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

第1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国家建设项目 竣工决算审计 财务决算审计

由于国家建设项目的建设模式较多,如建设单位公开招标确定施工方;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给施工方等确定投资方,投资方又确定施工方等,这些建设模式的合同内容不同,结算方式不同,会计核算也不尽相同,所以竣工决算审计也不相同。同样,一级行政预算其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处理处罚等也不一样。

一、两种决算审计的区别

(一)概念的区别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对以在初步验收后对该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

单位财务决算审计:财务决算是对预算经费执行情况的总结,与部门预算不可分割。财务决算一般指年度决算。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就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年终财务决算的审计。

(二)审计内容的区别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与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内容等都各有不同。比如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对企业流动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审计;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审计;对所有者权益等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对损益情况的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财务决算审计既包括建设单位自身的财务决算,同时也包括某个项目的财务收支,但项目的决算审计只包括与该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工程造价等。比如对财务的审计,在单位财务决算审计时,涉及的有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代扣代缴施工方建安营业税,但若只对某项目进行决算审计,所涉及的有代扣代缴施工方营业税、投资方税金、施工方、设计、咨询单位营业税(营改增的企业缴增值税)等。也可就供货方相关税金进行审计。但投资方税金目前全国无统一规定。仅就四川成都而言,在BT模式下:投融资人只负责提供资金,不参与项目施工管理,则对其取得的资金投资回报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三)审计方法的区别

财务决算审计的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等。

但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法除与财务决算审计方法有部分相同外,另有:材料价格市场询价方法;造价有疑难问题使得审计方法;到编制定额的造价站咨询,以此依据计入审定造价;工程量的审计方法:如用GPS定位测距;钻芯取样测厚度及材质;皮尺测量长、宽、高等;综合单价的审计方法包括:

(1)同类及相似项目按中标单价计价;

(2)变更项目按有关规定重新组价;

(3)同类及相似项目当结算工程量超过中标工程量15%以上的另行组价。

如对某项目审计,除运用单位财务决算审计的方法对项目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外,还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就要运用造价的审计方法:工程量的审计方法(GPS定位测距)、综合单价的审计方法(变更项目的重新组价)等。

(四)处理处罚的区别

财务决算审计依据规章以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若无文件规定,则不能处理处罚,应向上级部门汇报,以便今后制定政策时使用;工程决算审计中,概算、预算、招投标、多计造价等问题依据审投发【1996】105号文件执行。

在对某项目决算审计时,如发现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则处理处罚在引用法律法规上面是一致的;但其他方面,如“四算三超”、高估冒算等方面,那么依据就不一样了。

(五)法律效力的区别

实际工作中,国家建设项目结算审计大多利用审计报告及函的形式,很少采用审计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报告的依法出具不能代替审计决定的法律效力。”审计报告及函反映的问题,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可执行,可不执行,如不执行,审计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而单位财务决算审计中,一般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小问题及建议上审计报告,而大问题上审计报告并作出审计决定。

审计实践中,笔者认为,无论是单位财务决算审计,还是项目决算审计,都应该出具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既保证审计文书的规范化,又保证所有的问题的都应由被审计单位执行。

(六)审计时间的区别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某项目在初步验收后就可实施审计,而单位财务决算审计一般是年终决算报表出来以后才开展财务决算审计。

只有完成了竣工决算审计,甲方、投资方、乙方才可以进行工程款最终结算,而仅有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建设单位是无法办理真正的竣工决算。只有对项目进行决算审计,被审计单位依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执行以后,才能办理真正的项目决算。若单位财务决算审计时,某项目未完工,则不便于对某项目相关内容进行审计;但某项目未完工,也可对其进行在建工程审计或者过程控制审计。

二、两种决算审计的联系

(一)审计的意义和作用有联系

两种审计的意义和作用都是贯彻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加强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审计内容和范围有联系

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可以延伸至有关单位,如设计方、施工方等,但项目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署有关规定,必须要对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尾工工程、移交工程等进行审计,其审计内容有联系;但项目决算审计的内容要宽泛得多。

(三)财务收支审计中存在问题,处理处罚依据相同

两类决算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在处理、处罚依据上基本是相同的。

(四)会计科目有联系

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往来、现金、存款与该单位的非工程项目资金的收支、往来、现金、存款有时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分录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有联系。

(五)审计方法也有相同点

如对现金的盘点、存款与对账单的核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

三、建议

审计署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明确项目决算审计或结算审计,对于审减的工程造价这个问题,必须出具审计决定,否则,即使后续审计,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报告,而按合同付款给施工方或投资方,在国家资金流失的同时,审计的权威性无法体现,投资审计的作用也就毫无意义而言了,审计部门实质上变为施工企业的结算公司了。

各级审计部门要注重资源整合,防止对项目先审计财务,后再对该项目决算进行审计,这样,无论是时间、资源等方面都浪费了。还可在项目决算审计中,利用原有对项目的财务审计结果 ,以及上级审计部门对财务审计的成果,避免重复审计。

第2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出台较详细、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而设计框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供合理、实用、切实可行的参考标准,利用其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审计质量。要设计出便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查阅和学习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必须使框架中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和人员层次结构与我国国情相符。对于前者,国内外内部审计协会和专家学者进行过诸多研究,并形成了较一致的看法,且在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发挥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水平的重要作用;对于人员层次结构上的研究,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发达国家也已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规定,并结合职业胜任能力结构了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相比之下,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的研究相对匮乏,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结论。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对设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例,通过对其内部审计部门机构设置情况、人员层次和各层级人员的职责差异与任职资格要求进行分析,提出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设计的见解。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成果 1999年,IIA了《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简称CFIA),这是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全球首个覆盖全面且分层次、成体系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根据所在层级和工作年限,又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首席审计师”、“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和“新内部审计员工”三类,其中“首席审计师”又包括“首席审计执行官”和“审计主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包括“审计经理”和“高级审计管理者”;“新内部审计员工”包括“内部审计师”和“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少于1年)”。由于员工所在层次不同,其工作重点和工作范围也不相同,则对于同一项职业胜任能力而言,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针对此项胜任能力被要求掌握的程度也有差异。如,与商业发展生命周期相关的知识对于首席审计执行官和审计主管来说非常重要,需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熟练掌握,而对于审计经理而言并非极其重要,只需能够理解并运用即可,对于刚刚加入内部审计部门的新员工则只需了解。比利时内部审计协会于2010 年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和任务》(Competency Framework & Tasks for internal auditors)手册。在人员的层次划分上,该框架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新内部审计师、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主管三个层次,与CFIA的六个层次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这与其本国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有重要关系。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协会于2010年了《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按照四个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区别要求,分别是新内部审计师、有经验的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主管和首席审计执行官。人员层次的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组织的实际需要而进行适当改变。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的研究文献很少,只有陈佳俊和贺颖奇(2009)在其设计的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将内部审计人员层级简单分为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管理者,并分别给予了在职业胜任能力上的相应规定。我国关于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的分析研究与国外相比十分欠缺,为了使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更方便实用,研究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层次结构十分必要。

三、理论基础

(一)合理合法的权力基础是组织得以维系的基本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管理学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中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即:成员有固定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关系是对事不对人;成员选用做到人尽其才;成员明确工作范围及权责;成员按职位支付薪金,有升迁制度。组织理论中的等级系统观点、必须规定明确的成员工作职责的观点,要求组织对从事同一职业的工作人员按照等级赋予相应的职责,且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职责范围也越大,对工作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也就越高。根据这种观点,要设计某一职业的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必须按照等级层次,对处于不同等级的工作人员,在职业胜任能力的范围和掌握程度上进行有区别的规定,以保证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其职责范围和工作重点相匹配。

(二)企业人员能力结构模型基础 法国“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对企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在其设计的企业人员能力结构模型中,规定第二层次为职责性差别能力结构,即对处于不同职位和地位的人员,从六个方面的能力分别进行规定,如表1所示。根据韦伯的组织理论和法约尔的职责性差别能力结构模型,要设计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必须根据相应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重点,在职业胜任能力范围和掌握程度上进行有区别的规定,形成纵向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内部审计人员为顺利完成其使命而对职业胜任能力的需要。

四、国企内部审计部门职位结构分析: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大型国有钢铁上市公司为例

(一)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设置 该集团公司审计机构成立于1985年,2000年以前称审计办公室,2000年改为审计处,同时,撤销工程预决算审查处,其工程决算审查职能及相关人员划归审计处。审计处管理工技岗位定员15人,其中科级职数4个。现在岗职工15人,其中中层领导干部3人,科级4人,一般职工8人,全部为管理工技人员。审计处内设机构三个:经济责任审计科、管理审计科和工程结算审计科。如图1所示。

(二)内部审计机构职责 该企业总审计处主要负责制订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管理规定,编制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贯彻实施;对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实施财务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对所属二级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合规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投资项目审计、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业务;根据需要选聘社会审计机构,并对其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等。各下属审计科则根据本单位的主要功能实施具体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科主要负责对集团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实施财务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审计业务,并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管理审计科主要负责制订相关审计工作制度、管理规定,编制内部审计工作规划和计划,对集团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根据需要选聘社会审计机构,并对其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管理审计项目台账、审计项目档案、审计软件,编制审计统计报表;工程结算审计科主要负责对集团公司及二级单位的基本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大中修、技术开发、福利设施修缮、环境绿化等工程项目实施基建工程审计、合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三)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责任 该集团审计处有一位处长和两位副处长;经济责任审计科有一位科长和一位科员;管理审计科有一位科长和两位科员;工程结算审计科有一位科长、一位副科长和一位科员。每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都不尽相同,该集团公司进行了逐一规定。

(1)审计处处长主持审计处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审计制度;主持修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公司审计规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负责审计项目的立项及审计人员的安排;检查和考核审计工作质量;审定上报审计报告等文稿资料;落实内部审计监督方针;负责本处管理体系工作的组织领导,保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等任务。两位副处长,一位分管基建、技改、大中修等项目结算审计工作,编制项目结算审计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审计;协助处长不断完善工程结算审计的管理制度和投资控制的措施;对分管的工程结算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对其准确性、合理性负责;协助处长完成全处审计工作计划、汇报、总结等文字材料的起草撰写工作和精神文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工作;贯彻落实内部审计监督方针和目标等。另一位副处长协助处长分管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算和风险管理审计工作,起草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评价风险隐患,提出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建议措施;检查评价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协助处长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及培训计划。

(2)经济责任审计科科长主持该科管理行政工作,执行年度审计计划,起草公司年度二级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方案并执行;执行公司或处领导安排的专项或综合的财务会计和经济业务审计指令;起草审计报告、完成审计报告的科审;负责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文字材料的起草;保持本科室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等。经济责任审计科科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执行年度审计计划,完成领导分配的对公司年度二级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参加并完成上级安排的专项或综合的财务会计和经济业务审计任务;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起草审计报告并完整归档;负责审计资料及数据的统计整理编报工作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等。

(3)管理审计科科长的岗位职责与经济责任审计科科长基本相同。管理审计科第一位科员负责劳资、人教、保险、计生、工会等工作;负责全处审计统计资料、公文的编辑整理上报,负责OA办公网络、文件档案管理;会议准备、办公设备用具的管理工作,其余职责与经济责任审计科科员相同。第二位科员负责内部审计制度修改、审计规划的起草、本处文字材料的起草,其他岗位职责与第一位科员相同。

(4)工程结算审计科科长执行年度审计计划,负责组织对公司和二级单位的基建、技改、大中修、绿化及福利设施修缮项目结算进行审计;执行公司或处领导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专项或综合的工程项目资金、经济效益审计指令,起草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审计;参加公司有关工程项目、大中修项目和其他项目承包合同的招投标工作;负责对本科审计的工程结算和审计结果的检查、复审、验收、考核;其他岗位职责与其他科科长相同。副科长主要协助科长完成其职责。工程结算审计科科员认真履行审计监督检查职责,执行年度审计计划,按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公司和二级单位的基建、技改、大中修、绿化及福利设施修缮项目结算审查任务;按时完成上级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算审计、专项或综合的工程项目资金、经济效益审计任务;参加公司有关工程项目、大中修项目和其他项目承包合同的招投标工作,其他岗位职责与其他审计科科员相同。

(四)实例分析 根据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职责规定和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的规定情况可知:(1)从内部审计机构上看,审计处与各审计科之间的职责差异较大。审计处对所有类型的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实行统一管理和考核,执行整个公司层面上的内部审计管理职责;下属各审计科则主要执行各种类型的审计任务,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执行二级单位层面上的内部审计实施工作。机构职责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对处于不同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的差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应当首先从人员层级上区别处级和科级领导。(2)从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规定上看,各审计科科员的职责与科长、副科长的职责也有类似差异。审计科科长主要对科内负责的审计项目执行起草、管理等事务,副科长则协助科长进行其本职工作,科员则主要执行各种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及科室的基础性工作(如档案管理等)。因此,在框架设计中,应将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与科级领导相区别,分别在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和培训方面进行规定。此外,案例中审计处处长和副处长在职责上同样有所区别,而副科长的主要职责虽然是协助科长,按照法约尔的职责性能力结构理论,对相同的职责,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相应的能力要求上依然要有所区别。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对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在各方面职业胜任能力上的掌握程度要求十分细致,足以体现对同一机构内不同层级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求上的区别,因此,在设计框架时,可将处级和科级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细分为处长和副处长、科长和副科长四个层级。最后,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CFIA中的层级划分方法,在普通内部审计科员层次上,应将工作经验在一年以下的内部审计人员单独划分出来,在职业胜任能力上给予更多基础性要求以保证框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五、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人员层次结构

设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应当将内部审计人员分为处级领导、科级领导和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三大等级。其中处级领导、科级领导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位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具体层次;普通内部审计科员以一年工作经验为界限,进一步划分为新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在一年以下)和内部审计师(工作经验在一年以上)两个层次。如图2所示。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按照人员层级进行区别规定,既方便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对框架的查阅和学习,而且可以框架为标准,方便评估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对欠缺之处提供后续教育,达到全面提升各层次内部审计人员各方面职业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佳俊、贺颖奇:《中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第3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7-02

建设项目审计是我国专业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程项目为审计对象,以项目建设程序为主要脉络,将审计的内容锁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技术经济活动方面。与其他的专业审计相比较,建设项目审计凸显如下特征:(1)审计内容具有较强的技术经济综合性――涵盖财务审计、工程造价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及项目管理审计等方面;(2)审计时间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随着建设程序的逐步推进,体现为开工前审计、在建期审计和竣工后审计;(3)审计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包括分析、计算、比较及现场测量等;(4)审计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多属性――涉及工程建设各领域及各种性质的单位。随着近几年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约占国民收入的1/3左右,建设项目审计的任务越来越重,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正因如此,建设项目审计在我校审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逐步从选修课上升为限选课程,在下一步拓宽新的审计专业方向时,它将会成为专业核心课程。笔者长期从事建设项目审计教学,在此就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的搭建谈一些认识,以促进和完善审计实验教学的方法体系。

一、国内建设项目审计发展概况

我国“建设项目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有“基本建设投资审计”,也称“基建审计”,其审计重点是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审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将“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拓展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其中建设项目审计占绝大部分比重,就目前我国三大主体审计的审计业务中,建设项目审计耗时最长、内容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先后修订了《审计法》,颁布了新的《审计准则》,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态势在我国具有以下特点:①审计目标从关注合规性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②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延伸到了勘察设计审计、招标投标审计、概预算审计、竣工结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等多个方面;③审计重点从建设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转向工程质量审计和绩效审计;④审计技术方法从传统手工审计转向信息系统审计;⑤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转向全过程跟踪审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及信息技术理论的深入发展,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工程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与此相对应的人才需求将会急剧递增。但目前我们开设的《建设项目审计》课程,一是没有实验课,教师只能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想象以一个建筑物为审计对象,如何实施审计程序;二是仅靠每周2课时、一学期的32学时,根本解决不了大量的识图和工程量计算等问题,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和公式上,课程考试结束所存的记忆为零。如果建立一个系统,能够解决图纸与工程量计算的自动化问题,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工程的瓶颈就可以突破,学生“难学、难懂、难应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审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审计”实验模块的建设,恰恰就期望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建树,并能转化为审计生产力。

二、建设项目审计专业的应用前景

受建设项目审计独有的技术经济性特点之影响,从事建设项目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所有人员都热盼其审计过程能够从传统手工方式转向自动化,就内部条件而言,我校的会计实验室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计算机会计模块,审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审计之星”教学软件,已经建成了一个集手工模拟和计算机辅助模拟的“双模块”审计实验平台,建立建设项目审计方向的实验平台,有大量的背景资料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从外部条件来看,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助于这一期望目标的实现,首先,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建立了诸多审计信息系统,比如当前较为成熟的“金审工程”的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其次,建设项目审计部分内容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再其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发展十分之迅速。毫无疑问,这些条件为发展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设计思路

建设项目审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审计,遵循“先计划后建设、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先验收后使用”的原则,对建设项目开工前期准备阶段―在建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基本建设程序开展审计。因此,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的建设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

1.模拟工程图纸设计环境。学习建设项目审计,必须要掌握工程识图知识,因为它是工程造价审计的基础。通过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应用CAD绘图技术,熟悉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应用三维动画设计,反映制图的基本流程;建立局部网络,链接主要的设计院,逼真地映像工程图纸实体,感受设计环境,以达到完整识图的目的。当前,我校开设有《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但困扰建筑工程识图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少实务训练环境,一本教材加一只粉笔,外加幻灯片,都是“纸上谈兵”,空洞、低效率;而实践中,设计单位早已放弃了传统的手工绘图方式,电脑绘图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如果不通过信息工程系统改善教学环境,已经无法满足建设项目审计实践的要求。

2.模拟建设工地环境。了解工程材料知识、工程构造知识、工程施工知识和项目建设管理知识是提高建设项目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在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室时,可以利用录像资料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等立体地反映建设项目从开工前准备阶段到正式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的建设活动,把建筑材料和工程构造引入实验室,并随施工进度动态地反映现场平面布置、阶段验收、项目管理等综合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降低审计风险。解决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尽力通过参观工地这种方式努力缩短项目建设实物与空洞想象之间的距离,特别突出的问题是参观工地难以做到跟踪进行,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此外,参观工地还受许多条件的制约,比如:安全性保证、时间保证、交通条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配合等,这导致教师一般不愿意采用这个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3.研究与开发工程量计算软件,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工程量的计算是工程造价计算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特点是计算过程烦琐,手工计算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如何引入信息技术在输入图纸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直接生成工程量,是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平台建设的重点。通过研究与开发,把图纸与造价确定链接起来,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努力而为之的一件重要事情。如果能够在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建设中完成这项工作,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4.引进并改良现有的定额应用软件,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许多电脑公司研究开发了定额应用软件,应用也比较成熟,在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室建设中,可以适当引入使用,并应审计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改良,比如设计一些错误,制造一些陷阱等,应用在造价审计教学之中。

5.模拟建设项目审计环境。①基建会计模拟环境的建立。建设项目审计涉及到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财务会计的内容,因此,需要选取不同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收集一些相关的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特别是会计资料,如财务报告、账簿、原始凭证、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等,并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如果条件可能,通过局域网络实现。我校开设有建设单位会计和施工企业会计课程,已经具备这个实验环境建设的条件。

②建设项目内部控制模拟环境建立。内部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在建设项目审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不同建设项目的如下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投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进度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并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如果条件可能,通过局域网络实现。③工程管理模拟环境建立。提供不同项目的如下管理资料:项目建议书及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文;工程设计文件;预决算资料;定额及有关计费文件;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设计变更资料;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施工签证;竣工验收资料;财务决算资料等。通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如果条件可能,通过局域网络实现。④建设项目审计模拟环境建立。建设项目审计是一个包括项目建设程序、控制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审计,主要涉及的: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整个项目建设资金运动过程的财务收支及其状况、计划执行情况、财经法纪遵守情况;所有反映投资建设技术经济活动的财务收支计划和核算、统计会计资料以及计算机资料之外,还要收集给相关部门调查和评价各种有关的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管理效益的信息资料,并将上述内容通过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一些评价指标模式加以确认。

6.建立计算机审计应用系统。按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来设计计算机审计系统,涵盖前期决策审计、招标投标审计、造价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内容,并按不同的审计主体要求,体现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上的区别。在已经形成的模拟环境中,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完成审计操作,形成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链、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的模板,注意设计安全保密系统,如果可能的话,再设计一套审计质量控制与评价系统,为下一步开展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奠定基础,并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可及时更新的系统。

建成后的建设项目审计实验室是一个多功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它既可以用于建设项目审计教学使用,还可以用于与工程有关的多门课程教学使用,同时满足学生实践之需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与审计实务的“零距离”对接,开展审计人员后续培训,为开展建设项目审计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这必定为我校审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功能建设起到“如虎添翼”之功效。

参考文献:

[1]王海洪.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挑战[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

[2]丁继安.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第4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1、建筑工程跟踪审计的作用

工程造价控制的项目启动前控制表现在对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控制、投资决策控制;进行时控制则表现在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施工监督控制;竣工后控制则表现在竣工后项目结算控制。覆盖了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局,其优越性是使整个项目过程都受到监控,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因缺少监督产生的问题。

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涉及建设项目全过程。在建设前期决策阶段存在相关手续文件是否未进行审批。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存在是否未按设计规范要求设计,设计方案不周全、不细致等问题,是否会直接导致在施工阶段存在很多设计变更,延长建设时间的隐患,而增加建设成本。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存在借用资质承揽工程、不按合同规定配备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中是否存在不按规范操作、不按设计施工等问题,导致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竣工结算过程中,项目因未按规定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导致无法开展竣工决算审计的事项等。以上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才能及时发现,进而及时提出审计意见,以便各方进行整改。

2、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住审计的内答

2.1、事前跟踪审计内容

跟踪审计在事前控制中要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及时将相关审计工作落实到位。事前跟踪审计卞要内容包括:1)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要齐全。包括项目建议书、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和施工许可、环保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消防批准等。2)要审查招投标程序和相关结果的合法性。3)要对建设项目的合同及相关条款进行审计,要与招标文件和投标书保持一致性。

2.2、事中跟踪审计内容

事中审计监督内容主要包括:1)对施工力一履行合同隋况进行检查要核查相关单位履行合同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行为,要对变更、增补或者终止合同情况进行检查。2)要对概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概算是成木控制的重要指标,施工方如果超出概算购置资产,或者其他挤占虚列工程成木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审计监管要对此进行有效控制。3)要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等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检查。4)要对设备材料价格进行有效审核控制。建设用设备材料的购进,其价格的真实性、适中睦,要进行核实。对设备和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的,要进行针对性分析,明确责任关系。5)建设单位要有完善的

内控制度,管理要规范利学,人员配置要合理,工作要有实效性。像工程签证、验收、材料价格控制、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各个控制环节都要正常运转,确保建设资合法使用。

2.3、事后跟踪审计内容

工程浩价事后梓制内容主要包括:1)要对工程量进行核查。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要用工程量进行工程结算,审计人员要对施工单位旱报的工程量进行重点审查,对那些多计入的工程量要坚决清理。2)要对设备和材料价格进行审查。建设用设备和材料单价是不是合理,不能只看发票,要防止施工单位以劣充好,蓄意抬高材料价格。3)对隐蔽工程记录和设计变更的相关材料进行真伪核查。隐蔽工程需要现场签证,事后补签证或者虚假记录都是审计的审点。

3、工程造价中跟踪审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审计人员角色定位不清晰,审计深度难以把握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是进行监督、咨询和建议,从而使得项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到相应的改善,进一步的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相关的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工程项目中。作为第三者(区别于建设管理方、项目施工的审计监督方)全程参与建设项目的关键环节和全过程,但是不会实际参与羡慕管理、施工和监理工作,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发现问题需要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不能直接干涉建设项目工作,同时需要向上级反映。

3.2、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中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审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工程造价审计必须是注册造价工程师、造价员,他们需要熟练的掌握工程经济和技术;财务审计基本上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为主。在建设项目审计中,两者之间的工作是相互配合的,从而才能使得使建设项目审计不留死角,审计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3.3、相关配套法律规范、行业规定尚不完善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种新的的审计方式,审计人员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所以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对其进行约束是非常有必要的。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相关的关于审计机关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授权涵盖建设全过程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规

定还不是很完善。对于跟踪审计法定内容等要件都没有明确的进行规定。所以造成了中介机构的不同人员对于跟踪审计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中介机构犯了错误,但是也没有国家规定进行责任界定,从而使得中介机构不是很重视跟踪审计的服务和质量,使跟踪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解决对策

4.1、协调好跟踪审计与其他专业监督的关系

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需要国家的审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审计部分进行完美的配合,同时建设单位还需要聘请专业的社会审计、财务监理、工程监理等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国家审计部门与这些专业监督单位或机构之间需要相互配合,需要审计部门对专业监督单位进行再监督的工作,主要是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在对这些专业监督单位的工作进行评估之后,可以合理的利用他们的工作成果。

4.2、加强跟踪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时候,其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审核招标文件,主要是对文件中的综合单价、措施费、检验检测费审核。细化到综合单价中的人材机、管理和利润,以及子目的套用和材料的合理情况。所以需要审计人员要有造价审核及编制能力,同时专业知识必须过硬,对于国家的招投标和造价政策要时时掌握。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定期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在项目上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水平。

4.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有法可依,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5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工作职能;审核

审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审核与监督的作用,财务部门的工作宗旨是加强经济核算,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这两个部门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方能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与运转,本文将简单介绍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论述财务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探讨审计与财务的关系。

一、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

大多数企业的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审核企业各类资金支出,分析资金支出计划方案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审计工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要审核本部门的日常费用支出,其次,要审计企业的资金支出,最后,要核算好企业特殊费用支出。审计本部门的日常费用支出则需要先审核资金支出的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合法,投资金额不能和企业的经营计划方案有太大的偏差,然后要审核资金的审批手续是否合理,再审核本部门的资金投入进度,并编制记账凭证。审计企业的资金支出则需要审核企业的年度经营项目、下月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汇总资金计划,然后将审计结果交给财务部部长,如果审计结果科学合理,部长会予以审批。核算企业特殊费用支出主要是指审计办公用品入库与领用的支出、维修费用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审计办公用品入库必须审核原支票并和发票的金额、数量进行对质,然后编制记账凭证;审计办公用品领用则需要在月底审核库存单和领用凭证,并编制办公用品领用汇总表。审核维修费用支出需要按照《工程维修物资核算管理办法》对所支出的费用进行核算与审计。审计研究开发费用必须对产品开发中心的发票进行全面审核,并编制记账凭证。另外,全面做好审计工作,必须熟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并做好与各岗位的衔接工作。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负责,营造良好的部门形象。

二、财务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除此之外,财务部还具备预测、决策和分析等职能。执行财务核算工作需要运转七大系统,分别是往来核算处理系统、出纳账务处理系统、进销存处理系统、固定资产处理系统、成本核算处理系统、工资核算处理系统和账务处理系统,然后编制分录,保持试算平衡,结账以后再登记账薄,并编制财务报表、记账凭证和会计凭证等。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应遵循四项原则,即清晰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加强经济核算和内部控制原则。清晰性原则要求财务报表和登记账簿能够反映企业投资活动的真实状况,资金支出数目、支出时间、地点、投资项目和责任必须明确。经济性原则要求设计者做到核算资金支出时必须考虑节约成本,完善控制成本的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统一性原则要求设计凭证时要将凭证的内容和格式应尽量做到统一和标准化。全国性使用的凭证如车船票、机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有关部门在设计这些凭证时都尽力做到了全国统一以保持凭证的规范管理,一个企业内部使用的凭证更应做到标准化和统一化,如果收款凭证中的会计科目栏称为总帐科目,而付款凭证中又将该栏称为一级科目,或者收款凭证面积大,付款凭证面积小,都是不符合统一性原则的。贯彻统一性原则不仅使凭证内容更清晰,同时也便于装订和归档保存,还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和在全国范围内传递及使用信息。此外,财务部自制的许多原始凭证都是为加强经济核算和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因此,设计凭证时应充分注意贯彻这一原则,例如产品加工单、工时记录、管理费用分配卡等等的设计,都要便于各种核算、控制、分析和检查,满足管理需要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三、审计与财务的关系

审计与财务不仅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而且能够相互作用与促进,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属于企业的职能部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财务知识方能对审计部门的日常费用支出、企业的资金支出以及企业特殊费用支出进行全面的分析、预算和审计,而且要将审计结果上交给财务部长,由此可见,财务对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财务部也具备核算、预测、决策和分析的职能,但是,企业管理并不是只让财务部来核算资金支出、分析和决策投资项目,依然需要审计部门来核算投资金额,分析投资项目计划以保证开发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关系,对财务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与此同时,也加强了财务部和审计部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避免了资金浪费,提高了投资项目的运营效率,能够辅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审计与财务的关系,完善审计管理,加强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这两个部门的作用,从而确保企业运营投资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同属于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兼具核算、监督、分析和决策职能,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审核企业各类资金支出,分析资金支出计划方案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财务部的最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执行财务核算工作需要运转财务预算的七大系统,发挥财务的监督作用必须遵循清晰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加强经济核算和内部控制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为了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处理好审计和财务的关系,加强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合作,让这两个部门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柏松.浅论审计和财务的关系[J].中国总会计师,2012,(8):146-147.

[2]李文.浅谈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9):146-147.

[3]王强.浅谈财务与审计的关系[J].科技信息,2009,(27):324-324.

[4]姚薇.浅谈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2):72-73.

[5]崔蕾.浅谈审计和财务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9,(19):141.

[6]敬玉玲.浅论如何加强企业财务审计[J].商情,2014,(35):10.

第6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字:注册环境审计师必要性

一、国外注册环境审计师的发展情况

国外一些国家成立了环境审计师协会,如北美的环境审计圆桌会议(EAR)成立了环境审计师协会,该组织于1993年出版一书《环境健康和安全审计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1991年成立,它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一书《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英国注册审计师协会(EARA)1992年成立,有上千成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环境审计协商会议共同成立了环境审计师注册委员会(BEAC)。这样环境审计师的执业水平才有了衡量的系统,股东可以雇用他们来保证环境评估人员具备应有的技能、知识和诚实性,他们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的发展。但是,中国目前没有环境审计师协会。

随着充分地进行环境管理的职责从政府转移到企业,股东会要求高质量的环境评估,很可能公司需要对外有关环境业绩的书面报告。环境审计师已经变得至关重要了,因此,他们执业也必须经过相应的注册。现在国际上大约有数千计的环境审计师,他们水平从不充分到一流不等。直到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环境审计协商会议共同成立了环境审计师注册委员会(BEAC),环境审计师的执业水平才有了衡量的系统。现在,股东可以雇用注册职业环境审计师(CPEA)来保证环境评估人员具备应有的技能、知识和诚实性。(刘力云,1998)

二、我国环境审计人员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是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这种落后的现状,除了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人”的因素。我国现有的环境审计人员一部分是会计岗位上转来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一部分是从经济管理部门转来的经济师、高级经济师,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员是会计、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等。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主要包括会计、财务和审计方面,缺乏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我们以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进行的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环境审计为例,可以发现审计人员单独承担专门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任务还具有一定困难。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广度和深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审计人员必须懂得审计方面的知识,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水污染治理审计的特殊性,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一些与水污染相关的知识,例如水污染程度的鉴定、污水量的确定等。显然,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现状看,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难以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

三、我国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的必要性

1、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是扩大环境审计范围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局限于财务审计,主要针对环保资金是否被截留挪用,排污费是否超收漏收等等,也就是说仅仅围绕环保资金的运作这条线展开。对于环保投资,包括环保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工程竣工后是否正常有效运转,以及运转效果等仍未涉足。实际上,有些环保工程竣工后有关部门未组织验收或竣工之后长期处于停用状态,不能发挥效益,不能发现和揭示深层问题。当然政府扩大审计范围也有相当难度。一是缺乏专业人才,二是缺乏资金。如果把环保投资后的监管交由独立的中介——注册环境审计师,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

2、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有利于有效地监督环保机构

我国目前开展的多是财务审计,仅对环保项目绩效审计进行了试点。其实对环保机关进行绩效审计也是相当重要的。环保机构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工作绩效需要监督。促进环保机构尽职尽责,做好环保本职工作,审计机关应对环保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环保项目的绩效同样需要评估和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可以监督环保机构的投资、环保项目的实施及运行效益,但真正展开又有一定的难度。这部分业务可由注册环境审计师来承担,再由环保部门或政府审计部门实施再监督,这样就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

3、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是跟踪审计的需要

跟踪审计对我国目前环保现状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国有很多环保工程竣工后未能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甚至长期处于停用状态,不能及时发挥治理效益。如某市审计局对本市63家重点污染企业的审计调查发现,实现达标排放的44家企业,治理工程已完工且通过验收,但均未办理竣工决算。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除了督促环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把好竣工决算审核关外,还应该对这些企业的治污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检查其验收落实的情况。此外,有很多环保设施耗用了大批环保资金,但却长期闲置、停运。据全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调查,在所调查的22个省市的5556套废水处理设施中,因报废、闲置、停运等而完全没有运行的设施占32%,运行的占68%,运行设施的总有效投资率只有44.19%,总体有效的投资只占全部环保投资的31.13%,情况堪忧。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审计监督体系,对很多环保资金的投入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情况,无法进行揭示及评价其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只是对重大项目派出检查组进行跟踪审计,这远远还不够可见,在这方面如何发挥环境审计师的作用也成为必要。

4、企业环境报告的发展和环境标准的产生使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成为可能。

在年报审计中揭示企业环境方面问题日趋重要。一方面,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工业发展带来环境的恶化,使企业面临着愈来愈多的由环境引起的诉讼和制裁。这种诉讼和制裁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例如企业在其决策中,随时都需要考虑到废水的污染处理问题、空气污染问题、以及支付额外的环境保护费等。如何反映企业的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会计师在年报审计中值得考虑的问题。增加披露和报告环境责任的要求成为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系列标准的出台,完整而系统的环境标准的产生,内部审计的环境审计对象扩大到整个企业,环境审计师在内审人员的配合下,正确反映企业环保资金的使用效果,以及合理评价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效率亦成为可能。

四、在我国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的设想

在我国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首先要求注册环境审计师是审计人员,这是与国外注册环境审计师最大的区别。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注册环境审计师的资格要求、工作内容、对他们的管理以及与审计主体的关系。

1、注册环境审计师的资格要求

⑴学历

审计师应该至少受过高等教育或取得同等学历(包括本科、研究生),专业应主修会计学、辅修环境工程,或者主修环境工程、辅修会计学。另外,审计师应该具备下列知识当中的几项:环境科学与技术;经营的技术和环境方面;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的要求;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审计程序、过程和技术方法。

⑵资格考试

既然称作“注册环境审计师”,那肯定有相应的“资格审查制度”、“资格考试办法”以及定期的资格考试。这方面可以参考已经做的比较成熟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在规定的年限里参加规定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并从事相关工作一定年限后颁发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如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审计,环境方面的考试科目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等。这些科目不一定要像注册会计师考试那样细致,可以是几门合在一起的综合考试。比如说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可以把经济法、税法、环境保护法放到一门课程中,进行综合考试。考试要在五年内完成,每年可以考两次,分别在春季和秋季。

⑶工作经验

审计师从高等学校毕业后应该有5年工作经验,其它的学历可以相应减少工作经验的要求,但不得低于2年。对这样广泛的技能需求使绝大多数的环境审计项目是由审计小组来完成的。即便如此,培训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⑷后续教育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又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要进行环境审计必须熟悉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才能胜任环境审计工作,写出较好的环境审计报告,完成审计任务。因此,必须举办培训班,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星期,主要针对新修订的会计政策、法规,以及经济法、税法和环保法等方面的改变进行培训,还可以进行一些案例和实例介绍。

2、环境审计师的工作内容

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可以分成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法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三个方面,还可以增加环境咨询服务等业务。具体环境审计师要做的工作如下:

⑴为各部门职员和工厂经营人员就与空气污染、水污染、有毒物质、废物处置和外部工厂噪声有关的政策要求、最新的法规措施和组织政策提供咨询和指导,以保证工厂对环境法规的符合性。

⑵对工厂的环境控制设施进行定期的现场评估以确定环境控制合规性的状况。

⑶保存许可标准的记录、合规性计划、和其他的要呈交给政府部门的材料,跟踪合规性数据,保证符合环境法规。

⑷通过视察,参加地方职业组织的会议,发展各级政府间的交往,在公共听证会和其他会议上提供证据,保持对政府环境控制部门的活动、程序和法规的了解和熟悉。

⑸帮助工厂经营人员准备上报材料(例如,应用的许可标准、各种不同的请求、排放物品资料、对违规通知的反应、合规性计划、环境影响说明、或流出物监控数据)。

⑹通过走访其他工厂,与适当的企业、专业人员、组织和政府人员接触确保对环境控制技术(例如,学术状况,好的以及实用的设备和技术)的最新发展的清醒认识。向受影响的组织活动提出恰当的报告。

3、注册环境审计师的管理

注册环境审计师可以参考注册会计师、土地估价师、房地产评估师、证券评估师等资格考试制度的内容,对其报名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后续教育制度、职业协会、准则的颁布、质量检查等做出严格的规定。应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协会,由国家审计署负责。它可以与注册会计师等一样存在于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家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中负责环境审计工作的必须是注册环境审计师。新晨

4、注册环境审计师与三种审计人员的关系

注册环境审计师的审计工作是对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一个补充,可以对扩大政府审计范围、加强对政府机构(如环保机构)自身的绩效审计、进行跟踪审计等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注册环境审计师又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成员中的一部分,由此加强了其独立性,为更客观、公允地对企业环境报告等进行审计创造了条件。虽然对注册环境审计师的要求如此之高,但在环境审计中,内部管理、控制同样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对机构内部的环境风险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人员较为熟悉;对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他们有切身体会;在制定审计总体计划时,环境风险也是一个他们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因此,在企业内部中一般不单独设立环境审计部分,而是内部审计师与环境审计师角色合二为一。这样的话,注册环境审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师的工作,为更好的完成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审计研究,2004年2期。

2、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4年2期。

3、吴晓春译,《注册环境审计师实务准则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制定》,广东审计,200年8月。

4、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研究基金会的课题研究报告:《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上、下),中国内部审计,1997年第4、5期。

5、祝圣训等:《环境审计发展的社会推动力分析》,世界环境,2001年3期。

6、罗恩。布莱克:《环境审计的新篇章》,刘力云译自《内部审计师》,1998年6月。

7、罗卜特。R.皮卡得:《审计与环境管理》,刘力云译自《内部审计师》,1998年6月。

8、张少勇等:《环境审计与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12月。

第7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第8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摘要]环境对的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环境信息逐渐成为人们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而的环境报告是人们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来源。本文从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的出发,探讨了环境报告审计的有关。

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政府环境法规的日趋完善,企业的生存与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的关系日益紧密。对企业的广大关联方来说,环境信息已日益成为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关联方的信息需求,为了更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也为了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有必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为规范地对外报告环境信息,环境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正逐渐兴起。

而审计界,特别是对民间审计来说,在和实践上对环境报告审计加以和探索也很有必要,这是社会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试从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的角度,探讨环境报告审计的有关问题,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环境信息类型和披露形式

根据环境会计的实践和有关理论论述,环境信息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

(一)环境财务信息

环境财务信息反映的是环境事项给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所谓环境事项,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公布的《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指南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第1010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环保事项的考虑》,主要由这样四方面组成:一是积极从事预防、降低和修复环境污染或者是致力于保护资源的活动(包括自愿的、合同规定的以及法规要求的);二是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后果;三是对其它单位或资源造成环境损害的后果;四是由法律法规要求而导致的负债。这些环境事项的存在可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影响:如可能损害资产,从而需要减低它们的账面价值;由于违反法规而需要预提用于赔偿、诉讼、清理的准备金;由于给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及或有负债;在经营成果方面,主要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环境支出,包括环境管理费用、排污收费、罚款、污染清理支出、恢复支出、停工损失等。这些财务影响即构成了环境财务信息的主要。

根据环境财务信息的性质,对其确认和计量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下进行,也可以通过现有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当然,为使信息使用者获得更明确的信息,仍需要改进财务会计的处理和报告方式。而对环境财务信息进行专门的和详细的披露,具体可通过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增加项目,或增加附表、补充报表来揭示。不管其具体披露方式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信息也需要独立的民间审计师的审计鉴证。包含环境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了,从环境会计角度看,它也是环境报告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一种非独立的方式。我们可称之为“非独立的环境报告”,把它作为我们环境报告审计的对象之一。

(二)环境绩效信息

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应环境责任的要求,企业需加强对其所使用的资源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报告环境绩效信息。

对于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在理论和实务上还处于研究和尝试阶段。从各国学者对环境绩效报告的论述看,虽然看法不尽一致,但还是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来:(1)和环境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同,环境绩效信息宜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可称之为独立的环境绩效报告。因环境绩效信息若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揭示,必然造成信息分散,从而不利于对环境绩效直接得出结论。而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将使环境绩效的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有利于对环境绩效进行恰当的评价。(2)与财务报表不同,环境报告的编制可能更多地使用非货币指标。由于环境问题的特点,相当一些环境问题不能以货币衡量,而只能采用某种技术或实物指标。当然,随着环境会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有可能实现货币量化,用经济和财务指标来衡量环境绩效,但可以想见,那样的经济和财务指标与传统会计中所理解的也将大不相同。(3))环境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质量指标的达标率等;环境绩效指标和计量结果,如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费用的分析。(4)编制环境报告可同时采取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多种。(5)编制的环境报告应和财务报表一样是通用报表,要同时适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6)环境报告也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审查验证。

二、环境报告审计问题探讨

(一)非独立环境报告-环境财务信息的审计

如前所述,非独立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指对财务报告中的环境财务信息的审计。执行该项审计的审计人员仍应是注册会计师,从审计类型上看,仍属于财务审计范畴,可继续采用财务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验证;审计过程中仍应遵循现有审计准则。

对这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和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审计目标略有不同

一般而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在诸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等所有重要方面根据公认会计原则或其它要求公允地予以披露而表达意见。那么考虑到环境问题,审计人员的目标还包括要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此来证实企业的财务报表(或报告)中对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的项目已经公允地揭示。

2.审计依据有所变化

毫无疑问,环境审计中有关环境法规将成为新的审计依据。另外,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从长远看,务必制定权威的会计准则来明确地规范环境事项给财务报表带来的影响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到那时,这些会计准则将成为审计人员判断环境财务信息披露公允性的依据。,还没有哪个国家制定了这类准则,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已有的会计准则来作判断,这客观上给审计人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3.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

一方面,由于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等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与环境知识、环境法规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环境及法规知识,来对这些项目的合理性、可靠性作出判断。因为环境法规往往很复杂、具体,环境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性,通常已超出了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为此,需要利用工程师、律师等环境专家的工作。但不管如何,审计人员还是会被要求有足够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以发现因违反法规行为而导致财务报表重要错报的情况。

另一方面,因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特别是对未来的影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在确认和计量时需要更多的判断、估计,这显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在还未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的情况下。

4.审计风险相对较大

一方面,环境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专业性的特点,难免给审计人员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从环境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财务后果看,也孕育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企业为破坏环境而承担的成本和负债数额可能非常大,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如二十世纪北美最严重的灾难性事件——Hooker化学公司案例中,Hooker公司为其几十年前的废料掩埋行为被判承担了约2.6亿美元的清除费。这种巨额的支出会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严重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可以设想,一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中后来被证实没有正确完整反映出环境支出、或有负债这些信息,虽然并非审计人员的过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注册会计师的声誉。

因此,对这种非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加强风险意识,在审计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性质,以及该行业所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了解可能涉及报表中环境信息认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涉及或有负债的认定或会计估计的政策与程序;充分了解企业与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账户和业务有关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环境固有风险;必要时寻求环境专家的帮助等。

(二)独立的环境报告——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

非独立的环境报告审计还是注册师比较熟悉的业务,而环境绩效报告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新业务。下面着重从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审计技术和及审计依据这几方面来这两类报告审计的异同。

1.审计人员的资格要求

(1)从职业道德水准上说,不管是非独立环境报告还是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都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独立、客观、公正。所谓独立,是要求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毫无利害关系,既具备形式上的独立,又具备实质上的独立;所谓客观是指审计人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使主观与客观一致,做到审计结论有理有据;所谓公正是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正直、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受益。

(2)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上来说,两类报告的审计有较大的差异

①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更多的环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环境绩效报告中技术、实物等非货币指标占很大的比例,即使是货币指标也可能和传统财务会计中所理解的大不相同。对这样的报告进行审查验证,对环境技术知识的掌握远比会计、财务、审计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和非独立环境报告审计相比,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环境专业知识的要求要高得多。业务本身要求从业人员除懂得财务、审计知识外,还要涉猎学、统计学、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技术上认清考察对象可能受到的媒体——空气、水、废水、危险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衡量被审事项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审计报告也就没有充分的说明力。

②对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技能也有更多的要求。环境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与其他环境审计人员共同合作,进行沟通。审计人员要有根据证据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要有对于审计项目所在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作出积极反映的能力。

③从培训以及认证上说,独立环境报告的审计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及通过一定的资格认证后才能进行环境审计,这种认证不同于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证。如在我国,只有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前期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并在之后接受在职培训,通过一定标准的审计人员才可能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2.审计技术和方法方面

很明显,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也有别于常规的绩效审计,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通常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审计,但是这些方法要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用于环境审计,其对审计取证的重要性也有所降低。除运用一般常规审计方法外,也必然要求运用一些不同于常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往往是“非审计技术”,而是相关学科的方法。如为验证诸如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等指标的真实性,需要环境测量的技术和方法;对披露的环境效益和费用信息,需要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验证其合理性。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净贡献的大小。它不同于纯财务上的分析。财务上的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费用和效益问题的评价,而费用效益分析是指从全社会角度考虑费用效益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环境公害事件屡屡发生,经济学家开始将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于环境污染控制的决策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价。近十年来,我国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上和实践上都作了不少工作,除了宏观区域的费用效益分析之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费用效益分析也作了尝试。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费用将是企业环境绩效报告的重要,对此内容进行审计,要用到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为环境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直接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主要使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等方法来对环境质量效益和环境质量费用进行评价。

3.审计依据方面

环境审计也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进行审计,就需要有审计依据。环境绩效报告的主要审计依据应是有关部门对于环境绩效报告制定的有关标准。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主要是自愿披露,披露的内容、形式不统一。但从长远看,为保证信息的质量、不同企业间信息的可比性,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必将从自愿披露转向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对环境绩效报告应揭示的具体内容、采用的格式、报告周期等均应制定出标准来加以规范。这些标准将成为环境绩效报告审计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有关的环境法规、环境测量的技术标准也将成为绩效报告的审计依据。

审计可以提供环境绩效报告的鉴证服务。从审计内容看,在具备了报告编制的相关标准前提下,审计人员可重点审查以下方面:(1)检查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遗漏或者隐瞒重大的环境事项。审计人员可以相关规定为依据,也可能要运用自已的专业判断,搜集审计证据来确证这一点。(2)验证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对于以数据指标形式列示的,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对于叙述性的内容,应考虑其措辞是否恰当;对属预测、估计性质的数据,可着重审查其分析方法和过程的合理性。(3)评价企业环境绩效或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思维。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陈正兴主编。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常志安,唐建华译。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第1010号——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对环保事项的考虑[J].注册会计师通讯,1998,(12);1999(1)。

Study on the Audit of Environment Report

第9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区别范文

一、定价成本的本质

目前我国已初步确立了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政府管制价格的比重很小。实行价格管制的大部分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垄断经营特性的行业,如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以及医疗、教育等公益。这些行业,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或者严重信息不对称,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限制,如果由企业自主定价的话,价格将不再由社会平均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而是由个别成本和垄断高额利润价格构成。政府必须对企业行为及产品价格进行管制,通过抑制垄断、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及提供更多的信息,努力解决“市场失灵”,防止企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降低社会分配效率。因此,政府价格监管的理论基础仍然是价值规律,目标是使政府管制价格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增进社会福利。因此,《价格法》把社会平均成本作为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基本依据之一。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平均成本是指同一市场中生产同一种商品或者提供同一种服务的所有经营者个别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但是,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来说,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铁路运输等,在一个市场区域内只有一家企业,企业的个别成本就是该地区的行业成本;由于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市场区域不能流通,不同地区同一类型企业个别成本的平均值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平均成本。不少人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观点:自然垄断行业并不存在社会平均成本,《价格法》关于以社会平均成本为政府定价依据的规定在自然垄断行业并不适用,自然垄断行业产品(服务)价格应当按照企业个别成本定价。在政府价格监管的实践中,不少地区正在基于这样的认识,采取按照个别成本定价的方法,出现了成本和价格轮番上涨的现象,垄断企业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难以遏制,损害了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笔者认为,在自然垄断行业,虽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平均成本,但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正确的。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实质,就是要求政府定价所依据的成本应当反映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必要的、合理的费用支出,反映资源的合理消耗。在自然垄断行业,有许多费用及影响费用的相关因素是企业独有的、不具有可比性,比如城市供水中水源点的选择以及原水费用。但也有许多费用及影响费用的相关因素,如工资、管网漏损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人员定额等指标,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比较的,或者可以与同一区域内其他企业比较,或者可以与不同区域内同一类型企业比较。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垄断企业独有的、不可比的费用(以及影响费用的相关指标),称为个性费用;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比较的费用(以及影响费用的相关指标),称为共性费用。在政府定价过程中建立成本监审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定价成本规则,创设一个虚拟的竞争市场环境,将垄断企业放在这个虚拟的竞争市场中来考察,分析哪些费用即使在竞争市场中也不会发生变化或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哪些费用在竞争市场中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并且可能处于什么水平,由此核算出符合社会平均成本性质的定价成本。比如,目前大多数垄断行业都有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福利,很大程度上是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而获得,与管理者和职工的实际贡献相差甚远,如果是在竞争性市场中,绝对不会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因而可以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或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又如,许多市政公用企业都存在大量冗员的问题,而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人员过多是难以生存的,因此可以根据行业通行的定员标准或一定区域内同类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来确定合理的人员数量。简而言之,对垄断企业进行成本监审,就是对个性费用进行合理认定,对共性费用尽可能进行社会化,使其符合行业标准、行业平均水平或社会公允水平,从而合理确定定价成本。

因此,通过成本监审核定的垄断企业定价成本虽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平均成本,但它仍然是社会平均成本的一种特殊形式。按照定价成本制定价格,符合价值规律的一般要求,有利于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约束,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垄断行业良性发展。

二、定价成本的基本特性

定价成本的基本特性包括定价成本质的特性和量的特性,也可称为定价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定价成本的基本特性包括四个方面:合法性、相关性、合理性和平稳性。其中,合法性和相关性主要反映定价成本质的特性,合理性和平稳性主要反映定价成本量的特性。

(一)合法性。合法性是指定价成本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明确不能计入会计成本的,更不能计入定价成本。合法性是定价成本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并非所有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费用都可以计入定价成本。

(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计入定价成本的费用,应当是与政府定价(本文中的政府定价是广义上的政府定价,包括《价格法》规定的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商品或服务生产经营过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费用。相关性是定价成本的基础。一个企业一般不会只从事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即使只从事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会是所有的支出都与该种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定价成本是指政府定价的某个特定产品或某项特定服务的生产经营成本。按照相关性原则要求,与生产经营过程无关的费用不能计入定价成本。相关性也是定价成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合理性。合理性是指定价成本应当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需要,并按合理方法、合理标准核算;影响定价成本各项费用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或公允水平。合理性原则还体现在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成本变化的合理预期。合理性是定价成本的核心,是区别于会计成本的根本特性。

(四)平稳性。平稳性是指定价成本应当反映相对较长时期内的成本水平,在核算定价成本时应当优先选择使不同年度成本水平变化平缓的方法。政府定价有一套规范的定价程序,价格的制定总会有一个过程,价格调整频率不宜太快,不可能根据企业成本变化随时调整价格。因此,核算定价成本时,应当尽量减少或消除一些非经常的或非连续的成本费用支出对成本水平产生的影响。这在固定资产的计提和大额费用的分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为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按照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但在成本监审工作中,如果仍然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定价成本的话,势必造成年度之间折旧额相差较大,导致成本水平前高后低,因此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又如,对于开办费用,按照会计制度可以一次摊销,但政府定价时却不能一次摊销,只能按一定年限逐年摊销。对于一些经常性费用,还可以采用多年平均数来确定,这也是一种熨平成本变化幅度的方法。

三、定价成本与会计成本

本文所说的会计成本是指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核算且以产品(服务)为对象进行归集和分摊后计算出来的某种产品(服务)全部实际成本(包括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定价成本是指政府制定价格所依据的成本。会计成本是定价成本的基础,会计成本所依据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也是核算的定价成本的重要依据。但定价成本又与会计成本存在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算目的不同。这是定价成本和会计成本最根本的区别。会计成本核算的基本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要求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和财务成果,以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定价成本核算则是为政府定价决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公正反映企业各种资源的合理消耗,兼顾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定价成本虽然同样重视成本的客观性,更强调成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产生与会计成本不同的原则、结构、方法和标准。

(二)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如客观性原则。但由于核算目的不同,两者之间更有许多原则是不同的或有差异的。比如,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成本的重要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应合理地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减值准备。然而,“可能发生”是一种带有预见性的东西,哪些减值准备可以计提,计提的条件是什么,计提标准是多少,企业和价格监管部门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价格监管部门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必要的风险,不能将全部风险或主要风险由消费者承担,因而对倾向于不计提减值准备或少计提减值准备。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成本将“开办费”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定价成本则要求按多年分摊。

(三)成本性质不同。会计成本反映的是企业个别成本;定价成本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成本。在政府管制价格的行业,所有企业都会有不同的会计成本,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有不同的定价成本。对于竞争性行业(如药品)来说,某种产品的定价成本是生产同类同质产品的所有企业合理生产成本的加权平均值,不论每个企业会计成本是多少,定价成本都是一致的;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来说,虽然一个定价区域内只有一家企业,但该企业的会计成本并不能直接作为定价成本,只有经过个性费用的合理确认和共性费用的社会化之后,才能将会计成本转换成定价成本,或者说转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平均成本。会计成本主要从单个企业角度反映为取得一定的收益而消耗的资源,以求企业收益最大化;而定价成本则更多地从全社会角度分析各种资源利用和分配效率,以求资源消耗最低、社会效益最高。

(四)核算方法和标准不同。由于核算目的不同,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在许多成本费用项目的核算方法和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定价成本和会计成本的重大差别。比如,为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减少技术进步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影响,企业可以根据有关制度规定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采用较短的折旧年限。而定价成本核算中,政府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持价格的相对平稳,在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通常会倾向于采取年限平均法或者较长的折旧年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活动赋予了更大的自和灵活性,特别是许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其条件和标准主要由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企业需要和职业素质来判断和确定,必然会与定价成本核算要求出现更多、更大的差异。

(五)核算口径不同。从经营者角度看,只要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所有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都可以计入会计成本。但能够计入会计成本的费用,并不一定能够计入定价成本。定价成本的核算口径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性质、政策目标、财政承受能力和消费者负担能力等因素。比如,对于地铁、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如果考虑到当前消费者承受能力,定价成本中可能就不包含主体工程投资成本;如果政府希望保护和改善环境,就可能要求将投资成本计入定价成本。政府监管部门还可以基于公共目的,将资源保护成本、环境恢复成本等纳入定价成本构成,这也是一般的会计成本核算所未包括的内容。

(六)核算基础不同。会计成本是历史成本,核算的是企业实际的生产费用、材料消耗水平和分配标准等。会计核算必须要以有关会计凭证为依据,核算后必须要进行账务处理,并要定期地编制成本报表。最终核算出来的会计成本,无论是成本总额还是单位成本,都必须是实际成本,而不能定额成本、计划成本或标准成本等来代替。定价成本不一定是或不完全是历史成本,有可能是计划成本、标准成本,更多地是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进行调整后的成本。比如,在项目尚未正式运营前制定价格或收费标准时,应主要以计划成本或预算成本(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成本预算)为基础核算定价成本;核定已运营多年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定价成本时,无疑应当首先审核其历史成本,但并不能直接将历史成本作为定价成本,而必须对历史成本中的一些费用按照定价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比如,有些费用超过定价部门规定的定额或标准时,应当予以核减;有些费用未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列支或未足额列支的(如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应当进行核增或补提;有些费用还需要按照未来一定时期可能达到的水平计算。总之,定价成本并一定是实际发生的成本。

(七)补偿渠道不同。从经营者角度看,会计成本采取什么方式补偿、由谁补偿并不重要,重要的能不能得到补偿并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定价成本是指通过政府定价予以补偿的成本,通过其他渠道补偿的成本虽然是政府定价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并非定价成本本身。因此,会计成本可以有多种补偿渠道,定价成本的补偿渠道则只有一个――即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比如,对公共汽车公司来说,其会计成本的补偿方式至少可以有三种:财政、票价以及关联收入(如车厢广告收入等);而公共汽车定价成本应当是公交公司会计成本扣除已由(或应当由)财政补偿和关联收入补偿后的那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需要通过政府制定票价由消费者补偿。在医疗、教育等公益领域,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的补偿渠道差异更为明显。

正是由于定价成本在很多方面都与会计成本有较大区别,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调整价格时,不能只是调查核实企业的会计成本,而必须对会计成本进行审核和分析,根据相关规定对会计成本的有关费用及相关指标重新计算、分摊,合理核算出符合价格监管目标的定价成本。

四、定价成本规则与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会计

本文所称的定价成本规则是指价格监管部门确定的定价成本原则、成本构成、核算方法和审核标准等规章、制度和办法的总称,是界定定价成本的技术规范。本文所称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指包括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等内的广义会计制度;本文所称的税法会计指税法关于纳税会计处理和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各项规定。

定价成本规则与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会计都是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规范,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会计制度是关于会计活动的一般规范,税法会计和定价成本规则是关于会计活动的特殊规范。税法会计和定价成本规则的制定和实施都以财务会计制度为基础,承认财务会计制度的大部分原则、要求和核算方法;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正确核算,才能保证依法正确纳税,才能保证政府定价建立在真实、合法的成本基础之上。税务会计虽然对定价成本没有约束力,但税法的许多规定常常被定价成本规则直接采用或借鉴。

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会计和定价成本规则之间又有着明显差异。财务会计制度之所以不能取代税法会计和定价成本规则,也不能与税法会计和定价成本规则统一起来,根本原因是三者的宗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是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税务会计的目标是使企业履行纳税义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定价成本规则的目标是从全社会角度衡量资源耗费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维护消费者利益。由于目标不一致,三者在许多项目的处理原则、方法和标准上都存在一定差异。

从国际上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是“分离式”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会计和行业监管部门确定的成本规则都是分别设立的,服从和服务于不同的目标;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会计制度和行业监管规则都必须按照税法进行编制,实行的是统一的会计制度,但现在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已经允许企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出现了税法和财务会计分离的迹象。

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正逐步向适度分离的会计模式方向发展,企业会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法会计、定价成本规则之间的差异已无法避免。因此,价格监管部门应当根据价格监管政策目标,以独立的思路设计定价成本规则,形成独特的定价成本核算原则、目标和方法体系。当然,制定定价成本规则应当本着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尽可能保持与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会计的协调统一,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阅读和了解企业成本信息的难度。虽然税法会计对定价成本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定价成本规则与税法会计都是依靠政府强制力量制定的特殊会计核算规范,制定定价成本规则可以尽量采用税法会计的规定。当然,由于政策目标的差异,加之税法会计在许多项目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税法只规定了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而没有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具体折旧年限),定价成本规则不能完全照搬税法会计的规定,必须确定自己的规范。应当说明的是,定价成本规则是独立于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会计之外的成本核算规范,是为政府定价服务的,虽然客观上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并不直接干涉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办法和纳税会计处理方法。

五、成本监审和财务审计

成本监审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价格过程中对经营者成本进行调查、审核、测算的基础上,核定定价成本的行政活动;财务审计指政府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及生产经营状况的审计。成本监审和财务审计有密切联系,成本监审和财务审计都需要详细审核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原始凭证,成本监审需要以财务审计结果为基础,成本监审的基础资料是经审计过的财务会计报告。但是,成本监审并不同于一般的财务审计。如果把成本监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审计活动,它与财务审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财务审计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主要审计经营者财务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一般不关注具体费用水平;而成本监审侧重于合理性,主要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对各项费用水平是否符合定价成本规则、是否符合行业一般水平或社会公允水平等进行监审,确定各项费用的合理水平。成本监审制度要求经营者提供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经营者成本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法律责任应当由政府审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承担;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成本监审,承担的只是定价成本水平合理性的责任。也就是说,成本监审有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即经营者提供的成本资料应当是真实性、合法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成本监审发现经营者提供的成本资料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并可以责令其改正,但这并非成本监审的主要职责。

(2)约束力不同。不管是政府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都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结果的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虽然通过审计,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还具有强制性效力,但总体来说,财务审计仍然是一种被动的、消极性审计,是对过去财务活动的审查和监督;成本监审虽然也同样重视对经营者过去财务活动结果的审计,但由于成本监审的结果直接作为制定价格的基本依据,决定着企业效益,无论是定价成本规则还是成本监审行为本身,都能够对经营者财务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经营者加强成本约束、规范成本行为,努力使实际成本水平符合价格监管目的,因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性的审计。

(3)依据不同。财务审计的基本依据是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而成本监审除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外,更主要的依据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定价成本规则。正是由于依据不同,成本监审核定的定价成本水平和财务审计核定的会计成本水平才会产生实质性差异。。

总之,成本监审不是财务审计,也不能替代财务审计,而是对财务审计结果的再审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价格主管部门不能将成本监审当作与会计计事务所的审计来看待,更不能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来替代成本监审。

六、定价成本合理性的判断

定价成本是否合理,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成本构成的合理性。定价成本构成规定了允许计入定价成本的费用项目和范围。定价成本构成与企业会计成本构成不一定完全一致。从成本构成的范围上看,定价成本可能等于会计成本,也有可能小于或大于会计成本。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和服务,其定价成本构成与企业会计成本构成基本一致;医疗、教育、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铁等准公共产品,定价成本构成范围可能小于会计成本;而对于资源性产品或容易污染环境的产品来说,定价成本构成范围可能会大于企业会计成本,如确定资源的定价成本时,除了包括企业会计成本外,理论上还应当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合理的定价成本构成不但应当反映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更应当符合价格监管目标。不同行业由于生产经营特点不同,定价成本构成相应会出现差异;同一类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地区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定价成本构成,这既与各地情况差异有关,也与各地价格监管政策和目标有关。比如,确定污水处理定价成本构成时,有些地区可能会将全部成本项目纳入定价成本构成,有些地区可能将管网建设费用排除在定价成本构成之外。

(二)核算方法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核算方法主要指多种产品(服务)之间、联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和费用分摊方法。定价成本核算方法以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为基础,尊重行业普遍认可的成本分配和费用分摊方法。但是,从定价成本的角度考虑,即使是行业普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某企业既生产政府定价的产品,又生产自主定价的产品,通常会将共同发生的费用较多地分摊到政府定价的产品上来,这是基于企业利益的正常选择;核算定价成本时,必须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利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的核算方法,使共同发生的费用能够在政府定价的产品和自主定价的产品之间得到较为公正的分摊。

(三)成本水平的合理性。定价成本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对成本数量上的测量、核算和评价,成本水平的合理性是定价成本合理性的主要内容。成本水平既包括总成本水平,也包括单位成本水平。判断成本水平是否合理,至少应当考察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有关法律和政策已经明确规定了核算标准或比例的费用项目,如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等,其支出额或支出比例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二是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了取值标准范围或比例范围的,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其支出额或核算比例是否在规定的取值范围之内;三是对于影响费用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如单位产品的原料和能源消耗数量、产销差率、职工人数等,要判断是否与行业技术消耗标准或行业平均消耗水平基本相当;四是对于重要费用项目,要判断其实际是否与市场价格水平或行业公允水平基本相当。如原材料、燃料、设备的实际进货价格应与同期同类产品正常、合理的市场平均价格基本一致,实际贷款利率应与同期资本市场平均贷款利率基本一致,大型设备的修理费用和修理次数应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五是引用相关部门确定的成本核算标准时,要判断其标准是否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财务制度规定的重要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远远低于实际可使用年限,就不能直接采用财务制度的规定,而必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六是要判断项目建设是不是存在过度超前建设的问题,设计生产能力是不是远远高于超出一定时期内实际利用的生产能力。另外,由于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不同行业成本构成、成本特性及生产经营情况各异,判断成本水平是否合理还需要考虑很多很多其他方面的情况。

七、成本监审的基本功能

成本监审作为价格监管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两项基本功能:明确三方责任、完善两项机制。

(一)明确三方责任,是指通过成本监审,可以明确经营者、政府和消费者在经营者成本补偿中的责任。

经营者成本是指经营者为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营成本,按照补偿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由财政和其他渠道补偿的费用。经营者为提供公益(如水利工程的防洪支出,城市公交、邮政等普遍服务支出,城市消防、绿化用水的支出等)而发生的支出,应当由财政补偿。由于政府决策失误而增加的费用支出,原则上也应当由财政补偿。由其他渠道补偿的费用,有的是已经补偿的费用,如由社会无偿投资或捐助购置的固定资产所计提的折旧;有一部分费用则是应当由其他政策性收入或关联性收入来冲抵的费用,如地铁公司的车厢广告收入应当按一定比例冲减地铁运营总成本。二是由经营者自己承担的费用。经营者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不合理费用支出,如超标购建的固定资产、违反规定多发放的人员工资或多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管理不善造成的生产损失以及罚没款等,应当由经营者自己承担。三是由价格补偿的费用。在经营者全部成本中,扣除财政和其他渠道补偿的费用以及经营者不合理费用支出后的其他合理费用,是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必要、合理的费用,应当通过制定价格由消费者承担。进行成本监审,就是要合理区分这三方面的费用,明确政府、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这对于规范政府行为、约束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都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价格改革中,通过成本监审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可以防止经营者利用价格调整之机转嫁不合理支出,增进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为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两项机制,是指完善成本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价格决策机制。

一是完善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成本监审的直接任务是为政府定价提供科学、合理的成本依据,更重要的目的则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削弱经营者成本膨胀动机,防止经营者利用垄断地位和信息不对称获得高额利润,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又要建立起成本激励机制,鼓励经营者自觉降低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成本监审可以从多个方面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其一,通过制定各个行业的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分行业定价成本构成项目、核定方法和标准,使经营者了解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定价成本,哪些支出只有在规定限额或标准之内的才能进入成本,为经营者加强成本管理提供指导;其二,通过成本监审,加强对经营者的成本监督,使经营者的不合理费用无法通过提价得到补偿,约束经营者的成本扩张行为;其三,建立成本信息公布制度,将经营者成本和定价成本同时公之于众,依靠舆论和社会力量加强对经营者的成本约束。成本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定价成本规则之中。制定定价成本规则时,应当采取设立标准成本或成本下限的方式,对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做法予以鼓励和支持,防止出现“鞭打快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