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

第1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化学工程;发展情况;措施

1引言

化学工程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性学科,它是采用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对化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物理或者化学过程,它还包括对原有设备的优化和改进以及对新技术的研究。它以化学为指导思想,将科学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在一起,它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化学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它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同时化学工程也与高精尖技术联系密切,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正朝着连续化、集约化、高效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化学工程技术不仅和工业产生联系密切,它和日常生活也有大的关系,因此对化学工程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技术成果,还有利于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新型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

2.1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技术是指采用对高新技术使化学反应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化学技术。它的理念是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者消除人类健康有害、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原料或者溶剂等。绿色化学不同于传统的环境保护技术,它是从源头上来消除污染的,因此很彻底。它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将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保护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绿色化学技术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超临界化学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当温度和压力处在临界点时,物体会处于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特殊状态,这时物体有气体和液体的双重性质。这种超临界状态的液体在化学工业、生物工业、食品工业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医药工业领域更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超临界液体的各种性质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发展前景十分诱人。而超临界的化学技术就是与超临界液体相关的化学技术,化学界已经将超临界水氧化法成功的应用到了环境保护的领域。目前,超临界化学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

2.3新的分离技术

在化学工业中常常运用物理法和化学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离,例如,利用物质的沸点将不同的物质从分离塔中分离出来,另外还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离。这些都是传统的分离方法,这些方法技术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这些分离方法的效率比较低,分离过程也比较慢,越来越不能满足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工业中的分离技术也不断的完善,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化学技术相结合就形成新的分离技术。例如,在传统的半透膜分离技术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这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大大加快了分离的速度和效率。

2.4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化学技术

化学技术在发展时遇到了大量的数据计算和数据采集的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势必会严重影响化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化学技术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得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变的非常快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计算机技术的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它主要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大量的实验作为支撑,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数据直观的表示出现。这种方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总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化学技术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3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优化措施

化学工程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化学工程技术也有很多不适合化学产业发展的地方,所以在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要采取以下几种优化措施:

3.1加强化学工程基础应用的研究

化学工程技术在发展时除了要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外,还要对必要的基础应用展开研究。众所周知,基础应用研究投资大,研发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出发为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另外,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时要注意消化吸收其中的基础技术,做好自己的技术储备工作。

3.2利用化学工程技术对现有的化学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

在化学工业中,我们长期都是引进外国的产生工艺和生产线,缺乏独立开发自己生产线的能力。因此,以后我们在引用外国先进技术时要注意消化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核心技术。另外,要充分利用过程模拟技术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

3.3加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高校和研究所搞的项目的和技术往往偏向于理论和研究,实际应用的项目不多,而在企业中往往都是实际的应用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缺精确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在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发生了脱节现象,以后必须要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将企业中的更多的实际课题拿到高校和研究所去做,这样既解决了企业项目理论性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高校和研究所项目过于偏向理论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和企业都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这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所以,只有加强这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

3.4加强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目前我国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目标。而传统的化学工业作为污染的主要来源更要加强技术技术改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加强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它的发展对我们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5做好人才工程的建设

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谁在科技上遥遥领先谁就掌握了国民经济发展制高点。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要加强化学工程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化学工程人才。另外,还要提高化学工程人员的待遇,稳定化学工程研究队伍,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最后还要鼓励创新精神,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做好创新工作也是化学工程技术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正处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化学工业过程技术开发力度的加大,化学工程技术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和辉煌的成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4结束语

现在的化学工程技术与以前传统的化学技术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的新技术,例如绿色化学技术、超临界化学技术、新的分离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我国的化学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还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我国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且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鼎业.化学工程的技术进展与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8,(05):33-36.

第2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第3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5-03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生产化工原料,再以化工原料制造各种产品,是化学工业的核心。由于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腐蚀性,以及对产品质量、数量、生产效益的追求,再加上人们对安全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与化工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工自动化,应用越来越普遍,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超。同时,人们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重视。正因为如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多年来在多种专业、不同档次学校一直开设。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等专业开设此门课程,理论学时30学时,实验10学时,使用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厉玉鸣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四版。培养目标: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问题与现象

由于教材的内容、上课学时、学校条件,以及教师水平、经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等原因,特别是学时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基础内容没有学好,技能性知识也没掌握,控制系统内容更是糊里糊涂,跟没学一样。有例可佐证:①一学生毕业面试时,用人单位让他讲一讲双金属温度计原理,他竟然说没学过。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实验时不会连接热电阻探头与显示表。③有学生用转子流量计去测酸性液体的流量,更可笑的是,当转子被腐蚀没了之后,还到溶液中去找。基于以上诸多原因,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我们提出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

第4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工程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96-0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的,针对高等教育本科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1)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2)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3)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个大背景下我校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工程思维与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催化工程、高分子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以及应用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实验存在本质的不同,具有典型的工程特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工程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该课程的特点与优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将工程观念渗入到实验预习、实验授课、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讨论等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增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一、实验预习中渗透工程意识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校化工原理实验室设备经过多次升级改造,目前能够开设八个单元操作实验和两个创新实验,同时我们还自主研发了实验仿真教学平台用于教学研究,提供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实验教学手段,为工程教育专业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硬件保障。化工原理与实验作为省精品课程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任课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并且多年与化工企业联合承担重大项目实施,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这些都为我校高素质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预习中创新地增设独立授课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展示宏观设备内部的三维结构,演示单元操作的工艺过程,展示微观传递过程原理。化工原理实验作为理论课的重要实践环节,面对的是各个单元操作的共性问题,具有极强的工程背景,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进行多种工况条件下操作的综合实验装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工艺流程装配以及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通过多媒体手段对不同装置复杂工况的模拟展示,可以让学生立刻直观化地感知到本课程与基础课程本质的不同,成功地在学生脑海中植入大工程观念。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先写好预习报告,即了解本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工艺流程和实验操作步骤,在此常规基础要求之上,针对每个实验教师提前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本实验的相关信息,弄清楚实验装置中各个设备在化学工业生产中的主要用途和常规操作方法。如流体阻力实验中会用到离心泵、转子流量计等设备和仪表。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离心泵在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分类与用途,教学实验出于安全考虑只用清水泵,学生通过文献的查阅可以了解其他类型泵的用途;化工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三种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学生查阅文献后可以清楚地了解三种流量计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在工业中的用途,查阅文献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自然地渗透了工程意识,拓展了工程实践知识。在实验课程教学前,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了解实验设备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主要控制参数。还可以利用仿真教学平台,模拟启动实验装置,监控并调节实验的温度、流量、压力及组成,处理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实际的工程意识。

二、实验授课中建立工程观念

出于对课程任务衔接的考虑,我校化工原理理论教学通常先进行各单元操作原理的讲授,最后再集中介绍各单元设备。由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同时进行的,这样就出现了学生对于设备的认知比较陌生,表现出“重原理、轻设备”的现象,缺乏对各单元操作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思维中树立不起来“工程观念”[2]。为了建立学生的工程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实验的讲解。化工原理实验过程中,学生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常规性地只关注某一单元操作设备的原理、操作方法及实验结果验证,忽略了解整个装置的工艺流程,缺乏对不同实验方案的尝试和操作参数优化的观念,更不会考虑装置运行的可行性、经济性及环保等工程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工程观念,结合实验装置提出相关的工程概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如在精馏综合实验中让学生明确板式塔与填料塔内部结构存在的差异,各自适用于何种物系的过程分离,以及分离效率的比较;同时还可以提出以下工程实际问题:工业上采用精馏手段为何得不到100%纯度的乙醇?如果采用反应精馏、萃取精馏、膜分离等方法是否可以得到100%纯度的乙醇?并详尽比较这几种单元操作的优缺点。实验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仿真教学平台模拟精馏塔出现漏液、液泛等非正常操作现象、各种极限工况及如何进行操作调整等工程实践问题,拟补出于安全考虑而不能进行的实际工况中出现的非常规状况的操作。在进行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时,学生通过理论课教学对“气缚”和“汽蚀”两种概念有大致的了解,但两者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区别和危害究竟如何,在学生的脑海中并不清晰。在实验讲解过程中,我们展示工程实践过程中汽蚀后离心泵被腐蚀的叶片,利用仿真教学平台演示气缚操作现象,使学生对这两个工程概念重新认识,强化了工程观念。实践证明,实验授课中注重建立工程观念能够培养学生对复杂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深刻体会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积累工程经验。

三、实验操作中体会工程观念

我校化工原理实验室的设备经过升级改造之后,绝大部分装置能够完成多个实验任务,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的特点。学生来到实验室后,面对一套多功能的实验装置需要2~3人组成一个小组来进行实验,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工程实验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讨实验方案,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工程实践问题,进行结果的汇总和分析,进一步尝试相应的操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工程实践问题,适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执行相关操作解决出现的问题。例如在传热综合实验过程中,由于鼓风机的连续转动做功会使管路入口处空气的温度逐渐升高,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注意到这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踊跃提出解决的方法,开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开拓学生工程思维模式;工业上用于加热的蒸汽内会含有不凝性的气体,如果不进行排放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此类问题?在板框过滤机实验中为何会出现滤液流不出的现象?它与板框的摆放顺序,以及流道的对应有何关系?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主动把从理论课程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碰到的工程问题的分析,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相关问题的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会工程的观念。

四、实验结果讨论中反馈工程意识

实验结束之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将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听取学生分析意见的同时提出工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写出一组数据处理的详尽过程,汇总全部测试数据结果做出对应的趋势图,与工程经验值进行对比,判断数据的可靠性,查找实验中存在误差的原因,并对实验装置的设计、仪器仪表的控制与调节手段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通过对实验结果讨论的系统化整理,学生学会用工程的观点思考问题[3],掌握工程实际操作中的规律,工程意识得到全方位加强。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之一,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关键所在[4]。立足现有实验条件,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校始终秉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工程素质培养模式贯穿于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我校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俊文,郝晓刚,刘世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工程意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6):107-110.

[2]俞路,吴雪梅,潘艳秋.基于全新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多层次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53):132-133.

第5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有较多的接触,生物学经典理论的提出和学科发展中重要的科学家的介绍大家耳熟能详。在《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简单重复以上内容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经典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入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引经据典,对理论的发展历程做详细地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经典的生物学理论大多为西方学者提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原始英文文献、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写、译能力。例如,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时代,二人也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高中生物学课程讲授的内容。但在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之前,有几位科学家提出了DNA结构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模型,也正是这些研究成果成就了Watson和Crick的伟大贡献。Wilkins和Franklin提供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图片对二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MOLECULARSTRUC-TUREOFNUCLEICACIDS—AStructureforDeoxyri-boseNucleicAcid”是Watson和Crick于1953年在《Na-ture》发表的通讯文章,第二段有这样的描述:“AstructurefornucleicacidhasalreadybeenproposedbyPaulingandCorey(1).Theykindlymadetheirmanuscriptavailabletousinadvanceofpublication.Theirmodelconsistsofthreeintertwinedchains,withthephosphatesnearthefivreaxis,andthebasesontheout-side.Inouropinion,thisstructureisunsatisfactoryfortworeasons...”意思是说Pauling和Corey在他们之前已建立了核酸的三螺旋结构模型,而Pauling是当时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权威,Watson和Crick的发文是向权威的挑战。当然,这归功于他们认真的实验工作和深厚的科学功底,因此,对于经典理论的阐释,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结合经典文献,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一些专业词汇,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式教学和反馈式教学相结合

(一)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问为授课主线,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问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2]。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建构作用,二者的相同点是培养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的是,前者教师起主导作用,后者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或促进者的作用。《生物技术概论》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每章内容的侧重点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提问式教学中,首先要围绕章节的重点提出问题,以检查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其次,在课堂结束前提出问题,一是让学生回顾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理出一条学习的主线,二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主动式学习解答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作用。

(二)反馈式教学

反馈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相辅相成,其包括课堂反馈式教学和作业反馈式教学等方面的内容。正确实施反馈式教学,可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反馈式教学是指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从而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教学上的调整[3]。《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浓缩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学、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或者在讲授课程重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反问或其他方式检查学生学习掌握的信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并通过信息反馈,对学生不清楚的理论知识做更深入地讲解,改善课堂的授课效果。作业反馈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可以检测和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吸收情况。在作业反馈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作业应围绕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结合具体案例或实际设题,减少名词解释等常规问题,避免与教科书章节问题重复。因为结合具体案例或实际设置的题目,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又可以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其次,作业应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再次,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一方面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解释;另一方面,教师的认真批改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多学科交叉内容教学

(一)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利用能力[5]。《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热点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但课程教材的内容又不能及时反映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跟踪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以清洁能源为例,通过百度、Google或图书馆信息检索等方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关键词映入眼帘。与我们生物相关的是生物质能,这些生物质能又包括生物质降解和转化、生物制氢和生物成因气等,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有大量的文献和最新报道,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针对不同章节的研究热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检索的方式,收集、分析和汇总有价值的网络资源。

(二)加强与工科专业知识的融合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工程的规模化应用离不开化学、化学工程学、电气工程、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维生素B2发酵生产为例,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维生素B2生产厂家,公司维生素B2高产菌株工业化大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之配套的也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因此在产品发酵过程中需要集成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如空压机和发酵罐电机的维护需要具备电气专业基础,发酵过程的控制需要结合微生物学、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又要依据其化学性质并结合化学工程的手段完成。因此,维生素B2的发酵生产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与不同的工科专业结合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工程中,通过维生素B2发酵工艺介绍和发酵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的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三)提高对生物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作为一项高新技术,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范围十分广泛。生物知识产权包括生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生物仪器知识产权、生物产品开发工艺知识产权和生物基产品知识产权等四个方面。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生物遗传资源,利用生物仪器,研究新的开发工艺,制造新产品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利用和保护生物知识产权,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以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现状为例,据文献报道,生物技术成果的60%~70%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源头是技术创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6]。2010年,我国生物医药大中型企业共有1754家,其中具有研发能力的仅有102家,这说明我国大部分的生物医药企业没有进行研发活动或自主创新[7],使得他们只能花费巨资购买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专利。20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引进或购买的经费支出为19.92亿元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地广物博,生物资源丰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国家生物仪器重大专项的实施也说明了政府对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所以,对于生物技术业的学生,在《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中熏陶生物知识产权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增加生物应用案例教学

第6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教学环节;教学改革;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42-02

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在发问时除了问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之外,还经常问到两个问题,即“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和“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问题。前一个问题表明学生对大学学习与今后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很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希望学到对专业能力提升有用的课程;后一个问题表明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意愿,愿意就学习做各种尝试。若每门课程都能对此做出很好的解答,学生才会觉得大学生涯没有虚度,对于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来进行,力图使学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设置、学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都由教师决定。在实施前要系统整体地进行相关改革及方案设计。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课,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生和教学工作报以更大的热情和责任心,对教学活动做更深入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学习效果好,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全方位参与到各教学环节中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要灵活,学习内容要具有开放性,注重打好基本功和提高思考能力。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期末考试中有很直观的体现。通过以往对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主观题,即需要自己利用本课程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同时对其他课程学过的知识混淆不清,基础不牢固,表明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研究性都不足。学生学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教师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教学方式的单调、教学内容的僵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单一。一般的学习环节由课堂听讲、课后练习两部分构成,这就造成了过于强调对预定的知识体系的传授,是一种注入式的知识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造成了教学方式单调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矛盾。扩展到课前复习、课堂听讲、课后练习及实际应用四部分,并在每一部分构成中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下面针对每一教学环节列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课前复习环节

课前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与相关基础课程衔接,通过“温故”为“知新”做准备,复习的内容和深度由教师指定,以满足新内容的学习需要为原则,这需要提前了解学生学过的课程内容、学习深度及掌握情况。这就要求除了与学生沟通之外,应主动向其他相关科目任课教师了解情况,听课、评课,与学生一起学习,从而掌握相关科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弥补自身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以便正确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在课前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复习工作。

二、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师讲解、提问和讨论、练习构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入到学生中间,注意学生的反应,鼓励学生参与,这体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性。教学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认可,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改革措施的可行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上课时注意力要集中,认真听讲、做好练习,并可就教学问题随时发问,积极参与问题讨论。课堂教学一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使用和课堂组织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播放的科学性。要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和播放多媒体课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量大,能够重复播放,易存储,节省时间,缺点是节奏较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制作费时,课堂上不能把教师一些即兴发挥的内容添加上,这就要求辅以板书,并在课后根据教师在上课期间对教学内容的新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以及对于如何上好本节内容的新的办法和体会及时增补、修改,使课件水平随着教师教学经验和科研水平的增长而增长。实行双语教学,在课件中加入英语表达,实行“渗透式教学”。通过从国外名校名著和权威期刊上节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地道的专业英语,提高阅读英文文献的兴趣,熟悉科技英语的写作规范和特点,增加专业词汇量,增强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阅读英文文献,关注到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情况,开拓国际化视野。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衔接应体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如果不同课程都具有相近的内容,那么就不要重复讲解,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交叉[1]。引导学生注意基本概念的区分和比较,注意知识的连贯和衔接。引入新的概念或遇到教学难点时要将其来龙去脉表述清楚,使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其有正确认识,防止概念混淆。打好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对于抽象的概念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表达,注重知识的运用。做好课堂练习和试卷评析。为了正确评价教学效果,教师出考试卷时,首先要做到表达科学、准确、规范,防止出现歧义;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试卷题量、难度、覆盖面、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要适当,每一道题考查目的要明确。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方向和生产实际命题,课后阅读和自学的重点内容也应列入考查范围。教师在阅卷后,都要认真检查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的较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哪种帮助,要评在问题关键点、评在教学盲点处、评在错题发挥处[2]。评价所出题目难度梯度的合理性,为今后出试卷提供依据。在课堂上教师可将以往试卷中涉及到本节的题目列出来,先学生练习,再将正确答案与试卷中出现过的错误答案一一列出,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及产生原因,进行试卷失分分析和试卷错题纠正,再设计好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要做到小坡度、多层次,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练习—试卷评析—练习,及时澄清和纠正学生在概念上的混淆和认知上的错误。

三、课后学习环节

课后学习环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1)课后作业。设置作业题目,学生选做部分题目,并列出题目考查的要点。(2)自学环节。将某些章节设为自学,为促进学生自觉而主动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的问题,完成的练习,自学后如何检测等,使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地自学,从而获得答案、产生疑问,教师课上答疑。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者通过简单地讨论交流就能掌握的,教师坚决不讲。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替代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生成许多教师预设不到的新东西,成为课堂升华的源泉。(3)文献查阅。利用教学网站,上传一些中英文文献,将一些相关知识和学科前沿情况介绍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自行查阅中英文文献,上传至教学网站,与同学分享,并提交学习心得。(4)要点总结。在每一章节后,设置一个板块,要求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要点,并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类比,找出区别和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5)教学反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讲授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讨论,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教师请教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汇总,认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四、实际应用

实际应用指的是学生能够自觉将本课程的知识用于解释、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生产、生活实际中,能够将相关、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解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个性特点得到发挥,受社会欢迎程度增强。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本校特有的、不易模仿的、长期积累的、同行认可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部分才是最终检验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也只有通过它,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校阶段,综合性课程,例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检验各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良好指标,因此,教学评价要延伸到后续相关科目和综合性课程中。

通过上述四个教学环节的切实贯彻实施和紧密配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必将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都得以提升,很大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樊杰.试卷评析的策略[J].物理通报,2012,(7):103-106.

第7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制药工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58-02

《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强,需要在学生掌握较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中医药工业发展趋势,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通过分层教学方案实施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能较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促进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

一、《制药工程》开展分层教学的意义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相对地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加以有区别的对待,采用恰当的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均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制药工程》是在药学、化学、化学工程学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与药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有制药工程项目设计的所有内容,包括工艺、安全、经济等。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制药工程项目的设计程序、方法、各项技术,把握制药工程的前沿,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衔接起来,从工程和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技术问题,具有药品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逐步实现由学生向制药工程师的转变。

大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与当前的中医药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需要前期学习药剂学、制药工艺学、工程制图等大量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运用,并且要与制药工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需要学生在前期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上学生的基础、领悟力、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创新能力等参差不齐,造成学习制药工程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受到课时数、实践条件等各方面限制,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制药工程》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根据制药工程的各项内容、要求等,结合专业目标、方向,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使每一位学生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教学对象、分析

本校《制药工程》面向的专业主要是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四年制),均为工科专业,本课程分别安排在第7、6学期。

专业不同,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已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生化工程、化工原理、药剂学、生物工艺学、生化制药学、制药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对医药产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已学习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工业微生物学、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化工原理、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艺学、生化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培养学生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及中医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同专业班内学生的个体情况不同,个性差异现象明显,学习层次也截然不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制药工程》不同的授课专业、班内不同水平、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开展有差别的教学,采用分层教学,倡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

如何开展分层教学,主要从调研、分层(分组)、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及结合辅导、网络等多方面开展实施。

1.认真调研分析,实施科学分组。首先分析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需要掌握最基本内容。然后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表、交谈沟通等手段,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基础、能力等,认真分析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成绩、智力情况、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个性特点等因素,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将学生相对地分为ABC三个层次[1]:A组(平时成绩优秀,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综合素质相对较高)、B组(成绩中等,基础和智力一般,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相对比较自觉)、C组(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建立学习小组[2](每个学习小组由4~5位同学构成,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教学过程中并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做调整。

2.落实教学思想,优化分层教学环节。(1)备课分层。备课时根据学生分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多个教学设计环节中,体现共同的目标外,对A、B、C三个层次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A组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外,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B组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C组要求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工程的理念。(2)授课分层。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实行分层授课。限于大学教学的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授课,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应有区别对待,既有主攻基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又有分层次目标,兼顾优秀、困难生的环节,主要通过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对A组以鼓励创新为主,给予思路点拨;对B组以激发兴趣为主,开拓思路;对C组以增强信心为主,灌输工程理念。可以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组,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提供思路,开展知识点相关研究;也可采用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作业分层。作业分层应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实际水平,减少差生的作业量,使其在不抄袭的前提下能够回答,逐步培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适当增加优秀学生的作业量,让其有机会体验到挑战成功的愉,循序渐进地训练,使学生不断得到进步,在建立制药工程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知识框架,提高相关解决制药工程设计的相关技术、方法。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根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设计比较基础的题目,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选做作业根据优等和中等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要求优等生必做,通过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分鼓励中等生都能去做,如一个简单的制药工程设计项目。(4)辅导分层。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同时制药工程课时数有限,作为一门与制药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课程,课外辅导是重要的补充环节。具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自觉性,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主要通过督促检查制药工程设计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对优生的辅导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通过提供制药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中等生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辅导如何将教材的各知识点综合利用、融合,以解决基本的工程设计问题;对困难生,降低问题的切入点,重点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制药工程知识框架的构建和工程理念的树立。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个别辅导外,通过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制药工程设计项目,使学生整体优化。同时积极结合网络技术、方法,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辅导方式,以便获得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5)评价分层。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层评价,分别采用严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最后综合评估。对困难生主要采用赏识评价法,发现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学习中的不足又指明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优秀生采用竞争性、严格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制药工程》开展分层教学以来,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课堂反映良好,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不同层次的提高,困难生在掌握制药工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基本树立了制药工程的工程理念;中等生学会如何综合贯穿教材中各个知识点,并基本能通过学到的技术、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方案;优秀生能密切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并能结合目前的发展趋势思考、突破创新,优化项目设计内容。结合课外辅导、网络交流,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锻炼其团队合作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与反思

在制药工程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各层次学生反映也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因为辅导不足、参与性不足、自觉性不足等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以后的分层教学实施中仍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及时调整学生层次,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继续完善分层评价方法,如合理设置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多渠道获得学生反馈,调整方案及调整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第8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上海;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朱晓佳(1993-),女,江苏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陈嵩(1964-),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占小梅(1985-),女,江西九江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首批中本贯通试点专业的实践研究”,主持人:陈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36-05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的精神要求,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优秀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宣布正式启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这种模式对培养目标、组织架构、招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监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新要求。上海市首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选取了三所老牌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两所应用本科院校以及两个强势专业,具体学校和专业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相应专业;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相应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这五所学校相应专业的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和改进,以期为今后顺利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一、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中本学校课程衔接、制定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等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中本贯通培养方案中,中职阶段不能跟普通中职一样,本科阶段也有别于普通本科。作为一种新的探索,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认为,中本贯通要注意区分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定位。中本贯通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中本贯通的培养目标需要中职和应用本科根据具体情况详尽地共同制定。(见表1)

(二)成立联合组织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联办的中职和本科院校形成“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牵头高校主导引领,中职学校主动作为”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生源质量,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上海工业技术学校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了由两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定期开会对这项工作进行指导,协商、沟通、解决在工作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牵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定期召开各方参与的“化工专业中本贯通研讨会”,共同讨论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框架及主要的实践环节,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三中有四、四中保三”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指导意见,即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增加四年本科学习的部分理论,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延续中职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五所首批试点学校首创了“导师领衔介入机制”。如: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陈桂娥教授领衔组织每学期的教学活动,带动两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听课及教研活动等。

(三)逐步探索新的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

1.招生情况。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工作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就是参加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要求总分(含政策性、奖励性加分)须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及以上。从录取的实际情况看,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录取分数均大大高于普通高中最低投档的录取分数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一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初步认可。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0分,当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89分,最低分为538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57.5分,最低分为520.5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中本贯通班招生的最高分为575分,最低分为549分,平均分达557.17分;另外,招生政策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设置了面试环节。录取前,考生还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不权以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正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原校长邬宪伟所说的那样,“学校希望能找到一批真正对这一行有爱好、有兴趣,不是为读大学混个文凭的学生。我们是要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不想浪费国家的资源,也不想浪费学生的时间。”

2.转段考试。中职学生学成后必须参加转段考试。学生完成3年中职阶段学习,通过转段考试后可进入后四年的本科阶段教育。转段考试由文化课考试和技能水平测试组成,其中文化课成绩占50%,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占50%。文化课考试由市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技能水平测试考试由本科院校单独实施、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对转段考试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转段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如完成中职阶段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条件的,也颁发中职毕业证书;对完成本科阶段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本科院校毕业证书。

3.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上海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规定学制7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帮困助学纳入本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帮困助学体系;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转段完成后,由高等学校及时办理新生学籍注册手续;本科阶段按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学费按本市高等学校收费政策执行,学生资助按照高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德育: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践,着眼发展。要做到中本德育内容上的贯通,就必须根据中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安排具体的教育内容。从不同层次、深度和广度上,对德育内容做详细的分解,厘清中职德育和本科德育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真正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品质出发,找到一条德育教育新路,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根据中本贯通的特点,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设置了职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提高从业兴趣,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和道德素养。

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中本贯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任。只有在学校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全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首批试点学校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了CDIO教学模式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引领式教学内容,有利于中本阶段交叉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提供了方便灵活、高效的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方法。

教学方法:逐步采取贯通的教学方法。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重视知识性和理论性,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如果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重视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那么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恰好可以弥补本科教育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只有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共同进行探讨和贯通,才能使中职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后有充足实践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理论学习提供背景和增强学习动力。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布置有创见性的课外作业,改变考试形式,多出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感知和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五)初步探索七年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整合是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在设计一个具体的课程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实际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学习时间横跨中职和本科两大时间段,共计七年的培养周期,超过了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时间,而这七年正是学生心理生理逐步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课程一体化设计必须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中本各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实际情况看,首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学校均依据学生的成长、心理认知规律等进行七年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大专业的中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共同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将中职、本科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如此,开发出来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有效实现课程内容的连贯和沟通,从而避免中职和高等教育课程贯通过程中各自为阵、定位模糊、趋同等现象。如:根据专业定位、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职业资格等要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对语文、数学、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六门课程统一撰写课程标准,两个中职学校统一标准、统一考试,加强教研,改进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3.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七年教学计划。在其他省份3+4培养模式中,早已暴露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中职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上没有问题,但在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深入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对于形式相同的专业基础课,不能简单地将其撤销。课程内容上可以有重叠,但是在深度上应该有所区别。最理想的情况是,中职学校和应用本科在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设计,这其中的职业能力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性,而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相关环节的增设、教学方法的变革等,为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内涵,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特地设置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及职业导航等;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教学内容在原中职和原本科阶段重复交叉多、知识脉络广、体系结构各自成一体等特点,进行了对教学计划的细化、培养方案的整合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一体化课程大纲。

(六)合力打造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配备。中职、本科学校配备了优秀的师资团队。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构建起具有职业特色的优秀教师团队,为实现中本的有效贯通创造人力资源方面的条件。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为中本贯通班配备了老中青结合、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实践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不仅如此,学校还特别配备了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构成的双结构师资队伍。又如: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积极挑选优秀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选拔了多次获得学校十佳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担任中本贯通班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这些都是保证贯通培养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2.教师的培训与互动。中本贯通不仅仅需要课程的衔接,同时也需要师资配备的衔接。如何让学生在完成前三年学习后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提高与本科相适应的理论与技能学习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支教学实践能力过硬的互通的师资队伍。通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训练让中本贯通的教师了解中本贯通的连贯性,清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技能、技术要求,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改变传统中本教师封闭培养、各自教育的方式,形成中本教师培训实习的连贯性和互相交融性、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阶段性有所侧重的教师教育形式。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程部分教师在2015年6月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进行了学习和培训。同时,聘请本科专任教师到中职学校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教学科研、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两所贯通学校还共同成立了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开展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按课程大类成立教学组,课程负责人建立对接关系,定期举行说课活动,便于同类课程任课教师互相了解各自负责模块的教学内容。另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还特别派出了专业主任作为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导师,与班主任不同的是,专业导师和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师学生接触机会多,主要负责专业思想和职业导论课,对师资一体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总体一致,除了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专题教研活动外,还保证每学期两次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明确教学要求,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共享实习实训资源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合理调配实习实训设备,优先满足在校试点项目班级学生的实训教学需求。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数控实训设备在数量和能级上有明显优势,但基础课程(如物理)实训室没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基础课程实验室完备,两校已就同享这些资源达成共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有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包括“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建有“现代化工”开放实训中心。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拥有市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化工与环境实验中心。所以,这三所学校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逐步实现实验实训设备的资源共享。

(八)初步建立监控评价机制

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运行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强化评价与监管。对此,试点学校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合作企业专家及校外职教专家等组成的贯通培养质量督导、监控小组,负责指导、检查、监督中本贯通培养执行情况,并及时向工作小组反馈。不仅如此,两所学校还聘请校外教学管理和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来审核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指导专业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期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督导活动,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陈桂娥教授的领衔下,督导小组开展了听课督导工作。不仅如此,还举行了三校联合教学督导检查活动,对《有机化学》、《化学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集中听课并分析,开展督导评价工作。

二、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准大学生”的身份弱化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中本贯通班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职班,因而部分学生存在自满情绪。入校一定阶段后,“准大学生”身份让中本贯通班学生觉得自己没有了学习动力,从而在学业上产生了懈怠情绪。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负责人提到,中本贯通班学生在技能方面明显没有中职学生的态度积极,亟需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进行宣传教育。

二是“中”转“本”的转段录取细则尚未明确。学生完成三年中等教育,通过转段考试后方可进入后四年的本科教育,但目前转段录取的细则尚未明确,学生家长都非常关注这一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反映,由于教学计划中语文、数学只安排了三个学期,而转段考试要在第三年的第二学期进行,时隔一年半不碰语文和数学,考试成绩肯定不能与当年三校生录取本科的成绩相比。三所中职学校负责人也反映,由于转段考试目标要求不清晰导致文化课的教学难度加大,许多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严抓文化课;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提出中职学习阶段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中职到本科的转段考试大纲没有,特别是2017年上海市“三校生”高考将发生变化,中本贯通的转段考试如何开展和实施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是教材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尚需时日。由于目前中、本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尚无完全统一,而教材的一体化考虑和设计是一个需要符合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摸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时间跨度,因此尚没有完全适合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完整教材。5所学校编制校本教材的工作刚刚起步,现行一些专业课教材基本采用“中高职教材+补充讲义”的办法,编制适合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一体化独立教材的路还很长。

四是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直接影响到中本贯通班教师能力的提高。另外,中职学校提出文化基础课教师一方面自身教学的宽度、厚度还不够,在执教中职文化基础课时原本没有升学压力,但对有转段考试的中本贯通班级心里没底,直言执教压力大。再有,目前教师在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学并未算进考核工作总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是如何统筹使用专项资金。目前对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专项资金只划拨到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尚未设立专项经费使用的渠道。而事实上,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本科院校从一开始就介入并发挥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在开发适合中本贯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在这个过程中,对高校配套经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多个独立主体(法人)的情况下,如何设立专项经费统筹机制也成为一个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互通共享机制。由于目前这种培养模式属于试点阶段,5所学校又属于不同主体,不同法人,多头管理,因此从长远看,迫切需要建立起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的互通共享机制(或专设相应部门和配备专职人员),这是全面实现信息共享互通、师资共享互通、资源共享互通、资金共享互通等的前提和条件。

二是要提前制订“三”到“四”转段考试的细则。建议市教委在进行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中本贯通转段考试的细则、标准等及早制订,并向社会公布,使得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正确看待并积极应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转段考试。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认同感。建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配合,加强对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学生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消极态度,加大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的相关教育力度,使学生逐步增强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度。同时,各专业课教师应配合班主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鉴于部分学生的自满情绪,建议学校可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找准定位,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高地”,给中职教师以充分的“充电”,提高其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教师也要到中职学校(或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了解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情况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对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提高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成效。另外,建议把教师在中本贯通班级的教学工作纳入年度总工作量的考核范围,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五是统筹力量开发设计一体化教材。编写教材首先要明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形式和内容,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就需要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其次,这种7年长周期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教材需要边实践边开发,要求一线教师积极地长期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趋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完善、修整,不但实现教材的一体化,而且尽量实现与实际情况的同步化。

六是统筹使用专项资金。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也不例外。建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尽早确立专项经费和编制(而不仅仅是笼统的一笔钱投入到中职学校),以支持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比如:适合中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开发的成本较高,建议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试点专业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专项经费等。专项经费的拨付一方面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能极大提高试点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能更有效提高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第9篇: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Abstract: In new er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lls for universitie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the talent and global market.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 of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teachers in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methods of how to foster university students, as well as puts forward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关键词: 工程实践能力;大学教师;工程能力培养方法

Key words: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college teachers;training methods for engineer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52-02

0 引言

2005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高等院校树立正确的工程实践教育观,建立培养一批既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机制,是实现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

工程教育与学术教育区别何在?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前主席William L. Everitt认为:“科学与工程的最根本区别是分析和综合的区别。科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给定原因下的结果,在于探索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换句话说,科学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而另一方面,工程走得更远,工程的实质在于组合人力和物力创造出预期的结果或这种结果的重新创造。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综合在更多的时候必然要求成熟的判断而不是分析……在现有的工科教育中,差不多是完全传授学生进行分析的方法,很少教学生综合的方法……(因而)仅仅通过学术教育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2]事实上,我国目前所进行的“航天载人工程”和“深海探索工程”所取得的成功,说明了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凸显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我国由 “工程大国”走向“工程强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保障。因而,全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工程都把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1 在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必要性

现阶段,在校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是:①大学生和企业接触机会少,对企业生产运作、设备电气、管理章程和愿景导向认知不足;②学生实验课上亲自设计、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得到落实;③学生在工矿企业实习时,企业考虑到自身利益(譬如安全等因素),不愿提供岗位给学生实际参与动手;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课外科技活动受各种因素影响(譬如经费),难以大面积开展。

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培育大批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大学生就业率下降。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是高校大学生必须直面的问题。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强化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其创新意识成为大学生顺利融入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

2 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导向问题

高等工科院校是工程师的“摇篮”,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工程素养。大部分大学生主要的工作岗位在企业,面对工业化生产流程,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检控、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程实践能力就是他们的桥梁。因此,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有必要让在校学习科技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多渠道、多方面的去企业接触和了解现实生产过程。

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别于一般思维活动的、极大的改变现实生产方式的能力。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它需要结合工程实践的过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科学的教育不同,它不是侧重于科学知识的自由探索、演绎归纳和逻辑推导,而是侧重于科学技术与实践过程的结合,并能运用科技知识创造性地处理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

3 提高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高等学校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学校,年青老师绝大部分都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优点是基础知识深厚,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现代企业亟需的现代管理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对现代化大生产流程不了解,对企业采购、研发、生产、设备与管理不熟悉。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改善需要政府和单位高层设计和指引,也需要学校和教务部门的主动努力,才能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和机会。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把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列为重大革新项目,突出强调要加大对老师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工程教育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三要特别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四要特别重视培养国际化的工程人才[4]。纲要的实施将为高校师生员工工程素养的提高提供指引方向,为高校教师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平台支持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4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路径问题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可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途径,需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

首先,在教学工作与毕业设计工作中,要在讲授工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挑选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设备,使学生对设备的基本运作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整体认识。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从实践生产中来,模拟学生将要面对的实践生产环节,为学生向工程人员的平稳过渡创造有利条件[5]。在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形势下,高校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激发创新和完善创意成果的机制,并做到知识产权共享[6]。企业在资金、技术、工艺和配套上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实验设备、研究平台和测试设备上有优势。要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建立与本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挑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实现以点带面,研究成果力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并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手段来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5 结束语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大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大背景下,特别提倡“项目实践教学法”,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高校的工程研发中心或大学生创业平台为依托,在完成有工业背景项目的同时,启发学生对实践问题的思考,从而锻炼他们的过程实践能力。通过创立“卓越班”人才蓄水池,找到一批有工程实践兴趣、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工程实践项目中来,并鼓励其参加国家、省和学校的大学生创业集训和竞赛,必能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大学教学,2005(2):4-5.

[2]孙寒冰.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演进与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27-34.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1-5.

[4]李国志,陈满儒.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J].价值工程,2011,29:216-217.

[5]尹先清,付家新,梅平,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改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06,88(2):38-40.

[6]汪胜阳.产业大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05(12):31-44.

[7]申学武,杨榕,张麟,武振业.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J].成都:经济体制改革,2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