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1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从《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其中不少药物从药名上就带有道地药材的色彩,如巴戟天、秦皮、吴茱萸、阿胶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道地药材的记载就更加明确,如在对麦冬的记载中,有“浙中来者甚良”,对薄荷的记载中,有“今人用药,多以苏州为胜”。“良”“胜”自然都是指药材的质量好。而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只能是通过性状鉴定的方法,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单的方法。如宁夏的枸杞以粒大饱满、色红、肉厚、油润、籽少、味甜微苦等性状特征优于其他产地枸杞。又如根茎上含有的大量朱砂点是江苏茅山所产的道地药材茅苍术的重要质量指标。在对传统的道地药材如四大怀药、浙八味的性状鉴别中,老药工、药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时期,它对于道地药材的鉴定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性状鉴定主要依靠鉴定者丰富的经验和感觉,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带入了鉴定者的一些主观因素。由于每一个鉴定者的鉴别经验的差异,加上信息交流的限制,性状鉴定的准确性就不可能很高。

2显微鉴定的形成与发展

用显微鉴定的方法评价生药的质量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9世纪以后,显微镜的发明和生药解剖图谱的发表为生药的显微鉴别打下了物质基础。由于生药的各种组织形态均具有较稳定的显微特征,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的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及内含物,可以成为生药品种鉴别和质量鉴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弥补了性状鉴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对破碎药材及粉碎后的药材的鉴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地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也成为监测道地药材的质量、区分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道地药材茅苍术与北苍术相比,其横切面的显微特征表现为皮层中的油室直径大、数量多,一般其油室直径达450μm,而北苍术的油室直径约为270μm。再如,道地药材杭麦冬与其它麦冬相比,前者的块根横切面显示韧皮部束15~24个,与木质部束相间排列,而短葶山麦冬韧皮部束8~17个。作为道地药材的“味连”,其根茎横切面有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的石细胞,而“云连”的皮部及髓部均无石细胞。通过显微镜可明显观察到这些差异。很显然。显微鉴别为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使其鉴别标准更加客观,鉴别的准确度大大提高。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显微鉴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有些学者运用显微镜、计算机图形学及自动图像处理系统,实现了某些道地药材的显微刻划三维化。如四川中药研究所与重庆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合作建立了麦冬、附子、川贝等道地药材组织细胞计算机三维动态显示与立体鉴别系统,与攀枝花钢铁公司设计院合作完成了黄连、杜仲等道地药材所含无机成分的显微定位定量研究[1]。这显然为传统的显微鉴定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为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依据。

3理化鉴别的迅速发展

在化学和分析化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开始关注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因而,19世纪后半叶起,开始以药材中的化学成分作为衡量药材质量的标准。这种方法很快运用到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中,如郭兰萍等[2]在研究中发现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不同于非道地苍术,丁平等[3]发现阳春砂道地药材和与非道地药材挥发油组分含量差异显著。张重义、李萍等[4]对道地与非道地产区的金银花的质量作了比较,对绿原酸、总黄酮、环烯醚萜、常青藤、皂苷元、齐墩果酸等进行含量测定,并用SA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60年代后,在对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现代的分析手段不断地被运用,色谱法和光谱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对比研究,很多学者用化学指纹图谱对道地药材进行识别鉴定。高分辨率气相色谱(HR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色谱(HPCE)等已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生药学的研究领域,成为生药质量评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在对道地药材的鉴别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这些现代化分析手段,完成了部分道地药材的指纹图谱,如马英丽等[5]分别采用指纹图谱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大黄、三七、黄芪等药材的道地性进行了分析。这些现代化分析手段的应用,为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4分子生物技术用于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

1995年,黄璐琦[6]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引起了生药学界的强烈共鸣。2000年6月,《分子生药学》的正式出版,使原有的生药学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生药的质量鉴别方面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选用适当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属、种、亚种居群或个体水平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的鉴别。近年来,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分析(RAPD),用于道地药村的鉴别,通过RAPD技术找出道地药材的DN段,对此进行测序,进而制备DNA探针来检测相应的药材,成为判断药材的道地性的一个便捷、准确的鉴别方法。而遗传物质DNA及初生和次生代谢过程中酶系统发生的变异,是道地药材鉴别的理论依据。陈永久等[7]利用的RAPD技术对冬虫夏草的研究为冬虫夏草的药材道地性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支持依据,肖小河等[8]对姜黄的研究表明,RAPD技术可作为姜黄属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与道地性评价的新手段。魏玉清等[9]运用RAPD技术对宁夏枸杞展开研究和质量评价,从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是:RAPD技术用于枸杞道地品种的确定及药材真伪的鉴别是有效的。据文献统计,至2003年,对重要的植物药的分子鉴定研究已完成了六十多个类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道地药材。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兴起和逐步成熟,在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方面充分显示了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基因水平上对药材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有了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解决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中不能阐述和表达的问题,是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上的重大突破。

综上所述。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始终是生药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展,现代的分析技术和仪器被用于生药的鉴定,在道地药材的鉴定中,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会使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越来越高。对于我国道地药材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推进。

【参考文献】

[1]肖小河,舒光明,方清茂,等.中药附子形态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动态显示[J].中草药,1997,28(3):167.

[2]郭兰萍,刘俊英,吉利,等.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814.

[3]丁平,曾元儿,何智健,等.不同产地阳春砂挥发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6):418.

[4]张重义,李萍,李会军,等.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金银花质量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9):786.

第2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随着宽带网络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用户对宽带接入业务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断增强,对电信运营商在IP城域、接入网络和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从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学和相关技术入手,结合电信IP城域网,提出电信IP城域网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加固的实践方法建议。

关键字(Keywords):

安全管理、风险、弱点、评估、城域网、IP、AAA、DNS

1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普遍意义上,对信息安全的定义是“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防止其因为偶然或恶意侵犯而导致信息的破坏、更改和泄漏,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所以说信息安全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动来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得到持续满足。这些安全需求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抵赖性”、“可追溯性”和“真实性”等。

信息安全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标准ISO15408-1(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估规则),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

既然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过程,则对PDCA模型有适用性,结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标准BS7799(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LAN-DO-CHECK-ACT(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

图二信息安全体系的“PDCA”管理模型

2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步骤

如图二所示,在PLAN阶段,就需要遵照BS7799等相关标准、结合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建设适合于自身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构建包含以下主要步骤:

(1)确定ISMS的范畴和安全边界

(2)在范畴内定义信息安全策略、方针和指南

(3)对范畴内的相关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a)Planning(规划)

b)InformationGathering(信息搜集)

c)RiskAnalysis(风险分析)

uAssetsIdentification&valuation(资产鉴别与资产评估)

uThreatAnalysis(威胁分析)

uVulnerabilityAnalysis(弱点分析)

u资产/威胁/弱点的映射表

uImpact&LikelihoodAssessment(影响和可能性评估)

uRiskResultAnalysis(风险结果分析)

d)Identifying&SelectingSafeguards(鉴别和选择防护措施)

e)Monitoring&Implementation(监控和实施)

f)Effectestimation(效果检查与评估)

(4)实施和运营初步的ISMS体系

(5)对ISMS运营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

(6)在运营中对ISMS进行不断优化

3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实践步骤

目前,宽带IP网络所接入的客户对网络可用性和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越来越高,且IP宽带网络及客户所处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又在不断变化。IP宽带网络的运营者意识到有必要对IP宽带网络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以使得能够动态的了解、管理和控制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运营者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所以一般采用信息安全咨询外包的方式来建立IP宽带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此类咨询项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项目实践:

3.1项目准备阶段。

a)主要搜集和分析与项目相关的背景信息;

b)和客户沟通并明确项目范围、目标与蓝图;

c)建议并明确项目成员组成和分工;

d)对项目约束条件和风险进行声明;

e)对客户领导和项目成员进行意识、知识或工具培训;

f)汇报项目进度计划并获得客户领导批准等。

3.2项目执行阶段。

a)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安全域划分;

b)分安全域进行资料搜集和访谈,包括用户规模、用户分布、网络结构、路由协议与策略、认证协议与策略、DNS服务策略、相关主机和数据库配置信息、机房和环境安全条件、已有的安全防护措施、曾经发生过的安全事件信息等;

c)在各个安全域进行资产鉴别、价值分析、威胁分析、弱点分析、可能性分析和影响分析,形成资产表、威胁评估表、风险评估表和风险关系映射表;

d)对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并按照重要次序,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选择和风险处置建议。

3.3项目总结阶段

a)项目中产生的策略、指南等文档进行审核和批准;

b)对项目资产鉴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进行审核和批准;

c)对需要进行的相关风险处置建议进行项目安排;

4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实践要点分析

运营商IP宽带网络和常见的针对以主机为核心的IT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不同,其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因素有很大差异性。所以不能直接套用通用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资料。在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4.1安全目标

充分保证自身IP宽带网络及相关管理支撑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客户的业务可用性和质量。

4.2项目范畴

应该包含宽带IP骨干网、IP城域网、IP接入网及接入网关设备、管理支撑系统:如网管系统、AAA平台、DNS等。

4.3项目成员

应该得到运营商高层领导的明确支持,项目组长应该具备管理大型安全咨询项目经验的人承担,且项目成员除了包含一些专业安全评估人员之外,还应该包含与宽带IP相关的“业务与网络规划”、“设备与系统维护”、“业务管理”和“相关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人员。

4.4背景信息搜集:

背景信息搜集之前,应该对信息搜集对象进行分组,即分为IP骨干网小组、IP接入网小组、管理支撑系统小组等。分组搜集的信息应包含:

a)IP宽带网络总体架构

b)城域网结构和配置

c)接入网结构和配置

d)AAA平台系统结构和配置

e)DNS系统结构和配置

f)相关主机和设备的软硬件信息

g)相关业务操作规范、流程和接口

h)相关业务数据的生成、存储和安全需求信息

i)已有的安全事故记录

j)已有的安全产品和已经部署的安全控制措施

k)相关机房的物理环境信息

l)已有的安全管理策略、规定和指南

m)其它相关

4.5资产鉴别

资产鉴别应该自顶向下进行鉴别,必须具备层次性。最顶层可以将资产鉴别为城域网、接入网、AAA平台、DNS平台、网管系统等一级资产组;然后可以在一级资产组内,按照功能或地域进行划分二级资产组,如AAA平台一级资产组可以划分为RADIUS组、DB组、计费组、网络通信设备组等二级资产组;进一步可以针对各个二级资产组的每个设备进行更为细致的资产鉴别,鉴别其设备类型、地址配置、软硬件配置等信息。

4.6威胁分析

威胁分析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按照不同的资产组进行针对性威胁分析。如针对IP城域网,其主要风险可能是:蠕虫、P2P、路由攻击、路由设备入侵等;而对于DNS或AAA平台,其主要风险可能包括:主机病毒、后门程序、应用服务的DOS攻击、主机入侵、数据库攻击、DNS钓鱼等。

4.7威胁影响分析

是指对不同威胁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定,作为下一步是否采取或采取何种处置措施的参考依据。在威胁影响分析中应该充分参考运营商意见,尤其要充分考虑威胁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信誉影响。

4.8威胁可能性分析

是指某种威胁可能发生的概率,其发生概率评定非常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一套评价规则,主要由运营商管理人员按照规则进行评价。

第3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 超声造影;急性胰腺炎;胰腺;肿瘤

[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a)-0160-04

Application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graphy in pancreas disease diagnosis

AN Lixiang HAN Jie REN Yanbin HOU Xiaoying ZHANG Cong LI Ruijie LI Jia LI Li

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Handan City,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Abstract]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graphy is one of promising and relatively new technologies of ultrasound medical imaging, which enhance the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and color Doppler signal, and can reflect blood perfusion of normal tissue and diseased tissue, provide more blood flow signals and tiny blood vessels information.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graphy improves the sensitivity of ultrasound and provide the new platform for organ disease diagnosis.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graphy is developing rapidly, has universal application in clinic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graphy in pancreatic diseases diagnosis.

[Key words]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 Acute pancreatitis; Pancreas; Neoplasm

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年来超声医学影像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之一,它是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外周静脉快速注射进入人体[1],微泡能通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微泡在人体血液内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破裂,持续时间较长[2],在相关超声造影显像技术模式下(包括低机械指数成像、造影谐波成像、能量对比谐波成像等技术),微泡造影剂在血管内产生非线性效应,从而实时获得微泡在微循环中的分布信息,微气泡的强散射作用,改变了组织的超声特性,改善了组织间的对比,提高了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真正做到了微血管超声造影增强,实现了实时动态连续超声显像。因此超声造影可以实时、连续、动态地观察脏器及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提供更多的血流信号和微小血管的信息,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为各脏器病变的超声定性诊断构筑了新平台。

超声以其无创、无放射性、可重复检查、费用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常作为胰腺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常规超声检查受到胰腺位置的影响(胰腺一般位置较深)、胃肠气体的干扰,对一些较小的病灶往往无法显示,且只能获得胰腺形态结构方面的信息,对胰腺及病灶的微血管分布情况显示不清。因此,常规超声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超声造影不仅能更好地显示病灶的大小、边界及其与胰周血管的关系,在显示病灶的血管及微血管方面更优于常规和彩色多普勒超声[3]。因此,超声造影被广泛地应用于肝脏疾病、甲状腺疾病、妇科疾病的诊断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文就目前超声造影在胰腺疾病方面的应用总结如下:

1 超声造影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1 超声造影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胰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方法,但胰腺癌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迅速,约8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增强CT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胰腺占位病变的影像学手段,对病灶的检出、肿瘤的分期以及手术可切除性的判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6]。然而CT检查存在费用高、辐射性强、反复搬运患者、增强CT使用的造影剂对脏器的损伤等缺点,使CT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超声造影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胰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超声造影具有简便快捷、可床旁操作、无辐射、可反复检查、能观察胰腺实质的血管及血流灌注情况等优点,在胰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和增强CT相当的临床价值。

超声造影通过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反映不同病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由于各种局灶性病变的血供来源、血管丰富程度及分布方式等存在不同,因此,各种局灶性病变与胰腺实质的造影显像相比,在增强时相、增强模式及增强开始至达峰的速度上有明显差异,以此来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腺不同肿瘤的客观依据。

于晓玲等[7]对140例胰腺局灶性病变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80个病灶,良性病灶60个,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0%、85.0%、85.0%和62.50%、46.67%、55.71%,超声造影对胰腺局灶性病变的诊断,较常规超声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研究显示,93%的胰腺肿瘤超声造影结果与CT结果呈显著相关[8]。邵静等[9]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与增强CT达诊断准确率相近。另有研究显示,超声造影对胰腺良恶性病灶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以及鉴别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准确性均在87%以上,不低于增强CT的诊断率[10]。王春花[11]回顾性分析125个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肿瘤病灶的超声造影资料,结果显示常规超声诊断胰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1.82%,特异性为76.09%,准确度为77.6%;而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度为93.94%,特异性为89.13%,准确度为90.4%。显然,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诊断胰腺良恶性肿瘤更有优势。总之,超声造影检查在胰腺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确切的临床价值。

谢晓燕等[12]在研究超声造影表现对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意义中发现,增强模式上早期实质期和晚期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增强是诊断胰腺腺癌较好的指标。袁海霞等[13]对41例胰腺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从增强模式上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26例导管腺癌中,17例病灶增强始终低于胰腺实质。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李雪晶等[14]研究发现,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诊断胰腺癌和肿瘤样胰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且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胰腺癌和肿瘤样胰腺炎鉴别诊断的特征。研究中将超声造影模式分为5型:Ⅰ型为实质灌注早晚期均为低增强;Ⅱ型为实质灌注早晚期均为等增强;Ⅲ型为实质灌注早晚期均为高增强;Ⅳ型为实质灌注早期为高增强,晚期为低增强;Ⅴ型为实质灌注早期为等增强,晚期为低增强。结果显示,39例胰腺癌患者中,36例造影模式为Ⅰ型增强;9例肿瘤样胰腺炎患者,其中7例造影模式为Ⅱ型增强。因此,超声造影是通过动态观察胰腺病灶的增强过程,显示其血管微灌注的特征,来对各种病灶进行诊断分析。

1.2 胰腺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

据相关文献总结显示,胰腺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增强强度低于胰腺实质的低增强病灶,强度分布不均匀,边界不整齐,形态不规则,造影剂撤退时间早于胰腺实质[9,14]。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少于正常胰腺组织,因此造影剂增强程度要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肿瘤组织内血管一般走行扭曲、结构异常,致使造影剂分布不均、程度不一样。胰腺良性病灶包括肿瘤样胰腺炎多为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病灶内的微血管分布与正常胰腺实质无明显区别,因此造影多表现为与胰腺实质增强强度一样的等增强灶,强度分布均匀,边界清,外形规则,造影剂撤退与胰腺实质同步清。总之,超声造影检查在胰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超声造影技术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2.1 超声造影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及早准确地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非常重要意义。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5],可以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胰腺实质回声的变化,还可以检查胆道有无结石,胆管有无扩张,胰腺周围是否有积液、囊性包块等情况。但二维超声无法评价胰腺实质的血流灌注情况,因此对于胰腺坏死及坏死范围无法评估,尤其对小的坏死病灶无法辨别。螺旋CT检查一直被认为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敏感的方法[16],增强CT检查还可以评价胰腺血流灌注情况,对于胰腺坏死范围、程度的判断有着可靠的诊断价值,而且对鉴别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提供很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对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例如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等也有诊断价值,然而CT检查也定的局限性。超声造影检查具有无创、简便快捷、无辐射性、可重复检查等优点,使之成为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更好的检查手段。

Rickes等[17]在研究中发现,超声造影能敏感地显示胰腺病变的血流灌注,可以动态观察胰腺实质及胰腺病变组织尤其是坏死灶的增强过程,通过增强对比,胰腺未破坏的部分及胰腺周围组织也可以更好的显示,结果证明超声造影对胰腺坏死灶的检出能力与CT完全一致,而常规二维超声对坏死灶的检出能力明显低于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还可以评价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对急性胰腺炎的分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中常用Ranson等提出的分级标准来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它反映的是急性胰腺炎对全身器官系统的影响,缺乏特异性,不能反映胰腺局部的情况,不能判断胰腺有无坏死等。而常规超声对胰腺坏死灶的检出能力有限,无法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Balthazar等[18-19]提出的急性胰腺炎CT评分标准是根据胰腺实质的坏死程度和胰周侵犯情况进行五级分类诊断及严重度指数评分,为国内外多数学者采用,但其存在增强CT使用的增强剂过敏,可能加重重症胰腺炎病情等缺点。因此,对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参照Balthazar′s法进行严重度分级,计算超声严重度指数(ultrasound severity indices,USSI)来作为一种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钟跃等[20]对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增强结果和超声造影结果进行Balthazar′s分级,同时计算严重度指数,通过对比发现,CT严重指数(CTSI)与USSI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970,P < 0.01),这与Rickes等[21]对31例急性胰腺炎进行的超声造影和CT评分的对比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对急性胰腺炎坏死灶的检出率,在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价上也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超声造影技术通过观察感兴趣区域内造影剂灌注的有无、强弱来判断该区域血流灌注情况,以此来区别胰腺有无坏死及坏死的程度。周璇等[22]对34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超声造影分析,研究发现超声造影能够评价胰腺的血流灌注,显示胰腺坏死灶及坏死范围。同时,对急性胰腺炎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其不同表现与CT具有一致性。总之,超声造影在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对其分型上具有很大优势。

2.2 胰腺炎的超声造影表现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理基础是胰腺的水肿、充血,无坏死及出血,其常规超声表现为胰腺局限性体积增大,实质回声减低,分布尚均匀,而超声造影后,胰腺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实质局部回声增强[23],未见明显无灌注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不仅有胰腺组织细胞的水肿,胰腺及周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常规超声表现为胰腺明显肿大,边界模糊不清,实质回声明显减低且分布不均匀,胰腺周围可见积液回声;超声造影表现为胰腺实质呈不均匀增强,可见散在灶状或片状不规则无增强区,胰腺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呈毛刺状,胰腺周围无增强区为积液[24]。

肿块型胰腺炎通常发生于有慢性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间质纤维化和慢性炎症浸润[25],间质中的血管无明显破坏和增生。常规超声表现为胰腺的局限性增大伴有不规则低回声团块。这与胰腺肿瘤不易鉴别,而超声造影可以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胰腺肿瘤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增强强度低于胰腺实质的低增强病灶,造影剂撤退时间早于胰腺实质。肿块型胰腺炎超声造影早期表现为局灶性增强,与周围实质增强回声程度相似;在后期呈低增强,造影剂撤退时间与胰腺实质一致[26]。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以胰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小叶间纤维化显著的慢性炎症,常伴有胰腺及周围闭塞性静脉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典型特征是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形态多呈“香肠样”,而且主胰管受压,有时还伴有胆管狭窄。弥漫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早期和晚期均为弥漫性、中等度增强。局灶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早期低增强,晚期高增强,但增强程度相对均匀[27]。需与肿块型胰腺炎及胰腺肿瘤谨慎鉴别。

3 其他

超声造影还可以指导胰腺肿瘤治疗方案,并对疗效进行评估[28],可以作为治疗后随访的常规检查方法。徐金珍等[29]采用胃窗超声造影探讨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是通过口服胃窗造影剂,使胃形成良好的声窗,减少了胃肠内容物等对超声波的干扰,对胰腺肿瘤大小、形态,尤其对胰腺周围淋巴结的显示更清楚,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旨在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有临床价值的检查手段。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克服了常规超声的局限性,能够敏感地反映胰腺组织及肿瘤的血供及微血管状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对胰腺炎的严重度评价、胰腺坏死灶的检出、坏死程度的判断都有很高的实际临床意义,并能为胰腺肿瘤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估等提供更多重要信息。另外,与CT和MRI相比,超声造影还具有操作简便、可床旁操作、造影剂相对便宜、副作用更少、实时性、可重复检查、无辐射等优点。相信,超声造影技术会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发挥其巨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颜玉娥,陈丽,黄华.超声造影检查中的配合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168.

[2] Forsberg F,Liu JB,Chiou HJ,et al. Comparison of fundamental and wideband harmonic contrast imaging of liver tumors[J]. Ultrasonics,2000,38(1/8):110-113.

[3] 李春伶.超声造影技术临床应用进展[J].武警医学,2012,23(5):369-372.

[4] 王丽,杨功焕,李辉,等.1991-2000年中国胰腺癌病死率的变迁[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09-513.

[5] Okamoto Y,Kawamoto H,Takaki A,et 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depicts small tumor vesse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ancreatic tumors [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7,61(1):163-169.

[6] 李卉,曾蒙苏,周康荣,等.胰腺癌侵犯胰周主要血管的CT表现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3):69-73.

[7] 于晓玲,梁萍,董宝玮,等.超声造影诊断胰腺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3):170-173.

[8] D'onofrio M,Zamboni G,Tognolini A,et al. Mass-forming pancreatitis: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WJG,2006,12(26):4181-4184.

[9] 邵静,方苇.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5):141-143.

[10] 王中秋,卢光明,郑玲,等.PET/CT及其他影像手段对胰腺癌诊断的比较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84-87.

[11] 王春花.超声造影诊断胰腺局灶性病变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470-5470.

[12] 谢晓燕,许尔蛟,徐辉雄,等.超声造影表现在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35-39.

[13] 袁海霞,丁红,刘利民,等.胰腺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0,19(2):102-104.

[14] 李雪晶,张睿,张修莉,等.超声造影在胰腺实质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545-546.

[15]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5.

[16] 孙玉梅.急性胰腺炎79例螺旋CT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8):1637-1638.

[17] Rickes S,Monkemuller K,Malfertheiner P,et al. Acute severe pancre-atitis: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J]. Abdominal Imaging,2007,32(3):362.

[18] Balthazar EJ,Robinson DL,Megibow AJ,et al. Acute pancreatitis: value of CT in establishing prognosis [J]. Radiology,1990,174(2):331-336.

[19] Balthazar EJ. Acute pancreatitis: assessment of severity with clinical and CT evaluation [J]. Radiology,2002,223(3):603-613.

[20] 钟跃,罗燕,卢强.超声造影评价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初步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9):589-592.

[21] Rickes S,Uhle C,Kahl S,et al. Echo enhanced ultrasound: a new valid initial imaging approach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J]. Gut,2006,55(1):74-78.

[22] 周璇,吕发勤,冯聪,等.超声造影评估急性胰腺炎坏死程度的初步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12,13(3):166-168,172.

[23] 钟跃,罗燕,卢强,等.超声造影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初探[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6):495-497.

[24] 黄春旺,王光霞.超声造影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718-720.

[25] Kim T,Murakami T,Takamura M,et al. Pancreatic mass due to chronic pancreatitis:correlation of CT and Mr imaging features with pathologic find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1, 177(2):367-371.

[26] D'onofrio M,Zamboni G,Faccioli N,et al.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 of the pancreas[J]. Abdominal Imaging,2007,32(2):171.

[27] 丁玖乐,邢伟,陈杰,等.8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J].江苏医药,2012,38(7):815-817,前插1.

[28] 林玲,桂永忠,鲁晓,等.超声造影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2):196-199.

第4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黄连;气味;客观化;炮制品;电子鼻; 化学计量学;鉴别

Discrimination of Coptidis Rhizoma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by odor objectify

XU Min1, YANG Shi-long1, ZHANG Chao1, WAN Jun2, WU Na1, LI Xin-yi1, HUANG Qin-wan1, ZHOU Xia2, WU Chun-jie1*

(1.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2.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optidis Rhizoma have its unique odor, which is an important assessment index for processed products identification of Coptidis Rhizoma. Objectify odor as an entry point in this study, an electronic nose technology was used, and a suitable method for Coptidis Rhizoma measurement was built firstly. Then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optidis Rhizoma were detected by the method built. Finally,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by combining with chemometrics based on the objective odor information obtained. Electronic nose detection indicated tha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dor between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was performed. Coptidis Rhizoma processed or not can b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 and 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 (SIMCA).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odel showed that Coptidis Rhizoma and its various processed products discriminated obviously.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rocessed products of Coptidis Rhizoma, a correct recognition rate of 100% was acquired by 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 (DFA), and the initial identification rate and cross-validation recognition rate of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is 100%, 94.4%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differentiationin odor of different processed Coptidis Rhizoma was performed by the electronic nose technology used, and different products Coptidis Rhizoma were discriminated by combining with chemometrics. This research can be a reference for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in od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s good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xperience in odor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Coptidis Rhizoma; odor; objectify; processed products; chemometrics; discrimination

doi:10.4268/cjcmm20150117

[收稿日期]2014-09-03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I29B11);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2014-F-075)

[通信作者]*吴纯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炮制与制剂,Tel:(028)61801001,E-mail:

[作者简介]胥敏,E-mail: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sup>[1]</sup>。《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黄连饮片包括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4种,但其收载的黄连及其饮片鉴别方法只有显微和薄层色谱2种。除萸黄连(鉴别吴茱萸)外,其他黄连饮片鉴别项下规定均为“同药材”或“同黄连片”。因此,现有的鉴别方法虽可定性鉴别是否为黄连,但并不能体现炮制品的特点和差异,缺乏专属性。因此,寻找一种适合黄连炮制品特点、体现不同炮制品差异的鉴别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药传统经验鉴别的精髓在于“辨状论质”,即根据药材外观性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来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从而阐明其本质<sup>[2]</sup>。在外观性状的表征中,气味是重要的特征指标,依据气味不同对中药进行鉴别,是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sup>[3]</sup>。黄连炮制后气味发生改变,如黄连片为“气微”,而酒黄连为“略有酒香气”,萸黄连为“有吴茱萸的辛辣香气”,因此可利用黄连及其炮制品“气味各异”的特点,从而对其进行准确鉴别。目前关于中药气味的鉴别,主要以经验继承、人工评价为主,虽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但因其建立在人的生理感官基础上,主观性较强,重复性较差,且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因此,对中药气味进行客观数据化,量化不同中药之间的气味差异,符合中药气味鉴别研究的发展趋势。

电子鼻,也称人工嗅觉或仿生嗅觉系统,是模拟人类的嗅觉系统而设计研制,利用其气敏传感器阵列,检测分析样品的整体气味特征,具有检测阈值低、样品前处理相对简单等优点<sup>[4-5]</sup>。目前电子鼻技术在食品、茶叶、中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sup>[6-8]</sup>。本研究立足于传统气味鉴别经验,以黄连及其炮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对黄连及其炮制品的气味进行检测,获取样品气味指纹信息。然后通过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如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软独立建模分析(SIMCA)、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 及线性判别分析(LDA),实现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的区分与判别,通过电子鼻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为实现黄连气味鉴别提供思路与研究基础。

1材料

本研究共收集四川、重庆生黄连样品6批,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中心卢先明教授鉴定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炮制通则要求,将每批生黄连(S)样品分别炮制成酒黄连(A)、姜黄连(J)和萸黄连(Y)。

电子鼻系统(FOX 4000, Alpha MOS, France)由包含18根金属氧化物传感器阵列、HS-100型自动进样系统、空气发生器组成;数据处理软件(Alpha MOS, Version 2012.45);SPSS 17.0 数据分析软件;中草药粉碎机(FW135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BP211D, Sartorius)。

2方法

2.1方法学考察

为使电子鼻具有良好的分析效果,尽量保持电子鼻大部分传感器响应值在0.3~0.8,故对黄连电子鼻检测进行单因素方法学考察。本实验电子鼻检测固定称样量为1.0 g,自动进样器注射体积1 500 μL,分别对样品的粉碎粒度、震荡时间及震荡温度进行考察,以初步确立电子鼻检测方法。

2.1.1粉碎粒度选取生黄连(S1),打粉,分别制备过1,2,3,4,5,6号筛6种规格粉末,各称取1.0 g进行测量,检测参数设置为:进样体积1 500 μL,震荡温度35 ℃,震荡时间300 s,结果见图1。过3号筛样品各传感器响应值RSD最低,黄连打粉粒径定为过3号筛。

2.1.2震荡时间取生黄连,打粉过3号筛,称样1.0 g,震荡温度35 ℃,进样体积1 500 μL。震荡时间分别考察180,300,480,600,900 s进行检测。随着孵化时间的增加,传感器的响应值先升高,后趋于平稳,在300 s后测定值无明显变化,表明黄连气味溢出在300 s后逐渐趋于饱和稳定。依据不同震荡时间电子鼻测定黄连样品响应值,建立了PCA模型分析,见图2。震荡时间为180 s结果与其他时间差距较大,而300,480,600,900 s结果差距较小。黄连电子鼻检测震荡时间定为300 s。

2.1.3震荡温度取生黄连,打粉过3号筛,称样1.0 g,震荡时间300 s,进样体积1 500 μL。震荡温度分别考察35,45,55,65,75 ℃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考察的震荡温度都同时满足大部分传感器响应值在0.3~0.8,且传感器未过载。该情况下,选取35 ℃为震荡温度。

2.2分析方法

2.2.1分析参数数据获取持续时间120 s,获取周期1 s,延滞时间600 s,空气流速150 mL・min<sup>-1</sup>,注射体积1 500 μL,注射速度1 500 μL・s<sup>-1</sup>。自动进样器参数:震荡时间300 s,震荡温度35 ℃,冲洗时间120 s,注射器温度45 ℃,搅动速度500 r・min<sup>-1</sup>,单次搅动时间5 s,搅动暂停时间2 s。

2.2.2样品测定取生黄连,打粉过3号筛。精密称取黄连粉末1.0 g置于20 mL顶空进样瓶中,顶空进样,平行测定3次。另取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同法制备,测定。

2.3重复性考察

电子鼻共包含有18个金属传感器,分别为LY2/LG,LY2/G,LY2/AA,LY2/GH,LY2/gCTL,LY2/gCT,T30/1,P10/1,P10/2,P40/1,T70/2,PA/2,P30/1,P40/2,P30/2,T40/2,T40/1,TA/2,因此每个样品有18组数据。数据采集见图3,以采集时间为横坐标,响应强度为纵坐标,采集120 s。实验以120 s内传感器最大特征响应值作为输出值。

按2.2项下方法进行重复性考察,连续测定同一批生黄连样品3次,结果见表1。除LY2/GH

传感器的RSD小于4.0%外,其余各传感器的RSD均小于2.0%,数据结果可靠,仪器稳定性良好。

3结果

3.1传感器响应值分析

生黄连及其炮制品传感器响应强度雷达图见图4。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在电子鼻传感器响应上存在较大差异,说明黄连炮制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酒黄连与生黄连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姜黄连、萸黄连与生黄连之间的差异。

3.2统计质量控制分析

本实验将电子鼻获取的黄连及其炮制品传感器响应值进行SQC分析,以生黄连为参照组,建立SQC模型,见图5。黄连炮制后气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生黄连为参照,其他3种炮制品均在区域外,表明SQC模型能够区分生黄连和黄连炮制品;根据黄连及其炮制品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萸黄连、姜黄连与生黄连的气味差异较小,酒黄连与生黄连的气味差异较大。

3.3软独立建模分析

本实验将电子鼻获取的黄连及其炮制品传感器响应值进行SIMCA分析,结果见图6。以生黄连为参照,炮制品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均在参照区域外,说明SIMCA分析能区分生黄连和黄连炮制品,SIMCA为有效模型,可用于生黄连和黄连炮制品的区分。

3.4主成分分析

本实验将电子鼻获取的黄连及其炮制品传感器响应值进行PCA分析,结果见图7。PC1与PC2总贡献率达到99.5%,能良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特征。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在PCA分析图上能进行较好区分,表明PCA模型能够区分生黄连及其各种炮制品。

3.5判别因子分析

本实验将电子鼻获取的黄连及其炮制品传感器响应值进行DFA分析,根据黄连及其炮制品获取的72组数据建立DFA模型,另将抽样获取的12组数据作为模型测试集,结果见图8。DF1与DF2总贡献率达到87.8%,较好地反映了原始数据信息,处理结果可靠。生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及萸黄连在DFA分析图上能进行较好的区分,表明DFA模型能够区分生黄连及其各炮制品;依据建立的DFA模型,对4个组的12个未知样本进行了判别,12个未知样本均落在相应的组别中,判别效果良好,判别识别率为100%。

3.6线性判别分析

本实验将电子鼻获取的黄连及其炮制品传感器响应值进行LDA分析,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85%,其中函数1方差贡献率为67.5%,函数2方差贡献率为17.7%。结果见图9,通过LDA分析能够很好的将黄连及各类炮制品分类,且每组样本分布均较集中。LDA对初始分组案例的判别识别率为100.0%,对交叉验证分组案例的判别识别率为94.4%。

4讨论

本研究立足于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黄连及其炮制品的气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能够对黄连及其炮制品的气味进行数值化描述,SQC,PCA,SIMCA,DFA及LDA模型均可以用于电子鼻气味特征分析。其中,SQC与SIMCA能够实现黄连炮制品与生品的区分;PCA结果显示黄连及其不同炮制品区分明显;另外,对黄连及不同炮制品的区分识别,DFA模型正确判别率为100%,LDA模型的初始判别率以及交叉验证识别率分别为100%,94.4%。从电子鼻传感器响应特征以及化学计量学模型分析可知,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之间气味特征存在显著差异:①姜黄连和萸黄连的气味特征与生黄连相比差异较小,而酒黄连气味特征与生黄连相比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电子鼻传感器对酒特异性敏感有关;②姜黄连和萸黄连炮制辅料不相同,但电子鼻检测出来气味差异却较小,这可能与两者在气味性状上均有较强的辛辣味有关;③从SQC及PCA分析结果看出,酒黄连样品波动较大,各样品较为分散,说明酒黄连各样品间气味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辅料酒受热易挥发,不同批炮制品受酒影响程度不一,导致炮制结果差异较大。

气味是中药的重要性状特征,也常作为判别炮制品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中药气味的评价主要依据药工的经验掌控,依赖于个人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虽操作简便,但主观性较强,易发生感官疲劳,且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难以继承和推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气味鉴别的发展。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客观化中药气味并加以鉴别,对中药鉴别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电子鼻技术应用于黄连及其炮制品气味的数据客观化与鉴别区分研究,为中药的气味鉴别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 2010:285.

[2]谢宗万.中药品种传统经验鉴别“辩状论质”论[J].时珍国医国药,1993,5(36):19.

[3]许舜军,杨柳,谢培山,等.中药气味鉴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2):228.

[4]杜瑞超,冯怡,徐德生,等. 电子鼻技术及其在中药行业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5):348.

[5]Gardner J W, Bartlett P N. A brief history of electronic noses[J]. Sensor Actuat B-Chem, 1994,18(1/3):210.

[6]Papadopoulou O S,Tassou C C, Schiavo L. Rapid assessment of meat quality by means of an electronic nose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J]. Procedia Food Science,2011,1:2003.

第5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1)通过寻找多种鉴别铜块、铁块、铝块的方法的活动,学生体会等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通过测定10cm3、20cm3、30cm3的水的质量,学生体会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3)在鉴别金属块活动及水的质量测定中练习天平操作.(4)对实验记录数据的比较分析,体会密度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5)学生能概述密度概念,并说明密度计算公式.(6)学生能解释具体物质密度值的含义.上述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心中把握清晰目标后,更能关注到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否达成学习目标.

2基于目标,重构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有价值的信息

2.1研读教材内容,把握编者意图教材从鉴别不同金属块这一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并提出问题———你也许会通过观察颜色先将铜辨认出来,再利用磁铁将铁块和铝块区分出来,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本章总体目标是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方面的特性,教材明确提出的是质量、密度、比热、状态、熔点、凝固点、沸点等,而这个引课内容,将本章没有明确涉及的颜色、铁磁性等物理性质很自然地结合在内,从知识体系上也是趋于全面性的体现,从学生认知起点来看,这是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方法,符合学生学习的起点.接着,教材设置一个活动———比较不同金属的质量.教材以此活动让学生感受等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不同.继而通过推理,再给出密度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再通过学生计算单位体积的金属块的质量,得到金属的密度,同时学生获得求密度的定义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以表格形式给出多种物质的密度.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落实密度的含义.教材这样的编排,从实际问题中引申出来新的知识和方法.又从科学的角度,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规范的定义,活动中“单位体积的质量的计算”想让学生明确,利用密度这种方法进行鉴别物质时的具体操作过程.最后的思考与讨论中通过说含义,反馈学生对密度含义的理解程度,对“铁比木头重”说法的评价,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2.2依据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超越文本的思想理念,在对教材编排意图的解读基础上,结合本节课具体的目标,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如内容取舍、添加、或替换,目的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鉴别金属块”这一生活实际问题作为引课,学生对金属块不同的颜色、能否被磁铁吸引、掂量一下重量等生活中的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并且教师可以从掂量重量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起点,非常可取.除了比较金属块的体积和质量外,增加了比较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这样学生有对相同物质和不同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情况的感知,思维会比较连贯,这是对教材活动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3基于目标,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密度概念建立对七年级学生较为抽象,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和问题教学方式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习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着如何鉴别不同金属的问题,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用天平测等体积铜块、铝块、铁块的质量,测定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寻找规律.在此基础,思考教师设计的引导学生建构密度概念的相关问题,并且为如何鉴别物质这一实际问题找到有效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能力提高.

4设计评价检测,把握学生学习效率,反馈目标达成度

第6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红外指纹图谱用于丹参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比含量测定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两种产地丹参样品进行质量鉴别分析,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采用红外指纹图谱法不但可以对丹参进行有效鉴别,还可以判别各批次之间质量的相关性。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把红外指纹图谱分析与基源鉴别、性状鉴别结合起来,力求把握中药整体质量信息。同时也要从整体的视角,把现代科技研究中与质量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与中医药传统经验相结合,研究谱效关系,为完善红外指纹图谱法鉴定丹参药效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丹参;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质量分析

唇形科(Labiatae)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e Bge,是临床常用中药,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常用于心脑血管、癌症、中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及抗衰老养生保健作用。

我院丹参用量较大,通常使用的丹参出产于山东。有时山东产地丹参供应不足,也会从河北进货。由于两种产地的丹参样品外观有差异,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必要对我院2008年购进的两种产地丹参样品进行质量鉴别,分析出二者化学信息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中药房的质量管理水平。

最初,我们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项下规定的含量测定方法,对这两个样品进行质量鉴定。但这个方法需要使用高档仪器,操作复杂,花费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药房都没有条件采用。因此,我们后来尝试采用红外指纹图谱法进行测定,证实可以通过FTIR光谱特征对这两个样品的质量予以鉴别,值得推广和采用。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本试验所搜集的两种产地丹参样品,是我院2008年度从卫仁饮片厂购入的丹参药材,分别为:丹参1(批号:100907101,产地山东)、丹参2(批号:100908101,产地河北)。两批次饮片的大小、色泽均有些差异。见图1~2。

1.2 试剂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的丹酚酸B(批号:111562200302)、丹参酮ⅡA对照品(批号:110766200518);CALEDON色谱纯乙腈、色谱纯甲醇;分析纯甲酸;水为重蒸馏水。两种丹参样品、溴化钾碎状晶体(干燥器内保存)、丹参标准品(来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仪器Agilend 1100系列液相色谱仪(配有G1314A紫外检测器、1314B DAD检测器、G1311A四元剃度泵、G1322A在线脱气装置、G1316A注温箱);Agilent 1100化学工作站;Sartorius BS110S1/万、BP211D1/(10万)电子分析天平;KL3120D超声清洗机、1200型自动进样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PE公司SPECTRUM ONE型),中红外DTGS检测器。测定范围4 000~400 cm-1,分辨率4 cm-1。

2 方法

2.1 含量测定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ⅦD)进行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对照品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制备,均按《中国药典》丹参含量测定项下规定执行[1]。

2.2 红外指纹图谱测定法

2.2.1 样品制备将丹参药材低温干燥,粉碎,过200目筛。压片时取1~2 mg即可,然后加入约200 mg的干燥溴化钾碎状晶体的粉末,置于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烤灯下研匀,置于模具中,压力为10 kg×1 000,约20s后取下模具,即可得到1~2 mm厚的样品片。

2.2.2 红外光谱测定将样品片置于红外光谱仪样品舱内,扫描16次,扫描时扣除水及二氧化碳的干扰。

2.2.3 数据处理采用PERKIN ELMER公司的Spectnnn for window软件,基线自动校正,13点平滑,吸光度归一化法,对检测图谱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测定出的数据见表1。表1 含量测定法测定结果(略)

据《中国药典》规定,丹参酮ⅡA含量不得低于0.2%,丹酚酸B含量不得低于3.0%。上述数据表明,两种样品均达到规定要求,但含量有些差异。

3.2 红外指纹图谱测定法测定在4 000~400 cm-1,两个丹参药材未见有明显的区别。结果见图3。两种丹参饮片与标准丹参药材的相关性比较。结果见表2。表2 相关性比较结果(略)

上述红外指纹图谱数据表明,不同丹参样品的整体红外指纹图谱的峰形、峰位、相对峰高基本相同,其具有的明显指纹特征为:在1 051 cm-1附近有最强吸收;1 635 cm-1附近有次强吸收;1 415 cm-1附近有中强吸收峰[2];另外存在其他特征吸收有1 514,1 529,1 262,873,798,777,694 cm-1。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红外指纹特征基本相同,且与标准样品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相关性良好。

4 讨论

丹参是一种中药材,采收年限与季节、生长方式、加工方法、局部环境等差异,均能导致其外观的差异。目前中药房仍然采取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鉴别药品真伪,易受主观性和经验性影响,缺乏科学严谨的检测标准。

对一种中药材来说,发挥药效的不是外在的形态,而是内在的物质基础。丹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癌症、中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说明其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多样的,其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也应该是多种指标的综合。在评价饮片质量中,单纯以一种成分的含量为指标是很片面的,应从多种成分进行综合评价,以做到对饮片质量的全面控制,从而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对比以上两种方法,红外指纹图谱法不但可以对丹参进行有效鉴别,还可以判别各批次之间质量的稳定性,整个操作过程不过10 min。

具体而言,红外指纹图谱具备“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完整地比较色谱的特征,“模糊性”强调的是对照品与待测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我们以丹参标准品为标准,运用红外指纹图谱法计算其他样品相对于标准样品的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并按照共有峰率的大小建立不同的序列,从而建立一种符合丹参自身特点的红外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以对两个或多个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丹参样品进行方便可靠的鉴别。

上述分析表明,红外指纹图谱法是中药质量宏观控制的一个快速、科学的检测手段,比含量测定法更适合在中药房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把现代科技研究与中医药传统经验相结合,遇到产地不同、外观差异大而相关性良好的药材,及时与临床沟通,观察是否有临床药效的差异;并研究谱效关系,为完善红外指纹图谱法鉴定丹参药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摘要:介绍了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中药;质量评价;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品种混乱,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多见。商品市场上除正品外,尚有代用品、伪品和混淆品,来源不同的药材,质量差异很大,势必影响临床的疗效,所以对中药质量的评价尤为重要。过去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确定真伪,以理化鉴定评价优劣。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新的技术――模式识别,它是根据物质所含的化学成分,利用TLC、UV、IR、HPLC、GC、MS等方法获得其化学数据,然后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该类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对药材进行分析、决策和判断。此种方法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中药材鉴定法。模式识别所用的方法较多,但最常用的为统计学方法,它是以数学上决策理论为基础,建立统计学识别模型,找出规律性认识。

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1 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简称CA)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法是数值分类学的新的分支,它是对一组尚无明确分类的样本,根据它们所表现的变量特征,按相似程度的大小加以归类,其目标是在模式空间中找到客观存在的类别。按聚类目的不同,可将聚类分析法分为R型聚类法和Q型聚类法。

其原理为:对任一含m个指标的样本,可定义为m维空间的点,在m维空间中的任意两点其相似性可用“距离”度量,定义为“dij”,若将任一样本看作一类,其类间相似性可用欧氏距离DE表示: DE=dij=[∑m

i=1(xil-xjl)2]1/2,式中:l=1,2,… m,表示样本的指标数;i,j表示样本序号;xil,xjl表示样本各指标。系统聚类法即对n个样本计算出两两间的距离dij,并从中找出距离最小的两类Gp与Gq,合并成一个新类Gr,重新计算新类与其他各类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重复以上过程至所有样本聚为一类为止。定义类Gk与Gr的距离Drk有以下递推公式:D2rk =αpD2pk+αqD2qk+βD2pq+γ|D2pk-D2qk|,式中参数αp,αq,β,γ取值不同对应不同的系统聚类方法。

该法除常用于中药系列品种的分类外,还可以广泛的引用于真伪鉴别、成分浅析、质量评价、新旧工艺或不同炮制方法比较、寻找代用品及扩大药用新资源等方面[1~7],使中药研究跨进现代电脑量化分析的新阶段。

马英丽等[8]用甲醇回流提取黄芪中的皂苷类成分,以氯仿甲醇水(65:30:10)为展开剂,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在λs=390nm,λr=590nm下,对18个产地的黄芪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黄芪甲苷为指标成分,选用中位数法进行聚类,用余弦法计算样品间的相似性程度。结果系统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大多数产地的黄芪被聚为1类或2类,即质量较好或一般。表明,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被列为优质品,该结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列入正品相一致。王继国等[9]建立了10种中药血竭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把HPLC指纹图谱信息进行数据化及数据标准化处理,用重叠率与相关系数两个参数,从两个方面定量的对这10种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定性的对这10种样品进行了分类和鉴别,从而建立了一种相对完善的中药血竭的化学模式识别技术,为中药血竭的质量评价和分类鉴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思路。田兰等[10]采用HPLC对32个白术样品进行测定,将样品分析中所获得的32个样品的45个特征,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进行白术的化学模式识别的研究。将32个样品分为优等品、一般品和伪品3个等级,优质品集中于浙江、湖南、四川一带,而北方的白术质量一般。这样就建立了评价白术真伪优劣的新方法。徐永群等[11]以赤芍的红外指纹图谱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来自18个产地的赤芍进行了聚类分析。可将18个产地大致分为6类,这一分类与地理位置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同一区域内赤芍的性能较为相似,可作为传统中医界对赤芍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刘谦光等[12] 运用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法对来源于美国、加拿大及我国的共14种不同产地的西洋参样品质量进行了模糊识别研究。结果与权威部门认定的具有法定地位的西洋参产地进行验证、核对,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12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简称DA)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判别分析是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或组别)并已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类,而聚类分析是在一批给定样品要划分的类型事先并不知道,正需要通过聚类分析来给以确定类型。正因为如此,判别分折和聚类分析往往联合起来使用,所以判别分析是要求先知道各类总体情况才能判断新样品的归类,当总体分类不清楚时,可先用聚类分析对原来的一批样品进行分类,然后再用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式以对新样品进行判别。

于承浩等[13]对六味地黄丸及其模拟样品在290nm下进行薄层扫描分析,将所得特征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优选特征数据、建立判别函数,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品及模拟品被分为4类,分类合理,判别函数回判准确率为100%。从而说明了聚类判别分析方法可较好地评价六味地黄丸的质量。张亮等[14]采用反相HPLC法对六味地黄丸缺味药模拟方的浸出物进行分析,选取9个色谱峰的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值作为样本特征变量,通过169个训练集样本建立了其中3种缺味药的Bayes法和PRIMA法判别分析数学模型。结果3种缺味药4种模式的平均正确识别率Bayes法和PRIMA法均为100%,对169个预示集样本的平均预示率Bayes法为100%,PRIMA法为99.6%。表明Bayes法和PRIMA法能对六味地黄丸3种缺味药进行准确识别。

13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简称PCA)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根据在初选的特征量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找到一种空间变换方式,通过对原始特征(经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线性组合,形成若干个新的特征矢量,要求它们之间相互正交,它既保留了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且又互不相关。这样一种从众多原始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寻找少数综合指标以概括原始指标信息的多元统计方法成为主成分分析。其数学模型为:设有m个指标X1,X2,…,Xm,欲寻找可以概括这m个指标主要信息的综合指标Z1,Z2,…,Zm。从数学上讲,就是寻找一组常数ai1,ai2,…,aim(i=1,2,…,m),使这m个指标的线性组合:Z1=a11 X1+a12 X2+…+a1m XmZ2=a21 X1+a22 X2+…+a2m Xm Zm=am1 X1+am2 X2+…+amm Xm能够概括m个原始指标X1,X2,…,Xm的主要信息(其中,各Zi(i=1,2,…,m)互不相关)。这些矢量即称为主成分。该方法就是根据样本特点,选取与问题最相关的特征来参与分类的。近年来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质量鉴别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15-17]。

张耀奇等[18]运用气相色谱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16种苍术及类似品、30种相关成药(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等)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是将气相色谱分离得到去除杂质峰的整个色谱图化分成237个时间通道,凡在时间通道内不出峰就以“0”表示,出峰的以实际峰面积表征。由此,每一样本均可用一个237维的向量表示,采用shannon信息量方程计算每一时间通道的信息量,最后选取信息量最大的十几个通道作为分类特征。结果显示,苍术和白术有明显区别;茅苍术和北苍术虽为药典规定的正品苍术,但就挥发性化学成分来看,两者有明显区别;北苍术和关苍术区别不大。三种相关成药,以三妙丸较有特征,有别于其它两种。孙红祥等[19]从常用的10种天南星药材中选取与抗肿瘤、镇咳祛痰作用相关的13种成分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这13个指标中提取了4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91.4%,能较近似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得到权重系数较大的X1、X2、X4、X7、X8、X11和X12等7个指标,然后再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这些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把伞南星最佳,其次为象头花和掌叶半夏,粗序南星质最劣。因此,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是可行的。马龄等[20]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中药吴茱萸脂肪酸进行了分析测定,根据测定的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特征压缩、提取,将代表诸样品特征的点即“星”显示在半圆形极坐标上构成星座图,根据“星”所属的星座和所走的路径,对18种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吴茱萸进行自然分类,为中药吴茱萸的品种鉴别和质量优选提供了依据。张亮等[2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2个不同品种来源的中药石斛样品质量进行了研究,该法直接用药材粉末的氯仿浸出液的紫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以每一波长与特定波长的吸光度比值作为分类指标,用Shannon信息理论对全部样品计算每一波长通道的信息量,选取信息量最大的10个通道用作分类特征,取得了满意的分类结果,为从化学角度研究中药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曾明等[22]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来源于不同产地的野葛及葛属的其它8种植物进行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为葛属植物的药材质量评价及分类提供了依据。王秀坤等[2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非线性映射技术,对来源于全国各地的40份苦参药材质量进行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取得了与传统鉴定较为一致的结果。

14 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 regression,简称SR)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逐步回归分析[24]是进行双向筛选的一种方法,当引入一个自变量进入方程后,要对方程中的每一个自变量作基于偏回归平方和的F检验,看是否需要剔除一些退化为“不显著”的自变量,以确保每次引入新变量之前方程中只包含有“显著”作用的自变量。这一双向筛选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没有自变量需要引入方程,也没有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为止,从而得到一个局部最优的回归方程。

到目前为止,此种方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比较少。张汉明等[25]为了考察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化学模式识别方程,因此选择了葛根的有效成分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3′甲氧基葛根素及多糖的含量和葛根清热解表功效有关的抗内毒素活性强度为化学和药理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回归方程,同时采用Bayers判别分析法对来自全国不同产地的葛根及同属的其它植物进行了模式识别研究。结果黄酮类成分未进入方程,而多糖与抗内毒素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6因素和单因素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4.12%、88.24%。本研究也为中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

15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简称CCOR)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揭示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情况。是从整体上把握两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在两组变量中提取有代表性的两个综合变量U1、V1(U1、V1分别是两个变量组中各变量的线性组合),利用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来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

孙立新等[26]收集不同科属、不同产地的板蓝根样品27个、大青叶样品5个。对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获得反映样品整体化学特征的数据,同时选择体外抑菌药理指标进行药理活性测定。用典型相关分析揭示了化学信息和药理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与药理指标密切相关的化学成分,用ISODATA聚类分析技术将32个样品划分为5类。结果用此方法评价板蓝根、大青叶的质量,结果良好,正确率为90.6%。

2 小结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鉴定中药的真伪和质量优劣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现在多以单一方法为主,这样不容易把样品的特征信息完全表现出来。所以应该使多种统计方法联合运用,从而更可观的反映中药的质量,以达到中药质量全面控制的目的。相信多元统计方法会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一种科学的、全面地、准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英丽, 赵怀清, 王学娅, 等. 不同产地黄芪的系统聚类分析. 中医药学报, 2003,31(2):20~21.

2 崔淑芬, 蒋轶伦, 王小如. 甘草药材薄层扫描指纹图谱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4,21(5):367~370.

3 王玺, 周密. 气相色谱数据的聚类分析法评价中药厚朴的质量.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0,7(1):5~7.

4 戴荣华, 马英. 牛膝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中的化学模式识别.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2,19(3):255~256.

5 徐永群, 孙素琴, 冯学峰, 等. 黄芩产区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的快速鉴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 析, 2003,23(3): 502~505.

6 刘荣霞, 周婷婷, 董婷霞, 等. 建立评价当归质量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中国药学杂志, 2003,38(10):757~760.

7 王艳华, 李莉. 中药半夏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黑龙江医药, 2004,17(5):342~343.

8 马英丽, 赵怀清, 田振坤, 等. 黄芪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中草药, 2003, 34(5):460~462.

9 王继国, 雍克岚, 陈旭, 等. 中药血竭的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1):75~78.

10 田兰, 毕开顺, 孙稳健, 等. 白术的化学模式识别. 中国中药杂志, 2003,28(2):143~146.

11 徐永群, 黄昊, 周群. 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在赤芍产域分类鉴别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 2003,31(1):5~9.

12 刘谦光, 陈战国, 张尊听, 等. 西洋参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 中草药, 1999,30(11):852~853.

13 于承浩, 吕青涛, 王晶. 聚类判别分析方法评价六味地黄丸质量的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26(5):375~378.

14 张亮, 刘展鹏, 杨春. 六味地黄丸缺味药的Bayes法和PRIMA法定性识别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0,25(1):29~32.

15 周永治, 郭戎. 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生物数学学报, 1995, 10(3):200~204.

16 苏薇薇, 梁仁, 黄韬. 黄芩中微量元素的模糊数学处理及正品黄芩的识别.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7, 4(2):60~63.

17 苏薇薇.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中药材黄芩的质量. 现代应用药学. 1990, 7(4):9~11.

18 张耀奇, 潘扬, 王天山, 等. 术类中药及其相关成药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13(3): 149~150.

19 孙红祥, 叶益萍. 天南星类药材的综合质量评价. 生物数学学报, 2003, 18(2): 243~248.

20 马龄, 王玺. 中药吴茱萸中脂肪酸气相色谱数据的化学模式识别.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0, 17(1):123.

21 张亮, 马国祥, 张正行, 等. 中药石斛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 药学学报, 1994, 29(4):290~295.

22 曾明, 张汉明, 郑水庆, 等. 中药葛根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模式识别. 中草药, 1998, 29(10):652~654.

23 王秀坤, 李家实, 魏璐雪, 等. 苦参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 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4):198~200.

24 孙振球. 医学统计学.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49~251.

25 张汉明, 曾明, 郑水庆, 等. 中药葛根及同属植物的模式识别研究(Ⅱ). 中草药, 2001,32(3):253~254.

第8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项目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3-0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务并最终以获得工作成果为目的而设计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包括完成工作时需要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都将体现在职业中,每一个职业含有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布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基于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提出了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整体化分析和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

人们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高效获取知识,利用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多种手段,汇集形成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学习情境,通常伴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境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为完成职业工作过程服务的,职业教育学习情境实际是在模拟职业工作情境,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安排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换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适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要求将传统的按章节设计的课程内容转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要完成这个转换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的特点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针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材养护、中药材购销等职业岗位设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本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中药鉴定技术与中药养护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新课程。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是药品工作技术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主要讲授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特征描述方法、理化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中药材商品基本养护技术。介绍常用中药的来源、主产地、采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及树脂类、皮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藻菌及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并介绍了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未知粉末药材的鉴定的知识。讲授中药商品变异现象、中药商品变异因素以及一般商品养护与易变异商品养护方法。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及养护技术为手段,阐明各个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功效、商品形态及养护等内容,指导学生对中药的识别、鉴定和养护,并通过实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和针对中药材进行养护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应用化学、实用中药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程。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及其它后续课程,以及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主要的,中药行业各岗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别与养护技术是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养护技术又是中药验收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职业特定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并为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中药养护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药材养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结合中药鉴定、中药养护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中药鉴定为核心,辅以中药养护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相应的养护技能。中药鉴定有四大鉴定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从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到现代的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使用仪器进行研究分析的先进高端鉴定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相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各种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手段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定的方法中,大大丰富了中药鉴定的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现今社会职业形势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设计学习情境,即构建“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要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要确定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教学情境中,一般以具体的任务形式来体现。第三步,编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大纲。

按照以上三步,我们课题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药用植物园种子种苗公司、南宁市华泰饮片制药厂、德洲医药公司、桂和堂等几家中药种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组织企业专家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形成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与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经营与使用四个职业行动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提出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专家结合职业能力对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解构,再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必修课,占总学分25.52%);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核心课(必修课,占总学分44.83%);第三部分为职业能力拓展课一(系级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8.28 %)、拓展课二(院级选修课,应修满8学分,占总学分5.52%)。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职业能力基础课设置了应用化学、植物生产环境等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设置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用中药学基础、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总体目标:学习完成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会运用传统鉴别经验和现代鉴定方法鉴定常用中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中药材基本养护等工作打下基础。能运用中药鉴定、养护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养护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目标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中药鉴定及养护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理解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认知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中药鉴定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中药养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中药的来源、主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熟悉中药的采收、加工、贮藏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中药材养护技术;了解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常用中药的主产地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动态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20种药材的理化鉴定要点。

2.职业能力目标。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35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能用显微鉴定技术准确鉴定20种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熟练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学会借助相关书籍解决中药鉴定的实际问题;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会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设计具体的养护方案。

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中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内容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根据中药鉴定行业发展和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围绕四大鉴定技术开展各类型中药鉴定及配套相关养护技术,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服务。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基础知识”“中药分类鉴定技术”“中药分类养护技术”共3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任务,将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进行重构,每个学习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指引学生自觉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来完成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学习项目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类型项目任务类型,灵活多样地采用“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完成不同学习项目内容,教师灵活选择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表2以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表2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课程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

学习情境 中药分类鉴定技术

项目名称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建议课时 2(80分钟)

知识目标 1.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鉴别;

2.掌握党参与明党参、柴胡与银柴胡、白芍与赤芍的对比鉴定;

3.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一般鉴别方法;

4.了解苦参、银柴胡的性状鉴别。

能力素质 会运用中药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

会借助相关书籍及互联网解决中药鉴定中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教学难点 甘草和党参的来源,药材鉴别。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2分钟;2、复习引入新课3分钟;3、设计情境,提出任务,5分钟(资讯);4、小组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计划20分钟(决策、计划);5、方案的实施,计划30分钟(实施);6、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计划8分钟(检查、评估);7、拓展知识的学习,计划10分钟;8、课后作业安排,计划2分钟。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2、项目教学法;

3、头脑风暴法 【教学评价与分析】 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方案实施能力(含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针对相关的专业工种,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做、论、讲、评”四环节教学法。做,即实际操作,包括校内实训、现场实训(在企业进行)。体现并要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要实用、过硬,以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熟练胜任有关工作岗位而进行设计。

(五)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具体评价及考核方式如表3。

项目3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4 植物类茎木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5 植物类皮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6 植物类叶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7 植物类花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8 植物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9 植物类全草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0 树脂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1 菌、藻、地衣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2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3 矿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4 中成药鉴定技术

项目15 中药分类养护技术 1.学习态度

2.学习纪律

3.操作技能考核

1.学习态度30%

2.学习纪律20%

3.养护报告20%

4.操作技能考核30%

综合

评价

将各评价单元的分数按照比重累计相加后,按照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之后,进行期末考核,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约有90%以上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闭卷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最终取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比传统模式授课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比传统模式授课学生能鉴别出的药材增加近百种。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每年的中药理论知识比赛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现实企业工作情境指导下,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岗位工作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锻炼了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职业整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周,腾军.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研究,2013(3)

第9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69―03

1 引言

中药指纹图谱全称为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指中药材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和仪器检测得到的能够标识其中各种组分群体特征的共有峰的图谱,是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学研究为基础,经化学测定或基因鉴定得到的某种或某产地中药及其制剂所共有的、具有特异性的组分群体(某类或数类成分)特征图谱或图像。中药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环节,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尽管在药品的质量标准中可建立多种检验方法,但由于中药尤其是中成药的成分十分复杂,现阶段不能做到对每种成分的逐一鉴定,而中药指纹图谱能比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尤其是在现阶段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将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大大提高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成为建立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核心。

2 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获得指纹图谱的主要手段有:①色谱法:包括传统的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②光谱法:包括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③其他方法:主要有x一射线衍射法、核磁共振法(NMR)、质谱法(Ms)、色谱联用技术和DNA指纹图谱。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和吉林大学、中国农科院特产所共同承担的“龙胆草等长白山道地中药材多维指纹图谱研究”取得突破。经专家鉴定,该项目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其实验手段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中药指纹图谱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国际社会对药品的要求是“安全、有效、可控”。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被认为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有效手段。指纹图谱是基于对中药物质群整体作用的认识,借助于波谱和色谱等技术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的光谱或色谱图,是实现鉴别中药真实性、评价质量一致性和产品稳定性的可行模式,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和应用。中药指纹图谱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尤其是在现阶段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目前中药指纹图谱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鉴别中药品种和评价中药质量的最有效手段。

3.1 我国中药质量控制的现状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对中药材、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是以传统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来确定真伪,以理化鉴别评价优劣,只有少数药材对其1~2个指标成分进行检测和控制,但从传统的中医药观点来看,指标成分的控制难以真正控制中药的功效,尤其是复方制剂,检测任何一种活性成分均不能反映其所体现的整体疗效,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非某个化学成分。所以要控制中药的质量,不能只针对某几种化学成分,必须对方剂的物质群整体予以控制。这是中药与化学合成药品质量标准的根本区别。如何在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核心技术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3.2 我国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重要性及相关法规

中药指纹图谱是中药鉴定及其质量控制的核心技术,它不仅是一种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技术,更是一种进行中药理论研究和新药开发的模式和方法。

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8月颁发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检测标准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已强制实行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标准指标,一批中药注射剂:注射用丹红(粉针剂)、注射用双黄连(冻干)、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18]、清开灵注射剂等相继建立了指纹图谱质量标准。2003年国家科技部将指纹图谱研究列入“十五”重点攻关专项。近几年国家攻关计划中“常用中药的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项目的开展,已经对200余种常用中药的本草考证、来源、产地、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3.3 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指纹图谱的方法虽然很多,但色谱法仍是最主要的方法,尤其是TLC、HPLC、GC、HPLC\MS联用色谱技术,已成为中药分析中几种常规的分析手段。现将近几年来最常用的几种指纹图谱(色谱法)的应用加以介绍。

3.3.1 薄层色谱(TLC)指纹图谱技术TLC操作简便、快速、经济,且能提供直观形象的可见光或荧光图像,即较柱色谱多了色彩这一可比“参数”,并可进一步配合色谱扫描或数码处理得到不同层次轮廓图谱和相应的积分数据。尤其适合日常分析检验和现场检验。高晓霞等用薄层扫描法对10份不同采集地的何首乌样品的色谱图以峰高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的11个共有指纹峰构成了何首乌中蒽醌类和二苯乙烯苷类成分的TLC指纹图谱,用此图谱可快速有效地鉴别何首乌并评价其质量。在实际的薄层层析鉴别中,有时因中药的成分性质相近而难以分开时,还可以采用高效薄层层析法(HPTLC),该法采用更细更匀的吸附剂,因而提高了分离效果,使斑点小而圆,重现性增强,达到微量、快速和高效的目的。

3.3.2 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技术HPLC在药检,特别是化学分析方面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我国药典中对一些中草药指定成分的分析(但不是指纹图谱)也采用了HPLC方法。HPLC由于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的特点,且由于是封闭的系统色谱,在线操作,外界影响因素少,色谱稳定性好,检测方法可选性较大,故很适合指纹图谱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很快。粟晓黎等以鬼臼所含毒性成分为分析对象,选择适宜的HPLC分析条件,建立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得出鬼臼指纹图谱与威灵仙、龙胆HPLC图谱截然不同,指出HPLC指纹谱分析可简便快速地鉴别鬼臼、龙胆和威灵仙。古锐等以民族药广枣、冀首草、沙棘及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为例,采用化学计量的方法,用具体实验说明了HPLC指纹图谱在药材品种鉴定、药用部位界定、产地加工及道地特征分析4个方面的应用。

3.3.3 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技术

GC适用于挥发性组分的分离检测,在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进行的较早。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特点。张敏娜等建立了泽泻药材的GC指纹图谱,系统地反映了泽泻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的全貌,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杨华生等建立了10批木香样品的GC指纹图谱,用其“整体性”、“模糊性”的评价,对木香饮片整体质量进行控制。李晓波等为更好控制野注射剂的质量,在建立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野注射液中挥发油类成分的GC指纹图谱,可全面地控制和评价该注射液的质量。另外以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作为前处理手段的气相色谱一质谱分析法,也大大丰富了中药指纹图谱构建的内涵。

3.3.4 色谱联用指纹图谱(即多维指纹图谱)

由于中药复方

制剂成分的复杂性,现行的各种单一色谱方法给出的信息仍然不足以构建较完善的指纹图谱,因此,罗国安等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维指纹谱的概念。所谓多维,即采用多种分析仪器联用技术,比如液相色谱一质谱、液相色谱一质谱一质谱、气相色谱一质谱等,将以上2种方法的优势集中起来,扬长避短,在分离各成分的同时,也能在线提供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信息,是分析检测成分复杂而指纹特征信号弱的样品最有力的分析方法,特别是为解决中药研究中缺乏标准品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HPLC/MS将HPLC的高分离效能与MS强大的检测功能组合起来,随着接口技术的成熟和质谱检测器离子源种类的增多.逐渐在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石世学等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分析10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标定共有峰和确定特征指纹峰。结果鉴定出13个共有峰,确定其中8个共有峰为其特征指纹峰。采用该方法建立的川芎挥发油特征指纹图谱,其特征性和专属性强,可作为川芎药材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陈卫东建立了离线裂解一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研究中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

4 思考与前景展望

4.1 存在的不足我国对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原料药材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是制剂指纹图谱能否成功建立的首要问题生产工艺的规范和优化是研究实施指纹图谱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需解决中药及其制剂代表性化学成分的选定和代表性化学成分的表征方法;指纹图谱实验方法学严格验证是图谱达到专属稳定的保障;指纹图谱的辨认和判断,中药制剂指纹图谱具有一定的模糊特点,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拟合方法即相似判断标准。因此,从个别中药及其产品指纹图谱方法的研究到逐步实现所有中药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从各种不同领域指纹图谱分析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到系列规范化标准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