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产学研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长沙,产学研,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国家科技部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工作。长沙市在1998年初被批准列为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之一。长沙“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目标任务。“十五”期间,长沙又提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优势带动战略,把长沙建成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秀美的山水城市”。2009年11月,长沙凭借“科技和人才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全市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160亿元”、“技术合同成产额突破32亿元”等多项硬实力指标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这一切得益于长沙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采取了正确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长沙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促使企业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 借鉴成功经验,指导产学研合作,推动经济、生产力发展
研究长沙产学研发展的模式,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导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在借鉴的同时再吸取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适合本地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指出不足,加以完善,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何产学研合作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缺陷。只能说某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某个时期最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指出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本身就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修正和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长沙经济、生产力发展。
(三) 在研究中通过整合优点的模式推广有效可行的新的产学研模式
在对长沙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中,要对各种模式的优点加以概括和总结,在总结的同时再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情况,对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种适合本地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长沙产学研现存模式及其特点研究
湖南制定并颁布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大科技、大产业、大开放、大协作,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因而,长沙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吸引高精尖人才参与,创造了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得到社会及海外投资机构的热捧,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发展吸引了大批的资本,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长沙的生产力发展。
长沙的产学研模式主要有:产学研资,科技园区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校办企业、技术转让论文范文。
(一)产学研资模式
产学研资模式是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最主要的产学研模式,也是最成功,对长沙科技、经济、社会促进作用最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它是通过新的观念,把新的体制、机制、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企业、资本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大学、企业进行研发、生产,而资本为科研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注入动力和提供保障,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资本支持,当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的壮大,资本壮大后,又回来投入科研和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使长沙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长沙的科技创新短期内跃入中部省份城市的第一。
它的具体特点有:
1、政府引导并建立科技投融资机构
长沙为了使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由政府注资3000万并成立了长沙长沙市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沙科技创业投融资协会、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些公司的成立
2、以多种方式巧妙实行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
通过成立民间投融资机构,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对科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达到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的目的。
通过与银行合作,达到把科研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的目的。通过技术交易平台和科交会等,把科研成果与资本对接,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市场化的运作吸引各方资本
民间投融资机构对科技投入的参与,大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海内外投资机构及金融机构,采取互惠互利共促发展的方式,达到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又满足了投入资本的壮大和发展。
(二)科技园区模式
长沙通过对科技园区的规划兴办,达到了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大量孵化器的作用。以园区的四大特色产业掀起和带动整个长沙经济和产业的腾飞。它的具体特点有:
1、由政府规划和引导
政府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好基本设施,引导高新企业和高校产业进入,吸引高精尖人才进入创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园区的运作进行保护和监督。政府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通过对税费和行政收费的减免,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认定和淘汰及对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优惠措施的采取,达到对园区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园区形成研究基地、产业基地、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
园区的高新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甚至博士后工作站,或者有院士带队的专家团队进行研发,因而自主创新能力强。
在园区发展的同时,以四大产业为支柱,形成系列化的产业基地。通过对孵化器的建设,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以科研成果或自有资金为基础,吸引社会投资
园区中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以自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自身最初的投入资金为起点,通过吸引社会对科技的风险投资及与金融资本的对接,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
(二)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
长沙高新区岳麓山高科技园中的园区企业与23 所驻长高校、70 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近400 个,共建国家级工程中心6 个、国家及省级技术中心8 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还有的企业根据自己招来的人才及自身固有的技术力量,成立了独立的科研机构甚至博士后工科站。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进行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来进行的,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进生产和企业发展为目的。
2、科研院所是附属于企业的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这些科研院所是依靠于企业的资金的投入而建立并发展的,它的科研目标的制定和项目的确立,是以企业的需要为目标的。企业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所有人,企业支配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科研院所是企业的一个附属机构。
3、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在这种产学研模式下,由于科研项目是企业以生产任务形式下发给附属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又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市场信息进行研发,因而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对市场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拓展性,同时,在研发出来后,科技成果迅速投向企业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极大促进生产。从科研项目的研发、科技成果的出现到科技成果的市场实现,实现了流水作业式的一条龙式的生产,因而,这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是最快的。
(三)校办企业
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采取“一校一园”、“多校一园”等方式:在麓谷,湖南大学设立湖南大学麓谷产学研基地;中南大学设立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从而有效实现长沙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实体化。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是所设立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和管理、财务的决定、人事的任免、生产的方向,都有决定权。而企业只是高校的一个下属机构。
2、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企业是附属于高校的,一般在高校有某个能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生后,这种企业才予以建立。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由高校决定。当高校有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应的科研成果产生,便迅速下发给企业进行生产论文范文。高校科研机构也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企业生产的调研进行立项。
3、高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共享
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是共享的。在人才资源、资本支持上,高校与企业是相通相促进的。高校为企业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企业进行生产和科研成果的市场实现,又以丰厚的利润回报高校,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四)技术转让
长沙这种产学研模式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科研个人,将科研成果通过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方式转给企业,再以企业为主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这种方式能较为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避免了高校或个人因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转让科研成果,从而对科研资源及科研投入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体的特点有:
1、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与转化者不相同
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或个人所有,但是,依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条件无法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搁置成果不用,将会使科技创新成果随时间的推移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也会使在进行科研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和智力处于被浪费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长沙成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通过科技成果交易会和技术成果交易公司使很多科技成果转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生产力和市场转化,既使科技成果的研发人获得经济利益,也使企业节约了研发资本,迅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向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有偿转让科技成果
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时,是通过有偿方式进行的。企业可以一次性全部购买;也可分批次根据市场前景状况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多次付转让费;也可以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给以提成。
3、市场的需要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让起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要想转让,必须在转化后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因而,有市场生产前景的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刺激企业的发展。而缺乏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即使转让给企业,也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四、长沙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长沙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利用产学研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地成就。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政策监护
作为政府,在产学研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协调和引导的作用,排除障碍,制定政策法规,引导正确的发展。
1、政府要有完善的产业布局规划
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产业布局规划,针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以有效的产学研模式的运作带动科技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再以优势产业的龙头效应带个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政府要对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引导
企业缺人才,而高校人才聚集,为了企业的发展和高精尖人才的有效利用,政府就要恰当适时引导高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关系,及时处理好所建立的产学研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因素。让高校在向企业输出技术的同时,双方能互利互惠,互相促进发展。企业可以项目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关系,也可以生产领域联合高校建立学科领域类的产学研关系。而高校呢,也可进一步影响企业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基地。
3、要制定适宜的政策法规对产学研联盟加以监护
在产学研成立和运作后,政府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而应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对其加以监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好高校的利益,也要照顾好企业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人才的心理。政府要重奖对社会科技和经济、产业有重大贡献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同时,也要对无所作为的产学研联盟加以惩戒,撤消其所享有的优惠待遇。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产学研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企业为整个科技创新的主体,从企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角度来建立和健全产学研模式。
1、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
在产学研联盟建立的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中心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对于生产需要、市场信息,企业把握得较准,因此,企业的生产带有市场化,他们所提出的科研要求通常也最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以企业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从而建立产学研联盟的模式,不仅有利于科研,也有利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
2、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而企业相对于来说,专业技术人才、策略管理人才缺乏。因而,必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要激发人才的潜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促进人才的创新,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3、建立企业独立的研发机构
要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迅速得到专业性地解决,在生产需要时提出的项目得到适时的攻克,并使科研成果迅速得到转化论文范文。最好能在企业内部建立附属于企业的研发机构,处于企业生产线上的研发机构,既能随时对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和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也会及时根据产业和市场需要确立科研项目,同时也会研发出更适合生产力转化和经济发展需求并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三)产学研资是产学研联盟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产学研是把科研与生产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研、产,为科研成果和生产搭建了平台。但是,在科研成果出来后,必须有相当的资本保证其转化和健康运行,这样,才能使科研、生产、转化位于一条快速的流水生产线上。
1、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
这种产学研模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直接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实行对接,以雄厚的产业资本来保证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来吸引社会各行业各层次资本的投入。同时,产业资本的大量存在,也促使大量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的产生。
2、雄厚资本的保障有利于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化
雄厚的产业资本的存在,为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快速发展时,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激发产业升级和转型,甚至新的产业的产生。
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产学研资一体化运作,会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当这种模式运行到一定程度并使该产业得到升级甚至转型时,就会促使该产业成为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科技投入和中介机构
建立多元化的较为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会为产学研的运作带来雄厚的资本支持,而好的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又会随时为产学研搭建一系列平台,能有利地沟通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好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做引导性和启动式的投资;民间的科技投融资机构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投入,确保科研的顺利进行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创造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一定方式吸引海内外科技投资机构来对本区科技创新进行投入。
2、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好中介平台
产学研联盟的成功建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政策的扶持、人才的加盟、项目的吸引、经济的激励,以资本为基础,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发展为最终实现。因而,良好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对于串接好产学研建立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至关重要,对于各个环节的顺利和有效对接也至关重要。
3、为科技研发打造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
产学研联盟成立后,进行科技研发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面临失败,出不了成果,或者所出的科研成果在进行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这就意味着先前为了研发而投入的大量资本、人力处于一种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仅以宽容失败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风险投资对科研进行有利地保障。因而创立好科技投入风险平台也很重要。
五、结论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采用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加以引导,以产学研资模式甚至更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巧妙建立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鼓励社会风险资本的参与,以人才为基础,以资本为推动,以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长沙市技术创新工程成绩斐然[N],科技日报,2003年07月17日;
[2]陶小爱,长沙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技术跨越[N],湖南日报, 2000年12月20日第A01版;
[3]湖南省统计局,科技创新助推长沙经济发展[J/OL],湖南省统计局,hntj.gov.cn/sxfx/csfx/200908060002.htm,2009年8月10日;
[4]徐东,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三个层次分析及五点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年第2期;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6]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2月
[7]柳卸林,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2月;
[8]毛竹,长沙: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 年/8 月/27 日/第B05 版;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三创”载体建设 研究综述
产学研结合的概念出现时间较长,最初在国外以一种教育形式出现,被称为合作教育。这种合作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产学研合作概念是由1987年英国的弗里曼提出的,后又经伦德瓦尔、纳尔逊等学者以及OECD(经合组织)对这一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UNISPAR计划,UNISPAR是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 Partnership的缩写,即大学、企业、科技合作,即我国通称的产学研结合。
“三创”载体是指“创新、创业、创优”载体,它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度性的共有结构安排,其主要目的是要培育高新园区创新机制,激发园区创新主体,并通过网络化创新平台激发各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迎合国际产业发展潮流。
国内对 “三创”载体建设牵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三创”载体的牵引机制指的是“三创”载体驱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建设,是指载体所具有的,使载体保持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多种功能的组合,以及使综合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则、秩序和联动循环过程。产学研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多个异质主体之间资源交换和共享的过程,通过正式与非正式契约达成的跨文化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作用中借助技术创新,产生大于各自潜能之和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冉茂瑜,顾新,2009)。
(一)模式分析
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相关学者做了大量定性研究,对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方法主要有三种:按照不同的主体的地位进行划分、按照合作的组织形式划分以及按照合作目的进行划分。在具体实施中究竟该选用何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见解。
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及分析,把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结起来共有三个层面: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合作模式(毛钟红, 余国扬,2009;武海峰,牛勇平,2007)。王娟茹(2009)等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协作型、契约型和一体化型三类。刘庆华(2009)在实践方面,通过对各个国家发展经验的研究,把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模式概括为以下四种:科技园区模式;联合实验中心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项目联合模式。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据国情与企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有了很多新突破,迎合了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无锡市“三创”载体已累计建成319万平方米,入驻各类科技型企业2100家。苏州“姑苏计划”以及清华大学科技园,武汉东湖科技园等等都实现了产业额的快速增长。这些实地调查表明:“三创”载体等模式将区域经济发展带上了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二)影响因素研究
利益分配问题是“三创”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如早期罗炜,唐元虎(2001)从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找出利益分配冲突的问题所在。李晓彦(2009)对此方面分析认为,由于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导致了价值认识上的不平衡性,从而使合作各方对合作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问题、认识分歧较大。
企业文化是影响“三创”载体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赵顺龙(2004)指出,企业文化在于引导或改变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使得产学研结合组织内部极易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造成产学研组织内部的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取向的多元化。董尹、金龙(2009)针对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将隐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促进知识转移,企业知识存量越多,知识转移水平越高,知识转移程度也就越高。
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束缚,一些高校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点依旧放在项目验收、论文数量、获得奖项等方面,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并不关心,没有真正把产学研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和发表科研论文等传统评价指标放在一个层面上,这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要的严重脱节(毛钟红,余国扬,2009)。
(三)创新动力研究
创新是“三创”载体的重要纽带和动力。国内关于创新动力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集中在对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分析,注重从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角度研究主体行为选择等内容(杨东升,张永安,2009);第二类是从环境动力学和企业内部动力来研究创新动力(张刚,安立仁,王海山,2005)。同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实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在于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三创”载体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尧静、肖成勇(2008)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博弈论及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南工大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创载体”模式进行探究,得出了领军人才是“三创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陈红喜(2009)基于三螺旋理论对政产学研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三螺旋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趋势,提出建立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需求的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的结论。
(四)国内研究现状总结
目前国内对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近几年来已不仅仅局限这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其他角度探索其运行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呈现一个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的发展趋势。学者从最粗单纯地探讨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意义等基本问题开始(黄建,余为,2009;高瑞平,2008;毛加强,刘璐,2009;陈宝明,2009),进而着重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技术路径及评价等相关问题(李冬梅,刘进,唐殊,汪雪梅,2009;周国红,陆立军,2005;唐孝云,李业川,杨帆,温勇斌,2009),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三创”载体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对“三创”载体建设的牵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模式分析
从合作模式上看,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探索由政府引导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所构成的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何为核心主体方面,较早的形成一种合作模式体系。Altlan(1987)从实践出发,将产学合作分为六大类:一般性研发资助;合作研发;研发中心;产学研发联盟(Consortia);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Industrial Affiliate Program);创业培训中心与科学园区。Bolton, Robert(1995)二人则根据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具体方式,将合作关系分成了七类:产业界专家到学校讲学,为学生提供应用领域的新技术的思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活动提供建议,使大学的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大学为企业有偿提供实验场所;大学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大学的学科专家为企业讲学;企业为大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场所和器材。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大类型(闫瑞军,2009):研究层面;教育层面;技术转移层面;咨询层面;创业层面。刘翠玲、王永胜将美国的企业孵化器分为4种类型:一是由地方政府或非营利组织主办。二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这类孵化器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了增强在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中的竞争力。三是由私营企业主办,目的是通过给加入孵化器的企业投资而获得利益。四是公私合营的孵化器。由政府、非营利机构和私人合股兴办。他们的合作方式灵活多变,如法国布尔集团、德国的西门子、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等欧洲三大电子公司为了开发高级计算机技术,于1984年建立了共同开发中心。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划分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强调在政府作用、中介机构和以风险投资为主的金融机构的作用上。
(二)影响因素
国外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冲突等方面,Geisler & Rubenstein(1989)曾将产学互动有关的研究文献就其议题来加以分类,最后得出主要有六大项。同时把产学研合作的障碍性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产学双方价值观的差异。技术知识传播的限制。知识产权的问题。关于上述最前面的三项议题,主要是关于产与学在某些方面的差异性的探讨,通过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探求产学合作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进行产学合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进一步加强产学的互动,提高合作的成效。Stankiewicz提出产学合作中的两种主要障碍包括:现行学术价值、典范与目标的冲突;研究优先级的冲突;资源配置的冲突;自由沟通与保密的冲突;来自产学组织之间不兼容的冲突。Doris,Christian,Manfred(2002)等学者从正式化程度、隐性知识转移程度、人员接触程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奥地利产学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型态,包括技术授权、合作研究、衍生公司、联合发表等。
(三)创新动力研究
国外关于高新园区发展的创新动力研究主要有:技术推动模式(J.A.Chwmpeter,1960)、市场需求拉动模式(D.Mowery,N.Resenberg,1975)、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G.Dosi,1984)、N-R关系模式(日本斋腾优,1979),他们各自通过这些模式的研究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很早就被大量学者所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学合作进行了研究。从合作机制上看,美国的产学研合作的合作各方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特别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较成熟的信息渠道。早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罗斯韦尔(B.Bothwell,1979),罗森伯格(Rothberg,1980)等人在对产学研创新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创新过程的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观点。
结论
“三创”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制度制约较大,利益分配分歧严重,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还无法让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常健康的运行。
相关学者已就“三创”载体建设这一产学研合作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其机会主义产生的原因,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矛盾和解决对策,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等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进行了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能够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冉茂瑜,顾新.我国产学研合作冲突分析及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2.毛钟红,余国扬.高校产学研模式及实践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3.武海峰,牛勇平.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4.王娟茹.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5.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6.罗炜,唐元虎.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J].科学学研究,2001(3)
7.李晓彦.高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理论研究,2009(11)
8.赵顺龙.基于企业文化的组织资本形成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6)
9.董尹,金龙.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J].研究情报探索,2009(12)
10.杨东升,张永安.产学研合作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1)
11.来尧静,肖成勇.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讨―以南京工业大学“三创载体”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湖南地方本科院校 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01-03
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有力地促使学校打开校门,改变传统的以教室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模式,而且能够将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地方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迅速地转化和应用知识,需要高校运用开放式的模式,将学生放在更多的社会环境中去,这些都需要高校广泛地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密切联系。
一、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普遍认为较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四种:
1.“工学交替式”模式――“工读结合”。即让学生在校期间有一部分在学校学习,有一部分时间则在企业或用人单位学习、实习、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能有较长的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去参与实践、接触社会,也能促使社会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中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2.“订单式”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根据商务事务的特点,依托当地产业组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置中灵活地安排实验(实习)环节,弥补校内实验(实习)模拟性较差的缺陷,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到校外的实验(实习)基地中。这是一种由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3.“X+Y”模式――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前X年在学校组织教学,以完成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后Y年在企业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参加企业各项活动,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4.共建研发机构模式。考虑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机构,企业或科研机构提出命题,教师和学生提供科技服务,对企业及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或科研机构的重大管理难题、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合作与科技创新。
这四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已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不能与本地经济与区域产业特点结合,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地方高校在办学中无法与本地经济联系起来,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区域产业的特点,无法准确地辨别区域发展优势,学校的科研成果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不能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二是不能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缺乏针对性{2}。三是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不能主动与当地产业融合,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从“互利互补,协调发展”{3}。
二、基于区域文化视角的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在一体化思路下湖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可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就是指相关管理主体面对各类产学研合作情况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措施和各类控制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目前,产学研各方的管理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良好且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和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机制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4}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管理机制。一是成立政府人文社科产学研合作管理工作小组。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对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显明的制约作用。二是成立政府产业专家委员会,保障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上的实施效果,加强对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在大数据时代,地方本科院校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的过程中,为保障产业技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光靠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需借助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开发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1.基于区域经济的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效产学研合作在具备与企业合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并提供经营管理专家咨询的同时,还具备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规划研究基地”,研究机构对区域经发展状况研究来为地方政府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5}这样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成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表1来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占全省总基地数(87个)的16.4%,其中经济类7个,说明新建地方高校学研合作规模越来越大。不过至今为止,湖南工程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医药学院、湖南信息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等9所本科院校还没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基于区域文化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文化视角来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不仅肩负培养文化人才等基本任务,同时还需要研究区域文化的历史、现状、保护、传承并发展区域文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特色文化文献资料库”等等{6}。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湖南普通高等院校始终将“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己任,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湖湘文化始终是湖南院校发展传承的重点内容。在各院校办学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的内涵始终贯穿于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建立相应的平台,促使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企业文化,并随之发展起来。从表1看,目前湖南23所新建本所院校共有23.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文化类占16.5个,是经济类的两倍强,这对促使文化发展、传承与保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湖南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的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办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深化“官产学研联合”的合作模式是必然选择。地方院校只有抓住地方优势,才能快速提升办学水平。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和经济特点,地方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7}因此,引导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力量之间开展深度合作,需要政府部门制定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南工学院为培养所需的人才,学校以董事会为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共创集团、江头生态农庄、香港皇朝、泛华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同实施“卓越金融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计划”,共建“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8}
2.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从整体上提升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中之重。湖南工学院紧紧围绕衡阳六大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矿产品开发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医药加工、现代物流)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通过新建、调整、改造、拓展等措施,努力打造具有明显产业背景和一定优势的工商管理专业群,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或实验教学基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范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组建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突出区域特色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方面,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地方高校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7}衡阳师范学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学科优势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建立湖南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和船山学研究基地文化研究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
4.主动深入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利用。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创新。2007年以来,湖南工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与省内外30余家工商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涉及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策划、生态农庄设计、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旅游规划等领域,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与企业、地方共开展科研合作项目100余项,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占到了全部科研经费的70%左右。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STS视角下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力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K014AGD007)、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地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ZJB2013062)]
注释:
{1}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8):60-64
{2}戚志林.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3}王全.地方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构建“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9):147-149
{4}王鹏杰.论我国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建构[J].学习论坛,2015(4):54-58
{5}韩作振,韩汝军,刘桂仁.山东科技大学: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服务地方与科技创新和谐发展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24
{6}孟令择.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体制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5(4):61
{7}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J].政策探索,2015.3下:13-15
{8}云谱萱,刘胜,肖中云,刘金春.八载砥砺铸辉煌,创新发展育英才――湖南工学院升本改革创新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5.6.17:4版
参考文献:
[1] 彭林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3):25-29
[2] 王飞绒.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杨琼.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9):50-53
[4] 刘叶,邓成超.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02:50
[5] 邵鹏.中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 周衡志,六扬,王章忠,陶郁峻,巴志新.基于长效机制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5(1):73-75
[7] 汤姿.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10-211
[8] 王伟.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293-295
(作者单位:1.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9)
一、产学研联盟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产学研联盟下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职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以适应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从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特色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王锁荣(2010)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上存在浮躁现象、实施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并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段峻(2011)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对接产业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军(2011)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各主体联系分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辟多样化创新模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贾俊梅 (2011)认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工作能力、职称(或技术证书)、学历、外语、电算化操作、协调沟通及从业时间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创新,并指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和保证。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首先,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描述过于空泛,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做出详尽的解析,对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合理(系统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投资、法规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的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灵活处理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规格。《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据此,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规格应定位为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即90%初、中级会计人才。
(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机制构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对三本高校产学研联盟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能够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因此,产学研联盟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产学研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与企业、科研所、政府加强联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2]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赵顺娣、许良虎等:《独立学院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4期。
关键词:产学研;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
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调健康的发展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国际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稳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重视。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一项关键内容,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目标,旨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我国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经济主体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如何将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现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成为了当前教学科研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文在总结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探讨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1.当前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把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为了主动的适应社发展的需求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源自高等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因不同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而高等学校的办学方针与及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是密切结合的。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也必须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打通企业、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隔阂,以培养更多的“脚踏实地”的创新型人才。从本质上讲,产学研合作教育也是迎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不断展示高等教育向创新型与务实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内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对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国外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其中产学研结合度较高的包括美、加等国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nd Further Eduction,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成效,而我国目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
1.1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课时计算、学校评估等评价体系上,均对所有学科实行比较单一的评价模式,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各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兴专业的差异化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专业教师迫于科研考核的压力,将大量工作时间投入到项目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中,忽视了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进行创新型教学需要大量的事件场所和实习基地,这些都限制了创新型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开展。因此,很多教师以回避、从简甚至轻视的态度对待实践教学,从而又导致实践教学占专业教学比重过小,实践教学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习中,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的脱节。
1.2实践性在人才培养定位中缺乏应有地位
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规模也是近年来高校各专业招生中比重较大的。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很多高校并没有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的行业广泛,不同层次的学校对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侧重点不同,每个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高校以基础理论为导向,提出培养通晓国内经济管理理论的国际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虽然在培养目标中含有为企业、科研、政府等单位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的较多。因此,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常常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实践性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没有落到实处。
1.3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专业发展
尽管我国高校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历史较长,拥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师资数量较多,但是师资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在经济管理部门的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文科专业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拥有相关从业经验或在社会从事兼职工作。而目前的专业教师大多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的生师角色转化的经历,师资队伍在整体上缺乏实践积累经验的积累。即使有从实务部门转行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迫于科研考核与晋级的压力而无法投入于实践性教学,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双师型教师的积极作用。
2.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普适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产学研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了重要的途径。根据多年来积累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经验,结合实践教学的特征,我们认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融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将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从实践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国外学者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先后提出了“教学工厂”、“校企72联合办学”、CBE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流程安排。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大量的尝试与探索,认为高校产学研结合应以专业特色为基础,围绕本科教学中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实践教学要服务于地方企业与经济发展,将企业技术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学单位广泛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所关注的视野。实践教学深入实体产业各个领域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又能开拓教师的研究方向,挖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潜能,提高教师实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绩效,同时也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应组建多层次产学研团队,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织教研室教师与地方政府与各类企业的深入合作,包括企业横向项目的开发,承包企业讲座、培训、咨询服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辟实践性学习的平台。承担地方经济服务项目,包括地方政府经济规划的制定,地方政府各级公务员与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与讲座等,从而获得横向课题的支持,驱动整个专业师生完成各项实践工作。同时,撰写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体经济和实体组织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知识与理论前沿,最终通过纵向课题的成功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发表等方式,完成学校对教师科研与教学绩效的考核要求。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将获得更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委托课题,由教研室主任和优秀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深入实地调研并完成研究报告。教师们可以把各种鲜活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积极申报包括国家级、省级纵向课题,实现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结合,从而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每年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撰写策划方案、模拟企业金融财务竞赛等,将企业的产品品牌宣传策划作为校企合作共赢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拓展实践性教学的空间,促进产学研良性的循环发展。
3.产学研合作将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产学研相互合作教学弥补了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全方位的参与到办学与教学的过程。与学校教育相比较,产业部门与科研院所更直接联系生产实践,更需要利用知识与技术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高科技企业与研发单位作为科学理论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场所,在知识革新、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优势卓越,也应该是经济管理专业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摇篮,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a学研结合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素质提供了平台。通过产学研方式合作办好经济管理专业,学院能够根据各专业方向、学科性质的不同组建广泛的实训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与企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密切结合,使学生从生产实践和研发活动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另外,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有利于企业尽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我所用,为企业的科技与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类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广泛合作促成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经济管理类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只有实现学校、教师、企业、政府等各利益方的互利互补,才能可持续深入开展。兼顾四个主体的需要是实现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经济管理院校的角度来看,其优势在于有众多的专业理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有更多接触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资源;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不足在于缺乏资金来源;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应该是从实践中产生,并最终服务于实践。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社会需要是检验经济管理类院校教育成果的主要指标之一。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以‘饵艮务社会”为导向的。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产品”,学生也应该是校企、政校合作的结晶,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来才会接地气,更务实。
4.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经济管理院校作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与现实意义虽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氛围与科技前瞻,如前沿知识、训练过程与技术创新氛围。产学研合作教育弥补了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不足。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要充分利用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多层次地深入到经济管理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课本知识的吸收者、企业生产的参与者、科技研发的承担者。这将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研创新的意义,体验到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开发项目与知识创新的氛围。
首先,经济管理类院校应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重。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中,更加高效地实现教师教学需求与科研考核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支持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横向课题途径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促进教师在主动承担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的合理均衡,改变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
论文摘 要:详细分析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新挑战,同时就如何服务师生读者、如何服务于企业和社区提出了重要的策略,对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不仅仅完成人才培养、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同时也搭建着各类服务平台,推动着区域科技、文化的发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于地方政府、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三位合一”、“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三三”办学模式。“三三”模式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并行之有效的现代高职教育模式。
“三三”模式的确立,为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涵、提升其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作为高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教育模式的变革,与时俱进地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人才及满足区域所需提供创新服务,在服务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新挑战
1.1 服务范围在拓宽 服务对象在变化
高职图书馆具有特色资源和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要继续强化原有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更要为当地区域政府、社区居民和合作后的企业产学研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支持。在图书馆应该开设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使图书馆服务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从被动转向主动。
由于服务观念的转变,图书馆读者服务对象由原来的仅限于本校师生员工的服务扩大为地方行政机构、企业以及区域的居民。读者群层次由单一变得更加复杂,潜在需求的读者逐渐增多,读者需求的信息类型变得更为丰富。迫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深入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服务需求,根据读者群的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并从个性化、知识化的角度深化服务层次,以确保图书馆的发展顺应高职教育办学发展模式。
1.2 服务模式需创新 服务内容需丰富
学院把与企业和社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积极构建共赢发展的运行机制,通过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给学院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作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应主动走向社会,积极创新与区域、企业共建共享的机制,探索高职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新模式。
2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策略
2.1 建立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的建设必须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提供与读者信息需求对应的文献信息资源,而由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要结合工作岗位,在内容和结构上以应用性、技术性信息为主,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文献资源建设方针应突出特色资源的应用价值,这也是特色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定位。宁波职业技术学图书馆在建立特色馆藏时,对机电模具重点专业的文献进行重点收藏、优先投入;根据学院的实际,自建机电模具特色数据库和动漫产业特色资源数据库,形成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数据库,使之成为学院与企业之间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三三”模式的根本宗旨是强强联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2 开展针对教师读者的个性化的服务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方面的内容;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在以教学为核心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为区域提供技术服务能力,教师作必须高度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对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创新的相关信息比较关注,希望获取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专利状况,市场推广的前景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因而面对新的服务需求,我们积极采取了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去,为他们提供信息及参考咨询服务。
2.3 开展针对学生读者的主动流通服务
自从实行“2+1”教学模式后,我校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校的两年时间除了学习有关专业课外,还要考取相关的等级证书,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到图书馆的时间相对地减少。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创新新的服务模式,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利用校园网络优势,以学科内容为主线,分析、归纳,向有关班级推荐相关书目,定期综合分析馆藏利用情况,推出利用率高的书目,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馆藏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阅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2.4 开展针对当地社区的上门服务
我校图书馆在满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也免费向社会全方位开放,但由于社区读者的层次不一,多数人缺乏利用图书馆的知识。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和师资、场地优势,组织馆员深入社区举办讲座,宣传和讲解各种资源平台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与技巧,增强他们查询信息的能力。同时,在社区建立流动图书站,定期派人送书到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并指导、帮助人们提高自己自我学习能力,使图书馆不仅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还能培养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人们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
2.5 为当地企业提供专项技术咨询服务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图书馆的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因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还不具备完善的信息保障体系。企业的决策、发展又离不开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专项服务成为主要工作之一。通过网络以在线咨询、定期信息推送、互访交流等形式,围绕企业产品或项目开展定向服务,真正建立起企业与专家、企业与市场的信息桥梁。我校图书馆为企业建立了动漫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文献资源库不但含有丰富的科技论文、企业名录信息、专利文献等显性文献知识,还包括视频、技术要点叙述等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文献,促进了相关企业的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使动漫产业数字资源资源库成为动漫企业创新的信息技术平台,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与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下,咨询服务有如鸡肋的尴尬状况,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馆员自我价值的提升。
3 结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主动走向社会,探索与社会共建共享、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最大化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特别是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建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潘妙辉,陈小衡,何秀文.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思考[j].图节馆建设,2008(10):83-85.
一、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以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宏观上让大学、产业和科研3要素以合作的方式组成更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系统功能的综合优势。其关键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丰富的智力源泉,企业的资金和完善的实践场所是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基础。高等院校的优势在于:有众多知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容易接受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能准确把握本行业最新动态,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有国家、政府大力的支持,有雄厚的资金来源;有众多经验丰富、技术扎实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套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和一套完整的生产运行机制,能提供完备的生产实践基地。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产学研合作,共建一体化平台。学校通过对旅游行业的调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及科研院所作为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人才规格、工作要求、考评规则等作深入了解,并且与科研院所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三方协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签订符合法律要求的合约,具体写明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明确校企科研院所三方的权、责、利,最大限度利用各方优势,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可选派一些教授、研究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产学研教学工作组,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教学。让研究所专家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到学校兼课或作讲座,通过三方互动,使专业设置更贴近社会需要,确保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校对学生培养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状态中;另外,产学研工作组也可把工作中的新信息和新形势、新流程等带到学校,还可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2.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最佳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十分重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循环,合理衔接。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第一,借助资料,通过理论研究,构建“理论—实践”循环的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指导教学实践为核心,设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案。第二,借助实验室或实习企业,在实践研究上,探索“理论—实践”循环的教学过程,寻找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运行规律,检验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效益上的实际效果。第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与联盟 广东 区域创新发展
论文摘要:产学研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力,中介服务体系为媒介的战略联伙伴关系,其主要目标是创造知识产权、重要标准和新产业,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广东省的“省部产学研联盟”是全国首创,已经取得了显著效益。
l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研究
1.1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与意义
产学研合作通常是指产(产业、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合作各方之间的以科技合作为主线的科技一经济的活动。其核心是实现科学研究一新技术开发一产品试制一市场销售一新项目的科技创新这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的过程,优化组合和集群配置各方资源,实现科技产业化,技术产品市场化和技术经济效益化,使产学研合作各方能够共享利益和共同发展。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首先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其二,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政府构建服务职能,提高治理区域发展能力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三,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一种办学形式,也是办学理念的提升,是实现高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也为科研机构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是培养科研人员的重要途径。
1.2产学研合作发展与研究
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810年德国威廉·洪堡(WilnmVonHumboldt)创办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统一。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新的办学理念一全面推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1933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启动“大学——工业合作委员会”,许多工厂和实业家纷纷成立或捐资大学建立实验室。1951年斯坦福大学在J日金山市创立了全球首个“科技园”,揭开了大学知识产业化的新篇章,以此把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活动J。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比利时鲁汶联合工程大学都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我国产学研大概有几种形式。一是“星期六工程师”的形式。二是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三是合作研发,联合建立研究院或基地。四是创办实体共同研发。其五在政府指导下参与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美国学者科尔顿(R·M·Colhon)和安戴尔(G·Un—del1)认为,美国大学与产业关系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者互不联系。第二阶段是两者之间有了单向的、偶然的联系。第三阶段是两者出现了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合作计划。第四阶段,即目前两者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职能部分重叠的合作伙伴关系…。专家们认为,美国“硅谷模式”、“科技中心计划”,英国“合作伙伴计划”,日本“官产学研合作”等都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范例。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共同经验是:一是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协调,通过立法等形式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二是政府制定科技计划和专门的产学研合作规划,设立多种基金拨款资助产学研合作。三是政府重视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四是构建合作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详细规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义务、利益、分配方式等。许长青博士认为,日本产学研合作已进入了联盟阶段,其本质特征是“产学合作,政府指导”】。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大学与社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行之有效的途径。杜玉波认为“产学研联盟一般从单一项目合作开始,通过合作而建立各种形式的平台等,发展成战略联盟J。此外,教育部科技司于2000年】0月在广州、2005年8月在西安分别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全面而系统地交流总结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这些理论对产学研联盟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总体上分析,这些研究没有清楚界定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联盟的关系和本质特征等。
1.3产学研合作发展的3个阶段及其关系
产学研合作的初级阶段——项目合作阶段。它是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题组与企业之问双方以解决某一技术难题而进行的项目合作。其主要特征是低层次合作,合作方中高校往往是其下属的学院、研究所、课题组、乃至专家个人,其主要目的任务是解决合作项目的技术问题;合作双方技术支撑力量不足,合作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期性短、层次低以及不稳定性,如果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合作将会困难重重而十分脆弱。
产学研合作的中级阶段——平台合作阶段。它是指合作各方共建各种科技平台(如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检测中心,科技产业基地,联合办学,创办合作实体等,下同)。它是在项目合作基础上建设“平台”。其主要特征是中层次合作,建立各种平台,合作方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整个实体而不是其下属单位,建立较稳定的合作伙伴和利益关系,合作也较为持久和稳定。
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联盟阶段。它是在平台合作基础上构建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其主要特征,一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性高层次合作,其中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中介服务体系为媒介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成立领导协调小组,设立办公室等组织机构,有战略性发展规划,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一定的法规法律和保障制度,一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围绕区域发展的关键或重大课题、产业技术优化和升级的战略性问题等展开合作研究。
2产学研联盟的运作
2.1产学研联盟类型和目标
产学研联盟可分为行业产学研联盟和区域产学研联盟两种类型。行业产学研联盟是针对行业产业发展而进行的产学研联盟。区域产学研联盟是针对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范围的各类产业,乃至区域发展而组建的产学研联盟。根据产学研联盟中地方政府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地方政府行政级别为依据,区域产学研联盟可分为:省级、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等4种层次级别形式。产学研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创造知识产权、重要标准和新产业,促进地方区域协调创新发展。
2.2产学研联盟的运作
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立联盟各方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有联席会议制度,制订章程法规,形成制度;各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配备干部负责宏观指引和协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置专职人员负责联盟的具体工作,搭建从政府到产学研联盟各方、从省到市、县(区)乃至乡镇及企业都有专职人员负责的产学研联盟的持续运作的组织保障。政府主导是产学研联盟与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合作的根本区别建设平台。建立合作平台是体制、机制和协调的基本载体,为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交流创造了畅通渠道。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主要是制订发展规划,完善各种法规和政策,营造创新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和调各方的关系;建立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使企业成为投入的主体;引导和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为自主技术创新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提升产学研联盟的质量。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首要的是要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巨大的创新需求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源动力。
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力作用。要和地方产业和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注重开发共性关键技术,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科技动力源。
“中介服务体系”是产学研联盟的主要媒介。它衔接产学研合作的各个环节,降低合作风险,加快合作进程,提高合作效率、水平和质量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发展
3.1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建设与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和2009年1月广东省政府先后与教育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签汀产学研联盟协定,推动广东各级政府建立体系性的各级层次的产学研联盟。
企业主体和高校、科研机构主力作用奠定了联盟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参加广东产学研联盟的有广东120家大型企业和近3000多家中小型骨干企业;有全国167所高校和广东省高校20多所;中科院系统多个单位和广东省科研院所属的科研单位等都参加;还有众多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形成一套发展体系。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雷朝兹认为,目前广东产学研联盟已经形成三大推进机制(省部高层会商机制、省市联动机制、地企校长效合作机制),四大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五大创新模式(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高校服务区域集群经济、建设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开展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这体系把广东科技自主创新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3.2广东产学研联盟的目标和任务
广东产学研联盟总体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广东,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广东力争在5一l0年基本建立广东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使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2008.9)指出,到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力争落户广东的国家或国际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超150个;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广东产学研联盟的四方面任务:一是要促进科技与广东产业和区域发展更加密切合作,加快广东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坚持与地方支柱产业群发展紧密结合,建设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引领高校和科研机构新一轮改革和创新发展。四是探索构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的发展链,创造新产业。
3.3广东产学研联盟运作措施
成立机构,构建组织体制。广东省各级政府设立产学研联盟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高层会商制度,形成省、市联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会商制度,提供实施的组织保障。广东已建立4个层次级别的区域产学研联盟:一是建立省部级区域产学研联盟2个;二是建立地级市区域产学研联盟8个;三是建立区、县级区域产学研联盟3个;四是建立专业镇级区域产学研联盟lO个。广东已建立13个省级的行业产学研联盟,如数字电视产学研战略联盟、白色家电产学研战略联盟、精密制造产学研战略联盟等。
制定政策,构建法规保障。主要有:《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申报2006年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通知》、《关于广东省专业镇与高校开展对接工作的通知》、《广东省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提供人才支撑。实施高级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广东发展与科技创新工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广东企业兼职,鼓励广东企业高层人员到高校兼职任教。鼓励广东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鼓励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建立政府部门协同管理配置创新资源运行新机制,加强各项省级财政性资金的统筹使用,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省政府计划设立规模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广东科技发展银行,完善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
建立特派员制度。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每年从省内外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选拔一批科研骨干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科技型企业,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择优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产学研联盟项目。目前,第一批5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7名科技特派员已经进驻54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作。2009年选派200名特派员。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联盟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共建实体,构建平台保障。支持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各种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研究机构及各种平台的分支机构,鼓励广东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业集群程度高、特色明显的区域、专业镇、产业园等建立省部产学研联盟示范基地。实施“产学研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学研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的科技型企业作为“示范企业”。政府主导和推动平台建设。如2007年7月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大学城建立“广州大学城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产学研孵化基地”。深圳市政府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还引导和推动有关单位建立北京大学深港产学研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佛山市政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中心60多个,共建博士后工作站l9个。
举办展会和论坛,加强科技交流。广东产学研联盟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在深圳市召开“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孵化研讨会”和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产学研合作工作座谈会”,“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战略研讨会”,“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工作会议”,同时举行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开幕式暨项目签约仪式。2006.7.18.深圳市举行“官产学研项目互动交流洽谈会”。2009.9.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政府将共同在佛山市顺德展览中心举办中国(顺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
3.4广东产学研联盟的成效和意义
签订一系列联盟项目。2007年6月27—30日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在广州举行13个省部级产学研联盟项目、23个市校全面合作项目、11个专业镇与高校对接项目、131个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现场签约仪式,为实施产学研联盟提供具体内容。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仅两年时间已有7000多个项目签约,政府带动全社会依次投入230多亿元资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2163件,取得专利数量7320项,实现总产值4088.3亿元,出口创汇112.8亿美元,新增利税670.3亿元。目前已经集群起最强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正承担着一大批对广东产业发展起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
知识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新源和人才的培养库,还应当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源、文化知识的传播源和科学技术的转移源。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和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不仅要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还要具备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体现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注重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系,则无异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自我封闭,使科学研究甚至整个大学与社会脱节。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社会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为已任,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1999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2001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北大选派十名干部到广州市政府任职;2005年,北京大学与广州市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与教育一体化合作联盟;最近,北大又在与东莞市政府洽谈将北京大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北大众志芯片在东莞安家。
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为北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北大与广东的合作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以市场为引领,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其发展最能够体现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美国的西海岸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形成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抑或美国东海岸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的波士顿科研中心,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都体现了大学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孵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学国家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就业等方面也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个集两所重要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政府的综合优势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成为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除本校所在地以外最重要的合作基地。
2001年,北大在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依托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积累,该中心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发明了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的中水,而且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技术和费用低等特点,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使用。目前,仅深圳就已建成十余个几百至上千吨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为水污染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在成立后的短短数年间,已创造产值5800多万人民币,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成为了深圳市环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为改善区域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七年来,已经建立了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各种重点实验室,孵化和培育了适合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技术和各类人才。目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已有二十多个产业项目加盟基地,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环保等高新技术前沿领域。
立足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亟需人才
2001年,北京大学依托自身的多学科优势,利用粤港丰富的资源,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深圳创建了以应用学科为特色的北大深圳研究院,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
在短短的几年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针对区域发展的急需,重点建设应用、交叉学科,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六个学院和包括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在内的三个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还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四十余个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经过五年的探索,北大深圳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孵化平台和北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已累计招收了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其中有500名毕业,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深圳工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已经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开创了一条异地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
加强横向合作,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
随着深港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圳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举措的提出,2006年,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港产学研基地面向区域发展邀请了北大和香港科大著名教授成立了深港发展研究院,力求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研究院以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脑库、区域创新资源的聚合高地和开放的区域研究公共平台、深港创新圈的主要智囊与咨询机构为目标,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院还集中资源重点研究区域主导创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区域内的形成,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例如,研究院目前正依托专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推动AVS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对我国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依靠自身力量到引进外脑进行研究,无疑将大大提高深港产学研基地的研究实力和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省部合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大学在广东的产学研合作也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把省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链接
蓬勃发展的深港产学研基地
深港产学研基地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8月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体系,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
完备的创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深港产学研产业发展中心联络专业机构,建立完备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
高技术项目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科技成果资源,与学校共建项目库、共享项目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 。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研究资源,为深圳和周边地区企业、投资机构与高校技术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库,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两校优秀毕业生,为基地项目提供人事服务。建立新型的培训体系,结合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资源,为入孵企业提供全面、系统、度身定制的培训 。
政府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扶持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资助、申请政府的科研开发经费、科技贷款、贷款贴息、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技术改造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惠减免等服务。
融投资体系: 通过与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单位共建风险投资渠道,确保孵化种子基金的投放,确保入驻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顺畅的联络与合作渠道;通过与深圳市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基地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入驻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财务顾问体系:通过与深圳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面、专业化的财务顾问服务体系;通过与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专业交易机构合作,为基地项目及孵化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渠道。
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
深港产学研基地引入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人力资源。
深圳北大SOC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技术平台,为深圳及周边地区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高素质人才培训的项目。
深圳北大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政务、企事业单位数据仓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高端领域的项目。
北大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主要开展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子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综合评估项目等。
深圳香港科大海洋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监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预测系统及南海及海岸带大气、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系统等项目的研究。
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环保产品研制、环境工程工艺设计、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境体系咨询和认证。中心参与开发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遴选技术之一,在广西、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应用和推广,尤其是作为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市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城市空间信息为基础,利用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而成立。平台将RS、GIS技术与其他各专业技术及模型紧密结合,为深圳市建设“数字城市”(包括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所支持的数字城市管理、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社区、数字警务、城市应急联动等工程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决策分析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深圳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设备(加工、封装、机器人、生产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基于PROFIBUS,DEVICENET,CAN,FIREWIRE等现场网络的运动控制器、机器视觉系统、高速、高精度伺服模块、光电子自动化封装设备、数控产品等项目的开发。
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