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望庐山瀑布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望庐山瀑布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望庐山瀑布赏析

第1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文陶冶;语言魅力;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有。从我们古人留给我们那浩如烟海的爱国诗词中就是明证。2009年湛江日报报一则报道《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引发我们深思。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危机了吗?本文选取几首小学语文教材内爱国诗歌为例,探讨诗歌教育中如何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反思

在《中小学生爱国教育亟待加强》报道:“让人们担忧的是,在这次的爱国主义浪潮中,不少90后、00后却没有赶这个时髦,国庆阅兵和举国欢庆的气氛似乎并没有给这些张扬、自信的孩子们带来的一次洗礼……” 面对上面的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我们不该反思吗?

二、诗歌中的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爱国主义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些爱国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史册。从诗歌文学形式来看,中国人的爱国情节是非常强烈的,绝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本文选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赏析对象。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感受其中的诗文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陶冶他们的心情。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很好的教育,比起平时说教好有效果。

为了便于赏析这些诗歌,笔者分为两大类:一为太平盛世时期的诗歌,二为国难当头时期的诗歌。具体如下:

(一)太平盛世时期的爱国诗歌

古代中国太平盛世的时期较少。在这些人民能够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时代,我们的爱国诗人们,没有放下为人们的福祉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奔走呼号。此类诗歌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二是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1、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诗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首推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其二)。该诗选自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请看诗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江西省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七言绝句的《望庐山瀑布》堪称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本诗融情于景,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

首句形象贴切比喻庐山的形状及其烟雾情景。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学生对老师讲解后了解到庐山的形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们前去实地旅游考察,自然而然喜欢祖国山水。这就是语言修辞魅力所在。

次句“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把瀑布比喻成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最后两句句则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一词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疑是银河落九天”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本诗夸张、比喻、想象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中国语言修辞的魅力所吸引,自然了解到李白的“诗仙”的语言能力,学生对李白描写的庐山美景所吸引,深深理解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得到应有的教育。

2、边疆美景下寄托和平的边塞诗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塞下曲》);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的诗句。古代的边塞之作,往往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也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们的幽怨和士兵们的艰苦,歌颂这些将士的爱国英雄气概,同样表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其一)》选自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诗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本诗表现了诗人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的愿望。通过诗意文化领悟到祖国文化,学生由衷的学国语言,爱国情怀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通过诗文把原本西北塞外戈壁荒漠的情景在作者笔下描绘的边塞美景,打消了学生心目中塞外无风光的心理,学生自然喜欢这首诗歌。“秦”、“汉”两字暗示边塞战事自秦汉以来连年战争,表达时间之久。用两个字把战事连年概括的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第二句中的“万里”也表达出征战之苦,“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读到这里,学生对作者的抒发的感情已经接受并影响。最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也显示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息,字里行间也透出大国子民的一种内心强烈的自豪。学生读此诗句除了领略到祖国文化的深沉与博大,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精简凝练概括性强特点,自然激发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

(二)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歌

当国家国力日减,面临动乱,或将要灭亡之时,人心中的爱国情感才更加的深刻,更加地真切。生活在各个朝代的这样的国难当头时期的爱国诗人,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唐朝的杜甫,宋元以后的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小学语文人教版中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具有代表意义。先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本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资料,在老师的讲解下,不难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只有理解了本诗所表达的感情,才能很好的了解杜甫的写作目的,赏析诗文的语言文化内涵,难道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担忧吗?

首联写诗人虽偏居“剑外”,但听到官军收复了遥远的“蓟北”后,喜极而泣。河南河北被收复,曾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想着自己即将会与广大人民一样获得安定的生活,诗人怎能不喜极而泣、热泪纵横呢?联系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事件,学生肯定能理解这两句诗句意思,典型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促使学生学好祖国历史、祖国文化的兴趣。颔联写出了诗人的妻儿子女笑逐颜开、欢天喜地的心情,这使得诗人更是激动万分,从而漫卷诗书、兴高采烈。此两句妙笔传神,诗人那种大喜欲狂的情状,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本联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这种场景能不感染吗?诗的后两联,继续就喜意升华,由前面的国喜、家喜,转入写喜归,表达了诗人意欲开怀痛饮,放声高歌,准备趁着大好春光早日返乡的心情。最后两联语言得到升华,学生想象这几个画面,很快理解这两联诗句的意思。

第2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谢客拾海月。全文: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怀沙去潇湘,挂席泛溟渤。蹇予访前迹,独往造穷发。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没。愿言弄倒景,从此炼真骨。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译文:屈原见江边红枫而悲吟,谢灵运想去拾海月。屈原抱石沉下潇湘,谢灵运挂帆远渡大海。时运蹇屈的我也想访问前辈的足迹,独自驶向茫茫大海的尽头。古人没有机会再见,如同浮云一去不回。我愿意玩弄海中倒景,从此修炼真骨金身。登天台华顶峰望断苍茫大海,窥探远处蓬莱岛的奥妙。不知道岁月是如何消失,反觉得绿树红花早衰。也不再有钓鳌的心事,也不想当官的事儿。

赏析:《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是作者赐金还山以后所作,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第4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追问”策略的成功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迅速捕捉学生答问的倾向与不足,同时作出及时判断、反应,再组织起合理的新问题,而这个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处理得好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精彩。

一、在追问中想象

案例:《望庐山瀑布》(苏教版第五册)教学片段

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什么烟?

生:紫烟。

师:我纳闷啊!我去看的时候都是白色的云雾、云霞,为什么李白看到的却是紫色的呢?用你们的小脑袋猜猜看。

生:因为李白富有想象力。

师:可是,再富有想象力也不能把白的想象成紫的呀!

生:也有可能烟是白的,但石头却是紫的,所以李白看上去是紫的。

师:石头是紫的?这是您想象的吧。我去过庐山,那儿的石头不是紫的。

生:我想,是那儿的晚霞把烟染成了紫色的。我看到过晚霞是彩色的。

师:晚霞是通红的。红彤彤的晚霞映在香炉峰顶端的白色云雾上,把它映染成紫色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朝霞,把云雾染成了紫色。那紫色的云雾升啊升啊,一直升到哪里?

生:天上。

师:这样的情景只有天上才有,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看到。诗仙看到了,把它写了下来。我们一起来诵一诵。(生齐诵)

师:哎!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的浪漫的仙境,我已经都感受到了。这就是诗仙的风格!

[赏析] 一个“紫”字把庐山飞瀑写得极为精彩,而学生在这位老师指引下的研读活动则更加精彩。这位教师的追问使课堂“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和谐。教师采取及时的追问,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感知了“紫”的丰富的内涵,不仅在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在追问中点拨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苏教版第十二册)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读完后,心中有没有愤怒、同情、敬佩等等感受?

生1: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好坏不分,把孙悟空赶走了。

生2:我非常同情孙悟空,因为他一心为了师傅,反而被师傅责怪。

生3: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因为她害得孙悟空被师傅骂。

生4:我非常敬佩孙悟空,因为他虽然被师傅骂,但仍旧一次又一次打白骨精救师傅。

生5(大声地):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

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让听课教师为之一振。只见教师微微一笑——

师:哦!一次一次的努力,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生5(不好意思):当然是干坏事了。

师(笑):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岂不越干越多了?

(全场笑,该生也在笑,不过似有所悟)

[赏析] 这个片断中,教师面对学生个性化理解出现价值取向的错误时,因势利导,用一句幽默诙谐的追问,轻轻一点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在不经意间带给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在追问中引导

案例: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想想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书上这样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我想,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这就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好的。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得让大家感到雾真的很大。(生读此句)

师:这雾大吗?小雾!(生二次读书)

师:这雾大吗?中雾!(生三次读书)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会感到非常害怕。

师:好,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一生读)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更让人害怕?(另一生读,很有感情)

师:读得好!诸葛亮也看到了这场雾,又是什么心情?(生读,读出了“高兴”)

师:读得好!这场大雾我诸葛亮都盼了三天了!(众笑)来,一起读一读。

[赏析] 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可以有效的理解课文,培养语感。这个片断中王老师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诵读关键句,让他们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通过追问,让学生潜心诵读、换位体验后,学生不仅对文本内涵及人物品质更加了然于心,也自然积淀起了语感素养。

第5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徐安全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 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斑。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 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我以为可 以运用“赏析法”教古诗。下面略谈一孔之见,与诸君切磋共勉。

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意,就是诗的思想感情,诗的立 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统一,就是诗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 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第七册《绝句》,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的。全诗四句, 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年积雪、远帆待发。一句一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 生思考后回答: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 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 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 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 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 ”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 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用“赏析法”教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 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 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丽,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 ”、“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 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 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 红色的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 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 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 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 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要让学生想像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 美形象。其实谁又能将这天然巨物“挂”起来呢?因而这“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像与 赞颂,真是笔力千钧,造语惊人啊!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像,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 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凌空而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来!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 ,“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 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语惊人,使得瀑布整 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 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 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 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第6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关键词】语文作业 作业设计 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布置呈现出多元丰富等特点,作业布置可谓“别有一番洞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流于“常规布置”,作业的针对性缺失

在平时的作业检查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数量不等的抄写词语,往往是脑袋一拍,随心布置。这种作业无设计,当然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无效。

所以,作业万不可流于常规形式,走程序化。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理解诗意,领会诗人“爱国”的精神内涵。我尝试着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两首诗都是表达爱国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而《示儿》却是通过“悲”来表达。请你在阅读后反复揣摩诗人的情感,围绕“喜”字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概括成三个词;围绕“遗”字把《示儿》概括成四个词。这样布置的意图是,把学生的注意力由单纯的“抄写”记忆转移到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上来,把长篇幅的注释翻译“瘦身”成几个词的作业。这样的作业结果是学生们乐意为这几个词去研读古诗和注释,反复揣摩诗人的情感,并在课堂上的作业评价中为自己的理解“据理力争”,最终商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喜”为杜甫听到收复失地流泪时的“喜极而泣”,漫卷诗书的“欣喜若狂”,再到白天想要放歌饮酒回乡的“喜不自胜”;《示儿》中又归结出陆游的“遗憾”“遗恨”“遗愿”“遗嘱”。学生对诗意了解得更为精准,对情感把握得更为深刻。

二、忙于“拓展延伸”,语文的学科性缺失

作业布置不要“跑调”,别耕了他家地荒了自家园。事实上就有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美术课,甚至上成“四不象”,眼中无文本,目中无语文,语文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升被忽视了。语文课堂尚且有这样的现象,那么,语文作业的布置中难道没有类似现象吗?如学了《飞向月球》后,让学生去查找国内最新研制的宇宙飞船,了解最新航空技术,说说这种技术的先进之处及强大的威力;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国外的最新航空动向,并与国外的作比较。这样的作业放出去却没有收回来,虽然也是以文本为出发点,但没有起到巩固文本的作用。

拓展延伸的前提是“巩固文本”,拓展延伸的方向是“深化文本”。学完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二、第三单元课文后,我让学生选择两单元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哈尔威船长、谭千秋老师、鲁滨逊、夏洛蒂、霍金”,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为扫这些大家编写“颁奖词”。这样的作业布置深化了文本,让文本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涵。

三、急于“趣味创新”,语文的工具性缺失

有些教师对传统作业形式口诛笔伐,否定传统作业的巩固性、基础性和知识性,只看到传统作业存在的单一性、绝对性和机械性,把语文作业中基础训练的部分搁置一边,一味求趣味与创新。这样的做法就矫枉过正了。如学完《望庐山瀑布》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学习这首诗的收获:喜欢读书的同学读出庐山瀑布的气势;喜爱美术的同学把它画出来;喜好文学的同学搜集资料出一期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知识小报。笔者认为,画画的方式偶尔用一次是可以的,但不足为训,还是应追本溯源,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工具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性,适当的巩固性作业是必须要做的,它可以加强对字词的有效积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对课文语言的赏析能力。因此,“趣味创新”还是不能游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四、止于“回归生活”,作业的循环性缺失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所以,把语文作业“生活化”,就好比把水滴汇进江河,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语文得回归生活,更须由生活指向语文。在上完《大江保卫战》一课后,要求学生去了解身边或社会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这个作业的确“回归生活”了,但须重视的是,回归生活的作业得再走回语文课堂,走回语文学科,教师应注重生活化作业的及时反馈,不要让生活中的语文迷失了方向,最终“石沉大海”。再如“寻找街头错别字”的作业,不要找完就划上句号,可以汇总为一份《街头别字小报》,体会文字措词的不同,措词不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积极探索作业设计广阔洞天的同时,我们有时也应该停下匆匆前进的脚步,回顾走过的路途,存美去伪,让语文作业的设计步入更完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斌:基于语文元素的拓展性作业设计的“三维”策略[M]知识经济

[3]郑桂华:布置合宜的语文作业[J]小学语文教育

第7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的古诗词。教材中的古诗词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远,深深地感染和净化着学生的心灵。我们都知道,“训练语言,欣赏意境”是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有限,所以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也正因为这样,我们语文教师发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将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低年级古诗词如何教”来展开阐述,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的古诗词该如何教?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非常头疼的事:教深了学生难以理解,只教学生学几个字词,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心里又不安。这就使得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师教学方法枯燥。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大多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的模式,使原来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古诗词被翻译成索然无味的白话文。并且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自然就缺乏美感了。

2.学生学习途径单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来看,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教师很少联系课外知识,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所以,古诗词教学课堂如一潭死水,导致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师生关注角度偏移。自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背诵积累,但是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鉴于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徜徉于古诗词的海洋中呢?

二、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创设情境,欣赏意境。

古诗词的学习,要学会欣赏其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他们走进意境。

(1)赏析语言,进入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或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或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如《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或是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如“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的浩大声势;或是联系上文,探讨意境。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美”之所在。

(2)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在教学《望庐山瀑布》,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带学生到庐山旅游、观赏庐山瀑布,让学生亲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加强感性认识。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初读古诗词时,教师便要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画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停顿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意,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在渡过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演一演诗词中的情节,领悟古诗词的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同学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心情会是怎样?”“我们一起跟着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在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3、解字词,明诗意。

要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必须要读懂诗句,这就得先过语言关。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必须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白字的基本义,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要解释以下的字: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读懂了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就可以推敲其文学意义了,如“生”是“产生”的意思。

明诗意指的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也就是说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全诗,明确诗意了。

4、识写结合,指导书写。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尽管学生在初读、细读、品读诗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还只是一种轮廓印象,只有继续对字形做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师也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指导,教给学生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

(1)巧记字形。可采用如下方法:① 形象法,采用口诀、简笔画、动作等直观性较强的形象帮助记忆。如《静夜思》中的“月”,可画个月牙儿帮助记忆。②游戏法,即利用生动的游戏帮助学生记忆。如动手制作基本笔画的卡片,然后用这些基本笔画拼成《一去二三里》中“五、六、七、九、八、十”等生字。

第8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1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2 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4 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

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邀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5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第9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一、 小学语文陶冶教学发端及内涵

由于大众对应试的关注,造成语文教育越来越偏向于对其工具性的功能的重视,而忽略对语文人文性的关怀。从语文的本体来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即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语文和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①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教职人员,开始思考语文教育如何来承载传统文化精髓,提倡关注语文的人文功能,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张用陶冶的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情境设置,实现语文教育文化传载功能的回归。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关注语文教育的陶冶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陶冶和熏陶来向学生传导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实现学生良好人格的构建和素养的提升。

因此,小学语文陶冶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教学文本的文化因素,通过良好情境的创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并由此健全人格的发展、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二、 小学语文陶冶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陶冶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和熏陶,可以促进其多方面的成长。

1. 理想化人格塑造。语文教学的文本,特别是古代经典之作,都是前人的思想精髓,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前人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和文思的巧妙,还能从其中感受到其人生的体验和智慧的广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言行举止、情感体验、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起到陶冶人格情操,净化思想心灵的作用。

2. 创造性思维激活。小学语文陶冶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其对语文知识的重新建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全新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理,并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去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之下关注人生、感受生活。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也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能自主建构语文的知识体系。

3. 文化底蕴的形成。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实现其交际的工具的使用,更多的是让其完成对文化的传承。目前我国的教育对科学技术方面关注较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就造成了现代青少年思想越来越西化,而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的认知,这实在让人痛心。

三、 小学语文陶冶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

小学语文陶冶教学功能如何实现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试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陶冶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1. 经典诵读增强教学效果。经典诵读又被称为读经,也就是说让学生诵读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著作。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②。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博大精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熟读、朗读、背诵和吟诵,可以感受古代经典的文字魅力和思想精髓,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例如,教师在经典诵读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明代名臣于谦的诗歌《石灰吟》。石灰是古代建筑的重要原料,用于墙体的涂抹和粘合。是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而成。作者在诗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石灰这一形象来自拟,表现诗人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精神品格。这首诗感情澎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通过故事带入,然后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进行范读,把学生的情绪点燃。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之下,加强学生的诵读。齐读、领读、吟诵都是很好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而且还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有表现自我的空间。读完以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由《石灰吟》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诗歌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之下,实现了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自我建构。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达到“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效果③。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2. “从游之乐”主导情感体验。“从游之乐”来自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孔子依托于大自然这个理想的教育环境,希望通过自身的感染,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心灵的释放和情感的追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看,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无功利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语文的卓越不凡,穿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与作品及作者的精神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教授《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激发学生对我国的名山庐山的向往。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将学生引入庐山的优美景色中去。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庐山众多的美景中,什么是作者最喜欢的景致?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纷纷回答,点出课文内容。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来感受庐山云雾千变万化的魅力,并引导学生想象腾云驾雾、悠悠荡荡、飘飘欲仙的感觉。用这样的情感体验来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达到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3. 古典赏析实现童趣盎然。小学语文陶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对古代经典作品进行赏析,还要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学会习作,自主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者对人生的感悟。习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仿写、改写、扩写、续写、赏析心得或者是与经典诗歌美文相关的板报、专栏、手抄报、个人诗集等,这样学生不仅在赏析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在习作的过程中把这些知识感悟进行再加工创作,使之焕然一新,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

例如,赏析和阅读《小儿垂钓》这一诗歌时,结合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抓住“童趣”这一主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诗歌的童真乐趣。配乐大声朗读、小组情境表演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学习完诗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的各种趣事,如春天捉蝴蝶、蜗牛,夏天捕蝉、游泳,秋天赏菊、采集树叶标本,冬天玩雪、溜冰等,让学生走进自然,把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课后很多学生都创作出了让老师觉得惊叹的作品,有诗歌,有散文。这充分说明了在语文陶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陶冶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尝试。在陶冶视域之下,小学语文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对经典作品的赏析、诵读、体验和写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① 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J].语文教学通讯,2004(7).4

② 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版.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