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专业判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随着审计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应成为我国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各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将逐步放宽,从而必然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与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
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审计专业判断也正在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学术界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决策时对各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审计人员的错误判断会导致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在长期业务培训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因人脑的作用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3)审计专业判断指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做出取舍的决策。
(4)审计专业判断是确定被审事项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就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中必须强调如下因素:一是判断的主观性,这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本质属性;二是判断的普遍性,即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三是判断的重要性,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不仅明显地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是审计师专业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如下描述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判断的概念: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基于审计师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的本能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审计质量。基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
2、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去,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正因如此,审计专业判断对判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同时,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例如,一位经验丰富而机警的审计人员能很快地浏览一页记录并马上发现异常的事物,还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诊断并无任何不可思议之处,审计人员只不过是综合运用了他的会计知识和经验来评价信息的正常与否或可信与否。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2)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
模糊性是相对精确性和肯定性而言的,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分。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由此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会计法规的弹性增强,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会明显提高,从而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对于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提高,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由此提高了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而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也就会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视。
(3)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都要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在计划阶段,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确定审计重点,收集审计证据。确定审计重点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和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收集审计证据时,要考虑有关材料和被审计项目的相关性,考虑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审计完成阶段,要对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照审计标准,对问题加以定性,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依赖于恰当的专业判断。
(4)审计专业判断失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伪不实的情况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无外乎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程序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是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另据美国TreadwayCom-mission研究报告指出:6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未搜集充分而适当的证据;3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过程所发现的潜在问题未能提高警觉或给予足够的专业怀疑。而审计师这些方面的能力恰恰取决于审计人员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蒙哥马利审计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审计失败通常是由于管理当局的狡诈舞弊所致,或由于对于客户有意无意地随意运用或误用会计原则,审计人员缺乏高明的判断所致”。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此背景下,审计职业的地位以及审计环境正处于转变之中,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进行描述,确定信息的某些特征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影响
它包括如下内容:分析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需运用的信息种类;研究审计人员对不同种类信息的信赖程度;探讨审计人员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加以综合的方法;确定信息选择和信息处理之间哪一个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功效影响更大;分析使审计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找出专业判断失败的原因。
2、研究审计专业判断的认知过程
它主要分析不同的知识和记忆在审计专业判断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完成不同的审计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以及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探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及搜集信息等工作所起的作用;分析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记忆的因素,确定这类记忆对审计人专业判断产生的影响;研究专家与初学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方式存在的差异及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
3、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
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通常要调查审计师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审计师对于某项客观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审计师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类似判断结果的稳定性,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程度。它将有助于审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审计实务界人士及时确定审计工作需要改善的环节,以及是否需要制定补救措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学教授Trotman认为,在中国,审计人员在某些重要的审计专业判断上的一致性是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由于审计专业判断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在开始进行这种判断的几年中,审计一致性可能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审计意见出现分歧的领域的培训和复核过程上。
三、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重点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所需做出的专业判断主要包括建立重要性水平、评估项目的审计风险、判断企业控制的可靠性程度、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在分析性复核中确认显著性波动的原因、评价客户解释的合理性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确定等。
1、建立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决定审计风险以及检查范围、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确定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例如,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审计人员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以便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审计人员即使冒较大检查风险,但总体审计风险仍然较低。
3、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与审计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能够及时提供企业内部差错和舞弊行为的专门分析资料,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正确确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是审计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内容。对内部控制可靠性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根据国外的审计实践,在对小型企业进行审计时,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般都将控制风险定为最大值,他们认为,在很多情况下,高估控制风险,免去符合性测试而扩大实质性测试的选择更为经济。
4、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
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往往产生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判断。有一些错误源于抽样风险,审计人员没有选中存在差错的业务样本,检查风险也可能源于非抽样风险,如:审计程序安排不当;没有发现样本中存在的错误;没有正确修正检查出的错误等。审计证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5、审计程序的选择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审计时所采取的详细步骤或工作细则。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起着重要作用。
6、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
分析性复核的目的是初步判断审计约定事项的重点区域和审计风险,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指标对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判断和确定重要的审计项目。但研究表明,除非被审计单位资讯健全以及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否则,分析性复核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7、审计类型的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表示何种审计意见,然而,从目前的规定来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区别仅在于程序不同,对于“个别”、“局部”、“重要”、“严重”等措辞的把握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完成。
8、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
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
四、审计专业判断质量的评价标准
对于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质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价:
1、审计人员意见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性是指多个审计师对同一审计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的相似程度,它是用于评价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最常用标准。当审计人员遇上审计诉讼时,论证其他审计人员在类似的环境中亦会做出同样的专业判断可以保护审计师,使之免于承担责任。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设置诸如员工培训、审计手册及分级复核等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高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一致性。
2、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精确度或与某一特定标准一致。理论上应以判断的准确性作为客观的、可衡量的标准。但是,在许多专业判断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一目了然的所谓正确答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因此,在审计实务中,一般以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共同判断作为评价的标准,即将某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与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所做的统一判断进行比较来衡量该判断的准确程度。新晨
3、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时间里,同一审计人员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虽然时间不同或被审计单位不同,对同一问题应该做出相同的处理或反应。
4、可防卫性
对于报表使用人对审计报告的质疑,审计人员必须对其所做专业判断的理由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避免诉讼失败,这就是审计专业判断的可防卫性。高质量的审计专业判断应该具备较强的可防卫性。
[参考文献]
[1]KenT.Trotman.AuditJudge-mentResearch-OverviewAndOpportu-nitiesForResearchInChina[J].ChinaAccountingandFinanceReview,Volume1,Numberl,March1999.
[2]W.RobertKnechel.AuditingText&Cases[M].Northeast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Press,1998.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审计专业判断;审计风险;审计质量;审计职业判断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1)06-0010-10
审计专业判断①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审计专业判断和批判性思维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但是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审计专业判断领域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审计专业判断在本质上与批判性思维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对批判性思维及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述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审计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审计师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以及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的具体运用。
一、 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概述
(一) 批判性思维概述
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现代批判性思维传统”之父杜威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1]。Siegel(西格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判断的能力和意愿[2]。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3]。
对于上述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第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否定,更重要的是自我校准。第三,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否定和一切,而是在否定和质疑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
目前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致公认和规范的界定。从研究审计专业判断的角度看,我们更倾向于接受美国哲学学会的定义。
2. 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要素
(1) 批判性思维特质。批判性思维特质是指批判性思维的个体倾向性,是有意识进行批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个性品质。它可激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既是审计师批判性思维的动力,也是审计师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
(2) 原则性知识与技能。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需要借助原则性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及专业相关原则性知识与技能和逻辑学及相关原则性知识与技能。
(3) 思维实践。批判性思维特质决定了一个人愿不愿意主动地进行批判;批判性思维认知技能则侧重于能不能进行合理批判;专业的原则性知识和技能解决了用什么进行批判的问题。但是,审计师要真正地掌握并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还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批判性思维成为一种习惯[4]。
3. 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条件。其次,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最后,批判性思维还有助于创新[5]。
(二) 审计专业判断概述
1. 审计专业判断的定义
Mickhail(米克尔)认为审计判断是一个由会计系统、审计系统、会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四个部分组成的行为系统,该行为系统各部分交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审计判断”[6]。张继勋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师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做的估计、断定或选择[7]。从探讨批判性思维与审计专业判断关系的角度考虑,我们倾向于采用张继勋的观点。
2. 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1) 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作为一种职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具有目标性、层级性、经验性、可验证性、复杂性、前瞻性和滞后性等特征[8]。
(2) 审计专业判断的构成要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审计专业判断包括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8]。从整个审计行为过程来看,所有的专业判断都是由审计师作出的,审计专业判断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审计判断任务是审计专业判断的客体。审计专业判断的客体主要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而实施的具体审计活动。
3. 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行为过程中的作用
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行为过程的始终,它会影响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而言,从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到审计计划的制定与修改,从风险评估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内部控制测试及评价,到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价,以及最终审计意见的形成都离不开审计专业判断。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审计专业判断。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前苏格拉底对批判性思维的解释和探究[8]。中国先秦时期的墨家在与儒家以及其他学派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对各家学派的主张进行合理性审查,对他们的论证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维[9]。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重新提出批判性思维,并引起广泛重视[10]。20世纪60年代批判性思维研究在西方国家盛行。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从早期的概念界定、内涵和性质的探讨到批判性思维维度的细致划分,发展到测量工具的研制及对其效度和信度的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及其与各学科的关系等)[11]。
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得到重视。目前国内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建构阶段,虽然批判性思维实证研究近年来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但绝大部分都局限于批判性思维和各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 审计专业判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审计专业判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判断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此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以莫茨的“证据、判断和审计师意见”的研究为代表[7]。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成果包括Ashton(阿什顿)的“一个内部控制判断的实验研究”[12],Boatsman(博特曼)等的“选择重要性判断的政策运用”[13],Joyce(乔伊斯)的“审计程序计划中的专家判断”[14]以及阿什顿等的“审计师内部控制判断的描述性模型”[15]等。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包括Libby(莉比)、秦荣生、谢志华、肖文八等,他们对审计判断策略、审计判断绩效及审计判断与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6]。
综上所述,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审计专业判断领域,深入分析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推动审计实践和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三、 审计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联系
(一) 审计的专业判断与批判性思维一脉相承
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其控制目标是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审计师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为依据,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评价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才能形成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过程。
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因此审计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始终保持一种职业怀疑态度。面对各种数据、资料及审计证据,审计师必须以一种质疑的思维方式和审慎的眼光,才能拨开层层迷雾,透过各种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从而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地履行。
莫茨和夏拉夫在论及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时指出:“……审计与会计计量和认定的基础有关,审计是分析性的,而非构建性的;审计是批判性的、审查性的。”[17]这是关于审计批判性的经典论述,也是审计与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的强有力论证。
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审计本质上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师在履行审计责任时必须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这与批判性思维怀疑一切的信条是一脉相承的。
(二) 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更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审计控制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而审计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控制手段与方式,充分认识并发挥审计的控制功能[18-19]。
审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审计师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证据的获取依赖于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与运用,而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在选择与运用具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时,审计师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有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适用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甚至创新审计方法和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批判性思维要求审计师应具有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这将有助于审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与创新,有助于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总之,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 审计行为过程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1. 审计师职业道德遵循与批判性思维
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判断的能力和意愿,这与审计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根据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审计师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和充分、适当的证据来形成审计意见,以权变的眼光来审视经济现象,以审慎的态度来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承诺,以质疑的思维方式来评价权威专家的工作。敢于否定过去、怀疑权威、自我反思,努力克服各种成见和偏见的影响,不屈从于各种压力,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这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2. 专业胜任能力、应有关注与批判性思维
审计准则明确要求,审计师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对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交易和事项给予应有的关注。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是审计师作出恰当专业判断的基础。在审计过程中,丰富的经验有助于审计师在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和事项时能够根据客观事实和证据作出恰当的审计判断,但审计师能否作出恰当的审计判断,除了依赖于丰富的审计经验,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特质。“……过去我们认为经验丰富的审计师的判断是恰当的,但是统计抽样方法在审计中的使用却使我们产生了一种新的兴趣,即应怀疑凭经验就足以判断测试和抽样的准确性这一假设。”[17]这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专业判断中运用的佐证。审计师的经验很重要,但在遇到复杂的经济业务和事项时,审计师必须以一种反省式的思维跳出经验的束缚,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师有必要在特殊领域利用专家的工作。在利用专家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证据时,“审计师应该学会在将任何材料作为证据之前,对这些材料进行质疑和评价。审计师在承认权威时,应全面考虑存在偏见和自我利益的可能性。”[17]因此,审计师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思维方式,从专家的背景、经历、声誉以及专家在作出该结论时可能会面临的外界压力等来综合评价其工作。
应有关注要求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这与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审慎、质疑和反思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审计师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正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
3. 分析程序与批判性思维
分析程序是指审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在必要时对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进行调查。
分析程序同样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当分析程序的结果显示的比率等与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不一致时,批判性思维要求审计师必须获取适当的证据以证实或排除疑虑,并考虑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的影响。审计师只有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只有始终保持职业谨慎,才能发现财务状况或盈利能力变化的信息和征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等作出恰当的专业判断。此外,由于分析程序获取的是证明力较弱的间接证据,审计师只有结合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的证据才能形成恰当的审计判断。同时,由于分析程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报表认定,审计师在运用分析程序时,必须评价分析程序在发现某一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引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是否有效,以此为基础评价分析程序的适用性。
4. 审计风险与批判性思维
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对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师得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由于受选择性测试方法的运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数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在获取和评价证据以及由此得出结论时涉及大量专业判断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审计对象具有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将审计风险降至零几乎不可能,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就必须对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涉及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的作用,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首先,在选择测试方法时,审计师要基于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来选择以实质性测试为主,还是控制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审计程序。其次,审计师在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时,不能只看相关制度设计的书面文件,而要仔细观察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情况;不能简单地以某一时刻观察到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作为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基础,而是通过从不同时点、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获得的证据是否能够相互印证,并考虑证据提供者本身的因素来综合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次,由于在利用所获得的证据形成审计结论时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审计师要从证据的形式、来源以及不同证据之间是否相互印证等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所获得的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最后,由于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审计师可能对某些审计对象完全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这时审计师的专业敏锐性将有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这种专业敏锐性除了依赖于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审计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判断,专业判断能力的提升需要批判性思维,因此,审计与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有机联系。
四、 审计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塑造
(一) 审计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1. 以独立的视角来分析和评价所获得的一切证据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必须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以独立的视角来分析和评价所获得的一切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进行辩证地分析,审慎地评价各种证据的有效性。
对审计证据的辩证分析和审慎评价是批判性思维基于客观事实进行理性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的基本特征在审计中的体现。
2. 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如前所述,应有关注要求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谨慎,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不迷信书本、不轻信经验、不盲从权威,这正是批判性思维以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的特征在审计中的完美体现。
职业怀疑态度要求审计师必须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以质疑的思维方式看待每一件事,敢于对信息来源、性质、真伪等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跳出思维定式的束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各种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
3. 在否定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审计判断
审计师必须基于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师在对客观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经济事项的特征,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为依据,以否定和质疑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从而形成理性的审计判断。
审计意见的形成是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否定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对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进行辩证分析,而且强调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校准;这种否定的思维方式不是为了否定和一切审计证据,而是在否定的基础上寻求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审计判断的形成提供理性的基础。
(二) 审计师批判性思维的塑造
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要素包括批判性思维特质、原则性知识与技能以及思维实践。因此,审计师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也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1. 加强审计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审计师批判性思维塑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审计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提升专业技能。学校教育、资格准入考试和后续教育是审计师获取专业知识的三种主要途径。而审计技能的获得除了理论学习外,还依赖于审计实践。目前,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后续教育,都主要侧重于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少涉及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及训练。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一,在审计教育中加强哲学、逻辑学等课程的教育。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不会告诉我们具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但是哲学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与审计中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关于逻辑学与审计的关系,莫茨和夏拉夫认为“……逻辑学关心的是如何确立事实以及结论和推论是否有效。可见,逻辑学不仅是审计的基础,也是法律的基础,因为二者必然从逻辑学中借用了论证的观点和理论。事实上,任何主要依靠证据的学科都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17]批判性思维虽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哲学和逻辑学,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方法论基础和逻辑学基础。第二,在资格准入考试中适当增加逻辑知识的考核。国内的审计准入资格考试一直很少涉及逻辑分析的内容,我们希望在以后的考试中适当增加逻辑分析方面的考核,促使审计师强化逻辑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第三,在后续教育中增加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内审计师的后续教育中也很少涉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教育,这与目前缺乏合适的教材和师资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在后续教育中适当增加批判性思维方面的内容。
2. 通过不断的思维实践,塑造和提高审计师的批判性思维特质
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如好奇心、自信心等。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批判性思维不能简单停留在原始状态,审计师应该通过实践,真正地掌握并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目前,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衡量批判性思维的量表,国内也有学者将国外的量表翻译过来进行适当修改并加以应用。因此,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可以考虑开发针对审计师的批判性思维量表,在选拔和考核审计师时,将量表的测试结果作为辅助的参考标准,以激励审计师勤奋地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五、 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的具体运用
综上所述,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而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基于莫茨和夏拉夫对审计方法体系的概括和形成判断的过程的划分[17],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我们主要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来具体分析批判性思维在提升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中的具体运用。
(一) 识别需要加以证明的命题
根据莫茨和夏拉夫的观点,形成判断的第一步是识别需要加以证明的命题,即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
具体而言,它包括识别面临的整体问题,接受审计任务;观察与问题相关的事实以及将整体问题分解为具体问题等三个方面。
1. 识别面临的整体问题,接受审计任务
识别面临的整体问题,接受审计任务,即在接受审计任务前,审计师首先应对审计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深入分析审计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是否接受审计任务。
在接受审计任务之前,审计师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判断能否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确定是否接受审计任务。
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来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只有当审计风险能够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时,审计师才能接受审计任务。
2. 观察与问题相关的事实
在接受审计任务后,具体执行审计业务前,审计师应该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和对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的基础之上制定可行的审计计划,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等情况的了解,深入分析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等可能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潜在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可行的审计计划。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体现为审计师应以辩证和权变的思维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所观察到的一切。审计师应基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以联系的观点,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深入分析事实背后的原因,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以便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3. 将整体问题分解为具体的问题
由于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总体审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师应根据审计目标来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并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总目标包含若干个可验证的认定,不同的认定决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具体目标决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总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决定审计程序,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目标体系。例如,应收账款审计包括真实性、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和计价分摊等认定,也包括真实性、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和计价等审计目标。审计师可以通过实施包括向客户函证以及检查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和发运凭证等审计程序来获取应收账款真实性方面的审计证据。因此,审计师只有有效地控制住被审计单位违反相应认定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才能保证具体目标的实现,最终确保审计总目标的有效完成。
在目标体系的构建和分解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体现为审计师必须在审计总目标的指导下,辩证地分析具体审计对象的特点,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审计目标体系,作为选择与开发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的指南。
(二) 对证明该命题所需要的证据进行评价
具体的审计目标存在差异,对审计证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审计师必须针对具体的审计目标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来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
1. 针对每个具体问题确定需要收集的证据
获取与具体审计目标相关的证据就能实现对被审计单位作出的相关认定的鉴证,从而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前,审计师应深入分析实现具体审计目标所需获取的相关证据。
不同的认定决定了具体的审计目标,而要实现对被审计单位所作出的认定的鉴证,必须以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基础。因此,具体的审计目标不同,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必然存在差异。针对具体的审计目标,审计师必须深入分析应该获取什么样的证据、获取多少证据才能足以支持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
2. 选择适用的审计技术及恰当的程序
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以及获取与被审计单位作出的认定相关的证据可以促使审计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审计师应根据具体的审计目标,针对被审计单位就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所作出的认定,判断被审计单位违反相关认定的可能性,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例如,一般而言,被审计单位都有高估资产和收入、低估负债和费用的倾向,因此,审计师应分别针对不同经济业务的高估和低估倾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审计师还应该具有一种质疑的思维方式,并反思这种常规判断对特定行业、特定时期是否适用。总之,审计师应以审计目标为导向选择适用的审计技术及恰当的审计程序。
(三) 执行程序以获取证据
执行具体审计程序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的执行也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具体而言,审计师必须判断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相应的,审计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地分析是实施常规性测试还是实施针对性测试。一般而言,当风险评估水平为低水平时,审计师通常会选择控制性测试为主,并对特定事项实施实质性测试。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如果发现可能存在重大舞弊的迹象,他就必须重新考虑之前所作出的风险评估水平是否恰当,并修改审计计划。
在选择具体审计程序时,审计师应以一种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根据不同时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例如,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利用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在原有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面对重大舞弊事项,根据舞弊事项的特征以及在审计中捕捉到的舞弊信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沿着舞弊的线索拨开层层迷雾,而不被舞弊的“合法”外衣所蒙蔽。
(四) 评价已获得的证据是否有效
“审计师应决定符合他的要求的审计证据类型,然后收集这类证据,最后利用它作出判断。因此,他在检验证据的适当性、可靠性和有用性时应特别慎重。”[17]审计师获得的证据大多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在形成审计判断前,他必须对审计证据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
1.评价证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相关性和有效性是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之间或与其他审计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程度。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就是证据证明力的强弱。
“在审计证据影响审计师的大脑对认定作出判断之前,应对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和适当性进行批判性审查。”[17]在评价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审计师应当考虑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在评价审计证据的有效性时,审计师必须考虑审计证据的来源和性质对其证明力的影响。
2. 证据是否暗示新的问题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应该对任何存在问题的迹象保持警觉,不论这是一种明显的错误,还是一种异常的征兆。”[17]因此,一旦有证据表明可能存在舞弊或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迹象时,审计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以证实或排除疑虑,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以利于形成正确的审计判断。
3. 证据对形成判断是否适当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审计师应以十分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证据的有效性,而不是其数量来判断证据。”[17]在评价审计证据是否足以形成审计判断时,审计师不应该简单地看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而应该结合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评价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时,审计师必须考虑文件记录的可靠性。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审计师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但他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与这些信息生成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记录中的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他就应当进行进一步调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询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价文件记录的真伪。如果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印证,与该项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则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反之,则表明某项审计证据可能不可靠,审计师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可能获得不同形式的证据,而不同证据的证明力又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审计师首先必须判断所获得的证据是属于哪一类证据?其证明力如何?能否足以支持形成正确的审计判断?在此过程中,审计师应该以质疑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不同类型的证据,分析证据形式、证据来源以及不同证据之间的关系等来判断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五) 形成审计判断
在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等进行评价之后,审计师就可以根据审计证据来形成审计判断。根据前述分析,审计总目标是由诸多具体的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因此,审计师应先就具体的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审计意见。
1. 针对具体问题形成审计判断
审计师必须基于充分、适当的证据来判断具体的审计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具体而言,审计师应重新审视已实施的相关审计程序是否有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重大限制因素的影响,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是否已经得到合理的解决,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在此基础上,判断具体的审计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2. 针对整体问题形成审计意见
在形成整体审计意见前,审计师应该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修改重要性水平,并对审计差异进行汇总,运用分析程序对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对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估,并考虑持续经营、或有事项、期初余额、期后事项等的影响。例如识别出以前未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重新考虑全部或部分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评估的风险是否恰当,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之前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是否有必要追加审计程序,以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基础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师应综合地评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审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所产生的影响。在重新评估时,审计师应考虑之前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追加或扩大审计程序以获取相应的证据。在进行审计工作复核时,审计师不能先入为主,受审计小组成员以前的工作业绩和个人表现的影响,而应以事实为基础,以审慎的态度实施审计复核。在形成审计意见之前,审计师对审计小组成员的不同声音应认真对待,不应简单地以地位高低来评判审计师的工作能力。最后,审计师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在充分、适当的证据的基础上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
综上所述,审计与批判性思维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审计离不开专业判断,专业判断能力的提升需要发挥批判性思维的作。
参考文献:
[1]Dewey J. 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9:9.[2]Siegel H. Educating reason: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Routledge, 1988:23-34.
[3]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3.
[4]王维利.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3-190.
[5]吴格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25-29.
[6]Mickhail G. Meaning a niche or a necessity for audit judgement[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1992.
[7]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24.
[8]张继勋.审计判断:特征、构成要素与环境[J].会计之友,2005(2):27-29.
[9]关兴丽. 论墨家的批判性思维[J].社会学辑刊,2001(2):31-36.
[10]王维利.思维与沟通[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38-47.
[11]许金红,吴飒.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1(1):1-3.
[12]Ashton R H.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nal control judge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4,12(1):143-157.
[13]Boatsman J R, Robertson J C.Policycapturing on selected materiality judgmen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4,49(2): 342-352.
[14]Joyce E J. Expert judgment in audit program plann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6,14(1):29-60.
[15]Ashton R H, Brown P R.Descriptive modeling of auditors’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 269-277.
[16]李凤雏,王永海.关于审计判断中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3):76-80.
[17]Mautz R K, Sharaf H A. 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J].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23(1):3-132.
[18]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8-69.
[19]仓勇涛.审计判断:基于客户管理层别判断动机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30-33.
On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Auditors’Professional Judgment
CAI Chun1, ZHU Rong2, XIE Liufang3
(1. School of Accounting,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Chengdu 611731, China)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及其特征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作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评价和决策。它是审计人员能力、意识、经验、道德等主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和外在表现。它具有如下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胜任能力。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是审计人员职业关注、专业修养、技术能力集中体现出来的对审计线索的敏感意识和发现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专业判新具有指导性特征。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思维活动。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明智公允的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对重要审计事项在合理认知预测基础上作出的准确而科学的审计决策,意味着审计人员所决定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所选择的审计方法,能节约审计成本,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反之,专业判断失误,意味着审计风险剧增,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
3、审计专业判断是与审计事项结论密切相关的认定、评价和决策过程。
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需要运用多方面的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评价审计风险;选择审计程序;评价审计证据;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评估相关责任主体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发表审计意见。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如审计抽样的样本选择,抽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审计程序是否能实现审计目标,以及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等等。在审计终结阶段,实施最后的质量控制,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定性、处理、处罚等等环节,尤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事项结论、审计意见及审计决定的正确与否。审计专业判断具有相关性特征。
4、审计专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
现代风险基础审计中抽样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审计对象样本的覆盖面缩小,审计抽样风险增大,非抽样风险依然存在,审计已不可能对审计对象的真实面貌作出完整的评价,需要审计人员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为了规范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我国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及多项审计具体准则都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可以说,运用抽样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时,审计专业判断是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审计专业判断具有重要性特征。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审计专业判断具有随着审计环境的演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美国学者科尔文等人提出的标准,作为专业的职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为公众服务,成为可终身投入的事业;(2)具有非一般人能够轻易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3)能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4)需要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5)对服务对象负责,注重服务质量。
对照上述标准和条件,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构成审计职业的必备要件,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立身之本。换而言之,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源于审计实践而又高于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专业技能。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和专业实践,才能被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功效如何,能否达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实现审计目标的目的,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高度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组织独立、经济独立和工作独立等形式上的独立,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从而实现实质上的独立。尤其是实质上的独立,使得审计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利于审计评价保持客观和审慎,审计决策做到公正和合法。
2、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岗位的准入制度。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岗位如审计组长或重大项目的主审要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和专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是审计组的灵魂,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并在审计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在审计过程中指挥若定,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关键词] 审计教学; 审计职业判断; 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6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14- 02
1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过程的核心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从审计实务的层面上看,审计判断在审计实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但是,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审计实践来丰富和改善。为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审计判断的训练。但是,面对初学审计的学生,审计教学中对于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和训练偏少,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均不强。
2 审计教学中关注审计职业判断较少的原因
审计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关注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计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严重。一方面,初学审计者要面对许多审计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应付各种考试(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专升本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要重点掌握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学好审计不过是“背书”。这种机械的知识记忆,隔断了审计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教学中专业的实践安排很少,实训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
二是审计教学理念狭窄。首先,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学自身的专业性,片面地以会计论审计,审计学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像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安排得较少甚至被忽视了;再者,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即使是独立设置的审计专业,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单一。而审计职业判断本身离不了审计人员自身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落后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知识积累。
三是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学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只是“对错”判断和变通的简答题。
3 审计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
一是应合理安排审计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审计专业,应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职业基础知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的前提是其职业知识范围的广泛。比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如下职业基础知识:一是会计和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以及证券和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二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一名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所必需的储备,比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三是企业管理知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组织学、国际贸易等;四是信息技术知识,无论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技术不断进步的角度考虑,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等。审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学科的知识内容,才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专业知识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注意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为主。比如,审计职业判断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巩固。
二是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所以,审计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增强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审计报告在其意见段中会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认为”,这就表明:审计结论是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既然审计意见是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判断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审计,就应该意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审计职业判断,让学生在认识领域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锻炼,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三是利用案例训练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审计案例是审计教学中经常用到,并且必须要用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无论理论知识如何灌输,也无益于学生判断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容易犯错误。审计案例是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既与理论紧密结合,又充分考虑其社会性,能为理论知识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可以更易于掌握理论,并逐渐明白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形成一定的审计判断,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可以说,对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案例教学进行。
摘 要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进行和审计报告结论的形成,同时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审计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控制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文章从审计环境、执行主体、被审计单位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审计职业判断的主要要素。
关键词 审计 职业判断 要素
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根据审计执业标准和自身的业务知识及从业经验,对被审计事项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判断、鉴定和决策的过程。笔者认为,影响审计师职业判断的主要因素有审计的环境因素、执行主体因素、被审计单位因素。
一、环境因素
审计环境可以定义成: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作用于审计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易为所处的环境所左右,审计环境对审计行为始终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考虑和适应其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判断的方式与内容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审计质量。
1.社会环境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逐渐被引入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这一研究领域。沿用该观点,审计职业判断始终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系统中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分解为: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中的变化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更加机动灵活,企业自主性增强,而在审计过程中加入更多需要主观判断的内容,从而提高了职业判断的难度,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依法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制度环境也成为审计活动有序运行的基础。审计准则作为环境背景的一部分,对职业判断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运用审计准则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根据职业判断来确定准则是否适用于特定的审计业务。此时,有没有具体的准则可能是进行判断的依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信息业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大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会计电算化最终会推动审计电算化的研究和运用,例如:审计线索电子化、审计内容扩大化以及审计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多样化。可以说,科技环境的进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提出了挑战。
2.行业环境因素
注册会计师总是在一定的行业环境中开展审计活动的,行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意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压力。
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评价越高,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越高,取得的报酬也越高,职业吸引力越强,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员的素质和质量就会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也就带动了职业判断水平的提高,达到良性循环。
若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意识较强,就会建立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动与审计小组进行沟通,为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创造有利条件。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不配合,不仅不会协助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还会向其施加压力,制造障碍,对职业判断产生不利影响。
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推动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激烈的竞争,对审计行业造成了压力,一般表现在时间上和收费上的压力。当压力达到极限时,注册会计师就会变更审计策略。可能是采用了一种更有效率、效果更好的策略,也可能是消极的减少审计程序,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
二、执行主体因素
注册会计师必须的特征有:独立和客观、具备相当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专业胜任能力、能够意识到判断偏差、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审计师应有的探索精神和专业怀疑精神。以上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点:属于能力范畴的专业技能和属于道德范畴的职业操守,即德才兼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同时,只有具备坚定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才能保持客观独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持审计的独立性。职业精神与职业判断之间的联系也得到普遍认同。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同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会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做出的职业判断。
三、被审计单位因素
被审计单位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当注册会计师提出的财务报表错报、漏报达到审计重要性水平时,管理当局的配合调整就显得很重要。积极合作的被审计单位往往通过提供更详细的所需资料,与注册会计师密切配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时间的要求也会影响审计职业判断。如果时间压力太大,他们就会集中关注部分信息;最后,当时间压力达到极限时,注册会计师就会变更审计策略。审计判断过程也依此逐渐适应时间压力。但最终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并因此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一、培养正确的审计职业判断意识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和整理,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等具体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要面对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事项,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专业判断,并对这种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且还要向决策者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因此,审计人员在主观上树立职业判断意识,是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真正运用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必须要从过去只需要根据审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向职业判断迈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更广泛和开放的视角思考审计环境。
二、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判断的基础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审计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即审计理论、审计准则、会计原理、经济管理、计算机操作及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知识,这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持续的自学、后续教育、外出培训,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从书本中学习有关审计判断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和领悟他人审计判断的技巧,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判断过程,把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在规律,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审计经验是从审计实践中获得的,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在不断训练、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优秀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审计人员更要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判断、总结,积累经验,对审计中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能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经常探讨出现的新问题,做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思维能力,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直接参与经验丰富、审计判断水平高的审计师的审计工作过程,从中边观察、边领悟,或在其亲自指导下开展工作,直接从审计过程中获得审计判断的经验,这是审计师提高职业判断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只有诚信的审计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审计工作,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倡和监督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是提高审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夯实审计职业判断的精神基础,促进审计职业判断的健康发展。
一、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新的审计准则实施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审计准则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这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要真正实现由过去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理念向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审计理念转变,还必须从实质上借助职业判断运用好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教学中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找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点,也将成为目前审计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主观认识的反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的结果。审计人员必备的素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即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二是特别素质,主要是审计特殊的职业要求,即职业判断能力。笔者在与企事业单位、事务所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除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特别看重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鉴于目前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为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在毕业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审计职业判断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
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它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应有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门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熟练运用到审计中来,并根据具体情况对问题加以分析、判断,得出合理、恰当的结论。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公布的《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并特别强调“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不应是会计教育的唯一目标。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而非记忆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然而目前的审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教学;注重理论教学,过于关注对准则条例、规章制度的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欠规范,实践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会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等。
三、培养在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规范化、形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判断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建设
据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6.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过程控制不严,没有按照进度完成”;有56.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结束对经验教训没有讲评,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有47.30%的被调查者选择“实践计划安排不当,组织混乱,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时间上的保证”; 有66.0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弱”。由此可见,目前会计实践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质量如果要取得良好效果,各高校就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的各个环节予以规范。
2.大力推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
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如果仅依据书本进行教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提供某个企业从凭证、账簿到报表一整套会计资料的仿真场景,然后学生可以分审计小组进行实训,各成员在模拟小组中分工明确,协作完成。通过审计仿真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审计工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对审计理论和实践方法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而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已初步具备审计业务的实务能力。
3.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推行校企合作
目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使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学校有必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济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使其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
审计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但当前多数审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比较欠缺。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仅占23.9%。因此为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鼓励教师多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定期脱产到会计师事务所去从事审计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
(三)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数院校,审计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提倡课堂讲授与启发、引导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重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堂讲授与实训相结合。在讲授审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安排适量的查账实务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监督与媒体监督都是重要的社会监督方式,两者本着寻求“客观公正”的价值目标,在我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中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新闻媒体审计活动的报道,对促进审?判断的正确性,审计质量的提高以及审计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也有利于审计监督的实施。然而,随着传媒业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及新闻媒体对审计监督活动介入的加深,审计监督与媒体监督之间的矛盾对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提出了挑战。
11媒体监督侵犯审计独立性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媒体在监督报道审计工作时,应更多的尊重审计的保密义务。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市场关注度,吸引注意力,追求轰动效应,常常会过度渲染或任意评论,这些不当报道引导了大众关注走向的同时可能对审计人员独立客观的实施审计工作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一矛盾不利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责。这一矛盾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审计人员无法避免的情感因素,受过专业训练的审计人其知识储量和心理辨析能力依旧是有限的;同时社会公众对由新闻报道产生的事件走向的认知也会对审计师做出判断产生压力,从而影响正确的审计判断的做出。另一方面,媒体监督与审计监督追求公正的原则和方式不同,虽然同样以寻求客观公正为价值目标。但是,审计监督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遵循的是审计准则和法规,其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事项的审查具有技术性,程序化特征。而媒体监督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声音,其追求的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公正。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两个主体对于公正的不同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媒体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际运行时的矛盾。媒体对道德层面的言论往往以一种道德标准限制了审计人员依照审计准则和法规作出理性判断。
12媒体监督影响审计公信力与权威性
新闻作为社会公众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途径往往从社会公众的情感和道德角度阐述一个问题。这必然导致其缺乏审计的技术性和程序性。当审计结论和新闻报道出入较大时,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识极易受到媒体不当报道和倾向性评论的偏颇影响,使社会公众怀疑或否定审计的客观公正性,使审计监督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大幅度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决定和审计报告时使用不加注解的专业性术语,增加了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媒体从业人员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的困难,因此媒体容易产生误解或曲解,以至于做出错误报道。其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媒体不惜运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审计工作的保密信息,大肆炒作可能存在的错报和舞弊行为和审计失误,恶意抨击审计结论。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通常会筛选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事实进行报道,一些被媒体认为不重要的事实经常会被媒体过滤,因此媒体对经济事项的报道经常是有重点但不全面的。正是这种不全面的报道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各个经济事项的认识和判断。
2媒体监督对审计判断影响的理论及研究依据
新闻媒体是资本市场的监督者和参与者,审计判断的外部意见和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都通过其形成及构建,媒体意见影响审计结果的形成。作为独立于行政、立法和司法的“ 第四权力”,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发挥着监督治理的作用。财经记者作为新闻行为的主体,其对上市公司这一客体的评价及态度构成了资本市场的意见舆论场,即媒体意见环境。独立审计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其向市场传递信息的过程及渠道为鉴证会计信息并发表审计意见,具有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功能。根据传播学理论,行为人出于意见认同需求会主动寻求外部意见,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下表现一定程度的“从众”行为。审计师借以阅读新闻媒体关于其客户的报道增强做出审计判断的依据,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作用下将影响其审计判断,最终其审计意见将在这一过程的影响下形成。
根据多项研究,当审计人员身处复杂的监督环境时,较多的审计证据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被检查,出于个人认知限制和媒体导向限制的原因,独立性无疑将受到影响,因此偏见极易出现。通过借鉴媒体意见对审计判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章提出了媒体监督对审计判断影响的理论及研究依据。这一研究基于新闻传播学“沉默的螺旋”和“图式”理论建立分析框架;理论依据为:审计执行中,审计师会出于迎合外部监管和寻求意见认同的原因,主动搜集媒体的报道意见;依据“沉默的螺旋”的理论作用,审计判断的得出受媒体意见的“从众”效应影响;“从众”效应借以“同化”和“顺应”机制实现。并用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出具概率与媒体评价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检验了审计风险容忍对这一正向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
3充分调动正确的主观能动性以加强审计判断的准确性
从根本上说,审计监督与媒体监督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关系,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将两者加以协调,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公信力,有利于审计机构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但是作为独立个体,其主观能动性受个人情感因素及自我约束力影响较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和媒体人员极易因个人、他人、环境及其他客观事物的干预而得出偏颇结果或发表错误意见。作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限制和专业观念的限制也阻碍了结果的一致性进程。我们认为通过以下可行性建议可以有效推动媒体监督与审计监督协调运作,维护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以使审计判断更加公正。
31审计主观能动性
要坚持审计的独立性,避免过多地受媒体的影响。坚持以事实为第一手证据,相信自己亲自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他人提供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坚持遵守审计准则和法规,审计小组在实施审计期间要通过检查、盘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性审计程序应广泛收集审计证据。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对新闻报道去伪存真客观分析,当新闻报道与审计判断冲突时,可通过建立审计人员与新闻工作者的交流机制,双方公开对话,修订错误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增强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提高面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心理承受能力,可通过审计组内互相监督机制,在个别环节要求审计人员封闭审计以隔绝外界影响,或进行定期的审计职业教育,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心理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刘家义审计长在总结2009年审计工作的会议上指出,审计机关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和管理模式,把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第一跑道,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业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层次、分职级、分类别、分专业地开展培训,不断完善与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下大力气抓好多媒体网络培训和案例教学,建设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模拟实验室。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毋庸置疑,加强审计干部培训将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审计培训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
开展审计培训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性
一、审计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培训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
审计培训之于审计犹如地基之于建筑,地基出现问题,房子不管其外观如何华丽,没有持续性,这是由于审计培训的特点所决定的,审计干部培训是在是结合审计工作和培训对象的特点所开展的一种培训工作,是指由专门的机构、部门或者组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从事审计职业的审计干部进行培训,系统传授审计职业知识和审计技术方法,培养审计干部职业态度,确保审计干部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和目标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活动。审计干部职业培训是针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要求和审计干部个人发展需求而开展的一项活动,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审计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培训是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二、审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审计培训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
要想充分发挥审计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作用,需要充分认识到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个系统过程包括审计的主体、审计的客体、审计的标准、审计证据的搜集、审计的判断过程和审计报告独立性,而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的特点都决定了要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要加强审计培训工作的力度。
第一,审计的主体方面。审计是一种专家行为。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审计干部队伍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干部,公务员考试和公务员流动,这些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审计或者会计等相关专业毕业,作为审计这种专家行为,很多人在工作中的专业能力不强,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我们也能看出,无论是专业结构,知识层次还是专业技术资格方面,目前审计干部队伍的构成状况都不太合理。审计作为一种专家行为,审计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这种专业人才绝不是从学校一毕业就直接产生的,而是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锻炼,不断培训学习而造就的。审计事业只有造就了一支专家队伍,才能切实发挥审计作用。
第二,审计的客体方面。审计的客体也即是审计的对象,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是审计的对象,也就是审计的内容。收集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这需要审计人员熟悉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并能合理地掌握和运用;需要审计人员熟悉多领域宽范围的经济活动,并掌握专门的高超的技能与方法去剖析、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需要审计人员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做出判断。
第三,审计的标准方面。审计是政策性强、层次高的综合性经济监督。审计的重要原则是依法审计,审计要运行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之中,一切依法律规范行事并做出决定。设想一个审计干部如果不能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培训,接受知识更新,怎么能够面对这种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管理活动的挑战,怎么能够适应法律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怎么能够做出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评价与建议,只有不断地加强继续教育,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更新,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第四,审计的证据的搜集和判断过程方面。审计活动贯穿审计判断,审计判断质量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比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而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是审计判断能力。因为审计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接受了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之后,必须经过审计实践,不断地接受后续培训,才会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才会逐步驾驭审计判断。它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高和积累的过程。
第五,审计的客观性方面。审计的本质特征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审计工作只有保持独立性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的职业道德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经常地搞一些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培训,就很难保证每个审计干部都能把握自己,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丧失了独立性,审计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从以上可以说明,审计这种职业更加需要在职培训。审计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在学校一次完成的,它的后续教育不亚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