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孩子的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1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问题 分析

一、经商、打工、离异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经商、打工、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情况下是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托付给了旁系亲属,有的更槽糕――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可以说是:脖子上挂着钥匙,口袋里装着票子,跌倒、爬起由着自己。受托之人对孩子只能在衣、食、住、行上给予照顾,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教育被忽视,孩子在情感上享受不到本该属于自己的父爱、母爱,家庭的温暖。特别是那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据我了解他们有的根本不想回家,到饭馆吃饭,到同学家或在网吧过夜。第二天睡眼朦胧去上学,课堂上不是头脑沉沉,就是去与周公会面,有的甚至干脆不到校,弄得学校老师无可奈何,找学生无从找起,找家长又不知路在何方。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的忽视,家庭的冰冷造成精神空虚,在纪律上吊儿郎当,放任自流,思想上低迷,学习上不求上进,整天哼着流行曲,穿着不合自己身份。女孩子走路看影子,回家照镜子,衣着打扮看样子;男孩子一离开学校香烟不断。这些孩子中的多数沦为班上的“后进生”了,如此下去,现今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令人担忧。导致这些“后进生”产生的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如就业难、酒吧、网吧、台球室等。二是由于经济的驱使使家长都忙于挣钱,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管教不严,溺爱有加,这种状况的监护能担当起孩子教育的责任吗?三是好多家庭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全给了学校,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二、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表明,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环境会对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处世态度,道德水准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策群力,群抓群管,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执法机关的联系,协同执法部门清理和查处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坚决取缔周边违背道德、良心而赚黑心钱的经营者,对扰乱校园教学秩序的不安定分子予以有力打击,利用家长会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对策,同时对家长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提出一些要求,努力使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沟通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块心灵的田地,而孩子的心灵田地是既富饶又贫瘠,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都与孩子多沟通,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交流,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更多的关爱,通过交流及早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把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消除在萌芽状态。交流沟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更多信息,并对信息予以反馈

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思想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使师生之间走得更近,从而使他们有话愿找老师谈,有情况愿向老师反映,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在生活中对学生倍加关爱,善待他们,特别对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爱、母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以师之爱来弥补他们缺少的爱,对他们的行为偏差现象深入了解,不过分严厉斥责,而给予更多的温暖,以爱来感化他们,做好学生的“第二父母”的职责。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学生以榜样激励,树立缺少家庭关爱而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典型,以典型事例激发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乐观向上。另外,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假日管理教育,深入学生家庭,走访学生家的左邻右舍,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请他们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提醒他们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假日活动,防止发生以外。在我的班上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个星期六,三个男生在一起喝了三斤白酒,并且在池塘边嬉闹,致使有两个掉进池塘中,如果没人发现有可能出人命。因此,除了学校的经常性提醒教育之外,家长以及左邻右舍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假日活动。

2.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彼此沟通会增强学生的教育管理,班主任对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作以指导和要求,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使班主任在孩子的教育中达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充分发挥好班会这一教育主阵地

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常抓不懈,对学生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指导,使他们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典型事迹激励他们,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学生,使自己成为一个家长放心的好孩子,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好学生。

第2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孩子 教育

所谓“问题”孩子,这里指的是孩子身上行为习惯有问题,不遵守纪律,作业拖沓、不做,与同学不友好相处,等等。说起 “问题”孩子,教师在教育中感到“头痛”,他们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在班级管理中,一个“问题”孩子的教育,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问题”孩子的平时表现

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名叫杜辉,是个单亲孩子,从小父母离婚。杜辉先跟母亲在一起生活,母亲白天上班挣钱,没有时间去管教他,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经常不上课,对学习没有兴趣。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了,母亲一气之下就不要他了,他就回到父亲身边。父亲也是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来,更谈不上管教他,杜辉只好跟着奶奶在一起。由于杜辉从小学坏了,行为又不太好,也不听奶奶的话。在学校,杜辉表现更差,上课时跪在凳子上,有时还把脚放到桌子上,老师批评他,也不接受老师的教育。课堂上,不听课还做小动作,逗其他同学讲话,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从来不做,每次测试都是0分。课间、课外活动时,不是翻别人的书包就是和别人打架。吃中饭时,从不排队,总是要第一个打饭,弄得护导老师也没有办法。班级同学都不愿意和他玩,成了老师、同学心目中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二、“问题”孩子的教育方法

针对有“问题”的杜辉,我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1. 谈话的方法,就是经常把杜辉请到办公室,进行沟通。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是一个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我就通过打电话、写信,联系他的父母亲,向他们介绍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要求他的父亲和母亲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机会和时间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父爱和母爱。同时,我也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给予更多的关照,帮助他弄懂行为不好的害处,鼓励他认识错误、改变缺点,教育他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2. 帮助的方法。对于行为有问题、学习又不好的学生来说,我先告诉他不好好学习的害处,然后要求他上课时和其他同学一样要注意听讲,改正坐姿。学习上有困难,我利用课外时间给他耐心补课,帮他提高学习成绩,课外请同学帮助他,使他明白只要下工夫,刻苦努力,一定能够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在学习和交谈中使他受到教育和启发。

3. 启发的方法。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尤其是他做错事的时候,帮他弄懂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不该做。在谈心中,使他受到启发。如:在一次,他欺负一个小同学时,动了拳头,我就跟他说:“你长大了,有力气了,要把力气用在劳动上,不能用来打人,他这么小,你这一拳头下去,有多大的分量呀,这个小同学能受得了吗?假如我狠狠地给你一拳,你受得了吗?”……在启发中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也使他提高了认识,促使他去改正不良行为。

三、“问题”孩子的转变现状

通过耐心的教育、帮助和启发,现在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转变。上课时,他坐姿端正了,不随便插嘴了,也不逗同学讲话了,能够专心听老师讲课,能够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在食堂打饭时,也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排队打饭,听从护导老师的安排,得到护导老师的夸赞。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杜辉都能去做了,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再也不是0分了。这时,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他感到非常兴奋,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一次,学校布置大扫除,同学们都行动起来了,杜辉也参与其中。他刚进教室,便发现教室里许多死角处还有灰尘堆积在那里没打扫干净,他不声不响地拿起扫帚仔仔细细地把教室里的死角处打扫得干干净净。我见此情景,便在同学面前着重表扬他,让同学们学习他这种讲卫生的好品质。杜辉受到表扬后不但没有骄傲,而且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都能为集体荣誉着想,为班级做了许多好事。如上课时他不但自己做好还要求别人做好;打饭时他不但自己排好队还要求别人排好队……经过耐心地帮助、正确地引导和长期的教育,杜辉确实转变了许多,也有了好的表现。

四、“问题”孩子的教育启发

我从“问题”孩子杜辉的教育转变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第3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1.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

    一个优秀的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做事的坚定性,也应该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小学阶段在孩子们下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具有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既易接受好的影响力,也易点染坏的影响,要把他们教育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样也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不怕麻烦、不怕反复,要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坚忍不拔。

第4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一、留守孩子失管的原因

1、作为家庭来说留守孩子父母都已外出务工,远在千里之外,很难真正掌握孩子的情况,更谈不上如何教育管理。而在家的大多数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有的甚至就一个人在家。因而很容易形成散漫自由的不良生活习性。即使有爷爷奶奶的,由于思想和年龄上的差异,他们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很难有好的效果。

2、就学校来说,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家庭的前期教育以及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的束缚,加之青少年特有的叛逆心理,在学习期间很难有这种自觉的心态,一旦有不良的外因影响就很容易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成为差生而走上其他的道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学校忽视,甚至于放任自流,最后就由不想管变成管不了的尴尬境地。因而缺乏家长的有力配合和学校自身的教育体制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孩子出现失管最根本的原因。

3、作为整个社会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价值的改变,高消费的诱惑以及享乐主义的盛行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具有很大的冲击,很容易受到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孩子违法犯罪的特点

1、留守孩子违法犯罪轨迹的鲜明化。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就必然会在其他地方予以表现,出现如学习成绩下降,整日无所事事,讲究吃喝,惯于大手大脚的花钱。由于经济有限的原因,他们往往先在学校撬门扭锁、小偷小摸,而后,不满足于一般的偷窃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此可以看出留守孩子在学校的违纪违规到社会上违法犯罪的鲜明犯罪轨迹。

2、留守孩子犯罪的团伙化和犯罪性质的恶劣化。作为留守孩子来讲,其最初的活动往往表现为在学校拉帮结派、称兄道弟以团伙的形式出现,在其违法犯罪的过程往往是分工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具有成人化特点。再者由于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不容易被发觉,即使发现了,由于其被教育者的身份也很难被处理,往往是学校内部消化。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加助长了其违法犯罪活动发展成为抢劫一类的恶性刑事犯罪。

三、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对留守孩子的摸排工作。掌握好底数,把握住第一手的资料,加强监管。特别是在邻里之间要做好留守孩子的监管工作,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联系。

2、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作为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启蒙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是非常关键的,长年在外的父母更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多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作为家长,更不可取的是认为孩子不在身边,觉得愧对孩子,而在金钱上予以补偿。这种错误的做法,很容易给孩子以误导,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父母更多的应从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紧紧把握住亲情这根主线。

3、加强学校的管理。学校作为孩子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应该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和关爱,不能歧视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生,特别是留守孩子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平,让他们同样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留守孩子特别容易在思想上出现问题,老师在这方面更加要予以关注,对出现不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的发现和耐心的予以解决。

第5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现在的家长都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当成头等大事,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纷纷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教育,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社会、家长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改变当前的状况,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从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问题的成因、危害、解决措施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社会普遍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问题的成因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幼儿时期的良好教育对于孩子的智力潜能以及学习潜力的开发都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要求幼儿园提前给孩子讲一些小学阶段的内容,以避免孩子上小学后学习成绩跟不上。

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问题非常重要的原因。现在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越来越普遍,找工作越来越难,要想让孩子有个好的前途就必须上好大学,那么高考成绩就成为了影响孩子前途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让孩子高考成绩好,就必须从一开始就不能输给别人,于是幼儿园和家长就把小学内容搬到了幼儿园里,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就有个好的学习基础,上小学学习起来会轻松些、成绩好些。幼儿园为了能够揽到生源,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迎合家长的意思,过多的教给孩子一些小学的生字、算术之类的知识。

有些幼儿园的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幼儿学前教育,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以为多教给孩子些知识就是为他们好,缺乏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幼儿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造成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的危害

科学研究证实,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小学化教育有悖于其身心的发展规律,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有的幼儿园在家长希望孩子多学知识的强烈要求下,长时间的让孩子练习书写学过的拼音,孩子累了也不让休息,使得本处于身体发展时期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低头写字而造成脊椎弯曲变形、视力下降等身体问题。有些孩子由于写字时间长了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遭到某些教师的批评和责罚,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严重伤害,使得孩子觉得写字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孩子惧怕老师、惧怕上幼儿园。

又比如:孩子们普遍都愿意学习唱歌啊、跳舞啊、做游戏这类能够带来欢乐的内容,可是幼儿园偏偏违背孩子的意愿,总是教给他们一些本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生字和算术之类的内容,不让孩子玩他们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显然会严重影响幼儿左右脑的均衡发展,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非常不利。有些教师不顾及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是单纯的教孩子生字,枯燥无味,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学都强制灌输,不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游戏项目,还用小学生的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这对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三、幼儿园小学化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育部门应该严格规范幼儿园的教学,制定相关政策,使一些私立幼儿园规范化。不准幼儿园提前教授拼音、写字、笔算等小学教育内容,不准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也不准幼儿园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经常检查监督幼儿园是否有充足的玩具、图片、游戏设施等幼儿教育必备的教具,如果没有要督促其尽快置办齐全。

家长应该从内心明白,孩子在幼儿时期兴趣培养以及创造力开发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单纯小学知识的提前学习。要让孩子多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幼儿园也不要一味的只是迎合家长、招揽生源,而应该把培养孩子本身放在第一位。社区和幼儿园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幼儿家长会,幼儿教育宣传之类的活动,从思想上端正家长和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思想,让他们明白怎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成长。

幼儿教师要严格控制孩子书写的时间,多组织一些游戏之类的集体运动项目,这样会提高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能力、愉悦心情。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对于不合格的教师给予严格的培训指导,优秀教师多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教师可以多和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让孩子都能够快乐成长。

总结:

第6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大部分进入城市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的情况下,随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出现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不能在城市上学受教育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儿童。这些儿童大多数生活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极其落后,缺失父亲母亲的关爱,容易出现教育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父亲外出随母亲生活型、父母均外出随祖父母生活型、父母均外出独自生活型(平常为邻居照顾)、母亲外出随父亲生活型。据调查,2015年我国约有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因此,他们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使需要接受教育的儿童不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接受教育。比如农村儿童在城市上幼儿园、小学需要交纳大笔的费用,这对经济本来不宽裕的务工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一些家庭干脆让孩子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这样就出现了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前的儿童道德教育重在家庭教育,而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居两地,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就缺乏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势必会造成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其次,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乡村的小学教育,看重的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并不重视。多是看中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学校的课程安排大部分是考试科目,即使是有思想品德课程的安排,教师教授内容也是陈旧的脱离青少年实际的,并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也就造成了青少年的行事准则说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最后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持“读书无用论”不让孩子接受教育或者是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并把这种溺爱当作对平常不能陪伴孩子的补偿,这些做法都会造成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情感、意志和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知识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缺乏诚信意识,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在学习中不能意识到自己努力的重要性,得过且过,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情感缺失(主要是对父母的情感缺失),情绪敏感不稳定,不容易相信别人,对他人怀有戒心,部分孩子易怒、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很严重。意志方面表现为意志力差,缺乏自律能力,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等。部分孩子由于家庭完整度的缺失,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甚至自卑。行为方面表现为纪律性差,容易偏离正确的生活轨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倾诉的对象,在遇到社会带来的迷惑时无人给他们解答,很多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健康行为的影响比如抽烟赌博等。甚至有的孩子走上了偷鸡摸狗的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笔者认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尽量完整,保证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始终有人监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要做到这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三个方面的紧密配合。首先是政府要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做到农民工在当地就有活干有钱赚,这就完善了儿童的家庭教育环节;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管体系,全面把握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加大力度净化社会风气,杜绝留守儿童被诱导的可能。其次学校必须改变道德教育方法,实行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的人生导师,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要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为道德教育创造实践道德知识的情境,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判断。最后,作为留守儿童的家庭,尽量保持完整,最好能不外出务工或者留孩子的母亲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对孩子要正确对待,不能一味溺爱,不能只靠物质补偿对孩子爱的缺失。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外地的家长要密切与孩子联系,让孩子感觉到父爱母爱的温暖。总之孩子的教育问题,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只有这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做好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道德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典型的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才能得到解决。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保证他们茁壮成长,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杨平安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小学

参考文献:

第7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经济交流不断频繁, 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南方沿海发达地区――温州,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员外出经商,而且大部分都是那些家财万贯的富豪,因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群――“贵族式”留守儿童。他们都是因父母外出务工,同时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普遍的研究认为,由于一方或双方父母外出而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孤独焦虑、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质功利化、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情况。儿童是人一生成长习惯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这些富二代、富三代群体中的“贵族式”留守儿童,物质上很容易满足但精神上的需求却往往被忽视,有着其区别于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特点及对应的问题表现,因此“贵族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值得开展研究,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 “贵族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提出

2.1 “贵族式”特征物质充足但父母陪伴不足的特征问题

2.1.1 长期全托在高消费学校的学习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经商,总想着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也好,便无度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良好的学习,便全托在高消费的学校,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孩子的年龄还小,很容易形成一种攀比的心理,导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希望自己都是最好的,不管是有用或者没用的,看着喜欢就买,花钱购物没有限度。他们不知道钱是如何挣得的,也不知父母挣钱的艰辛,渐渐就养成了贪图享受不知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气和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2.1.2 父母陪伴不足,其补偿心理在行动上的偏差对孩子的影响

留守儿童大多数属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儿童,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疼爱,而不是仅仅在物质上的满足。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及时给予其关怀和正确的建议,长期下来,导致其无助感越来越强。父母外出经商,大多都是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但由于年龄上的差距,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代沟,沟通起来有着许多的困难,导致祖辈们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无法准确把握孩子心理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1.3 学校教育、祖父母辈教育、社区教育对家庭教育不足的补充能力分析

学校不可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学校能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可以定期开展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讲座,可以安排教师定期与孩子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孩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家长,与家长配合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等等。祖父辈虽然在学习上不能帮助到孩子,但是能督促孩子学习,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另外学校,社区等组织可以加强宣传,帮助家长建立家庭教育意识。

2.2 “贵族式”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

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的心里根本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与关爱,也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原本胆子就比较小的孩子,在没有人正确引导下会越来越胆小、孤僻。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例如人际关系方面。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很容易接受一些新生事物,喜欢寻找刺激,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就养成了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良习气,导致最终走人歧途。

3 “贵族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与补位对策研究

3.1 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多方联动机制

1)学校发挥中心作用:通过建立联络中心、宣传培训服务中心等机构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并让他们意识到仅仅满足孩子物资上的需求是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2)社区发挥拓展跟踪作用:加强拓展宣传力度、建立社区内多个家庭校外互动联络服务体制,以增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

3)利用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与约束性法律文件,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或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出去,便于父母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 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学习相关知识

1)通过依靠学校、社区等组织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家长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意识;

2)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正确弥补对孩子缺失的关爱,做到榜样的作用,如消费观念、人际交往沟通、行为习惯等;

3)借助时间管理等理论,指导家长有效把握珍贵家庭时光;建立与孩子有效地沟通渠道开展远程家庭教育。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建立常规的沟通渠道,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成长发展心理需要。

第8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独二代 独一代 家庭教育

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自实行该政策以来全国累计有1亿左右独生子女,进而产生大量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时期出生的独生子女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即“独一代”。作为独一代的生力军“80后”,已然步入而立之年,其中更有不少成家立业、养育后代。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家庭,孕育出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时,这些独具特色的孩子就被称为“独二代”。随着“独二代”人数的迅速增加,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独二代”的教育问题。本文简要分析“独二代”家庭教育现状,结合父母、家庭及社会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独二代”教育现状分析

(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作为时代的独特产物,“独二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倾注了两代人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不仅父母为其提供长期充足的物质保障,祖辈们也倾尽全力。除“4+2+1”独特的家庭结构这一原因外,社会对婴幼儿及学前教育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热情和精力。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成长的鲜明标签,在为孩子购置衣服、早教玩具等生活教育物品时,甚至出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等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化倾向,即消费更具品质,追求持续性和计划性,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个性特点。

随着“80后”子女逐渐成为新时代家长,拥有较高学历的“独二代”家长对于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了充分尊重和认同。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活动时,无论成功与否,家长都会给予莫大的鼓励,同时不吝赞美之词,如“宝宝真聪明”,“宝贝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家长们有时甚至难以拒绝孩子们不合理的要求,认为这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对孩子们骄傲、敏感、自私的个性特点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普遍认为:与“独一代”相比,其身上的冷漠、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负面问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更为严重。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独二代”身上独有的特性,例如,早教提前,甚至于孕期就着手胎教,这些行为使得宝宝们更聪明、更灵活,对科技产品的适应能力更强。将“独二代”形容为“互联网一代”并不过分,种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独二代”通过网络消遣时间和同学老师互动的时间远非同期“独一代”儿时可比。

(三)隔代抚养。

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教育,当一个孩子还处在胎儿期时,就已经能感受到母亲和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独一代”有其教育问题及困惑,同样,“独二代”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其特有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隔代抚养现象普遍,“独一代”缺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隔代抚养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4+2+1”的家庭结构中,子孙辈数量较以前骤减,老一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宝贝视为己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少家庭甚至出现“独一代”各自父母因争要孩子的照顾权而争吵打斗的局面,孩子已然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希望和未来。其次,“独一代”大都有各自事业和工作,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并不能改变工作占用大量亲子活动时间的事实,更有甚者,很多“独二代”父母因为过重的工作负担产生的无形压力而忽视或无奈压缩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

(四)培训班的参与。

近年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延续着以往的热度,他们在开发孩子智商潜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导致的后果就是暑期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次假期开始,父母就忙于各种培训班,如英文、美工、舞蹈、奥数等的报名,以及孩子们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各种培训班。

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屈居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大多数父母持有的观点之下。另外,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参加各种补习班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收效甚微,人格培养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3~6岁“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于3~6岁“独二代”的性格特点及教育现状,本文已简要给出分析和概括。目前,“独二代”主要处于儿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育儿价值观,才能促进“独二代”身心健康发展。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积极应对教育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一)适度宠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隔代抚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时,相比年轻父母,更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对孩子们更宽容,更具包容心,这使得祖孙关系更加亲密。但是老人对孩子们没有底线的溺爱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老辈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的愿望哪怕是不合理甚至错误的,都会被轻易地满足。因此,孩子们易养成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基于此,我们呼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积极合理的要求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超出原则、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孩子们怎样撒娇、任性、央求都应坚决否定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事情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和生活的规则,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

(二)切忌重智轻德,致力于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

“自己吃点苦没关系,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存环境”,这可能是多数“独一代”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心声。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殷切希望孩子以后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因此在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方面,“独一代”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严重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

孩子们在智力、才艺方面的开发时间与其父母同期相比,已大大提前。这无疑令人担忧,首先这违背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孩子们智力潜能的开发,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为前提。何为孩子的天性?笔者以为0至6岁的婴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要玩出活力,玩出精彩,玩出创造性。而如今,孩子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在满足了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指导思想外,对孩子们的创造性过早地进行规划和条条框框地束缚,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各种补习班不仅占用了孩子们娱乐玩耍的时间,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有时甚至导致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学校放假了,其实比没有放假还要忙,身心厌烦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促生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早教态度普遍存在重智力开发的倾向,忽略品德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孩子们现如今仿佛一张无历史痕迹、透明洁白的“纸”。可任由家长甚至教师们在上面涂涂画画,是画出五彩斑斓的精彩图案,还是画出单色的图样,只在家长们的一念之间。“三岁看下,七岁看老”这句话既讲述了早教的重要性,更包含了对品德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

因此,对孩子们的早教应遵循一定原则,切忌重智轻德,应积极促进孩子们的德智全面发展。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亲子活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理应在言行举止、待人处事、行为准则等方面为孩子做出积极的表率,通过自身品德修养、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虽然“独一代”因工作等种种原因,缺少与孩子们亲子互动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变小了。必须承认的是:血浓于水,在孩子们心底深处,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父母,骨子里流淌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没法改变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互动。首先,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例如,通过电话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等,告诉幼儿爸爸妈妈在做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周围家人给予的关爱。让他们心理上感动满足,从而有强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其次,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要带着审视眼光,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生硬地拒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孩子不答应的原因。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的疼爱也是有原则的,撒娇并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一切。再次,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独二代”现在仍处于儿童成长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他们亲近社会,回归大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3~6岁“独二代”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独二代”目前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教育问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孩子德智均衡发展需要父母、教师,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耿薇.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新课程研究,2012.

[2]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

第9篇: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

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家长们为此也是费尽心思。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好孩子,需要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作者|艾米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其行为就会具有自觉性,并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会贯穿于人的一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每天按时休息,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独立完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睡前在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孩子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从书中受益。

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很多父母不自觉的总是喜欢居高临下,用严肃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常常伤害了孩子,还疏远了亲子距离。父母教育孩子,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多与老师沟通

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是连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桥梁。家长积极与老师沟通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