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

第1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电工技能与实训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任务涵盖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工技能与实训》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中职《电工技能与实训》适合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全书分为十一章,有照明电路、电工仪表、电动机、变压器、电力拖动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课程章节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教学中,设计成实践任务,每个任务涵盖了绝大数的知识点和技能,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将安全用电常识、常用电工材料、电工基本操作工艺、电气照明与内线工程、电工仪表等前五章的知识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任务"一房一厅室内照明电路安装",其中涵盖了导线及灯具的选用、电气照明图纸的识读和绘制、电工工具的选用等知识点,包含了塑料线槽的敷设工艺、漏电保护开关的安装、单相电度表的安装、插座的安装、单联及双联开关的安装、白炽灯及日光灯电路的安装等基本操作技能。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下面以"一房一厅室内照明电路安装"的教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 提出任务

笔者在《电工技能与实训》教学时,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家建了新房子,你懂得怎样给新房子安装照明电路吗?再给出"一房一厅室内照明电路安装"的任务。任务要求:卧室安装一盏日光灯,由两个双联开关控制,一个插座;客厅安装一盏日光灯,由两个双联开关控制,一个插座;厨房、卫生间安装由两位开关分别控制两盏白炽灯电路,走道安装由一个单联开关控制的一盏白炽灯。告诉学生要想安装好这些电路,需要很多知识,要懂得导线的选择、开关及插座的选用和安装,白炽灯、日光灯的安装,塑料线槽的敷设等,使学生知道学好这些知识就能给新建的房子安装照明电路,在任务明确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

2.分析任务

上面所给的"一房一厅室内照明电路安装"的任务,其安装步骤为:①按任务要求准备所需的电器元件并检测;②电器定位;③画线;④塑料线槽的敷设与进盒 ;⑤导线的敷设;⑤电器接线 ,⑥通电前检测、通电试验。根据其涵盖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 ,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可将其拆分为5个子任务。单联开关控制一盏白炽灯、一盏日光灯;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白炽灯、一盏日光灯;插座的安装;家用配电板的安装;一房一厅照明平面图的绘制。在学生完成总任务前,先让学生在实训桌面上熟练操作各个子任务,在白纸上绘制一房一厅照明平面图,各个子任务都熟练掌握后,再完成"一房一厅室内照明电路安装"。

3.实施任务

根据上面所给出的任务"一房一厅室内照明电路安装",学生每4人一组,按上面提出 的6 个安装步骤,在电工实训室的一房一厅模拟木板房上实施任务,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教师巡查,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纠正。比如导线的敷设是否正确、插座的安装要求"左零右火中间接地",线头不要过长预防短路,塑料线槽的直角转弯、内角及外角的处理等。实施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引导他们在如何开展工作、怎样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4.交流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采用小组之间互评与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各小组组长均由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他们对电路的功能、导线或线槽的敷设要求相对熟悉。首先由小组互相评价,A组评价B组,B组评价C组,C组评价D组,依此类推,小组长根据老师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纠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做中学的乐趣。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置的原则

在《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计出高质量的"任务"。

(1)任务的设置要尽可能表现出一个完整的功能,能看到效果。比如在夜间上下楼梯开关灯不方便,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安装一个电路,可设计任务"在楼梯安装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白炽灯照明电路"。

(2)任务的设置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作为短途运输工具的三条皮带传输机控制线路的安装,可设计成一个让学生实际操作的任务。

(3)任务设计要有系统性

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例如,在《电工技能与实训》教材中的前五章"安全用电常识、常用电工材料、电工基本操作工艺、电气照明与内线工程、电工仪表",整体任务是要求同学们能利用这些知识安装一个完整的家庭照明电路。而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比如导线的直线连接、T形连接,每次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或一部分问题,而且当所有问题解决以后,整体教学任务的完成自然水到渠成。

实践证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祥富. 电工技能与实训第2版

第2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字】人工智能;教育;进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18―03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主要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其长期目标是实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1]从脑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智能的本质可以说是通过后天的自适应训练或学习而建立起来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条件反射神经网络回路的活动。[2]人工智能专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构造一个可以模仿人脑行为的系统。这一研究一旦有突破,不仅给学习科学以技术支撑,而且能反过来促使人脑的学习规律研究更加清晰,从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方法论。[3]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工智能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其研究成果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工智能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领域进行的,其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自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机器人学、博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4]目前,在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与活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专家系统、机器人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人工神经网络和分布式人工智能,下面就这些领域进行阐述。

一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个领域中一个或多个人类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解决那些需要专家决定的复杂问题。[5]专家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知识库,用于存储某领域专家系统的专门知识;综合数据库,用于存储领域或问题的初始数据和推理过程中得到的中间数据或信息;推理机,用于记忆所采用的规则和控制策略的程序,使整个专家系统能够以逻辑方式协调地工作;解释器,向用户解释专家系统的行为;接口,使用户与专家系统进行对话。近几十年来,专家系统迅速发展,是人工智能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一个研究领域,广泛用于医疗诊断、地质勘探、军事、石油化工、文化教育等领域。

目前,专家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与活跃。专家系统的特点通常表现为计划系统或诊断系统。计划系统往前走,从一个给定系统状态指向最终状态。如计划系统中可以输入有关的课堂目标和学科内容,它可以制定出一个课堂大纲,写出一份教案,甚至有可能开发一堂样板课,而诊断系统是往后走,从一个给定系统陈述查找原因或对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诊断系统可能以一堂CBI(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课为例,输入学生课堂表现资料,分析为什么课堂的某一部分效果不佳。在开发专家计划系统支持教学系统开发(ISD)程序的领域中最有名的是梅里尔(Merrill)的教学设计专家系统(ID Expert)。[6]

教学专家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性格等),以最合适的教案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其特点为:同时具有诊断和调试等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已经开发和应用的教学专家系统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ACSYMA符号积分与定理证明系统,我国一些大学开发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物理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及聋哑人语言训练专家系统等。[7]

目前,在教育中,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更多的集中于远程教育,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智能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专家系统构造的智能化远程教育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具备某学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生成自己的提问和应答; 能够分析学生的特征,评价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补救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教学。[8]目前应用于远程教育的专家系统有智能决策专家系统、智能答疑专家系统、网络教学资源专家系统、智能导学系统和智能网络组卷系统等。

二 机器人学

机器人学是人工智能研究是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机器人基础理论与方法、机器人设计理论与技术、机器人仿生学、机器人系统理论与技术、机器人操作和移动理论与技术、微机器人学。[9]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机器人是以 “示教―再现”方式进行工作;第二代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感觉装置,表现出低级智能;第三代机器人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治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目前开发和应用的机器人大多是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研究和应用逐渐由工业生产向教育、环境、社会服务、医疗等领域扩展。

机器人技术涉及多门科学,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机器人技术是世界强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也是世界公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多国家已经将机器人学教育列为学校的科技教育课程,在孩子中普及机器人学知识,从可持续和长远发展的角度,为本国培养机器人研发人才。[10]在机器人竞赛的推动下,机器人教育逐渐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世界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已把机器人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之中,我国许多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开展了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在作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与平台,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多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资源单一,缺乏前瞻性。教学机器人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先进的教学资源。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教学机器人种类越来越多,目前在中小学较为常用的教学机器人有:能力风暴机器人、通用机器人、未来之星机器人、乐高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中鸣机器人等。

三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要使计算机能够模仿人的学习行为,自动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巧,[11]其研究综合应用了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逻辑学、模糊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机器学习的方法与技术有机械学习、示教学习、类比学习、示例学习、解释学习、归纳学习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习等,近年来,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是发展最快的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自动获取新的事实及新的推理算法)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对机器学习的研究有助于发现人类学习的机理和揭示人脑的奥秘。[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学习研究的深入,机器学习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各种学习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将连接学习用于图文识别,归纳学习、分析学习用于专家系统等,大大推动了在教育中的应用,例如在建构适应性教学系统中,用机器学习与朴素的贝叶斯分类器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有较高的准确率[13]。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和推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重用过去人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已经出现了基于CBR的图形仿真教育系统,并且,针对个体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也有所突破。[14]另外,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在生物医学、金融管理、商业销售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不仅给机器学习注入新的生机,也为机器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四 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就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以实现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一个能够理解自然语言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看起来就像一个人一样需要有上下文知识以及根据这些上下文知识和信息用信息发生器进行推理的过程。[15]自然语言理解包括口语理解和书面理解两大任务,其功能为:回答问题,计算机能正确地回答用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文摘生成,计算机能根据输入的文本产生摘要;释义,计算机能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型来复述输入的自然语言信息;翻译,计算机能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由于创造和使用自然语言是人类高度智能的表现,因此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也有助于揭开人类高度智能的奥秘,深化对语言能力和思维本质的认识。[16]

自然语言理解最早的研究领域是机器翻译,随着应用研究的广泛开展,也为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提供了新的途径,例如由MIT研制的指挥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SHRDLU就可以接收自然语言,进行人机对话,回答关于桌面上积木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和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希赛可”网络智能英语学习系统,这个基于网络的“人-机”语境的建立,突破了普通英语教师和传统的单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所能具备能力限制,也比建立于网络的“人-人”语境更具灵活性,可以为远程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支持,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将用自然语言进行的人机对话系统应用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上,在国际上也是一种创新。[17]

五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在对大脑的生理研究的基础上,用模拟生物神经元的某些基本功能的元件(即人工神经元),按各种不同的联结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网络,其目的在于模拟大脑的某些机理与机制,实现某个方面的功能,例如可以用于模仿视觉、模式识别、声音信号处理、控制、故障诊断等领域,人工神经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单元。[18]人工神经网络有两种基本结构:递归(反馈)网络和多层(前馈)网络,两种主要学习算法:有指导式学习和非指导式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从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行为出发,具有大规模并行、分布式存储和处理、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特别适合于处理需要同时考虑许多因素和条件的、不精确和模糊的信息处理问题,[19]这使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更大的发展潜能,目前已经开发和应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30多种。人工神经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是与教学专家系统相结合,以此来改进教学专家系统的性能,提高智能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问题具有更好的应对能力。人工神经网络在学校管理中也得到应用,例如采用误差反传算法(BP)的多层感知器已应用于高校管理之中。

六 分布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AI)

分布式人工智能是分布式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结果,研究目标是要创建一种能够描述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精确概念模型,主要研究问题是各Agent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包括分布式问题求解和多Agent系统两个领域。[20]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一般由多个Agent组成,每个Agent又是一个半自治系统,Agent之间及Agent与环境之间进行并发活动并进行交互来完成问题求解。[21]由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并行、分布、开放、协作和容错等优点,在资源、时空和功能上克服了单智能系统的局限性,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分布式人工智能中的Agent和多Agent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引入Agent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系统的智能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教育。目前,Agent和多Agent技术多用于远程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利用其分布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提高网络教学系统的智能性,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跟踪,为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创造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学软件中应用Agent技术的一个典型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开发的教学Adele(Agent for Distance Education - Light Edition) [22]。Agent技术在网络教学软件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促进了研究者对分布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从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扩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人工智能与其他先进信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已经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有效的融合,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引起教育技术界广泛关注。[23]例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智能教学系统的教学效果;与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和改进远程教育的智能性。二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间的集成。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它们可以通过集成扩展彼此的功能和应用能力。例如自然语言理解与专家系统、机器人的集成,为专家系统和机器人提供了新的知识获取途径。三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它们是传统人工智能的延伸与扩展,这些新领域有分布式人工智能与Agent、计算智能与进化计算、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以及人工生命等[24],这些发展与应用蕴藏着巨大潜能,必将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技术发展不断发挥着引导教育技术研究的作用,一种新兴技术的出现总是会掀起相应的研究热潮, 引发对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探讨、评价以及与传统技术的对比。[25]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的前沿学科,虽然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争论,但从其研究成果与应用效果来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史忠植,王文杰.人工智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

[2][11][18][19]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编辑委员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十万个为什么(8):人工智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189,78-79,84.

[3] 任友群,胡航.论学习科学的本质及其学科基础[J].中国电化教育,2007,(5):1-5.

[4][21] 蔡瑞英,李长河.人工智能[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13.

[5][12][15][20][24] 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研究生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14,19-20.

[6] [荷]山尼•戴克斯特拉,[德]诺伯特•M. 西尔,[德]弗兰兹•肖特,等.任友群,郑太年主译.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解决教学设计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7.

[7] 任友群.技术支撑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2-43.

[8] 路利娟.应用专家系统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智能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2):79-80.

[9] 陈恳,杨向东,刘莉等.机器人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10] 关注机器人幼儿教育――访鲍青山博士[DB/OL].

[13] 柏宏权,韩庆年.机器学习在适应性教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7(4):76-79.

[14] 杨健,赵秦怡.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3):710-712.

[16] 自然语言理解[DB/OL].

[17] 贾积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远程教育应用探索――“希赛可”智能型网上英语学习系统[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2):26-29.

[22] Erin Shaw, W. Lewis Johnson, and Rajaram Ganeshan, Pedagogical Agents on the Web[DB/OL].

第3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高三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2)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4)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结合信息技术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基因工程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国家参与?它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基因组计划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二、结论与思考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4)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教学环境的改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遥远的事情。

(2)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4)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

四、结论与思考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生物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第4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精品课程 信息化平台

自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颁发到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各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学教改工作的重点。如何让作为优秀教学资源的精品课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呢?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文件,其中要求促进信息化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申报、评审过程中的应用,并要求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实现精品课程的全程录像上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录播技术以及网站制作、和共享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促进精品课程信息化,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优质课程的强力支撑。

一、需求分析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上个世纪以来,国际教育界开始了以多媒体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虚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发展趋势,被称之为教育信息化进程[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教育部在2003年就提出了每门课程必须全程录像,并以网站形式实现共享的信息技术整体要求,而且在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就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四个具体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具体要求。

二、指导思想

(一)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的思想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条件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阐明:一是从技术上可以理解为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二是从理论上可以理解为教材教程多媒体课件化、学习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自主化、实验室实践教学虚拟化;三是从硬件上可以理解为以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个信息技术设备组成的系统教学环境。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教与学的优势在于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是传统的教或者学的模式,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教学者提出问题即教学任务,学生接受到问题后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或直接反馈教学者那里,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利用环境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师的反馈式协助自主地智能化地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是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一个领域,它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和管理,从而改进教学效果,以增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2]。作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对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响应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其成为示范性的优质教学资源更是重中之重。实现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教学队伍;有利于为优秀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展示平台;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丰富的学习平台,和一个自主化的、智能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发挥精品课程的课程改革的“龙头”作用,并形成强辐射性和影响力,提升整个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内容与目标

(一)内容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一个多媒体平台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通过媒体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媒体的范畴很广,包括从书本、图片、电影、电话、计算机网络到卫星电视等等。教学领域中的多媒体主要指用计算机交互的处理文本、图形、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的工具,它具有一定的呈现力、传播力、可控性和互动性。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具体在两个方面来实现多媒体的平台作用:

(1)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教材内容

利用多媒体的文、声、图、视的综合集成性,我们可以制作具有个别化、主动性、交互性和反馈性的多媒体教材,它既可以让学习者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参观与浏览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又可以和纸质教材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材包,真正实现教材内容的直观、具体和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精品课程的要求的一流教材的目标。

(2)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具有着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的技术,它的加入能使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更多的选择,而且通过与多媒体教材的组合,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丰富的优点,对精品课程实现一流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一个网络平台

教育部办公厅在精品课程相关的申报工作通知中指出,申报的精品课程必须建有专门的课程网站,以便于进行网上评审和共享。以网络形式承载课程体系是精品课程区别于以往任何课程的重要特征。精品课程的网站一般由师资队伍介绍、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和授课录像组成,相关部分之间通过非线性的超媒体链接。在教学任务中,教学者通过网站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录像和接受学生反馈,学习者则通过网站学习并反馈,两者之间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形成一个教与学的反馈循环,如图所示:

3.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

用信息技术为精品课程搭建的数字化平台主要有两个方面:

(1)网络数字化平台

作为要实现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它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专业网站:网站导航清晰明了;网页以PHP、ASP等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网页经过本机和网络测试没有页面错误;网页之间根据内容进行正确的非线性链接;用与网页编程语言搭配最好的数据库存储数据和内容,如PHP+ORICAL,ASP+SQL,可以搜索、查询和修改数据。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随着网络技术加入,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已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也正因为这些功能的实现,精品课程网站成为一个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学习中心。

(2)录播数字平台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教育部参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以及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的《平台与媒体标准族谱》制定了视、音频的数字化标准。通过如网视宝、瀚博尔等优秀数字化的录播设备,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将教学者的上课情况制作成符合数字化标准的视音频素材,经过制作索引和编辑,成为能在网站上流畅播出的教学录像。

(二)目标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的总体目标是为了促进精品课程信息化,建设五个“一流”的优质示范性课程,具体目标则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 探索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培养教学者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 优化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 构建出一套制作能实时网上有效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精品课程的方法。

四、模式构建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的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为教学目的,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平成相关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结构形式。根据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组合与呈现方式,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下面四种应用的模式:

(一)多媒体演示型模式

该模式通过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演示设备来展现教材内容,教学者根据演示内容向学习者进行讲述,继而完成教学。它是一个“教学”的直线单向过程,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

(二)网络协作型模式

该模式通过一人一机的方式,教学者通过网络呈现教学内容并接受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和反馈,学习者则通过网络访问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作提出相关个人问题的反馈,两者在协作中完成教与学。它是一个“教学”直线双向过程,具有能动、自主的特点。

(三)主题研究型模式

该模式中教学者和学习者围绕某个教学主题利用相关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研究,直至解决问题。它是一个“教=学”的研究过程,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四)技能实践型模式

该模式主要面向对技能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课程,学习者通过在教学者设置的虚拟实验室中进行相关课程的实践操作,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熟练操作,完成教学。它是一个技能由生到熟的过程,具有简单、学习周期短的特点。

五、评价

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是精品课程能否真正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制高点的有力支持。参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评价:

・ 诊断性评价在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时,教学者是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选择了合适的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多媒体教材和课程网站。

・ 形成性评价在精品课程实施中,教学者和学习者是否能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协作式学习,围绕教学主题循环反馈,最大效率和最优质量地完成教学。

・ 总结性评价在精品课程共享以后,教学者是否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分别评定,在结果基础上修正。

六、反思与总结

精品课程作为优质示范课程有着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能反映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手段的要求,这也成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时间不长,教学者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和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有一定的难度等等原因,应用信息技术搭建精品建设平台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解决信息技术硬件“瓶颈”,使之能完全满足精品课程信息化的需求;

・ 对教学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

・ 适当地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达到高的教学标准;

・ 精品课程网站应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根据结果进行实时修改;

・ 精品课程网站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保障正常运行和共享;

・ 教学录像应符合国家技术数字标准,能流畅地打开和播放。

总之,搭建精品课程的信息化平台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一种良好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通过不断实践、评价、修正、再实践的循环,此种研究必将充分发挥其多媒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征和优势,为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教改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第5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主持人:

倪俊杰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嘉 宾:

刘宗凡 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

邱元阳 河南省安阳县职业中专

徐卫兵 浙江省缙云县教师进修学校

现实:手机遥控的时代

现如今,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电视机、空调、电风扇、电灯、空气净化器……应有尽有。在电器多了的同时,各式各样的遥控器也多了。要想打开家里的电视机可能就要用到好几个遥控器。万一某一个的电池没电了,那真是麻烦了。各位读者也可以数数看,你家里一共有多少个遥控器?你有没有想过给遥控器“减负”呢?事实上,在很多人家里,遥控器可能只需要一个,那就是手机。

倪俊杰:互联网给传统家电市场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这些厂商也“痛定思痛”,产品理念发生了巨大改变,都开始设计和生产能上网、能遥控的家电产品了。有的还开发了手机在线遥控APP,“智能家居”的概念由此诞生。

刘宗凡:我非常赞同“智能家居”的概念,自己在家也基本上实现了手机控制,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通过安装手机遥控APP,可以实现用手机控制电器的功能,走到哪里,只要用手机对着空调、电视机、电风扇等电器设置一下,手机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遥控器,非常方便,随心所欲。

雷军立志要将小米手机打造成未来生活的入口,现在正在一步步实现。小米的万能遥控器,就是智能家居迈出的一小步。

要实现万能遥控有很多方式,如红外遥控、Wi-Fi遥控、蓝牙遥控等。当然,目前能被遥控的家电以红外为主,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米万能遥控APP如何工作。

打开“小米万能遥控”,单击左上角的“+”号,可以看到,能遥控的设备还真不少(如下页图1)。这次我们添加一台风扇为例,点击“风扇”,将出现一些风扇品牌供我们选择(如图2)。然后按住如图3中的“电源键”,风扇一响应立即松开(一般是关机),这时软件就识别出了这台风扇,在图4中选中“添加桌面快捷方式”,再按“完成”,以后就可以从桌面直接启动这个风扇遥控器。

小米万能遥控APP和实际的遥控器有什么差别呢?通过在使用中的观察,我们发现万能遥控器红外版实现了普通遥控器完全一样的功能,而Wi-Fi版还多了截屏、应用、搜索等功能,特别是“应用”功能,可以直接打开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安装应用,非常方便。

如果我们把手机横过来,会惊喜地发现,遥控器直接映射了小米电视的界面,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反向投屏,我们在手机上的操作,会直接反映在电视上。也就是说,我们间接为没有触屏功能的电视增加了触屏功能。在一些不是专门为电视设计的应用或浏览网页时,我们会发现这种遥控方式非常人性化。

通^网络,我们还能遥控家里能联网的智能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洗衣机、高压锅、路由器、摄像头甚至窗帘等家居用品……手机通过红外、蓝牙、Wi-Fi等手段,逐渐成为智能设备的控制中心。

徐卫兵:手机之所以能够用来遥控家用电器,原因在于很多智能手机中内置了红外模块。红外线信号其实是二进制编码的,我们在手机上选择功能按键后,红外模块会将信号编码传递出一串含有二进制编码的信息,并转化为红外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出来,电器接收到信号后就会根据指令“行动”了。此外,如果有些手机没有内置红外模块,也可以通过购买外置的红外适配器来实现遥控的功能。

邱元阳:知道了红外遥控的原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DIY一个手机红外遥控器。最简单的手机遥控器只需要一个3.5mm的耳机插头和两只红外二极管即可,连接方法如下页图5所示。

红外二极管(940nm)可使用两只,也可使用一只,两极分别焊接到耳机接头的左右声道(使用两只的话正负极反向连接,如图5),耳机插头用三级的或四级的都行。最后下载一个“遥控精灵”或其他音频转红外软件即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家电品牌众多,遥控精灵APP初次使用时要保持网络畅通,以匹配云端数据来生成本地遥控配置文件,灵敏度和发射功率可以在软件上做进一步设置(如下页图6)。

跨越:从遥控到投屏

倪俊杰:任何连接肯定有发射端和接收端,即本机和客户机。手机遥控实现的是信号的传输,信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没有一种连接比遥控更加直观呢?自然是有了,那就是投屏。如果遥控的连接是信号传输的1.0版本,那么投屏就可以说是2.0版本了。投屏实现的是将发射端的实时画面传输给接收端,这种效果要比遥控来得更加真实和震撼。

刘宗凡:手机是我们的随身装备,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手机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手机的屏幕比电脑、电视小。虽然手机功能强大、体积轻巧,但我们有时候也还是不满足小屏幕操作,希望能转移到更大的屏幕上来。现在投屏技术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如商务会议、影视欣赏、亲朋聚会等多个场合都会用得到。基本上每一款智能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视机、投影仪、影音播放器都支持投屏,甚至Win10系统也支持无线投影技术。应该说,从遥控到投屏是一个大的跨越。图7为某品牌手机自带的多屏互动功能。

邱元阳:以往的投屏大多是依靠数据线和设备连接实现的,现在的投屏则是通过无线局域网实现的。无线投屏依靠的是投屏协议,比较主流的协议有Miracast、DLNA、AirPlay、WIDI、WHDI、Wireless HD等。其中AirPlay是苹果IOS设备自带的,效果比较流畅,同时支持多台设备投屏。只要在接收端安装苹果录屏大师(如下页图8),置于同一个Wi-Fi下的苹果设备就能通过AirPlay镜像投影到接收端。据我所知,已经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展示和互动了。

设计:基于投屏技术的智慧教室

倪俊杰:投屏技术能够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其中就包括教育教学。现在都在谈智慧教育、智慧教室。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间基于无线网络、移动设备、投屏技术的智慧教室?

刘宗凡:这太有意思了。这是未来教室的概念,我觉得这间教室将会是没有黑板,没有粉笔,也没有纸质书本的。教室的四周墙面上装着液晶触屏电视,窗户那一面的液晶电视是可以升降的。学生桌子的桌面其实是一台平板设备,当然,桌面是可以调节角度的,因为那是根据人体工程学专门设计的。通过投屏技术,教师能够将讲台或者手中平板的画面传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画面投屏到大屏幕或传送给其他同学。学生平时学习、做题、讨论、互动都可以在这张桌子上进行。

邱元阳:刘老师的设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画了一张未来教室的平面图(如下页图9)。这间教室将覆盖足够强大的Wi-Fi,支持全班学生一起操作。而且我觉得教室的学生桌不应该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设计不同的摆放位置。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桌需要充电该怎么办好呢?总不能在教室布满很多电线或插线板吧?

徐卫兵:其实,充电的问题也不难解决。既然是未来教室,那我们也可以脑洞大开地想,是否可以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进去呢?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离我们很近,有很多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努力。例如,1890年,物理学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就已经做了无线输电试验,实现了交流发电。2007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把共振运用到了电磁波的传输上并成功“抓住”了电磁波,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应用在手机、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上了,这方面以我国的中兴通讯、比亚迪、奇瑞、海尔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我想只要在教室里安装了无线充电装置,在学生放学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充电,这样不会耽误教学。

刘宗凡:真棒,看来两位老师对倪老师提出的未来教室非常有感觉呀!我还有一个建议,即把智能家居的概念也融入到这间教室。教室里的电灯、风扇、空调、饮水机等设备都能通过远程控制。现在雾霾天比较多,这间教室还应配有空气净化系统,它能根据当时的空气情况自动净化调整,这将充分体现智能管控。

畅想:人类能否进入万物可连的时代

倪俊杰:无线投屏技术确实很酷,但也有一些限制,主要的限制是无线局域网的距离限制和O备是否具有投屏模块。但可以设想,未来依靠Iot、5G等技术,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大型的局域网,任何电子设备都内置了投屏模块。今后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获得相应的权限,你的设备就可以投屏到任何设备甚至物质上,当然也包括空气。

邱元阳:没有网络确实是实现无线投屏的最大阻碍,据统计,目前地球上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地区还没有实现互联网接入。不过有一个好消息,Google在2013年就提出Wi-Fi热气球计划,这个项目的名称是Project Loon。该项目旨在利用热气球为农村、偏远山区和不发达地区提供廉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在谷歌进行的试验中,热气球的飞行距离超过150万公里,环绕地球一圈只需要22天。热气球能向地面固定天线提供每秒22MB、向手机提供每秒5MB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据报道,斯里兰卡或将成为Wi-Fi热气球项目的第一个商用试验地区。Google可能与斯里兰卡私营企业Rama合作推广Project Loon,第一个热气球已经于2016年2月升空,实验效果较好。Google因此希望继续推广该项目,让斯里兰卡的城镇和乡村都能普及Wi-Fi上网。如果该项目成功,那么今后有可能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实现网络Wi-Fi覆盖,投屏也将变得随心所欲。

徐卫兵:我马上想到了物联网,物联网的概念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埃里克・施密特(谷歌执行董事长)说:“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互联网将成为历史,物联网将取而代之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将给科技公司带来巨大的机会。”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也曾说过:“未来没有所谓的互联网企业,每个公司都将变成物联网公司。”因此,我觉得人类进入万物可连的时代已经到来。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图10可表示三者的关系。

邱元阳: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可能是物联网的两大核心,人工智能解决自动、智能问题,区块链解决设备之间的通信安全问题。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场景:某区域供电有压力,不再需要拉闸限电,所有的空调自动调低一度,在人们几乎没感觉的时候就自动解决了问题。牛奶盒子装有RFID芯片,不仅可以溯源,而且智能冰箱还可以知道你消耗牛奶的速度,定期提醒你采购。当你把牛奶盒子扔进垃圾箱时,RFID也能被感应到。

展望:从机器连接到机器连人

倪俊杰:既然机器可以投屏给机器,那么依靠生物科技技术,人的画面是否也可以投屏给机器呢?再进一步讲,机器是不是也可以投屏给人?这样一来,我们离人与人之间的“投屏式”连接也不远了。到了那个时代,人与人的交流可能不是通过文字、手势、语言,而是直接将自己脑中的画面“投屏”给任何人。

刘宗凡:网络实现了将不同的设备连接在一起。有什么办法可以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呢?现在有很多机器人已经实现了通过大脑远程控制,如墨尔本的Aubot公司就设计了Teleport机器人,使用者将集中度达到目标值之后就能控制Teleport了。

邱元阳:在科幻电影《致命指令》中,女主角米尔斯是一个植入了芯片的人,向我们展示了人脑连接电脑的科技时代。她不仅能用眼睛扫描各种对象从网络中获取相应信息,而且开发出了SAR(研究分析可自编程机器人)。虽然米尔斯能够与机器人网络连接并控制它们,但是SAR的自编程和自学习能力导致其最终脱离了人类的控制。而如今,“脑机接口”即将成为现实。

著名科技作家Tim Urban在WaitButWhy上发表了近4万字的长博客,详解了Elon Musk的“脑机接口”的宏伟蓝图。他认为这项工程将使SpaceX都黯然失色,因为它是在定义未来的人类是什么。

Elon意识到具有思考能力的计算机将是伟大的创造,能使人类将最重要及最高强度的工作实现外包,于是和Sam Altman创立了OpenAI,致力于研发和制订实现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的途径。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地球上一旦出现智能远高于其他物种的物种,它必将对其他所有物种构成威胁。超级智能AI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务必要避免自己落入“其他所有物种”的境地。在Elon看来,在AI与其他所有物种共存的未来,人类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成为AI。

Elon将人类大脑数字三生细胞壁(tertiary layer)比喻为巫师帽。这个概念是指全脑界面将变为如同将设备植入大脑,使大脑变为设备。巫师帽的电极阵列是一种新的大脑结构,与大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并列,其中一个核心的目的为将其作为大脑及基于云端的定制AI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AI系统将和大脑融合无间。

不过,由于人脑思考的速度和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人类的全脑界面是否足以支撑这种人机融合的实现,还需要人机通信带宽的支撑。

徐卫兵:我很认可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李斌谈到的互联网的本质是“心联网”的观点,互联网技术为人类心与心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于是急切地、热烈地以难以自控的速度奔向彼此的依存和联结――于是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心网”;借助这场运动,人类渴望穿越更多壁垒,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甚至释放又一轮“人的进化与超越”……

第6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数学教学;高效课堂;多媒体技术【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59-01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本人经过几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做一下简单的分析。1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例如:在讲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特征时,同学们对此很容易混淆,如果借助多媒体多一些实际的演示,对大学的思维理解过程就起到一个有具体到一般,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对同学的学习帮助很大。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判断、分析、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轻松地学习数学。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五、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习题形式多样化,可以节约时间,增强课堂语言的广度与密度。有助于学生有时间用于探索和发现,有时间将以前的知识与当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其最大的优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效率。 3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7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作用

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们社会的、生活的全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果我们进一步的追问: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其目的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其目的就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

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但在数学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涉及到的有声语言(包括字幕文字和声音文字)、图像与音乐等,这是一种形象的知觉场,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背景。这种辅助背景在课堂上就表现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情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2]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导入这个环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讲《子集》这课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共同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投影)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ø,B={0}.

这种形式由于是以投影的形式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这样就会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呈现内容时又可以伴有声音,这样也会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演示工具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光靠教师的讲解不能把课堂推向,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先进的技术发挥其演示的作用。为了有力地说明数学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从电影、电视、录像、因特网上收集来的素材做成图片,在恰当的时候演示给学生。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就可以很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空间演示作用。

三、为突出重点、难点创造氛围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形象的东西,从而有力的突出重点与难点[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出重点与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判断、分析、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轻松地学习数学。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五、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往往不会始终如一,高度集中。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就可以使外部刺激由单一变为多元,多媒体使用色彩鲜明,图像清晰生动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4]。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习题形式多样化,可以节约时间,增强课堂语言的广度与密度。有助于学生有时间用于探索和发现,有时间将以前的知识与当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其最大的优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的效率。

六、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数学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首先,互联网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取有用信息。此外,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可存储大量音频、视频信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性资源。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的有机组合,通过把这些有利因素与数学知识、习题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组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色彩、声音、视频动画等的富于启发性与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中。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样,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的局面,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全身反应,在直观性、趣味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与难点,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现代教育技术[5]环境下的教学,反馈迅速,强化及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电脑能读学生的反应进行人工智能分析,随时反馈,准确评价,及时修正、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万能的,只有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才能使其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中小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吴琛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08

5、顾纯刚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整合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6,07

--------------------------------------------------------------------------------

[1] 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12月版 第55页

第8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一方面是顺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当前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的矛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彻底革命,使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1 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内容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如在学习植物激素时,播放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教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再如,学习细胞增殖时,可展示不同生物细胞分裂的图片或动画演示过程,这样会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当然,录像和图片要精选,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与学方式,突破重

难点,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生物学有很多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以实现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强化重点内容,进行难点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形象地展示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再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光反应和暗反应教学时,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较为抽象,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叶绿体的真实环境中,观看其内部具体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伴随动画演示,学生体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将微观的分子变化以宏观视角体现,降低理解这部分知识的难度。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

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把无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概念进行联想组合,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可用Flash课件一步一步地展示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4 网络教学有利于实现互动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接触。特别是在假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学校不再有围墙,依靠互联网和远程多媒体技术而建立的虚拟教室将使教学延伸到生物学课堂之外,扩大学生学习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数据库。他们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者在网上共同参与、协同进行学习;他们也有机会在网上接触教学专家,与他们进行交谈,及时获得帮助。但计算机网络不会取代教师,只是创造交流环境使人们共享知识,在共享中相互碰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5 信息技术有利于支持个性化学习并能提高教学

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教学得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性学习,它要求信息资源有较强的可选择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主动求知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的主体解放,因而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材内容等的探索上,以及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

如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制作几个不同梯度的课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窗口进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用阅卷软件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分析、统计,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每一题的得分率,选A的占多少,选B的占多少……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而教师也可以省时省力并能在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

6 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极大丰富了生物教学的手段。尤其是在生物新课标改革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一些问题。

6.1 不要刻意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

当前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多媒体课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水平。随着教学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实现优美的视觉效果,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件制作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演示的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刻意追求视觉效果,随意在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视频、动画等,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2 不要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忽视传统教学方法

第9篇: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微课;初中语文;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MOOC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转变教学理念与行为,适应课堂教学发展与变革,推动基础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积极培养出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着力解决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的公平普惠难以实现的问题。

目前,国家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各地教育城域网已基本形成,为应用系统的使用提供了通畅的网络环境。然而,没有资源的硬件无法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即便拥有一些可用的校本资源没有平台实现共享也难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荣县作为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与应用模式、校本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荣县电教教仪站初中语文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也将助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知识传播和教育模式演变 在文字出现以前,以口授为主,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为辅;文字出现以后,书面语言扩展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大批量书本知识记载和传播形式推动现代教育的普及;广播电视网络出现以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在更大范围普及,但质量难以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OCW、在线课程网络,将课程搬到网上,在更大范围传播;云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和智慧教育等的蓬勃发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具有开放性、大规模、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出现,促进教育发生大规模、高质量的变革。教的工具逐渐改变,学的工具逐渐改变,评的工具逐渐改变,带来教育新的应用和深刻变革。

互联网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是历史必然 互联网以其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扩大覆盖面,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与易得,云技术助推,为知识跳出校园围墙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效与经济地存储和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将智能互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用于教育领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知识快速更新、知识获取十分便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批量生产式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主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业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2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项目资助下,项目以四川省荣县为样本点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走访调查发现,目前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较为落后的地区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障碍重重。在功利的教育考核面前,学校和教师无暇顾及教育的改革,甚至漠视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短缺以及过于集中现象严重存在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荣县作为农业县,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信息化需求。从整体上看,国家从诸多方面保障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然而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县,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硬件投入,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集中的、高性能的优良设备和技术能力,区域的优秀师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偏远的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根本不可能建设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其资源的共享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低 从调查结果看,85%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的学校信息化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低,离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待相去甚远。

重硬件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设备的购买,而软件资源配套不全或者没有,人员培训不足,对资源的建设不重视,其结果是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利用,达不到服务师生、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县域内没有一所学校集中优秀师资开发属于自己的校本优质资源,更没有部署自己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 荣县初中语文微课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思路

根据荣县教育的实际,项目选择以优秀教师资源较为突出的初中语文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将县域下属的所有学校的优秀语文师资联合起来,借助荣县电教教仪站的技术力量和高性能设备,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低投入高收益”。共享平台由电教教仪站和第三方共同定制建设。这种思路具有以下优点。

集中优质资源,建设适合于本地的优质教学资源 县域内的所有教师按照共同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使条件差的学校的学生能分享同样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师资水平相对欠缺的教师能在集体资源开发过程中和教学中得以快速成长,从根本上解决同门课程不同教师各自为政和师资力量过于集中带来的问题。

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从根本上讲,相当于所有学校联合共建公共的信息化平台,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实现了均衡分担,把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和平台建设变成了现实。

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已建成的共享平台由服务器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入口,从而避免了各学校分散建设带来的重复投资,也避免了资源建设的良莠不齐。

解决了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电教教仪站的技术人员既是各个学校的专职技术人员,也是所有学校共享的技术资源,从而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技术人员缺乏而带来的问题,保证了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和平台运行的稳定性。

4 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实现

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基于Web Services,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SOA架构体系设计,基于Web 2.0技术构建,采用多层B/S结构实现。学习流程完全根据MOOC。

课程学习方式如图1所示,即学习者通过平台在课程资源中心网络中的虚拟教室完成人际互动、课程资源分享、课程内容学习、课程学习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学习活动。通过平台的在线学习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其课程具有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的基本原则。

5 结束语

城乡水平差距和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以及优秀教学资源的严重倾斜和过于集中,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无法以传统方式实现辐射,教育均衡化成为教育的迫切问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共同提高。荣县以初中语文课程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平台构建为突破口,探索一条适合于荣县教育的区域性、本地化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打破固有的制约瓶颈,最大可能减小城乡之间的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这必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普惠。

参考文献

[1]李桂云.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普及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2]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9).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B/OL].

[4]程炜,杨宗凯,乐春晖.基于WebService的一种分布式体系结构[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