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化工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业结构;行业价值;变迁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将在所难免,产业升级也将会对股市行业价值变动带来深远影响。为了充分反映我国股市的行业价值变迁的趋势,在本文中提取了2007年至2012年历年6月30的行业市值并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如交通运输板块,其市值排名由2007年的第三名跌落至2007年的第十一名;黑色金属板块的市值排名由2007的第六位跌落至2012年的第十六位;食品饮料由2007年的第十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六位;医药生物由2007的第十二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七位。
二、行业分类及变迁分析
我们可以将所有板块行业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统及重化工行业;另一类为新兴及大消费行业。针对2012年6月30日的市值比率,我们进行初步统计,统计发现金融服务业、采掘业、机械设备业、化工业和交运设备业五个行业占总市值比例为57.99%,这表明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传统及重化工行业仍占据主动地位。但是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进行,传统及重化工业的市值势必会逐渐降低,部分传统行业已出现颓势,如黑色金属,其市值排名由2007年的第六位下滑至2012年的第十六位;交通运输的市值排名由2007年的第三位滑落至2012年的第十一位。
而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生物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电子行业和信息设备行业四个行业仅占市值总比例为10.36%,代表大消费行业的食品饮料行业、农林牧鱼行业、家用电器行业、轻工制造行业、餐饮旅游行业、纺织服装行业及商业贸易行业七个行业占总市值比例为10.31%。尽管有大部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海外上市影响高新技术行业的市值增长,但我国高新技术行业较低的市值比意味着未来较大的成长空间。从2007年至2012年的行业市值排名可以看出,医药生物行业、信息服务行业、电子行业和信息设备行业稳步向上爬升。
三、实证分析
众所周知,各个行业的市值波动与股市周期呈高度正相关,极易出现“同涨同跌”的情形。为了避免股市周期造成的影响,更为准确的反映行业市值波动的实际变化,在本文中,我们将行业市值变化率减去股市总市值变化率作为行业市值波动的衡量标准。即:
行业相对市值变化率=行业市值变化率-股市总市值变化率
在长区间内,我们可以轻易发现相对市值上升靠前的绝大部分为新兴及大消费行业,排名靠后的绝大部分为传统及重化工行业。这基本表明了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由以往的投资出口拉动型转为由消费及科技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也将逐步由高新技术产业取代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因而,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仍在稳步进行的阶段,新兴及大消费行业的市值将持续相对上升,传统及重化工业的市值将持续下跌。
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全国交通枢纽、重工业产业基地及以出口导向型为指导的产业基地建设高峰均已过去,这就表明了国民经济中以此为产业基础的行业将缓慢步入衰退期,如钢铁行业、运输行业、煤炭行业及通用机械行业等。同时,我国经济的未来新的增长引擎必将是出口产品升级和国内消费升级这两个方向,出口升级行业和国内消费升级行业未来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如电子行业、通信设备行业、精细化工行业、家庭用品行业、健康与医药行业、新型金融服务行业等。
四、结论
通过对传统及重化工行业与新兴及大消费行业的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可知。传统及重化工行业在未来的股市中,将会在股市波动中反复反弹,难有长趋势的上扬行情,将会重复出现“反弹+调整”的弱势。但是,若能进一步的实现行业资源集中并能突破行业技术瓶颈的企业仍会有很好的增长空间。新兴及大消费行业也会随着股市波动而波动,但随着行业在国民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其行业指数及龙头趋势必会长期上演,将会出现“调整+上升”的强势。(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行业;税收发展
一、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行业优势历史悠久。高新区竹埠港化工园诞生20世纪60年代,化工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年产值40多亿元,完成各类税收近2亿元,是经济发展的功臣。该区现有化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竹埠港、易家湾、高新创业工业园内。
2、税收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该行业近几年入库税款情况来看, 2008年入库税款5735万元;2009年入库税款5203万元,同比下降10%;2010年入库税款7028万元,同比增长35%;2011入库税款7987万元,同比增长14%,收入基本呈上升趋势。
3、平均税负较高。该行业近几年的税负和税收贡献率平均水平较高。2009年行业平均税负达3.68%,2010年3.26%,2011年3%,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化工行业税收征管现状及难点
1、联产品、副产品销售不入账。化工企业各个生产工艺过程中,伴随产出的不只是产品或中间产品,还有联产品、副产品。企业往往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协产品、副产品直接销售不入账,财务处理时往往直接冲抵购货款或不做收入,成本直接归集到成品中去,销售收入进入小金库。
2、研发产品直接销售不入账,不申报纳税。化工企业产品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的4%―5%左右,研发过程可分为小试阶段和中试阶段,一般小试过程中的相关费用直接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中试阶段研发的产品基本属于合格产品,而且数量较大,企业往往将中试期间的产品直接销售不入账,相关成本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由于行业的特点,客观上需要不断研制新品,再把试验品、样品送去检测或给客户,在对这部分产品的处理上是否做销售或及时做销售处理也是一个漏洞。
3、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或者挂往来,或者不按照独立企业间的正常交易价格调整收入。目前,各地新建的化学工业园区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利用在园区内新成立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关联企业交易;或是与在减免税期间的外资企业进行关联交易,通过转让定价,转移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利润,达到避税目的。
4、非正常损失进项部分未转出。化工产品一般有一定的有效期,企业对过了保质期的库存产品,不及时进行涉税财务处理,以致于相应的进项税转出被人为推延;对事故导致的材料、产品以及设备等的损失,也可能存在非正常损失部分进项税金不转出;有部分企业将不用开票而销售的产品不计入销售,作为过期产品进项转出。
5、账实不符现象较为普遍。该行业企业的账很多交由兼职会计或代账公司做,而兼职会计或代账公司仅凭企业的实际经营者提供的会计原始凭证把账做平即可,难免会与实际经营活动相脱节,造成企业的账务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给税务检查造成难度。
三、高新区局的主要做法
1、加强专业化分类管理。对辖区内化工生产企业的产品名称、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及耗用主材的组成、数量、单位能耗等指标进行全面摸底,并将其分类记录备案。
2、加强对固定资产抵扣的管理。根据化工行业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的特性,不定期实地查验,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台帐,并严格区分自制固定资产所用材料和生产所用材料,防止企业虚抵增值税进项税金。
3、加强对企业技术开发费等费用列支的管理。要求企业严格做好研发机构人员工资、研发设备、研发耗用材料和研发成果情况说明等相关资料的台帐,防止企业虚列成本行为的发生。
4、加强化工企业的总体审核和日常评估工作,按照企业生产产品如颜料、化工助剂、医药中间体等不同类别,对相关企业就投入产出、能耗产出、税负率、利润率等指标进行纵向、横向比对分析,对发现异常的企业进行日常评估检查。
四、加强化工行业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1、搭建税源监控平台。针对化工行业税源大小不一,各企业经营状况不一,产品价格变化起伏明显,税务机关监控难度较大的事实,建议设立专门监控台账,定期调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掌握企业的生产规模、产量、销量、销售价格等项目,采集各项相关信息数据,同时监控纳税人的资金流量、支出状况,建立行业征管档案,便于开展专项调查、对比,有效防止税款流失。
2、合理分类分析数据。税收管理员应按月采集纳税人原材料耗用信息,根据纳税人耗电指标、原材料耗用指标,结合纳税人生产设备设计生产能力及投入产出比,测算出产量。再结合供求量、平均市场价格测算出企业销售数量、金额,对比纳税人每月申报的销售额,看是否一致。如果企业申报生产产量大于实际生产能力,则应调查企业是否存在虚开发票等问题;如果企业申报销售额小于测算的应纳税额,则应调查企业是否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等问题。
3、优化行业评估模型。通过各类检查,运用纳税评估、税负预警等科学的业务手段和方法,丰富和优化已制定的行业测算参照值和行业评估模型。利用销售收入、材料购进、销售额变动率、毛利率、税负率等数据指标,对纳税人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利用并套入评估模型进行比对,利用科学手段测算出整个行业的可控指标,以可控指标来公平税负,查找疑点,堵塞征管漏洞。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与环保、发改委等部门加强联系,认真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环保指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强大竞争合力,共同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地税、工商、海关等部门定期交流信息,随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保证税款应收尽收。
现状:不得不做 不转不行
当前,化工行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较为严峻的困难局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从原因分析,供需失衡仍是主要原因。2012年以来,国际经济曲折艰难,国内经济持续放缓,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化工行业市场需求,特别是与工业投资等密切相关的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等的需求长时间未能有大的改观。而相对需求的低迷,市场资源的供给总体充足,在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下,行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加之进口冲击不减,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国内化工品市场失衡,价格走跌,利润下降。
严峻的进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外贸需求下降和贸易伙伴政策收紧将成为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双重桎梏。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体宏观经济运行波动剧烈,经济增长失速,资本大规模外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认为,这一态势将对中国化工行业2013年的进出口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告诉笔者,现在石化行业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阶段了,国内石化行业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相对精细化工,原材料化工“两头在外”的情况更多一些。石油等原料进口,产品出口,而我们更多地是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从去年的情况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一些子行业经济效益比较差,亏损面也较大。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相对萎靡,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一些影响,而国内处于低端的产品价值又无法提升,导致效益下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表示,目前大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一些高端的产品自己不能满足需要,尚需进口,加上我们的能源资源保障不够,使得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中国吴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李建斌告诉笔者,从当前化工行业实际运营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前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差距也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一些企业虽然着手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动力不足。因为即使企业生产的一些端产品,也能获利。再加上国内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拉动了传统产业产能的大幅扩张。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积累下来更大的产需矛盾。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内外需求大幅减弱,进一步加重了原有的产能过剩,一些粗放式经营企业必然出现较大亏损。这时企业若再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化工大省江苏省来讲,去年化工企业过得都比较艰难。转型升级成为整个江苏的化工行业和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说。
秦志强告诉笔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江苏省的问题一是全省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比较大,且在短期内难有根本转变;二是江苏本身受到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制约很严重,95%以上的能源、资源都需要靠省外采购,能源、资源和环境始终是套在江苏化工行业头上的“紧箍咒”。现在全省的化工总量已经很大,人口又相当密集,集聚在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上,难有再大的发展空间。连省内化工园区的发展都如履薄冰,生怕老百姓再在环保方面提出什么异议来。另外,全省精细化工和化工新产品所占比重在整个行业的总量中偏低,精细化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化工大省的身份并不相符。如果现在不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再往后转起来就很难了。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佳才也表示,2013年化工行业竞争是一片红海,加之同行业企业的自然矿产和金融资源的配套,基本是国进民退,但市场竞争却是处于同一个环境。他们作为一家民营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显得比较苍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转型成为必然。
问题:转型规划执行难 企业创新能力差
2013年对石油和化工行业及企业来说,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迫切,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全行业转型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信达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麦土荣谈到,对于化工行业的转型发展,我们更愿意看到,政府能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多提供政策指导;同时出台有效措施,保障化工子行业“十二五”规划及准入条件的执行、落实。其实化工各子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规划都已做得比较好,但执行起来有难度,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现在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论哪个行业,只要把核心技术掌握了,产能都是过剩的。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审批上更严格一些,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改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政府的审批环节,能把各子行业原有的规划执行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促进。
以纯碱行业而言,其“十二五”规划已经对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有了很明确的要求,而且准入条件也已颁布。但这两年该行业不仅新增的产能很多,一些落后的产能也没有被淘汰掉,问题就比较严重。主要是地方与中央政府有一个博弈的过程。但规划和准入条件落实不好,不仅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对纯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将来应该政府出面,要么不让他上,要么把标准定高,可以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煤气化指标拿来作为标准,从能耗上、技术上加以限制。”麦土荣说。
有的企业谈到实现转型的难度在于技术创新。
李建斌表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是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差。国外一些化工企业都相继退出了氯碱、纯碱等能耗高污染大而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转向医药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业。这些企业的转型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因为他们从20世纪70~80年代就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研发和储备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起步都比较晚,因此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虽然发改委、工信部多次提出实现产业升级,也从政策上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因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也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再次,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加上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度。
另外,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上,现在行业整体管理协调的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明显。大家都认为化工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行业,所以盐业、煤炭、电力等不少领域的企业都把目标投向了化工产业,加剧了该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本该能做出自己特色的企业也只能为生存而跟风上项目,十分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战线并非越长越好,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对策:行业积极推进 企业提高意识
赵俊贵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形成大规模需求,对接近终端消费领域的新型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远高于基础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其中包括机硅、有机氯、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化工新材料是当前自给率最低、最急需发展的领域。化工企业应密切跟踪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提前进入开发试验阶段,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面向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宽松政策,促进化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行业能否走出困境,一方面取决于宏观经济及行业需求能否恢复;另一方面,取决于行业能否在供给方面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并合理控制成本支出,提升盈利能力。
此外,要密切关注化工产业投资增长持续高位的情况。国内化工产业基本为市场化运作,再加上有些化工项目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投资资金相对较小,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凭借较强的适应能力迅速发展壮大,但站在宏观层面,从当前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趋势来看,化工企业必须将投资方向进行调整,如建议相关企业投资标的瞄准高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
高世宪说,转型升级是一个长远的方向,不仅需要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环境保护和能源及资源消耗的问题也应充分考虑。
秦志强谈到,“十二五”经济转型期,在江苏化工企业中一要提倡包括工艺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等综合性的创新。企业要实现差异化,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发展,从拼资源、拼价格,向追求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形成企业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从规模扩张向注意质量提升转变。
二要关注能源和资源的约束问题。江苏化工的转型升级,既要摆脱单纯依赖能源资源的局面,又要在新能源、新资源上有自己的拓展。
还是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并还要将化工园区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制定化工园区的考评体系,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王佳才表示,实现转型唯有创新。2013年公司要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寻求差异化产品,开辟产品中的蓝海;实现管理创新,大幅降低管理费用;还要进行模式创新,将知识产权资本化,由传统制造业转型为制造加技术服务。
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及深入的研究,2013年,和氏璧化工公司提出了结合当前形势的客户聚焦项目。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积极主动邀请化工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重要高层参与该项目,通过深入沟通,充分了解其各种需求,并制定出服务各个产业链的计划,以专业的平台、高品质的产品与长期持续改进的最佳增值服务回馈于石化产业。
李建斌说,吴华公司在产业转型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氟化工,积极培育精细化工,调整优化氯碱化工;同时还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公司下属的科研院所各有独特的专业技术,要将这些院所的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支持所属企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保养
1.化工机械设备管理
化工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化工机械设备是化工生产的基础,对化工行业的生产有重要影响。化工机械设备的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如造纸机械、食品机械、电子行业 、染料化工、塑料机械。农药化工、矿山、石油、冶金、医药化工等领域。在化工生产中,由于摩擦作用、温差变化、干湿交替等原因会导致零件的磨损甚至报废,影响了化工企业的生产能耗和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延长设备的寿命周期,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益,应加强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化工机械设备防腐管理
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化学机械设备防腐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紫外线辐射、凝结水器、沿海盐雾、干湿交替、温差变化等因素影响,维修费用也不断增加,化工机械设备防腐管理也就更加重要。
1.设计环节。一般来说,设计缺陷是导致设备腐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避免化工生产中的不良情况,在设计阶段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首先,应对介质环境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材料,在选材时还应该考虑到设备材料的适应性、保温性能和防腐性能。其次,对于蠕变情况、疲劳腐蚀、局部腐蚀等情况下设备的强度进行分析。再次,应注意机械设备结构设计,设备缝隙问题虽然不可避免,但为了防止溶液的渗入,可以对缝隙进行焊封。最后,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采取防腐措施。
2.制作环节。在设备制度时,应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考虑设备防腐问题。在材料管理方面,应对材料进行全面检查,对材料的明细情况记录再案,定期进行检查。在焊接工艺中,应尽量避免敏化温度的长时间停放,还应该尽量避免狮子焊接形式。为了避免起弧和气孔问题,在制作中应进行细致操作。同时,还应该重视防腐衬理问题,对对称里的膜厚、承压能力、尺寸精度、内在质量 、外观质量进行检验。
3.使用环节。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与腐蚀介质的接触无法避免,加之处于高压高温状态,设备使用环节成为设备腐蚀最主要的环节。因此,应加强对设备使用环节的防腐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了解设备腐蚀情况,对重点部位的腐蚀情况进行严密观测。
4.维修环节。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理设备中的废渣废液,对应力腐蚀、氢脆、回火脆性等情况进行检查,判断设备的运行情况,对于腐蚀情况严重的机械设备不宜再使用。
(二)化工机械设备管理
设备是化工生产的基础,而则是设备运转的条件。在化工机械设备中,应特别注意油的管理。
1.剂选择。在油的选择完上,应结合设备的运行工况,保证机械摩擦零件安全运转。还应该指派专门的人员对油进行存放,对设备情况进行记录。
2.剂管理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油管理机构方面,可以分为机动部门、操作部门、装置车间部门、检验部门、供应部门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在相互监督中提高管理的效率。其次,编制技术管理资料,包括日常损耗、设备清洗工艺、油箱储油定额等。最后,应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定期检测,了解系统中的问题,及时更换已经损坏的工具、装置。零件。
2.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分析
化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可以分为例行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三种。
(一)设备例行保养
例行保养是由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日常保养,主要包括班前、班中、班后检查,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在节假日前还应该对设备进行擦洗和清扫,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进行排除。其具体工作主要有:一是对设备安保装置、限位器、电器、变速手柄、挡铁的指示信号进行检查。二是对设备情况进行检查。三是对易脱离部位或松动部位进行检查,查看附件和工具是否齐全。四是检查设备的气、油、电、水是否存在泄露情况。
(二)设备一级保养
设备一级保养也可称为月保养,在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应适当采取维修保养措施。在一级保养之后,应对保养的成效进行评定和验收。一级保养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一是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解体清洗和检修。二是在例行保养之外,还应该对设备间隙进行适当调整,加固螺钉和松动部位。三是清洗油线、滤清器、油毡、防尘装置,保证管路畅通。四是对电器控制单元进行检查,减少设备磨损。
(三)设备二级保养
设备二级保养也可称为年保养,在设备使用一年之后,应加大设备维修的力度,具体工作如下:一是实现设备一级保养的目标,按照设备运行情况,对设备进行解体、拆卸、保养和检查。二是修复或者更换磨损零件,为今后的维修作业做好资料准备。三是对齿轮箱、水箱、油箱进行彻底的清洗、换水、换油。四是对主要精度项目进行测量和检查。五是对电机配电线路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六是对电器控制进行全面检查,更换部分耗损器件,确保控制系统安全可靠。
结束语:
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化工产品与化工生产息息相关,而化工生产与化工机械设备和化工生产人员有很大关系。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和质量,要想提高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和质量,就必须加大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提高化工生产人员的业务素质。从目前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机械设备也朝着精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也增大了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的难度。因此,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加强化工机械设备防腐管理、管理,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才能促进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江中波.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J].才智,2012,(2):74.
[2]邝东方,董少康,胡乐等.浅析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5):91-91.
关键词:磷化工 产业转型 产业发展
一、前言
磷矿是宜昌市的优势资源,2011年全市磷矿资源储量29.32亿吨,占全省磷矿资源储量的67.7%,占全国资源储量的15.1%[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磷化工产业已成为宜昌市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并将继续引领宜昌市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磷肥传统市场饱和、政策调整、能源环境约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等因素的变化,宜昌市磷化工产业发展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本文针对宜昌市磷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今后的发展重点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借鉴。
二、宜昌市磷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1.磷产业是宜昌市重要支柱产业
2011年全市磷产业总产值达到642.4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2%,磷产业是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磷产业2011年总产值占当年全市化工产业总产值的73.1%。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磷矿采选企业4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4家,2011年磷矿开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2亿元,实现利税12.6亿元,上交税金4.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磷化工工业企业达到34家,2011年磷化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8.2亿,实现利税23.5亿元,上交税金7.7亿元[1]。全市拥有兴发集团、宜化集团、东圣集团、三宁化工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磷化工企业。其中兴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生产企业,位居中国无机盐20强第1位,中国磷酸盐50强第1位。
2.磷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宜昌市磷产业现已形成包括磷资源采选、磷化工(磷肥、基础磷化工、精细磷化工以及磷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磷产业体系,已形成磷化工一级加工产品“磷矿石-肥料-基础产品(黄磷、磷酸等),二级加工产品(饲料钙、磷酸盐、磷化物等),三级加工产品(高端精细磷化物产品等)”产业链,生产五大类100多种产品。2011年全市磷肥产能达到749万吨,比“十五”末的年产能357万吨翻了一番,其中磷酸一铵年生产能力达到258.5万吨,磷酸二铵年生产能力160万吨,NPK复合肥年生产能力248.6万吨;基础磷化工产能达到37.7万吨,其中黄磷年生产能力达到11.7万吨,工业磷酸年生产能力26.0万吨;精细磷化工生产能力达到54.5万吨[1],品种多种多样,主要有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次磷酸钠、磷酸钙、草甘膦等产品,部分产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占有一定地位,如兴发集团六偏磷酸钠产能居世界第一位、三聚磷酸钠居全国第一位、次磷酸钠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3.磷产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宜昌市磷化工行业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拥有湖北宜化、兴发集团两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湖北三新磷酸、湖北三宁化工等3个湖北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兴发集团湖北省精细磷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全市磷化工拥有兴发、东圣DONGSHENG、三宁等3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楚星牌磷酸一铵、兴发牌三聚磷酸钠等2个中国名牌[2]。近年来,磷产业一些前沿尖端技术逐步得到应用。①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根据宜昌市磷矿资源特点,企业自主开发了胶磷矿选矿技术,同时,宜化、兴发、三宁、东圣等重点磷化工企业先后建设了化学浮选装置,部分中低品位磷矿得到有效利用,2011年全市利用P2O5 24%以下低品位矿近200万吨;②湿法磷酸精制技术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生产。2011年初,三宁化工1万吨/年工业级85%湿法精制磷酸装置建成试车,其质量完全可与热法磷酸媲美。兴发集团同瓮福集团合作的国内最先进的湿法磷酸精制装置也将于2013年投产,投产后其磷酸质量可达到工业级、食品级,完全具备热法磷酸的品质。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宜昌市磷产业继续走在全国磷产业开发前列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磷化工产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要求磷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磷矿90%以上的用途是用来生产磷肥,宜昌市磷化工也是以生产磷肥为主,磷肥占到磷化工总产值的71.6%。目前在建、拟建磷化工项目化肥产能还有400万吨,项目建成后,全市磷肥产能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按照国家新近出台的《磷铵行业准入条件》(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等有关磷化工产业政策,三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磷肥项目[3,4]。湖北省人民政府也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及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调整变化,对宜昌市磷化工尤其是磷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能源环境约束加强迫使磷产业转型升级
2011年,宜昌市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用电量达到73.67亿kwh,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42.79%,位居全市行业第一。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7.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4.35%[2]。度电增加值为3.6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6.39元/kwh)低2.75元,低于食品医药(50.87元/kwh)、装备制造(16.54元/kwh)和纺织产业(6.81元/kwh)。在能源短缺和国家即将对能源增长实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必须提高磷化工产业的能源产值贡献率。
相对于全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力等其他支柱产业,化工行业污染较大,在国家实行区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宜昌又是三峡库区、中华鲟保护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区(城)会聚,注定磷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
3.市场变化引导磷产业转型升级
从产品结构看,宜昌市磷化工大部分产品传统粗放,附加值不高,企业重复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如肥料级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合肥、粗级磷酸盐等,且产能较大,在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方面开发不够,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较少。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调查显示,石油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如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目前全国产能目前分别达到1400万吨和1500万吨,产能超过国内需求100%。近年来,磷化工行业出现市场疲软,价格低迷的情况,一些磷矿企业靠少卖产品多卖磷矿资源度日。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宜昌市磷化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高端磷化工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4.资源综合利用需要磷产业转型升级
宜昌市磷矿中除P2O5外,还伴生有Ca、Mg、Si、F、Fe、Al、K、As、稀土等多种元素。目前,除少量Ca、F等得到利用外,其余的伴生元素均没有得到利用。磷矿石含有2~4%的氟,2~7%的镁,宜昌市每年在磷矿加工过程中有近100万吨氟排放到环境中,有近30万吨的镁资源浪费掉了。特别是在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的磷石膏,是一个需要处理的重大问题。由于技术、经济原因,每年全市产生磷石膏600多万吨,各企业主要采取堆场的办法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亟需推动开发利用。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资源综合利用应该成为下一步关注和开发的重点。
四、转型升级是打造宜昌市磷化工千亿产业的必由之路
磷矿是宜昌市的优势资源,磷产业是宜昌市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在宜昌市打造现代化特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磷产业应当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即到2015年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把宜昌市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技术精细磷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级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为此,要积极推动磷产业实现“四个转型”。
1.产品要向高端转型
把磷精细化工作为未来全市磷化工发展的主战场,重点发展高纯、高附加值、高端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以净化湿法磷酸为原料生产的工业级磷酸、食品级磷酸、医药级磷酸技术,形成规模化的工业级磷酸盐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磷酸钾、钠、钙盐系列产品,优先发展牙膏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钾、钠、钙盐产品;有机磷阻燃剂、有机磷水处理剂、有机磷农药等高端有机磷产品;高端含磷电子级化学品及电子级磷化物如三氯氧磷、高纯黄磷等;逐步向精细磷化工纵深领域推进。在传统磷肥领域,要严格市场准入,稳步发展磷复肥,控制磷肥总量,调整磷肥结构,积极发展(微)量元素肥料、有机肥、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掺混肥、高浓度复混肥和专用肥料,限制发展低效磷肥,淘汰落后产品产能。
2.废弃物要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型
大力倡导“没有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理念,积极支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着力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利用磷渣、磷石膏,制作各种建材或建材添加剂,磷石膏的利用率三年内必须达到年生产量的15%;积极回收、利用氟等废弃资源,在废气中回收氟资源,进一步发展高附加值无水氟化氢、氟化铵等精细氟化工产品,形成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和产品体系;积极开展磷矿伴生镁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取制备高纯氧化镁、氢氧化镁等中间产品,进一步发展镁下游产品阻燃剂、耐火材料、冶金熔剂等产品,形成镁化工新的产业链和产品体系,回收磷矿中伴生的碘资源。
3.技术要向前沿尖端转型
建设和完善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大技术投入,使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全市磷化工行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以上。全市磷产业企业要积极推广和运用中低品位胶磷矿精选、湿法磷酸净化、回收氟、回收镁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等磷化工领域高、尖、难技术,始终保持宜昌市磷化工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全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
4.磷产业管理要向高效化科学化转型
要积极优化磷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建设猇亭、白洋、宜都、远安、枝江姚家港、兴山、当阳、夷陵等磷化工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循环经济改造。要积极探索建立磷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按照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磷矿整体探矿、资源储备、矿石交易、资源配置等新机制,改变过去 “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卖矿不卖产品”的作法,逐步走向“贫富兼采,全层开采”、“深加工增值”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提高磷资源利用效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宜昌市磷资源产业要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必须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严格磷肥准入,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延长产业链,开发磷精细化工产品和磷矿共、伴生资源产品,进一步加强磷矿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着力打造千亿磷产业,引领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 湖北宜昌磷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2012年8月.
[2]宜昌年鉴社.宜昌统计年鉴2011,2012年4月.
自2011年起,滁州市充分把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有效利用和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及周边地区能源优势,以该项目为推手,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化工产业集群.如:将逐步形成定远县的盐化产业、来安县的精细化工产业、明光市的日用化工产业和天长市的医药化工产业等.高技能人才需求化工行业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省级、国家级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持,化工行业的发展一者将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二者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出现“用工荒”,“用工荒”的重点实际上是“技工荒”,而“技工荒”的本质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所造成的[4].化工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现代化工生产是一个规模化、技术化、系统化、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对人员要求较细的分工和突出的岗位针对性,工作过程相对复杂[5].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水平不高,化工生产过程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生产单位急需大量符合现代化工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6].有研究表明,一般生产行业中,技师、高级工约占到35%左右,中级工占到50%左右,而初级工仅占15%左右,而按照我国公布的相关数据,技师、高级工只占25%左右,中级工占39%左右,初级工达到36%,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匮乏[4].国内最早的人才招聘网站旗下的化工英才网,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用《化工人才需求持续井喷技术职位最热门》和《化工行业需求稳步攀升人才成黑马》报道了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知识、素质和技能上受到良好培养的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必将受到行业的青睐.
化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取的教育教学构造形式和评价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关键[7,8].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可见其构成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目标体系,主要包含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级: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等;第三层级:保障体系,主要指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评价等[9].目标体系2010年,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化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具有现代化工意识和理念,能满足现代化工一线生产、建设等需要的,具有必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化工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经过对区域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通过对合作企业大量的走访、调研,最终确定为:具有能够从事化工仪表、化工检验(质检和安检)、化工机械、化工操作和化工产品营销等岗位,具有必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化工高技能人才内容方式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10].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对于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融通;课程内容上应注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课程分配上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融合.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施过程中,学院组建了由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高技能人员与校内教师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委员会,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区域化工行业发展状况,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能力标准,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上划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隐性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主要在1~2学期开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如人文素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身体素质等,开设课程主要为计算机、政治、英语和体育等一些公共课程.专业必修模块开设在3~4学期,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如基本化学操作技能、电工学知识和技能、化工制图知识和技能等,开设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电工学、化工制图、化工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在4~5学期开设,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岗位群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如化工机械知识和维护技能、化工仪表知识和技能等,开设课程主要有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开设在4~5学期,主要是根据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和变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相关课程将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委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隐性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一些隐性职业素养[11],一般在每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开设,主要包含专业教育、化学发展史、化工安全知识和化学与人类社会等.教学内容现代化工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从业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不断的、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确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后,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对接、课堂与车间的对接,注重理论,突出、强化技能.根据课程体系的几个模块设置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注重资源的整合,删除一些重复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如长期以来在化工专业中,一般都要开设无机、有机、物理和分析四大化学,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反复调研和讨论,决定整合这四大化学为基础化学(含实验),以学生够用和基本的职业发展为标准,保留一些必须的理论和知识,目前已联合省内几所高职院校将基础化学编辑成教材,由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2012年秋季即可投入使用.实践教学体系中,分析了高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了高职化工类专业“一主多元”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三层面,三模块”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12,1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和职业发展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专业教学中结合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突出“五个”对接,使学校学习和企业生产环境实现有效衔接.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已全部建立居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其中化工工艺、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三门课程获得了校级精品课程立项;专业必修课大部分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中基础化学等已形成了自编教材教学;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部分课程已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学;隐性教学模块课程采取讲座形式进行;通识课程模块课程由相关教学系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途径在培养途径上,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具体表现形式为“2.5+0.5”,即学生在前五学期中参加校内学习,第六学期进入相关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形成了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两个部分,但这两个部分不是孤立分离的而是有机结合与融入的,如在校内学习阶段,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聘请企业一线高技能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与不定期的企业调研、厂中校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多种方式,突出“五个”对接;在顶岗实习阶段,将为学生安排企业带班老师和校方指导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转换,将企业环境与校内学习相互衔接,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技能、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转换和衔接等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智力保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强化“双师型”;二是构建合理的梯队,包含年龄梯队、结构梯队、职称梯队等;三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四是注重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五是拓展专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六是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制度;七是强化教师教科研工作能力.在强化“双师型”建设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双师”培训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现有各类专兼职教师15人,具有双师资格的占到80%.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厂所,是培养化工高技能人才的物质保障,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反复的实践和操作,必须要有实训基地的保障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多方筹措资金构建了校内化工综合实训平台,包括化工仪表自动化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仿真实训和化工工艺虚拟实训,基本建立了理论-仿真-实操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保障实训教学.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已经和滁州市金丰化工、金禾化工、瑞星化工和安邦聚合高科等近十家公司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每名学生有2~3个企业的顶岗实训岗位提供.
化学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更是重庆的“6+1”支柱产业和未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装备、轻工、建材、医药及军事等各大领域应用广泛[1]。目前,重庆地区应用化工类人才面临较大缺口,难以满足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要求。
一、重庆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现状
1.化工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近年来,重庆化学工业发展势头较好,门类齐、产品多,初具规模,在能源、石化、轻工、医药及新材料等领域有很大市场潜力。截止到2014年底,重庆地区有400余户规模以上的化工企业,实现年总产值超千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壮大,重庆已逐渐形成了以长寿、涪陵及万州为中心的特色化工产业集中区,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也为多元化的化工产业在重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庆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化工、能源及材料的三年发展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力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西部千亿综合性化工基地,成为长江上游一流化工特色产业的桥头堡、国家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重庆是天然气化工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内外成熟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链和世界先进技术,产品种类多,历史悠久。重庆化学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优势明显,在西部化工总产值中位居第二,且比重逐年攀升[2]。重庆的化学工业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长寿、涪陵、万州及丰都等为中心的特色化工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新格局,规划了化工产业园区,并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利用,促进了产品链的不断扩张与延伸,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增加了化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整体外迁、兼并重组及引进先进技术等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大幅提升了工艺、技术及装备等各方面的水平。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已拥有两万多名化工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多个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庆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3]。
2.化工产业发展机遇良好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世界化工产业的较大冲击,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及技术措施支持工业企业的转型,技术升级,落后淘汰,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
重庆化学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加之重庆及周边地区天然气、页岩气、盐卤资源相对丰富,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为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重庆与沿海地区相比,在水、电、气、土地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低1/3左右,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重庆化医集团是重庆化学工业的龙头,业务范围涵盖了化工领域的多个产业,如今面临天然气价格紧张的局面,部分产业发展亟待转型,目前已在长寿化工园区规划了“气改煤”替代天然气项目,人才需求大,然而全市范围仅我院开办有煤化工专业,但远不能满足本地化工行业多元化转型发展的需要。促进了重庆化工行业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的极大需求,更为长江中上游化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重庆已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多个领域。2015年9月,由重庆化医集团与德国巴斯夫合作的年产40万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项目在长寿化工园区正式投产,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MDI项目,建设以MDI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产品链全面配套的大型化工一体化工程,总投资350亿,预计年销售额超500亿,将拉动重庆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等产业2000亿产值,有利于统筹川渝及周边地区的天然气化工及石化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化工产业升级。
二、重庆应用化工类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2013年以来对重庆化工行业的调研,对比近几年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市场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重庆多元化化工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化工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化工企业一线操控工、化验分析员、产品销售员等职位需求预计在5万人以上[4]。
三、重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
在重庆4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重庆化工职院在化工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但该校也是2010年才开始高职办学,每年的毕业人生人数偏少。此外,近几年还有5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但专业方向单一,办学经验不足,化工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规模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蓄热式;挥发性有机废气;气相色谱法;医药化工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17404
1挥发性有机废气概述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一般指沸点低于250℃的化学物质,是最为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于化工、制药、石油、皮革、喷涂等行业排放的有机溶剂废气,包含脂肪烃、卤代烃、硫烃、芳香烃、有机酸等。这些有机废气不但对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动植物生产等造成极大的直接危害,且在光氧化反应下,易形成二次有机物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简称SOA),导致光化学烟雾、酸雨、霾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这些挥发性有机废气在空气中悬浮汇聚亦是导致PM2.5和PM10数值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因而如何削减这些挥发性污染物至关重要。Derwent等[1]一直致力于二次SOA的研究,他们通过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econda -ry Organic Aerosol Potential,简称SOAP)研究,对多达上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SOAP计算。
目前蓄热式氧化焚烧技术处理医药化工有机废气治理效果较好,且有推广的前景,但单一的末端处理终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控制、装备提升、工艺优化、多种末端治理技术协同治理、加强监管方面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有效地解决好挥发性有机废气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Derwent R G, Jenkin M E, et al.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from a large number of reactive man-made organic compounds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0, 408: 3374~3381.
[2]Cerbe G. Grundlage der Gastechnik, Garl Hanser Verlag, 1982: 361.
[3]陈平,陈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控制[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6,29(3) :20~23.
[4]Brauer H. Handbuch der umweltschutzes und der Umweltschutztechnik, Band 3, 436.
[5]Hoehlein B, Stimming U et al.Chemie-Ing, -Technik, 1995,67(10):1306-1309.
[6]汪涵,郭桂悦,周玉莹,等.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化工进展,2009,28(10):1833~1840.
[7]Momtaz SW, Truppi JT, Seiwert JJ. Sizing up RTO and RCO heat transfer media[J]. Pollution Engineering, 1997, 27(12): 34~38.
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又称化学加工工业,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药剂、染料工业等。化学工业利用化学反应改变物质结构、成分、形态等生产化学产品,如:无机酸、碱、盐等。在台湾,化工的主要范围包括:制糖、味精、造纸、精密化学(油墨、染颜料、制药、接着剂、农药、清洁剂、日用化学品)、石油化学、橡胶、塑料、合成皮、酸碱、合成树脂、胶带、复合材料、陶瓷、玻璃、水泥、油漆涂料、皮革、樟脑等工业。
石化产业是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平均年产值占整体制造业之比重维持在7%左右水准,且产业关联效果相当大,为台湾重要关键性产业之一。石化工业是化学工业中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以制造成各种石化产品的工业。基本上,石化工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大产业。上游产业为石化原料业,系将轻油或天然气中的乙烷,经由裂解工厂加以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中游产业包括塑胶原料业(包括PVC、LDPE、HDPE、PP、PSKABS等)、人造纤维业(AN、CPL、PTA等)、合成橡胶业(BR、SBR等),以及肥料业。中游厂商再根据上述本原料加以衍生出四大产品,即乙烯、丙烯、四碳烯烃及芳香烃系列产品。因此,所称石化工业其范围包括上游的石化原料业及中游的中间原料业。
化学工业不仅和传统制造业相关,它的基本原理也是各应用科学的基础。近年更与生化、聚合物、航天材料、医药、半导体电子材料、光电化学工程、高分子科学、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等科技紧密关联,成为既是传统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的一环。
2.台湾化学工业的回顾
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年间设立的磷酸及硝酸工厂,1902年打狗(现在的高雄)是糖商、糖行聚集之处,台湾的砂糖95%是自打狗港外销出口的,打狗港是当时著名的“糖港”。这一阶段,所生产的基本都是初级日用化学品。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全力动员台湾的人力与物资推动固碱、盐酸和液氯、化学肥料、水泥、平板玻璃、味精等工业发展,以满足军事和民生物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台湾政府倾全力成立提炼樟脑油的樟脑工厂,整修生产烧碱、硫酸的设施,分别成立台碱公司与台肥公司。另于1946年重建日本人在高雄所留置的炼油设备,成立中油公司(现更名为台湾中油公司),于高雄原厂址设立炼油厂,负责石油与石油化学产品的产制工作,提供经济建设、工业发展所需化学产品与发电用燃料,基础化学工业开始兴起。
1959年,台湾中油公司嘉义溶剂厂生产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石化品,充分供应岛内的染整、农业、清洁剂、纺织、塑料等市场,满足了民生用品需求。由台湾中油公司在高雄炼油厂内兴建的台湾省内第一套轻油裂解厂于1968年开始运转,提高了纺织、塑料、皮包、雨具、玩具出口制造业的原料自给率,不但让高雄成为台湾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心,也建立台湾化学工业在整体工业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
自1986年起,台湾化学工业进入转型期,产品结构调整,面临“质”的提高。为适应国际竞争,低附加价值产品移往海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渐受重视,部分研究成果也开始涌现。
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的数据显示,台湾在1991年化学工业的产值约新台币10,958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而在化学工业中,造纸印刷化学品、塑料制品、化学材料、石油及煤制品的产值合计已达新台币7,275亿元,显示当时的化学工业仍以生产民生用品、基础素材型化学工业产品为主。
3.台湾化学工业的现况分析
化学工业是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值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按台湾标准行业分类,台湾的化学工业分为化学材料、化学制品、石油及煤制品,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等门类。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过去主要是采取了“逆向垂直整合”的方式。就是先从下游加工产业开始,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开拓市场,然后逐步扩大延伸,发展成为上、中、下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1986年来,台湾化学工业从过去以解决数量问题为主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期,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通用型产品的生产移向境外,岛内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特用(精细)化学品,并不断增加这方面的科研投入。
步入21世纪,因工资上涨、环保意识增强,以及中东、印度及中国大陆化学品产能骤增、东盟区域贸易壁垒的压力等因素,台湾许多大型化学工业厂商加速转型,生产关键化学原料及特用化学品等高价值产品。此外,为扩张生产规模与销售范围,台湾化学工业经营业者也纷纷进行国际化布局,到中国大陆、美国或东南亚国家投资设立生产或贸易基地。
近10多年来,信息电子工业的产值略高于化学工业,而两者之间的产值差异正逐渐减少。1993年化学工业产值为12,300亿台币,占制造业总产值22.3%,高居各行业之首。1999年化学工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约2成,2009年化学工业的产值约为新台币32,318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高达31%。十年来,化工业的发展很快,与制造业相比较,制造业的年平均成长率约为3.5%,化学工业却已达5.8%。
在化学工业的产值中,石化约1.7万亿,其余是一般化学工业。石化工业主要靠成套技术及设备引进,其发展即是典型的下游带动的“逆向垂直整合”模式,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开拓加工产品的市场,再逐步扩大到上中下游完整的生产体系。由于过去台湾的竞争依仗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开发未受重视,研究成果少,自主技术建立缓慢。
而在化学工业中,医药用化学品、特用化学制品、高性能合成纤维材料、石油及煤制品的产值成长较为显着,造纸印刷、肥料、塑料制品等则呈现负成长,显见化学工业的产值成长快速,主要归功于光电与电子工业用精密材料、医药化学品等高附加价值的化学制品。
2009年,台湾公布生物科技(包括:生技制药、医疗器材等产业)、绿色能源(包括:太阳光电、LED照明、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生质燃料、能源资通讯及电动车)、精准农业(包括:基因选种、高效能高生物安全生物工厂等产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及文化创意为六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政策将引领化学工业厂商提升生产技术与产品等级,开发光电、资通讯、医疗材料、关键性药品中间成分等化学品,并研发对环境友善性高的绿色生产制程与产品,如氢能、生物质酒精与生物柴油、可分解生质塑料制品等,构建化学工业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4.台湾化工厂商分析
在台湾化工行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厂商是公营的台湾中华石油公司(CPC)及一些私营的岛内化工公司,包括台塑集团、NanYa塑料公司、台湾聚丙烯公司、大太平洋石化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以及台湾苯乙烯单体公司等。与亚洲其它一些地区的情况不同,西方跨国大公司在中国台湾占领的市场不多。
在石油化工行业,共有50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以上,并且逐年递增。产值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上升态势,近三年来产值从2009年的1.6万亿增加到2010年的1.8万亿新台币。研发经费上―直保持稳定,占营业额的0.32%。在投资方面,投资在50亿元以上的有4家公司。分别是台塑集团、台湾中油公司、长春石化公司和中美和石化公司。其塑集团投资最多,共达到9200亿元,分五期完成,各期分别为5137、1246、2817亿新台币。重点投资项目分别是炼油、轻油裂解相关产品及石化相关产品,芳香烃厂及石化相关产品,炼油、轻油裂解相关产品及石化相关产品。
化工行业中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塑料加工业,也是化学工业中最大的产业,工厂约9000家,从业人员23万。高级材料的加工、加工技术的提高、产品精密度的提高,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加强混炼技术、添加剂使用技术、高精密度射出成型技术、弹性自动化生产技术,重点开发电子零组件、汽车机车零配件、光学仪器零件、医疗器件零件与功能性多层模制品等。
台湾专用化学品工业包括橡胶、塑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工业用化学品、水处理剂以及农药、医药、染料、生物技术制品等,共有220家。
5.两岸产业合作
六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化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品种大体配套、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并建成了较完善的科研、设计和教育体系。
中国大陆的化学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49年,祖国大陆化学工业总产值为3.2亿元人民币,1996年达到2577亿元人民币。尤其是从1991年到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化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1.1%,是中国大陆化学工业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同样,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化学工业日臻成熟,它的特点是:大量地成套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生产效率高,许多产品,如ABS、聚醋纤维、聚氯乙烯等均具国际竞争力;上下游产业结构完整,部分中间原料达到世界级产量水平,下游加工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灵活而多样化高科技投入的成果也渐渐显现,今后将全力推动高附加值的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生物科技及制药产业的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
总之,两岸化学工业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其共同之处。即起始时问差不多,初创时的化学工业均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而进行化肥的生产。后来由于发展环境、资金和政策等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以化工科技为例,台湾化工科技发展主要是通过吸收海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途经进行的、因此走的是一条轻基础研究、重应用技术研究的道路,其化工研究焦点集中在中下游,因此,其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而中国大陆的化工科技重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化工研究焦点是中、上游,所以中国化工科技基础研究发达,积蓄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据统计,中国大陆化工系统共有县以上独立的科研院所245个,职工约5.5万人,研究领域之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工领域。然而,由于应用研究投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比较慢。
由于海峡两岸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不同,形成了相异的优劣势和互补性。
中国大陆化学工业的优势为:天然资源丰富,化工专业人才众多,力量雄厚;石化上游规模大;消费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资金短缺,营销渠道尚不完整,经营和管理人才缺乏;市场经济体系不尽完善;化工技术转化能力欠缺。
台湾化学工业的优势是:资金充裕;营销网络完整,经营和管理人才水平较高;化工技术转化能力强;下游加工实力较强。劣势:天然资源缺乏;内需市场较小;基础研究人才欠缺;生产要素成本高。
两岸化工业各自的优劣势充分显示了双方之间存在巨大的互补性,是今后合作的良好条件和机遇。例如,。可以以大陆化工基础研究成果和人才优势,通过共同开发、委托研究、技术转让等方式,协助台湾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利用大陆经济持续增长的机会,为台湾化学工业的技术、资金、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以台湾化工的技术转化和国际营销经验的优势,与大陆联手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打破西方国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垄断。双方还可以通过发展机会的互相配合,创造出1+1>2的综合效应,以取得两岸双赢的格局。
6.台湾化学工业的未来
台湾的化学工业历经多年的努力,如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台湾经济发展之所以能稳健成长,其贡献很大。
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产业的崛起,亚洲部分国家也急起直追,提升技术能力,化学企业不断经历着购并、联盟和重整,扩大规模与厚植竞争力;同时,东盟组织的成形也逐步构筑贸易障碍。在这样的冲击下,台湾的化学工业必将经受严酷的考验,必须积极进行核心技术与产品升级及再转型。化学工业产品将朝着洁净化、多样化、专用化及机能化,且是绿色环保产品的方向发展。产品的研究开发力量将强化并富有效率,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纯度与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创造新价值来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新工程塑料与精密涂料、色料化学品、薄膜材料、医药化学品、纳米材料、保健品与化妆品配方原料、新兴产业用关键化学品材料等新化学工业制品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最后,化学工业为推动国际化、全球化贸易运筹,必须整合产销体系建立电子化系统,才能及时把握商机。
未来化学工业科技仍然是纳米材料、光电材料、光电、半导体、生物医学材料、航天材料、污染防治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基础。只有依赖化学工业才能创造出环保的、优质的、安全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台湾努力朝着开发省原料、低耗能、低污染与高经济附加价值的新产品方向发展,以抵御成本低廉、劳力密集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以渠道及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台湾化工业正在稳步前进[J].化工文摘,2000(04):7.
[2]关肇基.台湾的石化工业(一)[J].东南亚石化市场研究,1995(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