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营运资金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为此需要采取确实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措施,提高其管理水平,保证能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基础。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形式越来越多,使得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有企业自身发展中,营运资金的不及时到位和管理不善导致生产发展进程受阻,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为此,需要对营运资金的管理现状进行问题分析,该如何纠正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法是目前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工作的重心。
一、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国有企业营运资金具有流动性强、周转时期短、来源形式复杂的特点,所以营运资金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至关重要。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指企业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的管理。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的形式有: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流动资产的主要类型有:存货、收账以及现金。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一、通过对适量营运资金的管理,保证企业日常的资金收付保持在良性循环状态,第二、通过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提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缩小资金风险,从而保障国有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缩小周转周期,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生产能力和盈利水平。
二、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管理工作不重视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周期均大于平均值,但是其自身的经营能力较差,利润率较低,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思想觉悟的原因,不能从旧的管理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所以导致现有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需要,再加上资金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管理方法效率低、管理模式不完善、信息流通速度慢、对企业整体的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不能对营运资金进行科学配置和管理,不能将企业的发展与资金的管理同步结合,所以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对营运资金的控制能力低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再加上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滞后,导致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工作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流通混乱和周转不畅。企业生产没有计划性,对营运资金的使用也没有计划性;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混乱,为扩大生产或增加利润采取赊销手段、分期收款的方式,从而扩大销售市场份额,忽视合理配置企业营运资金,造成应收账款数目越积越大,再加上应收账款怠慢、拖欠或坏死的情况,企业资金周转则会面临很大难题;企业生产计划不明确,盲目进行原材料采购和投入生产,销售和生产进度严重不协调,导致资金资源被积压,营运资金管理工作失控。
(三)营运资金管理预算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预算体系是知道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营运资金合理运用的基础,同时还能为资金使用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及人为行政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我国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体系中一般没有落实资金预算管理,所以导致资金盲目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应收账款缺少预算管理,则过量的赊销势必会导致资金周转周期延长,资金利用率降低。存货预算缺少有效的管理,则会导致采购量过大,占用大量生产资金。流动负债缺少有效的预算管理则会导致资金的筹借、使用混乱,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四)企业营运资金的组成结构不合理
营运资金的安全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营运资金结构的合理是保证营运资金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忽视了对营运资金结构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结构失衡,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营运资金的组成结构本身就十分混乱,严重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对我国国有企业自身来说,要调整资金结构,保证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者之间的均衡,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结构合理。
三、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一)改善旧的管理理念,树立营运资金管理新理念
国有企业领导层应该树立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根据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武装、指导实践活动。首先要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合理配置,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配置足够的生产投入资金以及生产周转资金。多余的闲置资金则可以用于其它方面的使用。另外,流动资金的数额一定要能保证生产的需要,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的生产活动顺利开展,且资金的使用周期最短,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为保证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加强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监督
首先要制定出完善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企业资金收支管理措施,设置会计、出纳等涉及到资金使用的职位,根据职位不同,明确职责划分,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局面。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存活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科学规范的采购措施,控制采购数量,保证采购和生产的进度相协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做好存货管理,对货物的价值进行定期估算,做好记录、检查和核实,这些工作流程需要循序渐进,且需要明确分工,不可一人完成。此外,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为此需要构建客户信用体系,在售前做好信用评估以及防范,在销售中做好价格控制,针对售后制定补救措施。在把握好客户信用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析。信用体系中要包括客户信用档案、信用不良情况、信用等级划分、根据信用等级规定可赊款数额、违期不付账情况下的相应现金折扣等。销售人员需要清楚了解客户信用状况以及货品的去向,做好跟踪,将信息及时记录反馈、分析,必要时刻采取必要措施,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营运资金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资金预算作为影响企业生产活动计划的决定性因素,一旦落成,则不可随意改变。所以对企业阶段性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企业经营中,要重视营运资金预算,根据企业上阶段的生产经营状况,结合市场大环境,严格做好资金预算数额的控制,并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入和留出,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的数额始终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之内。营运资金的需要量、合理持有量的范围以及企业发展应急资金数量,都需要进行科学规定和严格控制,从而满足企业的日常的交易活动、预防性措施的资金投入以及投机活动的需要。企业应根据这几种需要,进行科学的资金预算,控制好资金支出,保证营运资金的固定资产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保证正常的企业生产活动。
(四)健全优化资金结构的各项制度
国有企业的资产在流动中,由于企业生产中各项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同,资金的变现能力也不同,所以需要对各项资金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为更好开展营运资金管理奠定基础。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要避免流动资产的流失,为此需要优化内部资金组成机构,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科学安排流动资金、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资金组成不分的结构和数额比重,通过运用流动负债,发挥资金调节的作用,来满足流动资产波动需要。在目前我国大多国有企业中,对营运资金管理侧重于节约资金占用,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明确资金管理各环节中的责任,强化对资金流动环节的控制,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安全,缩短资金使用周期,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质量化方向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国有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革,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营运资金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领导者需要给予重视,改善原有的旧的管理理念,应结合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内部营运资金管理现状,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资金问题,积极采取合理有效解决措施,从而完善管理制度,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有效管理、盘活沉淀,才能真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肖莹华 单位:武汉普天电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迎春.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促进企业效益提高.[J].现代商业,2015(29).
[2]程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4(12).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成本管理 管控措施
一、前言
国有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想实现成本的有效管控,就应当建立全面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以及细化成本管理措施等方式,保证成本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运行。与此同r,国有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生产经营成本的有效核算,通过定期开展生产经营成本的核算工作加强资金管控,以及通过严格控制采购程序等方式,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得到有效的管控。最后,国有企业还应当重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成为国有企业重要的监督管理手段,实现对企业整体管理过程和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国有企业应建立全面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一)建立明确有效的成本管理目标
对于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而言,在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建立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和销售情况,对成本管理目标进行细化,使成本管理目标能够在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达到要求,保证制定有效的成本管理目标,从而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实施。因此,建立明确有效的成本管理目标是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到成本管理体系是否能按照实际需要运行的关键。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从目前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来看,在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还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对成本管理内容进行有效规定。通过成本管理制度,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制度化,使成本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有完善的制度可以依靠,确保成本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地开展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促进成本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三)细化成本管理措施,优化成本管理流程
基于对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了解,在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对成本管理措施进行不断细化,并对成本管理流程进行有效的优化,使成本管理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企业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成本管理措施的细化,使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将成本管理贯穿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流程当中,充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既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成本管理措施,同时使成本管理流程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三、国有企业应加强对生产经营成本的有效核算
(一)定期开展生产经营成本的有效核算
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还应当加强对生产经营成本的有效核算。由于生产经营成本是构成国有企业成本的重要内容,加强生产经营成本的核算能够达到控制企业整体成本的目的。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应当定期开展生产经营成本的有效核算工作,不但要做好月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同时还应当将每次的核算结果与往年的数据进行比对,保证生产经营成本的核算能够形成交叉比对,从而提高生产经营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资金管控,对资金用途进行记录
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资金的管控,通过对资金用途的有效记录掌握资金的流向,保证企业的资金都能够流向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环节,避免企业资金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浪费或流失和流向不明的问题发生。因此,加强对资金的管控是目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重要内容,其中用图记录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管控是十分必要的。
(三)严格控制采购程序,实行采购招标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采购资金是资金支出的主要方向,为了保证采购程序合规合法,避免采购腐败行为的发生,应当合理控制采购程序,实行采购招标,提高采购招标的执行力度,通过采购招标来规范采购行为,使采购资金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管控,避免在采购过程中存在低质高价的问题。因此,严格控制采购程序并且实行采购招标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方式,是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
四、国有企业应做好内部审计的实施
(一)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找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便于国有企业快速地调整管理方式,消除管理隐患。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对经营管理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提高成本管理的实效性,使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日趋完善,保证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二)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应当定期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对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和核算管理进行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找出企业在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保证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使企业中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能够尽快地暴露出来,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方向,使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对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踪和问责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应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踪和问责,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避免问题的二次发生。内部审计应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以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利用内部审计的优势强化成本管理实效。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应从建立全面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经营成本的有效核算以及做好内部审计的实施等方面入手,使成本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从而提高成本管控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为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物资供应站)
参考文献
[1] 孔祥梅.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D].北京林业大学,2010.
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占据了投资全额的60%。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也是出在了这一大块,比如说在投资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以及目标导向,投资比较盲目。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需要国家重点管理和调控的主要还是这一部分。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要把投资效益作为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无论是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其他企业投资、个人投资,还是外商投资都是为了获得应有的收益。在我国投资收益又可以分为项目经济效益,社会连锁效益等。在我国国有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过分追求短期工程效益,工程规模忽视投资效益等现象急需尽快解决。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还有投资行为存在偏差,追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弊端。除此之外,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但是效率比较低,形成了所谓的“没有温度的高烧”。
一、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行为存在偏差。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很多偏差,各地地方政府往往把扩大投资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方法,但其投资管理行为存在一系列的偏差。比如说在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盲目追求规模,几乎在我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制定了宏伟的投资发展计划,这些发展计划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保障,于是地方政府就需要千方百计的进行筹资,然后进行地方建设。除此之外,在在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结构追求大而全,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往往急功近利,我国所有的地方政府往往把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项目作为政府投资对象,这样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问题。在做出地方政府投资决策上很随意,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上往往忽略,或者很多应有的论证环节干脆省略,使得很多项目最后成为摆设。
2.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我国经济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多年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课题研究中,改变目前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以及投资管理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首要课题。之前有很多专家学者形容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是“没有温度的高烧”。大多数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是较快速度的高增长并伴随着较低的效率。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效率低下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影响因素,比如说缺少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战略目标和认真的论证。缺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投资以及管理体制,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战略目标与市场的脱节,不切实际。缺少相应的投资以及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战略盲目混乱。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缺乏,缺少相应的执行监督体系,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投资热的现象。
二、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1.实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避免投资偏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其他企业投资,个人投资,以及外商投资六大部分。其中绝大部分的投资管理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完成的。在以后的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中,我国要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下放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把可行性的研究列入项目审批过程中。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的公益性投资,基础性投资以及竞争性投资具体细化,促进投资结构决策的最优化配置,化解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的风险。实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在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追求大而全的局面,活跃投资灵活性。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多元化还有利于解决大而空的政府形象工程,避免政府投资管理的急功近利以及随意性。建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约束管理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做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科学决策,有效防止项目决策中的“政府意志”。
2.加大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渠道。加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颁布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政策以及外商投资管理的透明度,改革投资税费管理,实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的分级管理制度等。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使得国家能够对全社会资产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正确地建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渠道,建立基金管理机制,发行重点建设方面债权和实现企业的股票筹资。在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方面,建立工程承包制公司,实行向全社会的招投标,对于重点项目的投资实现责任包干制度,建立项目监理制度,重点项目审计制度、责任人制度以及法人相关制度等。加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渠道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效率低下问题。
3.建立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方面要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分离,两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分了各自的主要职责和责任。从制度上明确中央政府和各个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主要分工,明确其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义务,从而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需要有企业完成的投资和管理,政府要大胆放手给企业,并且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建立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调控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追究制度,加快推进和更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立法和监督,维护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市场秩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大范围的直接干预,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效率。我国政府要合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投资引导,控制投资速度和规模,按照“谁投资风险谁承担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严格规范政府在市场上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贯彻落实政府的科学发展观,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绝不姑息。我国政府要积极带头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决策民主化,过程科学化。建立与投资管理相应的服务,比如说成立投资咨询、信息咨询、财务咨询、法律援助等中介机构。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者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 资金管理 对策
1、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资金管理无章可循或是有章无序
目前,依然有部分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预算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制度,致使预算失去了其原本的约束作用,无法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有利的法定依据。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集团的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控,现金流量严重失衡。
1.2、管理层认识不够,资金管控失效
资金的集中管理优势显而易见,而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对此认识程度远远不够,而实际上,资金有效的集中管理对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兴衰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多数企业集团长期采取资金分散的管理模式,下属二级企业独立性很强,各自为政,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对资金流缺乏有效的控制,特别是事前控制,再加上缺乏可行的事后考核机制,致使大量资金沉淀于下属企业,或是资金在体外循环,削弱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也使得集团的整体效益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些企业集团甚至对下属企业的投融资、对外担保、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决策、资金流向都难以掌控。
1.3、资金分散占用,下属企业抵触资金集中管理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大多数存在着多层级法人体系,而且下属企业的独立性较强,由此而形成的多头开户,导致了资金的分散占用,大量资金沉淀于下属企业,难以形成集团整体的规模效益。另外,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子公司富余大量的资金,而且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反而会增加盲目投资的风险;有些企业却又短缺资金,为筹集资金而不得不向银行支付高额的利息而贷款,这种高存款和高贷款的“双高”现象,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增加了财务运营成本。
集团下属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不强,现金余额的上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集团各所属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隐瞒货币资金的存量,因此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成效不佳,资金集中程度不高。
1.4、资金管理模式落后,软硬件条件不到位
目前,有很多企业集团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依靠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形式来反映企业财务、经营情况,但是由于会计报表反映的是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难提供及时的信息;另外,会计报表只披露了数量信息而没有提供相关质量信息,集团总部没法有效地掌控相关的细节情况,因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因此,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集团总部对资金的管控经常会失效,无法优化配置企业的资金,也无法有效处理沉淀资金。还有些企业集闭虽然制定了资金管理制度,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而无法将之变为现实。还有,资金集中管理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经验丰富的资金管理人才;资金集中管理需要一套完备的资金管理系统和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支持;还要有规范的、适合企业自身管理需要的资金管理制度。
1.5、异地公司的资金管理控制还很薄弱
目前,许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集团公司,也仅仅局限于集团本部及其所在地区的下属企业,对于异地投资企业的资金管理控制还很薄弱,导致对异地资金的信息无法及时掌握,调度比较困难,资金调度时间较长,在异地企业发生临时资金紧张时无法做到相互调剂,异地企业和集团总部之间的地域差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国有企业集团加强资金管理对策
2.1、提高集团管理层的认识
国有企业集团高层管理人员要提高资金集中管理的认识,加大执行力度,破除畏难情绪;集团下属企业管理人员应以集团整体利益为第一,舍弃本位主义,实现集团整体的利益最大化。集团企业各级领导对资金集中管理方式达成共识,发挥集中管理资金的核心职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现金流量,实现集团内部资金有偿调剂,优化资源配置。
2.2、分步骤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首先,有选择、有步骤地实施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先根据股权结构,对集团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其他公司(合作公司、参股公司)进行细分,由紧至松地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在第一个阶段,集团对有一定的现金流,但没有重要银行信贷关系的全资子公司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其业务资金要求集中在集团指定的银行进行操作。在第二个阶段,对集团的主体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主要管理拥有大量沉淀资金,并与银行有重要信贷关系的下属企业,要求下属企业应注销其原有银行账户,并在集团统一指定的银行开设账户,进行业务交易资金往来。暂定不需要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下属企业可按照原的资金管理方式进行操作,但是集团总部必须随时关注这些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最后,在第三阶段,将集团全部的资金纳入集中管理范围,在这个阶段,将对所有的成员企业进行资金集中管理,进行统一调配,对日常资金运营进行实时监控。
2.3、统一账户与统一结算
资金的统一结算是实施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统一账户则是统一结算的前提。为了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的管理,集团必须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平衡、统一调度”的制度,集团需要先审核下属企业上缴的各项资金、集团安排的各项资金支出后再实施。并且这些均要纳入集团总部的资金预算体系中。针对企业集团目前各所属企业银行账户较多,资金管理松散的状况,集团首先要求下属企业对各自的银行账户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逐步将一些长期不使用和较少利用的“关系”账户进行注销,将闲散的资金归集。其次,集团要求各所属企业在集团资金平台合作银行统一开设银行账户,并与集团的资金平台对接。最后,集团财务部内专设资金管理人员或单设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对整个集团的资金平台系统进行跟踪和维护,通过资金平台能够实时观察下属企业银行账户的资金收入、使用和结余情况。在此基础上企业集团应逐步推行资金统一结算管理模式。
2.4、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在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应该把资金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资金的收支应始终以“预算指标”为依据;资金的调配、资金的平衡管理、投融资管理等都应该以“预算管理”为主线。同时,集团还应该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重点”的方针,优化配置资金的用途,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针对部分企业集团目前资金沉淀量较大,内部资金闲置与短缺无法调节的状况,集团应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求所属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的同时,特别强调资金预算管理,并将资金预算管理和集团资金管理平台结合起来。在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下,集团以“全面预算管理”的资金流量指标为依据汇总编制年度资金计划,每月要求所属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预算,集团财务部根据所属企业上报的资金预算,将各公司闲置的资金,通过集团资金平台系统,以内部借款的形式归集到集团的“现金池”内,由集团统一进行调配和管理。另外,对需要使用资金的企业或重点项目公司,集团财务部将根据将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业务申请表,将“现金池”的资金,以内部贷款的形式发放到该企业或项目公司。
2.5、完善资金集中管理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无论集中前还是集中后,风险控制都是集团资金管理中心日常工作的重点。集团总部资金管理中心和所有成员企业都要做好内部控制,防范风险,建章立制工作,特别是资金集中管理后,要加强银行账户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和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促进集团加强对下属企业的资金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寿文.国有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6).
[2]潘维霞.关于资金集中管理的案例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0(6).
[3]刘肖原.我国企业集团应实施网络化财务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0(3).
[4]李清虎.大型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讨[J].卓越管理,2009(11).
[5]谢西兰.财务公司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商界,2010(9).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好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关键。国有企业集团肩负着对授权经营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构建分层次的决策机制
决策关系到集团的长远发展。通常投资决策失误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集团作为多层次、多法人的经济联合体,极端的集权容易使集团的财务机制僵化,子公司没有任何积极性;相反,极端的分权必然导致子公司及其经营者在失控状态下过度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从而侵蚀集团整体利益。集权与分权的适当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
决策的集权主要体现在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享有行使子公司企业财务的最高权力,具体为:决定长期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对企业清算、分立、合并或者变更公司形式做出决议;选举或罢免董事会成员;决定公司税后利润分配和使用方案;批准企业财务预、决算;制定修订公司章程,包括其中有关公司财务管理的条款等,也就是说将子公司重大财务活动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
决策的分权体现在子公司应由其董事会或经营者决策的事项要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按其董事会决议或经理办公会决议执行。母公司可以通过向子公司董事会派出产权代表的方式来影响子公司董事会的决策。
具体操作上可由母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如财务部、资产管理部、经营投资部、企业管理部等在其各自分工负责的范围内负责受理子公司编制和上报的业务计划及决策申请,并形成本部门的初审意见后交母公司决策机构决策。同时由于决策涉及到各方面利益,为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要时可设立由社会专家、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决策咨询委员会,专门行使财务管理的决策咨询职能。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有了科学的决策为先导,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除建立常规的财务管理制度外,国有企业集团还应该特别加强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制度建设。因为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是长期亏损,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二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力求保持企业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在要求,所以要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健全的财务制度。
首先是根据企业资金的运用方向设立不同的资金收支审批程序,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完整。其次是建立各项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益最大化。包括:(1)建立投资论证制度,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上的最大失误,要在企业内建立投资论证程序,大的项目应请专门的咨询机构参与论证;(2)建立应收款管理制度,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加快资金回拢;(3)建立融资管理制度,防范盲目举债带来的破产风险。(4)生产性企业还要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按需生产、按需采购,避免库存量过大带来资金沉淀。(5)建立财产物资清理制度,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要及时处理。
三、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全面的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集团落实战略规划,完成一定时期的经营目标,高效配置资源,同时通过预算的约束控制成本费用的增长,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的现金流量,防范财务危机。
1.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即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集团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负总责,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时预算工作要动员集团上下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使各子公司、部门对集团的战略更为理解,并清楚地认识到各自对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达到全方位沟通战略目标的目的。
2.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程序。集团公司的财务预算目标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后,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进行调整,并由财务预算委员会将修正后的财务预算方案下达各执行部门执行。
3.做好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各预算执行部门要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要特别注重查找原因,以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建议。
四、加强财务监控工作
集团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通过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或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子公司的资本结构良好,财务运作符合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要加强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报表审计质量管理,使财务报表能真正体现企业的实际运营状态,通过对子公司相关指标如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进行考核,以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
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集团财务监控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的集成化速度,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传至主要人员,以利预防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
五、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积极性的大小,取决于激发力量的强弱。国有企业集团也可
以适当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企业经营者、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在潜力。
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式:(1)把集团内部各财务主体所承担的财务责任数量化、具体化、指标化,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以便反映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真实情况;(2)建立合理的业绩考评与利益分配机制,将各财务主体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与其经济利益挂钩,严格奖惩制度,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资金是国有企业的核心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风险绝对不容小觑。如何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成为每个经营管理者必修的课题。只有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价值,国有企业才能提高综合实力,在市场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营运水平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无论是股东资金投入,还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所取得的款项,都为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资金充足,有利于国有企业抓住市场更好的投资机会,从而获得客观的收益;而该收益又可以投入到下一轮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自身营运水平。
(二)有利于国有企业减少对外融资,维持良好信用若国有企业在经营周转过程中资金不充足,难以维持正常的业务开展,势必需要进行融资。但融资活动是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现金流的同时,也增加了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的负担。国有企业利用自身经营净收益进行再投资,资本成本低;而用融资款项进行投资,会负担较高的资本成本。而且一旦有本金及利息逾期的情况,会对国有企业的信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有利于国有企业统一管理资金,提高控制力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体制,有利于加强集团公司对各自子公司的控制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国有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从而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化。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安全存在隐患1.现金管理国有企业在现金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出纳将保险柜的钥匙随意乱放,或在未经领导批准的情况下,就将钥匙交予他人保管;不注意密码安全,将其留置在他人轻易可以发现的地方,或直接告诉他人;在出纳员离开出纳场所前,也没有将现金、支票、印鉴等放入保险柜并锁好;甚至会出现挪用现金、白条抵库、借用外单位账户套取现金、设立小金库的情况。这些都极大的危害了国有企业资金安全。2.银行存款管理出借账户供外部单位或个人使用,为外部单位或个人代收代付、转账套现;未经上级财务管理部门批准,私自开设银行账户;预留银行财务专用章和个人章由同一个人保管;由财务部门以外的业务部门设立、管理、操作银行账户。以上行为使国有企业的资金处于失控状态下,完全脱离的管理,具有极大的风险。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内部管理机制缺失,没有相关制度可以遵照执行。从领导到普通员工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不足,认为资金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
(三)资金支出没有统筹安排和计划性大中型国有企业往往是集团管理制,层级多、子公司数量多。集团中的公司往往都“各自为政”,有自己的账户及财务制度等。这样容易造成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形同虚设,整体处于失控的状态,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无法使资金价值最大化。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制1.建立财务联签制度第一,经办人和经办部门负责人应如实反映联签事项的内容及金额,并在联签单据上签字,对业务及其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承担直接责任。第二,分管领导对分管部门联签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及必要性负责,审查该事项是否列在月度、季度、年度资金计划内,在联签单据上签字,对联签事项的结果承担相应的审查责任。第三,分管财务的领导、总经理、董事长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履行最终审批权,对联签事项的结果负责。第四,财务部门的部长、会计审核人员对资金来源、手续的完备性、票据的合法合规性、支出的准确性、是否符合资金计划等方面进行审核,并对审核结果负责,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支出均有权退回。出纳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单据有权拒绝付款。对于重要资金支出事项在付款之前业务前端环节的合同签订、商业谈判、招投标等活动应由财务部门委派财务人员参与。第五,签字人签字时应当谨慎负责。凡失职渎职,对集团公司造成损害的,签字人应承担直接或连带责任。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签字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财务部门应严格履行联签制度规定,对于程序不完善、手续不齐备的事项,财务部门应不予支付。2.建立大额资金管理制度(1)大额资金的使用条件。第一,大额资金使用实行预算管理,要根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编制年度预算,合理安排资金预算。投资、技改及工程项目的大额资金使用前应有可行性论证;第二,投资、技改的大额资金使用前应有项目的相关决策资料;第三,符合招投标事项的大额资金使用前要实行招投标管理;第四,需要报经相关部门备案或核准的项目应取得有关批复文件;第五,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借款,须发红头文件写明资金用途。(2)大额资金使用的支付程序。第一,支付申请。根据年度经营、项目投资预算或批准的投资、融资、购置、捐赠计划等,由相关责任人提出资金使用意向和额度的书面申请材料,申请中需注明资金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相关材料,报经业务分管领导审核后,再提交总经理办公会研究,需董事会决议的,先经总经理审批后上报董事会。第二,支付决定。总经理办公会在权责范围内对相关业务部门提交的大额资金使用的支付申请实行集体决策,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对超出总经理办公会决策范围的事项,由总经理办公会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提请董事会研究并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董事会研究决定后应形成书面董事会会议决议。第三,支付审批。相关业务部门根据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的批准决定,填写资金使用支付申请单并附有关资料,实行授权审批和联签联审,履行审批程序,将经审批的支付申请单及其相关材料送交财务部门。第四,复核支付。财务部门接到相关业务部门送交的经审批的支付申请单及其相关材料后,对批准后资金支付申请的范围、权限、程序、手续、单证、金额、支付方式和支付单位等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予以支付。
(二)资金统一管理调配1.银行账户管理资金集中结算平台应统筹优选一家综合实力、服务质量、网络建设较好的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归集银行,通过其现有的现金管理系统和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同时子公司筛选现有存贷业务量较大和与集团公司有较好合作关系的其他商业银行和资金归集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集团公司所属各级子公司开立新的银行账户,应事先经集团财务管理部审核,再按其他规定程序办理,原则上新账户应开立在直联银行,账户开立后要通过资金集中结算平台管理系统及时报备和上线。2.资金结算管理子公司均应通过资金集中结算平台所使用的管理系统办理资金上划、下拨等业务。子公司的日常资金和内部专项资金支出,根据自身账户余额和实际支出情况,从资金集中结算平台的管理系统中下划到结算户中,子公司以商业银行柜台或网络银行形式办理支付;子公司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形成的资金沉淀,资金集中结算平台要及时组织归集。对子公司的存款实行有偿占用,根据各子公司资金归集状况和集团公司的收益情况确定并定期返还该部分收益。3.资金流预算管理要利用管理系统平台,支持集团对下属单位实施有效的资金监控,积极推进和逐步建立资金集中结算平台管理系统与集团预算管理的有效对接,促进集团预算管理、资金监控能力的提升。子公司要坚持科学合理安排、调度和使用资金,实现资金支付行为的预算管理,做到有备支付。督促各子公司在经营预算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资金支付的年度和月度预算,使资金运作逐步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4.信贷融资管理参与管理集团所属子公司的信贷融资活动,集团财务管理部利用统一管理的优势,出具包括融资方式和交易对象等项目的融资解决意见,具体信贷融资方式包含但不限于: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票据贴现等。一般情况下,与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的交易对象应在直联银行范围内选择。要逐步聚集集团内部的短期及长期资金,合理调节内部资金流向,优化融资结构。要利用好资金归集的有利条件,积极与各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扩大集团外部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5.资金归集管理集团财务管理部负责对集团各子公司资金归集比例实施考核管理,对于未按照规定归集资金的,一经发现将作为绩效考核的否决条款,与各子公司班子成员的年薪挂钩。集团各级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子公司资金管理情况的审计检查,主要包括:子公司可归集资金是否全部纳入资金集中结算平台账户,有无资金体外循环现象;资金拨付是否按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需要进行;信贷资金是否按资金用途使用,有无拖欠还款现象等,并纳入集团考核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集团企业;资金管理;集中管控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将无法运转。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就如人体循环系统,管理的好,资金流顺畅,企业充满活力;管理不善,企业就会百病缠身,运行困难。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的加快及企业内部集约化经营的深化,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其组织结构日益复杂,集团公司与其投资企业间资金往来日益密切。如何解决好资金管理问题,是集团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
一、国有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的企业集团中,国有性质的集团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及对风险的控制原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部分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着管理分散、预算执行不严、“存贷双高”等问题,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
企业集团规模越大,一般其经营范围越广,其内部法人单位越多,组织架构越复杂。如某市的供水集团公司,其下属的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甚至四级公司多达50多个。这些独立公司开设了大量银行账户,据不完全统计,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开立的银行账户多达290多个。其中除正常业务账户外,还存在很多“关系账户”(如为满足某些在银行工作的亲朋好友业务需要而开设的账户等)。过多的账户使有限的资金“天女散花”,其中很多账户内资金只有几万、几十万,不少是多年未动用。大量存在的银行账户,使集团资金过于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利用效率低下。
(二)资金监控不力,存在资金安全死角
过多的独立企业和过散的银行账户,加之传统的松散管理模式,使一些国有集团企业对下属单位的资金管理仅停留在年终合并报表层面,管理不严,监控不力。另一方面,不少国有集团企业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担心管得过死会引发部门间冲突,索性不管或少管。也有一些传统老国有企业,其内部人员、利益关系复杂,部门间利益盘根错节,真正管理起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使集团内资金整体情况底数不清,管理失控,有些甚至出现了资金安全事故。
(三)缺乏统一协调,“存贷双高”问题突出
在集团公司内部各子公司间,由于业务性质不同,有些单位现金流大,资金相对宽裕,但由于缺乏规划,大量资金以活期存款形式沉淀在银行,利用率很低。而另外有资金缺口的企业,由于融资理念及内部沟通不畅等原因,大量从金融机构高息融资,集团企业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存贷双高”问题,造成资金资源浪费严重,也加大了集团整体融资成本。如某国有集团公司,母公司因资金紧张,每年银行贷款都在6000万~8000万元,年财务费用数百万元。同时其下属的一家工贸子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融资能力偏弱,对一些盈利前景较好的项目也苦于资金不足无力投资,影响发展。与此相反,该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施工企业,因工程业务量大及工程款收支存在时间差,其银行账户内经常有4000万~5000万元资金以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利息收入微乎其微,造成巨大浪费。
(四)资金支出随意性大,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很多国有企业,由于管理理念等原因,还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建立了预算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刚性文件,有章不循,随意调整,使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造成企业资金时紧时松,有时为满足临时性资金需求,迫不得已使用高成本资金,同时也使企业财务部门时常处于被动状态。
(五)经营理念保守,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国有企业集团,特别是市场经营压力不大的企业,如国有供电、供水、供热等垄断性行业,其经营理念相对保守,万事稳为先,追求资金安全。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机制日趋严格,使企业的经营者的风险意识不断强化,但同时也催生了求稳怕乱思想,表现在资金管理上就是宁可让资金在银行睡大觉,也不愿冒风险开展理财活动,使资金效能未有效发挥。
二、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措施
为解决资金管理散乱、资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应全面加强对资金集中管理。
(一)树立资金统管观念
能否顺利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集团管理层的观念和决心是关键。集团管理层首先要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并通过各种形式向基层单位传达清晰的信息———集团资金必须要统管。在资金统管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层要按照对资金“看得见、控得住、用得好”的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逐级推动,确保资金安全。同时统筹规划整体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技术措施,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整合集团内部的银行账户资源,撤销内部各单位不必要的银行账户,保留使用唯一基本付款账户,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必要技术措施,对下属单位资金情况实行有效监控,降低资金的外流及沉淀风险。
(二)健全制度,调动各单位积极性
建立集团内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沟通共享信息。各级财务部门要定期向管理层提供现金流量信息,除年度现金流量表之外,在日常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情况,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以及中长期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另外,在统一思想、共享信息的基础上,也要从考核激励机制入手,通过制定集团内部资金收益奖惩指标等,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前提下,主动开展理财业务而创造资金收益的部门和单位给予奖励,从而调动各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整合机构,统一资金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很多,其中结算中心是一种较普遍的组织形式。它是根据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置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资金统一结算、筹措、管理、规划、调控。结算中心一般由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运作。结算中心不是集团的经营单位,只是一个资金调剂和管理机构,其直接目的是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成本。内部资金结算中心集银行金融管理和企业资金管理于一身,通过“结算管理”和“信贷管理”做好企业资金的调剂工作,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资金使用计划,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方法。健全、完备、有效的预算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推行全面预算制度,可参照《预算法》的要求,牢固树立预算的权威性,使集团资金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在资金预算管理中,必须分级审批,层层把关,做到严格按资金预算用款和拨款,加强资金跟踪检查,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管理控制体系。
(五)注重资金的风险管理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要重视风险控制。特别是在集团企业开展投资、理财等大规模资金运作时,要有效控制资金的投资风险及支付风险。有效控制企业投资风险,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评审要做到科学、专业、充分,尽量把风险概率控制到最低。控制资金支付风险,要通过健全资金审批程序,加强对各项资金支付手续的审核,强化各级人员资金管理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强化内控手段,严格监督。特别是加强对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堵塞内控漏洞,最终从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有效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综上,国有企业集团加强资金管理,可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强集团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使集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吴玉良 单位:保定市供水总公司
参考文献:
一、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要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严格内部责任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国有产权制度功能没有完全到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所有者权利缺位和经营者权利越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规范企业行为就有必要对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是会计工作深层次的改革,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规范会计秩序的有益尝试。因此,在目前继续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中,只要注意区别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与非企业、城市与乡村会计人员的不同管理要求,结合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处理好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尊重企业的独立市场地位,选择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形式,不但不会影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会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进行会计委派制度的试点,只能选择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一般应采取委派财务总监的形式来试点。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企业集团向所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以国有股东代表身份进入监事会,监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但不担任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应逐步过渡到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行间接管理。
二、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关系问题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它是单位为了确保以有序和有效的方式实现管理目标,保护资金安全,防范、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和完整,及时编制和公布可信的会计信息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控制程序。对单位的会计控制体现在外部和内部。外部控制是来自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控制,它要维护的是社会公众、债权人、行业或国家的利益。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单位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提高管理效益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都有明显的作用。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单位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自律。因此,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中,要结合建立和完善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处理好会计委派制度与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关系。在目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职能还得不到有效发挥,内部会计监督还流于形式,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还不到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单位经营管理水平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情况下,必须在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但是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委派制度的试行不能使会计凌驾于单位之上,偏离自己的位置;二是要注意内部会计监督与国家行政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模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国家行政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的职能界限,造成监督的混乱。特别是在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度的试点,更要注意会计委派制度与企业会计监督的关系问题。除了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以外,还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国家行政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的力度,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会计报表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的要求;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三、正确处理推行会计委派制度与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问题
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不仅仅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会计实务的法制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对强化会计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取消了原《会计法》有关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规定,使会计人员完全单位化,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国家监督权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形成了单位负责人向国家负责或向所有者负责、会计人员向单位负责人负责的责任体系。这一变化使单位负责人成为单位会计执法的第一责任人。只要单位出现违法会计行为,不论是何人所为,即使是会计人员的问题,也要首先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这样由原来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共同监督变成了单位负责人自觉的守法。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的目的也是通过稳定会计人员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经济政策,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因此,在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中,要结合贯彻《会计法》和新的会计制度,注意处理好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与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关系,在《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的有关内容和方式,研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推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成为推动贯彻落实《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ERP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19-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立法执法的欠缺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许多问题,给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提出的要求,是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范规避国有资产流失和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国有企业和相关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的必要手段。当前,加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事关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发展,事关国家和民众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切实维护,对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来说,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加强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的必然要求,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才能使企业的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得到提高,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有效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国有资产浪费
一方面由于资产管理观念的缺失,以及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形同虚设,国有企业的资产在采购、使用、调拨和对外出租的过程中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由于可行性研究不充分,计划外工程,盲目采购造成设备因技术更新淘汰,周转速度慢,超储采购物资,没有使用已超过质保期等状况,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没有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操作人员未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提前报废,闲置设备没有及时调剂或调剂力度不够等情况,造成国有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资产浪费巨大。由于思想认识到不到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部署而言,方法上没有进行科学选择,也没有科学全面的选择标准。并且没有明确主体责任,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对等。对于风险意识方面,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意识,对新环境不能适应。管理人员不能形成较好的综合素质,不能应对日常生活和决策,对出现的新情况不能较好地应对,导致国有资产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二)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不具体、不清晰
我们都知道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但是管理的定位不够明确、管理目标不够清晰和具体,严重影响了有效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使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益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影响了资本使用效益。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值占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一半,但是国有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还不到4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于整个工业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益。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不够具体和清晰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导致其整体效益的发挥不如全社会工业企业的资产效益,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的提升,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的国有企业的机构设置仍较冗杂,直接导致了责任的相互推卸和办事效率的降低。据笔者了解,目前尽管不少国有企业尽管在对其资产管理做出不少有益的改革实践,但从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其企业仍无法在对资产管理过程中构建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如国企的日常支出往往没有严格的把关和监督,而需要的资产到手以后,需要那些人管理、怎么管理都没有具体的措施。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国有资产的管理难以有效落实,进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资产增益,造成了资产浪费。由于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国有企业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等等,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比如单位闲置的物品不能有效企业内利用或者社会回收利用。此外,因为国有企业在对资产管理缺乏监管机制,经常会发账目不实的情况,难以有效反映和控制国有企业的资产情况和变化情况。
三、新形势下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路径
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管理重要性,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进行认真分析,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目前,要做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益,首要的措施就是要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要把国有企业的盈利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理念,使用国有资产的目标也就是要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大的价值和盈利,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要切实提高盈利管理的理念和思路,把国有企业的盈利作企业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整体目标,在这个整体的目标、全局的目标的引导之下来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从而通过科学和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采取具体详细的管理措施、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体制,加强国企资产的使用中监督指: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加强使用后监督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时,必须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能随意处置。处置资产应按正确评估,以防止国企资产流失;明晰产权管理,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进行必要的强化,目的是要让当前国有资产多部门管理,以及管理不到等状态得到改变。在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以国有企业的视角,按照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健全完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对自己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进行准确的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是除了企业的盈利效益之外的对于社会的效益,通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三)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做好具体细节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同样如此,做好管理工作需要细节支撑。加强基本建设及专项项目财务管理,通过严格资金预算编审,规范建设资金的支付,减少“三无”工程的产生,规避资金支付风险,由财务管理延伸并促进集团投资建设的管理。认真研究、细化年度基建及专项投资计划,深入现场了解工程建设进度,与建设、规划部门及基层单位主动进行沟通,合理安排好基建、技改及专项资金预算,杜绝因财务问题而影响集团的投资建设工作。合理安排,深入基层调研,加强上下预算的精准度,从源头控制不合理的资金申报,同时加大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严肃预算执行力,杜绝资金的挪用。充分利用ERP系统深度开发的契机,思考、探索如何将投资管理平台的结算业务如何传入ERP的财务系统,做好ERP系统与投资管理系统的整合,做到结算单据传入ERP系统生成凭证,实现结算业务生成财务凭证的功能,并形成相关的投资建设报表和预算报表的功能,形成投资立项、合同签订、预算、结算、付款的一体化。
四、结语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管理目标不够明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等问题,需要我们针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卫向军,等.如何加强自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J].军事经济研究,2011,(9).
[2] 姚兴洁.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0,(11).
[3] 段小明.关于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权证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3).
[4] 吕子卿.略论国有企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进[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