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1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键词:会展英语;会展专业人才;教师;教材;教学改革

会展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在一定时期内的产物,这一产物所表现出的某种经济形态,即会展经济也就应运而生。过去的几十年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日益增加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如今的会展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发展,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技能的会展专业人才对于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那些既懂会展操作又能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会展英语人才更是发展会展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一、高职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

高职会展英语课程是会展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课程,其教学仍然符合高职外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即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来从事会展调研、会展策划、会议与活动管理、现场运营管理、行业规划及研究等工作,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国际性大型会展项目运作的能力。所以,会展英语的教学任务应针对以下三个目标:(1)继续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和能力;(2)讲授与会展相关的专业知识;(3)培养应用会展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最终实现用英语进行会展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职会展英语教学的现状

会展英语人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的高职会展英语教学并不成熟,就教材来说,还未形成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教材系统。教材的编者们大多都是根据自己对会展英语的了解和认识来著书,对部分专业名词的解释不够精确不够权威。另外,市面上的会展英语教材缺少相对应的练习材料及辅助资料,比如参考资料、书籍、视听音像资料以及教学软件。因而,现有的会展英语教材不但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也难以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许多高校缺少专门的会展英语教师,会展英语教师多是由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师充当,这部分教师虽有丰富的英语知识,但由于不懂会展,不了解会展业的专业特色,上课时还是采用老式的英语教学法,在课堂只是卖力的讲授语法知识,其结果是会展英语教学失去了自己特有的实践特色和专业特色,这样的专业英语教学极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很少有机会参加实践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些问题表明虽然经济的发展急需会展类专业人才,但会展英语教学并不成熟不完善,可以说还在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快会展英语的课程开发,努力提高会展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职会展英语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根据当前会展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会展业发展的态势,各高职高专必须迅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3.1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为改变忽略会展英语教学的局面,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院校应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的设计,要特别重视课程的针对性,会展的课程设置要由业内的资深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把关。在课时设计上应该灵活,学时安排根据需要而定。另外还可以探索设置合理的会展英语等级考试或会展师资格考试。建议组织会展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适当时机推行新型的会展英语等级考试和会展师资格考试制度,以切实促进学生对会展英语学习并提高他们的会展技能,从而增强我国会展业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

3.2加大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对从事会展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规划和培养中,应积极邀请会展业界人士参与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力实行校企合作,从而做到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的无缝对接,尽快建立起一支英语水平高,又熟悉会展专业知识的富有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各兄弟院校间会展英语教师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会展英语教学法的研讨,认真解决会展英语教师实习与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大力提高会展英语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会展业对会展英语人才的需要。

3.3加快会展专业英语教材的编撰,

高水平的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人才会展专业英语教材应做到:第一,教材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依据,结合课程体系来改革。根据会展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细化,还要制订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的实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特别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综合,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加大实训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教材建设的基础工作才能做好,教材选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校企联合共同编写会展英语教材。在教材编著者的组织选择上,注重行业专家与教师的结合,发挥高校教师了解会展英语教学规律和教材编写规范要求的优势以及企业第一线人员熟知会展行业的规范和流程的特长,使两者联合编写教材,从而保证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第三,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内容覆盖面要涉及会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会议和展览两条主线,能反映整个会展类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同时,将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习贯穿于每一个会展流程,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通过实践各种会展实务运作来提高学生有效的交际能力。第四,构建立体化教材。会展英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应是仅仅局限于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而且还要体现在教材使用方式的立体化(包括课堂教学教材、课外自学教材、复习备考教材等),教材涵盖教学环节的立体化(包括理论教学教材、实训教材等)以及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包括传统内容、现代内容、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行业的发展趋势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的立体化教材建设,能够促进任课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4利用产学结合,倡导教学方法的创新

会展英语的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角度出发,积极鼓励教师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力求使教学过程交际化。通过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让角色扮演,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参观实践,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互动式的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运用所学的专业语言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另外,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与会展行业协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与重点展览馆、展览企业共同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在实践性的环节上作好铺垫。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和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并将合作的成果直接反馈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

只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寻求企业单位的支持,探索用人单位的需要,实行产教结合,才能充分提高会展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真正符合会展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作者单位: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注:本文为秦皇岛市科技局2012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基于环渤海经济圈教培市场需求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5A010

参考文献:

[1]陈燕.高校会展专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9).

第2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作用;实践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加工制造等产业继续高技能工人。而我国普通大学培养的的大学毕业生无法从事胜任高技能技术岗位,这就把重任压在了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身上。然而目前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究其原因是培养的学生并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针对现实的情况,各个院校积极地采取了各项举措,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人的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课正式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1 将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相融合,促进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课的核心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控制的,而学生行动的落脚点恰恰在具体的专业实践课上,因为这是高职院校最终的目的。因此,用哲学的观点解决意识与实践的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所在,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课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与实践课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的意义,才会使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而不是觉得政治课毫无意义可言。

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引导作用,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我们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再高,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而可能会危害国家与社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大部分学生未接触社会,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思想单一,判断能力和导向能力较差,对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不能自觉抵制,同时,大部分学生兴趣广泛但是目标不定,思想往往容易出现偏激,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职业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

院校教育的核心是知识、能力、觉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将三者相互融合是每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既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而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能够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人生道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视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乐趣。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在掌握知识和形成基本的技能的过程中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通过知识的运作,在繁杂的社会中分析和总结出真理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3 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使抽象的东西变为立体的东西。学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思索,喜欢争论探讨,但因阅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甚至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言行。因此,不但要激励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必须进行正面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看问题方法。学生一旦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掌握好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能力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对实际问题就难以做出鉴别和判断。学生基础知识牢固,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步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讲一些概念原理,不仅枯燥无味,学生思维觉悟的也不会提高,甚至连基础知识本身是否掌握都是一个问题。因而要用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使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最后,作为一个思想政治课老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应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熟练的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树立起对学生有感召力的形象。

4 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政治课教育与工学教育的关系,使之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最主要的目的。需求促进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达到学习效果、促进能力形成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排除干扰,提高效率。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并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在情趣共具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科学的方法引入到竞争机制中去,使之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进行了探索,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还需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促进学生质量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3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 键 词】 数学;智慧;教学;思维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建构智慧的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如何建构智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呢?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感悟。

一、让智慧在“趣味”的情境中萌发

创设符合小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有趣问题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进入课堂状态,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开启思维,积极思考。

如教学三年级教材“可能性”一课。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男生摸到蓝球,男生获胜,女生摸到红球,女生获胜,反之对方获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结果,全是女生获胜,未免使好胜的男生产生了几个不解的问题:“为什么老是女生获胜?”“袋子里的红蓝球个数有没有存在什么问题?”“这个游戏公平吗?”等问题。我坦露了其中的秘密,袋子里只有1个蓝球4个红球。学生恍然大悟。我抓住这有利的契机引入课题:在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出示课题。

以这样的游戏方式导入,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集中注意力,进行问题的探索,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让“智慧”在趣味的情境中萌发。

二、让智慧在探究过程中创生

英国的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具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三、让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

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老师要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让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已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当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通过剪、拼、移,观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解决下面一道题: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第一个图形,同学们算出来都一样,都是2×1.5=3(平方厘米),第二个图形有一部分同学算出来是2×4=8(平方厘米),有一部分同学算出来是2×2=4(平方厘米)。答案不一样,同学们就开始议论开了,我走到学生之间,看看第一种答案同学的做法,原来这些同学他们是如图1这样测量的,第二种同学他们是如(图2)这样测量的。

这种情况有点出乎我课前的预设。我抓住这突发的信息,引导学生再次利用刚才剪开的平行四边形,再次观察,移拼摆后的长方体的长和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那条底和那条高,通过再次观察,学生终于发现,原来第二种测量方法是错的。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相对应的底乘相对应的高,也就是底乘这条底边上的高,这一正确的知识结构。

因此,当课堂教学没有按教师自己预设方向发展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性,保护学生的求知欲,灵活修改预设,即时生成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信息,及时抓注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使预设与生成闪现智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让智慧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可见,数学只有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展现数学的魅力。

翻开我们的教科书,处处都是生活的题材。走进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还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

生活是智慧生成的源泉,数学教学是联结“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通道。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的精彩,我们会看到学生的智慧在不断闪现。

40分钟的课堂十分有限,而我们对数学教学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潜心实践、细心反思、精心钻研,就一定能打造出更加有魅力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理想的智慧乐园。

【参考文献】

[1] 吴志樵. 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第4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一、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把不同层面的知识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教师的备课也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要尽量促使"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和谐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为什么"的知识学习中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怎么办"的知识中学会运用。比如:教材中π等于几是前人的研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π等于几,先创设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出这个常数,也就是圆周率,并知道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由此可知,只要知道了任何一个圆的直径或半径就可以求这个圆的周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是什么"的知识,又能用"是什么"的知识来解决"怎么办"的知识,也就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长了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自我能力的发挥,增强了学习动机。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不仅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性知识学习,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是应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这种割补的方法,又可以应用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又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是通过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等。这些过程,首先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懂得任何转化均是有条件的;其次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训练,重视开发学生的多元性思维;最后是要学生对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做自我评价,并对别的同学的策略即使用策略的能力也作出评价,使得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中,让学生学会采用较优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优化能力,促使数学课堂学习更有效。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反思智慧的培养

课堂学习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论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既能看到成功的精彩,又能看到失败中的美丽。我曾问一个二年级的学生,"你会背乘法口诀吗?"学生很快地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然后我问为什么是"二三得六"和"九九八十一"呢?的时候,他却不知其所以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都是重视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熟记结果,而没有让他们真正地探索与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在现实教育中,有多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出错呢?又有多少个学生经历了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成功?我们是要给学生输入清晰的概念,但在不破坏知识程序的基础上,应注重让学生有提取概念、形成概念及会应用概念的能力。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检验假设,解决问题,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才能将知识转化智慧。知识的产生和积累是渗透在智慧里的,与经验智慧共存的,每个人的智慧都是在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智慧技能的培养

第5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13-01

教学作为一种科学性极强、艺术性极高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教学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时代更加需要教学的智慧。教师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教育专业知识,这是人们的共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如果教师专业发展仅仅停留于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甚至于形成教育教学艺术,也仍然是不够的,更需要形成教学智慧。本人把在教学中对教育智慧的理解说出来,与大家共勉,以得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我心目中的教育智慧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教师个体对整个教育教学现实的个人感受;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前人总结的理论的个人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可以表现为教师个体的可以言说的理念或看法,更多地可能是一种缄默性知识。

从内容上看,教学智慧主要包括组织材料进行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内容呈现的智慧,师生沟通对话引领学生的智慧,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的智慧,教学过程组织管理的智慧,个别化教学策略应用的智慧等方面。

从层次上看,教学智慧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技能熟练且恰当运用阶段。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要求、常规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管理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且恰当地运用教学智慧,师生交流正常、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第二,机智应对突发性教学情景阶段。教师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对课堂中生成的各种问题机智面对、有效引导,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阶段。教学体现了教师的才学与教学活动自然契合、师生沟通交流融通和谐,教师的聪慧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情景呈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状态。

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呢

教学效果的高效性是对教师是否具有教学智慧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陈桂生先生把教学智慧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对学生、教学、任教学科等方面,一定具有较深刻和准确的观察与认识,不仅追求高效率――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追求高境界――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不仅富有技巧性的执教行为,而且课堂上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行云流水般自然贯通,师生之间真情交融、用心投入并共同参与,达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教师和学生都从自觉走向自由忘我、探求智慧的新天地。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这里所谓的“好”,不仅指对当下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追求,而且是包括对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不是刻意强调现代新的教学技术的运用,而是强调在现有的条件下,节约师生的人力、财力成本,尽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学智慧是实践性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下,现场的直觉反应能力和现场的执教行为水平。教学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逐渐生成的。换言之,教学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在实践中形成经验。

第6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第7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一、和谐:智慧在民主平等中自然生成

智慧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学习就是生活,语文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上《丑小鸭》已接近尾声,丑小鸭已经成为美天鹅,突然,有学生嘀咕:“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的,它长大当然是天鹅,有什么好高兴的。”他说得没错,他从生理的角度在考虑文本。但是这不是文学的思维,不是童话的价值。于是,她引导学生:“你说得没错。的确,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天鹅。但是,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书,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磨难,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害怕了、退缩了,重新回到那个充满嘲笑、歧视、侮辱的鸭窝,那么,丑小鸭会成为一只真正美丽的天鹅吗?”学生思考、探索,明白了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的心灵被丑小鸭的故事点燃了,在课后作文中他们写道:“战胜磨难、取得成功的秘诀――相信自己,我能成功!”“不能笑话别人,笑人不如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二、探索:智慧在问题探索中凝聚迸发

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需要激发的载体,学生的思维需要自由挥洒的空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索与解决过程中,语文思维方式在启迪中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生成中提高,学生的智慧在探索中凝聚迸发。

如《动手试一试》这篇课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肯动脑筋,不盲从,通过动手实验来寻求正确答案的故事,赞扬了她善思考、敢发问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课文快学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科学家说满满的一杯水里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但玛丽亚不盲目听信科学家的话,自己动手试一试,结果发现水还是漫出来了,原来科学家是故意考考小学生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看看哪个小朋友爱动脑筋。如果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放入一块海绵,那么杯子里的水会怎样呢?还要说明一下理由,好吗?(教室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学生饶有兴趣,议论纷纷。)

生1:杯子里的水不会漫出来,因为海绵很轻,还会吸水。

生2:杯子里的水会漫出来,因为海绵吸水不会吸得太多。

师: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有几个学生似有所悟,便举起了手。)

生3:老师,也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

师:你说得真棒!下面也请大家像玛丽亚那样亲自动手试一试吧!请大家仔细观察,等一会儿把实验的过程、结果告诉老师,好吗?(我把课前准备好的装满水的杯子和海绵分发到各个小组。学生分组合作做实验。)

师:小朋友们,谁能把刚才做的实验的内容说一说?

生4:我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放入一块海绵,结果水没有漫出来。

生5:我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放入一块海绵,水并没有漫出来。我想一定是海绵太轻了。

师:说得好!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又做了实验,那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6:有时光动脑还不够,还要动手试一试!

生7: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师:说得对极了。我们平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碰到一些问题,不要盲从,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是否真有道理,有的问题不妨动手试一试。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

(出示:百闻不如一见)

师:相信你们也一定想起了一些,是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8:百见不如一干。

生9:实践出真知。

生10:科学要靠实践。

……

这一次次精彩的发言,是孩子们情思的浪花,是孩子们感悟的浪花,更是他们生命的浪花。在探索解决问题的火焰中,孩子们的智慧被点燃了,散发出异彩纷呈的夺目的光华。

三、互动:智慧在师生对话交流中翱翔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实现互动生成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采用多样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敏锐地捕捉课堂互动的信息,从而生成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语文课堂。广东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并进行个性化批注,也为师生对话积蓄“谈资”。果然,在接下去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智慧在教师审时度势地左串右联下不断攀升新高。请看片断:

师: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明白了些什么?

生:我觉得时间一去不会回头,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如果好高骛远,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生: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精研文本)大家说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思考,譬如“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何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何启发?”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听后,再次兴趣盎然地读书、批注,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只许进,不许退”,实际是告诉他们:时间不会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我们应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不直接告诉他们,而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出道理。

师: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也应向苏格拉底学习。

……

第8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智慧盒设疑

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幼年时玩过什么玩具吗?

生:弹力球、万花筒、溜溜球……

师:同学们玩过智慧盒玩具吗?下面就让我们一块来寻找幼儿时期的记忆吧。

(播放幼儿看智慧盒的视频)

学生轻松快乐地欣赏视频,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又发出开心的笑声。

(欣赏完视频,同学们意犹未尽)

师:大家玩过吗?现在还想玩吗?

生:玩过,想玩。

师:假如现在还给大家玩视频中的智慧盒,大家一定玩不了多久就会觉得无聊,所以老师想让大家一块来玩个难度大点的智慧盒游戏:假如有块积木能恰好通过这三个孔进入智慧盒(如图),你能描述该积木的形状吗?

生1:是圆柱体的积木?

生2:可是圆柱体的积木不能从“十字架”的孔进入呀!

生3:是十字架的积木?

生4:十字架的积木不能从圆形的孔进入!

……(在不断的猜想与否定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新课有了一种期待)

赏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以学生熟悉的智慧盒玩具作为课堂导入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加以“拔高”设疑,可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此时,学生对于看似简单却无法解决的问题非常好奇,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探索意识。

智慧盒与三视图的关系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球的3种视图,下面我们一块来联想: 如果要把圆柱、圆锥、球这三种形状的积木放入到智慧盒中,应分别从什么形状的“孔”放入才可能恰好通过呢?

生1:圆柱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和矩形的“孔” 恰好放入。

生2:圆锥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孔” 恰好放入。

生3:球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的“孔” 恰好放入。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大家发现了各种积木能通过的“孔”的形状与该积木的3种视图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很踊跃地举手,抢着想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1:“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3种视图。

生2:不全对,因为圆锥体积木的俯视图是带圆心的圆,可是“孔”是个圆。

师:生2的补充是必要的,说明她非常细心啦!

(师生共同明确:“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3种视图呀!但比圆锥的俯视图少了圆心。)

师:现在让你玩塞智慧盒的游戏时,你还需要像幼儿时那样一个孔一个孔去尝试吗?

生:不需要,我们只要先想象出积木的3种视图,就知道该积木能从哪些“孔”放入了。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刘老师抓住了智慧盒面板上的“孔”与积木的3种视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了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盒面板上的“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三种视图(或在3种视图的基础上去掉一些点或线),并让学生进一步发现,现在玩塞智慧盒的游戏时可以“有的放矢”了,这一做法让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对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智慧盒释疑及设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智慧盒的“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三种视图(或在三种视图的基础上去掉一些点或线),那么,前面给出的智慧盒上的3个“孔”,其实就是给出了什么呢?

生:其实就是给出了某种几何体的3种视图呀!

师:那么大家能根据“孔”中提供的3种视图,想象出该几何体的样子吗?想好后可以向同伴描述出来或用老师发给大家的橡皮泥捏出来。

(学生们积极投入探索之中,不久后有许多学生已经找到了答案,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后,学生们极其兴奋)

生:噢,原来该积木就是圆柱的一部分呀。

师:是呀,而且该积木还可以看成是上图中的电扇的旋转开关(2个)拼成的一个几何体喽。

生:噫,真是呀!(许多学生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师:如果让大家设计一个智慧盒,你会怎么做呢?与同伴交流一下。

生:既要设计积木,还要设计面板。

师:那么设计的积木与面板有什么联系吗?

生:面板上的“孔”和积木的3种视图应该是分别对应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设计一个智慧盒,设计要求如下:

(1)以圆柱、圆锥和球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体为积木;

(2)既要在纸上画出智慧盒的“面板”,又要用橡皮泥大致捏出该积木。

(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设计活动中去了)

赏析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不论是智慧盒释疑还是智慧盒的设计,都是巧妙地实现了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将“电扇的旋转开关(2个)的组合体”抽象成“圆柱的一部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物抽象成几何体并进而转化出它的3种视图的过程,真是妙不可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智慧盒的设计环节就是将本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体现,让学生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

第9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键词】体育 教师 智慧型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于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石。理论智慧是关于什么和应是什么的智慧,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观念等,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师的理论智慧体现了教师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规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具体问题的智慧。它是关于怎样做的智慧,是决定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经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与能力。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励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它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师获取理论智慧、实施实践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智慧型”体育教师是智慧型教师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体育老师也都应该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也是集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作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墨守成规、传统呆板,又能灵活机动、巧抓时机地开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调配下,能恰到好处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做“智慧型”体育教师是课改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改革精神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力量的人”是广大的体育教师。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但如果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此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变化较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问题肯定也会接踵而至。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智慧无极限,通过努力,“智慧型”体育教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成。以新课程的推进为契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促进“智慧型”教师的积极达成,从而在课程改革中使教师和课程都得到发展而实现“双赢”。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的研究者。

三、怎样做智慧型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