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毕业论文题目,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毕业论文题目,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期刊网。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毕业论文题目,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一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年至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广东经济[J],2008年第12期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2010-03-05.
[4]株洲市统计局.“十一五”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79-02
“十一五”时期,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年均增长16%,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4%,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在国外,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中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1)基础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2)生产和市场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业,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不断服务着社会,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因此,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21%)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1个人就业,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解决了大批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加强,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广东经济,2008,(12).
[2]申朴,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
1、新型城镇化道路内涵的界定:
自党的十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纷纷展开讨论,提出了有关新型城镇化内涵不同的看法[1]。
一是以人为本的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为主导的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不仅市民要更幸福,而且农村转移人口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感受。其基本特征是全面协调、集约高效、人文活力和公平共享。代表有,吴江(2009)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新型产业以及信息化为推动力 ,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是城乡建设的视角。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 + 新城区 + 农村新社区。老城区重点是对棚户区、工厂外迁区等进行改造和环境治理,使之成为适合人居住的商业区和服务区;新城区是指开发区、实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新农村建设。主要代表有:刘海平(2012)[2]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引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优化组合的过程;
三是农民市民化的视角。众多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必须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更关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再是不单纯追求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更多的农民转入城市,并融入到城市的正常生活之中。
四是农村发展的视角。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绝不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强制搬迁上楼,远距离地涌入大城市,而是农民自主式的城镇化,就地融入城镇。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既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转移就业,更着眼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还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不抛弃和遗弃农村,反而以农村繁荣为前提条件,农村人口也能享受城镇均等的公共服务。
五是综合的视角。新型城镇化是采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高度关注农民市民化,着力解决城乡和城市内部“双二元结构”,以人为本、次序协调、城乡一体、融合共享的城镇化。代表有,单卓然(2013)将其定义为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彭江碧(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界定是十分丰富的,不同的学者研究的方向不同,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也就因人而异,但总得来说,以城乡统筹为主线 ,突出以人为本 ,彰显人文关怀 ;以全面协调为标准 ,推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保障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 ;五是因地因时制宜 ,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2、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在学术界,由南京大学教授吴友仁先生发表的《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研究》掀起了了研究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浪潮。他指出关于中国当走何种城镇化道路,应当优先发展哪一种城镇化模式是发展城镇化的重要议题。对此,倪鹏飞(2013),仇保兴(2012)等一批学者认为我国城镇化主要分四种模式,即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中小城市模式、小城镇模式、综合城镇发展模式。
以北上广为主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其能力范围可以辐射周边的小城市与小城镇,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可以疏散和承担由中心城市原来承担的部分功能和职责,同时,也能更有效的促进中间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以省会城市为主的中等城市模式。中等城市一般定义是人口数目在50―100万规模的城市。中等城市不但可以在社区和工业生产上能够发挥其应有的集聚效应,又可避免出现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出现的人口过度密集、功能过于集中的超大城市病。发展中等城市模式对于推动其所在地区的全面区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以中等城市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个路径选择。
以发达小城市为主的小城镇模式。由于大中型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并且存在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资源有限的城市病。小城镇模式的发展可以使城市与乡村之间和谐发展,逐步加强城市与乡村的城乡联系,进而消除当今日益突出的城乡二元差别问题。发展小城镇模式是解决中国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不二选择。
以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中国应努力避免西方国家在城镇化发展中曾经出现的“先集中发展后又疏散,最后再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这些巨大的资源浪费现象。结合我国国情,统筹规划区域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实施分散型和集中型结合发展的道路,以小城镇模式为发展基石,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为主要渠道,将大城市发展居于核心地位,构建布局合理,比例协调,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化体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国内研究述评: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策略,纵观文献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全局性的战略规划,二类:针对某地域的路径研究;三类是:针对某一侧面的发展规划
(1)全局的战略规划,以单卓然(2013),楚爱丽(2011),仇保兴(2012)[6]等学者为代表
(2)针对某地域的路径研究 ,以雷凡、魏玉翠、付渊博等人的硕士论文为代表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一条适合区域发展的路径。
(3)针对某一领域的路径研究,徐光平(2011),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相结合,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在新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障碍,从而寻求一条解决的路径。吴江(2009),通过对地方政府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行为偏差的分析,从而对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行重新定位,设计出一条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路径[5]。(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
[2]刘海平.新型城镇化内涵探析[J].决策探索.2012(07)
[3]魏后凯.党的十以来社会各界关于城镇化的主要观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3(14)
[4]陈晓春.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04)
>>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进程 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城镇化进程与发展趋势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关系研究 《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评介 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分析 利用城镇化契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及动态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研究 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变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浅谈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结构调整 论中国新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中农民的安置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研究 浅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调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年元月7日访问.
[3] 周明勇,肖宏伟.生态民间借贷制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1).
[4] 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5]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http:///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访问.
[6] 周明勇,易丹辉.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4).
[7] 徐孟洲.耦合经济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黄卫平,胡玫.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9] 搜狐新闻.湘西集资案:曾成杰担责最重数十政商人士受处.http:///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访问.
[10] 曾鸣.神木民间借贷调查:所涉官员高至厅局级有人获利2亿.http:///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访问.
[11]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2.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京津冀冀乡村旅游区域PPP融资制度法治化研究”(项目号:HBTFKL201516);2015年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第二)项目“京津冀冀区域经济制度生态化研究”(项目号:15ZR066)。
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澄,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系统集成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作了题为《两化融合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扬州市科协联合扬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以及《扬州日报》社共同主办,扬州市计算机协会、扬州市系统工程学会、扬州市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报告会旨在深化“两化融合”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重大意义,提升扬州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水平,助推扬州市快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为扬州的世界名城建设献智出力。市科协主席王华平在报告会上致词。
吴澄院士从信息化、智慧城市等基本概念谈起。强调信息化是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个历史进程;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物联网和数字网络化的先进过程,可为城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吴院士放眼世界产业发展历程与当前世界经济转型情况,着重阐述了实施“两化融合”过程中应关注的七大问题:关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数字化,强调仍要重视制造业和制造业的信息化;关注“智慧地球”和“云计算”带来的大量衍生应用和产业化机会;关注并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其作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抓手”之一;关注现代服务产业;关注节能减排;关注“新增长动力”和“颠覆性技术”;关注网络环境下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吴澄院士引入发达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特色发展;推崇城市建设不能简单智能化,一定要走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智慧化道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便是从两化融合到五化协同,即从信息化、工业化相融合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服务化协同推进。最后,吴院士特别推崇“精致扬州”这个目标,认为“精致扬州”是建设有特色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他把“精致扬州”解读为: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尽善尽美的产品和服务,宜居、安全的生活环境,富足、便捷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文化精神品位。
作为地道的扬州人,范玉顺教授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认为“两化融合”带给各行各业深度变革的同时,还会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智慧城市应该有感知、数据整合、数据等特征。强调“发展智慧城市,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一切要用数据说话。”
一、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服务化一词,国外学者使用了servitization、servicizing、tertiarization等词汇。尽管这些词汇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它们在概念的界定上有所区别。
1.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的服务化(servitization)定义。Servitization一词由Vandermerwe和Rada于1988年最先提出。他们对服务化的解释,简单地说就是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一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这样,传统的产品或者是物品、服务的观念,被物品一服务包观念所取代。作者还指出,服务化是优秀企业全部市场战略的新特征。其后的一些学者(例如Toni et a1.1994;Robinson eta1.2002;Van Looy et a1.2003;Baglin&Malleret,2004)探讨服务化问题时,大多沿用这一概念。
2.White等学者的服务化(servicizing)定义。White等指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按照这一定义,企业和产品都可能处于服务化过程之中。类似地,Reiskin等把服务化定义为“企业从以生产物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现实经济中的Xerox从复印机制造商向“文档服务公司(Doeument Company)”转变、IBM从大型机和个人电脑制造商向信息服务公司转变就是很好的例证。上述定义中,制造业企业被重新界定为“服务提供商”,而不是“物品制造商”,这意味着功能是顾客价值的来源。此外,Fishbein等、Makower认为服务化就是“卖物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物品本身”、“卖服务而不是卖物品,”。而Toffel则认为,服务化是一种与传统销售模式相对应的业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制造商向顾客出售的是物品的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制造商保留它所生产的物品的所有权;顾客根据物品的使用情况向制造商付费;制造商维修物品而不向顾客收取费用。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Toffel认为并不奇怪,因为服务化毕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范式。
3.Szalavetz的服务化(tertiarization)定义。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诸如企业技术质量、人力资源质量、运作效率、资产数量。这些内部服务不仅包括产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后勤、扩展训练、岗前培训以及价值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简单地说,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传统制造活动的效率,也来源于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并且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一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作为产出无形成分的服务,提高了物品的价值和销量。
根据上述服务化概念可知,制造业服务化有两个层次,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也可称为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后者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下文的综述,也主要是针对业务服务化(以下简称为服务化)进行的。
二、服务化的演进阶段
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服务化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服务化的演进阶段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1.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的三阶段理论。根据Vandermerwe和Rada的服务化定义,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由物品提供者向物品一服务包提供者转变,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种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造业企业仅提供物品。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高质量的物品上。由于顾客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经久耐用,因此这一思路并没有错,但是它却不能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还需要制造业企业提供一止匕相关服务。
第二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制造业企业提供的典型的顾客服务就是售后服务。例如,物品的安装、维护和修理。显然,这些顾客服务是“伴随着物品的服务”。服务被看作是附加物,甚至是“必要的恶”。
第三阶段: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一服务包。在这一阶段,服务被看作是提供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2.White等的四阶段理论。如果按照Vandermerwe和Rada的服务化定义,那么物品一服务包是服务化演进的最后阶段。但是,White等的“基于物品的服务”(product-based services)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服务化的演变历程。他们认为,基于物品的服务就是把既有的实物产品作为工具或平台,向顾客提供与物品相关的服务。例如,化学品管理服务围绕着化学品的使用进行,网络集成服务围绕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进行。据此,服务化的演进应包括四个阶段,即物品――物品和附加服务――物品――服务包――基于物品的服务或功能。在这里,前三个阶段与Vandermerwe和Rada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第四个阶段上,White等认为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完全的服务契约是服务化演进的最终阶段。
3.Fishbein等的物品――服务连续区理论。Fishbein等对物品一服务连续区(product-service contin-uum)的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服务化的演变历程。他们认为,制造业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满足顾客的需求,既可以向顾客直接卖物品,也可以向顾客提供服务,另外还存在一些中间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一服务连续区中的交易模式包括卖物品、卖物品及附加服务、资本性租赁(租赁期满承租人获得设备的所有权)、维护性租赁(租赁期满出租人仍然拥有设备的所有权)、租赁及附加服务(租赁期间出租人承担物品维修的责任)、卖功能(买方使用设备、维修物品、培训人员时需向卖方付费)、卖服务(买方仅向卖方提供的服务付费)。这些交易模式反映出制造业企业由仅仅卖物品向卖物品所提供的功能或服务转
变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三、服务化的动力探源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制造业企业之所以采取服务化战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满足顾客需求。服务化很大程度上受顾客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顾客不再满足于物品本身,而是需要更多的服务,需要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把提供物重新界定为物品一服务包,符合顾客的期望,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传统的主要通过核心业务活动满足顾客需求的做法不再适用,企业的着眼点越来越多地放在建立和维持与顾客的关系上。此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通过服务活动向分销链延伸。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分销商和其他中间商,它们日益关注最终的使用者,积极寻找机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来提高信誉、创造需求。
2.创造竞争优势。Vandermerwe和Rada同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访谈的结果显示,许多管理者把服务看作是创造新商机的途径,而成熟行业的管理者则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延伸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免遭淘汰。因此,服务化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它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White等通过案例分析发现,IBM和Xerox这类技术变化较快的企业,服务取向是它们在各自市场上生存的战略,并且领先比跟随更为有利。换句话说,迅速变化的业务环境有助于服务化产品(servicized oroduct)为市场所接受。而AB Electrolux,Coro和DuPont等技术变化较慢的企业,它们实行服务化战略,一是适应了既有业务方式的演进,二是在既有业务基础上寻求新的市场机会。类似地,Robinson等以化学品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成本取向的行业中,服务化战略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手段。
Oliva和Kallenberg指出,服务的可见度低、劳动依赖度高,很难被模仿,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来源。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提供物更具吸引力,有助于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因此,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3.增加经济收益。Mathieu认为,与物品相关的服务能够增加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现金流的脆弱性和易变性,有助于提高股东价值。Oliva和Kallenberg则指出,制造业企业把服务整合到其核心产品提供物中的经济理由是:企业相当多的收益来自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顾客群;服务通常比物品有更高的利润;服务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从现实情况来看,服务确实为一些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例如,笔者根据IBM和GE的年度数据进行计算发现,IBM自1996年开始,其服务(包括全球服务、软件和全球金融服务)收入就已经超过了物品(硬件)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48.44%,而2004年这一比重则高达66.38%;世界制造业巨头GE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995年就已经超过50%,2004年则达到63.2%。
4.改善环境绩效。研究发现,有些制造业企业实行服务化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是改进企业产品的环境性能,例如AB Electrolux。由于服务化战略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因此一些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纷纷采取这一战略。
与企业改善环境绩效内在驱动力相联系的是环保法律的外在推动。像化学品行业,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化学品管理服务应运而生。许多企业,例如Dow Europe。在遵守这些法律的同时获取利润。
四、服务化的障碍分析
尽管制造业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除了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制造商的服务化转变相当缓慢和谨慎,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实施服务化战略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障碍。
1.与价值链各环节相关的障碍。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服务化战略的实施。这些障碍包括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冲突、顾客对服务化产品的接受程度、顾客缺乏成本结构的知识和缺乏政府采购需求。
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服务化战略的重要障碍。首先,由于服务化通常降低了物品的销售数量,因此靠卖更多物品赚取利润的零售商的利益受到损害。其次,顾客难以接受服务化产品是最经常提到的障碍之一。从Xerox的案例可以发现,有些顾客愿意租赁物品,而有些顾客希望购买物品。为了使顾客能够接受服务化产品,企业需要提供更富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或者提供至少与物品相当的功能。再次,许多顾客不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因此不愿意接受服务化产品。据估计,企业花1美元购买化学品,就需要花6美元对化学品进行管理和处置。只有企业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成本结构,才会毫无疑问地购买化学品管理服务。否则,就会购买化学品。最后,政府部门采购新产品而不是再制造(remanufacturing)的产品也阻碍了租赁活动和再制造活动。例如,美国有26个州的采购法规限制购买由再加工零部件(reprocessed parts)组装的办公设备。这样的规定,抑制了企业开发更加环保的解决方案。
2.生产和经营成本障碍。制造业企业开始为顾客提供服务,意味着它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服务把制造业企业带入新的竞争领域――服务领域。这一领域存在着许多竞争者,包括服务提供者、分销商和顾客。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制造业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实行服务化战略会产生竞争成本。潜在的竞争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此外,相对较低的资源价格阻碍了企业服务化战略的实施。例如,Interface公司的地毯再循环活动并不盈利,因为生产地毯的原材料不贵,相比较而言地毯再循环的成本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用未经加工的原材料生产物品越来越便宜,降低了再制造活动的成本优势。同时,较高的劳动力价格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提供劳动密集型的维修服务。因此,确定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是采取服务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3.企业对风险的担忧。实践中,消费品的生产者往往把服务化产品的风险看得比实际的要严重得多,因此生产者有时不愿意把产品的使用成本内部化,特别是在他们不能够控制消费者以及对消费者的使用行为不能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此外,企业对来自于从销售物品获得短期利润向提供服务获得中长期利润转变的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也形成了服务化的障碍。这样,企业不相信产品中服务成分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者尽管企业相信提供服务会获得收益,但是提供服务可能会超出其能力范围,都会阻碍服务化战略的实施。
4.组织对变化的抵制。组织对由销售物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的抵制是服务化战略的重要障碍。在许多销售物品与提供服务并存的企业中,业务模式之间的冲突经常存在。对此,Mathieu给出解释,认为服务化战略的出现、采纳和实施会给某些组织带来威胁,也会给其他组织带来机遇。当组织感到服务化战略可能会改变其权威、专有技术、职责或资源时,它就会反对服务化战略。因此,研究实施服务化战略的过程就是一种政治过程,这种政治过程产生了政治成本。换言之,为了有效地实施服务化战略,
组织不得不应付这些冲突。
五、服务化的环境效应
制造业企业由卖物品向卖服务转变,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外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White等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服务化战略在许多情况下都能带来环境收益。服务化可以促进企业采用耐用的原材料和设计,延伸物品的寿命,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可以促使企业改进物品的维护和操作,或者进行更有效的设计,优化物品的利用;可以通过回收活动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简单地说,服务化可以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Fishhein等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在服务化模式下,制造商以卖物品的功能或卖服务取代卖物品获得收益,能够鼓励耐用设备和物品的生产与使用,这有助于改变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作者还对Xerox、Pitney Bowes、Interface和Electrolux进行案例研究,得出结论:服务化确实可以降低资源的耗费。
Reiskin等以在汽车和电子行业中不断扩大的化学品管理服务为例,阐明了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化学品管理服务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在提高化学品效率和减少化学品消耗基础上的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而对服务往往采取固定的价格。他们认为,这种服务化模式的推广对于减轻制造商的环境压力具有很大的潜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许多电子产品在报废之前就被消费者扔掉了。有些被扔掉的电子产品很少被用过,甚至根本就没有被使用。结果,大量的资源被浪费,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服务化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Plepys在其博士论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以计算服务外包为例,探讨了服务化的环境意义。实证分析显示,对于使用者来说,买物品与买服务即购买计算机与购买计算机提供的功能或服务的效用是等同的。而比较研究则表明,服务消费模式有助于降低电子产品对环境的冲击。
六、服务化对中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制造业的业务服务化就是制造业企业由提供物品向提供服务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它所带来的收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是企业收益,服务化战略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是环境收益,服务化战略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考虑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可以预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
从信息化的作用看,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在工业化后推行信息化的,工业化过程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弱;新型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要求工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提高,这将引起工业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第三产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科研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作为信息化的后发展国家,信息业的发展起点虽然低,但在信息硬软件升级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决定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制造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对加强,引起提供信息含量高的服务产品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大发展,引起制造业在信息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从能源消耗和环保看,发达国家以传统工业化方式实现快速发展时,大多以能源高消耗、污染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形成很大的社会成本;中国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意味着: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结构中,非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下降,再生性资源耗费比重将会上升,将导致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强的实物资源,如能源、钢铁、石油、原料的需求相对下降,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相对弱的服务资源,如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通讯服务等第三产业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这将引起制造业在环保、信息、科技、通信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从就业状况看,传统工业化在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同时出现失业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这就要面对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就业,主要靠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劳动力随产业结构调整的再就业来解决,这将引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交通服务等第三产业部门需求增大;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需的就业,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来解决,这将引起高等教育、科技、信息、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旅游、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引起制造业在居民素质服务和科技文化服务投入方面的服务化。
因此,我国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引起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依靠廉价的土地、能源、廉价优质的劳动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阶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进行竞争的模式。在世界产业的信息化、全球化、环保化趋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制造业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依靠完善的服务进行竞争,甚至以出售功能、出售服务取代出售物品,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当然,制造业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取服务化战略、如何采取服务化战略,决定是出售物品附带一些服务、还是出售物品一服务包、或出售物品的功能。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模式 路径选择
一、引言
沈阳经济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沈阳市辖9个市区、3个县(康平县、法库县、辽中县)、1个县级市(新民市)。县域面积占沈阳土地面积的73%,县域总人口为204.2万人,占沈阳总人口的28%。
2013年,沈阳经济总量的19%、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8%、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8%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县域经济在沈阳经济发展中占有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县域经济在沈阳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作用,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沈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沈阳下辖的康平、法库、辽中、新民四个县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发展模式、发展路径都各不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与沈阳市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各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要想缩短县域经济与沈阳的差距,必须了解其发展模式,了解各县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沈阳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分析
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服务业主导模式、混合型发展模式四种类型。农业主导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农业较强的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带动县域整体经济发展;工业主导模式是指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已占主导地位, 并将这种模式分为三种情况: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化及开放型工业化;突出服务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的模式,可以称之为“服务业主导模式”。有两个以上主导产业的属于混合型发展模式。
县域主导产业一般通过区位商的计算得出。县域区位商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县域某个产业的区位商=■
根据区位商计算结果可以将县域产业划分成3个等级:区位商值小于1表示该产业在这些县域中不具备优势;大于1小于2表示该产业在这些县域中具有优势;区位商值大于2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些县域中具有显著优势。
沈阳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可以参考区位商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两项指标.具体如下:我们这里取“县域该产业产值占全沈阳该产业产值比重的均值为参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16.9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4.6%: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2.32%。根据这一标准,将沈阳4个县域作如下划分为。(如表)
从计算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区位商都小于1,即四个县域经济都不是服务业主导模式。
表1 县域各产业区位商及该产业产值占全沈阳该产业产值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2013沈阳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结合区位商和比重数据我们看一下四个县市第一产业发展情况,辽中、康平、法库、新民四个县市的第一产业的区位商都在3.7以上。充分说明沈阳县域经济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第一产业地位突出,典型的经济特征明显。而辽中和新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沈阳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均值,康平和法库这一数值要低于均值,即辽中和新民第一产业发展状况好于康平和法库。虽然康平和法库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沈阳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均值,但是可以从其自身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内细化和地理特色出发确定其主导产业,我们仍然认为康平和法库是农业主导发展模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区位商同样都在1以上,而只有辽中和新民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沈阳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四个县(市)均值,康平和法库这一数值要低于均值,即辽中和新民第二产业发展状况好于康平和法库。
辽中和新民的第一第二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且比重均大于均值,因此辽中和新民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均具有优势的县域,属于混合型的发展模式。辽中和新民宜第一二产业并重发展。
县域主导产业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推动作用,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于优势产业的发展。因此,集中力量挖掘、培育和促进沈阳县域优势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沈阳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应在判断识别地方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沈阳各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康平、法库是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立足于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提升农业经济竞争力。康平、法库是传统的农业县,区域内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设施农业,逐步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挖掘民间创富热情,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加快县域工业化,形成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工业集群
各县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不仅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还要改善本地居民的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业愿望,提高民营经济水平。
(三)以沈阳经济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为契机,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将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到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
考虑沈阳经济区建设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大背景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考虑利用沈阳及周边大中型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123-125.
[2]周健,贾晓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J].环渤海经济嘹望,2010,3:25-28.
[3]王晓玲.辽宁县域经济发展阻滞因素及对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0,11:70-73.
[4]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2010,2:34-38.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京津冀都市区核心城市之一,处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东西长约130 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总面积为13472平方公里。唐山市辖2市6区6县和5个开发(管理)区,进入21世纪以来,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快,一直处于河北省的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增强,唐山市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也是全国GDP超过4000亿元的城市之一。尽管如此,但唐山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其占GDP的比重近10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格局,仍然是二一三的产业格局(见表1)。
唐山市服务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难以直接培育出高层次的服务品牌产品。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机械、陶瓷、化工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基础能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五大产业基地。随着唐山市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唐山市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
产业服务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然而融合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来说,服务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产业活动部分来说,服务环节在各环节中所占价值也越来越重,其中包括研发、投融资及最后的销售服务等,都存在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所以要通过把握这样的趋势,使有条件的企业向服务业延伸,而没有条件的企业则适合搞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形成发展的大趋势。
服务电子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了重大机会。特别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信息化可以逐步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要,让公众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的初级阶段,即布局阶段,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整合资源方面,而以提供现代服务为主体的行业企业在唐山市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唐山市两化融合与数字唐山采取“借力引智”,引进第三方信息服务企业,这也是唐山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利用自身资源所做的决定。
(一)“借力引智”,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企业
近年来,唐山市特别注重数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借力引智”,结合唐山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钢铁”、“数字煤矿”、“数字电厂”、“数字水泥”、“数字动车组”等技术创新平台,力求在传统行业广泛应用先进的数字仿真模型,有效推动企业能耗和效益双创新、双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09年5月,由曹妃甸工业区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颖牵头组织研究的“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完成。“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工业区十几年来科学论证和研究的大量基础数据成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现代因特网络等先进技术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手段,建设软件系统和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将曹妃甸已完成的各项专题研究报告、规划报告、政府文件等资料进行整编、归纳,建立信息库。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把唐山、曹妃甸及周边海域的地形、地貌、海堤及项目位置、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进行数字化动态反映,为科学决策、招商引资提供有效支撑。该系统也是工业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区置业大厦全面投入使用。
2010年7月,唐山硅谷科技园区“数字家庭”的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致力于建设国家提倡的“三网融合”重点推广工程,开发“广电现代物流业”、“广电互联网”、“数字家庭”、“智能能源网”、“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产业链,将电力线的电视、电话、电力和电脑“四网合一”。该项目由中联硅谷科技有限公司与唐山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合作打造。
(二)基础服务业初见端倪
唐山市在采取“借力引智”的同时,加强自身科技资源的整合,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基础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确立。建立了“唐山市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园区”,通过优质的创业环境和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科研中心的入驻来提升自身在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优势。通过“数字曹妃甸”,即曹妃甸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曹妃甸自身资源的数字化,为科学决策和招商引资提供服务。
“数字曹妃甸”是唐山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支撑,通过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现代港口管理系统、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完善统一的物流平台、建设覆盖面广的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便民利民的生态城区的建设,实现曹妃甸电子政务、港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和生态城区的数字化,全面提升曹妃甸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资源高效配置等优势,使曹妃甸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和社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曹妃甸新区政府管理和产业领域的渗透,最终实现“数字曹妃甸”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对策
唐山市的基础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布局的初级阶段,在依靠“借力引智”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基础上发展起来、服务业格局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着力建设自己的基础服务业。依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建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提升自身承载产业的能力,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优良的人居环境,完善自己的信息服务业。
(一)探索模式,建立新兴产业
摸索本市基础服务业发展模式,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适时完成从政府引导项目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过渡。传统 产业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科技含量的提升,即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二是加工企业自身主辅分离,服务环节剥离、外包和转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数字化提升必然也必须成为唐山市企业特别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大型企业如何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其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工业数字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密切配合。总体来看,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与信息化实施机构的分离,建立或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把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实行整体解决和外包服务,引导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带动相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服务单位要分工协作建立服务体系。基础服务业分工较细并向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各服务单位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基础服务组织也应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析服务市场需求,确定组织性质,分析组织功能,设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资源的优势,建立服务体系。
(二)提高产业的承载能力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促进唐山市的城镇化进程,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此外,唐山市在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和现代化都市的基础之上,还应该积极推动北部山前、南部临海城市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推进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唐山市要在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不断地加快基础服务业支撑平台的建设,面向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特色门户网站、人力资源开放与管理、电子服务、物联网等基础性信息化服务,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整合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所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唐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培养应用型对口人才,制定措施推荐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企业挂职,兼任企业的CIO,指导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研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群体的资源,如高等院校、情报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素质群体,充分利用该群体的专业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鼓励其参加实际项目,不断提高基础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促进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五)创新地方的政府工业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理念,在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工业要素配置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加大力度,力求从体制上、思想上、措施上、实施上进行根本性的体系创新,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政府的工业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建萍.访河北省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做强“五大支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2010-04-15.
[2]顾建萍.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新丰就推进唐山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N].中国电子报,2010-04-27.
[3]王亮.科技服务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D].河北理工大学,2007.
[4]李玉环.唐山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的纲要》的通知[Z].2003-11-20.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现实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