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公开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Z新课程;公开课;问题;反思
广义的公开课为全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都可进入课堂听课。本文所论述的英语公开课,特指具有一定组织、一定规模与精心准备的课堂,呈现课型主要是示范型、研究型与竞赛型公开课。伴随新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教学引路的形式,开展这些公开课,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帮助了广大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跳出英语公开课来反思,总觉得有若干问题存在,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改进。
一、教师有意降低教学难度
在公开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语言很流利,教学流程很顺畅,师生配合很默契,老师所提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踊跃回答。按照我们通常的评价标准,是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
但是,很多评委认为,这节课或这类课根本没有必要上,因为其授课内容学生都会了或掌握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这类教师为回避学生答不出问题的尴尬场面,根据新课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故意降低教学难度,省去了对教材知识深度的处理。
二、只注重教学步骤紧密而忽略学生实际
为了体现课堂效率高,授课教师往往忽略过程,直取结果。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过程效率。既然是上公开课,我们就是需要提高课堂效益的能力,听课教师也就是因为这点才来学习的。如果每个教师都让学生把新授课功夫用在课后,那前一课内容巩固的时间从哪里来呢?显然,忽略课堂合作交流的过程,会使公开课失去价值。公开课应当突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显示教师怎样进行临场指导,解难释疑;显示教师怎样巧妙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完善讲授新知识的过程;显示教师怎样教会,学生怎样学会的过程。而现在许多公开课却是学生莫名其妙地“不教自会”。怎样使一堂课百家争鸣,问题叠出,教师巧妙地“开”,学生灵光突显地“悟”,才是一节公开课的精妙所在。授之以渔,集思广益,让优劣互补,学生获取灵感。英语课堂,教师多与学生对话,用生动的语调,热情的表情,创造真实的语境,体现英语的使用价值。同时,通过合作质疑争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满足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三、阅读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学法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如预测文章内容(predictin~)、猜测生词词义(guessing)、归纳文章大意(summarizing)、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或细读(intensive reading)等”。根据这个原则,阅读课通常分为三个步骤: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读前,配以图片展示,激活学生思维,扫清词汇和背景文化知识方面的障碍;读中,训练阅读技巧,先快速阅读(略读和查读),再细读(理解文章细节);读后,检验阅读质量,适当拓展阅读内容。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思维过程所设计的一种理想教学模式,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猜测词义和快速阅读能力,就必须做到让学生无课前阅读准备与无字典帮助。
曾记否,英语阅读公开课所选文章都是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早已提前熟悉文中生词,早已提了解文章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诸如猜测词义等阅读技巧的训练活动已是多余。可部分教师为使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保持一致,还是把这些活动纳入了课堂的必要环节。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如果恰当,可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视听空间,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提高课堂效率。纵观已有的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制作并使用了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单词图片,或拓展语法练习,或创设语言情境。很多老师从课堂开始的单词复习到新授内容以及练习巩固,都用课件来完成,学生时而看PowerPoint,时而看Flash,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难免不给人造成错觉,认为英语公开课非有课件不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停电或电脑坏了,怎么办?不少教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场面:在上课的过程中,电突然停了,课件不能用了,授课教师心慌意乱,其课前针对课件的充分备课,转眼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已。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从而彰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五、只会照本宣科而不会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
现在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招聘活动中,很多的时候会让学生写一个教学设计。参加面试的也不乏中文系的研究生,但是在看他们的教学设计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写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的”一栏中,很多参加招聘的学生运用了很多时下时髦的教学理论,可以写出很多的教学方法。当问到:“教学三维目标到底是什么”时,却少有人能够回答得出。理论名词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具体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探讨却显得苍白。
这两个例子让我深有感触,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需要这样的老师吗?大谈理论,但在对实际问题的操作上却显得比较薄弱。只能感慨:知识储备不够。或许上面的例子只是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人。但是我的思考是:如果没有知识储备,何谈做学问呢?做语文老师亦是如此,不会板书,不会背几首古诗,何谈为人师呢?更何谈在学生中树立语文老师的威信呢?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这样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是普遍存在的。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吗?答案当然不是。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的研究生和我们的大学生,他们也是从我们现有的考试制度中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严格的训练,照说背诗不在话下。但是我们背诵的古诗词只在考试当中运用了,在无边的题海中我们曾经战胜了名句名篇的背诵,但考试一旦结束,记忆也开始结束了。
记得曾看过于漪老师的书,她曾大声疾呼,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毁了。我们的学生徜徉在标准化考试的题海战术中,不断地揣摩语文标准答案,不断地训练,不断地犯错,不断地订正,永无尽头。慢慢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减弱了,在这样的语文环境中,学生是不会对语文产生感情的。杜威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干。考试一结束,背诵的东西就会忘记光。”学生是这样,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批改作业、评讲试题、统计成绩、议论年级排名。有的老师在高中仍然在抓学生练字,小学的时候让学生学习探究性学习,学生本应该在相应的年龄做相宜的事,现在却有点本末倒置了,该练字的时候不练字,该探究性学习的时候不探究。更让人心痛的是,很多语文老师却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更有甚者,有些语文老师甚至把语文当数学教,通过训练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语文就在练习考试中学习。
教师基本功缺乏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教师的评价体制。现在的学校都讲绩效,讲效率。对老师的评价不再是看老师的教学影响力,而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一线的教师忙于应付考试,忙着抓指标生和后进生,而最能够产生效果的有效方法就是带着学生翱翔在题海的战术中。教师每天在堆积如山的作业中埋头苦干,在三尺讲坛上挥洒汗水。这样的训练虽然在成绩上有所建树,但它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能调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绩效评价体制使得更多的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很少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下工夫。平日的语文公开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课堂,学生热烈的讨论,教师精美的课件,高科技的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现成的网络资料。但你发现:板书少了,笔记少了,学生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公开课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了学生的走马观花。教师的注意力放在了课后的专家点评和教学探讨。现在很多学校都面临着一个现状,教师们都在努力搞课题,评职称,没有课题就没有优势。忙着写论文,发论文,忙着申请课题,做课题,但是这些对现实的教学又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倒不如让老师做些实际的事,写点教学反思,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作文,这些显然来得实际些。老师的精力也会集中在教学上。评价体制问题和教师的心态问题其实也是导致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的一方面原因。
2.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李思衡
3.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与素养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袁立权
4.点燃思维之光——浅谈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王学胜
5.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浅谈美育与语文课堂陈淮高
7.研究性学习:"读图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选择唐长青
8.高中语文教学之魂——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黄斌
9.教学目标的预设:果实挂在恰当的高度曹义荣
10.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王艳艳
11.春风不来,三月的桃花不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讲赵振威
12."双主体三步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许卫高
13.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周凤娟
14.浅议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单思忠
15.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庄静江
16.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专题导读丁育茁
17.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宋丽华,刘加臻
18.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崔秋霜
19.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节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殷雨濛
21.尝试自能量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玉明,范清华
22.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课堂当"秀场"张梅秀
24.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林华
25.老树着花无丑枝——从《兰亭集序》的教学谈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何坚平
26.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想、思考和启示姜洪根,荆志强
27.课堂回归质朴交还学生——谈《蜀道难》的教学预设和生成王丽红
28.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朱新云
29.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王旭东
30.清新纯朴的水乡美——沙白《水乡行》赏析彭存明
31.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虚"与"实"颜金桥
32.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策略高爱军
33.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熊春生
34.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党文博
36.立足课本,积累写作材料卢燕
37.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作文也快乐王竹香
38.春风化雨话作文曹明凤
3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冯明德
40.作文创新要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卜春富
41.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黄翔东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张兴虎
44.高考作文结尾技法戴家华
45.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谈中国古典诗文在考场写作中的运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学案例占爱芹
47.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侯喜君,李红亚
48.创造者的赞歌——《彩色的荒漠》简析毕宇清
49.如夜蝶舞诗意飞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札记蒲雪咪
50.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商榷孙富中
52.让课堂真情涌动王芳芳
53.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语皆情语丁良杰
55.生活处处皆语文马小清
56.文学作品色彩的调配及其表现功能刘珂,田廷宾
57.信客教国文何以从容不迫孙自见
58.向西部民歌学习语言艺术陈宽明
59.新课改不应抛弃好传统刘甫碧
60.新探《师说》教学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梁洁彬
62.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孔莉青
63.试卷讲评"五部曲"李奕萍
64.现代文大阅读决胜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写常见失误及矫正例说杨树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宝
67.古诗歌鉴赏五步"诀"马林科
68.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剖析刘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李文俊
70."八句诀"妙译文言文赵文英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潘正斌
2.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一个关键尺度——谈"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的积极建构郭建华
3."三主四式",圆"梦"之路陈宝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活学语文谢莉娟
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唐海霞
6.夯实基础,让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梁燕丽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金花
8.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赵静瑶
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布文胜
10.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李建民
11.妙用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关注平时注重积累——谈中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曹永华
1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温彩芳
14.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梁军hHTTp://
15.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江庆农
16.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万琳
17.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吴建雄
18.浅谈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巢红仙
19.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郑旺吉
20.浅说中学生阅读习惯李明霞
21.浅谈文本的深入解读王艳
22.展开想像的翅膀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刘锐
2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我见瞿云华
24.《诗经》中"赋"的表现功能黄莉
25.文言文断句浅谈梁小萍
26.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尹学艳
27.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丁绪华
28.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接轨刘党桦
29.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陈建生
30.作文敦学如何调动情感何跃
31.诗意地表达生活——高一作文教学杨冬梅
32.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谈学生作文的评改王文荣
33.体物赋形饰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建华
34.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翟凤举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李晓红
36.三"招"可使记叙文"动"起来黄坚起
37.开发地方资源促进写作教学方圆
38.论学生作文中的几个写作误区林峰
39.作文题记的写法梁悫
40.作文构思训练卢宏基
41.永远的情永远的爱——《雷雨》,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学
42.周朴园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从范进到孔乙己陈家根
44.花开自在悲乐随心谭志鸿
45.绘寥廓绚丽之景,抒壮志豪迈之情——《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赏析祝杏清
46.横看成岭侧成峰——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元洪
47.肝肠寸断情何以堪——浅谈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郭在欣
48.《死水》反讽手法质疑官炳才
一、学案的前世今生
“学案”一词最先见于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此处“学案”的含义为“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由此可见,旧时的“学案”与当前的“理论”含义相似。当前的“学案”学习法大概为上世纪末出现,其含义为“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具有指导、安排、要求等多重含义。
相比较学案一词的古今两种含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的学案是一种继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若干要素,为了适应当前教育要求而应运出现的一种半自主学习方法。
二、如何规避弊端提高学案学习效率
学案学习作为一种具体实施的学习理论,最大的优点在于该教学法对于教学双方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学案的设计者是教师,执行者是学生,教师设计学案的根据是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来对后续的“学案”进行调整,以使学案学习能够更加高效。同时,学案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入门级方式,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符合人的发展本身需求,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活动有积极的作用。
虽然该方法有诸多的毋庸置疑的优越性,但是从方法起源、方法本质乃至方法运用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争议。
(1)理清同异,避免混淆。对于学案学习方法的运用,首要的误区在于部分教师将学案与教案相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分如下。
教案——要义:相关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组织与讲授的方案,侧重于讲什么和怎么讲;着眼点:教、教师;侧重点:给予;能力点:学会。
学案——要义:基于教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问题探索、要点强化,侧重于学生对知识、能力的主动获取,以求得创新与发展;着眼点:学、学生;侧重点:求得;能力点:会学。
教案与学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互为基础的。用最形象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的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学案学习法:即实际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侧重点、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的方式上更加倾向于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这是教案与学案之间的最显见的区别。
(2)体现思想,合力制胜。学案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载体,先学后教应看做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学案中进行体现,而不应当仅仅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将课堂学习分为两部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泾渭分明,同时也存在着淡化教师的教的情况。教与学两者之间缺乏圆润通畅的联系,更谈不上“相长”的良性互动,由此使得语文课堂的学案学习变得雷同、板滞,语文学科本应有的趣味、知识、文学、精神、活动等等味道变得寡淡。实际上,学案教学的指导思想“先学后教”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相通的,学生按照学案先行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案学习情况来了解学生学会的、模糊的和没有学会的内容,进而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将教学目标与教学中的重难点设定得更加贴切。由此,学生能学会的不教或少教,学生容易模糊的善教,学生不易学会的多教。再加上教与学双方的交流,形成合力之后,必然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3)借力阅读,学生愿写。众所周知,语文学习中的读和写是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同为应试与素质两大教育类别最为重视的要素。这里的写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习题的练习,一部分是指写作。关于习题练习中的写,大部分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会通过设计若干个问题来进行要求与体现。虽然这样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有着相当的“副产品”。①是这样的问题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笔者本人在一次地市级的高中语文公开课中,看见某教师对《斑纹》一课,设计了课前的大约几千字容量的文本、背景资料阅读要求以及十余道的问题,花费的时间的确不少,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②是这样的问题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基础练习和文本阅读而进行的,对于一定篇幅的写作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方式与指导训练。
反思以上两点弊端之后,笔者更加注重在学案设计之后设置一道“你对文章有何感想”的问题。不拘字数不拘形式,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批评表扬等等都可以,由此教师将学生的写提升到一定的篇幅与思想高度。在进行了若干次的演练之后,教师又进一步提出相关的要求,渗入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这样,当学生阅读了文本,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正式通畅的途径,通过教师这一介质可以与其他学生的感想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