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

第1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随处可见的性别歧视现象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女大学生参与平等竞争,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获得理想职业,较之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则更如“海市蜃楼”,可遇不可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的原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其原因在于:

1.成长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子较小、文体特长不突出,综合素质较之城里的女大学生较弱。在面临就业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畏难心理,不少女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参与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导致不战而败。更甚至,往往看到来自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出现时就产生自卑情绪,自己打了退堂鼓,不战而逃。

2.学校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全国各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地域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消息传递较为缓慢,使得学校的发展潜力有限,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更新速度不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使得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深受家乡传统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成就意识偏弱,相比于男大学生或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薄弱,从众意识较强,求职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对职业进行慎重选择。从而导致地方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女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

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和男性世界的压力,还承担着生育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女大学生只有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尽早做出规划、制定计划,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学习、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①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则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界定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②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挖掘女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促进自身成长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开发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首先,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测试,分析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长、意志力、优劣势等,能够使得女大学生知道应该发扬哪些优点,弥补哪些不足。其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接收信息速度较慢,更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以“不变”应万变。再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的实现、身心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通过提高需要层次,获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解决就业困境,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女大学生应该尽早的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种向心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行。

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由于传统思想的偏见,生理上存在的劣势,女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规划策略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性显得更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

1.大一阶段:适应性教育,自我分析

一年级主要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以及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同时,要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自我分析,盘点自己的优缺、优劣势、兴趣爱好,初步确定自己的理想,制订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规划。其次,学习方面,重视诸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这是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同时,做好综合素质的锻炼,每月至少参加一到两次人文或科技讲座,拓宽视野;每月至少聆听礼仪、演讲与口才、化妆等方面活动,培养气质。第三,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一到两个有利于提升自己素质的社团,参加一些和自己职业理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进行规划、落实、总结和反省。

2.大二阶段:分析职业,初步确立目标

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二年级,通过搜集资料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初步选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大二的阶段目标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确定优势素质;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学习上则要寻找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场所,做一个学习上的明白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底子较为薄弱,女大学生争取在二年级是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过计算机一级。同时,更应该选择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多不压人,证多好傍身。在实践上,女大学生由于实践基础薄弱,应该加强技术基础课的实习,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研究。此外,由于女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独立性比男生差,依赖心理较男性严重,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这个期间如果早点接触社会,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因此大二的女生可以尝试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早期的职业决策。或是到与专业相近的单位见习,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三阶段:确立目标,充分准备

女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些同学成为了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和社团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大三需要设计一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初步确定的职业道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

大三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素质,使优势更优;努力使大学阶段综合素质发展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吻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除此之外,由于地方院校地理位置欠佳,女大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不多,女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教师的资源,主动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利用寒暑假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参加实习、实践,并主动争取研究项目;开始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个人素养方面,则要多接触服饰、化妆、礼仪知识,尝试开始接触职业服装,修整仪容仪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大四阶段: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

四年级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同时也是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期。进入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社会、职业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进入了专业学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找工作时常发生矛盾。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后,可以尝试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及时地评估和调整。工作、考研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重要选择。据了解,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女大学生把目标锁定在就业上,因此,女大学生可以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注意关注重要的求职网站;开始准备求职所需要的服装、化妆用品等。除此之外,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放松,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大学学习的检阅,是四年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力争达到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毕业论文的标准。

(二)学校规划策略

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泛吸收各大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经验,努力构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方面,从性别差异上,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是主要形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女性课程,女性课程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等设置,旨在提高她们的个人素养、智力水平以及观念。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尽早与就业指导课程分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步伐。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高校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为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大学的讲堂。然而,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化为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技巧的培训、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信息的提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则简单停留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将之文本化、具体化,也没有进行跟踪调查。

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她们的个人素养,培养她们自信、乐观、敢于挑战的性格,靠自己的力量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注释:

①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知识出版社,2006:9.

②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钦英,李晓燕,孙元化编著.女大学生成才学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晓明,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6.

[5]杨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第2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研习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直接限制了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与酒店的“用工荒”现象并存,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说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酒店所需要的实践脱节严重,不能实际应用,而多数酒店不愿意承担应届大学生岗前培训的社会责任,希望招聘到进来即能顶岗的专业技术人才[1]。为适应社会需求,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研习营这一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说是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原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教学评价标准陈旧,难以适应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实验教学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教学实验在设计上较为简单;实验指导书详尽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以提出;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

(二)实习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习现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也可以通过“提前预就业”的形式来完成毕业实习。

1、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

由于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现在很少有酒店愿意接受学生开展这两种实习,使得这两种实习逐渐留于形式。学生通过走马观花的对实习酒店进行参观,根本无法了解到酒店前厅管理、后厨管理以及客房管理的实质。在毕业实习中采用“提前预就业”形式的同学虽然能够较深层次的接触到酒店[3],但在“预就业”过程中又脱离的学校的监管,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生产实习

在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中,学生会被安排在各星级酒店进行实习工作。在此期间,实习酒店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岗位,尽管学院会通过各种手段督促酒店让学生进行调岗实习,但酒店往往会在熟练工的角度考虑,不能及时给学生进行岗位的调换。这就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接触酒店的各个环节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很好的满足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毕业论文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大多来源于本专业的任课教师,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发展迅速,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导致专业教师很容易出现与酒店新知识脱节的现象,这也就导致目前学院的毕业论文题目以理论题目为主,这些论文在完成过程中可能锻炼了学生信息检索、理论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却与酒店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脱节,未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因此在毕业论文管理环节我们也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各实践环节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都是按照这些环节来设置,但这种体系并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甚至有重复设置实践环节的嫌疑,比如生产实习环节与毕业实习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学生在这两种实习中所获收获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课堂时间、实验室及教师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已逐渐流于形式。例如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刀工等基本功的训练方面,课堂时间安排根本达不到要求,致使该专业学生在基本功方面就很不扎实。再者,由于师资队伍的原因,现在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以理论学习为重点,实践性教学不过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这也体现出高校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3、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现在高校在人才引进的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师往往缺少行业的从业经验,再加上酒店服务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也导致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与酒店接轨,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的与酒店接轨。

二、化解实践环节矛盾的 “济大方案”

基于目前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各种矛盾。在不放松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职业研习营的基本情况介绍

大学生职业研习营是高校开展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科学研究与设计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模拟业界经营”的组织模式和“产品成果化输出”的经营方式,在研习营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开展的职业研习营活动,以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为主体,每年的3-6月份为活动时间,借助学院模拟餐厅的设备与场地,让学生自主开店与经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学院召开动员大会。每个学期寒假放假前学院召集全体师生,召开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中,学院领导就职业研习营建设理念、建设原则告知大学生。学生可选定校内指导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积极调研项目与准备撰写项目规划书。

第二、选定参加组以及组员。每个报名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小组要准备项目规划书提交学院,由学院指派的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提交学院的规划书进行研讨,确定每一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

第三、正式运营。审核通过的小组由组长抽签决定营业时间段,每个小组的运营时间均为1个月。运行期间学生是经营的主体,除了场所学院提供以外,研习营的人事安排与管理、商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的定位与消费人群分析均由学生自己掌控。期间,学院委派指导老师定期到研习营检查,发现学生在模拟经营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各经营小组打分,为后期的评奖活动做好铺垫。

第四、评比与总结。学生经营期间,学院会不定期安排教师作为消费者点评成品质量以及管理和服务质量。经营完成后,每小组提交经营账目明细与经营心得体会,学院教师参考每个小组的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并颁发奖状或给予物质奖励。

(二)职业研习营的具体实施

在整个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项目的前期调研与论证、策划书的撰写、酒店的人事管理与安排、酒店的正常运行(包括前厅服务和后厨)以及后期的总结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劳动及努力。可以这么说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凡是有欲望参与职业研习营活动的,从寒假到次年6月份都要为此活动积极备战。

在学生为该活动努力付出的同时,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也要紧跟其后,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真正实现了将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置于整个学期教学安排之中的设想,成功地搭建了以职业研习营活动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为之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支持团体,负责职业研习营活动训练场地管理、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聘请、校外竞赛带队、活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服务工作,初步建成了合理、高效的以专业教师为主管,以职业研习营活动老队员为学生助理的服务团队。在这一团队中,主管教师除了负责团队日常事务,还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辅导,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研习营团队教学、研究、管理的三位一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教学组织。与此同时,在不改变既有院系划分的基础上,打通院系部限制,将各个系的老师充分调动起来,利用自身优势,为职业研习营服务。利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雄厚的校友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成为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的协助者,将校外资源引进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走创新式的可控型酒店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之路,即搭建校内平台,引进校外资源,创新培养方案,巩固实践效果。

每学年春季学期一开始,经过一个寒假的准备工作,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大二学生的职业研习营的模拟经营活动就正式开启了。因为所有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同学都需要在运营餐厅全天候12小时服务,这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学院针对具体情况,将本学期大二学生的所有课程开设成了循环上课:即每门课在前8周开设一次,后8周再开设一次。学生针对自己职业研习营的分组情况选择上课时间,第1、2组的40名同学上课可以选择在后8周上课,而第3、4组的同学则在前8周完成课程内容。通过职业研习营活动,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同时就真正进入到实践环节,这样大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程学习上多下功夫。另外,学生在模拟餐厅的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再进入课堂,学生求知的动机会变的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校内实践平台很好的克服了校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而校外实践环节又缺少教师指导的问题。另外,每年的职业研习营开展期间,学院还会聘请2-3名行业内的知名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学生在模拟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可以直接与行业知名人士进行沟通,很好的解决了高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每组学生在为期1个月的模拟经营过程中,要自主进行人事安排与管理、商品的研发与销售、产品的定位与消费人群分析等工作。待模拟经营活动全部结束,学生向学院缴纳一定的水电费、燃气费及设备损耗费,剩余的所有盈利,由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配。另外,模拟活动结束后负责人要对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总结,指导教师结合餐厅运营期间的实地考察及负责人总结情况对各经营小组进行评比,结合评比结果给予优胜的小组一定的物质奖励。这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发挥各自的优势,纷纷为自己小组的运营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在其他实践环节上的惰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 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之外,每年通过职业研习营的活动,我们还会选拔出一批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国内知名的酒店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比赛,学生通过这些比赛获得的优异成绩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沉甸甸的砝码。

三、“济大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3年的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开展,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中俄大学生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了1金、4银的好成绩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该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得认识到该平台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

目前,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将其并入到真正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以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虽然学院为了照顾学生采取了循环开课的形式,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职业研习营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体系中,还未获得足够重视,没有设置与之地位相应的学分和课时。为了便于职业研习营更进一步的开展以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可以将职业研习营设定为专业选修课,给予3学分的学分安排,这样学生再进行职业研习营活动的时候学习的心态会更加端正。除了将职业研习营加入到培养方案中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大纲,撰写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指导。

(二)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

目前学院对于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观察及负责人的总结报告,这种评价体系对于研习营的各个小组有一定的不公平之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时时在模拟餐厅中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在打分过程中有可能有失公允。而总结报告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也是不同的,善于文字工作的同学有可能将一塌糊涂的经营活动写的完美无缺。因此,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研习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督促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这一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樨. 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4):200-201.

[2] 王丽敏.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

第3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对策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也愈加苛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如果不正视这一问题就会导致高校人才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也对高校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要认清目前的形势,就业非常严峻,不努力就要被淘汰;又要给他们多鼓励,鼓励他们进行创造,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人曾经把就业课形象地概括为: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讲调整心态,先就业后择业;最后介绍本专业往届就业率情况, 鼓励要有信心。这就是当前就业指导课的现状,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想象大多数高校对就业课的态度―认识不够。一方面,负责就业工作的多是辅导员或者行政领导,他们的工作很繁琐,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没有求职的经历,不了解就业情况,认为面试技巧之类的完全可以从网上寻找,所以学习热情不够高,即使参加了也存在应付的心态。已经开设了此课的学生觉得这种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什么指导意见,对他们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很多学生事后都说就业指导课名为指导课,实际上是老师在一味的宣讲,效果不好,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

就业指导课有别于一般的文化课,文化课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基本上不涉及其他专业内容。但是就业指导课就不只是关于就业的专业知识了,还可能涉及到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它是就业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的学科。所以,这就对教授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泛而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与就业、从业相关行业有密切联系,这样才会避免在就业课的讲解过程中流于大而空的形式,也避免了虚无没有效果的情况。我国从1999年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但是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专门的教师来担任,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或者行政工作的辅导员、行政领导兼任。他们确实是在学生工作中很熟悉,但是他们也多是实践经验多于理论,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多是学生就业中取得了哪些成就或者应该怎么做,但是涉及到课程的理论方面就显得很苍白无力。并且涉及到学生的就业心理、择业的选择等方面缺乏理论认知,所以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此外,大学基本上都建立了毕业生的工作机构,但是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和公关方面就不够健全,这就使得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3、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缺乏针对性

因为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讲解教师,所以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讲解以及设置上就不够完善。主要存在这样几方面问题:第一,指导材料良莠不齐,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教材。很多教师会从不同的网站上下载资料或者总结数据,结合自身情况去讲授,因为学校对教师没有限定性条件,所以老师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特长去搜集资料,这就使得资料的使用很随意,教材也显得五花八门。第二,课程内容“解惑”少,“支招”多。很多教师都是讲选择职业,却很少讲解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选择职业,并且很多内容多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一味的听,这就使得效果很差。即使是教师的内容全面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只是对学生提出找工作的技巧,却不涉及如何引导他们去思考职业,衡量就业的标准以及如何去定位自己,这就导致有些同学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措施和实践

1、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大一疯狂一年,因为终于没有人管了,也没有压力了;大二收敛一年,因为玩够了,四处都转过了;大三学习一年,因为要学习专业课了,并且前几年玩得太疯狂了;大四后悔一年,因为工作不好找,工作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多是大一大二要具备的,所以一毕业就失业。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职业规划的体现。各大高校应该在大一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科目,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大一了解职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盲目。大二规划职业,知道哪种职业适合自己,自己适合做哪一类工作。大三职业准备,为可能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大四职业实践,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应用自己所学所准备的,这样的大学生活就会很充实并且很成功。

2、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门很有艺术的工作,因为这一门工作很辛苦,很复杂,可是又很有成就感,因为你要经手很多就业信息。所以,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有专业化的老师来进行,专业的老师掌握专门的就业理论和就业技能,对学生展开各种培训,既可以避免学生找工作过程中的盲目性,也可以避免学校因为学生工作找的不理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学校的发展需要,为了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而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就可以通过招聘方式解决,也可以内部消化,提升院系辅导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包装和培训,使他们的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够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进行宣讲,邀请他们以讲座的形式来展开,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知识。

3、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就业指导课有别于文化课的学习,它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所以不可以靠单纯的宣讲或者只靠实践摸索,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传统的方式是课堂上进行讲授,课后可以以讲座或者调查的形式展开。此外,还有其他几种形式:一是可以邀请就业指导专家、用人单位以报告的形式讲述就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单位的要求,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做工作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满足工作招聘的需求。二是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学生去实习单位或者用人单位去考察、做兼职,可以加深对就业形势的理解,尤其是实习过程中就会学到许多书本上不可能学到的经验和理论。三是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将学员纳新与工作招聘结合起来,并且结合就业的具体情形,进行模拟招聘,让学生体会招聘,通过应聘使他们寻找自身的不足,挖掘自身存在的优点,进而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弥补。四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来展开,既可以将往届毕业生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还可以邀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就业心得以及从业感受,让面临就业的师弟师妹们或者还没有兼职经历的学子们有一个警醒。这些工作都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宝.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理论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 郭亚红.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8.

第4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能力;社会实践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权威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就业形势严峻。而独立学院“三本”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普通高校“一本”、“二本”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就业能力不强,职业定位模糊,在选择工作机会时,或急功近利、眼高手低,或自卑焦虑、畏葸不前等。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在就业市场上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业能力高低就成为了关键因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本着“贯穿四年,系统推进”的思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目前仍没有统一定义。目前所说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其可雇佣程度,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等能力。这里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等显性能力,还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等隐性能力。显性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突破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知识技能的竞争优势;而隐性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借助实践平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必备的就业能力是当前解决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当前,很多大学生将实现就业的重点放在把握就业机会上,即在找工作的时候,努力提高应聘技巧与策略,如目前流行的毕业生“包装”、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等,但这并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的一项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结果显示,面试时用人单位看中应聘者如下几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26%)、专业知识(24%)、谈吐表达(22%);实习期间用人单位最关注应聘者如下几方面能力:学习能力(51%)、团队合作能力(42%)、执行能力(36%)、创新能力(24%)。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恰恰在学习、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即所谓就业能力不足。还有调查表明,80%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交协作能力,在其任职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此外,近年来,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在人才招聘中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的必备条件或者优先条件。而实际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作为独立院校就业工作者,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始终坚信“抓住过程必有好的结果”,需要从源头抓起,针对低年级学生,重严抓专业素质,对高年级学生,则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做在平时,全员投入,细化、优化就业指导体系,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实现从夯实低年级专业基础到高年级实践能力培养的过渡。

1.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应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特点,实施过程化管理,“全员育人”,建立、巩固和完善综合导师制,随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建立起“班级辅导员制度”,由高年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低年级学生积极帮助和指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专业讲座等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业交流,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就业专业知识能力。

2.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都一改过去只注重专业课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选人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就业能力,而解决问题主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一项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回访调查显示:在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中,选择“实践动手能力”的占89.6%,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占90.2%,这表明学生更注重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这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意向是一致的。

首先,社会实践要以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为依托,而校企合作是世界上各国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需要高校主动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积极组织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建关系,把社会实践基地与就业实习基地联系起来,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推荐选拔学生,让学生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就进入实习阶段,提前把握就业脉搏,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学习环境。

其次,要逐步建立起了宣传发动——选拔——培训——实践(传、帮、带)——总结、表彰、推广——建立人才库——推荐就业相对完善的就业实践体系。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把高年级学生推向社会,贴近“实战”,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差距,找准定位,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挖掘就业潜力,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自主挖掘实践机会,使专业实习、实践和社会服务以及就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以学生为本”,细化、优化就业指导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除了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还不够,还必须掌握一些和求职相关的技能技巧。所以,专业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人文学院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学生分类、分阶段指导。高校就业分管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构成就业指导队伍主力,每一个年级每学年初要对班级学生开展一次学业、就业规划讨论和指导,将四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班主任对学生学业和就业规划进行评改,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每个学生提交的规划书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同时,还要定期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相互取经,提高学业规划指导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从第七学期开始,组织班主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按照就业潜力对就业群体进行了分类,开展分类指导,优化服务质量。对于竞争力强的学生,强化择业技巧的指导,促进学生找到比较适合的工作;对于竞争力中等的学生,强调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己,力求学生保持清醒头脑;对身心有缺陷、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家庭经济困难、实践能力较差等四类就业能力较低的毕业生群体给予特殊关注与帮扶,对他们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特殊推荐等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尽早落实就业单位。

四、结论

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高校树立起长远的眼光,贯穿四年,系统推进,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坤英,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J].人才开发,2009(1):47-48.

[2]陶荣兄,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J].学术纵横,2010 (2):116-117.

[3]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78-80.

[4]央视:东方时空调查:毕业生有多少就业“力”[EB/OL]..cn.2006-02-09.

[5]孙亚辉,李成,李靖.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9(2):257.

[6]杨娜,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传承,2009 (4):126-127.

第5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人格品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与其说他就业困难,不如说他就业迷茫。因为他根本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观念淡薄,不清楚自己的特长与不足,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不清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需要;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方向和目标。2008年我校对应届毕业生行了一项有关目标的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10%的学生确认有目标,只有4%的学生清楚地把目标写下来,两年后,我校的研究人员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结果显示,当年写下目标的学生,无论是事业发展获是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那些没有写下目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大学生从入大学以后就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大学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结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就业竞争力优势不明显

在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好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拥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但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竞争优势不明显,自身并不具备特色优势,具体来说:专业技能不突出,在校期间只注重英语、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对自身专业相对应的社会要求不明晰;实践能力欠缺,即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适应能力较差,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及时适应社会的节奏以及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工作岗位的速度较慢;创新能力不够,即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创新不足,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就业的竞争力不强。以本校审计专业为例,每年入知名审计机构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有着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各方面都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

(三)人格品质不完善

人格品质是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即良好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责任心等,这些都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用人单位除注重专业技能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品质,他们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去,而这也往往是大学生所欠缺的。很多大学生更多地注重科学素质和智力因素而忽视人文素质和非智力因素,在求职过程中,诚信度不够,随意毁约,职业道德欠缺,敬业精神不足。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与人相处困难,很难融入到团队中去,表现出沟通能力较差等问题。据调查,我校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因学生个人素养问题,在工作不到半年就被辞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就业准备不充分

大学生就业是关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键问题,在就业中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表现得不尽人意。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工作单位、岗位、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未看清国家就业形势的严峻。二是就业过程不熟练,不能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以及对自身的了解,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从众。三是对就业指导课不重视,求职训练不到位,未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四是心理素质不佳,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即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据统计,我校2010届毕业生中有2.3%的未就业学生在毕业一年内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此类学生大多是在校期间未完成指定学业或本身对就业无意识,对各种笔试面试从未加以准备,带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想法,就业就成了难上加难的负担。

二.大学期间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或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价值观等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社会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教育部规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和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正视就业问题。从高中步入大学阶段,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目标转化。高中的学习目标是如何考上理想的大学,而大学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很多大一新生迷茫困惑了。在此时适时地行大学教育和适应性强的职业生涯指导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及时认识自我,努力向新生活奋。

第二,有助于高校辅导员丰富工作内容,发挥“引路人”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时至今日,辅导员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保姆”式而是“引导”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成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人生,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学校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有个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的就业率是各个学校培养成果的展示。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直接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能够使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知名度,从而促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大一阶段:重基础

学生应该学会了解自我,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探索职业兴趣,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此阶段也可称为探索阶段,具体说: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大致了解每学年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与高年级同学的沟通,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大一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可以多参加一些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二阶段:重技能

学生应该围绕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重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职业品质,奠定职业发展基

础;此阶段也可称为定向、规划阶段: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未来究竟做什么,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毕业工作?要去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或者出国留学。同时,一步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三)大三阶段:重定位

学生应该围绕职业目标,跟踪目标企业,强化人职匹配;根据职业和行业人才要求,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力度,通过企业见习,强化执行能力,并修正和完善职业生涯设计;此阶段也可称为冲刺、强化阶段: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在自己是否要考研上、。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大四阶段:重实战

第6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5-03

高校普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但要学习和汲取国外成熟、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与创新。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人才市场和就业制度、教育辅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职业发展教育的模式,需要从理念梳理、体系重构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本土化探索,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复合高校与大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教育之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采用问卷、跟踪访问等方法对我校在校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内容。第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提高教育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对广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和我们对开设职业发展教育的必要性认识,针对课程以什么形式授课比较好、从那个年级开始合适、最希望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什么等十个问题对在校不同年级的同学作了调查。第二部分为了探讨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我们对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中的240人做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在大学期间是否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有帮助、毕业至今的工作变化情况,目前收入及生活状况,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及下一步打算,对在校大学生的期望及对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建议等九个问题做了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在“你希望学校什么时候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一题中,学生的选择排名依次为“大三”(44.2%)、“大二”(35.8%)、“大一”(17.9%)和“大四”(2.1%),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未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他们的意义与作用,把“就业”概念狭义化,以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找工作,觉得大一离毕业求职还较远;同时,“大四”2.1%的比例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提前做就业准备的必要性。在多选题“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一题中,“应聘技巧”(25.1%)和“用人单位信息”(24.5%)排在前两位,“职业规划辅导”(17.7%)位列第四,一方面表明学生探求就业知识和求职技能的渴望,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这与“你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哪方面最重要”一题相互印证,选择“就业流程和面试技巧”(29.1%)、“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28%)和“就业信息提供”16.8%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职业生涯规划”仅占20.5%,对于在校大学生可谓纸上谈兵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如图2所示,在“你对哪种就业指导更感兴趣”一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互动沟通”(36.3%),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更希望从用人单位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来做好自己的就业准备。以下依次为“自我推销技巧”占17.6%,“经验分享”占17.3%、“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占14.7%、“案例分析”占6.9%、“角色扮演”占6.2%、“其他”占“1%”,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就业指导人员可有效借鉴,针对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导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位于首位的与企业互动沟通,应该成为我们校内就业指导课程今后加强的部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接触获得就业信息的储备和能力的提高。第二份问卷的调查结果仅有6%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55%的同学在大学期间没有生涯规划意识,而这部分同学变换工作次数远远高出其他同学,并且生活满意度偏低。10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越早越好,教学模式应以实践相教学为主,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寻找及对待第一份工作上,半数人盲目,“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原因”,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就业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就业难固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但用人单位招人难也频频显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足1.5%。这与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对就业感到非常迷茫,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清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自身优势,盲目投递简历,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就业后频繁跳槽,使企业和个人蒙受损失。而自主创业的同学更是激情有余、准备不足。这实质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大学生能否人尽其才,找到合适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尤其是符合我国特色的本土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正处在渴望和迷茫时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提早帮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可为学生以后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现状

1.对职业发展教育认识不足。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1909年,美国的帕金斯首先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1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目前对大学生中开设职业指导课,已成为在教育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虽然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和筹备这项工作,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记录下我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但是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引起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90年代末期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完全市场化,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各高校开始对职业指导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2.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师资十分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社会科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多半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兼任,还有的是行政干部转行,他们缺乏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进一步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只有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其工作实现匹配,才能更好更快地“人尽其才”。师资队伍能力与素质的欠缺是目前制约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我校从2004年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2008年确定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必修课,至今历经八年的不断完善,学校已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和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将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服务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全新理念,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具体内容包括:面向大一学生的专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面向大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发展教育;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引领;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服务,使学生能够在态度层面树立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在知识层面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环境探索以及生涯决策技能,从而能够尽早确立生涯规划目标并付诸实际,实现其对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2.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为解决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校首先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培训方式。分散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组织理论学习等途径完成。集中培训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完成,还有其他途径的短期培训,等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与指导能力,早日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家。其次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总管和知名校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练,借助学校“企业家讲坛”、“校友讲坛”等平台。针对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定期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访谈、咨询等形式的指导。优秀校友更可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成功经验、创业历程,为大学生加深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创造感性条件。

3.建立综合的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新生入学起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档案资料系统,档案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除学生基本信息外,档案将全面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的点滴,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和大学期间的各种校内外学习与实践经历。档案由学生填写和完善,通过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引导、监督和配合,实现学生对生涯规划目标的动态管理。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积极的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对此,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上通过叙事、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通过专业调查报告、生涯人物访谈、企业参观实习、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积极思考自己的未来,增强生涯控制感、激发生涯好奇、提升生涯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为突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及实践性环节,分别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志愿者联盟”、“行者创业联盟”,聘请了26名社会及学校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练和创业指导专家。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有:①:专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内容。从而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早树立职业目标。②:生涯人物访谈。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来选择不同行业或者职业的生涯人物做访谈和调查,将生涯人物的规划道路与自己的生涯规划相对比,学习客观全面地分析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生涯人物的经历进行全面回顾性总结,吸收好的经验,修订自己的生涯规划,提高成功的效率。③:参加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每年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及综合性招聘会3~4场,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1~2场,重点关注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招聘流程、对录用人员的具体要求等。④:学子企业行。依托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联合教务部门,选拔部分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实地了解企业的运作、行业的特点。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由老师带队组织去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为员工提供的待遇、本专业的需求数量等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王澜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63)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工作重点在于强化学生德育建设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德育建设是学校学生教育的永恒基调,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生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即将走进社会、参加工作的重要阶段。大三学生经过大一生活的适应与调整,大二对专业的学习的基本了解,主要应该集中在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技巧以及大四实习的准备动员工作上来,及时有效的为学生解决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

1三年级学生德育工作难点及对策

大三学生通过大一学校环境适应、大二学校学习、生活适应后,已经具备了在校的独立自主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刚刚满二十岁,他们的思想意识正处于极度不稳定时期,对事物的看法比较新颖、独到,个人意识十分强烈,极其想要向别人展示自己,故在此时期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特别是德育方面的引导,积极培养他们乐观助人、勤于学习、团结集体的优秀品格。

强化大三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我年级本学期将会通过感恩座谈会、模范学生事迹报告会、我身边的“雷锋”同学讲述会、“我是班级运行的螺丝钉”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同学们通过学习他人的亲身事例来感谢父母、感谢亲人、感谢同学,以求到达德育教育的目的。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该通过每周至少两次去寝室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现今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以及校内近期热点事件的看法,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事件,及时、有效的发现、纠正其中的错误观点,让学生们能够形成正确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端正的思想道德理念。

大三年级党支部的建设也要重点放在学生党员的德育教育工作上来,在提高党员自身的德育水平,在党支部内部严查违章违纪行为,净化党员心灵,提升党员的群众作用,同时加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全年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强化道德建设,成为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榜样。

党支部重点采用同其他学校党支部的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让党员学生能够通过同其他学校优秀党支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吸收其他学校党支部的特色,针对本党支部提出创新意见;同时还通过组织我校优秀的教师党员为党支部学生党员开展谈话会和户外民主生活会的形式,使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党员们在优秀教师党员的言行举止中学习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同志。

2三年级学生就业工作难点及对策

2.1专业相关及理想职位相关的考证方面

大三学生的重点精力需要放在专业比赛和专业证书考取方面,但是部分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不过硬,使得自身对比赛和考试因没有信心而不敢报名,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带有强烈的功利心,认为自身具备优越的家庭条件,找工作及工作后的发展不成问题,读大学或为“捞张文凭”,或为“享受大学”,处于“无目的”状态,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大四的实习动员工作;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懈,上课经常迟到和旷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作业、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考试时用尽各种手段作弊,直接导致学院考风不正及部分学生多门课程需要补考,为大四能够顺利毕业留下隐患。

这些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都会成为大三学生未来发展的桎梏,所以辅导员此时应该加强专业比赛及专业考证的引导、动员、鼓励、奖励工作,力求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积极参赛、考证,利用比赛、考证查出不足,及时改正。

同时一部分学生已经对未来的职业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如银行、证券等,所以本学期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证信息也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老师进行收集,并及时向学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几率。

2.2学生学习观强化方面

强化大三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养成,继续持和完善学风建设检查和讲评制度。坚持每周至少一次检查学生晚修情况,并要求级委干部对各班的晚修检查情况实行每月一汇报、每月一总结的制度,及时与表现不好的同学谈话,对其批评教育,积极引导其进行晚修活动;同时我坚持每周一次深入课室、深入公寓、深入图书馆对我年级学生的近期学习状况予以了解,以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规范体系,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同时结合系部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着力引导学生由应试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转变,由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2.3学生公寓管理方面

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向来在我系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场所,学院及系领导一直以来关心学生的日常公寓诉求,极大的满足学生们的公寓要求,同时结合我系的特点,坚持针对不同宿舍的实际情况,辅导员也都积极的下到学生宿舍随时观察留意学生的动态,不断跟进学生情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大三学生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较其他年级的任务更重,即将结束大学教学任务的学生,一部分会在这一时期放松对学校公寓管理制度的实行,比如:乱丢垃圾、不按时缴费、拖欠水电费等。由于大三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这时可以通过勤下宿舍、个别谈话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监督和管理。

2.4学生就业心理与政策调试

由于专业学习紧张、情感问题凸显、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大三学生群体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出现的高发群体,为了及时有效的对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加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开展心理与行为指导,及时有效的对大三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试,适时的关注学生心态并提出缓解策略,以求达到良好的调试效果。

2.5考研准备与就业工作

辅导员应该多为大三学生中准备考研的同学协助他们考虑自己未来考研的方向、考研学校、考研政策等,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考研中有些科目是都要面对的,如政治、英语,适时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华图考研在线等网站信息,及时了解国家以及意向学校的考研信息,具体包括考试科目、考试指定用书、考试时间及形式等。

大三的学生要做好大四就业的准备工作,如实习、就业行业、就业选择条件等,所以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期末的时候为学生具体说明实习要求及细则,同时通过邀请我系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经验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就业形势。

3结语

第8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被边缘化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就业观,认识自己,了解职场信息,掌握求职面试技巧,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快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同学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目前,多数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对就业指导课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充分认识到课程在促进美术类学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一些美术类高校或美术院系并未将其纳入教学计划,或者虽然纳入教学计划,但是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下一种非自觉的行为,并未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也未设置系统的教学大纲,课程定位不清楚,缺乏相应的师资选聘和培训制度,未设立与课程配套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鲜有高质量的教学教改研究,课程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规范,有些高校仅将其设为选修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课堂出勤率不高,很多的美术类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只是应聘前的包装课,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大部分美术类学生在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对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不重视,不认可,学生去上课只是为了赚学分,课程没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用性,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就业特点和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直面和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的独特价值。美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强,求职技能生疏;自我期望值较高,心理抗挫能力不强”。【1】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多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多是对就业政策的一般性介绍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笔试、面试能取得成功,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仅是提高就业率,完成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就业指标,缺乏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个体针对性和专业针对性,忽略了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忽视求职心理调适和求职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此外,美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愿比较强烈,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的比例比较大,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没有针对这一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和指导,个别高校或学院即使开设,也仅体现在创业理论的传授,缺乏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传授和指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浓,创业能力和水平缺乏。

(三)教学形式缺乏吸引力

教学形式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参与课堂,强调互动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相比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授课方式,该课程更需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模拟现场、参观企业、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目前,美术类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多数还是课堂“填鸭式”授课形式,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缺乏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分析,缺乏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及美术类学生目标行业特点的职业选择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讨、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形式理论化,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和实际需要“两张皮”现象,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走进招聘会,亲自体验求职过程,或走进企业,切身感受职场氛围,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企业管理人员、人事工作人员或校友的现身说法,因此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课程内容陈旧,有效信息量小,学生仅能从课程中获取关于求职礼仪、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理论性知识。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涉及心理、法律、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又要熟悉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掌握人才需求信息”。【2】该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然而目前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职、稳定的师资团队,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多是由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他们曾直接从事过毕业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相关理论基础和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用人标准等很难有透彻全面的理解,整体素质与课程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同时,这些现有师资经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很少能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备课和相关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授课教师评职称困难,直接影响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畅,学科归属不明确等问题,就业指导任课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专门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战培训,这些因素导致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业化水平低,课程尚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经验教学阶段。

(五)课程体系不健全

学生大学四年学涯都是在为求职做心理准备,知识铺垫和能力积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与此对应,就业教育也应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抓起,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内容应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知识,形成长效教育机制。目前,多数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并未被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贯穿于大学期间,课程体系不完善。就课程开设时间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只在大四开设,课时数偏少,学生在大一接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缺乏大二大三阶段学生职业规划的跟踪调研和阶段性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要;就内容设置来看,课程一般仅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就业指导课程重求职技巧培训,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属于学生求职前的“突击课程”、“包装课程”和“应试课程”,属于“季节性快餐”,仅能在学生毕业前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服务,“没有触及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树立和职业素质准备等深层次问题”,【3】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课程设置个性化

学生毕业去向不同,对自身和职业世界的认知水平有异,现行就业指导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应朝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不断调适课程设置,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迎合求职市场,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个性是艺术的生命线,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美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开放,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他们不喜欢按部就班,人云亦云,崇尚个性和独立,因此,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中,任课教师要充分研究美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就业实际情况,分析他们的生涯发展要求和发展水平,实施灵活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采取就业意向分组讨论、实习工作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就业讲座等灵活多变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针对学生的个性需要,尽量小班教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巩固和促进教学效果,课程还可以辅以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解决学生个体的疑惑;任课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生涯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督促学生适时调整求职目标和就业去向,并为求职目标做出实际行动。

(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搭建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业不但能解决自己的毕业出路问题,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吸纳其余毕业生就业,即便学生毕业后不走创业之路,包含首创精神、冒险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创业精神对美术类学生岗位成才也十分重要。崇尚自由的美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之路。但目前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课程设置缺席、创业平台狭小等问题,应高度重视美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强化创业辅导,增强美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通过系统知识传授、典型案例分析、美术类专业创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在工商注册、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和院系要主动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有意向、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美术类大学生创业形式一般为提供美术培训、销售美术用品、宣传资料设计印制、开办个人工作室,提供个性化产品如手工漆艺作品、个性化婚纱摄影等,这些创业形式需要有经营场地,学校应根据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开创创业基地,搭建创业平台,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实际支持,并努力将校内相关业务交给创业学生做,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就业指导课强调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学生探讨相结合,形成立体就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美术类高校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资源,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一是可以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知名招聘网站人事经理或往届校友给学生做讲座或开展“就业沙龙”“毕业展演”等活动,融学术交流与就业指导于一体,借助相关校外人士的现身说法正面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扎实专业技能,提升综合实力,更有可能通过他们推荐或引荐一些就业单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二是建立稳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实习基地,畅通参观用人单位的渠道,经常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夯实美术类大学生专业应用与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当前专业的技术要求,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美术类院系与美术市场的对接;三是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师生互动,通过图片解说、精彩视频、名人名言、统计数据、权威调查、故事分享等教学手段,采取职业测评、案例教学、模拟面试、体验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体验,主动分享,促进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状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

师资队伍素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美术类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仅限于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和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师资来源单一,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就业指导专题培训,缺乏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地选聘师资。美术类院系应尝试在校内教师中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且关心学生事务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可以吸收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和实施就业导师聘用制度,通过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形式,扩大师资来源。聘请对美术行业用人有深刻体验的人力资源专家、优秀的校友作为特聘就业指导导师,定期为美术类大学生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还能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将企业发展前沿动态带进学校,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强化现有师资培训。美术类院系要加大培训经费支持力度,改进就业指导课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机会让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参观、交流和访问,以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分批选拔优秀教师参加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专题培训,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强化培训效果,扩展培训规模,拓宽培训内容,建设好保障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水准的长效机制。

(五)课程体系全程化

第9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范文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适应和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保问题的能力。另外,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增强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当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内容。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升学或就业能力,并适合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最终目标而展开,而不应为实践而实践,或为面子工程或其他目的而实践。实践教学,既要起到丰富学生大学生活的作用,又要真正起到教育启迪、锻炼磨砺的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视野开阔,所以,实践教学课程应力求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形式应较灵活,内容应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使得学生愿意参加,乐于参加,并让其体会到专业成就感。

(二)安全健康保障原则

由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开展实践活动,可能要与各种实务部门或各种身份的人物进行联系,活动场地既可能在校内,也可能在校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各种实践活动做到事前周密规划,事中紧密监控,事后总结完善,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风险,能在校内进行的尽量在校内进行,必要时,还应为师生购买以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体的责任保险,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体系合理完整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的课程,应循序渐进,并力求做到“全程全员”。所谓“全程”,是指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下学期共八个学期,每学期都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所谓“全员”是指力争全部学生和全部教师都应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督促等作用,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而积极参与。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大一到大四,应注意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其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合理体系。

(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原则

要使实践教学课程起到更好的作用,还应与专业理论教学做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教学避免空洞说教的教条色彩,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课程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实践教学有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

(五)控制成本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实务操作,有时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有时需要制作各种道具图片等,还有各种交通费用等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可能条件下,应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控制成本,避免铺张浪费和各种不必要的支出。

二、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社保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课程设置原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可初步设计一套社保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充满好奇和些许的不适应,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感知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大一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社保专业介绍、教师简介、如何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事前提醒等,使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并对社保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大一下学期,学生进入大学已有一年的时间,结合理论基础课教学内容,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一)”,课程内容可以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以分散形式,围绕某一社保民生主题,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或农村低保制度设计调研问卷,然后通过电话调研、网络调研或近距离的实地调研,以对该问题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有初步实际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理性认识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其以带着问题探究的心态进行以后各学期的学习。

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可能会产生松懈迷茫的精神状态,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学业规划训练”和“职业人物访谈”等课程。课程内容是结合职业人物访谈,逐步使学生思考和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进行更完善的学业规划,使学生对将来有较明确的奋斗方向。职业人物访谈可邀请已毕业的相关学生和实践基地的相关领导和人员以及各种代表性人物围绕职业生涯发展及相关要求做访谈式讲座沟通。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的大学生涯处于四个学年的中点,对理论课程处于集中大量学习阶段,此时,可设置实践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二)”,课程内容是在大一民生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保民生问题进行更理性、深入的调研或将自己所学的社保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编排成小品、戏剧、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深入群众或各种社会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等)进行回馈社会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

在大三上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充足,此时可开设实践课程“社保争鸣”,课程内容是以各种学生组织和院系刊物为依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征文比赛的形式,就社保理论知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社保问题等进行讨论、辨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或考研等出路安排感到比较紧张迫切,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社保学术论坛”。课程内容可以是,首先请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课题研究或人生经历,轮流做一次学术讲座或经验交流(与所授课程内容不能相同),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院内、校内或校外专家和研究生来做一些讲座。这样,能扩展大三学生的思维视角,有助于大三学生更好的进行考研或工作决策。

在大四上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即“毕业实习(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职业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要求,使其对职场要求有初步认知。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时也最长,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纷繁复杂,既要维护好与毕业实习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健康,所以,此环节责任重大,需要重点对待。

在大四下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需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围绕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践调研,课程内容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使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写作内容,进行相关实践/文献调研。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全员全程式实践教学能不断改善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提高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争使社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社保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更快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施自主性教学的策略

邢斯彤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以讲授法、问答法为模式的“满堂灌”的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构建具有民主和谐气氛的课堂,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任务完成后真情反思使自主性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

自主性教学反思意识创造力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控制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知识的更新技能比传授大量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程,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比其他学科的作用更大,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构建自主课堂时要有科学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缄默能力的开发。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主动的确立学习目标,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在迷惑中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自主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公平性原则

人人生而平等。在思想政治的自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自主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教师不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戴有色眼镜看待想法奇异的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对其身心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紧限于教课书的知识,造成学生的思维狭隘,目标短浅,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开阔眼界,拓宽教学资源的渠道,由于思想政治课就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农民的收入问题和影响收入的因素,等等。

(二)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1.构建具有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自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更活跃,思考问题更全面而科学,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要信任每个同学,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呼吁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

2.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创设学习情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来选择一个恰当地学习课题。这一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困境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反思和自主评价。

3.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就是在自主探究中逐步获得的。在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时遇到迷惑和困难,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

4.合作交流,共同进行自主性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开发,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造成学习效率低。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以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一个人的思维束缚,集合大家的观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三《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可以课前进行异质分组(成绩高、中、低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3到5人为最佳,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华文化的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过讨论选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最美观的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组的同学,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学生也可以了解更丰富的中华文化,使本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5.反思评价,真情回馈,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性回归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完整而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要真实的回归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阻碍学习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结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正是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思想政治的自主性教学的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