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课程设计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的目的

第1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0引言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提升我国学校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国际互认,推进工程教育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规范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1]。

1工程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1我国工程认证发展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由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1.2工程认证对课程的影响

1.2.1工程认证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3]。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产品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基于课程群把相关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结合是工程认证的基础理念。

1.2.2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为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4]。二级减速器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内容,需要运用到制图、力学、公差、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工艺等前期所学知识,是将基础知识的第一次整合应用。在过去的教学环节中,往往都是将设计需要的前期课程全部讲完,然后开展设计。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学习时,之前学过的课程已经忘记,或者需要复习才能正常应用,或者会出现考试高分,应用不会的情况。总结原因,主要是因为所学相关课程的目的只是考试,学完考完之后没有真正应用到实例中。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修学分和考试,还要真正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基于工程认证的课程建设

以项目真实产品为对象进行教学配以装拆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整合所学知识,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

2.1课程体系建设

设计题目一般选择通用机械的传动装置,主要进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传动件和支撑件的设计计算、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这种设计是保证学生巩固机械设计课程基础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开展,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宽课程设计的范围,结合日常生活、工程实践设定主题开展非固定模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能力。科技在不断进步,零件及设备设计也随之不断改进更新。这种更新包括精度、加工方法、制造方式、设计方法等多方面。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应将传统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以传统设计方法为基础,融合现代设计方法,及时更新和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使课堂知识不脱离于工程实际应用。

2.2课程教学改革

2.2.1“开放式”教学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随时到实验室实践和观察减速器结构,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设计目标,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2.2.2加强校企联系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实际设计参数选择和理论教学的不同,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根据实际生产过程要求来制定大纲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争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毕业即可就业,缩短应届生就业后的实习时间,能够马上适应和满足企业要求。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5]。

2.2.3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围绕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的毕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2.4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开展不再是将所有前期课程学完再开展,而是根据设计内容需要将该课程设置成一门综合类的课程,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主线,整合制图、力学、公差、机械设计等机械工程基础性课程群,以项目真实产品为对象进行教学,配以装拆实践。比如在开展课程设计期间,需要用到轴的校核,绘制弯矩图、扭矩图,根据进度安排,将材料力学中的该部分内容拿到设计期间讲授,在安排讲授课程时一定要安排好先修后修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学完就用,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能具体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2.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也不仅仅只追求是否正确,在考核制图表达方法、公差配合的选择、合理的结构设计基础上,体现在结构设计中的创新培养,应主要考核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能力,看看学生在设计过程是否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评价成绩应由促进学校的发展转向促进学校的持续性发展,由鉴定学生学业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与完善课程本身;在评价形态上,由标准化测验转向动态研讨式评价形态,更注重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6]。

2.3课程预期成果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完成,学生对机械设计具有初步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不仅仅会设计,还要能够提高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参数选择方法,巩固制图、力学、公差等相关课程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提升我国相关专业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课程设置及改革是工程认证开展的必要保障,使其更适应工程认证要求。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适应人才需求的转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与调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培养“品德高尚、专业过硬、情商出众、强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希哲,韩阿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44-47.

[2]李漫红,刘桂萍,李文秀.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224-227.

[3]荆国林,王鉴,崔宝臣,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81-182.

[4]巩云鹏,田万禄.张祖立,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丽艳,鄢利群,杜永英,等.机械设计教学方法优化适应产业需求必要性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08-109.

第2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Java语言;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Java语言是时下首选的软件开发语言之一,《Java程序设计》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1.Java语言的前景

诞生于1995年的Java语言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网络科技和网络经济所特有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有人预言,未来90%的程序代码将用Java语言书写或改写,Java的跨平台特性、安全机制、可靠性、健壮性和内嵌的网络支持,使之成为网络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语言。

2.《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

通过《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应用于:

(1)把静态页面转变为动态效果,使网站的功能更加强大和丰富。

(2)开发B/S模式和C/S软件,编写跨平台的GUI桌面系统。

(3)应用于嵌入式设备和消费类电子产品。

从而对应于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

(1)能力目标:能用Java编制基本的应用程序和动态页面、能用Java分析从现实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转换继而能用Java从实体到类的抽象、能够运用Java进行小型桌面系统的开发。

(2)知识目标:掌握Java语言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基本语法要素,掌握继承、重载、覆盖、多态的含义和实现方法,掌握基本的常用类、图形用户界面的标准组件和事件处理机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踏实认真、终生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增强责任意识、社会交流能力和工作应变能力。

这门课程的前导课程是《C语言》、《网页制作》和《计算机网络》,所以它一般放在第三或第四个学期开设,后续课程是面向服务器编程《JSP》、面向Web通信的《J2EE》、面向移动通信《J2ME》。

3.《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

通过广泛调研,在充分了解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并参考程序员国家职业标准制订了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编制了三种类型的教学载体:JAVA简单应用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桌面信息系统设计、JAVA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目的在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载体中实施教学。即由任务驱动学习,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存在的学生学习了各种技术后,仍然不会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真实软件项目设计的局面。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本门课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为了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得到落实,我们构建了基于工资管理的桌面信息系统和推进式的不确定性的动态页面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把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模块13个单元,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五个模块13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载体进行了整合序化。表一是《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王先国著.Java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次印刷.

第3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其课程设计是学生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课程设计,是经管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根据设定的题目和要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动手操作,完成相关实验,并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全面认识,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系统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等。在本课程设计中,不仅要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等奠定基础。

一、当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总结现有课程设计经验,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参差不齐,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有差异。信管专业学生修过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和计算网络等课程,对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有比较好的认识,而财会、工商管理和工业工程等专业修的计算类课程较少,基础较薄弱。现有本课程设计内容通常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的内容占比较多,未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有限,可供选择的实验用软硬件较少

本课程介绍的信息系统如ERP、CRM和SCM等功能复杂,系统规模庞大。如果购买商业软件进行实验,成本很高。在有限的预算下,能够用于实验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较少。因此,现有本课程设计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软件经常变动,而且不成系统。

3、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较不清晰,部分内容与其他同类课程设计有重叠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认识,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其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叠。如果本课程设计不合理,往往造成本课程设计内容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内容存在重复,教学效果不好。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程设计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在内容上照顾各专业的差异,确保课程设计质量

由于各专业的课程有差异,基础不一,在本课程设计上,实验内容避开具体的软件设计和程序开发等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

2、立足开源软件,减少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

开源软件可以免费用于教学和科研,当前企业也经常应用开源软件进行商业产品的研发。本课程设计使用的数据库软件为MySQL,中间件软件为JBOSS,企业管理软件为OpenERP等。这些软件都是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用到的主流软件。让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这些主流的开源软件,不但减少了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而且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3、明确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为避免与其他课程设计内容雷同,本课程设计依据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设计,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一般包括“准备和计划”、“规划设计”、“原型测试”、“试点运行”和“全面(试)运行”和“评估和总结”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依据此过程,我们设计了五个实验。系统部署、系统初始化、系统测试、系统切换和系统应用。系统部署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过程,重点熟悉数据库、中间件和OpenERP软件安装。系统初始化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初始化内容,涉及组织结构、权限、产品及BOM等数据的配置。系统测试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编写方法,掌握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要领。系统切换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系统的直接切换、并行切换和分步切换的区别,学会编写系统切换脚本和合理安排系统切换计划。系统应用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解决企业实际运营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设计一套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这套覆盖了整个信息系统实施全过程,通过整个实验的实施,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较深的全面了解,并掌握了管理信息系统导入的全过程。通过几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侯治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37 -38.

[2]潘华,王乐鹏,李丽.“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9):101-102.

第4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14-02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明确,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因此,高职专业教学必须以明确学生技能,提升学生技能为根本任务。而技能又具体表现在工作实践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工作技能的训练,实训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导向课程设计的依据

1.以“工作”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模式为项目导向提供了方向

从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基于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双轨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第二次浪潮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第三次浪潮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对比三次课程改革过程,一个核心的问题从未改变,是高职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会工作、做好工作”为中心[1]。三次改革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个核心问题,第一次改革要学生知道工作是什么、会工作,反复的训练一定能够做好工作,因此,必须大量练习,反复实践,但是这种改革实际是一种改良,即在原有的课程结构上,增加实训环节,形成双轨制运行的模式;第二次改革是借鉴了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而这种课程改革强调从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进行课程设计,并明确技能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双证融通、项目课程建设;第三次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职业倾向,从职业的角度去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者具体的学习内容,这种课程建构强调了职业生涯培养,强调每一个从业人员不仅能适应工作,而且能主动设计或建构自己的工作任务。因此,将项目设计好,将实际工作项目与教学相衔接就成为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项目导向课程设计是国家倡导“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2014年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而将教、学、做真正地融入一体必须找到结合点,最好的结合就是项目导向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工作分析的模式进行课程建设,才能正确提炼工作项目,才能让项目引领教学活动[2]。

3.项目导向教学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

从19世纪开始,德国、英国和荷兰的劳动学校就进行了项目教学的改革和尝试,截至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项目教学设计和课程理论。项目就是一个产品、服务或决策[3]。将项目引入教学必须注意项目活动的完整性,即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因此,项目的来源是职业中典型工作任务,项目的成果是可见的产品、服务或者决策[4]。

基于上述分析,并通过对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文秘工作,因此,本项目分析的职业对象为“行政办公人员”。基本分析逻辑是职业调研――研究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项目这一程序化过程。

二、职业调研与分析

1.职业说明

通过调查和研究《中国职业大典》,商业企业的行政办公人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形形的日常事务管理,其职业范畴为行政办公人员(GBM301),2013年修订的《中国职业大典》中规定:行政办公人员(301)包括行政办公人员(30102)(含〈秘书3010201〉、〈公关员3010202〉、〈收发员3010203〉)、行政业务人员(30101)、其他行政办公人员(30199)。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政办公人员是指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政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内容包罗甚广,从日常工作安排、行政总务、后勤保障、检查公司制度执行与落实、文字处理、内外协调、会议组织等纷繁复杂的诸多内容。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1)使用办公设备,处理公文和信函,起草有关文件、信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2)进行有关业务联系,事务处理。(3)接待来访,处理各方查询事项。(4)安排会议、会谈、并做记录。(5)管理有关文件档案。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研究从业者职业成长规律,即把握基本操作的初学者水平,到成长为能够驾驭复杂环境出色完成工作的熟练者水平,为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奠定基础。

三、学习领域和工作项目描述

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知,本项目的职业可以提取5个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1的具体内容,得出行政文员主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打印机、相机)等,对日常事务和行政事务进行处理,并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项目,具体职业成长规律见图1所示。

从图1中,解构行政文员的典型工作任务1,得出三大工作项目,即工作环境认知、办公软件操作、信息统计分析。由此,设计行政办公人员的学习情境1《商业办公软件操作实务》,详见表1。 四、项目化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是指导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项目教学强调学做结合,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因此在对项目实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注重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将采取SOTA模式,即教学过程中学(Study)-做(Operation)-悟(Think)-用(Application)的程序,设计项目化实训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教会学生学习完成项目成果的基本知识,即学的阶段,然后根据学的内容指导自己实践,进入做的阶段,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参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回到实践,在工作中不断提升。

五、总结

本项目通过探讨《商业办公软件操作实务》的实践教学设计,系统思考实训课程的建设方法。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方式,来具体指导专项实训课程的建设,即从职业分析开始,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找到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通过项目来驱动教学设计,并应用SOTA教学模式对实训教学进行过程控制。本项目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项目在实际教学中的过程控制问题,进一步将SOTA教学模式融入每个教学项目,让SOTA既能引领教学项目,同时又能控制教学项目,转变从教学项目成果评价教学的事后控制模式为全程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2-26.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72-178.

第5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项目课程;开放性;课程设计;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赵刘(1980-),安徽凤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景观、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商贸类高职课程教学项目的开放性、职业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SYKJ11B12),主持人:赵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52-03

项目化课程是相对于传统学科课程的一种课程模式,由于其自身鲜明的职业特色而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现有的项目化课程研究理论主要关注于开发的特征、原则、流程等内容,即在开发前和开发中两个阶段如何根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来开发一门项目课程。但是在开发之后如何保持课程项目的前沿性和有效性没有得到重视。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如何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始终保证教学项目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如何实现项目课程系统化的开放性设计,从而取得项目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开放性角度去审视项目课程的开发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项目设计的可持续性建议,以期完善项目课程的开发理论。

一、开放性视角下项目化课程的理论审视

正如蒋庆斌、徐国庆所指出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1]。项目课程一般包含以下开发过程:“社会需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教材开发和教学实施分析等基本流程”[2]。其中,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是决定项目化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核心环节,可以认为:“课程结构开发是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而课程内容开发则是项目课程开发的落脚点”[3]。在高职教育中,项目化课程的优势是相比于传统学科课程而显露出来的。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看,学科课程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而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它往往以典型产品、设备、问题或服务所设计的项目为载体,抽象或凝练出工作项目的一般结构,然后将相关知识、经验附着其上形成基于项目的知识体系。从教学特点上看,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听,但项目化课程要求老师起辅助作用,而学生是主角,在学生主动地完成每一各项目的过程中,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如果从开放性视角来看,项目化课程的核心优点恰恰是对于开放性的充分展示,这里的开放性并不是指高职教育向面向社会服务对象开放,而是指项目课程开发中自始至终地与企业密切联系,吸收企业最新发展成果,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我们可以将以上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分为开发前、开发中阶段。开发前阶段主要指对于社会需求的分析,那么在开发前阶段,是如何体现开放性特点的呢?在课程开发前阶段,需要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特别是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对于工作岗位、任务、过程进行分析。这是对于项目化课程开发必要性的分析,可以说正是面向企业需求的开放性才决定了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否。在课程开发中阶段,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发。课程开发小组要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将相关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围绕工作流程模块编制课程标准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特别是要处理好模块间的衔接、教学载体的选择以及相关知识的构成结构。由此可见,开发中阶段的关键在于是否向企业一线工作实践开放,是否能够抽象和凝练出工作的一般结构,并选取相应的知识和经验附着在这个基本结构之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否始终向企业一线实践开放,是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我们做到了深度开放性,那么我们就能保证项目课程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保证项目教学的真实性。这样的项目课程相比于学科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学生可以非常真实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实际对他的召唤,能够以充满激情的心态去完成一个个项目。在追求一个个实际产品或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赋予了学习以重要的意义,激发全部身心关注于学习过程中,从而达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因此,项目化课程的实质在于开放性,决定项目课程本质的并不在于外表上的项目化结构,而在于其实际内容是否与企业实践相贴切,在于项目的真实性如何,在于开放性程度有多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审视以往的项目化理论,我们会有一个疑问。以往的项目化理论主要包括开发前和开发中的开放性,那么课程开发之后是否还要保持开放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层出不穷,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的根本特点决定了我们的项目化课程必须表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项目化课程并不像传统课程那样,开发好了就是一种固态化的静态结构,而是一种不断变化和不断更新的动态结构。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如何去建构项目化课程开放性设计的完整模式?

二、项目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的核心问题

如果说现有的项目理论侧重于开发前和开发中的开放性设计,那么本文的重点显然应该放在开发后的开放性设计。即我们如何才能及时将企业前沿实践知识纳入已有项目教学体系?这可以分为两个子问题来研究,一是学校如何获得企业最新进展的知识和经验,二是如何将最新成果融入整体课程架构中?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于科学搭建学校沟通企业前沿进展的平台。对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给我们以很大启示。所谓的“教学工厂”不是简单的照搬工厂环境和设备,而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设立的。它强调更多的是用学校的实训室设备,来完成企业实际项目,也就是将学校实训室当成一个“实际的工厂”来使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其运作流程:如某企业遇到技术困难了,而这种困难往往代表着行业技术最高难度,自己企业科研实力已经解决不了,它把困难(学校称为项目)交给南洋理工学院去解决,并支付一定费用;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就带领学生组成项目组在实验室去帮企业完成。在这个项目解决的过程中,学院的实验室就相当于工厂的一个车间,而教师和学生就相当于员工。通过对于企业问题的解决,教师实现了与行业最新进展相结合的锻炼,学生也获得了实战的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将项目资料纳入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实现对于教学资源库的更新,从而实现项目化课程内容对于企业一线的开放。“教学工厂”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学院专业教师本身就是行业顶尖人才,他们往往具有对于行业技术最新发展的敏感,许多企业专家不能解决的问题,专业教师可以解决。虽然教师身处学校,不像企业师傅那样时时接触一线实践,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弥补了这一缺点,往往可以完成企业专家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二是学院拥有行业最先进的实训设备。据我们了解,每年新加坡政府和各大企业都会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捐赠先进的设备用于教学。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设施与企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不但使日常教学实践的实战性大大增强,而且为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其实,“教学工厂”并不是搭建学校沟通企业一线进展的唯一平台,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的专业教师接触到行业最前沿发展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比如校企合办股份制企业、“校中厂”、“厂中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办研究机构等等,都是实现学校深度介入行业企业的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学校介入行业企业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能够实现沟通企业最新进展的平台却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作出艰苦的努力。比如那种在学校设立蛋糕店的合作模式和“教学工厂”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显而易见的是,企业不会随意将行业前沿随意交与学校,只有通过科学搭建学校沟通企业的深度平台,我们的教师才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跟踪到最新进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教师才能在实战中实现自身技能的不断飞跃,甚至达到与企业专家相匹敌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项目化课程自身的最大程度的开放性。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建立项目课程的动态发展系统。真正实现开放性的项目化课程本身具有一种动态发展结构,表现出积极吸收行业最新发展知识的强大能力。我们下面以《旅行社策划》课程为例来进行说明。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行社行业中常用项目策划方案的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主题旅游产品策划能力、市场推广能力、节事旅游活动的策划能力,以及渗透在策划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整门课程分为五个项目:旅行社策划认知、主题旅游产品策划、会展旅游服务策划、节事旅游活动策划、旅行社创意策划。其中,项目一,旅行社策划认知主要是基础理论学习;项目二,主题旅游产品策划通过红色旅游产品这个载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项目三,会展旅游服务策划通过华东风情展这个载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项目四,节事旅游活动策划通过大学生旅游节这个载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项目五,则根据旅行社的实际需求来引导学生在实战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从难度上看,五个项目以循环递进式的形式表现出来。项目一、二、三是基础项目,项目四是综合性项目,项目五则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性项目,虽然每个项目都是结构相对完整的,但难度在逐渐增大。特别是项目五,它来自于旅行社一线实践,要求老师和学生组成项目组去完成。学生在前四个项目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企业策划的基本内容,在第五个项目的完成中也可以予以检验。老师在项目五的完成过程中可以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中,成立由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考核组对于项目成果进行检验,用企业的标准来考察教学的效果。如果说前四个项目注重在校内学生对于课程基本结构的学习,项目五则充分表现了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完成项目五后,相关材料会汇集到课程资源库中,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但是该门课程始终保持了一种动态发展系统,这种系统不再是一种闭合的封闭系统,而是在满足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的一种与外界有效结合的动态系统,具有自我发展和持续更新的能力。

因此,项目化课程的生命力在于项目的真实性和前沿性,如果我们建立了课程的动态发展结构,就可以及时吸纳企业前沿最新进展,使课程项目与行业紧密贴合。《旅行社策划》课程的结构只是提出一种启发,只要能够改变传统课程中那种僵化的固定结构,而可以与前沿发展有效结合的结构都是有效的项目课程结构。通过科学搭建学校沟通企业前沿进展的平台和建立项目课程的动态发展系统两个举措,我们就可以将及时将企业前沿实践知识和经验纳入已有项目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在项目课程开发后阶段中,保证课程有效的开放性。

三、实现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的保障因素

要真正实现项目化课程的开放性设计,我们不能忽略以下四个保障因素:师资、教材、实训室、教学资源库。师资始终位于项目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核心地位,能否保证专业师资具备一线实践能力是实现项目化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前提条件。无论是课程调研、项目设计、教材编写还是实训室建设,专业教师始终具有一种主导角色。因此,学校在开展项目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教师视为第一生产力,应该提倡一种终生学习理念,为教师提供接触行业企业一线的机会,促进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教材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有效支撑,如果我们将项目化课程视为一种动态存在,那么教材显然也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结构。实训室设备对于专业教师承接企业行业项目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往往设施设备两三年就要更新一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保证学校的设施设备的先进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库是项目化教学的落脚点,随着时间的发展,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必然是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庞大数据库。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支撑网络教学、现代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可以看到,项目化课程实现开放性设计的几乎所有要素都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始终与企业发展相配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行业发展前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绝不是高职院校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低层次的校企合作能够完成的。传统的就业型合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深层发展需求。培养更高水平的职业人才,需要我们的课程设计紧跟行业发展前沿,除了增强开放性以外我们别无他法。在研究的深入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开放性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发前、中、后三个阶段都必须奠基于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无论是“教学工厂”、课程项目的动态结构、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等等,都必须建立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因此只有深入研究企业的实践前沿,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结合点,项目化课程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从某种角度说,课程的开放性设计也是校企合作更高水平上的一种实践表现。这也在深层角度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第6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原教学目标模糊笼统,现调整细化为“能分析、会计算、懂设计、强操作”。能分析:能准确分析模具的结构组成和动作原理;能正确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并制定生产工艺方案;能分析常见冲压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会计算:能正确进行模具设计工艺计算,并具备模具标准件以及模具材料的选用能力。懂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模具设计任务。强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冲压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制件的生产工作。

二、整合教学内容

1.按照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通过介绍实际生产冲压件模具设计的全过程完成课程主要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相应的实践教学与训练,达到“会应用”的最终目的。

2.根据冲压加工的具体工序,将课程设计为五个教学模块,分别为冲压加工基础模块、冲裁模设计模块、弯曲模设计模块、拉深模设计模块和成形模设计模块。

3.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与要求选取教学载体。载体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并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理念。在企业专家协助下,课程选用了8个冲压件作为教学载体。其中,冲裁模设计模块是基础,是学习的重点,拉深模是难点。每个模块按照设定目标-引入项目-制定任务的步骤开展教学,实现“跟着学、自己做和能够用”的能力培养。

三、建设教学资源库

主要进行模具动画资源库、模具设计资料库和习题库的建设。完成了课程选用教学载体的模具三维动画制作,并且收集整理了冲压工艺基础资料、冷冲压模具常用零件标准和部分冷冲模标准。在习题库建设方面,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了相应的训练题目。筛选了十个典型冲压件模具设计全过程案例,便于学生的自学和自查。

四、改革教学方法

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改为讨论式、启发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六位一体”、“知识+实例+实践”等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以模块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咨询者、引导者。

五、丰富教学手段

开发了与课程教学模块对应的教学课件,建设了课程的精品课网站,并利用校园网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讲授方式外,还采用了播放教学录像、聘请有关专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举行专题讲座等辅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六、优化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占50%,期末考核占50%。其中平时考核成绩除了考勤、作业外,还要体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性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期末考评采用试卷答题和模具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紧扣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过程考核与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第7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德国历史

一、项目教学的含义

项目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全部内容,是德国外语课堂教学中一种教学互动的重要模式。项目教学是外语课堂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在德国广为采用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的特点

项目教学的特点是:以完成项目内容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模式;教师职能实现从传授向指导的转变。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任务目标;项目参与者通过教师的指导,借助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合作,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全部内容。

三、项目教学的模式和作用

项目教学的模式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职责是减少传授知识而增加激励思考。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路人,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德语课堂教学一直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中尤其缺乏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强调知识创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无法在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得到有效地运用。如果能把项目教学与教学计划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德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增加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语言的应用功效;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联系更为紧密,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带到课堂中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课后自学的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这种独立探索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的关键,也是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必备的素质。如果项目教学成为德语课的一部分,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独立地、实践性地去尝试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项目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意味着是一次挑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要给予学生宏观上的指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启发式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一切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从开始项目到结束,始终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德语教学中试行项目教学,为外语教学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四、基于项目教学的德语课程设计

我们以德国历史这门课程为例,用项目教学的模式对此展开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先把德国历史的整体脉络向学生作一个介绍,让学生对德国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将德国历史中重要的内容分成若干的项目。然后按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项目,分组合作进行研究,最后将研究成果在全体师生面前公开演示汇报。这种教学模式突出的是研究能力、科学方法和项目参与者的爱好等。每一位参与项目的同学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每个学生与大家一起共同承担责任。这门课程需要用德语来学习一个陌生国家的历史,这对于没有任何德语基础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如果只是听教师用德语讲述德国的历史知识,学生的接受度并不高。而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来设计德语教学中的德国历史课程,这样的情况就会有所改观。因为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它分割成几个模块,然后制定项目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进行,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种项目教学的具体过程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设计目标并确定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整个德国历史的内容分成若干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把那些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起到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为德国历史课项目教学的目标设计。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项目教学计划。在目标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德国各历史阶段的时间跨度和时代特征;了解每一阶段的主要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对这一阶段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贯串起来后对整个德国历史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力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他们可以求助老师和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加深他们对已有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自己所选项目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而且学会了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学会了自我纠错解决问题,学会了评价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并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情感态度目标:在系统掌握德国历史常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思想,学会理解和运用科学的、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二)制定项目教学的具体计划

项目教学的具体计划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进行设计,让学生从中选定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所以,即使是学生自己选定的项目,也一定是符合目标设计范围的。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实施计划并检查评估

项目选题完成后,将喜欢同一项目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小组,一般是3-4个同学一组。各小组的学习研究目标明确以后,再各自协商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然后进行小组内分工,最后各自开展研究。每位小组成员要经常向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定期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各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询问各小组的研究进展,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有关检查与评估,通常是待这个项目教学的研究结束时,由每个小组做出一个产品作为研究工作的总结。这个产品可以是一本小册子、一张CD、一张海报或一个网页等。在学期结束前的最后几次课的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向老师和全体同学演示小组的成果,并将研究的内容作一次相关的演讲。

五、项目教学的意义和缺点

这种项目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这种项目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参与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参与者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无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项目教学也有缺点,比如:教室里常有太多的吵闹声;学生会说太多的母语;学生缺乏独立开展项目的能力。

六、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这种项目教学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惑。在项目教学的方式上,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所选取的项目内容必须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上的空间,有课余时间去思考,去查阅研究;项目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其最终成果要能够让每个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总之,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项目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培养人才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可以说,这种项目教学模式,是值得在德语课堂教学中借鉴和推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蔡玳燕:德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项目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9月,129-130.

第8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1 《市场调研》课程设计的思路

1.1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市场调研》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以往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这种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课程的需要。基于真实项目驱动的《市场调研》课程设计与组织,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提出的:“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能,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2]为指导,坚持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一切围绕学生可持续发展,立足以市场调研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快速消费品营销策划为载体、以学生会做能做为引领、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原则,解决: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并将市场调研活动分解为六个项目,并依据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序化,形成各项目之间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动作的继起性,整个课程按照职业工作过程顺序展开。具体如表1所示。

1.2 课程的两个主线

一是以市场调研工作程序为主线。首先分析基础确定调研的目的,制订市场调研的方案,然后选择市场调研的方法,设计市场调研的问卷,再组织市场调研活动,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最后编写调研报告。二是以市场调研内容为主线。从市场环境分析到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再到STP分析,最后是4P分析,也就是沿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顺序展开。

2 教学过程和方法

2.1 教学过程

该课程依据市场调研课程的工作任务和作用流程组织学习项目,学习项目的组织与划分与学习型工作任务一致,根据学习项目组织课程教学。教学过程的开展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和企业的实际调研业务或高度仿真的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满足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需要,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的要求。

2.2 教学方法

课程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亲身体验、模拟实验等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网络学习以及调研分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攻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市场调研》课程在我校共开设72个课内学时和一周实践教学,共计96个学时。

现以任务“制订市场调查方案”为例,说明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该设计主要由三部分和六个阶段构成,提出任务、完成任务和评价任务三部分组成,具体如表2,表3,表4所示。

3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也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多数停留在知识层面,个别加入技能测试题目的,也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最终导致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不一致。

第9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

项目教学单片机课程设计项目教学法是指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具体包括:(1)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3)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一、《单片机C51》课程简介

《单片机C51》是我院电子工程系中多个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所介绍的《单片机C51》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能为从事机电产品生产与开发的企业培养具有单片机应用产品设计、分析、调试和制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本门课前导课程包括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平行课程包括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后续课程包括创新设计与实现、用户控制界面开发。《单片机C51》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单片机开发的过程,不仅提升了硬软件设计能力,而且培养了职业素养,对于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单片机C51》课程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单片机端口及端口的基本应用;掌握C51程序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掌握程序对单片机端口的控制方法;(2)技能目标。通过相应的项目学习,提高学生单片机控制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欲望和获得知识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目标三位一体,全面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接轨。

三、《单片机C51》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先整体、后具体”的原则。先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掌握C51程序结构,以及端口的应用,然后用具体项目进一步拓展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个人对本课程的认识总结了以下几句话:时间改变状态,状态控制端口;端口驱动硬件,硬件实现功能;硬件端口分配,软件功能分配。

2.虚拟仿真与试验箱验证相结合的原则。授课时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Keil C51编程软件对项目进行原理图布图、代码调试。然后与试验箱连接,实现与电路协同仿真,真正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设计(完成从概念到具体应用的过程)。

3.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4.以教师为主导,对项目进行集中讲解,个别辅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协助、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四、《单片机C51》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本门课程设计了五个项目,包括项目一单片机实验电路制作;项目二C语言程序识读;项目三班级成绩排名;项目四流水灯;项目五键控数码显示;项目六倒计时;项目七交通灯;项目八数字钟。下面以具体的一个项目为例介绍教学过程,教学分为六个步骤。

1.情境导入。用多媒体播放交通灯画面,把本项目内容形象化,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2.项目任务。要求是只有红灯、绿灯轮流切换。南北方向绿灯40秒,东西方向绿灯30秒,动态扫描显示时间。

3.项目分析。学生按照分组首先分析项目任务,根据任务查找、搜集相关资料,设计硬件、软件资源的分配,初步确定方案。

4.方案制定。小组讨论方案,如有问题,分析解决,最终形成纸质文档。以下是某一小组制定的方案,如表1。

5.方案实施。根据方案,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Keil C51编程软件对项目进行原理图布图、代码调试。主函数完成初始化,定时器T0完成动态扫描、倒计时、状态变换。通过编译、仿真验证后与试验箱连接,观测效果,进一步完善设计。

6.项目拓展。完成本设计后,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可以把本项目的编程思想拓展到不同领域,例如洗衣机的状态,洗涤、漂洗、脱水这三个状态和交通灯的红灯、黄灯、绿灯这三个状态类似。因此学生经过一个项目的实施,学会一类项目,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7.小结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评价时采取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五、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感触

1.使学生真正感觉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领悟到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学会了学习,体验了知识技能的“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的价值,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学会了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了团队意识。

4.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取舍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5.巩固拓展了学生以前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完成专业任务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6.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项目教学法在网络安全课程中的应用

郑莹

(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高职学院网络安全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显得十分必要。

项目教学法网络安全密钥数字证书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中,一般老师在讲授网络安全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对网络安全的概念、安全服务、安全机制、网络的层次结构以及各层的安全性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数据加密机制、数据完整性和签名机制、密钥的分配与管理和常见病毒等内容;最后,介绍一下网络入侵与防火墙的概念。这种传统的全理论教学模式看起来老师已经把网络安全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高职学院的学生只是似懂非懂地了解了一些安全知识,至于如何具体去建立和维护一个网络的安全性仍然很茫然。

由于,高职教育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溶于一体的教育,为了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项目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自身为中心,老师以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老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老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网络安全课程特点,我们结合北京网证通科技有限公司签发的数字证书为例来确立密钥分配与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它包括密钥产生、对称密码体制和公开密码体制的密钥管理、Kerberos的鉴别和密钥分配模型、数字证书的申请和管理、验证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然后再通过项目教学法来体现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学生通过登陆广东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的主页,参加申请证书、安装证书、利用数字证书进行加密和验证几个模块的学习,切实地掌握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过渡,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采用四级教学法: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整个项目分成若干小的项目,然后让学生分组选择小项目。

(2)示范。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和操作中的技巧。

(3)仿做。学生按项目小组的分工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作解释指导,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4)应用。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职业(岗位)专业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守时、准时及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训练,团队协作、相互沟通的能力,独立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再次,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并可以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老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我们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老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地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4.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进行项目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相当重要。它应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2]戚文静.网络安全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