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入职培训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职培训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入职培训内容

第1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员工入职培训是使新员工尽快适应酒店环境采取的培训方式,主要培训内容包括:酒店企业文化、岗位职责、基本技能等。这是员工对即将从事的新工作逐步适应和进行自我定位的过程。入职培训是培训中重要的环节,其意义在于①有助于员工适应工作环境,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失误,提高工作绩效;②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积极性,有助于组织成员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吸引优秀人才;③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思想上认同酒店,愿意在这里进行职业发展,增加工作稳定性,降低人力资本浪费。

二、温州市五星级酒店入职培训现状分析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严谨性,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温州市现有挂牌五星级酒店2家,分别是华侨饭店与万和豪生带酒店,前者属于国有企业,后者属于民营企业。其中还有2家准五星级酒店,分别是香格里拉与喜来登等外资国际连锁酒店,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已到达五星级酒店的标准,虽然截至目前评选结果还没有送至经营手中,但通过五星级酒店评选的结果已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以上四家,抽样率达到100%,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80份,回收率90%。调查问卷分别从对入职培训意识、师资、培训内容等维度进行,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温州五星级酒店在问题如下:

1.中外酒店对员工入职培训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温州五星级酒店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率100%,培训中发放相关教材率100%。一方面说明温州五星级酒店对员工培训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管理规范。但入职培训投入方面中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国内的2家酒店选择新员工入职1周内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2—4天,经费投入年营业额的0.2%;2家外资酒店选择新员工入职1—2周内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5-7天。经费投入为工资总额的0.5%。

2.师资结构。培训师资力量决定着培训质量。温州市酒店入职培训师资90%来自企业内部,另外10%师资外聘,如化妆师等。90%的内部师资有一半是专职培训师,另一半中高层管理者或者岗位能手,这对于五星级酒店来说,如此结构的入职培训师资队伍缺乏多元化元素。

3.培训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入职培训效果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相关程度最高。新员工入职时间较短,需要掌握都是基础知识,酒店却希望能够快速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培训内容上70%是专业技能知识,企业文化占15%,服务礼仪占15%。教学方法的调查中,讲授法、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在线学习分别占50%、21%、13%、6%。过多的使用理论讲授法,使得培训手内容枯燥,新员工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成为困难。

4.培训效果。入职培训是一种投资,投资必要效益。在入职培训效果调查反馈:考核制度采用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占62%,笔试占32%,通过工作观察考核占6%;36%的员工认为对所学内容掌握非常好,54%的人认为只是一般了解,有10%的员工对所学内容掌握不了。美国质量管理大使克劳斯比的名言“开头就要开好”,在五星级酒店中不能很好的得到体现。

三、员工入职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入职培训认知不足。有些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入职培训的重要性,认为培训只是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为了节省培训费用最简单的办法是缩短培训时间。员工刚入职需要一个熟悉环境的过程,入职一周内立即进行培训,员工在意识上还缺乏对新环境的理性认识,在后续的培训中,效果持续的时效性较差。培训时间较长相对对来说内容全面、深入。入职培训时间投入、经费投入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重视程度,在这方面外资酒店比国内酒店要胜一筹。

2.师资结构。酒店管理者认为入职培训中新员工只能初步了解企业,熟悉专业技能,要实现员工真正融入企业,掌握精湛技艺,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推断内部培训师完全可以胜任,而且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完全忽视了外部培训师进入而带来新的交流,新的活力。虽然酒店内部培训师业务水平比较高,但内部兼职培训师忙于日常工作,疏于整体缺乏系统性的专业教学训练,缺乏教学技巧和业务理论,使得培训师传授的经验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培训内容比例不合理、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入职培训是新员工与企业第一次正式“接触”。培训内容过多突出技能性,忽视了知识性、文化性、素质性的培训使员工对酒店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影响日后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进而影响到酒店对外形象和整体竞争力。在培训方法上,为了能够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就得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能参与其中,讲授法在这方面不具有优势。参加入职培训的员工以年轻人为主,采用年轻人喜欢的沟通方式,从讲授法的以培训师为中心转变为以使用多元化培训方法的以学生为中心。

4.重形式轻效果。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受训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由于酒店对员工入职培训缺乏效益分析环节,即使有该环节,由于培训效益分析层次低,分析方法单一,缺乏事后的分析反馈等,不能有效衡量酒店在入职培训上的投入是否会收到预期的回报,以及如何对入职培训进行有效的改进等,致使入职培训重形式轻效果。

四、改善员工入职培训解决方案

1.增强入职培训的投资的意识。酒店员工存在着高流动率是个不争的事实,入职培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受到的损失首当其冲。如果管理层只盯住培训的成本性,不能全面看待入职培训对酒店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将引发对后续发展制约性。中国酒店业快速发展是近30年的事情,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较,无论意识层面还是具体操作层面,有更多的方面需要中国酒店借鉴。酒店入职培训的投资意识首先体现在经费的投入上。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估算,物力投资每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可见,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产生比实物资本更大的价值。首先,培训经费投入的数量应有一定的保证,即使在酒店的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也不能随意地减少和压缩培训经费的数量;其次,培训经费投入比例上不能因为入职培训因为高流动性减少其投入比例。中国酒店服务业市场化发展才30余,国外酒店服务业管理较成熟。国外酒店服务业入职培训是在员工进入企业1个月内进行,也就是要给新员工一段对酒店认知的过程。培训时间为5—7天。有了经费的保障,适当增加新员工对酒店认知时间、延长培训时间,为培训内容的丰富、深刻奠定基础。

2.优化师资结构。培训师是培训活动的主导者,是培训质量的决定因素,这就决定了培训师应具备熟练的培训技能和精湛的业务知识。酒店培训师主要分为酒店内部培训师和酒店外部培训师两类。外部培训师主要来自专业培训公司、高等旅游酒店院校、外请专家;内部培训师主要来自酒店各部门挑选出来的业务骨干和酒店培训部门的专职培训师。在培训师队伍的形成上,酒店业通常,以兼职培训师为主,专职为辅的组合作为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酒店内部的专职培训师要求少而精,应主动加强与外界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一批稳定的兼职教师。在入职培训环节酒店内部培训师讲解企业文化部分是非常适合的,至于专业技能未必都要内部的培训师讲解。众所周知,越是星级高的酒店标准化操作性越高,不见得自己内部的培训师就是行业权威。

3.丰富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入职培训内容应该体现出培训的目的性。避免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丰富培训内容,适当增加规章制度、职业生涯发展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培训。诚然礼貌礼仪是员工上岗的前提条件,操作规范使员工上岗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上岗,才能胜任工作,或者说才是合格的员工。而增强员工服务意识,使员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才是饭店所需要的优秀员工。入职培训方法要充分考虑员工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员工个人特点。除了课堂讲授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操作示范、游戏、分组讨论、模拟训练、视听教学等方法都是可以运用的。多种方法相结合能使员工更好的融入群体,缓解员工压力,而且“看”“做”“悟”的培训方式更符合成年人的学习特点。

第2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员工;入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当前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制定培训计划,它的目标是希望新员工能在短期内达到企业的要求,注重的是培训的实用性和成效性。这种单向培训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参观企业、简要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讲解员工手册与企业的基本规章制度。

传统意义上单向培训模式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但实践中这种培训模式很大程度地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入职培训的不足表现在:一是培训主体对入职培训的认识有偏差从而影响到培训行动与培训效果;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入职培训过于形式化,未能结合新员工的个人发展,忽视了新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三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入职培训的考核未能与新员工的奖惩挂钩,学员忽视培训后的质量效果跟踪和信息反馈,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无法真正掌握培训效果;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采用针对性培训模式,造成培训效果事倍功半。

二、典型案例分析

2010年7月,人力资源部组织全厂新增质检人员培训。

培训目的:熟悉铁塔工艺规程,取得质检岗位资格。

培训对象:共有15名质检员,其中换岗的有7人,仍在“师带徒”学习过程中的有8人。

培训方式:此次培训采取培训授课方式,授课时间为2小时。培训结束一周后进行考试及实际操作考核,巩固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铁塔工艺规程。

培训教师:质量管理部副主任。

培训结果:应到15人,培训实到13人,迟到早退5人。考试及操作考核合格率达78%。

案例分析:此次培训属于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的岗位培训。从此次培训结果来看,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包括:1.培训目标不明确,人资部仅仅要求达到岗位要求,并没有设定一个具体操作标准。2.培训对象的多样化,培训方式的单一化,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3.应采取课后学员问卷的方式对培训教师授课质量进行分析。4.培训计划的设计没有奖惩激励措施,没有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浅谈两种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

上述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现状,要改变这种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限制新员工职业化进程的培训模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探究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入职培训模式。下面仅就两种新模式简单介绍如下:

(一)企业内部导师培训模式

应届毕业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年轻群体,企业应该挖掘这些“发展潜质”,才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为企业及社会服务,更大地发挥毕业生新员工的潜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就要正确把握毕业生新员工的优劣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恰当的入职培训。

内部导师机制已经逐渐成为应届毕业生人职培训的必然选择。企业内部导师可在应届毕业生的人职培训中担任重要的角色:首先是朋友,企业内部导师应是应届毕业生新员工的朋友;其次是标杆,导师就是应届毕业生新员工学习的榜样;第三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者,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第四是引路人,一个新人通过导师的循循善诱和言传身教,就可以很快找到工作的状态和感觉。

企业在为应届毕业生新员工挑选内部导师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正确选择导师。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与大学生身份比较相近的、相对年轻的“老”员工作为大学生入职培训导师,或者选择年龄和背景与大学生相近者作为其入职培训导师。这样的目的在于消除恐惧毕业生的恐慌心理,容易产生亲近感,便于刚毕业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

2.加强导师培训,增加导师间交流。由于导师本身存在业务知识的局限性和经验阅历的有限性,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在选择导师后,做好内部导师定期培训工作。

3.明确内部导师指导责任。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入职培训内部导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内部导师的指导责任,实现考察方式监督培训过程。

4.营造积极向上的内部导师企业文化。

(二)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入职培训模式

职业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将员工塑造成具有专业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并能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职业化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客户。

拥有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是企业的迫切需求之一。新员工刚刚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化培训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员工队伍职业化转变,同时解决了入职培训缺乏核心理念指引的问题,有效整合入职培训课程资源,满足新员工培训需求。

在入职培训实践中,培训课程由三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帮助新员工实现从“社会人”到“企业人”角色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介绍企业概况、人事制度、安全、健康教育、职位说明、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培训目的在于培养新员工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同时提醒新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注意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共同创造文明有序的工作环境。

第二阶段,帮助新员工实现从“学院人”到“职业人”心理转变。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团队意识与个人心态调整、沟通技巧与职业形象塑造等方面,此阶段的培训将全面提升新员工沟通能力, 统一企业对话方式,降低因沟通不力而产生的误会,塑造新员工“职业化”形象。

第三阶段:帮助新员工实现从“理论人”到“实践人”职业转变。这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管理技巧、科学工作方法、人际关系处理、各类专业培训等。

第3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务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医院新职工入职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这一理念对于改进新时期医院新职工入职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自2013年起,本院在总结过去入职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现行的入职培训模式进行了补充和改进,尝试引入人文精神和理念,探索建立新型入职培训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具体实践,该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1.1工作目标秉承人本思想,倡导人文精神,通过采取更灵活的手段和更科学的方法,安排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更加关注新职工工作心态和职业素养培训,进一步提高新职工入职培训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培训教育活动,推进知识技能、工作心态和职业素养培训的有机结合,为新职工成长提供全方位教育培训保障,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2]。

1.2实践探索

1.2.1创新培训形式,强化新职工交流互动。通过引入外出实地拓展培训、卓越团队训练营、新职工篝火晚会、入职宣誓仪式、医院文化展厅现场参观和消防技能实际演练等多样化培训形式,打破既往培训课堂教育枯燥宣教的教学模式,注重授课教师和新职工的双向沟通交流,鼓励思想碰撞和观点共鸣,更加关注每一名新职工的参与融入程度,使其牢固树立起团队观念和合作意识;同时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提升培训组织效率,保障培训信息传达,实现培训资源共享,促进新职工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

1.2.2充实培训内容,支持新职工成长。充分考虑新职工社会经验匮乏、职业生涯刚刚起步和心理素质不过硬等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将其分为职业素养培训和规章制度培训两个主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包括:(1)医院领导对医院发展概述,历史文化传承和远景目标展望等的总体介绍;(2)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医、教、研思维培养和工作压力心理应对等专项知识培训;(3)医院资深专家从医生涯心得体会的亲身讲述和分享。这样,使每位新职工在第一时间认知和认同医院精神文化,明确职业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培训主要由医院各职能部门对新职工履职提出管理要求,明确工作内容、权利和职责,涵盖业务管理、综合管理和专项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引导新职工学习新的工作准则和行为方式,为其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指明方向。

1.2.3强化培训考核评估,树立良好绩效导向。探索建立培训效果评估评价体系,一方面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将培训出勤纪律、结业考试成绩、培训总结报告质量和授课教师反馈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培训整体表现记入职工职业生涯档案,对于高质量完成培训的职工予以表彰,优秀培训总结推荐至医院院报和网站专版刊发,而考核不合格人员安排重考,并向业务科室和职能主管部门通报考核结果,从工作一开始就为新职工树立良好的绩效行为导向;另一方面对每年培训工作总体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新职工访谈等形式对培训整体组织安排、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时间跨度等内容进行调查评估,征求新职工对培训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整改,实现对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1.2.4统筹安排培训日程,做好培训服务保障。秉承人力资源投资理念,将新职工入职培训工作纳入医院职工素质教育的总体框架中,不断加大对入职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在师资、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和保障。医院领导、资深专家、外聘培训公司组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精心准备、认真授课,展现出医院对每位新职工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医院人事部门依据培训内容和逻辑关系统筹安排培训日程,保证培训环节前后衔接有序,专门编写印制新职工应知应会知识手册,下发课程讲义汇编,准备各类入职资料;医院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准备培训课程,提供全面保障支持,宣传部门全程提供摄影摄像支持,制作纪念影像资料,开辟宣传专栏,为培训工作整体有序推进提供有效保障。

2新型入职培训模式培训效果

通过实施培训效果调查评估,整理统计各项工作开展评估指标,结果提示,本院新职工入职培训工作得到了参训人员的高度认可,总体满意度达到96%以上,各位参训人员同时还对培训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显示出良好的工作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

2.1增强了新职工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加快其工作融入进程

通过加入团队建设和医院文化的培训内容,以及人性化的培训安排和人、财、物等资源的全方位保障,能够让每一名新职工切实感受到医院对新职工群体的重视和对人才成长的关注,激发其团队意识和荣誉意识,增强新职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职工通过入职培训不仅获得了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在思想上逐渐理解和认同医院文化,从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自身行为、更好地适应医院工作要求、加快自身融入医院的进程。

2.2搭建了新职工的交流平台,有助于保持其队伍稳定

短期互动式的集中培训,为全体新职工创造了大量沟通交流的机会。而打破身份、专业等限制,随机性地分组安排,重新组建新的学习团队,让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的新职工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解、互相增强信任,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增进了友谊,形成了许多以情感和爱好为基础的非正式组织。同时,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也为新职工增进交流创造了便利,提供了载体,有助于消除新职工入职后面临新环境产生的孤独感和紧张感,使其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生活压力,保持新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有效减少短期内因无法融入工作而离职的现象发生。下表列举了2012年(新型入职培训模式实行前)至2014年(新型入职培训模式实行后)新职工入职后6个月内离职的数据,显示了2012年至2014年间,医院离职人员比例逐年下降。

2.3明确了新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实现个人成长同医院发展的统一

第4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截至2008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高等学校总数的2/3,在校生规模达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0%,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师资问题屡屡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高职院校往往选择大量引进人才的方式来补充师资队伍。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办学特点,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一般高校,高职院校一般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水平又要有专业实践能力。而如何保证引进的师资达到预期使用效果,并保证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高职院校一般都根据高校教师资格的统一要求及院校实际开展入职培训。但从目前情况看,入职培训还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培训过程也没有体现出受训教师的自主参与等。所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保障培训质量,才能真正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一、当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有高职教师入职培训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1)岗位培训对高职教师没有针对性。高职院校虽然占高校数量的一半以上,但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机构,各省的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多和普通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一同进行,培训内容不能体现高职特色。(2)岗位培训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要考试合格,岗位培训就算通过,导致大多数教师参加的岗位培训流于形式。(3)各高校对入职培训缺乏长期的规划,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往往缺乏后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指导,新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缺乏计划等。这些体制性的因素影响了高等职业教师入职培训的效果。

2.“引进”与“培养”的矛盾突出

首先,在教师引进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是引进计划多为现实服务,即多考虑到一时的教师短缺问题,而较少考虑到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入职培训过程中不注意教师能力的战略开发,不能为新教师做出合理的、与学校发展同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无法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其次,高职师资来源多种多样,有新毕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有企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有高校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师资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过程不能是单一标准,但限于培训的条件和工学矛盾,培训过程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最后,由于高职院校对“双师”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导致“双师”型教师几乎成为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的终极标准,学校对“双师型”人才缺乏后续的经常性的培训和指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入职培训缺乏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

教师入职培训的作用是引导其专业发展规划,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但当前的高职教师入职培训评价体系过于简单,除了前文所述的应试教育评价外,入职培训的另外一项职能是使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这种评价无疑就是终结性评价。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意味着其已经成为一名“准”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无论过程如何,大家几乎都能获得一本这样的证书。评价的结果不能说明其接受培训的实效及教师的素质状况。这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落后的教师培训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造成的。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入职培训实效性的若干对策

综合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首先,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应得到各级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其次在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的设计方面应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状况和教师入职培训的特殊性,参照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1.建立自上而下的高职教师入职培训体系

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应突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一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改进岗前培训工作。比如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增加教学实践内容考核等。此外,还需要吸收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要吸收有条件的企业加入到入职培训工作中来,作为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的一部分。二是要重视教师的企业实践训练,并使其制度化。企业实践有助于新教师了解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技能、工艺、方法。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加强所在学校的培训力度,重视校本培训和传帮带的作用。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开发、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师角色转换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培训,以增强其对高职教学工作的适应性。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着眼能力提高

开展高职教师入职培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使其迅速融入高职教学过程。这是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形成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观和教学行为的重要方式。在培训中,必须坚持受训的教师最终具备把专业科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这一能力为目标,由于实际工作领域将成为教师培训的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空间,因此这种能力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是极其关键的,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现。

高职教师入职培训还要重视培训过程中的专业理论性和教学实践性的结合,培训内容应当贯彻专业理论探讨与实践技能开发并举的原则,以高职应用型教学的特点和专业技术要求为主,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前提。对于新任教师,专业知识可能是储备比较丰富的,但对于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中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培训――反思――指导的路径来解决,不仅要引导教师重视本专业领域知识的更新,也要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体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与反思。

由于角色关系,新教师往往是以一个外来知识的简单接受者和“要我学”的被动者出现的。故而,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是在校本培训过程和企业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更为重要。培训者(管理者)要首先明确新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入职培训的重要性。激发教师的培训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并使其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反思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对培训前后的自我审视和对比,提高培训的效果。对于实践技能操作问题,可以采用专题研讨、教学观摩、技能比赛等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平台。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对培训的主动性,又能增强其组织适应性,可谓“一举两得”。

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建立培训过程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第5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口腔护理;规范化培训;实践研究

1对象与方法

均为护理专业,学历:中专20名,大专26名,缺乏口腔护理的理论和实践,无口腔临床操作经验,全部为新入职护理。1.1培训对象:本组46名新入职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18~25岁。

1.2培训方法

1.2.1护士行为规范:培训目标。通过三个月的系统化规范化口腔护理专业培训,46名护士要熟练掌握口腔临床护理的专科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技术,并能娴熟运用规范化口腔专科护理操作技术配合医师椅旁“四手操作”。

1.2.2培训计划:由护士长、护理部主任进行具体讲座。从口腔专业理论知识、临床护理技能操作和护士职业礼仪等多方面进行专业培训。第1周,培训内容有医院规章制度和,口腔专业知识、口腔科一般护理和常规护理操作技能等。第2~14周,为技能实践培训,分为于牙体、牙髓4周,修复3周,口腔外科3周,正畸2周。均由各科室业务骨干以一对一带教方式,规定各种量化标准,培训期内每周组织一次口腔护理各种常见病的理论和治疗讲座,对常用仪器和各种护理操作进行示范。

1.2.3培训内容:护理服务理念,口腔专科护理理论基本知识和器械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病的治疗护理流程,演示口腔护理规范化技术操作(如调拌各种材料、吸唾器的使用、与医师的四手操作配合)可穿插讲解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及无菌技术,训练应急抢救能力等。

1.2.4考核办法:培训结束后和上岗前分别进行护理床护理技能医师满意度调查表,包括专业知识、四手操作的理论知识、护理安全规范、技能操作等综合考核。打印临配合水平、无菌技术[3]。分别对每个新入职护士进行评分,取各项平均分为最终考核分数。

2结果

46名新入职护理人员培训前口腔护理和口腔专科知识经验缺乏,经过口腔专业护理规范化培训后,46名新入职护士均顺利通过护理部考试。提高了与患者沟通满意度和四手操作成功率。

3讨论

结合我国口腔护理发展现状,“四手操作”是口腔护理的重点,如何提高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和工作效率已成为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4]。新入职口腔护理人员专科护理岗前培训是口腔护理重要的关键环节。护士的自身素质培养通过职业化性格塑造和护士专业素质培养两方面来完成。

3.1注重新入职护士的性格塑造:①职业化性格塑造是经过规范化培训,让新护士注重个人修养,培养自己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适应护理角色的需要。②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强化护理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主动为患者服务。

第6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员工 入职培训 操作 策略

一、以细致有序的整体安排,渗透教育,培养新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

公司新员工的来源主要是院校毕业生,与提升专业技能相比,初入职场的新人更重要的是解决心态和思想问题,即从学生人到职业人这样一个职业心态的建立与转变。公司新进员工180余人,而公司现有人员总数仅75人,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仅3人,如何通过入职整体工作安排展现公司精细管理、严谨工作作风、“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及时向新员工传递正向积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管理新课题。因此,将项目制管理方式植入新员工入职整体工作安排,以人力资源部为总责任单位,分报到、培训两大任务,又分别细化为联系学生、食宿后勤保障、报到地点准备、欢迎横幅、发放明白卡、发放生活用品等17项报到任务和军训、欢迎会、公司概况介绍、企业文化、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现场参观、拓展训练、文体活动、入职培训总结等33项培训任务。每一项任务按照PDCA循环,明确时间节点、质量要求、负责人、检查人、完成效果、后续改进措施等内容,最终通过一个个单项任务的完成确保整体入职工作的有序高效,通过问卷调查赢得新入职员工94.8%的满意评价。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首因效应原理,新员工在与企业一开始接触就能够感受到正向积极的信息,那么这种影响将是积极而且深远的。企业工作作风的传承、价值观的传递,关系到公司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新员工工作素养的形成问题,因此要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下进行渗透式教育。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潜移默化,建立新员工的融入感归属感

为使入职培训不拘于形式,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入职培训授课形式上涵盖授课式、座谈式、参观式、户外军训拓展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包括开班仪式、公司概况、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知识、现场参观、新老员工座谈、军训、拓展训练、入职培训总结表彰等。其中,军训,请驻地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锤炼新员工令行禁止、训练有素的良好作风和坚韧顽强、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拓展训练,训练的各个环节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通过拓展项目培养新员工责任感、团队精神、执行协作和感恩;公司概况,以专题讲座形式,请公司高层参加,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所处自然环境、发展愿景,拉近员工距离、增强员工职业信心;现场参观,通过参观办公环境、生活区环境和装置建设生产环境,增强新员工对公司整体感性认识;迎新座谈会,使新员工感受到受欢迎,通过新老员工充分接触、相互交流、消除陌生感,增强新员工归属感从而促进健康成长;撰写培训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新员工对培训的收获、对企业的感受,是否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建议,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一个组织帮助新员工轻松愉快地进入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从而渐次将其从局外人转变成为组织人的过程。因此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新员工从心理、态度、身体、形象等各方面做好进入工作角色的准备。

同时,公司实行双导师带徒制,每名新员工不仅有一位传授岗位工作技能的导师,同时公司还指定一名中层以上人员充当成长导师,从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关心、关注新员工,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公司生活。

三、以精心设计的形式安排,引导规范,树立新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随机分组,通过讨论和自荐方式产生班长和各组组长,确定组名。要求各组自主管理,课堂纪律、打扫教室卫生、参与活动等。同时以各组为单位,将新员工纪律情况、课堂表现都与小组得分挂钩:组员迟到、缺课的,减小组得分;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与活动的,加小组得分;入职培训考试以小组平均分排序,进行加分。最终,按分值高低评定优秀团队,在入职培训总结表彰会上进行表彰。

第7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基层单位;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

企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部分,因此员工工作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石油化工企业主要从事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石油、天然气的加工生产,业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该类企业对基层操作员工的技能操作要求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与此同时,随着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越来越多的自动化仪器设备运用,这也提高了对一线员工的工作标准要求。进入基层单位的新员工虽然大多经过学校的正规教育,已建立了基础知识体系,但是面对高危工作环境、复杂操作流程以及全新的设备仪器,要想短时间适应工作,融入企业,仅靠自身的适应能力是不够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的发展离不开培训,在石油化工类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选择有效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入职培训的内涵及其作用

1.入职培训的内涵

培训是指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学习和工作的有关能力,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和组织经营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本投资过程。这种能力包括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入职培训是一种专门为新员工设计和实施的培训模式,是企业将聘用的员工从“学院人”、“社会人”转变为“职业人”、“企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新员工从组织外部融入到组织及团队内部,成为团队一员的过程。在企业培训管理、实施的运作中,系统培训模式最为常用。完备的培训系统模型包括四个阶段: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以及培训评估。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作为培训中的一种,同样也适用此种模型。

图1培训系统模型

2.石油化工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作用

成功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它可以促使新员工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适应企业的主营业务和管理方式,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尽快适应新岗位;同时,它能帮助新员工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问的团队意识,营造积极的合作氛围;此外,它还能更好地激发新员工的工作兴趣,发掘其工作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石油化工企业的精细化发展不仅需要拥有良好技能的技术性人才,更需要企业文化认同者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新员工往往带着极高的工作热情与期望进入企业,但是面对新的环境,特别是石油化工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殊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极大的心理压力,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因此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搭建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对于帮助基层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必要技能,快速成长并发挥新生力量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尤为重要。

二、石油化工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基本做法和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石油化工类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主要采取从公司到厂级,再到车间、班组,统筹安排、分级实施、统一考核的培训模式,培训期通常持续1年时间。在公司级和厂级培训阶段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通过采用定期讲座、集体讨论、视频等形式,就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战略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而进入车间级后则以定岗实习的形式进行,主要通过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进入班组后则采用一对一的师带徒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就岗位基本任职能力进行培训,内容涉及生产流程、工艺指标、设备管理、操作技能。培训计划的制订根据培训层面的不同顺次由公司、厂级、车间联合完成;评估则主要采用论文答辩结合自我总结、导师与单位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前期需求分析不足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其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的招聘与培训存在脱节的现象,加之内部二次分配的既定程序,基层单位通常在与新员工正式接触前就已经制定好了培训计划,不可避免会出现培训计划太过刻板,忽视了新员工的个体差异性,很少考虑在岗位需求和员工的基础素质之间寻找平衡点。与此同时,当培训计划涵盖的周期较长时,培训期间根据受训者的反应和阶段性培训效果进行调整的情况不多,造成入职培训灵活性不强。

2.培训周期与培训内容的矛盾冲突

由于前期需求分析不足,同时抱着能让新员工尽快适应环境、迅速成长的急切心态,企业在制定入职培训计划时,通常把自认为重要的内容全部安排在培训中;加之对时间成本的顾虑,企业通常尽可能缩短培训周期,使得培训表面上面面俱到却无法让新员工留下深刻印象。入职培训的短期安排与培训内容的杂乱性冲突不仅难以帮助新员工尽快了解企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3.培训方式与方法上的缺陷

石油化工企业基层单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掌握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企业文化、团队建设、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流程等多层次的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新员工也因为对新环境的不熟悉,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其入职培训的基调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在激发新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创造性方面较为薄弱。

三、对石油化工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的构思

1.搭建入职培训闭环模式

入职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培训供需的一致程度,其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培训师与受训者之间的及时沟通形成对等的信息流,因此在传统的培训系统中应加入沟通和反馈的环节,以形成一个闭环模式。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可以将新员工从厂级培训,到车间培训,再到班组培训以及接近一年的学徒学习,这一系列过程看做是新员工的入职培训阶段。不论是整个的系统过程,还是单次的具体培训,反馈和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师与培训安排者如果缺乏沟通,不可避免培训内容的重复和培训内容的缺失。随着培训的推进,单位与新员工之间的实际了解程度,取决于得到信息的真实程度,而得到信息的准确度取决于沟通的有效性,所以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可以起到为培训树航标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员工的特长、喜好等个人特征逐渐显露,单位对新员工的岗位胜任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需要调整原有安排;另一方面随着新员工对环境和岗位职责的认识逐渐加深,其需求也会逐步明确,因此在培训的每一阶段,培训师应与受训者充分沟通,重新了解受训者即时需求,适时调整培训计划。与此同时,应该重视培训中的阶段性评估,评估的结果可以做为培训计划调整的

依据之一。

2.优化培训模式的具体措施

(1)以需求调查分析为基础,量身打造培训计划

当前,许多企业的入职培训都采用一成不变、简单重复的批量培训方式;而有效的入职培训绝非量贩式的培训模板,它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渐根据对受训者的了解细化、调整计划。若在岗位分配前没有条件进行因人配岗,那么因才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新员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么入职培训的要求则可划分为共同的基本要求和因人而异的特殊要求。入职培训前期可以将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共同的培训计划;在一个月后,根据考核和沟通了解新员工的掌握能力,并对其在实习过程中所需的帮助和指导进行摸底,作为下一个培训计划调整和细化的依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使培训计划的制定更具针对性,调查的方式最好采用一对一的面谈,或直接让员工参与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据此每月月初对当月原有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做到培训计划量身打造。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启发式教学

石油化工企业对员工的操作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其人员设置往往比较精简,因此新员工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更要学会活学活用,以具备独立顶岗的能力。工艺流程中关键岗位的某些操作环节会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仅凭按部就班地遵守操作规程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由于不同师傅的经验和习惯各异,师傅的教导又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新员工容易形成“师傅说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我该怎么做”的思维方式。为了削弱这种影响,可在新员工掌握基本知识后,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例如把操作流程和突发事件的假设做成卡片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脑模拟,让新员工独立思考、单独判断,并进行对应的模拟操作。

另一方面,如今进入基层单位的新员工通常是大学生,企业应根据他们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进度,鼓励他们自愿参与技术革新等创造性开发活动,避免强迫式的任务分配。在安全条件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基层单位若能根据岗位培养的需要和实际操作的重难点,引导他们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以交流沟通为纽带,重视对过程的管理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培训体制中,入职培训计划的制订者通常是领导、各级管理层,但作为培训活动实施者的却是生产一线的师傅。从整个入职培训过程来看,绝大部分时间的培训都是新员工与其师傅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因此师傅实际上才是培训过程和效果的直接体会一方,从理论上来讲具有培训评估的绝对发言权。但在实际中由于师傅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自身水平的局限性,他们更倾向于简单、重复的操作性培训,而缺乏对培训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考虑。在培训评估环节,对新员工的考核评估由师傅、基层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厂级的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多方共同完成,但培训者、受训者与领导之间往往不能直接三方沟通,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评估结果的准确程度会受影响,并影响后续培训效果。因此,只有加强对过程的管理,才能保障入职培训有序、有效地开展。过程管理在这里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加强对新员工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估,重视情况的反馈;二是加强与新员工的沟通,深入了解培训者的情况,并对培训者行为采取合理控制。

(4)引导新员工自学,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汲取

石油化工类企业要求员工清楚行业水平、国家标准,熟悉进口设备说明等,这些都将成为员工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们的更新速度较快,很大程度上需要新员工通过自觉学习而得。企业层面首先需要给予信息支持平台,例如以车间为单位建立自己的图书室,以岗位为单元在网络平台上建立谈论群并最新的工作动态及新技术信息;同时,企业也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例如根据岗位类别将新员工进行分组,提供适当的课题与资料搜索途径,让新员工自学相关内容,并合作完成课题,车间定期进行辅导,课题结束时组织各组进行学术探讨。

第8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员工 培训 效率

以新员工社会化方式为基础和探索的源头,采取一些有效的举措解决新员工培训问题,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分析培训需求,重视员工培训

开展新员工培训,首要问题是明确目标,端正方向。很多医院的新员工培训之所以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标不明确、资源不集中、内容缺乏针对性、评估不到位等。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根本性、系统性地去构筑培训的目标体系。一般的新员工培训更多是侧重于知识层面,或者涉及态度、行为以及绩效层面,但如何改变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以致对绩效有所贡献呢?新员工主要是应届大学生和其他学历的毕业生,他们的共性就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却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二、拟订培训计划,完善培训策略

1.树立以战略为导向的培训理念。科学的培训发展体系应该是以绩效为导向、以能力为驱动的。首先,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业务发展的动态变化而确定,使员工培训不仅是作为战略沟通和贯彻的工具,更是针对医院的核心能力的需要。其次,医院应该引入“能力”的概念,将员工培训与员工的实际工作要求、员工的绩效和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让新员工从被动的“要我学”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学”,使员工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提升他们的绩效,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对工作的满意度。

2.提供职业生涯设计。越来越多的新员工表示,进入医院最看重的并不是现在医院能给多少钱,而是自我的发展机会。

3.加强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管理。首先,对培训要有全面计划和系统安排。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培训师、教材、参加人员、经费和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其次,要选择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较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培训技巧的培训讲师。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培训的内容,培训技巧和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培训的效果。再次,要为培训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最后要在培训活动实施前对培训所涉及到的物品进行总体检查,确保培训能正常进行。

4.确定针对性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新员工入职培训是员工进入医院后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新员工只有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和文化,才能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推动医院的发展。医院必须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培训内容。具体包括:医院基本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员工日常基本礼仪与工作职责等基础知识;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医院文化的培训。通过对新员工医院文化的培训,能防止新员工价值观和医院文化的冲突,主动促成新员工与医院其他老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改变新员工与医院文化不相适应的个人作风、态度和价值观。

5.选择灵活多样的新员工培训形式。新员工入职培训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角色演练、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个人、不同的问题,产生的效果、花费的成本也各不相同。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必须结合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等因素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第一,对于医院基本情况的介绍可采用现场参观、讲解、亲身体验等形式;第二,新员工职业基本素质培训可以由医院内部领导、老员工与新员工座谈,采取现身说法或演讲的形式;第三,团队与沟通的培训,可以采用游戏等方式;第四,融洽新老员工的气氛,可以采用文娱、体育等多种形式;第五,对于岗位工作职责的培训,科主任可以采用讲解、演示、示范操作等形式进行。

三、建立完善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反馈及评估体系

培训重要的是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效果怎样,这些都需要加强对培训的追踪评估。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培训效果的评价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员的反应、学习成效、行为有没有明显的变化、绩效有没有提高。对于新员工整个培训效果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进行评定,可以组织受训者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受训者对课程的反映;第二阶段,主要评价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可以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第三阶段,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受训者的工作表现来评价培训的效果。

第9篇:入职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职 技能人才 培养 企业培训

从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来分析,有些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技能方面还是存在较多的不足。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高职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趋势。因此,如何引入合适的的人才培养方式,成为我们高职学生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因而高职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其中将企业培训培训课程引入高职课堂,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在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企业培训课程引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

将企业的培训课程引入高职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是为了发展学生素质,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将优质的企业课程带入学校中来,将企业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整合到高职院校人才共育的过程中来,为培养本地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通过将企业培训课程引入高职院校课堂中来,可以使高职的学生和工作行进近距离的接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职学生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升,另外高职学生可以经过企业相关课程的培训,能亲身感受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的能力,能提前培养其职场适应性,锻炼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另外由企业优秀的培训教师为学生上课,可以使学生学到工作真实所需各种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企业培训课程引入的原则

企业的课程在开发和设计时主要是针对企业当前发展需要而进行,因此,在引进企业课程时,要应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科学的选择,要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企业培训课程引入高职课堂中来,引进课程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企业培训的对象主是企业的员工,基本素质与高校大学生相比相对差距较大,因此要求培训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和方式更有吸引力,这对大学生来讲,无疑很有吸引力。但我们高职对企业培训课程的选择还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密切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育实际需要。要选择有实用性、技能性的企业培训课程,同时上企业培训课程的兼职老师也要有针对性选择,这些企业兼职教师要经过挑选,要能代表企业高的技能水平,其能力要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要能服务于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发展的需要。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引入高职的企业培训课程必须企业优秀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课程,并且要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的需要,高职课程相关负责人必须到企业中去,要实际去调查、研究,要了解企业课程的优缺点,通过引进课程来解决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一般都有具体的培养方案,对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规定了具体的必修课、选修课的内容,与此不同,企业培训以各类技能实践为重点,技能的培养是企业更加重视的,特别是软性技能的培养,高职能对接企业相关的培训课程,对提高高职院校高技有人才培养质量极为有帮助的。

3.前瞻性原则。引入高职院校的企业培训课程要紧跟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课程负责人在引入企业培训课程时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仅要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还要研究目前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从而为高职企业培训课程引入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依据,使引入高职企业培训课程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4.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入的企业培训课程在授课方式方面要有一定创新性,要尽量引入一些受高职学生喜欢的企业培训授课方式。目前广东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急需改进,而企业培训方式就非常的灵活,企业培训课程在培训方式要比高职院校做得更为创新和多样式,学生可以在互动环节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这要比从传统的传授方式学到的要深刻很多,通过体验来感悟知识,从而让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

三、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借鉴企业培训的优势方面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必然要优于企业培训,但从与社会接轨,提高高大学生技能素质的角度来看,企业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也带给我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些值得学习的新思路。

1.应吸收企业培训课程设计的先进理念

目前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培养专能人才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放到产业发展需求中来实现人才培养需求对接,这样才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而,将企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引入到高职教育中来,比如高职要强深化“以能力为本”的企业培训理念,注重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要重点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2.依据企业培训课程调整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高职的课程设计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系统的体系,但从课程的规划话来分析,高职的课程仍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的学习的极积性不高,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种被动学习,专心学习的不多。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懂得多少理论知识,而更注重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高职人才培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3.参照企业培训方式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形式

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会主动去受新的事物和理念,所以企业培训所采用的最新培训方式往往可以为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带来新的动力。广东高职院校目前流行的教学形式依然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僵化教学的方式很难引起现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因此教学效果很差。在如今天互联网加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些教师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教学时互动性极差,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创新,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使高职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教育部对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符合高职教育科学规律,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构建高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把企业培养课程融入到高职的人才培养系统当中来,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积极动用企业资源,来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喜超、谭淑娟、白莹,企业培训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14(8):90-91.

[2] 粟慧龙、韩雪,基于PDCA循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1).

[3] 陈晔、林铿、孙忠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45-47.

[4] 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