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化学复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三化学复习计划

第1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高三,基本上被分割为了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最后冲刺和最后调整期几个阶段。由于学校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设置的复习阶段也略有不同。但大体进度是差不多的。下面我们就从这些不同阶段的角度,具体看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1把握一轮复习,攻克基础能力关

一般来说,一轮复习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细的。这是成绩能上一个大台阶的最有利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再想这样较为轻松地超越别人就不容易了。

在这个阶段,考生应该把“攻克每个知识点”作为自己的目标,然后想办法去把这个目标实现。要知道,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往往是依照班中中等学生复习进度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进度的。倘若在这个阶段你觉得“简单”,那么你就可以在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完成好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进行训练;倘若在这个阶段你觉得“过难”,那么你就应该尽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跟上老师的进度。在这个时候,只要能够保证自己跟得上大部队,那就达到了目标。

在第一轮复习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考生一看书本就明白,教师一引导就会,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否则第一轮的效果将会越来越差。

当然,在高考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考生还可能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①畏难

在高一或高二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没能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个学科掌握牢固,从而出现弱科的情况,考生进而会对习题或学科产生恐惧和畏难心理。就要抓紧时间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请他们帮助自己调整好心态,跟上整体的节奏。另外,考生也要积极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毕竟这是第一轮复习,只要努力,补上弱科绝不是一件难事。

②缺乏阅读

阅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考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欠缺。近几年的高考显现出一个趋势,考题的文字量越来越大,而答案的字数却越来越少。这就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想看,无论自己的知识多么牢固,无论自己解题能力多么强大,如果没有把题目的要求搞清楚,那么答的任何内容都没有意义,这道题目也就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所以,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通过眼、口、脑、手等器官的协调,在阅读的同时提高思维、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③信息提取能力不足

课标改革以后,无论是哪个科目,综合性大题都越来越多,而这些日趋重要的综合性大题却成了很多学生的梦魇。

解题的关键是信息的处理,这包括通过审题获取有效信息,明确考查意图;通过思考整合信息,即把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最后还要准确输出信息,把答案落实在试卷上。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2重视二轮复习,突破综合能力关

经过了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自己高中所学知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也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通过这些知识脉络,考生就已经可以解答高考中的中档题了。所以实际上在二轮复习阶段,考生的解题能力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

进入高考第二轮复习,考生应该树立以下目标:

①重拾遗忘知识点

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同时,由于一轮复习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②搭建知识结构桥梁

高考二轮复习将会加大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别人的知识结构对你的帮助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务必要准确合适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对自己的复习进度能够有一定的规划和总结,并随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更具体的,我们需要订立一系列的复习目标,比如,9月完成什么,10月完成什么……甚至可以详细到9月1日完成什么,9月2日完成什么……我们的复习进度就是实现这一个个阶段目标的过程,只不过我们把这个过程细化了而已。这部分计划,务求详细,因为只有足够详细的计划,才可以保证我们在漫长而枯燥的学习中因为不断的实现了我们的目标而拥有可持续的学习热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制定一份具体的详细的学习计划该注意些什么:(我们以日计划为例)

高考备考时间真的很有限,最合理的计量单位就是“天”。从现在算起,整个高考备考时间也仅仅只有200天不到。那么,在每天的复习当中,我们究竟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我们可以把每天的复习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与老师同学一起复习,一部分就是在家自由复习。在校复习可能更多地需要配合老师的复习进度安排,而在家,就需要自己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规划。

(1)最佳学习时间先学哪一门

最佳学习时间应该依据科目的不同区别对待。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来说,最佳时间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倘若你的弱科是需要大量记忆的,那么就应该把最佳的时间留给这些科目,因为你能够迅速记忆并掌握这些内容。

(2)最佳学习时间学习几科合适

有些同学是这样做的:因为现在的高考一般来说分为四大科: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这些科目在校复习的时候不见得都会涉及,如果在校时主要复习的是语文、英语和文综,那么你在家复习的时候就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全力以赴地去复习数学学科的内容。这样既保证了每科都有比较充足的训练并且时间上也不会过于零散。

也有同学是这样做的:除了在校时间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之外,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个学科主题。倘若今天定的是数学,那么今天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来做数学题,保证持续的记忆冲击。这样的做法对部分同学来说十分有用,但是最大的缺点在于长时间复习一科会非常容易疲劳并感到枯燥。

(3)不要延长最佳学习时间

在复习过程当中,要注意劳逸结合,用一张一弛的原则来安排我们的学习生活,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这样往往能取得满意的高考成绩。

4计划赶不上变化,谨防高考复习进度上的两大误区

除了在复习进度上应该有明确的规划、劳逸结合之外,同学们在备考阶段还要特别关注两个容易陷入的误区。

(1)误区零碎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的同时,也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特点和习惯进行自我分析,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拿出一小段时间来放松身心,以换取整体的高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误区二:复习计划越具体越好

第2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实效;演示实验;多媒体技术

高三这一年对每一位考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高三化学教师肩负着重任。高三化学复习课相对于新授课更难上。有的教师在复习课中,往往担心哪个知识点没讲透,一节课从头到尾讲个不停。结果,适得其反,学生会的早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由于江苏高考的特殊性,高三化学教师大多面临着课时少,学生不重视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高三化学复习实效,值得我们去探索。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我做了几点尝试,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复习实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总结十句,不如学生自己去慢慢理清思路。老师讲的多,学生忘的也多,课堂效率差,久而久之,不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要让学生多问、多讲,在问与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建构了知识,并且记忆深刻。

一次全市统测的试卷中,有一个选项:用交流电电解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钠溶液。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电解时为什么通直流电而不通交流电?”说实话,平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通直流电后的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电极产物等基本原理上,以往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更没有人提出这一问题。于是我向学生反问:“交流电和直流电有什么不同?如果通入交流电会产生什么结果?”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还给了学生。“如果是交流电,电流方向不断改变,电极产物也会改变。”学生将它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很容易将问题解决了。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不舍得“浪费”时间。往往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写满满一黑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长期下去,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化学课失去了兴趣。有时候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自己归纳,效果反而更好。

如讲元素周期表的内容时,如果还按照新课的内容讲,有几个族,几个周期,学生早就厌了。我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元素周期表(其他学生在下面画),先画表格(七行、十八列),再将前36号元素填进表格中,再总结元素周期表的族、周期的规律及表的分区等,学生记忆深刻。在以后的习题中,学生再做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习题时,就会做到心中有“表”。

二、巧用演示实验,提高复习实效

在高三复习课中,很少有教师愿意再做实验。有的教师觉得新授课时,实验已经做过了,没必要做了;有的教师觉得做实验太麻烦;还有的教师觉得做实验很浪费时间,还不如多讲一个题目更有效,原因种种。其实,在高三复习中,课本上的典型实验,练习题中涉及的实验,学生有疑问的知识点,都可以设计成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难点。

如遇到实验题,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冷凝管、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量筒、容量瓶、滴定管等的构造都忘记了。这时候,完全可以将这些仪器带过来给学生看,要比看着学案上的装置图讲,效果好很多。

三、巧用学生的小妙招,提高复习实效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强调多次之后,学生还是会犯这类错误,很伤脑筋。例如,在书写银镜反应、复杂的缩聚反应等方程式时,因学生过分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构或组成复杂的产物上,而造成水等小分子的漏写。一次评讲时,再次强调水不要漏写了,否则前功尽弃。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写水等小分子,再写复杂的产物,这样水就不会漏写了。”这一难题得以解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学生的小妙招还真管用,他们的很多方法非常有效,也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复习实效

复习课,如果每天都是复习知识点,评讲习题,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疲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阅资料,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恰当视频,作为课堂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将枯燥的复习变得生动起来。如用“含氟牙膏”广告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复习,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常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又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将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用红笔圈出来。上课时,在实物投影上投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下次遇到这个知识点,就去提问出错的这位学生,他就不容易犯同样的错误了。如氨气为什么极易溶于水?是因为氨分子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学生甲总是忘记写“分子间”,经多次提问,她在这个知识点上就不会再失分了。并且,每位学生的薄弱点都不尽相同,找到他们的薄弱环节,单独进行专项训练,就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复习实效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智力和能力等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难以顾及每位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复习课设计时只能照顾到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会跟不上,要给予个别辅导;基础好的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要适当地增加难度,这样让吃不饱的学生吃饱。上课提问时,也要尽量照顾到大部分学生,容易的题目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的题目交给基础好的学生,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信。班里有一位学生上课听课很认真、回答问题很积极,并且回答的问题也都是对的,可分数不高。事后帮他分析原因,认为他很粗心,难的题目能做出来,容易的题目经常出错,基础也不够牢固。找到原因后,这位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几次考试下来,明显进步很多,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高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的情绪,有时显得无所适从。多和他们谈谈心,多关心和鼓励他们。只要你是真诚的,学生都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从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更愿意学“你的”化学。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高三化学教师要多用一点心思,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高三化学复习实效。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这是我们高三化学复习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充分体现以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由对知识的考查转向对能力的考查。因此,传统的高三化学课堂就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课堂缺少个性,缺少探索,老师灌的多、学生想的少;复习课枯燥乏味,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课外疲惫不堪,倦意不消,承受心理和生理双重压力;填鸭式的复习把知识往学生头脑里塞,学生成了记忆知识的机器,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呢?这不仅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而且造成了复习效率难以提高的后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呢?我认为,最大的可为空间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2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化学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涉及面宽,如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2.1 抓“纲”靠“本”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才能领会命题思路,把握复习方向,掌握复习要点,提高复习效果。现在的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为此,在选择复习内容时,应以《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为指导,引导学生寻找课本的落脚点及内在联系,使复习内容既全面又深刻、透彻。

2.2 整合课本知识、创新复习

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复习时,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先对各池举一个典型的装置图,一个一个分析透彻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这种方法可能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能力。我在复习时这样设计:自选材料和用品,请大家设计出一个原电池、一个电解池和一个电镀池,并写出各池的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并标出各池的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和离子运动方向。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就开始忙开了,基础好一点的学生直接就开始设计了,不少学生选择翻课本、翻以前的笔记,边看边设计或者依葫芦画瓢。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真正动起来了。待多数同学任务完成后,再给出了第二个任务:同组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设计,帮同学指出设计中的错误,并讨论错误的原因。任务一布置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都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后再选出代表以自己的设计为例对这几种池的原理进行讲解,学生互评,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并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池的异同点。经过这样复习后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3 精选课堂例题与习题

复习课中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必须精心设计。题目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启发性、代表性、综合性。不宜太难,一般以中档题为佳。可精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可以引申推广的(特别是进几年的一些高考题)题目让学生训练、研究,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一些解题方法、技巧等。

比如在讲练习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c(Cl-) > c(NH4+) > c(H+) > c(OH-) (B) c(NH4+) > c(Cl-) > c(H+) > c(OH-)

(C) c(Cl-) = c(NH4+) > c(H+) > c(OH-) (D) c(NH4+) = c(Cl-) > c(H+) > c(OH-)

评完这题后我做了如下变换

变题一:100毫升0.1mol/L盐酸与50毫升0.2mol/L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 c(Cl-) > c(NH4+) > c(H+) > c(OH-) (B) c(NH4+) > c(Cl-) > c(H+) > c(OH-)

(C) c(Cl-) = c(NH4+) > c(H+) > c(OH-) (D) c(NH4+) = c(Cl-) > c(H+) > c(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c(NH4+) >c(Cl-) > c(H+) > c(OH-) (B) c(NH4+) >c(Cl-) > c(OH-) > c(H+)

(C) c(Cl-) > c(NH4+) > c(H+) > c(OH-) (D) c(Cl-) > c(NH4+) > c(OH-) >c(H+)

每变化一次,学生都表现出比较强的思考积极性。学生思考完这几题后及时提出问题,请你总结出解这一类题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分清溶液中存在的物质有哪些,有哪些电离或水解,考虑电离为主还是水解为主。还有学生补充注意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关系。把这几题一变下来,学生参与热情高、启发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总结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只要用心设计,习题讲评也一样可以上得很精彩,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3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

3.1 学案导学,提高复习的高效性

学案导学这一复习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地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采取学案导学,正是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好的教学方法。学案是导学的载体,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案的编写就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减少教的成份,同时要以提高兴趣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并进”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案包括复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每一个学案都写上考试大纲要求,知识内容要紧扣复习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整个高中课本内容增减、合并、重组,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既要有“伸手可摘桃”的基础题,又要有“跳一跳能摘到”的能力题,还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习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操作性习题,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要,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学案导学的前提是学生的自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案都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部分”要求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自学,对其中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通过对学案的语系情况的检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例如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教师在课堂上就可少讲甚至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作好标记,以便在在课堂中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在课后完成并上交,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的批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一课集体讲解或引导学生讨论,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3.2 进行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讨化学与其他学科学习方法的渗透综合,将物理、生物、数学等其它学科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融入化学解题之中,实行跨学科迁移,建构多科学习方法的“立交桥”,既可训练发散思维,又可训练交叉、渗透、迁移和综合解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思维的一次创新,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学习中,这类题材是比较丰富的,如:就电化学问题来讲,实际是物理电路中“电子流向”与“氧化还原”关系的转化模型。电子从直流电源负极流出,则原电池负极失电子是氧化反应,电解池阴极得电子是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弄懂了,电化学所有问题将迎刃而解,加上水电离平衡移动、电子守恒应用、总电解方程式应用,那么,涉及电化学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第4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三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2012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授课班级:

高三(3)班 57人 高三(5)班 55人

三、授课内容及课型:

本期的主要复习内容:经济生活(必修一)、政治生活(必修二)、

哲学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

三、教学任务与总体安排

9月份:结束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复习

10月份:结束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复习

11月份:结束必修三哲学生活的复习

12月份:结束必修四文化生活的复习

元月份:市统考前综合强化训练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首先,研究高考。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实高考要求,研究《考纲》、《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特别是重点研究2012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和江苏各市的高考模拟试题,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其次,研究学生。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再次,研究教法。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遵循备考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本知识点拨到位。梳理知识,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建立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做到“精细备考,精心设计”, “注重基础,深钻教材”,提供、筛选各种资料,点面都能照顾到。“讲练结合,提高能力”。 3、加强和落实“培优”:

作业单独批改,要求他们准备错题集。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学习上培养乐观的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4、创造条件,进行校校交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

五、教学目标与策略(第一轮复习):

1、明确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复习目标:使学生在微观上按照考纲要求的知识条目逐章、逐节、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夯实基础,厚积薄发;从宏观上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策略:第一轮复习应按考点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屋考试方向。

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首先自行整理每章节的知识体系,每节课利用10分钟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其次,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略)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

再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和综合。

(3)精讲多练,实行考点练习。

通过考试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师教学中的空档,查缺补漏。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学生解题时能遵循这样的思路:

第一、阅读题目和设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第二、阅读材料,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第四、思考基本的答案要点。

第五、规范地组织答案。

2、综合模拟训练

复习时间:2012年1月中上旬——市期末统考前 复习策略:(1)高三政治教师集体备课和共同探讨问题,营造协作氛围,避免各自为政。寻找在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上的交汇点,增加教学与复习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以实现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

(2)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技巧,答题规律的把握,同时要训练学生答题的格式,书写,答主观题要做到术语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高考答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答案与学生的答案悬殊太大,学生的回答普遍不全、不准、不优、不简,层次不清、东拉西扯,卷面不整洁,字迹不清楚。

(3)最后一周,返朴归真,回归教材。熟记核心概念原理。

(4)在综合训练阶段,为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充分结合起来,应培养学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要求他们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读题、审题要仔细、慎重。

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对新颖的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只要耐心多读几遍,熟能生巧,就能找到解问题的办法。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阅读题目时注意区别显现信息与隐蔽信息。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弄清题目内容是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然后再根据题意认真作答。

第二、答题要确切、简练,书写规范、工整,尽量采取要点式答题。答题时要准确应用政治术语,防止用原理生搬硬套。避免出现答案写得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

第5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这几年上海市化学高考试题,稳中有变,从基础知识到综合运用,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在每年高三教学中许多同行都有这样的共识,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学生的反馈是上课听的懂、下课不会做。即使重要的知识点分析多次有些学生还是不明白,上课时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等。我们七宝中学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认真研究考题和考纲,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从基础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强手如林的上海市重点中学中,我们化学高考连续三年取得上海市平均前六名的好成绩。回顾我们这几年高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备课组共同探讨,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在常规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中,我们探讨教材内容,交流学生反馈的各种问题,对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出现的问题或反常现象共同讨论,再予学生解答;同时对习题和考纲进行仔细研究,做到备考纲、备教材、备习题、备实验、备教学方法;达到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高三化学复习中知识点繁多、综合面广,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某一个老师的思路和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和单调,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老师而言也可能出现教学中少数知识讲解不全面、不透彻、甚至有知识点遗漏现象。而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探讨问题能取各位老师所长。在我们七宝中学这样规模大的学校中仅化学科就有4或5人任教,这为我们集中备课、共同探讨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碱金属内容复习中对2Na2O2+2H2O4NaOH+O2。这个重要反应的产物及放热情况,大多数同学印象不深。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几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共同设计两种不同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此反应的印象。

方法一,①石棉网放在铁夹台的铁圈上,在石棉网上放一小团脱脂棉。②用药匙取半匙Na2O2粉末撒在脱脂棉上在Na2O2处滴1-2滴水,此时看到脱脂棉立即快速着火燃烧。

方法二,在一小烧杯中加入约10毫升蒸馏水,烧杯口用一张铁丝网(中部呈槽形)盖上,槽形内放出疏松的脱脂棉,包着Na2O2粉末,然后加热杯内的蒸馏水,当水沸腾挥发时,水蒸气与Na2O2反应放出热量和氧气,使棉花迅速燃烧起来。我们把两种实验方法提供给同学,并在课堂上演示,同学兴趣浓厚、对此反应的印象非常深刻。

共同备课探讨,使我们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是我们提高年级化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2 尝试不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高三化学复习中,由于课堂容量大,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多,多数老师为了赶进度常常是一个人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由于课堂形式单调枯燥,疲劳的学生常常是昏昏欲睡、糊里糊涂,课堂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改变为师生共同讲解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盐类水解教学中,老师首先以CuSO4为例分析这种强酸弱碱盐水解的本质和离子反应,即Cu2++2H2O Cu(OH)2+2H+,并判断水解呈现的酸碱性;然后让每位同学在短时间内(如五分钟),找出强酸弱碱、强碱弱酸盐五种,然后判断这样盐的酸碱性、写出水解离子方程。完成后再让学生互相对照、检查,同时让部分学生回答讲解,回答不完全的地方、再请其他学生更正。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即使不太主动的学生也能亲自动笔动脑,从而使复习效率大大提高。此外,我还采用另一种方式,在每次分析试题时,课堂上我就先让几位同学轮流到前面讲解,在此之前先让他们做好准备,预习好要讲的内容让他们当一回“小先生”,每道题目讲解结束后,让其他同学就相关问题提出疑问,且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如这样一道题。12.8g Cu与100mL HNO3恰好完全反应后,标准状况下放出4.48升棕色气体,求原HNO3物质的量浓度。

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分析解答是:

反应HNO3分两部分,一部分被还原为4.48升(0.2摩尔气体)另一部分生成Cu(NO3)3,所以消耗HNO3总物质的量

2n[Cu(NO3)3]+n(气)=2×0.2mol+0.2mol=0.6mol

得c(HNO3)=0.6mol/0.1L=6mol・L-1

有的学生马上提出疑问,提出另一种解答方案:

既然放出棕色气体,说明Cu是与浓HNO3反应,根据反应方程式

Cu+4HNO3 Cu(NO3)3+ 2NO2+ 2H2O可得出n(HNO3)=0.8mol

这样c(HNO3)=0.8mol/0.1L=8mol・L-1显然与上述答案又不同;

此时又有同学提出第三种解答思路;认为上题中Cu与HNO3反应生成的棕色气体既含NO2也有NO;

设生成NO为Xmol,NO2为Ymol

由气体物质的量,得出X+Y=0.2

再由根据化合价升与降相等的原则得到3X+Y=0.2×2

解出X=0.1mol,Y=0.1mol,这样可求出HNO3总物质的量,

4X+2Y=0.6摩尔得C(HNO3)=0.6mol/0.1L=6mol ・L-1

同学们通过讨论,对照比较,大家终于搞清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放出的NO2中还有NO。

这种教学形式,讲解的同学认真准备,我发现他们把需要解答的内容在课前仔细思考,课堂上其他同学也乐意相互提问和讨论。最后我在课堂上及时总结,对讲解中思路简洁或技巧解法,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将学生的想法进一步完善。从而使课堂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3 精心设计问题,落实课堂复习中的精讲精练

相信不少化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内容,学生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了,但在具体解答问题时却张冠李戴、似是而非,主要是对学习的知识似懂非懂、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没有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这是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的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例如关于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生存在许多困惑,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帮助解决。

设计(1)常温下分别求出0.1mol・L-1 HCl和0.1mol ・L-1 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物质的量浓度。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用水的离子积常数可计算出水电离产生。

c(H+)=10-13mol・L-1 原因是在酸或碱的溶液中水的电离均受到抑制, 因此比纯水中C(H+)=10-7mol・L-1小了许多。在此基础上

设计(2)常温下已知某溶液由水电离产生c(H+) =10-13mol・L-1,问此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其pH值是多少?

根据设计(1)的结果, c(H+)=10-13mol・L-1的溶液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再由水离子积常数和pH值的定义,可求出:

pH=1或13

在此基础上又可联系下一问题:

设计(3)常温下已知某溶液由水电离产生的 c(H+) =10-13mol・L-1则在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哪个离子组?一定不能共存的又是哪个离子组。

通过对前面2个设计的理解,知道此溶液可能是酸或碱的溶液,再结合离子间反应的知识内容,可以分析得出,C组在酸碱条件下均不反应,一定能共存,而D组中HCO 与酸或碱均能反应一定不能共存。

通过上述一系列有关知识点的精心设计,由教师的提问、引导、点拨,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能配合老师、认真思考、自主获取知识,课余时间再精选一定量的习题,使学生在习题的解答中反复加深对电解质溶液内容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拓宽教学思路;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转变教学方式、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交往,如此的互动交流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技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学生化学成绩及综合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

第6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复习教学;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61-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增强本地区高三化学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地市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了市内数位专家,对市内十多所省级各类重点中学高三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听取了五十多节课,与近200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现就我市目前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企盼能对今后的高三化学复习有所裨益。

1化学复习中存在的几类典型的问题

1.1目标定位问题

化学教学目标的偏离,必将造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缺失,形成低效的复习效率。

1.1.1统一的教学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同一个班的所有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典型的现象是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梯度,尖子生因感到简单,缺乏挑战性而分散注意力;而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同学因跟不上教学节奏或教学内容难度大而产生失败感,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很少有老师对作业进行分类,不管学生的基础怎样,均要完成相同难度、相同量的作业。显然,这些违背了教学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2重难点把握不准

这类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平均化,分不清内容的主次,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一些学生对重点内容透彻理解,对难点内容依旧模糊不清。有些教师甚至在非重点内容或《考试大纲》上已明确不作要求的内容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如某一节关于Cl2实验室制法的复习课,对原理的分析讨论就花费了近15分钟。而对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规律与特点这一重点知识却一带而过。显然,这样的教学偏离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缺乏针对性,降低了课堂复习效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3“过饱和”复习

教学中某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以过多的学习内容、过高的学习要求和过量的训练来达到目的,而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和发展。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加重学生心理负担的教学行为,笔者称之为教学的“过饱和”现象。在调研过程中主要涉及下列几个方面:一是赶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教学节奏快,片面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或者将本该需要好几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这势必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也根本谈不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能力。二是课堂教学中对部分知识无限制地予以拓展,造成偏与难;所选的例题,往往起点高,综合性强。三是复习用书多套,作业量较大,且大多留给学生的作业没有经过精心挑选,有些题难度很大,综合性强,尤其是对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1.2方法实施问题

课堂教学明显存在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烙印,如重视考试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模仿,重视学生的习题训练,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简化为简单、机械的训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灌输多互动少

一部份课课堂结构比较严谨,教师课堂语言生动、丰富,对于一些难点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把一些知识点通过概念图、网络图等方式给学生归纳得很详尽;对一些典型问题作了详尽的讲解,各种可能的错误作了反复交代。这说明教师对课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问题恰恰就在这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发展过程。发现主要有下列一些问题:①课堂互动少,课堂是教师中心,学生以接受方式进行学习。②课堂互动形式是单一的,而非多元的。师生间的互动明显多于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互动要远远高于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间的互动则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③有些课堂生生互动是一种假互动。主要表现在: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而学生还未进入状态,在很短的时间内教师就让某一小组同学回答问题;而有一些由于所提问题过于容易,不需学生之间讨论就能解决。④师生互动中不同类型的学生机会不均等。通常是教师选择学业成绩好的同学来回答问题明显多于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让学业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基础较差的同学来回答复述性的简单问题,有的甚至没有机会。

1.2.2预设多生成少

有些课却是单向的、静态的、模式化的、缺乏生机和乐趣。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懂了,不管有无兴趣,硬将学生往事先预设的“轨道”上驱赶,不敢越教案半步,只要把教案设定的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比较顺利,但恰恰相反,这将严重束缚师生的灵感、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同时,也将严重浪费了学生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具体表现。例如SO2的复习教学,当师生就如何除去CO2中混有的SO2气体展开激烈讨论时,突然间一学生提出了怎样除去SO2气体中的CO2,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得活跃的场面一下子变得宁静,但瞬间就消失了,师生又进入了另一个话题。我们在与授课教师的交谈中,大家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①教学理念陈旧,认为课堂教学就应忠实执行按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能偏离半点;②一点担心,不敢“偏离”,生怕出问题,不能如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③课堂教学机智问题,没有及时捕捉到课堂中发生的能促成学生发展的增长点。

1.2.3练习多探究少

在一部分复习课中,基本模式就是知识的梳理加练习。而知识的梳理往往又停留在知识的简单罗列。对其内在的联系缺乏深层的探究,给出的练习通常又多,给人的直观感觉是题海战术,以解题训练来替代对知识的探究。这些课更多着眼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如何通过对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活动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地位与师生的关系来看,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训练的对象。

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结论性和规律性的知识,轻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不敢以批判的方式来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主题,使化学知识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活动化。

1.3媒体使用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化学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以下误区。

1.3.1重形式轻实效

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教师设计的课件是为其如何“教”服务的,但上课时教师不断点击鼠标,更换屏幕内容,对照屏幕所提供的内容进行解说,却将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变为机械的电脑播放,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丧失贻尽,课堂教学因媒体的使用失去了生成性。由于教学密度偏大,不少教师又几乎没有板书,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只好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实现低效的媒体与人的互动。另外,由于多媒体的色彩功能和清晰的动态功能,能将微观的物质变化等描述得清清楚楚,从表面上看有利于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但从学生思维的活动来说,突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训练,最终还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3.2重动画轻实验

课堂上用动画实验来代替真实的、可行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普遍。但这种简约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生动直观的观察与体验,失去了能产生许多创造性想法的机会,留在学生脑子里的可能只是动画所描述的结果,这与以前的“黑板上讲实验”没有多大区别。化学实验有着许多独特的功能,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尽可能避免用不真实的动画来替代真实的化学实验。

2 改变复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

首先我们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要加强教学研究,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等的研究,对教学的现状作深入、系统的分析,通过微观诊断,宏观把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二是开展校际间的交流,可建立中学“访问学者”制度,通过与名师结对,专家引领,促成教师专业成长。三要倡导批判性反思,开展课前、课中与课后反思,从与同事的比较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多个维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灵活的课堂教学机智,努力实现由单纯的知识目标落实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转化;由单一的传授型、被动的接受型学习向富有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化;由传统的师生关系向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化,真正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课堂。

2.2优化设计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复习效率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化学复习教学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到最优化设计,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2.1优化目标设计

我们要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要求的层次,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枉费精力和时间;同时,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多元化,体现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2.2.2优化内容设计

要依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精心组织与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难;要控制好复习的深浅度,有效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角度,即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高三化学教与学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②坡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在能力要求上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让不同的同学通过自身努力均获得发展。③精度,在关注知识面的同时,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抓住重点;在练习的设计与使用中,精心挑选或改编、创新设计习题,做到精练、精评,充分发挥习题的基础性与导向性的功能。

第7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一、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二、同分异构体的类型:

(一)碳链异构:指碳链长短不同以及取代基位置不同形成的异构现象。

1、烷烃:通过练习掌握方法(1)ch4、c2h6、c3h8均只有一种结构(2)c4h10 种

(3)c5h12 种(4)c6h14 种(5)c7h16 种(6)甲基、乙基均只有一种结构,丙基 种,丁基 种,戊基 种本文由收集整理

解析:如c5h12,先主链为五个碳一种: ch3ch2ch2ch2ch3,主链为四个碳一种:ch3ch(ch3)ch2ch3,主链为三个碳一种:ch3c(ch3)2ch3。

小结归纳方法:主链碳由大到小,取代基由大到小,编号分析数目(快速、防漏),注意对称重复。

2、环烷烃:学会健线式写法(1)c3h6 种(2)c4h8 种(3)c5h10 种

解析:如c4h8,先四个碳成环一种: (环丁烷),三个碳成环加一个甲基一种:

小结归纳方法:碳环由大到小,取代基由大到小,注意对称重复。

3、苯的同系物:(1)c7h8 种 (2)c8h10 种 (3)c9h12 种

解析:如c9h12,除去苯环6个碳原子,还有3个碳原子,可做丙基,有丙苯一种;可做异丙基,异丙苯一种;做一个甲基和一个乙基,邻、间、对甲乙苯三种;做三个甲基三种;共八种。

小结归纳方法:先除去苯环中的6个碳原子,剩余的碳按要求需要多少个侧链(取代基)就分多少个侧链(取代基),取代基由大到小,相同碳原子的取代基注意也可能有同分异构体,注意对称重复。注意苯环特有的位置(邻,间,对)。

(二)位置异构:指官能团在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的异构现象。如:1-氯丙烷,2-氯丙烷。

常见的官能团有:卤原子、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羟基、氨基、硝基等。

1、烯烃:(1)c2h4、c3h6均只有一种结构(2)c4h8 种(3)c5h10 种(4)c6h12主链碳为五个的有 种结构

解析:如(4)c6h12主链碳为五个,先画碳架c-c-c-c-c,加一个甲基有2种,c-c(ch3)-c-c-c和c-c-c(ch3)-c-c,然后往碳架上加双键,c-c(ch3)-c-c-c加双键4种c-c-c(ch3)-c-c,加双键2种,共6种。

2、一元饱和卤代烃(一元饱和醇、一元饱和醛、一元饱和羧酸相似)

(1)c3h7cl有 种结构 (2)c4h9cl有 种结构

(3)c4h10o的醇、c5h10o的醛、c5h10o2的羧酸均有四种结构,原因是

解析:除官能团外,余c4h9—(丁基),丁基有四种不同结构。

(4)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12o,在其结构中含一个—oh,两个ch3—,两个ch2—和一个—ch—,写出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

解析:先画碳架c-c-c-c-c,用—oh去取代中间碳原子上的h有2种,c-c(oh)-c-c-c和c-c-c(oh)-c-c, 主链碳为四个c-c(ch3)-c-c,用—oh去取代一个不同ch3—上的h有2种,共有四种。

小结归纳方法:先画出碳链排列发方式,再分析官能团位置,注意对称重复。

3、醚:①c2h6o、c3h8o均只有一种结构②c4h10o 种

解析:在醚键(- 0 -)的两边放烃基。如c4h10o,一边放甲基,另一边放丙基或异丙基2种;两边都放乙基1种;共3种。

4、酯:(1)c2h4o2 种 (2)c3h6o2 种 (3)c4h8o2 种

解析:在酯基(-coo-)两边放烃基。如c4h8o2,除去酯基中的一个碳原子,还余三个碳原子,-coo-两边不对称,左右两边烃基碳原子数可为0,3或1,2或2,1,共3种同分异构体

小结归纳方法:先把醚键或酯基位置放好,再往左右两边加烃基。

(三)种类异构:官能团的类别不同引起的异构现象。

通常单烯烃与环烷烃,炔烃与二烯烃,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醚,芳香醇与芳香醚,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酯,氨基酸与硝基类化合物,果糖与葡萄糖,蔗糖与麦芽糖等互为同分异构体。

例1、(08海南卷)分子式为c4h10o并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分子式为c4h10o的物质可能是饱和一元醇或饱和一元醚,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只能是饱和一元醇,丁基有4种,所以有4种。

小结归纳方法:先把碳链放好,再放不同官能团,把不同种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全加起来。

(四)含两个(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分析

例1、c4h8cl2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第8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6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8

一、教材及教情、学情分析

苏教版化学《必修1》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编排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二单元。在学习教材内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编写上来看,首先从回顾初中已学过的铁、铜的基本性质引入,再重点探究三个知识点:(1)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Fe2+和Fe3+的相互转化;(2)Fe3+的检验方法;(3)Cu与FeCl3反应的应用――制作印刷电路板。经过多个课时学习,学生能够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例如铁三角关系、铁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关系(图1和图2)[1]。金海宏[2]、黄朝霞[3]等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和框图构建进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新课时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在高考题中涉及“铁、铜及其化合物”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两种题型:(1)实验选择题(如Fe2+和Fe3+的检验、Fe(OH)2制备、Fe3+和Cu2+的水解问题等);(2)化工流程题(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为必考内容),这就要求高三学生能学以致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提炼才能解决高考题中的相关问题。化学元素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4],笔者根据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教学情况和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元素观”进行具体化地拓展(图3和图4),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5-7],实现“元素及其化合物”问题的高得分率。

二、基于“元素观”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书写相关方程式,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Fe2+与Fe3+的相互转化、Fe (OH)2的制备、Fe3+与HCO3-的双水解等问题,运用归纳、总结、类比、实验等方法促进铁、铜及其化合物的“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的建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科价值:铁、铜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对铁、铜化合物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

(2)认识价值:在已有的元素观(组成和价态)知识体系上对铁、铜化合物进行更深层次的W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生活价值:铁、铜是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金属,它们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百姓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金属”之一。

三、教学过程和设计

1. 引入

【问题驱动1】将FeCl3溶液滴加到淀粉-KI试纸上为何变蓝?

【问题驱动2】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为何先氧化Fe2+?

【问题驱动3】 如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少量Fe3+?

【生1】2Fe3++2I- ■ I2+2Fe2+,Fe3+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变蓝。(体现价态观)

【生2】由2Fe2++Br2■2Fe3++2Br-可知,还原性Fe2+>Br-。(体现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观)

【生3】 利用Fe3+的水解平衡原理,Fe3++3H2O■Fe (OH)3+3H+,可以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 CO3消耗H+,增大溶液的pH值,由于Cu(OH)2和Fe(OH)3的Ksp差异,可使得Fe3+的水解程度增大直至生成

Fe(OH)3沉淀而不使Cu2+沉淀,最终除去Fe3+。(体现Fe3+的水解观)

【设计意图】通过已具备的铁、铜及其化合物“元素观”知识来解决三个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网络进行延伸,实现由“学”向“用”,由“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让学生从每个问题中体会“具体的”元素观(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掌握思考和答题的方法。

2. 价态观

【投影】展示多种相同价态和不同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和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图5和图6)。

【设计意图】根据元素组成找到物质所属类别,学习物质的通性;根据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可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而“具体化的元素观”-“价态观”直观地引导学生体会和预测已学过和未学过物质的性质,为下面的铁、铜化合物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做好铺垫。

【问题驱动1】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合理的是(D)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Fe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Fe2+,可能含有Mg2+。

【问题驱动2】请同学们分析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图7)。

【问题驱动3】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反应。

2. FeCl3溶液吸收H2S气体,得到S单质的反应。

3. K2FeO4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利用FeCl3与KClO在强碱条件下可制取K2FeO4。净水时,K2FeO4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和O2(两个反应)。

4.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成蓝色。

5. Cu2O在稀硫酸中不稳定,有Cu单质生成,溶液成蓝色。

6. 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热生成CuCl沉淀。

【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三个问题:(1)Fe2+和Fe3+的检验;(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3)含有不同价态铁、铜化合物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1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目的是做到“温故而知新”。问题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通过思考“如何防止氢氧化亚铁被空庋趸而保持长时间的白色沉淀状态”的问题,并贯穿复分解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氧化还原反应(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电解池(电化学)知识,将问题层层递进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问题3目的是理解和感受高考题中有关化工流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离子反应方程式又是反应的本质,通过书写练习引导学生利用“价态观”来解决问题,将“元素观”的认知进行具体化和扩大化。

3. 强弱观

【师】Fe3+和Cu2+都具有氧化性,如何比较二者的氧化性强弱呢?

【生】利用FeCl3溶液腐蚀Cu电路板的原理比较:2Fe3++Cu■2Fe2++Cu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即Fe3+>Cu2+。

【问题驱动1】请大家利用这一结论思考一下这一问题。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C)

A. 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 溶液中一定含Fe2+

C. 溶液中一定含Cu2+

D. 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

【生】剩余固体是Cu或Fe和Cu,因为先发生Fe + 2Fe3+■3Fe2+,后发生Fe + Cu2+■Fe2+ + Cu,Fe3+一定没有剩余,有铁必有铜,故选C。

【问题驱动2】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Fe3+、Cu2+和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现加入适量铁粉,使溶液中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变化为1∶2∶4,则参加反应的铁粉与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

A.2∶1 B.1∶2 C.1∶3 D.1∶4

【生】因氧化性:Fe3+>Cu2+>Fe2+,从离子比的变化可以看出Fe3+有剩余,则Cu2+、Fe2+没有参加反应,根据反应的定量关系可以判断C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学生的“强弱观”,此处设置了如下的“问题链”――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组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比较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Fe3+>Cu2+)问题1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运用问题2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理解不同的价态铁微粒间的相互转化。

4. 水解观

【实验探究1】对于Fe2+、Fe3+、Cu2+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情况,所以我们除了要掌握它们的“价态观”、“强弱观”,还要考虑它们的“水解观”。如泡沫灭火器原理是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双水解反应迅速生成Al(OH)3和CO2,那么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1】在试管底部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有气体生成(CO2)。

【实验探究2】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2】反应剧烈,有蓝绿色沉淀[Cu(OH)2]和大量气泡生成(H2)。

【生1】根据水解原理――Fe3++3H2O■Fe(OH)3+3H+、HCO3-+H2O■H2CO3+OH-,二者的水解互相促进生成Fe (OH)3沉淀和CO2气体,即Fe3++3HCO3-■Fe(OH)3+3CO2。

【生2】Cu2++2H2O■Cu(OH)2+2H+,Mg消耗H+反应生成H2,从而促进Cu2+生成Cu(OH)2沉淀,即Mg+Cu2++2H2O■Mg2++Cu(OH)2+H2。

【问题驱动1】已知Fe2+生成Fe(OH)2开始沉淀的pH为5.8,沉淀完全的pH为8.8,FeSO4+Na2CO3■FeCO3+Na2SO4,请回答:制备FeCO3时,选用的加料方式

C (填字母),原因是防止生成Fe(OH)2沉淀。

A.将Fe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

B.将Fe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C.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问题拓展2】将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为氢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别为6.4、9.6、3.7。现有含FeClx杂质的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图示步骤进行提纯。

(1)加氧化剂的目的为将Fe2+转化为Fe3+,便于除去,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X是 C 。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加入CuO调节溶液的pH来除去Fe3+,pH值范围为 [3.7,6.4]。

(3)除去Fe3+的离子方程式为 3H2O+2Fe3++3CuO■2Fe(OH)3+3Cu2+。

(4)溶液Ⅲ能不能直接蒸发结晶得到CuCl2・2H2O晶体?不能。

若不能,应如何操作?向CuCl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后进行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到晶体。

【设计意图】化学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实验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离子的“水解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微观微粒”发生“宏观可观察”反应的内在动力。通过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间“双水解”的意义。通过镁条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Mg将Cu置换出来)基础上进一步理解Cu2+的“水解观”作用。通过对问题驱动1(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9题)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运用Fe2+和CO32-的水解来解决FeCO3的制湮侍狻N侍馔卣2是典型的高考化工流程题的考查,主要考查Fe2+与Fe3+的转化、利用“水解观”调节溶液的pH值除杂的原理和溶液中晶体获得的方法三个知识点,这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总结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一节课的设计和“45分钟”的教学,前后经历了多样的复杂心情,本着打破传统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为目标,致力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宗旨。

1. “问题驱动”是“问题链”的“具体”呈现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组合。随着“问题链”的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生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推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和方法[8]。

(1)“价态观”中的问题链

Fe2+和 Fe3+的检验与转化[Fe(OH)2的不稳定性] Fe(OH)2的制备(从复分解反应到电解)多样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强弱观”中的问题链

Fe3+的氧化性为何大于Cu2+?若同时加入铁粉或铜粉有何影响(定性分析)?由定量的反应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3)“水解观”中的问题链

Fe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为何类似于Al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Mg与CuSO4溶液反应为何剧烈?制备FeCO3或Fe(OH)2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除去溶液中的Fe2+、Fe3+?如何从溶液中获得铁盐或铜盐晶体?

2. “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立体”呈现

化学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的“阿基米德支点”之一[6]。“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具体”塑造和“立体”呈现,它是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时,通过“价态”、“强弱”、“水解”的角度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对铁、铜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还能对它们的化合物的保存、制备、分离、提纯、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能体现它们的化学学科价值。

3. “化学实验”是化学素养的“直观”呈现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加深理解某些化学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遗憾的是没有进行学生实验,采用的是老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Fe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与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预测反应结果,再从实验结果中发现问题的价值并为之寻找合理的解释。Mg与CuSO4溶液的反应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拉伸”提高,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讨产生的可能因素并得到明确的结论。总之,化学实验不仅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还能培育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虞琦,倪娟. 基于学科观念培养的高三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27-29

[2] 金海宏. 思维导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1):42-44

[3] 黄朝霞. 借框图构建之风扬思维发散之帆 [J]. 化学教与学,2016(12):51-53

[4] 梁永平. 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 [J]. 化学教育,2007(11):10-15

[5] 白建娥,何彩霞. 论促进学生“元素观”发展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1,5-6

[6] 毕华林,万延岚. 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 化学教学,2015(5):3-7

第9篇:高三化学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双向计划;薄弱环节;精讲、高效训练

【Abstract】In the Gao San student limitedly review time, the instruction student use little time to obtain possibly many real results possibly, have become Gao San's chemistry to review medium of an importance topic.How attain "low consume efficiently" in review?

【Key words】The double is to the plan;Weak link;The Jing speak and efficiently train

在高三学生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指导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实效,已成为高三化学复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复习中做到“低耗高效”呢?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1.制定双向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全的复习计划是成功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双向计划是指教师的全盘计划与学生的个人计划。

教师的全盘计划,应根据循序渐进、直面高考、力求先后有序、主次分明、各有侧重,使学生稳扎稳打、有的放矢。

学生的个人计划,是在教师计划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再制定的一套相应计划。学生可从教师的计划中明确复习的目标、做法和时间的安排,并从中发现自己在高考知识点中的薄弱与缺漏,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

这样师生共同制定的双向计划,避免了教师复习中只顾及多数学生,无法兼顾个别学生的问题;也避免了学生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的复习或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的问题。复习中既有教师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难点的具有共性的复习,又有学生针对自己弱点查缺补漏的具有个性的复习,还可以促进个别化学成绩拔尖的学生超前,进行完善性、拓展性的复习。这种双向复习计划投入时间少但收到效益很大。

2.狠抓薄弱环节

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这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如果我们不将最短的木板挑选出来并增加它的长度,那么这只木桶盛水的量就不可能增加。化学复习时如果不将薄弱环节挑选出来,其复习效果只会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复习效益,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首先要找准薄弱环节,而面面俱到的复习费时费力,往往使师生疲惫不堪。如果复习中能有针对性地对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薄弱点是有机化学的话,可结合前几年的高考、诊断考试中的这类题,指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考查范围、方式,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高考这类题的考查范围主要是对烷烃、烯烃、芳香烃、各类烃的衍生物的结构的理解和性质的掌握;难点在于性质特点的综合应用。找准了薄弱点,便可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如在1—2周内,每节化学课抽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写重要代表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根据高考内容设计一两道简答题,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订正,以突破难点。若薄弱点在推断题上,可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突破方法。如题眼比较隐蔽的推断题根据题干和框图的特点,整体把握全题的脉络思路,体会作者的编写意图和题中的设问;联系题干和设问,从作者的编写意图中寻找解题钥匙。

抓薄弱环节不仅是针对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点,还要抓学生中化学科的差生,每周至少面谈一次,关心他们,给他们解答疑难,帮助他们修订复习计划。另外,对个别在某一阶段出现严重滑坡现象的学生也要狠抓不放。

运用木桶理论,狠抓化学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各个击破,狠抓部分化学差生和下滑趋势严重的个别学生,这样针对性强,在较少的时间内可取得较大的复习效益。

3.精讲、高效训练

高三学生学业繁重,时间紧迫,如何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精讲、高效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

精讲,是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方法。教师要做到精选内容,精心准备,精彩讲解,急学生所急,讲学生所想。教师占有的资料要丰富翔实,选择要有代表性,课堂讲述的信息量不妨尽可能大一些;形式不妨灵活,变化有致;讲课时不妨多制造几个兴奋点。总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反之,学生懂了的内容,可以通过看书思考解决的问题,过慢的讲解节奏都会使学生厌倦甚至反感,耗费了时间,却没有功效。

训练,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三训练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训练要求和目标,习题应精选;其次应根据心理学记忆规律减少遗忘,尽快反馈信息。如做完练习马上发答案、批改试卷,当天或第二天就评讲,这样做教师辛苦,但效果很好,学生印象特别深。如果几天以后再评讲,可能学生已忘得差不多了,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除了及时反馈,还应加强面批面谈,了解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和步骤,发现问题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