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第2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为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活动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业务的发生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也不受中间业务的。

金融网络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出现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证实了金融网络化的促进作用,从80年代开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由30%上升到38.4%,英国从28.5%上升到41%,日本银行业也从20.4%上升到35.9%,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发达国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的时候。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加速的态势,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分类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信用卡业务等: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职能和优势,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发行承销和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委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贷款业务、资金清算、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外卡业务、各类销售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的担保类业务、贷款承诺等: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类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各类见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等。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属于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担保类和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属于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效益,调整银行的利润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内银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

随着金融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益的经营收入大大降低,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达到30%-70%,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为8.5%左右,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很明显,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中,虽然近几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即使是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缺乏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监管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容易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系统性和性,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思想观念陈旧,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为客户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再次,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工资转账、兑付、收付、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没有把化、机化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造成了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收费标准不统一,业务竞争不规范,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技术,需要掌握先进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9.6%,其中生以上学历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在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发达,银行业务单一,业务品种以信贷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西方美英等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会利用拥有的经营中间业务的强大优势,给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改变对中间业务是“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等同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以便付诸实施。

二是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三是在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下有效地进行市场拓展。首先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协调配合不力等现象;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以及带来的存款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进行考核;第三,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第3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4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

中小企业多半是由于缺乏资金所以没有得到壮大的发展,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就会向银行贷款。银行会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资金状况以及发展前景做出相应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价,评价企业是否有能力按照规定合同还完贷款,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的过程中会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所以还会要求企业有一定的抵押或者担保人。银行的主要受益也是来源于向中小企业的放贷,通过向中小企业贷款来获得较大的受益回报。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银行的贷款,据有关数据显示在中小企业的资金结构中银行贷款几乎可以达到全部资金的一半,可以说银行的贷款支撑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也在放贷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受益,但是这都是建立在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贷款之后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将很难还清贷款,这样就使得银行有一定的资金亏损。本文将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来详述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现状

商业银行是根据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结果来考虑放贷的金额,这样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放贷的风险[1]。每家商业银行都有其独特的风险评价体系,下面将详述目前我国几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体系。

1、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按照中小企业的经济能力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细分,划分出了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以及房地产中小企业,然后对这四种中小企业分别进行风险评价,而对年销售额在3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划分其行业类型[2]。中国建设银行的风险评价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经营环境、公司运营状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领导者实力,然而这些评价内容对于不同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的权重,例如对于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前景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年销售量较低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所占权重较大。

2、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相对固定,招商银行的风险评价内容包括管理层素质与信用状况、负债情况、收益状况以及经济实力,然后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细分为14个指标,总分为100分。管理层素质与信用状况占总分值的17%并拥有四个评价指标,负载情况占总分值的5%仅拥有一个评价指标,收益情况占总分值的28%,而最大的就是企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占总分值的50%并拥有6个评价指标[3]。最后统计得分,得分越高放贷越多,所以招商银行更看重中下企业的经济实力。

3、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的风险评价方式是等级评价,即根据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发展前景以及经营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中信银行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有10个风险等级,如果企业的风险评价等级较高,那么所能够放贷的金额越少。风险等级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贷记录等方面来综合评定的,等级评价结果只能够维持一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每家商业银行都制定了严格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的内容不够完善、评价的权重分配不够合理以及评价指标没有针对性,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偏差,评价结果的偏差就会影响银行的放贷金额和放贷风险[4]。下面将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述。

1、银行现行的风险评价体系没有行业针对性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多,所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而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的风险模式以及运营特性。但是银行几乎对于所有行业都是一个风险评价体系,就是中国建设银行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有不同的分配,其他银行都是按照同一个风险评价体系来对所有借贷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价。这使得评价结果不够真实的体现企业的现状,尽管建设银行有不同的权重分配但是仍然不能够体现出不同企业的差异性。对于资金流动较大的批发行业则应该更加注重对其货物周转率进行评价,对于资金流动较少的重工业则应该更加关注对其经营模式进行评价,如果对于所有企业进行一个模式的评价,那么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2、只注重评价指标没忽视了企业发展现状

有的中小企业刚刚经营,对于一些评价指标都没有完善,而银行只注重企业的评价指标,所以就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借贷[5]。银行不应该要求中小企业填写统一的评价指标,而是关注这些企业的发展现状,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来具体进行风险评价。向银行借贷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由于刚成立缺乏流动资金才向银行借贷,如果按照银行对于成立较长时间的企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刚成立的中小企业那么将无法得到较准确的评价结果。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建议

1、对不同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

因为每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风险模式以及经营模式,所以要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模式来制定相应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在评价中要注重评价其技术优势以及经营状况,工业企业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同行业所没有的技术优势,而评价房地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时要注重评价其施工管理情况和客户资源情况。

2、对于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设计不同的风险指标

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而且也不具备其他的风险评价指标,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有着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所以要针对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设计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6]。对于新成立的中小企业的评价内容主要以非财务信息分析为主,其内容包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评价、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产品市场风险情况以及产品的再融资能力,这些方面虽然没有体现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体现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对较多,只有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才能够使得银行获得低风险高回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宏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04

[2]袁岗 刘慧峰;浅议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0-07

[3]刘亚蕾;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03

[4]龚妍;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05-01

第5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现状;对策

自1998年托管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以来,其发展情况就备受瞩目,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十余年的摸索已经实现了托管业务的从无到有,时至今日,托管业务的广阔发展前景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提高托管业务服务质量,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现状

1.1 托管市场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托管市场随之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资本市场进一步增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加深和不断拓展,股票、商品期货、债权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全面发展,资本市场层次逐渐丰富起来,预计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机构投资者不断成长。以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步入相对成熟阶段指日可待,随之而来的是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完善和成熟。资产管理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也使得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机构投资客户不断增多。

1.2 产品多元化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资产托管业务多以公募基金为主,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托管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出来。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已经尝试性地推出了一些新颖的托管产品。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产品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已有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如保险资产托管业务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不同性质的基金将陆续进入托管行列。如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基金;3)资本市场创新催生的托管新品种。证券产品及其交易方式将继续不断创新,托管业处理的产品与服务种类也将更加多样复杂,从单纯的股票、债券发展到股指期货、风险资本基金、对冲基金、外汇或掉期基金等。4)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社会风险意识的加强,交易资金托管因其客户群体大、覆盖领域广、操作简便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由于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托管产品不断丰富,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客户逐渐复杂化、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客户对托管服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商业银行在开展托管业务的过程中只有更好地了解客户需要,提供更为个性化、专业化的托管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托管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不断成熟,其托管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例如,以往托管银行只对最初的单一证券业务提供托管服务,如今已经衍生出一些列关于证券处理的附加服务。

2.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对策

在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资产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就应结合外部条件、自身条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采取合理的托管业务模式;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丰富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托管业务的重要途径。

2.1 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只有明确市场定位,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并扬长避短,才能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区别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在托管业务的实施中有着诸多优势,例如专业的托管队伍、丰富的托管经验、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客户优势等等,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要实现与国际托管业务的竞争显然是难以成功的。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外资银行寻求合作,例如,成为其在中国的次托管人或选择其为境外的次托管人等。国内商业银行应有效利用国内托管业务发展尚不成熟,且尚未对国外客户完全开放这一有利时机,提前占据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2)区别于国内银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托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逐渐成熟起来,国内托管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外的经验看,托管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竞争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全能、全球发展的巨型环球托管人,针对一定地区和客户的中等托管人和针对某一特定市场的小规模托管人三类并存的格局。为了扬长避短,国内商业银行对应国内托管同业应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寻求具有具有特色的发展策略,不能盲目求大,而应做精做好。

2.2 结合自身条件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众多,每家银行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条件和特点,不同银行在开展资产托管业务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大银行来说可以尝试设立托管子公司。商业银行设立托管子公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商业银行经过与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取得设立托管子公司的倾斜政策,由于信托公司的建立已有先例,因而大银行要想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一般并不难。二是要具备独立运行维护的能力。托管子公司开展托管业务较为独立,托管业务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托管队伍、良好的技术系统以及完善的运行服务,商业银行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可考虑设立托管子公司。三是有充足的业务基础,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牌必须已经在业界树立了一定的地位,积累了一定的托管业务经验,确保托管子公司将生存和发展下去才能够开设子公司。大银行一般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大可积极探索设立托管子公司这条发展道路。

此外,设立托管子公司有利于促进大银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发展战略,对于优化银行经营管理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托管子公司的独立运营能够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现有托管业务资源、技术、人才进行整合,这对于托管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托管业务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十分有利的,因而从必要性角度来看,大银行设立托管子公司同样是一条可行之路。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一般应定位于中、后台业务。由工作人员负责客户细分、托管产品设计以及风险和利益预测等工作,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市场准入、市场推出机制,同时应做好托管产品创新和项目运行的风险预测与分析。后台则凭借统一、实时、专业的托管系统,专司交易、清算、核算、估值、绩效评估、流程控制、风险管理等,以强势的中、后台业务博弈资产托管市场。

2.3 深化业务内涵,积极拓展市场

为了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市场发展潮流,不断拓宽托管业务的内涵,不断开拓新的托管服务,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发展对策:1)拓展业务边际。强化对信托资产、产业基金、私募基金等类型的托管业务的开发,结合银行自身条件和客户需求积极研究证券借贷等托管业务衍生服务的可行性。对产业基金的托管,应重点研究产业基金与一般证券资产托管的异同点、对银行托管服务的特殊要求,开发相应的技术系统,探索托管业务流程和风险防范措施。对信托资产和私募基金的托管,应借助银行的销售渠道,选择业绩优良、风险控制能力强、偿付能力高的投资管理人,把银行的理财服务与托管业务结合起来;2)拓展服务范围,推行全程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为了优化托管业务流程和提升托管业务工作效率,应就不同托管产品制定科学的全程服务和一体化服务流程。交易前的服务内容应包括:提供关键市场信息并提品咨询服务,交易中的服务内容应包括:执行交易指令,执行证券借贷或外汇、现金管理等业务,交易后的服务内容应包括:执行业务确认和清算,对业绩进行分析,编制资产组合会计、税收、红利支付及报告等。

2.4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增强托管业务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服务质量,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服务标准。例如,QFⅡ托管业务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契机,努力学习QFⅡ全球托管人的服务标准,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工作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2)推行差异化服务。建立并不断健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认证手机客户信息及相关数据并准确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的需求、特征等进行认真研究,并结合客户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托管服务方案;3)强化技术系统建设。强化对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改进,使技术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适应客户需求,强化对细节质量的控制,对此应做到两点:一是不断改进技术系统的生产运行,实现直通式处理,逐渐提高通讯方式和技术系统的自动性和合理性,以提升运行速度和改善运行质量;二是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和客户特点监理“资产托管服务网银专业”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银行托管业务信息,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创造便利。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体制及相应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渐显露出来。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只有认清形势,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才能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托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强化对托管业务内涵的托管,强化市场的开发以及不断提高的服务水平对于保障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牛文英.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全程监控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科学之友:中.2012(6):98-101

[2]樊飞舟.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8):110-114

[3]孙飞、韩滔.托管之争[J].金融世界.2012(7):58-61

[4]暮狄.向国际一流托管银行迈进[J].中国金融家.2011(5):75-76

[5]李瑞红.关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J].金融会计.2011(10):32-36

第6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超过10%,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在8%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同比增长10.1%,增速高于GDP,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如图1所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稳定增加,其中,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农村的增长幅度比城镇高2.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手中的剩余资金增多,理财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投资热情,从企业角度来说,利润的累加使得其利用自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情况也增加,从而为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图1

(二)微观经济主体投融资观念的转变。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说,信息渠道的畅通加速了人们理财观念的转变,理财方式和理财渠道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人们不再单纯的把手中所有的剩余资金都放在银行以获得较低的利息,而是投向融资市场,如证券、股票、基金等融资工具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时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资金运作效率和投资回报速度,给居民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满足,大批剩余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型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下,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大,期限较长,一旦发生亏损,贷款银行就会累积大量不良资产,从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金融安全。

(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行业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使得各大银行陆续推出了能够方便客户自主操作的各类金融服务工具,如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等。另一方面,以腾讯公司为例,其通过微信软件的大量普及应用适时推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理财通”手机金融服务,而阿里巴巴则利用大量的支付宝用户在支付宝平台推出“余额宝”、“招财宝”等灵活理财方式,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获得大量用户青睐,大大推进了网络金融商业化进程。

二、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模式。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负债业务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负债规模和成本是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水平的重要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的盈利水平并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而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差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商业银行总的利润构成中占60%以上的比重,是商业银行重点经营对象和风险管理对象。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对于有资金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大企业来说,其更倾向于选择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中小企业则比较青睐短期融资券、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种民间融资渠道,大大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款增长率的大幅下降,资产和负债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二)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标准。1.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性压力,使得银行方面面临存贷差扩大、存贷比降低以及存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存款期限短期化的趋势和贷款的长期化要求银行用短期存款满足长期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管理的风险。2.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优质客户被分流,商业银行从自身的盈利和发展前景考虑,会适量放宽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使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增加,银行方面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难度。另外,随着间接融资市场向直接融资市场的转移,利率、汇率等敏感性业务的占比必然相应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在二者的交叉作用下,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资本结构变化的需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大额存款业务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不断的发展革新中,其推出的证券品种也更加多样化,通过证券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银行在风险投资管理的信誉度较高,可以有效吸引众多投资群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而投资品种的多样性给客户的选择提出了更多专业性的要求,银行可以利用这一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咨询类中间业务,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投资资金。

虽然金融脱媒的深化分流了大量优质客户,使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减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会通过同业存款、清算备付金、企业存款、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等方式流回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同业存款增长的速度越快,企业大额存款增加的越多,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金融脱媒的深化过程中,银行在大额存款业务方面会有较大发展。

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范围更为广阔,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行性不断增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商业银行摆脱脱媒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银行来说,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能有效弥补金融脱媒带来的客户量流失,可以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合作,利用其广阔的客户群来帮助银行吸引大批客户,而且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弥补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7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开展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用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也就是说在我国减少的温室气体量,都可以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为对应的有价商品,再向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因此,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供应商。根据测算,到2012年末,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就可以达到数十亿美元。CDM节能减排项目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在发达国家里,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我国,减排的成本可降低到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价,使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积极进入我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作。根据公开数据,在CDM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如图1所示,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委员会成功注册的CDM项目逐年增加。在2005―2008年期间,中国占所有签约CDM交易额的66%;而在2008年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4%,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截至2010年9月8日,全球注册CDM项目总数2363个,其中来自中国的为938个,占39.7%,注册项目年度减排量已经达到了19002万吨,占到全球经核准的碳排放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的58.9%。项目预期减排量占全球项目预期减排量的60.8%(详见表1)。

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表示青睐,并且积极开发我国的碳金融业务。2004年摩根士丹利率先进入了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并且在2006年承诺将在5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来扩大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业务。目前,摩根士丹利已经拥有我国8个大型的减排项目。而当前我国最大的碳交易项目,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则被美国高盛集团和加拿大的纳德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目前高盛集团在我国已经拥有了黑龙江建龙富余煤气发电等9个发电项目。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积极准备和应对,不断进行自身业务上的完善,并且持续开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兴业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试水碳金融的银行,2006年8月份,兴业银行与世界金融公司联合一起,根据我国在减排技术运用和低碳经济融资的需求,在我国国内推出第一个节能减排项目,研发出了绿色贷款业务。到2010年末,兴业银行在北京、上海、辽宁、山西、黑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开通了节能减排项目的绿色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79笔,共投放贷款达17多亿人民币,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89.35万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2.3万吨。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纷纷试水碳金融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007年7月份,上海浦发银行第一笔中国CDM项目财务顾问获得成功,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给陕西省的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带来了每年约170万欧元的碳销售收入;2007年8月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6月号(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12个月,到期的年化收益率为7.35%;2008年8月份,中油资产管理公司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出资建立了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其中中油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3%,该交易所是我国国内第一家综合性碳排放权交易机构;2009年8月份,天平车险以27.76万人民的价格购买得到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我国国内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国内企业。

国家开发银行依托贷款客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积极开发包括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并于2009年11月率先完成国内商业银行第一笔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累计促成383.3万吨CO2交易当量。

三、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碳金融业务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资机会也不断增加。碳金融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必将会得到直接和间接(包括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储蓄业务、信贷业务、银行理财等)的银行中间业务收益,从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加快信贷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的信贷方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实体经济上,呈现出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信贷高杠杆率过大的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一旦政策有所转变,资金链断裂,将会带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而碳金融业务和相关的融资信贷业务是以《京都议定书》为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做的是一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只要国内有交易,到国外肯定要有人购买,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却没有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办碳金融业务将进一步有效控制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信贷结构转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三)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合作,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有很大帮助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碳金融业务还是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弱项,开展相关业务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还会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而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发达。因此,加强与国外其他银行的合作与联系,将成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对增强碳金融产品的内外品牌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与路径

当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经济实力雄厚,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相继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头兵。因此,面对碳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商业银行也应该对此充分重视、蓄势待发、积极参与、加快研发,从而牢牢把握碳金融业务这块“大蛋糕”。

(一)建立碳金融管理部门,规划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之前,首先要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的碳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碳金融业务的研发与推广,开发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产品。一是要以CDM咨询收入为主,将其作为进入碳金融业务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加快CDM项目业务的开展;二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和客源优势,为客户制定适合其发展的CDM项目,并作为重点目标客户进行培养;三是积极调动相关人员开展CDM项目设计、立项、注册、检查、CER签发等工作。

(二)创建“CER外币收入绿色账户”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构建或待构建CDM项目必须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外币基本账户,用于CDM项目的资验与外汇结售汇使用,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这个外币账户创建成一个CER外币收入的“绿色账户”,对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从而用来提高相关业务的数量,赚取更多的业务收入。

(三)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参与国内外碳市场建设

国内商业银行应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如积极参与世界气候环境大会确定的基金项目,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和相关基金的策划和管理工作,要从基金的顾问与管理业务入手,迅速扩展业务范围。

(四)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产品

目前,碳交易市场从全球来看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碳交易市场的流动能力不高,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不多且质量不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大力创新国内外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国内碳交易市场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一体化进程。

(五)为CDM项目开发提供信用增级服务

CDM交易类似于金融衍生工具里的远期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人们对其发展前景仍然心存疑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为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为CER提供担保,将会进一步促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具备十分远大的市场前景和拓展空间,不过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太成熟。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发展碳金融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克服不足,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充分重视业务的创新和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积极研究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转化到自身的业务操作上来,更好更科学地做好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敬伟,王宏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青年课题版[Z].2010(6).

[2]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2010(5).

[3]张龙清.碳金融与商业银行[J].武汉金融,2010(5).

[4]马骁.发展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0(1).

[5]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6]王元龙,田野.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7).

[7]王留之,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2009(6).

第8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期,大大削弱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信用风险,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针对此,首先简要总结了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基本特点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有这些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小,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有着较短的存续期和较高的经营风险;二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待完善的财务数据,增加了商业银行评估其实际经营及现金流情况的难度;三是较小的融资规模,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成本较高;四是生产经营活动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高度集中的经营权、所有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常常积累大量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商业银行针对上述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发展批量化营销融资模式,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不断探索、研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和产品。

1、通过商圈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在为依托于商圈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商圈的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处行业、影响力、经营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整体实力因素,并从中筛选出较为优质的商圈。根据商圈特征,为有较强发展意愿、较好管理水平及优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依靠商会模式挖掘利益。商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经济组织,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行业间的,其内部成员都存在着各种利益、地缘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为商业银行实施批量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充分调查商会内部管理规范制度、信息透明程度、信用情况、发展前景、对内部成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政治地位、经济当量、发展历史等。

3、紧抓产业链模式进行融资创新。所谓的产业链融资,即在考察、分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经营状况、交易关系、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货权、现金流控制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的金融解决方案。产业链融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到期付款实力和信用程度,向产业链中的上游小微企业提供验货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动产或权利质押等担保条件,为产业链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保兑仓业务、未来提货权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小微企业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小微企业的实力较小,深受行业波动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之前,应充分评估其行业的周期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家未来政策调整、市场饱和程度、生产安全隐患以及是否存在环保隐患等因素,以有效规避风险。举例来说,比如近几年波动较大的钢贸行业,由于钢材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下跌,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挪用信贷资金等,大大加剧了各商业银行的钢贸行业风险。

(二)批量业务中客户准入不严存在一定风险

尽管批量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突破口,但是在筛选授信批量开发授信客户项目中,常常出现客户信息审查欠严谨的现象。例如,很多银行业务员往往忽略深入调查第一还款来源,而凭借商会出具的推荐函放松审查贷款单位的准入条件,这样便无法深入、准确的调查、审核贷款单位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授信额度和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再如,只有当发生客户违约现象时,才发现产业链融资项目下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产品多环节存在操作风险

从风险控制和营销的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重要方式。然而,产业链产品及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链融资有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产业链融资,采取全封闭的资金流、物流操作方式,根据核心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小微企业的需求,提供实时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综合定价水平,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策略及对策

(一)严格把关,严控小微企业项目融资的准入条件

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项目筛选,在筛选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优势、受经济波动影响程度等多种因素。具体来说,在产业集群项目筛选过程中,淘汰那些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简单集聚的产业集群,选取内部分分工协调、周期较弱的行业的集群;在产业链项目的筛选过程中,充分评估核心企业的实力、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期限长度、关系稳定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能力等因素。

(二)强化管理,加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管理

在实施批量开发项目时,应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效益而放松对单个客户的准入要求,秉持谨慎审查的态度,严格遵循审查准入条件。具体来说:在筛选产业链项目时,首先调研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稳固程度、发展前景、对上下游企业的管控能力、诚信度等,慎重选取和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受核心企业重点支持的核心经销商、供应商等;在筛选产业集群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内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销售收入、销售渠道稳固性、行业经验等

(三)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核销、重组的限制条件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因此常常出现欠息、逾期等现象,不良贷款也比较多。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还款细则中,应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重组条件,针对一些经营政策、信誉较好、产品畅销、不良贷款形成时间不长的小微企业,实施部分还款、追加担保等重组方式,进一步细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核销标准,简化核销材料,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收件人:徐倩

第9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信贷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员工队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之外,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但中小企业特点决定了不仅中小企业的融资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商业银行业提供贷款也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的特点,导致企业前景不确定因素较多。其次,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等级低,资信较差的问题,且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担保,资产质量较差;第三,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僵硬决策(由实际控制人一人决定的现象十分普遍);第四,许多中小企业借银行改革制度的机会,逃避银行债务,信誉度较差。

二、中小企业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首先银行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筹措环境,积极参加诸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之类的信用机制,将自身的融资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考虑建立正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要能够把握住机遇,在体系运行时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自身的信誉度,为筹划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中小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使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注重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第五,中小企业要提高对产业升级的重视力度,认准自己的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水平,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

银行要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一般通过企业提供的公司章程、验资报告、企业的自我介绍等方式获取,这存在极大的引导性、粉饰性,达不到客观全面了解企业的要求。如果银行在现场调研、实地勘察、查阅企业资料之后,从工商行政机构入手,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组织架构、经营范围等信息,从而达到验证企业依法经营,防范虚假信息的目的。同样,如果银行想深入了解企业,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环保部门、安检机构、社保部门等获取丰富的外部信息,进而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行业地位、市场影响力做出综合判断,以达到了解企业、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与否在授信决策中至关重要。如果财务数据严重偏离,必然会增大银行贷款资金的风险。实际操作中,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入手,通过调阅账簿、核打增值税发票、调阅出入库记录等方式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角度出发,通过查阅一段时间内海关进出口数据验证进出口企业的销售情况,通过走访税务机关核验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缴纳情况,进而验证企业损益表的真实性,合理推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通过这种验证,不仅可以考查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达到纠偏立正、对企业做出客观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可以从另一侧面查证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违法违规”的行为,进一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诚实信用做出判断。

(三)实际控制人的外部求证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三查”时应重点关注实际控制人的情况,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的人品、嗜好、个人性格、意志力、交友、价值观、人生观等。具体来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信贷人员要高度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本人的品性素质,加强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日常行为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并将其作为银行贷款准入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品性不端的企业,即使经营状况良好,也应列入风险监控对象,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考察,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力量进行验证。考察实际控制人,可以从实际控制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来看:一看实际控制人的家庭关系;二看邻里关系;三看社交关系;四看社会关系,例如其周边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的评价等等。

(四)企业发展前景的求证

在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时,银行一方面要关注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周期、市场成熟程度,另一方面也应密切关注企业的履约意愿、客户忠实度、原材料依赖性、产品市场认可情况。这方面的认证应着重从企业上下游客户角度加以验证。具体来看,通过查阅企业以往的购销合同、往来账户记录,判断企业上下游客户更换频率、资金支付及回流情况,分析市场因素、经营因素、法律因素、道德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验证企业的履约情况、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此外,可以通过考察企业未完订单情况,判断企业短期发展态势。通过搜集企业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产品饱和度成熟度等信息,判断企业中远期发展潜力。在贷后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输商、商、供应商等相关客户的调查,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综合信息,判断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实现追踪分析、动态管理、动态调整的风险控制目的。

四、总结

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问题的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多方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才能防控风险。同时广大的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水平,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炫. 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0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