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我国已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信息技术部分给出的内容标准,以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山东省是课改实验的省市之一。东营市采用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并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课程性质表现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改方案,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标准进行教学。

我总结自己的教学实际,对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下面结合我校现实情况,我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1 我校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新课程标准中把信息技术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既坚持灵活性,又注重时效性。有一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要求学生必须修完4个学分。选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起点比较高,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部分学生在初中未接触过计算机,且一些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得不是很到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这给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一定困难。这是大部分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该教材在“活动”和“综合活动”的内容安排上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常用技术比较熟练后才能完成,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有困难。

(2)课改培训力度不够,教师观念暂时无法适应课改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但在观念上并没有转变过来,讲课仍然是旧方法、旧观念,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上,因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提高缓慢,加之部分教师不够重视,使其整体水平也只是停留在任课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好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没有多大帮助。严格上说也就是应用的平移,没有新东西。

(4)学校整体的氛围不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会玩电脑,会上网。学生懂了这些后,就想玩游戏、聊天,不想学文化课了甚至逃学到网吧去玩。据此,有部分教师以偏概全,对信息技术课并不重视。这就造成了整体氛围的偏差。学校领导不重视,其他教师更不理解,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设备跟不上,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似有似无的状况。2007年到2013年有基本能力考试的时候,这种情况还好一些,但随着山东在2014年高考当中又取消了基本能力考试,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5)信息技术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该如何评价;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如何,该如何评价。目前这两个问题,在各个高中没有系统的评价方法,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

2 对策及建议

(1)合理选定教材。教材是基础,教材的选用应该根据本地实际,当然不可能满足每个学校的要求,但起码要与这个市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相适应,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应该与信息技术教师深入交流,更多地采纳教师意见,合理选购教材。

(2)更新观念,转变方法,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领导观念要转变,教师观念要更新。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应借助教育部在全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这一东风,把信息技术教学推到新的层次。

3 重视掌握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活动完成的前提。实施新课标后,要求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要充分理解“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这两种方法适合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应用上。建议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法来传授知识。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问题解决”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4 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例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当快,大部分人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在部分老教师心中,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一时难以改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校决策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能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缺乏信心。

5 更新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素养

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6 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后,容易走上邪路,这也确实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此,我们也确实应该给予重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来减少不良影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并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7 建立合理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充分听取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意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抓好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高中信息教育的现状,尤其实行新课改后,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想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入手,在教学结构的调整、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变革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理想的切入点。

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能促进本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加工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笔者在《文本信息加工》一节内容的授课时,在上好第一课时介绍文字处理技术,体验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第二课的内容是字处理软件,教师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教材――《中华旅游》来整合教学,这篇文字描写了万里长江,汇千流百川于一身,自西向东经四川盆地东去,过巫山山脉万山丛岭之中浩荡而下,形成雄壮险峻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等长江三峡的百里画卷,文字精辟,语句优美。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出示这段文档,指导学生对文档进行全选、部分选、字体变换、字号选用、段落设置、格式规范等的训练,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字体颜色、下划线、着重号等对文档中自己喜欢的景物和语句进行修饰,使文档更加漂亮,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作用的兴趣。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对比相同内容的文档,经加工过和未未加工过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了解进行文字处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第三课的内容是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在"中华旅游"文档中进行插入美术字体、插入精美的三峡风光图片、选择"版式"("四周型"、"紧密型")等,看看效果,区分这两种有什么不同。通过巡逻观察指导,关注学生实践情况,选取典型个案,落实"演示人员"让学生演示作品和学生互相评价。教师通过地理教材内容和网络内容让学生自行练习来引入信息结构化的表达,通过适当的字处理软件和学生一起完成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适当的字处理软件的实践中掌握结构化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发挥本学科的核心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承担着教学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负有更高的使命,在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他们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便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善于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作用。本人在备课时,除了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和地理老师等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学习,沟通教学意见,研究教学设想和方案,得到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既履行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又善于与其他教师合作,发扬了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效发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作用。通过信息教师的带头整合,除了地理学科,其他学科的内容也应该这样尝试,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意义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历史已经过去,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个良好的条件,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笔者将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表现,通过多种媒体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从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等历史材料,以多媒体课件等音像教材的形式制作历史课件,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录像片、照片等多种形式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向学生展示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然后将这些音像课件再与历史教师研究修改,使之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资源和历史教师的好帮手。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增强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增强和提高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本人通过选择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以后在地理学习中充分运用所学技能。同时,使中华民族地理环境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选择地理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在学习信息基本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样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形、数字、文字等形成直观可视的画面, 文中所状之物可真实看到,所写之景可切身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科学地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领会学科知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让课文中的语言情感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快乐享受,理解课文内容。

结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改变,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促成教学资源的更新,促使教学研究热情的激发,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科教师间的合作机制得到加强,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2.隋夕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4-26)

3.廖媛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30)

第3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一、了解学生,知己知彼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和谐有序、气氛融洽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所以,这里的了解,不仅仅是教师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学生之间也要互相了解。首先,要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的心中,就是“上网课”,对信息技术课没有准确认识。这就需要我们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的地位、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各方面精心介绍、引导,改变以前的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其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论坛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论坛中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板块,也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之间的分组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板块中发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互相之间共同学习提高。

二、精心策划,重视导入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开始,是一节“高效课堂”良好的开端和基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首先,设置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水平,贴近社会、学生生活,有层次、循序渐进。其次,情景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作品或者小游戏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三、探究合作,共同提高

有的时候,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也会在课堂上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例如,在学习信息的特征的时候,首先让大家观看电影《花木兰》中带“烽火”的片段,引出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而对于传递共享性,参照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快乐主妇》栏目中的一个比赛环节“一个比画一个猜”,让学生们做游戏。这不但使他们对载体依附性有更深的认识,还知道了信息的传递共享性。通过这些做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而且印象也比较深刻。

四、走出课堂,也有收获

第4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一、正视学生基础水平,因材施教

高中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和不同学校,正是这些因素决定着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如有的学生来自城里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得比较扎实,加上家里有电脑,接触电脑的机会多,升入高中时水平明显比其他同学高;有的同学参加过社会上的培训,甚至在一些比赛中获过奖,他们某方面的水平有可能超过老师;而有的学生由于来自农村学校或家庭经济比较不好,受学习条件限制,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就很一般,有的甚至只会打打字。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既让水平高的学生有拓展空间,又让水平低的学生有所进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摸底大调查,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在学习EXCEL章节时,这个课题初中教材就有,但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内容比初中复杂,如果还停留在初中的教学水平上,学生的兴趣就会失去,对教师也会有别样的看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如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一个小商店设计一份成本输出和输入数据,将一些热销产品进行统计,利用EXCEL制作函数图像(描点法)等,为商店提供技术上的一个参考,这些作业对学生来说就是挑战,他们的学习热情自然就上来;而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布置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从基本的东西做起,学会基本功能的使用。

二、渗透自主探究策略,授之以渔

高中信息技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不是熟练某一个技术就行,而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些技术有的课本上没有,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传授自主探究的方法。互联网资源丰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尝试自主探究。

如在学习资源下载时,现在互联网上有多种不同的下载工具可以使用,我以迅雷为例,进行示范教学,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太熟悉了,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下载的东西基本上是网站直接出现下载地址,这样不管用什么工具其实都简单,如360浏览器提供的下载器、百度浏览器提供的下载器等。但是,如果不能直接在网页上看到的下载地址,还能这么轻松的下载吗?如一些网页的精彩动画,当鼠标点在上面时,不会出现目标另存为,这时候如何下载?学习策略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网上找答案,正是我的这一句话,有兴趣的同学还真从网上找到一些方法,他们有的通过查找源文件,找到动画地址,然后将地址放入下载器的地址栏,就能快速地将动画下载,这个原理其实也就是大部分下载器共同的原理。信息技术教学,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实现技术上的进步。

三、构建多元学习模式,打造大课堂

信息技术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本质区别。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刚好可以充分实现这个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师主导的成分相对比较多,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带来可能。同时,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不断有新硬件和软件出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得最大的学习空间,让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学科最大化开展?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才能站在更高层面上指导学生,同时要有虚心学习的心态。进入高中后,好多学生在某方面水平有可能比老师还强,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就是要教师将学习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借助互联网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渠道。

第5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改革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及教学现状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在理论知识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是按照信息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建立知识体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对方法策略的运用比较注重。再有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大多都比较抽象,其中有TCP/IP协议基础知识,以及OSI参考模型等,这些理论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1]。还有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都不同,这些方面也对这一课程教学增添了很多困难。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有待优化。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地位得到了明确化,从总体的形势来看,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经逐渐的向着规范化教学方向发展,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要有着进一步的认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特征比较显著,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的方法运用上能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呈现。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分类比较多,较为常见的有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问题学习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等,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效果[2]。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及策略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能严格的按照相应原则,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良好呈现。首先要能将课程标准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规范化的质量保证,对课程的性质目标等都有着科学的规范,并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遵循课程标准展开信息技术教学,能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再有,要能将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重视。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展开,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突出,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才有着积极作用。另外,要能将教材为依据的原则加以遵循,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材分不开,要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让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内容[3]。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能和实际相结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也要紧密联系实际,将讲练结合的方法加以应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简明快捷以及操作性强的特征上比较鲜明,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经过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有着比较可靠的教学过程作为支撑,所以将这一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有着比较好的效果。这一方法的运用对技能操作学习好训练等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可以将这一教学方法作为单独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和其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还可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基础,对学生做中学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在讲授到主页的制作课程当中,可先帮助学生在电脑上规划好站点空间,然后向学生展示另外学生制作的主页,让学生对这一制作课程有兴趣。再去介绍主页制作的方法,可以申请免费而对主页空间,将其上传到网上[4]。通过这样的形式就能逐渐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对案例的应用以及故事的应用进行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沉浸在情境当中,学习中也能获得快乐和自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能从多方面考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此次主要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以及教学现状入手,然后对教学中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进行了相应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努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 

第6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必要性,并对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

信息技术作为初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但纵观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现,很多教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仍然把这门课看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强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根本就没有考虑这门课程特有的前沿性和发展性,导致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较低。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把高效课堂的理念融入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对于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1]。

1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已经步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社会未来主体的初中学生则更有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以适应社会的智能化发展,也更有必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以提升知识和培养操作能力。它虽然在初中不是一门主课,但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对培养、锻炼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的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技术学科,教师只有在教学的高效率和高效果上下功夫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程更具备发展性和前沿性[2]。所以,只有提升信息课堂的高效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2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源于他们对于计算机娱乐项目的喜爱和对高科技的崇拜,但是枯燥的学习内容,难度大,还需要重复性的练习,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强学生的理解。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从根本的地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定教学方案。 初中的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并不陌生,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不仅只有游戏还可从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另一方面笔者利用自己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的优势,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以此为目标,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2.2注重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同一个初中班级里的学生,他们来自的是不同的小学,经历的是不同的成长过程,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对计算机的认识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展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最高的效率。实际上,我们在以往的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些,而一味地追求有教无类,希望通过后天的管理,让学生们达到同样的进步。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注定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开课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具体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等方式,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然后开展分层分类教学。要打乱原有自然班的建制,将情况相似的学生分成一个班级。这样一来,教师授课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由于水平和情况相似,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会更加顺畅。对于不适合分班教学的,教师在同一个班级中可以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的教学目标,让处于不同水平档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学模式,都会在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逐渐的取得成功,并逐步的树立自信。

2.3 强化课堂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课程,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一定要在机房中上课的原因。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学习好坏的最佳途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才能检验对于知识点是否真正的掌握。在笔者的课堂中一般每节课 45 分钟至多只讲 15分钟至 20 分钟,其余的时间大都是留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实践的。例如:笔者在授课时遇到一些相对简单或是掌握程度较好的知识点往往采取集体观摩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学习。如 word 中如何运用“查找”功能,笔者会选一位操作较好的学生利用广播软件当众演示,相信大部分人都已掌握,少部分没有掌握的也可以通过这次演示来学习。但是接着笔者会顺势引出来讲解“替换”,这个功能一般学生用的不多,掌握情况也一般。通过讲解学生会了解实际上“查找”和“替换”很类似但功能大不一样,操作也不难掌握。课堂上笔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合理地节约一定的讲课时间,以更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欲望,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如:学案导学、角色转换、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等等。拿任务驱动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习任务,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让每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各学习小组上台讲解和演示。学生讲解通过任务驱动学习到的认识点,还可以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问台上的“小老师”。经过这样的学习,激发了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兴趣,自然促进了相互之间配合与默契,也提高了知识搜集和整理能力。结果是不仅能使课堂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3 结论

高效课堂既是一种理念的课堂,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想要得到高效的课堂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性地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更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地使信息技术课堂达到高效果和高效率。众所周知,构建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人之能,还需要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和相关的教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在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已经开始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以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教学改革缺少理论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基于此,笔者提出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期能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这已成为阻碍高中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这时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以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的教学为例。集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教学概念,学生不但要掌握集合的概念,还要掌握集合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圆圈,分别以A、B两个集合命名,并在一旁标注A集合中包含1、2、3、4四个数字,B集合中包含5、6、7、8四个数字。这时,笔者展示的两个圆圈是分开的,代表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之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把两个圆圈“拉”到一起,使圆圈的部分重叠。这时,笔者问学生:“重叠部分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代表了交集。”这时,笔者要求学生替换B集合中的某些元素,让A、B两个集合拥有交集。

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下,教师通过形象的图形和直观的操作展现了集合的概念与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具体的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运用信息技术支撑生活化教学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几何体,掌握直观图和三视图。如果仅依靠教材中的图画,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本无法掌握三视图。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教学楼的直观图,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其次,教师给学生展示教学楼不同角度的图片,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立体几何的知识与学生常见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意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第8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个性化

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养之一,是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容量、吸收能力。高中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自学和自制能力大大提高。所以,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而延伸性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重点。另外,信息技术是个大学科,旗下有许多分支,如果能对分支细细研究,并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将兴趣与运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支,研究性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就落到了实处。

二、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程序员,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其中,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掌握各种不同信息系统和性能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介绍和列举,当然基础性的办公软件除外,而应该以当前社会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一款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其他软件的特点。信息技术课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介”。无论是进行语言编辑教学还是进行应用软件教学,无论是人机脱离还是人机一体,只要通过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效果很好的目的,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三、设置个性化作业

对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是成正比的。学生在不断地上机练习和实践体验中逐渐掌握了技能,并有信心和兴趣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学生的练习项目应该是与实际相结合的。如,在Excel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命题熟练它的功能,尤其是体会数据的排序与筛选、分类汇总与合并计算、公式与函数的应用、图形的绘制、图表的创建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明白为什么大家不用Word中的表格而是直接开发出了Excel表格软件。

第9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很多教法、学法没有一定的模式,因而更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一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仅需要完成教师给予的学习任务,更应掌握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需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急需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在计算机基础操作,常用软件使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不参加中考,考试压力相对较小,许多学校都不重视,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真正上出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却不那么容易.

二、兴趣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一致公认的规律,我觉得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学生上好信息课,首先自己要重视这门课。我们不但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苦功夫,还要使教学内容新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就有兴趣上课了。

创设情境时,即不能游离于所要学的知识,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如果情境的创设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的表现形式

什么是高效课堂?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优化的教学设计,灵活、自然、巧妙地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四、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促进课堂高效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一些教师全盘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