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施校园品质提升工程,推进“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北京”,加强实验室建设,减少、消除由于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北京市丽日办公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出一条实验室装备人性化、信息化、智能化、能源清洁化的途径。
北京丽日公司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是北京市教委教育装备中心的骨干企业,20余年来从事大、中、小学实验室,专业教室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企业在2001年至2007年先后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标志产品(十环)体系认证,是财政部、环保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评定的“定点采购企业”。企业生产的实验教学电源在2006年就取得国家专利。丽日品牌的教学设备、实验装备在北京市覆盖率达到60%,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
教育部教学大纲中规定,初高中阶段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时达214节,其中化学实验室课时就有73节,占全部实验课时的34%。大量的实验课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这些有毒有害的气、水、渣,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环境的保护构成极大威胁。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强化,国家对实验教学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实验教学的环保指标越来越严格。
近几年,北京丽日公司与高新企业合作,在改进、提高实验室装备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经过多方的研发与运用,我们把“低温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运用到实验室装备中,从而在大、中、小实验室空气净化技术方面开启了新的纪元。
低温等离子体空气净化装置属于国际第五代非对称低温等离子模块结构,这项技术已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检测和认证,属于目前空气净化领域的先进技术。
传统的空气净化方法通常是采用活性炭、紫外线、臭氧等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有一些无法避免的弊端。例如,活性碳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异味,但不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将粉尘等有害物质分解收集,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需定期更换,费用消耗大;在湿度大或高温的环境下难以维持效果。紫外线有杀毒、杀菌的功能,但对人的眼角膜、皮肤造成伤害,不能人机共存。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传统空气净化方法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各类实验室安装使用低温等离子体室内消毒净化装置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瞬间解除有害气体。持续解除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甲醛、氨、CO等56种有害气体和污染物。
2.快速杀灭细菌病毒。快速消杀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3.高效祛除异味。高效除臭、除烟、除浮尘、除异味。
4.增加氧气含量。在消除净化空气的同时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
5.安全、可靠、长效。无有害物质产生,无毒副作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6.个性化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装成各款空气消毒净化单体机,并与各种需要进行空气净化的场所实现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内部空气的动态消净化。7.节约能源消耗。风阻小、耗能低,同比可以节约80%的电能。
8.实现人机共存。工作时无需人员离开,不仅可实现对空气动态连续消毒和净化,而且保证实验连续进行。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西方价值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资本等非劳动要素只能创造“财富”或使用价值,而不可能成为“价值”的源泉,并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马克思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理论被理论界概括为“价值源泉一元论”;且这种价值理论是彻底的“客观价值论”,即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实实在在的,它完全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劳动投入量大小或有无,而与人们的主观感觉或好恶没有任何关系。
但西方学者则不同意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在马歇尔均衡价值理论产生之前,他们或主张多元价值论,或主张主观价值论。价值源泉多元论的产生最远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他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为后来的西方学者们所普遍接受,并发展为劳动和土地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论。(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马克思虽然也认同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但是由于马克思认为财富与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所以,尽管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了财富,但是创造价值的就只能是劳动一个因素。至于西方学者则显然是假定“财富”与“价值”这两个范畴是可以等同使用的范畴。)依价值多元论的解释,价值的源泉不仅包括劳动要素,还应包括资本等非劳动要素。也就是说,构成产品成本范畴的各个因素都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因为在他们看来,从产品使用价值的创造或产品的供给离不开所有要素的共同配合。这种从供给角度或成本方面分析价值源泉的理论就是所谓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应该承认一点的是,尽管生产费用价值论从具体的价值决定因素来说是属于多元价值论范畴,但是如果从主客观价值论的划分来说,生产费用价值论则无疑可以归入客观价值理论范畴,因为成本投入对生产商品的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和客观的。
至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观价值论,虽然早于18世纪中叶就已出现,但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学派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等人完成的。他们在“边际效用”概念基础上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并非供给方面的生产费用大小,而是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主观因素,即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小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这即所谓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据西方学者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彻底地解决了”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水与金钢石的价值悖论”难题。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观价值论产生。那么,“价值”究竟是一个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马歇尔通过均衡价值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和。在他认为,价值既取决于供给因素,又取决于需求因素,从供给方面来看,生产费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因素;从需求方面来看,效用或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大小或有无的因素。商品的最终价值决定在于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这一价值理论就是所谓的均衡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由于供给方面的“费用”因素属于客观范畴、需求方面的“效用”因素属于主观范畴,因此,价值这一概念在马歇尔认为便既带有主观性,又带有客观性。
二、对私有经济的不同认识:价值源泉之争的实质
经济学家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发生的价值理论之争,从形式上看是经济学理论本身或学术观点之争,然而,隐藏在理论背后的则是一个重大的阶级利益冲突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体现了双方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态度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所最终得出来的基本观点或结论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或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而生产费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均衡价值论则无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认为二者是和谐的关系。
熟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以铁一般的逻辑推导,建立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即资本家剥削雇用劳动者剩余劳动的理论)并进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马克思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的剖析来进行的,确切地说是通过对商品价值构成及形成的分析来进行的。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工人的活劳动)和物力成本(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在形成为商品后或者说形成为使用价值后,其价值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和投入的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不变资本价值:依据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机器、厂房、原料等物质资料是不可能创造价值的,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其自身价值,资本家投资于物质资料上的资本因此被称为不变资本;第二部分是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工资部分:依据劳动价值理论,这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工人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它构成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中,它被称为可变资本;第三部分是超过生产之初所投入的资本量的价值量:这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根据活劳动创造价值而物化劳动只转移价值却不创造价值的理论,剩余价值部分显然只能来自于工人的活劳动本身,而与资本家所投入的物质资本是没有关系的,物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仅限于创造使用价值。由些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家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制度)而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彻底地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剥削的程度或剥削率则可以通过剩余价值在可变资本或工资中的比率来衡量。进一步地,对于资本家这种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行为,无产阶级显然应该联合起来进行抗争,确切地说是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这种人对人实施剥削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建立一种劳动者联合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可见,“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劳动价值理论最终的必然结论。
然而就西方经济学家来说,对现存社会制度(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永恒性和合理性的判断与认识,使得他们自然要坚决抵制并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则他们将无法抵挡马克思的铁一般的逻辑推论。的确,依据西方学者的价值源泉多元论,是无法得出消灭私有制的结论的。因为根据生产费用价值论,不仅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投入创造了价值,而且物化劳动(即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了价值,这样自然地,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便天经地义;顺理成章,西方经济学家也就认为,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无从谈起,消灭私有制便没有必要或依据,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想社会。生产费用价值论被均衡价值论取代后,西方学者进一步地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不变的假定前提下,再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样继续关注价值理论的讨论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因此,他们也就将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投放在价格理论上,而非价值理论上,在马歇尔看来,讨论价格问题的意义已超过价值问题的讨论,这一观点几乎为现代西方所有经济学家所接受。
三、“价值”定义的差异:价值理论存在分歧的直接原因
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分歧或争论,根源虽然在于争论双方对“私有制经济”合理性以及“消灭私有制”的认识迥然不同上;但直接的原因则在于论战的双方所给予的价值范畴的定义是不同的。换言之,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价值”范畴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存在着定义上差别。由于大家是在不同的含义上理解“价值”这一范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理论中所讨论的“价值”并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价值”;而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价值”含义也绝对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价值”。这样,在不同的“价值”定义基础上讨论价值的源泉,显然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理论。其实,什么是“价值”与什么是“价值的源泉”(或价值的决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对“价值”这一概念本身下定义,后者则是探讨决定“价值”量的具体因素或者说探讨价值的实体是什么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经济学家的重要任务或使命之一是研究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然而现在我们发现,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我们这些以讲究效率而著称的学者们却陷入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出一个确切结论的无谓争论之中,也就是说,在不统一“价值”范畴定义的前提下争论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我们认为,如果理论界需要将价值源泉问题讨论清楚,那么,首先应该讨论的是价值的概念本身,即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价值”范畴,到底该如何定义?
概括说来,理论界对于价值范畴本身的(经济学)定义或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斯密对价值的定义。斯密接受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带有表面化或现象化的看法,他认为,“价值”一词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方面是指“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指“交换价值”。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说:“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1)
二是马歇尔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针对斯密将价值解释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马歇尔说:“经验已经表明,把价值这个字用作前一种意义是不妥当的。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2)简言之,在马歇尔认为,所谓价值,主要就是指物品的交换价值或价格。正是在将价值定义为价格的基础上,马歇尔才得出了价值(价格)取决于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的共同作用的均衡价值(价格)理论,其中,决定供给价格的因素是生产费用的高低;决定需求价格的因素是边际效用的大小。撇开这种将价值直接定义为价格的做法是否合理问题不谈,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是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解释。马克思是通过对交换价值的分析着手进而从更本质的方面或更深层次引出价值范畴的。马克思说:“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共同的东西。”“如1夸特小麦=A担铁,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或“共同的东西”是指什么?通过分析,马克思首先排除了使用价值,因为“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他还说:“如果真正把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3)根据马克思的上述一系列论述,我国理论界对价值范畴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的那一句话——“所谓价值,就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于价值这一概念在我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被直接定义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因此显而易见,任何对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指责甚至所表现出来的丝毫怀疑都是徒劳无益的。
综合马克思的论述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的内含更多的是从本质上来加以概括的,这就是说,价值作为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时所体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它是商品经济社会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代表了或体现着一种社会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的关系。
四、劳动价值论:一个建立在严格定义与严密前提下的宏大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马克思是从交换价值的分析中引出价值范畴的,紧接着他便给价值下了一个非常本质化的定义,这个定义奠定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理解价值源泉一元论和价值源泉多元论的区别,关键之一就是应该把握双方在价值范畴定义上的差别。价值源泉多元论接受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化看法,把价值视为“所能交换到的其它商品量或货币量”即交换价值或价格;而马克思的价值源泉一元论则在严格区分“价值”与“价格”概念的基础上,赋予价值一个新的或本质上的解释,即“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4)
至于商品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马克思通过分析发现,它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是不好进行比较的,这样只能从“交换双方都是劳动产品”这一共同点出发寻找不同商品相交换的共同基础。但价值源泉多元论者则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坚持从“使用价值或物的有用性”方面探讨商品交换时所体现出来的“共同基础”,并认为不同商品尽管使用价值不同,但在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方面却有“共同性”,这即商品对交换者而言是有效用的,无效用的物品是无价值可言的。(5)最终西方经济学中便逐渐形成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这里需要指出一点的是,马克思虽然不同意将使用价值视为价值的源泉;但是他却没有完全否定“有用性”或“使用价值”在价值实际形成中的巨大决定作用。例如马克思曾指出:“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现行教科书简单地将价值定义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不太严谨的,至少应在劳动一词前加上“有用”或“有效”等限定词。否则劳动一词前面若没有“有用、有效”之类的限定词,那么就会陷入两个因素(劳动与有用性)交叉或轮流决定价值的实际形成的困境,这就是说当商品有使用价值时,“抽象的人类劳动”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但是当商品没有使用价值或者说劳动无效时,“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中就会起“一票否决权”的作用,成为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换言之,马克思认为劳动有两个含义,一种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另一种劳动是不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其中,前一种劳动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劳动或有用的劳动,它创造价值;后一种劳动则“不能算作劳动”,是一种虚假的、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中的“劳动”显然是指那些能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而不包括“不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内。
接下来还有一个“劳动的个别性与社会性”问题。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大小存在悖论,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这意味着,马克思也发现了“社会需求”是价值决定中的潜在力量。由于商品的价值只能相对地表现出来,即通过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实际上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而交换本身即意味着供给者和需求者必然同时出现,并且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可见“价值”概念本身必然蕴含着供给与需求的共同作用,简单地认为马克思否定需求参与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其实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需求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即需求方对供给方所付劳动量的认可程度决定着该商品的实际价值量或市场价值量,这样劳动付出小,并不一定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就小,如果社会或消费者认同,少量的劳动也可表现出大量的价值,(按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品的生产者即如此。)反之,劳动付出量大也不必然体现较大的价值,在社会不接受的情况下,大量的劳动付出也可能不形成或只形成一部分价值,(按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品的生产者即面临此命运。)必须承认,马克思的分析是符合商品价值的实际决定过程的。
既然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否定需求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那么也许有人要问:劳动价值论和马歇尔的供求价值论还有区别吗?回答是肯定的。这即马克思认为,当供求平衡时,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也就是商品价格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状况。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即使商品供求平衡,从供给方面分析,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因素也不可能只有劳动投入一个,还应该包括资本、土地等非劳动要素在内。因为资本、土地等非劳动要素参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财富的创造过程,它们对社会总价值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马克思虽然赞同配第的“劳动与土地共同创造财富”的名言,但却否定土地创造价值之说,因此可见,马克思实际上将“价值”与“财富”又视为含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马克思对“价值”内涵的严格界定再次成为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实际上,只有对“财富”与“价值”赋予不同的内含,劳动价值一元论才能成立,我们才可以说“劳动、土地、资本等全部生产要素参与了财富的创造过程,但只是其中的部份生产要素即劳动创造了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建立在严格的定义和一系列严密的假定前提基础上的宏大理论体系,在任何一个环节放弃或忽视了其中应有的假设前提,都将会导致劳动价值论难以贯彻到底。归纳说来,这些必要的前提或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价值”与“交换价值或价格”是内含迥异的两个概念;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物的有用性不具备可比性,因而不能成为交换中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第三,劳动有“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之分,“劳动价值源泉一元论”中的劳动是特指有用的人类劳动,不包括无用劳动在内;第四,“价值”与“财富”因而“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类范畴等。
必须认识到的是,只要坚持了上述理论前提或基本观点,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思路去思考价值决定问题,结论必然是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不创造价值。我们认为,坚持劳动价值论不能简单地坚持 “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 这一个结论,同时更应该坚持上述各假定前提,因为任何忽视或放弃上述分析所得出的理论前提或基本观点的做法,都将会导致价值源泉一元论难以贯彻到底。
注 释: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页。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1页。
(3)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51页。
一、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和效益特征
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都将经济效益的获得摆在重要位置之上,理性分析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入、产出等经济学特性,有利于各级管理者进一步提升对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的认识,以求把握其中的各种规律。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资形式。从资本流向来看,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投资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开展培训活动所直接投入的各项费用,如需求调研、培训教师酬金、材料费、设备设施折旧等,我们通常把直接用于员工培训的支出称为培训直接成本;间接投资主要是指企业开展培训活动而产生的员工由于参加培训而引起的生产损失或劳动生产率损失,这是企业培训活动的间接成本。
从来源来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中已把人力资源培训的直接投资列入年度成本和企业投资之中,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按企业工资总额1.5%提取的教育经费;二是按技术改造资金的5%提取的员工培训费;三是用于培训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固定资产投资。
2、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特征。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有隐形性、预期性、不确定性和持久性等特征。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投资提高的经济效益却无法直接计算出来,这说明人力资源培训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隐形性。人力资源培训的预期目标是我们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的前提,但培训投资产生的效益受培训内容、受训人员的素质、培训人员的素质以及培训计划的优化结果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其效益目标具有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近年来企业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就长期而言,把资金投在适当的人身上要比投在一个好的构想上更能获得利润。”
二、人力资源培训预期经济效益的估算
1、简易估算。在确定人力资源培训预期经济效益简易估算的数学模型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隐形性这一基本特征,从培训投资引起生产环境的变化入手,估算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
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培训投资引起的效益增量/年÷培训投资/年(设备和工艺更新的投资/年+全员培训投资/年)×100%。
培训投资引起的效益增量/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益增量/年+质量提高的效益增量/年+技术革新效益增量/年。
如果我们设定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为N;培训投资的效益增量/年为M;培训投资/年为C;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益增量/年为a;质量提高的效益增量/年为b;技术革新效益增量/年为c;全员培训投资/年为d;设备和工艺更新的投资/年为e;培训后的预期经济效益增长率可以表达为:
M∑a+b+c
N=-―×100%=――――×100%
C ∑d+e
2、人力资源培训投资中的不经济问题。现行国情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存在着管理层次多、专职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多、职工总量富余和培训需求模糊等不经济问题,人力资源培训投资的效益性很差。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精干队伍,加强管理,减少员工培训所需人力的货币投资,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经济效益。
三、多方面合理化组合是提高培训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通过需求调研,确定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测算培训成本,优化培训计划,是提高培训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1、培训需求调研的主要步骤和目的。
(1)组织分析。其目的主要是预测企业未来在技术和装备、销售市场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测定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需要的时间。
(2)工作分析。主要了解的是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绩效标准,与员工的实际表现的差距等,通过分析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
(3)思想状态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职工队伍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2、培训目标设置和选择合适培训方式的几个原则。培训目标主要有技能培训、知识拓宽、观念转变三类。在设置培训目标和选择合适培训方式时要坚持学用一致、因人施教或按需施教、观念更新和技能提高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才能使有限的培训投资发挥出较好的效益。
3、确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在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由培训主管部门将对应学科教材的关联性、系统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后确定的。要使内容科学合理,一是必须坚持作好需求调研和目标设置两项工作;二是必须组织人员选好和编制好教材。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ustralia TAFE
Institut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ZHAO Xiaoli, DENG Zhijun
(Normal Colleg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FE characteristic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schools in input-output ratio and the students' market satisfaction, play significant role; In enterprise's prospective, this kind of cooperation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to get high-quality staff, reduced staff turnover and personnel costs of this way of cooperation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s, to achieve the win-w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ustralian TAF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induce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Australia;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1 澳大利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产生过程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Institute)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一般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探索阶段――校企双方发起合作意向
在市场化主导的今天,这是个艰难阶段,因为要构建出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并非易事。企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TAFE学院必须满足企业的需求才能得以发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国家资格认证,获得国家政策奖励,对新学徒的培训,对在职员工的培训,TAFE学院教师进入企业培训,经济的直接驱动等。
1.2 发展阶段――校企双方制定合作计划
校企双方基于合作目标,在政府、行业协会、学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着者等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下,运用5W1H方法,明确了培训意义(why)、培训主体(who)、培训时间(when)、培训场所(where)、培训内容(what)和培训方式(how)。同时,制定对于合作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
1.3 实施阶段――校企推动合作计划实施
合作计划制定之后的实施阶段,一般以学生进入企业,由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为起点。实习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计划安排、监督整个培训过程、了解学生培训的情况等。企业方面对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不太满意,可以直接和实习指导老师沟通,尽早纠正。学生在企业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计入到培训与考核中。
1.4 巩固阶段――校企合作评估反馈机制运行
学员是否达到行业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是衡量校企合作效果的尺度。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局(ANTA)根据国家能力标准组织TAFE学院的教师及相关各行业的专家制定,经审定批准后在全澳洲执行的,TAFE学院根据各行业的培训包开设课程。培训效果评价通过行业加入评估委员会对培训学员进行打分的方式实施。校企合作满意度调查,由学员、学校、企业参与,满意度的高低决定了校企继续合作的必要性。
2 澳大利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成效
2.1 澳大利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特点
(1)“政府主导”特征明显。首先,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进行明确主体、细分功能,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方案,通过“网格化”把主体和职能细化,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主体不明、职能不清的出现。通过组建全国性行业技能委员会负责开发、修订“培训包”。其次,政府在合作主体准入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培训方式确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都起主导作用。
(2)把满足企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需求导向型”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也是校企合作开展的基础。为了这个目标,学校积极参与到当地经济活动中,通过对企业需要的分析设置相应课程,师资力量通过企业的支持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实现“今日师生、明天同事”的良好局面,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和较高的权威。人才竞争力是现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力资本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本,拥有大批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立于不败的不二法门。所以,企业有极大的动力参与培养合适的高素质人才的校企合作项目中来。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的特色就是企业在合作中具有权威性和参与度高,甚至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中企业代表占大部分,由此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全过程中都具有主导地位。
2.2 澳大利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1)TAFE学院与企业联系密切,促进了与行业的交流。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通过人员的交流为未来良好的同事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基础。其次,TAFE学院在合作中通过学员和企业的反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企业在这种互动中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了人员素质,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2)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企业满意度。校企合作是以学校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为基础,以行业协会制定的技能标准为尺度的“订单式”教育模式,这种以针对性的能力培训为核心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并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提高了企业满意度。
(3)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育产出的效率。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实施和深化,TAFE学院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关键,通过每年两周带薪休假的方式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同时,通过和企业的交流使一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充实教师岗位,通过这种深度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校企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知识有效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整体能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3 澳大利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行业的权威予以制度化的保障
应加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结合,鼓励专职教师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去,甚至可以考虑打破现在教师事业单位身份对教师人员自由流动的限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人员流动的壁垒。由政府主导,成立相关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对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功能进行制度化确认。
3.2 完善政府拨款机制、联合企业实训
应加大对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应采取灵活的、竞争性的拨款机制,同时增加对校企合作方面的投入。通过对培训机构和场所等硬件设施的社会化运作,让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到学员和员工培训中来,促进职业教育质的飞跃,早日实现校企合一、产学研合一、车间课堂合一、学生员工合一的“四合一”目标。
当然,澳大利亚TAFE学院校企合作中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有许多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不能盲目借鉴。我们应该在澳大利亚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促进校企之间稳定、良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日强,邓志军,张翌鸣.战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金融期货之父”梅拉梅德给中国股指期货投资者的建议是:培训培训再培训。而有中国股指期货“教科书”之称的刘仲元给投资者的建议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为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是非常有效的产品,但在扩大收益可能性的同时,也扩大了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在对股指期货完全了解之前,不要贸然进入到这个市场。而在进入市场之前,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刘仲元一再强调“风险”两字。 股指期货时代的到来,“做多做空都赚钱”的口号撩得人热血沸腾。股指期货推出后仅仅两周的交易,就有许多一夜暴富的新闻见诸报端。其中,在19日暴跌之下,有人因做空一日赚了三四百万元。刘仲元说:“这或许只是一个传奇,没有普遍意义。在期货业几十年里,我见过许多商品期货的炒家,从几万元一夜暴富成几亿元,没过多久又回到了几万元的老位置。为什么?因为他操作正确具有偶然性,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地掌握规律。因此,股指期货开出来了,投资者千万别急于求成,千万别看到少数人的成功就眼里只有收益而没有风险。”
“风险两字是期货投资的老生常谈,但真正始终能将风险控制得很好的却少之又少。进入股指期货市场,首先要控制好风险,其次才能谈盈利。”刘仲元认为,作为股指期货的新手,尤其是那些从没有接触过商品期货的投资者,一定要切记,从一手开始做起,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定要扎扎实实走好四步曲,从理论学习开始,到模拟交易,再到小单量的实战交易,然后再开始正式的常规交易。
不要满仓不要频繁操作
“股市的波动对长期投资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期指的波动稍大一些就可能造成爆仓。因此,满仓对股市投资者可能是一种常态,但要想成为股指期货的行家里手,一定要牢记:永远不要满仓!保证金动用不要超过30%。”
此外,刘仲元建议普通投资者不要频繁操作。因为买卖期货除了进行套期保值和套利外,就是在趋势判断过程当中获取收益。但判断市场需要很高的技巧,所以刘仲元建议,不要频繁操作。他指出,投资者看好做一个趋势、做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并持有一段时间比频繁操作要好,因为频繁操作就要对市场做出更多的判断,判断上涨了就要做多,判断下跌了就做空,但在期货市场上,投资者决策越多失误就会越多,就可能造成越多的损失。
克服“输得起赢不起”的恶习
(一)面对困境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本身的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弱,在进入学校的时候,由于新增了很多专业课程,并且在教育教学上也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特点,对于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掌握上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基础薄弱的他们往往会对这些变化很难适应。虽然许多学生能够积极的应对,但是仍有大部分学生最这些枯燥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有所畏惧。
(二)自我约束以及管理能力欠缺
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自我管理和约束上较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通常与学生所存在的生活环境具有很大的关联,随着独生子女在现当代家庭当中所占据的不利日益增大,许多家庭对于这一个孩子都会表现出溺爱的情况,而目前对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仍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培养没能得到重视,这也促使许多学生在进入技工院校之后,在离开家人以及老师的监督之后,对外界的诱惑难以控制,从而逐渐的失去自我。
(三)缺乏自信心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经历高考成绩不理想进而选择进入技工院校进行学习的,对于他们而言,进入技工院校就读则是“无奈之举”,并且在经历失败的情况下,很难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能够重拾当时的自信,对心理产生很大的阴影,从而对自己的前途感觉迷茫,并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存在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差,从而使得其心理发育受到影响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缺乏全面的把握,不能用联系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以偏概全,看到自己的缺点,就认为整个人处处都是缺点,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更不能从容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任由这种不正确的认识长期占据他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自卑厌世、玩世不恭。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品质塑造的重要因素
对学生品质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先天因素是其当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后天因素则是期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各方面品质进行培养当中最为关键的手段,因此显得更为的重要。所谓“教育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明在人的发展历程中,思想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工院校阶段是技工院校学生各方面品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头脑清晰,但由于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尚有不足,因此,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品质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从现实社会看,在人才的竞争中,人所表现的品质素质的高低也是人们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
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国未来竞争当中最为主要的人力资源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基础工作。十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思想水平又是确保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针对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首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技工院校的课堂当中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创新教育教学当中的方式、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当中,大多以简单的说教为主,而这种方式大多是教学课程变得枯燥,使得学生难以引起兴趣;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课堂学习,还应延伸到课堂以外,在对他们行为规范的管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求,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想的重要环节。
(二)在教学当中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频率,增加互动环节
在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当中,还应当不断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从而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动环节,这种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相互交流、沟通则主要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存在于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当中,而这则对教师今后所表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为全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而且教师的低位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学生仅仅是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听讲者地位,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论自己关心的细节。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环节,则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只有实现了人格的平等才能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是应该放下架子,平等地、真?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交流,将思想政治内容真实的、正确的看法拿出来和学生分享。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服务地方;启示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也必然成为独立学院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借鉴和研究。目前,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论研究很少、经验总结的也不多。因此,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必将成为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拓展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推动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独立学院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在原来民办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独立学院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董事会或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在投资教育之前都是企业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是很深刻。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由于投资较大,急于收回成本乃至盈利,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注不够。
2. 组织协调不力。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短,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在所难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服务社会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有些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上有口号无行动;有些独立学院虽有自己的专门机构,但组织散乱,单兵作战多,集体攻关少。
3. 专业设置不科学。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都紧随市场,本身无可厚非。但存在“一窝蜂”的现象,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不能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4. 科研实力总体较差。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不合理:教师非老即少,中年教师甚少,老教师基本都是原高校的退休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科研积极性也不高;年轻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更缺乏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中年教师有一定科研能力,但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梯队建设。这导致独立学院的教师科研实力总体较差。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相当滞后,除了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外,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也严重影响独立学院社会服务的发挥。
1. 宏观政策方面的原因。
独立学院要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求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教育部在公立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院校给予了较大的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而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要求与母体学校相一致,否则,学生毕业时的学位授予就成问题。这导致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往往在母体学校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妨碍独立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地办学和进行社会服务。
2. 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
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认识不清,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兴起当作地方的民办企业看待,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科研水平、专业设置等问题要么无权管理,要么怠于过问。二是地方政府利用独立学院智力支持的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利用独立学院的人才、技术、信息和思想来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重要问题考虑不多。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充当“红娘”的意识。地方政府往往怠于“插手”独立学院的发展,缺乏充当独立学院与地方企业沟通与结合的“红娘”的意识。
3. 企业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地方的企业。由于地方企业与独立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地方企业对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多持怀疑态度。在有需求时,往往舍近求远,寻找重点院校、公立院校提供服务。
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践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始建于2000年9月,属广州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4月,由广州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为独
立学院。学院校园占地540亩,建筑面积20万多平方米;目前设有8系3部, 21个本科专业。
(一)举办者高度重视。
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历来重视学院服务增城经济社会发展。马云珍是增城民营企业家、民办教育家,2004年,被中国教育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办教育家”,在办学之初提出了“立足珠三角,服务广东省、放眼全中国”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松田学院被批准为独立学院之后聘
请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原宁波大学校长张钧澄担任学院执行院长,之后聘请的历任院长都十分重视科研与社会联动工作的发展。
(二)学院领导大力扶持。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的历任院领导均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深谙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服务地方的问题上,精心组织,大力扶持,为学院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遗余力。
1.成立科研联动发展处,全面负责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松田学院在2006年专门成立科研联动发展处,作为学院的处级单位,负责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全面工作,下辖独立学院研究所,专门立项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2.制定一系列支持教师和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一是资金支持,凡获得立项各级各类课题,均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二是教师进行科研联动工作均折抵一定工作量;三是积极支持校级、院级科研立项;四是积极打造科研团队。
3.大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不断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学院为进修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报销学费,设立专项资金引进高端人才。
4.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如学院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产业情况,成立了广东省独立学院中唯一的社会体育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结合增城打造广州物流基地的现实,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
(三)加强师资建设。
在学院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教师队伍建设渐趋合理、科研积极性高涨、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科研工作团队基本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显著增强。
(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取得成效。
1.培养合格人才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根本。松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凝成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扬长避短,力创特色;远近结合,立足长远;加强内涵,质量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发展思路。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努力实现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松田。每年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5%,高质量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
2.主动出击,在“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方面成效显著。2007年增城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学院上报的《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关于服务增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学院向增城市政府推荐专家学者参政议政,与增城市法院、检察院、教育局、体育局、邮政局等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还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送服务上门。
3.成立科研院所,加强科研研究,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学院先后成立了岭南营销管理研究所、独立学院研究所、松田艺术研究所、汽车与摩托车市场营销研究所和珠江经济研究所,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
4.全院共同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系部根据专业特色,设立了特色社会服务项目,增强了师生的服务意识。如法政系师生为社会提供司法援助、法律咨询服务;管理系师生为增城市邮政局提供策划、宣传服务;艺术系师生为豪进摩托车进行衍生产品进行设计服务;外语系师生为“广交会”提供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三、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启示
(一)举办者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键。
独立学院一般都适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往往取决于董事会,甚至是董事长个人。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实施专家治校的思想直接推动了松田学院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苦练“内功”是提升独立学院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基点。
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教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才获得社会认可的。
(三)主动出击是目前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唯一出路。
独立学院相对“年轻”,服务地方的能力有限,“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要有一股闯的劲头。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主动联系政府、企业,以点带面、由弱到强,靠的就是一股闯劲儿。
四、关于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形式的思考
尽管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地方院校、重点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因此,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借鉴著名大学和国外的高校服
务社会的形式就相当必要。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上,独立学院还存在形式单一,内涵有限等方面的问题。而一些著名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经验、模式都值得独立学院学习和借鉴。如有的学校加强了图书馆、物业、后勤、实验室等一系列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的开发,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可以做,应该做,也能做好的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挖掘这些方面的服务功能。
(二)广修栈道,打通“关节”。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障碍是中间环节受阻。这要求独立学院要多渠道地联系社会。学院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把学院服务的能力介绍给社会,弥补教师与社会打交道能力不足的缺陷。如可把学生动员起来,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子女,让这些学生充当学院与企业之间的“红娘”,必将大大缩小学院与企业的距离,节约学院开展服务的成本。
(三)广结善缘,请佛诵经。
在服务社会方面,独立学院的起步较晚,经验有限。广结善缘,就是要求独立学院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支持。请佛诵经,就是要聘请政府、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政府、企业对学院的了解、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中间开花,服务“零距离”。
中间开花,就是在企业集中区域建立服务公司,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资讯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
总之,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只要增强意识、苦练内功、坚定方向,独立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一定可以厚积薄发、大有作为。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编号:10y8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
[2]李源潮.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2008,(4).
[3]徐铜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生;竞争观;不良竞争;极端行为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面临着自身生理发育的变化,更是面临着诸如课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诸多的外在压力。社会和学校以荣誉和成绩论英雄的导向使得大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良竞争行为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竞争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客观评价大学生竞争观的现状,笔者针对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文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
(一)竞争态度
态度是人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等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外在的表现。在“大学生对于竞争的重要性”的认知上,89%的人承认了竞争的重要程度。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竞争的总体认识是积极和肯定的。
“您能否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有28%的大学生选择了“有点困难,试着去适应”,还有极少数的选择了乐在其中和很难适应。能否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这一问题,反映了大学生适应竞争的信心。可见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适应能力不强。如果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却不能从容理性的面对竞争,很有可能造成竞争观的扭曲。
(二)竞争目标
对于竞争目标的考察,是为了分析竞争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为什么而竞争”。调查显示,主要有“奖学金”、“班委、学生会成员”、“工作、实习的机会”、“各种竞赛的奖项”等方面。其中,60%的人更倾向于“工作、实习的机会”。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工作和实习的机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对于今后毕业去向有很大的影响。有22%投票率的 “奖学金”则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名誉上的奖励。从中可以得出,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去竞争,大学生竞争上的功利性和世俗化突出。
(三)竞争手段
对于“为了获得奖学金,你会怎么做”,84%的大学生选择了“平时多用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选择“多给同学办实事,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威望,与同学搞好关系”在总人数中只有12%;选择“请老师吃饭”或者给送“红包”的不到2%。以上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竞争中更多的是倾向于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公平、正当地竞争,而对于请客、走关系等不公平、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和竞争策略不太赞同。但是也存在希望通过投机取巧或靠拉关系而得到竞争目标的侥幸心态,竞争目标的公开化和竞争手段的隐蔽化之间的矛盾,很容易导致竞争结果的不公平,从而使大学生怨愤不平之余,出现竞争观念的扭曲。
(四)竞争环境与竞争行为
竞争总是存在于一定情境之下的,因此,情境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对于现实生活中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参与竞争,您的态度是”,选择“反对”的大学生占58%,选择“理解”大学生的占31%。与此同时,当问到“如果在找工作中,你碰巧在该单位有熟人的话,你会不会让他帮你推荐一下?”70%的人选择“会”,而只有12%的选择“不会”。
从上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竞争中存在诚信道德的认知与实践的脱节。大学生认为在竞争中诚信至关重要,希望社会是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们都可以遵守诚信道德。但是有将近半数的大学生看到了不诚信、不讲竞争道德的现象,当大学生自身面临社会竞争时,很可能为这种现象所诱导,采用不正当方式从中获利,从而导致恶性竞争不断加剧。
二、造成不良竞争行为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的竞争观扭曲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客观条件因素,也包含竞争个体的主观原因。
(一)客观条件。
一是社会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价值观趋向于多样化。例如在评优评奖中弄虚作假、在就业时送红包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加之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功利性的目标,往往会忽视社会道德和集体利益,导致大学生崇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范。三是学校的影响。大学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成为一种潮流,专注于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进。
(二)主观原因
一是青春期情绪的不稳定。二是心理素质还未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实践参与的能力,缺乏运用辨证、科学的价值观来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
社会环境上的歪风邪气,学校教育上的疏漏,家庭教育的偏差,外加大学生本身存在的各种不成熟,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扭曲的状况日益加剧,甚至造成了复旦投毒案这类危及生命的极端行为的后果。
三、矫正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竞争观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竞争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拟提出几条矫正和培养健康的竞争观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实力
大学生竞争中,最首要的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前途和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自我斗争,克服心中不良的竞争观念,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达到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
(二)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高校和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创立一个公正、规范的竞争环境。高校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更加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 宣传正确的竞争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为大学生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条件。
(三)制定公正、合理的竞争规则
在调查当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都希望竞争是正当、良性的。只有制订科学合理的竞争规则,给每个主体参与竞争的平等机会和权利,并且在实践中严格地执行,才能使原本无序竞争变成有序竞争。竞争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竞争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恶性竞争就会逐渐消失。
(四)树立服务型的竞争目标
当代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有时变得极端自私和贪婪。竞争目标上的功利性和世俗化往往也伴随着服务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意识的缺失。有的人往往为了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先获利,而不惜牺牲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走向违法犯罪之路。在社会和高校当中,要提倡集体主义竞争的道德规范,树立服务型的竞争目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要力图保障竞争参与者的正当获得,即在不损害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人人均可大胆地追求自身利益;又要维持和保障社会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追求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绍红.浅论当代大学生竞争道德的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121-124.
[2] 余江舟.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不良竞争心理[J]. 陇东学院报,2008,19(4):61.
[关键词] 化学原料药;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 TQ6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a)-005-04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chemical raw drug enterprises in China
DAI Kaijin, HU Wei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The chemical raw drug industry is the superior sub-industry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but the chemical raw drug industry of China as a whole is on the bottom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value chain. As a result,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in urgent need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The proposed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nclude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 optimizing the varieties, applying for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extending the industry chain, striving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utsourcing,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re-transfer, etc. It also proposes to take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 improving products quality, optimiz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strengthening rush imitation of raw drugs with expired patent or expiring patent, developing the formulation industry at the right time and extending the industry chain under mature conditions. It can develop into the generic drug supplier gradually by rely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alize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rough innovative new drugs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s the reference for persons concerned.
[Key words] Chemical raw drug; Industrial upgrading;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Supply chain
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基础,也是我国医药工业的优势子行业。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处于全面小康的阶段。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没有物美价廉的化学原料药作为基础,其代价是昂贵的,可以说化学原料药产业为保障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发展化学原料药产业是必要的。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起来的,技术、管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1-2],出口退税下调[3],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在逐步丧失,同时国际上对提高来自发展中国家化学原料药质量和加强政府监管的呼声很高,以美欧、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质量认证(cGMP认证、COS认证等),增加了例行质量检查的频率,因此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提高技术及管理水平,进行产业升级,建立新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走科技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产业升级的内容[4-7,9-10]
1.1 整合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到生产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核心企业联系供应商和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更是实现增值的价值链。供应链包括了药品生产从采购、研发、生产到销售等方方面面,涉及化学原料药企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整合供应链是化学原料药企业升级的基本内容,借助ERP、GPS、RFID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与手段,进行信息流的整合及重要节点的升级,实现生产计划合理、库存管理优化、设备利用充分、质量管理全面、成本控制有效、财务分析及时的目标,最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资信体系、科学量化评价体系、主要原材料评价体系、市场信息分析反馈体系等,构建最佳供应链。整合供应链可确保部分大宗、特殊或紧俏原材料的及时足量供应、显著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深化与上下游客户的合作共赢关系,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与效率。
1.2 化学原料药品种的优化
国际上化学原料药品种多达2 000多种,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品种是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企业在进行品种取舍时除了要对品种进行市场分析,选定收益率高的品种之外,还需要考虑自身的资源能力。具体来说,如果某一企业在某一品种拥有主导权和进入屏障的话,我们可以将企业在这一品种的优势用屏障点拥有度(CPH)表示。某一品种的CPH越高,企业在这一品种的优势就越强。构成CPH的因素可以是该品种核心专有知识或技术、政府管制和顾客界面以及独特高效的经营模式、品牌、质量、规模等。企业品种选择必须从品种的收益率和该企业品种的CPH两个角度来考虑。当品种的收益率高,且企业对该品种的CPH也很高时,可以集中资源于该项品种的发展;当品种的收益率高,但CPH低时,可以选择以并购或合作的方式形成较高的CPH,抵消企业在该项品种上CPH较低的劣势;当品种的收益率低,但CPH较高时,可以对该项业务进行再分解,挖掘和创造出高收益率的业务;当品种的收益率低,且企业的CPH也较低时,企业必须放弃该品种。如果企业其他品种对此品种具有一定依赖性时,可以考虑将此品种外包给其他企业。
通过对产品优势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一般的中小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放弃技术含量低、收益率低、本身没有优势的大宗化学原料药品种,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收益率较高,同时本身拥有必要的资源能力的特色化学原料药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由于品种优劣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因此企业品种的选择是企业经营团队智慧的体现。
1.3 强化质量管理,争取国际认证
化学原料药产品出口主流医药市场需要符合国际药典的标准,通过药品国际认证,获得国际认证证书。目前国际药典主要有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日本药典(JP)等,国际认证主要有美国FDA认证和欧洲COS认证等,美国FDA的药物管理档案(Drug Master File,简称DMF文件)是化学原料药、中间体、赋形剂、辅料和医药包材等医药原材料进入美国大门的必需资格文件。欧盟的药典适用性认证(CEP 证书),是进入欧洲原料药市场有效而必需的支持性文件,同时欧美还要求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严格遵循 GMP标准、接受现场考核。近年来,FDA明显加强了对进口药品的监管力度,还拟定了新的全球化监管计划,以增加境外核查,尤其是“针对原因”及“针对风险”的核查,同时还提出了针对供应链的质量风险计划,对质量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为此FDA在北京设立了驻华办公室。由于欧美的认证是国际目前最高级别的认证,企业通过欧美的认证意味着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意味着产品获得了“国际通行证”,得到了国际规范市场的认可,从而可以直接向欧美制剂生产商出口产品,对于产品进入整个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获得规范市场的认证是化学原料药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企业通过国际认证可以使产品的质量、信誉和利润随之俱升。目前印度是获得欧美认证最多的非本土国家,近年来我国原料生产企业加强了国际认证的步伐,获得认证的产品和企业逐渐增多,这体现了我国原料企业的进步。
但国际认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目前规范市场国际认证的阻挡效力正在逐渐降低,通过认证所获得的较高利润也可能随之降低,因此对于一些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的中小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需要慎重考虑,在适宜的时机及时退出也许才是最佳途径。
1.4 加强重点品种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化学原料药升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技术改造的作用是巨大的,技术改造的每一点进步,都将是化学原料药企业的重大进步,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可以使企业获得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或)较高的品质,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构建技术壁垒,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行业门槛,将后来者和技术水平低者拒之行业外,更有甚者,可以形成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价值链的价值分布。欧洲国家的化学原料药巨头如巴斯夫、帝斯曼、陶氏化学正是凭借着其在化学原料药生产技术上的优势才能够与国际医药巨头相抗衡。通过技术改造赢得市场的例子在国内也有许多,如华北制药通过对青霉素工艺的技术改造,加大菌丝回收产品在生产中的回用量、优化溶媒回收系统、对酸化和结晶等关键工艺过程均实现最优化、实行管道全封闭生产,加上国内独家的“溶媒萃取”工艺,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了产品极高的纯度,凭借着技术优势,华北制药曾一度控制了国内青霉素市场,并对国际青霉素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海正制药成功突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之后,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原料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制剂已经逐渐替代美国默克公司的进口产品进入临床使用。因此下大力气进行技术改造是化学原料药企业立足的根本,是原料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技术改造的重要性,国家将化学原料药的技术改造列为“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有:应用管道化、连续化、催化合成代替间歇生产,采用新的合成路线,如采用更加简单、原料更加低廉、或者更加环保的合成路线和方法替代现有方法,以及应用酶法、生物转化等绿色工艺替代化学合成工艺等,技术改造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技术改造的关键是要有技术人才。
1.5 加强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实现原料药、制剂一体化
近年来受到人力成本上升的驱使,欧美制药公司进行制剂生产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辉瑞、GSK、罗氏等国际制药巨头纷纷开始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制剂生产。而发达国家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对仿制药进行鼓励的政策促使仿制药市场不断扩大,我国在仿制药及其制剂方面具有成本优势,这为我国制剂出口提供了契机,此外国家对部分化学原料药的出口采取限制的政策,如对大多数的化学原料药出口退税由13%调低到5%,未来不排除进一步调低的可能,而对制剂的出口采取鼓励的政策,如出口退税为17%,这为从单纯的化学原料药出口为主逐步转向至以制剂出口为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尽管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国际环境,但是国内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向制剂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制剂出口主要形式是以OEM、制剂代工为主,我国的医药企业仅仅负责生产,对于终端市场销售则无法参与,在合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市场的开拓完全依赖于合作伙伴。二是印度和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极其类似,因此印度药企是国内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最强劲的对手。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印度的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在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资源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后,印度的医药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先机,国内药企在转型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同样具有成本优势的印度药企的竞争,这个难度是巨大的。三是国内制剂企业众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而普通制剂技术本身并无太高的技术门槛,只是因发达国家在管理方面更为严格,这一点与化学原料药通过国际认证类似,而随着国内新的GMP标准的实施,国内已有较多的制剂企业技术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只是缺少对发达国家医政法规及国际市场的了解,走国际化的道路同样也是制剂企业的发展目标,新增产能必然导致更惨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有可能是制剂产品价格剧降,化学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两败俱伤,国际医药巨头从中渔利。但总体来说由于仿制药市场是不断增长的大蛋糕,并且这个市场的集中度不高,国内药企存在着一定的机会,但如果不进行相关限制,企业一哄而上,其隐患也是无穷的,因此如何合理控制产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考验管理层和企业界的智慧。
1.6 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提高研发能力[8]
随着新药研发风险、成本的增加及研发周期的延长,国际巨头不断地寻求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合作以降低风险和成本,研发外包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新药研发能力上相当薄弱,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承担医药研发外包业务,是目前提高研发能力的最佳选择,一方面通过承接外包可以参与国际交流,了解最新动态,熟悉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补充自主研发经费的不足,此外通过参与研发可以为将来承担该品种的生产转移创造更多的优势,对企业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由于医药巨头在研发外包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培养未来的竞争者,技术外溢并不明显,因此通过承接外包可以提高我们的研发能力,但并不能缩小与国际医药巨头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长期将资源集中在承接外包上,而不发展自主创新,就会形成一个低端锁定效应,反而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因此努力承接外包的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
1.7 抢仿国际重磅炸弹型到期或即将到期专利药
抢仿是自主创新的初级形式,也是在我国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最佳创新方式,国家也将国际重磅炸弹型到期或即将到期专利药的仿制列为“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这也显示了抢仿是国家意志,抢仿特别是工艺改进的抢仿药物,对化学原料药企业而言意义非常巨大,一方面抢仿药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短期内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领域,特别是首仿药物,在欧美还有180天市场专属权,可以使首仿企业抢先占领市场,获得高额的回报,此外由于专利过期之后,市场价格会跌50%左右,市场需求会迅速扩大,对化学原料药的需求剧增,利润极为可观,因此抢仿药不仅是有实力的化学原料药企业重点追逐的对象,连国际医药巨头都想从中分一杯羹,竞争极为激烈,同时抢仿也需要较强的技术力量、较大的投入和较长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技术力量强的企业从开始仿制到获得批准周期为5年左右,投入经费约为1 000万美金,这对目前国内一般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是难以独立承担的,因此寻求国家支持以及与有关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是目前可行的发展模式。
1.8加强自主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自主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高级模式,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行业立足的根本,但自主创新道路是艰巨的,需要有政府的支持,需要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魄力,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和专门人才,在这方面我们与印度以及80年代的日本非常相似,日本80年代的医药行业新药开发水平不高,以仿制药为主。但后来主要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导引,渐渐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出现了武田、三共、住友等一批研发型企业。印度为了促进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为使其在世界药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大力支持出口的同时也在税收上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为积极寻找国外的合作伙伴,政府在工业产业上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允许外国投资者对合资企业的控股率达到74%。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印度化学原料药企业沿着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仿制药――创新药物产业升级路线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出现了像印度南新、瑞迪、Wockhardt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优秀医药企业,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有较高的地位。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支持创新药物研制的政策,但总体效果不如80年代的日本和现在的印度,如何加强医药行业的创新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巨大难题。
1.9 实施产业再转移,进行技术和资本输出
随着我国生产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增加,部分化学原料药品种在我国发达地区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寻求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进行生产,实行产业再转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及我国欠发达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技术和资本的输出已经成为可能,利用不发达国家和我国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在当地生产,不仅可以帮助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为企业赢得更高的利润,并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
2 产业升级的途径[11]
在国际上,欧洲以及日本和印度的产业升级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由于印度企业情况与我们更为相近,因此国内许多人士提倡我们学习印度模式,即实现从基础原料药的加工生产转变为国际制剂加工、研发、销售企业,但笔者以为,印度模式固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印度模式是印度企业出于欧美国家在技术上保持绝对领先,中国在规模上享有优势以及本国制剂企业较少,国内需求旺盛的国内外环境下,利用自身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而开创出来的有印度特色的模式,我们不能照搬,相比而言,欧洲的模式更有借鉴意义,欧洲的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长期在国际化学原料药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在发展化学原料药行业有其独特的经验,其保持长盛不衰的核心是不断进行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技术和地域上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研发成本优势,与印度相比在基础原料药的规模和成本上拥有优势,因此我国化学原料药企业的产业升级的基础是做好化学原料药本行,在制剂方面条件较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适度向制剂业转型。具体有如下几种途径实现升级:一是把整合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这不仅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关键,对大中型原料药生产企业也至关重要;二是优秀企业应加强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原料药的抢仿,积极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提高研发能力,依靠科技创新,逐步向高端仿制药和专利药原料药供应商发展;三是部分在制剂上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兼并重组,争取国际认证,适时发展高端制剂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厚利润,实现产业升级(类似印度产业升级模式);四是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集团可以利用本身在国内同行中强大的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创新药物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在国际医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对于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而言,产业升级的内容非常广泛,途径也有许多,但究竟企业采用何种方式,需要结合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式、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产业升级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智慧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承凤,邢花.原料药企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88-90.
[2] 云华荣.环保政策对原料药企业影响及企业对策[J].齐鲁药事,2008,27(8):505-506.
[3] 胡霞,黄文龙.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药事,2009,23(4):326-328.
[4] 王逄.原料药结构调整的五种可能[N].医药经济报,2009-12-24(11).
[5] 杨克华,刘宏,刘健,等.基于行业价值链的医药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2003,(1):26-28.
[6] 陈卫忠,孟光兴,邱家学.我国原料药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3):64-65.
[7] 王燕梅,于永春.国际纵向分工下的产业升级和竞争优势构建―以中国化学原料药制造业为例[J].经济学家,2009,3:87-96.
[8] 何春,吴伟群,齐雪飞.我国原料药外包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药业,2009,18(20):9-10.
[9] 王高玲.我国原料药行业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上海医药,2006, 27(10):448-451.
[10] 易红嵌,赖俊星.我国原料药参与国际竞争态势简析[J].上海医药,2003,24(3):4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