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资产管理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__市粮食局
国有粮食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国有粮食企业占有、使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部分年代长久,资料保管不完整,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使一些单位的资产状况不清,家底不明。本文对近年国有粮食企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粮食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名目问题。过去长期使用的账目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发展了的国有资产科目的需要,应该根据财务制度,及时对资产账目进行变更、补充和扩展,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资产的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不记固定资产明细账,有的单位资产保管不善,致使资产流失严重。二是往来款项缺乏有效管理。部分单位暂存暂付业务发生频繁、挂账问题严重,很多专项工作早已结束,但专项经费依然挂账、末予结转。部分单位应收账款账龄三年以上,债权数额较大,形成了名存实亡的空壳资产。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一些单位末建立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和离任责任审计制度 。由于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职责不清、造成资产使用、移交手续不全、固定资产控制不到位。许多单位由于人员少,不明确资产管管理人员,管账与管物同一个人,不利于相互监督。
(四)资产的划转、调动、赠予等手续不全。由于行政干预,企业资产的调动、赠予等情况没有相关的权属证明、没经权威部门评估,甚至有些单位对上述财产没有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账。
(五)国有资产管理方式较为落后,资产管理与会计资料信息化管理相脱节。目前,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停留在账簿和报表的管理上,不能动态地反映国有资产的变化情况。资产管理还末建立信息化系统,落后的管理方式造成资产管理的漏洞和风险。一些单位擅自处理了资产,主管部门也不能及时发现。
二、加强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依法规范管理。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规范管理。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国有资产管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
(二)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切实提高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应尽快建立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使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能及时、全面的撑握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以利于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资源共享。
关键词:资产控制 高校门面房 创新管理思路
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2012年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将“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列为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利用,近年来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各类资产进行统筹管理、科学分配与处置。其中,以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重点的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用于出租、出借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为重点。门面房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之一,提高门面房出租效益,规范门面房日常管理,实现门面房的规范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概述
按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高校在保证完成教育事业各项任务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比如《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苏教财[2013]17号)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出租、出借资产管理。在确保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如需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按程序上报审批。”财会[2012]21号明确表示,资产控制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租借、对外投资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由此可见,在制度允许范围内,高校提出申请,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资产可用于出租、出借。
除仪器设备资产,高校资产的出租、出借主要表现为公有房屋的出租、出借,而门面房出租是高校公房出租、出借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统计发现,门面房租金收益占到高校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的相当比例。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资产管理要求,加强门面房的出租管理是高校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实现资产控制、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促进高校规范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高校门面房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主要包括租赁合同文本格式及内容范围、租金标准及收缴方式、租赁周期及日常管理、权利分配及责任追究等。高校门面房管理相对规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租金标准的确定缺少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合同内容的确定缺少成熟经验论证,签订形式及租赁周期具有随意性、门面房日常监督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校进行经营性房产出租、出借的初衷,也与相关管理制度办法相背离。
严格在实现资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门面房出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讨,在充分依托资产控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实现资产有效控制这一目标创新并改进高校门面房管理办法,真正实现高校门面房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收益最大,具有现实意义。
二、基于资产控制的高校门面房管理思路探析
从资产控制角度实现门面房的科学、高效管理,首先应结合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及需要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重视提升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具体实施上,在规范门面房租金收益收缴、门面房租期与租金标准、门面房公开招租程序等涉及到门面房整个管理流程上下功夫,进而实现门面房资产经营效益最大化、资产效能发挥最大化。为保证研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笔者以江苏某高校门面房管理为案例,探讨高校在实现资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门面房管理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
(一)案例内容
江苏某高校共有门面房70余间,由该校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门面房出租所得租金收益由该公司自主进行支配,主要用于公司日常运转经费及聘任人员工资福利支出。该公司长期以非公开的方式租赁门面房,2012年之前年租金收益约为109万元。
2011年该高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加强了对门面房等国有资产的使用监督与日常管理,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将49%的门面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租赁,年租金收益为143万元。
2013年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将全部门面房进行公开招标租赁,通过宣传媒体将门面房基本信息、投标人投标条件、招投标流程等信息进行公开,按照规定,严格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对整个开标、评标过程进行录像,接受外界监督。通过此方式,2013年门面房租金收益达到207万元,较2011年几近翻倍,与该高校周边同等地段门面房租金标准基本持平。
(二)存在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门面房及其租金收益管理不规范,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案例中提到门面房由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日常管理,租金收益该公司自行支配,这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也违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地方对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比如:《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2号)第三条规定“出租、出借、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应纳入资产收益的统一管理”等。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下发的《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苏财规[2011]1号)规定,省财政厅负责省级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审批及日常监督管理。江苏省教育厅在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苏教财[2012]7号)中也规定“各高校在确保完成高等教育事业任务的前提下,如需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应严格按照苏财规[2011]1号和《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苏教规[2011]2号)有关规定执行,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另外,苏教规[2011]2号还规定“高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必须向教育厅报批”。
但在实际执行中,相关高校往往缺少手续上的报批,又因监管不到位,导致租金收入没有纳入统一管理。本案例中提到的后勤服务总公司将租金收益在部门内部进行支配只是高校门面房管理存在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高校的二级单位私自将办公用房作为经营性用房对外出租,把租金收益作为本单位的集体福利基金;因缺少必要的监管,门面房原承租户私自将门面房进行转租,成为“二房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违反了“收支两条线”、不得设立“小金库”的财务管理规定,也造成了门面房资产的产权不清、门面房资产收益流失,同时滋生腐败问题。
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高校应严格按照上级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经营性资产出租出借及相关收益的管理规定,严格履行各类报批与上缴手续。江苏省就明确规定“出租资产价值在300万元以下的,须经教育厅直接审批并报省财政厅备案;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的,须经教育厅审核同意后,报省财政厅审批”,同时,按照苏财规[2011]2号相关规定将租金收益上缴省级财政专户或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未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调整门面房租金标准,门面房没有进行公开招租。案例中,后勤服务总公司2011年之前对门面房租赁没有采取公开招标租赁的方式,门面房租赁程序不标准、不透明,有“暗箱操作”之嫌,有的虽然采取名义上的公开招租,但实质上只是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公开”,亦没有严格履行规范的公开招租程序,这与相关管理规定不相符,比如,《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苏财规[2010]22号)就明确规定资产的出租出借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如何确定门面房租金标准,一般情况下,招租前期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还要由资产监管部门进行核准。但现实情况是,高校门面房在租赁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周边门面房租金随着市场需求有了相应提升,但高校门面房租金标准并没有进行相应调整,往往表现为,同等地段高校门面房的租金标准远低于其他门面房租金标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影响了本应获得的资产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因其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关系将资源集中在自己与关系户的手中,在取得长期租赁权后,私自提高租金转租他人,坐享租金差价,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利益,滋生腐败。
(三)实现高校门面房管理成效的对策建议
1.加强门面房的产权与租金收益管理。按照“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定,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门面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门面房的产权确定,将所有依托公有房屋进行出租的行为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并报上级进行备案。租金收益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上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案例中,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该高校2011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2012年作为过渡,部分经营性用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租,年租金收益从招租前的109万元提高到143万元;2013年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再次公开招租,租金收益提高到207万元,与高校周边同等地段经营性用房租金标准基本持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针对门面房租赁工作做好宣传、解释与动员工作,与此同时,强调产权意识的培养,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第五十条规定“高校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门面房必须纳入统一管理范畴,租金收益亦统一管理、按照规定进行上缴。门面房所得租金收益在扣除各类维护管理费用等成本支出后(如:管理人员工资、修缮费、税收、水电费用),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租赁收益。案例中鲜活的数据也表明,通过规范的、严格的经营性用房招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发挥国有资产效能。
2.合理确定租期租金标准,规范公房招租程序。关于门面房租赁期限问题,以江苏省为例,苏财规[2011]1号文件中规定“房产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关于高校房产出租苏教规[2011]2号也明确规定“房产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因此,高校门面房在租赁周期确定上不得超过5年。并且在5年以内,应充分从承租户装修成本回收、维护承租户稳定心理、合理考虑承租户基本利益、高校房屋使用周转等角度明确租赁年限,虽然1年签订一次合同有利于租金的收缴,但仍建议租赁周期为2―3年,不建议一年一租的租赁。
科学合理的门面房租金需要进行评估和调研,通过评估确定底价后,进入公开招标程序。仍以江苏省为例,苏财规[2011]1号要求“省级单位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江苏省教育厅也在苏教规[2011]2号中规定“高校资产出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江苏省地方政府对公有房屋租赁管理也有明确规定,比如2011年江苏省某市纪委、财政、审计、检查、国资委等七家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公有房屋租赁实行公开竞拍的意见》,要求“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村级集体用于对外租赁的房产,包括各类办公性用房、商业(生产)性用房、仓储性用房及其他构筑物等”按照清理核实、审批备案、评估底价、信息、组织交易、合同签订、收入管理的程序进行竞拍租赁。高校公房招租可以借鉴地方政府对公有房屋租赁公开竞拍的方式,在制度允许下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公开招租流程。X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4.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S].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6.
[4]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S].2011.
[5]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S].2011.
[6]江苏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S].2012.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管理制度的漏洞及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管好用好这部分资产,是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环节。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由于体量的不断增大,现行的管理水平不足及方法不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一、资产管理制度乏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但这两个办法主要是针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形成和配备等重要环节均未作出明确规定,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并且由于约束力不够,对违反管理办法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处理措施。
二、资产配置不均。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大多为财政无偿投入,部分单位热衷于争取资金,只注重投资建设,不注重资产的日常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单位占用”,实际上变成单位占用、单位所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单位资产的购置及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根据乐清市财政局国资办2010年的调研资料指出(简称调研资料),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即使工作性质相近的,其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的水平也差距较大。以房产的占有使用资料显示,有的单位人均占有房产多达数十平方米,而有的单位因办公房不足不得不租房办公。一些办公设备人均占有情况的差距也脱离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以行政事业性房产出租情况为例,一方面有的部门办公用房非常紧张和拥挤;而另一方面,不少单位却有闲置房地产以出租、出借等形式用于单位创收。这种办公用房紧张和出租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政府房产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不合理的行政成本。也导致部门和单位将注意力放在财政资金的分配、争取以及资产购置上,较少关注挖潜、盘活和用好现有资产和资源,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益状况很少顾及。
三、临时机构资产管理存在盲点。根据调研资料统计,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因工作协调或短期工作需要,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指挥部”等临时机构较多,其经费由财政拨入专款,或政策性收费、服务性收费等。虽然属于临时性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时间长的往往存在数年甚至更长,并且多数掌握着一定数额财政资金的管理权、使用权,其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些临时机构或突击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资产,有的临时机构由牵头部门召集若干部门、单位组成,除了调剂一些已有的设备外,许多机构一成立就配置各种全新的设备,而配置以后管理工作责任不落实,机构解散以后这些资产往往不知所终。除此之外,有的单位接收临时机构解散后遗留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后未进行相应的核算和管理工作;有的单位还存在对外借用的资产、相互借用的资产等,但手续不全,相应的核算与管理工作跟不上,最终导致资产流失。
四、往来款存在问题。挂账时间长,呆死账多。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调动较频繁,财会人员原则性、责任心不强,资金只知道往外借,不知道往回收,往来账款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形成长期挂账;会计核算不及时、不完整,该转收支的不转,已成呆死账的不清理,个人欠款不催收。这增加了往来款管理的难度,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坏帐损失。
五、资产管理不规范,维修与保养不到位。个别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淡漠,生产技术能力低,车辆、设备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维修与保养基础管理制度,对国有资产只使用,少维修,轻保养,加速了国有资产的磨损程度。比如现行使用的车辆,平时只知道猛踩刹车、油门,很少注意维修和保养,等实在熬不过去了,才拉去大修特修,车况每况愈下,不到6、7年,就叫嚷着车不行了,要提前报废。国有资产的提前报废,达不到预期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六、产权不清晰,手续不全。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单位的房地产至今也没有办证。根据调研材料显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产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平均办证率不足20%,严重偏低,致使这些房产难以核实、估价,给国有资产管理带来漏洞,也给一些相邻房产的不法分子有机可趁,造成不必要的纠纷,难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七、领用、交接手续不完备,没有定期盘点。因行政事业单位大
都没有仓库,也没有专设保管人员,领用、交接手续又不完备,一些资产变成谁买谁用,丢失无人追究,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可移动的贵重物品,如一些“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用了一两年就变成私人财产,若是有人问起,都是一句“不知道”了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调动也较频繁,人员调动以后,财产未办好交接手续,前者不管,后者不清楚,造成财产流失,帐实不符。
综上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上的不重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积极建章立制,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能否管好资产的重要保证。当前要继续认真做好两个《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并根据资产管理的现时需要,着手研究制定资产配置统一标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档案库和资产调剂制度,形成国有资产流动机制,对于各行政事业性单位与组织需要新购与新建的资产,应尽力从现有资产中调剂,并以此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必要时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鼓励与促进资产占用单位通过资产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及时将闲置资产转化成有效资源。
二、定期清查财产,及时处理问理。要定期对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资产进行帐实校对,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以实物、对帐单为依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长期挂帐的往来款,对方是单位或个人的,均先自查并发函或致电对方核对、沟通,并根据结果请示领导,及时清理,该催收的要催收,该结转的要结转。同时,完善往来账款管理责任制度,确定往来款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责任人更换时应做好交接手续,防止财务信息传递不完整和不准确,管好用好资金,防止资金流失。
三、摸清家底,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对产权模糊不清的,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房产产权不清晰是与相邻房产有纠纷引起的,应双方协商合法合理的可行方案,尽快办清手续;如是因违障建筑引起的,需和当地人民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商讨,制定可行方案,尽早处理,办全手续。通过摸清资产家底,完善产权登记制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有效防止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机构撤并及财产转移的管理。凡机构撤并,特别是临时机构撤销,要把财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交接。可以指定机关事务局或者相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接管其资产,调剂到需要的单位,或者用于其他临时性机构或下一次专项活动的使用。同时,相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临时机构国有资产监督指导,确保资产增减及时入帐,做到帐实相符,使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此外,应充分发挥财政和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将临时机构的财务收支纳入监督范围,及时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五、建立单位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强化单位内部监督不可缺少的制衡机制,作为单位管理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经济活动的效益评估,揭示矛盾,找出差距,提出建议,提高了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单位积极地进行预测和控制其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避免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六、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并做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促使各单位相关责任人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把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责任书内,从而可以有效揭制国有资产流失的势头,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并把资产管理有机地结合到预算过程中。预算管理是合理配置政府资产的基本手段,笔者认为应制定完整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并严格按预算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一个单位,需要购置什么资产,如何配置增量资产和处置存量资产,应该充分分析本单位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最后得出决策方案,确保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可以避免盲目购置资产,有效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八、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核算,提高财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看家理财的本领。财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如果由于其业务素质不高,使国有资产在核算时发生差错、损失,是万万不该的。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深其对会计核算原则的认识,严格遵循会计核算原则,切实按照有关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和结果,克服随意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从而提高看家理财的本领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而不受侵犯。
九、加快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系统化、程序化、信息化、规范化。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财政部“金财工程”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借助现代资产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切实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结束语
总之,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要解决几十年来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辛的努力。我们应当一方面认真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充分借鉴和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各专业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管好用好国有资产。
感谢乐清市财政局国资办提供的支持,特别感谢陈培鸥同志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邴志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气象部门;国有资产;气象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气象事业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我国气象事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气象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气象事业中,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要做出正确决策,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如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正在不断扩大、气象资源作为一种潜在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气象项目资金来源之渠道不断扩展、国有资产的结构日趋复杂等等;还有正确分析气象部门中国有资产的构成类型,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确保气象部门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促进气象事业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在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一、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国有资产管理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进行甄别对待和差异化管理,这就在制度层面为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埋下了隐患。在现实操作中,又由于不同级别气象部门管理不善等问题,出现许多国有资产处置欠妥的情况,气象部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较高。具体而言,主要问题表现在:
(1)人均资产参差不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在我国的气象部门中,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单位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资源配置水平是与地区政策密不可分的。地区政策的差异、财政补给力度的不同,造成了气象部门人均资产差异较大。此外,国有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等现象人们似乎司空见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共享水平较低。
(2)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职责不清的现象。国有资产管理是以国家的产权为基础的,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以国有资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为对象展开的管理活动。气象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应是在国家气象部门的领导下,按隶属关系分级管理的。监督是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部门中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运行和收益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但是在监督环节中,法规部门、计财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可以行使监督的职能,各个部门如何监督、怎样监督在一些地方并没有被明晰,由此导致了实践中此项管理职能被削弱了。例如,一些气象单位所属的经营实体,其投入运营的资产有多少、如何与主办单位签订的合同、每年上缴多少的利润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有些单位指定了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但是能真正参与到经营运作中的少之又少,并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目前,我国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并不规范,需要行使有效的监督来解决此问题。
(3)国有资产中基础性管理工作薄弱。气象部门拥有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部分收益权和国有资产处分权。目前,我国气象部门中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绝大多数单位已由会计人员进行建账管理,并设有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但少数单位仍存在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同属一人的情况,没有形成国有资产登记和财会人员建账相互制约的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缺位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稳定与安全。
二、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加强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中国气象事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局势的需要。从各方面来讲,加强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对气象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
(1)实行气象部门国有资产分类管理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我国的气象事业将逐步形成气象行政管理业务、气象基本业务与气象科技服务三个基本部分。随之而来的国有资产将形成行政性资产、事业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三种主要类型,事实上这三种类型已经为既存事实。
行政性资产是指气象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所需的资产。此种类型资产的管理方式应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重点是以财务拨款的方式进行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的调控,国家拥有绝对的处分权;事业性资产是指气象部门履行社会职能,依法展开气象业务、气象服务、科技调研、科技教育等活动需要的资产;经营性资产是在气象部门完成了行政管理任务和基本社会职能之后,通过盘活资产存量、组织资产重组,以各种形式投入到市场领域进行经营活动所使用的资产。这里重点要谈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其核心是要保障出资人的权益。法人经济实体使用有形资产要缴纳租金或以折旧的方式返还,前者如不动产,后者如设备和工具;使用无形资产要缴纳使用费。这些费用都应在经营成本中消化吸收。
(2)建立职责分明的管理体制。要建立“以分级为经,以归口为纬”,以分级为主的职责分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实行严格的个人负责制,各级国有资产负责人对本级的国有资产负责;各级气象部门要分清国有资产的类别,分别确定行政性资产、事业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别指派负责人进行专门管理;各个实体使用者要对自己支配的国有资产的安全负责。干部的轮换、晋升、离职或退休都要交清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可以纳入到干部的业绩考核之中。若机构发生变动。例如,合并、分立、改变隶属关系等,需要进行清产核资的,应当由资产管理机构按照权限进行管理,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确定。
(3)实施规范管理。完善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必须加强其管理的规范性。现实中,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中多处项目为气象部门基础性工作的扩展与延伸,该资产的事业或企业的归属不明晰,产权也并不清晰,加之其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高,评估难度大,这些都是造成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市级或以上的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内部评估机构一类的组织,对事业性或企业性的资产按照比例予以确定,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采用“收益法”,进而核定经营实体的资产投入数额,将经营性实体的运营纳入到规范性的管理体制之中,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结束语
气象部门的各类资产是提高气象部门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国气象事业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对确保我国气象事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国有资产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只有清晰的分析我国国情,认清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正视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实施相应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红雁.新时期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探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国家的各个部门。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的发展。高度重视管理国有资产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新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服务。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发展规划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应对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一)管理权责不明确
受传统的政治管理模式影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在对国有资产管理时,经常容易受到不良利益的诱使,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甚至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归属感以及责任感,仅仅只是为管理而管理,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不足,其认为国有资产仅仅用于社会公益服务,且不计利益与回报;因此,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工作态度不严谨、思想观念薄弱等情况,发生预算不明或超出预算,影响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使国有资产物尽其用,甚至致使资产流失严重。
(二)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力
管理部门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运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而不少单位管理办法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的实施。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盘点时,无法做到“三个符合”,即账目与实际相符合、账目与账目相符合、账目与财政账单,常常不得不中断资产盘点。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分工、部门配置方面,仍无法解决分工不明、配置较低等问题,致使管理执行力较弱。
(三)管理的方法相对落后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但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情况来看,管理的方法较为单一,且对于下拨的资金管理,财务部无法按照相关的文件操作管理,出现资金数据不准确,资金流水不明确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较为呆板,虽有使用电子管理模式,但管理工作不够细致,数据录入不够完善,且多遵循一般的标准进行估算,很难实现对资产的核查。
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其监督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实际工作中的利益趋势、工作态度、计算失误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财务会计信息不准确的现象发生。事业单位建立相关内部审核机构,不仅能够及时的了解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能对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细心负责[5]。在进行监测与审核的过程中需要提出的是:要体现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形式化的管理模式难以充分体现其效率,同时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问责与惩罚,进而起到监督与警示的作用,事业单位全面发挥其控制制度的作用,进而为事业单位的市场信息判断以及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保障,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创新性管理。
(二)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都需要有与时展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的管理也不例外。06年出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解决了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了不良错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发生了改变,新的一轮管理问题由此产生,而以往制定的管理措施并不能解决当下所出现的问题[2]。所以,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时,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相关制度,积极构建与当下时代相符合的制度,加大调研的力度,梳理相关管理制度的漏洞和不足。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事业单位强化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主要路径。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开展会计核算培训活动,要求会计核算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强化其责任管理,制定相关奖惩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制,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会计集中化核算的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公共事业的投放力度,但受长期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管理好国有资产,必须履行起自己的职责,规范各个行政事业部门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作者:丁建敏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蔡新娟.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1).
[2]王婉婷.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J].财会学习,2017(04).
*年5月30日,财政部部长签署财政部第35、36号令,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年7月中旬,省财政厅召开了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省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这两个《办法》的公布实施和全省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和我省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两年,我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逐渐起步,不断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其目的就是:总结回顾我市两年来资产管理工作经验,表彰*年资产清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两年来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回顾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物质保证,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我市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一)理清工作总思路,确定改革总目标
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这项新的改革任务,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推动工作开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勇于开拓、稳步推进”的资产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摸清底数就是通过资产清查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资产核实清楚,做到账实相符,以此作为今后增减变动的基准数;夯实基础就是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实现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大胆开拓,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总结经验,稳步推进,逐步建立“资产、资金、采购、使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格局,形成“资产配置、日常监管、资产处置、收益管理”共为一体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在理清总思路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确定了“第一年摸清底数,第二年规范完善,第三年起深化提高”的工作方针,具体讲就是*年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底数;*年制定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监管系统,开展专项核查,规范审批程序,加强收益管理;2009年起继续完善制度体系,研究制定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和配置标准,积极探索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二)扎实开展资产清查,全面摸清我市“家底”
资产清查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要求,我市从*年1月开始,历时十个多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和分级实施”的原则,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军任组长的*市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全市资产清查日常工作;同时各区县、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也都相应设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纪检(检查)人员组成的资产清查工作机构,逐层分解任务、夯实责任,确保清查任务按期完成。
这次清查,基准日为*年12月31日;范围为*年12月31日以前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同财政部门有经费缴拨关系的社会团体;以上单位兴办的未脱钩经济实体、企业和附属、下属的社团组织等。全市共3287户行政事业单位纳入本次资产清查,其中行政单位983户,事业单位2258户,社会团体46户。
按照《*市*年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市财政局于*年2月9日、10日举办了两期资产清查业务培训班,对市级和区县的300余名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全市于3月13日召开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动员大会。会上,市财政局肖西平局长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市监察局局长樊华就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提出要求;常务副市长董军围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深入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等内容作了重要讲话。4月20日,市财政局又对纳入扩大范围的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填报资产清查补充表的单位有关人员180余人,进行了报表及软件培训。
为了按期完成我市清查结果的审核、汇总、上报工作,市清查办建立了资产清查报表审核汇总工作机制,层层把关,确保清查数据真实可靠。在汇审前,市清查办及时下发了《关于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审核汇总工作的安排意见》,明确了清查报表审核程序、内容、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制定了审核、汇总工作流程。在清查报表审核方式上,对市级部门采取由市财政局相关业务处室初审、清查办复审、单位纠错的方式。对区县上报的清查报表采取交叉互审的方式。清查中,户县对所属234户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科室同志“承包制”,每个同志全面负责承包单位的培训、业务指导、报表审核等工作,切实做到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未央区在审核汇总阶段采取了“两上两下”的方法,即先由财政局各业务科室专管员对清查数据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返回被清查单位,由清查单位修改后再经专管员审核无误后,上报区资产清查办,如再发现问题则由被清查单位和中介机构及时修改纠正。同时,该区严格资产清查结果公示制度,详细规定了公示内容,公布了区清查办举报电话,接到的举报全部得到了落实,追缴了违规资金,切实保证了报表质量。
此次资产清查有两点值得总结:一是专项审计分“两步走”,以确保清查工作质量。经过认真筛选,共委托32家中介机构对市本级519户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查结果进行了专项审计。为了保证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又不影响清查报表的上报,我们采取“两步走”的审计工作方式,即要求中介机构在5月上旬单位报表报出前只出具《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初稿,并指导帮助清查单位填报清查报表。报表上报后,中介机构继续完善审计工作,对清查单位申报的损溢进行鉴证,6月底前全面完成审计,出具正式的《资产清查专项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这种专项审计方式在全省都是创新。二是资产核实工作采取“四堂会审三集中”的方式,以确保核实数据真实准确。参考中、省的相关制度及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印发了《*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办法》,详细制定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工作安排,*年9月10日,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工作在全省率先铺开,由市财政局资产处牵头,市财政局相关业务处室、中介机构及市罚没公物管理中心共同参与,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力,进行集中核实。尤其是市罚没公物管理中心的全程参与,掌握了各行政事业单位报废物资的第一手资料,为随后的收缴、处置提供了条件。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市级519户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实工作,各单位帐务调整工作也在*年底前基本完成。同时指导区县财政部门及时完成了2768户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实工作。经清查核实,全市3287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390.6亿元,负债总额167.6亿元,净资产总额223亿元,比核实前账面净资产增加11.6亿元,增幅5.5%,基本摸清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
清查核实期间,市清查办、区县清查办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同志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丝不苟,表现出了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经过宣传动员、培训指导、清理自查、督促检查、审核汇总,资产清查结果于*年6月8日提前两天上报省清查办。经过省清查办的考核评比,我市资产清查工作荣获全省一等奖,圆满完成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待会我们还要对全市资产清查工作进行通报表彰,有52个部门被评为资产清查先进单位,191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在座各位以及各级各部门资产管理战线上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清查办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获奖部门和个人表示祝贺。
(三)制度体系建设框架初步形成
制度建设一直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两个“暂行办法”以及中、省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尤其是结合*年全市资产清查和核实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办法》、《*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及处置和收益管理暂行办法》等,基本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同时,我们已完成了《*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操作规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政内部审批程序》、《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意见》等办法的起草,近期即将印发执行。市级部门和区县也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和完善了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如我市国家安全局在资产规范化管理方面就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尤其是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成了市级部门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典范。市工商局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并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量化为考核指标,列入单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内容。莲湖区2005年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公务用车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配备数量、更新条件以及公务用车的审批和采购程序。未央、高陵、蓝田等区县也及时出台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办法。
(四)创新管理方式,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财政部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起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部门与行政单位之间资产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全面、及时地掌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实现对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为行政事业资源整合和资产共享共用创造条件。*年,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拟定了《*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就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路、总体框架、系统建设规划、网络支持及业务分工等进行了具体设计。*年,我市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市,为了做好试点工作,我们及时制定下发了《*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确定了市级10个部门65户单位和新城、莲湖、碑林、未央、阎良、高陵六区县为试点范围。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加强培训指导,上门安装软件,并与专业软件公司配合,深入6个试点区县进行工作督促和业务、技术指导,以保证整体工作进度。目前,市级试点部门的网络建设、系统软件安装、清查数据倒入工作已基本完成。高陵县试点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进展快速,目前已完成财政与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横向网络建设,全县50个主管部门已完成数据录入、修改和核实工作。其他试点区县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网络建设和数据收集工作。试点工作完成验收后,预计我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在2009年全面推开。
(五)调研成果丰富、转化及时,宣传工作不断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吃透问题,理清思路,稳步推进。*年以来,我们相继完成了《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任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现状调查》和《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等调研课题。通过调研,确定了我市资产管理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了“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资产有偿使用及处置、收益管理暂行办法”等。*年,围绕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及管理方式的调研,为下一步制定车辆、办公用房等重要资产的配置标准提供政策依据,以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做好调研工作的同时,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也不断加强,六月底我们和*日报社共同举办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知识竞赛,在市级各部门和区县的组织参与下,共收到答卷1200多份,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宣传。今天大会结束后,还要分别举办区县和市级部门业务培训班,也是为了加大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家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
(六)资产管理职能逐步拓展
一是抓热点和难点,切实加强对临时机构资产的管理,政府“公物仓”初见雏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针对一段时间,我市阶段性活动多,临时机构设置频繁的情况,2005年,市委领导在有关会议上明确要求:“市财政局应制定管理制度,凡各种阶段性活动配备的办公设备,在工作结束后必须收回,以便将来统一调配使用”。据此精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时机构的特点,*年,我们制定了《*市市级部门临时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对临时机构的概念、范围、临时机构各项资产的取得、日常管理、机构撤销时资产如何处置以及财政对其上缴资产如何调剂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办法出台后,市财政先后完成了“世界古遗址理事大会”等价值百万元设备的收缴,部分设备调配给“欧亚论坛”、“世界客属第二十二届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等使用,累计收缴、调拨资产价值达200万元,“公物仓”建设初显雏形,彻底杜绝了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结束后“人去楼空、资产无踪”的现象,保证了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节约了财政资金。
二是配合政府北迁,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做好资产整合利用。政府行政中心北迁,是我市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土地使用权等资产的整合利用问题,为了保证纳入市行政中心搬迁范围的市级机关单位现有办公院落和房产移交至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进行拍卖、转让,同时妥善解决部分下属事业单位的办公问题,我们积极参与北迁单位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的确权工作,加强与行管局、国土局、房管局以及相关搬迁部门的联系,核实有关情况,提出确权意见,以保证“北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日常监督检查常抓不懈
日常监督检查,是加强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年,为了防止资产清查“前清后乱”、“边清边乱”,巩固资产清查阶段性成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区县财政针对资产清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管理漏洞进行整改。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绝大多数市级部门、单位落实了资产管理责任制,健全了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了审批程序,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年,我们采取处室自查和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交通局等23个部门所属的61户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检查。通过专项检查,发现并纠正了相关部门(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了单位和个人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夯实了管理基础,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合理有效使用。周至县财政局坚持按季逐单位检查核对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各单位国有资产总量。新城区财政局对全区各单位的房屋出租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强化对出租房屋的监督管理。
二、目前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也逐步步入了正轨,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够重视,“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缺乏效益意识、管理意识、责任意识。个别区县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还不健全,管理职责还不明确,“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如有的单位将资产管理职责笼统地归于财务人员,而对内部资产使用部门、技术鉴定部门、维护保养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具体,导致事前、事中监管缺位,往往是查出问题后才由财务人员补办相关手续。*年资产清查中全市资产损失7.05亿元,在认定损失的过程中,许多单位上至领导下到具体经办人员都说不清原因,甚至找不到原始依据,究其原因就是管理“缺位”造成的,看似有人管,实则无人承担责任。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缺乏有效制度约束
管理制度的缺乏和滞后,是造成资产管理工作出现诸多漏洞和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资产管理审批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审批制度,没有对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各环节进行硬性约束。比如以前我市对资产处置的政策,只是明确规定报废资产由市罚没公物管理中心统一收回处置,处置收入上缴国库。但对于闲置、不需用资产的出售、转让或进行资产投资,则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一些部门不经审批擅自处置闲置、不需用资产,且处置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处置收入也不上缴财政,造成诸多问题。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资产监管无章可循,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移交、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报告制度不健全。三是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单位成本意识淡化,责任意识不强,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本次资产清查中市级单位共申报被盗、盘亏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达8,276万元,占该项资产损失近四成。
(三)部门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账实不符现象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账务不健全、核算不规范、年终清理结算工作不扎实。有些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没有明细账或者没有按固定资产的类别、品名、数量、单价等进行账务登记,难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如某单位账卡制度不健全,实物与账面数相差很大,无法核对,清查时采取了账面数全部盘亏、实际清点数全部盘盈的方法,清查结果是实物盘盈1,000余万元、盘亏达1,300余万元。我们在资产核实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认为依据不充分,要求单位提供近年来此类设备共计购置了多少、领用了多少、报废了多少、库存还有多少,单位无法提供。因此我们对这些损失也无法核批。有些单位购建资产只列支出,不计资产,甚至对完工交付使用的资产不入账,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通过清查发现大约有10多个部门30多万平方米、价值11.7亿元的房产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单位长期以来不进行定期盘点和清理结算,资产账目混乱,底数不清,尤其是在机构划转、单位搬迁中造成资产丢失、随意处置等问题较为普遍。如我市几家单位合并,涉及资产的重新分配,由于盘点工作不扎实,账实脱节,再加上搬迁中责任不明确,资产随意处置以及丢失造成损失106万元。
(四)部门、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尽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影响到资产配置的合理性。根据资产清查统计结果,市本级行政单位平均5人1辆车,但是不同单位之间差距较大,有的部门平均2人1辆车,有的部门则平均30人1辆车;市本级行政单位办公用房建筑面积433,114平方米,人均24.55平方米,而有的部门人均100平方米,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还未建立,不能准确掌握单位资产存量,尤其是不能全面掌握单位利用其他资金购置资产的事项,导致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并影响到资产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五)资产监管缺位,资产使用、处置不规范
多年来,没有专门的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履行专职管理职能,资产监管缺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不规范,造成资产流失。比如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工作中,有些单位不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对投出资产疏于监管,导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如市本级对外投资总计1.81亿元,*年应收收益107.8万元,实收53.2万元,投资收益率仅为0.6%。还有的单位将资产擅自转移给下属单位,由下属单位经营,规避财政监管,经营收入随意支配,造成国有资产收益隐性流失;一些单位处置国有资产,不进行评估,也不在相关交易机构竞价交易,甚至搞人情交易,导致国有资产被贱卖。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在一些部门单位存在,也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正是因为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市政府在*年3月份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希望大家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积极推动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
按照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计划,近期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先进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机构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确保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事有部门管、业务有人干,特别是个别未设立管理机构和明确工作人员的部门会后应尽快落实。二是保证“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模式中各自的管理职责落到实处。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做好本系统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加强监督核查,严格审批程序,规范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和使用考核机制。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明确部门内部职责分工与工作流程,相互配合,建立健全“资产、资金、采购、使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继续做好相关政策研究工作,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配套办法
我市的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框架已经明确,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做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备与其履行职能相适应的问题、如何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问题、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管理的问题以及行政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与收入监管问题等。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围绕上述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为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在已出台制度、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评估、产权界定、资产清查、统计报告及特殊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力求全面规范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三)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在*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2009年在全市全面推行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实施,对进一步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手段,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要通过试点对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工作进行全面检验,并进一步修改完善系统,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保证信息系统在全市的全面推广。今年的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业务量大、涉及单位多,区县财政局、市级试点部门资产管理机构应作为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系统业务的准备、运行及总结工作,包括试点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基础数据的导入,系统权限管理和数据库备份等工作。各试点单位要发扬大局意识,确保这次试点工作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人员到位、技术有保证、经费有保障、信息畅通、协调配合。各试点区县、市级各试点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指导,及时上报试点运行工作情况。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和系统测试存在的问题,不得弄虚作假、瞒报虚报。未纳入试点的区县和市级部门,也要积极准备,提前了解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尤其是对*年资产清查卡片数据要妥善保存,对资产相关信息不全的要查找资料,核实准确,以确保明年全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顺利建成并运行。
(四)积极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预算大部分形成了资产,因此资产管理应当坚持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原则,要把资产的配置、资产的日常动态监管、资产的处置及其收益紧密结合起来。
1、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和实物费用定额是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预算安排的盲目性、随意性,达到科学配置资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因此,应抓紧研究制定资产配置定额和实物费用定额。为了稳步建立标准体系,应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制定出部分资产的标准,如办公用房及其维修改造、部分办公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的配置标准。同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划分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定额标准,逐步予以完善。
2、试行资产配置预算,明确资产配置工作流程。据了解,财政部在布置2009年中央级部门预算时,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表”,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我们计划在全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运行后,在2009年编制2010年部门预算时,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由市财政局各支出处室会同资产管理处审核各单位上报的固定资产购置项目计划。初步考虑是,以后各单位在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前,应根据工作需要提出下年度资产购置计划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批,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现状和配置标准进行审核,经财政部门核准同意的资产购置计划,作为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和财政部门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下年财政预算或单位其他资金能够解决的,列入下年度部门预算;下年财政预算或单位其他资金无法解决的,资产购置核批指标三年内有效,购置资金落实后列入部门预算。完成政府采购后,单位领回实物资产使用,并记会计账和资产账,同时采购部门应将采购清单提供给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一份,作为资产管理部门的备查依据。
(五)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处置行为
在资产使用环节,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做到家底清楚,账、卡、物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花大力气改变“重购置、轻管理”的现状,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或使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加以制约,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这部分资产要进一步加强监管,避免出现产权纠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在资产处置环节,要不断规范资产的处置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审批程序、处置原则、处置方式、收入管理等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严把审批关,各部门和单位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履行评估及申报审批手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于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属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监管不严,是导致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源之一。为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把资产收益管理作为资产管理的重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意见。目前,市财政局印发的《*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及处置和收益管理暂行办法》,对资产收益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办法执行。同时,市财政局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意见》,总体思路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净收益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支出纳入部门预算,实行财政综合预算管理。
(七)加大行政事业资产监管力度
一是要加强对单位内部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清查资产,发现并纠正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二是要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工作,尤其应加大对涉及资产处置管理、收益管理的重大问题的检查力度,起到以点带面,逐步规范管理的作用。对重大资产管理事项,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分别加强对过程环节的控制,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逐步探索建立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对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等情况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部门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并作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八)加强宣传培训和干部队伍建设
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要靠广大资产管理干部来完成的,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是做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加强政治理论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 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军队经营性资产是指军队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管理的资产,是军队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虽然,经营性资产在军队国有资产中所占权重不大,但军队经营性资产总额仍很可观,如何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仍然是军队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一)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情况不明
军队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军费拨款形成,经营性资产也主要是由军费投资形成。除货币资金管理以外,注重实物管理,忽视价值管理,是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军队关于资产管理一系列文件、规定的颁布实施,情况所定好转,但因为历史原因和管理思想的惯性,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这为制定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政策和办法造成了决策上的困难。
(二)闲置资产较多,资产利用率不高
军队停止经商活动以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的部分事业单位,仍保留了大量的经营性资产,或者此后由上级拨款投资形成或行政事业性资产转化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这些资产还存在闲置较多,利用率不高,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真正实现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有的经营性资产因为长期闲置或者利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产生效益或效益低下,资产的实际价值逐年递减,造成军队资产的大量减值;有的经营性资产一方面闲置,另一方面同类资产由大量购进,造成了资产新的闲置或利用率偏低,造成经费的浪费,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有的经营性资产靠挂靠单位给予补济经营,没有发挥自己特有的资产价值;有的经营性资产靠接待挂靠单位的接待性支出来抵经营资产的支出,重复使用、重复其价值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经营收益相对偏低
随着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的更大的挑战,为了实现保值增值资产管理目标,需要军产企业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拓展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军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真正实现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但现实中,因为经营范围的特殊性、管理体制的限制、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制度的陈旧等各方面原因,很多军产企业和对外有偿服务单位出现经营能力低下、效率不高、收益偏低的情况,有的甚至仅仅处于维持性经营状态,能够保证职工的基本收入就已经不错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无从谈起。
(四)资产处置随意性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真正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对军队经营性资产缺乏制度约束,没有按照《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要求资产处置程序、方法和审批权限,制订相应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人为因素非常大。有的部门在处置经营性国有资产时不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阳光操作,在资产处置时违背价值规律,不进行客观、科学的技术鉴定和资产评估,有的把经营性资产处置给单位职工时带有福利性质,有的利用职权个人或少数人低价占有,出现腐败问题。在资产处置时,不组织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造成有的资产在不符合报废条件的情况下,就进行报废处置;处置资产时的实际价值没有与市场接轨,远远低于市场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的价值,也是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原因。
(五)资产转化缺乏监督,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有的单位和部门利用行政事业性经费购置资产,实际用于军产企业经营或者从事有偿服务,将行政事业性资产转化成经营性资产,但在会计报表中仍然为行政消耗性支出;在军队企业或有偿服务效益考核时,很多单位领导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或者为了小单位的利益考虑;在军队经营性资产会计核算时,有意对军队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或者少计提折旧,往往出现账面显示盈利,但实际上还是潜亏的问题,以及经营性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异较大的情况,不能准确反映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实际状况。以上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给上级单位和领导进行政策制订和决策带来错觉和偏差。
二、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对管理的内在需求
(一)资产运营应符合军队的管理要求
军队经营性资产是军队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军队事业单位进行企业经营或对外有偿服务,经营或服务的范围、管理的要求、收益分配等要按照军队的规定进行,以完成军事保障任务为基本出发点,实现增值保值也要在完成军事保障任务的前提下进行,不得改变用途。
(二)要求对经营性资产加强价值管理
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流通领域,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财产。它与其他财产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增值的本质要求,后者则不具有这种要求。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也一样。从军事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角度上看,今后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更强调其价值管理。
(三)要求对经营性资产加强质量效益管理
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保障军队供给的前提下,军队经营性资产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保障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军队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根据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及对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国家和军队的有关方针政策,军队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总目标模式应是,做好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明确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权责利关系,所有资产纳入会计统一核算,通过产权约束、价值管理和费效控制,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借鉴地方企业、外资企业的成功管理模式,加强质量效益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持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完整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军事任务保障和保值增值的管理目标;按照国家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结合军队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要求,改进会计核算方法,规范军队经营性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提供真实全面的会计报表报告,为经营持续和上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军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对策选择
(一)进行经营性资产清查,核实经营性资产现有存量
应查清经营经资产数量,将产权登记同单位资产清查盘点结合起来,分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不同属性,区别不同使用单位、不同权责归属和不同的经营用途,核实资产的实际数量;搞清经营性资产的质量状况,对资产的质量、使用年限和使用强度及可继续使用的年限进行核实和评估,做到对资产状况心中有数;落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管理,对全部资产进行计价核算,新增加的资产按照购置或者自行建造的成本进行计量入账,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无价格或者价格与实际相差加大地资产,重新进行市场调研或者组织价值评估,根据市场价格或者评估后的价值重新进行补充入账,做到资产账、会计账、资产卡片、资产实物保持一致;建立经营性资产核实的长效机制,每年或每半年组织对军队经营性资产存量进行核实,不定期组织对资产存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做出客观公正的处理。
(二)制订经营性资产标准,防止经营性资产重复购置
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军队事业单位企业经营或有偿服务的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建立经营性资产的配置标准,对成本性和管理性的支出,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料,办公所需的用品、用具等,制订合理的使用定额、消耗标准。标准一经确定,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控制资产的购置,并根据保障任务、经营任务、人员编制调整等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健全规范标准,适时对标准进行科学论证和调整,提高军队经营性资产的配置、使用、消耗标准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在资产购置时,要根据存量资产的情况,做好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调剂使用,尽量减少重复购置,切实提高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利用率。
(三)规范经营性资产处置,防止经营性资产流失
要严格资产处置的原则和权限,严密资产处置的方法和程序。资产处置前,要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组织技术鉴定和价值客观评估,对价值特别高的资产,必要时要邀请专家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和价值评估。对闲置、超标准的资产,首先要考虑在军队内部单位、部门进行调剂使用的可能性,确实不能调剂使用的再行考虑其他处置方式。对不能恢复技术状态或者维修成本过高,确需报废的经营性的资产,采取报废处置时,一定要把好技术鉴定关和价值评估关,确认符合报废条件后,才能按照评估后的价值进行报废处置。总之,要坚决维护军队的经济利益,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做好军队经营性资产的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效能
军队经营性资产管理有别于一般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保障军队供给的前提下,才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开展经营活动,这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军队经营性资产的目标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如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进行技术创新,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高质量的管理人才队伍,树立持续、协调、长远的科学发展理念,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市场,提高军队经营性资产投入产出的费效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军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军队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资目标。
(五)改进会计核算方法,提供真实会计信息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对经营收入和产生的费用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真实记录和显示军队企业或有偿服务活动的经营效益和资产状况,为经营决策和上级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在计价核算的基础上,对所有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按照固定资产购置或自行建造的原始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引进先进的管理工具,借助计算机,使用成熟的企业会计管理软件,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核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崔文波,马其林,刘桂祥.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03(12)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措施
国有企业应加强资产管理,促使国有资产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加大生产经营规模,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但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须加以分析解决。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内涵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指国有企业按照国家资产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推进其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及监督等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以促进国有企业资产良好运作,防止国有企业资产产生损失,最终确保国有企业资产价值得以提升的管理活动。[1]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目标
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国有企业应当保护其资产安全。因此,国有企业应通过搭建完整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保护国有资产安全,进而提升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国有企业通过科学配置、有效使用、规范处置及严格监督其资产,保护国有资产安全,进而提升国有企业资产价值。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基础环境有待改善
1.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国,部分国有企业是成立时间比较久的老国企,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大多保留传统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国企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是照搬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脱节,导致在制度建立方面不完善,实际执行时才发现不科学、不适用。二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不断变革发展,国家相关政策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但一些国企仍沿用过去的资产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在管理上有漏洞存在,导致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与国家相关政策偏离,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2.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明确目前,部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组织架构松懈、随意,资产管理人员的权责始终无法落实到位。例如:在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国有资产是采用某几个部门(如财务、采购、业务等部门)合作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易出现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推诿扯皮,严重时候还会出现坏账、资产损毁等问题,最终难以找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尤其是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安排专人负责的国有企业,易导致分工不明确、不合理,具体工作落实难,出现有的工作多人共同负责,而有的工作又没人跟进,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3.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为了提升资产管理质量,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在利用信息化技术,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也大多局限于与财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没有真正扩展到相关业务部门,进而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实现资产信息实时共享,沟通不畅,同时也加大了资产监督环节的工作难度。[3]
(二)国有资产配置不科学
部分国有企业对资产配置的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但对于资产配置工作,仍有一些国有企业没有严格把控资产配置流程,资产由使用部门直接购置,每个部门出于各自的使用目的而开展的资产购置工作太过盲目,购置行为既没有统筹企业整体资产配置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企业预算管理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资产浪费和闲置问题。
(三)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处置不规范
部分国有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都不高,存在浪费现象。例如:少数国企并没有真正重视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率,随之而来的资产闲置问题间接导致国有资产收益损失,就更难做到提升国有资产使用价值了。还有少数国企设法将闲置资产进行盘活,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但也大多停留在租赁等方式上,方法比较单一,进而导致国有资产价值提升的幅度不大。另外,部分老国企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国有资产处置工作中掺杂的人为因素较多、处置工作较随意。
(四)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对资产管理各方面的监督控制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与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控机制薄弱,存在漏洞。第一,财务人员对资产管理的审核监督大都停留在财务制度合规性方面,企业内控制度合规性方面的监督还没跟上。例如有的国企财务部对预算内的、超预算的以及预算外的资产报销审核流程都一样,只考虑票据齐全与否,根本没有结合预算管理进行把控。这就造成资产管理脱离预算管理,将会产生国有资产浪费和损失。第二,没有单独设立内审部门,内审监控力度小。例如有的国企把内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内或是安排财务部的一些人员从事内审工作,这就造成内审监督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独立监管的作用。其次,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例如一些国有企业虽然把资产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奖惩机制挂钩,但涉及资产管理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或制订得不科学、不全面,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从根本上管控到资产管理工作,无法提升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准。还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这就导致资产管理工作的执行与考核相脱节,不利于调动职工资产管理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内部管控。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改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环境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应制订和完善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包括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监督方面的制度。首先,对于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应将企业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后的实际配置需求,依据国有资产配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规定以及企业订立的预算管理目标相结合。例如:制订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工程类投资建设等管理工作的规定。其次,应制订国有资产使用方面的管理制度。第一,与财务类相关联的资产使用制度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有资产使用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并考虑企业自身实际状态。例如:制订国有企业资产划分标准与分类、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折旧等管理工作的规定。第二,制定与业务类相关联的资产使用方面的制度,应结合国有资产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定来制定,同时,针对不同的业务部门,还要结合各业务部门的特点和管理职责来制定。[4]再次,对于国有资产处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应将企业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后的实际处置方案,依据国有资产处置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规定等制定。例如:制订国有企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等管理工作的规定。最后,对于国有资产监督方面的管理制度,应把国有资产监督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内部控制规定等结合起来制订。与此同时,还要对照企业订立的预算管理目标,并挂钩绩效考核办法等。监督手段要多样化,避免因监督制度订立不周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2.重塑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国有企业应搭建一个完整的资产管理组织结构框架。把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履职内容按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来做相应的规定,保障责任归口落实。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内部得以强化。首先,企业最高管理层要定位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地向企业中层、基层推进,并听取相关资产管理部门的反馈。还要结合企业总体战略目标,订立资产管理任务,促使国有企业资产价值提升,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次,企业中间管理层要互相协作、充分沟通,避免细节冲突影响整体资产管理工作。例如可通过在国有企业内部单独设立一个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资产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整体策划、统筹调配。同时,也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机构,对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资产使用情况做出评价、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从企业宏观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摆脱产生资产收益损失的风险,促进国有企业良性发展。最后,企业基层人员要有资产管理的全局意识。例如国有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开展组织讲座等,促进资产管理全局意识的提升。尤其针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相关业务部门的资产管理人员等还要加强资产管理各方面的业务知识培训,促进知识更新,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收益损失。3.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资产管理的各方面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往全面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涉及财务部门,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也要跟上。例如,在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可使用条码技术,避免登记信息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也能够通过条码系统快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关联,做到信息更新准确、及时,提高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尤其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信息等技术,把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便于财务人员对资产进行监控。
(二)严格把控国有资产的配置管理
国有资产配置讲求科学与合理,国有企业应当把先调剂租赁、后购置的思路引入到资产配置实践工作中。例如可通过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整体管控。针对必须配备的资产,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业务、采购、财务部门进行市场调研,结合企业资金预算情况对比,做出更新、改造或是租入等选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并按程序报批企业管理层、上级主管部门等,待审议通过后执行。通过统筹调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使用部门间资产闲置和资产紧缺的矛盾,避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使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三)提高国有企业资产使用效率
国有资产使用力求做到物尽其用,国有企业应当把统筹管控、整合调配的思路运用到资产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例如国有企业可以由资产管理机构全面管控企业内部资产,通过整合、调配等手段,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闲置;也可以通过挖潜增效,进一步盘活国有企业资产,最大限度地缓解资产闲置、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有效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损失,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四)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流程国有企业资产处置工作涉及的面较广,应严肃对待,防止因处置不力产生国有资产收益损失。例如可通过资产管理机构牵头处置工作,先按照企业有关国有资产处置的制度规定,安排业务、财务、内控等部门,以及外部评估机构一起配合完成资产评估工作;再结合资产评估报告对比做出出售或是转让、报废等选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并按程序报批企业管理层、上级主管部门等,待审议通过后执行,从而能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五)加大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
首先,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加大财务和内审部门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例如: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财务授权审批制度、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等手段,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控,从中发现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并向资产管理机构及相关业务部门反馈,进而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收益损失。内审部门可通过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方面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进行过程控制和跟踪分析,披露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帮助国有企业提高风险预判。其次,应当强化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机制。可以通过制订与资产管理工作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促使资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执行。例如:国有企业可依据具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形成不同的考核项目进行考核。同时,考核评价结果按成绩高低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等几个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提升国有企业价值,就必须通过理顺资产管理工作来实现。因此,要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得到科学配置、有效使用、规范处置、严格监督,促使国有资产价值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燕萍.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1(6).
[2]李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产经,2021(2).
[3]于兰.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处置管理
一、资产处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处置管理意识淡薄,随意性强。
高校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部分领导或教职工缺乏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对产权的界定、保护、管理认识不清,责任不明,潜意识存在着拟报废的东西,因技术淘汰、设备陈旧,白给别人也许都会置之不理,因此就把国有资产当成废铜烂铁随意处置,甚至连废铜烂铁都不如当废弃物扔弃,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账实的不符,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的使用单位可能争取到一定的经费,为了能尽快更新设备,利用学校没有固定的鉴定专家人才库,就对稍微陈旧的设备组织一些“专家”进行报废鉴定,以尽快淘旧更新。
(二)处置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高校各部门、各学院资产存放分散,可能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甚至有些东西只能存放于室外,加之教职员工缺乏监督意识,破坏、损坏几率大,高校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大多为兼职,管理意识淡薄,致使有些资产在管理人员未知状态下早已找不着踪影。还有的使用单位认为自己使用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产权界定不清,视察教育实训基地或帮贫点考察,便拿着东西就捐赠出去,不经过严格程序审批,造成资产报废管理内控监督的缺失。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高校在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时对采购、验收、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而对处置管理方面轻描淡写,处置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标准,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制约制度,没有使制度体系化,造成处置中无章可循,无制可遵。
(四)处置方式单一。
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很多,包括出售、出让、转让、拍卖、出租出借、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但是由于缺乏信息渠道,使用单位之间互相攀比,再加上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制度的滞后等种种原因,最终闲置资产往往都以报废的形式进行处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资产处置的方式大多采用报废处理,使得资产没有做到“物尽其用”,造成资产的隐形流失,资产浪费现象及其严重。
二、资产精细化处置管理对策
(一)增强资产处置管理意识,强化责任。
目前陕西省高校大多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陕西省高校固定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后,通过建立的部门、人员、存放地点数据库等信息,将每一件资产落实到具体使用人及存放地点,层层强化责任,增强资产使用人、资产管理员、本部门资产负责人、资产管理部门、学校领导的责任意识,由下至上树立主人翁精神以及责任感,提高对资产处置工作的认识。将资产处置工作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校内形成一股人人重视这项工作的良好气氛,打好规范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的基础,从思想上强化大家的产权意识。
(二)健全资产处置管理制度,规范处置流程。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规范、可操作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让固定资产处置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绝随意处置的现象发生。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电话采访、网站访问等方式对陕西省省属高校的资产处置管理工作进行了调研,大多高校都有资产处置一般性的规定,但是在诸如调拨、移交、损失责任追究等处置细节方面还不够完善,人为操作较多,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要制定和完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制定处置工作流程图,一环套一环,可操作性强;制作固定资产处置申报表,表格信息内容要齐全,包括资产编号、资产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价值,生产厂家,购置日期,处置方式、损坏程度、处置原因、鉴定意见等。处置流程图及处置申报表作为附件体现在处置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中,体现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化,将处置管理纳入制度轨道,使资产处置工作制度化,操作程序化、具体化,真正体现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三)建立资产处置的有效监管体系,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在资产处置阶段,资产管理部门应自觉要求学校审计、监察、财务等部门对资产处置内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将检查监督内控制度渗透到整个资产处置工作的全过程;还要加强宣传,使教职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按照规定,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万元以下(不含20万元)的固定资产,单位可按程序自行处置,但年终须将材料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超过20万元规定权限范围的处置事项,必须按程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报批,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这样,在资产管理部门的自律和上级主管部门、纪检审计财务、教职员工等他律的基础上,形成资产处置的有效立体监管体系。资产在规范的流程和各方的监督内控下进行处置,可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四)提倡多样化的处置方式,实现处置残值收入的最大化。
由于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各单位申报待处置的资产,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二次开发,挖掘待处置资产的使用价值,移作他用,可以使物尽其用。对于因配置较低、技术落后等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可以采用捐赠的形式支援实训基地;对于有些零部件还完好的设备可以将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拆卸下来作为其他同类产品的维修备用材料;对于零部件损坏修复价值较高但整体完好的资产,可以进行网上拍卖,或许正是其他行业所需;对于一些高校教学科研不再需用但后勤可用的资产,可通过“非转经”的形式进行有偿转让;对于经核实和专家鉴定确已损坏并无修复价值的资产,则可通过报废手段,以招标或中介机构竞价拍卖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回收残值。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国有资产管理课题“陕西省高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3-16。
参考文献:
[1]陈荣芳,詹汉荣,周仲舒.试析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J].会计之友,2011(6上).
[2]王欣.高校资产处置管理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2).
[3]邓健萍.当前本科院校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