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言文;营造;良好氛围;策略性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据调查,不少学生视文言文篇章的学习为一件苦差,有部分学生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凡到古文学习的环节,便如临大敌,考试中更是害怕古文部分。而另一些学生虽然对古文没有如此强烈的恶感,却也谈不上喜欢。即便那些能轻轻松松的学好古文的同学,对古文也没有多少好感。然而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规定,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文均是“通俗易懂的篇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并非艰涩难懂,可为何高中生中对古文无兴趣的呼声如此之高呢?古文学习要求良好的氛围,而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此种氛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要有良好的氛围。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据调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⒈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⒉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⒊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文言文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⒈反复吟诵而后得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吟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文言文其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名篇《赤壁赋》《滕王阁序》等,读来便是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像这样的篇目更应反复吟诵,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律魅力。
⒉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陶渊明读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在《赤壁赋》中我们体会面对困境淡然洒脱的心态。《史记》中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历史人物无不穿过历史的硝烟,给我们心灵带来震荡。其实文言文也是古人思想情感的结晶和展现。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⒊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一、分“本”设计,配合教材,构建动态“真”语文课程资源
笔者在学生高中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就从宏观上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并对此进行了分点细化,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具体落实以下十大能力与素质要求:1.工整的卷面书写;2.良好的思维品质;3.清晰的逻辑思路;4.准确的概括能力;5.流畅的表达能力;6.灵活的迁移能力;7.规范的答题能力;8.开阔的阅读视界;9.丰厚的文化积淀;10.辩证的理性思考。先宏观要求,再在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微观方面具体落实。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的学习,笔者分“本“设计,学生分”本”落实,从高一到高三一以贯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点滴积累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模块,笔者的分“本”设计按高考考纲要求的“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五个模块进行。学生从高一起就准备几个笔记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名句、妙词美句等用一个本子,名为“采英撷粹本”;为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上定期举行“表达交流”活动,有相关的跟进训练题,名为“文才比拼本”;古诗文阅读采取“分散学习积累法”,安排每节课前由学生将课外阅读的古文语段或古诗词抄在黑板上,由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文言提升本”;设计“一周一阅读”活动,由老师精选美文印发给学生,一方面作为早读课的诵读材料之一,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旁批点评”,小到字词句的妙用,大到思想内容的概括、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的赏析等,都由学生首先进行阅读鉴赏,然后交上来让老师批阅,评讲则安排在周六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装订,这是“点评装订本”;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不可偏废的两个车轮,写作也占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评判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高低的关键,“作文随笔本”不可或缺。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需要“点滴积累功”,大家可以想见三年下来是很丰富丰厚的。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这五“本”解决方案来真刀真枪地从事着高中语文教学,想方设法切切实实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
二、里应外合,传承文化经典,增加古代诗文阅读篇目
王旭明社长在向“伪语文”宣战时呼吁“语文教材应加大古诗文比例”。据最新的语文高考改革方案可知,2016年的高考语文将增加分值,增加的部分可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如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又一次提上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日程。虽然笔者在前面的“文言提升本”的设计上已经谈到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分散学习积累法”。在这里笔者想谈一谈另一层面上的“里应外合”,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的方法。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为例,教材上“阅读鉴赏”模块有四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古诗――《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第三单元是古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很明显教材审定委员会是十分重视古诗文阅读的。必修部分每册安排了2-3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选修部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更是突出了古诗文阅读的重要地位。笔者这里提出增加古诗文阅读篇目,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内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拓展迁移延伸阅读。如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上),可以将《过秦论》(中、下)作为补充篇目;学习完《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世说新语:王羲之逸事》以及《兰亭诗》(其一);在教学《孟子》选读时,适当增加教材外的篇幅。笔者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读熟,还要求学生将这些补充语段抄录到“文言提升本”上。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突出主体,打造有效课堂,多给学生活动交流机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并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笔者很受启发。在现代文“阅读鉴赏”课上,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以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为例,学生在“预习交流”环节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展示提升”环节适当引导学生将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有形和无形的套子进行一下归类整理;在“分组合作”环节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的小组模拟现场进行人物采访,有的小组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在充分熟习文本之后,笔者只需要对“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等几个难点问题加以点拨引导,确实只要10分钟左右。这里笔者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就语文学科而言,现代文阅读由于没有字词句阅读障碍,教师点拨10分钟左右就够了,但文言文阅读教师的“点拨引导”时间可以多一点,不必拘泥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却鲜见传统文化的身影。固然由于升学压力,可教育的终极目标能让步于升学吗?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诚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天文、地理、宗教、历法、科举、钱币、习俗、书法等,无所不包。高中语文课肯定不能做系统介绍,也不能做深入挖掘。那是大学甚至研究院的职责。中学阶段,只是要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对常识有所了解,不至于浑浑噩噩。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这些语句无一不在提醒教师自己要有所积淀。当下教师的状况却是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有关常识知之甚少,只是满足于在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皮毛。再者这块内容属于考试的范畴,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其实,教育是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应试。难道我们忍心看到煌煌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裂吗?不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拾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笔者案头就散落着《论语》《菜根谭》《阅微草堂笔记》等,闲暇时翻翻,给自己增加点营养。只有这样,在讲授时,才能有底气,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教师要杜绝学科本位思想
语文,就是纯粹的语言文字吗?不是。生活即语文。文化呢,有个比喻说的好,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人可能就要说了,语文和文化关系不大啊,倒是政治课里有个“文化常识”模块,看来文化是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语文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要和政治、历史教师一道,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推卸责任,要把传统文化教学当做自己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如此,学科之间的隔阂没有了,文史哲在同一个层面上得到了交汇和融合,这才是语文大课堂。
三、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
语文课堂知识传授,无论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课堂上完成的。它的样本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相当于传授传统文化。
1.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绝大多数靠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课前可以印发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样,课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就浓厚了,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2.构建师生交往交流的平等平台。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着力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完成教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身教,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3.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挖掘文化价值。中学语文教材经过几代人的筛选,留下的大多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古诗古文,它们往往承载着厚厚的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师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比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积极入世态度等。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涵泳体会,进而受到震撼和熏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开展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一本道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
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 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
1.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背诵自选课内文言文,其他学生当堂提问,时间限制为五到十分钟,提问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文学常识等。
2.学生定期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写到黑板上,标明期数,知 识出处,供大家随看随记,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参考资料,总结课内字词句;每组承包具体课文,量化及细化课文所含知识,并派代表上台讲授内容,本组其他人负责补充。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最后将总结好的资料复印,实现资源共享。
4.精x《二十四史》中篇幅短,故事性强,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且与课文有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①溺爱《刘义恭传》――《触龙说赵太后》
直谏《刘行本传》――《谏太宗十思疏》
②将“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中的“以”与课内文言文联系: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老臣窃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5.“一言以蔽之”
以精练文字概括课内文言文主旨:
如:《过秦论》――仁义
《种树郭橐驼传》――致其性
《触龙说赵太后》――爱
《五人墓碑记》――义
《劝学》――专一(积累,自省)
6.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课文,将文言文的主题复习与作文复习有机结合,实现文言文的重新整合。
如,人才:《劝学》《游褒禅山记》《师说》
生命:《兰亭集序》《赤壁赋》《将进酒》《短歌行》
反腐倡廉:《谏太宗十思疏》《过秦论》
7.总结历年高考文言文中考到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出现频率,如“于”“以”“之”“而”出现次数最多,实词共考了71个。
心得:(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紧扣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相互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实现了课外文言文的辅助作用;用“字”将课内外文言文连接起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做到“文”与“言”的结合。
(4)探索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熟悉近年常考及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困惑及反思
1.如何更好地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好为人师”的乐趣。
2.如何更大程度地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3.从学情入手,探索最适合学生的反馈形式。
五、文言文语境的创设课题小结
古代诗文的阅读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古诗文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所以,平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
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在师生对话方面,即表现为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这种对话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转变。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平等的。二是转换角色,从权威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长期的串讲法造成了语文教师的权威意识和话语霸权,也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蹲下来”与学生真诚对话,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学习的需要,毫不顾忌地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和学习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传统文言文的学习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高中阶段新文言文的学习。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果平时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正读、钩玄、克障”这三部曲去学习和掌握课内文言文,形成了较正确的文言文阅读习惯,那么学生就能既夯实文言文基础,又形成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一、正读明义
正读,就是正确诵读课文。文言文因其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实词,存在生僻、一词多义多读及通假等情况,如果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及相应的工具书正确诵读,文意就能在读的过程中大体明白,并进一步明确朗读的节奏。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课堂上,可直接大胆让学生试读,教师适时指正,这样就能完成初读课文这一文言文讲解前的必要步骤,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的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讲的唾沫横飞,学生却总是听得云里雾里的现象。
二、再读钩玄
钩玄即提要钩玄,也就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课文的阅读难度较大,阅读理解的要求较高,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根据需要,正确地进行概括。例如韩愈的《师说》,学生看一遍的时候基本就已经能明白本文所谈论的是关于“从师”的问题,因为文章第一句话“古之学者必有师”,非常的直白。而其后孔子的那句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也能很好地传达出本文的内容,既然“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后为什么会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么一句话呢?在这里,“师”指的是什么呢?通过对第二、三自然段的反复阅读,就可明白,这里的“师”指的是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把握关键语句是恰当、准确概括的前提;钩玄还应分析事情的梗概和细节,把握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然钩玄离不开对课题及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因此 ,钩玄也是为了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进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细读克障
文言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并疏理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和不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及古文今译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背诵,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克障中的“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最根本的是实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翻译,这就要以扎实的词类、句子成分等汉语语法知识为基础。
要明白一个现代汉语的句子常式:(定语)主语中心词 //[状语]谓语中心词〈补语〉(定语)宾语中心词。解释起来为两句话:1、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2、主干中心词的词类分别为:主语、宾语:名词、代词;谓语:动词、形容词。文言实词的活用及句式判定,大都以此现代汉语句子常式为对照。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七大类: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同义复用现象,偏义复词,带古代文化常识现象的词。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七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二)、文言虚词。高考考纲里列举了应该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课文里出现的虚词均应亲自动手,,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梳理。
(三) 句子对译方法:1、单音词译为双音词;2、留、补、换、删、调、贯;
3、以现代汉语句序为标准,确定实词活用及句式特点。例如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化经典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具体解题时,通过粗读可以明确节奏并发现两选段没有字音的障碍。字义上的有点难度的“厚”、“薄”两字,注释中已标出:“厚:重,与‘薄’相对”,那么可以推出“薄”义为:轻;而“躬”有三个义项:1. 身体2. 自身,亲自3. 弯曲身体,根据下文,选“亲自”义项为佳。
理解上难度较大的为语法上的知识迁移。①句有省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现象,按现代汉语句子常式还原为:躬厚责自而于人薄责,则远怨矣,字字落实就可明确句意:亲自从重责备自已并且对他人从轻责备,就能远离怨恨了。②句中的语法现象有“正”为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诸”为“之于”的合音词,那么“反求诸己”则可还原为:反于己求之,这样全句意思也就可以通过单音词换用双音词翻译为:行仁的人就如比赛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