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能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给学生主动合作、主动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一、注重合作交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全面有序的思维方法。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创造机会、提供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示、发展,在师生共同评议中碰撞,形成共识,久而久之,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创新欲望和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气氛。如在考考自己的活动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给每一个小组的组长若干张口算卡片,在组长的带领下,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发现问题,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会合作”数学教学模式认为:
(一)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创设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启发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二)“学习的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在于智力感受“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会就会大胆地去想,认真地思考。
(三)要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设计富有学生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空间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动机。
四、提供实践机会,探究数学思维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即完成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让学生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不仅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学生思考的方法不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创造,也获得了学会合作成功的体验,感觉自己就是学习的合作者、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五、充分挖掘生活中数学现象,延伸课堂学习时空
课堂是学习各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把学习的时空向外延伸是必然的趋势发展。延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孩子们思维活跃、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完善,不管是知道答案的,还是暂时没有想出答案的,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此得以强化。
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英语阅读课 文化语境 交流能力
1.引言
语言教学活动跟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克拉姆契曾说:“教授一门语言就是教授如何形成这门课程的语境,使其成为一个有关于场景、参与者角色、活动目的、话题、语气、交流规则和任务类型的独立学习事件和社交。”[1]但是,课程的语境不应该仅仅是情景语境,还应该扩展到文化语境。
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个讲母语的人不仅仅是以其独特的声音在讲话,还是通过该声音讲述其社群和社会已确立的知识、社群所遵守的隐喻及他们所用的以表达他们经验的类别”[2]。因此,讲母语的人彼此之间很容易理解。但是,讲非母语的人和讲母语的人交流时便比较困难,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文化语境。
同样,在外语课堂上,教学活动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教学任务的情景语境,还包括内嵌于此教学活动的文化语境。文化意识应该被看成是提高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使交流者的语言和举止得体。
2.案例
不管是泛读还是精读,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阅读课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上课时仍然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往往抱怨英语阅读课跟口语课和听力课比较起来没有互动交流,比较无聊。事实上,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上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令教师头疼的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如何在阅读课堂上通过建立文化语境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该段节选自《新视野大学英语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Unit 1 Section A《名气之尾》的第六段:
One drop of fame will likely contaminate the entire well of a man’s soul,and so an artist who remains true to himself or herself is particularly amazing.You would be hard-pressed to underline many names of those who have not compromised and still succeeded in the fame game.An example,the famous Irish writer Oscar Wilde,known for his uncompromising behavior,both social and sexual,to which the public objected,paid heavily for remaining true to himself.The mother of a young man Oscar was intimate with accused him at a banquet in front of his friends and fans of sexually influencing her son.Extremely angered by her remarks,he sued the young man’mother,asserting that she had damaged his “good” name.He should hired a better attorney,though.The judge did not second Wilde’s call to have the woman pay for damaging his name,and instead fined Wilde.He end up in jail after refusing to pay,and even worse,was permanently expelled from the wilder circle of public favor.When things were at their worst,he found that no one was willing to risk his or her name in his defense.His price for remaining true to himself was to be left alone when he needed his fans the most.[3]
这篇课文是篇议论文,文章的中心在第一段已经提出:追求名气可能会导致自身的毁灭。文章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第六段以奥斯卡·王尔德为例,说明名人很难忠于他们自己。教师在讲授这一段的时候,除了基本的字词句及翻译语法的讲授外,还应对这一段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把任务分配给学生完成,让学生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上课时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对这一段文章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
首先,关于奥斯卡·王尔德的生平。他(1854—1900)是一位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他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服饰华丽而闻名,是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最成功的剧作家之一。作品有《道连·格雷的画像》、《理想的丈夫》和《深渊书简》等。他因为课文中所提到的那次著名的审判(1895年)一落千丈,因为同性恋行为被判有罪,入狱两年做苦力。
其次,奥斯卡·王尔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这时的英国社会禁欲主义极端盛行,但人们私下却过着放纵的生活,可以说这既是个一本正经的时代,又是追求自由的时代;既是传统保守的时代,又是桀骜不驯的时代;既是端庄高贵的时代,又是虚伪做作的时代。奥斯卡·王尔德的同性恋行为,在当时被视为异端,有伤风化,还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收。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以上两点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对本段进行更充分的讲授。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对本段的主题及奥斯卡·王尔德的生平或者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3.结语
通过这种交流性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教授英语阅读课的方法。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过去,阅读课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结果只是他们对所阅读的材料有了肤浅的理解,过后便很快将其忘掉。教师应该将阅读课转变为这种积极的互动课。
其次,学生应该沉浸于他们所阅读的材料。如果学生不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兴趣便不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也不可能从所阅读的材料中获益。
再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仅对所阅读的材料的语言进行回应,还要对其内容进行回应。当然,研究所阅读文本的语言、段落及句型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文本的意义及其所传达的信息也同样重要,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机会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尤其是他们对于文本所说的话题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或看法可以激起他们对文本话题或语言的兴趣。
第四,教师必须把任务和话题联系起来。一旦决定了学生将要阅读什么样的材料,教师就应该选好合适的阅读任务: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参与及出什么样的难题。最有趣的材料往往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教师只是利用想象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其变得激动人心。
最后,好的教师会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任何阅读材料都是由单词、句子、观点叙述组成。仅仅让学生阅读然后又做别的事是没意义的。好的教师会将阅读材料与有趣的课堂活动相融合,对材料所讲述的话题进行讨论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等。
参考文献:
[1]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摘要: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能力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如何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着手阐述其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培养 探究能力 主动权
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样,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进入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说来,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参与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发掘其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就此,笔者觉得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从以下几点来做:
1 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语文探究学习,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提出,诗的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应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提倡以人为本,它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大可以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个导演,或作为参与者提出个人的看法。课外活动也是如此,学生想探究《水浒传》中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风俗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老师要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与交流,能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更新、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和进行沟通,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收获更为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学习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引入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感受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流与合作,使交流与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式语文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4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想环境。有力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探究式学习是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开了一扇窗口。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放在怎样的高度都是不为过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学习新课标精神,树立创新理念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应仿效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方式,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积极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压抑,想象被扼杀,创新被阻拦,智慧被抑制。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是唯书是理,无书而不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由,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积极思考和思维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想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去理解,去体验,去经历,去感悟,去总结。
二、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愉快合作中,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开阔思路,产生创新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分析、想象自己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正在探索解决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关键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给学生积极表达见解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正确的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对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
师(出示学具):请同学们从这些学具中找到圆柱体,然后分组观察这些圆柱体,你一定可以发现到其中的奥秘。
生(讨论交流):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
生:圆柱体的上下两头是一样粗的。
生:圆柱体的面摸上去滑滑的,枇杷罐头的罐子也是圆柱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师: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会一样大吗?哪个小组可以证明“一样大”?
生(讨论交流):把圆柱体一头的圆画在纸上,再把这个圆柱体的另一头圆压在画好的那个圆上就可以比较了。
生(讨论交流):用纸条包在圆柱体两头的,是否一样粗。
生(讨论交流):把绳子分别紧绕在圆柱体的两头,通过测量绳子的长短就可以比较。
在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思维活跃,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辩论,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枯燥无味地讲解,容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厌倦。教学中应力求设置相关的悬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这一个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吗?
师: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怎么没有看见除法分配律呢?究竟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呢?
生:只有学乘法分配律,没有学除法分配律。
生:乘法有分配律,除法也应该有分配律吧。
师:到底有没有除法分配律呢?认为有的同学为正方,认为没有的同学为反方。
正方:500÷5+50÷5=(500+50)÷5
正方:(40+20)÷10=40÷10+20÷10
正方:30÷10-10÷10=(30-10)÷10
正方:这样不就是可以证明有除法分配律吗?
反方:(5+4)×10=5×10+4×10,还可以写成10×(5+4)=10×5+10×4,但是10÷(5+4)=10÷5+10÷4吗?这样的式子成立吗?
正方:是的,没有除法分配律!
师:正方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证据。
正方(齐声):没有除法分配律,真的没有除法分配律。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矛盾辩论的过程中,知道为什么教材中没有出现除法的分配律,意识到举例是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学生主动学习,激活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合作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74-02
新课改要求在数学学习要突破在以前教学中单纯的模仿与训练,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积极的学习氛围,能够带给学生愉快、和谐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得到很大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广度、灵活度大大提高,创造力得到巨大发挥,有利于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和谐、轻松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应有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目标的空间。教师可多用轻松幽默同时又充满信任和鼓励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感受到自尊,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同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确定学习目标,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容许、鼓励在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答方法,扩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总结归纳,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由于学生的不同个性,有的学生不想或者不善于与人合作,不敢把自己的观念公之于众,怕说错了引起别人的嗤笑,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胜于合作交流,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教师要采用一定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优势。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合作完成,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技能
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一定的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可以在合作学习的集体内扬长避短,在拓宽思路的同时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有限,老师要注意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进行自我实现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的主要合作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足见同质”的原则,将班级的学生分成3~6人的学习小组,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一定的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法,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加深对相关原理、定律的理解,掌握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接受别人的看法并吸取其中的可取之处。例如,在教授《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对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提出各自的看法,再进行比较和实践验证。
三、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需要学生人人参与的学习过程,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显著的学习成果,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在合作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要学习尊重别人,要学会在平等的条件与别人进行交流,以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第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建立在独自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首先要进行自主探究,对合作的问题产生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在合作交流中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比较和筛选,进而获得最终的结论。第二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倾听,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说清自己的见解、听懂别人的发言、思考问题的结论。第三是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后进行积极的反思整理,一方面是整理形式最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分析解决方案的成因及自己可以取得的学习经验。
四、合作学习与自主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开放学生的交往潜能,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但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目的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合作学习与自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既要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和机会。同样以《圆柱体的侧面积》为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然后在合作小组中进行交流,分析比较,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最佳算法是底面周长乘以高,为了对这样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在不同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中掌握这样的方法。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0,(11):8-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针对小学生来说,这些孩子急需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知道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伟大的发明或创造,而是日常生活中行动和思想上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举个例子来说,学习时巧妙地运用公式就是创新;对于普通的题型能够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另辟蹊径也是创新。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就需要教师同样要努力创新,并且积极鼓励学生 自己独立思考来锻炼创新思维。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小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师生关系是整的教学活动中最基本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合作、商讨的口气与他们进行交流,例如:“同学们谁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回答的都很好,谁还有什么补充的”等等。当我们在听完孩子们的不同想法后,可以这样说“我真高兴,能和某某同学的看法一样。”这些言语虽然很简单,但可以看出我们已经把自己看成孩子们中的一份子。这样使我们的师生关系显得更加和谐。此外,我们还要怀着一颗关爱、尊敬、真诚和热爱之心去关怀每一个孩子,需要我们和孩子们真诚地交朋友,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上一新台阶。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一点在课堂导人环节中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认识分数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进行导人:中秋佳节,承相诸葛亮给张飞出几道数学题:现在有6个月饼,你要平均分给你们弟兄三个人,该如何分?如果有3个月饼,如何分?如果有2个月饼,如何分?如果只有1个月饼,如何分?张飞很快回答出前两题的答案,但后面的两题却不会。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张飞分月饼吗?学生的思维热情被点燃,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再引人分数的概念,用此来引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三、交流互动,激活思维
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运用多向交流策略,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 、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学生在求异探究、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代教学观。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四、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学习是一个体验与发现的过程,告诉学生答案,显然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效果更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使获得知识成为学生内在的要求。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主题版块时,结合生活实际,我让学生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随着物价上涨,每天生活需要多少钱呢?然后让学生利用周末去自己调查,学生可以询问家长,也可以去超市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基本算出了自己一天的生活成本,有些学生生活成本 比较高。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散 ,提高了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子肯定或纠正。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进步。
六、实施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创新动力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适当的评价会保护学生创新的激情,增强学生创新的动力,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参与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来。相反,如果评价不当则会打击学生创新的激情,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现代教学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赏识与批评的有机统一。单纯的赏识与批评都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无法让学生客观看待,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坚持适度的赏识与批评,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要让学生看到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当然,不管是赏识还是批评,教师都要切忌假大空,要发自内心、要真实且真诚。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最大功用,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创新活动中来。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不竭的动力。我们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必须转变观念,不断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将创新的教材、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灶清.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3).
[2]黄勇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神州(中旬刊),2011(1).
关键词:数学;学习;交流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人们往往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学习过程离不开交流,数学学习更离不开交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对比”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应用题该用乘除法或加减法?一个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每份数、份数、总数来分析,如果有这三个数量,我们就用乘除法;如果没有这三个数量,就用加减法。”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我拍手叫好,直叫全班学生向他学习。谁知,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更好、更简单的方法,只要看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单位名称。如果单位名称不一样就不能用加减法,只能用乘除法。”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被震撼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了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精神却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展现,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不能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其积极因素,然后再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同时又教育学生应如何客观地评价人与事。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书上的知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
1.转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课堂教学论》认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1)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2)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后来又有专家提出了“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观念,可以说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重要突破。这一转变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学生开放性的主体地位(如图)。(教学模式发展)
(学生角色变化)
2.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课前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从阅读中感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学生阅读教材,领会所学的知识,质疑问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让学生再阅读教材,温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如,教学应用题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题目,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读题,明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解答完后,再让学生阅读一次题目,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通过多次阅读教材,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善思敢问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的过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简单流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探索发现法”。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变成长方体,而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圆柱体变长方体后,体积有没有变?(2)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和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发现规律,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长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能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作用。
三、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1.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无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取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改变思考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展现这种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时,不指名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代表一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指导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分四个小组进行,用准备好的直尺、细线、圆形物体,先量周长与直径,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还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形式有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引导同组学生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进行校对时,训练学生做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而在自我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同学的认识相对照,与书本上的结论相对照;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别人的解题方法相对照,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我评价变成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发展的过程。
3.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教师就能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获得数学学习和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交流,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分析;互动交流;课外拓展
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最重要的方式,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初中阶段积累的词汇、语法、语言能力在高中阶段会是一个转型期。英语教师如何抓住语言学科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创新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有些英语教师迫于高考的升学压力,有比较大的心理包袱,在贯彻新课改理念时,还是抛不开传统的一些教学束缚,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忽视整体篇章的感悟,孤立学习词汇、语法
有些英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讲解生词,补充词汇,不厌其烦的分析语法,甚至还存在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背离了新课改的宗旨,学生的阅读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提不上来。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和整体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再适当点拨,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忽视语言交流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有些英语教师没有注意到,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形式过于单一,师生的交流的内容简单地停留在课本上。现在的高考阅读文章越来越灵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能力离不开阅读课堂教学的培养,只有让学生的语言交流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加强互动交流,提升语言综合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交流,如果没有交流,就会变成“哑巴英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走进英语大课堂的重要机会,如果教师能在阅读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课文的魅力,在交流中活跃课堂气氛,训练思维,就能大大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阅读课文“Fact and fantasy”时,为了让学生对一些“路程”的词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如“What’s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 “What distance do you have to walk to school?你到学校要走多远的距离?”“I could see the bus coming in the distance.我看见公共汽车从远处开来了。”“What’s the distance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从你家到电影院有多远?”“His house i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hospital.他家离医院只有几步路。”通过这些对话交流,既让学生用英语交流,又在对话中渗透英语词汇。当学生对在交流中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后,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英语拓展对话,让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要将课堂的主动权将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语言,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
三、课外拓展,构建阅读大平台
入选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课文都是经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中外文化习俗、西方传统文化,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风土人情等,这些课文生动有趣,有助于打开高中生的视野,更好的了解世界。但是教材的篇幅有限,如果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大纲也对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有一个量性规定,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1.制定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
随着高考试题的不断改革,英语高考试题直接出现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课外阅读内容。每个高中生都希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结合教材,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将课外时间合理规划。如寒暑假要完成多少阅读量,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系统地课外阅读。
2.细化课外阅读内容
当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课外延伸。
四、结束语
创新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咸修斌.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几个因素[J].外语界,1999.
今年我教的三年级学生,数学课上发言比较积极,但回答问题不完整、说话吞吞吐吐、意思表达不清、小组讨论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学生却有很多。基于这种现象,我试图在课堂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 “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呢?这里本人就自己几年的教学生涯,谈谈对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兴趣
首先在班上设置合作交流小组,采取“组长轮流制”。组长的责任是分配合作任务,组织调节交流活动,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并进行交流内容的归结,作好集体交流的汇报准备。
其余各小组成员要平等相处,做到耐心和虚心,坚持“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小组成功”的原则,把小组目标和个人责任心联系起来。一方面,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确保每位成员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合作交流中,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了使小组交流得以顺利开展我还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
1.善于倾听。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敢于表达。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
3.适时转化。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善于倾听”和“敢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练习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只有把物体平均分才会有分数这一道理”特意设计了一道辨析题:“把一个蛋糕分成八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八分之一。”让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结果有多数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少数学生认为是错误的。于是我没有马上宣布谁判断的对,而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组成辩论正反方,展开小组辩论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首先是正方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想法,这位学生用一个圆片作道具,边对折边说:“我现在把这个圆分成了八份,这其中的一份不就是这个圆的八分之一吗?”话刚落音反方队员就马上反驳:“把一个蛋糕分成八份,就一定只能这样分?如果像你这样分,有的一份分多一些,有的少一些,那还能说这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蛋糕的八分之一吗?正方队员这时才豁然开朗。所以像这样的辩论活动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促成学生对交流活动的积极响应
要想学生对交流活动积极响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交流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注重对交流过程的积极评价。要用心听取学生的汇报,挖掘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使全体学生感到小组合作活动既利己,又利他,使学生能维护其成功情感的体验,促成情感交流的形成。
为此,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成若干个小组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量周围物体的长和宽;量同学的体重与身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把书本知识变活了,也锻炼了学生。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也加强了同伴之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我体会到:课外活动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