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看电视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①体会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②学会利用电视,合理、有效、安全地获取信息、获得知识;③在选择电视节目的同时,提升在现代社会中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④克服在收看电视中的不良习惯,学会健康地看电视。
教学过程:
1 课前互动,引趣定调
1.1 交流谈话。同学们,今天陆老师一起和同学们上一节品德课,大家认识我吧?知道我是教什么的?你的信息是从哪儿来的呀?
1.2 初步感知。古时候的人们,也是通过这种耳闻目睹、口口相传或道听途说的方式来了解信息的,所以那时的人们掌握的信息就少,信息更新的也慢。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信息的呀?
1.3 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说的电视、广播、网络、报纸,这些能够传播信息的媒介,我们给它们取一个名称——媒体(白板出示:媒体)。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它连结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连着你,连着我。(白板出示:连着你和我)
齐读课题。
[通过师生的轻松闲谈交流,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不稳定性,渐入课堂教学情景,从而奠定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感基调。]
2 主动参与,激趣导行
2.1 切入正题。喜欢看电视吗?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有哪些特点?
(白板显示:传递快、作用大、普及广……)
2.2 研讨交流。分组讨论:看电视能使我们有什么收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谈谈看电视的体会,大家共同来分享他的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伺机板书:得到信息、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品到快乐。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收获和体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3 反思交流。分组讨论:那么多好看的节目,大家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但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反对同学们看电视,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伺机板书:内容要适合,时间要适度,姿势要适当。
[学生的教师的点拨下扪心反思,不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起心灵的火花,从而生成对收看电视的辩证思维和客观态度。]
2.4 辨析交流。
2.4.1 现在的电视频道有近百个,每个频道都有许多栏目和节目,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适合小学生观看,哪些不适应观看?(白板显示电视上常见的几类电视节目和不同类型的电影)
得出结论:观看电视的内容要适合,要选择性地看。
2.4.2 小强是个电视迷,每天都要看几个小时的节目,我们一起来帮他看看他的安排合理吗?
(白板显示:四年级学生小强周六看电视的节目单)
小强的节目单有哪些不够合理的地方?一起帮他修改一下。(强调观看内容要适合学生,观看的时间也应该有节制,要合理安排)
[学生在课堂得到教师的重视,内心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不合理的观看习惯有了“俯视”的高度,主动参与的积极高前高涨。]
2.4.3 我们观看电视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同时观看电视的间隙要让眼睛放松,你们有什么方法吗?选择学生方案,学做两种护眼操:
护眼操一:双手托腮,让眼球按上、下、左、右的顺序转动10次,接着再逆时针、顺时针各转动10次。(训练眼球晶体,减缓视力疲劳,有效防止近视)
护眼操二:找一处3米开外的景物(如:墙上的字画等),同时举起自己的左手距眼睛略高处伸直(约30厘米),看清手掌手纹后,再看远物,尽量快速的在二者间移动目光,反复20次。(训练眼球晶体和眼部肌肉,保持一定的弹性和收缩舒展的能力,有效防止近视)
[护眼方案,是学生课外主动搜集的,通过课堂的交流,采用最简单易学、合理有效的两个方案,让学生教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操作与实践的平台。]
2.4.4 除了刚才讲的两点原因,父母和老师不放心学生看电视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学生不会看电视。有同学会不服气:电视都不会看吗?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白板显示观看电视的各种不良习惯)
刚才的图片中有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根据学生回答伺机板示:
良好的观看习惯
观看时距离电视机3米左右的距离
位置在电视机的正中前方,或角度不小于45度
不能躺着看电视,电视机高度与眼睛一致
看电视时尽量不要吃零食
晚上看电视要开盏小灯
看完电视后要洗脸,保护皮肤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抓住这一特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精华的提炼,生成良好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养成。]
3 结合板书,归纳小结
(板书参考:生活中的电视)
[整洁美观的板书设计,能展示课堂教学脉络,厘清学生知识结构层次。]
4 课外实践,综合提升
如果让你当少儿频道的策划人,准备给大家编排哪些新节目?请班长汇总大家的计划并寄给有关电视台。
课后反思:《学记》中有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回顾课堂,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们个个灵牙利齿、口若悬河,大胆地交流、真实地袒露,从生活实践中来,又用实践经验指导生活,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锻炼了创造能力,成为了真正的“好学者”、“善学者”。
4.1 重视参与,注重实践。以前的品德课堂,常常会出现因学生阅历少、涉世浅而“冷场”或教师“一堂言”的窘境。为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让学生进行课前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如课标指出:“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课前实践活动十分重视,并作了周密的布置:如各年龄段人群每周收看电视的时间、收看电视的内容、收看电视获得的信息,增长的知识,看电视的利与弊等,并要求每人都要作好详细的调查采访记录,然后交各小组长检查。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交流、汇报,大到总书记接见主席连战的国家大事,小到过期的牛奶可以擦皮鞋等生活小事的热烈场景,同时还有孩子们对电视生产厂家的一些宝贵建议。
孩子们汇报交流的内容,是他们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所获得的成果,看上去他们是在交流汇报,实际上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构建,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调查、采访、搜集这些信息的社会实践过程和经历。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假如孩子们没有课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这些经历,教师心中无数,课堂上孩子们有那么多话要说吗?有那么多信息要交流吗?所以没有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关键词:激趣;“活”的学科;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力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杂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纽带的知识,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内容,也有以民族精神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让他变成枯燥乏味的内容,那该是多大的遗憾。其实,《品德与社会》学科也像其它学科反映的客体不仅仅是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主观世界,可见它应该是一门“活”的学科。
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缺乏生机,教学缺乏活力,课上很难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言语的交锋,智慧的闪光,创新的火花。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习惯当听众。《品德与社会》应像学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要遵循“美、趣、活”的原则,着力渲染浓厚的气氛,使学生进入一个充满美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饶有兴味地进入课文。“愉快教育”是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主张和提倡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要实施“愉快教育”,主要是突出一个“趣”字,具体有以下五点做法:辩论激趣法,体验激趣法,问题激趣法,联想激趣法,表演激趣法,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揭示课题,激发兴趣的效果。
一、辩论激趣法
理不辩不明,辩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人口分布"一课时,有教师先提出:"人口增长过快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再让学生针对他们回答的两种答案:"人多力量大,人口增长越快越能使我国飞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过快,会阻碍我国的发展"展开辩论,不仅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全文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又如,有教师在讲授《怎么样看电视》这一课时,考虑到现在很多中学生喜欢看电视,所以就安排了一节“电视的利与弊”辩论课。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觉得有话可讲,整堂课掌声不断。这里是几个精彩的片段:(正方观点)看电视能使我们接受新的知识,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增添有益知识,丰富精神生活,还可以学习各种健身锻炼的方法。反方当然不甘示弱,给予正方迎头反击:电视节目容易使人沉迷于其中,损害视力,使人进入催眠状态;有些青少年离家出走是受电视的不良影响,成绩下降,升入大学几率低、犯罪率上升、早熟等一系列的不良状况都是沉迷于电视造成的;对青少年成长很不利。
二、 体验激趣法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中设计好主题活动非常重要。主题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所以,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我是家庭的小主人》一课时,有教师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回去帮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在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家的表现说说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儿女?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慢慢懂事了,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们愿意把在家中受家长表扬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听。同时,有教师又把与家长了解到的有些独生子女们在家不好的表现罗列出来,供他们辨别正误,从而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
三、问题激趣法
培养情感也是社会课的基本任务之一。有教师在社会课上就常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社会课《水资源问题》,当谈论到目前的水污染问题时,一生说:"环境污染每年耗费中国2830亿元,中科院院士发出警报:中国水污染冲破最后防线。"另一生问:"你的资料有证据吗?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的?男生说:"上网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水污染的资料。"
终于迎来了同学们盼望的兴趣课,大部分同学把他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交流,"重复用水率低,正在加剧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地球上还有多少水""世界水日与水的危机?"全球粮食供应将受水的影响""水污染威胁中国""十万人靠一条被污染的河生活""府南河污染触目惊心""水污染趋势越来越厉害"等等。
四、联想激趣法
如画画《我们的学校》一课,在结尾我出示了一幅“学校远景规划图”。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学校,校园里有山水、花鸟,你觉得美不美?你认为在这样的校园里还应增置一些什么设施更美更完善?”在这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受到了教育,也增加了自己为有这样美丽校园而自豪的感觉。
又如《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教学中,有教师带学生进行趣味十足的遐想旅游,通过VCD播放《中国少数民族节日集锦》,使他们在谈笑声、乐曲声、读书声中,仿佛置身于少数民族节日,正在与那里的人们过着欢乐、富裕、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一切,学生由衷地发出赞叹声,激发了热爱祖国及以民族大团结的情感。讨论、交流。
五、表演激趣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035-01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包括一个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如何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学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线教师如今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研究学习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研究以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现行大纲之异同。
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
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才能有利与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现在属于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的知识,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一节的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驰,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在此种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才能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把语文教学带入到新天地里。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其实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紧密联系。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个孔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并且坚持下来。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读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的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知识变成闪光的火花而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课堂话剧;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甘肃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生活、心理。多动手写作能力就可以提高,多指导就可以写出好文字。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是应该重视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的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这才是语文老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