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有利于教与学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板书教学速度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有些教学内容如“电子云”、“杂化轨道”、“手性分子和对映体”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表达的更形象、更直观;有些教学内容如讲课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质的结构式的写法,板书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1.2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是后续各种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氢键和范德华力”时,引申出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讲授“羟基酸”时,要求学生掌握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物质的结构,为以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代谢”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讲授“乙酰胆碱”时,引申出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递质”;讲授“生物碱”时,注重与药理学课程中一些药物的联系。通过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医用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也更有动力[2]。如在讲授“蔗糖”时,讲解红糖、白糖、冰糖的知识;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讲解“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讲授“酮体”时,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中为什么会出现烂苹果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医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医疗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常识、医疗知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医用化学实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开设基本操作实验如“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溶液的配置”,开设综合性实验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同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通过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规范操作和各种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检验所需的部分实验内容,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医学学习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般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一考定终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总成绩由3个部分来组成:理论课考试成绩,占总分的60%,在出题时少出客观题,多出主观题和综合性题目,尽可能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成绩,占总分30%,由实验课实验完成情况、操作规范、实验报告书写情况以及开放性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分的10%,由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提问回答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通过建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由于现代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营养制剂的不断问世,临床营养传统意义上的膳食管理调配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疗的需求,传统的静脉输液的营养补充方式已经被现代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所代替,使临床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病人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临床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单靠临床医师或单靠营养师都很难使临床营养达到“完善”的程度[4]。由临床医师、营养师、药师和护士组成的营养支持小组于20世纪70年代末已在发达国家医院诞生。美国的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必须到重症监护病房(ICU)学习,可以在ICU跟临床营养治疗组(NST)学习患者的营养评估、营养监测、营养治疗时机和方式的选择、肠内肠外营养给予的具体操作以及营养方案调整等内容[5]。哈佛等知名学校正逐步加强营养课的课程设置。从未来的个性化治疗和精确治疗的发展方向上,国外的NST是目前营养治疗领域的发展形式。因此,在我国医科学生中加强临床营养学的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营养既是现代医院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医师每天都要面对病人各种各样的询问,其中饮食问题是最突出的。医院的服务模式正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和保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向社会的转变中,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环。临床营养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健康教育主体的医务人员,掌握临床营养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医学院校学生临床营养学的教育,既适应现代医学治疗的需求,也满足社会预防保健的需求。医护人员对营养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其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2.临床营养学教育的现状
2.1.没有单独开设课程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并没有独立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营养学只是作为卫生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时数偏少,教学内容一般只包括基础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
2.2.缺乏理想的教材
现有的临床营养学教材内容普遍比较陈旧,不能反映营养学发展的新动态;重点不突出,与临床应用和日常生活脱节,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也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临床营养学的重视。
2.3.与临床应用脱节
由于没有独立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对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的临床营养学应掌握的更为具体而广泛的内容,几乎未能涉及,如医院膳食种类、配膳原则及适用对象、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原则、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选择及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效果的监测、营养支持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等。临床营养学教学的滞后状况显然与临床医疗的实际需求极不适应。因此,临床医师普遍不能对病人制订较为完善的营养治疗方案,甚至采取错误的临床营养支持措施,如有的医师在传统的输液基础上给病人增加1~2瓶氨基酸或脂肪乳溶液即认为是全肠外营养支持;部分临床医师把血浆、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当作蛋白质氮源应用等。
2.4.与日常生活结合少
由于课时数少,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很少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如膳食结构与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食品保健成分等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往往不能给病人进行正确的营养指导或健康教育。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对医学本科学生开设临床营养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医疗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临床营养学教育的对策
3.1.开设“医学营养学”或“临床营养学”课程
目前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很多。临床营养学就其专业性质,属于临床医学范畴。因此,是否设置临床营养课程,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而定。对于临床专业,临床营养学的课程设置形式最好是必修课程,如果条件有限时也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将基础营养学与临床营养学课程合并设置为“医学营养学”课程。根据以往的教学体会,课时可以设置为30学时,其中基础营养理论10学时,临床营养学20学时。
3.2.选择或编写适合医学本科的教材
教材应突出临床营养的重点和特色,充分反映临床营养学的新进展、新理念;而且应注重“三结合”,即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与病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居民的营养保健相结合。通过教学强化学生对基础营养、临床营养、临床医学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临床营养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1)临床营养学概述(包括进展);(2)医院膳食种类、配膳原则及适用对象;(3)内外科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原则;(4)住院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估与监测;(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及常用营养制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7)食物的非营养素保健成分;(8)营养教育。
3.3在附属医院营养科成立临床营养学教研室,学的组织与实施
临床营养学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包括营养学基础在内的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临床营养实践经验。最好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营养科成立临床营养学教研室,由临床营养学教研室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进行统一组织与实施。
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内、外、妇产、儿科等学科的基石。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教育界已达成共识[1],即在医学基础教育中应更多联系临床问题,使医学教育过程更连贯、更科学,努力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理论知识,又有临床思维能力的新型医疗队伍。该校贯彻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提出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教研室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凝练教学内容,灵活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解剖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手术相融合,解剖学教师和临床一线医生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以期与解剖学同仁探讨。
1 制定服务于临床实践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各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解剖学授课内容必须强调实用性[2],很多业内人士主张将临床应用价值高的内容列为掌握,其余列为熟悉或了解,做到“因需施教”。面向临床教学需要,减少复杂的细节和生僻名词讲授[3],让学生学到真正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减轻学习负担是很必要的。我们教研室依据临床各学科和解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大纲的设置,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上充分参考临床医生的建议,每年授课内容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手术为依据,不断地进行修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解剖操作上肢、下肢、盆腔和腹部,而头、颈、胸部则用标本示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较快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性的基础理论。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4]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该教学法使基础概念和理论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剖学教学中,适时引用一些学生自身或周围的常见临床病例,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对临床病例讨论分析过程中,培养运用解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既能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较早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例如:系统解剖学讲课过程中,引入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来讲解其与脊髓、椎间孔及脊神经根的密切关系;引入脑出血患者内囊损伤出现的“三偏症”的临床表现,加深对内囊中纤维传导束的理解;再如消化系统疾病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引发的墨菲氏征阳性,胰头占位性病变而引发的黄疸、白陶土样便等临床表现,加深学习印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解剖学知识。在局部解剖学学习过程中,结合临床外科手术的一些入路介绍局部的解剖层次和毗邻关系,手术过程中注意事项等,例如:可以将气管插管、硬膜外麻醉、腰穿等临床操作与局解内容相融合进行讲解。
2.2 启发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5]是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例如:课前采取导课策略,引入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讲课结束时回归到该病例开展讨论,用与该病例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解释一些疾病表现,让枯燥的解剖学理论具体到实践,把不容易识记的知识转化为印象深刻的记忆。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授之以“鱼”,更需要授之以“渔”[6]。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有意识地将一些学习记忆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启发学生自己采取巧妙的办法识记一些解剖学重点内容。再次,临床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教师在传授“是什么”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授“为什么”和“怎么样”,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局部解剖学尸体操作教学中,在观察解剖局部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解剖结构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并从疾病发生发展、手术治疗等角度分析它的实际临床意义,如在做颈部解剖时,通过甲状腺位置、血管神经分布及毗邻结构的观察,设问学生在手术过程中如何进行甲状腺上下血管的结扎,手术后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等。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room model,FCM),是一种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前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在课外完成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堂上,学生运用课外所学知识,通过和同学交流讨论,老师协助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终将知识内化[7]。
随着该校临床医学生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尸源相对不足,成为困扰解剖学教学的主要瓶颈。另外,福尔马林固定液的气味之大也降低了解剖学教学效率,让很多同学产生厌倦和恐惧感,而且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性学习,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而FCM教学模式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数字化解剖学教学资源[7],例如:数字人虚拟解剖教学平台,国内外优秀的网络版解剖学图谱、三维动画图像、解剖操作视频演示、网络精品课程等,为FCM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FCM教学模式,提前将解剖操作录像和网络精品课程课件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规定在一周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下次上课时间进行分组讨论,请小组代表畅所欲言,最后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一起回顾该章节所学知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加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将“教师课堂讲课+学生课后复习”转变为“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共同探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8],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3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立与临床学科相关的临床解剖学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发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1)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该校解剖实验中心建设有解剖多媒体实验室和生命科学馆。生命科学馆是实验中心的标本展示区,展示有大体、断层以及塑化等各类标本,利用第二课堂开放生命科学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观察各个标本,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2)利用局解课的标本开展第二课堂的解剖学操作,鼓励学生进行标本制作。大三学生局部解剖学结束以后,可以综合利用教学标本,针对大二学生开展标本制作比赛活动,带着临床疾病的问题进行解剖操作或者标本制作,把系统解剖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设计制作心标本时,就房间隔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探讨怎样进行动脉导管修补,在设计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标本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进行关节镜修复治疗等。
(3)开设选修课,开展相关外科手术模拟讲座等。开设为临床应用服务的局部解剖学类选修课,体现基础学科的临床实用性。根据临床医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把该选修课程划分成4大模块:模块一为神经科学服务,解剖头部和脑;模块二为普外科服务,解剖颈部、胸部和腹部;模块三为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服务,解剖盆腔和腹腔;模块四为骨科服务,解剖四肢和脊柱。每个模块各设置30学时,供学生自由选课。另外,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开展基于“临床手术”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和专题系列讲座[9],每学期定期邀请临床相关科室大夫讲座,手术室视频演示,在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外科手术等,将基础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找到局解与手术相结合的交叉点与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在今后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10]。
第二课堂教学以其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可以解决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问题,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近年来,该教研室实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能够激发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组建和临床专业相适应的解剖教学团队,提高解剖学教师队伍的医学专业水平。
4.1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首先提高理论教学水平。该校为每位解剖学青年教师安排一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担任导师,进行传、帮、带,每学期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完成每次备课,要求多听优秀教师的授课,全面深入地理解理论内容。其次,提高解剖标本的操作能力。解剖学青年教师在实验室、陈列室全面观察熟悉本科教学用标本、模型,在标本制作室学习常用标本制作技术。同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1~2具尸体标本的解剖操作,做好操作记录。
4.2 招聘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解剖学教学人才
吸纳具有临床医学背景的解剖学人才参与到解剖学实际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临床专业解剖教学的水平,也适应目前基础-临床一体化培养的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在保证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在该专业有所提高的基础上,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接触临床”,我们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要求下,进行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系合并,形成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一体的临床医学院,对基础医学各科教师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临床思维的训练,定期开展基础学科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医生交流会,参与临床案例讨论会等,解剖学科的教师还可申请参加和观摩内外科手术。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解剖学教学和临床的距离,也同时提高了解剖学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日后解剖学教学。另外学校人事处近些年招聘解剖学教师要求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从事解剖教学的老师都有过临床实习经验,考取过执业医师证,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需求。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解剖学是医学生医学之旅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根基学科。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幽默易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个解剖学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教研室采取的系列有效教学改革,特别是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灵活教学形式的运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会用心去发现去改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生;实习;医生
Abstract:The clinical medicine is a practical extremely strong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 th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bachelor's degree) of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is 4 years, but the medical college is 5 years. It is because that the medical students will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life-saving mission once graduating, and they still need clinical practice session to built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work. The quality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students whether they qualified to the future clinical job. In the present practical process some questions are worth discussing,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dical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Medical students;Medical practice;Doctors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希望能健康长寿,这就要求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同时也需要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临床医生,要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为人类的健康、医疗事业贡献,因此对医学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近几年,高等院校、医院和带教老师普遍反映临床实习质量不断下降,实习医生也觉得没有获得真正的训练机会[1]。我们认为目前的实际教学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带教经验,总结分析医学生实习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临床实习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中关于医学生临床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又存在诸多矛盾的问题,临床教学是医学生由一名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环节[2]。经过四年的基础及临床理论课学习,学生就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这是一个将理论知识学习向临床实践过度的阶段,在刚刚进入临床的几个月内,可能是有一种好奇、新鲜的感觉,还是较认真的进行临床实习,但在对临床工作程序有所了解的后期实习阶段,由于新鲜感的消失,工作热情、耐心有所减退,加之五年制的本科学生存在着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95%的学生在该阶段要复习准备考研,此时的临床工作基本处于敷衍了事的状态,实习生的值班制度也形同虚设,其结果是既没有获得应该掌握的临床知识和技能,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因管理严的科室要点名考勤),因此这种实习状态亟待尽快改善。
2对医学生实习阶段的建议
2.1养成随笔记录的好习惯 在临床实习期间,大量的学习是靠高年资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早查房时的床旁教学[3]中,老师们特别是那些老教授、老专家们会结合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临床表现、相关的检查以及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下一步的诊疗计划,即使有些患者的病情复杂,还不能做出确定的诊断,老师们的分析及思维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这些凝聚着老师们丰富经验的知识,是单靠书本无法获得的,而这却常常被很多学生所忽略,大部分学生都不做床旁笔记,尽管他们很年轻,记忆力好,但这仅仅是短期记忆,可能过不了多久,大部分内容将会因轮转入另外一个科室实习而被遗忘。如同“猴子掰包谷”,如若能随时记上笔记,随后与所复习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则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倍增。另外对每一个专业的专题讲座,也应该认真记录笔记,因为临床实习期间的讲座不同于单纯的理论课讲授,各临床亚科的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普通教科书上无法学到的。比如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经诱导期治疗效果不佳时如何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老年人、中年人以及青少年在加用免疫抑制剂时各应该注意什么?剂量如何掌握?什么时候糖皮质激素该减量?怎么减?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大量循证医学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2.2学会掌握资源共享 因在每个专业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某一个专业实习期间,医学生亲自负责病例数也有限,所以不一定能将该专业的常见病都见到,建议同学全面了解本科室所有患者的情况,对自己未负责的常见病病例、典型病例或特殊病例,都进行了解和学习,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关注和学习分析,甚至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深入学习。对某些罕见病的一次接触和深入了解,将终生不忘,裨益今后的医学事业。比如,我们收治的一位68岁女性患者,经过老师和学生们详细询问病情、仔细查体,共同查阅大量文献、进行资料分析后,诊断为巨唇-面瘫-舌裂综合征,该病为临床罕见疾病,但在本科室实习的学生却印象深刻、收获良多,他们表示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他们一定会想到这个患者的诊疗经过,也会按照这样的诊疗程序和思路去解决临床问题。又如既往在本科实习医生听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一位年轻女性患者,诊断为较为罕见的“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上半身)”,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内分泌科查看患者后表示,这一学习过程对其影响很大,有学生说,仅从提供的临床资料而不去查看患者,根本想不到她会有那样的表现(即外貌体征),我会终生记住的,以后有类似的患者,我觉得会想到该种疾病。
2.3积极参加科室的医疗活动 科室组织的疑难病例科内或院内讨论旨在对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讨论,是一个综合多专业知识、集思广益的过程,医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提早复习病例、查阅书籍和文献资料,听取专家们的分析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借此难得学习机会增长自己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科室对每个死亡病例的讨论,就是总结经验、寻找有无诊断及处理不当之处的过程,以便为以后的患者更好的服务,因此从讨论中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包括教授们分析、思考的问题的方式等各个方面。
2.4重视教学查房 在临床实习阶段,每个专业都安排有教学查房,与床旁教学及专题讲座不同,教学查房的模式,是学生为主体,一般由教师选择好病例或学生提出病例,由主管患者的学生准备病例资料和PPT制作,并将要讨论的病例提前告知所有参加讨论的同学。讨论中要求主管该患者的学生首先对该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详细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讨论的目的,其他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相关文献查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学习过程需要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该教学模式对临床工作能力、临床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就现实工作中遇到的真真切切的病例进行学习分析,整个过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及热情,教师仅仅是起到引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很好学习方式,对实习医生尤为重要[4]。
2.5主动参与各种操作 在实习期间,有些诊断性或治疗操作,实习医生是不能亲自实施的,但可作为助手,如果反复观摩、主动配合,一定会掌握这项操作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及禁忌证。对于实纲要求的基本操作,如没有合适的病例,则需要通过模拟人教学工具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手法灵巧、规范,掌握各种操作的适应证及禁忌证[5]。
2.6做到手、腿、脑“三勤”
2.6.1手勤 如果有可动手操作的机会,一定主动提早将规范的操作程序默记于心,然后按照操作规程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大胆细心地完成。积极练习书写各种医疗文件包括病例书写、病程记录、操作记录和会诊记录等书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完成的各项医疗文件书写主动与带教老师交流,听取其修改意见,如此可发现不足之处并在以后多次的病例书写中加以改进。
2.6.2腿勤 腿脚勤快的实习医生为医护带教老师和患者所欣赏和接纳,对病区患者的多次访视,不但可体现作为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学习医患沟通,更可通过与患者就疾病发生的交谈,发现诊断疾病的“蛛丝马迹”,陪同患者前往院内其他科室(如B超室、影像科和血液净化科等)进行相关的检查或治疗,可学习到实习计划安排之外的知识并学会相关疾病诊疗的细节处理。
2.6.3脑勤 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提问题、善于问为什么?很多疾病都有它的诊疗指南,但实际工作中一定应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果有个患者的治疗方案不是完全按照指南治疗的,一定要知道是为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应及时问老师,及时解决问题。比如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需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mg/kg・d), 如果老师给体重60kg的患者用强的松30mg/d,那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有可能是该患者存在着感染没有完全控制或血糖高等一些具体的原因。总之,应该多动脑筋,多想为什么?对你以后的工作肯定是受益匪浅的。
2.7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在整个的临床实习过程中,除了学习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及基本操作,学习与带教老师交流、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学习老教授、老专家的敬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培养自己为医学事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庆艳,王苗.当前临床实习问题和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553-6554.
[2]彭侃夫,吴雄飞.重视医学生临床教学之我见[J].重庆医学,2009, 28(2):227-228.
[3]苏春燕,张佐茹.高等中医院校七年制教育(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4):110-111.
[关键词]临床医学;心电图;教学;改革
心电图学是临床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生,包括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心电图对多种心血管疾病具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及确定疗效的作用[1],其临床地位至关重要。既往的研究和论述往往聚焦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电图教育[2],而较少述及面向非临床医学生的心电图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而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包括法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等多个专业,所涉学生数量颇大,故针对该部分学生的教学研究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经过多年教学和临床实践以及问卷调查[3],笔者拟就此发表相关见解。
1非临床医学专业心电图教学特点
1.1心电图教育的地位
1.1.1临床确诊心血管疾病
一份心电图包含了大量心电信息,能便捷地诊断乃至确诊心血管病急症、重症,如各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故在临床各科室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电图机向数字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心电诊断实现了远程化和网络化,心电图基本操作和阅读分析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射、价格低等优点,已成为继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之后的第四大常规检查项目[4]。
1.1.2促进医学科普教育
在临床实践中,当心内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而要求其反复行心电图检查时,患者往往不予理解和配合;也有不少人将体检心电图随手丢弃,而使医生无法获得其既往的心电信息。实际上,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仅需要患者疾病发作时的心电图,而且需要其平素正常的心电图,以及观察患者心电图每年,甚至每时每刻的变化情况。针对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笔者建议,将心电图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加强心电图科普,使他们认识到心电图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心电图动态观察和心电图资料保存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日后成长为医学科普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1.2心电图学的学科特点
心电图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内容抽象且复杂的学科。心电图与心脏解剖结构紧密相关,与临床紧密结合,实用性极强。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将心电图教学纳入诊断学,但事实上,心电图与问诊、体格检查等传统诊断学的内容不同,而与影像学、超声学、检验学类似,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辅助检查学科。另外,心电图学不仅涉及复杂的心脏生理学、解剖学,还涉及医学以外的一些知识,如物理学、电学等,从而导致其理论知识抽象,内容相对复杂、枯燥,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心脏解剖理解不透或空间想象力不够时,往往很难理解。
1.3学时少但内容多
目前,南京医科大学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电图学理论课安排有3~6个学时,而临床医学专业则至少为9个学时。心电图学包含的教学内容极多,尤其是心律失常的诊断多依靠心电图,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教学内容庞杂,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时覆盖,那么很难将相关内容解释透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将知识内化吸收,更何谈将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
1.4实践性强
心电图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课内容必须在阅读心电图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理解和消化,而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更须与临床相结合。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只要他们能辨别出心电图的“正常”或“异常”即可,但即便是识别简单、正常的心电图,也必须基于大量的读图实践才能掌握。
2非临床医学专业心电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合适的教材
目前在医学五年制学生中,不论是临床医学专业,还是非临床医学专业,都采用的是同一种教材。而这种教材大多是为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而言难度偏大、内容偏多。
2.2教学安排欠妥
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心电图教学学时大多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在课时压缩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带课教师为了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进度,往往会加快进度,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自然也随之下降。
2.3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当前的心电图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不多,教学过程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2.4老师不够重视教学或能力不足
目前,心电图带教老师都是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医生。在医院的绩效考评政策下,临床教学任务相对于临床医疗和科研只是个“软”任务,以致带教老师重医疗、轻教学[5],对临床教学任务漫不经心、敷衍了事。而低年资的医生由于未熟练掌握临床医学教学的技能和手段,课堂驾驭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教学工作。所有临床教学老师都应深刻认识到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即便临床工作再忙,心电图带教也决不能应付了事。老师们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带教老师。
2.5课件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在心电图理论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课件质量参差不齐,大多以简单的幻灯片为主,缺乏动态、立体和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无法更直观地理解心电图波形的成因等。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6教学反馈效果欠佳
当前,我校主要采用期末网络评课的教学反馈方式。而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往往是每名教师上2~4次课,一个学期往往有数十名老师来上课。到期末,学生甚至不能准确记住每位老师的名字,所谓的“评课”无疑就是流于形式了。另外,这种网络评教方法形式单一,既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不能如实、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真实反馈每节课的知识点讲授情况、反映老师的授课水平,更无法使授课老师从教学反馈中获益、成长。
3非临床医学专业心电图教学改进措施探讨
3.1教材改革
针对非临床专业的特点,笔者建议着手设计和编写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内容相对简单、通俗和实用的心电图诊断学教材。新教材应合理避开心电图基础知识中的难点,精简基础,将心电图基本原理与传统心脏解剖、三维心电解剖以及电生理知识结合起来[6],并力求通俗易懂地阐释心电图理论。新教材应保留重点内容,适当删除其他不甚重要的知识点,精简大纲,给老师留足讲解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掌握重要知识点。
3.2教学安排改革
改革现有的心电图教学大纲中与非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并配以足够的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电图操作能力和读图能力。心电图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与其在课堂上费力讲解,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不如抽出十分钟让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示范,现场演示心电图导联的连接等操作规程[7]。
3.3教学模式改革
3.3.1课堂教学
临床教师应该以“讲好、讲懂心电图”为教学目标,学习前辈的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外,尝试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答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倒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授课内容及相关的临床病例、自学课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法:在采用TBL教学法时可以采用分组授课的形式,即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布置学生提前分组预习课程;授课教师讲解完基础理论后,挑选几个较简单的章节,指导学生自主查阅教科书,并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平台进行预习;然后,让每组学生推选出一个代表来给其他同学讲解;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并回答学生的疑问。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法:每次授课前,先给学生一个典型的心电图病例,布置他们提前分析讨论。结合临床鲜活的病例来讲解心电图,其优点是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心电图知识[8]。笔者发现,采用此方法可以激发起所有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也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3.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求每一名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心电图记录技术与重要心血管疾病的心电图特征。实践教学的安排可以与理论课同步———一堂理论课后紧跟着实践课,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实践课时,让学生互相操作,每人做一份自己的心电图;在学习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时,可以与自己的心电图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3.3.3课外学习
我校目前已有诊断学自主学习平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心电图图谱。学校应进一步开放心电图电子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教研室也可专门安排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基于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互动交流群,将心电图教学计划、课件、心电图图库以及典型的心电图发到群共享;学生可以在群内交流学习心得,随时向教师提问。
3.4教师培训
教研室应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带教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教学内容,而且要学习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教研室可发挥老一辈所倡导的“传、帮、带”传统,组织安排带教老师学习观摩老一辈教师授课,使其在比较、提炼和发展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9]。此外,学校还可以派遣老师到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学习取经,以进一步提高其授课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并通过其他一系列举措组建一支爱岗敬业、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3.5制作标准化课件
标准化课件加强了教学的同质性,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建议集整个教研室之力,组织优秀教师,根据每个专业的专用教材,结合心电图学最新动态,制作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有机结合的,符合该专业教学特点的课件。尤其随着临床电生理三维电解剖的发展,许多既往理解起来较抽象的心电现象,现在都可以转化为三维动画播放,从而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了心电图教学的难点,全面降低了教学难度[4]。
3.6完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
教研室可基于各专业的教学大纲,构建适合该专业的、相对固定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评价可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心电图读图成绩。缺乏反馈或反馈机制不佳的教学就如同看不到疗效的医疗一样,无法实施进一步的改进。教学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学反馈,教务处、教研室可以建立基于网络的即时反馈机制,当堂课结束后让学生立即进行反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老师的授课技巧、教学内容的难度等。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也可以将学生的反馈评价纳入“平时成绩”管理。及时的反馈一方面可以帮助发现学生的诉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带课老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心电图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向广大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心电图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当代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网络信息化工具,善于学习和借鉴教学经验,注重教学反馈评价,努力改进心电图教学方法;善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9]。
参考文献
[1]刘玺芳,王静,武杨,等.心电诊断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5):97-98.
[2]李晓东,丁建浩,朱肖鸿,等.三维动画模拟心电图波形的制作与应用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3):425-428.
[3]李小荣,张林忠,张凤祥,等.留学生心内科见习带教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3):314-317.
[4]李莉.不断改进心电图教学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心电图阅读技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85-986.
[5]高敏.心电图临床教学的几点思考[J].安徽医学,2012,33(10):1390-1391.
[6]王德国,张凤祥.三维电生理图在心电图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1):506-509,519.
[7]王德国,丁丁,汪源经,等.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心电图教学体会[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26(1):43-46.
[8]詹华奎,戴万亨,张泉,等.心电图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64-6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分为管理专家组(专家组)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组(学生组)。专家组共27名专家积极参与了咨询,并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院内专家10人,来自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院外专家共17人,分别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扬州苏北人民医院、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市长海医院等各个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相关的专家人员。专家中职称为正高的有19人,副高8人;教授17人,副教授10人;担任职务中,参与研究生管理工作专家3人且参加咨询的27人均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1人,10~20年7人,20年以上19人。在本文中纳入了学生的意见作为指标设定的依据,共30名在读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即学生组。
1.2方法
根据重庆医科大学《“双轨合一”临床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新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前期大量的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并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现有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考核项目与内容制订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及43个三级指标,形成了初步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指标体系[5-6]。根据所形成的初步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李克特(Likert)五分度量表法在问卷中设置1~5的重要性打分(越重要,分值越高);设置熟悉程度1~5打分(越熟悉,分值越高);同时设有“是否纳入该体系”及“是否可实施”等选项对指标进行评价与筛选。用德尔菲法及学生问卷调查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及评价。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学生问卷30份,专家3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为100%,专家问卷回收27份,回收率为90%,每一项条目的回答率均为100%,问卷完成情况良好。两组部分专家与学生对问卷中一些条目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学生问卷中提到了对于科研能力这一项指标的考虑,认为科研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比较重要;专家问卷中也提到了在二级指标中建议增加临床一线工作时间,认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有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
2.2学生意见与专家意见比较分析
本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学生问卷调查法来征求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管理专家和在读的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考评体系的意见。
2.2.1通过t检验对专家组和学生组分别对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打分和熟悉程度作出分析,在一、二、三级指标中多数意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组对于指标重要性评价的均数和熟悉程度评价均数普遍大于学生组数据的相应值。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处于被动,对关于切身利益的考核评价过程了解程度较低。
2.2.2问卷中针对每一个指标提出了“是否可实施”和“是否纳入体系”两项问题,两组对象对于一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意见一致性较高,在二级指标中,学生组与专家组针对轮转出勤、业务学习能力、医德医风等几个指标“是否纳入体系”的意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对于以上几个指标纳入体系均无异议,而有部分学生不建议将以上几个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2.2.3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与学生对于考评体系的一、二级指标意见协调性较高,而三级指标中存在较多P>0.05,Spearman相关系数r值较低,存在两者意见不相关的情况。如在三级指标中,“是否按轮转顺序进行”这一指标所得r=0.22215,P=0.0967,专家与学生意见存在差异,专家对于这项指标的重要性评价远高于学生,说明学生对于轮转的顺序没有足够重视。
2.3指标体系权重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学生与专家对于指标打分相关性的计算,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计算。最终得到以下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赋予了权重。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结业考核为3个一级指标;轮转出勤、临床实践等为15个二级指标;是否按轮转顺序进行、是否按规培内容轮转等为43个三级指标。
2.4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分析
研究表明专家版问卷的克朗巴哈(Chronbachα)系数为0.92,学生版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90,专家组问卷与学生组问卷的信度均大于0.9,具有较高的信度,结果表明本次研究所制订的考核指标体系适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评价。
3讨论
本文研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指标设定时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7-11],同时也参考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指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对专家意见中指标重要性打分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表1中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中,年度考核所占权重最高,其次为毕业考核、出科考核,专家对于年度考核的重视程度较高。二级指标中,毕业操作考试、医德医风等指标权重较低。本研究中的专家遍及全国多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均为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丰富,对本研究的问题较为熟悉。多位专家的参与也保证了本次研究的可靠性。目前国内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多采用Delphi专家法,本研究将临床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意见也纳入指标的设定当中,考虑到考核指标体系直接作用对象的感受,更有利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对于考核指标体系具体工作的开展。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针对其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分为,按考核内容划分[12]、按考核方式性质划分、按考核阶段划分等[13],本研究将考核体系按照考核阶段设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年度考核作为阶段性考核的一部分,更有利于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每一年度的学习情况与工作能力,为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EB/OL].(2012-11-09)[2015-10-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3/201404/xxgk_166952.ht-ml.
[2]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EB/OL].(2013-05-06)[2015-10-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6/201305/152422.html.
[3]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0(2):41-45.
[4]袁羽西,冯跃林,陈地龙,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医德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2):1524-1525.
[5]黄春基,高加蓉,任家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7):115-116.
[6]王洪恩,高立,潘兴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3,32(5):910-911.
[7]时文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3.
[8]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9]蔡秀英,倪健强,段晓宇,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8):367-369.
[10]刘艳阳,赵栓枝,孟晶莹,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0):9-10.
[11]肖松舒,蒋建发,薛敏,等.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1):129-130.
[12]鞠学红,王滨,管英俊,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考核[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6):16-17,23.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质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17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科研、学术人才的主要方式。中医临床研究生教育在注重相应学术素养、科研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考虑其日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从医学知识、科研能力与医德等多个方面着手,培养全方位的中医人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全国临床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简称“章程”)[1],对中医临床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章程》指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不断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素质、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为宗旨。因此,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的中医专科临床医师队伍,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完善的医疗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实际工作中关于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相关学者对中医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本研究从构建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控体系入手,探讨控制和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有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有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就制度建设而言,要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环节参与者的责任:作为培养对象的临床专业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要明确自己的培养责任,从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两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作为沟通导师与学生的学科教研室,则要建立教师带教培养模式的评估制度,根据师生双方的反馈调整改进培养模式;教学管理部门则负责整个培养过程的服务与监督管理。就制度运行而言,要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统筹临床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科研指导、学科集体培养与管理部门动态监督与管理。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导师与其他临床教师优势互补,学生可以兼容并蓄的效果[4-5]。
2 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6]。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临床以及相关工作,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别注重临床技能的养成以及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这就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一方面,临床专业研究生要修完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另一方面,研究生还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因此,医学院校在课程设定上要注重专门知识与临床衔接的要求, 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3 加强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临床实践是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为直接的考核,考虑到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中要特别强调以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的内容[7-8]。本校的做法是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将主要学位课程集中在1个学年内修完,然后转入临床实践,跟随临床教师提升诊断治疗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选修相应的专业课,参加专题讲座,考察临床诊疗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调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助于其科研素养、学术素质以及临床技能的养成,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4 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
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的意义主要在于便于考核临床研究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养成其对临床知识的运用与思辨能力,应用其临床实践技能并进一步培养起临床科研能力。
4.1 考核临床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利用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随时考核临床专业研究生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如经典医籍的临床应用、相关疾病的中医临床进展、中医辨证思维的临床体现等。
4.2 养成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
临床知识运用和思辨能力的养成既需要通过培训,即临床专业研究生需要通过在医院转科,实际接触病患、参与疾病的诊疗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同时查找缺漏与不足;同时,专科培训也必不可少,通过大密度地接触专科病例,熟悉和掌握相关专科的基本技能以提升思辨能力与临床诊疗水平。
4.3 培养临床操作能力
培养研究生运用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能力,主要通过质控体系对临床专业研究生进行培训,重点培养其对常见疾病的高效诊疗能力以及对疑难杂症的处理能力,并注重其对急重症的应对能力,同时,还要借助质控体系平台培养其与相关科室进行协调诊治的能力。
4.4 提升临床科研能力
通过利用质控体系平台,让临床专业研究生参与临床科研课题的设计、论证以及实施,养成其应用学术知识提高科研素质,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总之,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旨在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临床与科研服务。同时,这一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修改与完善,以期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并为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医教育,1998,17(5):3-4.
[2] 朱志军,白娟,曹珊,等.联合培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16-18.
[3] 陈怡婷,陈地龙,谢鹏,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517-519.
[4] 冯淬灵,于秀辰,王宗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3):57-60.
[5] 周欣,张志毅,倪超.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2):107-109.
[6] 孟小英,罗燕芬.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484-486.
[7] 任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93-94.
[关键词] 医学生; 临床实习;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80-02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dical clinicalpractice quality of teaching discussion
ZhouDexia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646000, Sichu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Medical students to stud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ensure medical countermeasure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improving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Correctly handle examin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s and the practice of communication and investment; hospital Improve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intern medical regulations study; Properly handl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centive interns active learning enthusiasm, cultivate interns such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in an effective way. Conclusion The abov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e, which inevitably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Influence 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临床实习是高等院校医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近年,由于受学生考研、就业,医学生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医患关系出现新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实习质量滑坡日趋严重,而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一名医生的职业生涯。
1 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考研、就业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 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1]。学生就业压力大、考研的盲目化,让其花费主要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用于考研和寻找单位,在实习工作中对老师交代的实习任务处于应付状态, 只满足于老师教点就学点, 不主动寻找实践机会, 学习缺乏紧迫感和自觉性。对实习只限于应付, 甚至有擅自离开实习科室的情况发生。临床实习这一年实则成了考研年、择业年,实习质量受到影响。
1.2 扩招后的影响
全国的医学院校都在扩招,学生成倍增加,而具有实习条件的医院增加不多,迫于实习基地少,学生多的压力,一是各实习点增加实习生人数,二是扩展实习医院,据2005年我们对各实习医院的教学检查发现:学生多、带教老师少,学生“动手”机会少,医院带教意识差,个别医院带教条件欠缺,是学生反映较多较突出的问题。实习医院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差,缺乏主动性,怕吃苦,基础理论差别较大,沟通能力不强等。
1.3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影响
随着新的医疗法律、法规,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很多原来该实习生自己“动手”的项目已明确规定实习生不允许操作,如实习生不能写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等,尤其是实习同学书写的入院记录不能归档,学生失去了“强制”性指令,造成问病不熟练,沟通能力不强,体格检查内容记不牢,检查手法不到位等。从前实习生埋怨一天忙于写病历,现在从病历中“解放”出来,是否是一种“胜利”?从近期对实习同学的考核成绩看并不乐观。
1.4 新型医患关系的影响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患者有自、选择权和隐私权,医患关系进一步向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关系转变,在临床实习中,只有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示教、观察和操作,尤其是操作,患者往往十分不愿意[2]。在病人能选择医生的前提下,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机会。医院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和保证医疗质量,让患者满意,多数情况下不许学生“动手”操作,带教老师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不想成为病人的“被告”,尽量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使许多学生本应掌握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操作不能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达不到临床实习的目的。
1.5 实习生的实习积极性不高的影响
不少实习生受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拜金主义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考虑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在其社会意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具有奉献社会、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在实习过程中不愿多写病历, 工作怕苦怕累、医技科室不认真实习, 擅自更改“实习轮转表”自选实习科室, 使得实习临床技能知识片面, 参加工作后因基本功欠缺而难以很快适应工作。
1.6 临床教师“重临床轻教学”的影响
临床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是教师更是临床医生, 身份的“双重性”, 决定了该群体“任务的繁重性、管理的复杂性”,医疗工作量大,医疗环境的特殊现状,医疗行政部门的各类检查、评估、考核等, 给临床医师工作压力增加; 部分医师仍存在“医疗是效益, 教学是奉献”的重临床轻教学现象, 教学意识淡薄, 实习带教既辛苦报酬又少, 医师对带教工作放松,“为人师表”的自豪感、责任意识减低, 临床实习带教质量下滑。
上述情况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当前医疗环境不容乐观,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临床实习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下降。因此,医学生如何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是高等院校医学教学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2.1 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考研两者关系[3]
考研究生是时展的需要, 是社会对医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学校对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 临床实习是一个医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 也是实习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启萌阶段。如果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花过多时间复习理论知识, 忽视临床实践, 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 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 各级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 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考研的关系, 才能避免相互矛盾。
2.2 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投入
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加大了实习医院的压力,尤其是管理方面的压力,学校应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动态[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实习医院的交流。帮助实习医院通过教学基地A级的评估。对带教医院条件较差的学校在培训、教学设备方面给予投入和支援,提高带教医院硬件设施。
2.3 提高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 如《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入理条例》等, 以及医院相关的医疗规章制度, 并开展座谈和讨论,帮助实习生在理解相应法律、规章制度、的同时, 来规范和约束自身在医疗行为。其次, 注意带教中贯穿法律知识教育,了解各项医疗工作的规程和制度, 时刻强调实习生的职责:即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行使实习中的医疗行为。如医疗文献书写中危重患者病人的病程记录, 不能想当然的编写, 而是要求实习生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 认真聆听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后, 及时按要求记录后, 交带教老师修改。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行为, 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重视医患交流[5]
医患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临床带教过程中, 不仅带教老师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还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 以减少临床带教医疗纠纷的发生。良好的医患交流, 临床医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及家庭等方面的信息, 为制订全面的治疗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病人可获得治疗信心, 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整个医疗过程。
带教过程中, 要求实习生掌握相应的医学理论知识, 熟悉规范的各项操作规程,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主动找患者了解病情变化, 以良好的医德设身处地地替患者着想, 关心患者的病痛, 消除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心理应激的紧张状态, 带教老师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并教实习生与患者谈病情的方法及沟通技巧。以羸得病人的信任, 使临床教学工作有序的进行。
2.5 激励实习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习期间, 医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将过去学校学至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与临床各科的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苦练基本功, 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带教中要重视实习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让实习生充分意识到临床实习并不是死记硬背临床理论, 而是重在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要在实习计划要求和出科考试中体现出来。实习生们必须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珍惜每一次机会, 做到“ 脑勤、眼勤、口勤、手腿勤” , 并结合临床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复习理论知识, 实习中科教科通过组织一些医学基知识抢答赛等,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2.6 引进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疗、教学、科研都应得到相应的报酬。临床教学工作开展应与奖金分配和晋职、晋级、年终考核相联系的同时, 还应考虑临床教学工作带教积极性和带教质量, 在临床带教实践中引入激励机制, 促进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只有合理解决临床实习与考研的关系,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投入,提高实习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重视医患交流,激励实习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引进教学质量激励机制才能提高实习医生的临床实习质量。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形势的要求,强化临床实习管理力度,提高临床实习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秀琴, 奚巧媛.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12): 70-72.
[2] 李晏,王长虹,李凌江.加强临床实习管理切实提高实习质量[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71-73.
[3] 易善红. 影响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 .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7) :11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