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常用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护理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1.1 保护患者隐私,维护病人的权利和利益。病人在坚持将他的主观利益放在第一位时,而又不违反法律和医院规则,应加以维护[ 1 ]。一些患者对于患有不孕症及接受“试管婴儿”助孕技术,有些顾虑,认为接受这种治疗很丢人,男方觉得失去男人的尊严。而女方的顾虑怕影响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让人瞧不起。这时要考虑充分保护好患者隐私,避免随便公开患者名字,不能随意拍照,未经患者同意泄露患者病情。护士的职责是保护病人的生命、提供知情选择的权利、保护隐私、提供健康、保守医密和维护患者尊严,让患者安心就医。
1.2 生殖护理工作要相互协作、配合。病人的治疗、护理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由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患者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个人主义” 不能实行有效的合作,甚至有时需要护士放弃个人的休息时间、本着病人至上的理念。如患者到了取卵的日子,不能因为是休息、节假日,就将患者推脱至下个工作日,而延误了最佳的取卵时机,影响成功率。从另一方面说明生殖护理专业的道德性和奉献精神。
1.3 照顾关怀不孕患者 辅助生殖的患者,往往比其他的患者更需要关怀。她们承受着来自婆婆、丈夫、亲人更多关心和期望。而期望越高,心理的压力就会越大。一旦助孕失败将面临婆婆的责备、家庭的破裂、周围生活环境的冷眼,甚至是对生命的绝望。从感情上,护士应该给予她们源于母亲对孩子的关怀照顾。实际上凡是正常的人都有这种关怀照顾的自然情感。护士对病人的关怀照顾就应该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感。也可以解释为特定情况下的伦理义务。
2 培养护士伦理意识
2.1 护士要树立临床人文伦理精神。从岗前培训、护理行为规范、服务理念转变等做起,经过各种形式的伦理教育培训,树立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水准[2]。培养护士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以中以小课堂或答疑的形式,根据需要对患者进行宣教。生殖中心的初诊患者,大多对ART技术非常陌生。护士在与患者接触中,多与之沟通,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配合治疗。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2.2 树立人文伦理意识。中国文化中儒家是一种哲学,并主要是伦理学。儒家的伦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伦理学。护士道德要求护士爱患者,关爱生命,尊重人的人格,用慎独精神认真履行职责。护理学是关怀、同情、照顾病人的技术。护士的护理道德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在辅助生殖助孕技术 中影响成功率的因素之一[3]。
2.3 培养优质护理伦理习惯。护士的修养、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培养的人文环境熏陶的过程。护士在工作中,语言表达和形体语言要有度。尽量避免直接生硬的语言,在含蓄中表达关爱,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形象是和谐护患关系的开端,能够患者带来安全和保障感,护士的情绪状态对患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护士形象、丰富的内涵修养及精湛的护理技术是护理伦理学护患关系沟通技巧的体现。
3 不孕女性的心理特点及伦理关爱
有调查发现不孕症患者均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4]。她们经常生活在焦虑、悲观、抑郁、孤独的环境中,部分患者在做了很多努力,花了许多时间及金钱,而无任何结果时,常感到悲观或无助感,内心潜在着过分紧张的心理抑郁。护士要对患者进行伦理关爱。做好心理疏导,建立患者自信心。首先,护理人员要以诚挚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主动与之交流,倾听患者诉说,评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潜移默化的为之疏导。营造轻松的的就诊环境。保护患者隐私,消除患者敏感和自卑心理,对特殊患者不歧视,一视同仁。鼓励夫妇同时就诊。重点还要做好家属的宣教,得到家人的支持,树立正确的优生知识。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使患者处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之中,乐观的面对疾病。
4 社会共同倡导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女性关怀
在ART的运用中,倡导女性关怀,思考和解决相关的妇女问题,促进妇女的彻底解放与维护男女真正平等,即是社会的呼吁,也是时代的要求 [5]。所以社会共同倡导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女性关怀。夫妇都应有自愿与主动选择技术的权力;但基于女性在生育中的特殊地位,女性应有自主、自愿选择权力,以消除由生育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和性别歧视;关注运用ART技术的伦理关爱,对于有效地保护女性的生育健康权,保护与之相关的每个人的利益,促进男女在生育健康的真正平等。
总之,随着不孕、不育症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病种越来越复杂。使久治不孕,盼子心切,面对社会及家庭的压力等方面因素的女性的心理问题越发凸显出来。从ART的临床实践出发,用女性的视角来审视不孕女性的个体行为,审视社会对ART 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去发现及提出最终解决问题的伦理原则与具体途径,倡导女性关爱,平等互爱,十分必要。 .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简单举一个例子,通常一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情况:没有工作经历,没有广泛的人脉资源,社会交际技巧缺乏等不足的地方;但是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非常优秀的学习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可塑性非常强等特点。那么,该怎么去做这个SWOT分析表呢?
求职SWOT分析表
优势 劣势 环境中的机会 环境中的威胁
自身 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学生活动经历;沟通能力等 没有实习经历;外语水平;沟通交际能力不足等
竞争
对手 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学生活动经历;沟通能力等 没有实习经历;外语水平;沟通交际能力不足等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1.引言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同时,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就如何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不断展开研究,在探索中求创新。
2.管理学通用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简练、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和原理。该法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管理学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但讲授法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案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用于教学的案例是一种运用语言形式或各种视听手段而描写的特定管理情景。案例将企业带人课堂,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例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和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分析、总结;其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 学习团队教学法
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或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把抽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团队,由各团队全体成员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同学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长。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5 角色演练法
角色模拟练习可以是在课堂上穿行,即通常所说的演练,也可以是有计划安排的角色演练。即兴的角色演练是在学生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全凭学生的临场发挥,要学生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情,目的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曾设计了这样的角色模拟情景:你发现了领导的决策错误,你该怎么办?你如何去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这个角色演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2.6管理游戏教学法
游戏练习方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受场地、道具等限制,游戏的选择和开展有一定难度,如结合实际条件开展管理游戏,同学们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并且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管理冲突时,设置几个学生宿舍调整冲突事件,冲突双方经过激烈辩论,最后采取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五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妥协解决了冲突问题。
2.7故事引导法
巧妙运用故事,创造互动的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就具有更强的说服作用。例如一位商人在经商管理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员工、管理公司、说服客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样将故事教育法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也能发挥作用。
2.8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向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转化,提高他们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信息量的明显增多,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的增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传统方法外,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习的效果:
3.1 网站教学法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并设立相关专栏,提供课下辅导资料、案例等。还可以运用留言板开辟课下讨论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无记名的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使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3.2课堂演讲法
通过整理学生的电子来信,笔者发现,管理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一一心理上的不自信。针对此类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简单演讲,用管理原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管理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
3.3教学生活化
学生没有管理经验,这给一些管理理论的教学造成困难。管理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取材,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以及学生们所关注的娱乐新闻、故事、电视剧等都存在管理的问题。学生们只有学会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才能深人地掌握管理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还可激发学习兴趣。
3.4教学开放化
原来的管理学授课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的。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幻灯片的演示,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如在讲授科学管理理论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官认识;还可以播放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知名企业ceo访谈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束语
管理学教学的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并持之以恒。同时,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些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就能全方位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管理学学 教学改革 创新模式
以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重点针对管理学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构建管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即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习综合化、实验教学现场化、毕业实习社会化),使管理学的教学从以往抽象、枯燥变为形象、直观和具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森林管理学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
一、实现管理学学理论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系统化: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教材等将管理学的不同时期,集中展示在课堂上,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在教学中积极将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授课内容中;增加了管理学识别教学内容,加大和强化管理学习。
2.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便于同学在网上自学。同时,结合管理进行现场教学。自行研制管理微机化管理系统、创建了数字化教研室、为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实践教学中的认知及实验室的开放奠定了基础,开发智能化试题库,有效地实现教考分离。[2]
3.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学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
二、实践管理学教学模式
1.教学实习综合化:把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课程综合在一起组织企业教学实习(如工厂,企业,社区等),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节约了教学实习经费。
2.实验教学现场化:一些实验内容如管理学分类部分教学中的管理学的识别等采用现场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毕业实习社会化:在指导毕业论文环节,更多地让学生从社会中挖掘题目,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
三、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需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许多专业基础课的总课时数被压缩的情况下,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专业特点要求,减少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增加与专业知识关系密切的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增补了新的内容,同时注意把学校实验室的一些科研成果和新知识等引入课堂充实教学内容。而对分类及类群部分作简要概述,详细内容则留给管理学分类学这门选修课讲。这样一方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应了时展需要,使教学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管理学课程“易懂难记、枯燥无味”,这是初学者普遍反映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素质为主线”原则指导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要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关键是重点突出,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程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几方面的改革探索。[4]
1.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并熟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拟出关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和做笔记,克服了盲目性。
2.其次,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展示知识的系统性、突破重点。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多而系统,在讲课时,我们多采取承上启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先提出与所要讲解的重点相关的问题,然后用“边讲边绘边记法”变教材的静态内容为动态内容;对复杂而难点多的内容,通过由宏观到微观或由局部到整体的途径,突破重点、一般结论上,除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外,也常用动态的表解作出结论。这样不仅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的片面零散、死记硬背,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如此启发式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突出重点,教学效果较理想。[5]
3.注意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检查听课笔记。利用课间或实验课辅导时间,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交流、谈心。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也有利于老师针对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授课方式。这是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培养自觉学习,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方法。[6]
4.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增加与更新,多学科间的密切交叉与联系,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必须经常参加科研活动,查阅相关科技文献资料,获取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7]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该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另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拟出不仅是管理学教学本身的内容,也应涉及当前科研、生产中与管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查找线索。[8]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谢欣.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0)
[3]黄志坚.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4]吴振成.徐长瑞;;赞科夫的教学论思想与我国教学改革[J];日本学论坛;1982年04期
[5]戴星东.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学院[J];日本学论坛;1982年02期
[6]王嘉惠.政法院校教育工作必须改革[J];现代法学;1983年0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目前,高职院校都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思想指导教学,但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互动与交流、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概述
(一)管理学教学现状。《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课程,涵盖的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科学方法。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课程,其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不言而喻。管理学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和理论灌输为主,讲解过程中结合的案例,与实际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够紧密,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广泛性,青年教师开始陆续补充到教师体系中,这部分老师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也没有机会参与企业调研和咨询,对管理学原理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缺乏实际的感受,致使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管理学基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点表明学生仅仅学习学校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有组织的实践教育始终是大规模扩招后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对管理学课程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管理学教材学生一般自己看得懂,有较强的可自学性。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兴趣及听课价值的感受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认为没必要认真听课和做笔记,就算没有认真听,也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考前努力复习也会通过考试。
第二,抽象性特点。管理学中很多道理和结果都难以直观地看出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和理解的难度,甚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混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其办学的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自身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思维的惯性,对知识理论教学重视有余,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重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致使目前许多毕业的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均显不足。
(二)管理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综合素质教程,也有针对专业课程所设置的专业课。不同教学属性自然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自然也会存在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而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会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属性。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属性,全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统一的设置,教学针对性不强,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十分理想。
(三)实践课程较少。根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今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往往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管理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四)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不少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1、校企结合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大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在企业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成为企业急需的临时工(有时是因为订单多、赶货而急需更多的工人),谈不上管理技能的训练。2、校内实训薄弱;在利润驱使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表面上很重视管理学的实训,但真正能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较少。3、实训教师极其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实训教师。
(五)互动式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正确贯彻。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目前,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中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存的这些缺陷必然要求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能够设计出更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具有浓厚的工商管理教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管理类营销专业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这些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既要注意培养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管理环境,学会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课件、Flas、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情景剧、管理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游戏、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交互式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需求。
(四)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管理学理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的学科,为了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也为了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管理学科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接受实践的锻炼;另—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五)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形成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
(六)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可根据学院当地的情况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如建立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基地。由管理教研室和企业分别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另外,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管理实训。具体有:1、企业资源。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工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将企业引进学校,鼓励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实践、实习课程,并让学生顶岗实训,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2、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应用性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络,加强与市属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络和培训;3、内部资源配置。争取院校配套应用性建设方面的资金,申请鼓励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优惠政策,争取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双师型人才,配备应用性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负责人,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华等.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自我管理;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也为后续管理学科的学习起着基础平台作用。几乎所有高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都开设管理学课程,高职院校同样也是普遍在大一开设了该课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比如知识面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主动性差、自控能力不足、不良习惯较多等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底层分数的考生往往就读于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些特征在民办高职大学生身上表现更加明显,这也给管理学等理论体系化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学比较偏重于知识讲解与传授,缺乏对学生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采用普通的理论讲授法是没有听众的,也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授课中采用较多,但是受学生能力、案例选择、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效果也不太理想。很多学生对于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认为是空洞的,没有兴趣和吸引力。着这样的学习状况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自我管理简述
1.自我管理是管理的基础
在我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自我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管理的原理可以用来管理自己,自我管理是管理的基础。管理的艺术性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管理的他人性,指挥他人是管理的一项挑战,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是不可能有效的指挥他人,所以要对企业、社会进行管理,就必须先自我管理,即修身。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包括心态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金钱管理、健康管理等内容。自我管理能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培养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个人的一种自我调控,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自我管理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动机和生产力的管理策略。
2.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是一个较高中学习宽松很多的环境,上课之外的剩余时间较多,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之下进行,缺少自我管理意识,进入大学之后很多高职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人生目标缺失、无职业规划、没有时间管理概念、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较普遍,很多学生处于打发校园生活状态。这对于教学和学校管理都带来了很多问题。自我管理能够使学生具有自我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金钱管理等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初始就给学生灌输自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大学生活,更可以为就业、为学生未来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学和学校管理也相有诸多益处,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们要教给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适应环境、自我调控的能力。所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和管理学现有教学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应该在学习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本着“注重基础、突出实践、增加弹性、精选内容”的原则,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注重实际管理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两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要服务于专业发展,基本的管理理念的培养,管理方法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高职管理学理论讲授部分要采用案例、引导式、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作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注意学生的兴趣与管理学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在乐趣、思考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教学要能让大学生在大一开始树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让管理为自身服务,并且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为:
1.整合管理学教学内容
管理学作为科学,在逻辑的基础上,已经成为较系统化的学科,管理学教材内容在理论内容上差异较小,但是对于高职学生不是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进行讲授,要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本着实用、够用的特点,突出“以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教改思路,让学生掌握基础系统管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教学与实践应用互动的机制,如组织这一章节: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影响因素就可以梳理出几对关系: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突出重点分析,精选案例,变繁为简。另外,对于后续的一些课程重复的内容要少讲、略讲,对于前沿的管理理念可以多讲,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2.增加自我管理知识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职管理学改革的重点,除了讲授以往的管理四大职能和决策外,重点内容放在各个职能的具体运用上,坚持“依据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的理念,丰富学生感兴趣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举出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在一个个心潮澎湃的案例中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模仿成功人士的自我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在现有管理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章节内容嵌入相关自我管理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丰富和扩展的内容主要有: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理财管理等内容,详细内容见上表1。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虽然在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方面和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一些励志人物对于他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类型的励志故事引入自我管理的知识,在励志故事的讲解中让学生明白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效果很好。比如,在讲解目标管理和学习管理的时候,讲解新东方创办人俞敏洪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让学生总结我们像俞敏洪学习什么,我们自己欠缺什么。草根阶层的创业历程对于学生的触动是较大的,我们把这些用在教学中,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在心潮澎湃中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真谛。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管理实践和应用能力,很多大一新生对于企业管理案例感觉遥远、空洞,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学习意识较差,如果案例选取不合适,案例教学并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管理热情。最近几年笔者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到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比如:让学生写班级舞会、晚会、求婚、生日PARTY等方面的计划书,将一些热播的电视剧、电影里人物的管理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教学效果气氛好,学生的热情也很高。管理学的教学仅仅是案例教学法不够,需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角色扮演法、游戏练习法、故事引导法、头脑风暴法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照本宣科在高职院校是没有听众的,互动式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自我管理教学内容的引进更应该注重实践,讲课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4.开放第二课堂
高职高专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要有更多的渠道让学生接触真实企业管理。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聘请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演讲或者参与教学,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知识。(2)组织演讲、谈判等类型的比赛项目,培养学生的演讲、沟通、谈判的能力。(3)要求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在课堂上分享采访心得和收获。
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一定要与教学改革相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分数高低,考核方法要结合教学内容,并强调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学生的课堂演讲与发言、团队项目等都可以纳入评分系统,使考核更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作者:杨俊玲 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巢莹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刍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6):95-97.
[2]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08):34-36.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16-02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甚广,既得到广大教育实践者的认可和推崇,更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和好评。那么,案例教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在教育管理学实际应用中都有哪些实践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许多教育管理学科的工作者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内容选取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其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具有师生双向交流而非单向传递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通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对恰当的人、提出恰当的问题”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1]。
(二)案例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而非被动接受的价值取向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时时应该关注的中心。无论在案例的精选、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呈现、讨论的方式、内容的剖析、结论的达成等方面,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和决策权。
(三)案例教学具有即时性知识而非规律性知识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可谓重中之重,高质量即时性的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根本和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日新月异,甚至瞬息万变。
(四)课堂氛围具有合作反思而非被动服从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真实性、情境性、问题性,重视实践生成,能够通过直观、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分类及其适用性
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教育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采用。笔者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案例教学模式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划分。
(一)按案例不同的呈现模式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呈现案例和发挥案例的独特优势,案例的呈现模式是不同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或书面材料向学生出示案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原理[2]。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是教育管理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实践分析走向理论归纳,在构筑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案后理型案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将知识原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总结反思。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师在案例导入环节先讲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关的案例,运用有关的原理来分析这些案例,用相关原理来解释和论证这些实际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管理原理知识体系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解析案例。这种综合性案例,对案例进行分阶段地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向学生展示分析案例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步骤。
(二)按案例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预期不同的教学效果,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即时型案例,顾名思义就是指案例发生时间的当前性,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事例,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事例。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将即时型案例发生地负责人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并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为的是让师生共同占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与案例的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做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决策。众所周知,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即时、新颖、典型的案例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更有利于充分论证教育管理相关理论,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中。
2.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型案例教学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时间少,没有大块时间进行集中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应用型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4]。应用型案例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手段的特殊性,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自主性、灵活性比较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服务、管理领域的人才十分必要。
(三)按案例不同的研究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经验型案例教学模式。一个案例往往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学一线教师常常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案例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不仅可提供真实例证和情境,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而且是教育培训、个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5]。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借助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对于教师关注教育细节,注重身边教育事态的发展,及时反思和探究教育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激励作用。
2.学术型案例教学模式。学术型案例教学适用于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类型,研究对象通常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为教育领域专业科研人员所撰写,主要用以解释发生在真实生活中复杂的案例事件。这种模式类型可以充分体现学术型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所在。教育管理学集管理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属性于一身,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等多种特点。
三、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深受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为了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走向更为严谨、规范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实施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准备,提升案例质量。教育管理学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案例的精选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够接受的相关案例。其次,案例所要表达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的,能够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空间。
2.针对弱点,加强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作为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说还不能完全运用自如。为了应对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评价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弱项,加强对教师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从事案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研究性质上属于实证研究,但并没有实验、计算等依据来提供精确的数字和指标,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和解释,这样就避免不了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身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对事物不同的见解来得出最终结论。在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案例重点,分析问题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教师必须在讲解案例前把涉及本案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讲解清楚,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还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能够接受与自己观点不一、视角不同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反对的意见,始终将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任务的第一要务。
(二)案例实施过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6]因此,教学反思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中都至关重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悉心观察、监控和判断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是否吻合,从而在课后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将案例教学过程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课后反思不仅是推动课堂教学完善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再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肖庆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3]郭文臣.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4]丁荣荣.“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0,(4).
[5]王攀攀.案例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2).
[6]罗景静.在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收稿日期: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