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顶岗实习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顶岗实习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顶岗实习调研报告

第1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5—03

在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天津职业大学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将教学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

国外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实施方法,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分段、顶岗实习等。但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知识与技术融合性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能实现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难达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因此,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始,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把与专业技术和技能相关的内容都设计为方案的规定内容,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使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1.调研企业,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专访的方式,就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重点建设的8个专业,对天津及周边省市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方面的调研。每个专业得到至少400份问卷样本,再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准确的行业、企业、毕业生调研数据,并写出调研报告,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由学校领导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与培养目标相对应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召开座谈会,找出各岗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各专业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小组,到企业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弄清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完成职业岗位分析报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内容包括: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构建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为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为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必修选修课相结合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设计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找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并理清各因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见表1)。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环节,其难度不同,是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理清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方法,系统地设计与实施该方案,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针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考虑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由易到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该课程体系显著区别于学科化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各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进一步座谈分析,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总结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学习内容。注意这些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具有典型性、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性、可行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术技能相统一,设计综合的学习性任务,具体表现为几个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然后编制出每门课的课程标准。

3.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按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并使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全部在实验实训场所教学。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然后围绕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并进行资源建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载体,教师提供校本讲义、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

4.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设计。在校内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就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真题真做。专任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车间承揽的具有一定批量和典型性的生产任务,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训用的真实性任务。校内实训完成后,学生可分散到生产型企业的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校内专任教师要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协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依托各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毕业项目与岗位工作合一、教学指导与实习管理合一,同时从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强化“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校内实训要有专用的工作任务书,实习中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顶岗实习也要强化管理,结合学生所在生产企业和岗位要求,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校企共同考评。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环境与制度保障

1.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1)《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对教学做一体课程加强过程控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对学生评价方式做出详细说明。(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部设立与生产企业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模拟企业运作,教师和学生以校企双重身份就设计的典型任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3)建立“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4)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

2.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传授给学生。一方面,督促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深入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另一方面,组建一支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3.加强教学做一体课程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建设。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要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具有教学、操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的专业教室。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建设“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实训车间。建立校企联系紧密、具备多专业实习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面对新的经济技术发展形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完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方法、环境与制度等方面,同时有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职业岗位分析报告、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文件做支撑,对后续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设计。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经过示范校建设,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联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改善了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技术与技能高度融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已全面推广到学校开设的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健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

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为此,学校设置合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与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沟通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制定了学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搭建起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学校组织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二)深度推进政校企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先后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中华直升机、天汽模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政府部门为学校和企业构筑政策和信息平台,根据本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实现政校企“共赢”。

(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高效地推广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例如,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

(四)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境)外研修深造、参加国内暑期师资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实施“技师培训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并与取得国家职业资质相结合,参赛规模、工种数量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技能大赛已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竞赛活动。学校出台了《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为教师取得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施“能工巧匠进课堂”工程,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

第3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拓宽专业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创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模具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笔者所在的开封市技师学院自2006年在工具钳工专业的基础上开始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培养层次有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构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多种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完善实训设备投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完善校外生产实训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效果。

一、创建“n+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首先组织专业教师对相关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深入调研。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对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在对调研信息进行合理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调研报告,制作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表,进而制订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企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制定出“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n+0.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n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层次不同在校通过2~3年时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是指第4或5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在企业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个0.5是指最后一个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二、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校企间交流研讨和调研,对模具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人才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获得充分的认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参与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置与企业实践相衔接的实训教学模块,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块、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

通过清晰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两个平行并列体系,我们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一体化教室建设,实现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进行一体化实训教室的建设,实现各模块教学任务的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实训教室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模具设计及三维造型技术实训教室,保证了Mastercam课程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仿真加工等课程的教学。二是建设精密检测技术实训教室,实现精密测量技术的场景教学。三是建设电加工实训教室,保证电加工教学模块的顺利开展。四是建设金工实训教室,满足铣床加工、磨床加工实训的岗位教学要求。五是建设模具钳工综合技能实训教室,突出学生模具制造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力的培养。

四、 外引内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对内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企业实践锻炼,开展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实训技能专项培训和讲座,组织开展三维设计软件使用与开发、精密检测与逆向工程、电切削加工、模具零件表面抛研加工、激光焊接技术等专项技术培训。对外从企业引进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从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五、 建立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按照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对合作企业加以遴选,同优秀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年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等模式,推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做的统一。加强对校企合作运行情况的督导与管理,根据学校教学进度与企业用工的要求,制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质量评估方案、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学生下厂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指导校企合作健康开展。

总之,经过八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列入学院重点扶持和发展专业之一,2010年入选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本专业有两名学生分别入选第42届和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专业全国选拔赛国家集训队。

参考文献:

第4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1.专业认知实习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2.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新技能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4.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第5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 实训课程 课程改革

高职学生物业管理职业能力分析――PAKS自我胜任能力分析模型[1]

物业管理职业能力是指物业管理人员在物业服务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时需要具备的管理素质和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处理物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通过PAKS自我胜任能力分析模型,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未来职业胜任能力。胜任能力(competencies)=性格(personality)+能力(ability)+知识(knowledge)+操作技能(skill)。胜任能力的测试如表1、2所示:

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管理能力和专项业务实操能力,最终培养一批既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又有服务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大二学生已经学完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掌握了一定的物业管理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意识,需要通过鞭策制的学习考核机制和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2.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根据工作岗位找出核心职业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在行动领域进行基本实训的操作,使得学生通过项目化或者流程化的课程实训,掌握物业服务企业的基本业务知识。项目化实训课程的设计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物业管理能力和专项物业管理业务能力的训练。基本物业管理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而专项物业管理业务能力的训练是以工作流程及任务驱动为着眼点的。具体课程内容与课程项目设计如下:

3.教学资源

本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黄安心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物业管理规划教材》。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辅助教参以及情景电视连续剧等。

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教练的角色。具体方法如下:

(1)多媒体实训教学

教学环节中全程使用PPT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完成后,采用了“跟进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作业。

(2)课堂演讲

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这对从业人员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通过课堂演讲的强化实训,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3)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给出不同的物业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物业管理招投标”的项目教学中,安排现场的实践性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几家投标的物业管理企业,各自完成投标书和投标PPT,其余同学模拟房地产开发商、评标委员会、公证机构,在课堂上当场开标,就投标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现场答辩,最终定标。通过这样的现场模拟,使学生对招投标的流程、原则、策略的选择等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2]

(4)团队学习法(Team-learning)

以工作团队的形式进行,各团队自己选出组长,就近选择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或者观察法进行市场调研,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撰写出调研报告。

(5)参观调研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和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对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的企业文化及运作方式,写出调研报告并汇报调研成果,由任课教师予以讲评和考核。

(6)“现场实境式”教学

“现场实境式”教学是把学习任务置于高度模拟化的工作场景中,使学生在与现场工作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直观感知和学习新的理论、经验、技能。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为物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更加贴近实际提供了新的方向。[3]

2.以项目化的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按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4]

依据企业的需求需要重新建立知识结构,按照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也能对新旧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课程的实训效果也会更好。

3.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构成中,既要有专职教师,还要有校外兼职教师,物业管理行业的专家和领导是兼职教师的最佳人选。专职教师需要具备“双师”素质,取得物业管理师(物业企业经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有企业服务经历或者挂职锻炼经历。

4.全方位的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

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评价,通过月度教学检查情况通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二是社会评价,通过学生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及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效果来进行评价。

5.建立校内物业管理实训室,进行模块化的仿真性实操训练,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深度合作

建立物业管理实训基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物业管理实训基地;第二,实训基地要有一定的规模及设施设备,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在校外建立物业管理实训基地需要做到:第一,依托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二,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物业管理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等优质资源,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5]

参考文献:

[1]黄安心:《物业管理职业能力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17-22页。

[2]李萍、段建南:《高校〈物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4年第5期,第85-87页。

[3]杨波:《“实境式”教学模式在物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以“做一天物业管理员”教学活动为例》,《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1期,第340-341页。

[4]屈昌辉:《关于物业管理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的思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54-56页。

第6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获得有效问卷1736份,涉及富士康位于深圳、南京、昆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汉等9市的12个厂区。

“有14名调查团成员进入了富士康,亲身经历数十天的打工生活。”卢晖临说。

5月27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和公安部组织的中央部委联合调查组曾进驻富士康进行调查。

“但是人们发现,要对‘富士康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并不容易。”卢晖临对本报说。富士康这个有着80万员工、生产着全世界几乎所有着名高端电子产品的“代工帝国”在周围筑起了高高围墙。

人们不知道上调工资、开设关爱热线这样的措施是否解决了员工的问题,也不知道富士康是否如其宣称的是一个守法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模范企业”,更不知道“代工帝国”的光环背后一代代工人付出的青春与血汗。

滥用学生劳动力

调查报告称,在富士康

的深圳、昆山、太原、武汉、上海厂区,均存在大量滥用学生工的情况,在某些车间,学生工使用率竟高达50%。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可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加班2小时,一天工作10小时,还有超时加班的情况。

“富士康利用无需跟学生工签正式劳动合同、无需为他们缴纳社保的法律漏洞,大规模使用学生工作为廉价劳动力。”报告称,富士康甚至强迫学生工超时加班,强制未成年工加夜班。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在出现工伤时,学生工陷入企业、学校、政府“三不管”的困境中。

学生工来源:河南、安徽、湖北、四川

根据访谈以及富士康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介绍,到富士康实习的学生基本来自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技校、中专,也有大专)的二、三年级学生。暑期学生工主要来自于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的中专院校。

合同期限:2年

大多数的暑期学生工是实习2个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6~7个月,少数为1年,时间最长的学生工签订的合同期限为2年。绝大多数实习生底薪与正式员工一样,都是每月1200元。而几乎所有的学生工受访者都反映没有社会保险。生病后所有医药费必须自己承担。

工种:随机分配

报告称,虽然这些学生是以实习的名义进入富士康工作,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被电脑随机地分在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流水线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待遇:与正式普工一样

绝大多数实习生底薪与正式员工一样,都是每月1200元。

总体而言,富士康的学生工除了身份与正式工人不一样,在签订劳动合同与购买社会保险方面没有享有正式工人的待遇以外,工作时长、工资和加班费、从事的工种、劳动环境等与正式普工完全一样。

规训与惩罚

对富士康的劳动体制,调研报告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该报告称,“富士康的劳动体制以高强度生产、低工资和低消费、暴力规训体制、分化工人为特征,是以牺牲工人的尊严为代价的,其本质是对工人的严重异化与剥削。尽管富士康已经对部分

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但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改善工人的处境。”

第7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6-02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作为人才紧缺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得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依托广西新型工业化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电力工业作为广西“14+4”千亿优先重点发展产业政策,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以提高服务广西及周边地区电力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成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特色的区域人才紧缺型专业。

一、建立“三个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1.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发展与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调研论证机制

(1)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及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等各种合作事项。例如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与南宁超高压局合作共建“输电线路运行与线路检修”“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课程,南宁超高压局派出专家到学院指导进行线路检修实训项目的实施,共同编写教材。

(2)与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进行“线路设计”课程的共建合作,并在其下属企业顺能电力勘察有限公司设立教师工作站,常年提供教师顶岗实习的岗位,为“线路设计”课程等专业教师提供顶岗实习和交流平台。

(3)建设“校中企”,开展对外服务,与广西宝光明电力电气工程有限公司共建“电气试验中心”。该中心建在学院,与企业共享设备,例如输电线路工程实训基地的电缆故障探测仪与电气试验中心共用,广西宝光明电力电气工程有限公司提供高压试验设备如智能高压数字兆欧表、盐密值测量仪等。通过共建的电气试验中心,专业教师组织利用共享的试验设备进行教学使用,也可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际现场进行工作,组织进行对电力电缆的故障测距,直接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

2.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构建论证机制

依托高压输配电专业分理事会平台,实现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经验交流制度化。定期召开分理事会议,研讨课程建设事宜,企业有重要的作业项目,立即通知专业教师前往参加,共同研究技术方案。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院进行线路检修、带电作业、线路施工等项目教学,商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召开课程建设与改革研讨会,就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研讨,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支持。

3.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引入麦可思公司,提供评判教学效果的科学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专业引进麦可思调研机构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人才培养质量分析调研,充分挖掘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学生、家长等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优势资源,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

(2)建立有效的第三方就业跟踪体系和专业就业跟踪管理群组。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调研以及专业的调研成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等,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改革。

(3)利用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指导专业建设。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学院积极进行信息化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上评教议教指标体系的改进、利用专业网上学习空间开展就业跟踪、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资源呈现型的精品资源课程网站改革为学习型的数字资源课程学习网站,建立教师网络课程管理空间和学生网络课程学习空间。通过丰富的信息监控体系采集数据分析,指导专业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方向设置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办学成本优化等。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三有四能二会”

人才培养突出三有: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四能:能胜任工作岗位,能吃苦耐劳,能遵规守纪;二会:会做人,会做事。

1.以区域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电力是广西“14+4”千亿优先重点发展产业政策,特别是高速铁路近来在广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气化的高速铁路必须要有相应的高压输电线配套才能运行,对本地区本产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为电力、铁路、冶金等行业,例如在2013届的高压输配电专业的82名毕业生中,有高达42人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满足了地方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充分显现。

2.实施“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顶岗实习规定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实施共管共育。[1]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及顶岗实习报告三部份构成。大学二年级开始确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记录多时段顶岗实习情况,全程监控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学生能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施灵活的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在每个学期的假期,学生均可申请参加顶岗实习,累计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便可评定顶岗实习成绩。这种多时段顶岗实习时间累计制度,正是符合了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行业的工作特点,一些施工作业点不需要很多人员,所以不能大批量地接受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分散成多时段后,学生可随时选择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工地参加实习,且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学生返回到课堂后会自觉地去学习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怎么明白的东西,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人才培养过程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

针对本专业工作具有危险、艰苦、需要体力支持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本专业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按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作业,填写工作任务单、列队宣读,进行作业前安全检查,向工作许可人报告,作业中进行工作监护,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培养安全意识。把体能测试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身体素质锻炼,逐渐培养成能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照章行事的良好职业素质。

4.“四结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构建实施线路施工实训项目虚实相结合,线路检修实训任务虚实相结合,电力电缆实训过程虚实相结合,线路设计实训岗位虚实相结合教学模式。[2]解决专业实训中存在作业面广、耗材大、不可重复的几个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在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线路设计等岗位能力突出的毕业生。

(1)线路施工的项目虚实结合。线路施工中的铁塔组立可进行组装实训,而杆塔基础的浇制由于不可重复性只能进行虚拟的作业。

(2)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任务虚实结合。输电线路的检修,例如更换500kV整串耐张绝缘子任务的实施,可通过线路道亨三维金具组装软件来“虚拟”实现。三维动画仿真技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画面的推进可以进行绝缘子串的“虚拟”组装。通过模拟仿真,学生可反复多次练习,熟练掌握绝缘子串组装的顺序。而500kV走导线检修间隔棒等作业通过真实的任务作业完成。

(3)电力电缆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虚实结合。在电力电缆附件制作实训过程中,先观看视频,动画模拟电缆附件的制作过程,再进行实际制作电缆终端头。

(4)线路设计的岗位虚实结合。线路设计实训室按真实工作环境配置所有设备,“线路设计”课程建设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引入设计公司到班级,用真实的任务驱动,引领团队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真实的输电线路设计项目工作,充当助手完成较简单的任务。第二阶段将实现岗位的虚实结合,即教师设置虚拟的线路设计岗位,学生在虚拟的岗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些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在完成了这些任务后,学生掌握了线路设计的软件使用方法以及线路设计的相关规程规定。通过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加真实的线路设计岗位工作,在实践中深化提高技能。

5.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还参加送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电工等职业资格证考试,获得中级工证方可毕业。例如2012~2013年,本专业已毕业的两届毕业生中,双证书率达100%。

6.探索系统培养,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以自成体系的课程系统为基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3]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高压输配电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来构建相互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从输电线路勘测、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交工和竣工验收到线路的投入使用、线路的运行与维护各阶段课程体系中,分别构建了中职的由“电工学”“工程力学基础”“高压电器设备电气试验”“工程测量基础”“线路工艺实训”“起重实训”“配电线路”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高职的由“电工电子学”“输电工程力学”“送电线路测量”“高电压技术”“电气设备”“线路施工”“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线路设计”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中职教育的终点即是高职教育的起点这一要求。

三、搭建“四位一体”实训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按照合作性、开放性、共享性、职业性、系统性、领先性的“六性”要求,建成了融教学、培训、竞赛、科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实践环境现场化、理论教学实践化、学生身份员工化、教师角色师傅化的“五化”职业教育特征要求。

1.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核心和骨干课程线路运行与检修、线路施工、线路设计、电力电缆技术、线路概预算、送电线路测量、高电压技术等课程,推行了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团队要求每位教师进行了所承担课程的整体设计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选拔做得较好的教师参加学院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提升了专业教师进整体的职业能力。

2.以赛促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在高压输配电专业团队指导下,成立高压协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举办了第二届登高爬杆比赛,举办首届高压电工技能竞赛,组队参加第二届广西高职高专技能竞赛的测绘比赛。高压协会组队与容县电力公司、南宁供电局城西分局联合举办配电线路技能竞赛。高压协会还协助团队教师进行了电力电缆实训室建设,组织成员参加配电线路施工实际工作,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学生专业社团成了专业建设的得力助手。

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建设专业网站及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等三门核心课程的网站,以及互动交流平台、在线自测系统建设,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二,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与企业签署共建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协议,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企业及时上传最新的规程、规定,典型案例等,让团队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同时,专业团队开发的试题库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供便利。

四、实施教师“四个一”能力建设工程,实现师资队伍“双师化”

实施教师“四个一”能力建设工程,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到一个以上企业进行调研,到企业进行一个月以上实践锻炼,参与一项以上的社会服务项目,主持或参加一项以上教科研项目的研究。

1.采取目标管理,制订完成目标责任制度

重要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团队会议,采纳有效建议,发挥集体智慧,制订合理工作方案,形成团队合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对每项工作,能把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对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表扬,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及时给予劝导,并记录年终考核,这样促使团队成员能按任务和目标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2.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尊重年长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年轻教师,多给予督促指导。制订了传帮带的导师制度,团队2013年新引进的两位年轻教师,均有相应的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帮带,颁发聘书,实施导师制度,使年轻教师能迅速成长。

3.加强校企合作、国内会议交流,提升专兼职教师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专业课程中的毕业论文、顶岗实习、认识实习、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电缆技术等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并参与校内生产型实践指导。团队教师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培训中心参加由广西电网公司人才培训与评价中心举办的“2012年电力电缆试验及故障查找培训班”培训学习,提升实训水平;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专题――资深专家剖析教改方向,国家名师指点课改方略”高级研修班培训,提升团队教师理论水平。

4.进行技术服务与职业培训,提升专业影响力

第一,专业团队参与高处作业证、高压电工证、电工进网作业证等培训和考证服务,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值达115万元,社会效益显著。第二,专业教师校企双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南宁坤宇电力安装公司合作,承接配电线路施工及电能表安装施工工程,由专业教师带领顶岗实习学生共完成了303户居民的配电线路和电能表安装工程,社会服务值达126.7150万元。

五、结束语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专业建设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培训等内容。由于实际建设周期较短,很多成果来不及转化,质量难以达到最佳,建议适当延长建设时间,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谢华.高职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2):64-67.

第8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计算思维;校企合作;多元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6-02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各种职业技能的练兵场,毕业设计的培养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教学实力。江苏省教育厅非常重视毕业设计质量,每年都对各大高校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抽检,并以此督促高校提升管理力度。

1 毕业设计各环节中待提升的能力

1.1 顶岗实习过程中待提升的能力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的一个环节,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实习,在这一年内,学生要变成社会人,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因而对其自身的素质、能力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在这个环节,学生应将已具备的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结合并应用到岗位上,形成如下能力:(1)岗位适应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服从岗位调度;还包括岗位的契合度,能独挡一面,如熟练掌握岗位的业务流程;熟悉岗位中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简单维护;承担岗位的全部职责;(2)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能联系自己专业所学,反向分析、逆向抽象,能用理论知识、原理或框图等形式解释、描述、匹配现有的工作过程,提升岗位的熟练度,并能钻研、解决岗位的现有难题,提高综合能力;(3)不断进取的再学习能力。结合岗位、专业所学、有益培训等一切可利用因素,持之以恒的干中学、学中干,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理实一体化,融入岗位,刻苦钻研,不断克服岗位难题,综合应用并开拓创新。学生应一步一个脚印,从劳动者角度去了解岗位,从知识者的角度去认识岗位,从岗位人的角度去优化岗位。

1.2 毕业设计中蕴含的待提升能力

毕业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等诸多环节,学生因个体存在差异,虽然经过相同的毕业设计过程,最终获得的能力却不尽相同。不需要过多强调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等某个类型的好坏,只需关注整个培养过程的安排是否妥当,指导老师给出的能力训练过程是否充实、合理、有效。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着力培养两方面能力:(1)课题选择能力。能分析自己的个性、专业特长进行科学双向选题,能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如选择“工程实践型、科研型、调研报告型、技术提升与创新”等方向课题,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2)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能力。具有坚持完成设计的意志力;能快速搭建实验原型或数据原型模型并进行设计探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尊重事实,及时记录、分析、处理、反馈、汇总数据的能力;具有纯粹的论文写作的能力,综合处理数据、图表化表达、可视化显示的能力;复合交叉学科应用的能力;准备答辩资料的能力。

1.3 毕业答辩中蕴含的待提升能力

毕业答辩中主要提升两方面能力:(1)系统总结顶岗实习的能力。能认真实习并撰写实习心得,争取签订正式的协议或用工合同的能力;(2)答辩的表达能力。综合性描述重点、亮点的关键性技术、解决方案介绍的能力,能利用电子文稿进行图表化表达;组织语言,流利的文字表达、沟通能力。

2 培养方式的创新

2.1 利用计算思维来培养学生毕业设计中所需的 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渠道除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来自课外书籍、网络资源、自身实践。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却多种多样,当下流行的方法中,将计算思维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较好的手段。

计算思维是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对现有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挖掘数据联系,建立计算机模型的一种思维[1],它强调将问题复杂的一面进行简化;将问题表象化的一面转换成可解的数据模型或程序流程;去粗取精进行约减、逐步递推进行等效、具体细分进行解答是其本质特征。计算思维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符合当下流行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建模区别于数学上的抽象和建模概念,不注重推理和演算,更侧重于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机可解问题。

例如,建设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建设者的分析简化后,得到一些子系统,如员工档案管理(员工的日常档案维护、招聘与离职)、员工奖惩绩效管理(业绩考核)、任职管理(员工培训、技术职务评审、干部任免等)、工资管理等,子系统是计算思维的一步转换,经多步转换后,最终依赖于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编程技术就能处理。

在数据库的数据表中,数据间是存在联系的,比如一个员工离职了,会涉及其他所有子系统数据的更新,如果某个员工的家庭住址变换了,就只涉及员工档案管理模块,这些内容都是计算思维关注的,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此类毕业设计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日常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积累,需要计算思维这一建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领悟与超越,系统地理解书本上难以直接找到的知识核心,以此来拓展毕业设计的基本能力。

2.2 利用校企合作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技能,拓 展毕业设计能力

顶岗实习时学生需很快适应企业环境,完备自己的社会公共知识,成为全面的职场人,除了上述需打好的知识基础外,更重要地是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真实的实践环境,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或寻找合适的校外指导老师。

学校与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深层次地合作,相互共享技术和师资。例如,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明显,可以派出校外指导老师,可以提供优秀毕业设计课题给学生,可以让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以此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力。学生在这样的企业能很快锻炼出自己的顶岗能力,完善毕业设计的成果;如果是小型企业,那么可以由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学校顶岗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团队协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学生获得经验后,撰写技术实践报告;如果学生只是在某企业顶岗,依然要求企业的师傅认真指导,从做人和顶岗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商业法规、社会常识等方面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师也应该时常联系学生,提醒他们做好顶岗实习日记,不断总结岗位经验。还可以抽出时间,去企业看望学生,调研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反馈给学校,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将“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模式做实、做牢,为学生成才提供满意的实践场所。

2.3 多元的质量观下多元化地指导学生,提高毕 业设计能力

多元质量观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质量观[2],对每个学生的认识更深入。学生在先天的潜能、秉性、性格、爱好、志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将导致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不同学生可能被培养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的不同个体。因此,多元质量观不主张采用绝对的、一元的质量观,而提倡多元化地培养学生,允许指导教师身份多元化(可以是学校老师,可以是企业技术骨干,可以是学校老师和骨干联合指导)。允许科学选题多元化(课题类型多元化,课题设计的场所多

(下转第51页)

元化)。允许指导老师指导过程形式多元化,指导教师可以采取面授方式,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收集资料,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可以采用电话联系、E-mail、QQ、MSN、聊天室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师生交流和个别指导,如利用MSN多播技术,讲授难点,博客上写清技术方案和原理,QQ上传下载,指导对方的电子作品。

多元化指导涉及到的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为“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学生必须整理好联系记录整理:(1)看清近阶段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注意事项;(2)整理询问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3)归纳交流的心得,分享成功的调试经验,每周1~2次为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个性,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创新潜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

2.4 结合人文关怀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除了以上三点,融入人文关怀或开设专门人文教学环节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反复失败不气馁的勇气,从而为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多元能力的人做铺垫。

毕业设计期间,除了制度、人力保障外,同时注意做好几项工作: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督导抽查与同事互查的监督工作,转变毕业设计质量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特长变成创新能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第9篇:顶岗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在此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室内设计专业,而如何将室内设计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开办得有特色、有名气,让毕业生在毕业之际就能胜任工作岗位并在业内取得成绩,这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室内设计专业及教学特点

1.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室内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能熟练掌握室内设计专业理论和技能,具有很强的室内设计、施工、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将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理念熟练地在电脑上用相应的设计软件表现出来、体现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能适应室内设计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全面素质能力的实用技术型室内设计技术人才。该专业以室内设计与施工教学为主线,课程安排主要以工学结合为主,学生在经过基本技能训练后,进入校内室内设计工作室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参与校外实训基地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及企业顶岗或兼职实习,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毕业后,可在室内装饰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独立完成从事室内创意表现设计、效果图制作到材料与工程预算,以及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全流程工作。室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有透视学、室内淡彩速写、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3DSMAX应用、AUTOCAD制图、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内色彩与灯光设计、装饰材料与工程预算、装修构造与施工技术、展示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环境设计、酒店空间设计等30多门专业课程。

2.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重视手绘、电脑制作、装饰装修工艺的锤炼。在第一年的教学中,重点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高职院校由于扩招的原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非艺术生,因此,速写、手绘等课程尤其关键;在第二年的教学中,重点加强学生的电脑制作能力,把室内施工图、效果图都能在电脑上完美体现;在第三年的教学中,加强材料、工艺、预算等能力的培养。

室内设计专业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必须以实习实践、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主,在教学中融入参观调研、现场制作等教学环节。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资源,结合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实验场地、企业运营条件等,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最早是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中得以体现,近期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也提出,有称之为“厂中校”的;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早在40年前,对于汽车、航泊专业都已经实施2+2教学模式;而我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与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教育。

企业为扩大经营、提升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知名度,最便捷的途径是与高校合作;而高校为提高社会知名度,为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应用型人才,也需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企业能分享到高校的科技资源、高校的名誉资源、高校学生的创意、设计、劳力资源;而高校能享用企业的实践场地、企业的行业资源、企业的规范准则等。

通过对高校、企业所进行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尝试,我们体会到该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学校领导牵头,把握重点,制定合理的相关政策,定能把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办好。

三、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施

为了将室内设计专业办好、办出特色,我们进行多次调研,亲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知名高职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得到很多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下是一些实施状况:

1.参观调研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就是多观察、多见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启发,不能单纯的闭门造车。为此,经常性的企业参观调研尤其重要。在讲授《速写》课程时,我们就结合《专业采风》课程,在户外进行授课;在上《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时,就需要参观一些公共建筑,例如南宁会展中心、南宁科技馆等。参观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拍照摄影并书写调研报告。经过多次的参观调研,为今后的设计搜集了丰富的素材,提升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

2.课程实践

将一些课程的实践环节安排在企业中进行授课,例如《施工工艺》课程,我们将课程的实践环节置于的校企企业,让学生进行分组并全程跟随公司设计师进行材料预算、工艺制作等教学环节。

校企合作的好处在课程实践中得以体现。企业提供了实验场地、实训步骤,这是校内普通实验室不能实施的,且学校实验室单一,不可能有各类装修装饰的变化。

3.“2+1”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