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大学生职业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培训

第1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PTT培训;就业指导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27-02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积极效应,但其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太传统,课程效果不好,学生对课程评价不高等。本文尝试从PTT培训思路出发,将PTT培训模式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学与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新路径。

一、PTT培训的特点和开展情况

PTT是professional trainer training的缩写,由“表演学知识”演变而来,意为“训练训练者的职业能力”。它是一门涉及教育学、行为学、管理学、行销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启发性课程,在美国行业培训中运用非常广泛,已成为美国国际训练协会专门课程。PTT于上世纪90年代被国内培训行业引进,经过不断修正与完善,被开发成为职业培训师的专业培训课程。

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项目,由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江苏学信学院承办,自2012年4月起为省内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实施培训,至2014年底已成功举办七期,培训教师337名,在提升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课程授课水平和辅导技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PTT培训的特点:(1)注重对课程培训效果的设计。PTT培训强调课程的实战、实效和实用性,以提升受训者对课程的兴趣,提升受训者对内容的记忆力,用最有效、最合适的方法快速让受训者掌握知识为目的。为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培训者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设计,包括:课程内容是否具有深度和高度、课程内容是否对受训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课堂教学过程是否让受训者喜欢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培训者深入研究受训者的学习习惯,将课堂培训组织细化到课程的每个环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提问、演练环节的时间和内容,追求课程每个阶段都能达到最佳效果,保证实现教学目标。(2)注重对培训者培训行为的设计。PTT的核心宗旨是“展示”[1],要求“展示”具有文学性、教育性、实效性和目标性,课程中的“展示”是“将既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培训者的技巧组合、语言效果、感性元素等艺术加工,在课堂呈现,取代传统教学简单、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授课形式”。[2]培训者注重设计整体培训行为的过程,通过对培训者课前有效准备、授课风格的选择、课堂心态的分析和应对、语言训练、肢体动作、学员互动等做好充分设计,将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一切态度和行为融入培训过程,为培训效果服务。(3)注重对受训者体验和感受的设计。PTT培训以讲解、示范、训练、互动、演练为主,不只是向受训者呈现课程内容、展示授课技巧,更强调抓住受训者思想,带来对课程的正面感受,培养受训者在课堂中的积极行为,对课程培训效果和培训行为的设计都是为受训者体验和感受服务,为受训者的知识学习和行为改变服务。

二、PTT培训在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使用的分析

PTT培训思路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3]。实践依据来自PTT在培训行业和高校推广经验,作为商业培训,PTT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以培训者为中心和以受训者为主题的思路更突出,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实践训练,收到受训者的好评,符合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和要求。

(一)PTT培训在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可能性

将PTT培训模式带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充当训练者的角色,更加重视通过情景、协作、对话、演示等学习环境的营造,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通过接受训练的过程来强化其行为,最终使知识和经验外化为学生求职择业的决策行动。

1.符合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PTT培训课程成功的三个元素是:“课程理论获得学员尊重”、“课程内容对学员工作、生活具有指导性”、“课程氛围让学员喜欢”[4]。运用PTT培训模式,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论的提炼、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互动、课程积极主观看法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在知识、态度和技能上做出适合职业发展的积极改变。

2.符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特点。就业指导课最显著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求能通过课程的讲授和练习,切实解决学生求职择业并给予工作、生活以有效的指导。[5]PTT培训为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将培训“标准化”和“流程化”,针对讲课的四种风格设计、讲课三大组合技巧、讲好课的四大要素、讲师四种语言训练、课程结构做了详细的设计,改变传统就业指导课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

3.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当代大学生性格独立,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太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PTT课程通过对受训者思想、感受、行为的设计,增强受训者对课程的正面感受,带动受训者的积极行为。从参与学生反馈信息看,运用了PTT培训技巧的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和深刻,学习过程不痛苦、很愉悦。

第2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6-0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计划。该训练计划是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设立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1,2],主要目的是在通过实施训练计划时,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

一、高校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不断扩招和国家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毕业生在创新精神、主动性和开拓性等各个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所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面对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创业人才,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相结合,自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型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石河子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的高校之一。笔者指导了多项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这些项目,笔者深切认识到这些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以笔者指导的石河子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为例。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如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合成方法、材料的表征手段与性能测试等内容都了解较少。为了项目顺利开展,学生主动要求指导教师,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参加项目的学生深入实验室,学习如何使用相关专业仪器,集体讨论分享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加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均有显著提高,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开展项目能够提供给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在“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项目成员参观考察了石河子市天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让学生们切实感受电极材料实际生产、制备过程,并且让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实际的考察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方案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场地情况、技术条件、自身设备、具体问题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这些工程思维的拓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有一定意义,更为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知识系统性增强

参加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所学的知识比较离散、不系统,和实际需求、工程实践都是脱节的。实施项目时,学生才能够把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令本来很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简易理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需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课程知识“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等来解决具体问题,与此同时还能重新组织之前逐渐忘却的知识点。因此,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工程实践、实际需要与学生学到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系统性显著增强。

(四)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提升

开展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环节,学生想着顺利完成项目,就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彼此相互配合与通力协作。因此,在初期确定项目时,需要先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再一起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了解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背景、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知识,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制作幻灯片,顺利通过申报评审环节。

实际实验中,一个人很难完成全部的工作,因实验模块多、重复次数多、涉及面广,所以工作量特别大,这就需要所有项目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分工。通过完成项目,学生们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更加理解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真谛。同时,通过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共同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解决,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往往忽视了过程管理,而太过于注重结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但是对失败案例报道较少,缺乏对失败原因的剖析及应对措施等的教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提倡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应增加项目的针对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评价成员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收获,着重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二)处理好大学生学业和项目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修读的课程普遍较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得到学分对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大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事情无疑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种资格证书等。而对于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需要积极备考,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激励措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项目申请人可申请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如果能为其保研加分或提供对考研面试有利的证明材料,无疑会更有吸引力。

(三)完善教师队伍激励

目前,各大高校对每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展所需的分析、检测、调研等的费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需要指导老师解决部分经费问题,造成教师的指导动力不足。就拿石河子大学化工院的情况来说,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基本都有主持的项目,研究经费比较充足,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有限,造成了不少学生很难寻找指导老师。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就如何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教师指导一项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学生人数不少于3人,一年完成,计工作量60标准课时。每年评选若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其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并对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院(系)实行奖励。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果可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措施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仍值得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高教高职研究,2014,(30).

[2]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

[3]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

第3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培养;4P+2

一、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的意义

补充应届大学生是企业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是企业实施“人才领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帮助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尽快了解公司情况、熟悉公司业务、融入公司环境,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二、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1.培训理念存在偏差。企业和新员工往往都存在培训理念上的偏差,一方面企业认为:新员工没有工作经验,简单让新员工了解一下公司即可;另一方面新员工则认为:入职培训系统性差,内容泛泛,由于不十分了解企业,培训内容不易理解,培训效果也不理想。

2.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企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往往会指派一些内部兼职培训师为新员工进行培训授课,企业内兼职培训师虽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在理论系统性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欠缺。

3.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新员工入职培训往往是传统的公司介绍、制度宣贯及安全培训,新员工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形式传统、单一,课程内容枯燥,大大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4.培训行为短期化。把新员工培训简单看成了入职一定时期内的行为。培训是个长期行为,要将其贯穿到其在公司的一段时间内,不断优化。

三、A通信公司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4P+2”培设计

1.A通信公司“4P+2”大学生培训设计整体内容

A通信公司拥有员工8000人左右,本科占比达95%以上,每年补充800名左右全国211/985名校应届毕业生。其中:信息化和大数据、计算机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网络优化等技术专业学生占比达70%,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中文等专业学生占比为30%。

从公司人员队伍建设出发,A通信公司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培养是非常重视的。重视新员工、关注新员工成长,针对新员工入职后不同阶段的特点,将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设计了3个周期“4P+2”模式。即:

(1)4P准备阶段(即新员工入职前的实习阶段),为1;

(2)4P培训实施阶段(即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施阶段),包括入职导向培训(Pre-working)、基层一线锻炼(Primary)、岗前专业培训(Professional)、在岗技能培训(Practical)等四个阶段,即4P;

(3)4P后培养阶段(即新员工入职后的长期培养阶段),为2。见图1。

2. 4P准备阶段(新员工入职前的实习阶段)

(1)时间: 新员工入职前;

(2)对象: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3)周期:历时1-2个月;

(4)目的:培养新员工企业认同感、维系挽留签约学生;

(5)方式:在岗实习、参观学习、实习导师辅导和企业文化融入;

(6)内容:包括公司制度、公司基本业务以及实习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3. 4P培训实施阶段(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施阶段)

4P培训共分为入职导向培训(Pre-working)、基层一线锻炼(Primary)、岗前专业培训(Professional)、在岗技能培训(Practical)等4个阶段:

(1)入职导向培训(Pre-working):由省级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时间为3周,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拓展、军训等为辅。

(2)基层一线锻炼(Primary):由各地市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情景演练、实战促销为主,促销竞赛等为辅。原则上按照以下岗位和时间安排:县区分公司营业厅(2周)、客服(2周)、集客团队(2周)、建设维护和网络优化等一线生产部门(2周)。

①培训目的: 通过一线轮岗培训,使新员工体验一线基层实际情况,使得新员工能够深入了解公司运营,为下一步岗位培训打下良好基础。

②轮岗原则: 鼓励新员工到基层一线、偏远或艰苦单位锻炼。

③组织部门:由人力资源部统筹、各专业部门配合实施。

④培训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各分公司实际情况安排,原则上应不少于半年。

⑤轮岗部门:根据专业分配大学生到营服中心、营业厅、客联中心、运维机房等一线基层部门进行轮岗。

(3)岗前专业培训(Professional):原则上由省公司或地市分公司相关用人部门根据拟定岗位的需要组织,培训时间5天,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为主,情景演练等为辅。

(4)在岗技能培训(Practical):由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所在部门负责组织,培训方式主要采用导师制。

①培训目的:通过岗位培养,为每位新员工配备入职导师,全方面指导新员工在岗能力提升,使新员工能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更好的承担起岗位职责;

②组织部门:由人力资源部统筹、各专业部门具体实施;

③培训时间:培训时长4-6个月,各分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4P后培养阶段(新员工入职后的长期培养阶段)

(1)时间:新员工正式到岗之后;

(2)对象:正式到岗后、工龄3年以内的新员工;

(3)周期:历时3年;

(4)目的:跟踪培训阶段,培养员工企业归属感,并引导员工职业发展;

(5)方式:跟踪成长、优秀新员工事迹宣传分析、职业生涯指导、新老员工交流会、定期慰问座谈、流失访谈;

(6)内容: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实践、公司业务知识以及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

(7)要求:各单位人力资源部、党政工团应积极发挥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努力提高青年员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归宿感,并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给予指导。

四、A通信公司新入职应届大学毕业生培训培养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明确组织职责划分

新入职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培养工作,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规划,地市分公司和省公司其他专业部门配合实施。其中:

(1)省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制定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管理制度,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培训培养管理工作,协助解决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中的重大问题。

(2)各地市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要负责本单位接收的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文档保存等日常工作。

(3)省公司及地市分公司其他专业部门主要负责部门承接的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培训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等工作。

2.导师制护航、给新大学生配备导师

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实行“导师制”,加强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培养工作,做好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其中:

(1)导师由各专业部门,依据公司的用人意向,按照“一带一”的模式,原则上在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入职导向培训结束后3天内指定,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报到时间较早的,也可安排在入职导向培训前,并提交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存档。根据岗位和实际培训培养的需要,可按月或按岗位指定导师。

(2)导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原则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②工作满3年,工作业绩突出且最近两年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

③原则上应为室主任级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也可指定部门经理、副经理或者工作业绩特别优秀的员工。

(3)导师主要负责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给予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必要的生活帮助和思想教育等。

(4)每位导师在培训培养期内每月发放200元至500元补贴,具体标准由各分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

3.考核激励机制、引导新大学生投入培训

为了强化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的培训培养效果,引导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更好的提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对新入职应届大学生加强试用期考核和激励。

(1)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满考核等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A(优秀)、B(合格)、C(基本合格)、D(不合格)。每阶段培训完成后,由人力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培训培养目标,分别组织考核。各阶段考核内容见表2:

(2)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考核等级为A等的,不得超过新入职应届大学生总人数的15%。

(3)考核结果应用

①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考核为A等的,上调薪档一档。

②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考核为C等的,延长试用期半年。

③新入职应届大学生试用期期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确定为D等,转为第三方用工或不予录用 :试用期考核得分低于60分、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或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且负有直接责任、出现违纪违规情况、拒不服从工作安排。

五、结论

根据A通信公司新员工4P+2培训体系的总体规划,2016年A通信公司全省应届毕业新员工培训方案从理论学习到落地实战,从身体素质锻炼到心灵理念洗礼,从个体努力到团队协作,从专业学习到战略文化认知等进行全面设计,让全体新大学生对公司发展现状和战略路径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了解,也全面提升了新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通信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培养工作主要凸显4个特点:

1.培训理念更体现重视新员工、尊重新人成长规律。基于员工职I生涯成长规律,对新人进行特殊的甄别和专门的培训设计,多种渠道倾听新人想法,通过各种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释疑,进而达到理念一直。

2.讲师团队实力强大。培训工作首先得到公司内部各类重量级讲师大力支持,从公司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到14个专业部门负责人,都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员工培训培养工作,分别从市场、技术、服务以及人力资源和企业规范等方面都做了非常精彩的专题培训课程。其次,在外部讲师外面,从职业心态、职场礼仪、知识萃取到行业前景分析等各个方面邀请了业内专业讲师精心授课。

3.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多元。培训内容既有常规线下授课、也有网上课堂,既有理论培训、也有实践体验,既有个人学习、也有导师指导,既有短期培训,也有长期培训培养。可以说,为了更好调动新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企业融入度和归属感,A通信公司实践了各种手段和方法。

4.培训设计更体现长期培训培养理念,不唯培训而培训,充分体现对人才的重视、对新员工培训培养的重视,培训培养分三个周期,前后历时三年,基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对新员工持续关注、加大关心、加速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思胄.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的不足与改善[J].生产力研究,2008(23):156-158.

[2]李晓媛.关于企业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思考[J].HR工作室,2015(13):71-72.

[3]付璇.把握毕业生入职培训设计的关键思路[J].管理实务,2014(2):70-71.

[4]张俊娟,韩伟静.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4.

[5]徐娅玮.职业生涯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2年.

第4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 职前教育工作 具体实施建议

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工作,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推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的经济低靡,大学生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的冬天已提早来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迫在眉睫。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由各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中,大学生职前教育工作的不足也是一个方面。

一、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定义

大学生职前教育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以积极就业为目的,接受各种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大学生职前教育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一是综合性、常规性、规范性职业技能教育;二是面向既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教育。

综合性、常规性、规范性职业技能教育目前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就业面试及礼仪知识指导等,面向既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有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考证等。

二、国外大学生职前教育状况

目前,各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职前教育。以就业指导为例。就业指导最早开始于美国,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通过就业教育指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职业社会教育学的原则,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思想自我认识与自我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发展职业能力,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并开展求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为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服务,举办校园招聘和面试活动等。另外,美国的大学很早就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947年哈佛大学就开始了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也从1949年起就开始了。

日本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就业讲座,而根据社会之变化情况预测职业前景,并进行市场分析。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发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潜在的学习、工作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三、国内高校职前教育状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过程中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目前不少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等现象,部分高校指导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根据人生目标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岗位定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的就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部分高校开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指导大学生科学就业。

职前教育网络学堂针对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不同层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每位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的有效组合,也可以结合自身对职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和自身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交由系统帮助提供一套个性化学习课程,做到最优化的科学课程计划管理。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引进该学堂并成功应用,其中包括98%的“985高校”和80%的“211工程院校”,且一致受到好评。

(四)各种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进入高校。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希望招聘职业素质高的大学生。各种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等纷纷进入高校,弥补了这个空白点。目前,例如教师资格证书、会计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司法考试)、心理咨询师、报关员考试、企业培训师、电子商务师等报名异常火爆。

四、大学生职前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职前教育意识。

目前,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学校的课程知识就足够了,对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不屑一顾。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仅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经过系统的职前教育,才能更具有竞争力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必须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尽快树立起职前教育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职前教育是就业工作的一个必须环节,也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引导高校建立系统的职前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虽然各个高校都或多或少对学生进行某些方面的就业指导,但是高校并没有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职前教育系统。这样,学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得到了加强,而不能整体提高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职前教育综合性、常规性、规范性职业技能教育和面向既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教育两块内容,建立完整的职前教育体系,完善学校的指导功能,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全能大学生。

(三)大学生职前教育体系的合理设置。

大学生职前教育体系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来进行分类设置,比如按照用人单位性质可以分为企业类、政府机关类、外贸类、自主创业类等;按照用人单位行业性质可以分为金融类、管理类、教育类、文艺类等。这样会使职前教育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强化教育效果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

(四)寻找多种途径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职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该寻找多种途径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教学环节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形势接轨。首先,可以增加大学生参观考察、就业实训、见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使他们的职业选择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例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先进典型或成功校友来校作报告、办讲座,组织刚刚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等,实现典型示范,发挥朋辈的指导与教育优势。再次,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五)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

大学生职前教育也包括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再教育。不过,职业培训机构与受训学员是一种消费和服务的关系,它是非指令性的,因此受训学员有权力选择任何一所职业培训机构。而一所职业培训机构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把好质量关,把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目标;其次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再次要加强与各类单位、企业的交流合作,便于建立实践基地,为培训学员推荐工作等;最后要设计和开发职业培训机构的其他服务项目。

(六)提高职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包括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负责就业工作的思政辅导员及职业培训机构教师等)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得证书。

此外,还应该设立一个学生就业推荐中心,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搜集就业信息,然后根据不同就业方向推荐学生就业,直接向就业市场输送合适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政府需要重点关切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尽快建立起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大学生职前教育新体系,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弥补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空白点,既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又让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7,(03).

[2]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3]吴洪伟,应方淦.丹麦青年职前教育述要.职教通讯,2007,(01).

[4]马继权,盘永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01).

第5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大学生“回炉”当技工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前不久,34岁的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莱芜技工学校学当焊工。此外,武汉铁路桥梁高级技工学校今年6月也重新开设了停办两年的“大学生班”,由于本科生报名人数多,又增设了2个班。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表示,将为全省1万名未就业的离校大学生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读技校并非是“倒了回去”。读完大学后,完全可以继续接受其他各方面的教育,技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中国技工缺口庞大,据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统计显示,中国目前的普通技术工人缺口为2400万。有教育专家呼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迫切需要改变。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先做一名知识化的“蓝领”,再逐步走向管理岗位。

天津积极探索

“职业培训包”模式

职业培训包,是在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框架下,将培训资源进行的“集中打包”和“捆绑作业”。目前,天津的“职业培训包”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

据天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职业培训包”就像为职业技能培训建了一个超市——每一个工种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教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是多少,必须接受多少小时的操作训练等,单位、院校和个人可以根据需要来挑选。经过培训考核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可享受职业培训费补贴。例如养老护理培训包,里面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的专业护理知识技能,例如如何为卧床老人翻身、摔伤烫伤的急救知识等,还有真人训练环节,对于提高动手能力非常有益处。

福建:开展非全日制

学历教育人才培养

福建省教育厅近日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八项措施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采取到大中型企业办班、在学校为小微企业集中办班的形式,积极承担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任务。福建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职工采取送教进企的形式,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院校要依托校内职业技能鉴定站,主动为企业职工开展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

福建支持小微企业集聚区域的职业院校发挥实训实施设备、教师等资源优势,为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的小微企业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开发以及技术改造升级等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及工艺问题,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设备和生产线,为企业提供“来料加工”“订单生产”等服务,承接主机零配件、配套产品等生产,缓解企业生产旺季时设备紧张、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江西乐安:确保职业培训资金用在“刀刃”上

日前,江西省乐安县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从制度设计和使用监督两方面,双管齐下筑牢专项资金管控堤坝,确保每一笔职业培训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乐安县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资金内控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了受理、审核、稽核、审批四步工作流程,形成了程序化的内部制约机制。对涉及职业培训专项资金的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防范人为风险。

乐安县还实行内外监督。在内部监督方面,实行内部稽核制度,成立专项资金稽核领导小组,对培训类项目进行跟踪巡查。在外部监督方面,县人社局引进了横向监督,由县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专项资金审计督查小组,对管理链条上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进行定期审计检查;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通过网络、看板等形式,对职业培训资金的有关政策、标准和使用情况全部进行公示,杜绝违规和暗箱操作的行为发生。

湖北:“金蓝领计划”

继续推行

2013年“金蓝领计划”电焊工培训近日在湖北省郧县就业训练中心开班。来自县内的农民工、“4050”人员等40多人报名参训。他们将通过学习、考试获得技能证书后,进入湖北神河集团、十堰义兴公司等企业就业。培训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集中培训,为县内重点用工企业培养生产经营急需的技能水平较高的技术工人。

“金蓝领计划”是湖北省人社厅、省总工会两部门联合为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技能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而实施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金蓝领”是指在制造业中从事一线操作的中高级技术工人。“金蓝领计划”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有转移就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中职生、初高中毕业生。

深圳:职业技能培训办班

要“上线”备案

深圳职业技能培训办班备案信息系统日前上线,该系统将通过培训信息数据备案采集,为各类学员鉴定评价报考、鉴定考务管理、成绩评定、证书核发以及培训鉴定补贴等相关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支持,进一步推动深圳市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深圳市人社局日前已通知,要求各区局、各职业培训机构和各相关企业向市人社局申领信息系统用户密钥,按职业培训办班备案信息系统要求,在开展职业培训办班时,认真填报职业培训相关信息,同时做好机构学员或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及评价数据采集填报。

未来生涯规划师缺口87万人

日前,在生涯规划师新职业培训新闻会上公布,根据我国劳动力人口基数,按1000人配备1名生涯规划师的比例,我国未来生涯规划师缺口达87万人。

会当天,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正式批准北京环度智慧智能技术研究所负责在全国开展生涯规划师职业培训项目。据介绍,生涯规划师职业,就是运用心理学、脑科学和生涯发展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利用脑AT技术,帮助个体发现最佳潜能优势,帮助制定生涯规划,包括中学生学业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员工发展规划、家庭婚姻规划、晚年幸福生活规划等等。经过培训并参加考试合格者,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统一颁发职业证书。

5年内将创建300个

农村职业教育国家级示范县

日前,教育部“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题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已提上日程,国家计划在5年内创建300个农村职业教育国家级示范县。

初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发展趋势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萎缩。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6亿,每年以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村出现空心化。二是结构失衡。年龄结构老龄化,平均年龄接近50岁;性别结构妇孺化严重。三是素质堪忧。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四是后继乏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涉农专业人数大幅萎缩,新生代劳动力离农去农现象严重。

教育部与农业部目前按照“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思路,合作开发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并将于近期向社会。

6种招生政策明年全面推行

今年,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第一种招生政策是对现有高考的改造。现有的高职招生考试包括:一是单独招生;二是“3+2”中高职贯通模式;三是对口单招。两种新的招生办法包括:一是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对于获得相关技能大赛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以及其他技能拔尖人才,可由有关高等职业学校免试录取;二是综合评价招生办法,即注册入学,于高考前,主要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另外,教育部也在积极引导和推动本科院校压缩或停招专科生,这也会使本科院校向高职院校释放更多生源。

山西煤炭职院: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突破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达2307名,到6月底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有如此好的就业形势,皆因近年来学院紧抓山西煤炭行业重组整合、转型升级的契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第6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关键字:就业;职业能力;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07―05―15

作者简介:白雪(1980―),女,汉族,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陈淑丽(1982―),女,汉族,黑龙江省克山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一、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是大学生面临就业尴尬的主要原因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的选择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而毕业生从业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员的重点考察内容。

大多单位在招聘新员工考核的已由过去对专业知识转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笔试时注重的多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面试时主要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包括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能力等,关键不在于求职者回答的对错与否,而是看其能否有说服力、感染力,能否自圆其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也成为考核的重点。综合来讲,很多过去所谓的优秀生在求职中往往落后于一般学生,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用人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从实际招聘情况来说,有以下几类应届毕业生是企业特别偏爱的:一是在学校担任过公共职务的,企业认为这类学生的接触面、人际交往、社会体验经历更广泛,有利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更好、更协调地合作;二是复合型素质的毕业生,即要求专业性和职业性相结合;三是有良好心理素质者。有很多应届生长期无法解决工作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很好地被学校和毕业生所接受并适时实施转变。

一味的降低求职的标准和工资待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积累企业要求的职业经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当前大学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职业教育内容

这些年来国家一直都在呼吁高校应进行教学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从当前高校发展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人们头脑中的高等教育观念和高等教育自身的体制都还是和社会要求相差很远。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有着巨大的渴求,“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民中沉淀了浓厚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在精英教育时代,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学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环境优越、前途光明的“国家干部”。这种观念现在还深深的影响着家长的观念进而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也有很大的滞后性。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充分说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比较成功的,但教育体制转变却相对落后,有人称现在的教育仍为计划教育。其中存在的第一个也是根本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跟社会的需求脱节,教师传授的只有知识而无技能,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第二个问题就是效率。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迅速的传授、学到知识,才能在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大学教育的实践中,很大一部分教材没有迅速更新,对于在这样体制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来说能够教给学生的也就是书本知识。

可以肯定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很有效的方式,但是却无法提供就业急需的职业经验。经验来源于经历。对于经历单纯的大学生来讲,要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这些素质,单纯依靠课本和课堂肯定是不够的。从现实情况看,加强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经历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和优势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有媒体和学者认为,社会中一方面是毕业生因就业困难而着急,另一方面很多新兴行业也因为找不到专门的人才而苦恼,因此大学应该适时开设新型的专业以紧跟社会发展要求。初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仔细分析这个方法还是欠妥当。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开设的专业很多。这些专业在外观和形式上迎合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高校在匆忙开设新兴的职业时,最基本的师资和设备准备都明显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国家这两年叫停了很多专业中有一些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新设一个专业要求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都很大,对于现在基本上属于自谋生路的高校来讲,负担也是很重的。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呼吁在高校中新设专业不如采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二)优势分析

从高校自身来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也有较多的优势。其一,政策环境优势。就业市场的压力使职业学校近两年异常火热,不过国家政策调整的时滞、职业学校的成长和成熟以及社会认可都需要较长时间。而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参与职业教育的道路就能更顺畅一些,因为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其二,高校具有教育资源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优势,一个是软件优势。硬件就是指高校一般都具有过硬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高校师资和学员的软件优势。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知识功底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短时间内能更好地接受新思想、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这些都是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宝贵资源。最后,企业对于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多企业表示,相同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高校本科毕业生。因为他们的素质更好,能力更高,花同样的时间培训得到的回报更多,稳定之后能更有效的为企业服务。

四、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学校的观念,转变学生的观念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无法融入社会让个人价值体现和理想抱负的实现成为空谈,社会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在宏观经济环境既定的情况下,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位。高等学校应认识这一趋势,任何一个学校都无法改变社会的市场的需求,无法左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只能改变学校自己的评价标准,顺应他们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另一个要做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观念,继而引导他们改变行动。对于勇于“回炉”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其具有非常积极的一种心态。这是大学生在作为个体在教育结构失衡情况下的自我调整。“回炉”解决了就业,而且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把握社会脉搏、积极融入社会的表现。对大学生来说,在学校中就应该明确社会转型对于自身的影响,认识到个体只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反过来让社会来适应个体;既要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妄自菲薄;要搞好课本知识的学习。事实证明,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组织表达能力对于职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企业非常愿意招那些有职业培训经历的人,但如果大学生们接受过职业教育,他们肯定更愿意要,因为大学生接受过正规教育,在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融会贯通能力更强,比那些单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发展空间要大得多。

(二)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方式就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结合。

第一是社会办职业培训机构。让学校来开办各种各样的专业来适应社会是不经济的。对于社会发展紧缺的,国家和社会可以创办独立的职业培训机构,吸收大学生进入培训过程,出来后就可以进入这些行业任职。这样可以避免高校专业过度膨胀的局面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又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二是把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结合到高等教育之中。一般大学学制为四年,可以针对专业的不同选择二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专业知识,目的是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后面的职业培训作准备。后面两年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来选择适合的职业培训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

第三是学校把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推到社会中、供社会选拔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更早的开始。高等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培训,以保证最终的结果可以满足各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公示.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2006.07.17.

第7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庞大的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市场。

2007年的新一轮毕业潮已来临,那些希望在软件行业谋职的毕业生为找到满意的“东家”殚精竭虑,而很多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正为寻找到合乎需求的“新人”而苦恼。

IT人才的供需脱节已经是老生常谈。然而记者最近发现,这一现状正催生出一个供需两旺的IT培训市场,其中软件人才培训更是成为了很多培训机构的掘金点。

培训市场供需两旺

据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495万人,而2006年的毕业生还没有被社会“消化吸收”完,就业压力大,已经延伸到包括高级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中国软件协会副会长华平澜就对记者说,“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样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要进入软件行业,基本上都要经过再培训过程。”

事实上,IT职业培训的供需两旺的局面已经形成,而这一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正是IT高等教育和IT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

调查表明,2005、2006年连续两年多个省份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都存在一定的“注水”,而多个第三方公布的调研结果则表明,有些地区大学生就业率已经低于50%。就业的压力,不仅落在正在毕业的学生身上,也落在“早就毕业”的人身上。

而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业已催生出庞大的新市场:社会人才职业培训。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各式的IT培训机构,花费数千甚至上万的钱用于就业培训,而一些原本不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和个人,也开始“浑水摸鱼”,打着IT培训的招牌四处招生。

“2006年各省公布的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并不能反映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说大学生就业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境地,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去年我们就业时的真实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非IT专业2006年毕业生王政告诉记者。

经过9个月的职业培训,王政目前在位于北京世宁大厦内的某公司任软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查BUG。”他告诉记者,由于该公司从诺基亚接了一些外包的手机测试合同,所以最近招聘了一些手机方面的软件工程师,“这份工作做完,有了工作经验,下一份工作就好找一些了。”他说。

在王政看来,只有亲身经历不断找工作、不断碰壁、职能培训、找到工作这样一个长时间煎熬,才能够体会“社会IT职业培训”市场中大浪淘沙的含义。

制造还是培训

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IT培训机构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急功近利,关注点就是从教育培训市场、从学员身上圈钱;另一部分则从长远发展打算,注重将学员进行实用性培训,真正供应给企业好的人才。

东方标准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吴雷认为,东方标准属于后者,并且拿出一系列数据作为证明:拥有数万小时的课程内容专利,以及在学生总数并不庞大(3000~5000余人)的前提下,设置了18个细分专业和课程,完全能够满足IT培训市场的各方面需求,同时也为对IT培训有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他也承认,如此庞大而细分的课程,也对公司运营带来不少的挑战。

一些培训机构采用“大规模、批量化”方式进行软件工程师的制造,“仅仅是课程的专项技能培训,只是比高等IT教育向前跨了半步,根本无法达到软件厂商的人才应用需求。” 华平澜认为,在学校看来,需要的合作方能够提供完全合乎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机制,甚至于,培训机构能够将企业软件开发和高等IT教育的断层衔接起来。但是很显然,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甚至于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软件公司的需求,主动开发‘学以致用’的课程,并且提供直接的实习机会,才是完整的教育程序。”计世资讯副总经理、高级分析师郭海涛向记者表示,“当前诸多培训机构还仅仅停留在‘找学生、找老师、找课堂’的初级阶段,没有具体的供需分析、课程设置的科学程度也不可知。”

他认为,和大多数培训机构旨在挣钱不同,少数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自己在IT产业内的位置和作用做出规划,甚至已经有所动作,和企业需求绑定。“这才是IT培训很重要的方向。”郭海涛说。

人才渠道如何打通

“社会人才培训的难点,在于供需无法平衡,既然这个症结已经明显,那么解决方式也应当从此入手。”华平澜说。

其实,解决供需平衡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人才培训的目标设定上,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基础。只是目前,很多的培训机构或者“无暇顾及”,或者因为担心成本上的上升,而不想考虑。例如,一些大型培训机构的大部分的培训课程,撰写、授课仍然是来自高校老师,这些教师根本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既不了解、也不关心企业需求,学员毕业之后,又怎么能够了解企业的软件开发需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如此对记者说。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两三家培训机构开始从单纯的培训结构向“人才服务机构”转型。除了培训之外,也向企业提供人才服务,类似于猎头。东方标准也有猎头服务,只是更多偏向于技术人才的寻找,或者毕业学员的推荐,具体则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人才跟踪。

据了解,国内已有数家软件培训机构在做类似的事情,只是具体的操作模式有些差异。“大家一起做,才能够将这个市场做起来,打通高等学校人才和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阻塞,使得所学成为所用。”吴雷表示,除了东方标准,CSTP也开始向学员提供实习机会。CSTP和东方标准是国内起步较早的两家培训结构。

第8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文章摘要】

“民工荒”和“就业难”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象征,本文从政府层面提出六点解决办法,以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

政府统筹;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民工荒”现象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一边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呈更加困难之势,此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层面分析其解决办法。

1 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

首先,成立各级就业指导委员会,将就业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由就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劳动力市场联盟,有效整合各种就业服务资源,联手推进就业政策的衔接与落实,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用工需求的匹配度;其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切实改变信息掌握不多、不准、不及时、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再次,加强就业和用工指导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以指导劳动者求职就业和单位招聘用人,同时结合求职者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服务。

2 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

我国传统产业比重大,用人需求不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人员吸纳能力也有限,一些竞争性行业和民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大学生的主要雇主,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所以解决“两难”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很有必要。也可以增加中西部的就业,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中西部中小企业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带动小城镇发展以及劳动力就近就业。除了用人主体需要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根源上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外,求职主体也要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形成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3 充分发挥就业促进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控制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创业,鼓励大学生在科技发明、转化科技成果方面创业,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其次,促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就业,实现就业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产业转移逐渐向中西部扩展,可以利用将在中西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落在省会城市、为其晋升职称等提供便利条件等措施鼓励其紧随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西进;再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在经济发展降速、企业经营困难时加大援企稳岗政策的实施力度,在企业出现招工难矛盾时加大职业培训和中介补贴政策的力度,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的情况下,通过化解招工难来缓解就业难,减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购买的数量,降低援助就业政策的投入,最大限度利用企业现有缺工岗位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国家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大量个体私营低端小企业难以雇工的情况下加强对劳动者的创业指导,提高创业质量。

4 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供给匹配度

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比例为3︰7,而我国则恰恰相反。因此,要解决好我国职业教育“短腿”问题,首先争取通过国家立法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在公共资源与生源配置上享有与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对各类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植;其次,为了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可以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供给,鼓励企业为确保所需技能人才的稳定来源投资或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实行定向教学、定向实习、定向就业,以提高劳动力供给匹配度;再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高职高专和技工学校应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职业培训机构应以单位订单和定向就业为导向、企业开办的职业培训,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导向。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发展职业培训,把职业培训的重点从扩充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上来。

5 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并加强其向“市民”的转化

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具有及大的开发潜力,因此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把传统产业工人培育成适应新型产业的工人,缓解目前结构性用工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依法推动企业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其次,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个重要的体制性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许多农民工像候鸟一样一年一度在城乡之间飞来飞去,这造成了春运和招工大潮的世界奇观。因此,要从体制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和“工人”的转化,使其真正安居乐业。

6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解决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末端,由于经营门槛低、平均利润率低、工资水平低、员工流失率高,致使其成为受累于“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政策洼地,但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可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植力度,切实将对民营企业减税让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要统筹规划公租房、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其招工留人营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并严格执行国家“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政策,严格限制垄断行业工资过高增长,从根本上矫正社会平均利润率“扭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均等——高校扩张的平等化效应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0(3).

[2]张冀.人口结构调整与均衡性社会的建设[J].人口研究,2010(5).

[3]张冀.近年来中国人口与就业热点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1(4).

[4]陈传江等.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现象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2).

[5]化解招工难就业难结构性矛盾需迈四大门槛,2012-04-18新华网

[6]大学生就业难七大问题 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2011-01-30中国网

【 作者简介】

第9篇:大学生职业培训范文

基本途径

记者:一直以来, 就业结构性矛盾都是导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无法回避。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袁良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来源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不足。要解决结构性矛盾,除了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外,从根本上就是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能力。

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期,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还处于发展期,大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就业岗位不足。另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尤其在高等教育内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因此,从总量上看,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根据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我国应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产业技能劳动者和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我认为,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状况需要改变

记者:提高高校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袁良栋:大学生是我国就业群体中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应该不属于就业的困难群体,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就业教育的忽视和缺乏,使得高校毕业生出现暂时的 “水土不服”。加之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培育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向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内容、渠道和方式等针对性不够,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职业认知和职业决策能力不足。

当前,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提供基本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按照中央要求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离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对毕业生中有就业创业意愿、就业能力差的毕业生提供素质测评、职业能力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以及创业培训和服务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多元需求,单单依靠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是不够的,还要发挥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相关各方发挥各自在就业创业中的能动性。 一是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引导和激励大学毕业生树立务实的择业观念, 增强就业创业意愿,树立在岗位工作中立业成才和发展的理念,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升自身工作技能,实现职业定向和工作定位;二是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成果制度,利用政策吸引和鼓励用工单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记者:在今年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突出“技能就业”,原因是什么?

袁良栋:提升就业技能是保障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 除了开展就业创业意愿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和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外,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现有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存在培训周期短、 培训补贴经费少等问题,使得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容易产生功利性倾向。培训机构一般不愿开设成本较高的培训课程,尤其是职业定向培训。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 有些项目往往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补贴为目标,对稳定就业真正作用不大;有的培训由于时间短、课程质量不高、投入少,培训效果达不到。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国务院提出今年继续推动技能就业专项行动,要求各地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也是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大学生不但要完成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中由“不适应” 到稳定就业的转变,更要成为未来产业和社会的中坚。结合当地产业需求、毕业生专业背景和就业需要开展职业定向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既是权宜之计,又能帮大学生打好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将技能就业做好做实。根据当前状况,有必要放宽培训时间,适当放宽适用范围,加强培训补贴的科学和理性。各地应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把政策落实好。

人社部门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供需对接

机制

记者: 随着毕业季结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能分散在全国各地,如何及时掌握跟踪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人社部门应怎样做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组织动员工作?

袁良栋:按照政策要求,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还是按照户籍由户籍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由居住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调查发现,当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要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这部分大学生一般具有就业意愿,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的意愿,相对较容易获得就业创业扶持和帮助;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一些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尚未整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中心办理了求职登记,没有在当地劳动力市场办理相应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在获取相关扶持政策方面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当地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主动向他们提供相关服务;第三种情况是当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近半数是由教育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转过来的。国务院文件要求教育部门、高校要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做好与人社部门的衔接。实践中,由于这些数据相当一部分存在信息不完整或缺失问题,给后续的实名制就业创业服务带来障碍,需要基层社区服务机构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帮扶体系。

人社部门应大力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充分利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基层社区平台, 主动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摸底调查和实名登记工作, 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就业创业意愿,通过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定向,通过职业介绍明确用工岗位技能要求,为毕业生推荐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组织培训机构、用工单位和就业服务人才机构建立培训供需对接机制。

记者: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袁良栋: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的职业培训:对职业定向培训,应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能力状况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注重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对有企业录用意向的毕业生,根据用工单位和岗位要求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素质测评和创业知识技能培训,培训要注重毕业生特点,针对创业项目意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促进就业创业需调动社会服务力量

记者: 现阶段,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地方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您有哪些建议?

袁良栋:有些地方在国家现有政策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进行了优化。比如:扩大创业扶持的范围和力度,放宽享受政策的年限;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金融杠杆引导和激励用工单位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大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的力度;建立社会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还有些地方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提高相关数据衔接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将主动联系、主动服务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