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人防建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防建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防建筑论文

第1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主义方法论虽然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弊端。通过分析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分析教育活动的人文特点,我们得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3-284.

第2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下室设计;人防设计;人防荷载

0 引言

在人民防空工程即人防工程的概念中,一是为保障战争时期人员安全与物资掩蔽、人防指挥、医疗需要等而修建的地下防护建筑。防空地下室是在战争时期用于人民防空的,并且兼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下室。其中防空地下室是整个人防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人防工程类似,它被要求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战时防护能力和各项战时防空功能,是实施战时人民防空保障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对于地下室的设计来说,既要考虑非战争时期地下室荷载较小,需满足地上建筑使用上大空间的问题,又要考虑战时人防时荷载较大,结构上很难满足大空间的需求。这就对在地下室的设计中对人防荷载的计算和应用提出了一定要求。

1 人防设计结构的特点

1.1设计原则

人防结构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平战结合,取控制条件。地下室的人防设计首先应符合人防建设设计与城市建设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在平面布局、结构选择、通风排气、采光照明和给水排水等方面,与地上建筑相辅相成。是地下室成为在非战时民用的方便之选,战时军用的安全保障。

1.2地下室的人防主体结构设计

根据地下室人防设计的原则,在设计中可以将其主体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可以降低,即一般建筑结构 pf=10%,而人防结构pf=6%。第二、充分考虑结构在动力响应方面的性能。第三、结构主要构件可考虑塑性工作状态。在考虑塑性阶段工作时,构建可否承受更大动力的荷载,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和国防安全意义。第四、建筑材料设计的强度可以提高。经证明,在高速加载的前提下,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发生较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材料强度的提高。但是材料的变形性能包括塑性性能等基本保持不变。材料强度的变化对结构设计工作起到有利作用。第五、重视构造。人防设计的许多构造要求是与一般的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有所不同,人防设计的要求与其他建筑设计要求相比更为严格。在普通的民用建筑设计中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荷载,一般只涉及 5 级或6级人防荷载设计,结构的顶板不再考虑范围之内,而是由战时需要改变。

1.3孔口防护设计

所谓孔口防护设计,包括出入口的防护和消波系统。其中出入口的防护包含防护密闭门的选用、门框墙、临空墙的计算、出入口通道、风井的计算等几个方面,而消波系统则包含防爆破活门的选用和扩散室(箱)的设计。

门框墙:其所受荷载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作用在墙上的荷载力;二是由门扇中转传来的经计算后的等效静载标准值。

临空墙:要根据工程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取其等效静荷载标准值以实地计算为准。

隔墙:隔墙包括两个类型,一是相邻防护单元间隔墙二是人防地下室与普通地下室相邻间的隔墙。而有关于荷载的其他各种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扩散室的设计等全部按照规范中有关规定执行,当所有计算后的所有构造构件的等效静荷载值确定后,即可进行结构荷载的计算。人防地下室中每个防护单元的防护设施和内部设备皆自成系统。相邻防护单元之间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隔墙,墙上开设门洞处,在其两侧设置防护密闭门。相邻抗爆单元之间设置抗爆隔墙,墙上开设连通口处,在洞口一侧设置防爆挡墙。

染毒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了整体浇注的钢筋混凝土密闭隔墙,厚度 250。并在染毒区一侧墙面用水泥砂浆抹光。防空地下室室内外出口处的临空墙皆为钢筋混凝土浇注,厚300mm。

2孔口防护和平战兼顾

2.1.1孔口防护

风井的设计中只计算土中压缩波的压力,对空气冲击波则不予虑,因两者不会同时作用。下面主要谈谈防护密闭门与消波系统的设计。当空气冲击波到达出入口通道时,虽然有通道出入口的扩散作用,但遇墙体和门的反射作用使作用在门上的总效应大于空气冲击波的压力,约为 2. 0~3. 5 倍。一般工程的防空地下室设置于地下一层。平时为汽车库,战时为六级防护单元,均为二等人员掩蔽所。在人员掩蔽防护单元内设置了战时清洁式、滤毒式和隔绝式通风系统。

2.1.2战时通风方式的转换说明

当接到核生化武器袭击警报后,工程应立即转入隔绝式防护,然后进行隔绝式通风。在隔绝式通风期间,防化专业队伍要通过取样管或测压管取外界空气气样进行化验,查明毒剂的浓度、种类、性质,说明本滤毒器是否能过滤该毒剂。待有人急需进出工程,或室内 CO2 浓度上升至 2.5%以上人员难以忍受时,或者毒剂沿门缝进入工程,达到对隐蔽人员造成最低伤害浓度时,并证明过滤的毒剂且浓度较低时,才可以转入滤毒式通风。待人员出入完毕,获得以改善后,再转入隔绝式通风。

2.1. 3人防排水

在每个防护区战时主要出入口的防毒通道及其防护密闭门以外的通道、次要入口的密闭通道等设有集水坑,有效容积 1.0m3,防毒通道、简易洗消区、扩散室及滤毒室的洗消废水通过防爆地漏排到集水池内;另在人防洁净区内设平战结合的集水坑,人防洁净区内的干厕冲洗废水及盥洗间等废水通过地漏排到平战结合集水池内,由潜水泵统一提升至室外。人防给水管材采用镀锌钢管;排水管材采用给水铸铁管。

2.2战时电源

人防区内设 1 座战时固定电站,安装 2x120kW 战时柴油发电机。战时市电接地下室动力配电箱,战时应急电源接战时固定电站,战时一级负荷由各防护单元应急照明配电箱供电。靠近战时固定电站的人防单元设电力防爆波电缆井,用于战时向区域内零散人防单元送战时电源。

2.3 平战兼顾

顾名思义在地下室人防设计中一定要遵守的设计原则。也是设计中的考虑因素之一。上文提到,鉴于平战兼顾这一原则在防空地下室的设计中消波系统,防爆破门,门墙,顶板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都体现了人防荷载在具体设计中的应用。平战兼顾设计是深入贯彻“平战结合”建设方针一个重要环节。

3 影响土中压缩波荷载的因素

3.1结构埋深

众所周知,随着传播距离的上升,土地中压缩波峰值压力近似按指数规律递减,升压时间近似按线性比例递增,其效果是随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所以如果顶板埋置较深的话,即拉伸波到达时间较晚,而之前顶板可能已经达到最大变形程度,因而拉伸波对顶板起不到卸载作用;相反如果埋深较浅的话,由于拉伸波对顶板产生的卸载作用,将会抵消大部分入射波在顶板上作用。根据以上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承受压缩波作用的土中浅埋构件,会有一个顶板不利覆土厚度。

3.2土含水量

压缩波荷载与土壤含水量关系极大。当地下室处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一定要要考虑地下水的对结构的影响。压缩波在饱和土层中传播时很少减弱,同时由于饱和土的压缩性极小,这会大大增加结构所承载的负荷作用。

4 结束语

人防结构在弹性工作阶段,在荷载作用下结构部分构件所产生的变形和位移随荷载作用力的增大而加剧。结构构件在塑性阶段所产生的变型或移位,在荷载刚刚停止作用或者荷载作用并不完全消除掉时,结构构件仍会有残余变形或移位存在,然而正是者使得构件在塑性阶段比弹性阶段能够吸收更多的爆炸引起的能量,这对人防结构抵抗爆动荷载是重要的一项。

参考文献:

第3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给水,自动喷淋,水泵

 

1 工程概况: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的自救灭火设施,也是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自动灭火系统。当发生火灾时,该系统能自动喷水灭火并同时发出火警信号,尤其是在扑救初期火灾时其功效较高,成功率在95%以上。该系统的特点是控灭火成功率高,并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有效的自动扑救室内火灾的消防设施。论文参考网。

此大厦建筑设计等级为一类高层建筑,高度58.10米。该建筑地下室人防车库及一、二层办公用房需设自喷系统。一层层高4.5m,二层层高7.2m,夹层标高-1.2m,地下室标高-4.8m。

2 设计说明

自动喷淋系统由喷淋泵,喷淋管网,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喷头,减压孔板和水泵结合器组成。此外包括地下贮水池和屋顶水箱。初期供水由高位水箱直接供给,后期由自喷水泵供水,地下室自喷出水横管上设减压孔板。

拟采用湿式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报警阀设于地下室,且各层均设水流指示器和信号碟阀,其信号均送入消防控制中心进行处理。

该建筑各层均采用自动喷淋系统,喷头动作温度68度,考虑到建筑美观,喷头采用吊顶型喷头。喷头布置满足距墙柱距离小于1.80m。论文参考网。喷头之间距离小于3.60m。二层设末端试压装置,废水由立管排入小区雨水管。

该建筑自动喷淋按每800个喷头分一区,由于喷头数未超过800个,故喷洒系统不用分区。报警阀设地面1.0m 处,且便于管理的地方,警铃应靠近报警阀安装,水平距离不超过15m,垂直距离不超过2m。

3 自动喷洒灭火系统计算

3.1、水力计算

(1)作用面积划分

(2)每个喷头的喷水量

(3)作用面积内设计秒流量

理论设计秒流量

设计秒流量为理论设计秒流量的1.16倍,符合要求。

(4)作用面积内的计算平均喷水强度

(5)最不利四个喷头所围面积平均喷水强度

在作用面积内任取四个喷头,所围合范围的面积计算为:

(6)管段水头损失计算

从系统最不利点开始进行编号,直至水泵处,进行水力计算。管段流量仅计算在作用面积范围的喷头,作用面积外的喷头不计。论文参考网。

最不利点喷头水力计算表

3.2、喷淋水泵的选择

(1)水头损失计算

湿式报警阀水损:

管道总水头损失:

(2)喷头出流压力

(3)最不利喷头与水池水位高差

(4)水泵选择

3.3、减压孔板计算

中危险级场所中各配水管入口的压力不宜大于0.40MPa,地下室配水管入口压力大于此值,所以需减压

减压孔板计算表

第4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排烟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自1995年实施以来,已于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5年共进行了4次局部修订,始有现在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1](以下简称《高规》)。但近些年来由于单体建筑的规模日渐增大,建筑层数越来越多,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高规》已显得难以适应。另外,《高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局部修订方式难以改变某些条文不尽合理、不够确切的状况,甚至有诸如正压送风的条款出现在机械排烟章节(第8.4.3条)中的情况。随着防排烟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性能消防理念的引入,消防建审部门及建筑设计人员等普遍认为《高规》已经到了进行全面修订的时候了。本文谨对《高规》的防排烟条款提出建议,供讨论和修订规范时参考。

1 关于机械排烟的设置原则

1.1 无窗井的地下设备用房的排烟系统设置《高规》第8.4.1条规定“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 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地下设备用房是否也在此列,《高规》的正文及条文说明中均未述及。因此,地下设备用房设置机械排烟与否是有争议的,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第1种做法是,以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排风量按平时用途确定,排烟量按《高规》第8.4.2.1条确定。系统中往往装设双速风机,平时低速运转,火灾时高速运转。为使排烟量不致过大,人为地划分成数个小的防烟分区。第2种做法,同样以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但排烟量取与排风量相同。第3种做法则是根本不考虑排烟。笔者认为,采用第2种做法是合理、可行的。合理之处在于,设备用房虽经常有人停留,但人员较少,且人员熟悉周围环境,疏散起来相对容易,以一般排风系统的排风量进行排烟已可满足要求。而其可行之处在于,无窗井的地下设备用房中排风系统是必备的。利用其进行排烟,只需对风机和防火阀稍加改动即可满足要求。在修订《高规》时如认可此种做法,可对最小换气次数作出规定。

1.2无窗井的地下库房的排烟系统设置

地下库房与地下设备用房不同,虽非经常有人停留,但可燃物较多。按《高规》第8.4.1.4条规定,地下库房是应该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但这一做法是否合适也是值得探讨的。同样是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98)(2001年版)[3]第6.1.3条明确规定:“丙、丁、戊类物品库宜采用密闭防烟措施。论文大全,排烟。”其条文说明中指出:“密闭防烟’是指火灾发生时采取关闭设于通道上(或房间)的门和管道上的阀门等措施,达到火区内外隔断,让火情由于缺氧而自行熄灭的一种方法。对于库房这类工程,进入的人员较少,又不长时间停留,发生火灾时人员能比较容易疏散出去。论文大全,排烟。采取密闭防烟这种方法,可不设防排烟通风系统,既经济简便,又行之有效。”这一论述应该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建议将“无窗井的地下库房宜采用密闭防烟”的条款纳入《高规》。

2关于机械排烟设施

2.1《高规》第8.4.1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 m的二类高层建筑,“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 m的内走道或虽有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 m的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此处的内走道长度无明确定义。

例如,建筑中常有围绕核心筒的环形或井字形走道,以及类似情况,其总长度超过20m或60 m的规定,但从走道任一点至疏散出口的距离均不超过20m或60 m,是否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是有争议的。内走道的长度如何进行丈量,是否应体现疏散距离的概念,修订《高规》时应予以关注。

2.2《高规》第8.4.11条规定:“设置机械排烟的地下室,应同时设置送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条文说明中解释道:“对地下建筑来说,其周边处在封闭的条件下,如排烟时没有同时进行补充,烟是排不出去的。”对于此条规定也存在着不同看法。封闭空间烟气的排出过程,应该是开始时能够顺利排出、及至排出困难、排烟量减少、空间形成某种程度的负压的过程,人员疏散条件已有所改善。相反,此时如果送风,则可能出现空气助燃、风助火势的状况。建议就地下室排烟是否需要送风、送风量的大小等进行试验研究,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3为执行《高规》第8.4.11条的规定,需设置送风系统。为了与通常意义上的送风系统加以区别,下文中将密闭空间排烟时所需设置的送风系统称作补风系统。论文大全,排烟。对于这种补风系统或送风兼补风系统,出机房的总风管上是否设置防火阀以及防火阀的熔断温度,《高规》中无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设计中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实践中存在着3种做法。第1种做法是设置70℃熔断的防火阀;第2种做法是设置280℃熔断的防火阀;第3种做法是不设置防火阀,当排烟系统所装设的280℃防火阀熔断关闭时,由消控中心发出信号关闭排烟风机的同时,关闭补风机。第1种做法所依据的是《高规》第8.5.3.2条。该条适用于平时使用、火灾时不再运行的、一般的通风或空调系统。而补风系统则不同,火灾时必须正常运行,完成向密闭空间送风的任务。论文大全,排烟。若装设70℃熔断的防火阀,在火灾发生时则有可能熔断关闭,而使补风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这种做法应属使用规范不当。第2种做法,改设280℃防火阀,固然可以保证火灾时的正常运行,但由于风道中所输送的是室外空气,防火阀有可能一直处于开启状态而形同虚设。相比较而言,第3种做法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2.4《高规》第8.4.2.1条规定“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 m3/h”,依据不明,是否可取消。

2.5《高规》第8.4.2.2条规定,“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应小于120 m3/h计算。”可否改为按两个最大防烟分区面积之和每平方米不应小于60 m3/h计算?

2.6 当中庭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时,排烟量按第8.4.2.3条规定的换气次数确定。但一些情况下,中庭的底层周边不设置卷帘,此时中庭边缘是否需设挡烟垂壁?其底层面积如何确定?应该明确规定。

3 关于自然排烟

3.1《高规》第8.1.1条规定:“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而第8.1.2条规定:“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虽然从根本上讲,排烟也可达到防烟的目的,但是在规范条文中,自然排烟既作为“防烟设施”,又作为“排烟设施”,逻辑上不够清楚。建议自然排烟只列于第8.1.2条中。

3.2《高规》第8.4.1.3条规定,“净空高度超过12 m的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理由是烟气上升有“层化”现象,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烟气随着温度的降低又会下降,使得烟气无法从高窗排至室外。而新版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以下简称《建规》)则否定了这种烟气“层化”的理论,并在自然排烟一章中规定,对于中庭,只要自然排烟口净面积不小于地面面积的5%,即可采用自然排烟。并无净空小于12 m的限制条件。《高规》是否应作出相应的修改?

3.3是否需引进“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米的规定”(《建规》第9.2.4条)?

3.4《高规》第8.2.1条规定“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此条规定在执行时对于首层或2层设有商业用房的居住建筑,判定其是属于居住建筑,还是属于公共建筑(商住楼),存在界定的问题。2005年版以前的《高规》第1.0.3.1条规定,“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属居住建筑。但是没有给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难以执行。2005年版《高规》术语一章中增添了“商业服务网点”,并定义为“住宅底部(地上)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商业服务用房。该用房层数不超过二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 m2,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0 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0 h且不开门窗洞的隔墙与住宅和其它用房完全分隔,该用房和住宅的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应分别独立设置”。该定义的要点是:1)层数不超过2层;2)面积不超过300 m2。但可惜的是,其第1.0.3.1条未作相应改动。条文说明也仍然是“第二层也设置商业网点,应视为商住楼”。界定难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建议第1.0.3.1条改写为“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对于商住楼,其性质属于公共建筑,当高度超过50 米时,按《高规》第8.2.1条的规定,“不宜”采用自然排烟。对于一些要求偏于严格的场所,则实际演变为“不应”采用自然排烟。其实第6.1.3A条规定“商住楼中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实际设计中消防电梯及客梯也是独立设置的。既然均为独立设置,商住楼中住宅的竖直疏散通道的防排烟设计是否可按居住建筑考虑?

4 关于机械防烟

4.1前室和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明确规定其“常开”或“常闭”的属性。如规定为“常闭”,应明确火灾发生时需开启的层数,以确定控制程序和加压送风口的风量分配。当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风口为“常闭”,火灾时,由消控中心发出指令,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层的加压送风口。论文大全,排烟。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火灾发生时烟气只会由下面楼层向上面楼层扩散。开启着火层下1层的加压送风口似无理由,而上海市地方标准《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 08-88-2000)则规定,火灾时只开启着火层1层的送风口。

4.2在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中,消防电梯前室往往与封闭楼梯间(满足第6.2.2条规定)相连。此种情况下,消防电梯前室除有通向走廊或住户的门,还有通向楼梯间的门,已与合用前室类似。论文大全,排烟。消防电梯前室的加压送风量仍按表8.3.2—3确定似不合适,可否参照表8.3.2—4确定?建议在修订《高规》时加以明确。

4.3《高规》第6.2.8条规定:“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但是,当地上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时,地下楼梯间是否有同样的要求?

《高规》中无明确规定。在《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第5.2.1条有规定:“人防工程的下列公共活动场所,当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 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当地下为两层,且地下第二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1电影院、礼堂;2建筑面积大于500rn2的医院、旅馆;3建筑面积大于1000 rn2的商场、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小型体育场所。”平时使用的人防工程,在防火这一点上,应该与一般地下室是一样的。而且,与地上建筑是高层还是非高层应该没有关系。建议《高规》对此内容进行修改补充。

4.4对于消防电梯是否需要下到地下室,《高规》中无明确规定。实践中,消防电梯下到地下室与不下到地下室两种情况均有,当消防电梯下到地下室时,其属性是消防电梯还是兼用客梯?是否需要设置消防电梯前室?当地上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依靠自然排烟,其地下部分无自然排烟条件时,是否需要设置加压送风?

4.5《高规》第6.2.10条规定,“室外楼梯可作为

辅助的防烟楼梯”,是否需要设前室?其前室若需设置加压送风,其风量是否可按楼梯间为自然排烟时的规定(表8.3.2—4)确定?

参考文献:

i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第5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结构设计

 

一、 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

1、 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未验算其稳定性。论文写作,结构设计。。当设有一侧或多侧开口的地下室时,主体设计未考虑土压力影响进行受力分析,并验算整体建筑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未进行抗浮验算。

2、 建筑物地存在液化土层时,未对桩基础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未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3、 桩基础设计中,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4、 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仅按强度要求进行计算,缺少裂缝宽度验算,按裂缝宽度控制计算结果的配筋量远大于按强度要求计算的配筋量,在设计中往往缺抗拔桩静载试验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说明。有抗拔要求的承台按一般桩基受压的承台进行配筋,承台顶部受拉区未配筋,筏基基础梁或地下室底板梁的受力方向与一般楼屋面梁板不同,其梁配筋设计也采用平法表示但未附加图示说明,存在安全隐患。

5、 目前建筑工程大量采用截面尺寸较小的预应力管桩,且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单柱单桩或一柱两桩基础,柱底弯矩由基础梁和桩共同承受。单柱单桩或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的基础梁设计中,未考虑平衡该方向柱脚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所产生弯矩因素,基础梁两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基础梁的上下主筋在桩台内锚固长度与构造做法要求未加说明。论文写作,结构设计。。桩身考虑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弯矩作用时也未进行抗弯承载力计算,存在着抗震薄弱环节,给工程留下潜在的隐患。

6、 天然地基扩展基础持力层或桩基持力层下面存在软弱下卧层,有的工程既不进行沉降验算,又不作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7、 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埋置于同一持力层上,结构计算中仅按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柱下独立基础承担,而地下室底板仅按一般地下室底板受荷情况进行设计,实际上整个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将会一起发生沉降变形共同受力,按上述计算原则进行设计,对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有可能会导致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开裂。按照变形协调受力的原理,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也可以采取如下模式:除了柱下独立基础之外,其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采取褥垫处理措施。这时,底板可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而按底板本身承受底板与疏水垫层自重、地下水上浮力、人防等效荷载(有人防时考虑)等进行设计。

二、 地下室外墙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论文写作,结构设计。。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2.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该荷载经常遗漏。

3. 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验算。外墙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较薄,外墙钢筋保护层比较厚,其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往往配筋量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三、 上部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对基本风压值未明确的地区较多,基本风压值的取值较乱, 5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不应小于3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的1.1倍,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论文写作,结构设计。。

2. 有的工程楼屋面板电算配筋时,对边梁的截面尺寸与跨度大小不加区分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一律按嵌固边支座约束条件计算,其结果有的边梁处板面支座负筋配的很多钢筋,而板跨中和内跨支座板面负筋配筋不够。设计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时,挑板所在的边梁和内跨板设计时未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也是常见的问题。

3.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普遍被忽视。有的工程建筑因为造型需要,在屋面上用砖砌筑较高的女儿墙,仅在墙体内设置钢筋砼构造柱与压顶梁,也不进行抗风与抗震的验算,在台风或地震作用下,有倒塌砸人或砸坏屋面板的可能,虽然是非结构构件,但是结构设计未采取可靠措施,将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屋顶高大女儿墙采用钢筋砼结构按悬臂结构设计时,作为嵌固端的边梁未考虑女儿墙传来的扭矩作用,相邻的屋面板也未加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4. 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5. 抗震规范和高规对建筑物的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和竖向不规则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限制。论文写作,结构设计。。其中凹凸不规则定义为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定义为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并规定不应采用同时具有多项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某项不规则程度超过规定很多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工程中入口门厅、越层会议室和餐厅、立面开洞等设计方案根本做不到上述要求,所以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应理解为大部分楼层不规则,局部楼层可不受该条文限制,但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论文写作,结构设计。。

四、 结语

以上所述问题仅为作者的个人见解,把它写出来与同行们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第6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工程,渗漏水原因分析,治理措施

 

一、工程概况

某国际大酒店改扩建工程,包括原有一幢19层酒店、新建一幢26层酒店主楼和五幢19层酒店式公寓及3层裙房商场。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m2,其中地下室面积约为1.6万m2。除商场部分为框架结构、筏板基础外,其余全是框剪――梯筒结构,基础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基础。

该工程分两期设计两期施工。第一期为新建主楼,旧楼改造及楼前商场部分;第二期为施工场地东、西两侧的五幢19层酒店式公寓及连接各公寓的3层裙房商场。所有建筑都有1层地下室,且相互相通。

二、场地与地下水情况

本工程涉及渗水的地下室由西向东可分为西区地下车库、中间地下商场及东区地下车库三部分。地质勘察分别由市地勘院、省建科院勘察所完成。其中均讲到:

1、勘察孔口标高由旧楼地面±0.00m引测,相当于吴淞高程23.90m。工程场地位于长江南岸的一级阶地,由北向南微倾的原丘坡状坡带上。北面有一小丘叫鬃岗,高出场地4m左右,坡向向南,岗上满布乔木灌木。场地南邻城市道路及一湖泊。地面较平坦,标高在22.5~23.8m之间。

2、该工程地质地层分布成四层论文下载。上层为杂填土,较松散,含水、可塑状,层厚0.5~3.8m,均厚1.86m;二层是第四纪上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可塑――硬塑状,层厚2.6~6.5m,均厚4.5m;三层为第四纪中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硬塑状,层厚3~11m,均厚4.3m;第四层是冲积粘土砂砾层夹有透镜状粉质粘土夹层,含水较大渗漏水原因分析,硬塑状,层厚20m以上。

3、在杂填土层中含有上层滞水,埋深1~2m,水量较小,由生活污水、大气降水补给。在粘土砂砾层中上部含粘粒多,不含水,近似不透水层,下部粘粒少,含孔隙承压水,静水位埋深17.75m,承压水头约7m,水量较大,单井涌水量可达1200t/d左右,渗透系数K=0.926mm/s。

4、场地环境属Ⅱ类。第四纪土层达20m,平缓、中硬土,稳定。应提及的是在场地东区有条南北走向长约40m,宽3~8m的旧地下人防工程通过,与鬃岗人防工程相通,要求设计施工处理。

该地区按烈度6度抗震设防。

三、工程渗水情况

1、西区地下车库外墙有个别小面积渗水,未见墙、地面裂缝。

2、地下商场南北墙有几处渗水点,地面有一处因自动扶梯移位,凿开地下室底板重做地坑,因防水处理不当,使底板与坑壁间产生渗水现象。

地下商场东、西两端地面与外墙渗水严重,成条状分布。

3、东区地下车库外墙个别点渗水。地面南端电梯井北面、东面各有一条状渗水缝,中间偏北另有一条东西走向条状渗水缝。

四、渗水原因分析

地下室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已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及级配,采用42.5级矿渣硅酸盐水泥,按市检测中心出具的配合比自动计量拌制C30S8泵送混凝土,掺加减水剂、泵送剂和粉煤灰,控制坍落度在12±2cm,同时确保混凝土的及时振捣和养护。因此,整个地下室1.6万m2混凝土工程没有出现因承载力不足引起的构筑物开裂,即使由温差和收缩引起的变形裂缝在墙、地面上也寥寥无几,整个混凝土工程质量是好的。但是为什么个别点还有渗漏水现象,我们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设计方面原因

南方某设计院对东区地下桩基设计时没有避开地下人防工程,亦未对遭破坏的人防工程提出处理意见,形成表层滞水渗流后的“地下水库”。

此外,地下商场两端与东、西区地下车库连接处各留有80mm宽沉降缝,由于单体设计不是同一期工程,亦不是同一设计人,故设计时对此两条缝的防水问题均未考虑。施工方提请业主向设计方反映亦未回复。由于工期紧张,即按原图施工,给建成后的工程渗漏水留下了大的隐患,使大量地下水由此缝渗入地下室内,个别点似涌泉。施工时因基坑四周无回填土,未出现此问题,回填土后才出现,实属设计重大失误。

2、施工方面原因

为了赶工期渗漏水原因分析,对防水混凝土外迎水面柔性防水层业主更换材料,降低标准造成后果认识不足,虽提出意见,但仍按更换后材料施工,亦是造成地下室渗水隐患的主要原因。

此外,施工中片面追求进度,混凝土搅拌时间有几罐可能不足,造成出罐混凝土匀质性差。地下室底板及外墙几处出现渗水点应是匀质性差及振捣时间短或个别点漏振,混凝土不密实所致。

东区地下车库三条条状分布渗水缝,从分布位置上看,一条在E栋电梯井下多根桩的大承台北侧,一条在此承台东侧,另一条在地下车库偏北的后浇带缝处。分析渗水原因时发现地下室底板厚35cm,而大承台较厚,达2.8m,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要求承台混凝土在底板以下分两次浇灌,为赶进度施工时一次浇灌完成,水化升温、散热条件、降温速率均与底板不同,后期收缩亦不均匀,混凝土内产生较大应力,当其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会在混凝土变截面处产生微裂缝,且上下贯通。而后浇带处微裂渗漏是施工缝未处理好造成的。

3、业主方面原因

首先是对地下防水工程未引起足够重视。对设计存在不设止水带的失误未与设计联系,也未提出处理意见,造成渗漏水严重后果;其次是未经设计同意,为节省投资采用低档材料做混凝土外侧迎水面的柔性防水层;此外,自行修改自动扶梯地坑,凿穿地下室底板,破坏了柔性防水层,后补做地坑又没认真进行防水处理;再者,基坑外四周回填土不按设计要求土质回填,将旧楼拆除的建筑垃圾和凿除的混凝土桩头碎块不外运处理,全部当作回填土埋于此基坑内,上部仅用少量粘土回填用于种花草。由于其渗透系数远远大于粘性土,无形中即在地下室外墙四周形成一条类似盲沟的“蓄水沟”,内部存有大量的表层渗流滞水,又无排除通道,且存在一定的水头压力,一旦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及柔性防水层某处出现薄弱环节,就会向地下室内渗入,极为不利论文下载。

五、采取的抗渗补漏措施

1、自然地形北高南低,地表滞水由北向南潜流入湖,形成一定水力坡降,遇到地下室外墙受阻,上层潜水既垂直向下进入回填碎块形成的“蓄水沟”中,饱和后由地下室底板以下潜流入湖,与湖面水平后静止。鉴于这一地形特点,决定选择在地下商场东、西两端接缝未设止水带距外墙1.2m处,采用逆作法打井截流并排除四周“蓄水沟”内积水渗漏水原因分析,减轻室内底板水头压力和侧墙上施工缝处的渗水。

2、降水井形成后,抽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头压力减小后,在渗水点和渗水缝处,将混凝土凿成“ ”型槽或孔,将其中粉沫垃圾清理干净。然后用“力顿”牌堵漏王按1:0.25~0.35的灰水重量比迅速拌和,并将拌好的堵漏胶泥放在手上,感到胶泥烫手且稍微发硬时,迅速迎着漏水方向压下,挤满“ ”型槽,持续一定时间再放手。从加水拌和开始,一般在10分钟内可把水堵住。对于大面积渗漏处,先找到渗水点,采用上述同样方法堵漏。对于有一定水头压力的渗缝或渗点,可先安放引流用的软管引流,再按上法先堵住渗点或渗缝,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采用木楔加堵漏王楔入法最后堵住引流孔。

“力顿”牌堵漏王的技术指标如下(20±2℃)

①凝结时间与强度:

 

加水量(%)

(占堵漏胶粉重量)

凝结时间(min)

抗压强度(Mpa)

初凝

终凝

15min

1h

1d

28d

25~35

1~3

4~5

>8.0

>17.0

第7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预埋件;埋设;技术;控制

1工程概况

工程实例概况:该工程为某地一栋127m高层建筑,用途为商业和商务办公楼,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25层。由于建筑特点决定,本工程外装饰幕墙工程主要内容有:石材幕墙、玻璃幕墙、(百叶窗、铝合金窗、隔栅)等。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埋件施工,因此作为本文的实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预埋件埋设质量的好坏,肩膀各队后面进行的结构搭接和外部设备安装起到重要的影响。下面将分别就幕墙预埋件的工程特点和预埋件施工方法、技术及注意事项等分别进行阐述。

2预埋件的加工及埋设施工方法

2.1预埋件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焊缝高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焊角没有咬边现象;防锈漆涂刷是否均匀;所用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加工尺寸与图是否一致;填写预埋件进场验收表;填写《进场物资报验表》以及上述资料经过自检和监理人员检查、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埋设。

2.2预埋件的埋设

2.2.1 预埋件埋设之前,首先根据施工设计深化图进行放线定位,特别是注意转角位置埋件的埋设,并填写《技术交底》表备案。

2.2.2 当每一层楼土建梁柱钢筋绑扎完毕后,按照预埋件点位布置图及标高尺寸,根据土建梁柱尺寸控制线,在钢筋上视具体情况用红笔划出预埋件埋设控制线。

2.2.3 在埋设预埋件之前,当土建支模时,就进行分格,将预埋件分格线弹在底模外檐口处。

2.2.4 根据埋件施工图埋件分布的情况,对埋件以轴线右边起第一个埋件进行编号,从1 至若干个进行埋设并以埋件检查表填写埋件埋设的情况。上下、左右、前后将埋设的情况记录下来,埋件埋设后填写《隐蔽验收单》并附《检查表》报监理验收。

2.3 预埋件埋设的要求

2.3.1 预埋件在埋设过程中,要以多轴线进行埋设,相对来说轴线之间的精确度足以满足埋件的几何尺寸,若以单轴线定位,丈量过程中尺寸误差会积累,造成埋件的偏位,相对轴线偏差小于20mm。

2.3.2 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预埋件位置偏差上下不应大于 10mm,上下测量依据底模用卷尺进行测量。图 1所示。

2.3.3 当土建梁柱钢筋绑扎完毕后,将预埋件用铁丝临时固定在钢筋上,或点焊在箍筋上。

2.3.4 若预埋件埋设中碰到埋件在箍筋的空档处,则可添加辅助钢筋,或用铁丝与主筋扎牢。

2.3.5 预埋件在埋设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模板(参见图 2),上下、左右偏差到20mm 影响不大,而前后倾斜将造成角码与埋件之间接触减少,施工难度加大。采取措施,加垫铁块等均为点接触,受力将受影响。这时候只能采用楔型铁块辅助修正,这样势必造成施工周期长、成本增加。

2.3.6 埋件埋设好以后,在浇捣砼时,要注意保护埋件。混凝土施工的振动棒在埋件边应延长振捣时间,埋件周边的砼一定要浇捣密实,避免产生漏浆及空鼓现象,影响埋件的质量。

2.3.7预埋件在墙面埋设时,在浇混凝土时,应跟踪进行检查,若埋件高出混凝土应立即往下打,使埋件与混凝土面一样平。

2.3.8结构阴阳角的埋件处理

a、阴角部位埋件的埋设,依据幕墙安装的需要在角位处拉开50mm,否则影响今后施工安装。

b、阳角部位埋件的埋设,阳角处的埋设应与阴角处埋设相反,角位两个埋件应贴边靠紧。

2.3.9剪力墙处埋件施工

一般情况下,待剪力墙模板合模后埋件无法进行调整,因而在和模前将埋件固定好,采用吊线法进行,埋件与线锤退缩5mm,以免影响合模。

2.3.10圆弧处埋件施工

圆弧位埋件的施工,应明确是建筑分格还是结构分格,及时与设计沟通,以免误差扩大无法进行施工。

2.3.11 当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应做好记录,并填写预埋件安装检查表。

3 预埋件安装

3.1 每位埋件安装人员清楚预埋件的施工技术、工艺,明确分工。埋件安装前,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要向安装队长、技术员及埋件安装的有关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安装队长和技术员向埋件班长、组员,进行技术交底。同时,技术交底的内容必须知会监理人员。

3.2 每位埋件安装人员必须认真领会技术交底内容并执行,严格按设计图纸的内容和要求并依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埋件安装。

3.3 确定每个面、每个层的基准,并清楚识别基准标识。明确化学锚栓需符合设计要求及安装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及方法。

3.4 详细的膨胀螺栓和穿透螺栓的施工方法。

3.5 详细的化学锚栓的施工方法。

3.6 确定从那个基础开始安装,以及安装顺序。

3.7 确定土建预埋件误差的补救方案,(必要时,须征得甲方、甲方监理、土建及设计部门同意)。

3.8 埋件安装必须按照放线的基准线、埋件位置图、节点图进行安装。

3.9 埋件安装应采取可靠方法处理,主受力埋件至少采用两方对穿螺栓加两个膨胀螺栓,对穿螺栓直径不小于12mm,其周围的缝隙应用玻璃丝布堵赛,膨胀螺栓不小于M12*110 并加环氧树脂加固,剂量符合说明书要求。

3.10 膨胀螺栓因不能置于钢板内部时,应至少保证两个膨胀螺栓打在埋件钢板内部,其余允许打在外部,且中心至埋件边缘距离不应小于30mm,并通过厚度不小于8mm 的铺助压板与埋件焊牢,焊缝长度不小于50mm。

3.11 埋件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涂刷防漆两遍(特殊情况必须依据设计要求进行)。

3.12 应进行承载力现场试验,必要时应进行极限拉拔试验,并有检验报告。

3.13 每个连接点不应少于 2 个锚栓。

3.14 化学锚栓的安装符合图纸要求,安装方法符合化学锚栓的说明书的要求。

3.15 不允许在化学锚栓接触的连接件上进行焊接操作。

3.16 预埋件清凿后应露出金属光泽,表面不允许有混凝土、鳞片、焊接的杂质存在。

3.17 卡埋件和结构预留口的预留槽口内充满聚苯乙烯(苯板)无混凝土杂物。

参考文献

[1] 蒋秀根;剧锦三;张丽莉;;高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分析方法[A];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Ⅱ)[C];2005年.

[2] 周文松;姚晓征;张继文;;CFRP结合预应力立柱增强人防地下室混凝土框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3] 胡长青;陈尚建;侯发亮;;碳纤维布加固轴心受压钢筋混凝土圆柱的试验研究[A];FRP与结构补强——’05全国FRP与结构加固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5年.

[4] 周宁;鲍宇清;钱选青;;某小区现浇混凝土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宏;杨飞颖;张维刚;;两侧加劲钢板深梁的弹塑性屈曲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第8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化学灌浆无公害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盐酸性水玻璃化学灌浆泵

    1我国化学灌浆技术发展成绩

    化学灌浆(ChemicalGrouting)是将一定的化学材料(无机或有机材料)配制成真溶液,用化学灌浆泵等压送设备将其灌入地层或缝隙内,使其扩散、胶凝或固化,以增加地层强度、降低地层渗透性、防止地层变形和进行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的一项地基处理和混凝土修补技术.即化学灌浆是化学与工程相结合,应用化学科学和化学浆材解决地基和混凝土缺陷处理(加固补强、防渗堵漏),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或借以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工程技术.随着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己成为现代工程中颇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一项先进技术

    国外化学灌浆最初是适应于地基处理和采矿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可*性得到公认并被广泛采用至今己有8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的化学灌浆技术应用与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有自已的独创.如果以1953年在佳木斯等地采用碱性水玻璃进行化学灌浆算起,也才只有50年的历史五十年来,我国在化学灌浆技术这个小领域取得了成绩[3],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化学灌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已成为我国现代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外有的常用化学灌浆浆材品种,我国基本上都已开发出来(如环氧[1]、甲凝、丙凝、丙烯酸盐、酸性和碱性水玻璃、水溶性、非水溶性和弹性聚氨酯、脲醛树脂、铬木素等)

    (3)化学灌浆浆材品种开发中还有一些独创.如甲凝、弹性聚氨酯,甲氰凝和环氧—聚氨酯,丙烯酸酯—聚氨酯等互穿网络灌浆材料

    (4)化学灌浆设备的研制开发已基本能适应和满足国内化灌工程的要求[8].如化学灌浆泵、灌浆阻塞器、密闭配输浆装置和各种封缝材料等.

    (5)化学灌浆技术已在国内水电(大坝、堤防、水库、电站)、建筑(地上、地下、人防)、交通(公路、铁路、隧道、桥梁、港口、机场)和采矿等四大部门得到推广应用

    (6)化学灌浆技术应用已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取得良好的效益.以水利为例,如三峡[4]、葛洲坝、龙羊峡、丹江口、陈村、凤滩、万安等水利枢纽都是采用化学灌浆技术解决一些工程技术难题的典型例子

    (7)化学灌浆已从工程完建后的应用,发展到工程兴建前设计中就采用.如三峡化灌帷幕预计15000米,化灌加固地基预计3000米

    (8)化学灌浆技术在一些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如青海龙羊峡大坝采用中化798环氧浆材处理G4伟晶岩劈裂带和三峡大坝采用CW环氧浆材处理F1096软弱夹层及断层破碎带的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均堪称国际上处理低渗透性软弱岩土地层的先进技术

    (9)化学灌浆理论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6][7].如浆液扩散半径的计算理论、浆液湿面粘接理论、减低浆液毒性的拮抗理论、浆液吸渗理论等

    (10)化学灌浆技术出版物取得丰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己出版专着十余部.包括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长江科学院院报在内的全国132家科技期刊都选登化学灌浆的研究论文.近5年选登的论文就有200余篇

    以上十个方面成绩,足以说明我国化学灌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水平.此外,全国研究化学灌浆技术的工程科技人员已成立了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现挂*在长江科学院.追溯到1968年,学会己举行过16次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了7部论文集,这些学术活动对推动我国化学灌浆材料的研发和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9篇:人防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院 城市 高层高密度流线组织 人性化

Keyword:Hosptal CityHigh-rise and high densityStreamline organization Humanization

一、项目概况

珠江中心医院新建医疗区地处广州海珠区南泰路北侧,地段狭长,要求建设一所集门诊、住院、高级病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包括高压氧仓、锅炉房、垃圾压缩站和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给该区提供合理、舒适、净化、美化的新型医疗环境。总用地面积4.16公顷,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容积率3.57,绿化率33.7%,建筑密度29.96%,总病床数1582床(可扩展至1802床)。

二、设计指导思想

在整体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用地、并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合理组织各种人流、物流、内外交通简捷、畅通,互不干扰。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洁污路线清楚,尽量避免或减小交叉感染。新建筑应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整体,以提高环境质量,为城市建设增彩添色。

合理组织各专业设备管线在总平面上的走向以及与城市管网的衔接。

注重建筑造型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充分体现医疗卫生建筑的特点和强烈的时代感。

合理的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达到先进合理、经济安全、洁净卫生的要求。

注意环境保护,对影响环境的废水、废气、噪声,特别是有毒、有菌或放射性医疗废物进行有效处理。

在经济适用性的前提下,采用节能材料和设备,采取适合南方气候的朝向及遮阳措施,采取必要的保温隔热措施。

三、总体布局---根据场地合理分布功能模块及体型模块

珠江医院新医疗区地处广州海珠区南泰路北侧、工业大道东侧,地段狭长,要求提供合理、舒适、净化、美化的新型医疗环境。根据地形特点及医疗区实际使用功能,总平面布置确保:①人流与车流各行其道,医护与患者各入其门;②洁污分流;③内外有别;科室按不同要求分设入口。

总体布置构思:南面正对城市主干道南泰路,是以优美的环境迎接患者;北面规划道路是整个医疗区的后勤集散处。

1、主体部分:

主体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门诊楼、住院楼、侨楼,沿地段一字排开,最大限度获得阳光及通风。

2、辅助部分:

① 高压氧仓,位于住院楼西侧、谊侨楼北侧,利于住院及谊侨楼病人方便到达;② 垃圾压缩站,位于门诊北侧,靠近门诊楼和住院楼的污物出口;③ 锅炉房,位于门诊楼东北侧,对环境影响最小;④ 污水处理站,位于门诊楼北侧,设于地下一层,减少对地面景观布置的影响;⑤ 连廊,连通门诊楼、住院楼、谊侨楼和高压氧仓等医疗相关部分,便于交通联系和各部分资源共享。总体分区关系见图1。

图一:总体分区关系图图二:门诊大堂效果图

四、建筑设计 ---内部流线简洁化,景观人性化,资源节约化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以及城市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功能密集化及多样化,使得跨科室诊疗以及基础设施的共用化成为必要。如何在这种动线交叉可能性增加的情况下诊疗过程保持高速、高效的运作,保持物流配给和洁污分流的流线,是我们进行门诊、住院及谊侨楼(高级病房)功能模块的联结设计以及整个场地物流及人流设计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总体布局:

分为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主体部分门诊楼、住院楼和谊侨楼三个不同功能部分在地上以相对独立的塔楼分开,其中门诊楼和住院楼群房部分紧密相连,布置医技用房,层层贯通,以利于资源共享;谊侨楼部分则以连廊连通住院楼中的手术室、康复理疗等部分,方便疗养病人就医。另外根据地形及功能联系要求设置有高压氧仓、锅炉房、垃圾压缩站、污水处理站等附属设施。

(二)、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主要由门诊楼、住院楼、谊侨楼及其地下室组成。总平面设计上利用外廊和连廊联系几个功能块,适合南方气候特点,并减少各部分流线的交叉,并创造出人性化的庭院环境;内部各功能部分采用模块式分区,做到最大资源共享,同时结合现代医院设计的“医疗街”概念,分区明确,联系紧凑,各种流线互不交叉,并有良好采光通风,良好的私密空间和视觉景观;外廊和团抱式功能平面结合,解决建筑的遮阳和减少能耗,各功能部分尽量采用自然采光通风,符合建筑节能的潮流;各功能部分尽量做到洁污分流,医患分流,以及人货分流,互不干扰。

1、门诊楼

共十二层,位于场地东侧较为开阔处,以利病人疏散。裙房六层,以“口”形中庭组织功能分区,自动扶梯联系上下,分区明确,就诊人员及医护人员流线简短,方便就诊,减少交叉感染机会。一至三层南边楼板镂空,与中部“口”形空间连成“凸”形大堂,扩大了大堂视野,加强室内外景观联系。

(1)门诊功能构成如下:

首层平面:主要安排挂号、收费及商务大堂,急诊,感染门诊,在与住院楼连接处安排影像中心DSA。首层出入口安排如下:正南面布置主入口,便于广场疏散人流;西南面布置儿科入口,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东面安排次入口及急诊主入口,急诊主入口相对独立,面向城市道路,目标明显;东北部安排医护人员出入口;北面安排门诊次入口及感染门诊入口,便于隔离。西面的DSA与住院部影像中心联成一体,资源共享;二层平面:布置门诊药房及输液、注射和急诊观察(门诊药房与住院楼同层相连处的中心摆药和输液配置中心为同一部门主管,方便门诊及住院的发药和送药);三层~六层平面:布置各科诊区。各诊区均有独立候诊区和导医,护士站,分层挂号收费,柜台设于中庭北部自动扶梯交汇处。三层东侧设置与南泰路另一侧遥相对望的旧住院楼的二层相连的连廊,解决新旧医疗区人员穿越街道的问题;七层平面:设体检中心;八层平面:设VIP诊区;九层平面:设保健科和整形美容科;十层、十一层平面:设检验科和健康教育中心;十二层平面:设网络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

(2)功能模块分区与结构适用性结合:

门诊科室采用功能模块设置,围绕交通中庭布置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独立的候诊、导诊及挂号收费等功能,导向性明确,同时减少对中央大堂及交通核心的交通负荷;各科室通过计算机连接到医院总机,各类数据及时明了。门诊模块采用统一的结构柱距布置,各科室可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自己用房的布置,而不影响周围科室。门诊大堂效果图见图二。

2、住院楼

住院楼从垂直方向可分为两个分区,一~六层为为医技部分以及ICU、手术室、层流病房等洁净用房,七~二十一层为住院部分。

首层平面:中央部分布置大堂,主要设置出入院登记、收费,商务中心,休息等候区;大堂西侧和东侧分别设置影像中心的CT、MRI和普通放射、DR、CR,这两部分与门诊首层的影像中心DSA组成一个完整的影像中心诊治区。大堂北侧是住院楼的交通核心,按不同的功能设置了12部电梯,解决病人、家属及货物垂直交通问题,平面东西两端各设2部电梯,为医护人员出入口,电梯具体设置参看电梯、自动扶梯参数表。消防控制室设在首层北面中间位置,直接对外开门。

二层平面:西侧设康复理疗,考虑和与之相近的谊侨楼共享资源;东侧中心摆药和输液配置中心,与门诊西侧的门诊药房为完整的配送药单元。

三层平面:设置血液透析中心和功能检查。

四层平面:设置ICU和层流病房和血库。

五、六层平面:设置手术室,主要考虑患者流线,医护流线,污物流线各自独立,互不干扰。按各不同功能的洁净度要求分为

(1)超净区:要害脏器手术的手术室,空气洁净度100级

(2)净化区:包括实施重要器官手术的手术室,空气洁净度1000级

(3)无菌区:包括实施器官已受感染的手术的手术室,但仍需在相对无菌的手术环境中进行,空气洁净度10000级

(4)洁净区:包括敷料制作,器械陈列,护士办公,值班室,卫生通过后的麻醉办等

(5)非洁净区:包括等候,污染器械回收,污洗,洗涤等

六层顶上设设备层,解决四、五、六层洁净用房的空调系统安排以及七层以上病房单元与以下各层医技单元的管道转换问题。

七层及以上各层设置住院护理单元,具体功能科室护理单元设置如下:七八层为神经外科,九层为神经内科,十层器官移植科和胸心外科,十一层普通外科,十二层泌尿外科,十三、十四层骨科中心,十五层妇科和产科,十六、十七层儿科中心和血液科,十八层肿瘤中心,十九层心血管内科和CCU,二十层消化科和呼吸科,二十一层内分泌科、中医和肾内科。

护理单元设置原则是:强调医护人员流线及病患探视流线尽可能分区,各类物流洁污分流,减少交叉;需要实施紧急手术的外科、产科等靠近手术室设置,疗养观察性质的往上布置。标准层每层东西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24间病房,每间病房按两床布置可布48张病床,南面部分病房可按三床间扩展,展开后每层可布126张病床。妇产科总共83张病床。住院部总病床数为1427床,可扩展为1847床。

二十一层顶上设设备夹层,提供设备及管线安置用地。

二十二层设半园形报告厅,可容纳351人。

住院楼一~五层医技部分有连廊连通门诊楼和谊侨楼,便于资源共享。

住院楼大堂效果见图三。

图三:住院楼大堂效果图图四:剖面示意图

3、地下室

本工程把主体部分地下室联为一个整体,分两层,主要设置部分医技用房,建筑设备用房,车库,地下二层布置人防工程,平战结合使用。

地下一层平面:住院楼地下及其周围部分设置医技用房和配电房。门诊地下利用场地自身高差,解决该部分自然采光通风问题。

①放疗中心:设直线加速器两台,另设CT-模拟机房、普通模拟机房和后装机房各一个。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和性质,对平面布置,管线安排均做不同层次防护处理。②核医学科:根据流线要求,分为高活区、中和区、低活区和无活区。按分区采取不同的防护处理。③消毒供应中心:根据流线要求,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门诊、住院和手术污物通过污梯进入地下一层,通过污染区回收、清理,浸泡消毒,然后进入清洁区,分类包装,通过高压灭菌柜进入无菌区,接受处理后可以直接通过医药梯直接送到各诊室、手术室和护理单元,形成循环。④配电房:设在中间位置。⑤其它。

地下一层北侧设置污物走廊和太平间,污物和尸体通过门诊背面西北侧出入口运出。门诊北侧设部分医生值班室。 地下一层南侧设停车库,共283个车位。

地下二层平面:主要设置车库、冷冻机房、水泵房和消防水泵房。

地下二层车库部分战时兼作人防地下室,战时功能为一个医疗救护站,三个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一个人防电站(250KW)。具体设计详司令部建筑工程设计院人防建筑初步设计。车库平时可设停车为316个。剖面示意图见图四。

五、立面造型 ---立面设计城市化、地域化、节能化

(1)城市的建筑:立面造型尽量适应周围的环境,通过多层次的错位和退台,减少庞大的主体建筑对城市道路的压迫感;同时通过平面体量分散的特点,形成强调各单体的趣味性和协调性。

(2)地域的建筑:立面造型根据当地岭南侨归建筑的特点,采用西方古典元素和新建筑设计手法结合,适应当地城市文脉和业主的审美。

(3)节能的建筑:建筑节点构造和立面造型相结合,使用同时充当凉衣架和遮阳的铝合金百页,底层的联系游廊和骑楼等等,很好解决功能,节能,景观等等的要求,此部分我们设计概念是尽可能充分的“立面使用率”。

图五:总体现场照片 图六:病房外墙细节处理大样

(图中主楼前的白色建筑物为待拆建筑物)

六、结束语

珠江医院新医疗区的设计,具有现代城市综合性医院建设的典型特征:功能全面,用地紧张。本设计以医院功能流线为主轴,强调各功能模块的线性有机联结,在满足此前提下致力于创造生态型的人文环境,强调建筑的低能耗、高效率,期望在实际使用中能成为院方及患者都满意的综合医院。

参考文献:

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版

陈惠华等.《医疗建筑与设备设计(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2004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