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类专业实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机械教学 生产实践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05-01
长期以来,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往往忽视了生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之大部分院校由于经费紧张影响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致使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投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培养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机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切入点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师应当在机械理论教学中适当插入实践教学环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机械类专业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首先,在基础理论教学中融入机械认知实践环节。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或拆装典型机械,包括差速系统、内燃机、制动系统、包装机械、牛头刨床、汽车转向系统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物操作相对应;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增加现场教学内容。将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有关零部件类型、结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转移到实物或模型现场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在不增加教学设备投入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又有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化、形象化,提升理论教学效果;再次,在机械类专业教材中渗透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材实际情况,在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完毕之后,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来增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生产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也是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实训的过程与生产、管理、服务及建设等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以此来形成一个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各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具体学生人数及教学资金的实际投入情况,来购置设备和分析软件,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要仅作表面功夫,应讲求一定的时效性,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专业需求及相关专业特点,进行认真规划逐步完善。学校要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充足的实训岗位,满足学生实习教学需要。实训基地的师资力量也比较重要,学校和企业应为学生配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高的实习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在学生进行实践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此外,在课时以外的时间里,学校也应以兴趣班、技能大赛班等形式经常性地开放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到基地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地体现出实训基地建设的真正作用。
3 专业课程设计与生产实践相协同
专业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是在完成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之后而安排的生产实践性教学环节。通常情况下,专业课程设计被安排于生产实习环节之后,这主要源于在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所学习到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加工方法选择、夹具定位原理、机床和刀具的选择等知识均会在生产实习环节加以应用,使理论知识实践化。所以,在此环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根据课堂教学中所获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产实习中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实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出具有实用性、合理性、创新性的工艺装备和规程。此外,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从零件结构设计环节到加工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生产实践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合作完成训练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4 改革生产实习方式,实施多层次实践教学
校外生产实习一直是各大院校实践教学的难点,由于绝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耗费人力、物力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所以致使机械教学中生产实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当改革生产实习方式,实施分段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可将生产实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由学校安排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内参观、学习,让学生重点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技术和流程及专业工种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阶段,开展顶岗实习,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由学校安排到与专业相近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第三阶段,展开自主实习,在完成前两阶段实习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意向,自主选择机械制造类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方式对于学生毕业后自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各阶段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
参考文献
[1] 吉卫喜,顾瑾,孙大跃,等.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江南大学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1]。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依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大应用观、大工程观”为引领确立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题组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精神及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对课程在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知识与实践创新相融合、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特点,它不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上而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2]。在“厚基础、重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与技术的先进性。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它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为了满足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体系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从机床、刀具到夹具设计、工艺制订、加工装配,均要符合企业技术体系和实际流程。教学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徐州的地缘优势,引入了工程机械零件如油缸、壳体等零件的加工工艺,并注重经典知识与新技术相结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面向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专业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案例教学,突出实用性。对课堂活动应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各章节以案例导入、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采用置疑讨论、交流互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避免单纯“灌输型”传授知识。对于重点难点内容,精讲多练,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更易于师生交流互动、翻转课堂,强化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手段,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要精心设计,合理选用动态仿真、现场视频、3D模型等,创设教学情境,丰富信息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若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教学的话,学生难以看清楚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课题组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课堂教学中可演示机床每个部件的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系统特点等,非常直观形象,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和现场教学,形象直观,可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讲解车刀和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教师将车刀及模型、小型手工电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对照实物讲解刀具几何角度、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3],并在课间和课后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试加工,增强学生对机加工工艺的感性认识。
课后除布置思考题和作业,安排习题课及作业讲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挖掘和利用网络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在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辨别及合理利用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以选择企业案例中的典型零件为对象,增强了课程设计的真实性[4]。设计任务包括绘制零件图、毛坯图,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卡、工序卡,绘制夹具装配图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训练。设计手段由二维设计逐渐向三维设计、装配过渡,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为保证实习效果,实施“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撰写实习报告”的实习模式。企业导师讲解之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各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补充完善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
二、将课程知识与实践创新相融合
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5]。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大赛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如刀具的几何角度部分,教师将其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设计了基于单片机集语音、动作、视频为一体的多功能动态刀具几何角度演示装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获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并授权发明专利。这既解决了教学难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针对课程中刀具切削温度的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开发了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刀具温度测量装置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课题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学生将课程和生活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提炼,并通过创新项目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和专利申报,培养其科学素养。实践表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两年来,充分利用我校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优势条件,指导学生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实践创新训练项目3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四届、第五届“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2项。
三、将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相结合
围绕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课题组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工程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体系,强化案例教学,主编出版了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已在省内外多所院校中推广使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不但增加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也调整了实践教学内容,以更多的综合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更多的生产一线实景教学取代传统的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积极主持、参与实践实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如指导“夹具拆装与调整”实验时,选拔一些学生参加机床夹具的设计制作项目,充实实验室资源建设。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夹具设计、工艺制订、加工装配等,制作完成机床夹具实验装置2套。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将设计(3D建模、装配、仿真,标准查询,标准件选型,材料选择)、绘制工程图、工艺制订、机械加工(车削、铣削、钻孔、攻丝等)、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配(含配作加工)全部贯穿起来,有利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一、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理念
正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在传统的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它即为今天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金工实习长期教学模式和观念又成为工程训练中心发展的一种局限和障碍。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理念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要求,以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与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大工程背景,把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训练中心应根据大学教学工作要点,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习教学基地多年实习教学的成果,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构建适合各自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的实习教学体系,创造一流的教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一流的教学水平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
在新形势下,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上注重素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思维训练上注重创新”的理念,提出了以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科技创新”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同时,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进而为培养一流的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支持。
工程认识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它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对高校校人材培养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子实习是 “工程实践”部分的重要模块。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引入先进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并改善教学环境,将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电子工艺实践能力,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电子实习课程的品质,势在必行。
总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对高校校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依据
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应根据各自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面向专业及其它受益面;科研任务):进行规划设计。
如 电子实习面向全校电气类、机电类和电子类等专业,按照学校电子实习教学计划、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以及工程训练中心规划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和现代电子实习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
电子实习场地建设以满足电子方向的“工程实践”教学为主,即目前开设的“电子实习”教学课程,以“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开放性实习及选修课为辅,兼顾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工程综合、科技创新”部分。并为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如科技竞赛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继续开设电子、嵌入式等系列选修课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
工程认识实训面向全校本科所有专业,对于非机类专业,可以普及最基础的机械常识和感性认识;对于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可以在普及最基础机械常识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学习,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一个实践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应按照各自高校工程训练课程体系设置的框架和现代工程训练的基本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其教学任务是学习工艺知识,掌握机械相关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实习的模式进行。
关键词:工程训练;成绩考核;实习表现;实习质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68
工程训练是工科院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的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加强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增加工程背景知识的重要环节。想要进一步提高工程训练质量,除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外,制定切实可行且全面的学生成绩考核办法也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1工种分值比
鉴于工程训练是由一系列工种组成的课程,对每个工种的分值比进行设置是成绩考核体系首先要确定的内容。下面以工程训练A为例,探讨一下工程训练各工种分值比的设置原则与方法。我校工程训练A是专门针对机械类专业而设置的,总时长为25天,由车、钳、铣、刨、磨、铸造、锻冲、焊接、热处理、数车、数铣、特种加工、创新训练等十三个工种组成。各工种时间分配根据工种内容不同有较大区别,如分值比只根据工种时间分配设置,则分值比/天应为4%,但这样的设置略显片面。各工种分值设置应综合工种时间分配、工艺环节量、教师易评性等多方面考虑。因此,工程训练A各工种分值比设置的原则为:以工种时间分配分值比为基数,根据各工种工艺环节的多少对分值比基数向上或向下以5分或10分取整,以保证教师易评性。我校工程训练A教学大纲规定各工种时间分配及基于以上原则的各工种分值比设置方法如表1所示。
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对小分值工种的重视程度,规定任意工种分值低于该工种分值60%,工程训练总成绩记为不及格。
2基本考核项目
工程训练培养人才的质量目标应适应生产实践,工程训练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但应符合教育规律,也应符合生产实践的规律。鉴于工程训练的特殊性,该课程的学生成绩应从以下几个基本项目进行考核。
2.1安全与纪律
劳动安全与纪律,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守则,是为了维护正常生产和工作秩序,保证生产人员、设备安全以及产品质量、生产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尤其对于没有生产经验的学生而言,工程训练的劳动安全与纪律是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完成实习的基础。一人违纪,不但有可能伤及自身,还有可能伤到周围的其他人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建立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必须通过充分的安全教育、教师严格的要求以及具有激励效果的成绩考核办法达到约束学生行为、纠正违纪行为的目的。常见违反安全与纪律表现以及评分方法如表2所示。
2.2工艺与质量
工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产品或项目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的工种的工艺过程完成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这种工程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工程素质,即包含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包含对产品或项目加工工艺、质量、成本、环境、市场等多方面的把控能力与意识。其中,最为关键的意识之一就是质量意识。产品或项目的质量与其加工工艺的准确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产品或项目质量控制依赖于加工工艺,而加工工艺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在日常的产品或项目训练中慢慢渗透包括加工工艺、产品质量与精度、工作效率、减少浪费等质量意识,循序渐进的构建学生的质量意识体系。工艺与质量考核项目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方法如表3所示。
2.3创意与创新
工程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工程训练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会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是人皆有之的潜能,但是这种能力需要得能正确的引导才能发挥出来,因此要建立具有引导性的考核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习惯和创新思维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工程训练教学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自主性设计与制作的创意与创新环节,施“出错无过,完成有功,创新有奖”的评分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并通过实践实现创新。创意与创新考核环节的评分方法如表4所示。
2.4实习报告与总结
工程训练实习报告与总结主要用于学生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对安全、守则以及各工种基本知识的记录、重温与巩固,同时也是学生在工程训练结束后对在工程训练期间的收获总结与评价的过程。工程训练实习报告与总结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与理解,还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写作技能之一。因此,实习报告与总结的撰写质量也应是考核学生工程训练质量的标准之一。实习报告与总结考核项目的评分方法如表5所示。
3基本考核项目分值比
从安全与纪律、工艺与质量、创新与创意、实习报告与总结四个基本考核项目对学生工程训练质量的评价能力而言,安全与纪律、工艺与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工程训练的质量,是评价学生工程训练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成绩考核中应占较大比重。创新与创意虽然也很重要,但它是较少一部分学生在安全有序、保证质量的工程训练前提下的锦上添花,所以在考核评价中起导向激励作用,占考核较小比重。实习报告与总结亦是如此,相对考核占比较小。论起安全与纪律、工艺与质量两个基本考核项目的重要性,事实上不分伯仲。对生产企业而言,保证产品质量是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法,但安全与纪律是保障企业有序运行的基础。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缺失,都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企业生存出现问题。但考虑到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大风险小概率事件,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各工种工程训练成绩考核时,安全与纪律在考核中的分值比低于产品与质量,但安全与纪律对成绩的控制力高于产品与质量。综上所述,四个基本考核项目在学生成绩考核中的分值比如表6所示。
4结束语
经过对工种分值比、工程训练基本考核项目以及基本考核项目分值比的一系列探讨,最终形成的工程训练成绩考核体系如图1所示。
工程训练是训练学生工程素质的教学环节,是构建学生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的复杂引导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是影响学生学识与素质成长的突变点。作为激励、引导学生正面学习行为与态度的成绩考核办法在工程训练中还必须要配合到位的实习动员、教师对学生严格的管理以及对考核办法严格的执行,才能达到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玮.浅论学生实习安全与劳动纪律的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5):41.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毕业要求 车辆工程 实践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21
Abstract Under the program accreditation background of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hould highlight the principle of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development must meet the current social need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not only include the requirements when students graduate, but also reflects the expected achievement success in the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field after students graduated 5 years.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reverse design research for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actively explore and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cientifically and objectively set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an ensur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re fully realized.
Key words program accreditation; graduation requirement; vehicle engineering;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reverse design
0 前言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 700 万人,居世界首位。①但我国工程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工程实践教育严重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相对缺乏;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等现代工程能力。②据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 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 81% 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立刻胜任工作,而中国只有 10%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缩小高校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距离,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③
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10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确保毕业生质量。就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现状,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合理设置理论课程系统和实践课程体系得以实现,而其中实践课程体系是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全面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进入持续改进阶段为背景,开展基于毕业要达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反向设计研究,对提高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当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④⑤例如未在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反向设计是否有必要。
1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反向设计
1.1 基于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反向设计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并能对未来发展有合理的预期,即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因此有必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要求的反向设计,步骤如下: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解出实践能力,根据实践能力对认证标准的通用毕业要求进行反向设计,提出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然后再根据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向设计。拟建立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践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表。在此关系表中,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最终实现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 实践教学活动的反向设计
首先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制定的11条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力求将宏观、抽象的毕业要求具体化和具有针对性;然后根据指标点反向设计包括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教学活动;最后,为了考核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达成度评价周期,并形成记录文档。以毕业要求4的2个指标点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指标点――能熟练运用车辆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向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为:理论课程实验――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实践课程――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对于指标点――熟悉现代汽车制造工艺流程和先进制造方法,反向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论课程实验――汽车制造工艺学;实践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外活动――挑战杯、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竞赛。采取的考核方式以提交报告和参加竞赛为主,达成度评价周期定为整个本科学习期间,需形成的记录文档包括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毕业论文、实习报告、实验报告、学科竞赛获奖等。
2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反向设计
2.1 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新型关系
建立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以毕业要求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要求达成手段,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关系结构。其中课程实验主要实现对理论课程知识点的实证,创新性课程实验由对应课程的多个理论知识点支撑,而综合性实践环节由多个理论课程支撑。在此关系中,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为并行关系,并非传统的实践课程为理论课程服务的关系。为了确保毕业要求所体现的实践能力有效达成,可调整理论课程的知识点,甚至配置相应的理论课程。
2.2 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下的毕业要求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实践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调整,使新实践课程体系能达成毕业要求新增加的指标点。以毕业生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这一毕业要求为例,应增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课程。或是在原有实践课程增加相应实践内容,例如在毕业设计中增加新知识的应用内容,通过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 基于毕业要求达成的实践课程反向设计
3.1 基础课程实验反向设计
基础课程实验以促进掌握基本理论为目标,实验内容以基本理论的实证为主。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所定的知识点和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实验的项目和实验内容。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例说明如下:首先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知识点情况确定需要的实验项目;然后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2的指标点2(“能系统或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达到适当的正确性和可用性”)设计实验内容。由于该指标点强调的是数学建模能力,因此针对“运动定律与力学中的守恒定律”知识点设计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实验的内容时,应通过建立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模型进行定律验证。
3.2 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反向设计
基础课程实验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实验内容以汽车原理理解为主。根据汽车的重要组成子系统,确定课程实验的项目,根据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实验的内容。以已实施的“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为例说明。电机驱动系统是纯电动汽车的重要系统,根据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1、3和4,以及毕业要求7的指标点3(“综合考虑环境、法律、伦理等影响因素的制约,能充分论述设计的合理性”),确定开设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实验,反向设计实验内容包括驱电池管理、电机控制、行驶负载模拟三大部分。对于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1――用于车辆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向设计思路为“驱动系统性能是保证纯电动汽车动力学、经济性和续驶里程的关键,但目前仍有很多关键技术未得到解决”,反向设计的项目为驱动系统实验。对于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3――能应用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及电控技术,反向设计思路为“电机控制,SOC 预测、能量管理、充放电均衡是驱动系统的关键电控技术”,反向设计项目为电机控制实验、电池管理实验。对于毕业要求6的指标点3――综合考虑环境、法律、伦理等影响因素的制约,能充分论述设计的合理性,反向设计思路为“目前国家对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实验制定了相应的行驶工况模拟方法,且驱动系统要求满足“双百”指标,即续驶里程超过100km,最高车速超过100km/h,以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必须进行行驶负载模拟实验”,反向设计项目为行驶负载模拟实验。
4 结论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对车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反向设计,首先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要求的反向设计,拟建立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践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毕业要求达成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反向设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新型关系;最后基于毕业要求达成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进行反向设计。
论文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学生能力导向的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改革与实践,回归工程实践的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注释
① 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② 罗卫兰,骆健,王海艳.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54-55.
③ 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培养特征 培养方向 培养途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达1000万,居世界之首,但是人均产值却很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1],在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中与人才有关的指标排名落后,反映出我国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着重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及加快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我国高校在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体系单一,外部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等问题,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已成为当今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卓越计划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具有重要意义[2]。
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需要改革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创新高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和实践工作,探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征、培养方向和培养途径。
一、卓越工程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方向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征有哪些?我国国家通用培养标准有11条,涵盖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方面。在国家通用培养标准基础上,细化到行业培养标准,再进一步细化到学校培养标准,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特色。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认为,卓越工程师的特点是综合素质好,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坚持开门办学,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训练,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把工程师培养从传统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四年制本科,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及通过工程训练培养模式,即从学生开始入学的大一开始进入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都进入工程实训的项目中,有机渗透工程意识,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建立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的培养经验。发达国家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学生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工程师精英教育,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教育,等等[3]。
二、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通过学校培养标准细化为素质、知识、能力大纲,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一)学生选拔途径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渐进及摸索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需对做试点实验,逐步推广。经过学院领导和系专业老师的反复酝酿、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院确定了在院一年级新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的原则,并模拟公司招聘选拔程序,主要包括自愿报名、初试、试用培训、录用考核等环节,按照考核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最终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具体做法如下。
1.报名。
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办法规定:凡有志于成为卓越工程师,对工程实践与创新有兴趣,希望参加“卓越工程师”班学习的学生,均可报名。
2.初试。
为了解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学习、动手及综合素质,拟定专业笔试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学生大工程观的意识和整体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计划的学生,将面临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学习任务及项目工程压力,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及个人兴趣。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验的一个分支,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可达到了解自我的目的。科学的职业测评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经过设计问卷、抽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是客观化、标准化的问卷,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比较的功能是其他自我了解的方法不具有的,主要包括智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动机测验等。由于大一新生参加“卓越计划”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评估参加复试的学生在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生涯决策等方面的特质和潜在的职业倾向,运用朗途职业测评软件,对参加面试的全体学生进行了未来职业倾向测评,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之一。
3.试用培训。
通过初试的同学,将进入学院的工程技术中心参加为期3个月的培训,培训由项目经验丰富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及工程中心的老师负责,以培训卓越电子工程师为例,主要培训电子工艺、单片机软件编程、CAD及PCB设计与制作等电子工程师基本技能,三维想象和动手等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
4.录用考核。
经过3个月培训,学生进入工训中心老师的录用考核阶段,考核录用委员会由工训中心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委员要求是长期从事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而学生委员则挑选近几年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在省级和全国赛中获奖的高年级学生。考核录用委员会委员根据需转正的学生自我介绍、3个月培训课程的成绩和表现投票表决。
(二)学校培养
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1.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课程体系大体上按学科建立,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没有脱离传统的知识点选择和安排方式,更新知识点慢。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单一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很少涉及工程实际应用和多学科知识应用。而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与工程实际关联的内容依然不够,无法通过实验建立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点与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4]。
当代科技发展主要特征是集成创新,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需要逐步改变按学科理论体系授课、以知识点学习为主的模式,探索按工程项目、工程案例和工程问题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工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更新,将理论教学与分析、解决生产工程问题相联系,重视多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
2.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由于科技进步突飞猛进,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引导、互动、对比等多样化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探索采用情境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模式的先进教学方法,开展讨论式、研究式、团队模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5]。
(1)情境教学。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将课堂搬进工程技术中心,以解决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置身真实的工程环境,强调多学科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弱化学科界限。情境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工程案例教学。对于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互相穿行,在课堂上剖析、讲解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教育。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提出问题,介绍问题背景,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3)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CDIO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及工程能力的先进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网络教学资源补充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协助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掌握“知识点”为本,忽视“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注重“考试结果”“学习成绩”。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动手能力”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技术水平”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培养
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工程管理模式和先进企业文化及相关技术应用现状,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校企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
1.企业培养基地建设。
当前,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社会意识,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制订和实施“卓越计划”,需要寻找校企共同愿景,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合作,高校要让企业感受到合作办学的好处,比如:产学研基地、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等。学校要主动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贴近企业人才需求,切实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要主动对接企业的需求,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策略。
2.企业培养运作。
为保障企业培养计划实施,一要加强组织建设,签订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组建双方高层合作委员会,高校要成立“卓越计划”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和协调校企双方合作,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构筑产学研平台,在深度合作中推动教产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要构建学校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导师,实行联合指导。
3.企业培养内容。
企业培养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方面,需要结合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具体工程条件,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商定。企业实践内容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阶段,企业认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设备,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等。
第二阶段,操作技能训练。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具备基本的工程操作能力,比如机械类专业培养,可学习加工方法、加工技术,进行工程师岗位能力必需的训练,等等。
第三阶段,工程师技能训练。学习产业规范、标准,培养工程师岗位技能,如系统设计运行、开发、工艺设计的能力等。
第四阶段,结合企业真实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这阶段内容可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实际参与企业开发设计项目,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毕业后可直接走上技术员、工程师岗位[6]。
4.企业培养考核。
为保证企业培养质量,急需开展企业培养考核评价方法研究。企业培养考核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实习内容、时间要求来进行,比如:企业实习(认知、生产、岗位、见习)要求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还需要按照毕业设计答辩要求完成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等,并参加答辩。企业培养考核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不断总结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的意见反馈,改进评价方法,以弥补不足,保证企业培养质量,提高实效。
(四)教师工程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急需提高教师工程能力。高校一方面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了解和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增加企业实践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领导和资深工程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甚至从企业直接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五)国际化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全球的市场、全球的竞争不仅需要有更多专业技能人才,而且需要学生有全球视野、开放合作的精神及跨国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我们需要探索国际化培养途径,借鉴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办学经验,借鉴其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外培养经验,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经验。同时利用学生交流项目派遣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或短期实践活动。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应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特色。“卓越计划”实施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VOL92,(4):49-52.
[2]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VOL31,(1):51-60.
[3]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1-5.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