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倾吐心声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师,我是多么想对您说一句“感谢”。这短短的两个字虽然不能抵消您这两年来对我们的付出,但这终究是我最想对您说的两个字。
您还记得吗?两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班级—— 一年二班。那是在还没有开学的日子,您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告诫我们这些刚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我知道,我们就像您的亲生儿女一般,因为您的女儿也在这个班级,也在您的教育下茁壮成长。这一天,您对我们说:“我对待同学们,只有两个字,就是 温柔 。”我们听了,不时一阵欢笑,因为我们知道“老师”无不严厉!哪有作为一名老师可以对犯错误的学生不予以“教诲”呢?教诲 也就是严厉的代名词啊!但是,我们都清楚地明白,您的教诲虽然严厉,但每一句话都是爱的结晶,是对我们爱的付出,在我们心里过滤后,只留下了深深的感激……
我还记得那一次,好像是初二上半年的时候,我们班的同有一部分被您叫到了走廊,这一部分同学采取的是五个人一组的叫法。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认为是这几位同学犯下了什么弥天大过,不然,您是不会在走廊里与同学对话的!但是,后来,我也被您叫到了走廊,我心里有一阵微微地颤抖……到了走廊,您对我们说:“知不知道我为什么把你们几个叫出来,因为其他科老师反应你们上课表现不好!”但是后来您笑了,我们才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
您对我们的教诲我都深深地记在心里,从没有忘记过。您说的对,我们这些学生都不笨,欠缺的只是一份毅力。是啊,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谁能产生那种认为理想“高不可攀”的念头呢?
老师,谢谢您的教诲,谢谢您让我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在我的心中有好多好多想感激的人,除了爸爸妈妈,我最想感激的人就是您:老师!
因为你们,当老师无悔!赞美校园生活,赞美老师!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精心备课
一、调整作文教学策略,整体把握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都有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应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弄清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注意各学段作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教学,以便从宏观上调整作文教学策略。这样做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从事作文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作文这块热土中自由洒脱地成长,展现自己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
教师应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做到心中有数。第一学段只注重看图写话训练。第二学段让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印象最深、感动最深的内容写具体。
第三学段的作文教学出现了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重的局面,要求学生在写好纪实作文的同时,也要写好想象作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恰如其分地想象出丰富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作文水平也不可能千人一律,万人一致。教师只有站在高处,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教学,注意作文教学的连贯性,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让每一个童稚的心灵不再有“作文难”的阴影。
二、扭转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体现作文的个性化
在作文教学中,时常有“程式化”的现象,把固定不变的作文模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人一面,万篇不变”。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莫过于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应及时扭转“只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化、个性化的作文发展空间。
个性化作文指学生在作文中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作文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世界、表情达意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学生认知世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的一种个性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如实地反映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作文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
俗话说“文如其为”,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由自在的“倾吐”,是学生心声的流露,是个性的张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三、转变“胸有成竹”的意识,倡导作文教学要精心备课
在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不乏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对作文教学了如指掌。在进行作文教学活动之前,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备课。在这种“胸有成竹”的意识支配下,教师很难让学生如实地抒发自己所想,倾吐自己所见。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么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的目的呢?
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常法。”即使教材没有变动,教学经验异常丰富,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同一方法对不同对象实施相同的教学。试想,每年的劳动对象在不断地改变,他们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写作水平等因素都不可能相同,用同一模式对不同对象进行教学,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必须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在“备教材”时,要“吃透”作文要求,把握好作文的主题方向,理清学生写作的思路,明白在作文教学之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备学生”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写作水平的异同做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深入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搞好作文教学,让学生放飞丰富的想象,倾诉童稚的心声,描绘五彩的童年。
参考文献:
如何引导学生走上 “乐写、会写”的康庄大道呢?需要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尝试更新教学思路,既要致力于疏导以往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理,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与认识,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教会学生学会积累,乐于表达,热爱写作。
一、树立主体意识,搭建习作平台
(一)坚持以生为本,尊重主体地位
要转变习作教学的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学生习作活动中只是起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作文是最具灵性、最个性化的东西,要使学生发挥真正的主体性,就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想。“思想外化形成语段,语段聚合产生文本”。然而绝大多数小学生作文中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在批阅学生习作的时候,教师明显会感到“千人一面、空洞无物、敷衍了事”等等。一方面,小学作文教学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苑囿,于是多数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选用并实行本末倒置的作文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选择走捷径,即仿写范文、材料挪用等方式。长此以往,势必忽视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作文缺少灵魂;会让学生的作文流于形式,学生作文时远离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不会留心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例如,六年级上册《我的艺术舞台》这次习作,让学生描写自己的一次艺术学习的经历。课堂上发言的都是上艺术类特长班的学生,而没上过此类特长班的学生就眼神茫然,不知从何写起。其实,就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选材进行指导,学生不理解何为“艺术”。其实,生活中的一次“歌唱”,美术课上的一张“剪纸”……这些都是“艺术”。因此,要想使学生写作主体的地位得到尊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就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态度,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乃至思维状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于选材方面的指导。
(二)消除畏难情绪,搭建习作平台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甚至惧怕写作文。要想转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应对心理,使其愿写乐写,主动而为之,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到写作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它其实是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的,它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自己意愿或与他人、外界对话交流的极佳途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在阅读课上,学生谈到兴起,话到情浓时,我们就可以不失时机让学生动笔写下当时的所感,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其实就是“以我手抒我心”这样的简单。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被课文中优美的语段所吸引,从而谈到了自己家乡北戴河的美丽景色。于是我适时抓住这一写作训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写出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不但极富美感,而且读起来节奏感强,是许多人都喜欢的表达方法。那么,我让学生用相同的句式描写我们的家乡北戴河的大海,这样既降低了写作难度,消除了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举两得。
(三)营造和谐氛围,倾吐美好心声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学生写作的情绪才会高涨,对写作才会产生兴趣。在习作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妨和学生一样坐下来,和学生一起滑动笔尖,在纸上倾吐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再是凌驾于讲台之上,高高在上地夸夸其谈;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与刻板的要求,而是以写作这种独特的方式与自己谈心,和学生对话。
二、积累习作素材,激活写作方法
若论写作的方法,每位教师都能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系统详细地教授学生写作的知识,定期训练,精当讲评。然而这样的习作方法指导仍有缺失,最为本质的“习作指导”应该是在点滴的引领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热爱“积累”,实现学生写作的厚积薄发,渐入佳境。
(一)引领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何为“积累”?如何“积累”?很多人为狭隘地认为所谓积累就是把我们平常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谈到对积累的认识不仅是学生,就是很多教师也认为无非就是多抄、多背、仿写、借用。这种单纯追求对材料的积累无疑就是狭隘的积累,而真正的积累不仅指的是读读写写、抄抄背背,还包括积累思考、感情、认识。人的认识和情感也是一种材料,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积累时,既要勤奋记录,还要勤奋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关注平凡的生活,拓宽自己的思路。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因思考、情感、认识的存在而灵动起来,动情动人。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阅读与观察,积累大量素材,还要激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写作(读后感和日记),丰厚生活和情感。这样就能在“积累”中练就写作的高超本领。
(二)指导学生爱上写日记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好,其中的奥秘之一便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写日记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采用“无限积分制作文批改法”批改日记。批改时不写评语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积分惊喜。采用各种形式认真上好每周一次的日记课,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启学生心灵的窗口。写日记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坚持写日记能够促使学生多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日记中提炼生活,过滤生活、去发现与认识;在日记中锻炼思维,锤炼语言,来历练与提高。相信学生爱上写日记之时,就是学生的习作园地花香四溢之日。
限时作文讲评课,体现了开放的特点,学生自主点评不限内容,不限题目,不限题材,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评改方法,强调使用修改符号和写评语,然后引导孩子在组内自主评改。接着学生互批交流,教师由倾听进而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能及时地给学生以激励,放开课堂让学生评,让学生发现表达方式,让学生体验表达方式,如果说作文有技巧可言,那就是放手让学生发现、体验和表达。
通过习作讲评,使文章变得鲜活灵动,让语言与灵魂亲密拥抱,融为一体;让生命生成语言,润物无声;让生活触摸语言,洗尽铅华;让学生徜徉在语言之境,流连忘返;让文字在孩子的心底迸出,在稿纸上组合成最动人的风景,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示;可见学生评作文要比学生写作文重要得多。
作文评改要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全班点评的穿插行进中不断完善,找平台、捉亮点、补缺憾、给激励、重评修、快反馈。让学生在不断地及时地评修习作的进程中,热爱写作,善于表达,勤于笔耕,不要把孩子的习作看成习作,要看成真情的宣言,生活的原创。让孩子的笔尖流淌鸟语花香、小桥碧水、远村炊烟、都市霓虹、寥廓长空、丽日蓝天,还有雀跃的童年、幸福的味道。
作文指导课时,老师要用富于激情的导语拉开作文指导课的帷幕,要把言语权教给学生,同桌说,说给同桌听,展示说的环节呈现出多维互动,即学生展示+师生点评+教师指导,把作文指导课上成学生的语言践习课,情感交流课,自主评点课。教师的大语文观、大作文观的确立,体现出生活即语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老师要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言,有情可抒。这种开放式的习作方式值得提倡,千万别用题目和体裁来框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依托教材,追随生活,注重实践,开发习作课程,拓展习作空间,搭建习作平台,为学生创造大的生活语境,筑构一个大作文观框架,激励学生倾吐心声、能写生活、写生活放胆文。让丰富多彩、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流淌出欢笑纯真的文字,成为习作的不竭源泉;让听说读背的语言积累、身体力行的生活积淀,成为习作的恒久动力。
1. 肯定成绩,树立信心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生活空间比较窄,认识到的事物也比较少,所以程度上参差不齐。学生习作有的在遣词造句上较优秀,结构较完整;有的经过努力,写出一个较好的开头等点滴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可采用鼓励性的批语。学生阅读到教师的批语,便会感受到自己本次习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树立习作的信。
2. 启发引导,条理清晰
教师批改作文,强调有批有改。教师应起到启发引导作用,明确指出不妥当的地方及原因,然后指出该如何改。学生习作中经常会出现许多的语病,教师不能简单画出句子,而要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学生习作往往东拉西扯,教师批改时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作顺序,按一定的条理叙述。
3. 鼓励优秀,激趣求知
学生在习作中,有时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语或是惊人之处,教师一定不能吝啬笔墨给予鼓励。学生中有一部分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描写,从而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想,恰如其分的批语都会激起学生求知的火花。
4. 沟通情感,激发努力
阅读孩子的作文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了与教师的语言交流,但他们会用习作的方式倾吐心声,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写上交流性的批语。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信心。
5. 激发兴趣,乐于习作
培养学生情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挖掘快乐,唤起情感
学生初涉作文,如果引导教育不当,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神秘、畏难、恐惧等消极情感,给学生造成学习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消极的作文情感,非与生俱来,实属人的情感期望、要求过高和不当的教育引导方法所致。故而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儿童作文的心理障碍、成因,积极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作文是语文作业的一种,只不过要求特殊而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期望与要求要循序渐进,不可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造成负面压力。这样,使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达到自然、轻松的认知,为作文这一特殊作业成绩的进步奠定良好的情感认知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这就告诉我们,快乐的 情感可以带来儿童持久的学习驱动力,产生出情感效能。小学生作文是自身语言的稚嫩的内部创造活动。创造必然带来快乐,教师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就当从作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挖掘作文快乐因素这一原则,从作前准备、作前指导、学生写作、讲评等教学环节,从作文内容的快乐情感因素想方设法,努力引导学生感受作文过程中的快乐情绪体验。
二、创造情境,激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字表达出来。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我在班上组织了“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活动.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发,不吐不快。这不仅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观察、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带着感情去观察,去深刻体验和感受所观察的事物,以言其心声,不为文造情。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的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并且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要写作文的强烈欲望。
三、激励评价,促进情感
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是学生的心智创造,离不开认知情感的依托。教师的评价过程应是激励、唤醒、鼓舞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充分期待的过程,这是促进情感稳定性的策略。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学生的性格与心理承受能力各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在公正客观的评价原则下,强化激励,尊重儿童个性语言,保护儿童的作文积极性。
作文评语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的门径,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如:学生在写《校园的春天》从校园的绿化写起,说明春天来到了,校园很美丽.表达热爱春天校园的感情,但还可从学生的活动,校园的天空等方面入手这样内容会很丰富,更全面一些,所以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笔下的校园很美,如果再仔细观察,想象再大胆,校园更会美上加美。”这既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优点.又很婉转地指出了不足之处,让学生容易接受,明确努力方向。
儿童语言天真、率直,富有想象力。儿童是评议的模仿者,也是语言的稚嫩创造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细心发现充满儿童天性的创造性语言,强化鼓励,合理引导,让儿童语言的创造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展示成功,升华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情感力量。为学生营造出充分展示成功的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有效能的情感,使学生学习作文的情感得以升华为积极的情感意志品质。
展示成功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营造氛围。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校园佳作展示栏、学校广播站为学生提供佳作展示天地;在家庭中,可让学生将佳作读给自己的父母听,获得成功的赞许;在社会上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积极观察写作,踊跃投稿,增加展示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现在我已近小学毕业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使我离小学越来越远就这样,迎接我的是初中。初中对于我来说是个未知数X,经常听老师们说初中的负担会很艰难,听父母说初中你要好好哦学习,听同学说唉,都不知道初中要怎么办。我心想:初中真的有那么辛苦吗?也许。只有时光老人才能给我答案吧!帮我解开这个未知数X,
转眼间,一个暑假快过去了,8月26号就要考试了,也就是明天,我心里很紧张,在这个暑假我每天只看30分钟的书,但是都是初一的,我的脑子全都投进了新的课程,下午每天都玩好几个小时的电脑游戏,也不知道考试时会是什么情景,然而我心里也好像不在乎,去又很紧张,心理和纠结。以前升六年级都不会,也许这是一种压力吧!只能临时抱抱佛脚啊!
一般年级越来越高学习就会越来越差,也许我就是这样的人吧,我心里一直想着要好好读书,全家人的期望全在我身上,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都玩电脑,没心情看会书我真的好害怕初中的我会与小学的我与众不同……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是我第一次发表到网上的文章,我只是把心声全倾吐出来!发泄在写作文上!所以我并不期望会成功‘!因为我自己写好了之后觉得很乱。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平定乡平定中心小学六年级:吴黎纹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交流感情,抒发感想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余秋雨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的确,作文本应该是孩子们表达心声,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毋庸讳言如今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堪忧。一切成功总是与情趣相联系的,作文教学也必须情趣化,让作文与情趣联姻。实践证明只有把作文变成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平台,学生才会爱上作文,才能写出充实、生动、充满自我风采的好文章。
一、让题目“风趣”起来
要学生喜欢作文,命题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作文命题应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要求,符合学生的情感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那些新颖且有鲜明色彩的命题,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实践证明,好的命题能让学生写出具有时代性、生命力的习作。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课堂学习,课外生活,同学间的趣事,队活动时的笑声,爱管闲事的妈妈,充满神秘的小实验,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公园里的见闻,飘扬的风筝,喧闹的菜场……这些生活片段都真实存在,经过情感体验而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房之中。风趣化的命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例如,人际关系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话题,这类命题是儿童在自己的交际领域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能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明辨是非的勇气和品格。如《让我告诉你》、《请你不要再 》等。设置想像类命题,可以激发学生想像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如《我要飞》《森林的哭诉》等。
二、让标准“宽松”起来
小学生作文要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不搞统一的、静态的作文标准,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先求爱说爱写,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自己熟悉的、感知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那怕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就有写作的自由。小学生作文我们大力提倡“童言无忌”,大力提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哪怕在老师的眼睛里这些东西可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都应该鼓励和珍视。
三、让构思“轻松”起来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童话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平时要留意积累一些趣闻、趣话,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教师还可以结合有关课文指导写作。例如,通过讲王安石“绿”字的故事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利用贾岛“推敲”的故事引导学生炼句。这些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写作文。
四、让时间“灵活”起来
叶圣陶曾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随时写。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被教师定格在作文课上。我们一定要打破这种局面,把定时作文变为随机作文。随机作文有两种形式:一是随文作文。这种作文可结合课文学习,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例如,教学完《鞋匠的儿子》,可以让学生以嘲笑林肯的参议员的身份给林肯写一封信。二是随机作文。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偶发事件,其中很多偶发事件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写作热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它,趁“兴”命题,趁“兴”指导,让学生趁“兴”而作。这种作文,题材生动形象,学生写起来自然而轻松,易于达到写作目的。即便是定时作文也可以把题目提早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题目在生活实践中有目的地观察、体验,努力捕捉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让学生写《第一次 》,为了让学生能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文章,为了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可以事先把这个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去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学生的经历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而且每个人的体会和感觉不尽相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闸门自然会打开,文思会如泉涌出,写出来的文章有较强的个性特点。
五、让空间“开放”起来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面对诸多学生提笔无言的习作状况,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即应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生命的需求。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以生活为本源,与生活交流,与生命对话,成为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作文即生活,写出生活的真,写出生活的情,想象无限,放飞心灵。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讨,我发现要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生活为写作对象
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与思想的升华是扎根在生活土壤里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总是提倡学生真实地刻画生活本来的面貌,写出生活的真。只有学生在习作中关注现实了,热爱生活了,表达真情实感了,才算是达到了“生活通过作文”的目的,写作也自然成为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服务生活的过程。
(一)体验生活
从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入手,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找寻生活的本真,使学生的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以此达到“真实地写,写真实生活”的目的,最终使作者的思想态度与自然、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谐统一。
缺乏了生活体验,作文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虽然学生天天有生活经历,可就是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这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体验的品味,缺乏对生活现实的观察,缺乏观察生活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观察生活的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多一份思考。如《找春天》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通过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欣赏春天的景色,并结合先前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激发生活体验。
(二)交流生活
在体验生活基础上,我们的老师在作文课上总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抓住典型生活、有特点的生活进行课堂中的交流,让大家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看穿生活中的假、恶、丑,在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在思考中提升生活的品质,构建可能生活。
(三)记录生活
在记录生活时,关键是看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真实地刻画,使笔下的人、物、情符合客观存在,不走样,不走神,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实现课堂作文与真实生活的链接,使学生感悟到: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作文的组成部分。而作文又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一种需要,生活通过作文来提升品质。
我们老师的指导是学生整体运作中的体验生活、提炼生活的指导,而不是纯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实现孩子们生活感受的自然悟得,灵性的自然生长。
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不一样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真,实话实说,哪怕是自己不能确定对错的事情,先写下来再说,可以反思,可以重新去认识。
二、通过习作倾吐心声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逐步成熟,这直接导致在某个阶段情绪不稳定,又由于缺乏调节情绪的能力,因此常常在生活中给自己制造烦恼。按照“生活通过作文,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这一理念,我总是在一些习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心中的郁结,并引导他们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一)启动真情,确定话题
一般来说,作文里要倾吐的话,是藏在内心深处,不敢说或者是不好意思说的话,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说出心里话的好处。每次习作,教师都要启发学生确定具体话题。
(二)理清思路,大胆直白
当学生各自明确了具体的话题以后,还要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清各自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心里话要写出来,写得明白、透彻、有条理,能反映真实的思考,就需要在大脑里先作一番揣摩梳理。从什么说起,自己最大的心病是什么?一旦决定,就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一气呵成。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悟
当学生的心灵独白全部倾诉在笔端,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思想有不正确不健康之处时,绝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引导,让学生感觉不到有教育的痕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自动调节情绪,自动纠正心理偏差,从而更好地生活,更健康地生活。
三、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情境生活作文就是教师根据习作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生活”,然后写出独特生活体验的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形象性、简约性、亲历性的特点,能触发学生感受,找到表达兴奋点,从而主动构思、情致盎然地作文。
(一)组织活动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给学生创设感知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找到写作的灵感,所以,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再现真实的情境很重要。让学生消除作文与生活的界限,作文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我们在作文课中总是通过模拟生活,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