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平台 多媒体网络机房 规划与设计 中职学校
数字化教学平台不断在各所学校中应用并推广,多媒体教室为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境,通过对课程的录制、学生互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使教学条件和效果显著优化。
多媒体网络教学及实验指应用多媒体元素和网络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实验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及实验模式,并让学生使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将课程视频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网络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实验方法和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及实验有助于师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的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数学化教学平台中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一、多媒体设备配置
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应根据学校经费、课程内容、学员层次等情况具体分析。对于经费紧张、教学实验环境(操作系统、教学软件)基本固定不变的机房,可以购买档次一般的品牌计算机;对于进行计算机专业培训的机房,由于教学及实验需要,这部分计算机可能要安装两个以上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联想的保护卡创建多功能计算机环境,并根据课程内容安装大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广告设计类、媒体编辑软件、数据库等),这类机房应选用较高配置的计算机。这样在既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又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配备高质量的投影设备、监控设备可以保障在教学中多角度地观察学生,构建师生互动、教学研一体的多媒体网络环境。
二、网络配置
网络是数字化教学平台服务器、学生机之间连接的纽带,不仅要通过网络共享主机上的资源,许多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软件也要在网络环境下运行,所以这条“高速路”一定要稳定、高速。
1.交换机和网卡:根据现在网络发展情况,机房的网络应配置100m的网络设备,这样的速度一般能满足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计算机课程和教学软件的要求。
2.绑定IP杜绝攻击:IP地址的正确设定是机房网络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防止局域网内部ARP攻击、有序安排机器的首选方式。同一网络的计算机采用相同的网络地址,要注意IP地址尽量与机号、计算机名称相统一,便于后期管理。通过对网卡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绑定,杜绝内部攻击。
3.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之间通讯的一种标准,广泛应用的协议有:novell网络操作系统netware采用的IPX/SPX网络通信协议、unix系统之间及internet互联网采用的TCP/IP网络通信协议、windows网络使用的netbeui网络通信协议。多种协议集成,异种网络互访为机房开展多种网络课程教学提供方便,简化管理。
4.设备驱动程序:如果工作站的配置不统一,则进行系统重建时要根据不同型号配置驱动程序,如显示卡、声卡、网卡等的配置,以便正常使用。
5.数据的维护:机房是提供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关键的软件、硬件都要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要通过网络主机对机房的规范管理,保障机房稳定运行,还要通过对数据的维护保障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安全使用。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和功能是计算机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个计算机教室教学手段先进程度的重要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个全新的教学平台。一般多媒体教学软件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有:广播教学、屏幕监控、举手功能、文件传送、学生示范、网络影院等,广播教学是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功能,比较推荐极域2012、凌波等软件。
2.投影仪:可以几个教室共用一台,因为在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操作系统的安装是重要内容,而在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无法运行的,所以必须借助投影仪才能完成。
3.白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教学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用白板加以补充和详解。根据对许多学校的调研情况显示,不论多么先进的多媒体机房,白板的应用都是必需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多种方法,加强对机房的维护,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多层次地进行系统安全设置,加大机房维护力度,提高机房使用的安全性。当然,科技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只有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教学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网络机房的作用,为计算机教学及实验创造更科学、合理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叶佩生.电子信息机房技术[M].科学出版社,2011,1.
随着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了解事物、交换信息的要求已经从纸、笔、书本、话音等发展到通过声光电信号等各种方式更准确、更快捷、更丰富地表达出来。在需求的推动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多媒体会议技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微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建立及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研究进展,都有力地推动了多媒体通信的发展。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压缩编码技术和数据传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其中,多媒体会议技术已在社会性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沟通作用。通过通信网络把两个或多个地点的多媒体会议终端连接起来,在其间传送各种图像、话音和数据信号,使出席会议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除了用于多媒体会议之外,多媒体会议技术还应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需要传送实时音频、视频和数据的业务。
多媒体会议能为用户提供直接、全面的沟通交流,并能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因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会议电视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和厂商都进行了多媒体多点会议通信系统的研究,并推出了各自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在研究各种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基础上,国际电信联盟(ITU-T)形成了视听多媒体通信系统国际标准的H.200系列建议,使不同厂商的多媒体通信产品能够互通,推动了多媒体通信技术标准化的进程。
多媒体会议系统是与会议相互关联的声、光、电设备及软件等科学化集成的功能性产品。会议系统设计时要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理解客户的需求,执行规划设计的项目。运用技术的手段,最佳的解决问题,把客户的整体需求完美地体现出来。
一、会议系统规划设计前要考虑的问题
会议系统设计之前,要进行调研和勘查,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
数字多媒体会议系统使用的目的性;
数字多媒体会议系统构成的级别 ;
服务的范围 ;
会议管理的能力 ;
与国际应用环境的思考 ;
功能价格关系,经济利益 ;
系统的质量和服务体系 。
二、功能设计的核心内容
主要用来召开大中型会议、会客访谈、报告培训等。在功能设计上,要求考虑其多样性及先进性,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展示功能:能有效表现与展示各个领域的最新内容。这就需要使用当今最先进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文字、语言、图片、连续影像、电脑文档等。
2.完善的会议功能:满足各种级别的会议、各种形式的会议活动。
3.强大的培训功能:满足技术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介绍等各种形式的培训需求。
三、会议系统设计原则
1.先进型性原则。会议系统设计时应该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多媒体会议技术的发展水平。
2.实用性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把满足用户的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采用集中管理控制的模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管理简便。
3.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原则。要为系统以后的升级预留空间,系统维护是整个系统生命周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要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合理、规范对系统的维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另外,在保证系统先进、可靠和高性能价格比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达到最经济性的目标。
四、多媒体在会议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视觉和听觉占全部的94%,而且开会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视听手段的同时运用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图、声、像等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使与会者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感知世界,明显提升大家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基础资料特别是基地数据资料的实时性、准确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园林设计师可以获取卫星影像图、航测图、GPS定位数据等最新、最准确的地面信息数据。例如,人们可以站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从仪器上精确的读出所在的经度、纬度和高程,并且随着位置的移动,它可以自动绘制出移动的轨迹,园林设计师对基地信息的实时准确收集工作由此将变得更为轻松。
由于信息数据可用电子文件方式进行保存,这既有利于信息资料的快速检索,也方便了文件的网络传输与共享,从而使信息的收集工作变得快捷、安全。这样用于规划设计的各种基础资料、规范、知识、数据唾手可得,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是传统方式望尘莫及的。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全国范围内各园林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园林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实现网络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风景园林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这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空间分析与数据提取
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RS、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对进行不同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园林设计师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运用层的叠加功能,园林设计师可以得到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层。这种技术在风景区规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地不同属性的分解与统计,形成专题图层,再根据不同的专题图层进行用地开发的适宜性评论,从而为规划提供依据。
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模型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所具有的强大分析功能,使园林设计师能在复杂的数据集合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于风景区景点的选址、保护区范围的划定、游览线路的选择、旅游设施的布点等规划设计过程,并绘制各种分析图件。
利用RS技术和GIS技术我们可准确测定绿地范围、面积、树种结构、种类,甚至树种的生长状况。例如,根据遥感图像的色调、纹理、形状,我们可以分析出哪些图像表示绿地,哪些图像表示不同的树种。其中,利用GIS并根据专家的识别经验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可用于遥感图像中树种的比较、分析和识别。
三、景观表达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静态形式的景观表达类似于传统的景观表现方式,它能够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以形象、直观、逼真的方式表现给大众,这就在规划设计行业中常提到的“效果图”(或“鸟瞰图”),这种方式善于表现设计的细部和“亮点”。
动态形式的景观表达是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设计成果以一系列的画面表现出来,使观察者以步行、车行、航空等方式来观察规划设计结果。这种形式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善于表现规划设计的空间关系和景观序列变化。尤其是将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感染力将变得更强。
景观表达是园林设计师进行视觉分析与决策的有力工具。运用CAD、GIS等多种技术,园林设计师可将设计的山、水、树、建筑等对象置于基地场景中,并通过视线的分析、光线的变化、气象模拟、植物生长模拟等手段,方便的分析出设计的不足,并及时做出调整。在强调大众参与决策的今天,这种方式更为理性。
四、景观评价
采用“3S”技术,园林设计师能够客观地对景区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价。例如,根据RS、GPS获取的地形、地势、植被、水体、地质等数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可以评价出景区内不同地域景观的优美程度,并自动制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图件。这种方法可用于大范围的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等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景观资源分析与现状评价,采用这种方法,园林设计师不必跑遍现场的每个地方,特别是那些在现状调查时不易到达或没能到达但可能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地方。
利用GIS的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园林设计者可以进行地表的三维模拟与显示,并能进行不同视点(或景点)的可视性分析,为景点的选址和最佳游线的选择提供视觉分析依据。例如,在包含水库设计的风景区规划中,因水坝的拦截造成对上游山地、村庄、农田、森林的淹没情况,可以很方便的用GIS技术结合CAD技术进行景观预测与评价,并可以进行水位升降的动态模拟及水库面积和贮水量的计算,为下一步的居民搬迁、景点选址、道路选址、水面活动组织等提供科学直观的依据。
五、植物选择
园林设计师应具备在不同场合选择适宜植物的能力。植物的选择不仅有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还有美观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对各种植物的属性比较熟悉,如植物的名称、学名、种属、尺度、生长要求、美学价值等等。由于这些属性种类繁多,在现代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对设计师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记忆上的负担。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植物选择系统,已成为园林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出现了诸多以检索为主要功能的植物数据库。利用它们,园林设计师方便地进行操作,极大减轻了记忆负担。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入各种植物的图像信息和四季变化图片,进一步增强了园林设计师进行植物选择的客观性,使设计更趋合理、完美。
现在,将植物选择渗入CAD体统之中正成为流行趋势。园林设计师在运用CAD系统绘图的同时,可以随时进行植物数据库的检索与信息提取,并将其联接到设计图中,使设计图中的不同植物图例具有相应的植物属性,从而实现植物统计与分析的计算机化。植物选择融入CAD系统,为园林设计师的园林设计过程提供了轻松、生动、直观、高效的植物选择方式,使之能将精力更好地用于设计构思的其他方面。
六、动态监测与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园林、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动态监测时,获取的信息具有覆盖范围大、准确性高、分布均匀等特点,很容易制作出反映各自特点的各类信息和图件。
例如,运用RS获取绿化信息和图件,我们可以进行绿化与环境、绿化与人口密度、绿化与建筑容积率等相关分析,这对于动态研究绿化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以及园林绿化布局的合理性都十分有益。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控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我们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各类风景区、大型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运用综合包括“3S”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可以建立生态监测系统、森林防火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设施控制系统、旅游服务管理系统等各类专业系统,以便进行高效、动态的监测和管理。
七、“虚拟园林”
如今,融入多媒体动画的虚拟现实技术已开始渗入航天、医学等领域。运用这种技术,人们戴上特制的头盔(或眼镜)与数据手套等传感器,就可以置身于虚拟的场景之中进行各种操作,以达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等目的。在风景园林领域,同样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园林”来表达规划设计成果或满足“虚拟旅游”。目前这种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是一种持续性、长效性的工作,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才能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园林景观才能逐渐达到完美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GIS技术;城市规划;设计应用;理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12-01
引言
近年来,GIS作为一种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新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其定时、定量、定位的特点及空间分析功能的最大优势使其与城市规划设计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从而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GIS技术必将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进一步对GIS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进行理性的分析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GIS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
GIS技术又被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利用数据地理位置定位对数据进行采集、存贮、管理、运算、处理、分析、识别、描述和输出等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系统。相对其他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进行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及分析的能力比较出色。并且该技术广泛涉及地理学、地图学、遥感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较强,因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与大力推广。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利用GIS技术进行城市地形和地质的勘察活动,并根据勘察结果进行相关的图文设计工作。我国还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字形式对城市信息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及分析, 建立大型城市信息数据库, 划分并编制相关属性表, 再综合其他城市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较准确地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设计。
总之,GIS技术以其定时、定量、定位的特点和空间信息采样、及多元统计分析的优势,在建立城市地质资料的数据库,建造城市发展模型,以及进一步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等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GIS技术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而言,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空间信息分析功能
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使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最大优势。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展望与规划。比如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分析功能能够通过对城市的地形、地质等信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运算和处理的方式为城市的未来规划提供可靠地保障。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建立数据库的功能
GIS技术中数据库的建立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所谓的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图形的处理、数据采集及数据库的管理等方面。其中图形的处理指图形的编辑、缩放、整饰、输出、分层显示、专题图制作等功能;数据采集功能则是指进行相关数据的键盘输入、数字化扫描或手扶、以及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等功能;数据库的管理则包括数据的统计、修改、整理、删除、合并、处理、维护以及数据库安全控制等方面。这些功能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构建模型的功能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利用各种专业的分析模型来完成特定的分析、计算和数据处理,还要同时出建构出一个符合未来城市发展预期的、全方位的、立体化三维模型。而GIS技术刚好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模型库,从而进一步实现数据的交换与文件系统的共享等功能,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预期功能
根据我们建立的城市信息库,我们还可以利用GIS技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预期。如预测城市某一区域在未来进行合理建设后经济发展的效益,再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某一城市资源的加以利用的最佳方案的选择等都可以通过GIS技术来实现。
三、强化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虽然,现如今我国的GIS技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已取得较大成果。但是在实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GIS技术的应用仍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必须针对这些进一步提出强化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通常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较为深入且有效的探讨:
(一)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应用的重视度
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有效应用,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对GIS技术应用的重视度。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必须加大对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宣传与教育,是员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及积极作用,从而自觉应用GIS技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而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为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为强化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政府还应当为GIS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种良好工作环境的创造,首先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制度规范,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引进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GIS技术的基础性设施。此外,完善职工奖惩激励机制,也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对绿色理念应用的业务素质
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还要相应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中对绿GIS技术应用的业务素质水平和能力。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定期举办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来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理论基础,强化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完善人才的引进制度来吸引优秀的外来人才,完善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和应聘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只有能力合格的人才能应聘上岗,并对业绩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四)加大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资金投入
当然,与此同时,为适应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应用的力度,使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逐步进入规范化,严格化。我们还应对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投入更大量的资金,以支持城市规划设计中相关技术、人才的引入、创新、培养及发展,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当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很多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尚不完善。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淑君.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23:96.
[2] 张雅琼.浅析GIS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25:55-57.
[3] 许为一,杨昌新,肖单涛. 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广场,2007,11:142-145.
[4] 李祺玮.GIS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07:204-205.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ee aspects to introduce a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first pointed out that the tot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rends, and then describes some of the ways of modern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measures and technical means, and finally from the macro level that a modern city. It should be note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ssue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先后提出了虚拟城市、赛博(Cyber)城市和数字城市等全新的概念,这为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设计人员的审查、讨论,又可面向决策者和公众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
计算机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区域规划时,是一项必备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用于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批准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3 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3] 赵志庆 ,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 技 创 新 导 报,2008,5:47.
基于多媒体教学的校园网建设与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而是一个涉及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实践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系统工程。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制定系统网络建设规划;构筑合理网络平台;确定功能实现手段;解决多媒体信息源。下面进行简要介绍。
制定系统网络建设规划
校园网的规划设计,是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基础环节。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本院校特点,明确网络多媒体教学的需求。
每个院校无论从专业构成上,还是从地理分布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多媒体教学功能实现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校园网建设的规划中,应明确具体的要求,以此作为制定校园网建设规划的前提。但总的来讲,在需求方面与一般的计算机局比,也有一些共性的需求可以借鉴。
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组网,实现Intranet网的基本功能和服务,比如,WWW、FTP、E-mail等;
采用Web/Server或Clint/Server技术实现以下功能。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
建设开发以下网络多媒体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等等。
调查研究,掌握基础规划资料
在明确需求的同时,要通过调查研究,重点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
用户分布情况:重点调查多媒体教学场所,办公应用场所和实验、实习室、教学楼的用户分布情况。掌握各场所的信息点密度。
物理布局:通过调查用户信息点的物理布局,为校园网的布线提供地理分布资料,便于合理确定校园网的主干、分支到桌面的布线方案,计算主干、支干网的流量。提供给方案设计者参考。并对需要重点实现的功能,提出具体详细的技术要求。
用户编制序列:用户的编制序列是将来合理进行IP规划、网段划分、网络配置和邮箱分配等技术规划的依据。将来对重要多媒体教学、视频传输场所的IP分配数量、网段用户的归属、传输路由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制定网络工程建设方案
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设计校园网的工程建设方案。方案应重点考虑多媒体教学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满足了多媒体教学的需求,网上的其它功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校园网的建设概述
其中包括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的基本功能;网络层次结构;标准与协议;IP、域名及设备命名规则;通信信道;设备选型原则等。
网络工程建设方案
网络工程建设方案中一般包括各期工程建设目标;网络设计技术要求;主干网技术选择;网络布线方案;校园网拓扑结构;网络设备选型;网络操作系统选择;工程建设实施计划等内容。
4、应用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规划
在应用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中,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现,是其核心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服务功能
主要用于开通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和数据库服务
应用系统
引进或开发以下应用系统。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
建设开发以下网络多媒体开发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
3)信息资源
主要是指支持多媒体应用系统运行的数据源。它主要包括视频点播音像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电子题库、电子图书等。
构筑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设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主干技术、网络布线、系统平台、设备选型。
1、主干技术选择
采用具有高服务质量(Qos)的网络主干技术。目前,校园网主干主要采用四种技术,FDDI、ATM、交换式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ATM和千兆以太网对于多媒体有较高的服务质量,但从性能价格比上看,千兆网已经成为构成网络主干的主流技术,它有足够的带宽和交换能力,可以兼容异构网的接入,保留原有网络建设投资,并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网络布线
网络布线是在园区内建筑物间或建筑群内,布设网络传输线路,在园区网建设中,要求布线系统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园区网中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
考虑到多媒体信号的传输,在布线系统的设计上,网络主干、分支到用户端有足够的带宽。带宽的计算可以采取由桌面带宽、分支带宽到主干带宽的估算方法,估算的依据可以参见附件2:(常用网络通信业务的带宽要求一览表)
鉴于目前千兆网络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校园网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发展的需要,主干采用千兆主干已经是发展方向。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线路带宽只能是越来越紧张,因此,应该留有足够的余量。建议有30--50%的富裕量。
网络系统平台的选择
构建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平台通常有三种,UNIX、Netware和WindowsNT。
UNIX在支持应用服务器方面功能最强,适合在已有众多的局域网的情况下整合构建校园网,由它构建的局域网性能可靠最好,能够提供不间断的长时间的正常服务,安全性强,几乎不感染病毒。该系统的缺点是,系统命令众多、操作界面众多,技术管理比较复杂。
Netware的操作命令酷似DOS,在DOS环境下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可以不加修改地进入网络,具有多级容错技术和安全保密措施,作为支持应用服务的系统则不理想。
WindowsNT在应用服务器方面略逊色于UNIX,其内嵌的网络功能使连网方便,管理方便,用户界面友好,能与多种网络系统互连,但其连续工作的可靠性较UNIX差一些。
用户应该根据自己的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系统。
4、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主要包括交换设备、服务器、路由器选型、为了在校园网上顺利地实现多媒体教学,对设备的选型通常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交换设备
采用高速网络交换设备;选择同一公司的产品集成方案;与已有局域网的交换设备兼容;采用具有二、三层交换功能的系统配套网络设备;有组播功能的灵活配置。
服务器
作为校园网的关键设备,服务器应该具备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吞吐能力强、性能可靠、扩展性强、连网和管理功能强等特点。
按照结构分为单处理机、多处理机服务器;按照用途分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打印服务器和专用服务器。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服务器大多属于专用服务器。
从多媒体服务角度考虑,主要应对WWW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视频监控服务器、课件库服务器进行合理的选配。
WWW服务器:是网络运行的核心服务器,通常兼作域名服务器、FTP服务器。访问量大,根据学院规模大小,采用适合自己规模的服务器。通常,对于综合性大学(3000-5000信息点)应该使用企业级的服务器。对于中型校园网(1000-3000信息点),可以采用部门级服务器和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对于小型校园网(100-1000信息点)用户,可以采用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
视频点播服务器:是用于网上用户点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要求速度快、容量大、可扩充能力强。实践证明,目前视频点播的速度瓶颈由两个方面因素制约,一个是硬盘读写速度(请参照附件3,硬盘存储介质所能支持的并发用户一览表),从表中看出,普通的IDE、SCIS,乃至磁盘阵列,所能支持的并发用户最多不超过50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厂家利用了纹理化技术研制出不同的点播软件。有的软件可以支持并发用户达到300个甚至更多。由此可见,第二个瓶颈在于系统软件本身;另外,服务器的内存容量要足够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插满服务器内存;硬盘速度要快、容量要足够大最好采用磁盘阵列。就CPU的速度来说,普通顶级PC服务器可以满足需要。实践证明,对于点播用户不多的局域网,利用速度较快、内存较大、硬盘较大的普通PC机做视频点播服务器也是可行的。
视频监控服务器、主要用于连接摄像头和遥控云台,通过网络连接,监控重要的教学场所、进行网上广播式的教学使用。一般情况下,监控服务器所处场所环境较差,为了提高工作的可靠性,通常采用工控机进行视频信号采集,做视频监控服务器使用,其配置要求不高(满足监控系统软件要求即可),但要求可靠性要好,最好配备ATX电源和UPS电源,方便进行远程启动计算机,和维持系统正常工作。
多媒体课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多媒体课件,实现网上多媒体课件的资源共享,目前,用于存储管理多媒体课件的数据库应用最多的是SQLServer和Lotus/Domino数据库。这两种数据库要求服务器的内存要足够大,硬盘空间也要足够大,运行速度要求高,适合多用户的访问需求。因此,大、中、小型院校,应该配备企业级、部门级或多CPU的PC服务器。考虑到备份和发展的需要,应该留有足够的内外存扩展空间。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和磁盘镜像,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路由器的选型
由于目前中心交换机提供了二、三层交换功能,局域网内子网间的路由通过三层交换实现。路由器多用于广域网的连接,有广域网多媒体教学需求的校园网,在选择路由器的时候,应该考虑其对于多媒体传输的支持,如对于先进的服务质量(QOS)的支持。对多服务语音/数据集成的支持。
确定实现功能手段
基于浏览器的开放式的INTRANET网络技术,为多媒体(超文本)在网络上的传输提供了丰富的实现手段。也为诸多网络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平台,因此,建议要在校园网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在开发利用网络系统平台本身的多媒体功能前提下,开发引进应用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功能
WEBserver功能
WWW是信息检索和超文本技术的结合,WEB服务器把图文信息组织成分布式的超文本,并用信息指针指向存有相关信息的服务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视频、音频、图象和文本文件,
2)利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还可以开发出用于师生双向交流的专题讨论组,在讨论组中可以通过WEB界面传递文本、图象、声音文件
3)E-MAIL、FTP功能
通过开发简单的操作界面,将通用的邮件收发程序嵌入到有关的网络应用软件中,也可以为双向多媒体教学和交流,提供便捷的交互手段。
4)NETMEETING功能
NETMEETING功能是通用WIN98操作系统中携带的双向视频会议组件,利用这一组件,双方可以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实现两人之间的可视通话,它还提供了在通话同时的白板交流功能,具有典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功能。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实现网路多媒体教学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用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系统由如下系统组成:
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
该平台应该囊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多媒体信息源及录入;对视频信息源的非线性编辑;硬件视频压缩与传输;动画、图文的制作与编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存储;对以上内容的综合系统管理。
网络多媒体教室
网络多媒体教室内,可以使教员、学员通过校园网或内部子网,实现教室内部多媒体课件的广播、点播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多用户同时调用多媒体课件库中的电子读物和课件,
网络虚拟实验室
网络虚拟实验室与以上具体的多媒体教室不同,学生在网络上,通过计算机中的应用系统所显示的实验环境,进行各种模拟实验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学生的实验成绩,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是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室开发平台来进行的,它要求开发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开发水平,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较高境界。
视频广播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提供高品质的实时MPEG流技术。实现一点广播,多点实时观看的能力,无须添加任何视频传输系统硬件,可以将录象、电视节目乃至摄象机拍摄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适应范围广泛,能够实施于异种网络环境。任何一网终端可以实时观看播出的内容,它可以将录象节目、教学讲座、研讨会等节目,通过校园网实时地传输到联网终端上。在视频广播的同时,可以进行节目录制,供以后视频点播使用。
视频广播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可以无缝地集成,提供统一的视频广播和视频点播用户界面。软件通常支持多个实况视频流的选择观看能力,并提供非常好的基于WEB浏览器的WEB用户界面。
视频点播系统
VOD(Videoondemand)是今年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它可以使您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联网计算机,自由地点播异地点播节目库中视频节目和信息,使可以对视频库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系统。该技术在校园网上的应用,无疑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常便利的手段。
解决网络多媒体教学信息源
多媒体教学信息源是发挥网络建设效益和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网络建设的规划、前期和后期,要对多媒体教学的信息源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
前期要有规划。
高等院校的层次多、学科专业复杂,规划多媒体基础建设设施的同时,应该首先从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网络多媒体课件作起。其次,在整合原有各部系局域网的同时,把其已有信息源统一规划进全院资源建设与配置的范畴,从平衡数据流量、提高应用系统运行效率的角度,合理分布数据库资源。第三,确定开发和引进信息源的建设手段。
中期要有开发
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多媒体开发平台,是进一步建立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源的前提。多媒体开发平台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也可以自行建设。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应该包括的内容,在前面已经有介绍。通常,该平台应该满足对视频点播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电子题库、电子图书的制作需求,对于网络虚拟实验室课件的制作,同样需要与本系统配合紧密的开发平台。
后期要有制作
开发平台和多媒体教学应用系统具备后,课件库的充实是一件长期不懈的工作。为了加快课件的制作进度,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已有课件,避免重复劳动。也可以师生共同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信息源。
课件制作的技术问题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
利用VB开发的多媒体课件
利用ATHWARE开发的多媒体课件
利用DIRIC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利用专业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如“方正奥思”等
利用POWERPOINT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07-03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中小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各功能教室的建设、内部配备就成为了必然。
规划设计者智慧的一笔,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金,还可以惠及子孙后代,如出现失误,不仅浪费资金,还会贻害无穷。如何做到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实效性相统一,本文结合我县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性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是中小学办学的基础,是实施教学大纲、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功能教室的装备、建设要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各种媒体信息的传播、收集和运用,实现资源共享;要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营造学科实验的优良环境;要体现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实验教学模式;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实践、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保证建设装备的科学性,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1.深入调研,充分论证
教育装备主管部门应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加强调研,了解教学所需。
2.整体规划,科学布局
立足全县实际,放眼发展愿景,优先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惠及更多教师,推动全县装备水平的整体提高。
3.区域定位,特色发展
一个优质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特色发展。特色学校是立足于本校实际,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个性化会形成较为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的形成需要课程支撑,教育装备为课程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必须立足于学校特色和定位,从设施配备、队伍建设、管理应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等诸多内在要素着手,深入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深入到师生的心里,成为培植教育文化、提升教育质基、铸造五莲教育品牌的重要手段。
比如: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改造,由于室内卫生环境较差(考虑到安全因素,全县平房教室全部拆除。室内天棚),若选用投影机,灰尘是无法克服的难题,若选用“液晶触控-体机”,价格贵,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欠合理,许多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可采用推拉式黑板镶嵌液晶电视模式完成多媒体教室的更新。城镇学校,学生人数多,卫生状况、师资力量强,可选用短焦投影机、电子白板等模式;五莲县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建县城学校的校园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室、演播室、报告厅、机器人实验室、理科实验室、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内部设施配备全部采用当前先进的设备进行建设。
二、规范性
1
新建中小学功能教室在面积、间数、建筑要求、环境要求、水、电、通风设施、信息传输等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及《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的要求设计、建设,并要请县教育装备相关部门审核、指导。已建成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要加以改造,力争3-5年内使全县中小学基本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的要求。
1.注重标准化
严格按照“依据不同层次、规模,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整体推进、标准统一、合理配置,一切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原则,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尤其注重在城乡一体上下功夫,高标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装备的高标准并不是盲目追求教育设备的高档次,因地制宜,能用、好用、适用于教师的装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才是高标准。
近几年,有些学校用推拉式黑板镶嵌“液晶触控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模式对多媒体教室进行了改造,设备非常先进,但设备的核心价值互动性、生成性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仅仅起到了电子显示屏的作用。
2.加强特色建设
特色一定是与众不同,也可能是标新立异,但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引领,注重教育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标准化与特色化的统一,提倡将教育信息化、实验室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例如:实验室内部设施的排布,采用排排坐式、岛式、中央台式及自由组合式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实验类型、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生物标本室开放式的设计,学生可自由出入,标本橱为全玻璃结构,并设置局部照明,通体透明,便于学生参观学习,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
再比如:莲海学校实验室实行教室化管理,突出“教室”元素,积极倡导、鼓励理、化、生、科学各科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逐渐形成在实验室里解决科学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
三、前瞻性
教育信息化、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要把教育信息化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纳入五莲县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
1.队伍建设
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规划、统筹、协调和执行能力,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是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关键,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才是最具前瞻性的工作。
茅盾在《风景谈》中说过的“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2.理念建设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结合《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大力推进具有五莲特色的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县域单位数字校园数据支撑中心建设,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管理服务一卡通、网络学习环境“人人通”的数字校园环境。
跟踪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推进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升级换代,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技术装备水平,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备,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
3.规划建设
在具体规划建设时应做到:一是坚持标准,又不拘泥于形式;二是坚持均衡发展。尤其强调镇域内均衡发展,又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布局及装备发展趋势统筹考虑;三是设计立足实际,又留有发展空间。
例如:县实验学校、洪凝小学等一批新建、改建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各现代化的功能用室较多,网络上要通过大量的视频数据,这需要比较宽的内网带宽,最好六类布线,万兆主干,但受资金的制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算,于是采用了一个折中设计方案,主干网络采用六类布线,可升级到万兆,使信息化建设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能满足学校需求。
四、实效性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各功能教室建设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建设及学科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实际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室内文化切忌同质化
各功能教室室内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学校调研时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室内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与本校文化特色相融合;室内张贴、悬挂的内容不少,但能结合用室、学科特点并能给人启迪者甚少,名人语录有时有那么一两句就够了。
例如: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应该让学生动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句话不知道开启了多少儿童智慧的大门。
再比如:实验学校图书室入门醒目处有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通俗的语言、与环境非常协调的标牌、红色的启功体,再加上开放、整洁、宁静、温馨的环境,使进入者会产生读书的冲动。
2.内部建设应方便管理应用
各功能教室在设计、建设上,应尽可能地突出学生元素。
例如:莲海学校物理教室,设置了边台用于放置公用实验设备,在边台上方设置仪器架,用于存放分组实验用品。一是可弥补仪器室不足仪器盛不下的缺陷;二是让仪器更贴近学生,减少来回到仪器室取用仪器的麻烦,方便使用。在实验台中间设计为突起的用品架,上面可放置实验用品,架内镶嵌常用仪表,方便使用。
在生物教室边台上方安装标本架,用于存放标本、模型,使该室可兼用做生物标本室,标本开放式管理,方便学生参观学习。实验台中间的用品架里面镶嵌生物灯,避免按普通模式安装生物灯时妨碍操作空间且易损的弊端。
五、结束语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城市规划;作用;展望
所谓全媒体(omnimedia),指的就是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接受资讯的感官感受,其能够通过现代化卫星、电信、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传播手段来加以实现。并且全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用户的不同需要,选用最为适宜的信息传播形式与渠道,将其所提供的具体细化,从而使受众用户能够接受到最为全面的传播效果。另外,全媒体与多媒体的概念不同,多媒体指的是媒介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而全媒体则更多指的是对多种媒体的有机整合从而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其实全媒体时代在众多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城市规划方面,全媒体时代以其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与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与效果。
1 全媒体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工作也朝着全媒体形式发展,其表现形式以及起到的作用呈现多样化,主要作用能够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城市规划业务联动化
城市规划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业务面非常广泛,全媒体在城市规划业务中起到的联动性作用将它们系统性地整合在一起,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联动性,换言之,就是减少诸如电力、供水、园林、市政、交通、消防等一系列城市规划内容的重复性。合理利用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便捷化、多样化、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展化,就能够对这些城市规划业务方面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模式复制作用,从而减少城市规划人员的工作强度。
1.2 城市规划数据精确化
利用全媒体时代所提供给用户的虚拟技术、计算机设计技术、卫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高科技、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技术,能够使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克服传统城市规划靠人工测量的弊端,大幅度提升其精确度,同时减少了相应的工作量,使现代城市规划体现出高端技术性,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提供了技术基础。
1.3 城市规划设计信息化
在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传统的设计工作呈现单一化,设计人员只是根据单一的图纸或是枯燥的文件资料进行设计工作,往往存在着所设计的规划图纸与实际脱节的情况。而全媒体时代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为用户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对城市规划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实时进行了解并在设计图纸上加以体现与纠正,借助于互联网传输的便利性,也能够将设计图纸及时发送至各相关单位加以会审论证,从而加强了设计图纸的权威性。
1.4 城市规划审批快捷化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又耗时较长的一项内容就是规划审批流程。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的某一区域进行规划时,需要在对其进行审批之前,对该区域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以及通过该区域的城市历史地籍资料进行查阅、参考。而全媒体时代,在这方面则为用户提供了GPS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相应的城市地籍资料数据库,使城市规划审批人员能够轻松地在计算机上,直观地调取规划区域的历史地籍资料、目前实际情况等一系列管理信息,从而使其在面对大量的审批文件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处理。
1.5 城市规划监管规范化
由于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众多,因此,如何才能全面地对城市规划的设计与实施提供良好的监督管理制约是传统城市规划中,人们一直希望得到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全媒体时代为用户提供的GPS遥感监测技术等监测方法,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之中,监管人员能够实现对多个区域进行统筹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监管人员还能够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实时地对问题作出指导,进而保证了问题处理的实时性,有效避免处理问题时出现拖沓、扯皮等现象。
1.6 城市规划设施管理合理化
借助全媒体时代提供的多元化信息渠道与信息技术处理方式,同样在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管理中得到相应体现。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中,能够将其在建设完成以后,纳入到全媒体时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中去,从而实现对其实现信息化管理。
2 全媒体时代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所能够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化渠道与处理方式也将呈现更为多样、有效、权威的形式。
2.1 标准化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化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对于其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是非常迫切的发展需求。目前,虽然城市规划在全媒体起到的作用之下,工作效率与成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标准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规范进行参考。尤其是在数据共享、信息拓展上更是需要富有成效的规范标准来界定。
2.2 共享化
为加快全媒体时代下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有必要将相关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资料进行有效的共享化,以提高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利用率,使用户在进行各类专项城市规划工作时,各取所需,能够根据用户的权限设置,实现不同用户对不同部分的数据库的访问与使用。
2.3 集成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有效性,应将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渠道进行有效集成。比如GIS技术与OA技术、数字测绘技术与RTK技术等都进行合理集成,从而使这些技术互相取长补短,在各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之外,借助对方技术对自身技术缺陷进行弥补。
2.4 实时化
提高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实时化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处于频繁的变化中,因此它的实时化发展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这样不但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上更为精确与合理,也让城市规划监管人员能够更为实时地掌握现场实际情况,为其工作提供实施的基础。
2.5 拓展化
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也相应增加,因此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也将相应地进行拓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目前人们在城市规划中越来越注重环保节能设施的建设,因此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应用也应该体现在对于一些新内容上的拓展应用。
2.6 法制化
目前对于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立法规范方面,我国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尚不完善。而近些年来,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从事违法违纪的现象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渠道与技术都要通过立法手法来对其进行健全与完善,从而使全媒体时代信息发展更为健康,为其消除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与隐患。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所提供的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信息处理手段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提高了城市规划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工作强度,而且提升了城市规划工作的精确度与合理化。另外,在对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展望上,它的方向则应是更规范化、更适应化、更实时以及标准化,只有基于这些方面,对全媒体进行更为长远的发展,才能够使全媒体在城市规划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为城市规划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我国按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环保节能的现代化城市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帆,韩冬冰.中国城市规划的信息化时代[J].山西建筑.2009,35(5).
[2]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J].规划师.200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