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

第1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机电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1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岗位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机电行业正处于平稳和较快的发展态势。毕业生就业率处在各行业前列。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深远影响,人才培养改革中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以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和人才能力可持续发展。我们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了调研,专业团队对山东盛泰车轮有限公司、山东魏桥集团、山东华宇铝电有限公司、山东铝业公司进行调研得出就业岗位。(表1)

通过大量调研归纳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机械产品绘图员、钳工装配、钳工维修、电工维修、电气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售后服务。核心岗位为钳工装配与维修,电气设备操作与维修,由核心岗位重新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与岗位对接。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根据机电产业的发展和机电市场的变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职业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不断研究和开发本校课程,突出与专业特色相关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课程建设;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大力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规划。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能力。

2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的改革

实现课程体系与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对接,解决专业服务企业岗位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做到优化基础,强化应用,突出能力。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并由培训条例和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的双元制课程标准;以岗位能力为基点开展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根据“机械制造装备+铝冶金设备”维护维修岗位能力及制图员、机修钳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选择,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市场设备维护维修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学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教学做一体化,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使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群相对接。

2.4 具体实施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2010级机电专业1-5班,2010机电专业1-2班,以上七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共计308人,教学效果显著。

2.5 推广应用价值

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享机械技术及教学资源库,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业网络技术专业共享电气自动化模块及教学资源库,带动专业群发展。

3 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建和实施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试点与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设计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把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紧密围绕岗位要求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2008、7 作者 王襄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启示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第2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如何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3.二优化一体现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做好“两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3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系统;优化和改进设计

中图分类号:TK221 文献标识码:A

1 机电一体化集成装配装置概述

原有机电一体化集成装配装置主要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工控机测量系统、力传感器系统、真空系统和气动系统及工装等组成。由于工控机测量系统与控制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一套系统,本论文将不论述。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840D和FM-NC数控系统来控制7个数字轴和2个模拟轴,其中840D系统控制7个数字轴(X、Y、Z、C1、C2、C3、W轴)的运动和处理力传感器的快速响应及相关实时控制,以及和工控机测量系统间的通讯和协调控制。FM-NC系统控制2个模拟轴(W1、W2轴)的运动,实现调姿机构的运动控制,从而达到对待装配工件的姿态调整。在上述的9个轴中,X、Y、Z、W、W1和W2轴是直线轴,C1、C2、C3轴是旋转轴,其中C1轴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o~380o。W1、W2轴组成调姿机构,在调姿机构的下端装有拾取工件的真空吸盘和在移动过程中对工件起保护作用的气动手爪。W轴作为加载机构的加载轴在所有工件装配完成后对整个产品进行下压加载。C2轴作为装配工位,C3轴作为待装配工件放置工位装置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控制系统为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CNC),它包括:人机界面(MMC103)、机床控制面板(MCP)、数控装置模块(NCU)、SIMATICS7-300模块以及SIMODRIVE 611D数字伺服驱动系统,调姿机构由松下伺服驱动系统构成。FM-NC数控系统通过CPU315-DP模块提供的一个MPI总线接口,与840D采用MPI通信总线的方式对MMC103实现共享。

2 优化基本指导思想和改进思路

原有装配装置研制出来后,经过功能性试验,证明其基本功能已达到当初的设计要求,但由于所装配产品的特殊性,以及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对装置作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设计。优化和改进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不削减原有装置的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和改进设计,提高装置的安全性和任务可靠性,适当简化控制系统结构,使其硬件结构更紧凑,控制过程更简便。改进思路是,根据安全性和任务可靠性分析,在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结构上,根据可靠性设计方法,适当采用降额设计或冗余设计等技术来提高任务可靠性,同时增加一些安全检测部件来提高其安全性,并在软件设计中相应增加一些故障诊断和报警信息;通过优化,将原来较为繁琐的两套数控系统控制简化为一套数控系统来控制,从而既降低了应用软件的开发难度,使控制更易于实现,也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艺程序的灵活性,并且消除了两套系统间数据交换出现错误的隐患。

3 电气系统的优化和改进设计

3.1 冗余设计

针对气动手爪的张开和闭合以及真空吸具的吸合采用了工作冗余设计,以提高气动手爪和真空吸具工作的可靠性和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安全性。其电路设计如图 2所示。为了防止气动手爪和真空吸具的误动作,在气动手爪不应该闭合的时候闭合或在不应该张开的时候张开,以及在真空吸具不应该吸合的时候吸合,同时又要求它们在应该动作的时候可靠地动作,在电路设计上采用了对同一个信号进行双模块输出控制,甚至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气动手爪闭合信号采用了混合并联冗余设计,针对每一个输出信号所控制的继电器也采用了并联冗余,但在继电器触点控制电路上又采用了串-并联设计或并-串联设计。

在图2中Gn和Gn+1是两块完全一样的SIEMENS DO模块,两个模块的对应输出点信号都是相同的,且两个模块同时工作。每个信号输出点所控制的两个并联继电器中只要其中一个继电器小失效,就能得到装配任务所需要的输出信号。尤其是对于气动手爪闭合信号,只要两个模块中有一个模块小失效,或者两个模块中非对应的两个输出点小同时失效,就能得到该输出信号。

3.2 抗干扰设计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既包含有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电气设备,即强电设备,又包含有低电压、小电流的控制与信息处理设备和传感器,即弱电设备。强电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会对弱电设备造成极大的干扰,弱电设备之间也可能互相进行信号干扰。同时,供电系统以及环境电磁噪声也会对弱电设备产生严重的干扰。由此可见,电磁噪声的干扰是机电一体化设备中产生元器件失效或数据传输、处理失误、进而影响其可靠性的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抗干扰设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中不容忽视。主要运用了以下几项技术来进行抗干扰设计。

3.2.1 屏蔽技术

屏蔽技术可抑制电磁噪声沿着空间的传播,及切断辐射电磁噪声的传输途径。在装置中,除了380V和220V电源电缆之外,其余电缆均使用了带屏蔽层的电缆,从而既隔断了本身信号对别的信号的干扰,也隔断了别的信号对自己信号的干扰。

3.2.2 接地技术

接地在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地”为电路、系统提供了一个参考电位,电路、系统中的各部分电流都必须经“地线”或“地平面”构成电流回路。在本装置中,分别设计了保护地线、工作地线和屏蔽接地。其中,保护地线是将电气控制柜柜体、操作台机壳和装置本体都可靠接地;工作地线采用单点并联接地方式,很好地消除了共阻抗干扰;屏蔽接地是将所有的屏蔽电缆的屏蔽层通过接地线可靠地接到同一个接地铜排上,电源变压器和隔离变压器的屏蔽层接到保护地线。

3.2.3 滤波技术

滤波器是由电感、电容、电阻或铁氧体器件构成的频率选择性二端口网络,可以插入传输线中,抑制不需要的频率进行传播,能较小衰减地通过滤波器的频率段称为滤波器的通带。通过时受到很大衰减的频率段称为滤波器的阻带。为了抑制供电电网系统和装置周边环境用电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噪声对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的影响,在SIEMENS840D 数控系统和SIMODRIVE611D数字伺服驱动系统的电源前端,以及松下模拟伺服驱动系统的主电路上分别设计了电源滤波器。除此之外,为了抑制电气系统中弱电器件的互相干扰,还采用了浪涌吸收器等措施。

3.3 热设计

制造电子元器件时所使用的材料有一定的温度极限,当超过这一个极限时,物理性能就会发生变化,元器件就不能发挥它预期的作用。元器件还可能在额定温度上由于持续工作的时间过长而发生故障,故障率的统计数据表明电子元器件的故障与其工作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在高温或负温条件下元器件或电路容易发生故障。半导体元器件故障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呈指数上升趋势,其电性能参数,如耐压值、漏电流、放大倍数、允许功率等都是温度的函数。在本装置中,SINUMERIK840D数控系统、SIMODRIVE 611D 数字伺服驱动系统、松下模拟伺服驱动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以及它们的电源都是模块化结构。每个模块内都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在工作时,这些模块内的电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虽然自身发热量较大的模块一般都安装有冷却风扇,或者设计了空气对流散热孔,但整个电气控制柜由于防护等级的需要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工作时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将会使柜内温度升高很多,从而影响部分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基于此原因,对电气控制柜和操作台进行热设计时,对控制柜采用了用强制制冷设备(空调)进行冷却的方式,使柜内温度维持在元器件能正常工作的一个较佳温度范围内,对操作台采用了安装带空气过滤器的冷却风扇进行强制风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方建军,田建君,郑青春编著.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第4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有效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探索

【Abstract】Effective conn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an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hangsh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aviation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fessional explores the segmentation in the cohesion of the higher modes, and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cohesion cultivation mechanism have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Effective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xplore

按照“2+3”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体系,实现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中高职在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

1 专业衔接

1.1 专业衔接目标

充分调研分析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动态,设置合适的中高职衔接专业。主动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关注学生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确保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合理性。

1.2 专业衔接内容

1)专业设置衔接。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汨罗职业中专、临澧职业中专、湘北职业中专、临湘职业中专、津市职业中专等5所重点职业中专对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形成详细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各试点学校对调研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讨,本着紧密对接湖南新型战略产业、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问题、就业岗位有明确层次要求并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原则,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

2)专业定位衔接。依托 “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由中、高职学校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适应湖南装备制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产业升级对相关技能人才层次、结构、规模的需求变化、岗位要求变化,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即主要面向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与维护、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阶段主要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装调等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则在中职的基础上,主要培养从事工业自动化设备(如高端数控设备)等先进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工作,具备较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课程衔接

2.1 课程衔接目标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组建课程开发小组。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构建思路,开发职业能力导向、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引入中高职职业资格标准,紧跟专业领域发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为载体,从简 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开发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到2018年,试点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好《机床电气系统装调与检修》等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

2.2 课程衔接内容

2.2.1 课程体系衔接

依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模块化、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思路构建课程体系;综合考虑职业能力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合理配置课时5。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分成中职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按培养出发点,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模块四大模块。(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选取和序化以关注学生身心素质、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中职开设专业教育、公共艺术、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高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中高职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身体素质。(2)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课主要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课程的设置与对应岗位职业资格取证对接。采用“工学交替”方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工作站”内完成教学。中高职共同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机械加工训练、机械制图及测绘、电工电子技术、钳工技能训练、机床电气控制等课程,对应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中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中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阶段课程模块分别与高级数控操作工、机加工和高级维修电工、钳工对接。高职开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结构拆装检测与维修等课程,对应于机电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对接。(3)专业拓展课。专业拓展课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依据来设计,包括人文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强化职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重点。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完成教学。(4)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以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融入社会环境、企业环境的方式实现学生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模块化、层次化构建思路下,设计了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力递进的课程方案。

2.2.2 课程内容衔接

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实现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逐步递进。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确保人才培养紧跟产业的发展变化。设计项目、案例为载体,按简单到综合序化教学内容。

2.2.3 核心课程衔接

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试点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确立中、高职学校和企业课程负责人,三方共建《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与检修》、《液压气动系统装调与检修》、《PLC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结构分析》5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中、高职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2)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以典型机械零件加工、机床装备或航空装备的真实安装、调试及维修等设计相应的项目任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开发课程标准;(3)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开发教学情境,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等教学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理实一体的目的。(4)开发课件、教案、视频、引导文、试题库、动画等教学资源,编写适合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并形成数字化资源,实现三方共享。

3 结束语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在实践中创新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破解中高职衔接方面的难题。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训场所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地设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开发中高职衔接方面教材,实行资源共享,避免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2]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3]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2).

第5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Abstract: Mechatronics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ne of the popular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specialty with the port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dea, target positioning of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premis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专业建设;机电一体化;港口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construction;Mechatronics;harbour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3-0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港口的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港口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青岛港为例,2013年吞吐量已达到4亿吨,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隶属于青岛港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港口特色的企业办学制高职学院,其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港口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付诸大量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依据山东省周边经济发展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出发,总结职业能力需求;以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建设中,利用企业办学的体制优势,实现校港共融、校港共建、校港共利;“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专任教师进码头,港口专家上讲台”,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要素实现专业建设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港是山东半岛港口发展的龙头,目前,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已超过4亿吨,尤其是近年来董家口港区的大规模建设,将青岛港的吞吐量提升到未来的6亿吨。港口的大发展为社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港口是以货物装卸为主要任务的企业,港口的主要装卸设备是以门座式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装卸桥、轮胎式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大型机电一体化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维修、安装调试、保养维护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合港口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调试、保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企业、行业的各个就业岗位,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依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提炼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据此将这些知识、能力化解在课程体系中,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3.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山东省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以及周边锦州港、曹妃甸港等港口进行调研,根据港口装卸作业的流程提炼职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从事的核心职业岗位包括港口机电设备司机、机械维修工、电气维修工、电工、机械加工操作工等。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总结归纳出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其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部分。

3.1.1 专业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和技术交流;看懂本专业英语技术文件和商务文件,并具备初步听说能力。②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利用所掌握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对一般低压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和故障排除、器件更换;③能使用普通机床进行常规机械加工;④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基本能力;⑤使用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检修专用工具,能对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进行故障检测、器件更换;⑥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能力。

3.1.2 方法能力 ①针对岗位常见问题,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②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③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④工作岗位常见问题的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1.3 社会能力 ①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其过程中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和自信心;②有自己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一般鉴赏能力;③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3.2 知识体系的分解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解知识体系,采取校企合作分析会的形式,由教师、港口技术人员、港口专家、往届毕业生等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核心的知识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本原理;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机械结构基本原理;电机及电气控制应用;PLC及变频器应用;液压系统原理应用;港口机电设备原理应用;机械维修方法;电气维修方法;专业英语阅读;机械电气识图;港口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安全用电知识。

将知识体系归纳整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4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青岛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路,开拓实训、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保障实训基地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室,如表1所示。②从港口调用大型机电一体化装卸设备: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各一台,用于教学、参观、技能培训和鉴定。③定制港口大型机电设备“岸边集装箱装卸桥”的仿真设备,用于教学实训。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青岛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大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办学体制的优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定期到港口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感受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学习更加有目标和针对性。除此以外,通过与其它港口和企业共建“订单班”、员工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5 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院的教师要求教学和实践两方面能力并重,国家也提倡职业学院的教学具备双师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①“请进来”。根据个人意愿,从青岛港港口装卸、维修等一线岗位选拔一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调入学院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去,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由于学院和港口同属于青岛港集团,使人事调动手续简便、渠道通畅,客观上促进了教学团队的的发展。同时,长期聘用港口同行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外聘教师,不定期到学院进行专业讲座,交流港口装卸一线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的改进和调整积累资料。② “走出去”。青岛港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院制定了专职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每学期都要选派专职教师到港口实践锻炼,深入到港口装卸、维修第一线,参与港口生产活动,了解岗位工作过程、设备运行情况、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动态,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 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摈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法,专业性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内容紧贴港口发展的实际,并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实时进行调整,专业性课程采用自编教材,逐步实现全部课程均采用自编教材授课。教材编写邀请港口一线技术人员参加,所选设备与港口同步,做到“港口用什么设备,我们就讲什么设备”。

7 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专业建设中,体现行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握专业技术更新的脉搏,实现专业建设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专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

第6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机电设备 招标管理 操作过程 问题 优化 建议

一、机电设备招标概述

招标是招标人通过公开方式提出交易条件,跟投标人达成合作的一种采购行为。按照竞争开放程度,招标可以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按照招标标的可以分为货物招标、工程招标和服务招标。我国的机电招标属于货物招标。

在1992―1999年中,我国机电招投标管理和流程才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在2001年出台,规范了招投标市场的秩序。总体来说招标质量随着投标法的出台不断提高。但是还是存在招投标中的商业贿赂和腐败等行为。2001年之后,机电招标投标不仅在国内全面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一定成就。

国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和操作现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既呈现除了繁荣发展的趋势,也暴露了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我国招标活动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经常出现虚假招标、串通投标、骗取中标等问题。不管是市场规范还是招标从业人员素质都和我国机电设备行业发展速度不匹配。如何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是现在我国机电招投标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我要想机电设备投标商能够在市场环境中自由竞争,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优秀管理政策和操作手段,更好地完善招投标制度。

二、我国机电设备招标出现的问题

1、缺乏相应法律法规

我国的招标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健全、合理、系统的法律法规。现在的招标法律法规不能有效指导招标实践活动,也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自由市场竞争环境。

2、多部门交叉管理

在我国现在招投标是由9个部门进行管理,包括发改、水利、交通、经贸、铁道、民航、信息产业、商务部门。国家招投标法只有一部,但是地方招投标法规和文件都各自形成一套标准。各个行政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中也有相互交叉、条文矛盾、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都给招投标管理带来了麻烦。招标机构要向多个部门申领资质证书才能开展招标业务,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招投标人产生混乱。有些地方具有地方保护政策,制定不公平的评判标准,在这种行业垄断的现象下,招投标机构就很难申领到资质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的招投标管理机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得暴露出来,妨碍了招投标市场的有序、合理竞争。

3、招标服务不完善

招标服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秩序。而且我国对招标服务和壮大没有相应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构,也没有为它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4、评标、定标不合理

我国评标、定标本来就缺乏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先进、操作准确的评标系统或者方法。特别是在机电设备资格审查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都采用资格后审的方法。虽然这种凡是能够减少审查环节,节省经济费用,缩短招投标过程,有利于良性竞争。但是招投标过多时会造成工作量的加大。而技术含量较高、标准不同于的机电设备通常采用资格预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减轻评审时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投标单位的合格率。它的弊端就是延长了招投标的时间,增加了双方资格预审的费用。在现实操作中通常结合这两者的优势进行合理分配。

招标方经常在技术、专利产品等方面限制某些投标人的资格审查,这种行为是歧视行为。在《机电产品国家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就明确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

开标议价的行为仍然存在,很多单位还是看重报价高低,甚至把公开招标演变成透明底极低的议标。

三、优化机电设备招投标的措施

1、建立完善系统法制现在招投标线性法律还不健全,条款中有明显的漏洞、规定模糊、标准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规脱离实际,当理论用于世间的时候常常操作性不强。所以建立一个健全的招投标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分开,同时要防范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一旦.发现腐败行为,要进行严格惩治。

2、为了统一招投标管理标准,避免多头管理,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可以采取联席会议制。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指定派送,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招投标活动。这种方式既能分散各部门的权利,又能使各部门的工作照常运转,提高了招投标的效率。同时加强部门合作意识,在招投标过程中积极沟通,努力协调。

3、完善招标机构服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和市场为机电设备招标商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招标商的发展有一个肥沃的土地;二是招标机构本身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行业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自己的大力宣传,多大招标投资业务。对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有原则、有素质、有思想的优质的人。

4、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评标方法。评估方法有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全寿命费用评标价法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运用该方法进行设备、材料采购评标时先确定一个统一的设备评审寿命期,然后再根据各投标书的实际情况,在各投标报价上加上该年限内所发生的费用的净现值,再减去寿命期末设备残值的净现值,就可得到评标价格。最低投标价法即把价格作为评标的唯一尺度,将合同授予报价最低的投标者的一种评标方法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的标价。在机电设备性能、质量等方面条件相似时可以很容易进行比较。中标人以评标价格最低者为准。这种方式适用于功能、性能、工艺都比较成熟的机电产品。

综合评估法在招标中运用比较广泛,但是指标的权重设定比较重要。将评定各要素按预定的方法换算成相应的价格,在原投标报价上增加或减少该值而形成评标价格,并以该评标价确定中标单位的方法,主要用于小批量的机电设备采购招标评标中,评标标准一定要清晰、客观、量化。

四、总结

中国贸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机电设备招标迎来了新的形式。我国招投标制度在引进国外的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中国特色和国情,形成自有独立、完整的宏观体系。在实践中,要加强机电招标的管理,从招标各个操作环节入手,把握招标的公平性原则。

参考文献:

[1]赵松芬,浅析机电设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国招标,2003(33)

第7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 质量管理 经济效益 作用及措施

由于国内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领域中对电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电力工程已经变成一项非常关键的民生工程。但是,电力工程建设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是全部的电力工程可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假如电力工程的质量没有保障,电力工程的具体功能就没有办法得到体现,有的甚至还会使人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得到损害,使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1质量管理在确保电力工程经济效益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电力工程质量的好坏是不是会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是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实际项目里面,部分管理者一味的追逐眼前的利益,甚至不惜将质量的标准降低,运用低标准的材料。实践表明该做法只能给公司的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只有在工程中将质量切实提升上来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可以顺利投入使用,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目的。

第一,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你能够给施工的合理化、科学化带来保证,最终给公司带来一定的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序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取不仅可以使工程的质量达到要求,还能够给公司降低本可以不用产生的损失;另外,工程质量的提高提要施工人员的素质保证,所以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应该给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高水平的员工能够使公司的效率得到提高,减少问题的出现率,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公司产品的质量也会给公司的业务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只有企业的产品的质量高才可以将客户吸引过来,进而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高。尽管企业的信用度并不属于有形资产,但是它却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企业只有形成非常好的信誉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现有的电力行业在内部的竞争特别激烈,非常多的企业都在参与进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客户更加看中的便是产品的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客户的信赖,才可以赢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机会。

2强化质量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电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对质量管理的严格控制。只有对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严格把关,才可以给公司节省资源,降低能源的消耗,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可以得以生存。

2.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所有工作的先导。如果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观念便不会根据要求,根据规范进行施工,最终会使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不过,质量观念并不光只是重视高质量,另外还需要关注成本问题。施工人员假如有着比较好的质量意识与水平,那么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严格把关,最终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企业要想使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提高,便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展开培训,在思想观念与职业技能两个部分入手,只有双管齐下方可以使员工的质量理念与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施工技巧的提高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降低错误,提高工作效率,思想意识的改变可以使工作人员重视工程的质量,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提高,不断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2.2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要求是完成施工任务的必要条件,假如没有质量保证,工程效益相当于零,有的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施工开始之前便需要确立相关的全部工程质量规范的目标,仅仅在有清晰的目标的前提下方可以推动企业保证工程的质量。例如,可以将工程的质量规范放到合同条款里面去,只有工程项目满足要求才能进行验收,这样便可以促进施工单位更加重视施工质量。这个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企业又必须给施工的各个阶段确立各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全部质量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一个个小的目标的累积而实现的,并且还需要将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这样才可以将每一个环节把握好,确保各个部分都不会出现问题。

2.3加强项目材料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缺乏高质量的材料很难打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第一,采购人员必须把握好材料市场,保证所购买的价格在市场价的范围之内,另外还需要联系生产的厂家,以得到更加优惠的售价。第二,在材料的购买过程中需要认真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对材料的型号规格与安检证明进行仔细核对,以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与可使用性,另外在购买材料时要按照施工的需要进行购买,不可以过多也不可以过分少,以满足成本与质量两方面的要求;对于那些暂时不需要的材料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储存,不可以全部堆放在一块,部分的材料比较容易氧化,部分比较容易受潮,每一种材料都有着它自己的特征。必须结合不一样的要求进行分别存储,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符合规范的。

2.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运作成本降低

施工过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部分,全部的前期工作均是为施工所准备的,因此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加强管理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必须对施工现场展开监督,对施工现场的人与事进行调控。监督是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工作程序与制度得到落实,另外还能够对施工现场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尤其对于隐蔽性比较强的工作能够产生监督作用,可以说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对现场的各个部分加以重视,强调监督能够将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将问题处理好。其次,对于已经制定的计划不可以去随意的变更,假如缺失有必要展开修正,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并且上报到管理人员去审批,然后再提请委托的施工方进行审阅,保证客户的满意程度,不过同时还需要确保工程的质量。最后,必须使合同对于施工方的限定作用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合同里面对于施工的规范与工程的质量均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假如施工方不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施工,均可以看作是违约,必须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要关注监督施工方的违法分包以及转包现象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等问题。根据这一系列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同时还不会给企业带来浪费,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2.5贯彻项目监理制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监理制便是工程施工的管理与监督的相关的制度。监理制能够监督施工方将高质量作为施工的目标。首先,制度必须使完整而合理的,所以制度的实施需要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种实施的要求。另外还需要重视工程的检查力度与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将工程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部分,各个部分的施工的完成均需要通过验收。其次,必须重视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针对质量检查所需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施工方必须要确保有充分的资金投入,这样能够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通过规范与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限制,方可以使施工人员的施工得到规范。重视施工管理,实现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强化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大领导力度,落实责任制度

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进行适应,同时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中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根据电力标准与技术方面的需求,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无论当事人呈现出怎样的改变,均需要对其责任进行追根究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质量终身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工程师们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工程的质量,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3.2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打造出色施工队伍

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方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的保证受到所参与进来的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影响非常大。应该对管理技术工作者、施工操作者展开教育培训,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不但需要将他们的质量理念进行提高,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3.3确立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

按照工程的要求确定监理目标、人员、进度计划与物料计划,还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控制的根据、制度、方法与保证体系等等。确定好监理方案,对了解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阶段的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查验、质量评审以及验收步骤都进行详实的确立,让施工单位和工地中的施工人员均意识到在对质量控制时要做的事情以及要如何去做。另外还需要形成包括质检制度、质检机构、质检人员的素质在内的质量保证系统,并且要将各个级别的质检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与权限明确的确立出来。

3.4提升技术审核力度,实施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指的是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责任制、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技术档案、材料检验、工程验收等制度。技术责任制要求各个工程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更加方便他们做好自己的技术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相关负责人需要仔细的将施工日志记录号,将施工过程中日常的工作状况、发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结果进行认真仔细记录并且保存起来,这些都将作为质量评定与竣工验收的凭据。技术交底是让参与到施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对各自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以及特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技术复核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项技术工作的实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复核,防止出现偏差,并且及时将问题纠正过来,防止出现人为的工程质量问题。

4施工、验收阶段的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4.1施工准备时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的施工任务之后,必须和业主一起完成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切实认真仔细,将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设计图里面不方便施工的部分要尽可能早的进行修改,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以使下面的施工能够顺利展开。

4.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工程的设计意图完成并且形成具体的工程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终产生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关键环节。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事前控制向事中控制的转变的过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施工工程的质量,形成一个可以稳定的生产合格的工程与高质量工程的管理体系。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中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全部和建设活动有关的部门均必须在这个阶段参与到质量形成的工作中来。

按照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通常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前面所说的三个环节的系统过程里面,前面两个环节对于最后形成的产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支出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于左后形成的产品的质量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里面,无论是对投入的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安装与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均需要对给工程的具体质量带来影响的部分重要原因展开整体的控制。

4.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的质量验收属于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之一。工程施工质量的竣工验收与中间验收两个部分构成了工程的质量验收。根据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在过程控制与终端把关两个部分展开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所要求的使用价值与功能,充分体现建设投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为工程项目建设流程中的收尾部分,竣工验收是对项目的建设成果进行整体验收的结果。认真检查施工与设计的质量,确保项目是不是可以投入的关键流程。竣工验收通常包括整体验收与单项工程验收,这两个部分的质量控制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

5结语

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并不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如果不可以确保工程质量,不但会加大企业的投入,同时还会使企业的信誉度受到影响,最终使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把关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汪C和.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思考[J].硅谷,2014(22).

[2]王豪.项目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第8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字 机电一体化 应用 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是包括技术基础,技术原理在内的、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在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它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两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了液压支架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此外,引进的工作面供电设备采用了微机控制技术,实现故障查询、闭锁、先导保护和控制功能,也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煤矿运输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进程也十分迅速,近几年来,引进的电液控制软启动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达到很高水平,它利用计算机与液压技术相结合,不仅具有良好的启动、停车、调速和功率平衡等功能,而且能监测设备各部分的工况,对不正常状态进行保护,显示故障类型。矿井提升机是煤矿实现机电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

二、机电一体化基本结构要素

(一)机械本体部分

机械本体就像人体的身躯骨架,它是系统所有功能元素的机械支持结构包括机身框架机械连接等。

(二)动力部分

动力部分与人体内脏产生能量去维持生命运动一样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使系统按照控制要求正常运行。

(三)传感部分

传感部分就像人的眼鼻耳口等感觉器官,将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变成可识别的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其功能一般由专门的传感器和仪器仪表完成。

(四)执行部分

执行部分如同人的四肢由大脑支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样,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执行机构是运动部件一般采用机械电磁电液等机构。

(五)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

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犹如人的大脑指挥和控制全身运动并能记忆思考和判断问题一样,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集中存储分析加工并根据信息处理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它一般由计算机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控装置以及逻辑电路A/D与D/A转换I/O输入输出接口和计算机外部设备等组成。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优点

(一)高安全性能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很多领域具有较强的功能,其中包括有监视、报警、自动保护等方面工作中发生一些电力故障的时候,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自动启动保护措施,使人和设备的损害降到最低,提高了使用设备的安全性能。

(二)高生产能力

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处理信息和自动控制能力很强,在控制和检测方面的灵敏度和精度等都很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有自身的控制系统,通过启动这个系统可以使机械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动作,可以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和产品的高合格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随着自动化的成功实现得以提高。

(三)高使用性能

机电一体化产品采用了数字显示和程序控制,这使得手柄和按钮的数量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方便了操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重复大量的动作,更先进的产品还能够筛选工作程序。

(四)高适用范围

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复合技术和功能不具有单技术、单功能的局限性,这使得机电体化产品的功能得到很大提高,也深化了自动化的程度。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的自动和智能功能可以轻松应对用户的需求。

(五)高可靠运维

程度的控制可以对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其控制系统中输人控制程序就可以对产品进行调控了,这样就不用改变产品的零件或者哪一个部件了。机电一体化产品还能够对工作中的故障自动进行检验和监视等,并且可以自动采取应对措施。工作对象不同时,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根据存储的执行程序自动工作。

第9篇:机电一体化的优点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工程领域;应用

1对机电一体化涵义的阐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凸显综合性的特征,融合多种学科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机械、电子等技术领域。凸显全面性与综合性,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主要关注的是机械设备的生产以及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重视对机械设备以及相关电子器材的探索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支持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机电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重点集中在信息与产品的组成,主要是关注传感、信息以及机械技术的全面发展。之所以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逐渐渗透在生产环节中,加快产品创新,促进改革,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必然。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工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市场,这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国在工业制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到工业行业的制造中来才会提高我国科技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存在的成本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不良现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最初的阶段是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融合,在机电一体化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具有了电子与机械相结合来运用的简单的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思想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电子与机械的相互融合。第二段时期主要是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思想,虽然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把理论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也仍然不能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就是电子技术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等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理论。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机电一体化来实现自己国家的工业化快速发展。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改造机床上的应用

数控机床对工作台和机床上的刀具的运动要求很严格,必须保证它们精确的运动路线,偏差率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被加工件的精确性。由于开环伺服系统结构简单、故障易诊断、排除、维修简单和易调整等特性,并且价格低廉,因此被广泛的使用。滚珠丝杠副具有传动效率高、摩擦损失小、运动很平稳等优点,将滚珠丝杠适当的正向拧紧一下,就可以消除螺母和丝杠的间隙;如果反向拧紧,就可以将空间的死区消除,达到精确定位。鉴于以上的优点在选用机构传动方式时总是选用滚珠丝杠副传动。随着科技发展,今天的数控机床都采用微机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按功能需要和技术要求选用。如果机床存在误差需要调整,要尽可能保留原来的操作系统,在改动最少的前提下对机床进行调整,降低改造成本。做到用最少的代价、最少的改动取得最好的收益。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包装机械方面应用

包装机械,机械部分一般多采用传统的凸轮构造、控制连杆等机构,控制系统用控制电路、控制连杆组成,结构复杂、维修困难,调试和操作非常不便。包装机械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由于控制系统采用了微机、专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形成了模块化管理,使之前庞大、复杂的传统传感技术和传动技术的设备体积大大缩小,设备的零件也越来越精密,能源的消耗也大大减少,做到节能环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效益。

3.3机电一体化在产品开发上的突出特点

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产品智能化需求逐渐增多。因此,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这不仅能够将产品的功能提升还能够将产品种类变的多样化,能够使用微电子技术实现某一种产品的特定功能,满足市场上的特殊需求。机电一体化在产品开发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实现了普通产品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变,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机械工程中产品的价值,这也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机械工程领域不断完善的重要方面。改善了传统机械行业的发展状态,同时促进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使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影响,正在改变着机械工程领域发展。使机械工程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将保证企业经济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乐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山东工业技术,2015(2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