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融资与借款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资与借款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资与借款的区别

第1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自身资本有限,要想壮大发展,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瓶颈。企业要摆脱这一“瓶颈”的束缚,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筹资”无疑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但不当的筹资方式,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我国企业在筹资方面上主要面临着筹资难、成本高、税务重等问题。因此,企业选择适宜的筹资方式,关乎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命题。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筹资方式日益多元化。从目前来看,企业常见的筹资方式如下。

(一)银行长期借款

银行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为财务租赁,是区别于经营租赁的一种长期租赁形式,它满足企业对资产的长期需要,故也称为资本租赁,分为售后租回、直接租赁、杠杆租赁。融资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到承租方,现在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

(三)发行公司债券

债券是由企业或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的企业以债权为书面承诺,答应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照事先规定的利率付给利息,是企业主要筹资方式之一。

(四)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主要有:现金投资、实物投资、工业产权投资、土地使用权投资等。吸收直接投资与发行股票、留存收益都属于企业筹集自有资金的重要方式。它是非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筹措资本金的基本形式。

三、企业在筹资时应坚持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筹资方式日益多样化。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应遵循三大原则,即:资金成本最低原则,筹资风险适中原则,资本结构最佳化原则。

(一)资金成本最低原则

资金成本就是企业为了筹集和使用各种资金所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在实践中,不同的筹资方式,成本水平有高有低,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就在于选择利用各种有利的筹资方式,在及时、充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力求资金成本达到最低水平。

(二)融资风险适中原则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而融资过程中的风险――财务风险,又是企业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筹资时应在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之间做出权衡,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正确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比例,争取在适当的风险下获取最多的利益。

(三)资本结构最佳化原则

资本结构即财务结构,主要是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率关系。由于资本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决定并实施,在短期内难以作大幅度的改变。因此,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比例时,应作全面而周密的分析研究,然后做出决策。

第2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一、总体目的

以科学开展观为指点,紧紧环绕把打造为华夏经济区主要区域增进极、河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省际区域性中间城市等计谋目的,深化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心经济任务会议及《人民当局关于支撑市经济社会加速开展的若干定见》(宛政〔2011〕9号)等文件精力,依照“区别看待,有扶有控”的准则,贯彻施行稳健钱币政策,积极发扬银行业的杠杆促进效果,优化信贷构造,不时完美金融效劳系统,坚持信贷总量平稳适度增进,确保2011年全市银行借款增幅高于全省均匀增幅和全市GDP增幅,涉农和中小企业借款增幅高于全市各项借款均匀增幅。

二、任务办法

(一)确珍重点项目和财产集聚区建立资金需求。一是环绕市委、市当局提出的做大做强油碱化工、配备制造、电力动力、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物六大计谋支撑财产的相关要求,合理分配信贷规划和资金,不时加大对重点财产的信贷投入,重点保证对区域经济有较强带举措用的在建、续建项目标资金支撑,确保工程按期推进;加大对电力、新动力、光电、新兴资料等计谋新兴财产的信贷支撑,促进轮回经济、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开展;依照财产政策、环保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严厉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入,避免盲目投资和低程度反复建立。二是以展开“财产集聚区建立提速增效年”运动为载体,连系财产集聚区内企业集群开展的特点,积极研发信贷新种类和效劳新方法;加大对已入驻集聚区和将要取得市场准入的涉外企业的金融效劳力度,促进财产集聚区外向型经济开展强大。

(二)出力破解“三农”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一是仔细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鼓舞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必然比例用于本地借款的审核方法》(银发〔2010〕262号),把信贷资金和借款权限向县域适度倾斜,包管县域新接收存款首要用于本地。尤其要添加对县域工业、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和主导财产的信贷搀扶,实时知足其资金需求。二是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对峙支农效劳方针,实在发扬支农主力军效果,容身建立优质粮食、优质畜产物、特征农产物、优质林产物四大出产加工基地,不时立异开拓合适“三农”需求的信贷产物,扩展典当担保局限,有用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三是持续推进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乡村金融机构,加速完美县域金融效劳系统,为县域经济和“三农”开展供应有力支撑。四是积极展开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立异,支撑展开财产链和供给链融资,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当地法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明白市场定位,容身社区县域,探究树立“小型金融”和“微型金融”运营形式,成为中小企业的同伴银行。

(三)鼎力支撑文明旅行业开展。充沛看法作为前史文明名城及丰厚的旅行资本所包含的经济价值,不时加大对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区、卧龙岗文明旅行财产集聚区、镇平玉文明变革开展实验区及社旗赊店古镇贸易文明财产示范区等文明旅行财产的信贷投入,支撑培养一批特征文明旅行财产园区、精品旅行线路和旅行品牌。要立异抵(质)押形式,对具有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探究发放权益质押借款。对开展成熟的文明旅行企业,优先赐与信贷支撑。

(四)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历程。各金融机构要依照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城乡统筹、协调开展的新型城镇化计谋规划,鼎力支撑新区、高新区和鸭河、官庄工区以及县域、小城镇建立,不时进步城镇化程度。要加大对城市根底建立的信贷投入及对城中村和老城区开拓革新的支撑力度;要仔细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增强对经济合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立的支撑,增强对居民合理购房需求的支撑,促进城镇房地财产安康开展。

(五)进步民生范畴金融效劳程度。各金融机构要依托社区劳动保证、妇联、团委等平台,加大借款投放,改善金融效劳,应用扶贫贴息借款、小额担保借款、助学借款和微型金融等借款形式,科学确定借款额度、刻日、利率和归还方法,鼎力支撑下岗赋闲人员、返乡农人工、贫穷学生、迁安移民等弱势群体创业就业。仔细做好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金融支撑和效劳任务,逐渐知足其多元化融资需求。

三、任务要求

(一)一致思维,进步看法,处置好经济开展与金融开展的关系。跟着钱币政策基调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社会融资总量、差异预备金动态调整东西等已成为对金融调控的首要运用伎俩。各级各部分要仔细体会稳健钱币政策的精力本质和科学内在,把思维一致到市经济社会开展需乞降中心、省、市的决议计划摆设上来,深化贯彻施行稳健的钱币政策,增强经济金融运转状况的监测剖析和查询研讨,实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处理问题;不时完美政银企沟通和对接机制,进步金融效劳效率;应用财务奖补等伎俩,研讨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撑经济开展相关鼓励政策,指导和鼓舞银行业金融机构接纳增设机构、添置自助设备、展开活动效劳等方法,加强和改良金融效劳才能;逐渐完成区域金融开展、经济昌盛。

(二)发扬优势,扩展投放,助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开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依照“总体稳健、调理有度、构造优化”的要求,持续坚持信贷总量的合理适度增进,积极调整信贷构造,愈加合理有用地装备金融资本。政策性银行、国有贸易银行、股份制贸易银行要向总行、省行争夺政策倾斜,争夺信贷额度支撑,接纳维持授信和添加授信相连系,银团借款、结合借款、托付借款、总行直贷相连系以及创办信誉证授信、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方法进一步扩展规划;邮政储蓄银行要发扬不受信贷规划限制的优势,全方位、灵敏性地疾速启动单笔500万元中小企业借款营业,并积极向省分行申报更大额度的借款营业;市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要充沛发掘借款存量,加大信贷构造调整,把有限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第3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引言

据调查统计,大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中小企业贷款金额目前仅占总贷款业务金额的14.7%,我国正常运营的中小企业中有超过60%感到因资金短缺而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广义上是指因报出贷款利率比市场出清利率低而存在的一种企业对贷款的一种超额需求的情形。当这种情形由政府管制因素影响形成时该信贷配给又称作非均衡信贷配给。任何制度的限制使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条件和情况实施不同的针对条件都会造成非均衡信贷配给的出现。反之,在没有政府的干预限制下,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贷款人自愿将贷款利率定在市场出清利率之下所形成的信贷配给被称作均衡信贷配给,均衡的信贷配给是指当借款人愿意支付贷款合同中的所有条款时,其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形。

在实际贷款情形中,学者们根据超额需求的相关定义以及这种需求的短暂以及长期性等的差异区别,《货币经济学手册》将信贷配给定义为以下四种信贷配给类型。我们将通过这四种信贷配给类型对中小型融资难的原因进行探讨。

1.利率(价格)配给

此信贷配给是指借款人在给定的贷款利率上所能够得到的贷款,其贷款规模一般小于意愿贷款规模,若是想要的到较大规模的贷款,借款人需要支付相对应的较高的利率。也因此,贷款规模的增大,使得违?s的概率提升也就造成贷款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考究,这种分明的利率价格信贷配给,其高利率为中小企业大额贷款造成一定的还贷压力,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以及信誉成为借款人对其进行贷款的门槛考究,制约了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贷款。

2.见解分歧配给

较借款人而言,贷款人在信贷配给中普遍存在违约风险的悲观的态度以及悲观评价,使得企业经济个体在符合贷款的条件并且贷款利率与违约概率相当时也无法在他们所认为的恰当的利率上获得贷款。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以及信誉的悲观态度和评价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3.红线注销

当任何贷款利率都无法满足贷款人所规定的收益率时,贷款人将拒绝发放贷款,此为红线注销。这种现象表现在,企业在存款供给量多导致存款低利率时得到贷款,当存款供给减少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款量减少或不足导致存款利率提高时,这些企业的贷款将被实行定量配给或拒绝配给。此时,这些中小企业将会觉得他们正被排挤出市场。

4.纯粹的信贷配给

纯粹的信贷配给与红线注销相类似又有所区别,它是指在企业存款供给减少或不足等情况造成的不能满足企业的贷款需求时采取部分企业满足(经济主体相同的经济以及贷款条件,一方获得满足,另一方不能获得贷款)。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对等的充分的信息,市场通过价格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使得供求达到均衡,得到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型的经济市场,这种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充分的信息条件得不到满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广泛存在。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现象在经济业务活动的双方使得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一方比另一方掌握较高数量和质量的信息,这一方在经济业务活动谈判中将获得优势的地位,掌握主动权,而另一方因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而导致其处于经济业务活动谈判中的被动接受地位。这种现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中体现在,假如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掌握完全的信息,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市场利率的变化来使得资金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在信息上了解不足,以致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贷款上存在高风险的悲观评价从而增加了拒绝贷款的可能性,也导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形。

另外,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机制的不规范,财务制度的不透明等,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业存在有选择性的进行信息披露以达到避税以及对同行竞争者进行防范的目的。这些情形都将导致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企业之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和信用状况无法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对信贷缺乏信心,增加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会拒绝贷款,或者采取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使得中小企业因接受不小高利率而得不到有效贷款。

三、规模匹配理论

规模匹配理论认为银行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大银行等大的金融机构更加偏好于为大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不愿为资金需求贷款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贷款的服务。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企业的可贷款性。归根结底,规模匹配理论的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信息的不对称,大银行及其他大的金融机构往往都会选择与透明的借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造成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的不透明,大银行往往很难在这些中小企业的内部组织收集并传递信息,使得无法对这些不透明的中小企业进行品质评价,这些原因往往是大银行及其他大金融机构拒绝和他们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的原因。

第4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银行契约 经理人自利 行为

一、引言

所以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现代公司的委托理论,由于股东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经理人在日常经营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会追求私人利益从而使股东与经理人的目标相背离,如享受超额在职消费、高额薪酬。因而如何对经理人进行激励避免其自利行为从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则颇为重要。随着最近“格力集团老总周少强高额消费案”、“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天价购酒案”的见诸报端,如何对经理人的这种自利行为进行监督约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公司治理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融资来源的负债一般都被债权人赋予各种限制性条款,因而债权人被视为外部有效监管力量。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能发挥监督治理效应,促使经理人尽职尽责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减少股东的监督。但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我国负债治理效应比较弱,未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导致国内外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有关。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型加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企业普遍面临融资约束,导致优序融资理论在我国并不适用,企业普遍偏好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比重偏小,因而负债的治理效应相对较弱。我国在负债来源中银行借款占据主导地位,银行借款一般都会面临贷前调查、贷后约束,使企业负债面临更强的约束,现有研究并未区分银行借款与其他负债的差别,因而结论有待商榷。同时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也未考虑其中,在我国国有产权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也大都有政府控股,在国有同源背景下,银行债权人的治理效应是否有差别呢? 基于此,本文从债权人监督的视角,来实证检验银行债权能否发挥应有的治理效应从而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并从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出发,研究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务在治理效应中的区别,同时也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区分不同产权进行分析对比,以期丰富债务契约相关研究文献,为我国公司治理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一)债权人的治理效应 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外部监督力量――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能够能够发挥监管效应(Fama,1985)和自由现金流效应(Jensen,1986),从而缓解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问题(Hart,1995)。负债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促使经理人勤勉尽责、努力工作作出恰当的行为决策;公司控制权及其收益的合理分配;信号传递功能,向外界传递良好的治理信号,提升企业整体形象。然而与国外债权人的治理效应研究相反,在国内负债的治理效应却存在两种结论:治理效应不显著(于东智,2003;张兆国等,2008)和治理效应为负(田利辉,2005;肖作平和陈德胜,2006;廖义刚等,2009;),这可能与我国的债务约束机制不完善(龙建辉等,2012)、特殊的制度背景(陈骏和徐玉德,2012;孙铮等,2005)和预算软约束有关(谢德仁和陈运森,2009),因而导致中国特色的负债治理效应。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由于长短期负债的风险不同,从而对企业的约束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短期负债风险小,限制条款也比较少,成本也相对比较低(肖作平,2009);而长期负债一般期限比较长,风险相对较大,为了保证债权人自身利益,债权人会设置诸多限制性条款,如设置抵押、质押条款,限制高管离职、发放高薪等。相比短期负债,长期负债有更强的约束功能,如提升企业价值(田美玉,2009)、遏制企业过度投资(马如飞和王艳,2012;李四海和罗月乔,2012;程浩,2013)、限制高管薪酬(陈骏和徐玉德,2012)。

(二)经理人自利行为 经理人主要通过自定货币性薪酬和享受超额在职消费来获取私人收益,基于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围绕在职消费展开论述。有关在职消费存在两种观点:观和效率观。观认为在职消费是经理人在工作中利用手中的职权所能享受的福利待遇,但作为私人收益的在职消费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远小于其所花费的成本(Hart,2001),表现为问题。Yermack(2005)的研究也支持观,其证实市场会对经理人使用手中的特权享受专机等待遇做出强烈的负面反应。效率观认为给予经理人诸如专机等待遇可以节约时间提升经理人的效率,同时也能彰显经理人的地位,从而降低交易成本。Rajan and Wulf(2004)的研究支持了效率观。观和效率观产生差别的原因牵涉到在职消费的水平问题,而在职消费水平受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约束,当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时,经理人就会通过在职消费来获取私人收益,从而损害股东利益。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陈冬华等(2005)从薪酬管制的视角研究发现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薪酬管制下的次优选择,经理人的这种自利行为损害了企业价值。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缺位,在监督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经理人的自利行为(罗宏和黄红华,2008),同时经理人也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攫取更多的超额薪酬(权小峰等,2010)和在职消费(杨蓉,2011)。目前国内有关经理人自利的文献大都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出发,较少涉及外部治理,尤其对银行这类特殊的债权人监督较少涉及,而且现有结论与西方经典的债务契约理论相悖。因而本文选取银行债权人这一外部监管视角,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来研究作为外部治理的银行债权人能否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从而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代公司委托理论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由于股东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很难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在信息不对称性的情况下,导致经理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内部人控制人现象比较严重,基于自身利益经理人会追逐私人利益,尤其在薪酬管制的背景下,经理人追求货币收益受到一定的管制,经理人会倾向于选择在职消费来攫取私人受益。如何缓解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问题,从而避免经理人的自利行为,是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亟需解决的难题。Jensen and Meckling (1976)研究发现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委托问题: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权益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负债。针对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问题,公司可以通过设计最优薪酬契约来缓解股东与经理人的冲突。在薪酬契约的激励下,经理人为追求高薪酬高福利的私利行为会进行并购、过度投资等损害债权利益的现象,从而使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成本增加。一方面,由于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利息,无法分享承担高风险带来的额外补偿,理性的债权人就会在债务契约决策时,设置各种限制性条款,从而避免经理人的这种私利行为。银行债权作为主要债权人,对企业具有一些独特的监督机制,银行可采用拥有股权的贷款人、贷款合约、大贷款人的监督、关系贷款、银行间的信息共享等机制发挥独特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在债务融资约束下因偿债付息压力企业面临自由现金流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经理人的行为,若企业不到期偿还债务则面临或被收购等风险,同时经理人也面临被解聘等风险,此时将导致经理人丧失一切福利,同时这种风险对经理人职业生涯产生致命影响。基于自身声誉的保护,经理人会在私人收益与面临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因而银行债务契约能产生治理效应,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银行契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监管作用,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

银行债权的监督效率不仅与银行贷款的总体规模有关,而且受到银行贷款结构的直接影响。从银行借款期限结构来看,短期银行借款风险小,限制条款也比较少,成本也相对比较低,而长期银行借款一般期限比较长,风险相对较大,为了保证银行自身利益,银行债权人会设置诸如限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水和奖金等特殊性条款,若违反这些条款银行债权人有权收回贷款,而短期贷款的提供者一般不会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这可能也是我国企业主要以短期银行借款为主的原因。国外相关研究也发现,长期债务对管理层未来融资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相对于短期银行借款,长期银行借款契约更能发挥监管作用,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

由于我国特殊的产权制度背景,国有成分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相对较多。相关研究也发现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及融资约束有很大差别,相对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更长期限的银行借款。而且我国银行大都由政府控制,在国有企业与银行同源的背景下,银行贷款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倾斜,在出现偿债危机或破产时,政府出于父爱的关心会优先对企业进行扶持救助,帮助国有企业偿还债务。由于银行与国有企业“政治关系”的存在,从而削弱银行债权人的治理效应,扭曲对债务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由于产权差异的存在,在法律保护体系尚不健全的环境下,非国有控股企业在债务融资方面面临较高的约束和门槛,债务契约治理效应发挥的前提存在,债务对其投资行为(过度投资)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3:

假设3: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银行契约的监管作用相对较弱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编报的影响,本文以2007年为研究基准点,选取2007-2011年为研究样本。遵循一般研究规则:由于金融行业财务报表编制存在特殊性,故剔除金融行业样本;由于ST、PT类上市公司业绩比较异常,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将其剔除;剔除资不抵债以及管理费用率大于1或者小于0的样本;剔除其他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7124有效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为减少极端值产生的误差,对主要变量在1%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回归采用STATA11.0。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经理人自利―在职消费。在外部监管软约束下,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会通过手中的权力追求诸如在职消费等私人收益,本文以经理人私人收益来衡量其自利行为。参考已有文献,选取相对指标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衡量,稳健性检验中采用直接指标管理费用的对数衡量。(2)解释变量:银行债务指标。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债务契约一般由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构成,由于不同期限的债务契约面临的风险不同,银行债权人对不同期限的债务契约会设置不同的限制,例如针对长期借款银行会要求企业签订诸如“限制企业高级职员的薪金和奖金总额”等特殊性保护条款,因此应分别研究各种银行契约的治理效应。本文选取银行债务总额(银行贷款/总资产)、短期银行贷款((短期借款+一年之内到期的长期借款)/总资产)和长期银行贷款(长期借款/总资产)作为银行债务指标。(3)控制变量。参考相关文献,选取董事会特征: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股权特征: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公司财务特征:资产规模、企业成长性;同时在模型中控制行业和年度变量。

(四)模型建立 为检验本文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ManagementFee=α+β1Banki,t+β2Boardi,t+β3Inddi,t+β4Duali,t+β5Growthii,t+β6Firstholdi,t+β7Cbalancei,t+β8Lnasseti,t +β9ΣIndustryi,t+β10ΣYeari,t+εi,t

若Bank系数β1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样本管理费用率为0.0828,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样本企业总负债率为47.15%,约为总资产的一半,银行借款约占企业总资产的20%,说明企业负债中以银行借款为主,而银行借款又以短期借款为主(约占银行借款总额的2/3)。从控制变量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约为9人,独立董事比率为36.44%,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样本中约有17.55%的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这说明仍有部分上市公司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公司治理;样本公司普遍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大股东平均持股约为40%,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中小股东很难对大股东形成制衡;约有63%的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国有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股权比重较大。由表(2)可知,国有控股企业管理费用率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但无论是银行借款总额还是长、短期银行借款,国有控股企业均高于非国有控股企业,说明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这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有关,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大都属于国有控股,银行会优先向国有企业贷款,从而获得更多、更长期限的贷款。这也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

(二)回归分析 (1)全样本回归分析。由表(3)回归分析结果可知,银行借款额与经理人成本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银行债权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治理效应,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区分长短银行期借款后发现,长期银行借款的治理效应显著提高,而短期银行借款的治理效应则不明显,这与企业的期限结构理论有关,一般短期银行借款风险小,限制条款也比较少,成本也相对比较低,企业会优先选择其作为融资来源,而长期银行借款一般期限比较长,风险相对较大,为了保证银行自身利益,银行债权人会设置诸如限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水和奖金等特殊性条款,若违反这些条款银行债权人有权收回贷款,为了企业的发展,经理人会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因而长期借款能够发挥监督治理效应,遏制企业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假设1、假设2成立。比较有趣的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管理费用率正相关,说明在董事长权力集中一身时,会攫取更多的私人利益。后文将进一步区分高管权力大小进行分组检验银行借款对经理人自利的治理效应。(2)区分产权性质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在国有控股企业样本中,银行借款总额的治理效应并不明显,在短期借款中也同样存在,只有长期银行借款在10%水平上与成本负相关;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银行借款总额在5%水平上与成本负相关,而且长期借款也能发挥显著的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借款的治理效应在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企业之间存在着区别,在国有产权同源的背景下,银行债权人很难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即使出现业绩下滑、亏损现象,经理人也会为自己寻找借口开脱,因而无法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发挥应有的治理效应。由于民营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债权人会设置许多限制性条款,从而能够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3)进一步分析:高管权力的影响。由上文分析可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经理人成本正相关,那么高管权力是否能够影响银行债权人发挥治理效应呢?理论上,高管权力越大,越能够避开股东与外部的监管,从而导致银行债权人难以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我们采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来衡量高管权力大小,来分组检验银行债权人对经理人行为的影响。由表(5)可知,在高管权力小的组别,银行债权人能够显著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在高管权力大的组别,银行债权人的治理效应相对较弱,这也说明高管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债权人的监督效用,当高管权力大时往往内部缺少监督机制,经理人更有动机为追求私人利益而损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使外部监督难以发挥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选取管理费用对数作为经理人自利变量,假设1、2、3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银行借款总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治理效应,遏制经理人的自利行为。区分长短期借款发现,短期银行借款很难发挥监督作用,而长期借款则能显著发挥效应,避免其自利行为,这与我国现实背景相吻合,相对于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期限长,风险大,银行债权人会设置诸多限制性条款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银行债权人的治理效应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相对较弱,而非国有控股企业则比较显著,这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有关,我国银行大都属于国有控股,在国有同源的背景下,债权人会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使其难以发挥治理效应。进一步考虑高管控制权发现,在高管权力比较大的企业,经理人权力集于一身导致缺少内部监管机制,银行债权同样难以发挥治理效应。本文建议,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产权改革,减少行政干预,使企业置身于市场化的环境中,从而发挥银行债权人的监管作用;应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弱化高管权力,形成相互约束机制,同时对经理人实施股权激励,让经理人享受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避免其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约束经理人的自利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陈骏、徐玉德:《高管薪酬激励会关注债权人利益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约束视角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12年第9期。

[3]程浩:《资本结构、在职消费与企业投资――来自我国垄断企业的经验证据》,《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4]李四海、罗月乔:《审计质量、债务融资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投资研究》2012年第10期。

[5]廖义刚、张玲、谢盛纹:《杠杆治理、独立审计与成本――来自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的实证发》,《经济评论》2009年第6期。

[6]龙建辉、贾生华、雷新途:《负债真不能发挥治理效应吗?――来自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新证据》,《投资研究》2012年第11期。

[7]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8]马如飞、王艳:《杠杆、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9]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0]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11]肖作平:《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调整模型》,《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第3期。

[12]谢德仁、陈运森:《金融生态环境、产权性质与负债的治理效应》,《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13]杨蓉:《垄断行业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基于在职消费的视角》,《复旦学报》2011年第5期。

[14]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15]张兆国、何威风、闫炳乾:《资本结构与成本――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1期。

[16]Fama E. F. 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k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5.

[17]Hart,O. Inancial Contracting.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

[18]Hart O., & J. Moore. Debt and Seniority: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ard Claims in Constraining Manage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19]Jensen,M..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20]Jensen,M.C.,W.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第5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用能力;形成条件;信贷融资;担保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15-02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经营离不开资金支持。信贷市场作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可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应,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信贷融资必须具备信贷市场所要求的完全履约的信用能力。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信任是交易的基础,由信任产生的信用担保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信用能力对于企业融资及市场交易的成功十分重要。

一、企业信用能力的内涵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是指能够履行与他人约定的事项而取得的信任。在市场交易中,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一种履约行为。信用交易是借助于信用来实现的一种市场交易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现金交易。

企业在信贷市场中的借贷行为就是一种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信用交易行为。信贷关系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借贷关系,信贷过程就是借助于信用来实现的资金授受过程。企业作为借款人为了获得银行信任必须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在借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借款人到期偿还债务资金的可信程度是实现交易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借贷双方对此条件有明确的约定。

(二)企业信用能力的界定

信用能力是指在信用交易过程中能够得到债权人确认的债务偿付责任的承担者应付未来违约的可能性或弥补由于违约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的偿债能力。可理解为有债务责任或者能够承担债务责任的企业(或个人)履行其偿还未来债务的能力。企业信用能力是履行信贷契约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企业没有信用能力,信贷过程就有可能中断。银行对于企业信用能力的要求是由信贷市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信贷市场上银行让渡资金是有条件的,其基本要件:一是贷款企业要证明其具有偿还贷款的信用能力,二是借款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内履行还本付息的承诺。如果银行在企业不能证明其偿债能力而已向其发放贷款,或者当企业故意不归还贷款,信贷市场就会产生违约风险。

企业信用能力包括自生信用能力与辅助信用能力。自生信用能力是指企业以其依法拥有并可独立支配的现有资产和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为基础对所负债务作出信用担保的能力,是企业独立拥有的而不需要依靠外部力量的介入就可以获得。辅助信用能力是企业通过第三方的协助而获得的信用担保能力。由于第三方对企业作出的信用担保要以企业的反担保为前提,在企业不具备反担保条件的情况下,第三方担保很难成立。自生信用能力是企业履行债务信约信用基础,是企业获得银行认可的必要条件;辅助信用能力是协助企业履行债务的外部力量,当企业自生信用能力不足时,辅助信用能力也可以增强银行对于企业的信任度,从而促成信贷契约的订立。

(三)企业信用能力的违约损害

企业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要受到银行的严格监控,无论是自生信用能力,还是辅助信用能力,都是以履行企业债务、赢得信用服务为目的。由于信贷市场需要分阶段完成交易过程,银行利益只有等到信贷合约到期时才能实现,一旦借款企业违约,信贷活动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风险并直接损害到银行利益,企业如何履行信贷契约以及如何证明其履约的信用能力,备受学界与业界的普遍关注。

经验证明,企业违约的情形可分成被迫违约、故意违约两类。被迫违约是借款企业投资项目失败而无力履约。由于信贷市场具有不对称信息,导致借款企业的逆向选择与选择投资项目时的激励效应(道德风险),二者都会损害银行利益,降低银行对借款企业信用能力的评价,使得银行为了减少借款企业逆向选择行为不得不限制某些借款企业的贷款需求。故意违约是借款企业投资项目成功并完全有能力归还贷款,但没有还款意愿,如果违约成本少于借款人应付贷款本息之和,借款人就有可能违约。不管借款人违约属于何种情形,最后受到损害的并不仅仅是银行利益,而且还包括借款企业的利益,由于银行的限制将会导致不但借款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借款企业投资机会也将随之丧失。银行为了防范违约风险,往往需要借款企业证明其具有偿还贷款的信用能力,借款企业一旦违约,今后信贷融资的信用能力将难以获得银行认可。

二、企业信用能力的形成条件

(一)必要条件

根据现代经济学和民法学基本理论,财产所有权是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证明企业信用能力的必要条件。没有财产所有权,企业信用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一切都无从谈起。法律上财产所有权是一种物权,对于拥有私有产权或法人产权的企业来说,它们对企业财产的实际及合法占有,具备了证明企业信用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企业具备证明自己信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这种信用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企业信用能力的形成或企业财产所有权向企业信用能力的转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

(二)内在因素

企业信用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包括企业要有信贷融资需求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合法资产两个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信贷支持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推动力量,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进行信贷融资,只有在企业存在寻找资金来源的内在需求并提出信贷申请之后,银行才会对目标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在确信可以排除违约风险之后才会进行资金投放,企业在信贷市场上寻找融资来源的实际需求是信贷融资的第一步。银行在了解企业的借款需求之后,出于信贷安全考虑,必须评估目标企业资信状况,而资信审点就是借款企业合法资产(特别是权益资本)的构成,以及各类资产的价值量。企业信用能力不仅与企业财产所有权有关,而且也与企业所有者实际拥有的自有财产(权益资本)价值量有关。只有在企业所有者依法实际拥有的财产达到与其融资需求相适应的程度,财产所有权转化为企业信用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为了防范违约风险,用以证明企业信用能力的企业所有者的财产价值量必须大于(至少不小于)企业希望得到的贷款本息总和。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虽然道德风险阻止了企业真实信息的直接传递,但企业所有者所拥有的财产价值可以被看做企业向信贷市场传递的关于企业信用能力的一个真实信号,银行可以根据这些信号作出自己的判断。

(三)外部条件

企业具有信贷融资的内在需求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合法资产,还不一定能够形成信用能力。企业信用能力形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部条件,企业财产所有权向信用能力的转化需要依靠企业以外的一定机制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信用能力形成的外部转化机制是建立在企业财产所有权基础之上并对企业债务的履行产生强制性法律约束的信贷融资担保制度。信贷融资担保制度下企业财产所有权界定与企业所有者实际拥有财产价值评估,必须根据法律规定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信贷融资担保制度使得企业履行债务的能力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同时也使企业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有了法律保障,通过担保的设定,企业财产所有权才正式转化为企业信用能力。

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信贷融资担保制度还不够健全,企业信用能力证明问题与企业履约问题研究同等重要,我国信贷融资担保制度的发展历程颇为周折,至今的完善程度还不高。尽管我国制定了《担保法》,在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上已经有法可依,但因社会经济主体的财产所有权特别是私有产权方面的法律保护仍然滞后,在我国民法典尚未正式制定之前,应该通过物权法确认各类物权并予以保护。

三、企业信用能力的形成路径

(一)担保法律制度

现行有效的信贷融资担保制度下,企业融资担保的法律形式有助于企业财产所有权转化为信用能力。我国《担保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从信贷融资担保的实践来看,只有保证、抵押和质押三种担保方式适合于在信贷融资条件下对企业的债务设定担保。质押与抵押同属于担保物权,二者主要区别在于担保物的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质押必须转移占有,而抵押必须不转移占有。在实践中,质押多用于动产,抵押多用于不动产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经济学意义上,质押和抵押二者对于设定担保的特定担保物的实际价值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抵押担保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特定财产的占有,以该财产担保债务的履行,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债权人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制度。其特征有:(1)抵押权设定采用书面合同形式。抵押合同是设定抵押的方式,或者说抵押是通过抵押合同设定的。(2)抵押设定在特定的财产即抵押物上。(3)设定抵押权的财产价值必须与所担保的债权金额相一致。抵押担保设定使企业财产所有权转化而来的信用能力有了具体的量的规定。(4)抵押物不转移占有。银行因抵押设定而使其债权有保障,且企业履行债务的信用能力得到认可,同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照常进行,固定资产发挥了企业生产要素和充当贷款抵押品的双重作用。(5)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法律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作为抵押物的特定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三)保证担保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能履约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是由债权、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通过替代债务人承担代偿责任的方式,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实现。从保证定义上看,似乎与企业将其财产所有权转化为信用能力无关,但融资担保实践中,第三人的代偿责任最终还是要回转到债务人身上,因第三人为债务人作出保证担保是由于债务人能够满足其提出的反担保条件,愿意向债务人提供保证的第三人一般都是债权人认可的,并具有充分的信用能力。保证担保是为增强债务的偿还能力而附设的另一个一般担保。由于保证担保是当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或者不能足额偿还贷款时,给予银行对于提出保证的第三人的资产拥有一般追索权的约定,因此,它可以起到增强企业信用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梁鸿飞.西方信贷融资担保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第6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中美对租赁会计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一)美国对租赁会计的分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租赁会计准则(以下简称FAS13)分别从承租人和出租人角度对租赁会计进行了分类。

1.从承租人会计处理目的出发,将租赁会计分为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

凡在租赁开始日,租赁合同符合下列一个或几个条件者,则属于资本性租赁。

(1)租赁期满后,租赁资产所有权转让给承租人所有;

(2)合同规定承租人对租赁资产具有廉价购买权;

(3)租赁期(包括续约选择在内)等于或大于租赁资产预计使用年数的75%;

(4)租赁开始日,租赁期间内最低租金支付额(由出租人负担的管理成本除外)的现值,至今等于或超过租赁资产公平价值的90%.凡不能符合上述四个条件之一者,租赁资产均不能资本化,只能作经营性租赁处理,各期支付的租金直接作为费用列支。

2.从出租人会计处理目的出发,将租赁分为直接融资租赁、销售型租赁、杠杆型租赁、经营型租赁。

凡在租赁开始日,租赁合同符合上述资本性租赁的一个或几个条件者,并且租金收回能可靠预计以及未来支付成本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则属于直接融资租赁或销售型租赁。

直接融资型租赁和销售型租赁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销售型租赁在租赁开始日就给出租人带来损益,也就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存在差异。

杠杆型租赁(举债经营租赁),它是由出租人投资租赁资产价款的20%~40%,其余投资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不可追索的贷款来解决。

经营性租赁是指直接融资租赁、销售型租赁以外的租赁。

(二)中国对租赁会计的分类

由于我国的租赁发展还不成熟,租赁的类型单一,因此仅从总体上对租赁进行了分类,即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与美国从承租人角度进行的分类基本一致。我国租赁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将具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的,通常确认为融资租赁:

1.在租赁期满后,资产的所有权由出租人转让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廉价购买选择权;

3.租赁期为资产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如75%以上),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4.租赁开始日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不小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

(三)分类比较小结

从以上说明可见,在租赁分类方面,FAS13与我国的租赁会计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区别:

1.对出租人与承租人采用不同的租赁分类方法,而我国仅从总体上对租赁进行了分类。

2.FAS13为划分租赁提出了较明确的数量界限,如租期为资产使用年限的75%或以上,我国的规定则比较含糊。

二、租赁会计处理的比较

(一)承租人会计处理的比较

对于承租人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问题,中美的规定基本一致,下面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作一比较。

美国及我国规定,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对租入资产进行资本化,即租赁开始日,租入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及相应负债,并且视作自有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内计提折旧,这是二者的共同点。

二者的不同点:在租入资产入帐价值上,FAS13与我国具体准则存在较大分歧。FAS13规定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或租赁开始日公允市价予以入帐。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要用承租方的增支借款利率,除非知道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并低于增支借款利率。我国具体准则中规定,以租入资产的租赁付款额加上因租入行为而发生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作为资本化入帐价值的依据,征求意见稿还要求把改扩建支出净额作为入帐价值。比较而言,我国入帐价值的内涵大一些,较为简单易行。

FAS13与我国都规定资本化的租赁资产价值应在租赁期内,按照承租人所有同类资产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但是就折旧期而言,FAS13与我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FAS13认为,租入资产可以在租赁期折旧,若租赁条款使承租人有可能在资产寿命期内保留资产,则续租期也可以折旧。我国一般以使用年限为折旧期,具体准则中列示了租赁期满后的不同处理方法。

关于租赁期内各期筹资费用的计算,FAS13规定,租赁期内各会计期应分担的筹资费用,按各期负债余额和固定利率计算,也允许采用类似方法。筹资费用的计算,关键在于确定固定利率。FAS13要求承租人采用增支借款利率或已确知的低于增支借款利率的出租人的内含利率,即折现率选择租赁内含利率和增支借款利率低者。我国有关制度虽然规定,支付租金时应从中列出“财务费用”部分,但未明确折现率。实践中多采用增支借款利率,具体准则中也未提及。征求意见稿要求采用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除非不知道。

(二)出租人会计处理的比较

对于经营租赁FAS13与我国的规定一致:应把租赁资产作为应计折旧固定资产处理;折旧方法与出租人的正常的会计方针一致。

对于融资租赁,FAS13和我国具体准则的处理要求不同。比较结果如下:

FAS13规定用于融资租赁的资产,不应视为固定资产,而应作为应收款项,金额等于出租人的租赁投资总额或租赁投资净额,即总额法或净额法。出租人融资租赁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租赁收益,对于租赁收益在租赁期内的分配,FAS13与我国具体准则的规定不同。FAS13规定出租人每期收到的租金应划分为本金和财务收益。财务收益的计算采用投资净额法,即应于租赁期内按一定租赁利率乘以租赁投资净额,分摊为各期的已实现财务收益。此外实践中还有融资法。融资法是按事先确定的收益总额,用各期等差递减比例进行分摊。

第7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1.中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通常是正处于创业阶段、成长阶段的企业。

2.融?Y效率

经济学中,但凡提到效率,就意味着“有效的利用资源”,公司为了融资就会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财务活动,这个过程中所实现的效能和功效就是“融资效率”。换言之,融资效率也可这样理解:企业尽最大努力以最低的融资成本,获取自身生产、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或者更多的资金。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与银行结构二者的联系。因其直接反映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所产生的融资影响。其中Stiglitz和Weiss(1981)曾证明:逆向选择,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将导致长期均衡下的信贷配限制问题。Stiglitz给信贷配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当个人或厂商愿意支付现行利率,甚至支付更高的利率或用更多的抵押品抵押,最终也不能按照这种利率获得资金的情况就表示他们受到了信贷配的限制。因此,Stiglitz和Weiss将借款者所愿意支付的意愿利率水平作为一种评判工具,具体分析了银行根据借款者愿意支付的意愿利率水平来判断接受借款的风险、这种意愿利率水平越高放款的风险也就越大。而且意愿借款利率的上升将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借贷平均风险上升但借款者的投资回报不升反降,最终会导致银行期望收益降低、项目成功几率也会降低。由此,这种意愿借款利率水平的升高并不会使银行贷款期望收益单调递增。银行体系所期望收益最大的市场均衡利率是R*,但是当利率为R*时就会引起超额需求,换言之,信贷配给所产生的供需差额。市场无法出清这一供需差额,因其会作为均衡状态而长期的存在,所以也就证明理性的市场出清点永远都不能达到。

Berger and Undell(1995)从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进行分析。他对西方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类型进行了划分:交易型信贷与关系型信贷。这两种贷款着重点不同,看重企业提供的资产抵押品的质量、财务报表和信用评分的信息的是交易型贷款,在大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十分常见;区别于这一类型的贷款,银行在审核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时所看重的则不是上述内容,这种情况下,银行看重的是银企之间通过长期接触所获取的私有信息,这种贷款类型为关系型信贷。

Allen N.Berger, Gregory F.Udell(1998)等从研究中也发现,每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阶段,称为财务生长周期阶段。最优企业资本成本和融资模式都会出现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他们梳理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资金来源,并且根据不同公司的规模、所处的不同财务生长周期阶段,来归纳各资本成本之间的差别。

Romano,Claudio-A(2001)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资本结构、管理模式、生命周期等都会对企业的融资效率产生影响。Ngoc T.B.Le,ThangV.Nguyen(2009)想考察网络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成功率有什么关系,首先采用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网络关系确实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产生影响,而且,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信息沟通更加便捷,中小企业已经不像从前一样完全依赖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Francesco Coulumba(2010)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会持续下去,很难得以改变,除非市场可以实现完全有效,建议中小企业之间可以成立互助担保组织,以增强信用,相对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

三、国内研究综述

现在国内对于企业融资效率问题研究内容主要有:何为融资效率、相关影响以及对融资效率进行评价。

在1993年,国内学者曾康霖首次提出:融资效率,是通过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的研究,进而提出要依据融资效率的成本作出融资形式的选取。

宋文兵(1997)也研究了“融资效率”,他从广义上对融资效率进行了概念界定,效率在经济学中通常用来解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它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融资过程中,交易效率是指该种融资的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资金资源的能力,而能将稀缺的资金分配给有能力进行最优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是指配置效率,这与托宾教授所研究的功能效率很相似。

叶望春(1999)从狭义上对融资效率进行了概念界定,他的研究指出:解释什么是融资效率需要借助企业筹资所耗费的成本、进行资金获取的方便程度和筹资涉及风险。高西有(2000)也提出他对融资效率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在承担较低的融资风险的情况下,能够运用较低的融资成本,从而取得较高融资收益的效率就是融资效率。

进一步指出企业的融资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是高友才(2003),这种影响即为企业融资的微观效率。相对而言,企业的融资行为对国家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就表现为企业融资的宏观效率。

对于融资效率评价的研究。宋林和马亚军(2004)通过研究发现可以用两点法对融资效率高低作出评定,一个是出发点衡量企业的融资效率水平,看企业付出的成本,能否通过最低的成本来获取资金;另一个是终结点衡量企业的融资效率水平,分析融资获得资金的利用程度,这些资金是否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王颖等(2006)则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即融资效率DEA评价模型来研究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融通效率,研究报告中,分析了中小板在2004年以前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的资金融通情况,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即使在股权融资方面,中小企业整体效率偏低,但是其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第8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案例讲到这里还没有完。这30万元并不是玺喜网支付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向公众募集。30万元的一件艺术品,拆分成若干小资产包,以10%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发售,变成一个艺术品理财产品。

这个例子是玺喜网的总裁孙星辰女士讲给记者的,这也是他们的艺术品P2P的商业模式。艺术品P2P行得通吗?以下是记者对玺喜网的采访。

《投资与理财》:你们这个艺术品P2P与普通的P2P融资相比,区别在哪里?

玺喜网:我们和其他P2P公司没什么区别,就是抵押物不同,他们抵押房子、车子,我们抵押艺术品。比如你手里有艺术品,然后你又缺钱,拿去拍卖周期太长,去典当行利息太高了,年化利率差不多是36%,而且只能抵三成,很不划算,而银行是没有这项服务的。玺喜网是按照市场价值的5成去抵,比典当行贷出来的钱多,但利息又比它们低,大概是年化利率18%~20%。

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我们是把艺术品包装成一个理财产品,向大众募集,期限一周或两周,再把钱给借款人。借款人钱用完了,本金利息都还了,我们兑付到投资人。我们前期的业务像典当行,后期又像众筹,就是大家共同来买一件艺术品。

《投资与理财》:假如这个艺术品不被认可,这个资产包流拍了怎么办?如果借款人违约了,理财方的收益如何保障?

玺喜网:很简单,如果一个艺术品标的流拍了,说明市场不接受它,我们可以放弃。所以前期的艺术品选择很关键,我们的定位是大众艺术品,包括古董、字画等传统艺术品,我们不会去碰当代艺术。一个标的从几万到几百万都有,主要是几十万元的,与大众的艺术品消费联系比较紧密,这样就确保了它的流通性。我们可以做到,一旦可以上线我们的平台,这件艺术品都是硬通货。我们直接面对的是一线市场,如果借款人违约了,我们也有渠道把这件东西消化掉。借款人违约,我们给理财方两个选择,第一种本金和利息全额兑付,玺喜网全额垫付。还有一种,如果理财方很喜欢这个古董,购买20%份额以上的有优先权购买这个债权。

《投资与理财》:在玺喜网上看到,这个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10%~12%,有没有购买的门槛?

玺喜网:我们最低是100元钱,相当于你只花了100元钱,可以享受到10%~12%的收益,这是其他理财产品没法比的。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才5点多,低的4点多。信托产品都有门槛,100万起,而我们是100元起,最适合有理财需求的大众群体。

《投资与理财》:在网上买艺术品,很多人会抱着怀疑的态度,取得理财方的信任是不是很难?

玺喜网:这些年有很多艺术品金融的新玩法,但其实都违背了市场本身的规律,如前几年的艺术品信托。我们与艺术品信托恰恰相反,信托是打包一个艺术资产包,通过拍卖等方式把价格抬高。而我们是最大化地把泡沫挤掉,即使募集不到公众资金,我们自己也可以买下这件东西。

我们是建立一个艺术品标的,一个项目对应一件艺术品,理财方可以看到他买到的东西。而不像其他理财产品,你并不知道这个钱去了哪里。我们强调一个安全的质押物。这个东西就在这儿,大不了我们卖了,把钱分了。和艺术品信托的高收益高风险不同,我们更注重理财的安全性。

做艺术的总是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而互联网的成功秘诀又源自“得潘空叩锰煜隆薄A秸呷绱讼嚆#看似无法跨界,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用线下的资源将服务做到极致,用P2P切入,将金融做到普惠。我们在上海有专业级的艺术品展厅、仓储、办公区,为借款人和理财方提供安全的艺术品管理。线上以P2P切入,用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的艺术品行业,提高艺术品的流通性。

第9篇:融资与借款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三甲医院;筹资风险;财务管理;防范风险

一、引言[JP2]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更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改变,例如医药管理体系的改革、各大医院间进行日益激化的竞争、医保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等等。而三甲医院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医院,要应对这些变革就相对艰难。一旦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医院的正常经营就难以维系。所以积极应对筹资风险,这对三甲医院来说愈加有意义。

二、三甲医院的主要筹资渠道

(一)融资租赁行为

医院进行的融资租赁行为指的是某医院作为出租人进行融资,并根据与承租人签订的合同,购置承租人需要的医疗设备,承租人为了得到这些医疗设备的持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而向出租人支付相应的租金的行为,在租赁期满后,承租人可以转移医疗设备的所有权。现如今的医疗科学愈加发达,而新型的医疗设备如:伽马刀、CT等等,价格十分高昂,这对三甲医院来说资金压力过大。这种融资渠道的优点包括医疗设备租用时期较长、面临筹资风险较低、承担的支付压力较小等等,因此得到我国众多医院的青睐。

(二)经营租赁行为

经营租赁行为区别于融资租赁,医院作为承租人只能拥有出租人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权,并需要按时缴纳租费,在租赁期结束之后,出租的医疗设备的所有权也不被医院所有。

一般来说,经营租赁行为适合于短期,医院在突况下就会选择这种筹资方式来应一时之需。

(三)政府的资金援助

三甲医院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由于这种筹资渠道较为稳定,并且区别于金融机构的借贷,即不用偿还,所以这种筹资渠道是最重要的。

政府提供的资金援助包括根据医院进行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医院进行扩大规模等因素来发放的专项补助之外,还包括较为稳定的每年按时发放的经常性资金援助。

三甲医院往往会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这样就可以让政府更好地明确好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为医院提供更加完善的专项资金援助。

四)向金融机构借款[JP2]

向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借款是三甲医院使用得较为普遍的筹资手段。特别是向银行借款,通过这个筹资渠道,医院能够在短期时间内获取资金,不会受到很大的数额和时间限制。但医院向银行借款的同时,也要支付更高的银行利息,在未来就会面临更加沉重的资金偿债压力。所以医院更要理智地制定好还借款计划,减少因借款利息带来的筹资风险。

三、三甲医院面临的筹资风险

(一)宏观环境中的筹资风险

1筹资易受国家政策及金融机构影响

三甲医院的主要筹资来源就是政府提供的资金援助和向金融机构贷款,因此,一旦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金融机构就一定会调整利率来应对这些变革。金融机构调整的利率对三甲医院需要偿还的利息多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国家增加了税收,并通过减少政府提供的资金援助的政策来借机减少社会上民众的消费行为来压制社会的总需求,金融机构就不得不实施”双紧“政策来提高利率并缩小货币的供给量,从而减少国民的支出,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医院的筹资成本,使医院的筹资行为受到严重影响。

2国家进行金融调控会加大贷款难度

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就会引发资源断裂的问题。国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这种经济过热的情况,就会对金融进行适当的调控,减少社会的货币流通,一旦政府缩紧了社会中流通的货币量,金融机构就也会做出缩紧贷款的政策来顺应政府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三甲医院就更加难以贷款,一旦无法完成贷款,医院的资金有限,就会承担筹资风险,出现例如资金运作不灵,医院运营陷入瘫痪等情况。

(二)医院内部的筹资风险

1医院偿债能力下降使筹资困难

医院的经营效率是评判其所属等级的指标,同时这也是医院明确筹资渠道的依据。而三甲医院主要资金来源除了政府给予的资金援助就是自己的经营收入了。由于近年来,医院药品的差价率呈现出持续大幅度下滑并有逐步取消的趋势,所以三甲医院很难再从药品上获取更高的收益。

三甲医院作为仅次于我国特殊医院的高级别医院,其对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医院规模等因素的要求就更高。现如今各大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大。例如大量采购新型高价医疗器械并加大力度建设医院的基础工程等等,这些都意味着医院必须投入高额的资金成本,所以这对医院的资金状况是很不乐观的。

一旦三甲医院出现负债情况,那么医院用于偿债的资金主要就来源于其日常的经营收入。如果医院无力承担债务,那么三甲医院就会产生信任危机,无法再完成筹资行为,那么医院的资金链就会断裂,陷入危机。

2医院筹资结构不合理存在风险

三甲医院为了不断扩大规模,并增加购置高价医疗设备以增加医院的运营收入的同时,其承担的债务也在逐渐增加。在我国当前的金融机构中,关于贷款政策都控制在三甲医院资产负债率的3/5之内。如果属于区域垄断类型的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较低,那么就可以借新债务来抵消旧的债务。而在医院的负债情况已经快要超出固定的指标时,医院负责人就要更注重对还债日期的安排。现在的三甲医院很容易出现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占据医院总负债的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还债的日期都集中在一起,就会加重医院偿还债款的压力,导致三甲医院的资金无法照常运转。还债日期安排的不够妥当的话,也会产生筹资风险。

四、防范筹资风险的举措

(一)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在三甲医院遇到资金问题时,往往会被突如其来的困难弄得措手不及,而为了应对这种问题,必须要快速作出反应,来趋利避害。所以三甲医院要学会防患于未然,在进行筹资行为时,必须要预先树立好防范风险的意识,并建立完善医院的风险防范体系,这样才能在医院面临筹资风险时避免出现资金运转不灵、医院运营陷入危机的危险,并作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风险防范机制应当科学、有效,并符合三甲医院的现实情况。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把医院的资金运营状况作为基本依据,并确立好医院的未来运营发展指标,实时监测并分析医院各个环节的财务运营状况。这样就能及时在出现筹资风险前做好准备,规避筹资风险的出现,并有效地保障好三甲医院的照常运营,维持三甲医院的财务信用。

(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甲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其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政府的资金援助和自身的经营收入。针对我国现今的国情,三甲医院要进行资金积累是一件困难而漫长的事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为了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政府不得不压减提供给三甲医院的资金补助,这在无形中给了三甲医院更大的资金压力。

而三甲医院为了得到更大的发展,增加业务数量,就必须选择扩大基础建设的规模,购置新型高价医疗设备,这些高额的资金成本对于三甲医院自身经营所赚取的利润来说,可以是杯水车薪。那么三甲医院就选择利用向金融机构借款、融资租赁等外部筹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不断发展自身规模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医院竞争。

要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有限的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仅要使这些资金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还要使三甲医院的经营收入达到最大。三甲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就要学会将财务杠杆效应发挥到最大化。如果医院在日常经营中获取的利润增多,那么成本中包含的利息数额就会相应减少,那么医院从投资中获取的收益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三)调整医院筹资结构

三甲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从医院自身的财务情况出发,控制好资产负债率,从而选择好最适合医院生存发展的负债。如果医院的负债超出限度,就意味着超出了医院的偿债能力,就会带来筹资风险,影响医院的资金运营。而负债太少,就会使医院的发展止步不前。

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安排好负债中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的比例,使筹资结构符合医院的发展情况,并且要避免还款期集中的情况。坚持低成本和防范筹资风险的原则减少医院的还债压力,在最大限度内优化医院的筹资结构。

四)选取多种筹资渠道

三甲医院的筹资很容易受到国家政策调整和金融机构政策变革的影响,因此为了应对这些不断变化的因素,三甲医院就要选取多种筹资渠道。首先选取最适宜自身发展的筹资手段,以降低筹资成本的对象为最佳。而面向金融机构的筹资,往往是向银行借贷。那么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选取贷款利率较低、门槛较低、风险较小的银行进行贷款,并学会结合多种贷款方式,在符合医院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使资金成本达到最低。

三甲医院也可以加大与其他医院的沟通合作,并尝试着融资租赁这种筹资方式,不但可以减少购置高额医疗设备的压力,还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且这种融资租赁的筹资渠道并没有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医院的资金成本,为医院的资金运营减少了压力。

五、结束语

在物质、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越来越适应人们的生存发展需要。那么三甲医院就必须应对着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政府的金融调控政策,来保障自身的日常经营和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而筹资活动作为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活动开展的核心注意点,这对医院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甲医院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树立好风险防范机制,并制定好应对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ZK#]张佳慧,董四平,方鹏骞非营利性医院融资现状、关键因素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29-30

[2] 陈华东医院负债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卫生经济研究,2009,(4):49

[3] 刘立立建立医院负债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4

[4] 袁桂玲,朱延尧浅论医院债权债务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9):8-10