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关键词:重视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研究
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革新以及相关技术的升级,影像设备的功能也较以往强大很多。纵观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沿革,总体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从事医疗影像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与影像技术知识、技能,跟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1 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概述
1.1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及其研究背景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能够帮助相关的影像技术操作的医疗工作者更熟悉该技术应用的机理,从而依据影像技术得出更加精准的诊断结论。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当中已经涌现出很多种类,包括X射线、超声、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技术手段,为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从总体情况来看不同的影像技术在成像原理及其方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因此,将其应用到不同医疗诊断科室之中,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作为从事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类疾病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诊断要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应用优势,明确将各类型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作为诊疗依据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得出更精准的医疗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查服务。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显出现代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
1.2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也可以称其为医学影像学,它指的是专业的内科或外科医生用来诊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身体部位的技术,从而提升临床医疗诊断的精准度。通常我们所熟悉的影像技术为X光、超声等,这些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不同。在进行X-射线成像时,实际应用到的成像方法是"平面"和"断层",其基本技术模式为"模拟"与"数字",而核医学成像方法还需要用到"正电子湮灭成像"模式,超声成像的原理为"杜普勒成像",往往通过黑白以及彩色两种方式来成像的。就以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来看,当该类型射线穿过某一具象化的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其强度呈指数趋势衰减,此时,未经吸收的光子穿过物体后被检测设备所接收,这样便形成了图像[2]。
在以往,菲林影像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是基于以往的技术手段之上升级而来的,尤其是数字化成像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先进技术方法的放射科室无需在暗室之中进行影像操作。实质上,普通的X线的摄影经历了诸多借鉴的演变,最开始的影像成像技术方法是"屏-胶"体系,并在技术升级后,转换为暗室技术,后来,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数字化摄影技术以及激光打印胶片技术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为现代医学注入了活力[3]。医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极佳的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疗以及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生命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之中,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2 不同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特征及其优势研究
在医疗诊断临床过程中了解到,针对不同的人体系统以及解剖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实际上,由于各种类型的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图像特征较为不同,所以在利用其给出医疗诊断结果的依据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所要诊断的医疗项目,来选择诊断价值较高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来辅以临床医疗决策。
2.1深入了解各类型影像检查技术成像方法的特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不同的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为关键,因为往往一种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不能精准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种类及其病变的特征,所以,需要凭借临床经验以及技术诊疗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医疗结论。多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效率及其质量。事实上,选择科学的影像检查方法是在了解各类型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而来的,就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最恰当的医疗检查方法则是X线胸部摄影结合CT扫描,选择最佳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检查时间,还能够降低患者疾病医疗检查的经济成本。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医疗机构当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助力,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等,还要深入研究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进而提升医疗诊断的精度,使其诊断结果更具价值。
2.2关键影像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实践效能分析 从临床诊疗以及影像技术操作的工作经验来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所得出的诊疗结果更为精准,因为这种技术是应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是一种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诊断技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融合了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率,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更广泛地应用在医疗临床诊断以及类似项目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促进我国医疗科学诊断方面的快速发展。此外,以"CT成像"方法的原理来分析,该技术手段的检查较为快捷,将其应用在CE结肠成像诊断等项目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因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较为精准地显示出患者肠管病变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病患诊疗处理。
总之,通过针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深入了解,能够明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医疗领域而言,某一疾病的临床检查处理,需要确定所应使用的成像技术后,在进一步选用恰当的检查方法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的准确度要高很多,这样能够保证所给出的医疗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临床知识以及影像诊断知识,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好地驾驭影像技术手段来为现代医疗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林会,赵会娟,易茜,等.用于提高成像灵敏度的区域DOT/FMT混合成像方法[J].光学学报,2013,10(10):109-113.
关键词:整合医学;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康巍。
整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通过纵横发展达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各疾病特点的目的。整合医学模式下的肿瘤医学影像教学,横向上整合基础理论知识,纵向上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资料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整合比较肿瘤影像学结果,以达到全方位的培养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的目的。
1整合医学的内涵
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edMedicine,HIM)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1]。整合医学早在1952年由美国西余大学创建[2],近些年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及其团队对其进行分析阐述并推广[3]。整合医学强调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学习,这种由相关学科构成的教学模块从人员的构成、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逐渐为众多医学院校接纳采用。
整合医学模式下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旨在从横向上整合各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并与临床技能操作相联系,将各学科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各种肿瘤治疗指南及Meta分析结果;并从纵向上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形成资料库,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整合院内患者的影像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整合肿瘤比较影像学结果。整合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通过纵横发展达到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各疾病特点的目的。
2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特点及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肿瘤影像医学是医学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影像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眼”,因此学好这门学科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今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基础医学课程安排过少,课程过于枯燥,肿瘤影像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略薄弱,因此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肿瘤的发展及特点;2传统的肿瘤医学影像学授课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的联系较少,因而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肿瘤;3影像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研究,不和患者直接接触,因而不利于动态评估病情与影像表现的相互关系。而整合医学强调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教学,这恰好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因此对肿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及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整合医学教育理念对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3.1如何从横向上开展整合医学模式下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
医学是一门整体学科,医师面对的患者也是一个整体。在对肿瘤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课程整体性与序贯性,授课过程中要对有关知识精心组织,形成具有整合性质的专题,分析和阐述肿瘤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其他辅助诊断信息、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系统。
整合医学有助于促进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多学科合作。肿瘤的诊断分四级,一级是临床症状和体征,二级是影像诊断及肿瘤标志物,三级是细胞学诊断,四级是组织病理学诊断。一级和二级诊断是影像学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肿瘤疾病的各种信息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多角度讨论理论发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形成相应的共识和指南,并充分利用各种肿瘤治疗指南及Meta分析结果。
整合医学是一种显示医生集体力量的表现,在授课过程中不单纯由影像专业的学生参与,可以成立研讨小组,邀请各个学科的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学习与进步,逐步融入整合医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多个学科学生的共同讨论可以达到和弥补因现代医生的专科化而导致的缺陷。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一个复杂机体由于各种问题的相互交织所出现的复杂问题。
3.2如何从纵向上开展整合医学模式下肿瘤医学影像学教学
整合医学为医学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能够整合国内外影像专家的影像资源,而且可以整合各影像设备的特点并进行合理的优化选择,从而做到真正合理且精准的诊断。
一方面,整合国内外影像顶级专家的影像诊断知识并形成资料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各学科专家擅长的专业领域知识并上传到网站,可以供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问题也可以将相应的问题上传到网络上请求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几个影像网络平台有:罕见病疑难病会诊平台、医影在线、医学影像园、医学影像技术网、丁香园等。
另一方面,院内通过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整合院内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方便教学与研究[4]。现国内外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omputeraideddiagnosis,CAD),就是通过影像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可能的生理、生化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分析计算,辅助影像科医师发现病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5]。
再一方面,整合肿瘤疾病影像特点及影像设备的优势,为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提供最优的方案。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的繁杂往往让临床医生选择起来比较棘手。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劣势,针对不同患者同一种疾病的诊断都可能要有不同的选择。医生既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疾病的确诊及定位。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即以多种成像设备为手段,以临床实践应用为导向,将疾病的影像检查综合比较,从而采用最有诊断价值的最优先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临床医生进行诊疗提供切实依据。现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备受国内影像教育专家的青睐[6]。
4整合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医学影像 数字化 教学 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医学影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教授学生大量影像图片资料。而传统的胶片式教学主要依赖于传统胶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费时费力且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已逐渐地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数字化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全数字化的采集、传输、重现医学影像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医学影像教学。
一、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象思维学科,其特点是有大量的图像数据,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其他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的观察。鉴于这一特点,临床教学中也以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片及图像资料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状态的图片,从而熟悉各种器官的不同成像技术所得的图像的正常与异常表现。
二、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
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以往相比,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影像学知识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还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学,大量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物理、数学及计算机知识。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如此之多,课时却相对较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先带领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再让学生结合理论阅片观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医学影像图像只能简单地描述、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观察、体会、分析,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胶片的反复使用会造成胶片模糊、损坏、丢失、错放等现象,同时由于观片灯视野所限,胶片质量、阅片距离、个人视力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
(一)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①,是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采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建立的基础。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在主计算机网络平台引导下,教学内容会被实时显示在各个教学终端的多媒体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随时观看到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图像及报告。这种方式,使得教学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利用电脑,教师可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讲授内容随时编写成电子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课后自学②。
(二)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PACS的迅猛发展,更多教师认识到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到实现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教学中来③。Dundas认为由于PACS具有可存储功能,能将导入的数字图像进行保存,同时它还允许访问以前的图像进行比较,PACS这一技术为影像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④。
1.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
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如呼吸、循环、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枢、五官等;(2)按照检查手段进行分类,如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进行分类。
2.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临床实践中采集到的真实图像信息直接传输到学生面前,还可以对这些图像进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为临床医疗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学层次。数字化教学具有如下多方面的优点:
(1)图像质量高、信息量大;
(2)为影像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效率;
(3)为教师和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便利条件;
(4)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外复习及自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5)影像资料信息可长期保存;
(6)对于重点内容、关键图片、典型征象显示突出、直观。
“看图识病”是影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观图思维,改变他们传统的平面思维,解决了传统平面图像对学生阅片造成的干扰,提高了他们的实习效率。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对观察的图像进行调节、测量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场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习惯实际工作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观察到传统方式无法观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的另一优势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时期的各种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可以同时显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过程是立体的,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能更生动,对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图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同时,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还具有方便共享的特点,不同医院间、同医院不同科室间(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间、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间)、不同地区间甚至是不同国家间也能达到设备和资源的共享。
四、结术语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影像的教学思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促进了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实际结合,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识图看片的能力,必将在医学影像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注释:
①罗敏,王小林,罗松等.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设计[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6):493-497.
②邓晓娟,张伟国,陈蓉等.建立电子教学资料库革新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J].重庆医学,2012,41(5):509-510.
进入21世纪,在经济与知识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生命科学及信息科学是跨世纪发展的主要学科。自然人文科学交叉融合这一发展趋势,促使医学进一步向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分子生物学使得微观与宏观结合,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同时,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更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人人都需要享用医疗保健服务。在这种新形势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走到了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时代。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图像数字化、检查功能化、 数据网络化 、信息综合化、分组系统化、诊断集成化、存储无片化、资源共享化。从影像角度来看,医学影像走向数字化是发展的基本需要。检查功能是从单纯形态学检查向分子影像、功能影像发展。数据的网络化为提高诊断效率和诊断质量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技术平台。放射科医生通过网络可以更好的利用医疗影像信息,完成高质量的诊断报告。
医生的影像检查手段从最早只有X线到今天的CT、核磁、超声等,应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应用到医学中,使得医生的诊断手段越来越丰富。这样有更多的影像模式和影像信息,因此在信息过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综合优化这种多影像检查,也就是信息的综合化。
现代医学应该说越分越细,放射科分组同样更加系统化。医学影像要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系统分组,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技术的作用,发挥它们的优势。诊断集成化是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的医生不仅是看到片子,同时要集合临床、检验、病理所有资料。PACS可以集成各种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随着PACS的应用,各类医学影像存储在网络中,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种资源共享不仅是在一个科室里面,还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检查项目当中。医疗信息共享不仅在同一家医院内实现,还可以在地区各医院之间,甚至在包括整个医疗体系之间实现。应该说这既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趋势。
PACS发展历程
PACS发展经历了影像科室内部局域网,PACS与HIS集成,PACS功能化的不断扩展,PACS 区域化、社会化建设等四个历程。
1. 科室级PACS
第一阶段医院放射科内部建设以局域网为基础的PACS,解决了放射科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后的影像存储和调用的问题。该阶段实现了放射科内部不同影像检查设备的连接,如X光、CT、核磁、DSA的同屏交叉显示,我们在PACS平台上可以把这些数据集成对比,对我们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我们解决了影像诊断报告的电子化和放射科内部管理。科室级PACS是全院级PACS建设的基础,为全院级PACS应用摸索了经验。
2. PACS与HIS集成
随着PACS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普及,医院内各影像科室的PACS走向统一,全院级PACS成为应用主流。全院级PAC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连接成为信息共享的必然,它最终解决了临床科室包括住院、门诊诊室看影像的需求。与HIS的集成解决了影像诊断对临床资料的需求,放射科可以把影像传送给临床科室,反过来,放射科也需要从临床拿到所需的资料。
3. PACS功能的不断扩展
在PACS的初级阶段,所有图像后处理必须在操作台上实现,或者用该影像设备专用工作站计算解决,这样使我们在PACS终端上只能看图像,而不能计算还原。PACS图像后处理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满足了临床科室对影像直观简明的需求。医学影像学发展到今天,有非常多的序列,我们做一个检查要用几百个服务,几千个影像,而临床医生是看不到的。
4. 区域PACS
医改要求信息共享,对于避免重复检查来说,PACS向院外拓展,走向区域化,解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医院之间影像互认,满足资料共享的需要是发展趋势。例如上海的部分区县实现了区域PACS功能,能够把各个医院的部分PACS影像资料在一定范围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我们要进一步满足远程医疗影像会诊的需求,大家知道美国一些医院把很多医学检查影像传到亚洲来,请印度医生帮助读片出报告,他们只要留一个医生做最后的把关签字。医学影像远程会诊对于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满足偏远地区患者对医疗水平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PACS面临的问题
1. 多种影像检查
随着医学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DR / CR、CT、MR、DSA、US、SPECT、PET、PET/CT等多种影像手段并存,使影像检查的优化和数据交叉融合成为突出问题。
2. 影像后处理问题
图像高清化、数据海量化,使数据的冗余显得非常突出,要能够即时呈现出临床所需要的经过处理及挖掘的影像。
3. 数据存储再现问题
海量数据对存储的介质(磁盘 / 磁带)、方式(在线 / 离线)要求更高,存储的安全保障和异地备份尤为重要。
4. 影像模式的问题
能让临床影像动起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处理任何患者的临床影像。
5. 临床用户问题
放射科是专业级的影像用户,临床医生则是最终临床影像的用户,他们对影像的需求各不相同。
6. PACS功能问题
提升PACS图像后处理功能,简化系统架构,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现在放射影像已经变为综合影像化、图像高清化、数据海量化、应用功能化、分析定量化。
PACS未来发展趋势
移动、共享是医学信息发展的方向,基于“云计算”的医学影像网络化,可以综合处理各种影像,其服务器不会像过去那样只能处理自己医院中的各种影像信息,它还是一个后台计算能力极其强大,而终端非常简洁的、移动的医疗信息系统。随着手持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已经可以成为医生远程参考读片的平台之一。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影像科医生开始用手机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服务。
由专门的网络工程师负责软件及数据系统的技术性管理,由指定的医师主管病例的收集、上传和导出工作。在授权情况下其他经培训的医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性操作;由于PACS也是基本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因此有时会出现一些客观问题而丢失数据,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定期(约3个月)会进行一次数据备份,主要是以DVD光碟的形式;同时对于有要求的个别病例在授权情况下可以进行资料导出。
二、数字教学影像图片库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1.数字教学影像图片库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具体的影像实习教学中,由老师指导学生使用PACS对疾病的影像图片进行调阅和判读。根据理论课的进度,要求学生先自行调阅某一疾病的典型图片,由学生根据理论课内容对该疾病典型征象进行归纳和描述,之后学生自行对照模板,老师进行补充;对于不典型征象主要由老师提问及引导的方式讲解;在结合图片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鉴别诊断的讨论,最后总结。
2.数字教学影像图片库在实践教学中的的优势。首先,简化了备课过程方便老师教学: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个大的学科包含了CT、MRI、X线、超声及介入等,因此教学实践中所需用的影像资料种类较多,尤其是某些疾病往往在一种以上的影像检查方法中都有其具定性诊断的典型征象,因此以往的教学中需要备课老师大量的收集胶片及纸质印刷物,非常的费时,并且保存也很不方便,很容易就会丢失一些资料。PACS图片数据库的应用整合了多种影像检查的图像数据,大大的简化的教学资料准备的过程,使教师可从大量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全力注重教学内容、技巧和教学质量的探讨与改变。教学PACS系统依托于PACS系统内庞大完备的电子教学图片库,使教师能够快捷、准确、方便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图片,并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其次,数字教学图片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影像诊断学的理论知识部分如果没有图像资料的对照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为了加深学生各种疾病影像征象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对于影像学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大量使用影像资料对各种疾病进行讲解、分析。PACS使用前多用胶片复印机复制或用照相机将胶片图像照下来,图像显示。效果差,某些征象甚至显示不清或者无法辨别,并且这种方法效率很低。由于PACS是一个涉及影像医学、数字图像技术、计算机与通讯、软件工程、图形图像后处理等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高新技术系统,因此,基于PACS的影像教学图片库的强大查询功能,可方便地对照课本从系统、部位、疾病或征象方面调用所需图像;此外PACS中的图像处理功能,也能增加学生对于影像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从而提高对各种影像学征象的理解,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基于PACS的影像教学图片库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由于PACS影像示教系统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老师讲授、板书、多媒体图示的单向传授变成了以现代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快速准确查阅图像信息及诊断结果,满足学生学习的多项需求。它实现了“荧光屏—照片”到“数字化图像—显示器”的转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系统、方便地学习各种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具有开放性,既可将已有教学胶片、稀有病种扫描人教学系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有助于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水平,并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核医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其检查项目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同时还涉及核物理、辐射生物学效应、辐射防护等基础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核医学功能影像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尤其在肿瘤学、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及时修订教学大纲,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同时紧扣临床实际应用,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优势,在有限的学时内,精简内容,重点讲述核医学优势项目,如:(1)内分泌系统核医学。(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知识扩展
[关键词]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课教学; 网络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 互动媒体
[中图分类号] R 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6.007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学是以口腔颌面骨性解剖及其组织病理的密度变化为影像解释基础,以医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为支持,与口腔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的桥梁学科[1]。在其教学中,基于影像图片判读的实验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也能训练其影像图片判读的临床诊断技能,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意义重大。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Scherer等[2]报道了关于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教学应用,dos-Santos等[3]报道了基于医学影像资源中心(medical image resource center,MIRC)开发的互动放射影像学教学文件系统(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这些研究在方便高质量教学图片的搜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互动等方面卓有成效。如今,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多媒体教学软件已经具有高清图片浏览、图片分类查询等功能,但该系统缺少图片标注交流功能仍是一大缺憾。具体而言,在实验课中,尤其对于初学者,尽管已熟悉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仍会存在一系列共性问题,若由带习教师多次重复解答,往往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的提问,教学效率会有所降低。如果能利用图片标注实现共性问题的共享,使学生更快地了解各种影像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验课图片相关提问通过图片标注功能进行分享,是否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呢?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福昕阅读器(Foxit Rea-der)和局域网共享文件夹,实现图片注释、图片标注提问等的总结和传输,构建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并研究该资源库对实习课教学的改进效果,以便开发更为高效的读片实习教学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服务器方面,笔者将便携文件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的影像图片以及利用Foxit Reader“注释”功能制作的表单数据格式(forms data format,FDF)标注文件分别存储至“图片”、“注释”两类文件夹中,并建立“交流”文件夹以存储标注提问等文件,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实现文件共享。客户端方面,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安装Foxit Reader(版本号5.1.0.1117),并事先教会学生其使用方法。
在实验课自由读片阶段,学生既能浏览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中的图片、注释文件及其他同学的标注提问,又能自由上传自己的标注提问,实现标注文件的实时共享。每次课后,相关人员对教学笔记资源库进行整理,以便下次使用。
1.2 资源库试用相关调查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科2009级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学生76人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试用该资源库;参考相关文献[4-7]设计试用感受调查问卷,选取12个问题,从学生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度、对该资源库的接受度、试用效果等方面开展调查。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
在局域网建立了包括“正常口腔颌面影像”等10个图片文件夹,包含542张PDF教学图片,以及对应的“注释”、“交流”文件夹,实现40台客户端计算机同时访问服务器,即注释文件(FDF文件)、标注提问文件(FDF文件)及教学图片(PDF文件)的传输,整个资源库稳定运行。
2.2 资源库试用效果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84.21%)。使用秩和检验分析第1至7题,调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试用该资源库后,87.50%的学生认为其较之前的联合图像专家小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JPEG)格式浏览软件更有优势,12.50%不认为更有优势。17.19%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学习效果很好,56.25%认为较好,25.00%认为一般,1.56%认为不好。使用该资源库能否帮助解决识别影像图片的困难时,4.68%的学生认为都能解决,59.38%认为基本能解决,29.69%认为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6.25%认为基本不能解决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该资源库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采用多项选择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其结果见表2。
对该资源库的可推广性进行调查,85.94%的学生认为该资源库可以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超过50%的学生认为可用于医学影像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其人数比例分别为57.81%、51.56%、50.00%、50.00%、56.25%。对该资源库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同学们希望操作能更便捷,能附带文字归纳的详细注解和动态图,能连接互联网,并能对标注进行分类检索。
3 讨论
3.1 本资源库与现有相关教学系统的比较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是实现数字化医学教学的重点。目前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逐步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的医学教学系统以实现医学数字化教学。南方医科大学引进MOTIC数字化切片教学平台以提升病理学教学效果[8],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引进PACS用于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的教学[9],第四军医大学自主研制教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并将其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10],Weaker等[11]将数字化切片用于口腔组织学教学。事实证明,该类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除此以外,相关图片浏览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如数字化切片浏览软件Aperio Scanscope的注释、测量、截图等功能已相当完善,主要用于PDF文件浏览的Foxit Reader功能强大。但是,具体到其学习功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仍需大量改进。本资源库在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效地辅助解决初学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老师同时解决多个学生的相似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实现其他问题的共享,即对提问的课堂实时横向共享和跨年级纵向共享,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第三,利于指导性学习,通过在影像图片中添加提问类标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加深其对影像的判读,如在显示根尖周炎的根尖片中提出“如何区别根尖周囊肿、脓肿、肉芽肿”等;第四,标注文件传输对网络要求不高,其占用空间小,通常为几千字节,在局域网交流过程中,传输量小,速度快;第五,可推广性强,可应用于其他形态学课程,如医学影像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其他实验课的教学。
3.2 本资源库的发展方向
经过教学试验的实际应用,可以发现该资源库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集中在使用便捷化和资源处理准确化两方面。前者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添加和加载标注时操作过于烦琐,后者则为标注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证。操作烦琐的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1)局域网设置方面,可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数据传输终端软件[12],协助标注文件的传输,通过数据管理软件,加强数据的分类及后处理;2)图片浏览器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快捷键等方式简化现有软件的操作,也可以图片标注为核心功能开发浏览软件,并配以各种人性化学习功能,如分别设置师生标注提问解答板块,学生可通过解答提问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可通过浏览和解答学生提问了解其学习状况。对于标注的准确性问题,除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对资源进行修订外,建立标注管理机制或许更为重要,一方面设置纠错板块,通过选取课代表、轮流值日等形式组织师生在课后对课堂产生的各种标注进行审阅、修订,另一方面加强对师生在该资源库使用前的培训,避免误操作造成数据不准确。
口腔颌面放射影像标注互动交流资源库的建立有效弥补了医学影像学相关系统标注交流方面的空缺,其实用性强,既丰富了学习功能,如有效解决共性问题、及时分享个性问题、有利于指导性学习,也提高了实验课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率。为进一步完善其教学功能,实现操作便捷性、资源处理有效性等,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广宁. 前进中的中国口腔颌面影像学[J]. 中国口腔医学信息, 2005, 14(1):10-11.
[2] Scherer A, Kr?pil P, Heusch P, et al. Case-based interactive PACS learning: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 for radi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J]. Radiologe, 2011, 51(11):969-970, 973-977.
[3] dos-Santos M, Fujino A. Interactive radiology teaching fil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a MIRC-compliant and user-centered e-learning resource[J]. 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 2012, 2012:5871-5874.
[4] McCann AL, Schneiderman ED, Hinton RJ. E-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of dental and dental hygiene students
[J]. J Dent Educ, 2010, 74(1):65-78.
[5] Rosas C, Rubí R, Donoso M, et al. Dent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an interactive histology software[J]. J Dent Educ, 2012, 76(11):1491-1496.
[6] 曾良成. 多媒体课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3):419-420.
[7] 曾东林, 崔敏毅, 吴志玲. Blackboard网络课程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8):82-83.
[8] 陈英华, 董为人, 俞新华, 等. 基于网络的数字组织切片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9, 18(4):454-458.
[9] 沙晓雁, 祁森荣, 王昊. PACS系统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 北京口腔医学, 2012, 20(1):52-53.
[10] 贺延莉, 王亚蓉, 殷茜, 等. T-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6):657-659.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影像诊断也成为各类医学院的重点教育内容。《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基于图像的一门基础性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应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然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是独立开来的,先完成了理论课程后再进行实践课程的操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人才的需求。为了迎合快速发展的医疗事业需求,必须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该文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期为医学事业培养出影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优势
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部分,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使得教学效果更佳显著。对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同一教学场所完成,既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巩固,又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或参观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1]。一般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既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去医院参观学习,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动手操作完成,达到真实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以往死板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所应做出的努力
对影像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时还需要对其他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改革及调整,该文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介绍。2.1教学环境的一体化改革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必须辅以影片的分析及判断,课堂教学时通常会引入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资源进行教学。而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保证足够的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的实训环境。为保证理实充分结合的教学,需要配备投影仪、数码摄像机、PACS系统、超声或核医学诊断影片、各系统教学用MRI、CT或X线影片等[2]。2.2配套教材的一体化改革在进行影像诊断学的一体化教学时还需要有匹配的教材。以往理实分开的教学模式在教材上多偏重理论知识,具有十分系统化的知识点,而缺乏实践课程的设计及安排,一体化课程无须过多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扩展更多的知识点。教材改革时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细化分类,例如超声诊断、放射线诊断以及其他影像学诊断的内容,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科学合理地开展技能训练项目[3]。同时,还可编写配套的电子教材,在其中分享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图片分析,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保证教学的实用性更强。2.3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改革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对病患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进而作为病情诊断的依据。在教学时,需要依靠实际的临床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为保证理实一体化的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借助多媒体资进行病例及图片的重点评析,还可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模拟临床医师对病情诊断的过程,设计出病例分析的实践环节,通过教师的提问以及引导,激发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对病情特征进行分析[4]。学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实践探索
3.1研究对象该文对影像技术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验主要针对2014级影像专业2班与3班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施对象进行对照研究,每个班级均有35名学生。3.2实践方法将教学内容《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该次研究的实践课程,对两个班级均进行X线诊断环节的学习,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任何疾病,总结归纳各种影像学特征,做出病情评估,并完成实验报告[5]。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训练,3班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班采取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模式,最终以调查问卷的模式评估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比较在两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两班学生认为所采取教学模式对临床指导是否存在意义的比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共安排40个课时完成,主要具有下述几项任务:(1)在明晰此次实验目的后对影像学检查进行模拟演练,进行检查申请单的填写;(2)分组完成影像学检查及拍摄;(3)完成影像学资料的后期暗室操作工作;(4)对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总结影像特点,并判断是否异常;(5)对影像资料进行报告的书写,做出正确的评估判断[6]。3.3实践结果此次实验完毕后对两个班级的实验完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从表1可知,3班学生学习成绩达标的占比71.4%,明显高于2班的34.3%,且未达标的占比0.0%,明显低于2班的22.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实用性。从表2可知,3班学生有80.0%的人认为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未来的临床指导意义重大,而2班对课堂教学的临床指导意义仅有28.6%的学生认同,其中34.3%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独立开来的教学模式无临床指导意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在学习效果上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还可保障教学的实际价值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与时俱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隽.循证影像诊断学在影像实习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72-1873.
[2]唐曦,吴少平,黄丽,等.《医学影像诊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0):1002-1006.
[3]李小虎,张国兵,余永强,等.PBL教学模式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6):563-565.
[4]曾燕,赵建农,谢微波,等.医学影像诊断学消化系统教学体会[J].重庆医学,2006,35(16):15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