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教学 阅读方式 阅读习惯 培养
阅读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源泉,学生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教科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前提和保证。笔者就此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一、课前预习中的阅读
教师提出细化的阅读提纲讲授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教师针对预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使学生能抓住重点阅读,而且每次读有所得,增加预习兴趣。提纲的内容要反映讲课的重点或难点。例如,在讲授“伴性遗传”之前,拟订如下的预习提纲:1.什么叫伴性遗传?2.写出正常男女色觉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携带者的基因型。3.为什么色盲患者只是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色盲病一般是由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4.练习预测后代的色觉遗传现象。写出遗传图解。5.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子孙后代和国家民族?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在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范围阅读教材,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其目的在于达到听课时的预习性心理状态,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带着问题阅读时,在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也便于阅读教材时发现新的问题,以便学生记笔记。上课前教师要对预习进行检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问题调整自己的讲课。
二、课内阅读指导
1.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阅读。教材中双基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应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相互讨论,以求深入理解,共同提高。课内阅读的内容要少而精,避免面面俱到,更要防止总是整段阅读,整段划书的做法。
2.选择好阅读的时机。课堂上既可以在教师讲授某一问题后指导阅读教材,以巩固知识;也可以在一节课讲授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熟记重点知识和质疑。
3.注重阅读理解指导。课内阅读指导不要泛泛地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怎样理解和掌握某一部分教材内容的实质或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理解。如指导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教师要强调减数分裂的概念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发生时期,分裂特点和分裂结果。而且要特别注意分裂特点这一部分,促使学生把握减数分裂的核心知识。
4.强调不动笔不看书。指导学生精读时动笔作笔记,作记录。即指导学生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5.易混淆的内容对比阅读。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深化的,通过对比更容易区别和掌握实质。如有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比阅读以利益掌握和记忆,像DNA和RNA,光反应和暗反应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6.指导学生识图。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识图,尤其注意把看图与阅读文字内容结合起来理解课文。除了学生第一次接触坐标图,生态图,生理功能图等新图式,应指导如何看图外,教师还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插图。例如: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回答问题,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解题,结合相应的插图进行系统的讲授,对照插图进行显微镜观察,对照插图去鉴别学过的植物和动物,利用图标进行栽培和实验的技术指导,应用插图考察知识。要求学生模仿插图绘制生物图及填插图等形式练习,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三、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知识,归纳整理已学知识。
1.阅读生物学概念。高中生物学习中,几乎每节课的教学都涉及到新的生物学概念,由众多生物学概念构成了生物学知识系统,阅读时注意对比。找出不同概念的主要区别与联系。例如应激性与适应性,囊胚与胚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2.阅读重点难点。无论是课堂学习的重点还是难点,都是比较集中,一般利用精读来完成,注意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深入理解关键的字、词、句,提高学习效率。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重点,难点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正确应用原理方法解题答题,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巩固知识,并使知识得以升华和迁移。
3.作阅读笔记。通过阅读把知识融化贯通,化繁为简的同时查缺补漏,完善知识,形成体系,把所学知识编织成知识网,做好阅读笔记,使知识的信息量少而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本质规律,易于理解,利于记忆。
科普类题材的英语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如,计算机技术(Book2Unit3Computer)、天文地理(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生物医药(Book6Unit3Ahealthylife)、机器人(Book7Unit2Robots)、克隆技术(Book8Unit2Cloning)、发明创造(Book8Unit3Inventorsand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话题如“环境”这一话题也和科普紧密关联。科普类英语阅读是高考考查阅读能力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教师在处理现行高中课本中涉及科普类的文章时,请扪心自问是不是只是走过场一样把课文教完,然后做一下习题中的几篇阅读材料,对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来的学生对科普类文章束手无策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类英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类英语阅读文章与教师的备课技巧分不开
科普类英文阅读文之所以难不仅是因为内容对考生来说生疏,而且还因为新名词、新术语多,语句长而难懂。即使一些我们挺熟悉的词汇在科普类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义,如,family的普通词义是“家”“家庭”“家属”“亲属”,但在动物学、植物学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ofthecatfamily(猫科动物)。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教师自身素质是第一因素外,备课的充分与否,导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教学这类文章要求学生和你一起互动时,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可表达的知识面就宽了,知识程度就加深了,这就相应的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语知识外,对一些学科间的渗透也必须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们在教授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时,教师自己对行星的英语、汉语以及相关的词,如,circle,thesolarsystem,astronomy等必须充分掌握,不要临时想不起来或者讲错,这样就失去学生对于自己的可信性,学生会对你的课嗤之以鼻的,接下来要让学生听你的课那就怪了,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了。我上这课时先给学生说:“IhaveadreamthatIcanliveintheworldforever,doyouthinkit’spossible?”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用汉语、用英语争先恐后地出起主意来:有的说可以学秦始皇去研制长生不老药,有的说练太极,一些事先有去预习课文的学生就回答说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个回答克隆的学生的话题问:“HowcanIcloneanothermyself”或“Canyoutellmewhatiscloning?”自然而然地转入我要讲的话题“cloningisawayofmakinganexactcopyofanotheranimalorplant.”我再问:“Howcanwecloneaplant?”接着就谈起早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嫁接、扦插等技术来科隆植物的历史,学生觉得这课很新鲜又是他们本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听才怪……你看课堂不拘一格又不脱离课本,多好是不是?所以这类阅读文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的技能技巧分不开,而认真备课是关键。
二、正确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语教师自身是研究语言的,他们大多数对科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较陌生。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科技类文章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采用翻译的方式,只要求学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无法让学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奥秘,学生无法体会到探讨科技问题时的愉悦,也就不能主动地拓展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局限又导致学生阅读时会被一些专业词汇和句式难倒,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对生词词义进行判断,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原文对新发明、新创造、工艺新流程是如何解释、如何定义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生词词义,根据上下文练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词典。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多围绕着“感知―识记―理解”的模式进行机械操练,而忽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学科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模型展示、图示、数字运算等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对科学发明创造诞生过程的介绍和工艺流程过程的介绍,并且边读边画,建议借助草图帮助教学,最终达到正确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和重视对知识输出的能力
关键词:课前阅读;课堂细读;课后精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5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伸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特别是借助多媒体已成为热门,公教课更不用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忽略和淡忘了,但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丢,其中阅读教学法在新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如果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即使是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材上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到做练习时又不会做。在强化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地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阅读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阅读的作用。课前阅读首先要了解、记住章节标题和课文中的小标题。标题是内容的概括,了解了标题,就知道章节中提出讨论的是哪些问题。然后把预习的课文(包括插图、表格、实验装置)从头到尾的通读,边读边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并在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作为上课专心听讲的重点。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学习阅读前,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阅读提纲和要求,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相结合,这样阅读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二、课堂细读,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关键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指导阅读法主要有设疑、导读、讲析、归纳等几个要点。对于浅显的内容,尽管学生通过阅读已有初步印象,但未必能概括、综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下,再用自己的话归纳要点,并分析其原因。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2)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阅读概念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或字。阅读不宜过快,一带而过,阅读时需要细嚼慢咽。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甚至有的化学阅读需要写一写,把关键的字词写出来,这样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占课文的很大篇幅,学生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只注意实验现象,而忽视实验操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三、课后粗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练习。
四、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在加强记忆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提示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的规律,对某一记忆对象除及时复习外,还要合理安排继续重复阅读的次数多一些,间隔时间短一些,以后逐渐少复习的次数,拉长间隔的时间。
关键词:诗歌阅读;艺术特征;指导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的形式与散文、小说有很大差别。它有鲜明的形象及意境。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称为意(主观情感)象(客观事物),但形象凝聚在简练的诗句里;意境是指诗歌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来的情境,也可以说是意象的叠加创设出意境。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往往是几个诗句就构成一连串的形象,引起读者广泛的想象和联想;它的语言有节奏和韵律,声调上富于音乐美。
一、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即通过诗中的“意象”“意境”的分析,想象诗人描述的情境,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诗歌的主题以及蕴含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人生启迪。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在讲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指导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培养语感进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劝告人们对生活的欺骗不要悲伤,要善于忍耐,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挺过一切艰难困苦,再度回首时,记忆竟然是美好的。再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成诵,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诗中对生活失败者的同情、支持和鼓励,努力读出诗中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感情。学生在朗诵中得到了共鸣,情绪昂扬。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诗人创作的艺术境界,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的诗意氛围,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鱼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对“飘”“饱食”“肥硕”“栖息”等秋天特有的意象,想象到肥硕、还滴着雨珠的瓜果,进一步联想到农家丰收的喜悦场景。在朗读中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的境界,感受作者所创作的这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
诗歌的想象入境,就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诗中的字词或意象去体会作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结合,进一步启发读者的联想。我们在学习中跟着诗人去联想,把想象思维融入诗人的情感之中,才能准确领会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作者头脑里的联想和想象,是以现实生活的土壤为基础的,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那则是胡思乱想,是无源之水,是无根之木,写出来的诗也就缺乏生活气息,从而失去了真实性。伟大诗人郭沫若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
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可谓是联想和想象的典范之作,作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由人间的街灯,以跳跃的思维,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上的星星,想象到天上珍奇的物品和隔河的牛郎织女……这一连串联想和想象,貌似写虚无缥缈的天空闹市,实质诗人的旨意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还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比喻、象征、反复、拟人、借景抒情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学校553514)
【摘要】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首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学生兴趣 指导 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可知,作为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
朱熹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博览群书,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下面,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他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适时停止。然后告诉他们: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在阅读指导方面下功夫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适时指导,“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让家长明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告知家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如:有时阅读发下的《语文报》,有时阅读指定的篇目,有时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 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应用题;课外读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57-02
一、数学教材的阅读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而精心编写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数学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本课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列举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分析、理解教材,最后师生交流反馈。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获得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数学教材的阅读尤要抓住以下重点:
(一)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
数学的阅读不像读小说,快速浏览就可知故事梗概。概念和定义等知识必须反复咀嚼,才能准确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课时,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同时,了解生活中轴对称图形一些具体应用,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了,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二)重要句段的阅读
在教学中,对于某一节课内容让学生自学时,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在“乘法分配律”中通过阅读、计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积,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然后把它们的和相加。”这是乘法分配律的语言叙述。其中的关键字:“和”、“积”、“分别”、“相加”。读这些关键字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先后顺序,再通过读例题进行符号运算对规律进行验证,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三)“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等阅读材料的阅读
这些资源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指导学生阅读: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例如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测量石块的体积”,先让学生读、议,再做。通过有趣的亲自测量,让学生明白当水杯不满时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当水杯满时溢出的水的体积是石块的体积。让学生在兴趣中去学,在亲自实践中去学。第二,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去读,不必提过多的要求。
二、数学应用题的阅读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应用题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应努力实现应用题形式的多样化,除文字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条件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凸显应用题的问题特征,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教学中,常有学生对应用题不会分析、解答不了,但只要老师将题目再读一遍,有时刚读到一半时,学生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上。因此,解应用题中的阅读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应用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我平时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有把题读完就动手解答;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了,题做错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从整体入手,把关键性的词做上记号,深入地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和经验,为顺利、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打好了基础。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让学生把题目读完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把应用题的题目读完整才分析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我改变了很多教师喜欢亲自读题的习惯,而让学生齐读或者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
(二)注意找出题中的关键词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词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一定要求学生圈出题中的关键词,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比如,某一小电器商场夏季销售电风扇,平均每天售出20台,每台盈利44元,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进行促销。经调查发现,销售价每降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5台。(1)若商场要抓住时机尽快减少库存,又能平均每天盈利1600元,每台电风扇应降价多少元?(2)每台电风扇降价多少时,每天盈利最多?这个题目中的“尽快减少库存”,学生通过解答知道降价36元或降价4元都能保证平均每天盈利1600元,但是很明显降价36元更有利于减少库存。另外第二问“要达到每天盈利最多”通过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其实是求最值问题,因此解法也就比较明显了。
三、数学课外读物的阅读
重视语文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和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他们儿时在汉语学习上,下过一番积累功夫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强调的就是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渎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兴趣在各项实践中的重要性,语文积累更是如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多读、多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动力,如果生硬地强迫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如用儿歌、顺口溜、一字开花扩词,组织手抄报比赛、成语句子接力赛、优美片段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二、创造阅读条件,丰富学生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新的积淀,不论寓理于事的愚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燕子》、《春》、《画龙点睛》、《咏柳》等都是学生阅读和积累的名篇佳作。然而,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传递更多的信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收集信息。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通过订阅课外读物,网上下载优秀作品,创办图书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不断丰富语文积累。
三、理解感悟,深化语言积累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累加。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求学生划出或摘录好词好句,而且还要写下简要的感受,不求文字多少,多则二、三百,少则五十来字。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并有了情感参与。
【关键词】 兴趣 推荐 方法 情感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我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如果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将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以身示范法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推荐读物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广泛性。小学生大都偏好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和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读物,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二,主体的层次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指导时,要根据情况分层次指导,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开始指导其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集、短篇小说集,并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注重层次的指导,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四、授之以渔,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二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
一、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在阅读内容上,教师的作用是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
(一)要有兴趣。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他们初始是没有十分确切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是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
因此,我们不能将有功利化的思想、急于求成的思想,而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让兴趣先行,让学生在兴趣中自由地驰骋,快乐地徜徉。
(二)要有广泛性。
老人长寿的经验之一是多吃五谷杂粮,吸取全面营养。同样,滋养心灵也需要博览群书,只有阅读了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汲取生命成长的各种营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实现厚积薄发。
(三)要有适度。
虽说是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教师仍要发挥指导的作用。时下各种书籍,鱼龙混杂,泥石俱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来读,能按照自己个人的需要,自主挑选精品,摒弃糟粕,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拿到书就读。对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更需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或是照单全收,或是不择而食。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圈点勾画、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精读浏览、熟读成诵都是读书之法,各有其妙。在一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叫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法指导。
阅读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泛读。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因此,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式阅读,即“随便翻翻”,只要大致了解内容就行。
二是速读。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书籍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即使穷其一生也只能读沧海一栗,沙塔一粒,而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阅读大量的书,所以需要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式的扫视速读。快速的阅读其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能适应新知识新信息几何倍增的特性,赶上时展的需要。
三是精读。对名篇名著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心无旁骛地读,静心体会立意构思,仔细揣摩布局谋篇,咀嚼欣赏妙词佳句,犹如品陈酿的酒,需慢慢地抿,轻轻地呷,才能饮出其妙处。
(二)读中要思考。
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学和思的统一。所以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如通过“书评”、“辩论”等形式,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进行交流评价。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逸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对于名句名段、优美篇章,还要引导学生背下来。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对照比较、问题讨论、专题研究等阅读方法,提高辨识异同、综合评价的能力和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有读书笔记。
阅读既是读者调动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去感悟、理解、体验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瞬间的感悟,还是深思熟虑,都会有时过境迁的情形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随时记笔记,随时将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自己思考的东西或感觉重点对自己有用的好的句子记下来,形成永不磨灭的痕迹。如做疑问笔记,将阅读时产生的思考、疑问随手写下来;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做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做创作笔记,通过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进行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