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划法论文范文

规划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划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规划法论文

第1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郁江为乌江下游左岸支流,发源于利川福宝山,由北流向西南,经利川市的双林入重庆,于彭水汇于乌江,全长150.1km,市境内88.1km。承雨面积1833km2,其中市境内1532km2。流域内雨量丰沛,气候温和湿润,市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1mm,多年平流量61m3/s,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30MW,可开发量226.12MW。

郁江主干流上有龙桥、峡口塘和长顺三级电站,郁江龙桥以上流域为本次规划开发对象,该段河流属山区河流,河谷深窄,滩多急流。断面为“V”型和“U”型,河段地处高山及二高山,少量区域为低山区,属郁江上游。该区域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较好,覆盖率在66%以上。河段均在利川市境内,区域内承雨面积872km2,且为暴雨中心,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415~1471mm,多年平均流量27.89m3/s,多年平均径流量8.79亿m3,多年平均径流模数为0.0321m3/s/km2,多年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流域岩溶发育,暗河泉流较多,主要有后江河的洞脑壳,大沙溪的响水洞、砚水的冒鱼泉,乌泥河的七眼泉和溪林泉等。上游支流呈放射状分布,其较大支流,左岸有乌泥河,甘溪坝、砚水和大沙溪,河床高程在582~1300m左右,河段总落差718m,河道平均比降为30.16‰,其中砚水下游观音桥河段河床比降达94.3‰。沿岸高山峡谷,耕地较少,并多分布在山上,村民也居住在二高山上,其地势北高南低,地势相对高差较大,河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峰峦迭障,蔚为壮观。右岸支流有后江河、狮子坝、溪淋坝和小河支流,河床高程分别为612~1100m,795~1300m及621.5~1600左右,其河段落差分别为:488m、505m、978.5m、,河段主流长45.1km,河道平均比降为21.91‰,

流域内植被良好,因此枯水期水源稳定,汛期(4~10月)来水量占年水量的85%,枯水期(11~次年3月)来水量占年来水量的15%。

2水资源开发规划

龙桥以上干支流总长47.81KM,总落差707.3m,理论蕴藏量110.4MW,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龙桥电站位于郁江干流上游,厂址拟定在江口上游倒角处,与下游峡口塘电站尾水位518.0m相衔接。龙桥及以上河段中规划有6个电站,分别位于前江河和乌泥河两条支流和郁江干流上。前江河规划有木坝河电站,乌泥河有荷花、乌泥、观音桥、云口四个电站,四级尾水互为衔接,云口电站尾水位与龙桥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585.00m衔接。污泥、木坝河和云口三个水库枢纽工程及龙桥、荷花、观音桥三个引水式径流工程。共六个梯级开发,总装机容量为70MW,保证出力15.41MW,年发电量27800.18万kw.h。三个水库枢纽工程将拥有4751万m3总库容,兴利库容3221.5万m3,它们的建成将形成一个小库群,获得不完全的年调节性能。

龙桥及以上河段规划电站特性表

项目名称

装机容量

(台×MW)

年发电量

(万K·h)

调节性能

(兴利库容万m3)

总投资(万元)

1、龙桥

2×12.5

9796.44

(补偿调节3282.5)

16048.72

2、木坝河

2×4.0

3392.39

570.0

7152.24

3、云口

2×10.0

7063.29

2282.5(另有补调369)

15402.80

4、乌泥

2×2.5

1995.00

369.0

5121.62

5、荷花

2×4.0

3675.06

4761.78

6、观音桥

2×2.0

1878.00

泉流最枯流量1.5m3/5

2969.07

龙桥及以上河段规划电站水库特性指标表

电站名称

单位

龙桥

木坝河

云口

乌坭

荷花

观音桥

正常水位

m

585.00

719.00

690.00

740.00

930.00

782.50

最大水头

m

63.36

101.00

105.00

52.00

192.00

92.50

工作深度

m

24.00

36.75

23.00

死水位

m

695.00

633.25

717.00

正常水位下库容

万m3

700.00

2663.50

475.00

正常水位下水面

万m2

37.00

98.90

21.20

死库容

万m3

130.00

381.00

106.00

下游水位

m

518.00

618.00

585.00

690.00

740.00

690.00

调节库容

万m3

570.00

2282.50

369.00

库容系数

%

3.00

5.10

1.86

调节性能

混合式

季调节

年调节

季调节

引水式

引水式

3经济评价

3.1、国民经济评价

推荐开发方案的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是根据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按照投入与产出口径一致的原则,以推荐开发方案的效益与费用为基础,考察开发方案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其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价中主要是计算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BCR)。经计算各项经济指标如下:

国民经济内部益率(EIRR)13.59%大于12%。

经济净现值(i=12%)3958万元大于0

经济效益费用比(i=12%)1.08大于1

计算结果表明,梯级开发方案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净现值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各项经济指标均大于国家规定的评价标准,即推荐的梯级开发方案在经济上可行。

3.2、财务评价

3.2.1计算参数和基础数据

(1)社会折现率:采用12%

(2)计算期:计算期包括建设期、投入期和生产期,本工程建设期五年,投入期一年,生产期二十年。

(3)基准年及基准点

计算基准年定在工程开工的第一年,并以该年初作为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基准点,投入物和产出物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

(4)价格价格水平为2003年。

(5)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

1)、装机容量:郁江龙桥以上河段规划六个梯级项目,装机总容量70MW,保证出力15.41MW。

2)、年发电量:年发电量为27800.18万kw.h,年利用小时数为3971小时,详见表10—1。

表10-1梯级开发装机容量及年发电量表

项目

电站名称

装机容量(MW)

年发电量(万kw.h)

年利用小时

备注

龙桥

2×12.5

9796.44

3918

木坝河

2×4.0

3392.39

4241

云口

2×10.0

7063.29

3532

乌泥

2×2.5

1995.00

3990

荷花

2×4

3675.06

4594

观音桥

2×2

1878.00

4695

合计

12×70

27800.18

3971

3.2.2、费用

推荐方案的费用主要包括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和年运行费用。

(1)固定资产投资

依据投资估算,按2003年价格水平,所推荐的开发方案工程静态总投资为51456.23万元,依据规范规定规划阶段固定资产形成率取1.0。即项目的影子投资为51456.23万元,其年度安排为:第一年1633万元;第二年14392万元。第三年13667万元;第四年13920万元;第五年6636万元;第六年1208.23万元。

(2)年运行费用

年运行费包括职工工资和福利、工程折旧费,大修理费,材料费、水费及其它费用,现分别计算如下:

①、职工工资及福利等费用:

六个梯级电站共定员300人,年工资:以12000元/人年计算。

a、工资:300×12000=360(万元);

b、福利费:职工工资总值的14%为50.4万元;

c、劳保统筹与住房基金率取25%为90万元,保险率取2.5%为9万元,共计为99万元;

以上小计为509.4万元

②固定资产折旧:综合折旧率取3.0%,经计算为1543.35万元;

③大修理费:取固定资产折旧的30%计列为463.01万元。

④材料费:按定额5元/kw,计列为35万元。

⑤水费:水资源费按0.003元/m3计列为9.85万元。

⑥其它费用:按定额12元/kw计列为84.0万元。

以上总合计为2644.61万元。

3.3.3效益

①年发电收入:

该规划梯级项目电站为独立核算民营业主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发电成本加业主投资(不还本)利润10%核定上网电价,经计算上网电价为0.35元/kw.h,其年售电收入为9681.41万元。

a、年发电收入=上网电量×上网电价

其中上网电量=年发电量×(1—厂用电率),厂用电率取0.5%。

上网电价不包括增值税。

b、年发电利润:年发电利润=年销售收入—发电成本

=9681.41—2644.61

=7036.80万元

(2)税金:按有关规定规定小水电综合税率取17%,经计算为1159万元,其中增值税为397万无。

推荐开发方案的财务评价,其各项指标如下:

财务内部收益率11.58%大于10%

财务净现值(i=10%)4587万元大于0

投资回收期(T)11.5年(全部投产后5.5年)

第2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流业;国际化;宏观调控;法律;电子商务;环境立法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一个新兴的名词———物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时间已等于或趋近于零,未来物流时间将占到流通时间的90%。物流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物流水平。迈向21世纪的物流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须的“全球物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业迎来巨大商机,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国际物流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物流业,将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近来,物流已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随着这个名词的过份炒作,暂时形成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物流似乎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什么特殊的政策来支持。2002年4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接受了有关部门委托的一个加入WTO后的产业对策的研究课题。这是我国第一次启动针对物流产业的可操作性政策的研制。经过调研后,协会拿出了一份初稿,要求有关部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统一纳税、降低土地开发费用等,作为对物流业的发展支持。这份初稿确实反映了当前行业的普遍观点,但是最后为有关部门否定。为什么呢?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所做的产业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涉及到管理观念的转变问题,如政府放弃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控制等。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单从市场开放角度看待加入WTO和产业国际化,而应考虑到如何在管理观念上适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变化。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必须更注重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创造发展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直接插手经济。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是迫切的,但它也不是什么特殊产业。面对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政府并不需要给予什么特殊支持。政府更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加强物流业的管理,打破地域间的阻隔和部门的垄断,创造良好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来扶持这个行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便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建设。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它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包括制造前的原材料运输和商品出售前的储藏,并且增加了一项传统运输业从未有过的、对商品制造者和销售商产生积极影响的功能———配送。产品制造者可以要求运输者按照指定的时间和数量将原材料直接配送至制造车间,从而不必建造仓库进行材料储存;产品制造商可以根据销售商的销售量将商品直接配送至商场,使商场实现了无仓库经营。制造商和销售商省去的不仅仅是仓储的麻烦,而且做到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货”,从而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减少了商品的积压和滞销,最终使消费者得益。这一行业跨越几乎所有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内贸、外贸等,受到多个部门的牵制,需要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市场将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物流也将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化物流与国内物流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按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来说,国际化物流远远超过单纯的国内物流。全球物流运作的环境远比国内物流复杂,可以用4个D来概括: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inCulture)和顾客需求(DemandsofCustomer),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物流活动距离更长、单证更复杂、在产品和服务上顾客需求变化莫测,并要满足各种文化差异的需要。国际物流的复杂环境形成了它的自有特点:完成周期长、作业方式复杂多样、物流系统一体化、重视联盟作用。

物流业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得到多方面法规的引导和支持。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对日本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在实践中,取代了国内运输法的地位。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立法条件尚不充分,但需尽快积累,要根据物流业与国际接轨的惯例,以符合WTO有关规则为支撑,尽快研究制订各种法规制度。

从行业内部来看,关于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从业资格,我国目前尚无法律可循。中国加入世贸,国外物流业者也纷纷入驻国内市场。由于这些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国际物流业者法律地位和风险责任的变化,为确保市场有序发展,便于管理,应尽快建立这方面的法规,加强管理。从我国国内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企业开业作了若干规定和详细要求。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货运。而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化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例如,现有的《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仓储合同都有确切规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合同当事人中,承运或仓储一方需为实际经营运输、仓储的人,运输或仓储只能作为托运人的人代订合同。人需有委托单证明,据授权范围,以委托单名义签订,对委托单位直接产生权利、义务。托运人与方的纠纷适用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的规定,承运人与委托方的纠纷适用于《合同法》、《海商法》等。在现代物流中,这些原有的方转为合同的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合同。现代国际物流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利润融合的最佳渠道,是生产企业与运输仓储企业商业活动相互有机衔接所必须的系统综合和对总成本的控制。提供物流的服务方不再象以往的只以佣金为自己的利润,它有了自己的新的利润源,也有了新的权利和义务。与之相对应的,物流方的投资风险、责任风险在增大,责任范围在扩大。它不再是对行为负责,它以当事人的地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责任限制也有可能丧失。国际物流相对国内物流难度大,牵涉资金大,责任风险也大。因此,对物流从业者的资格限制对规范市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物流业的审批制度相当严格,物流公司的注册资金有相应规定,公司的财税制度有专用摸式,公司管理者也需有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规范物流业从业资格条件将为今后我国物流业面对激烈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关于物流业行业标准,我国尚无适当的法律,也无国家级别的行政管理。国际物流业务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尽快明确物流从业者的法律地位、责任范围和责任限制等。国际作业复杂性的另一点体现在国际作业所要求的单证数量多而复杂,作业形式多而难度高,需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物流协会标准交易条件及运营标准,制定统一的各种合法、有效、规范的单证。这方面,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法规值得借鉴,但需结合我国实情。

从行业纵向来看,现代物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会推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各项运输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应地,它的发展也受到其他许多专业部门的牵制。我国传统管理法规中,条块分割严重,令我国的物流业者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规模经营受到阻碍,也使国外物流从业者对我国内地市场望而却步。例如,我国仅公路法就各省自有一个,令跨省经营者无所适从。铁路、海运集装箱标准不一,增加了相应成本。各部门应根据WTO国际惯例改善各自的专门法规,除去弊端,为国际物流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各专业部门还应根据国际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在立法上有一定的超前性。电子商务是推动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有效手段,而我国的网络法律相对滞后。例如,我国还没有一个对于电子认证的统一规范和标准,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显得过于滞后,这不利于网络经济的有效管理,也会影响到物流的发展效率。另外,建立各种程度的自由港、保税仓库制度及相应法规,将为国际贸易创造有利环境,吸引货源,增加港口航班密度,同时又吸引国际物流到港口中转,有利于将港口建成国际物流网络的枢纽点,推动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第3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一、制度文件的起草与修订

1.规范管理制度

为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自2009年毕业论文工作伊始,首次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毕业论文手册》。几年来,针对该手册在论文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次修改。2011年初,学院进一步明确了院、系毕业论文二级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沟通与调研,协助教学部完成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在协助修订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与法学专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规定更加合理,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的同时加强了规定的可操作性。

2.修订写作格式

在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进行了调整。为此多方查找资料进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结合法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协助教学部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并结合法学系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实施细则》。

二、规范流程管理

1.合理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召开动员会

根据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体要求,从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始,提前制订好每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计划安排。召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布置本年度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与要求。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端正学风教育,强调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论文撰写的重要意义的理解,自觉遵守学院相关制度要求,认真参加实习,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2.选题的申报与审批,确保题目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选题的准备阶段,按指导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拟定论文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实习案例及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自行拟定题目,并通过选题审批的程序,对初拟题目进行反复修改,做到一人一题,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更加贴切,切实做到论文选题的规范化管理向分类化指导的转变,提升论文内在质量。

3.指导过程监督

在毕业论文工作进行过程中,按照法学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进行监督和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后期进行检查,前期主要检查指导教师的到岗情况、开题情况、资料查阅的情况。中期针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监控,检查指导过程记录,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后期检查毕业论文质量、组织评分及分组评阅。

4.毕业论文格式审查、评阅和答辩

在毕业生实习返校之后,收集各种管控表格,对每一名同学的论文初稿进行格式审查,在总结历届学生答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每一名同学指出答辩技巧和建议,为正式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答辩前,做好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明确答辩时间、答辩场地及相关材料的准备,召开答辩分工会,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三、规范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相关电子档案资料,做好纸质版资料保存工作。将学生论文、材料装入档案袋,存入档案室备查。按照要求对论文工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填写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调查表,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所有档案汇集成册以备教学部检查和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互查工作。

四、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工作顺利完成

毕业论文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系毕业论文工作的服务性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为此我建立了论文指导小组分组联系表,指定学生组长负责,定期与学生组长以及指导教师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与反思

在每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后,认真总结本届毕业论文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发现问题的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将建议和意见上报教学部以便于上级部门对我系工作整改的监督,为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晓飞,天津人,现任职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法学系。

编辑谢尾合

第4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畜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分散的养殖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日本的经验看,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顺利地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与大市场接轨,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综合农协。以调研对象———中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和其所在的榆树市大坡镇养鸡业为例,该镇养鸡业始于1992年,由于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养鸡户各自为战、互相排挤,在市场竞争下,养殖积极性不高,养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该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养殖户依托合作组织,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集鸡雏供应、饲养、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2年多以来,该镇养鸡业快速发展。所带动的乡镇中,弓棚、保寿、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粮食产量前100名的乡镇。可见,畜牧合作组织在联合养殖户的过程中,扩大了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横向联合推动纵向发展,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上要加强支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细化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信贷、财政、信息等政策体系。但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灌输“为农服务”的观念,要注重对支农政策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环节,向吉林省23家调研对象征询发展的政策建议,60.9%的受访组织表示“希望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可见,相比于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实水平也同样重要。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互助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助补贴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作为一类企业法人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因此,既要鼓励其在竞争中成长和增强实力,又要引导其避免过度竞争,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效率和安全。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来防止其向私营企业的性质演变,甚至假借合作组织的名义侵占国家的公共支付。#p#分页标题#e#

第5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投资风险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6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水文;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水文及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02

我国的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一般都设有“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或称“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的主要是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文献有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合编的《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主编的《水利工程实用水文水利计算》,蒋金珠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朱歧武、拜存有主编的《水文与水利水电规划》这些文献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用提供有关暴雨、洪水、径流、泥沙等方面的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治理河流、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等提供依据。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某些内容亦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为使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内容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笔者对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水利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内涵概述

汪恕诚部长曾指出,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信息水利,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水多能控、水少能引、水脏能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和水资源保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四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传统水利对水资源“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循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实现生态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上游与下游、河道内与河道外、相邻区域(或流域)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而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目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要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建设现代水利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是高等院校水利专业教学的理论指导,是现代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也是“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参照系。

二、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与可持续发展

水利之要求差距剖析前文所提及的代表性文献,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几十年不变,只是本专科内容的多少有所不同,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对“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1、强调河流的水文功能,忽略河流的生态功能水文循环(水分循环)是认识水资源可恢复性、有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等的基础知识,“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一般都在开篇对其做重点介绍。河流是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重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同时,对河流的分段、河长、河系、纵横比降以及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河流是形成和支持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这一内容。河流在输送淡水和泥沙的同时,也运送由于雨水冲刷而带入河中的各种生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河流内以至流域内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物,为分子输送种子,排走和分解废弃物等,使河流成为多种生态系统生存和演化的基本保证条件。

2、强调人类活动对“量”的影响和“还原”,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修复“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文献中,都有对人类活动影响使径流资料不一致而进行“还原量”计算的内容,但从不涉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更没有对生态环境如何修复的内容。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促进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消除因贫困求生存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河流上建水库、电站,特别是梯级较多时,河流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生物多样性退化以及加剧水体污染等问题。

3、水利规划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水利规划,以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河川年径流的分析计算在“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作为一章内容介绍,其目的是提供长期年、月径流量系列以及设计代表年的年、月径流量,用于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即为满足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发电、航运、养殖等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所需的工程规模。但是,一个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本区域( 或本流域)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还必须考虑本区域(或本流域)以及临区域(或流域、或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所要求的工程规模,本文称为“生态环境库容”。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可这恰恰是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所缺少的。

4、水库调度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都含有水库调度的内容。水库调度可分为兴利调度、防洪调度和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水库的兴利调度是依据径流资料以及用水( 用电)部门的用水(用电)要求,按照经济效益最大(比如发电量最大,灌溉面积最大,供水保证率最高) 的所谓“最优准则”预先编制一组水库蓄水的指示线组成水库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是依据工程地点的设计洪水资料经过防洪水利计算确定水库的一系列防洪特征水位,其目的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其目的是使库群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由此可知,水库调度图不论是在水库的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其管理运用阶段,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库容”,也没有考虑水库的放水如何使下游河道还原为天然状态,维护下游河流生态的天然属性,更没有考虑“减污调度”、“调沙调度”。显然,传统水库调度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极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华东水利学院,西北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 成都科技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第7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铜钹山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活动。铜钹山旅游区的资源分布相对比较合理,在每一片区内,资源相对聚集,有利于资源的规模开发。保护区内依托于山脉主峰或主要水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片区,资源单体沿水和山势分布,且各有自身特色。在资源大区内,依托于一定的地形,又形成若干个小聚集区,在面积大、地形变化大的铜钹山保护区内形成较合理的资源布局形态。资源类型覆盖面较大,自然、人文资源相融合,铜钹山保护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在资源单体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资源种类分布广泛,形成相对完整的资源体系。在各类资源中,自然资源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资源的自然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形成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特色的总体特征。由于铜钹山旅游区很多自然资源还处于完全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小,旅游资源的整体环境优越,资源储备充足,具有巨大的旅游项目开发潜力。通过科学规划,铜钹山旅游区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健全,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功能单一,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铜钹山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设计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旅游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凭借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的以旅游休闲为目的,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以环境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旅游。生态文明的理念是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关键。传统旅游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目前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的同时,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理念,在盲目开展旅游的同时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并不是把经济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铜钹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在保护旅游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增长,利用经济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和谐。

(二)生态旅游的错位开发设计

旅游资源的错诶开发策略体现在三个方面:空间错位、时间错位和营养错位。空间错位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工旅游资源开发,选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充足的客源。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主,同时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资源作为支撑。人工资源主要是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休闲娱乐设施。时间错位是指错开经营时间,在淡季开设一些新颖的项目。铜钹山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明显,为了分散客流,在旅游淡季或者夜晚游客较少的时候开设一些新颖的项目,吸引游客。营养错位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目标客源的需求。现阶段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旅游产品以观光的旅游产品为主,类型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未来的开发要针对不同的客源群体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实施“三绿”发展模式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实施“三绿”模式,即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就是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要符合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同时要符合绿色环境标准;绿色服务,是指在生态旅游服务中,采取符合绿色环保质量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确保铜钹山优美的环境不受破坏;绿色消费,就是旅游者在消费过程中,要突出环境保护。要求游客自觉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同时对游客的活动和数量要严格的限制,尤其对生态脆弱的区域要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和流向。如项目分区分期保护性开发,科学分流和疏导游客,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提高游览效率。

(四)景观设计和设施建设要与环境及生态系统相协调

景观设计和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铜钹山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人为设施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人工系统的功能与生态系统的特征相协调。设施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游客的需求,还要考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在施工时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植被。

(五)创新开发策略,避免同质

化开发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同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鉴于目前我国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80%存在问题,导致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铜钹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时候,需要谨慎考察与规划。在开展旅游之前,做好资源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同时还要避免复制化的开发,创新旅游开发模式。为了是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在众多同质景区中脱颖而出,保护区要摒弃传统的保护区开发模式,在开发旅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内涵,彰显“千年禁封”的独特韵味,开发具有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民族性和休闲性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实现铜钹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在共生理念下加强与周边相似景点的合作,拓展生态位

第8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1.1传统规划理念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实现了政企分家,将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电力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的主体,对社会、经济的工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的电力规划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在未来的工业发展道路中,电力规划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要善于从市场中获取有利信息,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不同的分布波动性、随机性等,利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促进电力行业的合理布局、实现高效生产。

1.2新时期电力需求的增大

对电力市场进行整体把握,是开展电力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需求分布的波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具有突出的循环性,电力需求就像是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业发展速度等,因此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就决定了电力需求的周期性;然而,现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业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更大,并进入了持续增长时期,如果没有对电力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那么电力规划将失去可行性,失去针对性,并阻碍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

1.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经济的快速工业发展使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全球化模式促使产品、劳务、生产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这对我国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来说是一大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我国电力工业在电力规划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将电力资本要素向全球化和社会化方向过度,其次是逐步实现发电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最后就是在电力生产设备中逐渐实现多元化,使我国电力工业不仅是在规划设计中。还是在施工建设中和运营管理中,都赶超先进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4可持续工业发展理念的渗入

随着集约型经济的深入拓展,各行各业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电力工业发展依靠资本市场的运转、制造工业的搞好支持、煤炭及运输行业的辅助,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同时经济工业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过度,使人们在重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将环境保护工作提上日程,因此电力在未来的工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保护的问题,将可持续工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打破传统的规划理念和工业发展模式,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电力规划在未来工业发展中的创新之路

2.1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适度

超前原则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对电力的有效需求,这是电力行业不断完善规划设计、创新经营理念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前进工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任何现代化的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然而电力需求分布范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以及随机性,会根据外界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了使电力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满足需求的最大负荷,就必须使电力留有一部分的备用资源,以备不时之需。电力生产工程具有一定的建设时长,从项目投入到建成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了满足电力需求,就必须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电力工业发展。

2.2坚持国家能源工业发展规划

电力产业作为国际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其工业发展规划不仅要符合经济发展模式和进度,还要符合能源工业发展规划,使其始终服务于经济建设和能源工业的进步要求。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电力规划一定要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电力工业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电力规划坚持创新改革,电力开发以国家能源规划为标准;并不断改进电力布局和电力机构,实现电力供应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2.3坚持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载体,是调节经济市场的主要工具,市场中的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工业发展战略,在遵守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自由经营、自主决策以及自负盈亏和自负责任的经济生产销售活动。电力产业的工业发展规划需要以电力需求预测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目标,逐步实现合理布局分配,促使不同的市场主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追求市场共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市场首先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结合电力市场的供需分布,对电力生产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依据成本最低原则,对电力生产机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逐渐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和投资方向;再者还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模式,提高电力产业的整体水平,但要确保电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最后,由国家实施合理的电价调控,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中的利益格局进行调节,进而适度调整投资者在电力产业的进入和退出,确保电力能源的持续稳定安全供应。

2.4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坚持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追求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是不断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立法脚步,在实现政企分家的同时,强调政资分家,这是坚持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其次,是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体制,逐渐打破不合法的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突破本地区的市场壁垒,早日建设区域性电力市场,形成井然有序的区域行竞争;最后,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电网建设,在促进电力产业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性电网主网架建设,突破不同地区之间的电能交换的瓶颈。多年以来,我国电网经过了漫长的工业发展革新,一步步从孤立电网工业发展到省级电网、区域性电网,最后形成全国性电网模式,在降低电力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3结束语

第9篇:规划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教育;问题;措施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之后,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学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必须要提高小学学校的规范化。

一、目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制度来完成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相关的调查可知,大多数小学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缺少完善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因而使得一些学校管理者进行职责范围之外的管理工作,或者缺乏进行管理工作的热情,不能为师生提供一个民主的环境。这使得教师不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育工作,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知名度,不利于实现学校的正常运转。

2.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学生的管理为主。在小学教育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只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意识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虽然小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听教师的讲解,但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程度较低,无法为小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因而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顺利地应用到解题过程中,从而导致小学生的试卷分数偏低,长此以往,将严重降低小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硬件的管理。目前,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因而大量国内外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出现在市面上,部分领导者认为只要引进丰富的硬件设施,就能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对此,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此举虽能够确保小学生通过较多的途径来获取知识,但是学校却缺少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其他内容的管理工作,所以使得小学生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不利于小学生长远发展。

4.小学学校缺乏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管理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称为学生的“第二家长”,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就能加深对小学生的理解,并在为小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按照小学生的思路来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完成教育工作,然而,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却没有开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管理工作,只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自觉来进行,所以容易出现小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心理,不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日常的学习,给小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5.小学学校管理的密度较小、精度较低、深度较浅。一般来说,学校管理的密度越高,就表示学校管理的效果越好,亦表示学校将耗费更多的资金来支付校内管理人员的工资,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尽量降低管理的密度,以此来加快资金的流动速度,此举使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无法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些小学为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并没有提高学校管理的精度,因而使得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们无法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大纲内的知识,造成学生成绩偏低,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因而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要想提高管理的作用,必须要按照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来选取合适的管理形式,进而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6.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没有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一体化的步伐,因而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人们更加意识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多数人们迫切希望我国的小学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将死板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要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7.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无法与教学改革保持一致。要想切实提高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以便紧跟时代的潮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充足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8.小学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大多数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无法提高人们对本学校的认识,因而生源较少,不利于学校的健康运转。学校无法获得国外先进的教学观念、改革经验等内容,学生学习内容的合理性较差,不能到达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实现小学学校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1.逐步完善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要想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必须要逐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从而顺利完成学校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督促教师全面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充足的热情来完成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小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

2.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师备课的认真程度等内容会对教学的质量产生相应的影响,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3.适当加强对硬件设施以外内容的管理。硬件设施在提高小学教育水平质量方面固然重要,然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师生关系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也能影响小学教育的效果。对此,作为管理者,除了对硬件设施进行适当的管理之外,还要聘用知识储备丰富、教学能力较高、能与小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4.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管理。步入教育改革新时期之后,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要求严格的知识传授者,而以学生的朋友这一角色来完成教学活动,然而传统的管理工作并不能完成这一转变,对此,学校必须加强师生关系的管理,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进而增加教师的追随者,提高教师知识传播的效果。

5.详细分工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首先面对学校管理面密度较小的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在管理过程中进行工作的细分,并明确相关人员各自的责任。其次,要站在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来寻 找管理的最佳办法,而不能一味地压榨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为了完成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要根据工作人员职能的不同来选取合适的管理方法,并适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教研组的活力,赢得教研改革的成功。

6.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小学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我们不仅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还要及时转变管理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因素的评价体系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7.增加小学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小学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阵地,必须及时引进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知识研究成果、教学观念和改革经验等内容,以此来完成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此,学校要时常组织培训,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知识成果。

小学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作用,还能为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对此,我们必须通过上述要求来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进而为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把小学生培养成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参考文献

[1]张卫星.规范化: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11(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