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油气储运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94-03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输送及管理的一门综合学科。它连接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加工、分配、输送等环节,主要包括油气集输、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油气储存与装卸及天然气的城市输配管网等。中国的油气储运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很多石油天然气的项目是与其他国家合作,在国外有许多的油库和管道都是由中国设计和施工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对外管道、油罐和油库进行设计和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其外语水平在油气储运专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学好专业外语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外语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已学过的各类油气储运工程知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注重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外语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语言基础、语言技术和语言的熟练程度,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但是,当今的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外语课程并不十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进行以下的探讨和研究。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
很多学校开设专业外语基本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学时一般为32学时,导致授课时间过少,教学质量也是差强人意。由于专业外语课时较少,所以考核方式大多采用在课堂内开卷考核这种单一的形式,这样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基础外语,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学校的专业外语一般设置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在大二下学期很多学生已经通过了四级或者六级,在上了大三之后,由于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授课方式
专业外语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很多是教师翻译课文,学生记下不认识的单词;或者是教师让学生朗读外文并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再进行纠正,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讲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但是授课实质上主要还是对原文进行翻译,并没有檠生传授专业外语的专业性和实践应用性。还有就是国内的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图片、视频或者其他素材并不多。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择
近年来,油气储运工程的专业外语教材开始不断增多,而且很多学校也都能及时更换教材,但是,但大部分教材的形式都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相近,而且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数据、方法和实例都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情况,因此,这种教材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资力量
由于各高等院校对专业外语课程的认识一直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专业的专业外语都是由经验不多的新教师来授课的。由于教师在专业外语教学时间短,连续性差,对专业外语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创新力度没有太大的突破。再来,由于教师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国外相关专业,与本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外籍人士接触也不多,因此经验和外语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基础外语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专业领域,造成学生一直缺少应用的机会,导致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学习外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通过了四六级就忽略了对外语的学习,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1]利用现有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即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和文化接受程度高;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改革,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依据上述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一)教学内容
1.选择合适的教材
首先应选择适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的教材。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因此在选择时应偏重那些与时代接轨的教材,并且应与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相适合的专业外语教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英语资料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管道、油库及相关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因此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前提条件下,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储运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等具体的专业外语资料;同时结合专业图片,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联系起来;并且鼓励学生多读相关外语资料,可以将感兴趣的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使他们真正克服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3.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
专业外语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一般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相对于公共外语课程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性,并且大部分学生因为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对外语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所以专业外语的课程设置应与大学外语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并且应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使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有一个连贯性。因此专业外语最好开设在大二下学期,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外语四六级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除此之外,专业外语也应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开设,这样可以保持学生一直受到英语的熏陶。由于受到时间,学分等一些因素的限制,可以适当减少每一学期专业外语的学时,比如8-16学时。虽然学时减少了,但是对英语的学习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
(二)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外语的实际应用。所以,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专业外语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使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对于一些相关的较难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以外语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预先进行提出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相关的电子资料来准备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以做报告的形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提问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达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对专业外语的学习产生兴趣。[3]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油气储运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对油气的性质,储存设备的结构、输送方式和工艺以及施工过程的描述,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教科书的授课模式 ,学生往往容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为了使提高油气储运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效果,在内容讲授时,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基础,主要讲解一些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等,再结合管道、储罐及相关设施的示意图、模型及施工视频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既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又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促进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是一些图像和视频资料,而不是简单的阅读、讲授与灌输,所以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克服传统板书的局限性,又可通过播放一些重要的和相关的专业视频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3.加强专业外语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油气储运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管道、油库、站场及储罐的设计、管理 、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是一门对工程实际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加入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例如外文的图纸或国外的工程实例,这样学习专业外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专业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外文的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并且可以用流利外语进行口语交流。因此专业外语的考核应该体现出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内容,包括专业科技论文方面的英译汉、汉译英以及平时在课堂回答问题情况。通过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外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素质
1.专业外语中的不同内容应由不同教师讲授
油气储运专业外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输送各种介质的管道、储罐、施工方法、各种介质的性质。由一位教师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难免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由多人共同承担专业外语的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将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外语中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会使学生对专业内容和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专业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
为了使专业外语教师具有更高的外语水平,应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可以在国内进修,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短期的出国进修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专业外语的授课教师进行讲课比赛或课件比赛,这样可以给老师起到很好的示范和督促作用。还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外语教师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探讨专业外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
三、结语
专业外语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外语的应用能力,对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专业外语的教学中应改进在教材、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加强师资力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以便进一步提高油气储运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游S.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关键词:翻转课堂;专业英语;成效;问卷调查
油气储运工程是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工程学科,其专业知识包含油气集输、油气长输、油库设计与管理等。而专业英语作为衔接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重要纽带,对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课文阅读的方式,逐步教授学生专业单词以及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是目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较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相较于通识英语,专业英语教材中的课文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发生教师与学生间对于学习难点的理解偏差,降低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集中答疑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育方法,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内化学习能力,成为解决师生教学重点偏差的手段,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教育中进行了改革试点。为了明确翻转课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在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一、翻转课堂教学成效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依托网络调研平台,从油气储运工程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共51名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填写。51名受调查学生中男生15人,女生36人,分别占比29.4%与70.6%。由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情况与学生的基本英语水平相关,因此在调研之前也对学生的四级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在调查对象中,通过四级的人数为38人,占总人数的74.5%。在后续的调查结果分析中,需要考虑学生之间英语基础的差异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调查问题设置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23个问题,见表1。设置内容除基本情况调查外,首先设置5个问题摸清调查对象在常规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其次围绕翻转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了两个部分共9个问题,分阶段地了解调查对象对于该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最后是总体情况调查,设置了7个问题,主要用于掌握调查对象对于翻转课堂的评价、认可度以及对教学方式推广的支持度。
二、翻转课堂教学成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习能力对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影响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对常规课堂学习情况的调研,掌握了被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在常规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偶尔注意力不集中或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学生占比47.06%,另有近50%的学生会发生更加频繁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存在听不懂的现象,具体人数与分布见表2。而对于翻转课堂上自己的具体表现,认为自己完成“很好”和“较好”的同学占比约为47%,认为完成“一般”的学生占比约为51%,认为自己完成“较差”的学生仅为1.96%,见表3。一方面,可以认为,在常规教学中从没有发生过注意力不集中或听不懂讲解情况的同学,是英语基础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其翻转课堂的表现应当为“很好”。调查结果显示,翻转课堂中表现“很好”的同学的占比达到了9.80%,几乎是自认英语基础学习能力较好学生的3倍(3.92%)。可见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常规教学中经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听不懂讲解情况的同学,是英语基础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其翻转课堂的表现预期在“较差”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在翻转课堂中表现“较差”的同学仅为1.96%,远低于常规学习中经常不能跟上进度同学的比例(13.73%)。可见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优生和差生中均要优于常规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英语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会改变翻转课堂教学的成效体现。
(二)课前学习环节对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影响
专业英语课程的课前学习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补充了中文教材、学术论文和网络视频资源。对于学生完成课前学习的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4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超过六成(66.67%)的学生认为课前学习的内容量适中,在余下的学生中,认为课前学习内容掌握较差的学生仅有1位,占比为1.96%,其余学生认为自己的课前学习效果较好或很好,自评价为“一般”“较好”“很好”的学生总人数占比超过了98%。这一比例与表3中认为自己在翻转课堂上表现很好、较好及一般的学生总数是一致的。表明专业英语课前学习环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关联性,课前学习环节做得较好的学生,预期在翻转课堂中应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此外,将课前学习评价与翻转课堂表现评价进行详细对比可进一步发现,对自己在翻转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为“很好”的学生比对课前学习内容掌握自评为“很好”的学生多2名;而评价等级为“较好”的学生在翻转课堂自评中又比课前学习内容掌握情况多3名,见表5。表明通过翻转课堂的课上活动,有5名(占比9.80%)学生提升了自己对于学习状况的评价等级,说明通过良好的翻转课堂课上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对翻转课堂的评价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总体情况调查”环节,要求学生对于翻转课堂做出总体评价。首先,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90.2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翻译能力,另有86.2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于油气储运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其他三个潜在的能力提升范畴“阅读能力”“专业英语写作”“口语交流能力”的被选择率仅分别为52.94%、43.14%和35.29%,见表6。这些薄弱环节为未来专业英语翻转课堂的课上活动设计,提供了改进方向。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超过一半的同学(50.98%)更加喜欢翻转课堂,仅有2人(3.92%)明确表示更加喜欢常规教学,另有45.10%的同学表示自己难以做出偏好选择,见表7。可见,翻转课堂相比于常规教学而言,其吸引力优势是显著的。但是,在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一半无法在翻转课堂和常规课堂之间做出明确选择,说明需要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专业英语翻转课堂设计,来提高学生们对于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翻转课堂改进建议
(一)在课堂环节中增加教辅材料和趣味阅读
针对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对“阅读能力”提升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阅读材料和提高阅读量来解决。目前,超过六成(66.67%)的学生认为课前学习的内容量适中。因此,增加的阅读量和阅读材料不应纳入课前学习环节,而需设置在课堂环节中。阅读的内容应当与课文内容相关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篇幅应保证班级同学能够在10min之内完成阅读并消化篇幅内容。对于阅读效果的考察可以是多方面的,一类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课上布置5~10道阅读理解题;另一类则是结合口语交流能力培养来设置,这类具体内容参见第三点改进建议。
(二)增加专业英语写作练习
针对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对“专业英语写作”提升不足的问题,分别在课前学习环节和课堂环节增加专业英语写作的相关内容。可适当将部分课前学习中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替换为专业英语写作内容,此外在课堂环节再辅助部分写作内容,两者可以联动。例如在课前环节设置的专业英语写作内容,可以在课上进一步延伸,将文字转换为思维导图、流程框图等,更加多样灵活地掌握专业英语的写作方式、类型和内容。
(三)在课堂环节增加英语口语交流内容
针对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对“口语交流能力”提升不足的问题,在课堂环节中增加英语口语交流内容。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建议与课堂环节中增加的趣味阅读联动。具体做法是,将班级中的同学分为2组以上,安排不同的教辅阅读材料。之后留出5~10min的准备时间,让不同组的同学之间用英语相互交流,向对方说明阅读材料内容大意。
(四)提升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认可度
针对翻转课堂认可度仅为50.98%的问题,从增加学生获得感入手来提升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接受比例。首先是保证以上三点改进内容的落实,补齐翻转课堂的能力培养效果。其次可以适当增加课堂环节在课上演讲、口语交流的点评和评优,以及课上小测试的评优环节,量化体现学生的所学所得,突出明确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认可度。
四、结束语
为明确翻转课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从油气储运工程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共51名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发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优生和差生中均要优于常规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也普遍较为满意。但是,学生对于翻转课堂在“阅读能力”“专业英语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三方面在能力提升上的作用的认可度不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无法在常规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中选出更喜欢的教学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四点翻转课堂的改进建议,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提高其对于翻转课堂的认可度。研究成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金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9):157-158.
[2]李洁,王黎,孙鹤旭.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89-90.
[3]陈海林.翻转课堂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J].知识经济,2020(18):165-166.
[4]彭星煜,梁光川,胡亚梅,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思考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220-221.
[5]吴瑕,贾文龙.翻转课堂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29):219-220,226.
(一)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调查分析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比起国外著名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就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站科研与生活、毕业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已经毕业和在站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普遍反映,与同一工作站其他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生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站时间为1年半至2年,其他高校学生大多为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已经开展了10周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所安排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快,他们在进站工作中和工作站的员工接触非常融洽,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增长了社会见识,增强了沟通能力,而且企业工作站导师与校方导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工作站的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经常到油气田现场工作,对现场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学生也反映,尽管已有10周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进入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长,而工作站还很少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度进行考核和监督,致使课题的进展缓慢,最终影响论文的完成进度。工作站地点离学校较远,学生很少能回到学校和导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致使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不了解,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导致学生不能对课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现场工作条件测试手段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检测技术,导致学生的学术深度不够。学生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包括:(1)研究生应带着项目进工作站,且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该进行一些有关项目的培训工作;(2)要求进站研究生定期回学校汇报工作情况;(3)加强和工作站的沟通,由工作站抽查学生的出勤情况;(4)根据情况,实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与不同的企业工作站实行双向选择;(5)在派遣学生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考察工作站的食宿医疗状况。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没有科研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学校导师不知道每个研究生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课题进展情况、现场导师的指导情况等;(3)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并能够利用这些手段分析研究材料的性能、结构,但由于现场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现场的学生只是从事比较简单的金相分析、硬度分析、尺寸测量等没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4)学生到现场后,认为自己不属于单位的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去单位,甚至长期不到试验现场,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研究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而现场导师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状况反馈到学校,导致学校、企业工作站和研究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由此可见,真正培养出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仅靠企业工作站明显不能满足要求。
(二)授课与学术交流的现状
专业型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应用能力。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仍然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教师布置要讨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某一专题的内容,然后由该生讲授。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和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较低。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研究生本是学科前沿的代表,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尤其是到工作站后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更少,大多以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居多,不少学生没有安排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级别分布明显,牵头主持过课题的学生数量不多。可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之所在。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学术交流、工程实践训练、企业站实习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毕业论文现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专业学位论文不像学术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并不是不要求了解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只是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可。而已经毕业的2009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远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其存在一定缺陷。譬如,一名学生开展二氧化碳驱输送系统腐蚀控制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几大油田均进行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后发现,二氧化碳驱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问题,导致某些工艺设施使用寿命仅为1~2年,为此必须开展缓蚀剂、防腐涂料等技术攻关以解决二氧化碳驱油注采输系统中金属设施的腐蚀问题。该生研究了二氧化碳驱采出水的腐蚀规律,针对二氧化碳驱的腐蚀条件,选择了多种材料进行筛选试验,确定了两种可行的金属材料,并筛选了缓蚀剂和防腐涂层。文中采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压腐蚀挂片试验、高压腐蚀试验、腐蚀速率的测定、缓蚀剂合成及筛选试验、涂层优选试验。在论文中,只是开展了腐蚀试验,测定了腐蚀速率,没有提出较为创新性的试验。大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论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创新能力不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企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的工作、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是比较普通的仪器设备,这表明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授课方式
要求在完善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讨论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在讲授基础知识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表各自见解,同时将点滴的灵感融入集体配合协作之中。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去组织内容,提供若干参考教材、课程相关论文以及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力或者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扩大学生阅读面,跟踪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热门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讲授学科前沿领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所对应的措施,使研究生少走些弯路,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引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招生与录取对策
我们对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挥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踊跃报考专业硕士的氛围。同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荐免试的人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优先录取,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若不能被录取,没有机会转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为专业型研究生的,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更高的待遇,奖学金的评选也采取倾斜政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享受的待遇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要到工作站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导师也希望招学术型研究生而不希望招专业型研究生,为此,应制定政策要求带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每年缴纳不同数额的配套经费,带的人数越多缴纳的数额越高,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并且给予一定补助。
(三)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以材料科学、机械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高原、沙漠、山地和海域等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扩展,恶劣地质条件对油气装备用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解决复杂油气田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难题,因此提出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材料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提出、分析并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定了几个培养方向。(1)腐蚀与防护工程:开展油气装备金属材料的H2S/CO2腐蚀机制与寿命预测研究,研究钢和耐蚀合金在高温高压H2S/CO2条件下的腐蚀失效机理及防护措施,解决油气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2)高分子材料工程: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修饰新方法新技术,以高分子材料在高温高压高H2S/CO2介质中的老化机理为指导,开展高强、耐磨、耐腐蚀橡胶、涂层及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应用。(3)石油工程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开发石油新型装备材料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满足日益苛刻的油气田环境对材料的要求。(4)先进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多功能化与智能化为目标,研发先进的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满足现代高技术发展对先进功能材料的需求。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及进行资料和文献调查研究。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4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15篇,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类型。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或来源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对于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项目论文,要求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对于工程管理的论文,要求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开展中期考核,包括考核学生的选题与工程实际、工程技术和产业背景的关联度,对工程实际产生作用或价值,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实际、工程技术面临的难题,是否对产业有重要技术创新。考核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与开题报告时相比,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否在中期考核前取得相应科研成果;考核学生是否完成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考核学生参加课题组内报告和参加国内外教授的学术报告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能按期完成课题研究,是否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等相关工作。
(四)工程实践课程的制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研究生工程实践课程,安排在入学一年课程学习之后。以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为例,我们开展10周的涉及腐蚀与防护相关的专业实习,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石油装备材料与腐蚀防护技术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材料与腐蚀工况、防腐措施的调研实习,辅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授等实践环节,熟悉油气田生产开发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流程,了解我国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使用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应用现状,增强学生对油田现场所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场腐蚀与防腐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井下管柱系统、井口装置与阀门、集输站场等关键部件的材质、腐蚀工况条件及腐蚀失效现象;(2)了解油田现场主要采取的控制或预防腐蚀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3)了解油田现场采取的腐蚀速度监测检测技术、腐蚀评定方法和标准;(4)总结油田现场腐蚀失效规律,分析油田现场发生腐蚀失效的可能原因和腐蚀机理,评价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五)试验平台建设
重点是筹措经费建立研究生专用实验平台,大力开展实验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环境、硬件设置、软件安装方面,按照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规划。如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的实验室,设有制样室、常温常压室、高温高压室、电化学室、环境力学室等。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买入了多台电化学测量仪器、高温高压釜、慢拉伸试验机、拉扭疲劳试验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在腐蚀与防护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需求,所提供的优质科研条件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和全面,极大地提升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企业工作站与学校优势资源共享,合作申报科研课题
重点是拓宽企业工作站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大幅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打通学校和企业工作站的沟通渠道,让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参与大学课程体系建设。为此,学校组织导师深入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实践课题,根据企业工作站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创新性。与此同时,我们聘请了大量企业工作站的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性课题中的设计、研究和问题等,依托各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或以实践基地为主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技术难题入手,其中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与部分企业工作站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我们与一家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开展采输系统二氧化碳腐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入该企业工作站的学生主要围绕该计划开展如下工作。(1)开展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高含二氧化碳采出液性质,找出影响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因素。(2)产出井及集输系统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以及耐蚀材料的优选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体系的特点,研究玻璃钢环氧树脂内衬层、煤焦油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纳米陶瓷涂层、超高分子量PE内衬复合管、玻璃钢管、合金管等在该腐蚀体系中的耐蚀性能并优化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3)产出井及集输管线二氧化碳腐蚀体系缓蚀技术研究:在确定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二氧化碳驱腐蚀体系的缓蚀剂,并研究缓蚀剂可行的现场加注工艺技术。(4)产出井及集输系统阻垢技术研究: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不同部位的阻垢剂并研究阻垢剂的加注工艺技术。通过共同攻关,许多技术难题得到克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实践证明,共同合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
三、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 工程实践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05-04
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过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为适应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各高校应通过增量和存量两种方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其中存量学术型计划要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增至专业学位计划,后期下达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这次结构调整是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09年招收了第一届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1名,占整个招生名额的1/3,目前这11名研究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均就业于理想的工作单位,分别是中海油采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航天二院、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北京燃气集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由于专业型研究生的需求比较旺盛,同时顺应了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要求,随后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逐渐增加,2012级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生招生名额增加至23人,占整个招生名额的60%,实现了新的跨越。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硕士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学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为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打下了基础。但在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一)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调查分析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比起国外著名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就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站科研与生活、毕业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已经毕业和在站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生普遍反映,与同一工作站其他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生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站时间为1年半至2年,其他高校学生大多为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已经开展了10周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所安排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快,他们在进站工作中和工作站的员工接触非常融洽,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增长了社会见识,增强了沟通能力,而且企业工作站导师与校方导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工作站的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经常到油气田现场工作,对现场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学生也反映,尽管已有10周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进入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长,而工作站还很少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度进行考核和监督,致使课题的进展缓慢,最终影响论文的完成进度。工作站地点离学校较远,学生很少能回到学校和导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致使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不了解,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导致学生不能对课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现场工作条件测试手段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检测技术,导致学生的学术深度不够。
学生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包括:(1)研究生应带着项目进工作站,且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该进行一些有关项目的培训工作;(2)要求进站研究生定期回学校汇报工作情况;(3)加强和工作站的沟通,由工作站抽查学生的出勤情况;(4)根据情况,实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与不同的企业工作站实行双向选择;(5)在派遣学生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考察工作站的食宿医疗状况。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没有科研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学校导师不知道每个研究生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课题进展情况、现场导师的指导情况等;(3)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并能够利用这些手段分析研究材料的性能、结构,但由于现场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现场的学生只是从事比较简单的金相分析、硬度分析、尺寸测量等没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4)学生到现场后,认为自己不属于单位的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去单位,甚至长期不到试验现场,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研究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而现场导师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状况反馈到学校,导致学校、企业工作站和研究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由此可见,真正培养出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仅靠企业工作站明显不能满足要求。
(二)授课与学术交流的现状
专业型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应用能力。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仍然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教师布置要讨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某一专题的内容,然后由该生讲授。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和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较低。
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研究生本是学科前沿的代表,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尤其是到工作站后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更少,大多以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居多,不少学生没有安排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级别分布明显,牵头主持过课题的学生数量不多。可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之所在。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学术交流、工程实践训练、企业站实习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毕业论文现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专业学位论文不像学术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并不是不要求了解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只是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可。而已经毕业的2009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远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其存在一定缺陷。譬如,一名学生开展二氧化碳驱输送系统腐蚀控制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几大油田均进行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后发现,二氧化碳驱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问题,导致某些工艺设施使用寿命仅为1~2年,为此必须开展缓蚀剂、防腐涂料等技术攻关以解决二氧化碳驱油注采输系统中金属设施的腐蚀问题。该生研究了二氧化碳驱采出水的腐蚀规律,针对二氧化碳驱的腐蚀条件,选择了多种材料进行筛选试验,确定了两种可行的金属材料,并筛选了缓蚀剂和防腐涂层。文中采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压腐蚀挂片试验、高压腐蚀试验、腐蚀速率的测定、缓蚀剂合成及筛选试验、 涂层优选试验。在论文中,只是开展了腐蚀试验,测定了腐蚀速率,没有提出较为创新性的试验。大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论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创新能力不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企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的工作、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是比较普通的仪器设备,这表明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授课方式
要求在完善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讨论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在讲授基础知识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表各自见解,同时将点滴的灵感融入集体配合协作之中。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去组织内容,提供若干参考教材、课程相关论文以及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力或者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扩大学生阅读面,跟踪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热门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讲授学科前沿领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所对应的措施,使研究生少走些弯路,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引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招生与录取对策
我们对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挥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踊跃报考专业硕士的氛围。同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荐免试的人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优先录取,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若不能被录取,没有机会转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为专业型研究生的,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更高的待遇,奖学金的评选也采取倾斜政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享受的待遇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要到工作站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导师也希望招学术型研究生而不希望招专业型研究生,为此,应制定政策要求带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每年缴纳不同数额的配套经费,带的人数越多缴纳的数额越高,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并且给予一定补助。
(三)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以材料科学、机械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高原、沙漠、山地和海域等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扩展,恶劣地质条件对油气装备用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解决复杂油气田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难题,因此提出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材料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提出、分析并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定了几个培养方向。(1)腐蚀与防护工程:开展油气装备金属材料的H2S/CO2腐蚀机制与寿命预测研究,研究钢和耐蚀合金在高温高压H2S/CO2条件下的腐蚀失效机理及防护措施,解决油气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2)高分子材料工程: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修饰新方法新技术,以高分子材料在高温高压高H2S/CO2介质中的老化机理为指导,开展高强、耐磨、耐腐蚀橡胶、涂层及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应用。(3)石油工程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开发石油新型装备材料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满足日益苛刻的油气田环境对材料的要求。(4)先进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多功能化与智能化为目标,研发先进的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满足现代高技术发展对先进功能材料的需求。
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及进行资料和文献调查研究。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4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15篇,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类型。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或来源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对于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项目论文,要求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对于工程管理的论文,要求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开展中期考核,包括考核学生的选题与工程实际、工程技术和产业背景的关联度,对工程实际产生作用或价值,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实际、工程技术面临的难题,是否对产业有重要技术创新。考核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与开题报告时相比,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否在中期考核前取得相应科研成果;考核学生是否完成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考核学生参加课题组内报告和参加国内外教授的学术报告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能按期完成课题研究,是否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等相关工作。
(四)工程实践课程的制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研究生工程实践课程,安排在入学一年课程学习之后。以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为例,我们开展10周的涉及腐蚀与防护相关的专业实习,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石油装备材料与腐蚀防护技术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材料与腐蚀工况、防腐措施的调研实习,辅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授等实践环节,熟悉油气田生产开发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流程,了解我国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使用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应用现状,增强学生对油田现场所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场腐蚀与防腐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井下管柱系统、井口装置与阀门、集输站场等关键部件的材质、腐蚀工况条件及腐蚀失效现象;(2)了解油田现场主要采取的控制或预防腐蚀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3)了解油田现场采取的腐蚀速度监测检测技术、腐蚀评定方法和标准;(4)总结油田现场腐蚀失效规律,分析油田现场发生腐蚀失效的可能原因和腐蚀机理,评价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五)试验平台建设
重点是筹措经费建立研究生专用实验平台,大力开展实验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环境、硬件设置、软件安装方面,按照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规划。如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的实验室,设有制样室、常温常压室、高温高压室、电化学室、环境力学室等。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买入了多台电化学测量仪器、高温高压釜、慢拉伸试验机、拉扭疲劳试验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在腐蚀与防护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需求,所提供的优质科研条件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和全面,极大地提升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企业工作站与学校优势资源共享,合作申报科研课题
重点是拓宽企业工作站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大幅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打通学校和企业工作站的沟通渠道,让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参与大学课程体系建设。为此,学校组织导师深入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实践课题,根据企业工作站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创新性。与此同时,我们聘请了大量企业工作站的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性课题中的设计、研究和问题等,依托各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或以实践基地为主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
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技术难题入手,其中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与部分企业工作站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我们与一家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开展采输系统二氧化碳腐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入该企业工作站的学生主要围绕该计划开展如下工作。(1)开展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高含二氧化碳采出液性质,找出影响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因素。(2)产出井及集输系统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以及耐蚀材料的优选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体系的特点,研究玻璃钢环氧树脂内衬层、煤焦油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纳米陶瓷涂层、超高分子量PE内衬复合管、玻璃钢管、合金管等在该腐蚀体系中的耐蚀性能并优化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3)产出井及集输管线二氧化碳腐蚀体系缓蚀技术研究:在确定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二氧化碳驱腐蚀体系的缓蚀剂,并研究缓蚀剂可行的现场加注工艺技术。(4)产出井及集输系统阻垢技术研究: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不同部位的阻垢剂并研究阻垢剂的加注工艺技术。通过共同攻关,许多技术难题得到克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实践证明,共同合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
三、结论与展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名额达到总招生名额的60%,并且呈现出大量学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型研究生的趋势。专业型研究生的就业需求旺盛,学生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渐趋成为令人羡慕的一种选择,这与不断创新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密切相关。我们将不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把工作站导师、校内导师以及学生纳入共同攻关的整体体系中,定期在企业工作站与学校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企业技术难题带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把学校的攻关成果带到企业进行学术交流,搭建科学与技术的桥梁,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肖顺华,刘峥,杨建文.关于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基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3):60-64.
[2]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EB/OL]. http: / /yz. chsi. com. cn /kyzx /kydt /201108 /20110826 /228763828. html.
[3] 邓涛,孔凡琴. 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论争[J].大学教育,2012,(4): 30-34.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1-03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高等教育也在走向国际化。高校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决定了其吸引国外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的能力[1],进一步会影响到所在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形象。因此,全英文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2],并有制度化和常态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石油类高等学府,已将国际化办学提升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3],相继出台了聘请外教、接收来华留学生、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推动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环,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大力推进下已作为该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开设起来。计算流体力学被选为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与其学科特点有关。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热能工程等专业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或多或少需要用到计算流体力学,且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出国联合培养等涉外科研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否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毫无疑问地取决于研究生是否能够用英语无障碍地与国际同行就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甚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交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甚至更高级的英语思维能力。
然而,用英语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尤其是我国学生长期处于单一汉语教学语境中,到了研究生阶段早已习惯了十几年的汉语教学。这使他们进入科研工作后也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阅读中文科技文献、撰写中文科技论文,大大局限了研究生的视野、局限了原创性成果的传播范围,也使他们在开会、毕业、出国、就业等压力下不得不使用英语表达其科研成果时,往往“张不开嘴”、“下不了笔”,即使勉力为之也经常词不达意,难以清晰准确地体现其科研成果的精髓,影响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效果。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硕士生会用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博士生中能够自如地用英文撰写科技论文的人数也在少数,即使一些研究生通过了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但是当其在生活和科研中使用英文时仍然感觉格格不入、困难重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教学、科研环境是全汉语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概念、原理、定律等都只用中文讲授,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先入为主地把知识与中文绑定了,不知道这些知识地道的英文表达是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为了通过各种英语水平考试所进行的是泛泛的英语训练,由于缺乏应用背景,往往是考试结束没多久学生就把所记的词汇、语法忘光了,不知道如何把英语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形成综合的英语能力。总之,学生在教学、科研、英语这三项活动中做的几乎是互不相关的三件事。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专业知识的教学环境改变为全英语,把英语有针对性地用到教学进而科研中[4]。因此,以“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全英文教学之路,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的全面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其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本文针对第一次开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优化该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二、“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为了切实分析出“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初次授课得失,以利于后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仅从教师本身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因此,从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学材料的难度和组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学习了该课程的37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项间可以多选)。调查是采用网上下载问卷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研究生课程与其他阶段学生的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在第一年即修完所有课程,为后两年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其中大部分课程均集中在第一年的第一学期。新开的“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时间安排,实质上体现了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学习者的切身体会去了解最为真实可靠。因此,问卷调查首先从课程的时间安排入手,结果示于图1中。45%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时间安排得太紧凑但是有利于锻炼英语,也有20%的学生认为时间太紧而影响学习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该门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是从国外大学引进外教来讲课,外教在国外大学本身承担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只能根据其空余时间来华集中授课(2周),因此授课强度高。但是凡事皆有正反两面,集中高强度授课对于汉语课程或许不适宜,但是对于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反而会因为高频度的语言刺激而使学生较快掌握专业英语。这一点从45%的学生的正面评价即有所反映,从教师课堂上的观察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即从第2堂课开始学生已基本摆脱了第1堂课的完全听不懂的状态,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词汇,从第4堂课开始已有较多学生能和教师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简单交流。另有15%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一学期较好因为有利于集中学习,20%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二学期较好因为需要一些知识准备。这两方面其实也是各有利弊。安排在第一学期可以和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同时学习,减轻后续学习和科研压力;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张量、数值传热学等汉语环境的课程后有较为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助于提高全英文环境下的学习效果,毕竟对于外语来说,内容本身越熟悉越容易听懂[5]。
在教学内容难易度方面(图2),绝大多数学生(96%)反映教学内容偏难偏多,感觉课堂上应接不暇(25%)、课下需要较多时间消化吸收(43%),还有一些学生希望围绕几个难易适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话题来展开(28%)。就这些问题,经过与外教的交流,发现外教已经降低难度并减少内容来授课了,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反映出中外学生英语能力差别悬殊。在后续开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别,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另外,由于外教的学科背景与修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一致,导致了学生觉得讲授内容偏理论化,不知如何应用于工程。这一点在本校接手该课程后可以着手改善。
在教学材料适应性方面(图3)主要反映了2个问题:(1)目前的主要教学材料依靠记录老师板书而获得,既熟悉了英文(39%),又部分影响了听课效果(27%);(2)给学生提供的参考教材虽为国外教材,但都是面面俱到地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知识,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也不紧密(21%)。针对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挑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材料。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图4)和语言环境(图5)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满意,认为引入了国外的授课模式后课堂氛围轻松,更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41%),每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用英文总结上节课内容,既复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43%)。这说明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模式是认可的,并不是仅仅将中文替换为英文的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具体到语言环境上,39%的学生认为强制全程使用英文,虽然感觉不适应但是避免了对中文翻译的依赖,直接用英文学习知识更有收获;26%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边讲课边书写的形式,因为听与看结合起来更易于听懂和理解教学内容;28%的学生希望遇到陌生英文词汇时教师能用较浅显的词汇进行解释,这样更便于从英文角度直接掌握知识。从图4和图5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提问和强制使用英文的抵触情绪,教师一方面应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应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英文学习与交流,疏解学生的紧张畏难心理。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图6),压倒性的意见(占92%)认为目前采用大作业形式来考核很好,并且大作业题目本身比较灵活,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强化了学习效果。也有少量呼声要求在期末大作业之外增加平时小作业(3%),以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5%)。可以考虑以后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可能会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初步意见
基于以上教学调查结果,将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师的授课经验结合,分析得到了以下课程建设意见:
1.课时安排应紧凑适度。总体上该课程应安排在数值传热学、张量基础等课程之后,使得学生在中文环境下预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向全英文环境的过渡。具体课时安排应既不太紧也不太松,以平均每周3次课,每次2课时为宜,使得学生既能跟上课程进度又不会因为上课间隔太长而遗忘已学的专业英语。
2.教学内容应精挑细选。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以本专业工程中的典型案例为背景,围绕难度适中的常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讲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针对性强。建议在完善教学PPT的基础上编写专门用于这门课的讲义和教材。
3.教学方式应去中入西。正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中文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不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较多的交流,甚至讲台和课桌分别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堡垒”,才导致容易将这一模式带入到英文环境的课堂学习中。然而,这一带入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学生面对的是英文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困难,如不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交流,学习效果非常有限且专业英文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必将陷入“英文阻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反过来阻碍英文的学习”这一怪圈。只有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放弃传统中式课堂的“上下级”教学模式,引入西式课堂的“平等式”、“开放式”授课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英文答辩等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乐于在英文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全面培养专业背景下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培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2]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
[3]林伯韬,林青,庞惠文.石油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
实现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够有效解决实用型物流人才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这种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物流人才培养供给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伴随着物流运作过程的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物流服务在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集成物流服务,也称为一体化物流服务[1]。物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是一种需要高级思维,处于纯产品和纯服务之间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的服务,对于物流人才的质和量要求都较高,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供给量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量。2003年,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物流专业的才有47所院校。另外,44所学校设有交通运输专业,5所学校设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6所学校设有包装工程专业,这些物流类专业点全部加起来共112个,若按每个专业点每年招生50人,一年培养的物流本科生才近6000人,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供应量是杯水车薪。截至2005年,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
2.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岗位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远远滞后于现代物流业社会岗位要求现状。一般来讲,普通高校以培养本科以上理论技术型人才为主;高职学院以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职高、技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既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又有物流专业管理能力的物流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中级职业经理,这是目前社会岗位基本需求。物流相关行业包括:快递业、国际货代业、运输业、港口经营业、仓储业、部分产品加工承揽行业、分拣包装行业、物流设备维护行业、商检部门、咨询服务业等。这些行业的岗位主要需求集中于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和更广泛的专业人才,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英语、法律、交通运输、计算机等人才。
3.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物流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目前,国内的物流高级人才主要是从海外留学回国的人员。人才的短缺主要是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物流业既具有系统性和一体性,又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当企业面临降低人力成本的压力时增加了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高校专业设置看,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是两大物流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偏管理,毕业后获得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和实操技术能力;物流工程专业偏技术,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较为薄弱,这两种主要的培养体系均滞后于企业对毕业生物流人才综合能力要求。
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的意义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所设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水桶效应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可以象征整个物流行业,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物流行业的短板在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如何将短板转变为长板,正是我们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高校应按市场要求确定专业方向,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大专业、多专业方向”的柔性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兼容性[5]。因此,构建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要,其意义重大。
三、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般而言,物流行业的职业通路分为三步: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才。所以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为:首先把物流行业岗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层物流操作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上架、分拣、堆垛、包装、配送等,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操作能力的训练、吃苦耐劳精神的加强和企业文化意识的培养。但随着先进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和推广,对物流操作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类是中层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他们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运营’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更有效、更合理,此外还要有整个物流大系统的理念,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使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因此,中层物流管理人才应掌握物流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经济管理、决策分析、外语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第三类是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缺少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在基本岗位设定的基础上,培养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实现校内课堂与校内实习基地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第二步实现校内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认识实践、顶岗实习的“工学”互动过程;第三部实现与物流业发达地区之间的学习合作过程。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循环,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行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物流人才。
四、培养建议
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 师资建设是物流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抓好师资环节,打造优秀的物流师资是物流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提高物流专业理论水平,鼓励学校与企业、物流咨询机构等进行多种形式科研技术合作,提高物流科研项目自主开发能力。同时要输送教师到企业进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顶岗学习: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基层物流操作培养可以进行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的顶岗学习,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 因“岗”施教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保障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学科,离不开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岗”施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可用“三个融合”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三个融合”就是“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气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基于行业岗位培养模式的启发’在方案中应当体现出三大块不同岗位和职位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在三到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和不同。例如:针对基层物流人才,着重于动手和实操能力的培养,设立相应课程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当中来完成;针对中层管理职位,侧重于实操与管理、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设立相应课程在第三学年中完成;针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综合前三学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实训’另一方面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物流科研当中,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理论方面的考察;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考察,可以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习,给企业留出空间逐渐发现并且有意识地培养有管理潜质和可塑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对物流企业而言,除了能在未来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提前锁定人才,不至于发生关键岗位的人才断档,还减少了试用环节,为企业节省培养成本%
论文摘要:分析《工程热力学》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探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放映以及多谋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课堂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热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油气储运工程、化工机械过程与装备和石油加工等专业的选修课。它是一门从工程实际出发来论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性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图表繁多、热力过程变化复杂以及热力循环的表示和分析困难。
多媒体技术是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工程热力学教学提供了多样化、多视角、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在工程热力学的课堂教学中,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吼
一、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热力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应用部分涉及许多图片、图形,内容围绕工作原理图、系统循环图展开,传统的板书教学需占大量的课堂时间手工绘制,效果不太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光、形、色于一体,形象直观、内容生动,可以使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增加课堂授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开发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有效地拓宽教学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多信息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而部分教材内容不可能及时更新,在课件制作中可补充大量最新技术资料,不仅解决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而且可引荐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完善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和难以观察到的微观热现象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形式生动的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能动性。另外多媒体可通过字体的缩放、颜色的变化或明暗交替以及动态出现等方式来强调重点,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点。
(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工程热力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如孤立系统、平衡状态、压缩过程、水蒸汽定压发生过程等。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和简单的插图来讲述或通过学生的想象来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困难的,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就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多媒体课件支持FLASH动画}WMV,AVI视频等播放插件。如在讲解内燃机结构和原理时,采用FLASH制作简单的动画来演示汽车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动画中能非常直观地看到内燃机的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再配合P-V图画出热力过程,看起来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不同的压缩过程所需功耗的不同。同时结合一些有趣的思考题。如:为何给球打气时用湿布裹住气筒外壁能节省体力?汽车油门是控制油量还是空气量?这样既能有效巩固压缩机省功原理,又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国内各类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基本都开设了工程热力学课程,但可供课程使用的优良教材数量有限,且教材更新较慢,特别是工程背景和应用方面的知识较为匾乏。为此,首先应根据各高校学科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保障。其次各专业知识是相通的,但侧重点不一样,应补充介绍同一概念在不同工程运用背景下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热力学能是工质的内部储存能,是温度和比容的函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认为液体流动中温度和比容为常数,所以热力学能不变,研究中可以忽略。而工程热力学研究中,热力学能是重要的状态参数,不能忽略其变化。最后要结合专业特色,拓展工程实践知识,开展相关工程应用专题讲座,避免计算时出现手提吹风机功率在60KW以上,甚至达363KW,而汽轮机喷管出口速度只有十几米每秒的低级常识性错误。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电子教案存在直观、形象、生动、图形图像功能强大、易于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易于复习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单幅信息量少、幅间信息不连贯、前后呼应不够、学生思维不易跟上等问题。在制作时应该扬长避短处理好以下几点问题。
(一)多媒体模板的制作。多媒体课件需合理照顾章节间的关系,但每张幻灯片的空间有限,难以有效发挥“标题”和“正文”的相互呼应。合理制作多媒体模板,是增加课件内容逻辑性和关联性的重要保证。为此,应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制作本章节教学内容的主题目录,教学时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打开。其次建议每张幻灯片分成三个区域:标题区、正文区和脚注区,并用横线严格区分,做成统一的模板。在标题区右上角,角注本章标题,而在标题区中央插人本节标题。正文第一行插入本节幻灯片主要内容标题,与正文呼应,使信息尽量连贯。脚注区可插人授课日期,页码等辅助信息,保证每页幻灯片的完整性。最后,应制作复习提纲,与首页主题目录提纲和正文重点内容呼应。
(二)文字内容的确定。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需要通过大量的文字来进行表述,因而课件上的文字内容不可避免要占有较大篇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忌将大量教材内容原文照搬到课件上,授课时照本宣科。文字内容的确定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归纳和总结,将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完整的表述则通过授课或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来完善。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幻灯片制作也是一样,一定要精益求精。建议每张幻灯片不超过四段文字,每段文字不超过两行。在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如前提条件和重要结论要点,用特殊强化处理标注,如PPT自带的红色五角星符号。当然对于课程中一些经典的概念和原理如孤立系统嫡增原理等建议给出原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或用自己的言语表述,以加强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图像的选择与处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图片功能强大,需要充分发挥。应选择既反映工程实际又具有较高清晰度和对比度的优良图片,这样才不会出现投影放大后的图像失真的问题,这一点需严格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对于原理性图,如果直接采用软件从书本上复制粘贴由于涉及图像格式转化会导致图像像素丢失,图像失真,建议利用PPT自带的画图工具绘制,这样既可以对图像中各类曲线实现不同颜色、线条标记,又可以在播放时实现分层逐级播放。另外结合PPT动画播放功能里的“擦除”效果,可实现曲线的动态绘制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热力过程曲线。比如,理想气体几种基本热力过程在P-V图上同时出现时曲线烦乱,各区间物理意义复杂易混淆。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在课件放映时,文字的出现应设为逐行或逐字播放,让学生有时间记笔记和思考,不宜像放电影一样整屏播出,此时内容繁多,眉毛连着胡子,学生分不清主次,很容易走神,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
作者的体会是应根据讲解的思路和过程,逐级播放。特别是涉及公式推导时,应模拟黑板推导的过程,逐步或分块出现。当然,这也会造成教师频繁使用电脑,影响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的连贯性。建议使用多功能激光笔,实现远程控制幻灯片播放。这样教师一方面不用局限于讲台上,活动空间得到大大解放,另一方面也可以到讲台下加强与学生的近距离互动讨论,有效维护课堂记录。
四、多媒体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效果优良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学生视觉疲劳问题,这与黑板教学相比是一个固有缺陷。据赣南医学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多媒体教学光照时间太长,学生连续2个课时接受多媒体教学,约22%产生轻度视觉疲劳,连续4个课时,轻度视觉疲劳则高达61%。可见,培养一支高素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队伍,是消除学生视觉疲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积极参加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学习班,学习适用于大学生最佳课件制作视觉效果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视觉审美的基本要素、基本规范和基本参数。
同时多媒体授课时光线较暗,如果课堂授课时教师只是点点鼠标,学生瞪大双眼看,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容易昏昏欲睡。因此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前一字不差地朗读讲课,应当随时观察学生听课的精神状态,适当地走到屏幕前指点内容,或者丰富教师自身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利用提问、现场讨论等互动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要合理的利用板书。声像俱佳的课件相比于传统的板书,虽然能够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但稍纵即逝的课件来得快,去得也快,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和图表,要结合板书推导和绘制。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关键词:ERP;物资管理;物资;编码;零库存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物流管理是企业的物资采购、仓储、保管、使用等活动,以保证安全生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最佳链化方式,是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寻求资源最优配置的战略选择。现在,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特点的发电侧市场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上网电价竞争的实质是发电成本的竞争,成本管理已成为发电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而物流成本约占各发电企业总成本的50%以上。从表面上看,物流是物资的流动,背后是库存情况、生产控制水平、设备现状等管理信息的流动,本质上是企业利润的流动,它可能是利润的源泉,也可能是吞噬利润
黑洞川。尽管国内外物流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经验成果,但在电力行业如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目前尚无成熟模式。
1.ERP系统在我国风力发电制造型企业的应用现状
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可用系数、增强企业竞争力,国网公司不断改进管理模式,以满足企业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维护要求时有效地减少库存,其中,充分发挥企业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的作用就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ERP系统结合了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自上海电力公司成功应用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ERP系统实现了电力企业的对物资和人力的集中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了优质服务的理念。
1.1在物资管理上,实现物资采购以及仓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各级部门一同对物资实施初步梳理,逐步建立起物资的标准化体系,统一物资编码,为规范化物资采购以及仓储管理奠定基础。同时采用战略采购的思想,物资部门对不同的类别物资实施总部集中采购各分分公司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运行方案。
1.2在财务管理上,实现财务核算集中化,资金管理集中化以及预算控制全面化。
1.3在仓储管理上,按照生产者延伸的责任制度设计进行物资仓储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相应的物资配送中心,以优化库存的资源并经过ERP系统得以实现,有效降低库存物资的资金占有率,提高周转率。
1.4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地方权责不清晰的状况,除此之外,ERP系统除了网络平台的外接外,在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物资技术的标准化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物资管理的机构复杂、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目前,电力公司下属的各分公司都具独立的物资公司,未实现扁平化,资源无法充分整合、有效利用,是实现大物流的瓶颈所在。其次废旧物资的回收成为物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此工作中存在归口模糊,且往往多由仓库代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将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信息平台的利用率低,功能不全。现有的ERP系统虽然集中了各项招标和采购功能,但只对相应的数据以及项目情况执行记录,未有综合分析、统筹管理功能,尤其是供应商的管理、月/季/年的数据分析、网上下单的供货功能缺乏。对于企业基层的仓库,为实现联网统一协调。设备快速的查询匹配功能不完善,造成重复采购、设备冗余等系列问题。
2.ERP物资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ERP物资管理模块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物资编码的问题
按照中石油公共数据管理平台申请物资编码的要求,对有些设计上只提出技术参数而没有明确具体型号规格的物资,只能通过线下询价、采购后明确的型号规格,再申请物资编码,用事后补录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势必与ERP实施要求的业务时效性相悖。
2.2操作界面陌生以及没有待办工作的提示
由于ERP实施所使用的是德国SAP软件,这个SAP软件的界面不像已经熟悉的国内研发软件界面那样直观,这对系统的操作带来一些不便,特别是在系统中每做一件事都要输入事物代码,对初期使用的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麻烦。同时,对于参与人员众多的系统,不同专业人员要通过电话联系或者采取定期检查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2.3对形成的库存物资追溯源头困难
在ERP系统中要查某种具体库存物资的形成原因,不如以前使用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简单、便捷。
2.4在ERP系统中,生产单位以大修理工单形式领用的统购物资(油套管、井口),业务流程太长,既不利于优化程序,更谈不上提高工作效率。
2.5设备管理维修工单(大修理)的剩余物资退库应退到相应的工单号上,不是通过成本中心来退库。固定资产设备维修工单管理是参照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的,虽说从企业的财务核算角度来说也是生产成本,但对于各生产单位考核生产成本时,维修工单的费用是单独核算,那么对于维修工单的剩余物资退库,如果没有对应地退到维修工单上,维修工单反映的费用就不完整。
3.改进措施
3.1基于电力企业的ERP系统研发配套软件
将物资仓库配备与其相适的管理信息系统。物资仓库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通过对可控因素的调整,观察其系统性能的变化趋势,从而选择可控因素最佳的匹配进而获得最佳效果。
3.2更新传统的硬件设备
电力企业为适应物流的管理改革,应成立现代化的自动化物流中心,积极更新自动化仓库的系统。自动化的仓库系统是以高层的立体货架为主题,自动化的工具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工作模式的一种大容量的、高效的现代化储运系统。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升级智能化系统。相比较而言,智能的自动化的仓储系统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由于其初期的投资大、科技含量高、运维较为复杂,因此,投运范围受限。需要电力公司在后期工作中不断提高仓库生产力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在提高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经管理的思想、工作的技能和现代化设备进行不断相互磨合,实现自动化仓库实施阶段的平稳对接、平滑过渡。
3.3引进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
发展企业的现代化物流,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对电力物资的仓库所拥有的物流资产按照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需要进行整合,尤其是针对各分散的物资仓库,做好科学规划,设计好仓库布局的格式。
3.4引进相关专业人才
从国外物流以及相关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现代化的物资仓储要求物流以及配送方面从业的人员应具有一定高的物流知识水平以及实践工作经验。应在引入新型物流人才的同时,思考多年传统的物资仓库的管理实际经验如何能保留下来,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把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利于物资仓库的改革以及发展。
4.结束语
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生产环境关系密切,在目前我国物流环境不是十分健全的背景下,研究电力物资的物流管理要充分地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另外,物流效率的提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对电力物资的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应着手加大物流和仓库的管理力度,提高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星.物流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
[2]孙建东.ERP在山东电力物流的应用[J].山东大学论文,2004,(4).
[3]黄伟,王刊良.信息系统研究的前沿和方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