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训练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训练内容

第1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第2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内涵

近些年以来,作为特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教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一部分的政府以及国家已经将医教结合纳入到了特殊教育的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并且积极的进行了实验以及试点的开展。另外,一些地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者以及学校也开始不断的进行特殊职业教育的开展和转变,并且不断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探索有的在地方甚至教育部的项目支持下进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校自发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希望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对于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校困难日益凸显,对象也在改变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聋哑学校的规模也在逐步的萎缩,而培智学校则呈现出了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结构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障碍的类型更加的多样化、障碍的程度也更加的严重,具体疾病则主要包括:脑瘫、生长发育迟缓、自闭症、中度甚至中度的智力障碍等;另外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的增多。当前,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教育的对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甚至是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特殊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改变。

(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当中,其法律规定针对特殊的儿童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ST(语言心理学)、PT(物理治疗)、OT(智能治疗)以及进行心理上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内容,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早期疗育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在我们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内容甚至是其他相关的服务形式以及开始逐步的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从而尽可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更好的为那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交教学上的支撑以及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相关服务主要由医院进行负责,而特殊教育方面则更多的让相关教育机构来进行,由于他们分别属于教育以及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之间本身又是相互分离而且封闭的。

二、医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对于我国教育部对待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试验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改革相关的实践以及标书的内容,文章目前认为医教结合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一)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

(二)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作者:曾荣 吴飞灵 颜建辉 宋新志 单位: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马珍珍,陈车珍,蔡蓓瑛等.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第3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对策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10年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以及应用性的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将智力障碍儿童在体育课程上的研究进行评述,分析探讨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体育课程在智力障碍儿童中的实施寻找新的思路和提供新的起点。

一、课程目标的演进

1987年《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为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进展的方针,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课程目标为通过适合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体、美等多种活动;2007年《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运动与保健课程目标为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2016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动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体能,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秃筒钩ァ

二、课程内容制定

1990年的《全日制弱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试行》包含六个方面的内:(1)体育、卫生常识方面;(2)队列和徒手体操方面;(3)基本运动方面;(4)实用技能的练习;(5)球类方面,包括对小皮球、小篮球、小足球等内容的学习;(6)游戏;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规定的训练内容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顺序,主要包括局部运动、全身运动两个大的方面;2002年培智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中体育课程的内容由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组成。其中粗大动作包括蹲、爬、站、走、跑、跳、投等训练项目精细动作包括取、拿、捏、抓、放、拧、握等训练项目;2016年体育课程内容说出所学的动作。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名称的含义,如体验快慢,直线走与曲线走,跑、跳、滚等。评价方法:学生体验10米辅助走的快慢,手膝爬行等。2016年课标使体育不在是单一课程,将语言表达融入其中。首次提出评价方式。

三、课程实施现状

刘洋(2012)从大连市所属的10所培智学校的调查情况中得知:(一)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男女比例失调。(二)体育教师学历整体偏低,教师的专业化不强,科研能力较低,接受过相关培训和参加过体育教研活动的教师数量偏少。(三)培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专门的残疾人专用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四)体育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五)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个别化体育教学。

四、对策与展望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体育教学与康复有机结合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特殊体育教育方向,专门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和提供专业体育教师。应多组织教师进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让体育教师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组织特殊教育体育课比赛等.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培智教育的课程还应更关注智障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培智学校的教师也应当树立好对智障儿童要进行个别教育和实施特别教育的思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大智力落后教育的宣传,转变思想观念,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对于为什么要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着一些误解和不正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应加大智力落后教育的宣传,转变大众的思想观念,使其意识到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智力落后儿童不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他们各种身心缺陷也能到适当的矫正和补偿,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展望未来趋势

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同时受国际适应体育的影响,未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的研究应该与医学、康复、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加强联合,深入研究各类残疾人群的运动特征、运动能力不足问题及个别差异,重视学科理论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4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 智残儿童 培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17-02

特校的教育对象决定了其教育的主旨与方式。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生活化应该成为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 育的主题。

一、生活化――培智教育的基础目标

目前,在我国全面地实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的大环境 下,专门的培智辅读学校招收的都是中度及更严重的智残儿童。 能否使智残儿童获得最佳的教育训练,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得到充分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制定出切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育 目标和课程内容。

现代特殊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证明:智残儿童难以学习书本上 的读、写、算技能,成人后难以自立于社会,在经济上难以自食 其力,只有通过适当的特殊技能补偿,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融入 社会的基本能力。如个人生活自理、在周围环境中保护自己不受 伤害;基本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在家庭和社区里帮助做些家 务活;在一定条件下做些有经济收入的工作……

因此,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就必须立足现实生活,从 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其教育的基础目标就只能是生活化。

二、生活化――培智教育的课程要求

为实现生活化的教育目标,特殊学校在确定自己的课程内容 时,就不能受制于传统的“上学”理念,而应该从智残儿童的特 点和现实需要出发,尽可能提高其生活适应水平的教育理念,把 实用性的生活技能作为构建课程内容的基础。

1.智残儿童不可能掌握传统的语文和数学课程

智残儿童难以学习书本上的读、写、算技能,也就是不能够 学习标准的学校课程――语文和数学。因为小学语文和数学课 程,是根据正常学龄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一般学校的教 育目标而编制的。已经走过学前发展阶段的正常儿童,在认知活 动、情感意向活动、语言能力、生活常识、事物表象以及健康状 况等方面,都达到能够进行系统学习的水平。而智残儿童的情况 就完全不同。他们在生活发展上可能达到了学龄阶段,但是在心 理发展上却尚未通过学龄前阶段,其中许多儿童终生都难超出这 个发展阶段。处于这样发展水平上的智残学生,不可能掌握专门 为正常学龄儿童编制的语文、数学课程,即使是采取简化内容和 放慢进度的策略。

2.在培智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特殊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运用 生活化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常儿童通过非正式学 习途径,就能获得的那些知识和技能。实施生活化教育必须改变 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例如,上学就是学习读文章;只有书本上 的东西才是知识;读书才算学习……这样的观念智残儿童的家长有,特校的教师也有。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只有摆脱这种观念的 束缚,才能够放开手脚,去制定切合智残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案, 才能够对家长进行有效的说服工作。

3.生活常识与技能训练是培智教育的主要内容

培智辅读学校的教育目标既然是生活化的,就应该把实用性 活动作为基本教学内容。所谓实用性(或功能性)活动是指那些 在日常家庭、社区、娱乐和休闲环境中所必需的活动,也就是对 实际生活有用的、在生活中需要从事的实践性活动。

例如,穿衣脱衣这种算不上复杂的技能,即使是学习穿衣脱 衣,也要贯穿于智残儿童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它生活自理领 域的发展同样如此。从事过培智教育的老师都知道,在培智学校 里,许多低年级学生都不善进饭食、不会洗手洗脸,分不清上衣 和下衣、内衣和外衣,尤其是衣服的前后反正,甚至是大小便也 不能自理。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对自理技能的掌握还很差。所 以,特校的教育训练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而且也是着眼于学 生当前的迫切需要。

三、生活化――智残教育的主要领域

鉴于智残儿童的学习接受能力很差,培智学校只能从中筛选 一些最需要、又能够为他们接受掌握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基本内 容,其领域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技能

饮食、衣着、用厕、睡眠、卫生和安全等生活自理活动,都 需要和人们的基本生存紧密相连。首先应使中度智残儿童在生活 习惯这种有限的意义上,成为独立的人。

2.人际交际技能

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们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互交往、沟通信息。交往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是智残患者生活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基本原 因。辅读学校应当关注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训练。

3.实用劳动技能

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中的平等成员,智残患者也有劳动的权 利和义务,应该对别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方面的技能非常广 泛,主要涉及日常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制作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 面的技能。

4.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

智残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所能掌握的 读写算技能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应该教他们学会:①认读自己 和亲人的姓名、住址以及与日常衣食住行、学习和劳动密切相关 的词语和短语;②书写其中的一些字词;③具有初步的自然数的 基本概念。

第5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1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和原则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目标是:一是通过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基本障碍的解读、代偿,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机能,促进发育。二是促进孩子个别适应行为领域的发育,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三是预防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和偏差。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是:一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情况,从最简单的上厕所开始,逐步到穿脱衣服训练、饮食习惯训练、物品归位训练、打扫卫生训练等。二是加强语言交流训练。不仅要强调孩子是不是能够听从指令,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们有没有认知能力,能不能够对语言理解。如果能理解,看能不能够听从指令进行必要的语言表达。三是加强简单规则训练。规则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但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必须从了解简单的禁止指令开始训练,使之知道与他人做游戏时轮流、顺序、等候和分享,从而形成遵守规则的本能意识和惯性思维。

2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具体方法

(1)萌芽反应训练。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学习内容能在某种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全部完成,这种现象在医学治疗中被称为“萌芽反应”。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判断他们的基本认知水平,预测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自闭症儿童最大特点就是缺乏一贯性,昨天能完成的,今天不一定能完成。因此,教育中先要了解哪些内容对他们“不行”,哪些“不理解”。对“不行”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这里的“不行”是指行为层面的,而“不理解”所导致的“不愿做”是一种心理认知障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训练中,对有“萌芽反应”的,多鼓励,多表扬,常此以往,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2)注意力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比较差,需要反复培养。一是“唱”。自闭症儿童普遍喜欢儿歌,我们可以借助歌曲来进行教学活动,使他们掌握和理解歌曲的内容。二是“逗”。以往教学以指令或通过声音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忽视了以身体接触,如拥抱等“逗”这种形式。虽然有的儿童会害怕,有的会喜欢,但不管是害怕还是喜欢,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三是“藏”。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喜欢的东西,这时候就可以在“藏”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但是,这个“藏”是不离开儿童视线范围内的“藏”。四是“抢”。你拿一架他们喜欢的小飞机,一边教他们教“飞机”这个名词,一边将飞机交给他们,当他们全身心关注它时,你再把“飞机”抢回来,再次强调“飞机”这个名词,这样反复强化他们的注意力。(3)基本能力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共性的基本生活能力训练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如简单的对话和传达表情。二是户外活动。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超市买东西等,这些行为是在生活中所必需的,因而要反复训练。三是自助能力。要让自闭症儿童知道很多事情要自己完成,懂得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四是认知能力。如分辨事物颜色、大小、序列以及知道钱的多少等。五是生活能力。包括学会吃饭、穿衣服、上厕所等。(4)学习和交流训练。对自闭症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语言训练,不是让自闭症儿童去学习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而是正常人要去理解自闭症儿童发出的信号,并积极与他们沟通。一是要求他人帮助时,不必要求自闭症儿童表达的语法和词汇正确,但要使他们的语气、眼神、表情和动作关乎对方。二是想获得想得到的信息时,不用在乎时间的长短,必须强化他们有认知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意识。三是与人接触时,不必要求他们的声调和韵律,但必须强化他们在别人眼里的状态。事实证明,要求自闭症儿童掌握这些基本人际交流能力是非常困难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结果都要放在相互理解的程度上。(5)统分结合训练。一是集体活动。要想使自闭症儿童相处融洽,就要营造一个互动合作的氛围。在活动时,可以让他们依次按指定方向及圈数作环绕行走,边走边数圈数,经过长期引导训练,他们就会慢慢适应这种有序的活动,逐渐养成有序和合作的习惯。二是分组训练。偏于“静”的学生,由静态训练逐步向动态方面训练,可以进行跳床,跳床等训练;偏于“动”的学生,反之操作,可以进行立定投篮、趴地推球、触觉等训练。这些“动、静”游戏,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空间距离感及判断力的发展。三是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训练可分成若干个小动作来进行分组教学。由单个动作到多个动作、静态训练到动态训练、小组合到大组合,使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和生活自理等能力有所提高。

作者:张敬华 单位: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

第6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39-02

引言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 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交流障碍、言语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Kanner”三联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智力发育落后,感知觉和行为异常。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偶见4~5岁的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国外报道男女比约为4:1。世界各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致为2-13/万,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为2.8-12.25/万,国内报道与国外相近。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孤独症患者约65万,症状较轻者则有500多万。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病因分析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是一种由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最新报道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性认知机制是由患者存在“社会认知缺陷”所致,这种缺陷存在于相对特定的脑神经网络。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发育行为儿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1.1 生物学因素

儿童孤独症与母孕期和围产期有关。有研究显示,有高达43.96%的患儿母亲孕期存在紧张、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由此引发母体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和胎盘血管收缩,造成胎儿脑部血供障碍或直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影响胎儿发育。

1.1.1 遗传因素

孤独症可能是由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遗传。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苯丙酮尿症及唐氏综合征与孤独症有相关性,该类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孤独症症状。研究显示,患儿家长在遗传过程中传下带缺陷的基因是患病决定因素,即患儿父亲7号染色体、患儿母亲15号染色体上携带孤独症基因。在美国人类遗传学2003年年会上遗传学会认为,儿童孤独症发病可能与7q上ENGAILED2基因异常有关。近年研究还发现,在我国汉族人群中下丘脑后叶接受基因与孤独症有关联。

1.1.2 神经生物及免疫因素

对孤独症的尸检及脑影像均提示孤独症患儿脑结构有所改变,如杏仁核、小脑、海马大多数细胞结构改变,浦肯野氏细胞消失。有研究认为,孤独症患儿神经生化代谢有变化,如血中5羟色胺(5-HT)水平增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等。Chugami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齿状核一丘脑一皮质通路5-HT合成能力的发育过程有别于正常儿童。通过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学功能的异常。免疫学研究的慢病毒感染学说认为,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易感染病毒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从而导致孤独症的发病。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在暴露于低量内毒素后,肿瘤坏死因子-α、IL-4、IL-5和IL-10中至少有一种水平较高,并发现有75%-80%患儿对大豆、牛奶、小麦在内食物蛋白产生干细胞反应。

1.2 社会心理因素

孤独症好发于脑力劳动者家庭,多有内向性格和强迫。患儿发病前曾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由他人抚养,可能因情感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致使亲情缺失,形成孤僻、独处的性格;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可能会抑制孩子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家庭对孩子采取打骂、惩罚等粗暴教养方式或放任自流,可能与孤独症儿童发生情绪障碍或攻击、自伤等行为有关。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

2、临床表现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主要症状,又称K-dnner三联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一般在生后36个月内起病,多数在12-30个月被家长发现。

2.1 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常是最早被父母注意到的征兆,主要表现为语言发音延迟或不发育,常被误认为是听力缺失。部分患儿虽具备语言能力但缺乏交流性,经常说出别人很难理解的话,与正常儿童大多偏好言语性声音特点不同的是,孤独症儿童更偏好非言语性声音。常表现自言自语或只是模仿和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不会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交谈,模仿语言没有表彩。

2.2 行为刻板

孤独症儿童经常表现出兴趣狭窄、重复的行为或刻板的动作,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有强烈的要求维持环境不变的意愿。常较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活动,如反复地排列;着迷于玩具汽车轱辘;喜欢看电视广告,对动画片却毫不感兴趣。多数报道显示患儿常形成对某一物品不寻常的依恋,吃较少类型的食物,要求穿某一特定的衣服,坚持同一作息时间,外出走固定的路线,也可能非得在固定地点大小便,有的会经常表现出重复的无目的的动作,如煽动手掌、抚弄手指、转圈等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

2.3 感觉异常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对声音、图像异常的迟钝或敏感,表现为通常儿童不一样,如突然一个声响在正常儿童会引起惊跳,而孤独症患儿则若无其事。很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触觉、痛觉迟钝也较常见。

2.4 智力和认识缺陷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智力正常和超常的孤独症又称高功能孤独症多数患儿记忆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数字、路线车牌、年代等,对音乐有兴趣的孤独症儿童较多。孤独症儿童大多存在多种感知觉及其相互配合能力的异常和缺陷。由于存在视一听觉整合障碍、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登记信息、单通道输出、信息处理需较长的通道转换过程等感知觉障碍,常表现在视觉、听觉、辨别反应时均比正常儿童为陧,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状态。

3、治疗

国外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始于1943年,Kanner最早对孤独症做了描述。国内是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次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孩患病多于女孩为4:1。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不能改变基本病程,仅能控制症状。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行为矫正、感觉融合、音乐疗法、中医针灸等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持续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取得一定效果。

3.1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在治疗孤独症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通过行为干预来增强学习的效果,从而消除不良行为。采用评定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表一中文修订版(CPEP)对儿童的模仿:感知、议知、口语等进行干预前后的功能发展测验比较以及语言、感觉、情感测试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3.2 特殊教育训练

有研究表明,随着对孤独症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事和家长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预”的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有益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训练。多数学者认为,强化行为和心理教育训练是目前研究的需要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结构化教学法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精神学系首创提出的,是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疗方法。在孤独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而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却有39%~74%的人认为太过体制化、教条化。因此证明结构化教学法使经治疗的儿童更加独立。

3.3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MT)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聆听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通过治疗可使患者在情绪、行为及思想观念上发生改变,从而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并得到心理成长。

该法的缺点是:①治疗时需要特殊的机器设备和场地,难以广泛开展;②治疗费用昂贵。

3.4 心理干预和教育

美国临床心理学Getstein博士针对孤独症患儿显著的缺陷一社会障碍,提出了“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这套治疗方法着眼于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运用系统的方法“触发”患儿产生运用社会性技能的“动机”,进而使患儿发展和最终建立社会化关系的能力。经过近20年的探索,发展出了针对孤独症的6项共同缺陷:即情感参照能力、社会性调试能力、陈述性语言、灵活的思维方式、社交信息处理、前瞻和回顾能力的系统人际关系发展训练课程。

自主交往训练法是由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联合开发的一种促进和调整孤独症儿童自主行为能力的训练法。与RDI的目的一致,是通过促进孤独症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来最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走向社会,走出孤独。

要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患儿家长的积极参与,进行家庭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定期到孤独症康复机构进行家庭治疗的咨询和评估,以保障家庭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3.5 药物治疗

儿科医生对儿童及青少年孤独症患者进行了多种药物治疗。常用的精神类药物中有45%被应用于孤独症患者,但有关药物治疗的经验并不多。有限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指

导临床治疗。药物治疗对孤独症患者存在的社交障碍、语言落后和重复并没有直接疗效,当给具有上述症状的患儿服用精神类药物后,与非孤独症儿童相比其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多。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孤独症相关症状(如:多动、破坏性/冲动和紧张或刻板动作)有改善,而这些症状往往会干扰临床治疗。孤独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有:①52羟色胺(52HT)拮抗剂②选择性52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代表药物为氟西汀(fluoxetine)。③中枢兴奋剂。代表药物为利他林(ritalin),但使用药物治疗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不易入睡、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药物治疗的原则有:①在药物治疗时,初始计量应较低,以后逐渐增加用量直到达到最佳效果;②在治疗孤独症患儿时,精神类药物不能单独使用,而应与行为、教育及康复疗法联合应用。

3.6 综合性干预措施

综合性的干预可以促进和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促进运动神经系统协调性,提高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建立正确的人际互动关系,改善不均衡性及发展进度和次序的异常。行为分析技术的应用更能准确地把握与儿童交流的时机、方式、内容,特殊教育理论和技巧的运用让孤独症儿童学习更轻松,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预后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取决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教育和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智力水平越高、干预的年龄越小、训练强度越大效果越好。研究显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不予治疗则绝大多数预后较差,三分之二患儿无法在成年以后独立生活。研究发现,癫痫的发作频率对患儿的寿命有较大影响,所以针对这些存在严重交流困难的人群的特殊医疗护理十分必要。

第7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摘要】文章对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待遇、数量、专业水平、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各方面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对策,旨在促进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25-02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教师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尚不规范的职业。本文针对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的现状

1.孤独症早期干预已取得的成绩。我国有各类孤独症儿童约150万人,全国约有200个孤独症治疗机构。近几年,我国有关孤独症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在病因学、营养干预、用药安全、早期教育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通过实验研究论证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近几年,社会各界已明显提高了对自闭症群体的关注,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北京星星雨和青岛以琳是我们国家比较知名的两个由自闭症儿童家长承办的教育训练机构。越来越多康复训练人员和年轻教师进入这个行业,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孤独症早期干预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问题。

(1)早期干预教师数量不足。我国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目前,我国大约有500万孤独症患者,150万孤独症儿童。近年来,各类自闭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自闭症教师的严重缺乏。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教师与接受训练的孤独症儿童的数量比为1∶3到1∶4之间,最多时达到1∶5。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一对一的训练,这在我国尚不可实现。若以1∶3为标准,要满足我国150万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至少需要50万名教师,但我国目前只有康复训练人员3000人,两个数目相差悬殊。

(2)早期干预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到200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为25%,专科毕业比例为53%,高中及高中毕业以下的比例为25%。学历合格率虽比1998年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一线教师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下)不合格。以吉林省为例,在我们实习的两所自闭症机构工作的教师,他们的学历多为中师中专学历,只有少部分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这与孤独症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事实上,由于孤独症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孤独症教师的工作难度比其他类型的特殊教育教师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3)早期干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从已有资料看,孤独症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书,能满足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缺少孤独症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料显示,江苏近300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真正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仅占总数的36.1%,而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63.6%。从事孤独症教育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与我国目前的行业状况是分不开的。

(4)早期干预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效果不理想。自闭症机构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在实际的培训中,对于孤独症教师的培训没有针对性,脱离实际,只是盲目进行在职培训,不符合一线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培训多占用教师的假期和休息时间,使得教师对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他们更希望抽出工作时间去参加在职培训。

(5)早期干预教师待遇低,社会认可度差。当前国内约有200个孤独症治疗机构,大多数为民办性质,这些民办机构多由家长发起,受政府和社会慈善捐助有限,规模小,大多数机构处于一种不为人所知,不被人重视,不受法律保护的尴尬境地,经费严重不足,机构教师的工资维持在2000元左右。教师也没有编制,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更没有特殊教育津贴。此外,大众对孤独症的了解甚少。这些世俗的偏见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担忧和压力,加之整个教师队伍的人数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有限,从而导致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低。

(6)早期干预师资队伍男性少于女性,分布不均衡。由于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在职的孤独症教师流失也很严重,教师年龄年轻化,男女教师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尚未形成良好的年龄梯队。另外,城市的孤独症教师较多,且质量高。而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自闭症机构少之又少,教师工资低、数量不足、质量也较差。总之,经济发达地区孤独症教师流失少,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流失大。

二、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孤独症教师队伍的现状,结合《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五点建议。

1.增加国内高等院校相应的专业设置,加大孤独症教师的培养力度。国家应积极采取措施,改革课程设置,细化专业方向,增加与孤独症教育康复相关的专业设置,培养一批专业孤独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特殊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课程,如细化为盲、聋、智障、孤独症、学习障碍等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就业等选学专业方向,这样能使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更精深、更专业。

2.制定孤独症教师的准入标准和资格认定标准。针对我国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孤独症早期干预教师应该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并具备“孤独症教育与康复”的相关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条款都非常适合孤独症教师。在符合这个《专业标准》的同时,教师还应具备特定的孤独症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要求使满足这两个专业标准的从业人员进入孤独症教育与康复行业。

3.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加强特殊学校教师职后培训的统一组织、规划,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特殊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扩大教师的覆盖面。例如,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定期聘请特教专家为孤独症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培养、最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等,提高教师实践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提高孤独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国家应加大投入,提高孤独症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学环境。待遇要比普通教师高,让孤独症教师感到有自豪感和作为特教教师的价值,增强职业吸引力,以激发更多优秀人员(尤其是男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改善特殊教育的来源和性别失衡。针对民办的孤独症机构,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规定帮助和扶持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5.加大孤独症的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政府应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孤独症相关知识,加大对孤独症群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增加对孤独症教师的认可,促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孤独症宣传力度的增加,使全社会对孤独症教师的认可度提高。

孤独症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国家、地方、学校、教师本人的不懈努力,使孤独症教师真正步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成为终身学习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魏轶兵.特殊教育院校孤独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2]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8).

第8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1],学校教育又是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主要教育途径,所以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在未成年人的人格素质和思想品格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2]。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生活障碍和心理障碍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殊性,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德育教育显得更加复杂。于是如何将德育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特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便成为值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

一、正确认识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德育教育

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特殊学生表面上与正常儿童无异。但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举止上的表现看却存在很大差异,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学生往往存在智力低下、反映愚钝、性格怪异、情绪偏激等障碍。也正是因为特殊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障碍,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和学校往往忽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3]。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指出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口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如何将特殊学生培养成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合格的学生,使特殊学生在经过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后可以融入整个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4],也正是相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所应该正确认识的。

二、常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特殊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只看到表面的、形象化的事物或现象,不能正确进行分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5],往往只需要稍微进行欺骗,特殊学生便很容易受骗,甚至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更加重视常规教育,让特殊学生可以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让特殊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和反复性。为了更好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和学校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制一系列切实可行规章制度强化对于学生的管理,诸如设立《在校一日常规》完善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管理,培养学生在学校规范的行为和遵守纪律的意识。

三、抵制诱惑,提高特殊学生道德素养

现代各种传媒的普及,促进了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但是也导致很多不良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往往这些不良信息会直接影响与干扰我们的生活。对于分辨能力相对于我们较差的特殊人群,大量影视制品直接教唆和宣传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书刊、画报大肆泛滥与流行,更是严重腐蚀了一大批文化程度有限的特殊人群[6]。因此,提高对特殊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十分重视与关注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校园环境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作用是长期的、持续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从自身环境入手,将校园文化、教育理念与宗旨融入学校环境,比如可以将一些关于诚实守信、勤俭自强的字画挂到学生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地方。特殊教育学校还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生活安全和法律教育主题班会,夯实特殊学生的基本安全常识和基本法律常识。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可以开设情景模拟课,让学生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到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一些危险的人和事,降低学生受骗、受诱导的几率。特殊教育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培养,强化教师的与人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对于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四、个别化教育,重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特殊教育学校思德育教育重点应符合特殊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状况,重视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和掌握他们独有的行为和理解他们独有的“语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学生障碍种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特殊教育学校在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符合特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将对特殊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其《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当中,做到以人为本。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重视对于学校教师的德育教育培养,让学校每一名教师可以真正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进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比如,在语文《认识人》中穿插一些基础性道德认识;在体育课堂中可以让特殊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友谊的力量;在美术教育中通过认识我国古代画作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培养特殊学生的爱国精神。

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复杂的、持久的,如何更好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也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只有不断探索与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真正走向融合,融入社会,甚至建设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9.

[3]王辉.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研究――“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12(04).

[4]雷小波,叶玲.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的亮点[J].现代特殊教育,2005(11):12.

第9篇:特殊教育训练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度智障 重度智障 儿童 生活适应能力 生态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25-01

与正常儿童比较,中、重度智障儿童受到智力因素影响,其生活适应能力比较差。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通过实施教育介入和改善环境影响,能够有效改善以及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在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领域中,社区、家庭以及学校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课程已经成为智力障碍教育最为理想的一种教育模式。下面就分析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生态化教育模式。

1 关于生态化教育模式

儿童生活主要生态环境就是社区、家庭以及学校,这三者看似独立形成体系,但本质上三者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儿童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均在家庭教育的前提之上开展。正因如此,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这三者共同组成了智障儿童生涯教育的体系。所以,为了对中度和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进行培养,探索培养生活适应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必须要实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发展和沟通,将课程理论作为前提和基础,构建起家庭、社区和学校三者相互扶持教育模式。

2 树立生态教育课程新理念

环境生态课程把中、重度智障儿童放在日常常态生活环境中,包括社区、学校、家庭、职业等,根据儿童的适应现状以及能力水平,将未来适应生活环境作为前提和基本导向,促使儿童充分了解和运用生活环境,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合儿童需求服务的教育课程,并且教育课程具有个别化特征。

环境生态课程特征包括:第一,结合儿童个体需要和学习特征,在生态环境里对儿童进行教育训练,使儿童具有其年龄段基本的生活技能。第二,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将生活化、完整性、有意义活动作为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和丰富,促使儿童学会生活,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第三,由于职业、社区、家庭、学校这四个重要的教学领域,对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涵盖,促使儿童最终将职业、社会、家庭以及学校适应完成,并且可以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四,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运用,和社区开展合作,为儿童实施社区教育,促使儿童可以建立起自然支持的系统。第五,通过参与环境生态课程中,儿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普通人接触、沟通和交流。第六,结合儿童现有的实际水平,综合考虑儿童未来适应生活和目前适应生活所需要具备的技能。第七,注重通过真实情景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儿童逐渐形成迁移和类化能力。

3 通过生态化教育模式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策略

在运用生态化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想要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必须要对儿童现有能力水平进行有效评估,除了为儿童进行专业性评估,还要为社区和家长等提供问卷调查、访谈等评估形式,促使社区、家庭和学校三者共同参与到儿童现有能力评估之中。对学生动态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对各种环境所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进行了解,明确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者合作的相关事宜,包括方式方法、资源利用、可能性等。而后进行课程的设置,遵循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的内容,将生活作为中心,结合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明确教学目标,对儿童的感知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和培养儿童基本生活技能,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鼓励儿童参与劳动,培养儿童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并且实施教学活动。明确教学方法,结合内容的需求,和社区、家长进行积极合作,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计划。对社区教学和家长教学以及训练实施分配和指导,为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知识,配合其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性的评估,鼓励所有参与教学的社区、家长均参与评估,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和公开性。结合评估结果,明确教学中的不足,总结教学中的经验,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计等。对于不理想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训练或者进行教学,而后实施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施生态化教育模式,能够有效综合各方的建议,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好的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4 结语

综上,在培养和提升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中,社区、家庭以及学校是十分重要的基地,将社区、家庭和学校作为教育基地以及基础环境,为智力障碍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并且教育计划能够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求。通过社区、家长、教师这三者相互支持来落实教育计划,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掌握个体功能性技能,进而有效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促使中、重度智障儿童完成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家庭适应、个人适应以及学校时应。

参考文献:

[1]阴艳.浅谈用生活化主题教学实现智障儿童的有效学习[J].文理导航(下旬),2013,(6):94-94.

[2]张英爱.浅谈学前班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133-134.

[3]丁同梅.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J].现代特殊教育,2013,(5):20-22.

[4]陶素玲.社会适应能力与智障儿童不可回避的生存能力[J].考试周刊,2015,(78):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