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中小学智慧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智慧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智慧课堂

第1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51-01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2000多年前就已总结的这些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其做法不正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在课堂中体现的吗?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智慧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入生活,主动实践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打开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既充满生活的情趣,又充满智慧的探求。如,教材“确定位置”的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场景图,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提升对“数对”的认识:(1)说位置――让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一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2)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3)找规律――观察这些花色地砖的位置和数对,有什么发现?(4)搞设计――如果再添上四块花色地砖,怎样贴比较美观?借助会议室地面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说位置、写数对、找规律、搞设计,这些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数对”的进一步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创作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情感。(5)试拓展――小明在班级的座位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明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这是撤去场景图后抛给学生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个同学的位置?

生:小明前面一个同学的位置是(4,2)。

师:说说“4”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他坐在小明的前面,跟小明是同一列,小明在第4列,他就在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就是“ 4”。

师:“2”又是怎么确定的?

生:他在小明的前面一行,小明在第3行,他就在第2行。那么,数对中后一个数就是“2”。

师:还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些同学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愉悦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洋溢,智慧的语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流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将传统中封闭性、定向性的例题、习题转变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非常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高。

如教学《找规律》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形排列,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如果教师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么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使“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和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要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魅力,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有效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向外拓展。

第2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 教学智慧 学习兴趣 化解矛盾

“预备铃事件”和“小日本事件”只是我在中学地理教学生涯中遇到的两次课堂偶发事件。在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执教过很多班级、很多学生,有十分优秀的也有调皮捣蛋的。当然,课堂偶发事件经常发生,有让我措手不及的,有让我深深反思的,而这两次事件比较典型。在处理这些事件后,我深深感到:拥有教学智慧在教育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它是化解师生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秘密武器,是活跃课堂气氛、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下面就说说这两个事件。

我执教的班级里有几个课堂纪律比较差的学生,屡教不改,尤其预备铃响后,班里还是很吵闹,有一天,预备铃响后……第四节地理课开始,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一个个随心所欲、交头接耳,完全没有要上课的意识的样子,看着他们一个个懒懒散散、对我视而不见的样子,我顿时怒气冲天,忍不住就要大发雷霆,但转念一想,如果就这样冲出教室,会有效果吗?以后课堂会变好吗?我必须想个办法治治他们。

于是,我显出很懒散的样子,目光移向窗外,外面有落叶在飞。我有气无力地说:“同学们,你们好!”他们定定地看着我:不解、吃惊、疑惑。有几个学生随声附和:“老师好。”

班长站起来问:“老师,你怎么了?”这时的课堂已渐渐安静。

我仍很懒散的样子,保持1分钟的沉默后说:“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一个没精打采;注意力在课堂之外,对你们不够热情,对课堂不够主动的老师。”

“不喜欢!”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们给老师的表现呢?伴着这优美的铃声,你们说话的说话,聊天的聊天,写作业的写作业,下位的下位……再看看你们的精神状态,懒洋洋的。现在外面的太阳很灿烂,可为什么我看不见你们精神抖擞的样子呢?”

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个个低下了头。

看到学生有所触动,我继续趁热打铁:“其实,无论谁都有优缺点,在众人面前,为什么要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把自己好的一面释放出来呢?我们不单要学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的、热情的、活泼的、上进的、充满朝气的……”

在说话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悄悄坐好了,挺直腰身,面带笑容,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定格在我的脸上……我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所谓的“预备铃事件”。

还有个事件发生在我讲授初中地理《日本》这节课时。为了学习这个与中国有着特殊关系的国家,备课时,我特地将民族与矛盾内容淡化,将重点放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中。本来我的预设是:学生讨论日本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表格,可是有的学生却在课堂伊始就唧唧歪歪,“日本鬼子”、“打倒小日本”一些激愤的语言瞬时爆出。

我顿时感到十分无奈,本想附和这些学生,谈一谈日本人的恶劣行径,但转念一想:我们的教学是为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必须教他们正确地看待历史。于是,我引导他们思考:“虽然历史让我们和这个国家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但是在历史进程中,它发展成了一个发达国家,而我们还停留在发展中国家阶段,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一下子沉默。

我接着又问:“其实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教室里立刻沉寂了。

我抓住机会马上说道:“其实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不代表我们忘却历史,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壮大自己才是硬道理。”没有人讲话,更多的是学生的沉思,说明他们的观念已经开始改变。我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所谓的“小日本事件”。

处理“预备铃事件”和“小日本”等各种课堂偶发事件,增强了我的课堂调控能力,同时时刻提醒我,具备教学智慧是多么重要、多么必要的,它给了我很多启示:

其一,教学智慧是化解师生矛盾的有力手段。最近几年,媒体不断报道一些由于师生之间未能正确处理矛盾,造成老师或者学生人身伤亡的悲剧。我的体会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偶发事件,教师都不要轻易动怒。否则,学生会认为你是一个无能的老师,只会看你的笑话。因此,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学会低调处理这类容易让人头脑发热的事。学会“冷处理”,可以使我们在难堪的处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教育教学的智慧或许就会在这一瞬间闪现,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主动。

其二,教学智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秘密武器。中学地理在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心目中是副科,这种观点会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因此地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频率相对来说比较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智慧不仅能使课堂中的尴尬化于无形,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其三,教学智慧需要教师熟悉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每个班级、每个年级都有自身的特点,老师要学会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快速调整课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3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学生

一、了解学生性格态度,对症下药

很多时候,课堂教学机智针对的都是学生的不良表现,对种种不如人意的情况作出应急反映。要运用得好,就得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表现、情绪波动等胸有成竹。运用得好,即能简洁地导入正题,不去旁生枝节;又能以点带面,影响全班同学。

有一次,我让学生同桌互查昨天晚上生字预习的情况,结果甲同学未做。他很诚实地站了起来。我顿时大光其火,因为他经常写不完作业,基础又不好。可是这样的学生已经被老师的批评磨炼得刀枪不入了,批评学生的缺点易,激发学生的信心难,怎样才能激发他的上进之心?我忽然想到他上一次板书时一个字也没写对。就让他到黑板上来听写吧!只要他写对一个字,就表扬他的进步。他对得多了,就表扬他的聪明,提醒他在家不预习都能写得这样,要是好好预习的话,该有多么好的成绩。结果,听写了六个,只错了一个。当我问同学们他有没有进步时,同学们竟不由自主地鼓掌祝贺。我就按刚想好的思路说了几句。他的头一直低着,但看上去并非自豪,而是很不好意思。课间时,甲把我叫了过去,让我和他做个游戏,开了我一个玩笑。自己的灵机一动,不但没有引起同学们的逆反心理,反而让他们更亲近老师了。

这种教学机智的产生,就源于对学生性格及其学习状态的准确把握。

这类案例让我明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教学机智才有的放矢。我们的教学机智是以学生的自身基础、学生的性格态度为出发点的,有的同学不是不想学好,而是不好的习惯、过差的基础、过分的批评让他们学得累,学得无聊。作为一个教师,要细心地呵护他们不强的上进心,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星星之火。因此,每一次教学机智的产生,不但对教学有促进,更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也更加充满自信。

二、追求课堂的圆融圆融和谐,因势利导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应是圆融的课堂。首尾浑然一体,不能生硬割裂,不机械地划分板块。课堂进行的过程有铺垫,有,有尾声;课堂的过渡自然不着痕迹;词句的处理放在文章的理解中,最好不要生硬的记忆;以教师的引导启迪学生的智慧,融入所学的内容。当致力于这种追求的时候,课堂机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我策划的活动课《走近战争,认识战争》中,就体现了我的这种追求。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学生主持、学生组织的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指导和检查。上课了,我静静地站在教室后面,观察学生的活动展示。但上课过程中,我发现缺少了教师适当地、必须的点拨,学生在有的地方思考不够深入,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举例说出你喜欢的有关战争的文艺作品时,学生举了一些例子,也列举了一些情节,但只重视了复述,争抢着展示,却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时,如果问一句“你为什么对这个情节印象特别深?”或“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个人物?”就能引导学生较深地感受这部作品。我很想上台插上几句,可这个环节中未安排我的发言,贸然上台又怕打扰了学生的精心排练,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也怕课堂因我而变得生硬起来。这时,主持人的目光向我扫来,我灵机一动,我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啊!于是像学生一样举手请求提问,主持人很自然地把我引入其中,我像个学生一样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回答完毕,请主持人评价。我觉得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也非常兴奋。

过了一会,学生们谈到了《士兵突击》一书,就情节、人物、插曲都有所展示。有的同学说,这本书是写军人的,却不是写战争生活的,为此争论起来。我想到,这部书中有一个真实的战斗场景,即设伏捉拿毒贩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写了许三多亲手杀人后精神的崩溃,正是对战争很生动的阐释:一个生命让另一个生命消失,鲜活的生命遭到扼杀,亲历其境才受到震撼!我随即再次举手,向主持人提出疑问:“书中有真实的战斗描写吗?你从中了解到了战争的哪一点?”于是,学生讨论了那个真实的战斗场面给许三多带来的痛苦,气氛到了,当同学们再听主题曲时,都非常沉静。

在课堂上,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来参与,是为了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这节课能依照学生的排练方式进行。尽管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却体现了对课堂效果的一种追求。当我们想方设法,致力于课堂的和谐与圆融之时,课堂教学机智就会伴随而来。

三、引领学生心灵的成长,留意细节

很多老师往往看过些教育理论书籍,谈起怎么教育来也头头是道,可事到临头,还是依然故我或束手无策,成了纸上谈兵的最好注解。这又是为什么呢?一节活动课让我明白了许多。

这节活动课开始前,我在讲台上匆匆调试微机。一个同学问,是否把课桌向后摆一摆,在教室前面留下多的空地,以便于活动。我同意了。这时,同学们都做操去了,我一抬头,因身体原因没有去做操的于静哲同学一个人做起了这件事。她默默地把同学们的课桌一张张地向后拉,还小心地照看着桌上的书本、散乱的笔墨。等我再抬头时,她已经整理了一大半了。她没多说一句话,只是知道要这样做,就无声地去做了。当时,我心里很感动,但口中未说什么,只是和她一块把剩下的课桌整理好了。上课时,我就忘了这件事,快下课了,我才想起来,像这样遵守纪律、成绩不上不下的同学老师忽略得太多了。这也是个对全班进行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教育的好机会,而我怎么能忽略呢?于是,在下课之时,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了她。

第4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语境记忆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石,词汇掌握不好而图快捷学习英语这种方式就好像在豆腐渣上建高楼大厦,其势必不稳。然而英语作为外来语又缺乏语言环境,学生在课堂外很少能收到耳濡目染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课堂这个有效阵地对英语词汇教学进行积极提效和拓展。现行的初中英语牛津版教材比较重视对学生词汇能力的培养,里面的情境短文等最大程度地融入新词汇,以便于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本文从一线教学出发,结合现行教材教学案例,对如何提升初中英语课堂识记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基本记忆法

词汇积累的方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基础、最基本的无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1.人为提高词语出现频率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需要坚持5~16次重复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某个词汇的听说读写。所以,对于缺乏语境的英语学习,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多次重复新词汇,尤其对于那些容易记错和混淆的单词、特殊文化背景和典故的单词还有随着语境、语法和时态的变换而变换的单词等,一线教师更应该设置丰富多彩的方法将词汇多角度、多用法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词汇的复现率。这样通过让学生反复识读和记诵,同学们耳濡目染,熟能生巧,最终掌握词汇用法,产生语感,全面提升英语能力。

2.巧记多练

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词汇识记小技巧,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大家将重点词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和造句关联,然后自己检测一个一个过关。比如,a bit(有点儿),a bit of后跟名词a bit of housework.然后趁热打铁完成造句练习,巩固知识,生成能力。例如,I feel a bit lonely from time to time because I have just come to a new school(我偶尔因为感到有点儿孤独因为我刚刚来到一所新学校).

3.鼓励学生自主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是对新学知识的再现和巩固。学完新课,在课后几分钟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现学现用,自己检测诵记和默写;指导学生能课下自主归纳相关词汇,比如,相同词根的归类,反义词归类,动词形容词及名词形式归类。

二、语境记忆法

作为外来语,我们周边缺乏英语语境,但是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就可以在课堂上创造语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词汇教学有效辐射。

1.借助实物,形象教学

牛津英语的教学理念其一就是要贯彻对不同认知的学生制订相应的英语学习计划,初中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实物来创设活泼灵动的语言情境。例如,学习牛津英语7A 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时,我们就可以实现准备不同风格的食物样品来呈现情境,诸如韩国的紫菜包饭;美国的汉堡包;中国的包子、饺子;日本的小点心等。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呈现,课堂上我们可以请同学代表上来面对食物创作情境对话。如此一来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陡然攀升,当堂词汇识读和记忆率超前。

2.肢体语言辅助

肢体语言是世界语言,也是活的语言,借助肢体动作我们可以强化单词记忆,比如,我们学习cry的时候我们扮可爱的哭相、学习shout的时候我们把手做喇叭状放嘴边做大声喊状、学习laughter的时候我们学QQ笑脸等,我们将幽默活泼的肢体动作用于词汇教学,利于强化学生记忆,提高识记能力。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利用动作情境演示法,尝试全英语直通教学,提升语境的真实感。

3.课外涉猎

课堂时间有限,要想丰富词汇量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总之,牛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境的创设,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与语境的结合点,通过有效的语境导入把英语单词、句子、语法规则等向学生进行形象的渗透和强化,为语言操练奠定基础。

三、文化识记法

语言是文化的传承载体,许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所以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从英文词汇文本背景进行引导:(1)感彩不同。特定的语言背景中词汇有着很深的民族特色和情感色彩,比如,英文国家中的dog(狗)在语言情感表达中就和我国传统的情感色彩大相径庭,比如,英文里面常用的“He is a lucky dog”就是一种比较亲切的说法“他是个幸运的孩子”,不能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理解成骂人的话。教师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要主要进行情感色彩的渗透,如教学“red”这个单词,教师要介绍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2)重视不同国家英语词汇的含义传授。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各国人民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改进、更新他们使用的英语。教师可以对有着明显差异的词汇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展示、故事讲授、笑话讲授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外国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不同。当然,文化差异的学习是长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搜集文化差异的现象,形成主动学习能力。

四、相互联系法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切入口,让他们回顾旧知识,将发音相同或者词义类似的词语总结出来,这样温故而知新,对积累词汇有重要作用。比如,学习到 Animals这个单词,我们可这样来启发学生进行横向联系: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I say“Giant Panda”?然后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让大家写出来。基础扎实的话,三分钟内有的同学可以写20~30个动物名词,诸如bear,white,forest,black,fat,strong,zoo,bamboo,protect,shoot,(nature)reserve,slowly,wild animal,rare,die,dangerous(in danger)hunter,fur,quiet,peaceful等。基础不太好的,也能写出一些比较简短的。这样的话不但让大家回顾了知识,还为大家树立榜样,引导大家寻找差距,写得少的学生产生积极的驱动效应。横向联系词汇教学法比较适合初中英语新旧知识的连接,这样边引导边复习,让大家互相启发、相互拓展,总体词汇量得到巩固和提升。

总之,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如果我们能在英语词汇教学这一关,有效激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够为英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要重视对文化背景的渗透教学,根据他们的实际认知规律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创设语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词汇知识,从而提高词汇识记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梦璇.英语词汇识记有技巧[J].考试周刊,2012(8).

[2]韩家瑞.夯实基础才能提高能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抒见[J].学苑教育,2012(12).

第5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有人说:“教会学生做答案的老师只是一个及格的老师,教会学生思维的老师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设置出具有有思维性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设置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发表以下拙见。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正向思维为主,以逆向思维为辅的思维过程。当一个问题提出,首先,根据我们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正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正向思维是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互交替实施的一个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问题的特点,所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已有的经验,产生一种思维上的联想并予以尝试,当这有尝试受阻时,又经发散性思维设想另外的方案。定势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没有牢固的定势就没有灵活的发散,但若一味强调定势思维,很容易转进小胡同而不能自拔,形成思维的呆滞。同样若一味强调散发性思维,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盲目。其次,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的转换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逆向思考,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般会涉及到四个点:知识点、思维点、方法点、启情点。在讲课的时候,教师仅仅讲清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上课不等于解读教材,知识作为载体,更深层次的是上课是用教材知识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情感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东西部差异》这一课时,在了解了东西部差异的基础上,我先后设计了三个有阶梯性的问题:1、东西部的差异,将给各自发展带来哪些影响?2、面对现实,我们该如何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3、国家也提出了策略,那我们温州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构成一个有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让问题问得更有效,更具有思维性呢?笔者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1)问题设置应该从多个角度,谨防思维惰性的发生。(2)注意答案的多角度性,允许一题多解,保证散发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还要注重过程的分析,明确提问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求得某一种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求的思维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的塑造。比如,在谈科举制的看法时,如果你作为当时的宦官子弟,你是如何评价的?如果你是当时一般的读书人,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再比如,讲到长城时,你可以问学生,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到什么等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总之,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置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第6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双导师制”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一种职业教育,而教师职业,是以语言作为传道授业的基本工具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关系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国外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了使教学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智力水平。但是,一旦超出某一能够教授学生的关键水平以后,教师智力水平就不再对学生起明显作用,而教师的认知或人格因素则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教师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显著影响[1]。可见,教师要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效,口语表达的技能不可或缺。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教师口语课程的开设和训练。然而,眼下师范生教育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几乎仅由教授教师口语的高校教师一手包揽,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情境训练”的教学模式来训练。故此,师范生实习时或从教后,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很难快速地融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教学远离真正的基础教育实践,抽象、空泛的课程内容,直接导致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缺失,从而造成师范生对教师口语课程理论与职业口语表达技能的转化困难。

一、师范生教师口语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教”的困境。教师口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师范生生成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基础,并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同时,这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是直接影响师范生未来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他们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职业口语”知识能力框架中的重要板块,高校专职教师的讲解,不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交际学和美学的理论出发,还要结合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规律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口语的特点、功能和语用原则。学习既要立足于已有的书本知识,并且还应该基于书本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经验。高校教师往往缺乏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的操作经验,因而很容易使理论阐述流于纸上谈兵,对师范生有效地内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创造个人教育理论和智慧形成障碍。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常通过“教师职业口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来实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知与做相分离的情境中的教学,是知识处于未被激发的状态的教学,这种知识很难在新的情景中进行良好的应用和迁移”[2]。为了让师范生能真正意识到学习教师职业口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促使这些理论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顺利迁移,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教师职业口语的实践环节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获取鲜活素材,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体现开放性的特点,需要教师设置情境,增加操作的现场感,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价,及时矫正学生的问题。从练习设计到场景模拟,再到操作指导、评价反馈,整个训练策略的制定和推演,如果没有丰富的小学教学教育经验做支撑,就会使训练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落不到实处,也就不可能实现训练的终极目的,即学生获得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如果高校教师欠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那么“教师职业口语”的课堂教学就会陷入窘境。(二)“学”的困境。作为“教师职业口语”的学习主体,师范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心理、情绪状态等主体性因素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传授讲解“教师职业口语”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因理论层面的专业术语、逻辑阐释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接受者来说不具备吸引力,加之枯燥空泛的解说相对抑制了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口语”基础理论的掌握,进而影响语言知识理论的实践运用。训练过程中,教师为师范生创设的情境往往是虚拟的场景,没有现实的氛围,而学生之间相互扮演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模拟小学生的师范生无法还原真正儿童化的思维、语言等,使人感觉“假”且“作”,这样的情境对于模拟小学教师的师范生来说,不利于激发他们的训练热情,也使他们不能将教育教学对象的主体因素纳入训练的调控机制。师范生训练时所接受的指导,主要来自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存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匮乏的客观事实,致使师范生不能感悟理论与实践的相通相融,也就难以增长实践的知识和智慧。

二、“双导师”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双导师”教学模式的设想是基于“教师职业口语”的教学困境而提出的。此设想秉持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在实践中建构生成的态度,坚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夯实理论基础为出发点,以训练口语的实务操作能力为重点目标,打通大学“学院课程”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节,展开“教师职业口语”教学的合作。(一)双导师的意涵。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双导师制的最初原型。“导师制”是本科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其核心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互助合作的品质[3]。“教师职业口语”课程教学启用的“双导师”,仍以本科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培养师范生口语技能的教学实施全过程。“双导师”中的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教师口语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授,中小学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师范生从教口语技能的训练,“临床诊断”师范生教育教学口语的课堂实践,双导师协同评估师范生职业口语的学习成效。(二)双导师的遴选和聘任。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口语教学的校内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口语教育理论功底,专业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对基础教育有清晰、全面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校外教师的遴选,应从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学科的均衡需求角度充分考量。首先,校外教师要有较好的教育理论修养,乐于参与对师范生的培养;个人业务素质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成绩突出;并具有较强的学科教研能力,特别是教师职业口语运用技能需尤为出众。其次,鉴于基础教育学科的区别,教师职业口语的教学应努力体现不同学科对口语的要求。在校外教师的遴选中需兼顾学科的涵盖因素,其中语文、数学、思品、艺术等学科要重点涉及。(三)双导师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1.课程计划合作拟定。构建“教师职业口语”的双导师教学模式,以双导师共同拟定的课程计划为纲领,充分运用伙伴协作的课程资源,达到口语理论与应用技能的转化的目的。第一,方式选择。合作进行课程教学不是“1+1=2”的简单方式。双方合作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尝试可以是多维度的。一是双导师可以共同承担理论课程的讲解,校内导师偏重基本原则的解析、学术理论的纵深,校外导师则以情境性的知识和创造性的实践逻辑帮助师范生理解和内化理论知识。二是分解理论与实践为知识与技能两个模块,双导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校内导师负责口语知识模块,校外导师则聚焦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操作指导。三是通过校外导师微型课堂的模拟示范,让师范生亲身感受中小学教师上课口语艺术,体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智慧,再由校内导师带领师范生归纳总结,将口语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提炼。第二,内容分工。普遍认为,大学教师在文化的传递中,以知识的发现、思想的创新、学术的创造为核心价值追求,因此他们适合承担精讲理论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学术理论与研究的优势。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以实践为基调,故他们能将生动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给师范生,适合具体指导师范生把理论转化为应用技能的训练工作。对于师范生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表现,双导师共同鼓励、帮助和评价,以期获得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素养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提升。第三,时间分配。就整个学科教学的时间而言,校内导师承担的课时量显然要超出校外导师。由于大学与中小学的上课时间基本同步,时间的重叠给校外导师的师范生授课造成冲突,再加上校外导师因主要担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精力、时间不可能大量地倾注于师范生的课程教学。可见,采用校外导师教学内容的“嵌入式”更加合乎双导师制的口语教学实际。就一堂课来说,要根据“教师职业口语”的不同课型调度双导师的授课时间。因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实训为主的课型必然强调校外导师的经验传授,故而此时应倾向于留出多数的时间给他们,这样有利于师范生建立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2.课堂教学合作实施。以“导入语”教学为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见表1。3.课堂表现合作评价。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评价,关注重点在于教育教学口语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但往往评价主体单一。将校外导师的评价纳入原有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为全面、更有说服力。其一,建立导师互助平台。课前,双导师相互交流评价经历,切磋有效评价经验,共同针对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项目进行深入研讨,统一评价标准,明确评价不仅着眼于师范生当前的学习表现,更着眼于诊断后的改进和发展。课堂上,对师范生的评价,双导师可以选择不同角度和方式,相互弥补,协同实施。其二,创建高校导师、师范生、中小学导师三维度的评价体系。高校导师利用教育教学口语运用理论给师范生提供评价的指标,中小学导师以自身口语实践经验衡量师范生的具体表现,师范生针对同伴的操作实际给以评价,这样形成“师—生”“生—生”评价的立体交叉体系,更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第7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广州市黄埔区教研室的曲天立老师就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理念,鲜明地指出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区别。他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做自己的研究。从课题的来源看,提倡中小学教师以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实践问题作为课题,这就有别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偏重理论的课题;从研究方式上看,提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展开研究,这就有别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门进行的科研;从效果上看,提倡以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实际提升作为成果,这就有别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专著等形式呈现的成果。时至今日,这个理念渐入人心,已经被很多学校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指导思想。十多年来,曲老师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拓展和提炼,形成了系统化的关于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理论。

说它是理论,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本书也是一本能增长读者研究灵性和智慧的书,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研究境界。全书从“什么是研究”开始,以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严谨活泼的语言,阐释了什么是教育研究、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什么是校本研究等等这样一些让人困扰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研究、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研究、应该怎样开展研究,以及科研为什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这些让人关心关切的问题作了极有见识的回答。最后将深刻的体验和思索,以轻松的语调向人们展示了教师对研究的真正旨趣和研究带给人的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欢乐。

与传统的从“研究”的角度来定义和认识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同,本书是从教师发展与成长的角度来定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提出了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定义、新认识和应该达到的新境界: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为职责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使命的召唤下,有意识地通过对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的观察、探究、思考与改进,不断澄清和深化对有关教育问题的认识,有效解决现实的教学实践问题,增长教育见识、积累教育经验、生成教育智慧,最终使自己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这种浅显而又充满理性色彩的智慧表达在作品中比比皆是,让人感觉通透彻悟、直见心性。比如,提出了“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最后创造一个新的自己”的基本论断,提升出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要实现从“发现教育知识”到“达成教育理解”,从“提高教学技术”到“生成教育智慧”的新境界超越的创新认识。这些睿智的语言和思想像珍珠一样将全书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于教育科研为什么能促进教师发展这个令人关切的问题,作者作出了深刻而又精彩的回答。教师的自然成长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的时间,但开展和进行中小学教育科研可以例使这个时限大大缩短。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会进入高原期,产生职业的倦怠感。因为在科研活动中,教师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机缘”条件的促成和外力刺激的介入,保持与专业发展的不断对话,创造发展实践智慧的机会,使得平凡的教育生活变得生动。如果说有人虽有“十年”工作经历,但由于不能“从经验中学习”,实际上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经历重复了十次而已的话,那么经历教育科研的教师就是虽然可能只工作了一年,但他从一年的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却足以让他抵得过平平常常的十年。

教师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但使所研究之“事”处于研究状态,而且还使研究者整个人都沉浸在研究的状态之中。因为当一个人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会对某个问题不间断地进行琢磨思考,整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激活和唤醒的状态。在研究中研究者的思想是开放的,他会时刻捕捉和发现新的信息、观察着学生的反应、留心发展的动态。或许在你读书时、听课时,甚至在散步时,在和别人聊天时,在种种不经意的偶然之间,一旦遇到相关因素的触动,就会产生新的想法、解决问题的灵感或形成顿悟。

教育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为了解决,而是为了发现更多的问题,重要的是形成对教育问题积极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发展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机智。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其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不如说是问题不断发现的过程。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也会引出一个新的或更多的“问题”。不仅仅我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复杂,而且有更复杂的需要我们去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研究中可能会遇到这种连锁反应或“雪崩”现象。

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会再满足于寻找一个既定的答案、一个结果,实事上也不会有这样的答案和结果,而是要从一个问题开始,产生像原子弹爆炸般的链锁反应,在一个问题的撞击下,产生更多的问题。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加深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检讨和反省着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教育观念。教育专家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比普通人有更多问题的人,经常思考问题的人。一个真正的专家总是能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发现别人想发现却发现不了的问题。在研究中,不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变得更重要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源头,正是中小学教学本身。课堂既是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又是检验和提升教育理论的实践场所。以课堂为开展教育科研的支撑平台,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能够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带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名师的产生;对于学校而言,教育科研活动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本书提出的基于中小学教学、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模式,对于中小学校和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第8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心场域,所有学校都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但从“杜郎口现象”发现,我国大部分学校存在明显的他者情怀,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无法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学校校情为行动出发点,集学校全体成员的智慧优化创新实践教学。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中小学;自我意识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学校通过自我革新,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实践中,学校应扮演何种角色,采取何种应对之策,是决定中小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要对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角色意识,给予更多的关切。

一、“杜郎口现象”之冷视

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在这期间,不少地区和学校取得了骄人成果,成为全国的“模范”,基于此,不少学校索性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直接向“模范”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一味炮制他人模式,就不免产生诸多问题。

(一)“杜郎口现象”肇始

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山东边远乡镇初级中学,位于鲁西欠发达地区的茌平县,在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提出并实践学生自主参与的“三三六”和“10+35”课堂教学模式。[1]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并因此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成功典型。一时间,各地中小学争先恐后地到杜郎口中学学习经验,纷纷向“杜郎口”看齐。截至2007年,杜郎口中学接待的全国30个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达19万人次。[2]杜郎口中学被教育界一再追捧,并为全国很多学校所效仿的教育现象,被称为“杜郎口现象”。

(二)“杜郎口模式”价值反思

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表现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3]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垂死挣扎的学校活了起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当时正是新课程改革探索期,该模式确实为基础教育树立了榜样。尽管不少媒体对“杜郎口模式”进行大肆宣传和评说,大谈特谈其教学模式是如何之好,但仍有研究者辩证地分析了这一教学模式。早在2008年就有研究者提出,“杜郎口模式”存在学生个体学习得不到保障、教师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学生搜集学习资源能力不足、时间分配方法不适合语言类课程的学习等问题。[4]由于学校的地域环境、师生特点、发展规划和特色文化等各有不同,其课堂教学的目标、原则以及评价等均存在差异,所以,很难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合所有学校的需要。此外,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环节和不同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来自全国的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学习,基本上都是短期的,只能了解其部分环节,而且缺乏对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及学校发展情况的整体性认识,也缺乏对其教学模式内在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正因为这样,“杜郎口模式”对全国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也是值得商榷的。

(三)“杜郎口现象”反思

事实上,类似杜郎口中学的学校还有很多,例如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等等。这些学校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转而成了教育界的璀璨明星。这些“榜样”的发展路径真的适合所有前来取经的学校吗?个别学校实践成功的教学模式,一定是指导所有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万能钥匙吗?这些教学模式能完全反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吗?“杜郎口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前我国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他者情怀”,即过分地迷信、照搬、模仿其他学校的经验,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自我意识缺乏及能力的不足,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解不到位,刻板地复制榜样学校的改进模式;二是复制其他学校的经验,自然会表现出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够;三是对课堂教学实践中新事物的认识和分析不足,不少学校至今还沉迷于杜郎口这类中学的“课改神话”中。

二、课堂教学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如前所述,“他者情怀”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学校,应逐渐从“他者情怀”的困境走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中小学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用词。如从哲学角度出发,维之认为“自我意识”是指人的群体与个体对自身的地位、自主性、影响力的一种自觉意识。[5]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卢家楣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从形式上可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即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6]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从“人”的视角去分析自我意识的概念,即作为人的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主体和客体均为人自身。借用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觉察和发挥其自我主体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自我意识的特质

中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我意识在特质成分上来看,应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校基本情况以及对学校发展改革的自知性、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创性等四个部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知性即指自我认知,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本校基本情况,如外部环境、设施条件、学生状况等各个方面有清楚的认识。事实上,这是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也是前提条件和基础。学校只有了解自身的足和不足,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从而确定更适宜的改革策略。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实践中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上,也就是说,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应被迫于外部力量,而是学校主动探索、自发组织实施的改革行动。一定意义上来讲,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国家教育政策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驱动,因此,大部分学校仅仅将课堂教学改革当成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便是学校缺乏实践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原因之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主性,是指中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的自主意志行动,不受外部其他因素过分干扰。伴随我国政府职能的现代化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给予中小学相关的政策性支持和帮助,发挥其理念引导者和改革辅助者的角色,而不是过分介入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创性是自知性、自觉性和自主性三个特质的整合和升华,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特质。自创性意味着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要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团队的自我创造力,探索一条真正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发展之路,而不是一味复制那些“榜样学校”的做法。任何改革的核心都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亦是如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重视自创性的发挥。

(三)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纵观那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就的学校,无不是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而取得的,中小学的自我意识对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之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中小学具备了自我意识,可以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机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更能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主体的团队力量,保证学校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上的参与性,使教师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重要问题。其次,中小学自我意识可以使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发生转变,从之前的模仿甚至照搬他校的成果经验,转变为以自我创新为核心的校本探索,更能发挥学校自身的创造力。最后,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自我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学校自身展开,更能找到适合本校教师、学生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校本创新:中小学自我意识的觉醒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日常活动,学校自身力量和资源才是真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中小学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正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则要起于校本创新,即以校为本,不断创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能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优异成果,确实有值得其他学校学习的地方,只是最重要的是学什么?如何学?学习榜样学校的改革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模仿,而应当在吃透其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学校环境中。[7]“杜郎口模式”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予其他学校实践创新的开放性启示。对于其他学校来讲,学习“杜郎口模式”的重点,也应该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和路径上,而不是其最终成果上。

(二)以校情为出发点

很少听说某学校在“取经”之后取得明显的成绩。不少学校在学习榜样学校时,把目光聚焦在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过分突出对教学模式的崇拜,同时对自己的学校缺乏认识和愿景构想,导致学到的教学模式很难付诸实践。在认识榜样学校的成果时,学校应该秉持一种客观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吸收他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时,必须考虑包括师生情况和教学资源在内的校情,并根据本校的需要进行扬弃,而不是一味模仿或复制。

(三)依靠学校主体的智慧大胆创新

目前妨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向前推进的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主体到底是谁,二是改革中的创新力来源于哪里。从实践来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常会有两种方式———请进来和走出去。所谓请进来,指请一些课堂教学领域的专家对本校教师开展讲座,或者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培训。所谓走出去,指学校领导和教师到榜样学校学习经验。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缺陷,即作为课堂教学实践的主体———本校教师均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本校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那些习惯模仿和复制他校经验的学校,常常淹没本校智慧,更缺乏大胆创新的魄力。发挥学校主体的智慧积极探索,才是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改进是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目标和归宿之一。中小学只有理性地看待和学习他人经验,本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自我意识,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

作者:霍国强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宝和,等.农村中学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5):57-60.

[2]山东省杜郎口中学[EB/OL].(2007-11-14)

[3]许爱红,刘延梅,刘吉林.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18-26.

[4]毕景刚.关于“杜郎口风暴”现象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17,18.

[5]维之.论人的自我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南京社会科学,1996(10):34.

第9篇:中小学智慧课堂范文

人物对话

《教育》:如何理解“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教育理念?

游业强:作为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经过数年探索、实践、思考后,我们提出了“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培养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教育是“求真知,做真人”校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发展而来,是上芬小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办学思想的延续,是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的体现。

《教育》:您对智慧课程再构建有哪些想法?

游业强:电子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x择,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也不等于简单的实施教育技术化、课堂电子化。本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与有趣的教学相结合。上芬小学的“3H智慧课程”,就是基于课堂内容的再构建,基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灵活把握,基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文化审美和身心健康的融合,在不依赖电子课堂、不依赖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育人目标,从而实现办学品牌的形成。

《教育》: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关系?

游业强: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时代需要和为未来公民做准备的课程体系,是一名优秀校长应尽之责。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内涵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学校开发足球、机器人、创客、水墨国画、数码摄影及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能有效补充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而且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操作,重视活动体验。

《教育》:为什么说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

游业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智慧课程,因为课程不是一本书,而是对孩子思想情感、生命成长的有效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上芬小学开发的智慧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后,老师们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有了很大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壁垒,不得不在“怎么教”上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这也与国家课改中“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课程”相吻合。所以,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勇立时代潮头的学校

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创办于1976年,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720名,教职工105人,其中省、市级名师28人。2017年9月将搬至新校址,办学规模也将扩至48个教学班。新校址位于腾龙路与简上路交口,背靠中海锦城,东邻和公馆花园。占地2.46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是龙华区又一所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新校建有艺术楼、机器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等。

学校认为:“智慧之人”首先指向“德”,指向人的品质,“智慧之人”应是具备美德的人,具有“真”和“善”的品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智慧之人”也一定是适应“未来”之人,他们是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之人”应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亦有“脚踏实地”的意志;“智慧之人”不仅是聪慧的,更是“敏于行”、有强大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人。此正是上芬小学“智慧上芬人”的三个标识。“2017年FIRST工程挑战赛华南区选拔赛”之前,上芬小学机器人创客实践室学生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深圳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学校派出9支学生代表队分别参加4个项目比赛,学生陈尧夺得“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第一名,也成功实现了连续4年该赛事卫冕;该项比赛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参加,上芬小学“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FLL动物之友竞赛”等项目5支代表队获得晋级。除了以机器人、摄影、水墨、民乐合奏团、文学社为代表的智慧社团,学校还开发“3H智慧课程”,契合学校“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学风建设,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目的。学校先后出版《语文智慧教育探索》《墨趣》《智慧生活》《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教辅用书。通过“3H智慧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据“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街道”“深圳市办学效益评估”调查结果,上芬小学综合满意度超过95分,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优质学校。近3年,师生获得区级以上荣誉达1159人次。

校长游业强在任深圳市清湖小学校长期间,将一所村办小学打造成具有教育特色的“航母学校”,校长岗位13年来,创造了一系列教育典型。游业强任上芬小学校长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继续沿着培养“时代视野”为标识的智慧学生迈进。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成为深圳名校的抢手生源,学校因此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水墨国画和摄影特色教学实验基地、广东省红领巾小社团、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学校、深圳市足球特色学校、深圳市“智慧校园”示范校、深圳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深圳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3H智慧课程”解读

上芬小学是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学校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上芬小学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既是育人目标,又是育人手段,必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与构建课程的关键词。学校以“智慧”为关键词进行顶层设计。“3H智慧课程”突出智慧教育,是实现智慧育人的重要载体。“3H智慧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总目标基础上,结合学校智慧教育理念,通过校本课程整合,从课程统领、课程规划与建构、课程实施三个维度实施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既是自上而下的引领,又有自下而上的互补与创新。在“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中取“慧”字的首字母,合称“3H智慧课程”,又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螺旋推进,共同培育“智于心,明于思,慧于行”的智慧学生。

上芬小学课程改革的规划、建设、实施,都带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如英语配音、语文国学、趣味数学相互拓展。据介绍,“3H智慧课程”以“拓展”为途径,以“体验”为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教师实行走班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开展课程。“3H智慧课程”以课程表的形式落实在课堂、功能室及社区活动场地,教师是智慧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规定,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大型智慧教学展示活动。此类活动已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品牌教研活动。过去一年,学校以智慧教学为核心,将“智慧课程”落实在操作层面,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教学成果。

学校建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如“慧心课程”既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也有“手拉手工程、义工工程、当家工程”及“职业体验俱乐部”综合实践活动;“慧行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走向不同教室,形成自学与互学的学习氛围;“慧思课程”实行导师走班制,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这样,每一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不同的智慧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

V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上芬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燕香说:这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再整合,以学科单元或知识点统领教学内容,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学到连贯性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光影课程”“FT机器人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整合后,出现一种视界融合的教学景观:机器人社团的孩子用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现科技魅力;而摄影社团的孩子,用镜头记录机器人社团的精彩校园生活;文学社社团孩子,则用文字为镜头润色。

近年来,全国不同省份学校相继来到上芬小学取经,“3H智慧课程”教学模式走向天津、杭州、桂林、重庆等地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到上芬小学仔细研究了“3H智慧课程”后说:我很欣赏这种自主开发、高度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是一次重大创新。上芬小学基于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智慧,被深圳市授予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称号,《南方都市报》《广东教育》及深圳教育新闻网以不同方式对上芬小学“3H智慧课程”进行专题报道。

智慧学生的别样风采

在上芬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摄影、水墨作品,校长办公室也是用学生作品装饰。学校现有机器人、数码摄影、水墨国画、文学社、朗诵社、女子足球队、舞蹈队、民乐合奏团等20多个学生社团。退休教师邓建昌主动向学校提出建立“小小实验家”社团,组织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学校100%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摄影作品分别在《摄影之友》《特区教育》等杂志发表110多篇(幅),学生水墨画作品获区以上奖项740余人次;学生摄影与水墨国画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宝安群艺馆、新区文体中心展览13次。目前,学校既是广东省国画特色教育与创作实验基地,也是广东省摄影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星光点点文学社”创办至今,已经编辑出版《星光点点》校报33期,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560余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被深圳报业集团定为“学通社小记者站”。在各级比赛中,学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学生7次获区级冠军,5次获市级冠军,2次夺省级冠军,1次拿到全国金牌。

在学校活动中,拿着“长枪短炮”拍照的是“童心飞扬”摄影小社团成员,他们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实践者。社团负责教师贺剑辉说:我们的初衷只是让学生熟悉相机,用镜头记录童年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摄影不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审美与创新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上芬小学申报摄影教学课题《小学数码摄影教学探索》成为区重点课题,由此开启了学校探索普及摄影教学的时代。

摄影教学以小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采取“实践、点评、再实践”循环教学法及小团队合作实践法。比如:以拍摄某主题为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操作与沟通能力,拍摄期间有教师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总结性分析;学生逐渐学会理解与拍摄方法,通过电脑制作、整理图片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社团在进行循环学习期间,经常穿插作品欣赏、名家作品分析及学生作品观摩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欣赏能力。

科普机器人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龙华区乃至深圳市都小有名气。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机器人课程,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玩转”编程,让不少教育专家大为惊叹。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艾米・江口(Amy Eguchi)女士,以及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区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李实等人,曾慕名来到上芬小学,高度肯定了学校普及机器人教学与培养方式,并愿意为机器人教学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3H”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学校认为:教育无时不在创造智慧,以“3H智慧课程”为载体的智慧教育,成就了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学校的整体功能。“3H智慧课程”下的“慧心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与重构。首先,“慧心课程”整合为“智慧语文”“智慧数学”等7个学科。每一个学科课程均有独特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学校教师黄爱华组成课题组,构建“基于问题”的数学课程,课程学习从“大问题”开始,提供“大空间”,最终呈现“大格局”的智慧景观。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体育与健康教育遵循这一规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不论是田径、篮球等常规课程还是“快乐足球”校本课程,都散发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慧心课程”是“3H智慧课程”的基础,占有核心地位,是学生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慧思课程”则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少年儿童作为“快乐的体验者”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既有灵动的“国学堂”,又有时尚的“英语配音秀”;有引人注目的“趣味数学”,还有流连忘返的“阳光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室,由课堂走向操场、功能室、社区等广阔天地。

“慧行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构建,它以教师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课程的“私人订制”。学校的摄影社团、文学社团、机器人社团由此分别走进“光影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在“慧行课程”中,学生不仅是体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慧行课程”开发与执行中,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得以“刷新”和“升级”,不断体验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幸福。上芬小学教师与“3H智慧课程”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陈燕香,深圳市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上芬小学负责人;深圳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继续教育课程主讲教师;上芬小学“智慧教学研究室”的核心成员。

语文教师马强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教师;深圳市龙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原宝安区首届班主任大赛第一名。

美术教师贺剑辉,小学一级教师;深圳市美术兼职教研员;先后主持、参与省、市、区重点课题研究;编著《童心飞扬》《墨影》《索摄拾文》《墨趣》等教育文集;作品在宝安区艺术馆、深圳少年儿童图片馆展览;所教学科已成为深圳市美术继续教育实验基地。

数学教师陈觯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参加市、区课堂教学比赛中,其数学的本真教育获得广泛好评,参与出版《数学“三味”》等文集。

语文教师张慧,深圳市教坛新秀;龙华区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获得者;曾获原宝安区第三届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合著《语文教育智慧探索》《跟着课本去旅行》;编著《点点星光》一书;辅导学生发表作品100余篇。

英语教师廖晓霞,龙华区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第二、三届小学英语教研中心组成员;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英语学科一等奖获得者;参加课堂教学、说课、资源包设计、试题命制、英语演讲等各类比赛获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