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前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健词:医院,会计制度;问题;对策
完善医院会计制度,是准确核算医院财务状况的前提。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1999年1月1日实施的,它借鉴了企业财务的经验和国际惯例,为当时形势下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卫生改革的深入,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医院已经进入了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医院毕竟不是企业,一方面,不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都不能改变“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性质,特别是非营利性医院,享受着财政一定的差额拨款,承担着社会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很少,不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都需要有盈利,否则医院就无法生存。因此医院有特定的管理模式,医院会计制度也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目前医院形式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无论从科目的设置、报表的体系、内部资产管理、外在环境的需要,都已经出现了不能很好衔接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特别是目前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出现争议的背景下,医院会计制度怎么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资产要素中增设“累计折旧”、资产减值准备
1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通过“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进行核算,固定资产原值始终不变,待固定资产报废时需经主管部门的审批,然后一次性进行核销。这样处理,无法体现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损耗减值,违背了会计核算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出现医院总资产和净资产的虚增,而且因为医院行业的特殊性,其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比例较大,一般在85%以上,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一现象,对于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医院更为明显。从我市进行改制的几家医院来看,经专业机构评估,改制前后固定资产净值相差甚大,这就说明原来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值严重不符,由此带来包含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在内的整个财务分析体系都是不能拿到市场机制运行的大环境中去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投资者、金融机构而言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是很难直观利用的。而改制以后小额股本金的转让、回收则更加难于操作,因为医院一般不会因小额股本金转让、回收进行重新评估。
建议参照企业计提折旧,折旧作为固定资产原价的备抵科目,冲减固定资产原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并以“医疗支出”等科目进入当期损益。医院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医院可自主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年限平均法、加速折旧法等)、折旧年限,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备案。对于已提足折旧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采取由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建立账卡实物核对制度,进行数量实物管理。
2,我国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只制定了坏账准备一项资产减值,这不能完全体现谨慎性原则。因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竞争加剧和价格波动,不论药品、材料,库存物资,还是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都存在着较大的减值风险。因此,医院要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产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二、在净资产要素中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科目,增加“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科目
1 计算账面固定资产到目前为止应提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金额,并对应冲减“专用基金――般修购基金”货方余额,不足冲减的,则从“固定基金”账户冲转;“固定基金”账户冲转后的余额全部转入“事业基金”。
2 另外,随着公民消费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提高,医院作为一种特殊服务行业,其医疗风险和医疗赔偿呈上升趋势。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缺乏抗风险内容,只有在医疗赔偿发生时,不管金额大小,列“其他支出”,对财务状况和收支结余造成重大影响,并且让医院时刻存在一种潜在的医疗财务风险。建议借鉴企业财务制度稳健性原则,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科目,每月按收入一定比例提取医疗赔偿准备金,待实际发生医疗赔偿时,冲销医疗风险基金,余额可结转使用。“医疗风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在余额充足情况下,允许医院支付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
三、在收入、支出要素中考虑农村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乡镇卫生院规模虽小,但数量多,是我国医院的主体之一,除了单纯的医疗服务外,其主要功能是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服务项目为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健康体检,其费用分为无偿和有偿,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医疗项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核算公共卫生服务收支的会计科目,没有规定统一的核算口径,公共卫生服务收支被人为肢解到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中。通常是因为疫苗放在西药库作为药品管理,疫苗收入全部在“药品收入”中核算,非主流收入保健收入、体检收入放在“医疗收入”中核算;公共卫生人员一般为医疗专业人员,其人员开支全部在“医疗支出”中核算。这样处理,首先违背了会计核算中收支配比原则,其二不能从数据上体现卫生院公共卫生职能;其三造成医院财务指标混乱(药品收入比例、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等),数据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因此,建议新的会计制度中增加“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公共卫生支出”科目,单独核算基层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四、对“管理费用”分摊的修改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管理费用是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要求期末将归集的管理费用合理地分配到各收益部门(一般按医疗和药品部门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并强调后勤部门发生的费用能直接计入药品、材料、再加工材料的支出,直接入相关科目核算,不在“管理费用”核算。但目前不仅难于做到合理分配,而且整个费用在业务流程中被隐没了。首先,医院“管理费用”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间接费用,即无法直接确定哪个部门服务的支出,但必须摊入成本的那部分;二是期间费用,即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医院业务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从理论上讲,第一项内容相当于企业的“制造费用”,应该摊入产品成本,但医院很难合理操作。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病区收入50万元,病区水电费支出及房屋折旧3万元,医院医药人员比,1:8,医疗药品收入比为1:1。如果按人员比例摊销,应摊入医疗成本2.7万元,摊入药品成本0.3万元;如果按业务收入摊销,应摊入医疗成本1.5万元,摊入药品成本1.5万元。可见,由于分摊依据不同,影响了医疗收支结余和药品收支结余,也使医院很难精确测算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成本。而对于第二项内容,它包含了借款利息、招待费用、宣传广告费用等,是纯粹的管理费用,更难做到合理分配,也无分摊的必要。因此,从反映收支构成、有利于费用控制出发,应将管理费用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在收支总表中单独列示,以利于体现相同规模医疗机构管理费用多少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有利于医院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和分析。
五、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1 结余分配和净资产科目的设置。国家在《关于城镇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对非营利性医院执行《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对营利性医院执行的会计核算参照执行企业的会计制度,其结余分配自然也参照相关政策,净资产科目设置为“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非营利性医院经济业务范畴也远远扩大,出现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人股分红,举债负息应运而生,非营利性医院也需要体现各方投资主体、投资收益等。因此,建议新制度对于同一行业的不同性质、同一性质不同投资主体的结余分配和净资产科目设置作更加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在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交易网络平台得到了深化扩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公共资源种类繁多,交易环节复杂的情况下,公共资源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会计核算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公共管理部门公信力的建设,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基于这种现状,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机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共资源交易的科学内涵
公共资源交易,主要指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利用自身所掌控的社会公共资源进行交易,同时提供咨询以及服务等业务。从整体上来看,社会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专有性以及垄断性。在现阶段,公共资源作为政府掌控的关键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资源交易涉及主体众多,内容复杂,横跨两个部门,即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因此需要强势而有效的协调机制。在现阶段,结合公共资源的整合情况,要积极优化工程交易、土地交易、政府采购以及药品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协调整合结构,明确各个监管部门、审计机构、纪检监察机构以及法制工作机构等的权责,完善交易规则以及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协调各个方面的矛盾。
二、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会计核算问题
会计核算,即会计反映,主要的计量衡量尺度为货币,反映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状况。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会计核算通过对会计主体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主要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记账,二是算账,三是报账。同时,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基础,在公共资源交易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关的财务制度规范,满足相关的会计准则以及制度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会计核算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内部制度不健全
由于公共资源种类繁多,受传统公共资源配置计划配置方式的影响,交易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例如供电企业在进行工程交易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规模庞大、部门繁多以及机构冗繁,稽查制度以及财务审批制度等不健全。基于这种内控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会计核算工作难以正常运行,造成了资产的严重流失,财务工作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二)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健全
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权益的关键措施,是提高会计质量信息的重要保障。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创新的必然趋势,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会计收益,满足配比原则,有助于保全相关企业的资本,在现代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健全。例如某些企业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重估过程中,当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模式时,没有实现现金流量,导致利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企业盈利判断能力大大减弱。其次,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实际科目核算与会计准则产生偏差。
(三)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会计转换计量模式不完善
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例如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容易引起当期损益科目以及资本公积科目等方面的波动。同时,当将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过程中,由于消除了出租关系,基于资本出现增值时转换为代售以及自用的情况,会计处理企业没有明确界定会计准则。其次,将自用房地产与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转换时,资产性能以及形态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进行估量,资产价值估量严重失真,导致会计信息的精准度大大折扣。
三、解决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配置会计准则制定权
要合理配置会计准则制定权,强化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经营者剩余准则制定权以及会计准则剩余控制权这三者的分离,满足政府对市场的管制需要,提高自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完善财务报告信息。其次,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为了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要拓宽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要有一定范围的会计准则选择权。
(二)完善会计内控机制
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在完善会计核算系统的过程中,平衡自对账,协同内部账务,加强会计内控监机制管。例如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可以建立现金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以及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
(三)健全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当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资产时,若发生变动现象,要及时将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纳入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公积科目中。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变化资产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总额,从而实现资产价值重估的长期性,有利于提高账面信息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同时,当进行会计核算时,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基础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资产负馈表日。在实际情况中,要合理选择计量方法,完善会计准则,要依据实际状况选择成本模式后续计量方法,在会计核算期末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内涵,及时调整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从整体上来讲,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以及后续计量的准确性,保证了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例如某投资性房地产在公允价值出现变动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偏差额计入了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与公允价值变动公积科目中,影响了资产总额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产价值重估目的,致使账面信息科学化。
(四)完善会计转换计量模式
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要想完善会计转换计量模式,首先要确认企业收入计算的口径。例如物流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要详细规定会计核算中的抵扣项目,确保计算收入的准确性。同时,由于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合同导向性,因此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周期小于合同营运周期。基于这种状况,要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来确认成本和业务收人。同时,要积极转变成本费用分摊法,在成本核算对象中,纳入将物流企业资源以及作业,有利于满足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作业层次变化。在这种多样化分配标准分配方式下,有利于物流企业成本可归属性的提高,同时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也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平衡了物流服务成本比例,提高了成本费用分摊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次,要想规范会计核算,首先要统一税负,拓宽增值税范围,同时将税率制把控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差额征税机制,明确划分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范围以及参数。其次,为了保证公共资源交易的正常运行,要强化一体化服务运行机制,强化各环节税率原则,提倡网络化经营模式,减少服务成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深入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探究,强化政府职能,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多元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的会计机制体系,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台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参考文献:
[1]秦伟彬.对依托有形建筑市场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思考[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9(18)
[2]郭钰山.把握交易规律 规范交易行为 构建规范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08)
[3]王雁伦.地方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现状及规范运行探讨[J].中国招标,2009(19)
摘 要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目标。不同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完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的要求由会计信息来满足。但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必须花费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要视交易事项的重要程度,来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处理,使会计成本有效地降低。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的第六个原则。本文对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进行简要分析,为以后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更好地运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会计 会计账户 处理方法 重要性原则 核算
前言: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在使用的时候,是有其严格的规范程序和原则的,是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会计报表),才能进行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在账务处理中使用,也不能以重要性原则来简化账务处理程序。为了使会计核算行为更加地规范,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应该对会计核算提出基本要求,并且应该使会计合算的指导思想更为明确,因此,《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也是其中一员。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所谓重要性原则,即需要使用重要性原则应该是该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二、重要性的主要判断标准
同一件事物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异等诸多因素,人们产生的看法也可能会各不相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决定着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通常来说,可以从质和量对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进行判断:从质的方面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一旦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影响,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这样的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就称之为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首先,账户、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其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三、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中有所体现。
1.会计账户设置中需要运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划分标准是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被称为主营业务,因此,主营业务在会计核算的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反映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会计事项,主营业务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设置了“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与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能够使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有效地被分项反映。其他业务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设置“其他业务支出”账户,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不必进行分项反映。
“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与损失均可以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出来,该账户的对外进行投资的时候取得的收益即贷方记录,对外进行投资的时候发生的损失即借方记录,贷方余额可以很好地反映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能够很好地反映投资的净损失。
2.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需要运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了财务报告,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首先,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其次,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3.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需要运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选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与权责发生制相符合,与合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相一致,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损益情况,但是在处理的时候相对复杂,因此,通常此方法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并且数额比较大的时候使用,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使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保持一致,这种方法最真实、最准确、最合理。但此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操作起来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个别计价法仅仅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主要分为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在三种方法中任选其一,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百分之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结语:
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这一基本准则,并且在会计核算的诸多方面都有体现,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区别交易事项的重要程度,并且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资产、负债、损益等受到重要性原则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也影响着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应当根据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进行处理,并且应该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准确、充分地进行披露。重要性原则已经成为决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应否提供的最后确认界限。遵循重要性原的时候,应当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事件本身相结合。在以后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原则,使得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11-03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以及使用为核心,主要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有机联系的专门方法与技术所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提供会计信息。物流企业会计是用来管理物流活动的一种专业会计[1]。物流企业会计和其他专业会计一样,要运用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要遵循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1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及特点
按照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物流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体现为经济活动,所有经济活动必然要求进行经济核算、成本计算、费用控制和经济效益业绩考核。这些工作都需要由物流企业会计工作来完成,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因此决定了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部分要按照各环节来进行[2]。
1.1 运输环节的核算运输是物流企业的主体
在现行物流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运输环节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值作用,即保护货物的存在价值,使货物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缩短距离、提高效率;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运输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运输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运输费用的计算和确定;运输成本的汇集、分配和结转;运输营运收入应交税费的结算和缴纳,以及运输利润的计算等内容。
1.2 仓储环节的核算
仓储是指利用仓库等保护、管理、储藏物品的物流活动。仓储是物流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物资保护、调节供需、调配运能、实现配送、节约物资等功能。仓储活动是衔接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和消费的必需环节,为客户的货物创造了时间效用,同时它以其储存、分类和整合等功能为后续环节做准备和铺陈,为后续环节效率的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没有合理、有序、规范的仓储,装卸、运输等活动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3]。仓储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仓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仓储成本和费用的汇集和结转;仓储物资损耗的处理与分摊以及仓储业务利润的计算。
1.3 装卸搬运环节的核算
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的活动。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以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和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伴随在一起发生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也很多,所以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所以说,从降低物流费用考虑,装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进行装卸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货物,因此,这是在物流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虽然装卸搬运是一种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效率、决定物流技术经济效果[4]。它对整个物流活动具有支持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装卸搬运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该环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装卸搬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结转;相关税金的计算以及该环节营业利润的计算。
1.4 包装环节的核算
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包装的目的,即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因此,包转的结实程度、标准化程度和美观与否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产品能否顺利、高效地到达客户手中,并使客户满意。包装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包装工作的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该环节的营业利润和相关的税金计算。
1.5 流通加工环节的核算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切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卷标、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可以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客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产品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也可以看做流通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职能方面的扩大。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流通加工则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流通加工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确认和记录流通加工中的业务收入,归集、计算和结转加工成本,计算和缴纳相关税金,核算加工环节的营业利润。
1.6 配送环节的核算
配送是指物流企业按照用户订单或配送协议进行配货,通过科学统筹规划,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在使用者指定的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种方式。从物流角度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管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以加工活动为支撑,包括的方面更广泛。
2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既然通过外部会计学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利润,并且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内部会计呢?第一,外部会计的规定是通过法律法规来确定的,还要求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虽然有些规定不尽合理,但还是必须执行。第二,也是更加重要的理由:企业在公开数据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不同对象分别提供对于企业有利的数据。例如,对于税务局,企业会把利润尽可能降低。从而达到少缴税的目的[5]。
2.1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导致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对物流成本核算的需求。虽然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管理关心开始的,但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都没有统一标准,得到的也都是模糊数据。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尤其是对其结构的把握,就很难去讨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善,更不要说去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现实中,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2.2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或是有的几个项目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首先,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在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6]。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其次,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2.3 在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会计制度在对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着问题。①关于运输费用。在许多情况下,传统会计的做法是将运费作为货物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额中扣除,从而取得一个总的利润数字。也就是说,运费并不作为一项特殊的成本进入报告。例如,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费、装卸费等被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并随着材料被消耗而计入产品成本(直接或间接)或期间费用;材料的存储费用、物流信息处理费用等则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过程的物流费用则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销售环节的物流费用与推销费用一起被计入了营业费用。由于许多产品是在发送价格的基础上被购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运输成本。②关于库存成本。传统会计实践不能特别指明和分配库存成本,具体表现在它不能确认及分配有关库存维持的全部成本。这些成本包括[7]:存货的保险费用,与存货有关的税收,由于储存中的产品耗损并且又得不到保险的补偿造成的折旧,储存成本以及存货的资本成本等。存货的资本成本、税金、保险、报废、储存等构成了存货的库存成本。其他的物流成本要素,如运输或仓储,通常都包括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存货库存成本并不明显。在典型的制造商或经销商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虽然存货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它们不会相应地计入存货库存成本。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了物流费用中库存成本的低估或模糊。财务报表中出现的储囤成本不像其他的物流成本(如运输成本)那样显而易见。上面的讨论中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传统会计制度对库存成本的统计缺陷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从现代库存费用的构成来看,如今的在库费用已不仅指商品在库委托保管等直接经济费用,还包括很多因为不能顺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这些机会成本同样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作用,但在报表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输和库存是物流活动的关键因素,是物流中两笔最大的单项费用。对典型的厂商来说,这两个因素包括了物流费用的80%~90%。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对于这两者的统计通常不完全[8]。
2.4 物流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
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部门开展物流管理,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但是,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等,都增加了物流成本的管理难度。从销售关联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同在一起的。
2.5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适应物流活动,导致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现行的会计方法是沿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传统的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作为计算对象,直接归集分配各种资源的,对于分散在各经营环节的运输、装卸、包装、搬运、仓储、订货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整体费用的多少,则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3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途径
物流成本的构成包括了物流战略成本、物流经营成本和物流作业成本。企业的物流战略成本就是发生在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的起源。企业的物流经营成本是指在物流经营层面上发生的成本,物流经营成本根据物流战略目标和规划制订出具体的执行方案,并控制着物流作业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物流作业成本是指物流作业实际发生过程中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某项物流作业,是物流成本的最终凝结和转化。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该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通过不同层次物流成本—价值分析,建立起基于企业外部扩展物流供应链或内部物流流程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和横向成本控制体系。
3.1 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一体化通贯式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控制是导向,它决定了以下两个层次物流成本发生与控制的方向和空间。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的成本控制是核心,它是连接物流战略资源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关键点,一方面,物流经营管理层次要将企业的物流战略具体化,可操作化;另一方面,它又对物流产品作业层次起着指导和控制的作用。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是重点,它决定着企业的最终物流成本发生状况,对企业的物流战略和物流经营层次的决策和实施计划起着评价的作用,并直接与客户价值相联结。作业层次的物流价值链分析包括:客户的价值动因与企业利润,如客户价值取向及其与企业利润的相容性,客户价值实现的成本动因分析,物流成本投入分析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如在确保客户价值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新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与客户需求、客户价值以及客户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等;客户价值需求变化预测,如客户需求的价值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方向,变化特点及其可引导性等[9]。
3.2 物流成本的横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横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和向客户提供价值的全过程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按照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前馈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分析法,并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分析手段设计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竞争优势有时在战略、经营或物流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不可忽视。过程控制主要的手段是目标成本控制法、项目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通过一系列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价值信息和物流作业信息,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的最佳方式,即对各个阶段物流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合理分配物流成本,确保物流成本投入与物流价值创造的匹配。目标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法、定额控制法等,建立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定额成本制度,并确保成本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总之,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的现实基础,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永久话题。通过建立基于物流“成本—价值”分析,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的三维层次性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企业能够将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控制框架之下。这样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环环相扣,避免相互脱节,也能使企业从“成本投入—客户价值”,“宏观产业—中观经营—微观生产”的角度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企业独特的物流系统核心竞争优势,建立企业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地位。
4 结 论
会计学术界关于如何核算物流企业成本以满足财务会计需要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还很缺乏,物流学术界热衷的物流管理方向也只是零星涉及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并且仅局限于如何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成本信息的研究层面,尚不能为物流企业对外进行财务报告的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务指南。因此,各个物流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由于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使物流企业所核算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鉴于目前物流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适合性,对成本核算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适合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建立适应我国物流企业统一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促进物流会计与物流产业相匹配且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29).
[2]吴彩凤.会计核算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及物流成本控制[J].江苏商论,2011(10).
[3]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1).
[4]陶燕.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2(2).
[5]温彩明.物流成本会计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6]刘颖.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简析[J].现代商业,2012(6).
[7]江劲松.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县财政局沟通不畅,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监督不到位。
县级会计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一个会计集中核算单位,除会计核算外,还具有会计监督职能。但由于中心很少就预算资金安排问题与县财政局联系,不了解各单位预算资金的安排情况,各单位预算资金的用途全凭各单位报账员填写,中心凭报账员填写的报账单登账。这样中心对各单位预算资金是否全部到位,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就难以监督。
(二)会计信息不清晰。
会计信息不清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清晰地反映各单位的业务收支状况。一些业务量大,专项资金多的单位,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有比较特殊的要求,如林业部门。中心会计由于对核算单位的业务不太了解,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按上级特殊要求进行核算,产生的会计资料也就不能清晰地反映核算单位的业务收支状况。所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报送有关业务数据资料时,就不能直接使用中心的会计资料,需要核算单位重新加工后才能上报。(2)个别会计软件设置不合理,一些基本数据都不能清晰地反映。如账页上没有年终累计数,需在11月份累计数的基础上,逐笔加上12月的发生数才能获得。(3)会计分类不统一,比较乱。如对各单位的规费收入,有的按规费项目进行分类,有的则按核算单位的内部股室进行分类。(4)将核算单位所有人的借款都归在报账员名下,责任不明,时间长了会造成互不认账的局面。(5)一些单位的规费收入和其他一些收入未按要求先进中心账,而是直接进财政预算外账户,然后财政以预算外收入名义划到中心账上。这样在中心账上就看不到核算单位的规费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明细情况,不利于审计、财政监督。(6)同一张记账凭证附不同内容的原始凭证过多。(7)经济业务摘要笼统,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运用。(8)以打印姓名代替签名、盖章,增加了会计资料被篡改的风险。
(三)对各单位的费用控制不严。
会计核算中心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各单位不合理的支出,确保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差强人意。随意支出现象普遍存在,假发票报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部制定的一些支出标准,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旅差费标准和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开支标准过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干脆据实报销,造成了有没有标准一个样。(2)有的中心人员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
(四)中心人员偏少,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刚设立中心时,一些单位还没有进入中心核算,所以中心的人员比较少。后来随着进入中心的单位越来越多和一些新单位的设立,以及一些单位下属单位的分开核算,中心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人员没有得到及时补充,致使中心人员工作负荷越来越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再者,进入中心的人员原来在单位上只从事某一方面会计业务的核算工作,进入中心以后,要从事十多个单位的会计业务核算工作,这些单位会计业务各有特点,如不主动学习、掌握,就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工作。另外,随着进入中心时间延长,少数中心人员产生了懈怠情绪,工作只图应付了事,而不去认真学习、思索、总结,业务水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地提高。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中心应加强与县财政局的沟通工作,及时从县财政局取得各单位年初预算安排资料及年中预算调整资料,了解各单位预算安排数及用途,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核算、稽核制。中心应挑选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心强,会计业务熟练的人员牵头负责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
(三)实行会计责任追究制。要加强对中心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每半年开展一次会计质量检查,对,把关不严的人员进行会计责任追究,着力提高中心人员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对中心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中心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全局意识。要建立健全中心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使中心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旅游景区;会计核算;问题;措施
一、旅游景区加强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旅游景区和较多的企业一样都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企业的自主性比较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旅游景区加强会计核算不但有利于将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有效监督,找到成本偏高的原因以便企业及时采取解决的措施,从而合理有效控制费用和成本支出,还可以确保企业收入核算的及时完整,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样就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对旅游景区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
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将旅游景区的财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汇总,并对相应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反映给企业的相关利益者。良好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为分析旅游景区的财务状况,并对经营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
(三)保障旅游景区的财产安全
旅游景区完善的会计核算可以实现对业内部的各项财产更高效的管理,可以在旅游景区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监控各项物资的领用和结存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旅游景区资产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全程监督,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进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和整体性。
(四)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智慧旅游的迅速发展,为财务相关信息的及时收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对游客信息、消费趋向等大数据的汇总和进一步分析,可以为企业的中远期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同时,各个层面及各个时点的数据汇总也为前期经营目标的考核总结及经营效果分析提供了数据分析基础。
二、旅游景区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
旅游景区的性质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决定着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重点,不同的旅游景区会计核算的任务也不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作为依据,会计核算理论的完善程度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核算理论体系作保障,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需求。
(二)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支付结算方式越来越复杂,线上线下交易及移动客户端交易等各类结算方式的丰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较传统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工作量也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等专业素质。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核算人员的有效施行,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影响着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目前,一部分旅游景区内部较多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会计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培训教育,对信息化系统更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面狭窄,会计工作的积极性不强,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约着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较差
旅游景区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它与其他企业的区别之一就是旅游景区的现金收付款项较多,日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收付现金数量较大,现金来往的业务较多,资金现收现付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对会计核对入账和岗位牵制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的旅游景区通常只是在报销成本或者费用的报销单据上注明现收现付款项,并没有对游客缴纳的现金收入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这样就是账面上的收入减少。有的旅游景区的会计工作人员对旅客的退款缺乏必要的监管或不能及时入账,或者由于现金交易频繁,涉及人员复杂,一旦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极容易发生跑单现象,这些都导致收入流失及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经济活动指标失真,使得账实收支不符的情况实有发生,这就会为后期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汇总和分析工作埋下隐患,账外经济业务的增多将导致监督难以控制,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三、改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措施
(一)规范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明确主要的会计科目,适应行业特点。一般情况下,主要的会计科目包括预收账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等,以下就是对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的简要阐述。
预收账款要求对本期收到的门票款等业务收入进行核算。按照会计入账原则,收到的门票款通常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月末转入未结收入则借记“预收账款”中,贷记“主营业务收入”之中。旅游景区在开展日常的经济业务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预收账款进行明细科目处理,要分项分明细,做到细致真实可靠。同时,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预收账款时要谨慎稽核缴款单据和旅游合同,同时要对银行收款单据及时核查,要做到账实相符,单单相符。
应收账款通常是针对较大的客户,它一般是由于与旅行社协议先签单后结算而延期收款形成的没有收到款项时应该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收到款项时应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在进行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应收账款的明细科目要根据旅游团的不同来设立明细科目,以便能够清晰明确的管理应收款项。管理应收账款凭证时要注意保存发票记账联和旅游合同等重要文件,仔细核查合同与发票记账联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跟各旅行社的对账及结算工作需及时,减少错账和呆坏账的发生。
(二)完善财务处理程序及内控制度
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的经营业务主要有团队业务、散客业务和游览车、导游服务及场地租赁业务,这几类业务是旅游景区最重要的经济业务活动,它们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的经济利益来源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票务人员在处理售票结算业务产生的经济流时要十分谨慎。不但要区分各团队与散客,大门票、套票与单项票等的不同协议价格,还要仔细确认线上线下不同支付方式对应的不同价格,各种免费优惠价格及招待票必须与业务部门按流程签字核对办理。各收银点必须每日营业后与领班等主管人员清点核对备用金,上交现金款项并报送日结算报表。财务人员每日将报表按明细汇总后及时归类入账。
旅游景区的业务复杂且发生频繁,涉及的部门、客户、供应商很多,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单要入账及时,还需积极主动的不定期到各收银点抽查监盘以发现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失。
(三)会计信息核算及时,加强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旅游景区的会计核算,不但要达到传统行业要求的信息及时准确,更需要对核算工作中取得的大数据加以汇总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导向依据。通过对游客各类信息,如地域、旅游方式、消费能力等的汇总分析,可以为营销部门提供市场开发参考;通过对结算方式的汇总分析,可以为线上线下支付方式的营销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根据当期的会计信息作出相应的经营决策和调整,以便于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度建设,在规范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流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完善适合自身的理论体系。旅游企业不但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披露,同时要重视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行业整体会计环境的发展,满足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白晶.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J].北方经贸,2015(02).
[2]申瑞芳.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时代金融,2014(36).
一、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不能直接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但这不等于说企业的所有应收款项都要提取坏账准备。比如,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虽然都属于应收款项,却不能直接计提坏账准备。因为相对于应收账款来讲,应收票据(尤其是银行承兑汇票)发生坏账的风险比较小,即使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所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也只有在应收票据逾期仍未能收回,并已将应收票据票面金额转入应收账款后,才能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同样,对预付账款,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已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也应在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全部或部分转入其他应收款后,再对已转入其他应收款部分计提坏账准备,而未转入其他应收款部分不得计提坏账准备。
二、坏账损失的转回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在已确认的坏账损失收回时,直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坏账准备”。而笔者认为,对于已确认坏账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应先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再将收到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而不应直接从“银行存款”科目转入“坏账准备”或直接冲减“管理费用”。虽然这两种方法处理的结果都一样,但第二种方法反映的信息更为全面。一方面便于分析债务人财务状况,反映出债务人企图重新建立其信誉的愿望,以确认将来是否与其进行财务往来;另一方面使“管理费用”和“坏账准备”这两个会计科目核算更加清晰。
三、坏账准备核算中有关税收问题的处理及建议
1、对所得税影响的会计处理
税法规定: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对于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税法准予确认,并按实际发生额做税前扣除。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按相关信息自行确定。由于我国“三角债”等问题还相当严重,有些企业的信誉程度还不高,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比率一般都高于5‰,从而造成了税法规定与企业自身提取坏账准备之间的差额。笔者认为,对于这部分永久性差异,企业在税前应分如下情况进行纳税调整:
(1)提取坏账准备前,坏账准备为借方余额或虽为贷方余额但小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即坏账准备账面余额低于按税法规定(5‰)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时,应调整的递延税款为:
递延税款=[本期坏账准备应计提额+坏账准备贷方余额-坏账准备借方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5‰]×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坏账准备为贷方余额且大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即坏账准备账面余额大于按税法规定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时,应调整的递延税款为:
递延税款=本期坏账准备应计提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2)企业多计提坏账准备需冲回时,应相应冲减递延税款
需冲回的递延税款=本期冲回坏账准备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3)发生坏账损失时,也需要转回该部分递延税款
转回的递延税款=冲销的坏账准备×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例如:A公司从1996年1月1日开始按5‰计提坏账准备,由于坏账时有发生,自1998年1月1日开始将坏账准备计提比率由5‰提高到8‰。以下是该公司1998年-2000年间坏账计提、损失情况,所得税税率33%.
单位:元
───────┬───────┬──┬────────┬───
│
│ 应收款项余额 │计提│
│
│
│
时间
│ (扣除应收票 │坏账│
项目
│ 金额 │
│
│据、预付账款) │比例│
│
│
├───────┼───────┼──┼────────┼───┤
│1998年1月1日 │ 1 000 000 │
│坏账准备账面余额│ 8 000│
├───────┼───────┼──┼────────┼───┤
│1998年12月31日│ 2 000 000 │8‰ │计提坏账准备
│ 8 000│
├───────┼───────┼──┼────────┼───┤
│1998年12月31日│
│
│坏账准备账面余额│16 000│
├───────┼───────┼──┼────────┼───┤
│1999年11月30日│
│
│确认坏账损失
│ 5 000│
├───────┼───────┼──┼────────┼───┤
│1999年12月31日│ 2 500 000 │8‰ │计提坏账准备
│ 9 000│
├───────┼───────┼──┼────────┼───┤
│1999年12月31日│
│
│坏账准备账面余额│20 000│
├───────┼───────┼──┼────────┼───┤
│2000年12月31日│ 2 000 000 │8‰ │计提坏账准备
│-4 000│
├───────┼───────┼──┼────────┼───┤
│2000年12月31日│
│
│坏账准备账面余额│16 00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内外部监督控制
事业单位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特殊组织形式,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一般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主要表现为以较少的消费基金消耗,取得较多的事业成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严格执行这一原则,对提高事业单位依法办事意识,规范单位财务行为,保证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对财务会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秩序混乱,制约着事业单位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损害了国家利益,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审批制度不规范,单位领导一人签字,无经办人签字,重大业务事项无集体联签或会签制度;二是印鉴与票据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印鉴由一人保管,收据的填写不规范,金额大小随意,万元票据填写万元以上金额,甚至填写亿元。票据的取得与开据,不能够严格审核内容事项是否真实、合法;三是凭证不规范,由于财务人员的紧缺,相关财务人在没有会计上岗证,缺乏相应资格能力,在基础工作中造成困难,在取得原始凭证时,不认真核查,甚至于用白条进行报销,认为只要是领导签字就可以报销。记账凭证,摘要不详尽、模糊,收入科目使用随意,经济支出分类不准确,后附附件不齐全(申报单、合同、发票、相关会议纪要等),不能准确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由于是采用电脑记账,结账装订凭证后发现前期凭证记账有误,未按规定进行调账处理,而是进行反结账,直接调整该凭证,但不对前期已装订好的凭证进行更换,造成单位财务电脑账与记账凭证不相符。四是无论是财政还是税务都没有严格规定按月报送财务报表,事业单位缴纳税款金额少甚至属于免税收入,不缴纳税款,至使财务人员对账务处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财务人员认为到年底财务决算前做完账就可以了,以至于到了年底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进行处理账务,造成账务处理质量不高,前期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核算能力,也不能给领导当好帮手。
(二)预算管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领导理解不到位,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室的事情,与其他科室无关,造成在编制过程中不能全面反映单位预算实际要求。二是认为既然已做了年初预算,没必要还经过财政审批,在预算范围内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随意调整,甚至无预算、超预算的业务支付上认为只要不向财政申请资金,自己解决资金就可以不经财政审批就可支付。由于每月账务不能及时处理,到年底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制财务决算,由于时间仓促,整年的账务调账与编制财务决算同时进行,财务人员往往以收代支编制财务决算,使得财务决算编制内容不能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反映。三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事业单位扔然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将每年的预算在前一年预算的基础上,再结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项影响因素分析判断进行调整,这种编制方法方便简单,但是由于没有将上年预算与年终决算执行情况进行很好的比较分析,找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不能为下年的预算编制打好基础,造成编制的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极易造成事业资源的浪费。
(三)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将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形同虚设,甚至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给违法行为提供有机可趁。如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收入,单位应将缴纳财政收入的预算外资金等,应交未交,单位私自留下,不能规范和杜绝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对于业务复杂、专业性强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基本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业务,未采取集体研究、专家认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制度。二是外部监督机制不严格。事业单位内部、政府监督部门之间对会计核算的监控缺乏沟通协调和配合,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事业单位对政府审计工作仅仅处在应付的状态,并没有积极主动与政府审计工作配合,对每次审计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及时整改、落实,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体现在申请拨付资金阶段,对事业单位除拨付资金以外的其他方面无监督的范围,审计与财政没有形成很好的沟通,对事业单位检查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运行的系统。监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不够及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监督不够严格,对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对发现中的问题没有相应的跟踪问责制。由于监督机制不力的原因等,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甚至有可能出现财务犯罪等严重问题发生。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与健全会计法规制度
首先,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是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法规依据,是管好事业资金的保障。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规范会计业务处理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学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督促财务人员早日拿到会计上岗证,除了参加每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培训,甚至鼓励财务人员参加更高层次的教育,报考会计职称考试,以待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组建一支优秀的事业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事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规范会计日常核算和管理,提高单位全员工作水平及能力。
(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过程二上二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充分进行沟通协调,全方面的了解单位各个部门资产配置及具体工作内容,充分详尽地编制预算。才能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这个新的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年终参加政府组织的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评工作,并与个人的收入、单位的荣誉挂钩。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要对预算绩效实现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事业单位按要求编制年度预算运行半年报告,预算执行中出现预算调整事项,要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执行相关调整手续。再次,根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容每年不断新增的实际情况,由以前的增量预算改为较为科学的零基预算,不再按前一年预算基础上进行当期预算的编制,而是根据预算单位实际发生的支出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各项支出情况,审核当期的各个项目的内容和支出金额是否在有效合理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在实行零基预算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强收支预算管理,按照预算规定对单位的各项收支情况有效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科学合理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可以将单位资金的进行统筹考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达到预算控制的目的。
(三)强化内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内部监控制度建设。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风险防范和管控,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和现行财务制度要求,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在各层次、各环节之间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如加强对人、财、物等管理,严禁一人保管全部票据及印章,建立定期轮岗制度等,将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的财务岗位,按岗位确定目标任务、职责和权限规定,明确各个岗位的勾稽关系,形成严密的内部稽核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审核作用,用制度来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按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定期不定期对事业单位进行组织监督检查、进行绩效考评,对执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控执行机制,能够有效的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是加强外部监管力度。外部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承担,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建立起严密的外部监督机制。首先,要加强政府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日常审计工作,可建立跟踪审计。其次,要将事业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增强领导带头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建立长期性的效能考核制度。再次,应将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以形成联合审计小组的形式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强化政府外部监督的力量,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关注度,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定期对事业单位进行外部审计工作,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事业发展上,使得事业单位的管理更加有效、合理、合法。
参考文献:
[1]杜玉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12).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 问题 对策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是我国财政部和卫生部结合各级公立医院财务核算特点和内部管理要求,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依据而制定的。自其颁布实施以来,对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以及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日益凸显其局限性,致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完善策略已经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合理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医疗及药品收支需分别进行核算,并分开管理,会计核算应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然而医院在设置会计支出科目时,一般都是根据政府支出功能以及经济类别来制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财政预算管理和改革的要求,借此确保财政指标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当前,大多数医院基本都已经发展成为可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虽然政府在财政预算上还会适当地给予医院一些财政补助,但这部分补助所占医院支出的比例却在逐渐减少,致使其无法对收益性支出及资本性支出进行有效地区分,并且也无法满足现阶段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及开展成本核算的需要。此外,由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并未对成本支出范围和成本项目核算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成本项目杂乱无章且、标准不一、成本核算信息失真,这样势必会造成在进行医疗服务成本测算时,失去公开、客观的参考依据。
(二)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折旧
医院的固定资产只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而没有设置“累计折旧” 对已发生的资产损耗或减值予以核算。医院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报废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照现行会计制度不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只在固定资产因损毁、盘亏和报废而发生资产减少时,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一来,致使医院资产负债表中不存在与固定资产相应的备抵科目,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2.固定资产修购基金制度不合理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计提修购基金需按以下内容合理确定金额:资产的工作量、使用年限、原始价值以及残余价值等。然而,在会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的方法不正确或是基数不准确,都会导致医院成本缺乏真实性。例如,在大部分医院中都存在固定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或已出现损耗仍在使用的现象,因为管理不善,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者未能及时对账面价值进行相应地减少,并仍旧按照原有的标准继续对修购基金进行提取,致使医院成本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都出现虚增,这一原因造成了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失真,进而对领导层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减值准备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规定固定资产核算方面,没有遵循谨慎性原则,使医院丧失了相应的抗风险机制。医院为了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一般都会购置高端的医疗仪器设备,购买时的价值较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也在加快,仪器设备经常在尚未到达规定的使用年限时就会出现市价下跌的情况,引发了固定资产贬值。由于医院未考虑固定资产减值风险,没有计提减值准备,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核算出现账实不符,使固定资产净值虚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医院管理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其一,管理费用的核算范围较广,但个别的核算内容却并不属于管理费用的范畴。如,由借贷产生的利息,其并未在“财务费用”中进行核算,而是被归入到管理费用当中,从而导致了虚增费用和收入;其二,管理费用的分摊方式不合理。大部分医院在管理费用的分摊上一般都是采用按部门人员在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中进行分摊的,然而,由于医院的管理费用涵盖的内容较多,如果仅仅按照这样简单的方式进行分摊,不利于对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的准确核算。
(四)坏账准备存在的问题
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过低造成医院资产虚增。目前,在大部分医院当中,都存在病人因医疗纠纷、无力支付或恶意欠逃等原因造成拖欠医疗费用的现象,尤其是在医院开设了绿色通道以后,欠费情况明显激增。尽管医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欠费的发生,但却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大部分医疗欠费都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所以政府有责任负担一定的医疗欠费。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医院需按照年终应收医疗款及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而这一规定却无法真实反映出医院每月的费用支出。
(五)医院福利基金计提较少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医院由于医疗业务亏损,使之仅能依靠“用药养医”这种方式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作,这一现状导致了医院收支结余相对较少,计提的职工福利基金也较之企业应付职工的福利费相比少很多。并且,个别医院还会采取各种理由来降低职工薪酬,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能低则低,从而导致了职工福利下降,合法权益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六)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医院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都是权责发生制,其特点是能够反映医院当期的收益及费用支出。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医院应报送以下财务报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收支汇总表等,上述财务报表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医院财务的实际状况。然而,其中却缺少了反映医院资金情况的现金流量表,使得医院在进行管理时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参考依据,进而造成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并掌握各项医疗业务是否获得足够的资金,严重影响了经营决策。
二、当前我国医院会计核算问题的完善策略
(一)合理设置医院会计科目,规范成本核算
医院在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时,不但要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以及医院未来改革的需要,而且还应适当地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然而,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对于收支的核算又太过繁琐且灵活性较差,从而使其难以适应所有医院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致使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医疗成本信息。基于此点原因,笔者建议,可根据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院未来改革的要求,对医院会计科目进行重新设置,其中应对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等进行重点反映,并适当地对收支进行简化,进而增强会计科目的灵活性。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医院实际的医疗成本,可适当增设过渡型科目,用以反映医疗及药品支出的间接费用,再根据人员比例在月末进行医疗及药品成本分摊。
(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
1.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可通过增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来对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应折旧和计提的金额进行核算,并按照固定资产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折旧方式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如,小型医院的贵重设施通常占固定资产的比例较小,可通过年限平均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对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均较为完善的大中型医院,则可通过年数总和法、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工作量法等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计提时,借记“医疗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把“累计折旧”当做“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通过两者之间的相抵,来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并借此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2.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通过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来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核算。医院需对各项资产采取定期检查或是年终检查的方式,并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对资产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计和测算。当可收回金额比账面价值低时,应按照可收回金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将其计入医院的当期损益。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则需将这部分价值转回,但需注意的是转回的这部分金额不可超过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医院在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可以清晰记录和核算固定资产在捐赠、报废清理、出售、毁损时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当处置固定资产产生资金流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当处置固定资产因发生清理费用而产生资金流出时,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银行存款”;在期末清理净损益时,将“固定资产清理”转入到其他支出科目或其他收入科目进行核算。
(三)完善医院管理费用核算
首先,可将医院管理费用进行单独列支。对于无法直接计入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的管理费用,可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即医院为开展医疗业务活动而支出的公共费用,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这部分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在业务收支总表上对这部分管理费用项目进行单列。通过这样的核算,不仅可以使药品部门及医疗科室明确自己的实际费用,进而达到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同时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药品收支结余及医疗收支结余的状况;其次,可通过增设“财务费用”科目的方式,将原本应列入到管理费用中的借贷信息及“其他收入”的核算一并归入到“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当中,并在期末结算时直接将其转入到“收支结余”当中。这样能够为管理层在筹资形势的合理选择上提供更加直观的依据。
(四)完善坏账准备的计提
医院对应收医疗款的坏账计提准备问题应结合医院自身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结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坏账计提方法制定出符合医院自身的计提比例。笔者建议,鉴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采取的是病人预交金制度,所以应改变坏账准备计提的基数计算方式,即坏账准备计提基数=应收住院病人的医药费―预收医疗款+应收医疗款,这样有利于更为真实地核算出应收账款。此外,还应将年末计提坏账准备的方式改为按月计提,以此规范每月管理费用的核算。
(五)借鉴企业福利费计提方法,以保障医院职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应将“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中规定的应付福利费核算的内容取消,需根据工资总额的14%进行计提福利费,并将其计入“应付福利费”科目中进行核算。此外,可根据国家卫生部于2004年的410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合理分配医院职工的工资收入。通知要求中指出:应完善分配管理考核办法及经济核算方式,并遵循合理收费、效率优先、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工作技术难度、岗位性质以及风险程度为依据,以经济效率、工作质量及数量为主要指标,建立并完善职工奖金分配及考评制度,借此来保证职工收入的稳定性、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应披露产权关系及资金流向
医院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客观性。因此,笔者建议,首先,医院应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并增加会计报表的实用性;其次,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现金流量表,借此更好地反映出医院的具体资金流向;再次,增加对或有事项的披露,以此来揭示医院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损失,从而提醒领导层尽早地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
三、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种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的出现,为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使得处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暴露出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我国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局限性,制定相对应的完善策略,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够全面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艳.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2008(35).
[2]谢丹丹.浅谈医院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问题[J].当代经济.2011(8).
[3]何铁方.试论医院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及问题[J].商业会计.2011(5).
[4]柏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
[5]刘俊义.浅谈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10).
[6]马瑞成.现行医院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9(4).
[7]罗红.新医改对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