年新增的工商税收实施激励性返还。目前东莞32个镇街全部入选中国千强镇。
东莞职业院校学生的构成87%以上的生源来自于广东, 75%-80%的生源来自于东莞本地,本土特征明显;第二,学生就业的地域倾向明显。由于80%的学生就业意愿集中在东莞本地;第三,学生的动手和专业实践能力强,从业的积极性较高,社会适应能力强,但创新意识和行为稍显薄弱。由于学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就熟知本地多家企业,所以毕业后选择的余地较大;学生多在潮流前线、以纯、小猪班纳、凯威制衣等知名企业实习,并且由于本地生源就业相对稳定性,受到了企业的极大认可。
学习终身化和订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