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平面设计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面设计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面设计教学反思

第1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51-2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上的平面设计方式,提出了新的任务,促使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改善艺术设计的现实性,在平面设计系统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改善,培养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让平面设计学生理解操作中平面制作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平面设计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体现平面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强调课程的人文性质,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本文试图从基本教学平面设计现状出发,分析一些不合理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建议,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平面设计。

一、对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思索

平面设计是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看,把各种元素融入到学习领域,对结构、加工方法、视觉语言、美感有深刻体验,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能力、体验能力、探索能力。这种培训是基于设计基础的学习,这与实务的设计有一定差距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预备教育的设计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市场和教学艺术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变化,并由手工艺传统方法向国际化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平面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教育固有的原始设计模型正在逐步重建,这是因为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目的,平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最基础的专业课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国内大多数机构都有开设,包括美术基础课程(设计草图和设计颜色)和专业基础课(构成计算机软件,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的基础)。

大多数高校中艺术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并不发达,不灵活,缺乏个性化教学意识。这种教学形成的状态有很多原因,包括:教学设计一直不够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学科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性的课程教学和培训设置过于模糊,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教师讲授基础课程以灌输和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中方法保持不变,相对缺乏启发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这些现象的直接导致了教学和专业教学脱节,缺乏井然有序的连接,从而影响教学平面设计的质量。

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

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西方相比很短,我国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自80年代的启蒙时期起至现在才近30年。早期注重平面设计教育教学的传统艺术形式,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比较僵化,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艺术品和装饰品的技能是教学平面设计决策背后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观念的意识形态过于市场化

近年来,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包括素描、色彩和三个构成等。当学生入学接受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进入具体专业的研究、具体的专业方向,显然是忽视了学生在专业和探索过程中主动意识的培养。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艺术教育体系发生着巨大变化。不可否认的是,教学理念改革,实现学校教育的更大利益,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但随着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隐藏在其中的弊端暴露出来了,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因此,目前的设计教育已经存在急功近利、心态过于流俗的现象。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发展是过热的状态。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让学生认为实际利益的活动是有价值的。

(二)基础课程设置缺乏长远规划目标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强调必须改变过分强调结构为基础的课程、科目。在国内艺术院校中基础训练设置的基础课以美术基础培训为依据,从写实到抽象绘画变形,从二维到三维图形。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计划模式,但从教学经验角度来说,这种教学程序是平面设计专业改革初始时形成的习惯经验作用使然,不符合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平面设计课程普遍缺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组织与整合,这会使学生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时却找不到彼此的联系,尤其是很难理解学习研究的意义。因此,合理的、长远的课程设置是平面设计基础课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方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三、对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反思

(一)重新审视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当教学平面设计迈向一个新时代时,需要新理论的核心加入,重新审视当前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平面设计的基础学科重新认识,对基本教学目标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教育注重个性化的培训;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表达。基础设计教学起源于德国包豪斯教学系统的基本设计,称基本设计是由于其活动的性质,并没有直接强调使用的设计,而是从追求结构的相关元素的造型的认识功能原理的感觉,以及探索的造型材料。这些目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教学创意设计基础,也涉及绘画、文学、音乐、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本的教学图形设计目标,制定以设计实践为主的具体科目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创意思维,艺术解放想象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培训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师资力量的提高会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在教师管理制度下,应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引导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加强教学激励机制,监督教师和激励他们的自我改进计划,通过教师的业务保障体系的完善,如确保教师创作和研究经费、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等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教师首先要以在编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进行教师外聘,可以尝试加强基础教学,加强引进跨学科教学的联系。

(三)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言,教师和学生应注意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应设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识别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落实因材施教,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发展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注意力和合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探索和共同研究,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教师主要是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主要总结,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应当由教师的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评价过程中,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会让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同时使学生有自己的客观的认识,在他们的学习收获中获得成就感以及带动在成就感中的信心和动力的建立。

三、结束语

总之,基于平面设计课程的改革坚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了。为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促进转变专业特点的传统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于宏.试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刘一颖.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1,(12).

[3]王艳歌.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反思[J].文学教育(中),2012,(10).

[4]周庆.形式的生成―――关于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形式课研[D].南京艺术学院,2012.

第2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中职;师徒制;教学

平面设计也叫视觉传达设计,它包括了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和书籍设计等诸多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发展很快,但是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屡遇“没有工作经验”的瓶颈,这一现象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着差距,二是企业想压缩传统“传帮带”的用人周期,对员工提出了“拿来就用,零距离上岗”的高要求。为了解决供需双方之间的差距,培养出更多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必须改变平面设计专业现行的教学模式,“现代师徒制”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现代师徒制在”与“传统师徒制”的区别

传统“师徒制”是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学徒入师后跟随师傅在从业过程中学习,所有教授的内容寓教于工作之中,涵盖行业的知识技能、理论知识、职业操守、职业素养等。在从业过程中师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徒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到能独立从业。传统师徒制没有明确的学制年限与考核认证体系。入学与结业时间灵性性比较大,由师傅视学徒的天资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我校为了保证学生在就业前就具有这样的能力,把原本企业中的师徒关系转接到学校,使师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称之为“现代师徒制”。现代师徒制是一种有效、便捷的培训模式。在平面设计专业中采用师徒制教学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理念,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制作,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技能进一步提高,毕业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师徒制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学习周期为四个月,学习内容为平面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版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标志设计,摄影等。让学生对平面设计专业的理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软件技能学习。学习周期为三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内容是软件技能培训。学习的软件有Photoshop,Ilustrator,InDesign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要熟练掌握各个软件的操作,可以利用软件完成各种制作。第三阶段为专业项目实训。学习周期为三个月。我校建有既对外营业,又对内实训的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可以参与实战项目,在实战中领悟专业理论,强化操作技能。第四阶段为企业实训阶段,学习周期为一个月,送学生到企业煅炼。校内工作室虽然能完成实战操作,但因为规模、客户人群等限制,学生实践效果还是有限,去企业则更能开拓眼界,接触到更多的专业内容。

三、师徒制成效分析

1.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我的徒弟不是班级里的尖子生,他们只是很普通的学生,怀着对平面设计的热爱来拜我为师学习。他们来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无论是美学知识,还是软件操作都不会,这让我很头疼,好在他们很认真,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基础设计了一个行之有效学习计划,从浅入深,由简至难。平时让他们多搜集资料,多看,多想,多思考。慢慢地,徒弟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零距离对接。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淡化了“班级、课程”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实践项目,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知识和技能穿行,极大地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师傅与徒弟之间是一种互动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由一个普通的学生转变为该专业的佼佼者。2.提高了师傅了专业能力。通过师徒制的历炼,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得失,有效提高了个人的能力,不仅视野开阔,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为课堂的推动者和创造者。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高。3.建立学生走向社会的对接平台。师徒制的教学模式是开放型的教学,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理念、与客户沟通技巧等等,使学生充分了解该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学生在业务谈判、与客户沟通、设计制作等环节在学校教学中是很难模拟的,通过师傅的传、帮、带,徒弟能练就扎实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可以说,师徒制是与社会就业岗位、职业能对接的平台,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四、师徒制的课题反思

尽管本次带的徒弟都顺利出徒,但是在带徒过程中还是反思到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个徒弟中途退出,原因是跟不上学习,自己最终放弃,所以师徒制教学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最终都完成学习目标,今后要研究如何让能力差的学生达到教学要求。此外本次师徒制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由我一个人完成,今后可以考虑让更多的教师加入,组成一个带徒团队,这样能发挥各个老师的特长,教学内容也会更加完善。

作者:丛日东 单位:大连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家林.校园中现代师徒制的探索.2015年4月.

[2]刘进成,韩波.师徒制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启示.2013年.

第3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在今天,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极大地触动了出版业的改革。出版业掀起了数字化的转型风潮。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展纸媒出版向多媒体出版转型,即“互联网+”模式的出版数字化建设。这正是与出版业紧密相关的平面设计行业最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如何适应出版业的转型,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平面设计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转型后的新型媒介和媒体的传播,这是涉及到如何改进设计专业教学方向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出版业;转型;平面设计;教育;互联网+

出版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一直旺盛,尤其是平面设计方向。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更是与出版、传媒等企业息息相关。对出版业的关注与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招聘工作中找到与企业的对接方式,同时帮助出版企业尽快发现学生的闪光优势。所以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出版社发展的人才,是对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任务的一大挑战。

一、出版业中新媒体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在出版业中,出版介质、经营角色、运作模式等等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数字阅读的需求跟随着Ipad、Kindle等电子设备的大面积普及,成几何倍数迅猛增长。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出版行业只有抓住发展技术,顺应新的时代技术,推进数字化与新媒体,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传统出版企业的劣势在于生产周期长,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受物流制约,传播数量受预算制约,出版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等。受到数字技术冲击后的出版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大量引入了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将现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技术加入其中,使得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迅速传播与推广。这也是现在最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模式。出版业紧紧抓住新媒体的这一特点,结合当下多种数据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使得原来只能承载于二维纸面的娱乐信息、新闻信息和视觉体验等一系列数据服务立体起来。多元化媒体形式的加入为出版业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加速了出版业的改革,促使出版业迅速发展。

二、新型出版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

如何适应新媒体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出版企业呢?平面设计在出版业中一直被大量需求,主要应用于美术编辑等岗位。广义上的美编是指在出版过程中以出版产品为对象的全部装帧艺术活动,以及从事这种活动的编辑人员。在传统出版业中,美编主要服务于版面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随着出版业的改革,美编的工作内容和身份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的变化也促使企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变化。平面设计从色彩、构图、文字、字体等扩展到动态效果甚至声、光、电、影元素的运用等等。通过各种手段将图书的形式多样化,传播途径丰富化,迅速抓住消费者的视线,以此激发购买的欲望。手机等平板电子产品的阅读功能就是出版业中的平面设计最应该关注的产品推广方向。新的出版形式促使平面设计在专业技术上发生改变,也推动教师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先要去了解电子产品的基本信息,比如常规的屏幕尺寸、导航页尺寸、页边距等细节问题,日常去关注手机端的设计,形成自己的灵感库,找出时下优秀的作品,分析作品的设计逻辑,这也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好的平面设计网站也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灵感,所以在教学中对优秀平面作品的收集和讲解非常重要。除了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设计思路上也需要变改变。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上不断延伸,对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拓展。传统出版业的美编仅仅强调形象和形式设计,而新的“互联网+”时代的美编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新技术,特别是各种电脑、手机技术的融合。新科技成为平面设计的必修课。只有了解这些设备技术才能将设计很好地融合进去,否则设计出的产品就会与当下脱节,也很难满足新型出版的需求。所以教学中在强调设计中的精准和细节之外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宽展学生的知识外沿,启发学生善于“跨界”和“混搭”的能力。

三、结语

电子阅读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必然导致纸质媒介的衰落,因此探索新型的出版形式是出版行业在逆境中生存的必要路径。传统中求新,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出版衍生品和数字版权读物等,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与时代同步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平面设计行业也必须跟随趋势调整设计思路。作为应用型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仅仅按照传统的、简单的设计教学方案灌输给学生最基本的设计技术和技能远远不够,应该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现实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扩充学生的知识,特别是跨界知识和互联网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

当学生充分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在获得平面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自我,扩宽自己的视野,更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新生事物。这样的训练才能够使得设计与新型出版业相互呼应,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同步,满足现在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期待。此外,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去企业或机构锻炼充电。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学生能够得到的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够和现在社会形势接轨,就很难教学,也很难科学地引导和带领学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新的求职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业务创新,“互联网+编辑”研讨会论文.

[2]史学卿.新媒体影响下的平面设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09.20.

[3]王紫薇.出版改制的背景下图书美编转型探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06.30.

[4]单浩.浅析新媒体与广告设计.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新媒体与信息传播,2014(1).

第4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近些年我们都看到了平面设计以及相关行业对于各行各业文化推广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各职业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也都纷纷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但人才的输出却与社会需求脱节,这成了我们众多职业院校共同面临的难堪处境。

二、 在专业和教学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对专业的“被选择”

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对专业是“被选择”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却被招生的老师和家长冠以“好就业、高收入”的帽子,而学生对此又表现出全然无知,学生又怎能有好的姿态来面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呢?

2.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非创新”

这得分两种情况:第一、有很多老师都在搞“创新”,但只是在纷纷效仿,而非创自“我”新,这一点问题,尤其是集中在刚毕业看多了国外经典作品的年轻老师;第二、有很多“老油条”教师对于“创新”是不认同的,是排斥的,因为“创新”等于是变相了他们几十年的教学成果。

3.课程设置的“反人类”

很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却并没有用“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解答设计的学问,什么Photoshop、CorelDRAW、网页制作、illustrator、3Dmax等等,一并写入两年的课程大纲。职业院校本身是一个在短期内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办学机构,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再一个问题,由于他们处于一个叛逆的年龄,比较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本以为职业学校的课程可以让他们适应,可是现在,在很多学生看来,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不是我们不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只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实在是不符合“人机工程学”。

三、关于在专业改革中的一些建议

针对于以上这些专业设置中的不合理问题,我们又有什么样改良的方法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感受来谈谈我的一些建议:

1.在学生心中树立明确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专业设置的的目标。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我们要培养的是哪方面的人才,而他们又是否具备学习这各专业的兴趣、热情和信心。我们可以在在新生入学前介绍平面设计专业的情况,比如我们今后会做什么工作?做这份工作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将来通过学习会有哪些发展前景等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的方向。另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工作性质。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为学生制定他们的职业学习目标,建立学习的兴趣,坚定学生实现就业的梦想。

2.因“才”施教开展教学创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学习平面设计的阻碍有哪些?比如许多生源来自农村,可能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那么,我们可以先放下传统的知识供给,先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再去从中考虑用哪种教学方式可以和他产生学习的共鸣。其次,“创新”的确要突破传统,但并非否定传统,知识也还是要传授,但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教师不是用来控制学生的,而是为了发掘学生,让他们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很多老师会去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这种突破过去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创新的“前奏”呢?再者,我认为,要创新,作为老师,我们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做朋友,比如让多个学生利用参与到一个教学课题的研究,让学生谈谈老师该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谈谈为什么?这样一来,不仅老师教起来会比较轻松,学生学起来也会没有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用平衡的方法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信任建立起来,很多问题,学生都会帮着解决,这样“创新”才接地气。

3.课程设置贵在精不在多

第5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 评价体系

一、方案的实施

把学生的学业成就分为两种形式,即总评与评语(总评是量化评价,评语是质性评价)。其中总评=A1平时表现(40%)+A2单元测试(20%)+A3期末考试(40%)。

A2单元测试:注重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单元目标的达成度。

A3期末考试:注重其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考核。

A1平时表现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行为、作业情况、实验态度、小组合作的精神、作品的创新等。各个考察项目都有相应的表格。

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课程实验情况记录表

方案的实施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本课程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涉及较多的量表,如没有小组的划分,评价是难以进行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具有很好的优越性,所以在方案实施初期,首要的大事是分组,选出小组长,并组织小组长进行评价操作的相关培训。

二、实施方案后所带来的变化

实施学生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不仅仅重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协作能力及课程探索精神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不再仅仅是教师评,更多的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在评价的对象上,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发展性评价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转变,学生有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权利和欲望,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这种评价模式的课堂上,学生以评价为导向,在课堂和实验中,逐渐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关注自身在调查、实验、讨论、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同时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学生的个性、权利、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师生互动关系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课堂和实验气氛都很活跃,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学习效果也很明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在发展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中,教师变得更忙了。这种忙不是体现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外。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学生学习的材料、对学生评价的量表及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占用较多的时间,所以,进行发展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验的教师都比以前忙了很多。同时发展性教学评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都为发展性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加强理论学习,并不断反思,促进了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实施发展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合学生风格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的能力。所以,本学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过去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主动的加强自身学习,并不断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我现在运用的生本教学模式,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生本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评价带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堂评价改革成败得失的一条重要标准。发展性评价实施以来,在平面设计课程的评价内容方面,不再单纯的考察学生对平面设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考察学生的信息素质、课程学习的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及发掘、表达创意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信息素质、创作意识、协作精神、探索精神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突出表现在: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平面设计作品的整体品质提高了。

三、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评价操作方法有待改进。实施发展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评价内容增多,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要涉及较多的量表,操作过程有一些繁杂,那么教师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评价方面花费时间较多,那么,在组织教学方面肯定有所削弱,这对教学是不利的,所以在制定评价具体操作方案时,需要思考如何简化教师操作,同时又要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有效。

其次,学生的自评有待指导。我们操作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评价时,变得莫衷一是,所以在前期我认为应花一定的时间对如何评价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评价方法,确定明细的评价标准。同时不可忽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那么怎样消除这些影响是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第6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平面设计专业 版式设计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37-02

伴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课程开发与建设已得到了积极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仍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拟以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版式设计课程为例,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一)基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始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并广受推崇。目前,我国职教界所提及的“行动导向教学”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可概述为:依据完成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行动及行动产生与维持所需的相关要素来构建、实施和评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并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它突出了“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中做,做中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两个基本理论:行动理论和教育学理论。行动理论突出的是学习者在主动及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强调学习者自我控制的过程。教育学理论则强调知识不是由简单的传授得来,而是把情境教学、团队协作、职业素养等作为要素,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二)应用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构建了以“企业标准为核心,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采取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重在使学生融入真实的生产过程,依据项目开展教学;教学方法、手段方面采取的是自主教学法,学生自主思考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上学生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抽象理论的讲授者,也是导演、引导者;教学评价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在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教学法,主要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虚拟的专业工作环境中,参与平面设计活动,发现、探讨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一)在版式设计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将版式设计知识和各个设计领域里的具体案例相结合,使版式设计理论变得直观和具体,同时在课业训练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为即将进入平面设计工作的学习者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实践到认知到再实践再认知,周而复返,达到“知行合一”。

高职院校的版式设计课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更能体现职业性,可以伴随技术的发展、师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培养掌握岗位技能、有职业素养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必要的。

(二)应用方法与步骤

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帮助学生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通过真实案例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和审美修养,通过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个性化地展现理性思维,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视觉上的美感。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总体步骤如下:赴企业调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论证、选定课程载体―教学中实际运用―反馈、修改―三方共同评价―持续改进。最终它所追求的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高度统一。

1.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根据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确定岗位职业能力。首先,分析本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广告公司、输出公司及需要平面设计人才的企事业单位分布特点,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调研企业并展开调研;其次,邀请相关企业的经理、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分析主要面向岗位及岗位任职要求(含职业素养);再次,明确企业进行版式设计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2.项目载体的设计。在前期对企业进行的详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完成版式设计工作必须具有的核心能力细分为不同的能力模块。在过程中,必须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从事版式设计岗位的职业核心要求,选取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调研,可以发现这一职业人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一是基本职业素养,包括与人沟通、合作及自我管理,它贯穿于整个设计项目的起始;二是核心职业能力,包括问题解决、处理信息、创新思维,它的重要基础是专业软件的运用及专业周延知识的掌握;三是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包括宏观规划领导、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等。因此,在版式设计课程项目的载体选择上,应遵循岗位的职业核心要求。

在明确上述的职业能力要求后,选择“某旅游画册”、“某楼盘销售宣传单页”等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载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整个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全程以分组的形式围绕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制作及输出来开展教学。教师模拟客户,学生是实施项目的主体,以设计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对载体进行重排,以求完整地再现版式设计的全过程。每个项目由学生主导完成,教师的讲授转化为启发,通过关键知识点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在项目实施中体验完成一件作品的全过程,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典型任务。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学到了合作、交流与沟通,职业素养得到锻炼。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专业周延知识和方法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得到提高;在扮演角色和协作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技能,自始至终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载体为依托。

3.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教学的评价结果并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或描述性术语,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能力、取得了什么成效。目的是突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突出学习者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全方位协调发展。

教学成果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的实施应依照专业与行业、企业形成联动机制,在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基本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上下工夫,着力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托产业经济的发展、合作企业的参与,改变以教师单方考评为主的考评方式,改革考评模式,通过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的建设工作,实行教考分离,课程教师、企业师傅、实践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实现“三方共评”。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版式设计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注意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加深校企融合程度

由于在行动导向教学中采用的项目是真实的生产项目,这就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必须紧密地依托行业、企业,加强互动,并依据企业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建立起校企“双主体”参与的课程建设执行小组和监督保障小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应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及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形成“行业协会为指导、校企共建、产学一体”的专业建设特色,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一体化、实践基地与生产一体化、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一体化、教师队伍与企业技术精英一体化、专业知识与技术进步一体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可采取引、培并举的形式加强专任教师对伍建设,采取派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掌握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主动参与教学改革。

(三)完善实践条件

课程教学中,实践环境必须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以期对学生发展职业能力、构建职业知识有所帮助,这样一来实践环境建构对完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应建立符合平面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实训室”,这有利于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内实训室按照岗位特点及工作流程,强化职业角色的仿真与模拟,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动手能力。校外实习基地要按专业与产业双链对接的形式建设,重点拓展与业内知名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并在专业开发、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模式开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教学提供完善的实践环境。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脱节的问题,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岗位工作内容,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职业能力。高职平面设计专业只有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世亮.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6)

[2]姜大源.信心、决心、恒心――与职校生谈成长观[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2003(16)

[3]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4]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第7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杉浦康平被誉为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多次策划构成有关亚洲文化的展览会、音乐会和书籍设计,积极参与亚洲书籍设计的各项活动,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信息设计的建筑师。杉浦康平的设计重点横跨建筑和平面,1955年获日宣美术奖,1962 年获每日产业设计奖,1971 年获第二届野间出版文化奖,1979 年月历展获总理大臣奖,1982 年获文化厅艺术选奖新人奖,并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1997 年获每日艺术奖,1998 年被授予日本国家紫绶带勋章等等,可谓是殊荣满载。并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其学生和交流的学者都成为了亚洲各国的设计领军人物,如中国吕敬人、韩国安尚秀等人。因为杉浦康平并非是机械的交流与教学,而是通过自我的独特视角,启发了各国设计师在全球化语境中关注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征,进行具有自我风格的书籍设计。

杉浦康平设计中带有建筑设计的底蕴,强调了平面设计的立体性,在制作过程中也强调了立体整合性。如杉浦康平有一本历时13 年制作完成的书籍制作 《立体看星星》,尽管这本书拿到手中并不起眼,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大师将浩瀚的繁星,实现了平面印刷后,可以再现现实星象的立体图像。书里面配有一副有色眼镜,左面是红色,右面是蓝色,戴上眼镜看这本书,就会看见奇特的立体效果,每一个星座都历历在目。杉浦康平设计思想主要是从亚洲角度出发,在全球化语境之中,利用自我的独特视角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和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本文对其书籍设计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意识的形象化设计

意识是精神世界的产物,无踪无迹,不可捉摸,在设计师的眼中,意识是最难以形象化表达的设计因素。但杉浦康平却总能找到最为简练的方式把书籍内在的意识细致妥帖地表达出来,而这种简练设计语言表达复杂意识的设计手法,在西方也常被用及,流行于西方20 世纪的解构主义手法,将视觉、触觉等不同领域的感觉进行分解和重构,是表达复杂意识的最有效手段。杉浦康平设计的《记号的森林传说歌》 是为日本著名诗人吉本隆明设计的诗集,他将地理山脉和人工绘制的地图以及科学严谨的工程符号进行并置,是对吉本隆明诗集内容理解之上的意识的解构和重组设计,使我们在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诗人浪漫的旅野情怀和对现实清明的认知意识扑面而来,这正是准确运用设计语言给予书籍的形象性的展现效果。还有著名的 《全宇宙志》 书籍设计,他别出心裁地把书的切口做了特别的设计,左翻,切口处便呈现出浩瀚的宇宙星云,右翻又呈现无垠的银河系。

二、对亚洲神秘哲学的符号化再现

杉浦康平对现代西方电脑应用于设计中并不排斥,但他将电脑认为是人戴的帽子,帽子过大,遮盖住五官的话就不合适了,所以他对电脑技术的理解是带有充分的亚洲传统视觉的。他将电脑中的 0 与 1 和东方的阴与阳联系起来。在曹飒所著文章 《“阴、阳”与“0、1”————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的数字思维》中写道,杉浦康平看待“西方人认为 0 与 1 是截然分开,非此即彼。而东方人却把这种处在两极的称之为阴、阳,阴阳之间相互吸纳、相互包容、相互需要,这种循环的往复也正是东方人用混沌思想去包容和理解一切的思维。”对于这一书籍设计特色的理解实践,是杉浦康平设计的系列杂志 《银花》。 《银花》 是以展现和介绍日本传统文化以及亚洲民间艺术、工艺等为宗旨的杂志。杉浦先生将杂志两个字做汉字溯源,杂志的“杂”字表示聚集、混杂,可以理解为一种混沌、随意的力量,同时他在对杂色的理解中体会出“曼佗罗”的意义。“曼佗罗”是印度佛教图案,指地、火、水、风、空,也是古印度佛教精神世界中投射出的宇宙图。从纷杂的物质语素中,最终形成最为实质明亮的世界,这也正是他的 《银花》 封面设计创作灵感的来源。杉浦先生把事物表面的形式和内在精神在设计中做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充分的表达。在这两个设计特征中,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设计的形象化无处不在,平面设计的充分形象化,形成平面走向立体的趋势,这一点在杉浦康平的设计中,集中体现在封面和书脊的设计上。杉浦康平将书脊称为“齐集的印象小剧场”,就是对于我们通常忽略的书籍侧面的关注,当书籍杂志有了一定的厚度,书脊的设计就显得很重要。将他设计一年的杂志排列在书架上,书脊会形成一个图案,如色谱的变换或是图形的重复变化。杉浦康平设计的主要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在亚洲视觉的自醒中对设计语言形象性的充分表达”。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

杉浦康平的设计中还呈现出诸多中国传统的文化,代表作品《传真言院两界曼荼罗》,这套书是以一对曼荼罗展示为设计主题。两界曼荼罗创作于8世纪末的中国,后由弘法大师空海从唐朝的长安带回日本。两界曼陀罗代表了佛教“二而不二”“合二为一”的理念。为了表达这种理念,杉浦先生在设计中使用了种种可以配对的元素。比如金、银两色的两个盒子的运用,“胎藏界曼荼罗”使用象征太阳光的金色盒子,表示万物开始;“金刚界曼荼罗”则是用象征月光的银色盒子,表示万物终极。并且这种经文装的装帧形式也是由中国所创造,随手翻来,会产生一种在曼荼罗内部朝圣、漫游的感觉。这种折法和样式,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同时比较两个以上的图案,并可以延伸和分析图像,令人惊叹和折服这其中蕴涵的智能。另外,杉浦先生的其他设计中还有一些中国元素的渗入,比如汉字的运用、水墨的融入,等等。

第8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PS软件的界面及其简单的操作,包括文件的基本操作、魔棒工具的使用、图层面板相关参数的设置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制作一幅平面作品,学会自主分析平面作品,掌握部分PS学习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平面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感受、亲历技术应用对表达所产生的神奇效力,使学生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中提升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技术来实现平面表达与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平面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语言导入:“我们习惯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心情,其实也可以用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从各个渠道收集和珍藏了许多的图片资料,通过图像处理软件PS对这些图片资料的处理,赋予图片新的寓意、新的灵魂,让图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心情。”

2)欣赏和分析作品(图1),其他作品略。

3)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和分析作品,体会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PS只是创作工具,如何将自己的创作意图用PS表达出来才是平面设计制作的最终目的。学会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创作思路。

4)作品分析。

师:每一幅平面作品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第一幅作品如果让你来命名的话,你会赋予它什么的名字呢?为什么?

生:跨越,因为那个人是从画中跨越出来。

师:外在的表现是跨越,延伸一下,他是从画里走出来,画是虚拟的世界,能否说明他从自己的个人内心世界走出来,是他个人内心成长的一个跨越?

生:两者跨越的跨度可真不一样。

师:每幅平面作品,它的背后都应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寓意,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5)学生欣赏其他作品。

6)总结。平面设计的难点不在于技术上达不到,而在于创意。

案例实现

1)操作技巧掌握。通过作品欣赏中的一幅“人和自然”环保平面作品实例(图2)让学生掌握魔棒工具、移动工具及图层面板的使用。

2)操作步骤。新建800*600像素的“人和自然”文件:文件/新建。打开“叶子”:文件/打开。设疑:能否更快速打开多张图片?演示:鼠标双击PS的灰色工作区域来完成打开“孩子”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PS的菜单命令操作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快速完成,提高PS操作速度。

设疑:如何将“叶子”和“小孩”图片的正确内容移动到新建的文件中。演示:使用魔棒工具正常选取“叶子”外的白色区域,通过反选,完成“叶子”的选取,通过移动工具将“叶子”移动到新建的文件中。使用魔棒工具无法完成“小孩”区域的选取,因为“小孩”图片背景色彩不单一。

设疑:如何将“小孩”图片正确的选取呢?演示:“魔棒工具”工具选项栏上的羽化值设置及添加、删除选区等的操作。设计意图:掌握“魔棒工具”“移动工具”使用,包括工具选项栏上参数的设置。

设疑:“叶子”和“小孩”图片的自然融合、叠加效果如何实现呢?演示:将“叶子”图层移动到“小孩”图层上,将“叶子”图层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结果看到小孩脸部出现叶子的纹路。

设疑:是什么原因造成和模仿的成品图不一样的呢?如何才能达到和作品一样的效果呢?演示:将“小孩”图层重新移动到“叶子”图层下方,将“小孩”图层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叶子”图层的图层混合模式设置为“正常”,作品完成。设计意图:掌握PS中图层的概念及图层相对应的一些简单操作。

课堂练习基础题:初次接触PS的学生使用课内实例提供的图片,完成课内实例的效果。提高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新素材,进行模仿或创作合成图片。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以自己的姓名加作品名称(学生拟定)以PSD格式提交。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布置基础题和提高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平面制作练习。

案例小结使用思维导图(图3)进行课后总结。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教师对知识理解过程的可视化,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概念,又能了解到教师的思维过程。

课后反思

让学生建立一个“超越技术”的基本理念。技术无疑是重要的,没有精湛的技术,再好的思想情感都无法表达出来,但是,现实情况正如一位辅导教师说的“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创意”。故这堂课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平面作品,去体会每幅作品的寓意,让学生的创作意识大大增强,善于从创意出发,深入思考,挖掘作品的内在意义。并让学生利用最基础的PS技术初次尝试设计一幅平面作品,通过给作品起名学会提炼主题,让平面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思维导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这堂课采用思维导图来总结,是教师对知识理解过程的可视化,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概念,又能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

第9篇:平面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日本对设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那时日本人就已经奠定了对设计的认识和制度化、标准化的初步基础。对西方设计的学习更不止从二战之后,早在在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之初,在这个学校以里就开始出现日本人的身影。据记录在1922年11月13日石本喜久治和仲田定之助参观了魏玛包豪斯,之后,1924年大内喜一郎、崛口舍已又参观了魏玛包豪斯,并会见了格罗比乌斯等包豪斯教员。最早以学生身份来到包豪斯留学的是东京美术学院的助教水谷武彦,他从1927年开始到1929年在迪索包豪斯学习。水谷武彦归国后,在东京美术学校开始了在包豪斯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构成原理”基础教育方式的教学,对日本设计发展和年青一代的日本设计师们产生了较大影响。直到二战前夕日本设计依然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和日本传统工艺之间徘徊。起初日本设计师抱着“走出亚洲,走向欧美”的设计理想,不仅全盘吸收了西方的“构成原理”的设计方法,更试图全盘吸收了欧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进而完全取代日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设计作品反而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最终的结果是只能是“邯郸学步”,这样的设计不仅不被本国民众所接收,更不能为世界人民所认可。其后日本设计师开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意识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本国设计发展的根基,才能给本国设计源源不断的输送营养,才能保证本国设计的长远发展。日本设计师在西方“构成思想”的指导之下开始对本民族文化从新理解,对本土设计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造。

二、“构成思想”在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实践

龟仓雄策作为日本第一代设计师,他独到的设计思想和成功的设计实践给战后日本海报设计动向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龟仓雄策以日本文化为基础,充分利用构成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将日本文化元素解构并运用欧洲现代构图方法将其重新构建,致使他的作品在具有极强的现代性的同时又彰显出日本传统族徽式的象征性和简洁性。龟仓雄策对西方构成表现形式的推崇,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学传统重视的重要性,他以日本文化为根基兼取西方现代构成主义思想,进而发展形成了具有国际认同感的基本视觉因素,同时又不失日本民族文化的特色的设计风格。他负责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和海报,直接将奥运会会徽作为海报的主体图形,充分体现构成结构的简约之美,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一作品正是他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集大成之作。作品运用日本国旗形象———大红色的太阳图案十分醒目与金色的奥运五环相以及“TOKYO1964”相应生辉,正好切合“太阳初升”这一日本传统形式审美。海报运用单纯的色彩和简洁的图形以及编排的视觉整体性,极易大众辨识和记忆。这一海报作品极具有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特点。田中一光作为日本第二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是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他对表现日本的几何图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经常以方格风格作为平面设计的基础,采用色彩鲜艳、跳跃的几何面构成作品的图像系统,国际的几何风格与传统日本元素结合的恰到好处,在其为《Print》所作的封面设计中就用日本传统歌妓形象为原型,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元素的提取,并最终以抽象的几何图形———圆和半圆对日本歌妓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概括和描绘。间布局的巧妙和图形意象的丰富层,优雅而又富有诗意。形象栩栩如生犹如梳妆带出的歌妓。又如他作品《日本歌舞》海报设计就是田中一光设计理念最好的实证。首先,作品构架采用具有构成主义思想的严格的数理结构,将作品分成12等分。作品在元素的设计上,采用简单的方、圆和三角等形式,整个结构采用了几何形的分割,具有理性秩序的特点。空间的布局上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庄重静止与圆形和半圆形的松弛平易的运动感相结合,庄重与松弛,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作品充满了视觉张力。同时,田中一光在设计中也善于运用色彩造型,并追求色彩表现的单纯、简洁与明亮。他运用原色与间色原理去理解空白的运用,从他惯用的斑斓色于平面中,可以一览无余的看到两种明显的视觉特色:以欧洲设计理念为基础的几何式的构成精神和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冷暖色的对比、类似明度色并置的色彩运用,丰富而具有简约感。田中光一说的,“日本的传统是拒绝阴郁、粗暴,追求明亮丰富的感觉,派生出独一无二的高度习练的美感的表现”。其色彩的应用更是继承了“设色甚重,多用金碧”的传统。同样在《日本歌舞》的海报设计中,田中一光采用了三原色中的蓝、红和绿、紫两种间色的搭配,并以黑色突出主题形象,将红色安排在正方形中与绿色三角形产生互补,蓝色圆形和黑色三角形的结合,在色彩对比与互补中产生了色彩松弛与紧张的调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