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

我行按照省分行要求,支行负责人带队,加强“五走”工作(走政府、走园区、走平台、走协会、走目标企业),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多渠道了解企业融资需求情况,梳理名单,针对性提供融资支持。12月份,我行与XX科技局达成共识,成功签署合作协议,一方面重点对科技型企业加大力度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存量客户申报高新企业培育。截至12月25日,XXXX银行小企业法人贷款余额XX亿,较年初增加6617万,小企业法人贷款户数X户,较年初新增X户,户均余额XXX万元。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我行也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遵循省分行要求,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创业发展,截至2018年12月25日,我行个人金融部对“三农”贷款共投放了XX亿元,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贷款户数XXX户,较年初新增XXX户。

二、优化完善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

(一)加强新产品运用

今年3月份,我行出台了无还本续贷业务,针对我行小企业客户,只要经营状况和信用良好,在贷款到期时均可以来我行申请无还本续贷业务。自开办该项业务以来,我行已累计为小微企业办理无还本续贷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另外今年上级行加大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改造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的线上产品“小微易贷”,小微企业通过手机银行即可申请、办理。目前XX行已发展小微易贷客户XX户,投放金额XXX万元。另外今年上级行在以前小企业税贷通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推出了“小额税贷通”等信用类信贷产品,现已投放XX万元,XX户。这些产品的运用,都极大的丰富了企业融资方式,简化了信贷流程,节约了财务成本,满足了小微企业用款“短、小、频、急”的用款特点。

(二)加强政策执行,提高政治站位

今年以来,上级行给予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在贷款额度上不受控,另一方面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自6月起对辖内所有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补贴奖励经办行50BP经营收入。第三,在小企业贷款发展数据、利率压降方面加强管控督导,自8月起,按照上级行要求,我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执行利率水平先审批,之后再报授信部进行业务审查审批。从XX市分行利率监测情况看,截至12月9日,我行四季度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5.16%,较一季度加权平均利率(5.92%),下降76BP。第四、在业务发展上开展支行间相互帮活动,加强互相学习交流。对于上述政策及工作要求,作为基层支行,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到位,做到小微企业贷款应放尽放,不抽贷、不压贷。同时开展一系列小微企业收费减免政策,不仅体现在贷款利率优惠上,对小微企业开户费用、对公网银UKEY工本费、对公网银账户服务费、对公网银数字证书服务费、转账费用进行免除。今年以来,我行实行贷款利率下调优惠的企业已达XXX户,贷款金额XXX万元;手续费减免涉及企业XX户。

(三)加强贷款利率压降管控督导

自8月起,按照上级行要求,我行三农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执行利率水平先审批,之后再报授信部进行业务审查审批。从内部系统利率监测情况看,截至12月25日,我行四季度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6.7%,较一季度加权平均利率(7.52%),下降82BP。

三、拓展表外融资渠道,支持我市经济建设方面

目前,我行的表外融资业务由总行授权市分行办理,支行做为营销行,本年累计为当地中小企业办理承兑业务XXXX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我行的公司授信业务总行仅授权至市分行办理,导致相关业务实为发放至XX,但报表统计口径在市分行,无法在统计数据中得以体现。

2、我行目前尚无法办理敞口承兑业务,表外融资渠道有待拓宽,该项产品使用的灵活度有一定局限性。

3、我行有部分贷款是XX支行办理,由XX市分行发放,导致相关数据与人行统计数据有出入,在今后的数据中,我行会避免此类误差。

五、2019年计划与工作建议

第2篇: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期,是纤维产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纤检事业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纤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纤检事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十二五”时期,纤检系统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纤维产业经济形势,秉承“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来,纤检系统坚定不移抓质量,棉花质量“身份证”制度基本建立,棉花公证检验数量由2009年度的255万吨增长到2014年度的514万吨,连续三年实现棉花公检全覆盖;已建立棉花加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3111家,质量诚信体系初步建立。全力以赴保安全,战胜了游资大肆炒作对棉花质量的冲击,守住了棉花质量安全底线;严厉打击“黑心棉”絮用纤维制品,端掉制假售假窝点近200家,开展“阳光纤检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宣传受众近百万人次,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故。一心一意促发展,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推动纤维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重点支持新疆、内蒙古、广西三个地区纤维产业经济发展;实施了与国际接轨、先进的纤维仪器化检验质量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纤维产业提质增效;全过程参与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性依据,为政策落实发挥基础保障作用。改革创新强质检,建立了以监督检查、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三项制度”为支撑的监督管理体系;建成了检测规模、检验能力居世界首位的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体系,配备524台套大容量快速检验仪(HVI),年检测能力达到800万吨,是“十二五”初期的1.3倍;两项研究填补我国检验技术领域空白,获国家专利18项,科技奖励43项,获奖论文15篇。这些成绩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纤检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基本经验:一是坚持服务全局工作,始终坚持把纤检事业置于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工作大局中统筹推进,紧密配合产业改革和产业政策的推进实施,找准自身服务发展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任务,保证发展方向正确。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纤检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保证纤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始终坚持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知不足而后进”“防患于未然”,不断适应新形势,实现纤检事业新发展。四是坚持提升工作有效性,始终坚持将纤检事业与服务纤维产业、宏观经济结合起来。始终强调以工作有效性作为衡量纤检工作得失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纤检工作真正有为、有威、有位,促进纤检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纤检事业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全球看,“十三五”时期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B,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发展没有变。

从纤维产业发展看,经过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的发展,我国纤维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纤维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纤维加工能力、数量供给和需求正向平衡方向发展。“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新战略的实施,为加快传统纤维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走出国门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纤维产业将向区域化、机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纤维种植区域向西北、西南区域转移集中,纺织行业将向提质增效、丰富产品结构以及优化区域布局方向转变,开放和协同发展的纤维产业布局在深度调整中完善。从纤检事业发展看,国家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成为理顺供需关系的关键要素,发展质量已成为重要国策。质量为先成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企业以质量谋长远发展,发展质量成为纤维产业共识。经过我们三十多年的努力,纤维产业质量安全责任基本清晰,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纤维产业已经具备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纤检事业正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

同时,纤检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纤维产业供给结构失衡问题严峻。纤维生产环节存在“量大质低”的短板,推动提升纤维质量任务艰巨;传统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减弱,纤维产业转型发展处于阵痛期,发挥检验、标准质量引擎驱动作用、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放”“管”“服”之间的平衡还没有准确把握,随着产业发展,可能出现新形式的市场和主体,监管方式需要随之转变,履行好质量监管职能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民生任务艰巨;纤检队伍能力建设与创新型政府要求还有差距,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任务艰巨。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服务纤维生产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纤检事业发展新体制,全面提升纤维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纤维产业质量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规律与监管效率相结合。纤维产业链条长,市场化程度高,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农民和末端的普通消费者相对弱势,要遵循纤维产业的发展规律,突出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创建效率优先的质量监管体制机制,促进纤维产业经济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纤维原料都是农产品,其发展应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地资源等自然因素相适应,通过监管手段链接不同地域的产业信息,发挥优势资源的效率。挖掘区域内独特的纤维资源,鼓励和引导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特色的纤维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纤维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格局。

坚持技术引导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纤维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加大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纤维产业力度,形成系统、配套的科技生产力,坚持以质量标准引导絮用纤维制品及再加工纤维等相关产业进行环保生产,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着力推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纤维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的纤维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结合产业产地需求,统筹规划实验室布局、纤检力量及工作方向,发挥纤检大数据对农业畜牧业和纺织行业的质量引导作用,强化业务融合、工作联动。做好经验总结、抓好扩大试点,找准监管着力点,稳步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推进纤维、纺织面料、学生服“全链条监管”格局。

(三)总体目标。

完善中国特色纤检理论、制度、技术、机制工作体系。纤维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纤维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能化纤维质量管理体系初步构建。新疆、内蒙古、广西等条件较好的纤维重点区域纤维质量明显提升,其他地区纤维质量稳步提升,纤维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纤维标准体系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质量标准和检验技术向“一带一路”国家辐射。纤维公证检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显著提高。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纤维市场环境,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驾护航。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纤维质量监管。

着力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纤维加工企业质量诚信记录为基础,实行纤维加工企业质量诚信积分制管理,建立企业质量问题追溯体系,推动建立质量诚信与银行信贷管理协作机制,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纤维加工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进程,营造诚实守信、自律守法的企业经营氛围。

加快纤维质量监管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责任主体、专业纤检机构监管规范、协会团体辅助自律、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落实“放、管、服”,简政放权,研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落实纤维质量监督的“双随机”抽查制度,实施纤维质量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市场对企业的优胜劣汰作用。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增强企业法制观念,帮扶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强化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学生服、面料质量日常监管体系。深入排查学生服、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质量隐患发现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研究提高学生服、絮用纤维制品质量安全的新举措。进一步强化学生服、面料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强化人民群众质量维权意识,完善“阳光纤z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加强絮用纤维制品及再加工纤维生产加工集中整治。提高舆情处理能力。

探索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协作模式。理清与不同层级政府及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互通互联,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现纤检执法工作的横向联动。探索推进纤维质量监管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公开行政执法信息,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完善质量技术基础运行保障。

强化公证检验能力建设。建立适应纤维产业发展,满足未来纤维公证检验需求的检测体系。在“一带一路”规划范围内,加快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和仪器化检验实验室建设。持续、稳定地增加非棉纤维公证检验量,提高公证检验覆盖范围。优化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布局,解决检验能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加强纤维监督抽验制度建设,对公证检验实验室工作质量开展有效监督,对公证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开展综合评价,促进检验能力提升。加快实验室检验技术升级,提高公证检验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支持国家纤维计量站建设与发展,持续提升计量技术能力,充分发挥计量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技术保障作用。

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仪器化非棉纤维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逐步实现非棉感官检验向仪器化检验转变。启动纤维标准提升工程,研究纤维质量评价关键技术,合理设置技术指标,满足纺织需求,与产业发展同步,促进纤维标准化成果与纤维生产加工技术有效结合。

提升纤维标准影响力。建立更加协调配套、先进科学、适合中国国情的纤维标准化体系,强化检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山羊绒、茧丝、麻类等纤维的标准国际化,向中亚、东亚、东盟相关国家输出我国棉花、羊绒、茧丝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技术。

(三)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加大政策融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公检制度融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力度,从提高纤维供给质量、准确掌握纤维产量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意见,推动纤维公检制度和政策性贷款融合,推动纤维公检制度与市场保障金融合,推动纤维公检制度与物流体系融合,并与相关平台实现全面对接。

发挥对产业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公证检验对纤维产业全链条的服务作用,对接农业、加工、流通和纺织需求,发挥公证检验大数据的作用,推动中央供给侧战略的实施。开拓棉花公证检验新服务,加大研究公证检验在纺织配棉、农业品种改良中的应用。重点支持纤维主产销区产业发展,优先满足民族地区公检需求。

探索培育纤维品牌。与地方政府以名牌带动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推动实施纤维品牌发展战略。倾斜“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推动优质纤维产区创建名牌产区,推动优质企业创建名牌企业,为产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宣传推荐、人才培养、检验服务。到“十三五”末,力争全国培育10家(区)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纤维品牌。

(四)夯实质量监督基础。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完善纤检事业法律制度建设,以建设纤维质量监督、公证检验、监督抽验三大制度体系为抓手,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行政决策依法、合法,法治实施程序规范。完善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建立健全大案要案报备、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强化对履职行为的约束和监督。

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推进系统技术能力建设,强化区域技术能力建设协调发展,实现技术能力指导工作规范、有效运行。加快纤检信息化建设,完善纤检机构信息化工作平台,加强业务流程实时监控,建立纤维质量分析、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公证检验管理智能化。不断完善纤维计量监督、量值传递和计量检定、仪器设备维修和保障工作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执法人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优化纤检人才队伍结构,稳步提高纤检人才队伍质量。建立纤检事业发展专家智囊库,为谋划纤检事业发展,解决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供良策。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纤检系统行风建设的综合预防治理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开展廉政风险分析排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五、重点工程

(一)纤维质量监督强化工程。

1. 纤维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搭建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公示平台,鼓励社会力量以投诉、举报等方式参与监督。建立纤维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平台,区域重点纤维品种质量监测报告。

2. 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搭建纤维企业质量信用平台,与相关部门及单位对接,完善企业质量信息采集、管理、公示、评价机制。联合行业协会,启动纤维企业品牌推进工程。

3. 纤维制品放心工程建设。

抓好《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启动《再加工纤维管理办法》立法。建立和完善纤维制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将学生服监督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学生服监督检查覆盖率。在全国10个省建立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纤维制品质量舆情监控和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学生服、学生床上用品集团购买监控制度。

(二)纤维质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

1. 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检测技术体系,调整棉花公证检验实验室布局规划。建立纤检系统棉花检验能力档案,定期分析公证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状况。完善监督抽验制度、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棉花公证检验信息技术示范实验室20家。稳步提高公证检验覆盖率,国家储备棉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监管棉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100%,其他类棉花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善国棉颜色级分级体系,开展短纤维含量、棉结指标、质量指标分级等重大课题研究。

2. 推动毛绒质检体制改革。

实现毛绒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二级毛绒仪器化公证检验质量管理信息平台。新建、改造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15家,检测能力满足非棉纤维公证检验发展需要。山羊绒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90%,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覆盖率达到50%。制修订毛绒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研发毛绒仪器化检测设备,推进毛绒纤维检测仪器化。研制毛绒仪器化公证检验设备校准样品,建立非棉纤维标准样品生产基地。

(三)互联网+纤维质量工程。

1. 纤维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

以质量为主线,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棉花大数据导向作用,服务全产业链,实现纤维质量信息与产业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挖掘产业质量风险点,研究产业质量发展趋势,为纤维产业经济升级服务。

2. 检验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服务公证检验工作的智能化、集约化支撑体系,运用云技术,实现检验资源、检验设备、突发性质量事件应急处理、新型纤维材料信息、检验人员交流与培训等信息共享。建设棉花公证检验网络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公证检验管理智能化、信息化。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紧密围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一中心,深入研究自身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及如何在纤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等重大课题。加强调研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调查研究,为促进纤检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增强纤检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二)落实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落实纤检机构行政执法和打假工作、棉花及毛绒质检体制改革、纤维公证检验及监督抽验经费保障,夯实事业发展基础。争取学生服监管、仪器化非棉纤维标准体系、非棉纤维仪器化检验、信息化建设、标准科研经费支持,提高事业发展能力。

(三)抓好项目组织管理。

树立项目带动理念,依靠纤检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促进纤检事业快速发展。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牵头部门负直接责任的项目实施责任制。建立项目实施部门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统筹推进,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项目实施管理,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水平。

第3篇:大数据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全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通过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试点示范、选树质量标杆、建设“好品山东”、培养专业人才等工作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推动工业质量品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据201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涉及全省28个制造业大类185个行业小类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4.33%。高于备案目标值(94.00%)0.33个百分点。截止“十二五”末,全省工业领域驰名商标523件,著名商标3061件,山东名牌1406个,42个企业进入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提名奖11个),中国工业大奖6个,全国质量奖20个,省长质量奖(组织奖)40个。海尔集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东阿阿胶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等9家企业的13个质量管理经验列入国家级质量标杆,居全国第2位。18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工业质量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诸城市(食品)和临沂经济开发区(工程机械)等8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列入全国培育试点,均居全国首位。质量品牌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培养10名品牌专业人才培训师,143名“品牌经理”,居全国首位。运用“互联网+品牌建设”新模式,创建“好品山东”市场营销服务平台,提高工业产品的网上销售率,平台上线企业数量突破3.1万家,带动企业交易额600多亿元。

尽管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品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拥有的名牌产品数量远多于中西部,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少。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水平、品种、功能与市场消费需求还有相当差距,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专业人才。三是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拥有率不高,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质量品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建设制造强省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提高质量基础,实施品牌战略,发挥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作用,着力构建质量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扩大品牌数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百年品牌企业,努力实现我省由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的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为质量和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机制,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我省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和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推动新理念、新模式、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集成应用,突破关键性、基础性、瓶颈性质量技术问题和机制性、系统性、全局性质量管理难题,推动质量技术、管理、实物与服务质量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4.改善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优化品种结构,管理提升产品品质,持续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品牌引领和创造新消费。

(三)总体目标

1.质量和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2020年底,重点行业制造工艺实现优化,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产品档次结构更趋合理,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装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明显提高,攻克质量关键共性技术50项以上,拥有10个国家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标杆经验得到更广泛推广与应用,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质量基础条件更加完备,社会诚信和市场竞争环境得到改善。

2.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明显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拥有国家级品牌培育试点企业500家、示范企业50家、质量标杆30个,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20个。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世界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5家,进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超过50家。培育一批“百年品牌企业”,打造一批成长性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与我省工业规模相称的质量品牌发展新局面。

3.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培养300名以上国家级品牌经理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质量品牌专业服务机构,在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重点行业质量品牌发展方向

1.造纸与包装。以“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为原则,注重创新与集成制浆造纸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循环、低碳、清洁发展,优化原料结构,采取新一代清洁制浆造纸技术,提升制浆造纸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及成套技g,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功能性、环保型要求,创新管理营销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

2.食品。引导行业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和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步伐,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信誉形象。

3.纺织服装。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研发和应用,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延伸产业用纺织产品产业链,引导行业产业集群协作发展,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

4.家电。提高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产品向高端、节能、智能化发展,满足市场新需求,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巩固传统家电产品市场优势地位。

5.家具。重点围绕绿色节能环保,吸引和整合设计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攻克生产流程再造、环保板材生产、水性漆应用等质量关键技术,积极培育市场自主品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品牌推广。

6.汽车。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制造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加快关键零部件研发,开展可靠性研究,提升配套能力。完善汽车基地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7.工程机械。提高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比重,加快优化专用型、高附加值、轻重合理搭配产品结构,加快工程机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普及,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提高产品人机交互、智能化、模块化和再制造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8.船舶。抓住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要求,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广应用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分段无余量制作工艺,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的“双高”船舶和海工装备,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9.农机。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效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提升产品可靠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10.建筑陶瓷。发展绿色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实现节能清洁生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时尚、创意、个性、特色文化内涵,使瓷砖产品薄型化,卫浴产品轻量化、节水化,推进产业链延伸与新,完善集群综合配套能力。

11.水泥。稳定提高新型干法熟料占比,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大余热发电、粉尘高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绿色清洁生产。

12.平板玻璃。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产品性能。实施废品玻璃、碎玻璃回炉利用,实现无固体废料排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13.有色金属。推广应用先进电解铝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绿色环保铜冶炼及铜加工技术、新型冶炼、连续铸造、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重点在轨道交通用铝材、航空航天用铝材、汽车和船舶用铝材、药用和电子铝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面提高产品可靠性、功能性水平。

14.钢铁。推广应用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高纯度电炉冶炼技术、新一代节能降耗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以流程优化和实现钢铁制造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品品质、工艺技术和标准的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可循环制作,使产品高性能、低成本、高质量、近终型、易加工。

15.轮胎。普及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高性能、绿色环保、安全、功能性水平,加快新型钢帘线、异型钢丝、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应用,实现轮胎耐疲劳、高翻新、高性能,提升轮胎品牌价值。

16.地方炼化。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加大油品质量升级、炼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精细化、高端专用、差异化、环境友好型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低能耗生产技术、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产品产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综合效益。

17.煤化工。发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产品,采用节能消耗低、成本造价低、绿色环保优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提高煤转化率、气化率、有效产率,加大焦炉煤气综合利用。

18.高端装备。提高智能、绿色、柔性、精品和高效制造水平,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提升品牌层次,促进自有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

19.生物制药。重点在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化学药物、新型中医药、海洋糖类药物形成一批新产品,推广先进医药工业生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现代医药工程技术,提高医药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生产过程全质量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产品自主化、独特化水平,产品使用安全并具有较强市场前景。

20.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围绕高端、关键终端设备和产品,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发展专用电子装备、器件和软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基础配套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1.新材料。重点在高性能纤维、树脂材料、氟材料、超/微滤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

四、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

(一)重点工程

1.质量和品牌强基工程

(1)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的形式,明示产品实物质量和达到标准的水平。鼓励行业或企业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积极参与标准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国际国内标准接轨。制定团体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市场中话语权。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600项、行业标准1000项,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相关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平均达到90%以上。实施品牌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2)夯实产业基础。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调整优化技改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围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提升高精尖制造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应用。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总集成总承包试点示范。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四基”攻关指南。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组织实施50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建设10个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能力。

(3)增强管理能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等试点示范活动,支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鼓励企业提高|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化融合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2.质量和品牌创新工程

(1)加大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追求微创新、发现微创新、实现微创新,挖掘创造新需求。推广1000项左右重点新技术新产品,优选100项重大新技术新产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2)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塑造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技术,对现有品牌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亲和力和美誉度,实现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效益相统一。深入开展“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充分对接“好品山东”等服务平台,凝聚设计创新服务资源,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水平。

(3)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深度两化融合,创新生产业模式,满足市场新需求,实现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支持企业整合融合信息化技术,对工业设计、先进工艺、新材料、智能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创新设计成果转化成标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3.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

(1)强化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名牌、著名商标认定工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选树一批在质量、创新和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品牌。深入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培育工业企业品牌试点示范企业、质量标杆,树立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带动提升全省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2)深入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宣贯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引支持帮助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企业做好体系运行有效性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品牌培育能力。

(3)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宣贯《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实务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预警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4.质量和品牌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系统性、分层次地提高企业高级(首席品牌官)和中级(品牌经理)品牌管理人员和品牌专业岗位人员(品牌专员)的品牌意识和专业品牌打造能力。发挥我省品牌培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完善品牌人才培养机制,以企业中级品牌管理人员(品牌经理)培养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课程、开展培训。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齐鲁工匠”。

(二)专项行动

1.“培育百年品牌创造百年企业”专项行动。起草《关于培育百年品牌企业的实施意见》,围绕转型升级22个重点行业,挖掘现有“山东百年品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凝练精神,树立示范,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山东百年品牌培育企业”,建立“山东百年品牌联盟”,深度挖掘“百年品牌故事”,凝练“百年品牌文化”,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百年品牌。

2.质量品牌诊断专项行动。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借智”给企业,整合各类专家资源,开展全面诊断,分类指导,为企业提供新型生产模式、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提高人员技术素质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一企一策引导企业探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品牌建设路径,为全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样板。

3.对标提升专项行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经验交流活动,将国内典型示范、标杆企业“请进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典型经验与省内的企业进行分享;鼓励优秀标杆企业走出去,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对标、交流等活动,推动标杆经验在行业内实践应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类媒体优势,重点围绕树标、对标行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标杆、赶超标杆的社会氛围。

4.“好品山东”品牌推广专项行动。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广活动,定期召开新闻会,展示推介我省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山东工业品牌立体推广,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好品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与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好品山东”两城四区(在天猫、京东建设两个“好品山东”商城,在阿里巴巴1688网、慧聪网、中国制造网、淘宝“中国质造”设立四个专区),通过建立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工业品展示体验中心和海外专区、开展“好品cA认证”推广工作、推动阿里云在我省落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好品山东”平台功能;深化与“淘宝大学”等电商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北、上、广、杭”优势电商服务资源,面向全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电商人才培训,提高企业线上运营能力,把“好品山东”做大做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各市、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强化质量品牌工作合力。各市、各行业协会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引导。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从质量管理、质量攻关、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等方面研究产业、环境、节能、质量、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进一步完善质量品牌建设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对获得国家、省级质量奖、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等称号的企业给予支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