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综合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综合实践

第1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一、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我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同时,学校实践基地“茗山茶园”品种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铁观音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安溪的春秋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安溪、热爱安溪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介绍铁观音的来源故事等,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三、贴近学生生活,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2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一、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教学的热忱,重视从教学中提升自己。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师要和小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全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综合动手实践活动,是一门动手能力占很大比重的学科。教师要深刻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深刻了解我们国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全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成长,教学反思中实现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组织的课程,集体研究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和实践反思中逐渐生长和提高自己,重视领悟实践反思活动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要不断追求教学进步,重视实现教学反省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领悟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作用,重视学会反思自己。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点在哪些地方,缺点在哪些地方,应该可以怎样改进和提升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点和得失。教师要重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想法,产生科学有效的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重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客观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选取活动的课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教学类的手工作品、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目标式教学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喜欢的物品,并在上课的时候汇报物品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这样,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沟通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3.教师带领学生逐渐完善活动方案,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优化细化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做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完善活动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更加实用和快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采访考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摘录。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观察、调查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建立多样的评价体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实践,学会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立多个奖项来奖励学生,例如“最佳设计奖”、“最大进步奖”、“资料搜集王”等,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第3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实践课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49-01

一、实践与书本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自然和社会”应该在学生书本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展开。譬如,小学语文书本上有许多关于秋天的散文、诗歌,那么如果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与此相关的观赏红叶活动,通过制作简笔画、采集红叶标本、实物拼贴等方式完成灵活多样的作业,就会进一步强化书本原有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性目标。这种课程案例的思考与设计,最大化地让课外实践与书本认知融为一体,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个性的内在张扬与心性的外部舒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推进他们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再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宣传节约、孝道方面的文章,对此,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通过学生的采访、参观等形式,让他们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最后以书面报告或演讲交流等形式完成实践教学的具体目的,谋求自我、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在书本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既离开书本又依赖书本,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与手段,加以变通地把握各种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

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倡导生活教学。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小学综合实践课务必要注重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所以,要从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各种联系,引领学生从禁锢的校门走出来,在家庭、社区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姹紫嫣红,用自己的方式体味社会的人情冷暖,在潜移默化中改造自我、淬炼人格、升华美德。所以,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根据不同阶段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宏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在综合实践课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让课程设计更有创意

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内驱力。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儿童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和水平。找到他们的脑中所感,心中所思,设计不同的活动,学生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其中。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找一找,演一演,都深受他们喜欢。在备课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游戏是小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实践综合活动课程时,把需要教学的知识,把需要培养的能力通过游戏体现出来,使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之中,积极参与,它有助于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他们浓厚的童趣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最关心的是课本上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全部灌输给学生,而综合实践课要彻底改变固有的思维惯性,从根本上把学生设定为学习和活动的中心。这样在教学实践课时,就能够焕发学生的童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塑造完美人格。同时要求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以日记、作文的形式完成,教师不定期开展展览、考评。

(三)以实践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为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化效果,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实践”这条主线。一方面,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尽量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由于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使学生萌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发挥内驱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以某些基地为依托,有利于实现实践课程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社会领域不同空间的拓展。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的部分学生家长、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进行高屋建瓴的点拨与语重心长的指导,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真谛、生命的价值,让教育因此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与人文色彩。

第4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第5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革新体验并接受人文素养的自然熏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然趋势。

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行动上才会更主动,责任感才会更强。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笔者利用本校内外得天独厚的杞王故都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杞国史话的活动。每天的活动课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拿起相机拍下有标志性的建筑,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之后,再组织大家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不但了解认识了历史而且增加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和建设家乡的信心。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充分利用家乡的啤酒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同时,学校实践基地“阳春啤酒”品种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学校开展活动时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杞王故都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啤酒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啤酒加工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介绍阳春啤酒的来源故事等,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漫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和愿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少之甚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为了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在《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个大主题下设计了一系列的小主题研究活动。如《春节之源》《端午来历》《中秋月饼》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感受、传递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6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内容

一、“综合与实践”课的预期效果

“综合与实践”课与传统课堂乃至传统实践课不一样,“综合与实践”课更加重视和强调教育主题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保护,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具认知性和挖掘性。课程当中,学生获得了宽泛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掌握学习活动,在谋求自我独立兴趣的导向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开发,而教师则化身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引导者。

1.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课应当具备鲜明的综合性,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锻造和培养,这主要表现在:①综合包含知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②综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包含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提问教学、小组教学等,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③综合了多种教学目标,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是最为基本的,关键还在于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2.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课其主旨便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汲取知识,在行动中感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作为”,而应当是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通过手脑结合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这是一种科学而且性价比高的实践过程。

3.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更加开放。首先,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且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课堂形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很难产生排斥感和疲劳感;其次,它拥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内容,答案没有固定性,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推断能力,而解答问题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更加灵活,正好符合小学生异想天开、纯真活泼的天性。

二、“综合与实践”课内容的设计

1.拓展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借此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确定具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一定为0,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之后,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1×2×3×4×5×……×

98×99×100的积的末尾零的个数?很明显,这个问题与上面的教学主题相对应,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拓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帮助学生探究了更具有价值的主题。

2.情境教学

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可以设定特定的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让顾客自行选择商品,然后告诉顾客,现在巧克力在进行优惠活动,优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买一包巧克力优惠六元人民币,第二种每包巧克力价格19.2元,买两包赠一包,然后让顾客选择比较优惠的购买方式,这时顾客就会快速地计算优惠的价值,选择合理的优惠方式。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既使学生在浓厚的欢乐氛围中度过,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

3.开放教学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去尝试认识社会,在情感中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2011年的春节,小明将三万元存入了银行,定期为三年,在存款到期的前一个星期,小明的母亲突发急症住院进行治疗,这使得急需用钱的小明非常为难,所以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想办法,解决住院费的问题。这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了许多方法,在归纳出这几种方法之后,最后学生和教师再一起讨论,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还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利息的有关知识。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虽然在“综合与实践”课中完全处于指导者和旁观者的地位,但无可厚非的是,教师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堂中灌输何种理念,以及达到何种效果,都与教师能力直接挂钩。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将会对该课堂的实施和研究提供充足保障。一方面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课堂的设计和安排,对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特点的掌握和开发,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要让课外“综合与实践”拥有可行之机。

2.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方面,通过对网络工具(QQ、邮箱、视频等)的运用,将“综合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和教育优势传达给社会,初步博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同之后,广泛地汲取外界意见和建议,以之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革新的参考。班级方面,建立起以班级为主题的统一通信平台,如论坛、讨论群、微信群等,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外实践当中,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也能够一目了然。

3.改革既有教学制度

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的改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借此推动“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和升华。评价标准大致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对“综合与实践”课开展现状的评价,即考评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采纳了新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既定理念;第二阶层是对开展结果的评价,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该教学模式,是否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第三阶层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评价,主要是查看是否积累了一阶段的教育经验,是否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启发,并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革新。

四、总结

“综合与实践”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它的产生与发展均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从现实角度看来,唯有推行“综合与实践”口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学生的个体特点,创设出更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需理性地认识到该项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综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点,发挥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循序渐进地研究和探知教育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龚晓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1).

[2]刘 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3).

[3]王秋菊.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综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7).

[4]李秀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03).

第7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一、剖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 教师中有认识上的偏差。作为新增加的内容,由于部分老师对其认识比较模糊,把它简单地看作一般的数学活动课、兴趣课或者是复习课,甚至将其作为选学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 教学资源比较贫乏。由于此内容是一个新增的领域,教学的模式、方法还在摸索和探究阶段,因此,具有参考性、指导性的Y源比较贫乏。有的教师苦于找不到活动的素材,或疲于为活动准备材料,而不愿意开展;有的活动因场地的拘束等因素,容易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为教师开展教学带来有一定的难度。

3. 评价体系待完善。由于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下的量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了。

二、落实“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对策

1. 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综合与实践跟学科课程的关系。在组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由于地域的差异,教材中的部分文本资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学生。因此,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3. 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的过程。在制定评价时,应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三、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由于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不同于其他几个学习领域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案例]:“剪一剪”。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图形和变换》之后,教材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剪”。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安排了“对折”――画“半人”――剪一剪等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领悟到画图的位置对结果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得出:长方形纸对折几次,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整合数学知识,突出“综合”特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以实践为载体,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通过“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广阔。

第8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一p精设问题,明确探索方向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大问题”,而问题一旦提出,就必须明确探索方向,使问题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行动主线。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的教学,教师创设了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如:球为什么落下后会反弹?篮球与排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速度一样吗?球落下后会反弹多少次?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大皮球反弹的情况与小皮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了两个问题进行实验,即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接着,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组活动:先用同一个球做几次实验,观察可以发现什么;再用不同的球做实验,看又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活动,主动思考,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可以看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离不开问题,问题的驱动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合作性和高效性。

二、精心组织,指导合作探究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 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活动,指导学生高效合作,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既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共性,又要因内容而异,因课型而异。总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激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相互交流观点方法,展现其合作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围一围,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同学拼成的不同图形,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不管形状怎样变化,周长总是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比较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中有这样的活动: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如果1亿枚1元硬币叠起来,会比30层楼还高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叠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再量一量、算一算,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推算出1亿枚硬币大约高20000000厘米,是200000米,相当于30层楼高的2000倍,最终验证猜想的对与否,获得真正的体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个数学猜想的验证、对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对话和沟通,这时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是适切的。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有动手操作层面的合作,更有数据收集的合作,还有思维的碰撞和验证经验的获得,这种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三、精于启思,提升能力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发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但是,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地“动手”而不“动脑”,缺失了教师有效的启思和学生深度的思考,造成课堂流于形式,单纯传授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时,一名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制成了精美课件,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对照课件就知道身份证前六位数字表示什么,中间的八位数字表示什么,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信息”而非发现数字中的信息,生活资源未能充分运用,形如摆设。身份证的编码信息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其编码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是直接告知。另一名教师则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身份证信息,本地的孩子可以收集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中属于本地区籍的身份证信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收集属于外地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最后由全班学生在各自组内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信息特征。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观察、思维活动:1.不同的人的身份证号会相同吗?请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不同的身份证号,你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友情提醒:与出生日期比一比!2.如皋地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各省之间的呢?猜一猜:前六位数字可能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在学生的悱愤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源进行小组交流,并巧妙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晓前六位数字反映的信息。3.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一想:身份证号中还反映出哪些信息?比如:怎样看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呢?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身份证继续观察。4.由身份证号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你认为应该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在这类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发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可以进行适切的方法提示,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生活诠释,这种指导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性化的。通过点拨、启思,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数学思考不断加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

四、精彩展示,激励个性张扬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而展示交流是课堂的必要环节,也是课堂的精彩之所在,因此,教师要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展示精彩的内容。在小组展示中,教师可以展示小组成果,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可以由组内的小小组发言;还可以小组团队展示,一名成员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等等。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算24点”,学生活动兴趣浓厚,思维特别活跃,当出现牌上的数是4,5,7,8时,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出现了4+5+7+8,(8+5-7)×4,(5+7)×(8÷4)等不同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成果或问题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富有魅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五、精妙点评,促发自主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教师或学生应当进行精到、巧妙的点评或自评,化腐朽为神奇,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巧铺地砖”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一种正方形地砖,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地砖规格 单价 备注

20cm×20cm 7.4元

30cm×30cm 17.5元

50cm×50cm 42.6元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看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1:

(400÷20)×(300÷20)×7.4=2220(元)

方案2:

(390÷30)×(300÷30)=130(块)

(10×300)÷(30×30)≈4(块)

(130+4)×17.5=2345(元)

方案3:

(400÷50)×(300÷50)×42.6=2044.8(元)

……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并进行合理的点评:方案1没有浪费,但块数较多,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有浪费,方砖需要锯开,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价格也比较合理。

当然,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优选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如何精选方案是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根据不同课型,力求运用多种策略,尽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着力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深探,全力激励学生展示成果、积累经验,从而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9篇:小学综合实践范文

“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设置的新领域,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把“综合与实践应用”以独立的领域单列,是本次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就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直以来,我县农村小学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数学教学的过程形式单一、方法呆板,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和教材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加上农村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具、学具不足,教学信息封闭,教师流动量大、培训机会少、年龄结构老化等,相当多的学校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理解,只是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课,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教学。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研究”这个课题,并将其立项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四期教科研重点课题。我们结合校本研究,开展“综合与实践应用”教学“三级备课”研究活动,通过“个人初备课—年级研讨精备课—科组修正细备课”来形成教学案例,并资源共享。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比赛、小制作、小实验等形式开展“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立足于课标的解读和扎实的教改实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课题成果。

一、构建了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与综合”这一知识领域突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衔接,体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共同作用,强调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而言,这个学习内容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新型学习活动,我们在理解和把握苏教版实验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一致认为,运用“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应用—评价体验”或者“创设情境—提出猜想—验证探究—拓展延伸”这两种基本模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发挥苏教版教材的优势。当然,这两种基本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灵活运用。

例如:韦春萍老师执教二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我们认识的数》,便经历了四次磨课,最后才形成下面这份有价值的教案。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问题情境】

录音播放《数鸭子》的歌曲,让学生边欣赏边想:这首歌里有认识的数吗?

【独立思考】

学生课前了解家人的年龄,并做好记录。

【合作交流】

同桌交流,说说收集到的数据;全班汇报表格中的内容。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提示:爷爷、奶奶大约有多少岁?爸爸、妈妈呢?我呢?)

【实践应用】

课前发给每个小组3个装物品的袋子,要求:先打开1号袋子,尽量张开手紧紧地抓一把放在桌子上,然后数数有多少颗糖,组长负责记录到下面的表格并汇报(总结: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完成后,接着从2号袋抓一把花生,先猜一猜粒数,然后数一数有多少粒(学生汇报,老师填表)。然后像刚才一样从3号袋抓一把黄豆,先估一估粒数,再动手数一数验证(学生汇报,老师填表)。

【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能在身边找到我们认识的数字吗?可以在教室里面找,也可以在操场里找。五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教师总结:在语文的诗词里也有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评价体验】

同学们会用数说一句话,也能从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数了,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1—3年级)的要求有三:一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内容。落实到本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地复习本单元“多一些、多得多、比较数的大小”等知识。这次教学活动,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以及口头表达的多重平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磨练,思维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知道了一把花生米、一把黄豆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表示才合适,也使学生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这为学生以后的估算学习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的学习要求有二:一是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二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在操作第二学段的课堂教学时便使用了如下“变式模式”,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组织实验,验证假设—提炼总结,拓展延伸”等。下面是朱锦梅老师执教四年级“综合与实践应用”《怎样滚得远》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课件出示幼儿园的滑梯及学生溜冰时从斜坡上滑下的主题图,然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形成假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物体在斜坡上很快地从上向下滚动。到底斜坡与地面成多少度角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组织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思考: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

2.分两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做30°角、60°角的斜坡实验并记录数据,第二组做45°角、15°角的斜坡实验并记录数据。要求各组把实验各做4次,前三次必须是从木板的红线上滚下来,将量得的长度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第四次则从木板顶端滚下来,注意观察胶球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与前三次比较哪个更远,不用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3.交流: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胶球在木板上滚动的长度相等,木板与地面大约成多少度角时胶球在地面上滚得更远一些?

4.小结:科学家们在生活中或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常常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专门进行研究,你们刚才的表现就像一位小小科学家。

(单位:厘米)木板与地面的角度:( )

【提炼总结,拓展延伸】

不仅斜坡的角度对滚动的距离有影响,其他因素也会对滚动的距离造成影响,想想:还有什么会影响滚动的距离?(在同样的角度下,斜坡的长度也对滚动的距离有影响。比如30°的角度不变,把斜面换一个长一点的,滚动的距离又会是怎样的呢?)

开展“综合与实践应用”课题实践三年来,我们最大的体会是,这样的课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提供合适、充足的材料,用来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给学生明确分工及合作的点,使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做好预设,有应急预案。“综合与实践”这样的课,有时候活动的地点会有变化,比如从室内到室外再到室内等,那么在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就很关键。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充分预设,但总还是会有一些不曾预设到的问题生成。例如,在上面那个四年级的实践课中,便有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来的问题,怎么办?那就只能“再滚一次”增加滚动的次数了。“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又是一个不曾预设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通过师生或生生间的交流来解决。也正因如此,我们说“综合与实践”课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数学实践能力。

二、形成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问题解决”的要求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苏教版教材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是:在给定目标后,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编排,我们决定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寻找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资源,开发研究适合我们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并最终形成了如下操作模式: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本知识,根据教学需要,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开发研究,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效。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景以及知识的应用情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从生活现象和社会资源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例如,我们曾经开展了一次“了解自己的家庭”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根据一些学生受社会与环境影响,沉迷于上网玩游戏,乱花钱,与长辈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实际,我们决定在四年级开展“了解自己的家庭”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2.在与同伴的合作中,通过倾听同伴的发言,提高观察能力、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能力、听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3.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体会生活的艰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1.阶段一:活动准备

布置任务:收集。可以收集自己家里家外常见的旧书报纸、矿泉水瓶、易拉罐等,也可以调查自己家里某一月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燃气费等。

统一分组:10个同学为一组,组长负责数据汇总,安排讨论;记录员负责记录收集到的信息;发言人负责汇报;其他同学积极配合。

提出要求:制作复式统计表,说说自己的感受。

2.阶段二:收集整理数据

①利用假日进行调查,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填入统计表。

②在组长的组织下,集体完成复式统计表。

3.阶段三:汇报交流

①每个组长汇报本组的调查数据。

②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并解答。

4.阶段四:活动评价

①对积极发言,勇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小组,授予“最佳活动小组”称号。

②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授予“实践小能手”称号。

这次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生活要勤俭节约,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但也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家长配合的力度不大致使部分学生(主要是留守儿童)参与不足,个别小组因为指导不到位人员分工不够明确。而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活动前做足功课,尤其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以确保活动的实效。

(二)在游戏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实践活动的内容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不错的效果。例如,我们曾经开展过这样一场以“我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活动背景】

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为了训练学生学会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决定开展本次“我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学信息。

2.在交流中学会选择有关信息,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利用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倾听别人发言,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具体步骤】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些有趣的事,可以先在家里试着跟家长说。要求所讲内容包含一定的数学信息并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2.根据老师出示的情景图进行表演和简单描述。

3.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进行“我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演讲比赛。

(三)创设有一定难度的开放性活动

创设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帮助。比如我们曾经举办过一次“我创造 我快乐”拼图比赛,训练学生的空间观念。

【组织活动】

四人小组说一说,哪些物体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把想象中最美好的事物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

【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可随意表达。(结果学生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来自农村的孩子黄晓峰说:“我喜欢我们的农庄,那里的房子、篱笆、树木等都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接着,黄晓峰绘声绘色地把农庄的样子和景色描述了一番。而一贯喜欢看科幻书的陈豪君却说:“我喜欢神舟九号,它也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我希望它能把我带向太空……”)

【指导拼图】

学生动手拼图(老师随机指导遇到困难的学生)。

【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拼图的成果。(学生“拼”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乌龟、圣诞树、机器人、火箭、村庄、可爱的家等,全部是用平面图形的形式来表现的)

像这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可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得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引导学生自主撰写数学日记

学生经历了各种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参加活动的准备、过程、结果以及对活动的感受写出来,还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学数学的经验,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数学发现,等等。结果,有的学生学会了记录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通过记一记、算一算,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有的学生会主动写一写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把探索的过程写了下来;有的学生学习了24时记时法,便自己设计了一份科学的“周末愉快的一天”活动方案……

三、探索并形成了适合农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评价方式

我们探索出多种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时,尤其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性差异,以激励学生的创造和实践意识。我们加大对学生的动态化评价,对活动的全过程评价设计了“评价标准的综合要素”,包括: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这样的评价要素,充分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此外,我们还注意了以下评价方式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与实践能力进行自评、互评

例如,在“周末愉快的一天”综合与实践课上,我们组织学生采用了“比比谁的星星多”竞赛活动。

学生的自评内容非常丰富。杨聪聪说:“我设计的方案搭配合理,我给自己3颗星。”周明说:“我设计的方案,自己玩的时间太多了,要是能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就更好了,我评自己2颗星。”……

学生互评的内容也很到位。“希望你不要打扰别人的观察,我评你1颗星——杨铭因。”“在别人发言时你很注意倾听,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我评你2颗星——王金萍。”“送你一句话: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我评你1颗星——黄文龙。”……

采用“比比谁的星星多”这种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式,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体,也体现了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别人或自己的评价中反思,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二)用描述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成就或表现

教师运用丰富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激励学生。口头语言如:“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老师佩服你”;“你的回答虽然不完整,但敢发言了,老师期待你下次有更好的表现”……肢体语言如:赞扬的掌声、竖起的大姆指、一个眼神等。

(三)用感谢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当学生说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好方法时,教师结合此方法的精妙之处,边讲解边评价,或让学生自己评点,学生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虚荣心,而是来源于知识本身。

(四)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三级评价档案袋

把三级评价分别归档,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起一份成长档案袋,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四、师生的“教”与“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实验的过程是探索、进取、创新的过程。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实验教师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不小。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能结合课本“综合与实践应用”课或利用社会资源,精心设计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索,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教师的变化

1.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认识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灵活处理教材,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改以来,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应用”怎样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老师。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找到了答案,“综合与实践应用”课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讲教材和呆板地执行教案,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目标,强化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的有效资源,开发并形成了我们的校本课程。

(二)学生的变化

1.对“综合与实践应用”课兴趣更浓了。通过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综合与实践应用”课的兴趣普遍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能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小调查、小研究活动,通过仔细观察、收集相关的信息、相互合作讨论、及时请教,他们已经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拿到班上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不仅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且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资源库。

2.学生“综合与实践应用”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综合与实践应用”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从数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中分明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了解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便激发了他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兴趣。我们从家庭、校外了解到,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到社会中开展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数学日记等。

3.学生在“综合与实践应用”学习中,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了。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收集信息与整理数据能力、提问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而这应主要归因于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题组计划将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并从以下两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要把它作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方面;二是加强“综合与实践”各年段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低、中、高年段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