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成本控制流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控制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控制流程

第1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关键词:竞争优势;价值流;成本控制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源于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物流等环节都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管理者通过价值链分析,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环节上,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成本管理对于制造业企业至关重要。价值流是价值链的一个细化概念,其重点是分析与企业增值相关的活动和企业价值流动相匹配的企业活动流程。基于价值流的视角,制造业企业以价值流动的角度进行成本控制,获得成本优势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商业模式下企业传统成本控制面临的困境

新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其特点是价值创造、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新商业模式对于成本控制管理的需求是符合企业战略发展,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不能满足此需求,其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一)流于形式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对其充分重视,甚至上升到战略高度,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实施仅仅是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管理方法仅仅是生搬硬套国家相关法律,成本管理缺乏执行,忽略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缺乏市场观念,高效率并不意味高效益

成本是一个企业投入的表现,关乎企业的生产效率。低成本意味着高效率,表示少投入多产出,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众所周知,产量的提高可以降低每个产品固定成本,简单计算可知,产量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在产品都可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但是一味地提高产量并不一定卖得出去,这种忽略消费者需求的方法仅仅提高短期利润,但可能会导致企业产品囤积,最后爆发企业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仅仅是成本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仅仅是重视生产成本管理,企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仅重视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忽视其他配套的成本管理,导致成本管理效果并不好。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导致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可行性、制度性;成本计划也是缺乏可行性。此外,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偏重财务成本核算,忽视管理成本核算;或只偏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轻视产品设计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缺乏成本管理数据库,没有形成成本管理网络化、现代化。

(四)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方法僵硬,不能灵活多变,企业也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导致成本管理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更不能发现问题及时改善,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阻碍企业发展。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用到的信息和资源,导致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业不够重视,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但是现代的企业需要弹性的成本管理,必然需要成本管理采用灵活的方法。

(五)成本信息背离现实

“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是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假设,成本的核算过程不合乎现实。传统非成本管理在过去行得通,主要是过去企业主要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种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不会对产品成本造成严重扭曲,背离现实。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乎现实的现象: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而不是如实反映这二者的成本情况;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二、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其他控制理论比较

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成本控制领域与演绎发展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战略成本控制理论和全面控制理论。

(一)价值流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理论是斯朵伯斯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把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面,重点集中在成本归集,即把某项成本的原因精确归集到对应单位中。价值流成本控制与作业成本控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出发点不同。计划是企业作业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在企业进行某作业前,需要制定计划,确定企业目标和控制因素。而价值流成本控制的出发点是价值流动,关注并控制影响价值流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控制流程不同。作业成本控制的控制流程是从确定控制程序、判断作业中心出发,然后将费用归集到明细账,计算并分配费用到各个作业,最后计算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控制,管理者可以确定成本,并确认最为增值的企业活动,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改善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价值流成本控制的控制流程是:理清价值增值过程———分析影响因素———确定价值流。

(二)价值流成本控制与战略成本控制

关于战略成本控制,威尔逊给出了较明确的定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问题,强调管理成本的重点,它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以便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顾名思义,战略成本控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成本控制问题,将成本控制融入企业战略,获得竞争优势。价值流成本控制与战略成本控制的相异表现在:其一,手段不同。战略成本控制的手段主要是战略分析方法,包括:标杆分析成、SWOT分析分析和成本决择分析等;而价值流成本控制是通过增值分析,研究企业成本控制欲价值流的问题。其二,角度不同。战略成本控制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具体来说,在进行企业活动时,监察成本是否有所偏离战略,及时纠正,确保战略实现。

(三)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全面成本控制

全面成本控制重点在“全面”,指的是全面审视企业活动,全面持续改进问题。价值流成本控制与全面成本控制的差异表现在:其一,手段不同。全面成本控制重视“全面”,在可利用的资源内,对各项企业活动产生的费用进行全面的研究,进而开展一系列改善措施。而价值流成本控制则是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来进行成本控制。其二,思路不同。全面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证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上,利用全面成本控制的方法,进行考核评比,优化企业成本,而价值流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从价值增值和降低耗费。

三、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设计

价值流成本设计包括5个关键步骤,依次是:设计视角的确定、目标定位的确定、控制标准的确定、驱动因素的确定和建立控制中心。

(一)设计视角的确定

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可以发现,运用价值流理论,成本控制可以从行为,组织结构,技术和环境四个视角进行设计。其一,行为视角: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归咎于组织行为特征,比如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关系等等。其二,组织和结构视角:探讨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对价值流成本管理绩效的影响。其三,技术视角:研究实现价值流成本管理的技术,主要包括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其四,环境视角:研究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影响。

(二)目标定位的确定

目标定位的三个方面是:其一,企业内部价值流分析。内部价值流是企业活动的纽带,连接的是从原材料到消费者获取产品的全流程,企业内价值增值的全过程。企业内部价值流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用全局眼光确定如何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其二,供应链价值流分析。供应链价值流分析的目的是让企业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时关注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其三,对手价值流分析。对手价值流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劣势的同时,确定对手的优劣势,据此制定竞争战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控制标准的确定

广泛意义上的价值流成本控制标准包括:价值流成本管理控制内容和价值流成本控制标准的种类两部分。价值流成本控制标准的内容含有采购资源标准和消耗资源标准。采购资源标准是指预算时企业活动的资源需求,但并不确定总的成本标准,仅确定单元驱动因素的成本标准;消耗资源标准是基于生产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消耗情况而制定的。价值链成本控制标准的种类包括结构性控制标准和生产经营性控制标准。结构性控制标准是指合理的企业结构上成本,使得企业获得竞争力;生产经营性控制标准与作业成本控制标准相似,是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及其原因和各因素之间弹性。

(四)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

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对成本习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成本习性为经营活动与成本相互间关系。成本驱动因素会引发价值活动,通过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和价值活动的关系,分析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活动的影响,深刻把握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的确定需要先分类后识别。(1)成本驱动因素分类。成本驱动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大类,八种小类。具体来看,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直接相关和与战略实现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涵盖:活动范围、生产规模、经营技术、作业经营、产品多样性。执行性成本驱动因素指的是与企业执行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包括:活动联系、生产能力、企业向心力、影响力度。(2)成本驱动因素的识别。识别成本驱动因素是价值流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对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至关重要。识别成本驱动因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成本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成本驱动因素的量化。不同成本驱动因素间具有相互作用,可能是正向的加强,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减弱。识别是哪种相互作用对确定价值流活动因素性质至关重要。此外,研究发现这两种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很大,很难区分。所以,企业在分析成本驱动因素相互作用时,必须高度重视,进行深度分析,才能理清成本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成本驱动因素的量化可以分为三步骤:其一,比例,即成本驱动因素占总成本的大小;其二,影响力,即这项成本驱动因素对作业的影响情况;其三,与竞争对手比较,即竞争对手是如何定位该成本驱动因素的,比例和影响力有何不同。

(五)价值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1)职能型组织结构。职权明晰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可以确保成本责任归属,提高效率,也有利于发现问题。以价值流为基础,分割建立价值流小组。依据工作性质和责任性质的不同,分割建立各个价值流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独立的价值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独立领导,为企业开源节流。虽然每个价值流小组有其自己的目标,但所有小组的目标是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的,为企业战略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2)绘制价值流流程图。价值流流程图制定过程是指在研究原材料到消费者整个价值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每项作业耗费时间,记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价值的流动,分析资源是否有浪费及其原因,制定改善方案,最小化成本,最后统筹考察企业每个单元价值流状况,制定新的价值流程图。(3)价值流信息的网络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企业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日常管理是必然的选择。通过网络化,可以实现对企业实时监控,随时调整。价值流信息的网络化,可以将已有的成本控制数据结合价值流成本控制思想,建立价值流成本控制数据库。价值流集成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监控分析企业相关活动,降低不必要的耗费,提高企业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运行

价值流理论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运行的评价包括5个方面:评价经济效益、价值流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价值流优化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经济效益

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同时,肯定也要承担相应的成本,成本之间又存在一定联系。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甚至价值流上各个环节经济效益,就要理清企业产品经营活动情况、企业资源耗费情况、相应成本情况和企业增值情况,再进行分析。

(二)价值流评价指标

不同的评价指标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价值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小化企业成本。因此,对于价值流评价通常选取两类指标:企业价值增值程度和价值链优化程度。一方面,企业价值的变动既可以指企业市场价值的变动,也可以指企业利润的变动。现实情况下,企业价值增值指标的首选是企业市值的增减变动,在无法获得公司市值的信息情况下,选取利润类指标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增值的替代指标。另一方面,价值流优化程度体现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三个方面:数量方面的优化主要目的是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分析价值活动数量的基础上,运用帕累托分析,删掉无意义的价值活动,提高效率。质量方面的优化目的是在不影响现有产量下,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分析价值活动中的函数关系,适时调整,达到质量优化的目的。价值流优化的时间方面指高效利用时间资源,及时完成订单,并有临时任务处理能力,以满足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这类指标可用生产周期,顾客需求反映时间和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来衡量。

(三)确定评价标准

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的效果要与实施前进行对比,与预期比较,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才能评价。实施价值流管理前企业的评价指标实际数、价值流优化方案预期指标数、同行先进企业评价指标实际数是最为常见的三种指标方法。其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前企业的评价指标实际数的企业在进行价值流成本管理前,企业价值、产品质量和生产周期等指标有一特定数值,企业可将这些数值作为基数,然后比较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后这些指标数的变化,以判断价值增值程度和价值流优化程度有否改善。而实施价值流优化方案预期指标数的企业在进行价值流成本管理前,一般会制定计划和设定预期可达到的指标数。企业对价值流成本管理评估时,可以把实际数与预期数进行比较,如果有差距,分析原因,可调整预期指数也可以改善价值流成本管理实施情况。同行先进企业评价指标实际数这种方法类似于标杆法,利用同行先进企业的评价指标作为参考,可以分析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改善现状。以上三种方法都有相应的缺点,较为片面,比如,与实际数的比较,不能发现实施价值流成本管理究竟有没有达到目标;与预期数比较,预期数的设定有主观性;与先进企业比较,企业之间有条件的客观差距,不能把先进企业的做法生搬硬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综合三种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四)价值流优化

价值流上活动的性质不尽相同,需要运用的优化方法也相应的会不一样,这会导致一定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时间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这四种不协调中,数量、质量、时间上的不协调更容易被发现也较容易解决;相比之下,价值流在经济效益上的不协调并不一定会被立刻发现,而且造成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对于经济效益上的不协调,首先要发现不协调。发现不协调有以下方法:一种是非系统方法,即通过对价值流上某一个环节进行观察分析以发现问题的思路,包括听取优秀员工的意见、听取专家的意见;另一种是系统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企业价值流进行系统分析以发现不协调的方法,例如价值工程法。在发现经济效益的不协调基础上,可根据不协调的原因,分别进行优化,解决问题,实现价值流优化的目标。

(五)评价方法

研究发现,在众多绩效评价方法中平衡计分卡评价法最适用于价值流成本管理评价。平衡计分卡不仅包括财务的评价,还包括内部经营、客户和学习和成长另外三个指标,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全方位评价经营价值流成本管理。而且多维度评价评价价值流成本管理,有利于细化各个部分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措施提供方向。总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拥有独特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基于价值流的成本控制不同于传统的成本控制,从创造价值出发,成本是为创造价值而必须的,“价值创造—成本发生—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成本控制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作者:张东晖 单位:浙江天平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魏士银:《制造业成本控制方法和实施的探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刘均敏、孙晓平:《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及其成因》,《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8期。

第2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一、美、德物流成本控制经验分析

(一)美国物流成本控制的发展

首先,美国有较完善的公路运输网络。如著名的西海岸加州1号公路、66号公路、101公路等,这为企业提供了科学规划物流运输网络的便利条件,再加上美国燃料价格相对便宜,因而美国物流企业大多采用公路来运输,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据美联社报道,FedEx公司受益于低燃油成本,2015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增长超过了50%,高于华尔街预期。除此之外,美国政府科学地规划了物流运输网络,形成了具有立体空间的运输网络,促进海、陆、空等组合形式联运发展。如在航空运输方面,美国航空运输网络约占全球航空线路的50%以上,飞机场13000多个,为美国物流成本控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海洋运输方面,较有名的有北大西洋航线、大西洋航线等,在这些航线沿岸还有着便利的港口,如亚特兰大、波士顿、坎布里奇、芝加哥等,并且航空、海洋、公路运输网络紧密衔接,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另外,美国Expeditors全球物流服务公司也能向客户提供了一个无缝的国际性物流网络。该企业内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推进,物流运输中各个分工的专业性强、职责明确,而且在美国及海外办事处均提供报关服务,当货物通过公路或铁路运输到达港口报关之后,会尽快通过航空或海运等形式发往目的地,而不会使货物滞留、积压。因此,美国物流运输行业有效地将公路运输、海运、航运等形式衔接起来,进而控制了物流成本。

其次,美国拥有比较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已从最初降低客户物流成本转向当前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美国第三方物流功能在转变,即从提供仓储、运输等功能,延伸到了咨询、信息、管理等综合,从而也控制了物流成本,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根据美联社抽样调查,2013年到2015年,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成本订货周期从7.1天下降到3.9天,平均下降11.8%,物流资产下降24.6%,库存总量下降8.2%。由于物流信息是物流管理的基础之一,实体物流需要物流信息来控制、引导,因而美国企业物流合理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相继提高完善物流信息化,从而减少了物流配送环节,也可以控制物流成本。并且,高水平的物流信息网,有效地降低了美国物流管理成本。同时,企业内外的物流信息传输可以通过建立Internet的电子数据技术交换而进行,从而完成了对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综合业务处理的无纸化流程,进而实现了低碳运输方式,以此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据沃尔玛RFID试点店的最新应用研究显示:通过为期29周时间调查,对采用和未采用RFID各12个试点商店进行研究表明,试点商店实施RFID技术后,物流成本降低了16%,而未采用RFID技术的试点商店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因此,美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美国物流成本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美国拥有完整、快捷的社会物流分流体系,分布在社会各地的物流节点(如港口、仓储中心等),都在依据、依规安全快捷地处理货物分流,这是美国社会物流成本下降的基础。

(二)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发展

第一,德国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高。德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了其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提升了物流的高效运营,真正实现了托盘、条形识别码以及集装箱的综合广泛的应用。物流仓储中心根据条形码进行物流信息的统计及提取货物,完成了各种物流运输、装卸装备的标准与托盘标准有效衔接,各类运输方式之间的物流设施与物流包装之间标准统一,也缩短了物流配送时间,减少了流通环节。再加上计算机物流管理软件业已广泛应用,利用信息网络联结起全国的需求量信息和连锁经营者需求,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分类、识别、跟踪和查询,也使德国物流已基本完成了物流信息化。例如德国卡什塔公司应用了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其所管辖下的所有商店配备了计算机系统及条形码识别机,因而每个分店都可以随时了解某种商品的存量及销售情况,进而及时分析出销售趋势。分店或商店根据本店销售量,每周向分店中心订足够货物;分店中心再根据分店货商店的销售情况向仓库中心订一到两次货物;仓库中心依据所辖分店货商店销售情况,再进行组织配送货物,一般情况下,分店或商店向分店中心预报订单之后,收到所订货物的时间仅需40小时。在未使用条形码识别机之前,使用自行采购的方式,卡什塔公司每个分店或商店需要预订3个月的商品存储量,而现在只需要一个月的商品存储量即可满足分店或商店对外经营需求。

第二,德国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近些年,由于德国政府在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资,因此目前德国拥有最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铁路均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德国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园,平均规模约140万平方米,将陆运(铁路、公路)和水运(内河航运)两大系统有机地结合,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同时,德国政府注重物流发展规划以及协调建设工作,现已规划物流中心及货运中心共计70个,投入使用的有40个,20个正在建设中,余下的仍然在决策中。物流运输及货运中心的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协调作用,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形成了良好的物流运输基础。德国通过完善政策,为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营条件,以此引导企业从事物流服务,进而迅速提升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投入产出比为1:6的德国不莱梅物流园区,引导城市货物运输业井然有序,物流运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德国企业采用外包模式控制了物流成本。近十年以来,德国为了顺应零售行业的国际潮流,物流管理模式正逐步转变。传统销售模式是生产制造商将产品分销运送给全国各地经销商,而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是生产商将产品集中到一个配送中心或者仓库,由该配送中心分销到各地集散中心,再由集散中心按订单配送到消费者。在此背景之下,外包在欧洲物流业及德国物流市场逐步发展起来。据纽伦堡大学最新数据显示,在德国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中转、仓储在内年交易额约为1840亿德国马克,其中物流服务供应商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达到930亿德国马克,在实行外包服务之后物流成本较低了1300亿德国马克。与此同时,欧盟15个国家及瑞士、挪威等国的中转、仓储和运输营业额超过了6000亿德国马克,综合服务供应商全部市场营业额业已超过8800亿德国马克。可见,物流外包为降低物流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物流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物流成本未能有效控制

依据社会发展程度,提高物流设施标准化程度,使得物流设施能够通用,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物流和物流管理思想产生较晚,各个分系统在没有归入物流系统之前,早已产生了各自系统对标准化的定义,分系统合并到物流系统之后,在标准制定内容上呈现互不关联、各地区各行业各自为政的现象,物流基础设施标准较低,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例如目前我国大型水泥筒仓的标准由建设部制定,而交通部系统负责改装企业散装水泥运输车,最终导致筒仓进口管径与运输车的出口不一致,这就还需要一个异径管接头与两者相匹配,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现有的管理体制增加了管理难度,对协调标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碍了物流标准化进程。此外,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程度低,使得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方面难以发展。以托盘的使用为例,托盘指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过程中,放置货物和制品的水平平台装置,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仓储等领域。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现代化运作水平的高低,在于这个国家拥有的托盘总量。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托盘人均占有7~8个,日本托盘人均占有4~5个,而我国托盘拥有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占有不到0.1个,我国企业通用托盘数量严重不足,限制了托盘的使用率,从而制约了物流现代化运作水平,不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已有长足进步,然而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物流业而言,物流基础设施依旧滞后,物流成本依然居高,这已成为我国物流成本占据 GDP 比重较高的原因之一。

(二)物流信息利用率较低,致使物流管理成本较高

当前我国大多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无力发展物流信息化,行业信息应用水平依然较低,进而使得物流管理成本仍旧处于较高的状态。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表明,我国仅有18.3%的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由于物流行业信息化利用率低,使得仓储、管理成本长期较高。我国管理成本在GDP中占比为0.4%,超出美国五倍;仓储成本占GDP的比重为6.3%,高出美国近一倍。以仓储为例,由于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对库存数量精确掌握,因此无法做到“零库存”。而较多的仓储量既占据了大量仓库,使其存货周转速度慢,利用率低下,占据企业大量资金,抑制了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物流企业无法准确掌握仓库的空置信息,造成仓库利用率低下。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现有30多亿平方米的仓库,空置率达到了40%。当前国内一些物流企业还在不断建造大型仓库,既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又成为物流仓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物流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未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

迄今为止,我国物流行业成本核算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制度,还不能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我国物流核算标准没有统一。由于整个物流行业存在不同的衡量成本核算标准,因此各物流企业财务人员从自身出发,为寻求方便、易行的核算方法而自行决定,因而无法对物流成本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这样一来,物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愈加困难,对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流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没有科学管理框架。目前在我国企业财务制度中,管理人员将物流活动的相关支出与企业各项费用混同,或者在材料产品制造成本中,计入部分物流成本制造费,并没有对物流成本单独设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致使物流成本核算模糊,不能为企业将来的规划作出有效参考。另外,我国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企业对于设备折旧费用、人员培训成本、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等隐性成本比较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各企业所计算出的成本就缺乏相互对比的基础,比如由于效率较低而增加的时间成本、物流组织活动不适当所导致的风险等,而对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有着足够多的关注。可见,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健全,影响了物流合理快速发展。

(四)我国物流运输安全保障较低,增加了物流成本的支出

在我国传统物流运输过程中,货物被盗、遭抢时有发生,而受到碰撞、挤压、高温、潮湿等原因造成货物毁损、灭失现象也屡屡发生。目前传统的物流监管方式无法及时发现这些情况。例如电子产品,由于其制作精细,具有高货值、小体积的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因为碰撞、挤压、高温、过潮等容易损坏甚至损毁,同时也易引发不法分子的盗窃和抢劫,给物流公司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增加了物流业运输成本。据《南方日报》2015年8月13日报道, 8月6日凌晨,货车司机张师傅在京珠高速上被盗25万元电子货物。2014年在韶关坪石也有物流公司丢失了5箱为电子产品,价值约5万元,类似案例一直在发生。据相关媒体报道,2015年4月,德邦物流运输价值较大的货物到北方某地,其中有价值6万多元的货物在途中被盗。据行业数据资料统计,近些年来,仅发生在京珠高速上的物流货运车盗物品价值就上亿元,深圳几乎每天都有物流企业货车在京珠高速上被盗,涉及超过百家的物流运输企业。因此,我国物流运输过程中安全保障系数较低,大量增加了物流成本支出。

三、优化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新途径

(一)优化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多式联运模式

从美国,德国物流控制成本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着力改善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为物流行业科学规划运输网络提供基础条件。众所周知,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周期长、收益低、投资大等特征,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地方财政捉襟见肘,无力承担高昂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物流企业资本,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进入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时政府应鼓励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种运输形式,以此实现多式联运,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水平提升,促进物流行业的稳健、快速发展。

(二)充分提高仓库利用率,合理控制库存数量

通过分析美国、德国物流成本控制的经验,对降低我国库存持有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去完善:第一,对我国物流行业而言,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仓库利用效率,并进行全局统筹规划现有仓库,提高仓库利用率;第二,加强仓储货物管理,对仓库中的货物实施分级管理,减少货物搜索时间,提高货物检索效率;第三,控制库存数量,降低资金在库存中的占用。鼓励客户与厂商之间的直接沟通、付运,加速资金与货物的周转,推行“零库存”战略,进而控制物流成本。最后,基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程度较低,需要重点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完成物流配送环节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物流成本的科学控制与有效降低。

(三)转变现有物流运输模式,最大化的控制物流成本

我国现有物流运输模式依然是以粗放型模式发展为主,物流运输成本较高,抑制了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需要重点发展绿色物流运输产业,支持物流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并不断地研究开发节能型物流装备,以此减少仓储和配送中心能源消耗。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交通运输方式与低能耗运输工具方面合理选择,必须制定合理的送货线路,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科学调整送货周期,减少车辆空载率实现有效配载。同时,要以单元装载系统为介质,实现一体化运营物流,通过利用互联互通实现物流运输方式的有效转换,包括海运、海空运及铁路运输方式的转换。一体化物流使得整个物流系统更加流畅、完善,也可以大幅度减轻社会物流成本的负担。不仅如此,还需要在城市一定区域内进行有目的、集约化的联合配送,联合配送可由同一行业中小企业或同一区域单位协同进行,采用统一而又分散的集货、送货服务,这样也可以降低市内空载率,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四) 完善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产业效率

首先,物流活动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各个领域,由此国家政府应协调物流各环节中各个经济部门合作,从而降低物流在各环节中活动的经济成本。其次,完善物流产业的法律法规。物流法律法规既能修正对物流产业发展不利的规章制度,又能对物流企业的行为规范作出正确的指引与监督,使物流产业得到更好发展;最后,物流产业的发展,除了要增加投入外,国家应对物流行业发展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方面、物流园区建设优惠等,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环境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产业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第3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述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念 本文所指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从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到废品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产生物流成本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废品回收等。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特点 一是系统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其贯穿于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始终。由此可知,其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二是隐蔽性。目前,国内外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仍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例如:在制造业内部,人们很容易发现搬运费、运输费之类的显性成本,但是,像企业内利息或者呆滞产品成本之类的隐形成本则很难发现。由于缺乏对隐形成本的有效估算,人们往往在日常管理中,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由此可见,制造业物流成本具有隐蔽性是毋庸置疑的。三是效益背反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某些活动的物流成本往往因为另一些活动成本的降低而提高,从而产生彼此冲突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性。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物流成本控制的先进理念 粗放式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国内的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物流成本管理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在具体的物流成本管理中,企业往往遵循的管理模式仍是滞后的“重商流,轻物流,大采购,小批发”,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二)缺乏健全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物流成本涉及面广,流通环节多等特点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难度偏大,需要为其配置健全的核算制度。但是,就国内管理现状来看,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为其构建独立的会计科目,很多物流成本支出常常混在销售或者管理费用账户里。这使得库存呆滞产品成本等隐形成本被忽视掉,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至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在缺乏重要参考信息的前提下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三)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性明显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对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来讲,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国内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以至于其物流作业仍处于低效率水平,这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能力。例如:部分制造企业并没有运用EDI等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在订货、发货等职能方面仍是沿用传统模式,如此,企业在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上明显弱于其他同行企业,从而造成企业物流不畅,各物流环节协调度不够以及效率过低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四)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要想真正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行的。然而,这一人才不足问题却是在国内的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开发机制,以至于现代化的物流成本控制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传统培养理念打造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优化

(一)物流成本事前预算控制 具体有:

(1)对销售利润的有关指标进行预算。对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有效预测,能够促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更加地科学、合理。其主要的预测指标包括:客户的订单量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劳务成本预测以及产品和客户的结构预测等。

(2)资源和作业的需求量预测。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模式已经将分析的内容深入到了作业层面,这便要求企业在对资源和作业预测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从“量”上来讲,借助上一阶段的产量和销量以及客户和产品结构预测,对需要的作业量进一步准确预测,从而预测出最终的资源需求量。从“质”上讲,就是尽量避免增值作业发生,对各增值作业组合进行优化,推动作业运行效率提高。

(3)构建绩效评价系统。企业在将总的预算目标分解成为若干的分目标,并将其分配到作业层面之后,还会为作业层面工作人员制定任务完成目标,这时,势必会有一个衡量标准,用来衡量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这一标准的制定水平高低则是作业完成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企业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有效推动作业完成质量。其中,作业完成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4)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未必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其执行过程中,做好分析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每一项作业完成质量的衡量标准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工作人员有效改正,从而达到优化预算执行,实现预算目标的目的。

(5)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参照预算额,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例如:作业成本的控制情况等。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有关的负责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以促使其对自身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实现预算目标的优质完成,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成本事中控制 主要包括: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供应物流是企业整体物流的初始阶段,尽管确保供应是根本目标,但是,降低成本亦是该环节的重要任务。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优选供货商。制造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应从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以及产量等方面对供货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务必选择综合成本最少的供货商,确保企业的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最低;二是采购管理模式现代化。先进的现代化采购管理理念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障。例如:准时采购模式、订单采购模式以及集中采购模式等。为了节约物流成本,中小型企业还可以借助联合采购等模式,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利润提高”目标。不仅如此,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订购或者“期货”订购等现代化采购模式也是非常适用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采购模式;三是加强同供货商的战略合作。制造企业要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与发展,就必须对“合作,双赢”深入认识,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具体而言,制造企业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信息共享的优势下,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控制;四是实现供应环节物流作业的效率化。供销物流的“交叉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物流作业的效率,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物流成本降低。所以,企业在供销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发货”和“往返运输”模式,降低供应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2)产品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生产环节同样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这个原料流入到成品流出的动态过程中,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要注重整体性以及协调性。具体包括:一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优化。产品的更新与完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从技术可行性和可盈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效保障源头阶段的作业成本控制。二是确保生产流程的科学化。积极构建同生产活动、生产周期相协调的生产物流,有效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避免企业不必要的额外生产成本出现。

(3)销售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对订单管理进行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指明了制造企业订单管理的创新方向。那就是在订单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在对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订单与销售物流活动的协调发展,从而借助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的销售物流成本。二是实现企业物流配送的效率化。产品“量”到“质”的转变,势必会促使消费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该趋势下,小批量、多频率物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果不能在配送方式上做出及时优化调整,很容易因为配送成本增加,导致制造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所以,制造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流的统一化,并在同一层面上,与相关企业实现物流共享。借助水平和垂直两方面的物流协调、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从而在销售物流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三是推动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传统的“一单一送”销售模式已经在专业化、分工化以及市场一体化的社会模式中失去了原本的功效,并且,已经成为阻碍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重要所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制造企业需要彻底地将商流与物流分开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订货与产品配送分离、销售与物流设施分离。如此,既能够实现销售部门的销售活动专业化、合理化,降低销售成本,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在满足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成本管理目标。四是加强顾客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确保交货质量,尽可能保证交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保质保量的,并且及时、高效。其次要确保物流的服务质量,配送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潜在客户的开发质量以及新客户的业务量多少,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非常重要。所以,在服务过程中,要给予客户所想、所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其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促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销售关系更加稳定。

(三)物流成本事后控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涉及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估。其中,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在对自身物流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时,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包括:采购订单完成率;原料准时交货率;原料来料的合格率;采购成本的降低率。

(2)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评估指标。包括:研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率;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投入增加率;产品合格率;生产计划完成率。

(3)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订单处理正确率;准确交货率;准时交货率;商品完好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新客户开发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之间的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使得不同地区的物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这为制造企业的产品运输以及原料购进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其效率大幅度提高,运送时间明显缩短。然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依林、王浩天:《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3期。

[2]郝学军、曾涛:《构建成本管控体系,强化企业集团竞争力》,《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期。

[3]韩娟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外包成本优化控制研究》,重庆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姜颖轶:《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物流的运输成本控制》,上

海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5]李超:《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6]聂晓:《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7]王浩天:《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4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832000)

收稿日期:2014—12—10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成本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利润,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疆天业集团物流成本控制实施情况,探讨了控制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

当今产业界竞争焦点逐渐转向对流通渠道的争夺,作为流通的必经环节,物流被誉为“第三利润的源泉”,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2012年统计的数字,我国物流运输费占GDP比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物流保管费用高2.2倍,而物流管理费用更是高6.9倍[1]。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物流成本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盈利的多少,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多年来,天业集团以物流产业为平台,通过对企业化工产品的储、运、销的统一管理,不断延伸,顺应天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了原料购进、产品销售、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市场信息一体化运作的综合型物流运营模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整合,降低了企业循环链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天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师市经济发展发挥了大物流的作用。天业集团荣膺“2013年度中国货代物流企业百强”。

1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近年来,国家加大物流业发展,而很多企业仍然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环节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已没有再大幅下降的空间,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有些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理解仅停留在货物的运输过程中的成本的层面上,不能将仓储、运输、装卸、配送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经营者也还没有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更没有把物流运作建成一个以满足经营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体系,导致企业没有科学的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更谈不上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而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企业内部物流规模小,不能形成有利优势

我国物流业发展迅猛,但国内物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物流成本偏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2014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和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我国获得较快的发展,使我国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物流多采取自办物流方式,企业内部物流往往只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程度很低。本企业的物资需求和产品销售决定了内部物流系统计划运行量,而单个企业的物资需求量相对较少,不能有效地管理和整合资源规模优势,物流系统降低运行成本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1.3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落后

企业运输和仓储现代化水平不高,物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标准化程度较低,与物流行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致使物流各功能、要素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1.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内部物流的建立和研究也相对重视起来,大多数企业建有自己的内部物流系统,但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粗放,物流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应用,缺乏相关专业理论、管理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的购货、运输、制单主要由人工完成,货物流转周期长、库存量大、存货成本高。从整体来看,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而且物流专业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2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2.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

企业物流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把物流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把物流成本的管理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控制,尤其是物流成本控制的潜力是巨大的。在实施物流成本控制时,责任落实到个人,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全体员工,并通过广泛的宣传,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让每个员工都能从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及企业效益的提高而得到实惠,进而使物流成本降低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2]。

2.2优化企业物流系统,提高物流运营效率

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竞争力、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各物流要素同处于该系统之中,既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又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实现无缝衔接。

天业集团自组建物流产业以来,在物流系统内部协调方面:实行“调度中心”高度统一协调机制,将企业的物流活动与生产和销售活动整合在一起,实现生产、销售和物流一体化,进而实现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在运输流程规划方面:采用铁路运输、海铁联运以及汽车公路运输的方式。通过棚车、敞车、行包、集装箱、拼箱、液体罐箱等多种运输工具和运输形式结合,产品销售异地到站棚车和集装箱运输,量大费用较低;新疆境内周边全部汽车公路运输,方便快捷;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交叉互补,择价运输,既保障了运量,又兼顾到物流运营成本的降低。如:实行车板交、集装箱“门到门”“港口自提”等直销方式使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物流中间环节的减少,使物流装卸费、仓储费和包装费等费用降低,同时货物损耗减少,总的物流成本也大幅降低。因此,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进行规划设计,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系统优化,降低物流总成本,实现获取更多的“第三利润源”[3]。

2.3建立物流服务平台,发挥“第三方物流”作用

我国企业由于理念和管理模式等原因,习惯“大而全”、“小而全”,物流业务仍以自营为主,企业物流外包量仅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一半。因此,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在发挥降本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第三方物流”的作用[4],积极借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物流管理理念,发展专业物流,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天业物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 开源节流,发挥社会物流作用。发挥天业专用线全国集装箱办理站的资源优势,开放老专用线社会化经营,2014年接纳社会货物近80万t,创收1 200余万元;同时,采取引进社会库存、延伸库区等措施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空间利用率和周转率来降低物流费用,2014年争取到师市第一家海关监管库落户天业,实现了天业出口产品在石河子报关、异地查验,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节省了通关费用,降低了物流成本,发挥了大物流的作用,为加快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2.4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信息化和标准化构成了现代物流发展的2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在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不仅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在提升企业管理软实力上下功夫。物流系统的运行,关键在于“流通”上,理念状态的物流是“零库存”,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

天业物流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通过实施业务网上OA办公系统、erp管理系统,引进原料卸车自动排号系统,规范、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物流产品异地仓储方面与异地库连网,实行对异地库产品出入库远程监控动态管理,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天业物流重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对接,在铁路运输方面,与铁路运输关联业务网连接,实现物流数据一致性,推进物流数据的标准化;与铁路运输的各类标准对接,推行物流作业的标准化,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与内地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合作,积极研究探索建设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发展第三方电商物流和仓储配送中心。

2.5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自动化水平

企业还必须重视使用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成果,使企业物流从操作技术、设施设备、配送工具,从物流流程控制、物流信息处理到配送过程的决策管理等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随着天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天业不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天业不仅建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装卸线按满足整列火车装卸车条件建设,而且购置了铁路机车(调车机、牵引机),以及正面吊、龙门吊、链斗式卸车机、铲(叉)车等各种装卸机械设备百余台,目前已形成年到发货物580万t以上的铁路运输能力。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了装卸货物总量和装卸效率,加快了火车运行速度和汽车公路运输周转率,提高了物流人员劳动生产率。同时,天业物流积极推进机械自动化作业,2014年采用旋转推出器盖车装烧碱试验已取得初步成效,原料和产品实现了吨包机械化作业。

2.6重视物流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实现现代化物流就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物流人员的工作方法、态度将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的大小。所以,物流人才是物流企业的宝贵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效益[3]。要想提高物流水平,就必须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加快物流人才结构优化的进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特别是现代物流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育。企业要充分给予物流人才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物流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效益的增加和物流水平的现代化。

总之,企业只有抓住机会,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构筑现代信息系统,更加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向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物流成本要效益,才能有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物流的健康发展及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岩,中国物流管理成本是发达国家近七倍[N].证券时报,2013-11-27.

[2]夏颖.企业物流成本费用控制策略探析[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22):136.

[3]陈瑾.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原则及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11):50-52.

[4]姜彦卿.如何降低企业内部物流成本[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5(46):14.

2014年新疆自治区农业总产值超2700亿元

2015年1月 14日2015年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的各项任务。

2014年,自治区粮食总产量1435万吨,比上年增加58万吨,连续七年增产丰收。棉花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左右,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顺利推进。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704亿元,比2009年的1298亿元增长了1.0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296元,比2009年的3883元增长了1.14倍;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0元以上,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全区农牧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68%以上,比2009年提高了15%。

第5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问题;控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建立竞争的优势关键已经转变为建立高效物流系统“第三利润源泉”。当前物流成本过高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障碍之一。另一方面,物流及服务业是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因此随着我国物流市场开放,国外物流企业进入,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中国业及物流企业急需解决问题。

二、物流成本相关理论概述

1.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控制涵义

物流成本有广义及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成本只包括产品时间、空间上的转移而发生的装卸、运输等费用支出;广义的物流成本由系统化、综合化的物流概念推演而来,包括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流通全过程货币支出。与流通企业相相比,企业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综上所述,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从企业内部原材料采购开始,经生产中的产品加工,然后进入消费领域通过配送、运输等活动将商品交到顾客手中,最后步入废品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流通全过程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总和。即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全部费用支出。

物流成本控制分狭义成本控制和广义成本控制。狭义物流成本的控制,就是指在企业物流活动中,对日常物流成本支出,采取各种方法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使物流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以达到预期物流成本的目标。广义物流成本控制,就是指物流成本管理,也就是把物流成本从生产经营成本中分离出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物流活动专项费用统计及核算。

2.物流成本构成

企业物流成本是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相关物流服务,要占用及耗费一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货币表现。从概念来看,物流成本构成应包括整个物流过程各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物流过程从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也就是说这些过程中所涉及到和物流通有关耗费都应该计入企业物流成本,但由于所处领域不同,物流成本具体构成也有所不同。

3.物流成本的特性

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整体为对象的,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物流成本控制是以新环境及新管理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在进行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掌握物流成本的特性。在此背景下,才能对物流成本控制进行后续研究。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与企业其他经营成本相比具有如下特性:

(1)系统性

物流成本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材料供应物流活动开始,经过生产加工至成为产成品和实现销售以及伴随生产及销售过程所产生的废物回收和利用等全过程所耗费资源。

(2)隐蔽性

物流成本隐蔽性又被称为物流冰山现象,是日本的西泽修教授研究物流成本时提出一种比方。由于物流活动渗透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之中,使得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

(3)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性,是改变系统的一个因素,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变化。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减损作用。利益矛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物流领域,物流管理活动中反映着矛盾,也是困扰生产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各种物流活动成本的变化规律常常表现出矛盾现象。利益的逆向物流不仅将分为多个功能元素,使每个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全面了解物流,追求整体效果,是物流发展到今天的共识。

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1.企业物流意识、理念落后

我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作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的经营关键,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及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各个部门,并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统一规划。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的问题,而在实际操作上把握物流总成本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

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物流成本过高一个主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运用的水平,既体现在硬件技术方面建设和应用不足,更突出表现为软件技术方面发展的严重滞后。

3.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

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低。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控制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虽然很多企业对自身物流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发展和分工不协调,没有从供应链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多方面考虑,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及部门分割。物流一体化组织结构依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企业物流中心构建还有很多困难,如内部配送难以来实现,从而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4.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不健全

物流成本控制巨大潜力诱人的前景使得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应当努力的方向,但是传统成本核算却不能提供相关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在成本核算时存在许多问题,物流成本核算主要问题有:在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很多成本无法计算。

四、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树立物流新理念

首先,企业一定要加强物流地位,将其真正摆到企业第三利润源位置上加以对待,企业需要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作为主要途径的这种思想,这不仅要体现在生产上,也要体现在物流上即及时物流上。其次,要充分树立服务观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理念,处理好企业物流与用户的关系,加强两者沟通与协调,并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一些手段,使两者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合理布局企业物流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

2.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企业就可以在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等各种物流职能进行控制,使之更加高效率,还能够增加物流系统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也可以减少库存,节约成本。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有明确功能定位和具体流程说明,企业物流对信息系统选用或开发,同时要坚持以实用为原则。实际上,企业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包含其中的物流理念和适合企业本身实际物流作业流程。

3.改造企业组织结构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要从改造企业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组织结构,即一体化组织结构。其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物流每一个领域都被组合构建成一个独立直线运作的单元。由于运作责任领域得到了很好的界定,作为一个运作单位,对支持和对采购和物资配送支持是同等对待。

4.建立相关物流成本核算系统

企业物流系统成本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接人工费用、运输费(包括包装费和搬运费)、仓储费(仓库折旧等)、利息费用、办公费、差旅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等。因为这些支出散落在多个会计账户中,在不打破原有财务会计框架的基础上,设置“物流成本”二级科目,利用部门核算原理进行汇总和统计。在二级科目下设“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

五、结论

物流成本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新增长点,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对物流活动研究还不够完善,对物流成本揭示还不够,物流方面浪费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物流成本控制还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管理阶段,进而也影响了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物流成本过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巨大障碍,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我国人力资源上相对的优势,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进行研究有着较为实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惠芬:企业应用理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于富生: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李连军: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财会月刊,2011(6):11-12.

第6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价值链;成本管理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稳中求进成为了当前经济时代的发展主题。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支出,接下来国内经济要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推进国内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实现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作为经济市场中的主体,企业在当前的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中虽然获得了稳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遭遇着内需趋缓形势下行业内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因此,当前企业发展的主体更多集中在企业转型、商业模式变换、信用企业建立等诸多方面,解决企业现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新形式下企业管理转型成为了决定企业在当前经济发展和行业竞争环境中的决胜关键。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大核心部分,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经济管理意义。然而,由于企业传统管理观念的制约,当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实现对企业成本控制理念、方法的改革与更新,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思想理念过于落后

由于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较为严重。现代经济环境中,经济和社会科技的飞速增长给企业的发展开创了更多的模式,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光却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企业的成本控制方面,以往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对对象大都集中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着重于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价值耗费的控制。以企业的采购活动为例,为了节约原料采购成本,企业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选择报价较低、但资质较差的供应商进行合作,但资质不全或信誉较差的供应商货品中不乏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情况,给企业产品增值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传统的成本控制思想中对企业规模、企业竞争对手情况等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成本因素分析能力过低导致了企业难以真正把握到成本管理中的关键性问题。

(二)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方法理论局限性较强

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上的局限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十分严重。当前,由于受到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提到成本管理与控制活动就会同企业生产成本的节约联系起来。因此,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财务本门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预测、核算并采取控制活动。虽然一些一起接受了质量成本法、全面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思想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适用程度依然较差,难以起到有效的成本控制效率。尤其是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成本控制管理同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管理之间的脱节情况较为严重,给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了更加不利的影响。

(三)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落实情况不佳

目前,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局限在财务管理上,导致了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全局性意识。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管理框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同时由于权限和职责的限制,财务部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难以深入到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中去,使得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更多地依靠与各部门汇报的财务数据,使得企业的实际成本控制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价值链理论及其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理论,将企业产品生产定义为企业生产活动中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值活动的集合。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为产品创造价值或增值而存在。在此视角之下,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动必须建立在企业产品增值的基础之上,在保障企业产品效益、实现产品质量改善基础上的成本降低,才是有效的成本控制活动。价值链理论的提出,给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

企业产品生产可以说是一系列以实现产品在市场中价值的提升、满足产品目标客户需求为根本目标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应该突破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的局限,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以每一个增值活动为单位,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关键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解企业产品的成本构成,并实现企业成本控制活动的再造,以达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与价值的根本目的。

三、基于价值链流程的企业成本控制方法

(一)以成本动因分析为基础实现企业成本精确控制

为了实现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根本目标,企业应在成本控制与管理活动的基础上依据企业产品价值链理论,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产生动因进行分析,对产品生产作业消耗、费用发生和资源使用情况同企业成本发展结合起来。首先在企业制定成本控制办法之前,要结合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对行业情况、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营销手段、服务水平等内容在产品增值上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统计,找到其中产品成本发生的要素,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产品发生要素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查,找到那些成本要素是必须的、那些成本要素可以进行删减,通过成本要素的调配和优化管理,实现企业产品增值活动中企业实际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保证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生产要素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和市场效益提高的生产经营目的。

(二)从价值链流程出发实现企业生产全过程成本控制

通过对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找到企业产品的具体增值活动,因此企业所能得到的产品成本信息也就更加趋近于真实情况。根据企业价值链成本因素的分析,企业能够找到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的生产步骤,从而实现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生产部门、生产岗位和生产个人的目的。通过有效的责任落实,不但能够实现传统成本控制工作中降低资源浪费的目的,同时还能准确地将企业资源费用的失落分配到各部门的产出上,通多产品增值率的比对,企业能够实现各个产品政治环节的优化,从而发现企业哪些生产环节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管理来实现企业产品成本的下降和企业增值效率的提升;哪些生产环节过于落后,需要进行整改、合并或替代等。通过对产品企业生产环节的调整,能够使得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向着整体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目标。

(三)深度发掘成本问题,整合企业生产价值活动

通过价值链理论,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成本和企业生产活动、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活动提供更好的思路。因此,价值链基础上的成本控制办法要求企业摆脱过去以财务为主要手段的成本控制及管理办法,实现企业成本管理同战略决策层面的统一,避免成本控制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企业其他部门权限的限制。这种成本管理办法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各部门作业间的等待时间以及由延误时间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通过对各部门作业的协调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下降,并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增值回报,为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卢泽君.价值链视角的企业成本控制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1:67+70.

第7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网上下单、物流发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消费方式。对于企业的采购与销售来说,这也逐渐增加了其物流活动量,从原来的小批量到现在的大批量,从原来的品种单一到现在的多品种,同时企业的物流逐渐趋向于国际化与快速化,这些必将导致企业的物流任务加重,物流成本越来越高,这些潜在的挑战也逐渐被企业所重视。

2 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与分类

2.1 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

就目前来说,关于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的解释很多,其主要包括因对货物进行运输所消耗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通常在对货物进行运输的过程中,需要对货物进行包装、装卸搬运、物流管理、运输、存货风险、物流过程的损耗、物流过程的损坏等风险以及流动资金占用成本等一系列的或者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总和。也就是说,企业为了让自己的货物、相关的服务等信息到达消费者手中,在此期间所产生的双向的流动以及货物的储存所要支付的成本。正确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我们实现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只有对物流成本的内涵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知道从哪些方面来控制物流成本。

2.2 物流成本的分类

在GB/T 20523―2006中,我们根据企业物流的成本项目的组成、物流成本的范围以及订单支付的形态等方面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企业物流的成本项目的组成主要是指因存货所产生的成本和实现物流功能所产生的成本。那么什么是物流功能成本呢?其主要包括流通加工成本、包装、装卸搬运、物流管理、运输等。如图1所示,我们根据物流的基本流程、物流的功能以及物流成本的支付形态等对物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图1 企业物流成本的分类

由于不同的物流流程与不同的物流功能均是由不同的物流主体来执行的,所以根据物流的功能与物流流程对其成本进行分类,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3 企业物流成本的生成机理

3.1 物流功能成本的生成机理

物流功能成本主要包括流通加工成本、包装成本、装卸搬运成本、物流管理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物流信息等,可以看出每个功能成本有着不同的构成内容,由此可见,物流成本要比企业的人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高得多,也就是说物流成本的生成机理更加复杂。

对于物流功能成本来说,它不仅包括物流过程直接产生的成本,还包括物流过程中的风险成本与机会成本。当企业把运输职能全部进行外包时,企业所需要承担的成本主要有外包风险成本、运费以及货物的资金占用方面的成本。当企业采用的是自营运输职能时,必须承担运输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如保险费、运输车辆的折旧费、运输车辆的维修费、过路费、车辆闲置成本以及燃油费以及预防成本等。

物流的库存成本分两种情况,即外包与非外包。如果是外包,主要承担仓储费、风险成本以及资金占用等成本。如果采用的是非外包的形式,物流成本同样会变得更加复杂,它不仅包括风险成本与资金占用,同时还包括折旧、闲置、维修、水电以及人工等多方面的成本。

包装成本主要是指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包装所产生的成本,如包装材料费、人工费、包装设备费用、折旧费以及包装风险等。对于装卸搬运成本来说,如果采用的是外包,其成本便是变动成本,如果非外包有着折旧、闲置、人工等方面的固定成本,同时还存在着变动成本。对于物流管理成本与物流信息成本来说,通常都是固定成本。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在组成要素上主要可以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企业要降低物流成本就必须从变动成本入手,同时还必须在是否进行物流外包上做出决定。

3.2 物流流程成本的生成机理

对于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来说,其必须要有从货物的库存、装卸到货物的运输等整套过程,这些物流作业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共同组成了物流流程成本。对于物流流程成本来说,它并不是简单地对各项功能成本进行叠加,而是对这些功能成本的有机组合,其控制的目标不是为了降低功能成本中的某一项或者几项的最低化,而是追求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中所有的流程成本总和达到最低。由此可见,控制好物流流程成本能够从全局上对物流的成本进行控制。它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的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来降低物流成本,也就是使用更高效的物流作业与从整体上降低物流作业量来控制物流成本。

3.3 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生成机理

对于供应链物流来说,它主要是指连接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流程,同时它也是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具有较大范围的物流流程;那么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成本呢?它是一种跨越企业的物流流程的成本。不仅流程当中的每项的功能成本影响供应链物流成本,同时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也是构成供应链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对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控制,能够更好地对物流流程进行优化,并能够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各方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协调。

4 物流成本控制途径分析

4.1 制定出合理的物流运行总体方案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它不仅是供应链物流的组织者,同时也是供应链物流的领导者。图2为神龙公司物流运行的总体方案。神龙公司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物流标准以及物流模式与信息系统等,还要对下游供应商进行挑选等,可见,神龙公司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这比较增加其物流成本控制的难度。制定出合理的物流运行总体方案是其控制物流成本的基础。

图2 神龙公司所处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4.2 物流成本的控制途径

4.2.1 努力降低各项物流功能成本

通过合理选择供应商来降低各项物流功能成本,通过和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合作,外包大部分的物流业务,以控制企业的物流功能成本。对于一些不能外包的物流业务来说,可以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与物流基础设施来提高物流的效率,利用先进的物流方案来降低库存,从而有效地降低库存成本。还可以通过对内部的物流组织进行整合,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提高物流的效率。

4.2.2 优化物流流程,降低物流流程成本

通过对生产、运输以及销售中的各个环节的物流流程进行改进,如减少包装容器尺寸,能够有效地增加物流量,不仅减少了运输的次数,同时减轻了操作工人的操作量。

4.2.3 协调供应链关系,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不仅要对公司内部的物流成本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对供应链物流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例如,可以选择附近的供应商,这样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还有效地减少了运输过程所产生的风险成本,并缩短了供货时间以及有效地降低了库存成本等。

第8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 作业成本法 物流管理

企业物流是企业范围内物品的流动活动,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环节组成。物流成本的量化计算和管理,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只能从支付形态、功能、范围等方面掌握物流成本,对不同物流服务水平下的物流成本对产品盈利能力的影响考虑较少,从而可能使企业作出错误的生产经营决策。针对这一现状,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是控制物流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作业为基础的物流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方法无法提供的不同客户、不同服务水平的物流成本信息,而且对物流成本的管理也将深入到作业层次。利用作业成本系统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开展物流作业成本计算和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合理地控制物流成本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份额,以最经济的成本获得企业产品或服务在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尽可能获取最大利润。

1、企业物流成本基本构成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在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可以说,物流成本就是完成各种物流活动所需的费用[1]。按物流范围可分为以下五种费用:

1)供应物流费

主要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供应给购入企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2)生产物流费

主要包括从产品投入生产到产品入库、包装到最终确定向顾客销售这一物流过程所发生的物流费用。

3)销售物流费

主要包括从确定向顾客销售到向顾客交货的过程所发生的费用。

4)退货物流费

主要包括随售出产品的退货发生的物流活动过程所支付的费用。

5)废弃物流费

主要包括由于产品包装或运输容器、材料等的废弃而发生的物流活动的费用。

2、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动态反映,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3]。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1)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成本(费用)计量和分配的最终对象,它可以是产品、服务、顾客等。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将获得不同的结果,为决策、分析提供不同的依据。

2)资源

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产出作业、产品、服务而进行的费用支出,资源就是各项费用。

3)作业、作业中心

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形成产品、服务的必然组成部分。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

4)成本要素、作业成本池

作业成本池,也叫做作业成本库。分配到作业的每一种资源就成为该作业成本池的一个成本要素。作业成本池是与一项作业有关的所有成本要素的总和。

成本要素、作业成本池的关系表现为:一项作业消耗的各项资源成为各类成本要素,一项作业的成本要素的集合组成该项作业的作业成本池。

5)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业成本核算/作业管理标准规定了三种成本动因:(1)资源动因:作业、成本对象或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用来把资源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其他资源。(2)作业动因:成本对象或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3)成本对象动因:其他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对象。

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通过内部物流作业成本法可以确定企业内每项物流作业的成本,获得企业在不同产品或不同客户上的物流成本信息。通过物流作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物流作业进行增值性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考核作业绩效,从而控制物流成本,优化物流流程,以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活动来保证企业物流的高效和通畅[4、5]。主要方法如下:

3.1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控制物流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单位销售额物流成本

计算方法为物流成本与销售额的比值,其比率越高则其对价格的弹性越低。从本企业历年数据统计结果,可以大致了解其动向,此外,通过与同行业或行业外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水平。

2)单位成本物流成本率

计算方法为物流成本与总成本的比值,是考察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比率的一个指标,一般作为企业内部的物流合理化目标或检查企业是否达到合理化目标的指标来使用。

3)单位营业费用物流成本率

计算方法为物流成本与销售费用、一般管理费之和的比值,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企业物流成本的比重,该指标不受进货成本变动的影响,数值比较稳定。

第9篇:成本控制流程范文

[关键词]企业物流;物流成本;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49-03

随着现代物流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多数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最初的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第一利润源泉”,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第二利润源泉”,进而转向追求降低物流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时间上和空间位移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据统计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4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同比增长15%,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呈加速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7.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运输费用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4%;保管费用2.4万亿元,同比增长20.5%;管理费用0.8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如此高而且快速增长的社会物流费用使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困扰许多企业的难题。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10%,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仅为6.5%。因此,降低企业巨额的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企业物流成本的特点

1.1 物流成本具有总体性

企业物流成本虽然是各个功能活动成本总和,产生于企业从事物流活动所耗费的资源,但物流总成本不是各子系统成本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具有系统性,贯穿企业制造业务的始终。因此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必须站在整体的角度,只有通过对系统运行的协调和配合,才能降低总成本,达到优化的目的。

1.2 物流成本的管理具有效益背反性

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包括两种: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其关系如下图:

(1) 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

如上图所示:一般来说,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成本即上升,它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并非呈现线性的关系,即投入相同的成本并非可以得到相同的物流服务增长。

(2) 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

在物流的各项活动中,如果想要较多地达到某方面的目的,必然会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比如,某企业运送货物,在运送方式的选择上,如果将水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虽增加了运费,但是提高了运输速度,不但可减少库存,还降低了库存费用。

1.3 物流成本的分散性增加了企业成本计算的难度

企业物流成本的产生并不单纯集中在某个或几个职能部门,而是分布在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中,呈现出比较分散的态势。正是由于这种分散性,导致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认识模糊不全面。另外,企业在以产品为中心的财务会计处理中,将涉及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进一步分散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也掩盖了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造成了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偏差。

1.4 企业物流成本的削减具有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由于自变量改变而导致因变量最终呈倍数剧烈变动的现象。企业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是指物流系统成本的节约等价于企业总收入的倍数增加。假设一个企业销售额为200万元,物流成本为20万元,物流成本下降2万元,就可直接增加2万元的利润,相当于间接增加了2万元的销售额。“销售增十元不如物流省一元。”在物流上每少花一元就等于净赚了一元,而销售增加一元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净赚一元。

2 物流成本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获得市场占有率,必须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一靠质量,二靠价格。而物流成本对商品价格有着重要影响。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为企业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一般工业品从生产、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占商品销售价格的50%左右,而鲜活类产品、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需经特殊储存)的流通费用高达商品售价的70%。据美国相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平均支付的物流费用约占总销售收入的25%。日本对物流费用调查的数据表明,物流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在10%~15%,特殊商品如啤酒、饮料等物流费用在30%以上。由此看出物流成本与社会物价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关系。2010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严重,物品价格攀升,居民购买力下降。典型的事例就是蔬菜在农民手里只有几毛钱而到达市场出售时价格确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物流成本影响,物流成本与价格息息相关。物流成本高导致价格升高,顾客满意度也会下降,因此,控制物流成本也是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虽然我国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高达18%,几乎是美国的一倍,但也表明我国物流成本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3 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库存周期长,库存成本高

我国多数制造业企业依靠人工完成购货、运输、制单,因此造成了货物流转周期长、库存量大、存货成本高的现象。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企业成品库存约为15天,原材料库存约为30天,商业销售库存约为35天,而国外一些企业的产品库存的时间不超过10天。大量的库存占用了企业有限的资金,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3.2 信息化程度不高,空载率高

我国物流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企业信息化程度没有被管理者重视。有的企业虽拥有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物流管理当中,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物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加之缺乏先进的物流配送网络系统支持,在交叉配送时容易造成混乱局面,这就直接增加了物流运输、配送成本。物流信息不畅通主要表现为空载率过高,导致运输配送上的成本巨大。我国货运的空载率比发达国家高出60%多。

3.3 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受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影响,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或者单独核算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物流成本中的“材料采购”、“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项目混杂在一起,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准确把握物流各个环节上的成本发生的情况,也就无法得知高成本环节所在,物流成本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物流成本很难发挥“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

3.4 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重视战略成本,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如更多地关注仓储、运输、配送等相关环节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4 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

4.1 以战略成本管理为导向形成物流成本综合性观念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主要是从战略的视角来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从而进一步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其目标是营造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应该从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入手,对企业成本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和管理。

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的目标之一是物流总成本最优化。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并不等于总成本中各个单项成本最小时的简单的累加,而是综合成本的最小。所以,在考虑降低物流成本时务必要考虑各个单项物流成本之间的相互关联,把各个单项费用综合起来考虑,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优化。这对于构建和优化企业物流系统,有效降低和控制物流成本,寻求降低物流成本有效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4.2 树立精细物流观念

精细物流就是,现代物流对于制造业企业产生作用的时候,整个生产环节不能有失误,按照时间和时点的要求,实现这个过程。物流要和企业的生产指标进行挂钩,即它的利润额、营业额、资金周转的速度,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和它的物流的每个环节相对应,进行挂钩来处理的。

4.3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物流作业的核心,是实施现代物流的必要条件,是物流现代化实施和运作的必要途径。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对物流职能进行充分控制,最大范围内降低牛鞭效应,使之减少传统手工环节,降低库存,并且能够增加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和精确度,节约各项沟通以及运营成本。

一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与开发商的沟通、磋商,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化物流中的作用。

二是加大对物流技术的投入,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条码技术、EDI技术、RFID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高效率化,带给企业最简洁的作业流程与高效的配送效率。

因此,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加快了流通资本周转,缩短了商品供应时间,实现了对运输、配送成本、仓储成本和企业人力成本的节约。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4 以战略为导向,优化供应链

供应链实际上涉及计划、执行和控制的三个方面,很多的物流问题,运输、仓储、配送,都是属于供应链的操作环节,包括第四方物流的问题,物流更多地涉及计划和计划执行以后的控制问题。因此,以战略为导向通过企业战略、战术和实施的各个层面整合,实现供应链在整个链条中的优化。

4.5 企业选择有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全部或部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以此来控制物流成本。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以某小型制造企业一个月采用自营物流模式与外包物流模式所发生的费用为例比较两种物流模式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如下表:

通过上述表格中的费用成本比较,企业在进行物流模式选择时可以采用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每月可节约成本12000元,当然也可以采取单项物流业务的委托。企业要通过比较分析各种物流运作模式,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物流实施方案。

4.6 建立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

由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没有物流成本的单独项,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导致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中剥离出来。因此,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使物流成本准确反映。作业成本法是以ABC理论为基础,通过跟踪反映作业情况,计算各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从而评价作业业绩和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运用作业成本法,能够获得相对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在财务人员登记有关账户后,由物流成本核算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有关账户,同时设置统计台账,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由物资部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发生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根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和统计台账编制“物流成本分配表”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4.7 加强企业职工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意识

物流成本的控制不仅仅是管理者或者是物流部门的任务,而是整个企业的任务,应该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各个部门,并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成本意识”。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成本效益管理培训,在员工中树立起“战略性成本”的意识,将对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 结 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竞争加剧的同时,也要加强合作。作为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中国,在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其中降低物流成本是很重要的方面。本文提出以战略性成本为导向形成物流成本综合性概念、精细物流观念、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实施高效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改进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以及加强企业员工的战略性成本意识等措施来控制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朱,屈军锁.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6):55-58.

[2]柳啸.浅析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J].管理科学,200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