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大班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2.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单“和“双“
森林里要开动物PARTY,老师和小朋友去参加,但是小动物们要考一考小朋友,我们身上哪些东西是“单“的?哪些是“双“的?
(在谈话中,幼儿说嘴巴是一只,眼睛是两只,教师小结,像嘴巴、鼻子这样只有一个的,叫“单“,像鞋子、手、眼睛这样两个两个成双成对的,叫“双“。)
二、参加动物PARTY
1.小动物圆舞曲
故事情境:今天来了3只小兔子、4只小狗,5只小猫,6只小山羊……,他们要结伴条圆舞曲了,帮他们找找舞伴吧!
幼儿操作动物卡片,两个两个拉在一起。
教师:发现了什么?
幼儿:有的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有的小动物都找到舞伴了。
教师:哪些小动物剩下一只没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兔子(3只)、小猫(5只)
教师:哪些小动物都有舞伴?这些小动物是几只?
幼儿:小狗(4只)、小山羊(6只)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
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 “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三、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
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左重右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为学习10以内的加法做铺垫.
活动准备
1.天平
2.1克、3克、4克、5克、6克的砝码各1个,2克的砝码2个
活动题目
在天平的右边放入2克和6克的砝码各1个,天平的左边放入5克的砝码1个,现在天
平是左轻右重.从剩余的4个砝码中任意选择两个,放入天平的托盘上,以改变现在天平左轻右重的情况,可以怎样放?
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
2.总结方法.
3.分组演示并说明.
参考答案
方法一:只在左边放.
1.使天平左右平衡:
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2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2+5=2+6,因此天平左右平衡.
2.使天平左重右轻:
(1)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2)在左边放入质量是1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1+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3)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3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3+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4)在左边放入质量是2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2+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5)在左边放入质量是3克、4克的两个砝码,由于3+4+5>2+6,因此天平左重右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1)、(2) B.(1)、(3) C.(1)、(4) D.(2)、(3)2.在3.14、 、 、 、 、0.2020020002这六个数中,无理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已知点P在第四象限,且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则点P的坐标为( )A.(-2,3) B.(2,-3) C.(3,-2) D.(-3,2)4. 已知正比例函数y=kx (k≠0)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一次函数y=x+k的图象大致是下列选项中的 ( ) 5.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画出ABC的是() A.AB=5,BC=3,AC=8 B.AB=4,BC=3,∠A=30°C.∠A=60°,∠B=45°,AB=4 D.∠C=90°,AB=6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50º,则该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余角是( ) A.25º B.40º或30º C.25º或40º D.50º7.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0cm,则能反映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y(cm)与底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是() A B C D8.设0<k<2,关于x的一次函数 ,当1≤x≤2时,y的最小值是( )A. B. C.k D. 9.下列命题①如果a、b、c为一组勾股数,那么3a、4b、5c仍是勾股数;②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是3∶4∶5;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 , , ,那么此三角形必是直角三角形;④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是a、b、c,(c > a = b),那么a2∶b2∶c2=1∶1∶2;⑤无限小数是无理数。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10.如图所示,函数y1=|x|和y2= x+ 的图象相交于(-1,1),(2,2)两点,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1<x<2 C.x>2 D.x<-1或x>2 二、填空题 (每空3分,共24分) 11. =_________ 。12. =_________ 。13.若ABC≌DEF,且ABC的周长为12,若AB=3,EF=4,则AC= 。14.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 。15.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8cm,过腰AB的中点D作AB的垂线,交另一腰AC于E,连接BE,若BCE的周长是14cm,则BC= 。 第15题 第17题 第18题16.点p(3,-5)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17.如图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__。 18.如图,A(0,2),M(3,2),N(4,4).动点P从点A出发,沿y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上移动,且过点P的直线l:y=-x+b也随之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若点M,N位于直线l的异侧,则t的取值范围是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9题,共96分)19.计算(每题5分,共10分) (1) (2) 20.(8分)如图,在ΔABC与ΔDEF中,如果AB=DE,BE=CF,只要加上 条件(写一个就可以),就可证明ΔABC≌ΔDEF;并用你所选择的条件加以证明。21.(10分)如图,已知ABE,AB、AE边上的垂直平分线m1、m2交BE分别于点C、D,且BC=CD=DE (1) 判断ACD的形状,并说理;(2) 求∠BAE的度数. 22.(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 均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格点上.(1) 在网格的格点中,找一点C,使ABC是直角三角形,且三边长均为无理数(只画出一个,并涂上阴影);(2) 若点P在图中所给网格中的格点上,APB是等腰三角形,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 个;(3) 若将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写出旋转后点B的坐标 23.(10分) 我市运动会要隆重开幕,根据大会组委会安排,某校接受了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任务.为此,学校需要采购一批演出服装,A、B两家制衣公司都愿成为这批服装的供应商.经了解:两家公司生产的这款演出服装的质量和单价都相同,即男装每套120元,女装每套100元.经洽谈协商:A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是,全部服装按单价打七折,但校方需承担2200元的运费;B公司的优惠条件是男女装均按每套100元打八折,公司承担运费.另外根据大会组委会要求,参加演出的女生人数应是男生人数的2倍少100人,如果设参加演出的男生有x人.(1) 分别写出学校购买A、B两公司服装所付的总费用y1(元)和y2(元)与参演男生人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 问:该学校购买哪家制衣公司的服装比较合算?请说明理由. 24.(12分)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a过点M(-1,-4.5),N(1,-1.5)(1) 求此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图象(4分); (2) 求出此函数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A、B的坐标(4分);(3) 若直线a与b相交于点P(4,m),a、b与x轴围成的PAC的面积为6,求出点C的坐标(5分)。25.( 12分)某商场筹集资金13.16万元,一次性购进空调、彩电共30台.根据市场需要,这些空调、彩电可以全部销售,全部销售后利润不少于1.56万元,其中空调、彩电的进价和售价见表格. 空调 彩电进价(元/台) 5400 3500售价(元/台) 6100 3900设商场计划购进空调x台,空调和彩电全部销售后商场获得的利润为y元.(1) 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 商场有哪几种进货方案可供选择?(3) 选择哪种进货方案,商场获利?利润是多少元?26.(12分)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A、B两地,甲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乙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到达A地后立即按原路返回,如图是甲、乙两人离B地的距离y(km)与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解答以下问题:(1) 写出A、B两地的距离;(2) 求出点M的坐标,并解释该点坐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3) 若两人之间保持的距离不超过2km时,能够用无线对讲机保持联系,请直接写出甲、乙两人能够用无线对讲机保持联系时x的取值范围.
27.(12分)如图,直线l1 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直线l2与直线l1关于x轴对称,已知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3,(1) 求直线l2的解析式; (2) 过A点在ABC的外部作一条直线l3,过点B作BEl3于E,过点C作CFl3于F,请画出图形并求证:BE+CF=EF (3) ABC沿y轴向下平移,AB边交x轴于点P,过P点的直线与AC边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与y轴相交与点M,且BP=CQ,在ABC平移的过程中,①OM为定值;②MC为定值。在这两个结论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
答案一、 选择题1—5 C B B B C 6—10 C C A A D二、填空题11. 3 12. 13. 5 14. x≥-2 15. 6 16. (-3,-5) 17. 48 18. 3<t<6三、解答题19.(1)4 (2)x=2或x=-420. 略21. (1)ACD是等边三角形 (5分) (2)∠BAE=120°(5分)22. (1)略 (2)4 (3)(3,1)23. (1)y1=0.7[120x+100(2x﹣100)]+2200=224x﹣4800; y2=0.8[100(3x﹣100)]=240x﹣8000; (6分) (2)由题意,得当y1>y2时,即224x﹣4800>240x﹣8000,解得:x<200 当y1=y2时,即224x﹣4800=240x﹣8000,解得:x=200 当y1<y2时,即224x﹣4800<240x﹣8000,解得:x>200 即当参演男生少于200人时,购买B公司的服装比较合算;当参演男生等于200人时,购买两家公司的服装总费用相同,任一家公司购买;当参演男生多于200人时,购买A公司的服装比较合算. (4分)24. (1)y=1.5x-3 图像略 (4分) (2)A(2,0) B(0,-3)(4分) (3)P(4,3) C(-2,0)或(6,0) (5分)25.(1)y=(6100﹣5400)x+(3900﹣3500)(30﹣x)=300x+12000; (2)12≤x≤14 ;略(3)空调14台,彩电16台;16200元 26.(1)20千米 (2)M的坐标为( ,40/3),表示 小时后两车相遇,此时距离B地40/3千米; (3) 当 ≤x≤ 或 ≤x≤2时,甲、乙两人能够用无线对讲机保持联系.27. (1) y=-x-3; (2)略 (3) ①对,OM=3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5*12=60)
1.直线
,(为参数)上与点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是(
)
A.
B.或
C.
D.或
2.圆的圆心坐标是
A.
B.
C.
D.
3.表示的图形是(
)
A.一条射线
B.一条直线
C.一条线段
D.圆
4.已知直线为参数)与曲线:交于两点,则(
)A.
B.
C.
D.
5.若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则直线的斜率为(
).
A.
B.
C.
D.
6.已知过曲线上一点P,原点为O,直线PO的倾斜角为,则P点坐标是(
)
A、(3,4)
B、
C、
(-3,-4)
D、
7.曲线为参数)的对称中心(
)
A、在直线y=2x上
B、在直线y=-2x上
C、在直线y=x-1上
D、在直线y=x+1上
8.直线的参数方程为
(t为参数),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
A.
B.
C.
D.
9.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为(
)
A.
B.
C.
D.
10.曲线的参数方程为(t是参数),则曲线是(
)
A、线段
B、直线
C、圆
D、射线
11.在极坐标系中,定点,动点在直线上运动,当线段最短时,动点的极坐标是
A.
B.
C.
D.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若直线与圆相切,则实数的取值个数为(
)
A
.0
B.1
C.2
D.3
二、填空题(5*4=20)
13.(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极坐标系下,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是________;
14.在极坐标系中,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一个极坐标为_____.
15.已知圆M:x2+y2-2x-4y+1=0,则圆心M到直线(t为参数)的距离为
.
16.(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曲线,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xOy取相同的单位长度,以原点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中,直线被曲线C截得的线段长为
.
三、解答题
17.(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参数方程是(是参数),以原点为极点,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Ⅰ)判断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Ⅱ)设为曲线上任意一点,求的取值范围.
18.(本小题满分12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θ+)=a,曲线C2的参数方程为
(φ为参数,0≤φ≤π).
(1)求C1的直角坐标方程;
(2)当C1与C2有两个不同公共点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曲线,直线(t为参数).
(1)写出曲线C的参数方程,直线的普通方程;
(2)过曲线C上任意一点P作与夹角为30°的直线,交于点A,求|P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0.(本小题满分12分)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以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轴的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下,圆的方程为.
(Ⅰ)求直线的普通方程和圆的圆心的极坐标;
(Ⅱ)设直线和圆的交点为、,求弦的长.
21.(本小题满分12分)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有相同的长度单位,以原点为极点,以轴正半轴为极轴,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曲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射线与曲线交于(不包括极点O)三点
(1)求证:;
(2)当时,B,C两点在曲线上,求与的值
22.(本小题满分12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参数方程为(为参数).在以原点为极点,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中,圆的方程为.
(1)写出直线的普通方程和圆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点坐标为,圆与直线交于,两点,求的值.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设直线
,(为参数)上与点的距离等于的点的坐标是,则有
即,所以所求点的坐标为或.
故选D.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直线的参数方程.
2.A
【解析】
试题分析:
,圆心为,化为极坐标为
考点:1.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转化;2.圆的方程
3.A
【解析】
试题分析:,表示一和三象限的角平分线,表示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
考点: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将直线化为普通方程为,将曲线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即,所以曲线为以为圆心,半径的圆.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根据,解得.故D正确.
考点:1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间的互化;2直线与圆的相交弦.
5.B
【解析】
试题分析:由直线的参数方程知直线过定点(1,2),取t=1得直线过(3,-1),由斜率公式得直线的斜率为,选B
考点:直线的参数方程与直线的斜率公式.
6.D
【解析】
试题分析:直线PO的倾斜角为,则可设,
代入点P可求得结果,选B。
考点:椭圆的参数方程
7.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可知:,故参数方程是一个圆心为(-1,2)半径为1的圆,所以对称中心为圆心(-1,2),即(-1,2)只满足直线y=-2x的方程。
考点:圆的参数方程
8.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参数方程为消去可得,即,所以直线的倾斜角满足,所以.故选C.
考点:参数方程的应用;直线倾斜角的求法.
9.B.
【解析】
试题分析:,,又,,,即.
考点:圆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消去参数t,得,故是一条射线,故选D.
考点: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11.B
【解析】
试题分析:的直角坐标为,线段最短即与直线垂直,设的直角坐标为,则斜率为,,所以的直角坐标为,极坐标为.故选B.
考点:极坐标.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圆的普通方程为,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因为直线与圆相切,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即,故选.
考点:1.极坐标与参数方程;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3.
【解析】
试题分析:直线平面直角坐标方程为,圆的平面直角坐标方程为,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所以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为个.
考点: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与平面直角坐标方程的转换,圆与直角的位置关系.
14.(或其它等价写法)
【解析】
试题分析:转化为直角坐标,则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对称点为,再转化为极坐标为.
考点:1.
极坐标;2.点关于直线对称.
15.2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圆M的标准方程为:,所以圆心,
又因为直线(t为参数)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为,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所求距离;
故答案为:2.
考点:1.化圆的方程为标准方程;2.直线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6.
【解析】
试题分析:将曲线化为普通方程得知:曲线C是以(2,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再化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直角坐标方程得,
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故求弦长为.
所以答案为:.
考点: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7.(Ⅰ)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相离.(Ⅱ).
【解析】
试题分析:(Ⅰ)转化成直线
的普通方程,曲线的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即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几何法”得出结论.
(Ⅱ)根据圆的参数方程,设,转化成三角函数问题.
试题解析:(Ⅰ)直线
的普通方程为,曲线的直角坐标系下的方程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所以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相离.
(Ⅱ)设,则.
考点:1.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8.(1);(2).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根据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展开,然后根据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互化公式,进行化简,求直角坐标方程;(2)消参得到圆的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方范围,取得得到的是半圆,当半圆与直线有两个不同交点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确定参数的范围.表示斜率为的一组平行线,与半圆有两个不同交点的问题.
试题解析:(1)将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变形,
ρ(sinθ+cosθ)=a,
即ρcosθ+ρsinθ=a,
曲线C1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a=0.
(2)曲线C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1)2+(y+1)2=1(-1≤y≤0),为半圆弧,
如图所示,曲线C1为一组平行于直线x+y=0的直线
当直线C1与C2相切时,由得,
舍去a=-2-,得a=-2+,
当直线C1过A(0,-1)、B(-1,0)两点时,a=-1.
由图可知,当-1≤a
考点:1.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2.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3.数形结合求参数的范围.
19.(1)(θ为参数),
(2)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根据椭圆的参数方程的形式,将参数方程写出,关于直线由参数方程向普通方程转化,消参即可,第二问根据线段的长度关系,将问题转化为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求解.
试题解析:(1)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直线的普通方程为.
(2)曲线C上任意一点到的距离为,
则,其中为锐角,且.
当时,|PA|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当时,|PA|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
考点:椭圆的参数方程,直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转换,距离的最值的求解.
20.(Ⅰ)的普通方程为,圆心;(Ⅱ).
【解析】
试题分析:(Ⅰ)消去参数即可将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下求出圆心的坐标,化为极坐标即可;(Ⅱ)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由勾股定理求弦长即可.
试题解析:(Ⅰ)由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为
2分
圆的直角坐标方程,
4分
所以圆心的直角坐标为,因此圆心的一个极坐标为.
6分
(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要求就给分)
(Ⅱ)由(Ⅰ)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8分
所以.
10分
考点:1.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2.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21.(1)见解析(2)
【解析】
试题分析:(1)利用极坐标方程可得
计算可得;(2)将
B,C两点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又因为经过点B,C的直线方程为可求与的值
试题解析:(1)依题意
则
+4cos
=+=
=
(2)当时,B,C两点的极坐标分别为
化为直角坐标为B,C
是经过点且倾斜角为的直线,又因为经过点B,C的直线方程为
所以
考点:极坐标的意义,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22.(1)直线的普通方程为;;(2).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联立直线的参数方程并消去参数即可得到其普通方程,然后运用极坐标与直角坐标
转化公式将圆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即可;(2)首先将直线的参数方程直接代入圆的直角坐标方程,
并整理得到关于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由韦达定理可得,最后根据直线的参数方程的几何
意义即可求出所求的值.
试题解析:(1)由得直线的普通方程为
又由得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即.
(2)把直线的参数方程代入圆的直角坐标方程,得,即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下列各组量中,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是( )A、收入200元与赢利200元 B、上升10米与下降7米C、“黑色”与“白色” D、“你比我高3cm”与“我比你重3kg”2.为迎接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亚组委共投入了2 198 000 000元人民币建造各项体育设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数据是( ) A 元 B 元 C 元 D 元3. 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A、 B、 C、 D、 4. 对于近似数0.18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位 B、有三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分位 C、有四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分位 D、有五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分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负数 B 一定是负数 C 一定不是负数 D 一定是负数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若0<a<1,则 , , 的大小关系是 7.若 那么2a 8. 如图,点 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分别为 , 则 间的距离是 .(用含 的式子表示)9. 如果 且x2=4,y2 =9,那么x+y= 10、正整数按下图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6行,第5列的数字 . 三、解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1.① (-5)×6+(-125) ÷(-5) ② 312 +(-12 )-(-13 )+223 ③(23 -14 -38 +524 )×48 ④-18÷ (-3)2+5×(-12 )3-(-15) ÷5
四、解答题:12. (本小题6分) 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
(1)正数集合:{ …};(2)负数集合:{ …};(3)整数集合:{ …};(4)分数集合:{ …} 13. (本小题6分)某地探空气球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大约降低6℃.若该地地面温度为21℃,高空某处温度为-39℃,求此处的高度是多少千米?
14. (本小题6分) 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折叠纸面.(1)若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 2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2)若-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5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15.(本小题8分) 某班抽查了10名同学的期末成绩,以80分为基准,超出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记录的结果如下:+8,-3,+12,-7,-10,-3,-8,+1,0,+10.(1)这10名同学中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 (2)10名同学中,低于80分的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3)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参考答案1.B 2.C 3.D 4.C 5.C6. 7.≤ 8.n-m 9.±1 10.3211①-5 ②6 ③12 ④ 12① ② ③ ④ 13.10千米14. ①2 ②-315.①分:92分;最低分70分.②低于80分的学生有5人。所占百分比50%.③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
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就像不扎实的数学基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北师大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弦和余弦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2020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函数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
(2)
(3)
(4)
(5)
(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 与 都有意义.
(3)小题的 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 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且 .
第(5)小题, 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
同理,第(6)小题 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 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 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 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则
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 ,当自变量 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 .60叫做这个函数当 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 时的函数值:
(1)
(2)
(3)
(4)
解:1)当 时,
(2)当 时,
(3)当 时,
(4)当 时,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2 p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2
即x+3=2,x+3=-2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
解:略.
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录像、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准备录像或课件。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
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一)、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小朋友今天许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字”小熊要考考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数字,那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2)、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3)、你们知道许老师家的门牌号码吗?看录像或课件让幼儿通过视觉直接感知门牌号码。
主要教法:情景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二、)、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这些小朋友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讨论: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为什么后面得数子都是一样呢?
3)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四)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楼上楼下邻居?小朋友一起告诉小熊小鸭住几楼几房间?小熊非常感谢大家。
庄河市步云山乡中心小学徐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6—77页
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排列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课通过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想象、推理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搭配的经验,但是不能做到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容易在搭配时出现重复、遗漏等现象。另外,在统计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有用符号、图形来表示物体或数据的经验,是本课能用符号表示搭配结果的基础。
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景,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
2、培养“符号意识”
数学思考:
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
问题解决:
能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有序思考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与搭配有关的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思考,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白板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午啊,老师要参加一个活动,想选一套漂亮的衣服,(课件出示)这就是老师比较喜欢的衣服,我想从中选出一套漂亮的服装,同学们能帮老师选选吗?(学生随意搭配)你们知道吗?刚才在挑选衣服的时候,你们就用到了数学知识——搭配,(板书:搭配)搭配中有不少的学问,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补充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穿衣
刚才几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就这些衣服而言,还有好几种搭配呢?关于这些服装的搭配同学们一定还有其他的想法。那你们能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在纸上表达出来吗?你们可以用画画图、也可以用文字、图形或者用字母来表示,选择一种方式就可以。如果怕忘了可以用线连一连。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画图、文字、字母、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作品一:
1、画出衣服的简易图,然后连线。
请这位同学说说你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你是怎么连的?也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认真倾听,看看他的方法好不好?之后让同学评价:你觉得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儿?
小结:他这种连线方法有规律,有顺序,可以不多不少、不重复又不遗漏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就是有序地思考(板书:有序思考),这是我们学习数学时必须要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预设:再找一名连线方法与上面相反的同学交流,让大家明确无论是从衣服开始,还是从裙子开始,他们都是进行有序的思考。)
作品二:用字母表示
问学生:你能看懂他画的图吗?说说看这些字母都表示什么?说说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怎么搭配的?
作品三:用图形表示。
问学生:你能看懂他画的图吗?说说看这些图形都表示什么?说说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怎么搭配的?
小结过渡:刚才我们看了几个同学的作品,他们搭配的结果都是几种啊?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同学的作品。
作品四、出示连线不完整的,请同学说说缺少什么,为什么会缺少。
小结:由此可见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作品五:文字表示(没有写完)
问:他为什么没写完?和字母(或图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还有像这位同学这样没有画完或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看了刚才同学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那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搭配我们知道2件上衣,3条裙子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板书2
3
6)同时我们还知道用字母或图形表示比较简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活动二、配餐
小结过渡:好啦,同学们谢谢你们刚才帮我选衣服,一会儿我就要出发了,但走之前我得先把肚子填饱,(出示课件),看看今天都有什么好吃的?谁能给大家读一下?如果一份盒饭含有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吗?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开始!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符号或图形表示的方法并按序说一说。
小结:看来,2种主食,4种炒菜,一共有8种搭配方法。(板书2
4
8)
活动三、行走
过渡:吃完饭该去少年宫啦!(课件出示情境图)这是去少年宫的路线图!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生答)那从学校经过百货大楼去少年宫一共有多少条路可走?
(学生看图口答)
小结:同学回答得很有序也很准确。左边两条路,右边三条路,一共有6条路。(板书2
3
6)
集中出示衣食行三图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这三幅图:两件衣服、三条裙子一共有六种搭配方法;两种主食、四种炒菜,有八种搭配方法;两条路和三条路一共有六条路。看着这些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学生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就是前两样数字的乘积)
(根据学生汇报将式子补充完整)追问:为什么会列出这个乘法算式呢?
(预设:学生会发现一件衣服和三条裙子搭配,是一个三,两件衣服就有两个三)
那么剩下的两种情况可以列的算式是?(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完整)
【评析】:通过图示表达、抽象概括等程序,逐层提升,拾级而上。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推理研究,让学生联想到这类搭配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从而建立起数量间乘法关系的模型。
根据这几个式子想一想:如果有4件衣服、5条裙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按照我们刚才盒饭的搭配方法:每盒饭里有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那么如果一共有12种搭配方法,你能知道可能有多少种主食、多少种炒菜吗?
活动三、握手
小结过渡:看来用乘法来计算搭配的结果确实很方便。不过是不是所有的搭配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呢?继续看。(课件出示)这是我到达会场以后,大家都在友好的握手,现在有甲乙丙3个人,每2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几次?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达出来。
生独立解决,展示一生的作品说出自己的想法。
(预设:学生会发现按照原来的方法行不通了,这时可以集中交流,选择学生中正确和错误两种答案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用有序的思考握手次数。
追问:为什么前面与搭配有关么问题用乘法计算,而这道题却不能用乘法计算呢?一起看图总结:前三幅图是两类事物之间的搭配,用乘法计算。而最后一幅图是同类事物之间搭配,所以不能用乘法计算,由此可见,搭配中的学问可多不多呀?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和搭配有关的数学问题,其实生活中扛搭配的问题无处不在。三、巩固练习。
1、游戏中的搭配
聪聪他们小队一共有3个男生、3个女生。他们决定在少年宫进行打乒乓球比赛,每个男生和每个女生打一场,想想他们一共打了几场?
2、购物中的搭配
书店里有5种科技书,4种故事书,如果科技书、故事书各买一本,有()种买法。
书店里有5种科技书,4种故事书,如果只买一本,有()种买法
除了生活中用到搭配,语文课也会用到搭配,不信你们看
3、语文中的搭配
出示偏旁(三点水、言字旁)和
(青、舌、十、羊)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
不同的新字呢?随生回答教师写字。
搭配和我们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也有联系。
4、填数中的搭配
++
将9、3、7三个数字填到方框里,可以有多少种填法?
(预设方法:将9填在前面,3、7颠倒填在后面
将3填在前面,9、7颠倒填在后面。
将7填在前面,9、3颠倒填在后面
先让学生独立填,如果学生有困难,小组交流,看那组填的多,再汇报交流,总结正确顺序)
5、加油题
每套学习用具应配有文具盒一个、铅笔一支、钢笔一支,现有文具盒2个、铅笔3支、钢笔3支,所以配上一套学习用具有几种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有序思考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