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险家日记范文

探险家日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险家日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险家日记

第1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探险家们南疆寻虎

19世纪,中外探险家们到新疆来寻找新疆虎,第一个是俄国军人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76年秋天,普尔热瓦尔斯基一行抵达渭干河与塔里木河交汇处以东的阿克塔尔玛村落,他们在那里呆了8天,据普尔热瓦尔斯基本人描述,他们的马群都被隐藏在暗处的虎啸声惊魂脱缰。他们与当地牧民一同去猎虎,尽管没有捕猎到新疆虎,却目睹了一只吞下氰化钾毒饵的老虎,晃晃摇摇走回丛林的情景。

这次亲历,让普尔热瓦尔斯基相信,塔里木的新疆虎像伏尔加河的狼一样多。

普尔热瓦尔斯基详细介绍了新疆虎的活动规律:昼伏夜出,远离人类居住的村镇,走路时非常小心谨慎,不会踩断树枝发出声响,在穿过芦苇丛时,会把头低下像蛇一样爬行,一旦发现猎物,会立刻巧妙地向前靠近,并突然来个十几米远的大跳跃扑向猎物,一跳抓不住,再来较短的第二跳,如三跳仍抓不到动物,就不再追了。

普尔热瓦尔斯基笔下的新疆虎还是一个口技高手,新疆虎有时会模仿雄马鹿呼唤雌马鹿的声音,来诱捕警觉性极高的猎物。

新疆虎体型较小,带细条纹,毛色偏淡,体长1.6~2.5 m,尾长约0.8m,重约200~250 kg。其主要食物为野猪。它被认为是世界上荒漠地区惟一的虎种,一个世纪以前,它广泛分布在天山和塔里木河流域一带。新疆虎在阿克苏出没,传说最盛的地方是沙雅。

新疆虎的沙雅之渊

《沙雅地名图志》记载的两处“尧勒瓦斯其格迪”之一的“尧勒瓦斯其格迪”,在沙雅县东南7.5公里处的古力巴格乡境内。这里是渭干河边的一块湿地,地势低洼,四季有水,附近常有农民在此打柴放羊。相传约三百年前,这里是一片茂密荆棘,常有狼、野猪、老虎出没。

这个地名同样叫“尧勒瓦斯其格迪”。不过,如今这里的红柳已经所剩不多了,稀稀拉拉的,大多不能掩人。由于经常有人在这里放牧,现在连野生动物也难觅踪影,偶尔有一两个野兔或者野鸡,也让人称奇。新疆虎要在这里生存,恐怕只能是在留下的传说中了。

书上记载的另一个为英买力镇的“尧勒瓦斯其格迪”。位于沙雅县西北部,直线距离沙雅县19.2公里,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平坦之地,长约2.5公里,宽0.5公里,平均海拔997米,是塔里木河流域中的沼泽,有一个名叫阿奇克达希湖的沙漠湖泊,它似一款蓝色的宝石,点缀在苍黄的沙漠之中。

这里是丝路“龟兹――于阒”古道的一部分。据当地老人讲,曾经时有老虎出没,所以人们把这里叫“尧勒瓦斯其格迪”。看来,这里有新疆虎是不虚谈的。

沙雅县文管所的克然木主任,是个通晓沙雅人文、历史与地理的活字典,他说,沙雅未上《沙雅地名图志》的“尧勒瓦斯其格迪”地名有9处之多。

斯文・赫定寻虎之旅

在经济上得到国王奥斯卡二世和富商诺比力支持的瑞典狂热探险家斯文・赫定,从1894年起,开始了对新疆各地的大规模探险考察。

1896年1月14日,他雇请谙知沙漠习性与特征的莎车人伊斯拉木巴依,以及和田的艾哈买提・买尔甘和他的儿子卡斯木做向导,还有俄国的探险家克然木江作为同路加盟。

2月7日,斯文・赫定来到克里雅河的尾间,于田与沙雅的交界处的恰达克,这是一片茂密的原始胡杨林区,传说是新疆虎出没的地方。维吾尔语“恰达克”就是“出问题”、“有麻烦”的意思,这或许向人们兆示着什么。在这里,住着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名叫买买提巴依的牧羊老头。买买提巴依用羔羊热情地款待了他们一行。不知有魏晋的买买提巴依老人对斯文・赫定说:“我不知道巴扎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县?更没有人要我上缴什么?也不知道哪朝哪代。”据买买提巴依讲,3年前从沙雅方向跑来了老虎,还偷吃过他的羊群。

告别买买提巴依老人,斯文・赫定一行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循着野骆驼、野猪、豹子、狐狸、还有老虎的足迹,来到了沙雅县一个叫卡拉达西的地方。2月20日的夜晚,斯文・赫定一行在这里遇见了3名沙雅牧民。次日,他们在牧民的带领下,途经太阳岛来到了沙雅县塔里木河南岸的格孜库姆渡口(即现在的沙雅塔南三大队渡口)。

次日,斯文・赫定与俄罗斯籍探险家克然木江和伊斯拉木巴依向导兴高采烈地走进了沙雅绿洲。

可是,他没有找到新疆虎的踪迹。

斯文・赫定郁闷离去

24日早晨,当斯文・赫定找到沙雅伯克时,他的欢乐却被冷遇冲淡。当时的沙雅伯克(相当于县长)名叫铁木尔。这是个性格暴躁且原则性强的人,当他得知来者并没有外事护照和新疆的通行证时,拒绝了斯文・赫定在自己地盘上的盘桓。

斯文・赫定主动向沙雅伯克承认错误并上交了一个元宝的罚款,可是,探险家的金元宝并没有打动伯克的原则,伯克只给了他滞留3天的时间,打消了他原本休整几天之后再在沙雅南部沙漠地带做些古城探险的念想。

探险家只好在沙雅街头品尝了塔里木烤鱼和抓饭等美味,并爱不释手地购置了龟兹宝刀,同时也采购了一些内地香烟、茯茶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驼队的粮草,在充满青油味的油灯下,将成功的喜悦和限时出境的遗憾写进了自己的日记

1896年2月26日,在规定逗留的最后期限里,斯文・赫定又雇佣了一个向导,于驼铃的清脆声中朝着东面出发了。

在其格格热木往东南3公里处,有几千亩的土地,这里胡杨、红柳和甘草相互映衬,一片银白的世界。这里到底叫什么呢?牧羊人说,此乃大名鼎鼎的“老虎滩”,地域名叫“尧勒瓦斯其格迪”!

1896年2月26日,斯文・赫定一行离开沙雅县城后,就曾在这里歇脚过夜,尔后才离开沙雅县域的。

探险家们在沙雅的塔里木草场老虎头附近住了一夜,将寻找新疆虎的梦想留在了这里,将探寻沙漠中的尤努瓦斯提格德古城的愿望留在了这里,怅然进入了轮南。

新疆虎绝尘而去

1896年2月7日,斯文・赫定将塔南一个森林茂密、据说老虎出没的地方起了个“恰达克”的名字,警示后来人这里是“有麻烦”、“出问题”的地方。

不过,后来人并没有麻烦,有麻烦的倒是新疆虎,自从1916年新疆虎最后一次在世人面前露面后,就离奇地失踪了,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种体态优美的动物。

斯文・赫定离开100多年后,中国人开始了长时间寻找新疆虎的历程。

1984年夏天至1989年10月,期间多次在沙雅县的塔里木河两岸游历的史地学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杨镰曾在《丝路游》撰文披露,新疆塔里木盆地在20世纪60年代,还曾出现过新疆虎,并直指80年代后。他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塔里木重现虎影的传闻不胫而走。前不久,又获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尉犁与沙雅交界的林地,发现了老虎的遗踪。一个沙雅牧羊人到交界处找羊,但羊已被猛兽吃了一半,附近分布着老虎的足迹。”

为了提高搜寻者们的积极性,经营旅游业的企业老总们悬赏22.5万美元,鼓励更多的勇敢者参与这场寻找新疆虎的惊险旅程。

第2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事业的用电量也不断增加,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建设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提高线路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需要对线路进行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本文主要对目前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检修工作需要注意的若干要点。

关键词: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问题;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网公司在电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断增加,大大的改善了居民生活生产的用电环境。为了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节省资金,不少地区正大力建设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由于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电压高,维修难度大,因此在进行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时,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对策,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检修工作的效果。

1.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含义及现状

1.1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含义

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指的是一条10kv电线杆上同时架设两条及以上的线路,并且这些线路同时使用一个断路器进行控制。这就使得该电线杆上的全部线路只能向同电压级别的用户提供电能。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根据电压的区别可以分为同级电压、两级电压、多级电压的同杆线路,根据电源类型的区别可以分为同向电源、不同向电源的同杆线路,一般来讲,由10kv配网线路中由不同电源引入的接户线不适宜采用同杆架设方式。由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在日常维护和检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线路,在多回路同杆架设的杆塔标志牌上应注明每回线路的布置及线路名称,确保维修工作顺利完成。

1.2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发展现状

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使用,节约了土地,同时也使现有的电力基础设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提高了电网架设的效率,节省了资金,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同先进的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电力企业不仅要重视同杆架设配网线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回路线路距离问题,还要不断提高线路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及检修工作质量及水平,使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尽可能的保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 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日常维护及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电力设备的检修与维护需要在现有检修维护规范的引导下进行,但是不少工作人员仅仅考虑到自己方便与否,而不按照规范和流程去做,有时不仅不会排查出问题甚至可能造成线路短路和断路,带来更加严重的线路故障。其次,在检修和维护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带电作业的情况,10kv电路的电压较高,要求在操作的过程中,流经人体的电流必须在人体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保证人体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在10kv电路放电的范围之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少工作人员常常忽视这一点,从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最后,在进行配网线路的维护与检修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佩带专业的安全防护工具,特别是在高空作业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威胁到自身安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安全用具的不正确使用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电网事故时有发生,对电网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3. 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日常S护及检修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工作要点

3.1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员对线路架设内涵的理解不到位。在10kv同杆架设线路中,线路的上方架设10kv高压线,下方架设0.4kv的低压线,同时要求两个不同级别线路之间需要保持1.2m及以上的垂直距离,但是在不少同杆架设线路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距离对于线路安全的重要性,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气温变化也会对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产生影响。由于不同级别线路的架设方法不同,当气温升高时,高电压线路就会出现松弛现象,呈现下垂状态,同时低电压因为架设方法的原因,基本不会受到温度影响,也就不会出现松弛下垂,这样高压线路就可能同低压线路接触而出现打火事故,使得线路出现故障,影响供电区域内居民的正常生活,更会给供电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2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维护与检修工作要点

3.2.1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

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的维护采用计划检修的工作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带有一定的缺陷,往往引发盲目维修、维修不足等问题,使得电力企业需要在电网维护中投入大量的资金,降低了供电的效益。因此,为了提高检修的效率,需要制定健全的检修维护工作制度,加强对输电设备状态的监控,提高检修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还要制定维护与检修工作的工作流程制度。首先,在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可能会给自身安全带来威胁的情况,工作人员需要向现场负责人请示停止检修,查明事故原因并排除威胁后才能继续作业。其次,在检修工作完成后,维修工作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需要对检修路段的情况及进行检查,当一切情况检查无误合格后,才能够将接地线拆除,一旦接地线拆除,就意味着此时的线路已经带电,需要禁止工作人员继续进行线路操作。

3.2.2提高维护与检修工作的技术水平

维护工作的操作水平对线路运行安全来讲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在开展维修工作之前,有关项目部门需要对维修路段进行现场勘查,根据勘查结果组织实施方案、制定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并将方案送至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方能实施,由于10kv线路属于高压线路,为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要求不能采用带电作业模式,需要将线路范围内的目标电源切断。其次,在接地线安装妥当后,工作人员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借助专业工具及相等电压设备对线路路段进行验电检查,保证线路断电。另外,针对不同电压级别的同杆线路,要求验电人员遵循“先低压、后高压,先近侧、后远侧”的原则,保证自身安全,同时接地线的安装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拆除时则与之相反。在强调技术要点的同时,电力企业还需要对检修人员的技术进行考核,由于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维修工作难度比普通线路的难度要大,因此要求检修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格证,同时能够在作业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使检修工作顺利完成。最后,高低压同杆架设,在低压带电线路上工作时,应先检查与高压线的距离,采取防止误碰带电高压设备的措施。在低压带电导线未采取绝缘措施时,工作人员不得穿越。在带电的低压配电装置上工作时,应采取防止相间短路和单相接地的绝缘隔离措施。

3.2.3做好检修工作的安全防护措施

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由于电压高、检修工作难度大,因此会对检修人员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此时做好检修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在开始检修之前,需要检查电线杆的强度以及是否存在裂缝,保证工作人员在高空作业的过程中,电线杆不会出现松动倾斜的情况。其次,检修人员在操作之前,需要检查安全设备是否穿戴整齐,所需要的工具是否齐全完好,消除检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最后,在检修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电杆塔进行检查,此时不能随意解除安全带挂钩,确保自身安全。

结束语:

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的维护与检修工作事关一个区域的用电安全,因此需要深入探讨现有检修维护工作存在的困难,不断提高检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廖永华. 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检修注意要点探讨[J]. 民营科技,2014,11:46.

第3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我多想成为弗瑞丝小姐班上的学生,和胆小的阿诺德、勇敢的多罗西、聪明的蒂姆一起,在弗瑞丝小姐的安排下,乘着神奇校车去探险。

吴丹王月

上海市长宁实验

小学四年级

我想向大家推荐的是《生命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地球上生命走过的历程,从起源到眼前的一刻”。看这本书就像是看舞台剧,叙述者有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老祖母和作者本人,演员是各种动物和植物,按时间顺序出场。这场舞台剧有六幕。序幕讲了太阳和地球的形成,第一幕到第五幕从古生代一直讲到现在生命的演变。书中的文字有点少,但很生动,也很容易懂,图片也很精美。

姚羽霄

上海市长宁实验

小学四年级

《儿童恐龙百科全书》是我去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对一名超级恐龙迷来说,这可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书。

虽然书的名字是“恐龙”百科,其实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史前生命、无脊椎动物、早期脊椎动物、恐龙和鸟类,一直到哺乳类动物,让我们了解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书中栩栩如生的恐龙图片仿佛令人身临其境。喜爱恐龙的朋友们快和我一起去领略这神秘的恐龙世界吧!

李佳

西南大学附属

小学六年级

第4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大年初一的六个秘密 刘卿竹

2012年1月23日

过年了过年了!为什么大人听到过年都会眉飞色舞?小孩听见过年都会活蹦乱跳?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就像探险家一样,东看看,西瞧瞧,居然找到了六个小秘密:

秘密之一:地上洒满梅花瓣

咦!地上怎么洒满梅花瓣呢?不会是昨天刮来一阵春风,把所有梅花都刮下来了?我走近想闻一闻梅花香,倒闻到了鞭炮的香气,噢,原来是鞭炮炸的纸屑啊!梅花是开在树上的,鞭炮是开在天上的,它们都是报春的呀!

秘密之二:小商小贩都改行

哎?今天街上卖玩具卖衣服卖水果的人都哪里去了?街上卖气球的人倒是很多,难道那些小商小贩都改行卖气球了?

秘密之三:武林高手站一排

好玩,大家见了面都两手抱拳,像《李小龙》里的武林高手见面,大家见面都说:“恭喜恭喜……”我的一个小姐姐给我拜年,说的是:“恭喜恭喜,祝你年年都得100分,每次都拿三好生,品德就像活雷锋,长得就像土行孙……”

秘密之四:半夜起来穿新衣

昨天(大年三十),我洗过澡就准备穿上我的公主裙,妈妈不同意,说:“这是明天的衣服,新衣服要留到初一穿”我说:“为什么?”爸爸说:“大年初一,就代表一年的开始,初一要和大年三十对比,穿上新的表示新年有新气象”我问:“什么时候开始大年初一?”爸爸想也没想,说:“半夜12点敲过钟就是初一”我一听乐了:“我半夜敲过钟开始穿新衣服!”爸爸妈妈也没办法。

秘密之五:达人真是太狡猾

哈哈!拿红包了!大人们忙着包红包给孩子,我也得了不少红包。妈妈笑嘻嘻地替我接过红包,对我说:“妞妞,你新衣服上又没口袋,丢了怎么办?来来来,还是我替你保管,你要谢谢我哦!”我想,哼!大人真是太狡猾了,为什么我的钱总是被大人保管呢?

秘密之六:大人今天怕小孩

第5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美国最大的稀土供应商磨力考普矿产公司已经重新恢复对帕斯山稀土矿山的开采作业,预计到2012年帕斯山稀土年产达2万吨,以满足美国军事装备需要。此外,磨力考普公司还先后与日本日立金属有限公司及日本住友商事公司就稀土资源问题展开合作,以便在稀土争夺战中取得优势。有矿产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稀土行业在西方几乎绝迹。继磨力考普矿产公司后,会有多家公司在未来5年或者10年内开始开采稀土矿。

除了美国本土稀土企业开采外,其他国家也争相加入到开采美国稀土的行列。今年2月,加拿大温哥华稀有元素资源公司计划在美国怀俄明州贝尔洛奇山建设大型稀土矿井,并打算大规模开采稀土。有报道称,该公司的行动是为了争夺更大的稀土出口份额。

全球稀土争夺战最激烈的战场在非洲。由于非洲稀土资源丰厚,且有大力发展经济的需求,很多跨国矿业公司都纷纷着手争夺非洲这个巨大的资源市场。澳大利亚南部皇冠资源公司在赞比亚、莫桑比克和布隆迪都拥有项目。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弗兰提尔稀土公司在去年年底也宣布将对南非北开普省的稀土资源带进行大规模开发。加拿大矿业勘探公司大西部矿业集团在去年已经与南非稀土萃取有限公司达成供货协议,确保该公司100%的稀土矿石开采由稀土萃取有限公司在南非稀土矿山提供。大西部矿业集团在南非的斯廷坎普斯克拉尔项目,在某些稀土类型上已达到除中国之外的全球最高集中度。此外,该公司还打算并购一至两家稀土矿。日本、韩国和德国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欲在这巨大的非洲稀土开发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第6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明代杰出的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徐霞客曾登临雁荡山,感受颇深之余写了游记。闻名天下的雁荡山在“霞仙”笔下描述得相当细微,运笔点睛之处多在奇秀的山形水势方面,可见那里的灵峰、灵岩、大龙湫等景致非同凡响。品读《徐霞客游记》,很少见到老人家用一景与另一景相比的文字,然而,当他由浙江入江西,面对上饶、弋阳一带的龟峰时,连连抚掌惊叹:“盖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徐公《游龟山日记》中的这句话一直让我对神奇的龟峰心向往之。

在上饶至弋阳的路上,旅游局方女士一番生动介绍,更让我心痒难禁:龟峰公园里竟有与北京天坛齐名的“四声谷”,有电视剧《西游记》里让人望之着迷的拍摄场景!

走进龟峰那天,夏雨初歇。远空如洗、白云悠然。我沿着曲折、清润的山径绕行,时而俯身登攀、时而驻足四望。这时段最好不用旁人指点什么、解释什么。因为,只要仰观环顾,蓝天下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神龟”就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你进入视野,有亲密叠压、依偎的“情侣龟”,得意忘形的“醉龟”,有的伸头爬行,有的母子相伴,有的作迎宾状,有的作探海状……细细观看,似有蠢蠢欲动之感。有奇峰峭岩的地质公园为数不少,然而,天造地设的“象形石”竟如此逼真、如此集中于一园,我还是首次见到。

人们都说是龟峰“无山不龟,无石不龟”倒也不尽然。龟峰东侧有高约70余米的长条巨石便与龟无缘。走近细细探看,顶天立地的条石上岐下连、似连非连。我退后一段路再看巨石,俨然是一对插在丹霞地貌上的双剑!莫不是徐霞客在游记里说的“双剑峰”?恰在此时,浓云聚集、变色、急风突起,一场急雨从天而降。我躲在龟峰与双剑峰之中的崖缝间撑开上饶特产——甲路油纸工艺伞,听风声雨声,赏奇石奇景,品味着当年“霞仙”留下的那句话:“南眺叠龟、双剑,俱若一壁回环,无复寸隙也”有笔墨难以形容的妙感。

旅行家眼里的“双剑”和诗人眼里的“双剑”自然不同。当年,与徐霞客同时代的诗人胡梦泰仰看双剑峰时,真的把巨石当作了“倚天双剑”:“倚天双剑自何年?夜夜精光射斗边。神物不应常试用,胡教韬耀匣中眠。”想到古之名剑,我不由回忆起,刚入弋阳时,便听闻龟峰所在地,即是春秋时期名剑的诞生地,即群雄争霸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奉越王之命寻访铸造名剑的理想之地。想当初,他从浙东西来,在大江之西的弋阳,发现这里非但山奇水美,而且有质量上乘的铁矿石,便采茂林的“节连子树”烧成优质木炭,蘸着水质清冽、淬火效果极佳的弋江之水,制造出倚天、湛卢、巨阙、鱼肠等五把名剑,为越王复国雪耻、称霸中原增添了极品利器。

欧冶子与名剑一同名满天下后,与他同师同学的干将又为楚王铸成“龙渊”、“泰啊”、“工布”三大名剑。可以想象,当年那位铸剑师在龟峰一带看到双剑峰,定会联想到第一把宝剑的雏形。

第7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关键词]欧洲;新世界;形象;野蛮

[作者简介]何文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01-05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欧洲国家通过在世界范围的探索。开辟了完全区别于以前“丝绸之路”的东西交往新航线。欧、亚、美、非等世界各大洲从此开始了广泛的人口、文化、物种交流。对于如何命名这段时间,国内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众多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提法属于欧洲中心论的表现,是白人优秀论、种族优秀论的产物,应该予以摒弃。因此似乎采用“新航路的开辟”一词来概括更为合适。然而客观地讲,“地理大发现”一词无论在内容涵盖上、还是时间跨度上,都超过了“新航路开辟”的词义范围,它更能传达那个时代的特征。本文在此选用“发现”一词,更是以此突出这段时间对新奇知识的记录,“发现”可以反映新知识在欧洲各个领域引起的革命,它能表达欧洲面对“新世界”时表现出的惊诧和暴力的一面。

本文主要研究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建构的美洲形象,明确美洲作为“他者”,隐喻着欧洲乃文明中心、白人乃优秀种族的观念。欧洲在塑造美洲形象时,固然有理性认知的成分,但也不乏错误的想象。美洲形象背后隐藏着欧洲人传播宗教、渴望物质金钱等心理意愿。无论美洲“新世界”是充满异国情调的乌托邦形象,还是蒙昧落后、野蛮未开化的原始社会形象。它都被纳入了欧洲强化自身文明的轨迹,由此得出欧洲人才是美洲大陆统治者、是引领美洲跨入文明大门使者的结论。本文还指出,当欧洲人以预设的框架去建构美洲形象的同时,新世界的某些现实确实也刺激着欧洲人,使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和文化进行反思。

一、发现美洲的历史

欧洲很多口传文化谈到,早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腓尼基人、爱尔兰人、挪威人、威尔士人等诸多欧洲民族,就曾为捕鱼或伐木涉足美洲。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吉涅,甚至还提出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慧深就已达到美洲(扶桑国)的假说。确有史料依据的美洲“发现”经历,是公元1000年左右,由维京人伊利克率领从冰岛出发,抵达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岛的事件。不过这些或传言、或是信史的经历。或只是无计划、无连续性的偶然事件。它们没有对自身社会或美洲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更没有对世界历史产生任何重大影响。

影响世界进程的“美洲发现史”,是从15世纪末期开始的。1492年8月3日,热那亚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fer Columbu)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的资助下,指挥三艘舰船从帕洛斯港驶向西方。他先后四次到达美洲。发现了圣萨尔瓦多诸岛、胡安娜岛和埃斯帕尼奥拉岛等地,但直至哥伦布逝世,他都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因此称所到地区为“印度诸地”(Las Indians),当地居民为“印度人”(Indian,英语里美洲土著和印度人的拼写方式是一致的“Indian”,只是中文才将美洲土著区分为“印第安人”)。后来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纠正了哥伦布的错误。1497至1502年。他以葡萄牙的名义前后四次抵达美洲,向欧洲证明新的土地不是亚洲,而是“新世界”。1507年。韦斯普奇的名字“亚美利哥”,也被德国地理学家马丁・瓦尔德斯密勒用来标注新大陆的名称。新大陆的发现,刺激着更多欧洲探险家跨越大西洋,威尼斯人约翰・卡伯特发现拉布拉多岛和新地岛,葡萄牙人佩德罗・卡布拉尔发现巴西,西班牙航海家巴克斯・巴尔博亚穿越巴拿马运河。探索发现的同时,欧洲人还走上了殖民美洲的道路,赫尔南多・科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埃尔南多・科尔斯特等。都前赴后继地涌向新世界。

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的这场史无前例的向西扩张运动。很快被其它欧洲国家――意大利、荷兰、英国及法国等仿效。经过三个世纪的血腥征服,西班牙最盛时期占着从北美密西西比河到南美合恩角的广大地区;葡萄牙摄取了巴西漫长海岸以及后来开发的广大内陆。英、法、荷等国,在17世纪中也抢占加勒比海和巴西北部海岸的殖民地。欧洲征服美洲的行径,最终以“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了人类编年史”。地理大发现的三百年中,欧洲人以惊人的速度涌向全球“未知的世界”,欧洲“已知世界”的范围,从荷马时代地中海区域、中世纪的欧亚非大陆部分区域。一跃发展为15世纪末期的全球范围。

二、新世界的形象

美洲发现的结果,使西方人超越了从前熟悉的与拜占庭人和穆斯林人联系的轨道,进入到与一些令人困惑的种族、教义和文化联系的轨迹中。这段时间欧洲的扩张,与其它跨越辽阔地域的交流和移民不同。抵达新大陆的欧洲人留下详细的“他者”记录、航海地图,而且在殖民征服过程中,他们始终与欧洲本土的核心家族保持联系。前往美洲的航海家、殖民者、传教士以及神学家、文学家,描述着自己的新世界感受如:哥伦布留下了航海日记:跟随科尔斯特征服美洲的士兵德・卡斯提略写下《新西班牙征服信史》;韦斯普奇1503-1504年间写下的两封书信;为航海家和征服立传的葡萄牙作家写成《发现和征服几内亚编年史》;传教士门迪埃塔写成的《新西班牙印第安人史》等。此外。甚至连一些从未涉足新世界的欧洲人也阐述着自己的新世界观点,如:戈马拉的《西印度群岛史》;奥维埃多的《西印度群岛通史和自然史》;卡萨斯的《西印度毁灭述略》等。经当时文本建构起来的美洲形象。总是掺杂着欧洲自身知识与想象的“表述”(representation)和话语(discouse),美洲形象并非对“现实”所作的文学置换,而是由欧洲社会文学体系、社会总体想象动力支撑的,最终构成特定历史时期对异域的特定描述。还原欧洲相应文本中的美洲形象,可以发掘主导形象建构、深藏于欧洲自身社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结构。

在欧洲人看来,美洲无疑是一个“新世界”。杰恩・德・雷瑞(Jean de lery)在著作《驶向巴西大陆和美洲的历史》中写道:“站在着这个被命名为美洲的大陆,能看见的所有事物――土著的生活、动物的种类等,一切都和欧洲、非洲、亚洲不一样,所以我们称它为‘新世界’。”这里的“新”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欧洲发现该大陆之前,美洲根本不存在于欧洲的历史思维中。之前欧洲“已知世界”范

围,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欧亚非“T型板块,美洲这个地方是不存在的,美洲的居民也是沃尔夫表述的“没有历史的人民”:二是指欧洲人可以在这里建立新的城市、新的殖民地、新的帝国。当“新”后面缀上具体地方之时,如新西班牙、新墨西哥、新英格兰等。它表示这块土地可以在欧洲人设定的轨迹中获得新生;三是指这个大陆与“旧世界”相比较,完全是一个没有文明的野蛮世界,是一个有待被救赎和彻底垦荒的原始社会。

当“旧世界”与“新世界”相遇,欧洲白人建构“新世界”形象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什么呢?借形象学研究成果,可知人们建构“他者”形象有两种思维定式:肯定的“乌托邦”形式和否定的“意识形态”形式。德国学者卡尔・曼海姆指出,所有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都或多或少存在想象性的内在逻辑起点,或乌托邦式、或意识形态式,乌托邦是否定现实秩序,意识形态则是肯定维护现实秩序。保罗・利科尔进一步把曼海姆“知识”层面的分析,上升到社会想象层面。他指出社会想象在历史中的实践表现多样,但最终可以归结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两极,乌托邦是超越、颠覆性的社会形象;意识形态则是整合与巩固的社会形象。当时欧洲观念中的“新世界”,表面上看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乌托邦,那里有多样的物种、丰富的黄金矿藏、友好的土著和动人的女性,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原始野蛮、缺乏文明的社会,那里的土著极具动物特征而缺乏人性,他们生来就是奴隶。在认知美洲的过程中,欧洲人更多地怀着一种意识形态的否定心理,他们不断用野蛮与文明的叙事方式贬低美洲、强化自身的优越,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美洲殖民话语体系。

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虽然彼此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都不尽相同,但它们认知美洲的模式。在哥伦布首次登陆美洲之时就已达成一致了。1493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马特(Peter Martyr)呼吁:“打起你们的精神……倾听来自新世界的声音吧!”首航归来的哥伦布向其同胞宣称:“新发现的地方有许多神奇的东西。从带回来的黄金制品来看,可以证明那里矿藏丰富”,“那里的人是如此的欢喜,少有欲望,他们用甜美的言语相互交谈。显得十分友好”。探明新世界稀奇的事物,尤其是获取丰富的财富,是欧洲探险者、殖民者前往新世界的动力,航行归来的人总是习惯于重复、复述新世界富裕的话语。各国探险家还继承发扬土著友好形象的话语,英国探险者看到“土著们都很善良友好,他们尽自己最大的限度来招待我们”。法国殖民者卡蒂尔(Jacques Cartier)也看到“不断舞蹈,表现出各种快乐表情,并渴望与我们交朋友的土著”。此外,新世界的女性也引起欧洲人强烈的兴趣,西班牙殖民者科尔斯特(Hemdn Cortes),葡萄牙殖民者科特瑞尔(Corte Real)、卡布莱尔(Cabral)等,都多次谈到美洲的女性。在欧洲白人看来,美洲的女性大都身材匀称、面容娇好,而且毫不隐藏自己的,她们对白人十分忠诚,并听从白人的任何差遣。

“新世界”呈现出来的以上乌托邦形象,与其说是对新世界的描述,不如说是欧洲自我意愿的写照。黄金和传教是发现美洲的主要动力,哥伦布初登新世界就坦言:是黄金和上帝将我带来了这里。欧洲人在探险前就预设了一个物产丰富,尤其是黄金矿藏丰富的美洲。因此欧洲人会为发现土著的黄金饰品、黄金工具、黄金塑像而激动,也会为自己用劣质产品换回黄金而欣喜不已。欧洲人传教的欲望,则通过普遍认同土著的友好得以体现,卡蒂尔看到土著的第一反应是,认为他们如此的单纯、友好,可以很容易让他们信服基督的教义。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带回50个土著人,他相信温顺的土著经过训练,就可以为西班牙人做任何事情。而突出美洲女性的形象,体现男性居主导地位的欧洲社会对性的欲望。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人逐渐公开地追求性方面的本能需求。1534年,西班牙探险家恩瑞克・德・古兹曼(Enrfque de Guzman),在自传中坦言:“我谈的不是我在新世界看到的、听见的,或者发生的,……我在书中记述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包括欧洲的传统、既有知识和预先设定的框架体系,欧洲对新世界的表述并不等同新世界的现实,它总是渗透着欧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意愿。

三、新世界被“野蛮化”了

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欧洲人,在各种思想观念的互相冲突中。从发现、认知美洲,到形成关于美洲的整套话语体系,大约经历了一个半世纪。新世界事物的强烈冲击。首先让欧洲感受到一个新奇而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但经过探险家、殖民者、文学家、神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的表述。异域美洲最终被定型为一个“野蛮原始”的地方。表述野蛮的词汇,如“barbarous”、“savage”、“wild”、“bestiality”等,不断被用以指涉美洲。美洲发现初期,欧洲曾一度出现关于土著是否有“人性”的争议。因为以树根、蛇、蜘蛛、人肉等为饮食对象的新世界居民。远远超越了欧洲人既有的宇宙观和自然史观。参与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的德・常卡(Dr Chanca)曾感叹:“在我看来,他们的兽性甚至超过之前我见过的任何一种动物。”欧洲沿袭基督教教义和古典时期知识的传统,根据和文明程度的标准对人进行划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便最原始野蛮的土著在本质上也具人性,只是因长期独居森林,才失去了和社会组织。教皇保罗三世,则从美洲居民皈依基督教的目的发现,于1537年作出“印第安人(Indians)属于人类”的最后声明。所以,站在新世界的居民属于“人”的基点上,欧洲开始了“野蛮化”美洲的话语体系建构。

欧洲第一幅描绘美洲社会的图画,就概括展现了土著居民毫无羞耻、吞食同类、同性恋爱等野蛮特征。1505年,德文版《韦斯普奇航海故事》一书的插图,第一次描绘了欧洲人观看到的土著生活场景圈。图画描绘两艘葡萄牙船舰在海岸停靠之际。他们面前的八名土著情况。这些土著仅穿戴少量羽毛,几乎赤身,女性的完全暴露。图画最前方的两个土著正进行行为,最后面则是两名女性相互和亲吻的场景,在她们旁边还有一个土著正在啃食人臂。图画的中间是正在烤炙同类尸体的一名男性土著,而他身边是一个表情平静正在为小孩哺乳的妇女。图画描绘的身体、当众的画面。表述了美洲土著毫无羞耻感的人类文明前心态;吞食同类展现出土著凶恶、残忍的一面;而同性恋爱的场景则表述了一种为文明所耻的不正当行为。哺乳妇女平静的眼神。传达出这一切在美洲都是习以为常的,图画还暗示这种原始的状态还会继续在美洲存在,因为儿童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

进入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他们观察到的居民同样处于原始社会,这些土著与动物区别无几。韦斯普奇谈到:“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他们从不在固定时间就餐,总是随时随意地乱吃东西。他们在

一个极不舒服的棉花制成的大网中睡觉,而且总是拥挤地居住在树枝搭建的屋棚里。在某一居住地,大约有六百个人挤在一个屋棚里;而另一个仅有十三间屋棚的村子。却居住着四千个人……他们没有妒忌之心,却好色无度,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加荒。这些女性总是很无情、残忍,当妻子对丈夫不满意,她们就会杀死腹中的胎儿,由此导致数目惊人的流产事件。”西班牙神学家塞普尔维达(Sepfilveda)也谈到:“观察这些印第安人在判断力、天赋、胸怀、习性以及宗教方面的特征,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人类的特征,这些人没有科学,甚至没有文字。除了一些绘画中保留着晦涩不清的记忆以外。他们没有自身的历史记载。他们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野蛮制度和习俗。”对美洲社会进行观察的欧洲人,习惯以“他们没有……”的口吻表述“新世界”文明匮乏的特征,以“他们只有\总是……”的口吻强化“新世界”野蛮的特征。

美洲野蛮形象的话语逐渐传回欧洲本土,借此时印刷术发展,“新世界”的信息快速在欧洲流传。哥伦布美洲航行的故事,于1493至1494一年的时间,就先后出现六个版本。一本名为《哥伦布登陆圣萨尔瓦多》的图书,把哥伦布航海的故事传遍欧洲。书中描绘的印第安人“原始、未开化”的形象还慢慢积聚,最终成为几个世纪都无法抹去的偏见。作于16世纪晚期,一副名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发现美洲》的绘画,以新旧世界对比的隐喻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会的场景。画中刚抵达美洲的航海家韦斯普奇穿戴整齐、持有先进航海工具。它象征着欧洲文明生活方式和理性主义;而赤身,从吊床中起身的美洲女性,则暗示着美洲的原始未开化、慵懒和被征服。现存大量的当时欧洲人编撰的有关美洲的文本,还记录有欧洲人与美洲人发生冲突的场景。尽管编著者职业不同,国籍不同,但他们都将战争的起因归结到美洲土著身上,白人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而土著人则十分奸险。不断制造出抢劫和谋杀。这种固定的表述模式,传达出“白人代表善良、文明;美洲人代表凶恶、野蛮”的观点。随着土著与白人战争的进行,土著们又变得像妇女般懦弱不堪,成百上千的土著总是敌不过几个白人,这又表述出土著人胆怯、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暗示欧洲将顺利征服美洲的前景。

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几个世纪,新世界野蛮形象的内容随欧洲势力在美洲的发展,还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纯粹的野蛮人”(absolute sav-age),主要在发现美洲大陆之初,表示白人观念中人类学意义上的美洲原始人;二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主要在征服美洲初期,它隐喻白人需要依赖土著人的力量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维持扩张;三是“奸诈的野蛮人”(treaeherous sav-age),主要在殖民后期,白人与土著人真正对峙的阶段;四是“落后的野蛮人”(filthy savage),它随着欧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最终形成。表示欧洲以绝对文明的姿态来认知美洲的落后,欧洲是美洲绝对的主人,是代替土著统治的使者。虽然美洲的现实社会确实存在落后的一面,但欧洲人对新世界野蛮性的一再强调,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欧洲文明自我的优势。不管在哪个阶段,“野蛮”对于美洲社会本身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只有把“自我”的文明与“他者”的野蛮进行比较,欧洲人才能从中确认欧洲的先进地位、文明优势。

欧洲对新世界野蛮性的表述。除了确认欧洲压倒性文明优势以外,它还为欧洲的“文明话语”增添了新的内容。野蛮的美洲土著,虽然具备基本的人性,拥有上天赐予的健康有力的身体。却没有和社会组织,他们天生就具奴性:尽管他们在新世界已生活很久,但却不是新世界的主人。所以,当欧洲殖民时代的到来,“文明”就不再仅是针对欧洲内部社会,“文明”还演化为对外部野蛮世界的驯服,欧洲人要以基督教的教义、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统治美洲。

四、结论

第8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79-02

历史史实是历史学家在史学著作中依据某些史料所记录的具体事实。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融通史实,主要是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史实,发现和理解相互孤立的史实间的联系,进而搭建灵活开放的知识结构。可见,这里的史实是指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即通常所说的历史基础知识。史实是根基,是历史学习最根本的内容。然而,教师发现,在课堂中,分析史料成为主要内容,其用时大大超过史实学习;或对史实的学习则浅尝辄止,未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史实。史实掌握不到位,不能融会贯通,则直接导致史料的理解程度不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融通史实,是历史学习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任务。本文以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谈谈课堂中融通史实的四个环节,以求抛砖引玉,从而提高历史课堂史实教学的有效性。

一、梳理史实: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以明确核心史实

梳理史实,主要指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出教科书中的核心史实。这里的核心史实,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因此,本课的核心点应是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以此为基础,理解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间物质、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可见,梳理史实,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找出上述相关知识点。

一般而言,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史实的关键问题是填空题或简答题等。本课使用如下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新航路的开辟及对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作用。

1.1487 年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 。1492 年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向西抵达 。1497 年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 。1519―1522 年 率领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第一次 的航行。

2.新航路开辟引起了“ ”。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 、 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市场,同时贸易中心由 沿岸转移到 沿岸,贸易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引起了“ ”。加速了西欧 衰落和 的发展。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 联系日益紧密。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 ”的科学性;直接冲击了 理论。

学生在本环节可阅读教科书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掌控学生填空需要的大概时间,以便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接下来,检查的主要抓手是简答题。学生完成上述填空题后,可采用如下三组简答题。

1.新航路开辟了哪几条新航线?每条航路的开辟者主要是谁?根据这些新航路的路线,说出新航路中“新”的主要含义。

2.简要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历史意义。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是一回事吗?

3.简要概述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作用。说出本课内容间的联系。你怎样有效地?住本课的主要内容?

这里的问题,从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起步,逐渐涉及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第一和第二个问答题主要是检测学生填空的情况,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可板书知识结构,第三个问题引出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联系。可见,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仍然是向融通史实的第二步过渡的过程。

二、整合史实:揭示核心史实间联系

历史知识结构,反映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性,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如何形成知识结构呢?就是用一定的符号揭示史实间的相互关系。课程标准中规定,为形成知识结构提供线索。具体如:“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即为形成知识结构提供了线索。让学生根据填空题提示的核心史实,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形成知识结构。同时,选择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知识结构。如有同学展示了如下知识结构。

此时,学生展示的知识结构仅是雏形,一般不能全面揭示核心史实间的联系。教师点评学生展示的知识结构,应特别指出学生易忽视的问题:如先后顺序、支持的国家、新航路的方位等。然后教师可结合知识结构,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以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奥秘。比如“什么原因将地理大发现推上历史舞台?”“哥伦布和麦哲伦在这个开辟新航路的舞台上,又是怎样表现的?此中隐藏了哪些秘密?”这将是教师在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三、强化史实:泛读细节性史料以深刻理解核心史实

强化史实,即加深史实的印象,增强对史实的理解。其实现路径一般有两个:一是依托板书,引用细节性史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即引导学生感受史料描述的风趣,想象史实的演变过程。比如可以引用哥伦布《航海日记》的片段,来感受探险家们远航的艰辛历程。

十月十日 星期三

航向西南以西,时速十海里,有时十二海里,有时七海里,昼夜行程五十九里格,仅向众人公布四十四里格。至此,众船员已不堪忍受,怨声连连,抱怨旅途太长。远征军司令竭力鼓励众人,以这次旅行会给他们带来的许多好处燃起他们的希望。他又进一步说,他们再埋怨也无济于事,他们是为到印度地区而来的,因此就必须前行,直到在上帝的佑助下抵达目的地。

教师可这样提问以启发学生:为什么船员已不堪忍受?除了时间长(八月三号出发)外,他们航行中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远征军司令用什么方式鼓励船员?他们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等问题。通过补充材料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感受新航路开辟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

重组知识结构,是强化史实的第二条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核心史实以后,让学生思考重组知识结构的其他方式。以此开拓学生视野,采用多种方式揭示核心史实间的联系。教师还可以采用列表格或地图图示的方式等。地图图示以世界地形图为背景,分别表示出开辟新航路的四个代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形成的状况等。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或关键词记忆法记忆本课的核心史实。如记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可用:一个中心(欧洲为中心)、两个方向(在大西洋向南和西两个方向探险)、四个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条航线来记忆。也可以用谐音记忆法:弟弟(迪亚士)到非洲;哥哥(哥伦布)去美洲;大家嘛(达?伽马)到印度;没钱了,卖着轮船(麦哲伦)环球走等。

四、拓展史实:多视角整合史实以融贯核心史实

拓展史实,主要指利用纵横联系明确核心史实的历史地位。

纵向联系,即历时性联系,一般指同一性质历史事物的发展线索。如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探险家们开辟新航路,迈出了现代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此后,随着殖民扩张和商业贸易,世界各地的物种、经济、文化、政治,乃至疾病的交流速度、广度都得以大大提升,世界真正联成一体。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篇:探险家日记范文

FOREST ADVENTURE

林中探险

地点:加拉霍奈国家公园

体验:丛林徒步、野鸽子、月桂树奇观

故事从加那利群岛中的戈梅拉岛开始。这座不引人注目的小岛由火山喷发形成,整个岛屿山峦起伏,纵横的山脊把小岛隔成深而窄的峡谷,岛上的小镇和村落依山错落而建,爱色彩的当地人将房屋粉刷成各种艳丽的颜色,像散落在峡谷中的花朵,让戈梅拉缤纷而生动。坐快船到戈梅拉已经夕阳西下,骄阳在海面上迟迟不肯收回最后一点余晖,坐在船上远远用相机拍下绯红云彩下高耸的悬崖和山峰,小巧的相机握在手中一张张地拍摄着,它和我一样,对腾起的海浪丝毫不畏惧,更多的是对即将探寻之地的激动。

穿上登山鞋,背上背包,带上EOS 700D,轻装徒步加拉霍奈国家公园。说是徒步,更像是一场探险。加拉霍奈国家公园是原始物种的宝库,也是第三纪末期南欧地域森林的活化石,你能在加拉霍奈国家公园看见形态各异的植物,而其中有很多植物是加拉霍奈地区所特有的。一进入徒步道,就感受到空气中湿度增大,森林中也渐渐被水雾笼罩,阳光从密实的树冠缝隙处偷偷洒进树林,像一缕缕银白色的琴弦。远处的溪流和林中鸟儿虫儿的鸣叫像是附和着这光线演奏的乐曲。

呼吸着清冽的空气,举起相机拍下这如梦境中的一幕,用创意滤镜中的油画效果创作出一幅梦幻般笔触的图片。再往深处走,藤类、苔藓与月桂树纠缠在一起,树荫下生着蒲公英、石楠花……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柱从地下长了出来,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树林。突然一只野鸽子突突飞过头顶,停在不远处的树枝上。我心跳不由加快,这是加拉霍奈国家公园特有的野鸽子。翻转液晶屏,镜头迅速对准树枝上那个小生物,开启视频拍摄功能,用手指在触摸屏上快速对焦。要知道野鸽子的灵敏度非常高,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惊动它。而我的700D的套机镜头EF-S 18-55mm f/3.5-5.6 IS STM,能在短片拍摄时安静而流畅的工作,镜头下的野鸽子好像被树上的一只色彩斑斓的虫子吸引,好奇地打量着,不时用喙和爪子试着触碰那只虫子,然后一口叼起虫子展开翅膀飞入树丛中去了。直到它飞走都没有发现树下的我正举着相机将这一切收录在镜头中。

IN THE GARDEN OF EDEN

身处伊甸园

地点:圣塞瓦斯蒂安(San sebastian)

体验:戈梅拉美食、传统建筑、悠闲的每一天

每天早上推开酒店的窗户,我都十分享受潮涌带来的清新空气,我都会坐下来喝上一杯咖啡,花十几分钟静静观赏新月形海岸线的美景。在酒店精心修剪的花园中,那满是龙舌兰和壮硕的仙人掌让人不知这里究竟是欧洲还是非洲大陆,它将两种风情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立然没有丝毫突兀。安静的花园、看着远处即将跃出海面的暖阳,心跳间,宛如伊甸园。

戈梅拉永远有一张悠闲的脸,每天你都能看到坐在台阶上晒太阳、聊天的人们,那些闲散的男女、热情的老人、好像总是在奔跑的孩子,就连那只有点呆萌的小狗都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缓慢的节奏让我可以静下心,拍下最感人的瞬间。我用相机创意滤镜效果的玩具相机拍下孩子们在街头玩跳房子的情景;那对含情脉脉的年轻夫妻,他们的爱意融化在柔焦效果的镜头下;微缩景观效果下的山间彩色小屋如童话世界;黑白颗粒效果下的传统建筑如旧时光般厚重却一去不复返。看着这些照片,总能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

BLACK-SAND AND ARIEL

那一片黑沙与碧浪

地点:巴耶格兰雷伊(Valle Gran Rey)

体验:黑色海滩、日光浴、观鲸

出租车穿行在巴耶格兰雷伊(Valle Gran Rey)窄窄的小路上,这里的司机最大的本领便是可以开着车“低空飞行”于盘旋在陡峭险峻悬崖上的小路之间。一路上我惊魂未定,完全顾不上欣赏延绵不绝的椰枣林与白色房屋相互映衬的美好。紧紧抓住我的相机,直到车子开向海滨,我立刻被这一片“碧海黑沙”吸引住了。

从黑沙滩远眺,大西洋一望无际。黑沙与白浪在阳光下形成强烈反差。海滩与峭壁相伴,矗立的礁石与海滩隔海相望,交相呼应,呈现独特的海滨美景。这里的黑沙为火山喷发后,高温岩浆遇海水迅速冷却,形成的颗粒细小的熔岩颗粒。沙滩边的仙人掌、香蕉树同这片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欧洲与非洲风景的交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