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检验医学与临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检验医学与临床

第1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沟通交流

1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交流现状

检验医学收集临床标准进行测定,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正确的样本数据,检验医学面对的是血清、体液、微生物标本,临床医学面对的是患有各种病情的疾病患者,检验医学负责向临床医学提供准确及时的结果配合临床诊断治疗。可见,双方之间的良好配合沟通才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双方始终缺乏良好的交流指导,导致临床医师面对一些检测数据质疑时,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其次,检验医护人员只负责自己项目的开展和质量的把控,一些研究项目没有征求临床建议,难以获得认可,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

2完善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策略

2.1正确规范采集标本,提高送检标本质量

现代医疗体系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强调多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因此,检验人员要强化临床意识,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合理的分析检验报告。同时,为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和送检标本的质量。临床医护人员要加强对采集技术的规范了解。例如,医护人员采血室需要保持怎样的力度、保持怎样的运送条件,患者服用药物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等,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降低影响实验结果人为因素,提高检验标准的检验质量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疗诊断提供可靠数据。

2.2谨慎对待反馈信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

检验报告是科学诊疗的重要依据,错误的检测数据不仅会延误病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检验人员要谨慎对待检测结果,当发现检验参考范围差别较大时,要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对检验流程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梳理,结合患者病情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由于每天检验数量庞大,一些存在疑问的检测结果,需要临床反馈才能了解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仔细专业认真的分析处理,在排除用药、标本采集等影响误差因素后,及时采取有效检验核查和补救措施。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检验科室可以设置专业审核岗位,对检验结果存在意见进行核查落实提高检验结果质量。

2.3深入检验临床一线,提高医疗检诊质量

临床医护人员要重视检验项目的实效性与有效性,规范指导患者留取合格标本,向患者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尽量为检验科室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同时,临床医师要结合检验项目流程,对检验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分析,当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时,应主动与检验人员在进行联系,提出合理建议。沟通过程中双方应保持友好的交流态度,共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其次,检验人员也要主动深入病房一线,多与临床医生建立沟通交流机会,探讨检验指标与病情变化关系,检验人员针对质疑要耐心听取意见,并提出个人合理的观点和想法,双方共同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通过自身的专业经验知识对病情作出合理解释。

2.4建立良好沟通体系,共同提升医疗质量

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体系,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业务指导,共同加强对检验技术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双方认识和了解相互的工作性质和状况。使检验医师面对实验结果时,可以作出相应的观点和分析,提高临床信息的准确价值。检验科室对于诊断项目的开展应与临床医师进行细致的沟通,征求全面专业的临床价值,了解临床医学对检验项目的需求和期望。而临床医师对存在的疑问或专业性问题,也要与检验人员展开积极的交流,消除潜在的问题隐患,进一步提高医疗整体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2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完善。检验医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检验医学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特点 检验方法 实验室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 检验医学的特点

1.1 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迎来了本质的变化: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临床生物化学之间将不再存在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素质更好、学术氛围更浓、科技水平更高。

1.2 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1.3 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更加准确更科学: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1.4 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恰恰是促进检验医学产生并迅速发展的缘由。

2 检验医学的意义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

检验医学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WHO?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检验医学的意义所在。

3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3.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科提供所需要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权,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2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必要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3]。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只有相互促进,紧密联系,才能使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更好的共同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克菲.创刊词[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

[2] 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1).

第3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1 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科室沟通

首先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技师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2]。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决定报告能否发出[3],检验科应积极参与临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指导临床。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应用过速率法座测定的检验人员都知道由于其灵敏度高于过去的赖氏法,使得临床医师很难适应,如今的血液分析仪测得的直方图、MCV、MCH、MCHC、RDW 等对血液病有很好的诊断意义,而有的临床医师仍仅会应用个别项目,许多药物及生理性波动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而临床医师又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实验室人员必须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的实验方法,才能在与医师对话过程中提出新观点。

此外,检验人员要多深入临床,了解临床上的一些具体情况,才能对临床提出的一些疑问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例如:很多临床医生都嘱咐病人,第二天早晨抽血化验,第一天晚上就要禁食禁水(可能是受做消化系统B 超需要禁食禁水的影响),有的病人甚至早晨都不敢洗脸刷牙,而在制定检验参考值时并不要求禁水,再加上禁食时间过长,胆红素测定结果往往都偏高,临床误认为检验结果不正确。还有,少数不负责任的护士直接从输液管放血等都是造成误会的常见原因。

检验科应建立与临床沟通的热线,实时地与临床交流,过去那种临床医师总是处于问责地位,用曾经发生而又无法进行临床实时(现场)调查的问题,来指责检验科如何工作不到位或水平不高的局面必须改变,检验科应争取主动,与临床平等协商和研讨问题,促进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与时俱进。

2 临床医师主动到实验室与检验人员对话

让新分配的临床医师(特别是内、儿科)到实验室轮转一段时间,以了解检查项目和检验科工作特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有助于加强医检联系的好办法。临床医师在开展科研课题时要主动与实验室人员联系,制定方案,共同努力完成。也可以邀请医学检验专家为临床开展讲座,对新开展的实验项目的标本要求、参考值、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最好由临床出面邀请相关实验人员到病房参加病例讨论及查房。讨论对话不仅活跃学术气氛,也可以加深相互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总之,当代医学是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它要求各医学科室应加强沟通,协同攻关,协调发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时现代医学需要,刻不容缓,我们应在与临床的沟通联系中,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有所作为。为此检验人员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临床医师也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人员不仅要会检测技术,还要会分析结果,对临床或病人要提供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可梁.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4):282-284.

第4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需要检验人员培训和指导。标本的采集主要由医护人员操作,由于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沟通不够,医护人员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导致标本采集不合格,影响报告结果质量。这就需要跟临床医师沟通,纠正一些标本采集认识上的误区,如血液标本需多次多部位采血提高检出率,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由于发热时血液中可能没有细菌,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之前0.5~1小时采血。而不是在发热时只采1次血送检。采集痰液标本,咳痰前,先用清水或漱口液反复漱口,以减少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否则检出链球菌等不知道是口腔污染的细菌还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采集中段尿标本前应清洗外。化脓性分泌物标本采集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尽量采取化脓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脓汁。化脓中心细菌已被白细胞释放的溶菌酶杀灭,活菌较少,检出阳性率就较低。

微生物标本的保存、运送不够规范:也需要检验人员培训和指导。比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较敏感,在标本运送的过程中,要保温尽快送检,否则,检出率将显著降低。脑积液标本放冰箱,会使脑膜炎链球菌和嗜血杆菌等死亡。跟临床医师说明送检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对检验报告的解读:前述两点现在绝大多数临床医师早已了解,最重要的是出具报告后怎样理解和用于临创诊治。避免导致抗生素的滥用。比如,血液标本“无菌生长”,是否血液中一定无菌呢,这需要跟临床上沟通,了解采血是否规范,如果采血没有问题,应考虑是否有苛养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存在。应提醒临床注意。呼吸道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合格的痰标本,如果是呼吸道正常菌群(如某些链球菌),报告时,应了解临床上患者是否有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应用抗菌药物。创口分泌物标本检出“XXX菌生长”时,首先与临床沟通,了解标本采集以前,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过,排除局部污染菌的可能,才可认定是致病菌,应用抗菌药物才可能有效。标本中检出“XXX菌生长”,不能一概认为就是致病菌,也需要向临床上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否则有可能是污染菌或局部定植菌,不具有临床意义,也就不能滥用抗菌药物。

解读药敏结果时,在临床医师选敏感药时常用把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较低的来作为选药的依据,例如:根据报告阿莫西林≤2mg/L敏感,复方新诺明≤4mg/L,就认为该菌对阿莫西林比对复方新诺明更敏感,阿莫西林比复方新诺明更有效。这是明显的误区。药敏试验中的“中介”误认为加大抗菌药物剂量就能起抑菌或杀菌作用,其实“中介”只是一种不很确定的报告,属操作误差范畴。一般不作为用药依据。还应该跟临床解释抗生素的等效性概念,也就是说用一种相关抗生素的试验结果可以预测同类抗生素体内抗菌活性,如可用头孢噻吩预测一代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度。革兰阳性球菌用红霉素可预测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避免在红霉素耐药时,选用罗红霉素。

在我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1]。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可产生不良反应,使用不当还可以导致二重感染。根据杨润生等报道[2],87例呼吸道、中耳炎、牙周炎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使用不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致腹泻。由此可以看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所以在微生物学检验中,既不能把检出的任何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把所谓的“正常菌群”都当成非致病菌。检出的细菌是否有临床意义,还得跟临床医师沟通才能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第5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重组DNA技术、杂交瘤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的相继问世都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PCR技术的发明,更使得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渗入,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生物技术应用学科为主,结合理、工、医、生物等其他相关基础学科,培养具有生物学、医学及工程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医学院校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条件赋予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特色,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渠道。

 

临床检验见习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走向临床一线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各级医院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等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观察。而各项临床检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等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的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以上专业基础课程时,除要求掌握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外,还应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检验的常用方法原理及检验结果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最终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临床,解决临床检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几轮的临床检验见习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证明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临床检验见习的必要性,同时也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见习计划、目的明确,实行规范化管理

 

教研室设有专职教师负责学生临床检验见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见习计划,落实专业带教教师,联系见习医院,确认临床带教教师,沟通见习内容等。开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见习目的,了解见习内容、安排及临床科室相关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见习计划进行见习,严格遵守医院及临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见习课程考核评价制度。课程实施过程中专业带教老师全程参与,帮助学生从提高临床兴趣逐步过渡到真正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阶段,了解检验工作性质、临床检验工作流程等;第二阶段,根据理论课程的讲授进度,当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学生参与实践,增加其临床思维能力及接触社会的能力。

 

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树立职业道德

 

见习是高等学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成为专业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的开始尝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期。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技术上过硬,思想作风上更要过硬。要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意识。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没有出校门、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作风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见习的过程中带教注重强调组织纪律、遵守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学生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通过见习过程的耳濡目染,同学们深刻领会到临床检验是一项又脏又累又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还要求检验人员谨慎细心,注重每个细节,检验结果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今后的学习道路任重而路远,必须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为将来胜任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专业教师和临床检验师共同带教,提高学习效率

 

见习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活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专业教师对见习内容及学生最为了解,在参与带教时,可结合课堂教学,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式或设问式讲解,而临床带教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临床实例,生动讲述各种检验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弥补了专业教师无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对新的检验技术仪器不熟悉,难以生动深入传授知识的不足。学生通过临床检验见习,在教师辅导下获得感性认识,验证深化了理论知识,获取课堂上难以体现的临床知识。同时临床全新的氛围和应用性极强的实践,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进行临床检验见习,还可发挥同伴教育的优势作用,见习生与实习生具有相似的背景,无代沟,交流容易,既能使受教育者得到进步,也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

 

四、注重反馈总结,提高见习效果

 

通过见习结束后学生撰写的总结报告,对已开展了临床检验见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比较欢迎这种教学方式,认同率高达98%以上,35%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大学生科研课题对见习学到的知识加以扩展,提出新思路。同时,部分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见习时间是否可以适当延长,安排更灵活,增加实际动手训练;带教老师是否能够更详细地介绍更多检验新技术、进展等。可见临床检验见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安排见习时间,采用先集中后分散,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不同的实验室进行见习等方式不断优化临床检验见习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切实提高医学院校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第7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关键词:检验科;医疗安全;输血

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诊治疾病、抢救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同时输血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稍有不慎将可能发生无法弥补的过失[1]。检验科(血库)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科室,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实施和技术指导,确保供血、储血、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2]。如何加强检验科输血的管理,确保临床的用血安全是医务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1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1.1加强法制观念,减少医疗纠纷 要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成因主要是医务人员淡薄的法制观念,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根本保障。

1.2 在工作中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用血制度 特别是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按照标准操作规程一步一步的做,并充分做好各种记录登记并归档备查,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2 完善科室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健全检验科输血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成立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分管院长、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通过参考其他医院输血科的工作,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医院检验科输血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如:临床输血管理制度,急诊输血管理制度,Rh(D)阴性患者输血管理制度,血液入库、贮存、发放制度,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交叉配血管理制度,交叉配血试验操作规程,ABO和Rh(D)血型鉴定操作规程,红细胞血型抗体筛选、鉴定操作规程,凝聚胺试验操作规程,微柱凝胶试验操作规程,4℃贮血冰箱操作规程、-20℃低温冰箱操作规程、温度记录,普通离心机、高速离心机、低温离心机操作规程、保养等等。

2.2 加强检验科输血的质量管理 加强检验科输血实验室建设与实验室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积极开展新技术:严格传染病检查,保证输血安全。建立健全检验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参加全国临床输血及本省的室间质量考评,确保输血相容性实验检测质量。配备专用血液保存箱和血浆低温保存箱、专用离心机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提高输血功效及成份输血。引入输血科网络化管理模式,利用网络平台优化全面管理,通过网络平台控制和规范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效率,实现准确快捷的信息反馈,发挥其在改进工作质量、优化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

2.3 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必须全面提高输血治疗水平,但输血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必不可少,因此科学合理用血显得极为重要。临床医师要更新用血知识和用血观念,能不输血绝不输,能少输血绝不多输,能自身输血绝不用他人血,能成分输血绝不用全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开展自体输血,合理应用成分血,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输血安全责任重大,事关患者生命安危,作为输血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门,检验科输血更是要把安全摆在首位,因此加强检验科输血内部管理极为重要。输血科工作者更应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3 切实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

3.1加强临床用血宣传、合理用血。输血是特殊并存在高风险的一种治疗手段,要进行科学、安全的输血,除了加强实验室本身的工作外,还应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减少输血风险。检验科输血应是在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下开展输血诊疗活动的专业科室。应积极参与临床输血方案的制定和输血疗效的判定,协助临床对有关疾病的诊断、输血治疗、科研,推广成分输血和输血新技术,科学输血、合理用血,提高输血疗效。

3.2 检验科输血与中心血站血液供求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血站不仅能及时了解医院检验科申请用血的情况、状态、追综;同时,检验科输血时也能及时了解中心血站的库存数量、品种及制品的新鲜度,也有利于医院检验科输血时对临床用血的指导。双方信息资源共享,科学、合理贮血,安全、有效用血,使采供血真正越升一个新的台阶。总之,与中心血站加强业务交流,共同做好临床输血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3.3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并准备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向广大患者宣传输血知识;对于门诊患者的用血,不能及时供应时,也要向患者解释并留下联络方式,在准备妥当后第一时间通知患者。

4 加强学习

输血工作不仅要求本专业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减少在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概率,从而减少医疗事故和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3]。要从多个渠道组织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提高我院的输血诊治水平: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使我院检验科输血水平向全国先进的医疗水平看齐;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

输血是一项复杂的医疗服务,一旦出现差错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增加不少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值得从管理和制度等多角度进行探讨,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也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明.加强输血科建设及其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5,6(6):345.

第8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临床检验基础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以及实用性的课程,其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比较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才能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选课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实验内容,将原来教学内容中的血液一般检查以及脱落细胞检验等内容保留下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仪器操作内容,将凝血性疾病和出血检查等划分到血液学检验内容中,将胃液检验等内容删掉,这样才能充分地突出临床基础检验学实验内容的重点,使其不会和其他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从而增加其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1]。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必须要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一些特异性较差以及灵敏度较低的检验方法删除,选择使用一些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检验方法。以尿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为例,以前在实验教学中,往往选用胶乳凝集抑制法进行操作,而现在应该选择胶体金免疫检测法。由于当前许多临床上的仪器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要增加血液粘度仪以及白细胞分析仪等仪器操作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得实验内容更加接近临床实际,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开展探究式教学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探究精神。例如,在开展红细胞计数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红细胞计数的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然后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如何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红细胞计数结果,哪些因素会对计数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怎样才能合理地处理两次结果误差较大的现象等[2]。而每个学习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可以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公布出去。在所有小组长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情况、各个小组的结论与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其中存在不足,以及改正的方法,并且要表扬以及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优点,之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PBL教学法等。

2.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学校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型实验室,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与到各种科研活动中[3]。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实验后,可有效巩固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提高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能有效培养其整体的科研素质,提升其全方面的能力,而这一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将来的就业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使其能够研、学与产等多方面进行发展,从而为其将来的临床以及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现场情景实验教学

在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往往是应用验证性的实验法,所选取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基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进行操作,这样不但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影响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4]。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带领学生们开展现场情境实验教学,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临床的操作情境,能够将实验室教学与临床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也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4.举办检验技术比赛

通过学生在学校实验室的操作是远远无法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其所学知识的,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验的机会,可以开展实验技能比赛,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第9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

【关键词】  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临床应用

医院在临床工作中时常会接到医技科室关于病员“危急值”的报告,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医院层面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做保障,难以保障“危急值”报告的准确、规范和及时,临床在接到报告后是否及时处理、怎样处理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危急值"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医院有不同的危急值。同时,由于检验样本的分析前段并不都能由临床实验室所控制,故有时出现的"危急值"并不是患者的实际检验结果,患者并无相应危急症状,故必须灵活处理。

1 医学检验“危急值”有效管理

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要以制度和职责的规范做为基本保障,尽量避免个人因素造成的差异性管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医院层面的“危急值”管理制度正是顺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规范“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卫生部《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第二征求意见稿)》已新增并完善了“临床检查危急值报告制度”,卫生部《医院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09版)也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医院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应该会同临床、医技科室一道,在相关卫生行政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框架内,完成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制定工作。

1.1 做到准确及时报送检验检查结果

医技科室(临床实验室)是发现“危急值”的地方,应该对检验检查结果负责,并承担向临床通报“危急值”的责任。制度建立应指导医技科室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检验检查科室在完成“危急值”的报告后,对“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情况要专门造册登记,并明确规定必要的登记项目,以利于对“危急值”报告工作的事后监管和随访跟踪。

1.2 及时处置“危急值”报告并作好记录

临床科室在收到医技科室关于“危急值”的报告后,应当履行必要的查对措施,制度应明确规定需要查对的项目和查对的执行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不同的“危急值”项目制定程序性的应对、处理建议,规范处置行为,进一步提高处置水平和能力。另外,处置建议还应当包括复查和随访的具体要求,以证明和保障病员最终脱离生命危急状态,为“危急值”报告和处置的结束。同时要求负责查对、处置的医生在患者病历记录中作好详细记录,以此作为后续工作处理的重要依据。

1.3 规范医院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管理

明确规定医疗业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对各科“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临床、医技科室执行医院“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管,定期和(或)不定期开展分析总结,持续性改进“危急值”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危急值”管理制度,是规范医院危急值报告和处置行为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措施。

2 医学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的意义

首先,增强了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检验工作者对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复查,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减少了懒散情绪,加强了检验工作者的主动性,责任心。同时通过危急值制度提高检验工作者理论水平和临床实验室的学科地位,临床实验室的作用是为临床科室提供及时、可靠的检验信息。当出现危急值后,检验人员将结合临床诊断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审一个学习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会提高检验工作者的诊断水平扩主动参与临床诊断的意识,由于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临床医生大大减少了对检验工作的抱怨。增加了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临床实验室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检验医学提到了发展。

其次,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标本留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些标本的危急值的出现,是由于标本留取过程中存在问题造成的。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检验科必须加强与护理中心的沟通,护理心中每周都会到检验中心了解上一周标本留取的质量问题,从源头解决标本质量问题。同时,临床实验室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培训护士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增强了服务临床的意识与沟通,当出现危急值并复查无误后,检验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增加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了对危急值执行的监管力度,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及时沟通使一些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求治。

总之,医学检验是医学疹断的必要依据,建立健全医学检验“危急值”制度,有效管理了检验“危急值”的处置,能更及时地对患者给予准确的抢救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贵芳.王树辉.周湘红.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年08期.

[2]柴淼,罗晓慧,郭晶,孙权业. 试论临床检验中危急值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1(12) .

[3]黄海云. 检验科危急值的设立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13) .

[4]袁春雷,王冬娥,任伟,陈健峰,彭建明. 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危急值报告、追踪制度[J]. 现代医院. 20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