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

第1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建设法规;案例教学法;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设计与课程理论紧密相关的工程案例,学生通过参与分析,更容易理解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这种传授方式,有助于提高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学习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的消极现象,使学生更全面的投入到由案例营造的专业理论学习环境中。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自觉并主动的进入到案例所设置的场景中,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或者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学习。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通过相互对比、仔细分析,研究各种多样性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继而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能够让学生借助案例中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增加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储备。[1]

二、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法规作为一门系统研究工程建设领域中法律制度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用性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法治法规进程的发展,以及我国建设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必将推动着工程建设类法律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与此同时,建设法规理论体系至今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而建筑法规课程在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是高职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目标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法规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仅有工程类知识,更多的是法学知识,而且两者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本课程知识点多,系统性不强的特点,而作为教学安排,学时往往非常有限,所以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

2、建筑法规作为一门理论性质较强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工程类课程,更加的抽象,因此只能靠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所以,学生难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兴趣。

3、由于近些年,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迫于就业压力,对于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非常重视,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难免有所忽视,例如实训课程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像建筑法规这类这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课程却渐渐的边缘化。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建设工程方面的管理问題错综复杂,灵活多变,即便一些身经百战、知识丰富的管理者,在面对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时,若不善于抓住问题的重点,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有效的组织实施,再丰富的实际经验也很难合理快速的处理。此外,当前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方面最大的问题是习惯等待课堂上老师的灌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介于此,案例教学法以模拟逼真的案例情境,最大限度的拉近教学进程与实际现场之间的距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设置的案例情境中,独立自主的深入思考,充分带入并体验案例角色,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并在此过程中互相学习,给出自己的认知与见解。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真实的建设法规运用过程。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对课程的关键条款进行自主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建筑法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由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对授课学时有一定限制,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的教学应用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合理选用合适的案例教学方式。

由于课堂学时的限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难针对每条法律条文选取详细准确的案例呈现于演示文稿中,而口头案例的方式更加简便灵活,所以可以在建筑法规的课堂教学中以口头案例的方式详解重点法律条文。将课本重点理论内容和法律条文列于演示文稿中,然后用口头案例加以解释和说明,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故事,使学生将听到的案例与掌握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口头案例之外,还可采用书面案例加以补充。在实践教学中,某一章节内容课堂学习结束后,通常以书面案例作为总结归纳,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将整个章节的关键理论加以联系和巩固。因此,书面案例较口头案例在设计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加以精炼,并且要选择更加经典且优秀的案例。

如若有条件,还可以考虑在建筑法规课程中增设实践课时。但是由于实践性案例耗时长,且需各方配合,所以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可以针对重点章节进行实践案例设计,例如,合同管理章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模拟订立合同,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处理章节可以引出相关事故案例,分组讨论并分析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法规课程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勤查资料,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有效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经典案例,案例教学法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此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这样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理解问题、掌握要点并给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提高综合素质。[2]

三、结语

第2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专业内涵 知识体系 全生命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建筑经济与管理或者建筑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在国际范围内其英文名称大多为Construction Management。比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并把CM课程作为CIOB特许建造师教育框架的基本课程。李世蓉教授,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内部发起了对建筑管理内涵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的专题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业化、专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设项目本身以及建筑技术、投融资模式、采购方式、运营维护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学应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学、建筑业产业管理学和建筑企业管理学三部分内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的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虽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显著扩大,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工程管理的内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时特指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有时指一种事业,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过程。尽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显著扩大,逐渐渗透到国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矿冶金、信息等各行各业。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因此,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畴。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原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或方向)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见图1)。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属于管理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作为该学科下设专业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不能涵盖“泛工程管理”内涵,它并不包含“工业工程”等管理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程管理专业也并不等于单纯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还包括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内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录外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等学校中已有283所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完全没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财经院校开始的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都立足于土木学院、建筑学院的工程专业开设。因此,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可以归类为建筑工程管理,即狭义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框架知识体系

本质上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门类。按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体系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建筑产业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学科知识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

(一)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法规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管理关系,如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建设单位(发包人)与施工单位(承包人)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纪律等。从立法层次上,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建设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四个层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技术依据,受各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约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或支撑,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加入WTO之后,我国也将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

(1)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和直接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环保、节能等技术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术法规,强制执行。

(2)对不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技术法规强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按照陈述性模式制定技术标准,属于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推荐自愿采用。

(二)建筑产业管理

广义建筑业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及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科研等。其产品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产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是建筑业真实的活动空间。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其他建筑业。建筑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场管理及行业管理两方面。

广义的建筑市场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以及有关机构。建筑市场上的交易物种类繁多,包括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劳动力、建筑材料、施工机具、运输服务、建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1.建筑产品供求机制

建筑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数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建筑市场买主可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向来是最大的买主。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建筑业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荣与萧条的更替。长期看,建筑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城市化进程呈现S形曲线,建筑业增长速度呈现倒U型。从供应的角度看,建筑业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询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资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建筑市场价格机制

建筑市场产品定价存在三种模式,市场定价、计划定价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指导定价。计划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价格均进行管理,典型的定额计价方法属于这种类型;指导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进行管理,而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政府对于建筑产品数量和价格都放开,全部由市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指导定价模式。

3.建筑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市场有效竞争,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开,避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

②避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

③反不正当竞争,规避腐败。

④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⑤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建筑市场化准入与开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采取准入许可制度,即企业资质许可和执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进入我国建筑市场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同时,建筑市场国内开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规则实施了国际开放。

5.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企业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以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组织形态,这些可以归纳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当前,建筑产业及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

6.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建筑质量与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筑质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伤亡的首要因素。过低的建筑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7.建筑业制度和技术创新

建筑业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下大力气突破,利用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全面推进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解决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8.建筑行业培训与教育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设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动建筑业良性稳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完善相关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是一项基本任务。

(三)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和其他咨询企业(招标、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按照西方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承包商和咨询类企业两大类。建筑企业管理主要侧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者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其内容一般包括:

1.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筑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国有建筑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并提高竞争力和自负盈亏能力,改善经营生产效率。

2.企业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在经营领域、主营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打造企业的特色和特点,其中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组织机构等的相应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以及承揽任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经营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4.企业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全部围绕着建设项目展开,所以其管理以项目现场管理为主,强调项目管理方式,强调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技术系统。它由功能面和专业要素组成。比如,一个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等组成。而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力系统、消防、通风系统、通信、多媒体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梯等许多专业要素组成。这些专业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共同组合成教学楼功能。

1.了解建设项目环境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等。

2.确定建设目标

除了传统的目标如质量、费用、时间三者之外,还需要关注安全、环保、与环境协调等因素,并且努力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

3.熟悉工程建设模式

这些工程建设模式包括代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总承包模式,还有以融资为目的的 BT、BOT、TOT模式等。

4.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设程序划分,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设计和施工)、竣工投产使用阶段;按照管理主体划分,包括业主方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供货商项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内容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等。

四、结论

从学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与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并列,属于泛工程管理范畴。从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实际情况分析,除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外,绝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狭义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畴。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设项目、建筑企业和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产业管理、企业管理和微观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任宏.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洪潮江水库;财务管理;加固工程建设

洪潮江水库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西北部的南流江支流洪潮江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控制集雨面积402km2,设计正常水位28.00m,设计洪水位29.11m,校核洪水位30.12m,死水位22.00m,总库容7.14亿m3,有效库容2.93亿m3。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有:主坝1座,副坝6座,溢洪道2座,和2座灌溉放水涵。主副坝全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为34.8m。溢洪道为宽顶堰型式,总最大泄洪量为1281m3/s。

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工程概算总投资2913.68万元,工程于2007年5月开始建设实施,2009年12月完工,完建工程达到相关规范规定、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期间顺利通过水利部派出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的稽察、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等检查。2012年11月通过蓄水安全验收和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各枢纽建筑物达到设计要求,功能正常发挥,防洪兴利效益明显。

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能顺利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项目法人按相关政策、法规和规范在建设管理工作中主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项目建设中,切实履行“四制”,项目法人协调参建各方各司其职

项目建设“四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要明确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特别是建设实施阶段的负总责的职责,接受质监机构的质量与安全监督,配合监理机构加强对工程的设计施工工作的监督检查。依靠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相互制约和各自履行职责的合同关系,协调参建各方在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框架内形成项目建设管理的合力,加强项目建设在进度、投资和质量方面的保证与控制,以便与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二、在项目建设中,完善项目法人与参建各方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到位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第7号令)明确规定:水利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承包商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三个体系为: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业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设计施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

1.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广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受理并开展质量监督业务工作,安排专人负责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来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参建各方的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2.业主/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洪潮江水库工程管理局作为建设单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建全了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按照水利部水建管[2001]74号文精神组建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法人,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定项目法人管理人员18人,设立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以及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技术、经济、财务、招标、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员。成立专职质量检查机构,联合监理机构对各道工序、各个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认证。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将工程质量与安全严格置于监理工程师的控制之下:监理单位的派出机构――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监理部根据建设监理合同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等法规规范的要求,在项目法人依法授权的范围内,进行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更大量的工作,是进行质量控制,项目法人依法赋予监理单位“质量认证和否决权”及“工程付款凭证签字认可权”。

3.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是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质量管理三个体系中的最基础体系,对确保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勘测)设计过程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过程质量保证体系。设计单位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其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并对其设计的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建立了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责任制,按投标文件的承诺人员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设置专职的质量检测员、安全生产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法人重点抓好以上三个体系的建设,参建各方均成立了质量管理机构,在项目法人负总责的前提中使三个质量控制体系相互配合,对项目实体质量进行了很好的控制。顺利通过自治区水利厅认定的质量检测单位对项目的竣工验收前抽检,抽检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控制方面项目法人主要严把如下几项工作:施工承包商在“三检”合格的基础上,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证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未经质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不验收,不支付工程进度款。对不合格的或者有缺陷的工程部位进行返工或修补。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进行检验,建立、建全施工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隐蔽前,施工单位提前通知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试块、试件及中间产品、水泥和钢筋等原材料,在项目法人或监理单位的见证下取样,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工程监理单位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和工程建设监理规范的要求,代表建设单位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测等形式,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工程设计单位派出现场设计组,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使施工图设计满足施工需要。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注明规格、型号和性能等技术指标,并符合国家标准。

三、在项目建设中,规范财务管理,使项目建设资金按规范规定使用

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建设以来,项目法人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资金使用规范。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方针政策;依法、合理、及时筹集、使用建设资金;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损失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益。设立项目专用帐户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专款专用。项目法人设置独立财务管理机构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配有财务人员两名:其中会计1名,会计师职称,出纳1名,助理会计师职称。依据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及本项目实际制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一般费用开支财务审批按经办人申报、会计审核、主管领导审批程序进行;工程款审批按承包商申请,监理审核,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审核,主管领导审批程序进行支付。整个项目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重大设计变更,投资基本按招标预算执行。工程竣工验收前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的相关规定编制了竣工财务决算报告,顺利通过了审计部门对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

四、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控制,及时按相关规定,组织或申请各个阶段的验收

本着严控进度,根据工程实体完建情况和验收权限,项目法人及时组织或申请各个阶段的验收工作的原则。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于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10月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于同年12月及时组织参建各方完成了法人验收工作。2010年9月通过自治区水利厅主持的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2012年9月通过市级档案部门主持的档案专项验收。同年11月通过自治区水利厅组织的下闸蓄水验收及竣工验收。从整个建设实施过程来看,在进度上基本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组织实施,从开工到完工经历了三个汛期的洪水考验,全面完成合同建设内容。

五、完善和规范项目的档案资料,全面反映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在项目法人总负责及其委托的监理机构的检查督促下,参建各方均认真做好自身产生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工程建设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及时进行了工程实体的质量评定和资料系统收集工作,为按时进行法人验收及后续阶段的验收乃到竣工验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实施阶段多次请上级档案部门到现场指导档案整理工作,项目归档文件材料的内容与形式均应满足档案整理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准确、系统。形式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竣工图及声像材料标注的内容清楚、签字手续完备,归档图纸按规定要求统一折叠。项目共形成竣工档案87卷,其中竣工图263张,归档文件材料内容真实准确,竣工图反映工程特征和工程实况,档案整理基本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全面反映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六、结束语

项目的建设实施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决定性阶段,项目法人如何在质量、进度和资金等方面重点实施建设管理工作对工程的优劣起着关键作用。纵观洪潮江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建设管理阶段的工作,在自治区水利厅和北海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法人切实负起了法定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四制”,积极协调参建各方在工程质量与安全、进度和资金控制等方面相互配合,各自履行职责又协调统一,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质量与安全事故。竣工项目执行工程强制性标准,达到了相关技术标准要求、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保证了水库蓄水防洪等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毫无疑问,该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为洪潮江水库工程管理局在后续的项目建设的规范管理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技术干部。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建〔1998〕16号)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

[3]《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部第7号令)

第4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1.1监理市场不规范

一是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不规范。当前监理业务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是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及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或连体)监理等,致使建设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行业性和区域性保护限制了发展空间。任何行业都应该遵守最基本的市场规律,而市场规律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而没有市场的开放就没有市场竞争。当前监理市场的开放受到了制约,主要体现在行业性保护和区域性保护,垄断经营、封锁市场、抵制外来企业进入;有些地方主管部门利用监理企业需要到当地注册的政策规定,蓄意保护当地或自己下属监理企业等等。

1.2监理工作不到位

一是人员不到位。20世纪90年代以米,全国基础建设项目的迅猛增长,使得现有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数量不能满足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各业主单位在招标时要求的人员资质都偏高,有的监理企业为了中标不得不在多个项目上报同一批人员,因此一旦中标,换人以及很多项目的总监只挂帅不出征和空挂监理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是管理不到位。受利益驱动以及为了企业生存的需要,有的监理企业把承揽的项目承包给个人或转包到某个较低资质的企业,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这样势必会造成企业对项目直接的管理不到位,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是监理权力不到位。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是三控、两管、一协调,而实际上赋予监理工程师的权利仅局限在质量控制上,如果没有其他的权利作保障(特别是计量支付权、设计变更审查权),承包人不会接受或不听监理工作指令,监理工程师对质量的控制也会大打折扣。

1.3监理收费低,还没有完全做到市场化

事实上,监理单位的收费是有国家明文规定的,但由于目前监理行业竞争激烈,而且监理单位逐渐增多,所以收费不规范,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我国监理取费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件所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业主无根据地压价和监理同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使得不少项目无法达到应有的取费标准,资金不足使得各监理单位只能勉强维持监理工作的运转,这势必影响监理事业的发展。

1.4监理人员的自身较低的素质状况阻碍了全过程监理的实施

目前,许多建立单位中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多是以前搞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或者干脆是未经过培训就上岗的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现行规范标准不了解,这就不可避免地在部分人员的思想上对监理产生片面认识,把监理片面的理解为质量监督。另外,由于他们当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员只懂工程技术,却缺乏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这几方面都是国际监理工程师所必需的。

2解决问题的对策

虽然我国工程监理目前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我国建设体制改革和监理制度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建设监理的发展前景还是宽阔的。我们应抓住新一轮改革的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下文从政策法规、监理机构自身和监理机构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是法规制度的完善。要想解决上文中所提高的各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法规制度上来完善,使得监理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监理协会、监理企业应关注建筑法修改的机遇信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思考。我们迫切需要行业代言人,将监理行业的呼声传达到立法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目前正在修改讨论阶段,建筑法的修改势必引起一系列建设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修改调整。如《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应对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资质等级标准(如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人数和其他注册造价师、咨询工程师的要求等)重新界定。又如《监理工程师考试和资格管理办法》,应放宽考试资格要求(目前监理工程师报考资格中取得工程师三年的条件是所有工程建设体系资格考试中条件鼓苛刻的),而应加强后续教育。再如招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要求监理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时必须进行招标等规定。

二是监理企业应抓好队伍建设、抓好制度建设、抓好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法规制度上完善后,就应该从企业自身找原因,坚持完善自身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从事监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索质要求是较高的,应具有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的综合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监理企业应具备两类工程咨询人员:一类是技术型咨询人员,他们主要提供设计,进行技术交底,以及在实施中协调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另一类型是管理型咨询人员,他们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投资、质量、进度目标的实现。虽然监理企业不可能同时具备工程监理、设备监理、招投标、采购、造价咨询、前期工程咨询等资质,但必须储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监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实行监理责任保险制度,适当转移责任风险。

第5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建筑工程监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但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业主获得最大投资效益,使工程监理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工程监理的现状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以便工程监理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

1 建筑工程监理的概念及任务

1.1 概念

所谓建筑工程监理,就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法人委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对正在施工的建筑工程建设进行项目管理。还可以理解为: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由专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建筑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业主的委托及授权加以接收,按照国家所批准的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有关建筑工程项目的法律、法规与建筑工程监理合同以及其他工程建筑合同,以很好地对施工中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这些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的招投标、工期、质量以及协调建筑工程项目之中的各种关系等,旨在维护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中的各方利益。以上这一系列活动,称之为建筑工程监理。

1.2 任务

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即对施工中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期等方面加以控制;协调各方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对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进行最大化地协调。②建筑工程监理应该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以及工程项目设计文件,对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单位在建筑工期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控制。

2 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理观念比较模糊,他们只着重于施工质量、进展以及资金的控制,觉得只要施工质量达标了,进展速度提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完成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安全监理的工作;有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连真正专业化的安全监理工程师都没有。有的建筑公司领导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对下级职员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安全管理体系、机构等在大部分公司里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2.2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比较浅薄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工作素质较差,对责任意识相对浅薄,使监理人员不能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到安全监理工作对建筑施工而言的重要性,无视国家颁布的法律及法规,也不认真地对其进行学习和了解。更有一部分监理人员并不仔细认真的审查各项安全技术的措施,在施工现场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一些隐患,没能及时的得以整改,使得最后出现了大问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内部对安全监理人员的安排不到位,企业领导在安全问题上对其不太重视,有的监理单位根本就没有安全监理机构,仅有几个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监理工作,在人员数量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人数,从而无法满足工作上的需要。安全监理人员是否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管理水平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工作中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安全监理人员的职业与责任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有很大影响。

2.3 市场环境和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

市场环境以及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2.3.1 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保护,而区域性保护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行业的发展应当紧密地结合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对于市场的开放性而言,则是市场规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来看,监理行业的市场开放度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某些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垄断保护以及对外来企业进行限制、对市场加以封锁等。

2.3.2 监理制度建立的局限性。因我国在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的局面,其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决策策划、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期控制、项目运营涉及很少,没有进入推行之初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工作,这无疑限制了监理行业的全面发展。

3 建筑工程监理的改进措施

3.1 首先就是从法规制度上来完善,使得监理行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各监理协会、监理企业应关注建筑法修改的机遇信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思考。我们迫切需要行业代言人,将监理行业的呼声传达到立法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目前正在修改讨论阶段,建筑法的修改势必引起一系列建设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修改调整。如《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应对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资质等级标准(如注册监理工程师的人数和其他注册造价师、咨询工程师的要求等)重新界定。又如《监理工程师考试和资格管理办法》,应放宽考试资格要求(目前监理工程师报考资格中取得工程师三年的条件是所有工程建设体系资格考试中条件最苛刻的),而应加强后续教育。再如招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要求监理单项合同估算价在 50 万元以上时必须进行招标等规定。

3.2 监理企业应抓好队伍建设、抓好制度建设、抓好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法规制度上完善后,就应该从企业自身找原因,坚持完善自身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从事监理和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较高的,应具有技术、经济、法规和管理的综合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监理企业应具备两类工程咨询人员:一类是技术型咨询人员,他们主要提供设计,进行技术交底,以及在实施中协调和解决出现的技术问题;另一类型是管理型咨询人员,他们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投资、质量、进度目标的实现。虽然监理企业不可能同时具备工程监理、设备监理、招投标、采购、造价咨询、前期工程咨询等资质,但必须储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监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实行监理责任保险制度,适当转移责任风险。

3.3 人员素质的培养(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

监理企业由于利润较大,所以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其中包括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从提高道德素质方面来说,要提高监理人员道德素质,做到既不能,随意向承包商索取物质需求,同时也要防止监理人员和承包商一起造假,共同欺骗业主的行为发生。从提高技术素质方面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平时加强经验的积累,注意对工程中易出现的通病的总结、汇总。每一道工序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针对该工序施工中常出现的质量通病和施工特点,事先提醒施工管理方注意及要求他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查其落实情况。二是在监理单位成立时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这包括审查监理单位中监理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配套能力、监理技术装备、监理经历和管理水平。监理单位开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资质水平常因人员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对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应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在规定期限对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查,以确保监理单位有承担相应监理业务的能力。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不断深入发展而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的一套咨询、服务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及时规范建筑市场某一时期内所存在的混乱秩序,结合行业实际对建筑工程监理所涉及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达到提升整体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强化建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最终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工程监理咨询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永忠.我国监理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11,(05).

第6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1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

1.1 水利工程施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共生互补;合理利用主体空间。这几条原则强调了在施工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不能遭到破坏,并且在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施工时做到不破坏当地的植被,不破坏生物圈的平衡,尽量少的占用耕地等等。要想做好这些,那就不得不大幅提高工程造价和环境维护费用,虽然从长久考虑这样是划算的,但是在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是很强的现在,做到这些还是很难;有一些时候,权衡的结果就是暂时牺牲一下环境。另外,我们施工队伍的素质和实力良莠不齐,如果施工队伍本身就对破坏环境不以为然,那后果之可怕,可想而知。总之,这几原则要想真真切切的实现,不仅要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上有所加强,更要在提高我们工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上下足功夫。

1.2 水利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大体可以总结如下:

1.2.1 水利工程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必然改变了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和结构,这一点体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使上游水流速变慢,水深增大等等。这些改变对当地的水体影响很大,例如,水流流速的变缓以及水深的增加都会减弱水利的自净能力;水温德改变会改变水体中各种成分的含量(bod、微生物等)。而这些改变时很难消除的,只能通过在建设水利工程前的论证分析、理论研究,选择一个能把这些影响降到最低的方案。

1.2.2 施工时影响土地的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占用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往往遭到破坏,造成浪费;同时很有可能破坏周围的植物,造成该地的生态破坏。这一点的影响也很难全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施工技术,尽可能的减小这些影响;而在施工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做到一边施工一边保护,不造成工程计划范围外的环境破坏。

1.2.3 施工废弃物、悬浮物及本文由收集整理生活垃圾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土壤、河流的污染。只要施工人员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得到保证,这一方面的影响还是不会太严重的。

1.2.4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建造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的工程,很有可能打破原有水系内的生物生活环境,更严重的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灭绝,进而破坏食物链,引发瘟疫等一连串不良反应。经过细致、谨慎、科学的提前研究和讨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于那些经过前期讨论,得出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项目,就应该严格的予以否决,不能建造。

1.2.5 减灾防灾效益 这个方面是建设水利工程的最主要目的。我们之所以建造水利工程,就是希望能通过控制不均匀的天然来水,把丰水年的储存起来,等到枯水年再用,基于这一个目的,我们在前期讨论时,自然要想各种办法将这个效益最大化。

1.2.6 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 想比较与火电站,水电站对环境还是比较“温和”的。综上所述,对生态环境来讲,水利工程的建设总是伴随着危害和效益两个特性的,我们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完善的讨论一个方案的危害和效益的大小,尽量放大效益,同时减小危害;但是,对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生态的工程项目,无论它的效益有多大,都不应予以建设,在修建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事先的计划建设,不能因一时的方便而有破坏环境的举措。此外,在工程建设完成后,还要设法在第一时间对环境进行修复,尽量减少工程建设的影响。另外,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我们应该加大科研的力度,争取早日完成修复。除此之外,还应从减少对水的需求上来缓解对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急切程度,一次来缓解建设水利工程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要求城市尽量建设节水型工业,城市居民减少对水的浪费,提高用水的质量,也可以考虑其他获取淡水资源的途径,比如海水淡化等等;农业上,采取滴灌、喷灌技术替代浪费严重的漫灌;对那些重型工业,要尽量提高他们的污水处理水平,保证污水在进入江河时水质达标,减少对有限的水资源的污染。

2 城市污水处理

现在城市中对水的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污水处理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法设法将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降低到水体的自净能力范围内,这样就不会对水体产生危害,水资源也可以得到循环利用。

2.1 物理处理方法

废水的物理处理方法的去除对象是废水中的不溶解的悬浮物质,可以采、离心分离等工艺。相对来说,这一类的方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应用的范围也已经很广。

2.2 化学处理方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污水中加入一些化学物质,使之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对水体无害的新物质。

2.3 生物处理方法

第7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铁道工程;层次分析;模糊决策;风险评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铁路建设方兴未艾。然而,随着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扩大,风险损失也相应增加[1]。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策划、决策、立项至施工,直至其开通运营管理,风险一直存在于各个阶段。针对这一特性,项目决策者只有在决策阶段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消除或降低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对项目建设性能、工期、投资成本三大目标的控制。因此,铁路工程建设决策者首先应做好决策阶段(包括投资机会研究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阶段和项目决策审批阶段[2])的各项研究工作,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项目的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研究等等,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决策中进行风险的综合分析、评价,以选出最佳方案,为铁路建设项目决策提供依据。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实质上是风险型决策。因此,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迫切需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评价是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1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是指由于外部各种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项目自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加之决策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所导致项目中止、撤消、失败或达不到预期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

根据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宏大、各专业交叉运用,因而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同时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除了具有基本的不确定性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性:

1.1 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由于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存在,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必然存在风险,并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风险是超越人们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风险管理者只能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损失程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因而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2 风险的可变性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 受技术、自然、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发生着变化,伴随着项目的进行,风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同时在项目的每一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而风险具有可变性;

1.3 风险的可转移性不同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对同样的风险产生的反应也将不同。对于铁路项目的总承包者承担项目的总风险,将一些没有优势的子项目分包给其他施工单位,这样也同时将这些项目的风险分包给了他们,即风险转移;

1.4 风险的可控性人们在对工程项目风险规律识别的基础之上,通过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以及自身的经验来控制风险产生不利影响的程度,以降低风险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带来的危害,即为风险可控性;

1.5 投机风险的可利用性纯粹风险只能带来风险,不会到来机会和收益,没有可利用性,然而投机风险既可能造成损失又可以带来利润,成功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这一点,从而创造获利的机会;

1.6 项目风险的阶段性项目风险的阶段性是指项目风险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而且这些阶段都有明确的界限、里程碑和风险征兆。通常项目风险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其一是潜在风险阶段,其二是风险发生阶段,其三是造成后果阶段。项目风险发展的阶段性为开展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3]。

2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在铁路工程项目决策前期,项目投资者首先应对所建项目从建设初期到竣工投产整个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风险因素分析如下:

2.1 政治风险

铁路的建设一般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共同投资,因而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改变都会对项目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项目的策划立项一直到项目的施工竣工和运营管理,政策风险主要包括政府或主管部门的专制行为、腐败行为和障碍行为。主要表现为:政策多变、不透明、传递效率低;人治高于法治,建设法规不尽合理,政府或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干预太多,指挥不当;当地居民对工程项目的干扰;国际工程中还应考虑国际间关系的变化等[4]。这些都致使项目发生风险。

2.2 经济风险

2.2.1 铁路工程项目资金占用非常强大,没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及信用体系作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这将影响工程进度和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造成极大的项目风险;

2.2.2 投资膨胀。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自然状态和经济条件都存在许多不可预见因素,最终导致项目投资的不确定,这体现在工程投资上就是工程量的变化和造价估算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投资膨胀的风险;

2.2.3 车流量预测。车流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和投资规模,以及运营费用和收益水平。资源分布、城市用地,人口流动以及运输来源具有的不确定性,致使车流量预测具有一定风险。

2.3 技术风险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项目损失或项目目标不能实现。引起技术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如: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可靠等)、设计(如:缺乏实际调查造成的出图错误等)、施工(如:施工工艺落后等)和其他方面(如:工艺设计未达到先进指标等),技术风险一直饱受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在不断研究中试图找到经济和安全的统一。然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片面强调工程优化,即工程的经济性,给工程项目的可靠性或工程的实施带来较大的风险。

2.4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包括不明水文气象地质条件,不利地理位置,地震、火灾、洪水、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风险因素可能给项目带来不利条件,影响建设进度,造成经济损失;

2.5 管理风险

由于项目管理者能力不足、经验缺乏、组织不当,关键岗位人员经常变更等因素,致使工期滞后,进度调整不适当等,对建设项目造成一定风险。

3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评价法是利用模糊集理论评价工程项目风险的一种方法。大部分工程项目风险难以用完全定量的精确数据加以描述,这种特性就是模糊性。综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依赖于因素的合理选择、权重分配等,为了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现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形成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U为指标集,代表影响评价对象的因素,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响项目的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V为评价集,即评价等级的集合,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用不同的等级、评语或数字来表示。

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给各因素赋一个权重,本文采用AHP确定权重集,即利用专家咨询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指标的权重。建立U到V的模糊关系,通常用模糊评价矩阵R来描述。在确定各个因素对评判集V的隶属度时,可采用专家评审打分的方法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rij)mn。

4 案例分析

某新建时速为250公里的客运专线铁路工程,位于西南地区,连接我国西南三省市以及区域内重要经济据点,线路全长519.363km。在该项目前期决策阶段,投资者拟对该项目从建设初期到竣工通车整个过程的整体风险进行一个大致的综合评价,然后决定是否投资建设。

4.1 确定因素集。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该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4-1。

4.2 确定评语集并赋值。评语集 = 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 。评判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对风险实行5分制,即= ,于是可得到向量 。

4.3 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有关本项目的资料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并采用1~9 五标度法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4.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根据所建立的层次分析模型,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模糊评判。请10位有丰富相关经验的专家对利率变化风险的风险水平进行模糊估计,即该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发生的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

5 结语

本文运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多层次多因素的铁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切合实际,逻辑层次清晰,评价结果反映了整体风险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可以帮助项目决策者更好地站在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预测和控制风险,分析利弊,综合考虑,进而采取相应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然而,层次模糊法仅仅是一种评价方法与算法,在实际评价中应针对具体项目的相关情况和特点加以分析,确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才能得到更为理想的评价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殿文.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06(11):75.

[2]刘晓红,徐玖平.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01.

[3]Thompson.P, Norris.C.Percep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risk in engineering pro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Civil Engineering.1993, 97(1):42-47

[4]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8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弊端;时代要求;政策法规

工程建设监理自九六年在全国进入全面推行阶段,以《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为标志,历经多年的工作实践,在不断探索与发展过程中,许多监理单位的规模及监理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监理范围也逐渐由施工阶段扩大到设计阶段监理。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一些旧的管理模式及监理体制处于必须革除的边缘,无法适应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而新的模式与体制处于逐步形成完善过程中。许多监理单位面临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阶段,为适应国家机构体制改革的总趋势与国际建筑业的发展要求,逐步改革现有监理体制及模式实属时代必然。建筑市场将逐步趋向于政策化、多元化、集约化、法制化,如何准确体现这四化,作为建筑市场三大主体之一的监理业,必须顺应时展潮流, 进行体制结构改革。

1、监理单位的固有体制模式及弊端

1.1 固有体制模式

(1)政府对监理单位的监管与对业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监管不同步, 缺少一体化监管方式。

(2)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对设计人员的技术依赖性强,扩大到设计阶段建立后,总监在工程中的核心地位不突出。监理单位对有些技术问题行政化。

(3)业务承接主要依赖于监理单位“ 追逐式”的请求,而不是业主主动找上门要求监理。监理费率视业主态度一降再降,且不按合同时间收取,无法保证高水平人员素质。

(4)原有监理体制模式中,许多同志对设计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即“ 三控二管一协调”含义理解不清,仅仅体现监理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如“ 三控制”中仅限于“ 质量控制”, 投资与进度控制仍随甲方或设计单位意愿决定,“二管理”中仅信息管理处于适应提高中,而合同管理无法从工作中体现。

(5)尽管以前成立的监理公司,国家对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及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的限制政策较宽,且对公司外聘技术人员限制也较宽,但经济效益还是影响到许多监理单位还是聘请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别说专家级人员。监理单位的人员现状是:

a.大量聘用退休、内退中高级甚至无职称但有经验的老同志,这样对单位来说只支出工资奖金,而没有养老金、公积金等其它公益性费用;

b.大量任用学历与职称较低的人员,将这些同志充实一线,新手有实习期, 可减少工资奖金支出。

1.2 弊端

固有监理体制与模式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是成熟的监理体制与模式形成的前奏与基础;从审视的眼光去看是业主式自我管理方式的切换而已。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缺少政策一体化引导,监理市场不完备。

(2) 业主对监理认识太浅,业主行为随意性太大。

(3) 监理工作内容不健全,导致项目监理缺少条理化。

(4) 聘用人员和年轻技术人员过多,缺少公司本身的中坚力量,专家型人员很少导致监理机制不良。

(5) 由于许多单位这种“老少新”较多的现象导致监控不到位、设计监理工作质量差、效果小,业主不能受益,监理公司效益受损。很多关键环节新同志因缺乏经验,出现“漏控”,“脱节”现象。

2、改革现有监理体制模式既是设计监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自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建设领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法律方面有: 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法规方面有: 2000年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4年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标准方面有:《建设工程监理规范》。随着我国对建设领域的法律日趋完善,监理模式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监理必须为社会提供合理可靠的技术服务, 同时抓住契机加快完善机制, 同国际监理业接轨。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境外企业投资国内市场,如果缺乏一套新型的适应国际标准的建设监理体制,那就会落伍,所以改革固有监理体制与模式是必然的。

3、实现监理单位结构体制的改革思路

要实现监理单位结构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下列指导思想:

1)进行机构改革:改革现有领导结构,实现监理项目法人制,监理招投标制, 改变现存工作方式。

2) 树立三个观念:树立全局观念、集体观念、前进观念。以技术和信誉取胜。

3) 遵循三大原理:要素有用性原理、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效益性原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体制改革, 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导向。监理单位是国家为了适应建筑市场发展需求及提高建设总体水平而成立的,因此无论监理业兴衰如何,政策要求仍然是首位的。监理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守法、公正、科学、诚信。监理工程师是建设法规的执行者与传递者,法字当头是监理单位的特征所在,随着业主式“自我管理”功能的自动失效,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对监理事业的支持与理解,监理业必将进入良性轨道运行。

(2)加强政府调控。在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如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竞相改制成民营企业之机,大结构调整也悄悄影响着建设监理业,主管部门理应明确方针,加强调控。监理公司属于中介机构,最终仍然将走向股份制民企,向项目咨询管理公司方向转变,实现产权多元化,通过项目咨询,给我们设计监理工作提供了平台,同时创造了美好前景。

(3)规范市场。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监理结构体制改革,建筑市场规范化是重要条件。现在建筑市场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仍然普遍存在,而无序竞争给监理业冲击很大。无序体现在: 招投标制度不规范;压价中标出卖信誉求业主;工程层层转包;业主缺乏按进度付款的能力、信誉及认识;要求建筑企业全额垫资承包现象仍然普遍;项目审批手续机制不健全。

(4)人员结构。当监理业受制于建设水平的总体发展要求时,如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是我们开展设计监理工作的主要障碍,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改革现有人员结构体制也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

4、新型监理单位结构体制之展望

新型监理单位结构体制与监理形象就是以市场为基点,拥有技术与智能化的领导结构,规范与科学化的工作方式,服务一体化的监理形象。

(1) 监理体制达到“四化标准”:技术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准的监理队伍非常必要,有利于公司机制的良性循环,这是设计监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2) 组织活动:科学合理优化人才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扬长避短,加强人员之间密切配合,同时采取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使监理成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能。

(3) 领导结构适合“ 四化标准”: 知识化、年轻化、智能化、多型化。单位负责人和项目总监应具有中高级职称、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

(4) 工作方式体现“ 四化要求”: 政策化、时效化、集团化、全面化。监理工程师应严格约束自己, 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及监理准则执业, 全面及时收集监理信息, 提高工作效率及监理效果, 充分把握《监理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既有集团作战能力又有灵活多变解决疑难问题的智慧。

(5) 内外业务达到“ 四化标准”: 信息化、特色化、知名化、一体化。经过努力,把每位监理工程师都培养成为:知识全面化、懂经济、通法律、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把监理单位变成:有一定规模、上等级、有信誉的专业技术公司;同时又具有极好凝聚力、业内知名度高、社会信誉良好、监理项目质量效果好、员工收入分配稳定增长,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型监理公司。

对于监理业,由于存在诸多不利条件如: 起步晚、监理队伍参差不齐、体制法规不健全、社会对监理认识不足、总体监理水平不高、业务量不足、监理人员不稳定等等,因此,监理公司这支新生力量若想得以长足发展,还得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加强宏观引导与督促,有利于监理业健康发展;规范建设工程投标市场,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招投标资信度;

(2)“三控二管一协调”和设计单位与业主承诺的权力均归监理工程师使用,这样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的良性循环,提高监理资信度;

(3)稳定监理人员队伍、完善的监理体制是监理单位发展的基础;培养专家型人才,建立技术权威性,才能保证设计监理业务的生命力;

(4)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效益工资制取代普通收入制度。

第9篇:工程建设法规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特点;要点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roject management, the key to success is a construction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Garden green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s a fundamental prerequisite for landscape company contracted projects can gain profit spac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o people do their power, turn material resources to good account, will have a good effect.

Key words: landscap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key 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园林工程施工是指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措施,按照设计要求,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全面完成设计内容的全过程。施工管理是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合理优化组织。其过程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施工对象编制施工方案,科学地组织生产诸要素,合理地使用时间和空间,并在施工过程中指挥和协调劳动力资源等。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1 把握施工对象的生物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对象大部分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通过将不同季节、形态特征,不同色泽的花卉、草皮、乔灌木等进行搭配栽植,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特有功能来实现净化空气、滞尘调温、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达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目的。另外,苗木的种植讲究季节性和土壤条件,自然条件对施工管理有较大影响,施工质量的控制有一定难度。

2 创造工程建设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通过植物配植、建筑设计、小品点缀等艺术手段,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施工管理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工程设计意图有较深的领悟,在建设过程中以创造性的劳动,实现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艺术效果。

3 对施工管理有较高的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占地面积大,有足够的工作面,利于赶工。但是,施工作业点较分散,涉及专业多。因而,在施工的组织管理上,要求协调好各专业的互相搭接,准确安排插入工序的时间,而且要保证所涉及的不同专业的施工团队能流水作业,连续施工,减少窝工、误工等情况,这也施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在实际施工中,要牢牢紧扣,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手,保证工程建设高质、高效和低耗。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

1 严格监控工程建设质量

(1)组织监管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开展的前提,由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施工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经理之间、与内部人员之间要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健全施工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职分工明确;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图进行审定,确定其正确无误且切实可行;对拟采用的施工方案,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案合理,工艺先进;要始终把质量与安全摆在第一位,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及施工规范,并监督相关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在组织管理上要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材料把关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投入了各种原材料,种植土、苗木、各种材料的成品、半成品、构件等,而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因此,要对工程采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监控,对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取样、试验等层层把关,确保质量达标。

(3)分项质检

每一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分项、分部工程组成的。而每一个分项、分部又需要多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要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就要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逐一检查,只有上一道工序达标了,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以每道工序、分项、分部的质量,来保证工程建设的总体质量。

2 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和生物特征

(1)掌握苗木的适宜栽植时间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同苗木有其不同的最佳栽植时间。在最适宜的时间内栽植苗木,可确保苗木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长势,有利于苗木更好地生长。

(2)做好苗木栽植的后期管护

绿化施工除了前期的种植,确保苗木成活之外,更重要的是栽植后期管理和养护的过程,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管理和养护主要可以从灌溉、防寒、抗旱、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全方面进行防护。只有进行长期精心的管护,才能防止初步成活的苗木出现夭折,确保绿化施工质量和保障施工的长期效果。

3 提高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

(1)定期对工程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施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直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而对工程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责任感,又最为基础。企业应组织相关施工规范和施工建设法律法规的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使工程人员掌握施工操作规程和必备的法律常识,提高工程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杜绝主观上的违章违规,避免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工程问题。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追求艺术美感的综合景观工程,所以,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企业应定期组织规范、工艺、工序、检验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另外,企业要鼓励工程人员在业余时间博采众学,学习与园林绿化相关的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地域园林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继承传统的园林工艺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类似塑石山、塑假树、塑松皮、水磨石、斩假山等等的传统工艺,现在已较为罕见。很多传统工艺技法被现代材料和简易工艺所代替,大大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掌握传统工艺的技师大多年事已高,急需组织年轻一代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和继承,在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推陈出新。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